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西方史前艺术论文范文(汇总4篇)

梦幻人生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065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3分钟。

西方史前艺术论文范文 第1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教学

“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1],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也必然决定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是一项目标明确、全面统筹和极具创新的工作,其中以创新教学最为重要。

创新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创新是保证培养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关键,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创新要立足实际,明确目标、完善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理论注重实践,培养即懂理论,又具有实践创新的专门人才,对于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

1 教学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现状来看,基础课与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能够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校非常少,理论的不足有专业教学管理者不够重视和师资缺乏两个个原因,即使开设,也大多是基础课教师来担当教学,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们因为创新思维的缺乏而在实践中表现为创新不足,形成缺乏“专业理论”思想指导的设计。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学生来自应试教育,带有应试教育的阴影,使学生形成按部就班的保守习惯,教学以教师、教材为核心,让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听讲、练习等掌握知识。容易形成专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张皮的状态,也是不利于培养创造力、设计创新的关键。

2 对策探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的融合,理论有效指导实践,实现设计创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创新人才是当务之急。

 优化教学管理机制

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教学管理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环境美学课程。目前,环境美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在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开设环境美学课程对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室制”,或者创办社会型设计公司。“工作室制”是指学生在接受统一的综合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后,再进入专业导师工作室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设计公司(工作室)建立既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通过实践强化理论教学,让理论通过实践升华。高职院校一定要以灵活的方式办学,形成培养产品(即学生)与社会需求无夹缝,培养即懂理论有具有强有力实践经验的高技能型人才。

 创新教学环境

如何实现培养即懂理论有具有强有力实践经验的高技能型人才?创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是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的保证,尤其是在“专业设计课”的过程化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公司或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课外小组中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到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创新教学环境,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专业老师即是老师又是名副其实的设计师。不少老师不仅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而且在服务地方上大有建树,创办设计公司,担当设计总监、设计师,利用项目制教学引入,这些公司作为北海艺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系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实践先后承担完成了无数个设计项目,学生们通过实战设计水平明显提升,教师也通过真实的环境教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服务地方,融入地方

任何一个物质形态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设计出的作品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背景、人文思想观念、民族化特点、经济发展概况、人的思想演变过程等因素具有民族化观念。只有这样设计师才能通过表象,表现出以物质形态为基础的精神思想,才能对设计有一个全面深刻的把握,设计出符合当地民情、民风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民俗作品。所以说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强调民族化观念、服务地方的北海概念,在基础课的设置上主动融入北海底蕴,北海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课题构思前的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要求学生设计构思前要完成大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充分利用地图、照片和各种调查统计的表格与数据,说明环境特点,提出对环境建筑设计的构思制约性解决办法。教师们积极参与科研申报,通过项目立项开展科学研究有效的解决在服务地方中存在的问题,在服务地方中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地方化有效加强。

北海艺术设计职业的有效尝试,以项目促实践,以科研促教学,有效了开展服务北海的社会行动,也起到传承北海文化的社会使命,真正履行了高校的四大职能。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极强的专业,所以我们专业教师要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不断通过教学改革和新的举措,加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与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人才中,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服务地方,传承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丽莉.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构想[J].学理论,2011(22)

[2]石少平.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J].学园,2010(8)

西方史前艺术论文范文 第2篇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分析,阐述了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定位要突出创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分析

设计艺术学理论家尹定邦教授说:“现代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艺术设计教育是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服务的,所以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造就具有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深刻认识这一点,才能把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是创新。在艺术设计领域里,需要大量综合素质佳、创新能力强的艺术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为对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毕业生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艺术设计是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工程,跨学科、综合化、科技化是其主要特征,它广泛涉及科技、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项高度个人化的创造性劳动,它需要劳动主体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所以,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具有艺术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人文、艺术理论、传播与管理、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实现对知识储备的高效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创意产业高度发展下艺术设计市场的需要。

二、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知识培养上应注重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深的专业研究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能力培养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它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主线贯彻始终。从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到设计实践课,我们都实施以项目课题为中心的创新设计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创造性思维,讲授创造方法,营造创造情境,围绕项目课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创造角色,激发创造激情,增长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增设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艺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必须重视实践环节的落实和创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活动,广泛地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不仅有益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够为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目前,我们重视实践教学,在校内建立十多个工作室,艺术设计专业以技能实践为主,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两条主线,力求互相交融、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成功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在校外与多个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开设以专业考察、见习、实习一条龙的市场实践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使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增强实战能力,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实现教师的双重身份。缺乏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教学队伍是目前制约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革:采用以老带新传授经验,鼓励、选派青年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参与艺术设计实践等方式,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聘请合作企业中优秀的一线设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负责教授如广告设计、印刷工艺、工程预算、材料加工工艺等专业课程。

(四)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广泛开展实践调研。要让学生在实践的一线摸爬滚打,亲身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从中得到锻炼,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实现由课堂向职业场所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

(五)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机制。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三、总结

西方史前艺术论文范文 第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造性思维 创新

一、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一)丰富的情感色彩

艺术设计的过程就是将头脑中的认知呈现在受众眼前的过程。在这个简单的认知活动中,人们充分体验到了情感元素的影响,并将自身独到的情感体验与主观创造目标结合起来,实现情与物的有机结合。艺术设计活动中的情感思维,也就是主观感受与客观世界交互信息的过程,同样也是情感与作品相调和的过程。尽管作品在成型之前都不能完整的对设计者的思想情感进行表达,但只要开始了情感体验,设计者的思维中就会不自觉的融入感情元素并在作品的细节上有所体现。

(二)情感体验的实用性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艺术设计的实用性特征。从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上看,其承担的责任也开始从商品的使用价值体验向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上转变。将情感体验上升到感受的层面上来,不仅能让消费者更直观的享受艺术设计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与情感利益,还能深刻领悟到每个设计环节中所蕴藏的情感,即情感的实用性特征。此时,需要艺术设计的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设计要求,而艺术设计者则要根据雇主的需要在作品中添加一些能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创造性元素。

(三)独创性思维

从传统主题中开辟新的方向和理解,让旧的内容以新形式、新概念展现出来是独创性思维固有的特点。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强的独创性。通过独一无二的设计,从全新的视角对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和二次创造,不仅能满足顾客的审美需求与实际需要,同时也能让设计者从全新的视角进行创作加工,以此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让他们的设计思路更加广阔。可以说,度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存在让人们能从耳熟能详的事物中发现前所未有的一面,通过将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放大,可以实现设计者个性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并充分体现灵感无处不在这一思想。

(四)较强的预测性与前瞻性

从某方面来讲,艺术设计是一门与时尚元素紧密结合的课程。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必须从传统思路中走出来,结合作品雏形及顾客的实际需求进行创作,大胆地将一些流行元素引入设计环节,以此实现作品的整体性创新。而艺术设计的预测性与前瞻性则是利用已有的设计方案,结合设计时对生活的感悟、已有的设计知识及经验进行大胆预测,从而提前找出艺术设计行业中将要流行的内容,并对事物发展的结果进行预测。此时,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尝试性的、大胆的实验,借助创造性思维,设计者可以对现有的设计思维及发展理念进行调整,以此走在同行业竞争者的前面。

二、扩展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利用参与者的交流讨论来拓展完善设计构思方案的一种方法。简单来说,头脑风暴法的核心就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进行艺术设计讨论时,所有参与人员都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并将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与设计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激发群体性的创造思维,让设计者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并抓住灵感,找出更佳的设计方案。

在头脑风暴法中,所有参与讨论的人员都必须对已经提出的设计构想进行深入了解,且不得对他人提出的意见进行反驳或擅自做出结论。讨论组织者应尽可能地保证交流活动的自由性与随意性,以此激发更多新设想、新方案、新构思的产生。另外,讨论过程中还应该由专人对讨论出来的每个构想进行记录,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进行二次详细讨论,使这个构思在众人的建议和交流中进一步丰满,从而产生一个更新的、可以应用到产品开发设计环节中的构想。

(二)联想类比法

艺术设计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然而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和解读却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对于那些已经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得到广泛使用或取得成功的元素,可以对其进行变形和类比,以此促进一种新的设计思维产生。与头脑风暴法相反,联想类比法在最初阶段不需要明确提出研究目标与相关要求,参与讨论的人员可以将与课题本质类似的内容提出来讨论,并从这些内容入手进行思维的发散和类比,直到获得最接近主题的讨论内容。通过总结讨论内容,类比所得出的各个结论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扩展和细化。通过类比结论中所涉及的不同场所,主题内容可以在更广泛的空间中得到应用,这使得艺术设计的创造性得到了增强。

三、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策及运用

首先,可以通过打破惯性思维的方式来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设计者必须大量浏览前人的设计作品,将这些作品中的精髓部分牢记于心,随后打破自己在设计过程中的惯性思维,重新加工艺术设计行业中的相关理念及前人经验,使头脑中碎片化的知识重新拼装起来,并重新认识这部分内容。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只有注重个人知识水平的充实和提高,注重设计师的个性化培养,让设计者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事物之间新的联系,才能帮助他们打造更具创造性的作品。

其次,可以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来创新设计思维。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融合性与实践性。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从不同学科的文化内涵中吸收经验,将更多有关自然、人文、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引入到设计环节中,并将这些内容重新组合在一起。在艺术设计环节中,可以将音乐、舞蹈、文学、历史等元素加载进来,使作品的艺术性及厚重感更强,以此吸引受众的实现。

创造性思维在艺术设计中是无处不在的。不论是在艺术设计的创意征集阶段,创意实践阶段还是作品构想阶段,创造性思维都能给设计者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让他们能将一些更新更吸引人研究的内容加入到作品当中,从而赋予一些符号新的意义与价值,让艺术设计真正成为思想性与文化艺术性兼容的产业。

四、小结

艺术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新颖的、有文化内涵的创造来给艺术设计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西方史前艺术论文范文 第4篇

本文重新审度创新思维的研究视角,认为创新思维的提高更多的是要在过程上下功夫,正如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创新思维的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对动机的出现、目的的产生、酝酿的磨合、顿悟、质的飞跃、成果的最终实现等一系列积累机制的重视。本研究旨在唤醒人们对艺术生产中创新成果产生过程的重视。这对于在号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无疑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生产的含义

古希腊时期,与高级精神活动的诗的创造相对比,艺术只能说得上是较为低级的精神活动,与制作、生产和技艺几乎划等号。这一说法首先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如:画家是影像制造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柏拉图认为艺术无力抵达理性世界,仅仅强调了艺术的表象性特征。他将绘画的技艺性与体能劳动低贱性化等号。亚里士多德则着重强调了艺术的生产性,一切艺术均被他视生产、制造。在他看来,艺术中的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为生产的制作与艺术的摹仿。学者和艺术家们有关文艺生产的见解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了中世纪,但始终未能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区别开来。

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长期以来盛行的上帝赐灵论因人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高涨而基本消除,文艺是天国的折射的观点为学者们所反对,文艺是世俗世界的镜子为人们所坚信,文艺作品已不再是神启的结果,而是艺术家头脑的创造物。这些文艺生产的见解引起了近代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兴趣,成为了人类思想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并试图系统探讨精神生产理论的派别。如:亚当斯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规律的研究,领悟到了精神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发现了精神文化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

以上文艺生产的见解,在马克思这里得到进一步地批判继承:其艺术生产思想萌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宗教、法、道德、艺术等等意识形态被他看作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受生产规律的支配。

第一次使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则是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马克思因此开始建构起了自己完整而科学的艺术生产理论体系,将艺术生产分为几层含义:第一,艺术生产既可以体现为一种宏观的社会生产,又可以体现为艺术家个人的微观创作过程。第二,艺术生产既具有人类自觉生命活动的表征,又具有明显的物质性和世俗性特征。之所以具有人类自觉生命活动的表征,因为艺术生产具有鲜明的人学本体论色质和生命精神化的超越性品格,提升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人性化的一种更高境界;之所以说具有明显的物质性和世俗性特征,因为艺术生产深深植根于世俗世界的日常生活中。第三,艺术生产既可被视为一种生产制作,又可被视为用艺术精神掌握世界的一种独特创造活动。它的生产制作性和劳动者的生产实践、体能技艺密不可分;它的创造活动遵循独特的规律。

二、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研究

创新Innovation一词从拉丁文Innovare转化而来,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第一次将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引入经济领域。20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又将创新引入了管理领域。如今,创新已作为一种理论,扩展到社会各层面: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

国内对创新思维的综合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1.创新思维的原理、特点、方法。2.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运用,包括在各种阶段、不同具体学科领域的培养与运用。3.有关创新思维的哲学研究如:甘敬东的《创新思维的互补机制》、孙洪敏的《创新思维的运行机制》《创新思维的物化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既遵循一般物质生产规律,又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艺术的前生是创造,由人创造艺术,那么,就要提高人的思维,思维必须开阔,必须解决思维的局限,这是提高艺术创新思维的关键。创新思维一旦产生则对实践起指导作用,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改造客观对象,有目的,并有序地对客观对象进行分解、组合,满足艺术生产的需求,创造出体现创新目的的新对象。因此,创新思维正是艺术生产的核心价值体现。

国内与艺术生产有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在经济方面得以论述,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经济与管理教研室主任顾兆贵教授的《艺术经济原理》。在这本着作里,提出艺术生产虽为精神生产,但与物质生产一样,必须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神生产具有客观的物化过程,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与条件,任何精神生产,包括艺术生产,都不可能实现。同时,他还在《艺术经济学导论》中谈到,原创艺术商品价值的创造只能是不同门类、独立艺术个体的劳动创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不了它的价值量,它的价值量也不可能简单地等同于个别劳动时间。原创艺术商品的价值是通过长期训练的探索性劳动和反复练习排练的实验性劳动来衡量,正如台上1分钟要靠台下10年功来换取一样。它承认艺术创作经验、艺术传达和表现的技能技巧。创新思维与艺术生产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还体现在艺术设计方面,如:吴承钧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设计创新》、左明的《浅谈艺术设计创新意识的培养》,或是集中在与艺术生产有关的艺术教育的结合研究上,如:龙云飞的《关于艺术设计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思考》、许砚梅的《浅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余雁的《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之探究》等。

三、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积累性存在

(一)艺术生产目的的积累

如列宁所言: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自然界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必须通过创新实践满足自身需要,必须通过创新思维,使艺术生产满足人的需要。艺术生产者每获取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加强观察事物的能力、注意生活中的难点才能满足这一要求。获取创新改造的目标在于发现问题和缺点。只有这样,才能想出克服的办法,开发设计出更加完善的新产品。

(二)艺术生产主体的积累

客体从客观形态向主观形态的转化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了解、选择、改造和创造实现的一种创新过程,并非将客体原封不动地移入到主观形态中。作为思维主体的艺术生产者,他(他们)在艺术生产中诸多方面的积累过程会直接影响到创新的过程,如:来自生活经验、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情感意志、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积累。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协作过程也存在积累,如:团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共享,沟通和创新机制的建立等。

(三)艺术生产创新思维中的量变积累

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产生首先来源于一定的量,即从艺术生产者个人的创意逐渐发展为团队企业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创意。个体的创新思维固然有价值,但只有当这种创新思维被多数人认同并接受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创新思维客体的性质,即创新思维重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变化。在发生质变以前都是创新思维量变的积累。

四、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积累属性

(一)积累的时间性

积累最需要时间,时间使积累发生质的飞跃。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产生亦如此。积累的时间性将艺术生产创新划分为三阶段:艺术创新准备期、艺术创新进行期、艺术创新完成考验期。

所谓艺术创新准备期,指的是基于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需要,带有明确目的性地关注相关周边事物可能产生的联想、知识的迁移、激发的灵感等,积极收集素材,做尽可能多的准备工作。显然,对周边事物关注的积累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艺术生产者进行创新时的素材质量,如果缺乏这个过程,创意将成为无源之水。所谓艺术创新进行期,指的是用尽可能多的时间(或是与时间争分夺秒),从各种角度反复尝试各种创意思路、方法、手段,努力有所突破,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由于熟悉的印象往往会首先在需要的时候呈现,需要不断地筛选、过滤已有的想法,保留积累新想法,以求突破。

所谓艺术创新完成考验期,指的是在艺术创新实现,即问题解决之后,需要得到客观的检验,最好就是接受市场的考验。与此同时,艺术创新一旦实现就变成了过去时。该创新成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的需求的不断产生,逐渐失去其创新性,从而开始一个新的创新过程,所以,创新是有生命周期的。

(二)积累源点的相对性

积累既包含专业知识的积累,又包含平时生活体验的积累。专业知识的积累体现于掌握某种技能具有明确的积累源点;生活中的体验积累则是在潜意识的状态和修行中进行的。无论积累是否有意,客观上总是存在的,相对就会存在一个积累源点。当专业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状态时,生活中的体验积累将与之遥相呼应,产生创造的灵感。作为艺术生产者要特别注重将专业知识的积累与生活体验的积累相结合。

(三)积累的合目的性

人的实践总是带有目的性,即使在某一具体行动上看起来似乎漫无目的,但其行为背后都会有一种潜在的逻辑,总体会表现合目的性。在特定情况下,积累体现出强烈的目的性,大多数情况下,则是一种无目的的行为。同一般人相比,艺术生产者不仅需要有更多更深刻的生活体验,而且还需要有更敏锐的观察力。伴随其专业素质的提升与成熟,最初就开始形成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积累逐渐变成了下意识的积累过程。日常生活中,类似的对事物看似不经意的留意,在日后的艺术生产中很有可能成为创新的突破。因此,积累过程总体上来看是具有合目的性的。

五、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积累模式

(一)线性积累

线性积累常表现为单一主体在各自时间轴上有方向、有目的的积累过程,随时间的推移呈增长趋势。如:艺术生产者专业知识积累与生活体验积累的综合过程、创新团队合目的的积累过程、企业创新的积累过程等。

(二)非线性积累(网状积累)

非线性积累又称为网状积累,是指来自不同领域和维度的知识在同一目的平面中不断地累加、碰撞,产生创新性质变的非线性过程。相对于线性积累,这是一种更高效的模式,它涉及到知识的横向性、多元性。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有利于思维的拓展,更容易激发灵感,获得更大的创新突破。

艺术生产中,创新积累较多地运用了非线性积累。艺术生产者结合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体验,根据已被实践或科学实验证明的原理、功能,综合不同领域和维度的知识,构思独到的创意,巧妙地合成新的造型形式,服务于人类。如此以来,艺术生产者的创新积累就有了科学的依据,将想象的翅膀安插在现实的基础上,使创意来源于生活并超越生活。

六、结语

本文的研究还只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综述和对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积累性研究的抛砖引玉探讨,只是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还有待进一步系统性地研究。

参考文献:

[1]顾兆贵.艺术经济原理[M].人民出版社,2005.

[2]匡长福.创新原理及应用[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建胜.当代设计的艺术文化学阐释[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