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会计个人心得体会(整合5篇)

心灵驿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00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7分钟。

会计个人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xx年接近尾声。这一年是我人生弥足珍贵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精彩的回忆。

一、主要工作

2024年1-4月份我依旧在xx继续去年的会计岗位。工作包括编制会计凭证、编制财务报表、编制担保集团本部及分公司的往来分析、管理资产,做好资产清查工作。这是一个需要细心与耐心的工作,比如,填制记账凭证时,不仅要注意名称,项目,金额,日期,还要注意部门核算,客户往来等各个方面。而会计凭证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报表的正确性,甚至对外报送的及时,正确。这还是一个需要专业财务知识和敏锐判断的岗位。填制财务报表时不仅要注意金额的正确性,还要注意勾稽的合理性。在这期间,我积极请教,努力学习,工作逐渐步入了正轨。

2024年5月份,我调到了xx接手新的会计岗位,工作变更为编制合并报表、财务资料的提供工作、集团会计电算化工作、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及培训工作等。这一段时间是我提高最大的一段时期,工作的重点也从重复工作变成了几乎每一件都各不相同的工作。这是一个考验综合素质的工作,不仅接触的人和事变广了,而且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都和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也正是在这一阶段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需要培养的技能还很多。

二、工作中的不足及体会

1、沟通非常重要

在这一年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沟通的重要性,事前的充分沟通可以明确工作的范围、提高效率;事中的沟通可以督促工作的进展、事后的沟通可以完善工作,不至于造成责任的相互推诿。在沟通中应该注意自己的态度,良好的态度是别人积极配合的先决条件;沟通并不是单纯的讲道理,应该注意方式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2、严谨细心是关键

财务本来就是一个细致的工作,在工作中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每月要做的合并报表需要在保证原则性不错误的情况下,也重视细节,使报表更加精确化;而提供给其他部门,或是外单位的资料更是要保证正确性,不应该因为熟悉反而出错。在这点上,应该向xx学习,无论手头上的工作有多么多,无论工作有多么繁琐、无论自己的状态有多么不好,都不应该成为出错的借口,别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也应该要求自己做到。

3、知识是基础

来到了集团,经过了合规性检查、发债等一系列事情的冲击,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在一些问题上无法形成自己的专业判断。经验是需要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的,学习应该是终身的事业。

4、好心态才能有好工作

财务的工作繁重、重复,难免心生暴躁,拖累自己、拖累别人。我觉得这方面应该向各位同事多多学习,一是像xx姐说的要有个好的前期心理建设,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工作拖垮;二是像谢姐说的要有份体谅别人的心意,做事不要只想自己;三是像xx说的简单做人、简单做事,有问题要开诚布公的交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始终保持一个良好平稳的心态,有利于提高工作的热情及效果。

经过这一年的工作,我学到了很多,当然我更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比如因为做事粗糙,许多细节考虑的不周到造成的各种工作的返工。其次,还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综合业务能力。最后,应该进一步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服务意识,使自己能更好的处理各种问题。

会计个人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作为工作在统计执法检查第一线的普通执法队员,我们要经常运用《统计法》查处各类统计违法行为,但是在平常的执法工作中遇到许多问题使我们捉襟见肘,随着新修订的《统计法》的颁布,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一、明确规定企业要建立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制度

在平时的执法检查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的统计数据往往是统计人员随手上报的,并没有经过该单位领导的审核,上报时依据的原始财务数据也没有归档保存,检查人员在检查中往往无证可循,新修订的统计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应当按照国家2024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审核、签署人员应当对其审核、签署的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企业统计审核签署制度的建立,必将规范企业的统计工作,提高上报数据的质量。

二、明确执法检查人员在执法检查中可采取的措施

在一次对一家外企的执法检查中我们发现,该公司的统计人员拒绝让检查人员登记保存该单位的会计资料,针对这种情况,新修订的《统计法》则有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向检查对象查询2024事项,进入检查对象的业务场所、货物存放地和统计数据处理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核对,登记保存检查对象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会计资料等资料,对与检查事项2024的情况和资料进行记录、录像、复制等。

三、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要与统计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查处违法行为

我们在平时的执法检查中往往只是统计部门单独的行为,很少与政府相关部门相互配合查处违法行为,但有时候单纯依靠统计部门自身查处违法行为往往有些势单力孤,新修订的统计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2024部门应当积极协助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查处统计违法行为,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移交2024统计违法案件材料。

四、加大对统计违法行为的监督和检查力度,提升《统计法》的执行力

会计个人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道德失范;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动机;需要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7-0187-03

[作者简介] 谢君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投资理财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心理学。(浙江 宁波 315012)

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的急剧变化,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会计是微观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环节。会计人员由于职业特点,其心理体验往往会以其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长期以来,相当部分的会计人员由于心理压力而产生心理障碍,而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引起社会的重视。换句话说,社会关注的更多的是会计职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外在表现为会计职务、职称、资格证书和报酬等方面,从而忽视了会计人员的深层心理问题。

本文从会计心理学的角度,运用相关理论和原理,结合相关调查数据,从剖析会计主体个性心理特征的视角来解释和总结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会计心理,分析发生会计行为异常的心理动因和影响因素,探索个性心理特征和不良会计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提炼解决的办法,使会计工作人员能够对自身心理有一定了解,达到能够自我矫治不良心理状况,规避会计违规行为发生的目的。

一、个性心理特征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它是通过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二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如动机、需要、兴趣),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会计人格, 即会计个体在财会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气质、性格等一系列心理特征的总和。

日常工作中,会计不但要面对最原始、最枯燥但又最能反映单位经营状况的会计信息,干着默默无闻的工作,而且,还要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审验纷繁复杂的各类票据凭证,接受咨询,听取意见,做出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人员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的,限于职业而面临特定的人际关系群。各种压力源形成的合力,使得不少会计个体左右为难,由此极易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进而导致人格异化。而这一危害的后果往往是某些会计人员不能坚持原则,缺乏诚信,甚至做假账,化公为私;同时,由于会计信息严重扭曲和失真,使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失去依托,势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可见,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也有个丰富多彩的会计心理问题。随着会计实践活动外延的扩大,会计个体的心理活动及心理现象日趋频繁、复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趋势,有其独特的性质,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和解释会计心理现象。对会计群体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会计行为,防范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现象的产生。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剖析

(一)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气质、性格分析。心理学把人的个性气质类型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类。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的性格分成:外向型和内向型两大类。据2024专家调查,会计从业人员的个性特征多为黏液抑郁质,粘液质的人是以情感发生缓慢、内蕴、平静,动作迟缓、稳重易于抑制为特征。偏于这一类型的人大都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感不易外露,沉默寡言,善于忍耐,注意力不易转移,具有内倾性,偏内向型性格,其人格多具有腼腆、内向、怯懦、敏感、压抑、不易沟通等特点。故大多数会计违规犯罪一般都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

会计的行业要求和特点也铸造了会计人员敏感、多疑、感情细腻脆弱、情绪极易受暗示等鲜明的个性和职业特征,使会计群体养成了处事谨慎、精于心计和善于私案的职业品格。此类个体,他们情绪体验的方式较少,也极少外露自己的情感,但内心体验却相当强烈。(一般来说,此类情绪在女会计人员中较为常见,这可能与生理特点有一定的关系。)由此极易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进而导致人格异化。而这一危害的后果往往是某些会计人员不能自我调节、导致抑郁、多疑、善变、焦虑、易受伤害等,从而使个体情绪的外部表现呈现出明显的抑郁性和内心冲突性,以至于最后不能坚持原则,缺乏诚信,甚至做假账,化公为私,导致会计信息严重扭曲和失真,使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失去依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能力分析。会计能力是财会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工作效率高低的个性心理特征。会计个体的基本能力可分为认知能力和应变能力两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是指在财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注意力、再造想象的能力、丰富的联想能力,以及优良的思维能力等认知方面的能力;应变能力是会计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和核心体现。但在财会实践中,会计人员往往只具备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而任何以一种单一的认知能力的作为都是有所欠缺的。我们的会计人员普遍缺乏其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应变能力,不能使它们共同参与、有机结合,审时度势地发挥出高效率,从而无法顺利实现财会的目的。还有不少会计人员甚至业务知识贫乏或老化,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专业技术能力较差,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有些在工作中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记账不符合规范,账簿混乱、账账不符、报表挤数等,实践中由于会计人员会计能力欠缺,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并不少见。会计能力的欠缺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质量,违背了职业道德的要求,引发了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

(三)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动机、需要分析。心理学研究指出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的活动动机,所以人类所有行为的产生都有其深层的需要和动机。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稳定的基本需要,在人类的所有需要中它是最低级、最优先的,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感到威胁和恐惧。然而现今财务制度流行“一支笔”控制的监督方法,面对这样的“一支笔”的监督权威,会计人员与法人单位的契约关系和上岗合同时常面临危机,使会计人员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受到威胁,所以财会人员为保自身的安全,往往出现一种“惟命是从”的心理,于是不管领导人的意见是否正确,完全看领导的眼色行事,毫无自己的原则立场。因此丧失了应有的责任感,使会计监督徒有虚名。而“吃喝玩乐”引发的会计犯罪动机更是生理需要恶性膨胀的结果。

2.爱和归属的需要是在生理和安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不可否认,大多数会计人员由于对单位的归属感,对领导的依附性、对群体的趋同性,更由于近些年来财务监督机制弱化,无形中使一些会计人员感到了群体的“压力”,于是自然“顺应”了群体,看到左邻右舍怎么办,自己也跟着办。产生了从众心理、求和心理、畏惧心理等。这些错误的归属需要为其造假犯罪的动机提供了借口,从而引起了一系列职业道德失范行为。

3.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也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而一部分会计人满怀抱负,但太急于实现自我价值,这种高层次需要的畸形发展也会引发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失范。

(四)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兴趣分析。根据职业性向理论(Career Orientation)和霍兰德的观点:一个人的职业兴趣会极大影响其职业的适宜度。当他从事的职业与其兴趣相吻合时,就可能发挥最佳水平,易于做出成就;反之则可能感到极不适应或者毫无兴趣, 即使取得一定成绩也难以获得成就感。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理论中显示传统型的人比较适合从事财会行业。而有的人(如艺术型)则不适于从事财会工作,性格决定他们会在与外界的对立冲突中遇到强烈的挑战,出现各种观念的冲撞,造成职业适应感差和职业成就感缺失,从而不热心财会事业,工作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无意识间造成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

(五)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认知偏差分析。心理学中的认知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以及对环境的认知。

1.自我认知。心理学家谢弗尔森认为一个具有自我同一感的人能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以及自己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而自我同一感紊乱、对他人和环境存在认知偏差的人往往会对社会现实抱有不满的心理情绪,还伴有个体内心的苦闷、孤独、自卑等感觉与情绪。在有些会计人员身上就表现出主体的价值取向退至利己、自我中心的惟己失衡态,丢弃“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信念,认同“腐败有理”的自我导向;放弃人性善的信仰,将价值判断转向对人性恶的认同,走向极端自我的偏执态。如: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或表现出对负向信息的敏感,延至对负向信息的认同,因为其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关注重于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注,所以,其为公众服务的信念从根基上就是不牢靠的。此类会计人员本来就对自我没有理性的认知,属于对自我、是非、善恶的昏识者。

2.对他人的认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中,社会分配不公,也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种经济富有条件的差异,人们在横向联系的视野中产生了差异感,这在心理学上主要表现为目标、忧虑失衡,对他人的认知失衡,产生了严重的攀比心理。继而是把握人生目标和法律、道德的天平开始失衡。通常的会计违法犯罪行为都有过这种心理过程。尤其是女性财会人员,由于爱面子、慕虚荣,盲目攀比,看到社会上的大款、富姐,心理上不平衡,嫉妒心理作祟,思想观念出现偏差,于是就铤而走险,迈出了罪恶的脚步。

3.对环境的认知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常常处于从属性地位,而会计地位的从属性,有又常使个体一些合理化建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势必挫伤会计人员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个体在“位卑而言轻”的体验中,易产生压抑感和自卑感,从而对会计职业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即出现了职业自卑感,对会计职业的错误认知会令他们认为会计职业社会地位低,工作不如他人理想,报酬不如他人高。从而表现出脆弱,情绪消沉,精神抑郁,一旦他们受到挫折和打击时,往往心灰意冷,不敢坚持原则,并逐渐丧失工作热情。另外,我国加入WTO后,西方的社会文化观念进一步渗透到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会计行业的职业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我们的会计人员对会计环境的认知还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缺乏与时具进的创新、改革、学习的精神,导致心理失衡,引发了焦虑、不安、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即出现了所谓的“社会转型综合症”,也就难免出现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三、防范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人格个性变异,及时自我调节的措施

在我国,会计是一个拥有上千万人的的庞大职业群体,肩负着国民经济核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税利上解和降低费耗,节约开支的重任,履行会计监督,促进廉政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个庞大的职业群体的个体人格如果长期处于不稳定或矛盾状态中,不可避免会陷入抑郁或焦急的压力中, 使个体萎靡不振,导致心理疲劳,影响身心健康。提倡会计个体自我心理调控,进行研究、开发和优化会计个性人格,对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促进经济建设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笔者认为要加强会计主体的个性人格的调整修炼,不妨从如下几点着手:

1.保持人格独立性。这既是自尊的需要,又是恪守财会职业道德的前提。会计人员必须克服从属人格意识,要强化自身本体人格的正向效应,保持独特气质、风格,不要曲意改变本体人格。

2. 强化人格同一性 。人格同一性,要求个体人格在时序上一致,在空间上连续,从而达到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克服人格矛盾状态。当然,在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财会工作人员常处于种种矛盾状态下,要保持个体人格的同一性.往往很难做到。这就要求个体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加强自我的人格磨练,矫正人格缺陷。

3.完善主体人格。 会计人员应确定并完善自身的本体人格, 建立稳固的心理结构,塑造正面人格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得到社会的重视。

4.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对于存在人格缺陷的会计人员,可采用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进行矫正。自我暗示的作用,在于训练个体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恢复人格尊严。比如可首先找出自身人格缺陷的各个方面; 其次确定缺陷的主次顺序; 然后在行为上时刻把握矫正的具体内容,达到纠正人格缺陷的目的。

5.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对于人格严重缺陷的会计人员,可通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来逐步矫正。具体可请教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人员进行人格测试,找出人格缺陷的主次因素,通过对症治疗,使个体人格缺陷得到矫正。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3]张军.走出黑洞:当代中国失范现象批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会计个人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某局:会计集中核算:会计监督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央政府为支持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从1993年国务院开始对罚款、没收、行政收费等采用“收支两条线”的新管理方式开始,中国财政体制开始了新一轮的变革,对事业单位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会计相关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为了适应这一复杂变化,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作为解决方案之一应运而生,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指政府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从行政事业单位中划分出来组成一个新的会计机构: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编制由政府确定,由财政部门负责会计人员的考核、调遣、任免和日常管理,从而全面规范会计行为、规范政府预算和财务管理行为途径的一种会计管理制度。某局属于正厅级建制,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执法部门,其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依赖科学技术手段,某局下设了七个处级事业单位性质的检测机构以及附属的五家企业。当时某局非常重视会计集中核算建设工作,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来集中核算所辖事业单位和企业,两年半后会计核算中心宣告解散,各企事业单位成立财务部独立核算。笔者将结合某局会计核算中心成立与解散这一案例,从实际业务应用出发,对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缺点以及对策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从中得到有益启发,以期为行政事业单位选择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某局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情况

2008年12月份某局会计核算中心投入运行,下设综合部、会计核算一部、会计核算二部、会计核算三部,会计核算中心成立之初,下辖七个处级事业单位,一家医院,一个科学研究院,两个行业协会,五家企业,资产规模超十亿元。当时遵循“三个不变”的原则下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三个不变”是指各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不变,预算还是由各单位按照需要编报,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二上二下”的具体操作:事业单位资金、资金账号、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限不变:事I单位会计主体不变,事业单位收支仍然由各单位负责人审批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办法是集中会计人员到核算中心按照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来核算各事业单位。各事业单位设立报账员,由其统一2024事业单位审批后的原始凭证到会计核算中心办理报销手续。中心会计审核完后交由会计核算中心领导审批。审批完后进行付款,会计核算中心制作会计报表并交事业单位领导审核签字,之后会计核算中心归档所有需归档的会计资料。2011年4月某局会计核算中心解散,各事业单位恢复财务部建制。为期两年半的会计核算中心是某局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改革的大胆尝试。

三、某局会计核算中心运行问题分析

(一)会计核算中心内部问题

1.人员配备不足问题

某局事业编制人员1000余人,会计核算中心成立之初专职财务人员仅有17人,庞大的业务量和会计人员紧缺的矛盾充分体现出来,于是出现了一个会计核算两个甚至三个单位的情况,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特点又是短时期难以培养成材,因而一直到核算中心解散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2.工作不够细致导致工作质量不高

由于人手紧缺和繁重的工作量,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不够细致。会计人员对所核算单位的具体业务情况了解也不够清楚,虽然制定了会计人员每星期都要到核算单位去学习业务一天的硬性规定,但是实际中可操作性不高,也导致了成效不明显,最终对核算单位的帮助不大。

3.晋升空间有限导致干部队伍建设难度大

会计核算中心这一模式也制约了财务人员的上升空间,职务岗位竞争较其他部门激烈,再加上相对较大的工作量,导致其它岗位工作人员对到会计核算中心工作有畏难情绪。严重阻碍了干部队伍建设工作。

4.会计信息真实性难以保障

会计人员远离部门单位一线,其所获得的信息都是经报账员反馈,收费员、报账员会计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整体会计信息失真。

(二)业务决策、审批、执行与会计监督管理脱节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部门原财务部负责人及相关会计出纳被统一整合到会计核算中心工作。各部门鉴于某局业务特点,领导班子成员没有财务出身的干部,会计核算中心领导班子并未参与部门的具体管理。因此部门经济业务从决策、审批到执行上与会计监督相互分离。再加上各部门具体业务情况千差万别,面对如此复杂的经济业务会计监督容易出现盲点,一旦出错很难界定双方的责任,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不利于部门整体发展建设。

(三)职责不清导致财务分析质量低下

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后,并没有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厘清,以致于被核算单位里部分人存在一种思想,认为单位一切涉“财”事项都是会计核算中心的事情,因而将所有涉“财”工作全部推给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这给财务人员增大了工作量和工作中无谓的沟通,同时也导致部分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没有做到位,职责范围外的工作却做了不少。职责不清晰,再加上对核算单位的不了解以及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导致财务分析普遍不到位,流于形式,达不到财务分析应有的作用,对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难以形成财务支持,决策科学性大打折扣。

(四)双方工作积极性都不高,制约部门发展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要求部门所有资金的收支都必须经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批,从而避免资金滥用,降低资金使用随意性。但是,这样会让部分部门领导觉得资金调动难度加大,觉得丧失了资金掌控权,因而对集中模式比较抵触。这种抵触思想增加了会计核算中心在监督管理方面的工作难度,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放松了对相关项目立项的难度要求,转而积极申报,以项目数量弥补资金审批带来的差额,容易给部门带来发展损失。会计核算中心人员一方面要为核算工作本身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另一方面又要做好与被核算单位的会计监督管理,中间的沟通不一定愉快,导致会计核算中心人员不是真正关心部门发展,只是走了形式。例如某局下属某家企业在会计集中核算时期有银行存款近两个亿,都是以活期形式存在,在会计核算中心解散后便开展了资金管理工作,以定期存款的形式进行管理,第一年便实现了600余万利息收入,第二年更是达到了800余万,工作积极性明显不同。

四、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措施分析

(一)建立健全一套适合会计核算中心的规章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有效

以前会计核算中心成立时只是照搬了以前各部门财务部以及某局计财处的相关规章制度,但是这一套规章制度对核算中心来讲不一定完全合适,最后某局会计核算中心解散也是因为会计信息失真导致。

(二)各部门单位建立并运行好内控制度体系

近几年,国家大力加强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尤其是2016年,相关部门明确要求要在2016年年底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有了一个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那么会计核算中心的运作和会计监督工作就有了依据,也不易越界,被核算单位的抵触就没有那么强烈,会计核算中心和被核算的单位都在内部控制体系中运行各自的权力,这样会计核算中心才能发挥其原有的效能。

(三)报账员角色需要重视并加以转变

报账员作为被核算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连接的纽带和桥梁。不能被看成一个跑腿人员。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各部门财务管理日趋弱化,虽然部门不用承担具体核算工作,但是预算基础数据编制、预算执行、年终决算、政府采购管理监督、资产管理监督等工作依然离不开部门的参与,但是这些工作涉及部门内部机构较多,需要有人集中指挥沟通。这些业务比较复杂,加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后再设置专职财务人员管理不合r宜。因此报账员岗位就需加以重视,并委以胜任的人担任才能比较好的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

(四)重视财务人员队伍建设,积极调动工作热情

会计个人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艺术学;造物;心理特征;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047-03

当你面对新的汽车款型,你的心里会怎样选择?豪华、实用、奇异、时尚或是其它,无论何种选择,你所选定的,一定是与你的身份、气质、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等综合因素相适应的,这是什么?这就是认同。当你发现某个人或某一群体的人所驾驶的汽车与你是同一品牌或同一系列的时候,你是否会在内心产生一丝亲近的感觉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这是什么呢?这也是认同。人作为个体生活在社会当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各种社会规律的制约,而设计作为人类的独有的精神一物质运动同样也受社会规律的影响,本文将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剖析设计与认同感的相互关系。

一、2024认同

1、何谓认同

认同(identification)是对社会影响的一种反应,做出这种反应是由于个体希望自己成为与施加影响者一样的人。我认为认同是一种个人或群体对于其它事物的肯定的态度或情绪,这种态度或情绪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通常发生在认识主体与性质或特征类似的客体之间,认同导致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拉近、情感交流增多,认同感通常会引发以下的感觉:亲切、喜爱、渴望与之交流、赞扬等。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的各种俱乐部、社团组织,其组成的最基本原因就在于其成员对于某一事物具有认同感,正是所谓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2、认同形成的原因

在认同的过程中,事实上人们获得了一种被肯定和被容纳的心理愉悦感,由于认同而归属于某一群体,使人产生了安全感,可以说,人的自发的寻求认同的行为,就是不自觉寻求内心愉悦与安全感的过程,为了获取某种认同,主体会主动的寻找自身与认同客体间的相似之处,如果没有,则会努力使自己变得具有客体的特征和气质以获得自我的认同和客体对其的认同。通常,以下的人群容易产生相互的认同感:同一民族、种族的人,受教育程度相近似的人,生活经历相似的人,年龄相近的人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认同的前提是差异,没有差异就谈不上认同,差异存在于相互不认同的主体之间,也存在于相互认同的主体之间,完全的一致不是认同,认同是一种渴望趋同的态度,是在差异中显现出来的。

3、认同的特点

(1)认同感是自发产生的。认同的主体的身份、特征、年龄、生活经历是既定的,无论其自觉意识如何,都会不自觉的与跟自身特征相近的人接近,一旦遇到气质、特性相近的客体的时候,认同感就自然的产生了,这是一种个性的共鸣。

(2)认同感是会发生改变的。当个人的身份、气质发生改变,或者认同客体的气质、特性发生改变时,认同感就会消失,这是因为认同的双方失去了相互趋同的愿望。

(3)认同也是一种自我肯定。在取得与他人的认同的同时,认同的主体会产生一种类似“我是正确的”感觉,肯定了自我。

(4)认同感容易受群体影响。由于人具有从众心理,这导致个体容易受他人意见、心理的干扰和吸引,从而对某些事物看法趋同,最终产生认同感。

4、认同所导致的结果

当人们之间产生认同感的时候,一个新的群体就产生了,或者是一个已有的群体变得更加壮大。而对于渴望得到认同,而还没有被认同的个体来说,他将会主动采取与认同客体趋同的手段,使自己最终得到认同。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所说的:“如果一个人发现某个团体或个人在某一方面对自己很有吸引力或感染力,他就会由于喜欢该团体或该人而容易接受其影响,并采取与之类似的准则和态度。”当然,有些情况下,由于个体无法得到认同,也可能出现放弃原有趋同态度的情况,但这与前面提到的认同的自发性特点并不相矛盾,因为自发的认同出现在自觉的放弃认同之前。

二、设计中的认同

1、表现形式

情况一:当人们发现一件产品的趣味、特征符合自身的要求时,就会对该产品产生认同感。比如宝马(BMW)汽车,宝马汽车的设计理念是“享受驾驶的乐趣”,其市场定位是成功的中年人士,其主要消费人群集中在30~40岁的男性,这些人的经历具有相似之处,生活状况相近,因此对于宝马汽车特性、气质及其趣味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情况二:为追求社会认同而对产品认同。仍以宝马汽车为例,众所周知,宝马汽车成为一种成功的象征,一些人为了获得这种社会对其成功的认同而购买宝马汽车,虽然该车未必符合购买者的个人气质。

2、设计认同的形成原因

(1)个人喜好的结果。

设计作品的风格、趣味通常受设计师的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审美能力、所处的时代等方面的影响,因此,通常是带有一定个人趣味色彩的,例如匈牙利设计家布鲁耶尔的设计作品与法国设计家菲力浦,斯塔克的作品的气质大相径庭。而不同的消费者由于其自身的情况,对二者的设计作品的认同感也不相同,比如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人与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对于二者作品有着不同感受。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设计的认同。

(2)追逐时尚的结果。

当今社会是一个时尚的社会,而设计正是站在时尚的浪尖上,人们对于时尚的追逐就直接表现为对于不同设计的认同感上。当今社会如果有人对时尚的设计毫无兴趣,那么,无疑他会被认为是“过时的”或“不时尚的”,因此,即使是当作一个虚荣的原因也好,时尚使一批人对于某种风格的设计产生了认同感,而由此也形成了某种认同感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的形成。

3、认同感对于设计的影响

(1)影响了设计的趣味、气质、风格。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获取商业上的利益,人们对设计产品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目的。为了促使消费者实现这一目的,设计师往往会有意识的迎合消费者的口味,获取他们的认同,从而影响了设计的趣味、气质、风格,例如:当苹果G4电脑风靡全球的时候,人性化设计成为一种时尚,许多产品都在仿照G4电脑的风格进行设计,以获得更好的市场销路。这就是为获取消费者认同感而改变设计风格的典型。

(2)影响了产品开发的周期。消费者的口味是多变的,今天的时尚,也许很快就成为明日黄花,对于产品的认同的变化也是很快的,想要以一种风格、特征永远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想法已经不再适合于今天的市场,加快产品的淘汰与更新才是明智之举,这是许多设计师和公司所深谙的,因此,除了巩固品牌形象之外,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加快产品的开发周期。但常常也因此出现一批经不起时间考验的粗劣的产品设计。

(3)影响了产品的种类。与上面提及的影响相似,消费者 的口味同样是多变的,单一的产品种类会使人感到单调、乏味,寻求消费者认同的途径之一就是增加产品开发的种类。而目前市场的情况正说明了这一点。

4、设计的认同对社会的影响

(1)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审美观及趣味。消费者的认同感影响了设计的趣味、风格,而设计的最终结果是形成实在的产品,产品投入社会,将在更广泛的社会范围流传,影响社会整体的审美眼光。同样以苹果G4电脑为例,这一产品的出现影响了整个设计界,而因此出现的人性化设计的浪潮通过产品表现出来,最终使得全社会都对人性化设计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2)影响了人的日常生活模式。产品能够改变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使用整体式厨房的人与使用大锅灶的人的生活方式自然是极不相同的。当设计由于认同而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的产品的变化就会影响到人的生活方式,笔记本电脑的出现加大了使用电脑的空间,数码相机使得人们记录日常生活更为方便,MPS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欣赏音乐,等等。这些产品的出现可以说都是为获取消费者的认同而出现的,它们的出现改变整个文明社会的运作方式,世界进入了数字世界。

(3)影响了人们的人际交往。物质社会的丰富,使得人际交往也更加务实和功利化,对产品的认同感使人们选择各自期待的产品,进而定位了人们的社会地位,而今,不需要交谈,只要看看你所接触的人所使用的产品,就可以大致分辨他的阶层,这样的说法有些“只认衣杉,不认人”的感觉,但在这个冷漠的物质社会里,事情往往却有着这样的无奈。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际交往中识别他人身份的无言的路标。

三、前面的路

说了这些2024认同感与设计的话,似乎该有一些启发,我想到的是如何将认同这一社会学理论作用于产品设计,使之产生良好的作用,以下是我的一点想法:

1、学会研究人。

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什么?不外乎解决人一机一环境的关系,既然如此,人作为三者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自然值得加倍的关注。且不单说认同感,人是社会的动物,离不开社会的制约,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生物,要么就是超人。”能够将人的心理了解透彻,对于产品开发无疑具有莫大的益处。荷兰菲力浦公司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就极为重视对人的研究(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并因此在产品设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认为对于人的认同心理及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人在心理层面到底需要什么,要求得到何种认同,如何满足合理的需求,最终开发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2、抓住市场的脉搏,准确的预测市场。

当我们能够弄懂人到底需要什么,需要满足哪方面的认同感时,我们可以说就摸到了市场的脉搏,大概知道市场的下一个热点将会出现在何时何地,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继而进行研发。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准确的预测就意味着生存和胜利。而如何能够作到这一点则需要通过多种手段,例如:市场调查、心理分析等。方法似乎并不新奇,重要的是运用的得体。

3、发展多元化的设计语言。

理念的东西必须付诸行动才能取得切实的成果。如何将已有的信息表达出来就要靠出色的设计语言来完成。常言到:厚积薄发。只有自身具备了大量的设计储备,有着多元化的设计语言,才能使大脑中抽象的、模糊的概念跃然纸上。没有丰富的表达语言,准确的对市场认同的把握、好的设计思维都无法得以表现,设计的一切前期工作都将成为空谈。

4、不媚俗的精神。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