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解析现代化论文范文(优选6篇)

梦幻旋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846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14分钟。

解析现代化论文范文 第1篇

地域范围及性质

“大北京地区”是中国的首都圈。是我国沿海地带目前最为发达的四大产业和城市集聚区之一。地域范围包括北京和天津二直辖市、以及河北省唐山市、保定市、廊坊市、秦皇岛市、张家口地区、承德地区。面积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005万人,城市化水平中等,城镇人口占38%。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520亿元,占全国。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科技文化教育中心,金融中心。正在迅速成长为国际大都市。大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圈,是全国、特别是北方广大地区联系世界的窗口。在产业方面北京与天津、唐山和周围的城市有着密切联系,形成了实力强大的工业和流通业,其它城市在大北京都市圈中的地位和产业分工各不相同。京津二市以及周围城市各有优势,互补性强,已经形成一定的经济分工。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分工和协作已经不能适应自身的需要和国家赋予的职能。必须通过结构合理调整,建立更具活力和整体竞争力的经济体系。改善交通条件是实现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大北京地区交通体系特征

交通区位极其重要

大北京处于全国交通运输网络的中枢位置。北京是全国陆路和空中交通中心,天津是华北西北的对外窗口和水陆联运枢纽,天津港是环渤海西岸港口群体的中心港口。秦皇岛港是重要的能源输出港和大宗散货输出入港,正在建设的黄骅港、京唐港也将成为重要的辅助港口。北京空港和环渤海西岸港口体系是我国北方广大区域通向世界的主要窗口和海上通道。

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本区一直是国家交通建设的重点地区,经过50年的大力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是我国陆路交通网络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陆路交通设施水平较高,铁路与公路已经形成较为发达的网络。成为我国陆路网络密度最高的地区。本区铁路正线里程5751公里,占全国。铁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公里,是全国平均值之倍。万人拥有铁路公里,比全国平均值高31%。本区公路网已经初具规模。是国道公路最为密集的区域,共有14条国道以本区的城市作为出发点。1998年共有公路74096公里。占全国。公路网密度为公里/百KM,是全国的倍,万人拥有公里,低于全国平均值。

综合运输网络以北京为主中心(陆路及空路)、天津为副中心(水陆)

以两大中心为主体的铁路干线网络和国道公路干线网络以及航空线网络都较稠密。在已有较为发达的常速交通网络基础上,正在迅速形成高速交通网络-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线网络。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到2000年初,已经建成6条,正在建设4条,已经初步联网。环绕京津的河北省各个市县大都分别位居各条干线两侧,与北京的联系大多较为方便。网络特征为以首都为中心的放射式,有别于我国许多地区的方格式。这种分布格局对于首都与各省区、全国各地的直接联系十分有利。但是也带来过境运输必须通过市区或郊区的弊端。随着经济发展,区际交流日益活跃,客货交流量不断增长,产生的相互干扰也日渐显露,有待改进。

区域交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运输网络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交通网发展距离现代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京津冀北地区的综合运输网虽然初具规模,在我国属于交通网最为发达的地区,但是,与国外发达的大都市区相比,本区的交通设施数量不足、技术水平较低,还不能满足经济国际化和发达城市体系建设的需要。其次,交通网总体布局存在缺陷。主要有:铁路和公路都以北京为中心呈放射状形态,从而产生了区际过境运输不够便捷和相互干扰等等问题。特别是关内外交流-东北区、内蒙与黄河、长江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客货交流必须通过北京枢纽或天津枢纽,为二市带来大量的过境运输,内外交通干扰成为严重问题。修建各种分流线显得愈来愈迫切。再者,北京、天津两大枢纽的分工与协作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改进。如北京首都机场与天津张贵庄机场忙闲不均,张贵庄机场能力未能充分发挥。另外,沿海港口建设与发展需要协调。

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区高速交通网络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高速公路建设进度较快,但是区内尚未成网,一些线路经路还需慎重研究。高速铁路迟迟未能开工,急需加快。京沪高速铁路“九五”计划,由于争论未能开工。现又列入“十五”计划,应该尽快建设。这是当前我国交通发展、特别是沿海发达区城市间旅客运输的迫切要求。对于连接京津大都市区和沪宁杭大都市区尤为重要。此外,对于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之间的分工需要及早研究,预见它们的分工。大北京在向现代化大都市地区发展方面,交通建设任重道远。

城际交通网络不够发达

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与联系是综合交通体系的一部分,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许多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线路大都不能充分满足客货运输迅速、便利、安全、经济的要求。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方式单一,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水平不高,客货运输缺乏选择与必要的竞争。

交通建设布局与城市体系建设缺乏协调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缺少引导中小城市发展的运输通道。其次,大城市市郊运输单一,基本依靠公共汽车,原有国家铁路的市郊列车大都停运或萎缩。例如天津市区至塘沽、北京市区至南口、丰台、通县的铁路市郊列车作用明显萎缩。轻轨交通长期没有引起重视,造成许多距离市区较远的卫星城、工业区、开发区发展缓慢,居民不愿外迁。交通不畅是阻碍卫星城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与发达国家大都市地区的交通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此外,各种新建交通站场和线路在城市的布局,目前大都分别研究,缺乏相互协调。最为突出的典型是北京西客站没有采纳国铁与地铁等轨道交通紧密结合的现代化方案。北京地铁与地面交通站舍、公交枢纽缺乏配合。

城市体系的发展与交通网络关系极为密切。从这一视角审视本区交通网络可以发现诸多问题。河北、天津在报告中提出了许多需要相互协调的重要问题,绝大部分都是交通问题,在此加以汇总。

2.运输联系特征

旅客生成密度较低,客运强度较高

一方面,京津冀旅客生成密度低于全国平均值。旅客生成密度即人均旅次(客运量/人口),1998年为人次/人,仅为当年全国平均值次的75%。这种现象反映了京津冀地区人口出行频率较低。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辽宁中南部地区形成强烈反差。京津冀地区1998年全社会客运量仅占全国,大大低于本区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另一方面,京津冀区域客运强度(人均旅客周转量)较高。1998年京津冀地区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占全国,高于客运量的比重()和人口比重()。客运强度也是反映客运需求水平的重要指标,也即人均旅客周转量(人公里/人)。京津冀的客运强度1998年为人均962人公里,比全国平均值(846人公里/人)高。参见图1。

京津冀区域货物生成密度较高、货运强度较低

货物生成密度(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的货物吨数)与地区经济水平呈逆相关关系,即经济越发达,货物生成密度随之降低。另外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重工业地区货物生成密度高,轻型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发达地区密度低,反映创造单位产值的货运量小。1998年京津冀地区货物生成密度为吨/万元(GDP),略高于全国平均值吨/万元.大大高于沪、苏、浙、粤等经济发达区。货运强度京津冀只有吨公里/千元(GDP),低于全国平均值(吨公里/千元)。而南方沿海发达区的货运强度都很高,大都在15吨公里/千元以上.这是由于其原材料和燃料必须长距离运输。参见图2。

3.现代化交通体系发展

研究宗旨

作为《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研究项目六专题之一的交通研究,一方面必须贯彻综合运输与系统工程的观点;另一方面应该将交通与城市在空间组织上的有机结合作为主要的分析视角。拟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综合研究京津冀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及其现代化发展方向和目标。在京津冀二市一省交通运输规划的基础上,发现和研究需要相互衔接的重要交通布局问题。主要有跨区域交通线路的衔接和合理走向,重要交通站港的合理分工与配合。-“综合运输观点”是研究的基础。

第二,交通布局涉及面广,在此主要研究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大北京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形成。-“城际交通”是研究的主要方面。

第三,重点研究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为了实现交通现代化,本区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正在广泛开展。不少布局问题有待综合研究。线路走向、主要车站的选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紧密衔接,应该审慎研究。-“快速交通”是研究的重点。

第四,从城市体系的发展及其与交通网络的关系为主要的视角,研究交通走廊沿线的城市功能区、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从改善人居环境的角度提出交通需要重视、改善的问题。-“城市体系与交通协调发展”是追求的目标。

图1京津冀旅客生成密度与客运强度对比图

综合运输网络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总体目标是本区未来15-20年建成发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主要体现于下列五点:第一、构建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区域内部城市间和对外交通都达到便捷。第二、区内高速和准高速铁路联网;铁路干线客货分离,不断提高运行速度和服务水平,使能力得到合理利用。第三、高速公路与国省干线公路有机结合,形成发达的干线公路网,充分满足客货不同需求。第四、建设综合交通走廊,为城市布局的展开和城市体系的发展创造先行、便利条件。第五、建成现代化沿海港口体系、航空港形成干支结合、客货运有所分工的便利服务体系。

4.现代化交通网布局框架

未来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区域综合交通网从“单中心放射式”发展成为“双中心网络式”。第二、城际快速交通网形成以及大能力通道得到强化。第三、京津两大枢纽的分工与协作步入新阶段。第四、沿海港口体系更加发达,分工协作趋于合理。

完善区域交通网络,由单中心放射逐步向发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转变

通过15-20年建设,京津冀北区域的综合交通网将从“单中心放射式”发展成为“双中心网络式”。两大交通中心得到进一步强化,建成现代化综合枢纽。二枢纽各具特色、紧密联系、互有分工,高质量地服务于北方以至全国的内外贸易、旅游和出行。未来区域综合交通网的双中心网络式格局,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区域城市体系的完善。解决北京过度拥挤,天津、河北能力富裕的问题。从运输组织角度应该做到“货畅其流”、“旅客出行便捷”。

建成现代化交通干线网络

第一、形成五条包括高速交通线与大能力干线的运输大通道:内联京津冀北主要城市,外接各大区,沟通海外。-京津~华东沿海通道;-京石(京九)~中南通道;-京原~西北通道;-京包~内蒙西部通道;-京唐秦~东北通道(进出关通道)。第二、铁路通过高速铁路建设和既有线提速,形成客货分离、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网。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用线联网-包括京沪、京沈(京秦与秦沈客运专线)、京广、津秦4线;8~10条既有铁路干线通过技术改造,分别提速达到或接近准高速运行(旅客列车时速160公里以上)-京山线、京沪线(津浦段)、京九线、京广线、京原线、京包线、京通线、京承线、京秦线、津蓟线。第三、公路建成高速公路和国道干线组成的发达网络。干线公路网络以京、津、唐为主副中心,秦皇岛、保定、沧州、承德、张家口为地方交通中心。仅可能做到各级中心之间以顺直通道连接,减少迂回运输,减少过境交通对各市市区的干扰。使货畅其流、旅客出行便捷、个人驾驶小汽车出行顺畅。

城际快速交通网形成以及大能力通道得到强化

解析现代化论文范文 第2篇

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如下:

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发展技术密集型的现代产业

所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把推进农业科技革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农业增产增效的60%-80%来自科技进步因素。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实力的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全面兴起,已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性因素。西方发达国家都据此制定了农业发展规划或创新体系,调整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体制,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使农业与科技一体化发展,加速发展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首先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农业的自然生产过程越来越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美国孟山都公司投资亿美元兴建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装备了全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仪器和设备,以及可以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的生长室和大型试验温室,可以24小时开展分子生物学及其产业化技术研究.英国投巨资源共享建立了植物研究中心,成功标记出许多重要的农艺性状基因,对部分基因进行了克隆与分离。现代生物技术大量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转移,突破了物种界限,按照既定的目标定向地改变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采用“定向设计”育种技术,使作物能按人们的要求来培育,获得高产、优质、抗旱、抗病虫害等性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繁育各种类型的动植物新品种,使农业发生质的飞跃。其次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正在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农业的生产活动可以不在自然中进行,而与工业生产一样在厂房里进行。随着农业环境工程技术的突破,工厂化种植技术、工厂化养殖技术、工厂化农业车间、温室无土栽培技术等设施农业迅速发展。美国ADM公司一年加工能力达几十亿千克玉米,用加工玉米的下脚料和余热养鱼,用鱼粪种菜,形成了系列化生产体系。整个生产过程在几个大型厂房里进行。由于设施农业摆脱了传统农业生产条件下的自然气候、季节变化的制约,不仅使单位面积产量及畜禽个体产量大幅增长,而且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尤其是保证了均衡供应。

以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发展一体化经营的现代产业

农业一体化经营,方式最早出现在美国的家禽养殖业。其经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户(农场)与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联合,通过合同制建立稳定的联系,把产加销联成一体;另一种是把农业生产与农资供应、产品加工销售纳入统一经营实体,统一核算、利益分成、风险共担的农工商综合体。以养鸡为例,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给鸡蛋和鸡肉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同时也促进养鸡产业朝集约型的规模化养殖的方向发展。到五十年代初期,美国养鸡产业采用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已经非常广泛了。当时的主要形式有内部组织型、契约生产型和共同销售型三种。内部组织型是大规模的养鸡场建立自己的饲料加工厂、鸡蛋和肉鸡加工场,雏鸡的孵化场。契约生产型是以饲料产业为龙头,在掌握加工、孵化部门以后,通过契约生产的形式让农户为其养鸡。共同贩卖型是龙头企业担任加工、包装、流通和销售等生产的下游部门工作,养鸡场仅从事鸡蛋和肉鸡的生产。随着养鸡技术的提高和机械化程度的普及,养鸡产业在日趋激烈竞争中形成了垄断行业的大企业把一体化从饲料加工扩展的种植农场。在零售业方面为了避免零售商(如超级市场)分享利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连锁商店。九十年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的养鸡业产业为了使用国外的廉价劳动力,向国外投资和争取世界市场,成为跨国的产业一体化。

以现代服务体系支持农业,发展高度社会化的现代产业

发达国家的农业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虽然较大,但仅靠自己的力量,把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各个环节衔接起来,也是很困难的。于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服务组织多数是农民联合办的,也有由企事业单位创办的。从服务体系的内容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专业性的服务,一类是综合性的服务。专业性的服务主要是围绕农户的专业生产,提供系列服务。欧美等农户经营规模较大的国家,一般都采取这类服务形式。这些国家的农户基本上只从事专业生产,各种服务组织围绕着专业化生产,提供全过程的专业服务。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农户经营规模相当大,社会化服务更带有专业性。有的负责农资供应,有的负责测土施肥,有的负责喷洒农药,有的负责产品贮运、加工、销售。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2%,而为农业配套服务的人员则占15%。大到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大宗农产品的推销,小到各种度量换算和计算捷径,都能获得满意的服务。

综合性的服务主要是对农户从农资供应到产品销售,从生产到消费,提供信息流、物资流、金融流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农户经营规模较小的亚洲国家,大多采取这类服务方式。日本、韩国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日本,农协对农户的服务是相当周全的。每年年初,基层农协发给农户一张“营农计划表”,农户需要的农药、化肥、种子都填在表上。农协根据各户的需求,统一向工厂订货,并送货到户。农户生产的产品,由农协到市场销售。比如,生产蔬菜的农户每天将新采摘的蔬菜装入农协统一供应的包装箱,下午5点前送到指定地点,农协验收后连夜送往蔬菜批发市场拍卖。拍卖所得存入农户在农协的账户,农户用钱时到农协支取,不用时则存在农协生息。农协不仅吸收会员存款,而且承担农民生产、生活、人寿、财产保险。有的农协还经办商场,商品按批发价购进,廉价出售给会员。有的农协还开展医疗保健服务,对失业青年进行专业培训。经营好、实力强的农协,还为上大学的会员子女提供奖学金。凡此种种,使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农协紧密联系在一起,农协自身的实力也在为农户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

以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发展可持续的现代产业

在传统农业中,特别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中,自然环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发达国家在建设现代农业中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采取了有力措施对环境进行修补。早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就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进行了保护,制定了土壤保护计划,实行退耕轮耕政策,加强了水资源的立法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20世纪末,德国成立了生态农业促进联合会,在权衡经济和环境两方面利益基础上发展农业,成为当今世界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后,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重点,现代农业更加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更加突出自身的多功能性。“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被广泛采用,农业生产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材料的领域不断扩大。

政府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不是传统农业自我演变的过程,而是政府按照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组织农民和企业等市场主体,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的自觉推动的过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搞农业现代化,政府都是无可替代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虽然发达国家都是在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发展起来的,但政府从未放弃对农业政策的干预,都采取了既促进自由竞争、又直接和间接干预市场的政策,从价格和收入、补贴、信贷、税收、对外贸易等多方面形成了系统的支持保护农业和农民的政策体系,并且从保证供给和增加收入延伸到农村社会和环境领域,成为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提高的重要条件。其中直接补贴政策日益成为最重要的农业政策。美国和欧盟对农业的补贴政策由来已久,而且数目惊人。进入21世纪后,美国对农业的补贴每年达660亿美元以上。西方发达国家农民的收入中有1/3靠政府补贴。欧盟每年用于农业支出占预算总支出的47%以上。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2007年“一号文件”的核心是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一个和传统农业相对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由于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地形种类繁多、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域的资源优势。总的来说,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以技术密集型为动力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另外,传统农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其具有典型的弱质产业的特征,现代农业由于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已不再是投资大、回收慢、效益低的产业。相反,由于全球性的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作为资源性的农产品将日益显得格外重要,从而使农业有可能成为效益最好、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以多功能和多样式为基础

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提供农产品的供给,而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还具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生活休闲的功能是指从事农业不再是传统农民的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一种现代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旅游度假的功能是指出现在都市的郊区,以满足城市居民节假日在农村进行采摘、餐饮休闲的需要;生态保护的功能是指农业在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传承则是指农业还是我国5000年农耕文明的承载者,在教育孩子、发扬传统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以市场效益为导向

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是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用一些剩余农产品向市场提供商品供应已不再是农户的基本目的。完全商业化的“利润”成了评价经营成败的准则,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市场取向是现代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的功能的动力源泉。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无论是种植经济向畜牧经济转化,还是分散的农户经济向合作化、产业化方向转化,以及新的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都是在市场的拉动或挤压下自发产生的,政府并无过多干预。

以生态环保为宗旨

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现代农业因而也是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理念和行为,在土、水、气、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等资源和环境方面均有严格的环境标准,这些环境标准,既包括产品本身,又包括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既包括对某地某国的地方环境影响,也包括对相邻国家和相邻地区以及全球的区域环境影响和全球环境影响。

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

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这些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委员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等各种形式,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通过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衡阳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发展基础脆弱

衡阳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脆弱,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尤其是近几年更为明显。二是淡水资源不足。目前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25%左右,排名第110位,被列为人均水资源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且水资源分布不均。三是农田水利灌溉设施滞后。大多数耕地是缺乏灌溉设施的“望天田”,大型灌区主要建筑设施完好率不足60%。四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多数农村机械设备发展明显滞后,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农业装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待大幅度提高。目前,衡阳市当前农业经济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大量农业产能和主要农用役力还延续着几千年来依靠畜力维持的传统状态。农业机械化水平低,2008年衡阳市农业机械化率只有25%,耕种收机械化率只有,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及其普及程度低下,现有农业机械与农用设施尚不能适应和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整体上还很脆弱,农业生产效率及其产能扩张缺乏有力的装备支持,加快发展农用工业特别是通用型或普适型、专业型或精密型现代农用装备既任重道远,更情势急迫。

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市场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具有盲目性。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面对社会上各利益集团的权益侵蚀和不正当竞争,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力。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足,主办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单位众多,结果导致批发市场建设除规模、规则无法保证外,市场布局也相当不合理。信息体系不完善、运转不灵,大多数农民因自身素质原因缺乏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能力,因而造成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目前,衡阳农业以粮食、蔬菜、畜禽、大豆、水果、中药材为主,尽管有20家龙头企业,但从总体看,衡阳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化程度较低,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实力不强,2008年完成销售额才亿元。农民分散经营较为普遍,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多,产业化经营组织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还不突出,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农户等经济主体的利益联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令人担忧

近些年来,一些大宗农产品如禽肉、蔬菜、果品等的出口,多次遭到国外的退货、设限和封关。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不高是不可否认的。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农业标准化,二是开发绿色农产品。农业标准化是保证农产品质量、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所必须要过的一道重要关口。农业标准化不仅关系到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也是促进农业发展上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大绿色农产品开发推广力度。改善农产品质量,是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核心。需要指出的是,应当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农产品质量问题。农产品质量除了表现在营养成分、外观、口感、耐贮藏、加工性能等方面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安全。在评价农产品质量时,应对安全因素给予更多权重。发展无毒、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积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应当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重点。

农业科技研究开发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研究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多方筹集资金,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加大对农业科研基础设施的投入,扶持科研龙头,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机制。改革农业科研投入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研投入效率和效益。衡阳市目前农村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大多为传统模式,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较少,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科研的投资仅占农业总产值的,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以上的水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手段落后,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缺乏,实用农业技术普及程度不高,基层农技人员人手不足、知识老化现象较普遍,服务水平低,难以有效支撑现代农业的需求。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速度不快,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人工劳作程度较大。目前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7%,刚刚达到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标准,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还很不相适应。

3、衡阳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自然资源的制约

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只有公顷,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耕地普查面积为亿公顷(亿亩),人均耕地只有亩;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衡阳市人均耕地仅为亩,半数区域水资源较缺乏,且部分水质不同程度受到污染,耕地质量急速下降。加之衡阳市以红色丘陵盆地地貌景观为主,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地位重要,但在大气环流、地貌结构、岩性、植被等自然因素和大面积破坏天然植被,无限制扩大耕地面积和耗水性农业,以及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等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地域性的农业季节性干早越来越表现出频率高、早情重,夏秋多早,秋早尤甚,地域差异明显,这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性因素。

经济基础的制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具有很多不利与不确定因素。在自然风险方面,农业不可避免受到土地质量和分布状况的影响,受生物生产规律和季节气候等自然现象的影响,且生产周期长保险系数低。例如2003年持续3个月特大干早给该市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250万亩,70万人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达10个亿。在市场风险方面,农产品需求弹性低,可替代性低,价格实现难度大,引起价格波动因素多,经常出现丰年不增收,增长不增收,有粮卖不出,卖出难有好价钱。经济因素对农民影响十分明显,从客观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社会环境的制约

由于衡阳的小城镇较多,企业又大多分布在市区和小城镇,加之企业的规模较小,生产技术落后,分散程度较高,普遍缺乏防污、治污的措施,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诸多问题随之而来。目前衡阳市工矿每年废水排放量达114亿吨,废气排放量达331亿立方米,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达23219万吨。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农民盲目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减少有机肥的使用量,致使土地污染较为严重,同时由于农民经济基础差,对土地投入太少,粗放经营土地,导致土地的质量不断下降。目前,衡阳大部分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设备老化、效益衰减、无力抗拒早涝等自然灾害,耕地质量下降,土地退化严重。

劳动力素质的制约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效率的高低,目前衡阳市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一是科学文化素质低,全市农村小学毕业人数占,初中占,高中以上文化占,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不到8年,在全部文盲中,农民约占90%以上,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大有很大的潜力空间。二是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低,农村劳动力普遍缺少必要的技术培训,多数农民在接受、理解、掌握及推广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和新工艺方面有很大局限性,从而造成劳动技能水平低下。三是农民的思想道德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轻易满足、小富即安,浓厚的自给自足观念和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较严重,视野狭窄,部分农民缺乏诚信。部分农民的法制观念缺乏,对法律的认识不够,意识淡薄,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违法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衡阳市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徒有其名,各乡镇虽然表面上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但实际上无工资福利待遇,无农技服务经费,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4、发展衡阳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30年来,衡阳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委改革开放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开放”,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全力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农业经营的基本制度

发展衡阳现代农业必须坚持农业经营的基本制度,在保持农村基本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前提下,继续推进农村改革,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结合衡阳市目前的现代农业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很有必要根据《_中央_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及《_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首要任务。首先,农业作为弱质产业,衡阳市政府应对农业实施适度的支持保护,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适当倾斜的农业政策,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为此,要不断提高财政预算内资金投入农业的比重,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通过项目贴息支持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科技开发等。其次,要改革补贴方式。将价格补贴直接发放到农产品生产者手中,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对因遭遇严重自然灾害而减产或绝收的农户给予救灾补助,帮助其恢复生产能力,降低自然风险损失。同时,要加大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力度,从生活环境、乡村建设、基础设施、文体生活等诸方面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要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预警机制。针对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信息传递慢、伴生影响大的特点,根据对市场、自然风险等变化的预期,提前采取缓冲制衡措施,释放农民的生产经营风险。目前针对衡阳市2001-2005年期间,市区被征用菜地8149亩,应收基金万元,实收73万元,占应收的;县(市)区被征用的菜地4633亩,应收基金2713万元,实收万元,占应收的。由于资金奇缺,被征用占用菜地得不到补充,专业基地面积严重不足,老菜地得不到改造,造成生产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菜价持续上涨、质量难保障等问题。市政府作出决策,一是尽快制订城镇专业蔬菜基地建设规划。二是加强新菜地建设基金的征管力度。认真贯彻执行《湖南省城镇蔬菜基地管理条例》,政府出面协调好农业、国土、财政等几家的关系,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征缴办法,确保新菜地建设基金收缴到位,农业部门要认真管好用好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三是广泛筹措新菜地建设资金,建设标准化专业蔬菜基地。要在全市建设一批无公害专业蔬菜基地,市区突出抓好珠晖区白鹭湖1500亩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菜”。

发展集约型现代农业

世界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并向知识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现在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也就是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期。实现这个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发展集约型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农业基本上是粗放型农业,是“人+地”的生产模式。有的山区还存在着刀耕火种、人力拉犁现象。粗放型农业主要依赖土地、劳力、农资、水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是外延投入的扩张,是土地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农业,也可以说是体力型农业,搞的往往是短期行为甚至掠夺性生产经营,追求的是面积扩大、总产增加和产值提高,农产品产、销经受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相对于粗放型农业而言,集约型农业也可说是精细农业,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耕细作,最根本的不同点在于科技的进步,在于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的提高,是内含投入的增加,是技术密集型农业、知识化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追求的是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收益率,是农产品品质、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农产品产、销经受自然和市场两大风险要小得多。衡阳市发展集约化经营农业需要注重以下特性:一是质量经营的特征。把质量经营放在重要位置上,从过去一贯性以“外延扩大”和“争地盘,壮块头”为主的经营思路转向以“强化内涵”和“练内功”为主的经营思路上来,在资产质量、负债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上档次、上台阶。二是集团规模经营的特征。集约化经营要求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经营集团化、规模化。因此“分散、按区划设医院”和“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局面必须坚决改变。三是效益效率经营的特征。集约化经营以提高效益为最终目标,坚决杜绝“高成本、低效率”和“少、慢、差、费”的状况,全力向“低投入、高产出”和“多、快、好、省”的经营目标努力。四是高科技经营、电子化经营的特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工程,尽快实现“手工”向“电子化”的转变,实现服务手段电子化是集约化经营的突出表现。五是人才经营的特征。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启用优秀人才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是集约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之一。据衡阳第二次农业普查统计,全市的乡镇有邮电所,的乡镇有储蓄所,的乡镇有公园,的乡镇有综合市场,的乡镇有专业市场,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的乡镇有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全市 的村通公路,100%的村通电,的村通电话,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全市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3846亩,食用菌 2133亩,水果736亩,园艺苗木1668亩。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衡阳发展集约型农业基础条件已趋成熟。

因地制宜开发生态农业

建设衡阳现代农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的要求,营建好生态路径,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农业生产的任务日益加重,农业生态问题也更加尖锐。从衡阳市的情况来看,当前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不丰富、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壤质量日益退化、农田污染日益加重等生态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衡阳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强化生态安全保育,积极应对环境和生态的压力,走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之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①从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完善考核指标入手,积极引导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衡阳市政府要明确农业可持续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域实际,制订激励与约束措施,推进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高度统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地位;同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建立健全对乡镇、部门和干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建设作为重要指标纳入,积极引导全社会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采取严厉的措施严格保护耕地,防止水土流失。要强化对农田保护区的监管,严格非农用地批准手续,建立相应的复垦制度,使之实现动态平衡;同时,加大农村水库、水渠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力度,搞好土地治理工程,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把水土保持工作引向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③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生态农业评价体系及其标准,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量化化肥、有机肥和复(混)合肥投入结构及其数量,并尽可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与使用面,力争大多数秸秆还田,增加土地有机质。④立足生态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竞争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三个原则,因地制宜,从区域、流域的角度来合理安排种植结构,把改善生态环境、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实现“多赢”目标。

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农业

因地制宜,大力培植可以体现区域特点的主导产业和产品,打造区域特色品牌,防止产业结构趋同化,是发展市场农业的内在要求。在品种开发上,不能脱离当地生产实际进行多而杂的开发引进,而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传统优势、资源优势,确定主攻目标,集中智力和财力进行重点突破,大力培植“名特新优”的区域特色品牌产品,进而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衡阳政府要针对衡阳实际,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农业。尽快在蔬菜、藤茶、禽蛋生产、药材、网箱养鱼等传统产业中形成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链条,发展菜、茶、禽等特色主导产业。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如衡南银鸽公司、车江皂素厂、相市南国药材公司、玉泉生态公司、祁东草席集团、祁东香芋集团、衡山天水鸡业有限公司等,加强基础建设,提供贴息代款,带动产业发展。要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农产品的高质量。积极扶持农民专合组织,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引导土地的适度流转,提高农业的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培养农村经纪人,以市场需求拉动现代农业。衡阳初步形成了具有衡阳特色的龙头企业群体。祁东县黄花集团被列入部级农业龙头企业,年收购加工黄花菜能力达万吨,年产值突破亿元,2001年创汇5272万元,带动农户65960户,产品销往澳大利亚、欧美、香港等国内外市场,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达到70%以上;衡阳市金雁粮食购销有限公司、金荔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麒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被列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这三家龙头企业2001年创产值44009万元,实现利税总额6763万元,带动27200户农户;一大批新兴的市县级龙头企业生机勃勃、力量在不断壮大,如衡东县的衡金优质农产品公司年加工味蛋2500万枚以上,年创产值2000万元以上,是全国最大的咸蛋黄加工基地,还有衡南银鸽公司、车江皂素厂、相市南国药材公司、玉泉生态公司、祁东草席集团、祁东香芋集团、衡山天水鸡业有限公司等。

走农业合作化之路

衡阳农业合作化之路,坚持以本地的资源为优势,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通过市场、引资、招商的一条龙,实现衡阳农业合作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一是不断加强对资金投向和布局的引导。投资重点主要是农、牧、渔产品的深加工项目以及开发经营“四荒”、中低产田改造、生态环境整治建设工程等。同时,注重引进国外农业高新技术,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以及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二是拓宽农业引资的渠道和方式。要解放思想,探讨运用融资租赁、产权投资、证券融资、资产并购、控股投资、境外上市和经营权、收益权的有偿转让、兼并等新方式。三是转变农业招商方式,注重引资实效。在组织招商活动中,采取多元化的农业招商引资战略,由以政府为主向以企业为主转变。

目前,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理念的指引之下,衡阳市粮食、植物油、草席、黄花菜等等领域,已经有不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崭露头角。2006年,衡阳市种植作物在5000亩以上的基地达到51个,年出栏生猪达万头以上的基地有69个,年出笼家禽10万羽以上的基地有47个。新增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8 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共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带动农户万户、基地240万亩。新五丰、温氏集团、巨东勤业、唐人神等一批全国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衡阳。 这些农业产业化基地与龙头企业为衡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星星之火”的作用,成为衡阳农业产业化发展当之无愧的领袖和先导。

推进农业科技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要经常保持其现代化水平,必须建立科技创新机制。这就要求衡阳市必须拥有至少一个强大的技术依托,比如由衡阳玉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玉泉生态农业科技园”,此园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科技合作协会”的模式,必将带动周面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并进行区域辐射,将为衡阳乃至周边带来一个强有力的技术依托。目前,结合衡阳农业科技现状,以科技推进衡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策略有完善农业科技政策、搭建农业科技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人才和农民队伍建设四点。①完善农业科技政策。衡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通过《_中央_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及《_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两项政策导向引导人才、资金、资源向农业科技领域集聚,完善衡阳农业科技人才保障政策、农业科技项目扶持政策、农业科技产权保护应用推广政策和农业科技危害约束防避政策,发挥出政策的杠杆作用。②搭建科技研发平台。衡阳市政府应加大对衡阳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与推广的投入,拓宽投资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好衡阳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瓶颈。并要针对衡阳市的实际情况,与湖南或全国农业高校几科技院展开深层合作,共同研发适合衡阳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服务于衡阳农业。③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科技对农业的支撑,重点在于转化与推广。衡阳市政府要积极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引导、中介服务、金融投资和技术市场等环境,主动将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引进衡阳,注重引导专合组织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践,以点带面引导科技成果在千家万户中开花结果。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④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和农民队伍建设。衡阳政府以坚持“人才兴农”的有效策略,高度重视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并定期组织市、县、镇上的农业技术人才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或外出考察学习,使其掌握最新的科技信息,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同时,衡阳市进一步改变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在科研、职称、时间、资金等方面力所能及地创造条件,不断激发其干事创业的激情。更加大了培训教育力度,通过组织劳务培训、现场示范、技术推广等各种方式,从面上整体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围绕衡阳市的支柱产业、特色经济设置专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实用人才。目前,以南岳、衡山10个村为示范点的“信息化村”建设,第2批将扩大到49个村,第3批扩大到137个村。此项工程主要是通过开发、采集、整合用工管理部门和用工单位的信息资源,向农民提供劳动就业、技术培训、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等方面的信息,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启动衡阳新农村网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业资源库数据库建设,重点为农民提供涉农政策、科技知识、气象、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信息、劳动力转移、教育、合作医疗、农用地规划、灾害防治等信息服务。在岳屏镇建设现代农业科研示范基地是民革衡阳市委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一件实事,是民革衡阳市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帮助农民致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富有实效的新举措。

解析现代化论文范文 第3篇

[摘要]我国现代化发展中存在亟需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政府职能界定不清、行政管理体制未发生根本转变、各级政府过分关注表面的政绩及政府规模过度膨胀等。坚持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推动工作法制化,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提高。不过,在发展上还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观念。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成就和深刻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二、当前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又最为关键,因为党的方针政策需要政府去贯彻落实,而政府职能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政府行政效率的高低,关系到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不过,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存在着政府管理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并存问题。目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应该管又管不好的事,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还广泛存在,致使企业行为和市场运行扭曲;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能管到或没有管好。二是政府规模过度膨胀。由于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和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热衷于兴办各种事业,以及过多地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其结果是造成政府规模过于庞大和人浮于事。由上可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严重滞后,其运作方式还具有较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特征,包括政府机构偏大,部门人员偏多,职能覆盖偏宽,对微观经济干预偏深,行政审批色彩偏重等等。应当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五次大规模政府机构改革的主题,就是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通过改革,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例如,_就对原有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取消了1195个行政审批事项[1]。各级地方政府也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截止2002年底,北京市的行政审批事项从1304项精简为454项,河南省从2706项精减掉1764项。[2]但是,总体上看,由于各级政府单纯追求GDP增长,将掌握的资源主要运用在经济领域,长期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融资主体的角色,这种政府行为在带来了GDP快速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公共服务意识的增强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其主要表现是:我国公共服务事业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造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亦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3]

加快以下两个个方面的职能转变:一是要对政府职能进行正确定位。政府要继续减少微观管理职能,尽量从过去具体干预和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转向引导、服务、规范和宏观调控上来,行使职权应力求做到一不越位,二不缺位,三不错位,四不扰民。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求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政府需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亦即弥补市场不足。因此,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坚决把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同时把该管的事切实管好。二是政府要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推动工作法制化。政府要把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作为一项基本目标长抓不懈,要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以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保护市场的法律体系,提高法制化程度,增强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可预见性和稳定性,以保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能促进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人为因素,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由上可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目的是要构建一个体现责任、服务和法治理念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其根本宗旨就是以人为本,为全社会服务,其主要职能是集中精力提供私人或者社会不愿意提供,或者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而不再是通过直接投资来发展经济。根据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只有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才能克服政府主导发展带来的问题。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实行政府主导型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国家里,由于社会力量与私人经济不发达,政府及国有部门在公共服务中处于优势的地位。

[1]_:《在第十届全国_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_,2003-年3月5日第三版

[2]俞可平:《全球化与_能力》论文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1期第9页

解析现代化论文范文 第4篇

[摘要]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它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现代教学手段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1874年日本首先提出了把幻灯用在教学上,幻灯的使用揭开了教学现代化的序幕。二十年以后。电影又开始在教学中运用了。紧接着,1925年又发明了电视,1932年美国把电视运用在了教学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电视在教育、教学方面开始广泛地使用,1958年美国IBN公司沃斯顿研究中心设计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从此揭开了计算机教学的序幕。近十年来又根据教学的需要把不同的教学媒体进行有效地组合,以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从此,随之而来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迅速地发展起来了。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么,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哪些优越性呢?

一、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是课堂容量小,学生一节课下来所接受的知识量小,而且由于形式单调,没有新意,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出现昏昏欲睡的现状,根本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谈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是运用了录音、幻灯、电影、音乐、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话,那么教师就会表现出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效果之大是教师的一张嘴要表达的所不能企及的。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只要有兴趣,就会主动去学、去思考。假设我们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一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一看栩栩如生的美的画面,欣赏品味一些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就会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景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再如讲授《乡愁》时,笔者仍采用播放配乐诗朗诵的录音形式进行教学。配音员以那字正腔圆、优美圆润、抑扬顿挫的朗诵将全诗四节中的叠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显出的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使学生在倾听录音时完全沉浸在一种在柔美的音乐中而又略带哀伤的“思乡曲”中了。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调动多种感官用于学习中

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过:味觉可以接受1.O的信息量,触觉可以接受1.5%信息量,嗅觉可以接受3.5的信息量,听觉可以接受11.0的信息量,视觉可以接受83.O的信息量。由此可知,听觉和视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是最大的。一些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都证明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并运用到学习中,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幻灯等形式,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左右脑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特别是一些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特有的教学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感性,使学生的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调动和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讲授《历史的抉择》一文时,笔者先作了播放前和播放后的提示与指导。因这篇课文是电影政论纪录片的解说词,所以笔者采用了播放影视图像的形式突出了视觉、听觉效果。通过准确形象的文字、直观形象的图像、轻松优美的音乐以及不同的语音、语调进行画龙点睛的解说后,使学生比较轻松容易地理解和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_作出的“你们要搞快一点”的历史抉择,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解析现代化论文范文 第5篇

一迷茫与冲动:挫折中生存

人的群体生活与动物的群体生活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人在群体生活基础上创造了政治共同体,即国家,并力图通过政治共同体来创造优良的社会生活。按照_的看法,国家是社会创造的,但同时又超越社会,并驾驭社会。所以,如何组织国家,并且使国家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要求,就成为人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时刻思考的问题。

政治学就是由此产生的,其使命就是思考如何组织好国家,创造好的社会生活,一句话,就是如何创造有序的公共生活。这种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人与制度配合所形成的:制度规范人,人运行制度,两者协调,相互满足,自然能够产生有序的公共生活。所以,政治学主要考虑两大主体:一是人;二是制度。如果从人出发,探究人与政治生活的关系,政治学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智慧之学而存在的,关乎人的终极关怀或者从终极关怀来思考现实的人与政治生活。

这种政治学偏向形而上,追求善的秩序与善的治理。如果从制度出发,探究制度的合理形态及其存在与作用方式,政治学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而存在的,关乎给具体的社会和国家以什么样的合理制度,或者如何使一种有效的制度在特定的社会扎根、成长并产生积极作用。这种政治学偏向形而下,追求制度的建构、保全与完善。政治学的这种分野,在古希腊就已经泾渭分明,前者的代表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后者的代表是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体》与《政治学》。当然,对于政治学来说,这种逻辑起点与方法取向的分野,并不导致政治学分化为两种学问,不论是作为价值取向,还是作为方法形态,它们都共存于政治学之中。这就使得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开发政治学,研究政治学。中国政治学的这30年发展,就经历了从前一种形态向后一种形态转变的发展过程。

应该说,中国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系的改革。[3]第3卷,164在这种氛围下,刚刚诞生的中国政治学,一开始就与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地绑在一起,把政治体制改革视为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核心舞台。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当代民主政治体系,并通过一系列的论文、论著和译著,将现代政治的基本原理、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引入中国政治生活,描绘出一幅又一幅政治体制改革的图景。这些努力为中国十三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规划做出了政治学的贡献。

崇高的价值目标和紧迫的国家使命,“我们越来越感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现在还没有完全理出头绪。”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什么内容,应该议一下,理出个头绪。”学科上的稚嫩,必然带来战略和行动的茫然;而紧迫的行动要求,必然给稚嫩的学科带来异样的刺激,形成力所不及的冲动。政治学因此而全面活跃、穿梭于国家战略问题和学科前沿理论之间,畅抒心怀,出谋划策,描绘理想,并走上“学以致用”的学科发展道路。但是,由于现实把政治学与民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紧紧绑在一起,所以,政治学几乎变成了“政治体制改革学”,对学科基础的投入相对有限,拿来主义比较盛行,理论的积累和创造形不成氛围。结果,建构起了学科的形,但没有形成学科的魂。

魂不立,就形不成自我;没有自我,就无法在发展中真正自立自强。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刺激了政治学,但同时政治学也被政治体制改革所“绑架”,命悬于政治体制改革。_年之后,虽然十三大政治报告“一字都不能动”,但十三大前后所激发出来的政治体制改革逐渐从改革的排头兵,消融到改革的大潮之中。这个变化的实质,并不是要放弃政治体制改革,而是要调整政治体制改革方略:即从社会动员型的改革转化为制度建设型的改革,把政治体制改革置于国家制度的框架之中,通过立法、制度开发、机制创新等手段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然而,在社会看来,这种变化却是巨大的转折,因为,在社会动员型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民主发展的核心路径:民主化引领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对中国民主化有着异乎寻常的、超越中国实际的期待,所以,当政治体制改革转化为制度建设型的改革之后,不少人找不到原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子,于是,在“集体无意识”中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被搁置了,被中止了。这种意识和观念直接冲击着中国政治学,使其一下子从天上落到地上,由于缺乏自我,很快就陷入了茫然,不知如何是好。也就在这个时候,质疑政治学存在必要性的声音也悄然出现,使其在茫然的同时,又多了一份紧张和危机感。

正如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形态转型之后坚持了下来一样,中国政治学也在茫然、紧张和危机中,坚持了下来。虽然沉寂了一些,但依然顽强地成长。90年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走上理性化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学也在沉寂之中开始反思和转型,其最大变化就是:回到自身,回到中国。

二理性与现实:反思中发展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对于任何一门学术论题进行学术研究时,不能仅仅以现实概况为满足,应当阐明每一个别事例真相而无所遗漏。”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一个学科的发展。要探明现实背后的真相,学科就必须有基础、有理论,有自己的研究体系。

80年代的中国政治学,多少满足于“现实概况”的分析、解构和拼装,所以,当轰轰烈烈的政治体制改革突然隐没于改革的大潮之中后,中国政治学犹如失去风力的风筝,飘然落地,好在这根线依然在政治学者手中,因而,可以把风筝收拾起来,以待风再起。应该看到,中国政治学界还是有理想、有韧劲的,在经历了80年代的起伏之后,他们很快就回到自身,回到学科建设和基本理论建设上来。他们深知虽然时代跃进激活了中国政治学,但是中国政治学要获得真正的确立和成长还需要自身扎实的根底。为此,进入90年代之后,中国政治学主要在三个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一是基础理论;二是比较研究;三是方法反思。

(一)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是整合和充实学科的理论体系、概念体系和逻辑体系,逐渐使政治学与其他的学科,尤其是与科学社会主义区分开来;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将公共行政学从政治学中逐渐剥离出去,从而形成更加纯粹的政治学学科。

(二)比较研究

主要是深化和拓展比较研究的视野。对于后发国家来说,比较研究的现实使命就是从他国的经验中,寻找本国建设和发展的路径,所以,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对本国问题的分析和把握。应该说,在80年代,政治学科和其他一些学科一样,多少都是现炒现卖的。实践证明,对他国认识的肤浅,必然带来对本国把握的简单。所以,80年代之后,深化和拓展比较政治的研究,也就成为政治学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这种研究所形成的学术储备,也是根本性的,决定着学科的视野、能力和拓展空间。

(三)方法反思

主要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逐步超越传统的研究程式,开始用更加多元、更加科学、也更加生动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从而在中国政治学中启动现代“政治科学”的成长。为此,政治学自觉地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引入新的方法论,同时,还努力将现代政治科学研究方法引进来。这些努力的最大成果就是孕育了中国政治学的经验研究,从而打破了传统的规范研究独霸天下的局面。

这三方面的发展使政治学发展积蓄了必要的基础和力量。中国政治学在90年代中后期的重新活跃,就得益于这些积累。

这个时期的政治学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思想和学术的反思;另一方面得益于现实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为有反思的力量,所以,重新活跃的政治学少了一份躁动,多了一份冷静,少了一份激情,多了一份理性。反思,既对学科,也对现实。对学科的反思,感到学科的发展必须根植于自身的理论与体系,必须有自主的学术体系和学术力量。对现实的反思,主要是重新认识民主,从抽象回到具体,从一般回到个别,从宽泛回到细节。东亚的经验、中国的实践和苏东的教训,都为这种反思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从中逐渐认识到:民主建设不是一个制度模式对另一个制度模式的简单替代,更不是一夜之间的一场革命所能完成的,对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民主是外来的,但其建设是自己的,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在自己的土地上培育起民主,所以必须有自己的方向、过程、步骤和节奏。这种反思是比较深刻的,其动力不仅来自历史的变幻,而且也来自现实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现实的发展。

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给中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其深刻程度超过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变化和发展。这种革命性的变化也直接作用于中国政治的建设和发展,并逐步改变其内在的逻辑:即将政治的逻辑起点从国家逐步地移向社会,从而使政治运行和发展的形态从革命形态转向建设形态。这个变化在使政治学回到学科本身的同时,也回到中国社会本身,开始从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所形成的特殊逻辑,来思考中国的民主道路和政治发展路径。于是,宏大叙事逐渐让位于实证研究;未来取向的空泛设计逐渐让位于历史与现实的把握;粗糙的他国研究逐渐让位于深入的本国研究;制度替代的冲动逐渐让位于制度开发的探索;盲目的悲观和无奈逐渐让位于负责任的自信和忧虑;线形的政治思考逐渐让位于立体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综合思考。正是在这样的变换和发展中,中国政治学开始回到中国的逻辑,研究中国真实的政治生活,探究中国政治的实际发展和逻辑必然,逐渐摆脱传统的先验性思考和研究,开始更多地从中国现实出发,而不是从一般的普世价值出发,来演绎中国政治发展之道。

解析现代化论文范文 第6篇

党的以来,以___同志为的_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以严的纪律、严的规矩要求全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___多次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央纪委书记__同志也反复要求把纪律挺在前面,挺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前沿。把纪律挺在前面,是_、中央纪委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提出的新论断、新要求,体现了_与时俱进、不断将党的建设引向深入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落到实处。

一、强化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用铁的纪律、严的要求管党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严明纪律抓起。管党治党靠什么?靠依规治党、严明纪律。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之所以能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铁的纪律做保证。如果管党不严、治党不力,纪律松弛、规矩不彰,党组织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纪律建设,让纪律立起来、严起来,才能确保全党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确保党发挥坚强领导核心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用纪律管全体。从严治党,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党组织都在其中,没有例外。全面从严治党要靠纪律管全体,否则就不可能做到“全面”。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和单位腐败案件查了不少,但政治生态没有根本改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管党治党混同于处理少数有严重问题的党员干部,只管了贪腐的少数,放过了其他多数。全面从严治党,针对的不只是少数“烂树”,而是整个“森林”;瞄准的不只是少数“老虎”、“苍蝇”,而是党员全体;医治的不只是“大病”、“重病”,而是包括“小病”、“病菌”在内的所有病症;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防病于未发、治病于初萌。只有进一步强化整体思维、全局意识,靠纪律全覆盖地管、全方位地治,才能使党的整个“森林”枝繁叶茂。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充分发挥纪律建设的治本功能。腐败往往是从破坏规矩、违反纪律开始的。党员干部最终出“大”问题,往往始于破坏“小”规矩,把纪律和规矩当成随意拉扯的“橡皮筋”、随意拿捏的“橡皮泥”。只有加强纪律建设,做到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党员干部从违纪走向违法,才能有效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掌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动权。如果在党员干部出现苗头性问题时猛击一掌、大喝一声,也许就会使他们悬崖勒马、幡然醒悟,避免在违纪违规的歧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各级党组织只有把纪律和规矩管到位、严到份,真正加强党员干部纪律教育和日常监管,才能实现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的跃升,最终实现廉洁政治的目标。

二、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

把纪律挺在前面,是_、中央纪委着眼全面从严治党,在对党风廉政建设规律和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形势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部署。只有牢牢抓住纪律建设不放,落实“把纪律挺在前面”的要求,才能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把纪律挺在前面,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纪律。任何一名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都必须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纪红线不可逾越,政治底线不可触碰。

把纪律挺在管党治党最前沿。纪律是管党治党的尺子,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可逾越的底线。要用纪律这把尺子去衡量、规范、约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行为,一把尺子量到底。要严格用党章党规党纪来维护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建强党的组织、严肃党内生活、改进党的作风、纯洁党的队伍,把严明纪律的要求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融入党的肌体细胞之中,落实到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之中,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准确把握强化纪律建设的着力点

强化纪律建设,要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搭建全面从严治党的载体和平台。强化纪律建设,关键是要把“明、严、执、问”落到实处。

“明”,就是严明纪律教育。强化纪律建设,不能搞不教而诛。对于纪律,要经常讲,反复讲,不厌其烦,警钟长鸣,让党纪党规广为知晓。几乎所有受处理党员干部在忏悔时都谈到,如果当初组织上教育警醒的力度再大一些,也许现在就不会身陷囹圄。要改进教育方式方法,积极探索集中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使纪律教育入脑入心,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自觉。今年,湖北省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举办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集中教育培训班,采取“听、看、学、谈”套餐模式,对全省万个基层党组织、万名党员和各级非党干部开展了集中教育,成效初显。

“严”,就是严治严管严担当。纪律处分要严到点、严到份、严到位,坚决防止“破窗效应”。凡是把纪律规定当“耳旁风”的,都要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从严处理,该调整的调整、该降职的降职、该移送司法机关的坚决移送,决不姑息、决不手软。要做好“破”和“立”两篇文章,抓住纪律建设这个源头,边惩治、边遏制,边预防、边治本,不断铲除滋生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的土壤和条件。

“执”,就是强化执纪。纪律执行不到位,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一句空话。要坚持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要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坚决摒弃执纪“情绪化”、“随意化”倾向,坚决杜绝执纪的弹性空间,以健全的纪律制度、刚性的执纪规范管人管事,让纪律成为始终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保持持续的威慑力。

“问”,就是强化问责。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要把问责作为抓纪律执行的核心、关键和落脚点,健全问责机制,真严真查真问责,形成纪律执行的强大推动力。要强化“一案双查”,通过严肃追究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领导责任,让纪律的力量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得到充分释放。20__年以来,湖北省查处落实“两个责任”不力问题555个,处理739人,党纪政纪处分461人,全省上下引起强烈震动。

四、全面担负起强化纪律建设的政治责任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各级党组织要把强化纪律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找准定位、扛起责任、扎实践行。

各级党组织要履行纪律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强纪律建设,把纪律挺在前面,要求各级党组织在管党治党上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力度更大,更加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成本和长远效益。各级党委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就要责无旁贷当好纪律建设的领导者、执行者和推动者,保证党在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具体来讲,就是履行好“六责”:一要负起组织领导之责,把严明纪律贯穿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二要负起定规立矩之责,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扎紧扎密纪律篱笆;三要负起学_教育之责,使党员干部纪律和规矩意识强起来;四要负起监督管理之责,从严监督管理干部,坚持抓早抓小抓经常;五要负起撑腰壮胆之责,支持纪委全面深化“三转”(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六要负起以上率下之责,带头遵守纪律和规矩。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抓经常、抓平时、抓全面,多提醒、多扯扯袖子、多咬咬耳朵,让“红灯”亮在“出轨”前。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回归监督执纪问责的主业。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专门执纪机关,必须深化“三转”,按照党章要求,回归“原职能”。要突破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始终聚焦纪律问题,体现纪律特点,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执纪理念上要从“以法律为底线”回归到“以纪律为尺子”;工作重心上要从“查办大案要案”转移到“强化日常监督执纪问责”;监督重点上要从单个“树木”拓展到整个“森林”,从盯少数到盯多数;工作路径上要从“以治标为主”发展到“标本兼治”、“以纪治本”,让纪律真正严起来。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