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97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2分钟。
体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激发 学习兴趣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77-01
体育新课标的实施,学校体育扩大了体育的功能,使体育教学目标得以扩展,但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来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呢?本人认为,学生对体育的运动参与是前提。在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学习领域中,运动参与是基础,没有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其他的学习领域将无从涉及,同样,如果没有学生的运动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五大目标也无法实现。影响学生运动参与度的因素有许多,但本人认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主观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1 确保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
体育活动中的安全包括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学生认为身体上、心理上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就会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负担,这对于学生完成练习、对于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都是极为不利的。在这种状态下,不但不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反而抑制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始动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根据课程性质,体育新课标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理念,而安全又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全就没有健康。所以,保证学生在体育运动的安全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前提。
2 充分赋予学生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权
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课程结构的重新调整,而课程结构重新调整的一大特点是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新课标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在水平目标范围内,要充分赋予学生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权。如:在水平目标4中的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目标有“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学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和自身兴趣,选择篮球项目,也可排球,也可选择羽毛球等,“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只有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习,才能更学得好。如果将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只赋予体育教师而不赋予学生,教师又不根据学生实际兴趣,强行安排内容,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大打折扣。如果体育教师不顾学生爱好,一律规定学生学篮球,很难激起那些身体单薄、弹跳差、协调能力差、视野狭窄同学的兴趣。充分赋予学生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权,不但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师教学。
3 目标制定要切合实际
体育新课标对各个水平段都提出了一定的目标要求,但在完成水平段目标的过程中,不是每位同学都“齐头并进”的,具体地说,在这个过程的各个时期,或就一堂课来说,每位学生所要达到目标都不可能相同,这是因为学生在身体条件、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异。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所以我们课堂教学中所制定的目标不能一刀切。为不同身体条件、个体机能、活动能力的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课堂学习目标,主要是考虑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因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努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著名的“刺激—反应”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成功的需要得到满足(得到刺激),那么,他更乐意上体育课(作出反应)。相反,如果,我们制定的目标不符合个体实际,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小,到最后就会对体育、对运动练习处于一种“习得的无望”状态之中。
4 引入竞争机制
在人类出现始初,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地追捉野兽以满足生存需要。体育从人类的劳动实践中来,它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竞争”的内涵。新课标的课程价值之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其解释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所以,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它不但能使体育教学“返朴归真”,也更能激发人的学习动力,而动力是学习兴趣的重要组成方面。当然,在新课标下,我们应赋予竞争新的内容。如小组竞争,使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相融合;如不同条件的竞争,使不同身体条件、运动能力的同学竞争更趋合理与公平。总之,要本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引入竞争机制。
5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教育评价具有激励的功能,正确运用教育评价能够激发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的潜能,增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新课标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学生自我评定、组内互相评定、教师评定等)。新课标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的评定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必须是能促进学生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创新教学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都在模仿着前苏联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传统的“四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传授体育技能、技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使原本具有娱乐功能的体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变得枯燥无味,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本无法得以发挥,有怎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呢?所以,我们在当今的体育教学中必须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新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为我们创新教学模式指明了方向和要求,尤其是新课标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论述,为我们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此外,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如人格魅力、组织能力、把握教材能力等,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体育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较强的组织能力、娴熟的把握教材能力,都能更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无庸置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完成新课标任务致关重要,如果每位体育教育工作者都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从而推动学校体育教学,那就是对本文的最好评价。
参考文献
体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下,为实现体育课目的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项任务,即: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与道德意志教育。为完成这三项教学任务,教师备教材、备器械,写教案吃力地教,学生费劲地学,心血与汗水付出很多,回报收益却少之又少。而新课标推陈出新,以发展的观点提出了运动参与、知识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这五项领域目标较之三项任务更加完善、具体,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适应社会未来。
二、新课标下体育课准备部分的模式
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是为了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避免因为心理、生理上的准备不足而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对准备活动的要求也不同。传统模式下的准备活动重点放在了关节、韧带、肌肉黏滞性等方面,所采用的手段基本上是慢跑、徒手操、游戏等,这些活动大多数是在教师的指挥下、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行动,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新课标下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要求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学生可以把从教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加以改编运用,可以把书本、影像等上面的优秀内容搬到课堂,也可以自己根据已有的技术知识,加工、整理、创造出新的内容。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
三、新课标下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模式
1.新课标下体育课的基本部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使师生互动成为可能。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什么、学什么都要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进行,内容要求都是统一的。这就造成了部分优秀学生一学就觉得没有挑战性,或者对部分后进生要求太高,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下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是由学生自己选择项目、自己组队、自主学习与锻炼,教师的任务是解决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能解决或解决得不够圆满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选取的项目和他们的认知水平、运动能力制定出各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采用多形式的学练方法尝试达到这些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回答预定设计的问题,又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这样既对教师自己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了加工、巩固、提高,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学习、探索,丰富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
2.新课标下体育课的基本部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标下的体育课承认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地把学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总结,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及时修正教学目标,形成良性循环: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学练—学生自我评价—信息反馈—教师修订新目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予以肯定,对学生而言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有了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他们就会在学练过程中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认真完成每一个练习。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自觉地进行学练,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面对自己喜欢的项目,学生总会有一种积极向上心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就促使他们进行思考,采用各种办法解决问题,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新课标下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的言行更具有实践性与社会性。
在新课标下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中,学生探索解决问题都是一种自觉行为,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头手倒立自主练习过程中,学生会自己对照教师的示范、教学图片、同学的练习不断地纠正和完善自己的技术动作。例如篮球的挡拆技术教学,在自主练习阶段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对象,自己把握运用技术的时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他们会对这一技术掌握得更好、更合理、更全面,同时培养了团队精神,提高了合作能力,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了体育的社会。
四、新课标下体育课的结束部分模式
新课标下体育课的结束部分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是对生理、心理放松有帮助的活动就可以采用。比如选择一些新颖的、有针对性、缓和的游戏;徒手操;单人或双人的各种按摩放松;呼吸放松;意念放松;语言放松;课后的理疗、药物、营养补充、桑拿浴等形式。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放松形式,为他们今后的体育锻炼服务。
五、新课标下体育课模式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两者的关系
新课标下体育课模式强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但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场地器材的设计要合理,多方法、多途径引导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勤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在进行体育学法指导中,教师的讲解、示范要准确到位,队形组织要合理,要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3)对一些高难度的和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如游泳,投掷,体操中的部分动作等,要考虑安全因素,采取必要的保护与帮助措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六、新课标下体育课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体育课评价体系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新课标下体育课的评价体系既继承了传统评价体系的优点,又弥补了传统评价体系的不足。它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出勤与表现(20%)、运动参与(10%)、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30%)、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20%)、学生的自我评价(20%)。这几部分更加确切地反映了体育与健康的含义,更全面地反映了不同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取得的成绩,使评价体系更加公平和全面。
七、结语
总之,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模
式变化给学校体育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框架结构,都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社会功能,实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曲宗湖.谈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的三项工作[J].体育教学,2000,(1).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体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转变
新课程标准给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对体育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同时,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更为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学习,从而积极地去对体育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借此来发现体育学习中的相关问题,从而能够更为深入的对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将学生的主体性突显出来,使得学生的个性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张扬,培养起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学习精神。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其教学内容发生了转变
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单纯的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提升的教学方式已显得有些落后,已无法满足当前体育教学的实际发展需求。就处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体育教学而言,体育教学的内容覆盖开始扩大,包含了学生身体体质、生理、心理、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内容。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其教学组织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对教学的过程极为重视,在教学时教师一般对学生的每一个动作标准都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在教学开展时一般分为“准备阶段”、“正式教学阶段”、“结束阶段”三个阶段。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纪律”严密的课堂之中,学生只是对相关的体育动作进行机械的模仿,教师只是关心是否将相关的体育动作一点不漏的教给了学生,只要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保证队形的整齐就算是成功的组织了教学,根本不去关心实际教学效果的问题。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心理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机械的完成着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毫无学习的兴趣可言,就更不用说要展示自己的个性了。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组织形式单一,不懂得灵活变通的教学环境下,那么学生会逐渐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这样不仅无法达成体育教学的应有效果,还会使得体育课成为学生的一种额外负担。
就处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体育教学而言,教学的组织必须营造一种适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相对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进行体育学习。同时,体育教学要从多方面进行人手,重点强调学生的参与过程中个陛的释放,弱化对每一个体育动作的刻板要求,让学生和教师构建起一种和谐的关系,使得师生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交流沟通。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整个体育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最大限度的激发,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使得体育课堂教学保持张弛有度的状态。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其教学方法发生了转变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封闭,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不去关心该怎样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根本不去和学生进行互动,每堂课只要教师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即算教学完成,这使得课堂气氛显得异常的沉闷,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根本不会积极主动的去进行学习。同时,很多教师均抱着“严师出高徒”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异常严格,只要学生在课堂中稍微表现出一点对体育学习的不认真,就会受到教师的严厉批评,甚至体罚,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改正学习中的不足,还会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从而开始厌恶上体育课。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现在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改进,而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1.教师开始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关注,在了解了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及实际学习需求后,再来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使得教学能够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2.教师开始学会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关注,学会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的予以肯定、表扬,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鼓励,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自信,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体育学习而有不同的收获。
3.教师还要对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合理的利用,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直观的体育知识教学,通过声光电的综合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刺激,让学生能够将相关的体育知识学会、学好。
四、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教师的角色理念发生了转变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其在教学上拥有无可争议的绝对地位,教师在课堂教教学中的一言一行皆为真理,学生只要一味的认同教师的教学,记住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即可。而对处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体育教学而言,教师应当重新定位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位置,找准自己角色所处的地位,从课堂教学的“霸主”变为课堂教学的“服务员”,不再做课堂教学的绝对统治者,而是要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学习。
体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课堂教学的认识误区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是广大体育教师正在努力探索的。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尚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重视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忽视体育教学观念的革新。
一些教师怀着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满腔热情,寄希望于一个可供仿效的新课程标准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以为这就是向新课程标准的转变。其实这样做是鲜有成效的。因为课堂教育实施新课程标准看起来是方法问题,实质上是观念问题。观念决定方法,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不改变,教学方法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革。因此,有必要在广大教师间开展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大讨论,使大家深刻地认识到体育教学的价值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促进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二)重视体育教法的探讨,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部分教师为使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下大工夫改进教学方法,但对于学习方法指导却注意不够,教学内容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教师的行为,忽视学生的表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这和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精神是一致的。然而,反观现在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中的项目,学生没有兴趣,练习不认真,有的项目是从小学就这样要求一直到大学,没有一点新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无视学生表现、全由教师主宰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不是真正的体育教学。
二、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深刻反思,走出误区,体育课堂教学才会更加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贯彻体育教育新理念,要拓宽教学在健身、娱乐、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健全体育课程理论体系,优化体育课程实践内容结构,使学生在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获得终身锻炼及终生受益的能力储备。
(一)构建学生体育教学内容新体系。
扭转以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内容体系,构建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养成健康习惯为中心的新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体育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忽视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会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学生非常轻松,思维渐渐放开,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所学内容的个性化解读提出见解,如有的学生认为丢项链事件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这些是无价的,他是因祸而得福,我们不应该为他难过,而应该为她高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拨开沙石,顿见珠玑,透过现象,发掘本质。宽松的学习环境,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使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注意创设和谐气氛,学生就会感到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教师的点拨;反之,教师如果以消极应付或冷若冰霜的态度对待教学,就会引发学生的萎靡不振或抵触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为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亲切。教师既然是为学生服务的,服务态度就理应亲切、热情,而不应居高临下、不冷不热。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看成是一种鼓励和奖赏,从中感受到温暖和甜蜜,获取自信和力量,这将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2.民主。教师发扬教学民主,不是要放任学生、撒手不管,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求得心灵沟通,实现师生理解和合作。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并发挥作用。
3.平等。课堂教学中的平等。首先教师对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人格、尊严、个性特长和思维方式要予以尊重。其次,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善待后进生,要爱护而不排斥,鼓励而不责难,说服而不压服。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会赢得全体学生的尊重。
(三)以体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为主线。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有效地施加积极影响,使之处于兴奋、活泼的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为此,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两点:
1.创设成功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在课堂上他们渴望表现自我,渴望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中得到心理满足。为此,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提供参与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安排练习方法和手段时,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主动学习、表现自我的机会。
(四)进行学法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体育学法指导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自评、自练的能力。体育学法指导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具体的体育项目学习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认识具体的体育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使学生在一定的体育学习情景中,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体育学习方法。
1.依据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进行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必须从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出发,指导学生掌握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并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学法指导。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要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的不同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将直接影响学法指导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学法指导的选择与安排,应以指导学生全面锻炼为主,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各部位组织、机能、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
3.依据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学特点进行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从教到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的比重和学生自学、自练的比重在不断变化。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知识、技能水平较低,教师教的比重较大,学生自学、自练的比重较小,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许多教材的学习都要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才能完成,此时学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到了中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几乎各占了一半,此时应以指导学生主动探求学习的方法为主,提倡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向体育的纵深方向发展。到了大学,学生的自学比重大大增大。为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促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针对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学法指导。气质类型一般有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汁和抑郁质。进行学法指导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给予不同的指导,培养他们心理特征中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使他们的活动朝着合理而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在每学期体育课表的时间内,安排一定的课时,跳出原有自然班级,不受性别限制,自愿选择体育项目(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和设施。如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等9门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然后重新编班进行教学,由教师的“灌压式”变为学生自觉主动求学。
体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学体育;新课标;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策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教育改革也进一步深化,中学的体育教育观念也发生着相当大的改变。在新课程标准中,确立了中学体育课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加教与学是其核心要求,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理念。
一、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
1、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体育课的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标准当中,完全摒弃了原来的教学方式——学科中心论,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一切都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服务。对中学体育课而言,强调的健康第一是总的思想,在这一总思想下最大可能地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必须充分体现以下几点:第一,整个课堂要充分体现健康第一,以帮助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第二,充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第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行为为发展学生服务。所有这些观念的提出,不但迎合了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要求,而且还对人才的培养更加有利。
2、更新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学行为就是传道、授业与解惑,老师就是课堂的主体与中心,是学生的权威,而学生就是课堂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就只能学什么,几乎就谈不上学生的个性发展,当然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兴趣也就不能被充分的培养与发展了。在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当中,要求老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意识:努力促使自己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引领者;努力促使自己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努力促使自己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平等首席者。老师只有在掌握和理解了新的教学观念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把它内化成自己的素质,才有可能把它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另外,老师也是整个课堂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堂教学,是双边行为,十分需要老师与学生间的积极合作,如果没有师生间的积极合作,新课改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实施,显然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必须要求老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与学生活动,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选定学习的最佳方法与途径,努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民主、科学、活泼生动的学习平台,努力使学生能够自愿学习、乐于学习。
3、努力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
现代教学课堂要求培养与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课程改革十分显著的基本特征。回头看看原来的体育教学活动,教学的内容强调竞技化,教学的方式十分死板,学生们必须在老师的统一要求与指挥下进行学习,显得十分地枯燥与机械,难以培养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而在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要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帮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学习的方式很多,但老师要重点强调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式,进一步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多思考、多想象、多提问,使学生能够乐学和想学,当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就会进一步的高涨。
二、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培养
1、努力融洽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人际关系中十分重要和普遍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对顺利实施体育课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对老师而言,尊重学生,能够一定程度地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能够为学生营造愉悦宽松地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在新课程当中,强调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是民主的。老师要自觉地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充分信任所有学生。老师只有充分地尊重了学生,才会得到所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才会使所有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而才会使学生因和蔼、融洽的学习环境而积极地思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方法,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具体的操作上,老师可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与学习中去,比如参加学生的游戏、跟学生一起比赛等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和蔼与平易近人,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心理学说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老师的教学要充分实现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要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愉快地去学习,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性地去迫使学生学习,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欲望。笔者认为,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第一,真心真意地去关爱学生。在老师的职业道德中最基本要求就是关爱学生,老师的关爱能够有效地营造融洽地、和谐地、温暖地师生关系。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学生,不仅能够好学,而且还能有效地健康发展其个性,使之树立积极上进的心理和精神。老师能够充分地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少点抱怨和批评,学生对老师就会多一分感激、倾慕与依赖,进而产生去实现老师的要求的欲望和行为。第二,对学生的表现欲要进行正确处理。对中学生而言,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表现欲,只不因为性别、年龄、性格等等的不同,而反映的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女生在一般情况下,就显得有分寸和平稳些,而男生就显得比较突出和张扬些。学生的表现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他们参与体育教学的主动程度。因此,作为体育老师,对学生的表现欲必须进行正确处理,要加以科学的引导,不能加以讥讽和扼杀,使其自尊心得到尊重,自信心得到保护,使他们能够正确健康地发展其个性。第三,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发展。对现代教育而言,教育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健康发展。老师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引领者,而学生则是自己发展和成长的主体。因此,在中学的体育教学课堂上,老师要可能地鼓励学生自愿、主动地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使他们能够在体育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运动带给自己的乐趣。
对老师来说,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发展自我的重大机遇。老师要为所有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老师只有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和理解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最大程度的尊重与爱戴,师生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民主的。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体育老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精神,与时俱进,更新自身理念,努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全心全意地培养中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创造性和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作业心得体会(整合5篇)
下一篇:体育心得体会范文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