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固定资产投资心得体会(整理5篇)

风中残烛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602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5分钟。

固定资产投资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修武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现状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巨大。“*”以来,修武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全县上下掀起了新农村建设高潮,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正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增长阶段。

(一)农村固定资产总量不断扩大,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生活质量逐步改善.

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持续增长,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修武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多予”和减负,减免了农业税,积极落实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扶持措施,使农民直接受惠于党的政策,深受农民群众的拥护。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特别是20*年以来,修武县委、县政府积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投资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20*年,全县农村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948万元,同比增长64.3%;其中农村非农项目投资39108万元,占农村投资的57.6%,同比增长151.7%。

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用于不同的产业领域,使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生活质量逐步改善。

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修武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悄然发生变化,非农户投资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农户和非农户在不同的投资领域里各自发挥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20*年,修武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农户投资所占比重由20*年的37.7%大幅提高到57.6%,修武非农户投资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对农村固定资产的快速增长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修武农村内部形成的农业与非农产业投资结构比例,反映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变化过程,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农村固定资产形成的生产能力直接体现在对农民收入和非农产业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这种拉动效应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夯实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用于不同的产业领域,带动了各类经济实体的不断发展壮大,投资项目的增加和建设规模的扩大,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加快了非农产业的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20*年修武乡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8.1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63.3%,比20*年下降0.4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2.6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20.3%,比20*年上升0.6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2.1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16.4%,与20*年下降0.2个百分点。

第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20*年,修武农民人均纯收入4903元,同比增长19.4%。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3314元,增长17.4%;工资性收入1377元,增长31.5%;从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0.7%,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第三,农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农户用于住宅和设备购置支出方面投资的不断增加,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一是住房条件改善显著。20*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8.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平方米,人均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面积17.4平方米,增加10.1平方米。二是生活消费支出稳定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年,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3529元,同比增长14.5%。。

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随着修武农业、农村经济外部环境的趋好,通过增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生产设备及工器具投资的大幅度增加,装备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巩固了农业的基础,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年,修武农业机械总动力41.6万千瓦,比20*年增加0.3万千瓦。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加快了农业生产朝着机械化方向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修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条件的极大改善,为推进修武现代农业建设从技术装备上做了准备。

(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改善了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加快了城乡的融合。

1、农业投入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得到逐步改善。

随着农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乡村道路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饮水问题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农村建设开始以来,随着农村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修武农村正朝着村村通电、通公路、通电话的方向发展。20*年,修武通电村、通汽车村、通电话村、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交通、通信、供电等事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地向城镇聚集,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拓展了农民收入来源渠道。电、电视信号、道路等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得到相应改善,汽车站、集贸市场、文化娱乐体育场馆、卫生院、互联网等配套设施的相继建立,启动了农村的存量需求,拉动了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加快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了农民进入现代市场体系中去,促进了农村现代化,拉近了农村和城市现代文明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城乡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修武农村居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极大收益,收入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消费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增长、生活质量、居住条件、文化娱乐、外出联系、健康保健等方面差距逐步缩小,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亟待改善的几大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三农”问题凸现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前提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首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核心问题。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投资旺,百业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促进修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投资结构上反映出的问题也亟待改善。

(一)自筹资金增长乏力,生产性投资增长放慢,对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生产为首要任务的实现产生较大冲击。

从农村固定资产资金来源结构上看,修武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以自筹资金为主,20*年自筹资金占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3.5%,比20*年的100.5%下降47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增长乏力。

农户投资出现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比例不合理问题。从近几年修武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修武农户投资以非生产性投资(住宅)为主,非生产性投资(住宅)占将近80%,生产性投资仅占20%。农户投资显现的结构性矛盾,表明农民的住宅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但农户释放出多年积累的资金用于改善生活的比例过高,必然挤兑了发展生产的资金需要,缺乏有效引导必然影响生产。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农民收入的增长要靠生产的驱动,生产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户自筹资金增长乏力,凸现农民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农户生产性投资力度下降,势必造成农业生产的基础不牢,影响农民增收的基础。

(二)公共产品投资不足,滞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羁绊着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目标的实现。

我国从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但是由于公共产品投资长期缺位,引致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事业方面投资的严重不足,城乡差距在短期内很难得到较大改观。

1、固定资产投资向城镇大力倾斜,造成农村投资总量规模偏小。

造成城乡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由于长期执行城市偏向的政策结构,城乡差距已由最初的外在制度设计引起,逐渐衍生为内在的自我强化,投资偏好加剧了投资鸿沟的形成,致使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成本过高,造成公共投资缺位,致使农业、农村长期失血,加剧了城乡鸿沟的形成。20*年,修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3.7亿元,其中农村投资所占比重只有20.2%,农村投资偏弱直接拉大了城乡差距。

2、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投资起步晚,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投资来源有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农村集体组织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农业水利设施、农村公路等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积累水平下降,农民投资关注的领域更多集中在房屋投资上,对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特征的公共产品投资较少。与2005年相比,20*年修武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林水的支出0.2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6%,所占比重比2005年下降5.3个百分点,20*年,修武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林水的支出0.5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9.8%,所占比重比2005年下降1.1个百分点。此外,还有土地等生产要素受国家政策因素方面的影响,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大生产,遏制了技术设备的投资;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差,资源配置效率低,增加了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和农村的风险。由于引致投资不足和制度因素的双重制约,使修武农村投资率在低位徘徊。

三、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建议与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世纪工程,是一项需要巨大的投资来推动和构建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是关键。作为发挥最终生产能力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更应首当其冲。加快修武新农村建设步伐,有效解决农业农村投资上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的问题,需要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机制,可以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两大“软肋”——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滞后和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目标实现。

(一)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打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瓶颈制约。

1、强化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所引发的联带效应,发挥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所起到的促进农业发展和吸引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双重作用。政府加大对包括农田水利、农村通水、通路、通电等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公共产品投资力度,会激发其他投资主体投资农业、农村的热情;随着投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民会因为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而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企业会因为通水、通电所带来的便利而增加在农村的进一步创业。

2、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投资重点应加大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继续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乡村道路投资,这些项目周期短、见效快,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上,引入市场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开发或独资开发等优惠政策,加大引资力度,鼓励农户和其他社会力量尤其是民间资本进入,加快农村设施建设步伐。

(二)完善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稳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体地位。

修武现有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现状,折射出保证农民纯收入的持续增长,需要惠农政策的强力推动和产业结构的再调整,通过激发农民的投资热情、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壮大县域经济活力“三大”发展路径,增加农民收入,为扩大农户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供资金保证。

加快形成一套旨在激励农民不断增加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强化农民在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惠农政策的连续性,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扶持力度,激发农民的投资热情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农民理性投资,加大生产性投资,对农民自主投资的项目给予奖励和补助,增强农业生产后劲;引导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维护和改良进行适度投资,以提高农民的耕作方式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程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收益。

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增值增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挥修武农业资源丰富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着力培养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三)加快农村小城镇投资规模建设,扩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发展空间。

建设新农村,城镇是基地、纽带和节点,农村投资的重点是建设小城镇,小城镇是集投资、创业、消费三位为一体的空间,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降低成本费用,而且能集中解决工业企业所需的能源供应和对交通、通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需要,并且企业的适度集中还能带来人口的适度集中,产生集聚效应。修武小城镇发展水平低,发展空间大,承接各方投资潜力大。发展思路上应以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为主要路径,制定区域优惠政策,吸引各方投资者的资金进入。通过重视培育和发展重点中心镇,使有限的投资能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继而辐射、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步骤、有重点、因地制宜地搞好乡村建设规划,稳步推进村的整治和建设,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投资差异;农村投资

我国自1978年底开始的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显著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农副产品价格的提高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产量的上升大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然而,随着农村改革能量的释放和改革的重点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又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容对于启动内需至关重要,但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农村有效需求不足,直接抑制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容。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对于拉动内需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论回顾

林毅夫等(1999)认为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政府采取的发展战略背离了本地比较优势的结果。李实(1999,2004)认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首先,应该从体制上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能够使农民有更多的进城机会,一个平等的就业和公平的收入待遇机会;其次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调整。王永中,(2002)认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加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使得农民既缺乏机会公平的权利,也未得到结果公平的权利,要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首先要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其次赋予农民一定的结果公平的权利。黄祖辉(2003)的研究证明我国政府转移性支付政策存在问题,背离了减少收入差距的政策初衷,进一步拉大了整体收入差距。世界银行(2003)认为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削减收人差距,

?(二)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收入不平衡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近年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低,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在逐渐拉大。2008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2007年增长21.3%,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低4.5和5.3个百分点,农村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9%,而城镇投资占86.1%。如图2所示,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在这30年来总体上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这种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比较一致的趋势。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城乡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是1981~1989年间,城乡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投资增长和农民增收。第二个周期是1990~1999年间,城乡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这主要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转移到以城市为中心,全社会投资呈现出以特区投资、沿海投资和开发区投资为重点,农村投资被边缘化。第三个周期是2000~2008年间,城乡投资差异和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但是这个周期里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从2004年开始,城乡投资差异越来越大,而且这种差异扩大的

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和资源在城市的集聚,城镇投资对拉动城镇居民收入的作用越来越弱,城镇投资的边际收益经历了十几年的递增后,开始出现了递减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目前在农村投资不足和城镇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下,适当将资源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居民的增收,而且会提高全社会的投资收益。即我国现阶段投资和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帕累托改进余地。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设计和数据来源

1.城乡投资差距。城乡投资差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在以城市为导向的经济政策下,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城镇,导致农村投资萎缩,农村经济增长缺乏有力的推动力。农村经济上不去,农民收入水平上不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2.经济的开放水平。经济开放度=fdl/gdp。经济开放度越高,地区的的收入水平也越高。但是fdi(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城镇,因此fdi的发展有利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会扩大地区差异。

3.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全社会从业人员一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全社会从业人员。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效地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但是考虑到我国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4.政府参与经济资源分配的程度。政府参与经济资源分配的程度=财政收入/gdp。在目前,不管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经济政策都是向城市倾斜的,财政收入越高,政府投向城市的资源越多,城乡收入差距也越大。

5.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基本建设支出,财政支出。我国的基本建设大量用于城市建设支出,这会有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城市建设大量都是由农民工完成的,这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又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这又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该指标的系数取决于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

6.财政支农比例。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比例越高,越有利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但是在以城市为导向的经济政策下,总体来讲我国财政支农比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也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7.财政用于科教文卫支出比例。我国政府科教文卫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这一指标的比重上升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8.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从理论上来说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定义: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村居民纯收入。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收入,因此预计该比例的上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9.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城镇总人口,全国总人口。城市化进程总体上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二)模型设计

为了实证分析城乡投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设定如下回归方程:

id=α+β1×csinv+∑yxb+ε

其中:id表示城乡收入差距,即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例;cxinv表示城乡投资差异,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b表示各个控制变量,包含经济的开放水平、就业的所有制结构、政府参与经济资源分配的程度、基本建设支出比重、财政支农比例、财政用于科教文卫支出比例、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水平。在回归过程中,采用逐步回归法来找出最能解释我国城乡收入差异的模型,逐步回归的结果如表1所示。

结合表1的统计结果和统计计量判断标准,本文认为应该选择模型9(见表1)。但是在模型9中,b3、b4、b6、b7在统计上不显著,且d-w值为1.61,模型可能存在着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在模型9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计量回归,采用逐步删除该4个指标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来看,各个指标的统计是显著的,且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认为用该模型来反映城乡投资差异视角下的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合适的。

(三)实证结论

1,x的系数为0,49,在1%水平上显著。在控制其他相关变量下,城乡投资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是显著的,即当前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政策下,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2.b1的系数为8.45,在5%水平上显著。由于fdi,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经济开放水平越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3.b2的系数为3.89,在1%水平上显著。我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从b2的系数我们可以认为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力超过乡镇企业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4.b3的系数为6.47,在1%水平上显著。政府参与经济资源分配的比重越大,政府的财力就越雄厚,但是由于政府财政支出主要用在城市,因此财政收入越多,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5.b5的系数为-0.056,在10%水平上显著。政府用于“三农”的支出,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支农比例越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就会缩小。

6.b6的系数为2.56,在5%水平上显著。科教文,卫支出比例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高,主要因为城市集中了科教文卫的资源。

7.b8的系数为-3.69,在10%水平上显著。城市化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小。

四、政策建议

1.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当前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不足是限制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加大对农村的科教文卫支出,即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固然和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存在密切的关系,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农村教育落后也是密不可分的。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产生高效益的保证。

3.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的水平。一般来说,一国的城市化水平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存在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因此,提高城市化水平,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固定资产投资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田定资产投资;CPI;格兰杰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124-02

固定资产投资与CPI都是反映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形下,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的产出结果可以在CPI中得到体现,而CPI所反映的物价波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影响,因此它们之间应该存在某种联系,并且两者的关系也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问题。

国内现有文献检索显示,单独研究固定资产投资与CPI关系的文献不多。更多情况下是把投资作为多种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且采用的方法和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课题组(1995)研究结果认为,高经济增长和高投资增长是否引起高通货膨胀,要看是否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超过当时社会可利用的资源限度。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高增长到高通胀的传递过程才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宋秉芳(1996)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1979―1994年中国通货膨胀的推动因素以及通货膨胀对就业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滞后1年和滞后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是通货膨胀上涨的推动因素;而通货膨胀率的上涨会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徐能毅(1997)认为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是生成通胀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投资生成通胀的具体方式。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联合课题组(2004)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入手,结合实际数据对通货膨胀、投资、产出、过度货币供给等宏观经济变量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协整分析得到,投资增长是产出增长的原因,但不是通货膨胀上涨的原因。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所课题组(2004)利用1981至2003年数据,对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证明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两变量变动存在显著正相关。乔海曙和王军华(2006)分析了通货膨胀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对投资需求助推通货膨胀的观点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投资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朱昭霖和李万峰(2008)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经济波动尤其是物价波动有很大影响,他们选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两个指标,用1987至2006年20年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两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总结分析文献,主流观点是固定资产投资虽影响物价波动,但并不是直接原因,其作用是否发挥依赖于其他因素的配合。因此单独分析固定资产投资与CPI的模型,并不具有多大的解释意义。首先应做的是探讨固定资产投资与CPI的因果关系,确定两者是否可以相互解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互相解释。只有在此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才可以据以建立的具有较强解释能力的模型。两者因果关系的确定除理论探索外,参考来自统计意义上因果关系的依据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以现有文献研究成果为借鉴。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固定资产投资和CPI变最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目的在于研究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为确定两者真实的因果性提供佐证。

1 固定资产投资与CPI的变动情况

1.1 固定资产投资变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虽经几次波动,但总体而言,一直保持较高水平。198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961亿元,到2007年已达到137239亿元,是1981年投资水平的142.8倍,年平均增速超过20%。30年间t198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最低,为-7.2%,然后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一个快速上升通道,至1993年达到61.8%的最高增幅。此后增长率大幅下滑,虽1998年小幅回升,但1999年仍跌落至5.1%。1999年后固定资产增长率开始攀升,到2003年达到一个高点后稳步回落。2007年又出现了小幅上升。

受国际金融形势振荡多变的不利影响,2008年下半年起我国出口水平大幅下挫,消费水平也受到巨大影响,为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拉动内需,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民经济比重将进一步提升,今后一段时间内固定资产投资仍会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

1.2 CPI变动及其趋势

近30年来,我国CPI除在几个特定的年份发生大幅波动外,一直保持较平稳的趋势。两轮明显的物价上升趋势分别出现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其中1994年CPI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增幅高达24.1%。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情况相比较,只在1989年两者出现相反的变动方向I其他年份的固定资产投资与CPI变动情况表现出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并且CPI变动稍滞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

2 固定资产投资与CPI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理论上,CPI作为反映不同时期货物和服务商品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重要的物价指数,应当可以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果;并且CPI所反映的物价波动趋势一定程度上也应该可以对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及增速产生影响。但在实际中两者真实关系的判断。需要具体的数据和严谨的实证分析作为判断依据。

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条件,本文首先对各变量是否平稳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若变量序列为同阶单整,则对各变量是否协整进行验证,满足协整条件后,对两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最后对所得检验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2.1 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全部来自国家统计年鉴的相关各期,样本数据为1984至2007年的年度数据。为消除固定资产投资与CPI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影响,分别对两变量取自然对数。FAI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LNFAI和LNCAI分别表示对固定资产投资与CPI取自然对数后的取值。

2.2 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来验证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时设定各变量均不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运用经济计量软件Eviews5.0对LNFAI和LNCPI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由结果可知,变量时间序列LNFAI和LNCPI都不是平稳的。而在一阶差分的情况下,LNCPI和LNFAI都是平

稳的,说明两变量同为一阶单整过程,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因此可进行下一步的协整分析。

2.3 LNFAI和LNCPI的协整检验

用OLS法估计回归方程:LNCPI=4.851721-0.09218LNFAI+ε,并得到残差变量ε。对前述估计方程的残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变量是平稳序列,可认定序列LNFAI和LNCPI存在协整关系。

2.4 LNFAI和LNC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期数非常敏感,因此通常情况下可以依次多滞后几期,对不同长度的滞后期数进行检验,确定检验结果是否保持一致性。

当格兰杰因果检验不随滞后期数变动,保持一定稳定性时,则可以根据检验结果确定格兰杰因果关系是否成立。本文对两者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时,对滞后1期到5期分别给出了检验结果。

滞后期数为1、3、4时,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CPI都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期数为2和5时,CPI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结果并不具有一致型。因此可知,即使CPI可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这种影响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当滞后期数为2、3、4、5时,在5%与10%的显著水平下均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是CPI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固定资产投资与CP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对因果关系而言,CPI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而固定资产投资是CPI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与CPI之间只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并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反馈性联系。

3 结论与评述

固定资产投资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投资 ?;消费 ?;出口与经济增长

一、引言

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前提保证,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资产投资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关系。首先,投资是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的结构和需求总量产生直接影响。再次,投资又是增加社会总供给的重要途径,通过增加投资能够增加生产资本,从而扩大社会生产能力,由此增加社会总供给。需求拉动作用通常直接表现在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同期数值中,供给推动作用则在时间上有一定滞后性。投资波动会导致经济同向波动,它与总产出之间存在着乘数效应。当增加投资时,需求就会增大,企业产量随之增加,推动就业,居民收入提高,从而导致社会总产出成倍增加。反之,缩减投资,社会需求减少,企业生产产量减少,增加失业率。因此,投资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现状分析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领域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从经济思想史角度看,主要有这样一些模型:资本积累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哈罗德―多玛模型。哈罗德和多玛提出了决定经济增长的两个因素,即储蓄率与产出量与所需资本量的比例,并据此提出一个旨在解释社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经济循环理论。根据哈罗德―多玛模型,经济要维持稳定的增长,社会中有保障的增长率必须等于投资者合意的增长率。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指出,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由于专业化和分工,国民产出的增长主要由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的有效配置两个因素决定,而资本形成率(即投资率)是经济增长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凯恩斯在《就业、货币和通论》中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并试图通过它来分析、增加投资对促进经济繁荣、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的作用,以得到投资等于储蓄下的国民产出均衡,但是凯恩斯均衡并没有考虑时间、人口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国内许多学者对其的进行了研究,投资与GDP是高度关联的两个不同类别的概念,投资反映社会资金的使用,GDP反映价值的创造,当时间足够长、空间足够大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重叠部分就越大,反之亦然。固定资产的价值是逐渐地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上去,企业同时又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因此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间接影响到一个经济体的产出。

三、实证分析

(一)建立模型

根据GDP的核算方法,首先在模型中引入三个变量,分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1),最终消费(X2),出口总额(X3),通过查阅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得到1995年-2012年共17年的具体数据,列表如下:

表1

表2

表1数据查找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库,通过SPSS软件对表一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表2数值,根据以上数据,分析被解释变量与三个解释变量的相关性,首先先设定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μ,对模型进行spss检验的结果见附录图表,依据图表数据整理模型得:Y=798.014+0.693x1+0.347x2+2.798x3,预测值μi标准差可用剩余均方估计:μi==±254.96。

(二)模型分析和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

(1)模型分析:模型表达式:Y=798.014+0.693x1+0.347x2+2.798x3,这表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增加一单位值会影响云南GDP总额增加0.693亿元,云南省最终消费增加一单位会影响云南GDP总额增加0.347亿元,云南省出口额增加一单位值会影响云南GDP总额增加2.798亿元。

(2)回归方程显著性分析:常数项是798.014,t值为4.780,sig=0.000<;0.05,显著;固定资产投资额系数是0.693,t值为0.138,sig=0.003<;0.05,显著;最终消费系数是0.347,t值为2.525,sig=0.024<;0.05,显著。出口额系数是2.798,t值为1.318,sig=0.209>;0.05,不显著。

结论: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知,云南GDP年度值受到社会会固定资产的影响很大,同时也受最总居民消费影响,受出口额的影响一般。

四、结论

(一)投资增长展望及路径思考

在乘数加速数模型作用下,投资增长的上限受制于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总量,投资增长的下限受制于在乘数原理作用下的固定资产折旧。在现实生活中,投资增长的上限往往低于理论上限,而投资增长往往高于理论下限。这是因为,为了防止投资大起大落,以及投资剧烈波动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政府往往在投资接近下限时增加政府投资,在投资接近上限时努力防止经济过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社会基础建设还不完善,为了更好地建设,必须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从而带动全民消费,直接对供需产生影响,从而加快经济发展脚步,跟上全国经济进程。

(二)保持投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路径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影响很大,如何更好地完善固定资产的投资体系,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为此,我提出三个建议:

(1)推进投资方式的转变。转变投资方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追求“有效投资”、“高效投资”与“绿色投资”,即发展能有效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投资,力求避免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发展乘数效应高、经济效益好、有利于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的投资。

(2)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投资增长活力。从根本上加大投资,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扩大消费需求,以消费需求的增长将带动投资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建立扩大投资自主增长的内在机制,以充分带动全民投资主体,扩大投资范围。

(3)保持投资长期稳定增长。充分调动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的积极性,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引入竞争机制,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信息咨询和服务环境等方面全面启动民间投资。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引进市场化机制募集资本和吸纳社会资金,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手段推动国有资产流动重组,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聚集,同时,着力帮助解决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准则》)固定资产作为企业主要的劳动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企业资金运行效率与效益发挥着基础作用。固定资产决定着企业将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将要运用什么技术,将要进入哪个市场等等,从而决定企业未来的方向。固定资产上的巨额投资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

1、固定资产的相对过剩。固定资产的相对过剩表现为:其一,推动固定资产正常运行的流动资产不足。固定资产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它必须与企业的流动资产相结合,通过对流动资产的改造、加工来创造新增价值。企业在固定资产上投资时,没有充分考虑配套流动资金,或原定的流动资通渠道阻滞,便会造成这一结果。其二,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周转速度慢,因此而降低了总资产的收益率。

2、固定资产的绝对过剩。固定资产的绝对过剩通常由以下几种情况引起;

(1)可行性中,对销售的预计过于乐观,或为企业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先天过足”;

(2)市场发生不可挽回的逆转,原生产线必须部分或全部停产;

(3)由于技术进步,新的性能更好的设备取代旧设备,造成旧设备闲置;

(4)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形成的闲置资产。

3、固定资产占用资金成本(即机会成本)过高。固定资产上的巨额投资,无论是固定资产的相对过剩或绝对过剩,还是规模适当,都表现为大量的资金占用,其成本是相当高的。尤其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融资渠道不很畅道,资金十分稀缺,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这种资金占用的代价是十分昂贵的。

除此之外,巨额的固定资产意味着巨额的折旧费用,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这一方面表现为折旧费用作为固定成本,会增大经营杠杆率;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固定资产价值补偿时间长,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可能被提前淘汰,使企业招致巨大损失。

因此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这些问题,不仅使企业短期收益难以增长,而且在长期发展中显现负担沉重。固定资产投资最小化就是在不生产能力的同时,尽量减少固定资产占用,以在既定的销售额上实现更多的利润。

二.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最小化的方式

1、出售固定资产。一是出售闲置固定资产。对于闲置不用或不需用的机器设备,尤其对于闲置的土地和楼房(以备将来扩展业务时需要)进行处置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地产虽有较强的保值作用,但是,首先应该看到:一方面,这方面的资源占用不但不能产生收益还占用资金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能还需为维持日常经营活动而筹资,如果将这些沉淀的资金用在经营活动中,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应该分清主业,是经营活动还是不动产投资?企业应该做的是抓住主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再次,只有在通货膨胀时期不动产才能保值,而将来是否会通货膨胀、何时通货膨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后,企业业务扩展时,可以异地购置。二是出售非盈利部门。出售非盈利部门,不仅可以减少亏损,还可以将盘活的资源用在其他盈利部门或偿还债务。三是出售不包括在集团整体战略之内的生产线或产品系列。企业战略经营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找出竞争优势,培育与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对企业谋求长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企业的某些生产线或产品系列虽然盈利,但可能不符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对这部分资产应该出售,将收回的资金投入到核心业务上去,以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2、对外投资。将企业闲置的固定资产或不包括在集团整体战略之内的生产线或产品系列作价对外投资。这种方式没有减少总资产,但可以使资产得到有效利用。

3、折产为股。将虽然盈利但不包括在集团整体战略之内的生产线或产品系列分解出去,注册为一个独立的公司,并按本企业原股东的持股比例将新公司的股权分配给原股东。这样就可以减少股本,或者作为财产股利分配以减少现金流出。

4、租赁。固定资产投资需要先付大量现金,其成本补偿需要很长时间,其风险是很大的。而租赁不仅可以解决资产使用问题,还能使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同步,降低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同时从固定资产投资上解放出来的资源可以弥补流动资金的不足。

售后回租是租赁的一种方式。通过出售现有资产(主要为房地产或大型设备)获得经营急需的资金;同时与购买方签定回租协议;获得资产使用权。可谓一举两得。

5、外部协作。若某一工序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资,或若某一工序只是整个作业的一小部分,而购买设备又不能充分利用时,将这一工序外包比自己做更合算。这样做的好处在于:(1)节约了投资;(2)可以从协作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中受益(比自己加工成本更低);(3)享受专业公司技术进步的好处(若企业自己购买设备,就会停留在某一固定的技术阶段,直到设备报废)等。

从产品特征看,汽车、家电、机等装配行业最适合用这一方式。世界上很多最大的、最成功的企业都转包或分包他们的加工工序,他们自己仅仅做装配,有些情况下只打商标和进行营销。

三、固定资产投资最小化的好处

1、固定资产投资最小化,可以降低经营风险。经营杠杆率是指息税前利润变化率为销售利润变化率的倍数,经营杠杆率越大,企业经营风险越大。根据经营杠杆系数的简化公式:

经营杠杆率=贡献毛益/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固定成本)/息税前利润

可见,经营杠杆率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成本的高低。固定资产投资最小化,同时也就是折旧费用最低,折旧费用是典型的固定成本。因此固定资产投资最小化,可以降低经营风险。

2、可以通过加速资产周转,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固定资产投资最小化就是要通过挖掘内部潜力,实现以最小的固定资金占用,推动最多的流动资是运转,以保证原有销售规模不变。

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平均占用额

可见,固定资产投资最小化,可以通过加速资产周转,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3、减少对外融资,提高收益能力。通过将闲置的固定资产变卖,就可以将沉淀的资金转换成流动资金,减少对外融资;将不盈利的生产线变卖,把资源转移到收益能力更强的项目上去,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收益能力。

4、提高了资产质量。通过处置固定资产,可以将沉淀的资金转换成可用资金,将不盈利的资产转换为盈利资产,提高了资产质量。

5、用于偿还债务,可以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在负债比率较高的情况下,处置固定资产形成的现金流入,还可以用于偿还债务,降低了负债比率和财务杠杆系数。这样既优化了资本结构又降低了财务风险。

6、当企业没有投资机会,处置固定资产形成的现金可以用于分红派息。

7、改善了相关收益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最小化,一方面保持或增加利润,一方面又减少了资产占用,这就使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有明显的改善。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