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616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5分钟。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可以根据古诗文的教学来很好地实现。教师要将教学文本充分利用起来,不仅要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当做教学目标,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经典的篇目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古诗文的教育意义和作用进一步地发挥出来。
一、古代心理文化
在一些古诗文的内容中还体现出了古代的心理文化,特别是一些将作者内心情怀表达出来的文本,学生通常都可以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而感受到古代文人内心的情怀和他们的风采。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对古人的一些典型心理状态以及古人的价值观念进行更好的认知,这对于学生的古代心理文化教育渗透来说是很重要的。对文本核心思想的理解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古诗文内容时的一个难点,造成这一点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古文人的心理钐不够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的认知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加强的,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古诗文的有效
教学。
对于一些非常典型的古代心理文化,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这方面背景知识的认知,教师可以找出相应的文本范例来进行教学。比如,古代酒文化在《醉翁亭记》和《水调歌头》中很好地表现出来;还有隐士文化也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陶渊明的隐士情趣在他的《归园田居》中就反映出来,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将一种淡泊名利的高雅之情表现了出来。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之后,教师还可以让他们选择一些课外的古诗文进行学习,使学生对古代心理文化的认知得到拓宽。比如,古代的民间艺术文化和民间文学:介绍一种民间表演艺术的《口技》,还有具有浓郁民歌气息的《木兰诗》。这些内容都值得学生去认真学习,也是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渗透的优质素材。
二、把握精髓
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学习的时候,要懂得把握其中的精髓,不仅要了解古诗词和诗人的精神,还应该品味诗词中的古典韵味,从而使自身的文化气息得到提高,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作用。在对古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文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方式的变化来更好地体会和品味诗词中的情感。对于古诗词中的情感,教师通过节奏、语调、语速、重音等朗读方式让学生体会和品味,从而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比如,在对《渔家傲?秋思》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就要引导他们体会词中征夫的艰苦生活和将军的英雄气概;再比如,《卖炭翁》的教学,对于诗歌中2024的卖炭老翁为了将炭卖一个好价钱,大雪天早早起床烧炭卖炭,最后却被抢走的辛酸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卖炭翁的艰难和辛苦进行体验,了解当时平民百姓的悲惨情况以及当时社会对平民百姓的压榨,最终深切地体会作者在创作诗词时的心情。
又如,在教学《武陵春》@首词时,该词表现出的忧愁之情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怎样借助景色表达自己的忧愁之情进行思考,使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体会诗词情感,还可以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使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介绍创作背景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审美教育不仅是文学类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更是其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的审美教育应以当代化、以人为本为中心,以意境为主要载体,这样才能增加古代文学学科及课程活力,实现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教育;当代化;以人为本;意境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及专业的核心与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是分析中国文学从先秦到近代在不同的特定历史阶段中发展、繁荣与演变情况,具体包括经典作家与作品、文学流派及其艺术表现规律、文学运动与思潮、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旨在培养、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鉴赏、解读等综合能力。这些教学内容和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维度:一、认知维度,即要求学生掌握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变迁现象相关的各种具体的文学知识;二、审美教育的维度,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对古典文学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中净化和升华师生的精神和心灵,以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认知维度是审美教育实现的知识论前提,后者是前者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们普遍认为通过文学艺术来进行审美教育是最好的途径之一。高尔基曾说:“文学艺术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因为它以同样的强度既作用于思想,又作用于感情。”审美教育是美学在人们人生领域的具体实践,是审美功能的最终体现;在教育领域,审美教育不仅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现实语境中如何发挥我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教育价值和功能值得我们去关注、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理念要实现当代化
如何实现审美教育理念的当代化是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涉到中国古代文学及其研究教学的生命力。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教育的“当代化”问题,而今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因为古代文学本身不是也不能成为自身的价值与目的。如果教学与研究目的是为古代文学而古代文学,那么古代文学的教学就会失去当今学生和读者的热爱,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失去古代文学学科及课程的生命力。本课程目前的教学实践已经面临这一挑战。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古典文学审美教育理念的当代性不仅仅是人们一般所认为的教学教育手段的当代化,如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先进技术设备;更重要的是古代文学的审美教育之价值取向与目标要当代化,要能有效应答学生和读者在当下现实中所面临种种困惑和不安,塑造他们的心灵,净化他们的情感,吁求理想人生境界。如果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话,那么,古代的文学作品及文学思想,在本质上都具有当代性。但是古典文学的当代性价值如何实现这一命题更多地取决于人们在当下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时代要求中充分借鉴古今中外的理论和实践资源实现对古典文学的创造性诠释与“误读”。这就要求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者和教学者充分理解时代要求,发掘古代文学资源,并能运用后者来阐释时代命题。古典文学审美教育理念的当代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下的时代困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物质匮乏的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现代化工业社会中人之异化、生态环境等命题,这些命题具有典型的时代性。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教育应该能够回应、介入这些具有时代典型特征的命题。在《诗经》中、在诸子百家散文中、在汉赋唐诗宋词中、在元曲明清小说中,在中国古代人们创造种种精美的意境中,充满着华夏民族独特的生存智慧,集中体现着古代中国特有的追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中国古代文学既有必要也有能力、有资源、有条件实现审美教育理念的当代化。面对日益严重的人之异化与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国古代文学有足够的文学及相关文化资源储存,可以大有作为。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其五》中写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诗中表现出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对当代人们来说有很强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虽然该诗语言浅白通俗,但意境清新优美高远,颇具哲理性;诗人没有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同在。更重要的是这些极具中国古典特色的话语与意境塑造了一个“诗意地栖居在大地”的人之形象,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人之本真存在”的向往与践行。孟浩然在《春晓》中描绘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具体内容与意境完全可以结合当代的时代精神创造性地进行生态阐释。这样类似而又独特的诗句、意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学生和读者就是在这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境界、审美中实现了生态教育,在对古典文学进行的审美享受中重塑、重建、重构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实现对时代现实生活中生态危机的回应与介入;同时也实现古代文学自身价值的当代化,实现了“古为今用”,展现古代文学的勃勃生命力。
二.“以人为本”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之目的
文学始终是人的文学。文学应该、必然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关注人的存在。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辅助方法或艺术效应,其本身就是实证和实现人的生存理想的重要途径。美育目的在于人本化,即美育既以人的生存为出发点,同时也以人的生存为目的。当代审美教育观念充分肯定审美的人本主义取向,强调审美对于人的生存幸福和全面发展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意义,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整性是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关心人的生存和发展、尊重个性发展、促进个体的情感解放和精神自由作为审美教育的根本尺度。马克思认为审美教育是为了促进“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深刻的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审美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性,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是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人性、人格的完善是其最高理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认为人按照其本质来说就是审美的,人的本质和审美本性在本体上具有统一性;主体(人)的审美状态时人的自由本质的充分体现:“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和“自由地对待产品”是人作为“自由自觉”的社会存在物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不能处于审美状态,不具备审美能力的人就是非人的存在。这样,美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而且更是“自然向人生成”的伟大历史成果;审美就不仅仅是一种额外的享受,而且是人的自由的类生活本身的特性,是人的自由生存的必要充分条件。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教育也莫能概外。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是如此充分如此优美精致地再现着古人的欢欣悲喜、忧伤困惑和豪迈豁达,如此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古人的种种情绪与情愫。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窥探我们的先人是如何生活着,生存着: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感受古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在“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中体验古代中国人特有的人生情怀;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领略古人对生命的眷恋,对时间流逝的伤感;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感受古人的深沉与慷慨,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体会古人的建功立业的豪迈,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想象古人的家国情怀……,在这样的优美动人的意境中,读者、学生、当今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与古人进行着对话,在体验古人情绪和生命的同时感受自己的人生。的确,审美教育不能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与实践,也不可能直接去创造美的环境,但能逐步改变人的心理结构,建构美的心灵。以此为基础与前提,审美教育无疑会对读者(学生)的行为实践和人生选择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教育实现了以“以人为本”,以“以今人为本”;也就践行了人们通常所说的“让历史引领现在,让历史照亮未来。”
三.把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审美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审美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西方马克思批判理论家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及艺术审美内在的含有政治与革命的潜能,其实质是强调通过艺术及其审美改造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包括感觉、情感、判断、认知等等,从而最终改变人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文学艺术审美也势必内在的含有教育功能。但是必须要强调,虽然审美必然引发一定意义上的教育,但是教育并不一定就是审美。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一点颇为关键,就是要处理、把握好审美与教育的关系。文学审美要取得教育的实际效果,就必须遵循美的规律,必须首先给予学生(读者)以美的享受和乐趣。审美愉悦和享受是文学艺术之教育功能实现的前提和充分条件。很多学者都曾论述过审美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古罗马的贺拉斯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同时又对生活有帮助。在你教育人的时候……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有使他喜欢,才能符合众望”。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而简练地把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功能归结为“寓教于乐”。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雄辩的目标是说服,历史的目标是教导,诗歌的目标是用移情动魄的手段给人。”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指出艺术作为教育的有益手段不是简单生硬的说教,“诗人、小说家、演员,他们以迂回曲折的方式打动人心,特别是当心灵本身舒展着迎受这震动的时候,就更准确有力地打动人心深处”。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政治潜能仅仅存在于它自身的审美层面:艺术作品直接的政治性越强,就越会弱化自身的一再力量,越会迷失根本的、超越的变革目标。”本杰明也曾说:“只有当一件文学作品以文学标准看是正确的时,才可以认为它的倾向在政治上正确的。”所以,文学艺术的教育潜能也仅仅存在与它自身的审美层面,即其文学性、审美感越强,其教育潜能才可能相应越强;反之亦然。文学审美教育具有人文性、感受性、情感性、直观性、形象性、音乐性等特点。审美教育不是像德育那样以“概念”、“逻辑”进行“分析”、“推导”、“说理”、“说教”,而是通过诗人创造的种种美的形象、意境,潜移默化,渗透于人的感官和情感,在感觉、想象、体验中不知不觉中改变人的心理和喜好,从而实现文学艺术审美的教育功能。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来说,其审美教育实践的基础在于师生要充分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性,即了解、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等),认知、体会其文学表现形态的华夏民族古典特色,包括传统的文学观点(言志说、虚静说、文以气为主、赋比兴、文已尽而意有余、神思说、缘情说、妙悟说),古汉字的象形特点和古汉语音韵独特表现(双声叠韵对仗押韵等)。在中国先人所创造的富有感情的富于声律辞采美的古典语言形态中,在美的享受和愉悦中,在中国古代文学最高最具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意境中充分实现其潜在的教育功能。
四.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特有的审美教育载体“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学的最高范畴,是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学概念,深得儒、道、释三家学说的滋养,是古代先贤以华夏民族传统思维的独特方式,对文学艺术审美特质的理论把握。一般认为,“意境”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等方面,是艺术辩证法的充分体现。它的更为空灵与高妙的美学意蕴则是将有限的生命境遇与无限的宇宙图景相互交融。从汉朝的刘勰,到唐代王昌龄、皎然、刘禹锡、司空图,再到宋代严羽,清代王夫之、王士祯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丰富、深化了传统的“意境”论。直至近代,接受了西方文艺哲学而又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王国维完成了古典美学已经论的探讨,提出了理论化的意境论。中国古代诗人无不在创作、欣赏中鲜明地体现出对意境的审美追求,并在这种对意境的追求中显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诗人之思和诗化的感觉方式。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一般不提倡激烈感情的直接流露,而强调情感必须通过可以感知的对象(景)呈现出来,使情成体,化无形为有形,将作者情感渗透在、弥漫在、投射在景物上,使率直表露的情感变得含蓄蕴藉,并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召唤着读者,激发他们的直觉、想象、情感,读者可以把玩无极,回味无穷,即所谓“睹物兴情”、“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一切景语皆成情语。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但“意”中必含有情,情是已经的基本要素,无情不能成意境。杜甫在其名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就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意境。诗中写景与抒情结合完美,真正做到了情境交融的效果。写景状物,叙事绘人,各种因素综合为一个独立的天地和世界,自然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事、人等综合构成的“境”,和作者所要表达之“意”浑然一体,含蓄而又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于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前人曾云:“古人卫士,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举出的典型例证就是这首《春望》。《春望》被后世认为是表达“国破家亡”悲愤忧伤之情的典型意境,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作品的经典之作。
总之,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审美教育载体和抓手。古今中外的学者们都认为文学审美教育具有突出的形象性、体验性、情感化、生动化等特征;而意境所具有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正契合了这一要求,使得古代文学的审美教育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容易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潜移默化,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意境使得相应的文学审美教育在实践过程达到了较为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周宁,金元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古典情怀的内涵以及培养学生古典情怀在当今社会尤其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入手,通过古典情怀所具有的“博大的仁者胸怀”、“执著的沉静思想”和“永恒的追求精神”三个方面的内涵,对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古典情怀进行分析阐述,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重视对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给学生以思想的指引、人生的启迪、情感的熏内和美的感染,并且使学生通过阅读背诵、积累和鉴赏文言文来培养其古典情怀。
????一、古典情怀的内涵与品质特征
????《辞海》对“古典”这一概念有如是界定:“①古代的典章法式。《后汉书·儒林传序》:‘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②古代流传下来而被后人认为有典范性的或代表性的。据此,现今流传下来的出自古人手笔的诗、词、曲、文、赋、小说等古代经典的文章都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古典”之内。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一脉相承的民族传统文化,历经了时代淘洗,富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精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八条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基于这种理解,笔者把这种民族精神定义为古典情怀,即具有博大的仁者胸怀,对人类、自然、宇宙的人文关怀,并以沉静的思想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以坚韧的意志力进行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和追求。古典情怀不仅存在于有形的实体(诗、词、曲、文、赋)中,而且也体现在无形的精神中,积淀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和民族成员的思想灵魂之中。而中学语文文言文不仅是古代文章的精华,也是现代人学习传诵的佳作。其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也蕴含着深厚的古典情怀,沉浸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浓厚的民族精神。因而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使学生具备古典情怀的品质,从而思想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塑造成新时代的综合性人才。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使学生具有古典情怀的品质包括:博大的仁者胸怀、执著的沉静思想和永恒的追求精神。
????(一)博大的仁者肺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言文作为我们民族历代优秀文化的载体,历经了时代的淘洗,以其广阔的胸怀和视野向我们展示出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丰富的古典情怀的魅力。其中仁者胸怀就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使中学生具备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视野,从而能对丰富的情感世界有深刻的体验,并建立起准确而又客观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例如: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讲“仁政”(《孟子·尽心上》)。无论是孔子的“杀身成仁”还是孟子的“舍生取义”,都已经深深融人到了我国传统的思维和胸襟中。两位古代哲人对于生命哲学和人生价值的深刻体验虽然只有八个字,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以博大的胸襟去追求正义。
????此外,文言文的仁者胸怀还表现为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从哲学上说,人文关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况,及对人类权利的尊重和对人类的历史存在和发展的深切思考。具体来说,“它是一个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为前提,以肯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概念。它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而文言文中这种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中。例如:《劝学》中“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的勤学专一、反省修身的态度,《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和人格。通过学习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并感受其人文关怀,使学生怀有一颗滚烫的心,以天下为己任,去发掘和发挥自身价值,锻炼出充满关怀和爱心的灵魂,培养自己充实的内心和健康有活力的生活态度。
????(二)执著的沉静思想
????古典情怀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沉静的思想。就像落叶只有化为尘土才能孕育出崭新的嫩芽一样,只有经历了冬天的沉寂,才能换来春天百花齐放的喧嚣和绚烂。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在沉静中才能细心聆听内心的声音,只有在深沉的思考中才能够克服浮躁的心理,才能获得心灵的回响和精神的提升,也才能获得一次次思想的升华和情操的提高。在语文学习中,对于文言文本身所具有的深邃的思想、豁达的情怀、凝练的语词以及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精神,通过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和体验中,在对古代经典的耳濡目染中,必定会受到深刻的影响,在沉静中充分体会那些经久不衰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精华,进一步获得灵魂的提升。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能言善辩的烛之武不卑不亢、沉着冷静,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以挑拨离间之法最终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秦军,派兵保卫郑国,从而取得了游说的胜利。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从中体会和感悟到“说客”烛之武冷静的思维、豁达的情怀和博大的胸襟,而且通过不断地扩展学习进一步理解一代贤士们的深邃的思想境界和伟大的情操。
????(三)永但的追求精神
????《周易·乾卦》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正是人要有远大而坚定的理想,有不安于现状、持之以恒的精神探索和追求精神,而这也正是古典情怀在精神品质上的表现。孔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本人明知“道之不行”,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仍一如既往地去积极奋斗、努力追求和探索。这种奋发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无疑给后人树立了榜样。而正是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培养中学生为理想和抱负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能力,尽管遭遇许多曲折和坎坷,也要具备不懈追求、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将自我塑造成有勇、有谋、有智、有识的新时代综合性人才。例如在文言文中,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追求“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而饱受同僚的诬陷和迫害,但“明于治乱”的屈原仍心系楚王和楚国的兴亡,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九死不悔之意志去追求探索“存君兴国”的理想直至生命的终结。
????二、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古典情怀的必要性分析
????在日益浮躁的现代商品经济社会里,人们精神逐渐走向失落和荒芜。一方面沉迷在光怪陆离充满诱惑的现实世界;一方面追求“洋味”,忽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民族文化,以至于一些学者产生了这样的担忧:“一个千年文明古国一旦以实用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的人文精神,虽然它可以一度人文治国,但在现代化的变迁中会比其他国家更加势利地否定自己的人文传统,比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功利化、物欲化,最后整个文明毁灭在一片糜烂的纵欲之中。在中学教学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强烈,而且对庸俗文化的接受不断增多。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缺少一种文化精神,忽视对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的咀嚼和学习、继承和发扬,一些狭隘的思想、冷漠的眼光和颓废的态度影响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生活,因而呼唤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可以说是势在必行。从古人的“仁者爱人”的宽广胸襟与“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反思,再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无不体现了古典情怀的内涵和魅力以及古典情怀对于中学生感情的濡染、人格的熏陶所发挥的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由此,在今天中学生过于追求书本知识和学习的功利性与实用性,而相对轻视文化精神培养的情况下,要使中学生具有古典情怀的品质,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其中中学语文文言文课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而中学语文教师无疑应当在教学中发挥文言文所蕴含的对学生古典情怀培养的重要作用,批判性地发扬和继承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咀嚼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通过文言文教学,使学生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古典情怀,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古典情怀的途径
????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重视对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给学生以思想的指引,人生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美的感染。而培养中学生的古典情怀具体说来有以下的途径:
????(一)阅读与背诵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反复阅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汉语既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从古代汉语演变、发展而来的,通过阅读去深人学习和了解文言文,不仅有助于培养具备阅读古代经典作品的能力,而且对运用现代汉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也有着极为有益的促进作用。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2024的文言文既要加强阅读又要注意背诵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九条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把文言文中的重要篇目熟记在心,不仅能够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以及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和语言运用方面的要领等,从而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越强;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背诵可以逐渐领悟到文言文中蕴含的古典情怀,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质。著名古代文学专家程千帆先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因而背诵能力的培养能增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积淀深厚的古典情怀,进而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和欣赏的情趣。
????(二)积累
????文言文的积累必须建立在阅读文言课文的基础上,在阅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通过不断的积累,培养学生对文言的热爱,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古典情怀。
????文言文中蕴涵着许多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等,而且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还一直沿用至今。例如:“刻舟求剑”(《察今》),“钩心斗角”(《阿房宫赋》),“四面楚歌”(《坟下之围》),“愚公移山”(《列子》),“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劝学》),“完璧归赵”(《蔺颇蔺相如列传》),“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等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古典情怀的内涵都蕴涵在古代的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当中,学生通过积累不仅能丰富知识,而且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古代汉语虽然在结构上追求完整严谨,但却充满意蕴和美感;虽然在语言上力求2024简洁,但又充满丰富的哲学意味而发人深省,同时能使人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文言文篇目中的丰富知识,不仅对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而且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不仅培养学生的古典情怀品质,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陶冶学生的品性。
????(三)鉴赏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现代;古代文学史;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30-01
提高教学效果,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古代文学作品的文言形式早已停用,学生阅读存在语法、文字障碍;古代社会形态、古人生活方式与当代社会也存在巨大差异,古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表达方式与今人也大相径庭;甚至古代作品中的很多名物今人也是十分陌生的,等等。所有的差异带来的隔阂是学生在学习时都会产生畏难、不解、厌倦直至放弃心理的主要原因,即使为了完成课业任务和学分努力学下来,也会不同程度的有雾里看花之感。如何拉近与古人的距离,真切体会古代文学的真善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治学方法相结合进行古代文学史课的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值得一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增强形象性,事半功倍有效地缩小与古人的时空距离
多媒体中利用视频、声频、图片、文字解说等形式可将抽象、罕见甚至已消失的人、事、物形象还原,最节约有效的利用授课时间。如在讲授原始神话时,讲解原始神话所体现的古代先民的思维特征是感性具体、缺乏抽象能力;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拟人化的自然观和具有象征性与隐喻性的特证。用语言讲解需占用较多教学时间,且需进行由概念到概念的逻辑推演,仍难免抽象。但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具体文选,用假日现象的图片、极昼极夜的视频等解释原始思维模式在《后羿射日》中的具体体现,既直观又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觉得一下靠近了远古先人的生活环境,体会了远古蛮荒时代人们面对自然时由于无知而产生的忧虑与惊惧。再如青铜器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器是当时礼乐文化的标本,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使学生对古奥、繁难的青铜器名称、用途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有直观的认识。
还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再现古代文人的生活的地理与人文环境。现在各种教学视频资源很丰富,有效利用之,可大大提高教授的形象性,弥补学生知识与阅历的不足。
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今天古代文学式教学中可重放异彩
司马迁之所以绝世独立,成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与他早年受教于名师、遍读古圣先贤之书及三次壮游天下关系极为密切,读书为他打下理论的基础,博采众长,不囿于统治集团所允许的意识形态的约束;壮游使他真正接触民众,开阔眼界,印证历史,掌握第一手资料。使他能站在时代和历史的制高点对古往今来的人事做出符合历史规律的判断与评价。后世文学家、读书人始终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方法,成就了李白、杜甫、苏轼等一个个文坛巨匠。今天重新提倡这一方法,可使学生在读书和深入社会中真正获得读书的乐趣,真正理解古人在他们的文字中所记录的人、事、物和情感。
在做法上读书可采用精读与泛读结合。精读篇目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大量的阅读可由教师给出阅读目录、计划并布置相应的思考题目,适时抽查阅读情况。与读书相结合进行社会调查,可以课堂内外相结合: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感受作为引导,课堂外学生可利用假日有组织或自发的进行有目的的旅游、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提供活动的目的地与路线。如围绕节日安排、围绕一位作家的生平足迹安排、围绕某一文学流派的活动区域安排等等。
三、格物致知,提升阅读理解的效果
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辨识,给予准确地解说,真正弄通文意,便于阅读中消除心理隔阂。如古今名物、地理方位、行为等。最典型的是屈原的楚辞,因其大量的古代楚方言的运用,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的障碍。其中大量香草名,一般文选的注释和教师的讲解,多停留在只解释为香草,属于某科,有何用。学生仍感觉抽象而模糊。如能结合多媒体,用图片、视频将文中名物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相对应,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不自觉地拉近了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这一方法的运用可不必如古人做学问时严谨的一步步考证,借助多媒体手段只需将古今事物的共通结果直接告知学生即可。地理方位的说明只需指出古今之变即可。
四、将吟诵引入古诗文的教学中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鬼吹灯古代文学文学传承
现代大部分的读者都有阅读网络小说的习惯或经历,进而使得网络小说的市场被推向巅峰,在此前提下,一部以盗墓为题材的网络小说《鬼吹灯》,在网络读者市场中受到极大的喜爱。《鬼吹灯》这部小说,以盗墓题材为主,其中讲解了许多古代文学当中的传说、神话,激起了读者对古代文学的探索心理,通过《鬼吹灯》使得许多已经不太为人了解的古代文学典故,重新被人记起,从而使古代文学的传承之火再次被点燃。
1.《鬼吹灯》网络小说概述
网络小说《鬼吹灯》,是一部以盗墓为主要题材,介绍古代传说、神话的小说,通过书中人物的关系交织、探险旅途,将读者引向一个个充满未知魅力的精神世界[1]。在《鬼吹灯》小说当中,借用了许多古代文学的典故、古代事迹等等,例如“黑狗血、狐妖”等等充满古代神秘色彩的设定,使得整篇小说都带有离奇的意境。
基于现代人海量的信息,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实际上已经鲜为人知,甚至有部分已经丢失,而通过《鬼吹灯》小说,使得许多读者重新了解了古代文学,促进了现代人对古代文学的兴趣,进而所形成的不仅仅是了解《鬼吹灯》书中的古代文学,而是使得许多读者,自行去查询古代文学作品,所以,从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角度上来说,《鬼吹灯》小说为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随着《鬼吹灯》小说被大多数读者喜爱,许多作者开始以其为参照,撰写了许多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由古代传说衍生出来的幻想类作品,且种类繁多。古代文学的传承不仅仅限于神话传说题材,应该更加全面地进行传承和发展,,但是我们要看到,传承和发展不是没有根据地胡编乱造,不是一味追求古怪神怪,应该在传统文化里发掘新意,合理想象,切记不能将历史进行篡改、歪说、胡说。
2.时代标志下的传承
在当下的网络文学市场当中,表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网络文学尤其是网络小说异军突起,百花齐放。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网络文学更具时效性,更新特别快,传播更广更快,也更容易受到读者的追捧和欢迎[2]。在这支网络文学大军中,以《鬼吹灯》为代表的“灵异”小说很受作者欢迎,也衍生出如《盗墓笔记》一类的优秀盗墓小说系列。如何在现代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古代文学,当然不能完全以读者的受欢迎程度来作评判,比如目前最受人追捧的题材主要为:玄幻、修仙、盗墓、灵异等,这只是传承和学习古代文学的一个方向,而不是唯一。非常有必要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总结,探寻和发现此类题材对古代文学的发展。
古典文学也要依托网络文学的时代特性,进行更加广泛地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说,《鬼吹灯》在传播古代民间传说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作为读者也要肩负起古代文学传承的责任,自觉拒绝趣味低级的所谓文学作品,学会品读经典,提升自觉的阅读和鉴赏水平。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上来说,网络小说通常都是以连载的形式进行创作,即将创作完成的部分先行放出供读者阅读,再进行后续创作,网络小说本身的“生杀大权”是掌握在作者手上的。在此前提下,为了实现更好的古代文学传承,某些无法引起读者关注,又缺少传播价值和阅读价值的文章,作者也会逐渐放弃连载创作。
3.现代网络小说古代文学资源传承特点
3.1二次型创作
以《鬼吹灯》小说为例,因其中涉及了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从创作的角度上来说,《鬼吹灯》小说的作者,就是在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二次创作,使得传统文学能够变得更为现代人接受[3]。通过二次型创作的方式,确实能够加强读者对古代文学的理解,以此加快古代文学传承的效率。古代文学的原著,古时候的书写方式、言辞用法,一般读者往往晦涩难懂,如让现代人直接去阅读原著,除了特别喜爱并且有一定古文功底的作者,以及出于研究的需要去阅读外,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表现出兴致阑珊的状态,而通过二次型小说,将古代书写的风格,转换成现代的白话文,且通过故事进行新的演绎,加之小说本身剧情、人物、题材的穿插,使得古代文学的魅力进一步的得到提升。
3.2网络小说阅读便捷性
基于以往的角度上,如果想要读取一本小说,那么就需要前往图书馆等地方进行阅读,并且可能需要付费阅读,在此前提下,就使得读者的求知欲往往被这些因素所限制,而反观现代网络小说市场,其绝大部分的效果,都存在免费阅读的特点,并介于网络本身的便捷性,使得阅读的行为在网络当中十分便捷,可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以此在网络阅读便捷性的基础上,对于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也有相当的推动作用。
此外,许多古代文学的原著作品,在现代依旧属于难以接触的阶段,在此前提下,就造成了近代对大部分的古代文学被人遗忘的现象,但同样基于网络阅读的便捷性,使得古代文学更加容易被人接触,即使在网络小说作品当中,对其内容表达的不完全,但将中心思想、核心内容阐述全面,就足以保障文学传承的全面性。
3.3兴趣的形成
基于上述的观点,许多现代网络小说,在引用古代文学作品时,为了不影响作品主体,只会引用古代文学当中的核心部分,即古代传说或者典故,仅仅是现代文学的引子。基于读者的角度上而言,网络小说能够培养读者对古代文学作品或者古代历史典故的兴趣,这就非常不错了。网络小说,可以减少古代文学在传播方面一定程度的缺陷,会激发出读者的求知欲,促使读者去寻找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甚至去拜读原著,在不知不觉之间完成了文化的傳承。
3.4古代文学焦点化
在热门题材的网络小说被广大读者追捧的前提下,许多古代文学也成为了读者眼里的焦点,例如喜欢阅读灵异题材的读者,就对其中的“粽子、黑驴蹄、黄皮子”等一类的名词十分熟悉,进而在与同好的日常交流当中,逐渐将此类名词带入,使得该古代文学名词成为日常的焦点,如此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之下,使其传播面成几何级增加,进一步将此类名词升级为社会层面的焦点。
4.现代文学作品当中古代文学传承的不足
4.1古代文学题材引用较为单一
不少的现代网络文学作品,可能因作者写作能力的局限,或作品主体剧情的局限,使得在引用古代文学时,往往会出单一化的不足现象,这对整体的古代文学资源传承存在不利影响,很好地传承古代文学往往成为空谈。现代网络小说市场,想要在其中成为一个单纯的作者十分简单,但大部分的作者,由于写作水平的限制,无法使作品融入更多新的古代题材和古代人文因素,很多时候都是重复和翻版,缺少优秀的创新点。现在的网络写作者往往浮躁,喜欢跟风和模范,比如一部《鬼吹灯》的走红,就有无数作者对其进行简单的模仿,甚至是写出很多水平低下的纯“鬼故事”,留下的是垃圾文字和恐怖故事,缺少古代文学的美感。这对古代文学资源而言,不但起不到发展作用,反而减弱的传承力度。
4.2古代文学融入深度不足
从《鬼吹灯》这部网络小说当中,可以很明显看出,小说主体的剧情与古代文学融为一体,使得两者形成互相衬托的效应。在《鬼吹灯》小说的火热状况下,很多读者都对古代民间故事传说有很强的探索兴趣,一时间各种版本的民间传说被读者挖掘和整理出来。但是也有一些网络写作者,为了博得读者的点击量而胡编乱造,甚至歪曲历史传说,缺少对古代文学的敬畏和研究,这些作者不能很好的将古代文学与自身创作思路进行融合,这类作品往往生硬、无趣。这类文章往往把古代传说或者典故当作噱头,而缺少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没有深度的思想。这种文章,混淆视听,曲解历史,是对读者极不负责的体现。
5.改善现代文学作品当中古代文学传承不足的措施
5.1把关作者写作水平
实际上,作家是一个高尚的职业,需要有很好的语言功底和艺术水平。而在现代网络小说的作者群中,具有作家能力的人员终究占了少数,大部分作者的语言功底和艺术水平存在不足,如此导致许多粗制滥造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现,不仅对网络小说市场造成了不利影响,还对文化的传承造成阻碍。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维护网络市场的纯净,应该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把关审核,并对各大网络平台进行监督、审查,最终通過相关机构与网络平台的内外管理,确保了作者的各项能力,进而优化网络小说市场整体的质量,促进古代文学传承的完善。
5.2加深古代文学的融合度
要实现现代网络小说与古代文学的高度融合,需要我国文学写作者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还要加强对青少年古文化学习的培养,从娃娃抓起,不忘经典。在作者有意识的推动作品与古代文学融合的前提下,使作品与古代文学经典形成互相帮衬的关系,如此有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5.3杜绝曲解现象的发生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曲解现象,在现代网络小说中十分常见,纯属误导读者的行为,使读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出现偏差。对此类作品,各大网络平台应当严格管制,杜绝此类作品的出现。要实现此点,应当由相关的监管部门,针对曲解古代文学的行为,制定出相应标准,要求网络媒体、平台严格依照标准对现代网络作品进行管理,对自身平台中的每个网络小说作品内容进行核查,在平台中出现了曲解历史、歪曲传说等现象,一经发现必须立即下架,以保障古代文学在现代网络中传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孙蔚.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探析[J].当代青年月刊.2015?
[2]姜慧.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
上一篇:古代文学课心得体会(推荐5篇)
下一篇:变更管理培训心得(优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