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948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8分钟。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 教育观念 有效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27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045-03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占有重要地位,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创造能力的提高,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等等都依赖于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引导,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领会国家下发的各类教育文件的深刻内涵,并将其落实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然而,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基础,增强了大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与荣誉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各种机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抨击,抹黑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这种思想是极为可怕的,如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将会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尽管能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性,对现阶段所面临的任务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缺乏团结合作精神,不懂得从集体利益出发,将自己置于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还有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薄弱,一旦遇到问题,就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一些学生开始注重享乐,产生极大的物质欲;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甚至还有极少数大学生无法接受社会的考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无数事实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暴露的缺陷不容小觑,亟待得到国家2024教育政策的支持,因此,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落实国家教育政策,逐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成为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际地位,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决策,这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树立大国形象和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为我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对这种挑战保持清醒的认识,长远考虑,才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提供正确的道路和恰当的选择,才能为之注入动力。
1.教育与教学观念的转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我们可以得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因此,必须对这一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保障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尊重学生个人发展要求,促进大学生价值的实现。另外,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许多学校片面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注重学生对思想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甚至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标准,忽略了对大学生能力、个性的培养,一味的知识灌输只会使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对大学生个性、能力培养相结合,才能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教育环境的营造。对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念出现了动摇,甚至有一些学生已经形成了功利、享乐的思想价值观念,学习上缺乏热情,生活上缺少斗志,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大行其道,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是极为不利的。从家庭环境层面来看,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家庭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提升,然而贫富差距过大,一些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容易造成家庭矛盾,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另一部分家庭物质生活丰厚,大学生很难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再加上一些家庭父母离异、冷暴力、物欲横流等,这对学生的价值观都有着消极的影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3.教育热莸谋浠。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了多个方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这一系列指导思想都与我国的前途与命运息息相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流,再加上西方思想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能够使学生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念中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经提出,党中央就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与实践,更是对党中央及人民价值观塑造的一次伟大理论创新。高校要充分响应党与国家的号召,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部改革需求。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基础,只有将其落实在具体实践中,转化为一种内部精神力量才能体现其理论价值。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提出以来,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真正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体现了先进性与优越性。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文化思潮的引领者,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必须在大学生的身上得以实现。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其为人民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日趋成熟,拥有完善的体系与发展机制,这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平台。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高校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着力发展的一个重点,这是高校实现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经之路。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间的经济、政治交流日益密切,这也使西方的文化思潮不断向我国涌入,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价值观教育亟待加强。近年来,社会上涌起的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观念正冲击着主流价值观,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大学生所固有的思想产生强烈碰撞,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识仅局限于政治方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趋于制度化、神圣化,在大学生党员中的体现较为明显,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很少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意识比较淡薄,违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创新改革。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仅包含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内涵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涵盖了政治建设方面的内容,能够为大学生提供鲜明的、正确的思想发展道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体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我国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和谐校园的建设正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实现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谐校园的建设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和谐文化首先要能够反映出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大学生风采,体现对校园文化的深刻认识,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因此,学校要全面构建健康的校园环境,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同时也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提出有效的措施改善局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大势所趋。因此,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探索科学的教育策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充分发挥,真正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1.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发展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大学生进行逐步引导,使他们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那些存在思想问题的学生,要循循善诱,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引导大学生思想的转变,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帮助他们改善其中不合理因素,加强引导,有序推进,使其人格发展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弘扬社会文化主旋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元,反映多种多样的社会事实,从大学生的生活现实出发,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潮。
2.理论实践教育融合发展。要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可以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或红色之旅,使学生能够深入基层,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这一实践经历,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而且能够增强他们对社会、对我国现有国情的基本认识,进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识,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3.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思维倾向,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的载体。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是高校办学特色、校风的体现,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展示,具有极强的渗透力与感染力。因此,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观念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活动中感受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真正内涵与价值。而且,随着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络文化逐渐兴起,高校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一些特殊的实例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
4.注重辅导员引导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充分引导。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大学生除了接受课堂基本思想政治教育外,基本上很少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活动,当遇到一些问题时,也缺乏求助路径。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引导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者,也是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重大作用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必须打造一支强有力的辅导员团队,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有效组织辅导员学习专业知识的活动,从选聘到入职到培训,都要有严格的考核机制。健全入职管理体系,确保能够为学生指点迷津,解决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思想问题。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全面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清醒的头脑面对挑战,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主义事业良好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努力奋斗。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2015年教育教学研究重大项目(编号:JYZW2015-11)、2016年高校W生工作研究“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LX2016Y027)。]
参考文献:
[1] 李楠,李军,郝雪.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树立大学生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沈阳建筑大学学生思政工作为例[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4(2)
[2] 王丽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探析[J].教育观察旬刊,2015(12)
[3] 邝泉声,冯赵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与实践[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4(19):69-69
[4] 马海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8):134-135
[5] 黄彦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学习党的十报告体会[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3
[6] 梅练.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界,2013(5):34
[7] 段瑞芳,李芳欣,杨洪瑞.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才智,2014(11)
[8] 黄乐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北方文学旬刊,2014(12):51-51
[9] 娄洹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风,2014(23):263-263
[10] 吴迪.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35(6)
[11] 王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径探索[J].科技视界,2015(12):121-122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Abstract: Comrade Deng Xiaoping proposed "Education must face modernization,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In modern education,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roots in good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cepts, good moral promotes people's mental health, the healthy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
关键词: 教育;思想道德;心理健康
Key words: education;moral;mental health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237-02
0引言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总人数的25%,而在最近几年呈现了上升的趋势。成长中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在学习、生活和适应社会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扩招、就业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校学生的因心理失常导致跳楼自杀的事例也不鲜见,这些都暴露出现代年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我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面对社会激烈竞争,由于现在上学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没有经历过社会锻炼机会。因此,孩子们心理健康方面有一些欠缺,有时候很小的一件事情就有过激行为,而这些不光是中小学生还包括大学生。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各个方面的关注,如今,大中小学已经开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都设立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专门部门,开始培训、培养心理健康指导老师,老师们经常测试,经常给学生咨询和指导。然而,重要的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是要加强他们的社会集体活动,使孩子们、大学生们能够更多的接触社会、接触同学,得到更多的关爱。包括孩子处在青春期,包括春天这个季节容易产生一些抑郁,有些问题加强引导之后,过了孩子的年龄阶段和这个时期,可能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过去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特别重视,甚至认为是伪科学。目前这件事情已经摆到我们重要的工作日程上来了,也就是说从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更多的关爱每个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心态情绪并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更多的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里,享受到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够度过这个时期困扰他们的各种问题,当中,可能有些问题并不是很严重,但他可能一时想不开采取过激行为。
现在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已经引起重视。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大家对孩子看得比较重,对学校的工作比较关心。因为整个社会处在这个阶段,竞争比较激烈,发展迅速,各种压力比较大。因此,在这个阶段里,各个群体都会有一些心理不健康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应该在重视平时的网络及媒体宣传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中央电视台开展的社会公德教育我觉得不失一个好的办法,特别是加强在社会公德方面引导,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必要的。
我们的研究生已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思想道德教育这方面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把握,先前在大学本科甚至是高中时期思想道德观念,在新的学习环境下面临考验,此时学校、政府的引导应该跟上,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跟上,我们新上任的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一次公开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支持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学校都组织一些活动,把它变成一个长效机制,使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既学好,又能够愉快、健康,比较幸福,并将每年5月25号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日。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在新来的同学中成立"心理互助小组"的机制,为探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一个有益的尝试。
2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从小学开始读书认字以来,思想道德教育就和爱国主义教育就联系在一起,并设有专门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使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技术和方法,从而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它是以实现心理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为目标、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思想道德教育则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信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理论,思想道德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两者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是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和运用,其任务是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思想道德教育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其任务主要是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以此来指导人们的行动。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一定的联系,共同之处都是对人格进行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二者又有差别,其理论基础、任务、教育目标不同。思想道德教育侧重于学生思想道德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个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保持心理健康。正是因为两者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侧重点不同,背景材料不同,所以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既遵守国家社会的思想道德同时又兼顾个人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荣辱观,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在本质上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统一的。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公民人格意识和国家意识,真正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和基本道德情感,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国家道德体系的框架内发展并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自觉向国家的道德体系看齐,就是要与现时的社会思想道德紧密联系起来,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心中个人道德标准和国家社会的道德标准不相匹配,在社会公德的框架内调整自己的行为。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曾经坐公共汽车的时候体验过社会生活中最普遍让座给老人、小孩、孕妇的公德在现实社会中的情况。
中国目前存在的思想道德体系基本都是佛教、道教、儒教三大教派思想为基础的衍生和延伸,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思想更是在中国的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它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的理念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华夏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特别是我国现代社会进入改革开始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受到挑战,为了适应现代的社会要求,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样面临改革,如何在继承传统中华民族的美德的同时又改革创新适应新时代社会思想道德需要呢,是我们要面临的问题。一些人类社会公德在国外已经上升为国家法律层面,而我国的社会公德有些还是停留在社会公众的舆论中,虽然对一些社会公德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效果还不够理想,真正的良好的社会公德是来自民众真正出自内心对社会道德的遵循,而这些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
3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具有良好道德自律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做好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注意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为此,应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教育等,引导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既打开视野、丰富知识,又增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发展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等智力因素,又发展情趣、情感、意志等人格因素;既增添学识才干,又增进身心健康。
3.2 突出思想教育的重要地位以解疑释惑为着眼点,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应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所盼,找准我们想说的和学生想听的之间的结合点,真正解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和疑虑。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辩证系统的方法、史论结合的方法,善于从总体到具体,既全面阐释基本原理,又深入剖析典型事例;善于从历史到现实,既讲清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又深入分析历史背景,讲明发展过程和来龙去脉,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适应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和方式发生的新变化,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教育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教育的主动权。
3.3 完善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道德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教育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善于合作等基本的道德素养。学生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念思路,不断完善方式方法。
3.4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是道德素质的基础,良好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实践总是以深厚的人文关怀为底蕴的。对于学生而言,人文素养主要体现为爱国爱民的思想理念、勇于担当的使命意识、求真务实的向学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诚实守信的合作态度、自强向上的进取风格等。应围绕上述内容,通过学术讲座、思想交流、读书研讨、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
3.5 加强责任义务教育有无责任意识,能否正确履行应尽的义务,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尺度。责任和义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体现在一个人对家庭、他人、集体、社会的情感、态度和言行之中。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之间的辩证关系,积极引导学生在正确行使权利的同时,从对自己负责做起,培养对自己的信心、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爱心、对祖国的忠心,切实做到自信自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心系社会、胸怀祖国。
参考文献: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接受;马洛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92-01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 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研究者更多的关注是教育的角度,而从接受的角度研究的相对较少。在邱柏生等人编的《思想教育接受学》一书中,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概念,认为所谓接受,是指主体(即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取决于受教育方是否能够接受教育内容。
一、接受心理的三种表现
积极的接受心理,指接受主体在思想情感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把这些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这种心理教育效果很好。消极的接受心理,是指接受主体背离教育主体的期望,排斥教育主体的愿望、要求,并伴有冷漠、厌倦、抵触、对立等情感,这种心理使得教育效果极差,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满不在乎心理,是指接受主体不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心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随随便便,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全当“耳旁风”,口头上答应,但心理并没有触动。这种心里使得教育没有什么效果。具体表现在:对教育主体传导的教育内容权当“耳边风”,并没有实质上进入自己的头脑。
二、需要是接受心理的源动力
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关键性、决定性的环节, 正是这个环节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如何使得我们的教育对象在受教育时能够表现出积极的接受心理?接受主体动力来自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这一需要是接受活动的不竭动力。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5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梯形层次,即一是生理需要,这是人为安身立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最基本的需要;二是安全的需要,这是人在得以生存之后,为维护生存而寻求保障的需要;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渴望被自己所在的生活圈所接纳,并得到肯定、关心、支持、友谊、爱情的需要;四是尊重的需要,这是人在家庭、工作、学习等各方面,希望自己的为人、学识、能力、荣誉等得到认可、受人2024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个人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并有所作为的需要。
三、把握“需要”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在教育中必须把握学生所需,坚持“三贴近”,切实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从一切为学生成长的角度,深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心坎上,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1)有针对性地满足、疏导大学生的生理需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重点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做到“助学育人”;通过性知识的讲座、科普教育片等形式,使大学生具备相关的生理知识和道德意识,了解自己以及异性,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2)关心大学生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健康。开展宿舍安全教育,防火防盗教育,切实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朋辈心理辅导,做到学生心理健康安全。
(3)使大学生找到集体归属感。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班会、社会实践活动、讲座邓,塑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得同学之间相互关爱,找到集体归属感。
(4)让每位学生发挥优点,赢得尊重。辅导员要善于发现每位同学的优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多样的学生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特长,充分展示自我才华,赢得他人的喝彩和尊重。
(5)创造机会,让每位同学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通过各类比赛、多种活动,组建各类社团,开展社会实践,让有志于学习提升的学生能够找到机会,能够得到自我提升。
2.通过教育实践,提升需要的层次。
接受主体的需要作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性动因,只是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但尚未转化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动力。这是因为,接受主体有时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自身的这种需要。如今的大学生较少社会阅历,在他们精神家园的营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有肤浅与空想等不切合实际的成分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正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的好时机,我们的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把低层次的需要融化于高层次的需要之中,并得到更充分的满足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99-0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党团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必须积极拓展多种有效途径,以便更好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
教育学生首先就要了解学生。大学生是思维最为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为迅速的高智能知识群体,其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会有更深的时代烙印,呈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组织形式、就业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对社会与个人前途的期望,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认同竞争,期望创业,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强烈的效益意识等,大学生比以往更期望有一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环境。但与此同时,大学生是一个容易为外界感染的群体,对市场经济的种种负面作用“免疫力”不强,价值观念中的趋利性也较为明显。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在《2024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已经明确地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根据大学生心理的实际需求,展开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的为大学生提供生活成长中的帮助,能够让他们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完成对大学生坚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大学生能够坚强地面对生活,健康的成长。
其次,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一般来说,心理障碍是出现思想道德问题的根源,思想道德问题最根本的源头就是个人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化解,进而有可能从道德问题升级到违法乱纪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形成最基本的切入点就是心理健康的教育,积极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活泼健康的性格等心理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要从多个层面同时展开,如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与咨询,对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
第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心理测评技术。心理测评技术是一种通过访谈、量表、问卷等方式2024被测者信息,从而掌握被访问者的心理特征的技术。它不以直接向大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为目的,而意在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心理感受,意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效果,意在掌握学生对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等的真实反映。通过心理测评,教师能够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能够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能够促使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反映调整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能明确意识到该教育之目的与要求的一种教育方式。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政治学习、党团思想建设与组织生活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隐性教育是指不为受教育者自觉意识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是借助专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的教育和活动形式,凭借一定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暗示、启迪和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正式、公开、正面的理论灌输和说服教育的显性教育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应更多地运用隐性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个人素质,应该在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相关的显性课程的知识性、科学性的完整的条件下,以教师的价值观念以及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去渲染大学生。
其次,在含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隐性学科的教育中,教师同样要渗透出先进的思想政治的理念,并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引导大学生融入相关的课程,并培养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兴趣。
再次,为了能够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可以增加一些隐性或渗透式的教育课程,如科技、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课程以及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实践活动,并能够从中获得教育。
另外,大力倡导学校的校园文化精神,进而能够对大学生产生隐性教育的效果,促进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对学校文化设施的建设,如一些文化景观,让这些文化设施能够真正熏陶大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同时文化设施要体现出时代性,以适应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口味,进而能够使这些文化设施能够真正地体现出他们的价值。其次是为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校园风气,学校应该加强管理,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多角度,全方位的渗透出思想知识教育内涵,同时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改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提高知识的渲染力,达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四、“理论灌输”和“实践学习”相结合
为了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社会生活实践与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改变具有密切的联系。
如今,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是中国基本政治以及经济制度的核心,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以硬性的灌输知识为主。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致使大学生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为了更好让学生能够融入到思想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制定出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尽量以新颖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思想政治的教育,从系统单一的讲授方式转变为双向化的交流模式的教学。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同时教师要起一定的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实现多元化教学。
另外,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避免让学生产生形式化教学的思想。教师必须要深入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化、外化规律,让思想政治理念融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最近几年,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已经趋向于实践,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招生规模的扩大,经济实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够强化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制约思想政治的建设进程就是对大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加大在思想政治实际设施上资金的投入,同时培养一批具备先进教学理论的教育能手,为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提供有力条件。第一,学校要在创建实践学习环境上舍得投入,加强实践学习设施的建设。实践学习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着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实现大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社会实践学习的教学环节,并将其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成为衡定学生获得学位的鉴定标准。
五、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在《202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校教师,党团组织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思想政治建设的进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的途径就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积极活动的主体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大学生能够自主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从事教学活动的工作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教育对象从被动向主动地转化,使教育对象能够自觉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有完成自重转化,才能有效地体现出教学活动的价值性。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不教育。因此,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相统一才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要素。实现教育目标最根本的体现就是教学对象能够对所教授的知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学管理者也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坚持以传统的传授形式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模式的形成。让他们能够对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自我反省,并自我激励,自我磨炼自身的思想道德意志,另外,要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其自我教育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其主动接受和自觉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从而形成完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参考文献: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差异 ; 思想政治教育 ; 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而内化为个体的思想观念,最后由个体的思想观念再外化为学生的外在行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个体深层的心理状态对思想观念的变化有深刻的影响,对个体自身行为的选择与评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准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的个体心理状态的差异特征,并针对这些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总结教育的规律,对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 ? 一、重视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的必要性
? ?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变化发展最为激烈的阶段,在大学时期大学生所面临的都是会影响其一生的重大问题,然而由于他们对自己的期望过大,这样就会产生失落,自卑的心理。从而造成他们对挫折的抵御能力非常薄弱。同时,进入大学后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加强,有这强烈的自尊心,一旦这种强烈的感情受到了某种打击,就会产生叛逆的心理状态。
(一)学校竞争的激烈
? ? 能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都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面对和自身能力水平相当的同学,许多学生都会产生心理压力。由于每个学生曾经都是竞争的胜利者,对自身的要求和期望就会更大,然而现实激烈的竞争又无法满足他们对自己过高的要求。在大学生面临就业的时候,他们又会遇到其他高校优秀学生的竞争压力。如果他们因为竞争的失败而产生懈怠的情绪,对自身失望,对学校失望。那么,教育者要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呢?
(二)家庭环境影响
? 独生子女家庭是当代大学生的共同成长特征。独生子女家庭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他的产生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但他的存在也产生了许多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是其中一个。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有优良的素质但也存在许多心理缺陷。比如:叛逆、任性、脆弱、懦弱、独立性差、自尊心强等等。同时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亲兄弟姐妹,所以经常感到孤独,同龄伙伴的陪伴时间也十分有限。因此,在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上,个体融入整体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出现阻塞的现象,他们的心理环境长期得不到开放,心理疑惑得不到良好的释放和疏导,这样的问题就会日趋复杂。
(三)社会环境的多元化
? 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导致了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许多同学认为学习并不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并对自己的前程产生怀疑甚至是彷徨。由于每个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所接受的影响不同,他们的心理体验就不同,导致了他们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又会形成不同的心理状态,产生个体的差异。这种心理差异的客观存在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困难和阻碍,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发挥是建立在个体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之上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但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反而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负面的阻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尊重个体心理差异的同时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的实际效果。
?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心理问题有了一定的关注,但是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是在问题出现之后才解决并引起重视的,是一种遇到问题,才解决问题的被动状态,还有错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做思想道德问题来解决的现象。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没有准确的把握,做到事前的预防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 ? 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的表现
? ? 由于个体心理差异的存在影响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对教育的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社会是由许多个体构成的,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的忽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就是在否定个体存在的意义,就会失去教育规律总结的根本动力,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又从何谈起呢?
? ? (一) 从认知上看,重视社会要求,轻视个人价值
认知是大学生在一段时间一定的环境内,通过知识学习和实践的积累,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的具有阶段稳定性的特定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自身固定的认知定式。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灌输到个体思想中的正确思想就是由认知内化到客体的内心的。在内化的过程中,如果客体已经形成了稳定而又正确的认知结构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指导他们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使个人的思想与社会的要求达到统一。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了统一的教育目标,规定了严格的教育标准,使教育对象更符合社会的教育要求轻视了个人的价值和需求。由于过度的强调社会的外在要求,甚至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缺乏实效性。
? ? (二)从情绪情感上看,缺乏情绪教育,缺少感情沟通
情绪是任何动物共有的而情感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殊感情。人是复杂而又特殊的研究客体,他们的复杂就在于他们有意识有感情,甚至人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掺杂着情绪情感的因素。可以说,思想在进入认知之前就首先要经过情绪情感的过滤和选择,愉快的情绪和与教育主体之间深厚的感情和深切的信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实践表明,凡是伴随着一定活动的使人满意。愉快的情绪体验,都能使这种活动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绪体验则是这种活动受到抑制。重视对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做情绪的主人,建立学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不仅有利于他们内化思想的整合,有利于发现学生错误行为的真正原因。比如:错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做道德问题去解决的现象就是没有真正的理解他们行为的原因,从而把学生的心理缺陷上升到道德伦理的缺失,极大的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情绪伤害他们的情感和信任。这种危险的心理状态长期得到 负面的强化。最后,必然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然而,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背后不仅是由于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受教育者本身的心理封闭和强烈的自尊心也是导致其后果的主要原因。人具有理性亦有情感,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重视对学生控制情绪的培养,同时也是教育对象之间要建立起一种彼此的信任和理解的情感,这样才能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生情绪情感的变化,总结思想政治的教育规律。
? ? (三)从意志上看,培养方式单一,载体缺乏
意志是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实际效果的保证,是通过克服主观意愿和客观困难再能取得成功的心理状态,正确思想的灌输,都是因为有意志才保证了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放弃。在客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自身以及和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往往需要意志的作用才能使学生达到由知到行的飞跃。由意志产生动机,再由动机产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愿望和理想。所以,意志这种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达到思想政治的教育目标而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有力保证,是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心理基础。高校对个人意志的培养有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在培养心理品质的过程中过多运用的是显性教育,引经据典的直接对教育对象予以劝导和教育,轻视运用各种载体营造教育氛围的隐性教育。然而,这种居高临下的强烈灌输和明显直接的外部意图往往会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的心理和对抗的情绪。无形中强化了教育对象的客体地位,造成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思维定势,是学校对个人意志的培养流于形式,不具实效性。
? ? 三.重视个体心理差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
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者居高临下的教育地位,尊重,理解,爱护,服务每一个学生。真正的把教师和学生共同置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教育主体地位,尝试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因势利导的为他们解决问题,才能与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个人的心理差异得到合理的尊重和重视,个人的价值与需要得到恰当的实现和满足,使个体能够根据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亲身经历去创造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地位,激发主体的能动性,以理解为前提去引导他们,以尊重的态度去教育他们,就会将这种正确的思想真正的深入学生的内心。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被充分的调动,个体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 ? (二)情绪控制的教育
情绪控制就是培养大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外显性和不稳性。它往往是由情境引起的,一旦发生即难以控制,且表现于外,当情境影响减弱时,情绪也随之减弱或消失。所以情绪是一种不稳定,经常变化的体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这样的心理状态为环境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积极乐观的情绪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愉快的心情自然会有益于学习和生活,反之,一些不良情绪的产生就必然会对教育的过程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既然情绪与情感会直接影响到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培养学生做情绪的主人,正确的看待和评价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情绪与情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情绪的特点,在发生不良情绪的情境中适当调整自己的情绪,在愉悦的情境下也要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要时常与他们进行心理沟通,疏导他们对于沮丧的情绪要有合理恰当的抒发方式,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开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思考问题,时刻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
(三)情感的教育
首先,情感教育就是要以情感人,达到教育的目的。人类的情感具有感染性。具体来说,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到另外一个人的情感,反之,他人的情感也能影响到自己的情感,这样就会产生情感的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之间就会产生这样的情感互动,因此思想政治的教育者首先要以身作则,同时用优秀的美德和正确的规范去感染学生,通过情感互动的桥梁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维护师生之间的信任感,采取多鼓励,多认可的教育方式,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之前,教育对象就与教育者签订了心理契约,是双方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在相互感知认可各自期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一种双向的,非正式的,动态的心理期望。可见,每个个体对自己都有一定的期望值,希望通过教育者的帮助来实现对自己的期望与要求。这个心理契约既然是双方共同认可的,教育者就可以借助这种最初的信任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关怀教育。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典范来教育他们,对于他们的心里疑惑多做沟通疏导的工作,对于他们的成绩应该多认可鼓励,不要吝惜对学生的每一个鼓励和2024。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 (四)隐性显性相结合的教育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的教育手段是常见的,教育的内容和意图往往表露明显,容易给教育对象造成抵抗逆反的消极情绪,使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今,我们提倡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就是要弥补现象教育的不足,促进现行教育目标的落实,协调完善学生的个性。隐性教育是一种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意图隐含在学习和生活中,以含而不露的方式,无声的引导教育者自然融入到教育者创设的教育情景中,使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觉的接受熏陶和影响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的这种特点往往比显性教育更容易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对于学生个人意志的培养就需要隐性教育的方式,用人格魅力、感性事实、榜样典型去感染和影响受教育者,最终才能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心理氛围,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总之,个体的差异是人们个性发挥的动力,是人类创造性和能动性的源泉,更好的尊重个体差异并掌握正确处理的方法和策略,才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有效途径。正所谓思想是源,行动是流,源远才能流长;思想是根,行动是叶,根深才能叶茂。只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准确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成敏:《心理环境: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华商 2008年第20期
[2]张耀灿,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李峰、姚本先:《心理学新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黄彦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情绪和情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
上一篇:入学教育心得体会(整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