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合集19篇)

风中传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4218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69分钟。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 素质教育

一、从研究背景出发谈初中科学课程

1、初中科学课程的必要性

初中科学教育是从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出发,来通过改变学科本位的过多强调,科目种类繁多和整合性缺乏的现状,所来设置的课程。从实施科学教育来改变我国分科课程独霸天下的局面,使得学生能够进行“综合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于为什么要在初中设置科学教育的课程,我们从以下几点来阐述:

教学与初中科学教育

随着科学发展的不断进步,科学理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如相对论、板块学说、DNA双螺旋结构和量子论等等的科学理论。在社会的进步过程中,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产生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在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能源越来越枯竭不但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影响,同时还阻碍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为了能够顺应科技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就需要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和减轻负担的条件下,来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合成综合化的设置来解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而所应学的知识却是无限的问题。打破人为对各学科设定的界限,加强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融通,来使得物理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化学、地球、宇宙等多学科的知识联系和融通在一起,来实现教学的“综合化”

儿童心理与初中科学教育

(1)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在无具体事物的状态下,来对形式中的相互关系和内涵进行了解。这种在理论上称之为从建构主义来认识发展的理论,是通过将形式和内容相互分开的方法来对问题进行了解从而形成的逻辑思维,进而得出结论。

(2)此时,落后于逻辑思维的辩证逻辑思维也相对的形成了,能够使初中的学生对自然现象中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进行辨析,从而为从整体的角度来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创造了条件。

而在建构主义理论下,使得科学的知识,不是以客观性的状态存在,是以各种假说和模型所构成的,为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提供了条件。

国际科学课程改革与初中科学教育

综合科学课程自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的发达国家诞生之后,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推广。

初中理科课程与初中科学教育

在传统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初中理科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从实际教学的教学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理科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科目种类繁多的理科课程中,由于教材中要求过于高,给学生造成了过重的学习负担,从而造成初中学生严重流失的现象。

(2)理科课程中都以自身知识为体系,缺乏学科之间相互的联系。又因为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得知识重复的进行讲解。

(3)在学生毕业后进行实际操作时,发现理论与实践不能够结合起来,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

二、从实施现状来谈初中科学教育

初中科学课程的上课方式

从集体上课和单独上课两个方面来对科学课进行教学。集体上课是物理、生物、化学、地理四个专业老师,来为初中科学课程进行教学。而单独上课则是以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任意一个老师来担任科学课程教学。而从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出发,单独教学是对于科学教学最为适合的上课方式。

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师现状

初中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质的理科课程,需要教学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基础和专业素养,来通过具有科学教学的专业技能和操作的实际能力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初中科学教育的学生现状

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分析。而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对自然现象充分好奇,来对自然现象的特定规律进行研究。所以说,对于初中的科学课程的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生活,在为科学规律提出的同时,来对自然现象进行渗透。

三、从课堂教学来谈初中科学教育

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比较困难,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比较低。学案辅助的教学模式将引导、诱导、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方式来进行初中科学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辅佐为主,来体现学生的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导下,来对教学进行统一。学案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给学生课前发放学案,来使得学生在课前能够对教材中的内容和知识框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师生共同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对知识的困惑。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增强自我意识的能力。将“授之于鱼”变成“授之于渔”,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学意识、怎样学习、怎样思考等方面,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在具有层次性的学案中,使得学生能够逐渐加深的问题设置中,思考程度逐渐加深,从智能的开发来对学生进行人才的培养。学案的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的同时,对学生个人整体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志雄,陈跃平学案导学面面观[J].科教文汇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2篇

浅谈中学生乡土地理小论文撰写的指导与体会

文/吴明黎

摘 要:当前,初中地理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死记硬背地理常识的现象。虽然理论都记在脑海中,可是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身边发生的地理事件的能力却很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指导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谈了多年来指导乡土地理小论文撰写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中学生;乡土地理;小论文

一、乡土地理小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1.确定题目(选题)

论文题目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材料选取等后面活动的顺利进行。如何确定题目呢?首先,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遵循自然规律并自己感兴趣且有能力去解决的问题。选择内容要有一定的新意,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居室环境与健康》《发展公交,势在必行》;其次,选题宜小不宜大,最好不超过本家乡的范围,如家乡的一条河、一条公路、一种民俗的传承或一个社区环境问题等等。题目一大,写起来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很难深入到问题的实质,而题目短小精悍,只需抓住一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透彻论证,这样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这样的文章能显示出优势。如,《柳湖的过去、现在、未来》等都是很好的题目,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选准了论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把握好选题至关重要。

2.调查收集材料

题目一经确定就要指导学生做好社会调查、野外实践,尽可能收集与题目相关的'第一手资料。那么,如何才能收集到可靠有用的材料呢?这就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去考察,走进社会展开调查,参阅书报、网络,结合实际询访,从不同的渠道围绕课题收集相应的素材。具体做法有:(1)从学校和家庭开始,观察发生的变化,通过对大自然和社会某些现象、本质的诸多地理问题的调查、分析、思考而获取材料,如家乡变化等方面的问题。(2)到野外,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对象,有目的地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形成该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如家乡耕地的利用、河流的开发与整治等问题。(3)收看电视、登录网站,充分利用实验室、图书馆等渠道查阅获取充分的资料。(4)访谈长者、专家,听取教师的建议及指导,询问对象最好是年长的或者对该事物较熟悉的人。

3.整理分析材料

写好地理小论文,选材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组织好材料,学生才能有理有据、有条不紊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把问题说清楚。当资料收集到一定阶段时,就要对收集的摘录资料、实验结果、考察笔录等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并从各种事物的对比分析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可靠有力的论据。这些工作离不开教师指导。还有,学生选材时弄不清楚的一些理论根据、数字等问题,教师应给予指导,加以强调和说明。这样学生才能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创作,阐明自己论述的观点。

4.撰写初稿(正文写作)

撰写初稿是对所选专题经过一番调查、收集、对比、思考以后的归纳总结阶段,即小论文撰写阶段。这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将问题的分析引向深入,如,《美人溪不再美》,对美人溪污染现状调查后,以“水污染有什么现象和特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污染?”“你认为应如何治理和保护?”为题进行分析。写作前先拟好提纲,科学安排文章的层次和构思,形成明确的思路。论据要充分有力,论证要有科学性、逻辑性,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晰,忌模棱两可。

5.审核阶段(后期工作)

初稿完成后,首先对文章的内容和布局进行修改,看观点是否正确、可靠,材料是否恰当、翔实,结构是否合理、周密,数据引文是否准确,语言是否严密、可靠,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都应多次检查修改,仔细推敲,然后再对文字进行加工和润饰。从选题到定稿的全过程中,应多征求教师和专业人员的意见,集思广益,努力提高论文质量。

二、乡土地理小论文撰写暴露的问题

撰写小论文需要一定的时间,部分尖子生怕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不愿参加。因安全问题,学生走出校园收集资料的机会较少,收集的材料受到限制等问题,因此小论文的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乡土性

论文题目过大、过泛,抓不住重点,论证不清,缺乏乡土性,如,《保护生态水资源》。所谓的乡土地理小论文,就是要结合所在地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来写。体现的是关于家乡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讲述本家乡的河湖、民俗等问题,可涉及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如,“长安街商业发展调查与分析”等,能很好地体现家乡情况,乡土性强。

2.缺乏地理性

小论文写成与地理无关的文章。地理小论文应体现地理性,即文章所用的观点、理论应该是地理学的观点、理论。

3.缺乏论味

小论文文体错误,写成散文、诗歌。如,《繁星,何在》《敢问路在何方》等抒情文章;写成平铺直叙的记叙文,如,《××公园》,纯粹向人们介绍公园的基本概况。地理小论文首先是一篇科学性的文章,不能像作文那样进行大量的夸张、想象、抒情等。要求依据事实情况进行写作。所应用的语言是比较平实的。其次,地理小论文是论文性质,应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一篇好的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论证。

4.选题不当

题目过大、没有创新或者文不切题,落入俗套。给文章命名要求不能含糊,一定要明确、简洁。让人一看就知道你要写什么事物,如,《外来人口现状调查》。题目最好是比较有创意的,如概括为一句诗句或一句朗朗上口的话或者几个明确的词语组成,如《流水情》《水水的洪濑》。标题堪称论文的“眼睛”,它是窥见论文要点的“窗口”,可见选题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3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文学知识;跨学科

初中思想品德是初中的一门必修课,是以马列主义、思想、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与时俱进,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政治素质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思想品德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同时思想品德课本理论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现实相隔甚远,在思想品德课堂因势利导、因材取义地进行跨学科教学,将会化解思想品德课堂的枯燥无味与脱离学生实际身心发展需求的困境。

一、思想品德课堂跨学科应用文学知识的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师必须与班主任教师及其他各科任课教师保持密切的、良好的协作关系,结合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活动展开教学。同时,初中思想品德还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课程,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而教学的时空就不能局限于学校时间及教室,而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实践。传统的思想品德课过于追求理论化,课堂教学有过于追求形式化的倾向,课堂缺乏互动与交流,教学效果不显著。

二、思想品德课堂跨学科应用文学知识的策略

1.拓展文学内容教学,化抽象为具体。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内容有直接以“文化”、“风俗”等为主体的章节,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堂可以通过直观展示文学内容,激活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以及见闻记忆,拓展文学内容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多元文化“地球村”》就是以多元文化为切入点,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增进学生开展友好交流的能力与意愿。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多组文化常识与故事来介绍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谐的文化乐章、开放的胸怀、搭建文化桥梁等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立足课本选取的文学内容,集中攻克难点。在思想品德教材中已经就教学重点或难点提供了很多的补充说明材料,这些材料有大部分也是文学故事,本身具有典型性、情景性、启发性等特点,多以思考题题型出现在课后习题部分。对于这些文学知识,有教师认为有时间就讲,没时间就不讲,这就错过了集中攻克教学难点的大好机会。教师应该充分立足课本选取的文学内容,因为这些文学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典型性、启示性、深刻性文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结合教材内容,精心分析推敲文学内容,把文学内容、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文学内容,最大限度地从文学内容中获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在解答思考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维空间,找准材料所反映的文学内容在历史中的纵横联系,充分发挥文学内容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政治思维能力,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如果仅为阅读性质的文学内容,教师就要结合所学,引导学生在新材料、新情景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助分析解决问题。

经过阅读特定历史时期的纪实文学材料,师生讨论后,再收听《_1978年出访日本》的纪实节目,使学生逐渐加深我国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因素的理解。

3.精心补充文学内容,紧贴学生实际。由于篇幅等原因,初中思想品德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配有文学内容及思考题的,但是教材中有些重点内容教师难以通过单一的理论阐述等方式进行解释,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无从思考,所以需要教师巧妙拈取文学内容,娓娓道来,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计到应补充文学知识的内容,并精心搜集补充文学内容来充实教材,化解教学难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在进行八年级下册《我们的义务》一课教学时,为了化解理论解释的晦涩,向学生们展示了“义”、“务”最早造词的含义,在古语中“义”由“羊”与“我”组成,“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在古语中“务”十分形象,可以看出是人在努力的样子,表示要致力于某事,义务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有秩序地努力致力于某事,随着教学的进行我让学生们去思考自身在家庭中、在班级里、在社会上个人为了维护社会应有的秩序人伦要做怎么样的努力……将义务这一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身心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当然,思想品德课毕竟不是语文课,传统文化的运用一般只要大致能把握其内涵和思想意境,体会出与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结合点,或者用来理解疑点难点,或者用来增加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与通俗性,思想品德课堂跨学科应用文学知识要立足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反映学生生活实际,才能达到跨学科应用文学知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顾之芸.从近年中考实践看初中政治课的改革[J].青海师专学报,2008,(4).

[2]王秀娟.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7).

[3]边景珠.上好初中政治课的几个注意点[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3).

[4]杨波.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进程解析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8).

[5]程宏永.新课程下改善初中政治课教学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课堂;科学教育;图文教学

新课改重在改变当今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淘汰传统教育中落后单调的学习方式。新课改更加看重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图文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由于国家对于科学探究的高度重视,使得科学教育也列入了当前中学教育的课程目标以及具体内容之中,并且成为必须要开展的教育教学内容。现今的初中科学教育,依托于图文教学的方式,使得学生虽然在课堂内部,但是对于科学实验乃至当今前沿的科学研究都可以展开讨论和想象,借助科学本身的魅力,使学生对于科学学习充满好奇和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当前国内初中科学教育现状

1.初中学校与教师在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现状

在传统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学校与教师对于科学教育并未有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的科学教育更多的是课本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更习惯于听从教师直接给出的现成结论以及答案,而对于结论的依据以及答案的来源缺乏应有的思考,一方面不利于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课程的枯燥无味,学生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科学教育的课堂学习中。在习题上,教师通过对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堂以及课后习题的方式,过度强化学生的练习与测试,而这些练习和测试通常是围绕一个方面进行的,并且其答案只用一个确定标准,其思维模式也只有一种类型,因而这种思维上的封闭教学方式,其结果也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教师所给出的一切结论和说法从不质疑,丧失了对于学生怀疑精神的培养,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

2.初中生关于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现状

在学生方面,由于科学教育这门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并且科学现象也普遍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与学习当中,然而由于教师在课堂上过度专注于对课本内容的传授,对于身边的科学现象并未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因此,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并未有切实的体会。同时,由于每个人的天性不同,难免会有部分学生由于其自卑心理,加之对于教师和同学的紧张心理,生怕自己无法提出正确的问题或者是对于问题的回答同教师给出的所谓的“正确答案”不一致,而引起教师对自己的轻视,害怕同学取笑自己,因而对于一些科学疑问不敢提出,对于教师的课堂提问也不敢尽心回答。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本身的学科基础较差,思维能力相较其他学生而言较弱,因此无法提出有新意和深度的问题。多数初中学生对于书面的知识很难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对于科学现象也缺乏较为直观的感受,因而缺乏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对于问题只是抱着一种老师会给出正确答案的态度,失去了对科学的质疑与思考。

二、科学教育中图文教学的意义

1.图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

通过图文教学的图片,可以使学生在对周围的科学现象产生好奇的同时,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这项活动其本身应当是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思考并得出自己结论的一种实践体验,在这期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图文教育加深学生对于科学现象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当学生在遇到科学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回想图片带来的印象,完成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以及科学问题的解答。通过将图文教育设计为能够让学生对于图片中的现象提出相应的科学问题,对于这些科学问题能够借助图片所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实现对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

2.图文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

教师和学校为了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往往会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并未起到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作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历较少,使得其本身对于新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而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则能够强化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认知能力,通过各种各样的科学图片,使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将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原理与实际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由于初中生本身的想象力比较丰富,能够将图片中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因此相较于单纯的语言文字而言,图片往往更能够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于受课堂环境以及图片信息的影响,学生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也基本与科学教学相关,随着学生对于图片的理解逐步加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也将得到相应的培养。

3.图文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

初中的科学教育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然而受教学场地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无法做到有效的科学实践,而通过图片教学的互动性则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共享。图片教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因而使得教学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环境,对于生活周边的现象做到充分利用,同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对于图片中的现象以及所涉及的科学原理进行思考、交流和讨论。由于学生本身存在个性化差异,因而导致学生在对待同一图片时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而通过课堂交流则可以让学生提出对图片的不同看法并获得同学和教师的认可与尊重,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的想法被教师和同学认可的时候,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因而对于课堂知识也能够做出正确的提问,对于书中不懂的地方也能主动地向教师寻求帮助,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三、初中科学教育中图文教学方式的实际应用

图片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极具趣味性的学习资料,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以及思考,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图片中所提供的信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教育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将课堂中所学的科学知识原理同图片文字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初中科学教育的图文教学需要做到将课本知识与课外图片相结合,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必须要在课本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使学生能够借助图片得到思维上的启发。在这里以浙教版课程为例,阐述图文教学在初中科学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1.通过图片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日常的教学任务安排中,通过图文教育,教会学生将课堂知识同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课堂教育方式的创新,提高学生对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以浙教版的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中的地球与宇宙这一章节为例,借助多媒体技术,搜集整理书中关于地球、太阳、月球以及太阳系等概念的图片,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这些概念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对于其中所包含的一些知识却未能有一定的理解,而通过图片教学,展示太阳的图片,可以使学生对于太阳的形状、质量、体积以及温度等等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明白太阳是一颗恒星。而关于月食和日食等自然现象,由于其出现需要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学生很难有机会观察和体验,这时可以借助相关的图片,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月食,什么是日食,并且可以通过日食月食的模拟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其发生的原理,从而使学生将之前所学的地球自转,地球的绕日运动以及月球围绕地球的运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借助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于科学教育课程的兴趣,学生在生活中对于日升月落的现象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于生活中的其他科学现象也能够用科学的眼光和角度思考和理解。通过这种日积月累的图片教学,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2.以图文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效率

初中科学教育的课程不仅涉及宏观领域,对于微观物质的概念也有一定的涉及,而初中生对于微观事物缺乏应有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影响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和效率,通过图片则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微观原理,提高学生在微观领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效率。例如,在浙教版科学教育八年级下册的第二章中,关于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的教学,如果单从文字角度难以使学生对于微观粒子有全面正确的理解,而如果通过图文教学的方式,则可以将微观中的分子、原子简单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图片的介绍,对其有直观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在今后涉及相关学习或者其他元素特性时,能够做到前后知识点的串联。而且利用图文教学方式时,可以通过图片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思维引导,通过对微观物质的结构及其原理进行思考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思维模式上有所突破,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更需要借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时展的需要。通过将图文教学应用于初中的科学教育实践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君.如何在初中科学教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发散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162.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应用

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从初中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化学中考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学生对于学好化学知识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程教育的整体水平。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为初中化学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教师应紧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以互动教学法为指导完善当前的课程教育工作。

一、初中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提供学纲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化学教育流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初中科学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拟定了新时期课程准则规范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标准内容为参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

(1)认知问题。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整个知识框架偏向于实践性的研究,而书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难掌握,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容易出现偏离。例如,气体性质介绍中,教材上提供了几种常见气体的类别,并说明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可燃性特点。学生对于可燃性这一性质仅能从字面上理解,缺少必要的实验分析,往往使化学概念变得抽象化[1]。

(2)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是决定初中生化学知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传统化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依旧局限于书本教材的应用,课堂上多数时间由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例如,化学品实验操作教学过程里,教师独自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未能向学生提供上台操作的机会。教学方法应用不当,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鉴于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不足,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初中教学工作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推广于化学课程教学。互动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主张把教师、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融合起来,制定师生的互动教学体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初中化学课堂采取互动教学方案,常有案例法、探讨法、思维法等方式。

(1)案例法。初中化学教育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当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应引导其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2]。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2)探讨法。化学是初中课程的主要学科,初中学校应从中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分析,以化学新课标为基础而调整现有的课程教育模式。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3)思维法。“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然存在,教师仅从书本教材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没有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化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学生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思维法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初中学校要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拟定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案辅助教育。初中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也是影响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初中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各初中学校的教学工作面临新的调整,其主要是依据教育政策变动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案,而引入互动教学法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必然决策。

参考文献:

[1]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从初中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化学中考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学生对于学好化学知识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程教育的整体水平。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为初中化学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教师应紧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以互动教学法为指导完善当前的课程教育工作。

一、初中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提供学纲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化学教育流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初中科学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拟定了新时期课程准则规范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标准内容为参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

(1)认知问题。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整个知识框架偏向于实践性的研究,而书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难掌握,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容易出现偏离。例如,气体性质介绍中,教材上提供了几种常见气体的类别,并说明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可燃性特点。学生对于可燃性这一性质仅能从字面上理解,缺少必要的实验分析,往往使化学概念变得抽象化[1]。

(2)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是决定初中生化学知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传统化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依旧局限于书本教材的应用,课堂上多数时间由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例如,化学品实验操作教学过程里,教师独自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未能向学生提供上台操作的机会。教学方法应用不当,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鉴于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不足,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初中教学工作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推广于化学课程教学。互动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主张把教师、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融合起来,制定师生的互动教学体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初中化学课堂采取互动教学方案,常有案例法、探讨法、思维法等方式。

(1)案例法。初中化学教育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当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应引导其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2]。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2)探讨法。化学是初中课程的主要学科,初中学校应从中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分析,以化学新课标为基础而调整现有的课程教育模式。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3)思维法。“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然存在,教师仅从书本教材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没有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化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学生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思维法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初中学校要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拟定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案辅助教育。初中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也是影响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初中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各初中学校的教学工作面临新的调整,其主要是依据教育政策变动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案,而引入互动教学法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必然决策。

参考文献:

[1]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从初中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化学中考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学生对于学好化学知识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程教育的整体水平。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为初中化学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教师应紧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以互动教学法为指导完善当前的课程教育工作。

一、初中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提供学纲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化学教育流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初中科学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拟定了新时期课程准则规范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标准内容为参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

(1)认知问题。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整个知识框架偏向于实践性的研究,而书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难掌握,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容易出现偏离。例如,气体性质介绍中,教材上提供了几种常见气体的类别,并说明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可燃性特点。学生对于可燃性这一性质仅能从字面上理解,缺少必要的实验分析,往往使化学概念变得抽象化[1]。

(2)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是决定初中生化学知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传统化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依旧局限于书本教材的应用,课堂上多数时间由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例如,化学品实验操作教学过程里,教师独自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未能向学生提供上台操作的机会。教学方法应用不当,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鉴于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不足,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初中教学工作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推广于化学课程教学。互动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主张把教师、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融合起来,制定师生的互动教学体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初中化学课堂采取互动教学方案,常有案例法、探讨法、思维法等方式。

(1)案例法。初中化学教育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当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应引导其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2]。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2)探讨法。化学是初中课程的主要学科,初中学校应从中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分析,以化学新课标为基础而调整现有的课程教育模式。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3)思维法。“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然存在,教师仅从书本教材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没有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化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学生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思维法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初中学校要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拟定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案辅助教育。初中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也是影响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初中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各初中学校的教学工作面临新的调整,其主要是依据教育政策变动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案,而引入互动教学法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必然决策。

参考文献:

[1]

[2]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对比分析

基于对初中学生的生理发育和智力发展特征的充分关注,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初始阶段的物理学科知识内容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生动直观性,以及趣味性,帮助初中学生在最初开始接触并学习初中物理学科知识内容的时点。就建构起对参与物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活动的充足而稳定的兴趣。物理学科作为典型的实验性自然科学学科,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实验性教学内容在教学呈现过程中的完整性,清晰性,以及透彻性,教师要在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向学生完整展示物理探究实验的实施过程,在帮助学生切实感知科学知识探究发现过程中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探究精神。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初中物理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有效改观了我国初中物流学科实验演示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路径,有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实物演示与多媒体演示比较展开简要论述。

1.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课的特点分析以及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课的特点分析。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课具有生动、直观的基本特点,能够有效诱发初中学生参与物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初中参与物理学科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在日常化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向学生直接呈现特定物理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初中学生对抽象化物理学科概念,以及物理科学规律的理解感知水平,而且部分操作步骤和实现条件简单的物理学科演示实验,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后演示练习环节过程中的应用项目,并以此促进初中生基本动手操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初二年级和初三年级的学生,本身处于十四岁和十五岁的特殊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发展状态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混合发展阶段,同时在思维认知层次,存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混合并存的特征,因而教师在开展实际化的初中物理学科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直观经验作为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基点,要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增加演示实验的引入数量,并不断提升演示实验的质量。

2.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实物演示与多媒体演示的差异比较

学习接受者角度的比较。照而言,实物演示比多媒体演示具备更加充分的直观性和真实性,能够给初中学生在开展物理学科基本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展示更加客观真实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而且学生在完成演示实验过程的观察实践之后,往往会对观察过程中感知的现象,以及动态变化过程,建构及其深刻的内在认知印象,即使是教师演示实验过程中未能成功取得预期的实验结果,往往也能在教师的理论启发以及原因分析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帮助学生清晰认知演示实验活动未能顺利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原因。并以此提升学生针对物理学科探究实验误差现象,以及实验失败原因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初中物理学科实验演示课程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多媒体演示教学方式的大量运用,极易引起学生在长期的音视频内容的收看体验过程中,产生较为严重的视觉疲劳以及心理倦怠,因为在多媒体演示实验的教学呈现过程中,物理学科实验探究活动在初中生的视觉观感,以及心理认知接受层次都是虚拟的,而且在虚拟化演示模式的应用背景下,无论是实验者的操作步骤,还是实验过程中取得的具体实验结果,都堪称完美,因而也就给初中学生开展实验误差分析,以及实验失败性原因分析,带来了严重的观念认知阻碍。

演示效果的角度比较。从演示活动实际取得的效果层次展开比较,在多媒体演示模式下,实际展现的实验现象往往更明显。而实物演示教学模式相对具备更加充足的直观性,因而在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切实将多媒体演示与实物演示模式实现有效结合。在实物演示教学模式之下,由于本身需要实施一定程度的人为因素操作参与行为,因而难以避免地会遭遇实验现象不够清晰,以及实验误差表现程度较大等不良局面,与此同时,受初中班级教室空间环境特征因素的直接限制,在实物演示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只有教室中的前排学生能够看清楚实验的演示现象,给班级中处于后排位置的学生造成了明显的阻碍,而在多媒体演示的条件下,势必能够有效改观上述不利局面,为所有学生实现对演示实验现象的直观感知构筑充足的支持条件。

3.结束语

针对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实物演示与多媒体演示比较问题,本文从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课的特点分析以及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以及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课的特点分析以及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两个方面展开了简要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范亚颖,卢慕稚,李飞跃.北京市初中物理实验实施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33-38.

[2] 何林李,王艳伟.大学物理中_理论教学与演示实验结合_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1:69-70.

[3] 徐翠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132-133.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7篇

一、位置与区划

湖南省位于我国中南部。因大部分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因为省内有大河流湘江故而简称“湘”。

湖南的四大河流 湘江,资水,沅江, 水。四大河流汇集于洞庭湖,进入长江洞庭湖为我第二大淡水湖。

湖南现有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共122个县级行政单位,长沙市是湖南省会。1个自治州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西北

二、人口与民族

末,湖南省总人口数为6768万,是我国人口较多省份,排位第七人口密度约320人每平方千米土地面积万平方千米,大大超出国平均水平。 湖南为多民族省份。主要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等。

三、山地丘陵为主要的`地形

湖南省东西南三面峰峦起伏,地形高峻,中部多丘陵.盆地.北部为平原总体上看恰似一个三面高.中部低.朝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

湖南省东西南三面环山。幕阜山、罗霄山绵旦于东;南岭山脉屏障于南;武陵山、雪峰山脉逶迤于西。壶瓶山主要在石门县境内,主峰2099米,是湖南的最高峰,被称为“湖南屋脊”。

四、亚热带季风气候

湖南省大致位于北纬25°--30°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6℃--18℃。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

五、湖南的植被与土壤

湖南森林覆盖率为55.5℅。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

六、自然灾害

湖南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的省份。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崩蹋和滑坡;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和寒潮。

七、丰富的矿产资源

省内锑、钨、铋等矿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铅、锌、锡、汞的储量居全国前列;冷水江锡矿山锑的产量居全国首位,被誉为“世界锑都”。常宁水口山是国内产铅、锌较多的矿区。郴州柿竹园是闻名世界的多金属矿产地,被誉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非金属矿是湖南的第二大矿产资源,其中萤石、重晶石、长石、海泡石等矿产居全国第一。

八、工业分布

湖南工业主要集中在“一点一线”地区。一点是指长株潭城市群,“一线”是指京广线湖南段。自北而南,重要工业城市有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和郴洲。 特色产业有湘绣、醴陵陶瓷、浏阳烟花爆竹。

九、高新技术产业

湖南拥有长沙、株洲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岳麓山高科技园又称麓谷,是长沙高新区的核心园区。

十、日新月异的公路运输

经过湖南的国道干线有:

1、首都放射线:106国道(北京—广州)、107国道(北京—深圳),连接我省重要城市岳

阳、长沙、湘潭、衡阳、郴州。

2、南北纵线:207国道 209国道纵贯湘西、湘中。

3、东西横线:319国道 320国道 322国道。

致富之路

随着常(德)吉(首)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湖南省13个市州中心城市与省会长沙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接。湖南已形成“4小时经济圈”,全面进入高速公路时代、踏上经济腾飞之路。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困生;特征;成因调查;教育干预策略研究

该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其研究目的是,力求通过理论探讨和调查研究,分析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的特征以及导致他们学习困难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在此基础上,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展开农村学习困难生教育干预的实验研究,探索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的原则、途径、策略和方式方法等,构建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强的教育干预诊断机制和模式,为解决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课题研究的主要实施阶段

《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特征、成因及其教育干预的研究》课题,是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教育科研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问题,以提高农村初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质量的有益的一项科研尝试。因此,它强调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动态性、可操作性。

该课题研究时间从2007年2月至2011年6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二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09年12月)。该阶段又分为三个具体的研究阶段:

2007年4月——2007年9月,对宣城市宣州区狸桥中心初中所属四校初中学习困难生展开调查,着重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学习成绩的原因。对学习困难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知识技能基础等方面的表现特征,对影响学习困难生成绩的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环境情况,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实施、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和调查报告撰写。

该阶段又分为三个环节: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为调查问卷的设计环节;

2007年3月——2007年7月,为调查的实施环节;

2007年8月——2007年9月,为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和调查报告的撰写环节。该阶段的研究成果为:《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特征、成因的调查研究报告》。

2007年10月——2009年10月,以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所属的四所农村初中为实验学校开展教育实验,着重研究对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进行教育干预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从家庭教育干预(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构建)、社区教育干预(良好社区教育环境构建)和学校教育干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等方面)三个方面展开教育实验研究,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教育实验实施、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

同时,建立各校子课题:

农村初中学困生社区教育干预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初中学困生学校教育干预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初中学困生家庭教育干预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初中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研究重点:一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应该拥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和总结受欢迎教师的典型行为加以推广;找出影响学困生发展的典型的不当教育教学行为加以矫正,从而实现预防和减少学困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学习、探讨_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拥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_。在教师中举办_我的教学观_、“我的教育理想”等专题教学征文活动。了解学生的正常合理需求,转变教师观念,调整教师的行为。在学生中举办“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征文活动。

二是调查总结受欢迎教师的典型教育教学行为的特点及基本表现形式,探索推广的措施。通过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研究,使积极的行为得以强化,不当行为加以矫正,为学习困难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学困生的学习与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开展“我的教学困惑”、“我的教育故事”、“我的教育反思”、“学困生转化典型案例”、“我是怎样转化学困生的”等研讨征文活动:观察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引导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研讨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出影响学生情感、态度、动机等非认知因素发展的教师较典型的不当的教育行为。

三是探讨满足学困生特殊需要的策略:(a)认知领域;(b)情感领域;(c)动作技能领域;研究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各项教育策略:(a)心理辅导策略:分析学困生心理症状,采取相应的心理教育对策,消除他们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b)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技能,掌握各门学科具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c)情感教育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健康情感,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d)教学策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育者在教学中广泛运用直接教学、策略教学、诊断教学、任务分析等教学模式;同时,开展个别教育和辅导。(e)环境教育策略:建设以“成功”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f)分科实施和分步推进策略:教研组发挥协调作用,任课教师具体承担学科辅导工作,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步分阶段实施指导。

四是加强教学反思,调整教育观念和行为的研究:(a)学困生学习档案的建立:个人情况、家庭情况、表现情况;(b)学困生的学习评价问题;(c)对学困生教育帮助行为与效果的反思;(c)制定学校奖励学困生制度;(e)教师“一帮一”辅导学生制度。

该阶段又分为三个环节:

(1)2007年10月,为学困生教育干预实验的设计环节;

(2)2007年11月——2009年7月,为学困生教育干预教育实验的实施环节;

(3)2009年8月-2009年10月,为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和实验报告的撰写环节。该阶段的研究成果:《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干预的理论与实践》。

2010年2月——2010年6月,进行综合研究。该阶段的研究成果:《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学科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干预对策思考》。

第三阶段为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2月)。进行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该阶段的研究成果:《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第四阶段为课题结题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召开课题总结大会,整理研究成果资料,申报结题评估验收。

2.研究的内容、方法和过程

本课题的研目标是揭示农村学习困难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探索一条有效的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的教育途径和一整套的教育方法,进而为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生的素质,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同时构建良好的农村初中学校、社区和家庭一体化的转变学习困难生的教育环境。

研究内容

关于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成因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对学习困难生本人的调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分发调查问卷和访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调查;另一方面对影响学习困难生成绩的学校、社会和家庭进行调研,着重调查导致学习困难生学习成绩差的各种因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的一般特征。

关于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干预的实验研究。研究者以宣城市宣州区狸桥中心初中本部及所辖的南湖初中、昝村初中、卫东初中等四所初级中学为实验基地,以狸桥中心初中本部及所属四所初中7—9年级学生为调查实验研究对象,着重从家庭教育干预(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构建)、社区教育干预(良好社区教育环境构建)和学校教育干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等方面)三个方面展开教育实验研究,探索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的原则、途径、策略和方式方法等,构建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强的教育干预诊断机制和模式。

该课题和国内已有研究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1)在研究内容上,本课题以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导致他们学习困难的内在因素(知识、技能、动机、兴趣、心理等)和外在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在此基础上,以宣州区狸桥地区的若干所农村初中为实验基地,对如何有效转化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问题展开实验研究。(2)在研究方法上,本课题运用调查法、实验法和访谈法,对学困生成因等问题进行阐述,这与国内已有研究有显著差别。

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文献分析、筛选、比较和研究,了解了当前学困生研究的成果,对中外学困生研究相关理论做了系统的梳理,了解了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和趋势,写成文献综述。

问卷调查法:将设计好的问卷发放到承担课题研究的学校,让被调查者做出回答,通过对问题答案的回收、整理、分析,获得相关信息。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访谈法:事先设计好访谈的问题,对个别学困生进行访谈。以开放式的方法来搜集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某些观点,通过倾听与研究对象沟通互动,真实反映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现状。

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加强社区、学校、家庭之间的配合,探索解决农村初中学困生学习困难问题的途径,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定期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科学验证和提炼,并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思考并撰写相关研究文章。

研究过程。

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措施。

本课题的准备比较充分,为了研究工作的科学正常、严谨开展、有序进行,课题研究的一系列工作做得实实在在,科研态度严谨,内容科学,步骤踏实,方法有效。

(1)重视教师自身的学习。对课题组成员以及各个承担课子题研究的四所学校的教师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课题研究工作的方向,并引导其加强理论学习。我们采取各种手段,组织教师在业余实践中进行自学,阅读科研理论、教育教学书籍、杂志上与课题相关的文章,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空间,并组织教师多次参加省、市、区、片教科研会议,撰写与课题相关的论文进行评奖,并汇编成多部专集。

(2)制定规范合理的研究制度。每学期初,召开课题组会议,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讨出可行的研究计划,使组员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课题组定期集中活动,除了进行课堂教学研讨以外,还交流学习心得,分享经验,提出疑惑;每学期请安徽师大何更生教授来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以总结经验,不断进步。

(3)课题研讨形式丰富多样。互动研讨,教师将研究过程中的理念和思考写成文章,相互交流;论文评选,课题组针对本课题研究设计了不同主题的七次论文评选活动,调动全体教师的参赛积极性,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

进行有效的课题研究。

(1)对学习困难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知识技能基础等方面的表现特征,对影响学习困难生成绩的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环境情况,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实施、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和调查报告撰写。

(2)从家庭教育干预(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构建)、社区教育干预(良好社区教育环境构建)和学校教育干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等方面)三个方面展开教育实验研究,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教育实验实施、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9篇

如何让乡土地理教学活起来论文

摘要:乡土地理的重要教学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其地理求知欲和热爱地理科学的兴趣,因此,乡土地理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内容。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课时不够、学业水平考试较少涉及乡土地理的内容,乡土地理教学不被广大教师和学生重视,甚至成为教学的空白地带。梳理“昆明地理”的教学内容梳理,能为乡土地理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即在充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找准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切入口,使乡土地理成为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内容,切实体现乡土地理教学的功能。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地名;昆明地理

“乡土”一词从表面词义看指家乡,先秦文献《列子天瑞》中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的句子,这是对乡土最早的文献记录。但是,文中所指乡土的空间范围比较模糊,其范围可以是村镇、县、市甚至省和国家,故对“乡土”有着狭义和广义的理解。“乡土地理”是“乡土”的延伸,在《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乡土研究的一部分,包括乡土自然地理和乡土经济地理,主要分析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自然、人口、生产和环境保护。”《地理学辞典》对“乡土地理”的解释,“指一种小范围的综合地理。其研究的是本乡地理环境及居民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地理分布,意在阐明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改造自然的成就以及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和人民生活情况等。乡土地理研究的空间范围既可以以省、市或地区为单位,也可以以县或乡为单位”。乡土地理是区域地理学的一部分,它以小区域“人地关系”的结构、演变及其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内容,研究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一体的地理历史综合体。在课程功能上,其定位有两个方面:一是集理论、实践、技能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二是在对地理综合问题的实证中,培养学生原创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版)》中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因此,对乡土地理的教学有如下要求,即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这六个方面的宗旨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地理科学的角度解读家乡的环境特点和人地关系特点,从而促使学生“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然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乡土地理教学不被重视,乡土地理教学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同时也造成学生观察了宇宙、认识了世界、了解了中国,却不知道自己脚下这片热土,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何找到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切入口?如何组织课程资源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如何设计乡土地理的教学过程?

一、灵活利用媒体资源,找寻乡土地理

教学的切入口在开展乡土地理时,先要找到恰当的切入口,这个切入口的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相关,同时介于学生知与不知之间,是学生知之不多或知之不确切的,这样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从哪里寻找这样的内容呢?曾经的一则新闻值得揣摩:“昆明城市形象广告语征集活动启动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为期30天的时间,在13000多条的征集稿中,‘古城花城春城,山明水明昆明’最终以评委全票通过的结果,推举为采用奖。”仔细分析这两句话后发现,这句城市形象广告语不仅反映了昆明特质,也表达出这座城市的诉求,而且广告语简洁明了,容易理解记忆,更为重要的是这两句话是昆明本土的历史与现实,地理与文化的真实写照,同时还表达了人们对昆明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版)》“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期望学生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要求学生具备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地理教师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只有教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勤于收集身边的课程资源,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其独具慧眼,从地理科学的视角解读身边的事实和现象。因此,“昆明地理”的教学可以围绕着这两句话展开,让学生通过学习昆明的自然环境及历史变迁,关注昆明的现在和未来,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思考家乡未来的发展。

二、盘活开发社区资源,确定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确定了进行“昆明地理”教学切入口后,那么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教学,这又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乡土地理的教学应该摆脱地理八股的模式,让学生接触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从地理的角度解读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向社区拓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区环境,周围环境对他们有重要的影响,社区资源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既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探究提供基础条件,又是提高乡土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能不能从学生生活的社区中寻找到进行教学的资源呢?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天天都要接触地名,而昆明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其地名中蕴含有丰富的信息,能给学生切身的感受,通过对地名内涵的解读,能真正去体验城市的魅力。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也是人们工作生活和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名还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地名中的音(语音)、形(字形)、字(字面意义)、位(地理实体所在位置)、类(地理实体的类型)构成了地名的五个基本要素,对地名的描述和研究都离不开这些要素。地名的命名,有的描述自然景观、表示地理方位、地理形态特征,有的反映社会历史背景、记述人文风情,因此地名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是一种文化遗产,研究和应用地名,能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并成为进行乡土教育的重要素材。对居住或穿行在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地名是用来认清方位、辨别位置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城市的特色之一,同时还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以及城市管理水平。因此,可以从“地名”打开突破口,引导学生去认识“古城花城春城”的内涵,感受“山明水明昆明”的魅力,从中学习“昆明地理”的相关知识。

三、激活现有人力资源,创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

地理教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他们不仅能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也能决定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在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时,也离不开学生这个重要的人力资源。学生应该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地理学习的主人,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与探索性活动服务。例如,可以动员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留意昆明街头,通过路牌认识昆明地名。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很容易完成,他们上学放学,无论等公交车、走路还是乘私家车,地名都会被听到、被看到。于是,学生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如昆明地名中很多带有“江”“河”“湖”“湾”“山”“坡”“春”“花”。当这些平时没太留意的地名经过归类整理后,学生们就产生疑问了:为什么昆明的地名是这样的?这些地名与昆明的环境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问题的产生自然而然,兴趣的激发水到渠成。同时,学生们还会发现一些较有趣味的地名,“巡津街”“鱼课司街”等,从字面意思上看不出这些地名的含义。于是,有的学生走访老一代的昆明人,进行了实地探访,有的问了自己的父母长辈,发现这些地名的形成与昆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认识到,地名是一座城市名副其实的“活化石”,也是了解这座城市的一把钥匙,是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如果从学生天天都在打交道的地名入手,把地名作为学习乡土地理的一个载体,其本身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热爱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而地名可以说是学生认识了解家乡最直观的载体,认识地名的过程,学生们也经历了一次文化历史的洗礼:原来一个地方的地名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深刻地反映着一个地方历史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地名是认识家乡的.最好素材。

四、搞活教学方法,设计乡土地理教学方案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10篇

乡土地理小论文

【关键词】乡土地理 初中地理 作用

所谓的乡土地理,是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乡土地理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够准确地了解相关地理知识,接触到更加具体有感情的地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发挥乡土地理的作用呢?

一、借助乡土地理,提高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中的生活环境是学生能够感知到的。由于学生对于乡土地理有所感知,但是又没有经过系统的了解,因而对于乡土地理存有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将本地的、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地理知识有直观的感受。

比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地形》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你们都去过广西周边的哪些地方呢?”让学生就此发表看法。有的说去过钦州的冯子材故居,有的说去过桂林,有的说去过象鼻山,有的说去过涠洲岛……待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既然你们去过这些地方,你们由此可以判断出广西的地形应该是怎样的吗?”学生就会回答:平原、山区……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做总结:“广西四周环山,总体上是呈现出山地丘陵盆地的地貌,南部是濒临海洋,因此才会呈现出岭谷相间的状态。”经过教师的总结讲解,学生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很快就掌握了我区的地形特点。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并不感觉是一种负担。

二、借助乡土地理,观察世界

喜欢地理的人都认为,学习地理就像是在享受旅行,穿越海洋,领略着世界的各种美景……虽然这些景色很壮观美丽,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是比较遥远的,不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也不深刻。而乡土地理就在学生的身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将自己身边的事物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起来既感觉轻松,又能体会到地理的有趣和实用。

比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了解周围的环境――广西是中国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总体上是呈现东部降水多而西部降水少的特点,但是由于受到季风交替的影响,广西地区往往呈现出夏季容易发生洪涝,而冬季容易发生干旱森林火灾的气候特征。当学生看到这些文字讲述时,就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夏季的洪涝以及冬季的干旱来理解气温和降水之间的'联系。又如,在学习《中国的民族》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广西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来引申到全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广西是多民族的地区,除了汉族人口以外,大大小小分布着11个少数民族,包括壮族、苗族、侗族、仫佬族等,而其中以壮族人口最多,占到了整个广西人口的33%”,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时,再让班上的少数民族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少数民族的由来、民俗以及生活习惯等。这样,学生就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在周末或者假期时主动到户外去观察自己的家乡,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

三、借助乡土地理,激发爱乡之情

利用乡土地理开展教学,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理解,使得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杜甫诗中的“月是故乡明”,说明了人们对于自己的家乡都有着独特的情感,故乡的一花一木都能够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讲解乡土地理知识,使得学生不仅增进对家乡的了解,而且增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区域差异》一课时,讲解到“南北方的区域差异”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我区特有的“回南天”来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从而亲身体会到“广西地处于潮湿的南方”;在讲到“中、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利用乡土地理知识提问:“广西的水量是很充足的,为什么很多草坪会出现斑秃的现象?而在欧洲却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从而让学生经过思考后认识到“欧洲是属于海洋性湿润气候,适合草的生长,广西也是湿润的气候,同样也是适合草生长的。但是由于两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不同,欧洲的人口密度稀少,因此踩踏草坪的人的相对概率就会减少。由于欧洲的草坪每过一段时间都会进行养护,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时间限度,因而不会出现斑秃的现象。而广西的人口密集,有些人对于草坪没有爱护意识,再加上防护不当,因此就会出现斑秃的现象”。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既加强了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同时还树立了保护家乡一草一木的意识,进而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乡之情。

总而言之,将乡土地理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接触到更加具体的地理,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值得广大教师推广和运用。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11篇

地理课件:海南乡土

一、活动目的

1.通过野外观察、调查,使学生了解本地区东北部的地形、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各个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为以后利用这些知识创造条件。

2. 观察、调查乡村农民如何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从事经济活动,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乡土,建设祖国,向自然进军的决心和信心。

二、活动范围

本县2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小区域(明确四至界限),可确定七个观察点。各观察点活动内容:

第一观察点:认识位置,了解活动范围,熟悉本区的地图,确定方向,制定路线图。

第二观察点:了解本区内山丘的成因,描述其形状,访问地名的来源,认识石英岩、砂岩、页岩等几种岩石,采集有关标本。

第三观察点:了解几种地形形态(山顶、山坡、鞍部台地、丘陵),观察地形对土壤、植被以及土地利用的影响,认识白皮松、马尾松、洋槐、杉木等几种树木,采集有关标本。

第四观察点:了解本区地形形成和利用,观察本区农业的特点以及和市内的经济联系。

第五观察点:了解岩浆岩侵入体的形成,分析地层剖面。

第六观察点:了解本区煤矿的生成,认识沉积岩的特征,采集有关标本。

第七观察点:认识本区土壤类型,了解作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农民利用自然与自然斗争的实例。

三、组织领导

由地理教师领队,聘请生物教师和班主任参加指导,把参加乡土地理研究的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同一观察、调查之中,分别有重点的'研究一两项内容。

四、工作安排

1.指导教师要收集有关资料,整理后印发给学生学习。并且到野外观察点做好预习工作。

2.指导教师向学生作有关乡土地理研究问题的业务报告。

3.每三周进行一次活动,每次三小时左右。以上七个观察点的活动,分五次进行。必要的访问,可在观察、调查过程中结合进行。

4.根据实地活动的收获,写成乡土地理研究书面报告。

五、成果处理

1.在全校一定范围内,由学生作乡土地理研究的口头报告。

2.在讲授本县地理时,应用乡土地理研究成果,充实关于本县地理的教学内容。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12篇

地理国情教育是国情、国策教育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地理课的教学,加强学生的“五爱”教育,把人地关系落实到我国的实际,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通过运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对我国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进行国情教育必须把国情与乡情结合起来,要联系到省情、乡情的实际,因此发挥乡土地理教学的优势,对加强国情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乡土地理教学在“五爱”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爱”是指“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中国_”。 “五爱”教育首先是“爱家乡”的教育。自古以来,教育都从乡土教育开始的,古代出现的大量的地方志,实际上时最早的乡土教材。家乡的水土不仅养育了学生的祖祖辈辈,还是学生本人出生,成长的摇篮。家乡的山川地貌。气候水文、风土人情等从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必然产生深厚的感情。因此通过乡土地理的教学最易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感情。进而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中国_”。的思想感情。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乡土教材的课堂教学。

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工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等基本情况、全面系统地了解家乡,不断积累增加“五爱”教育的感情材料。

2.通过野外考察、参观访问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到社会中体验和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五爱”教育。

如:通过参观“武侯祠”、“内乡县衙”、“医圣祠”、“彭雪枫纪念馆”等文物古迹,认识南阳悠久的历史,认识南阳悠久的历史,通过参观名人名士古居遗址了解家乡灿烂的文化,通过调查家乡的名优特产、名牌产品,使学生全面了解家乡,关心家乡的发展。

3.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在家庭中、社会中接受“五爱”教育。

如调查本村解放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现在等几个时期的粮食产量、居住环境、道路状况、家用电器、人均收入等情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父母及上代亲人的亲身经历和学生自身的感受,体会社会的发展变迁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受到“爱社会主义”、“爱中国_”的教育。

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辩证的资源观、人口观

通过调查独山玉矿、铺山石灰岩矿等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可以体会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矿领导对前景的担心,开采量的逐年下降,是学生受到节约资源的教育。

通过学生调查计算所在村的人均耕地的数量与全国、全世界人均耕地作比较,改变传统资源大国观念,从人均意识出发,认识到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的事实,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不断减少产生忧患意识,产生一种危机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通过对本地区痴呆、弱智人员家庭生活生产情况的'提出,认识优生优育的重要性,促进提高人口素质,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要加强环境教育。通过了解乡情,了解本乡本土的环境特点,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不单是指自然环境的优劣。而是讲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相互作用。近几年,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是我遇到的最严重的双重挑战。

在教学中除运用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保护环境和破坏环境正反两方面真实的事例,往往对学生有明显的感受,有更显著的教育效果。因此要重视对这方面的野外考察和调查。如:通过调查白河的上游、中游下游河水颜色、沉积物对沿河农业的影响,沿岸群众的放映、污染物的调查,并讨论探讨治理的方法,真切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环境教育不仅是环保教育,重要的是对乡土地理环境作出正确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把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联系。通过本乡本土的具体事例,进行生动的有针对性的环境教育,从而正确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把本土的小环境与区域的乃至全国的大环境联系起来,可加深学生对国情的认识。

乡土地理教学能突出经济建设意识,使学生树立改变经济面貌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每个人的家乡都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密切联系本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国情教育的目标。使学生树立起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伟大志向。所以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和加强对本地经济发展情况的讲述,一突出国情教育中的经济建设意识,使学生从小就关系当地的经济建设情况。增加补充一些本地经济建设的远景规划,以及经济建设成就的内容。例如:让学生突出南阳月季的种植栽培情况,参观周围的养殖中心,使学生从小接受科教兴农的思想。通过学生家庭蔬菜的生产销售情况,体会市场供需矛盾,从而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突出经济建设意识的教育是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突出抓好这一点,可使今天的学生将来积极参与家乡的宏伟规划,建设美好的未来,为振兴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13篇

地方乡土地理教学综述论文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学生年龄小,文化知识的基础比较薄弱,对家乡的了解比较肤浅。在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不能太高,内容不能太多、太泛、太深,要考虑实际效果,注意可接受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教师要抽出专门时间,安排好课外活动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对家乡较为典型的地理事物进行参观、考察、调查、浏览活动,提高学生乡土地理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把感性知识逐步深化为理性知识,以使乡土地理教学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二、突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本乡本土是学生及其祖辈长期繁衍生息的地方。故乡的乳汁哺育着学生日益成长,乡土地理是对他们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的极其生动、具体的教材。学生爱家乡,不仅是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备感亲切,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了解家乡建设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就凝聚着数代人的心血和汗水,要珍惜前辈的劳动成果。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14篇

一.读黑龙江省示意图

省城哈尔滨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小莫斯科”、“北方小上海”、“冰城”之美誉

(1)山脉a 小兴安岭 b大兴安岭 (2)全国最大的油田城市② 大庆 。 (3)商品粮基地D 三江平原 (4)邻国:A 俄罗斯

邻省:B 内蒙古自治区 C 吉林省 黑龙江乡土地理

一.读黑龙江省示意图

省城哈尔滨素有“ ”、“ ”、“ ”、“冰城”之美誉

(1)山脉a b

(2)全国最大的油田城市② 。 (3)商品粮基地D (4)邻国:A

邻省:B C

(5)河流:E 黑龙江 F 松花江 K 乌苏里江

(6)黑龙江最大港口城市①是 哈尔滨 ,第二大港口城市④佳木斯 ,林都⑥ 伊春,鹤城③ 齐齐哈尔 ,石油城②大庆,我们生活在⑤鹤岗地区。 (7)煤城:⑤鹤岗⑦双鸭山⑧七台河⑨鸡西

二、填空题

1该平原是我国东北平原的组成部分

2、在干湿区划分中,黑龙江省大部属于湿润地区。黑龙江省被誉为“北国粮仓” 3、4、黑龙江省航运最繁忙的河流是松花江 5、“天然火山博物馆”

67首位的有石油、石墨。中国的“北极村”是黑龙江省的漠河。 8 9 10 11 1213

14江省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在大林河源头以西。

15 之称的城市是 伊春 ,黑龙江省的“鹤城”是齐齐哈尔,那有扎龙自然保护区,石油城“大庆”。 16海拔1690米,大兴安岭的最高峰大白山 海拔1529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61米,黑龙江省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

17松花江上最大的港口城市是哈尔滨

18、镜泊湖、五大连池、萝北县名山、大庆石油博物馆、兴凯湖等

(5)河流:E F K (6)黑龙江最大港口城市①是 ,第二大港口城市

④ ,林都⑥ ,鹤城③ ,石油城② ,我们生活在⑤ 地区。

(7)煤城:⑤ ⑦

⑧ ⑨

二、填空题

1、黑龙江省最大的平原是该平原是我国平原的组成部分

2区划分中,黑龙江省大部属于 地区。 被誉为“北国粮仓”

3、冬季影响黑龙江省气温的主导因素是 4、黑龙江省最大河流是黑龙江省航运最繁忙的河流是

5、黑龙江省的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

6、黑龙江省土地资源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7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 、。中国的“北极村”是黑龙江省的 。 8、9、

10、新中国初期,黑龙江省只有五个城市。 11、黑龙江省修筑最早的铁路线有 12、黑龙江省有

13、黑龙江省南邻 14、黑龙江省的最北端在龙江省最东端在 和 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在 源头以西。 15、位于中国最北端,且纬度最高的省份是 之称的城市是 ,黑龙江省的“鹤城”是 ,那有 自然保护区,石油城“ ”。 16、黑龙江省最大油田是1690米,大兴安岭的最高峰 海拔1529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61米,黑龙江省地形以 、

17、黑龙江上的对俄贸易口岸城市是是 ,松花江上最大的港口城市是

18、黑龙江的旅游景点:

一.读甲、乙两工业基地图,回答下列问题(1)工业基地:甲 辽中南 工业基地,乙 沪宁杭 工业基地。

(2)水域:A 渤海 ,B 黄海 , (4分) (3)工业城市:a 沈阳 ,b 大连 ,c 南京 ,d 上海 e 杭州

(4)铁路线:①京哈线②哈大线③京沪线④沪杭线 (5)矿产地⑤抚顺煤矿⑥阜新煤矿⑦本溪铁矿⑧鞍山铁矿

(6)a城市一批钢材运往c城市,请选择一条便捷的铁路运输路线。 京哈线—京沪线 (7)试分析甲、乙两工业基地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条件有何差异?

甲工业基地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乙工业基地发展钢铁工业是建立在 广大的消费市场、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基础之上的。

(8)我国工业分布不均,从整体看呈现沿海、沿江河、沿铁路线分布的特点 二.中国节水标志

1.“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手掌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字母J和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2.节水、防治水污染的具体措施

农业用水——废弃漫灌、自流灌溉;推广喷灌、滴灌;推广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减少使用农药、化肥。

工业用水——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降低消耗用水,提高利用效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家庭用水——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三.长江沿江地带工业:① 四个工业基地,自上游到下游: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沪宁杭等城市组成的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② 两个工业走廊: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的“钢铁工业走廊”;

上海、南京、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构成的“汽车工业走廊”。 生态环境问题:

(1)长江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危害: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造成了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造成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洪水灾害。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

(3)沿岸的工农业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严重。酸雨区广布:西南酸雨区、华中酸雨区和华东酸雨区,其中华中酸雨区是全国最大、强度最高的酸雨区。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一种现象,会导致水体和土壤酸化,对植物和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

(4)治理长江: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上中游建水库,调节河流季节水量变化;下游退耕还湖,清理河道,增加蓄洪能力。

四.1.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建设方向: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 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中部地区 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

西部地区 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差异:

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 科技园区型 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地区:依靠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地理优势,发展 贸易导向型 产业 内地地区:依靠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国防 军工 有密切联系的产业

五.中东输油路线 : 为日本输油: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东海—日本 为西欧美国输油: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各国、美国(运油量最大)

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大西洋--西欧各国、美国(最近航线)

⑴秦岭淮河一线特殊地理意义:1.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2.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3.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4.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5.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6.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7.中国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8.水稻、小麦主产区分界线9.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10.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1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特殊地理意义:①年降水量400㎜等降水量线;②半干旱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③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④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⑤内流区域外流区分界线。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15篇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地理乡土地理论文

利用课余或者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有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活动,并写成调查小报告或小论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整体素质是很有利的。 春季本人在指导高一学生进行课题为《泉州古民居的保护现状调查》的研究性学习之际,正好赶上泉州市第12届优秀乡土地理小论文评选活动,便鼓励并指导该课题组的学生苏梓勤同学撰写了《浅谈泉州古民居的发展与保护》一文,并最终获得一等奖。以下是个人在指导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首先要认识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的意义

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作为地理作业的新形式,具有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识迁移、锻炼研究能力、培养创造性等作用。已得到许多教师的认可。认真评阅小论文,利用小论文开展相应的活动,可以进一步挖掘小论文的利用潜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地理作品的形式

中学生地理作品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形式,第一类是在野外考察活动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成书面报告或专题性的.小论文、游记,即是将野外的所见、所闻、参照有关资料写成调查报告,按要求分门别类地描述。第二类是结合本地区有代表性的问题,诸如环保,资源开发等进行专题调查与分析,提出看法或方案的专题性论文,第三类是编写乡土地理志。本次指导学生的获奖作品就是属于第二类。

三、如何辅导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或其他小作品――写好作品的注意事项

1、对掌握的各种资料及时整理,认真分析。一次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内容害死相当丰富的,考察活动结束户欧教师要辅导学生及时整理所收集的材料进行认真地分析。对地理标本进行整修,分类,制作卡片,对野外拍摄地典型地质构造、植物外貌以及风景照3片进行冲洗放大,并加上文字注释,对素描和野外填图加以精绘。最后整理收集来地文字,数据资料以备写作时用。

2、积极欺负,充分讨论。为使作品不是照抄材料或生搬教师所讲地内容,而是有自己地见解,教师要积极启发学习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开好讨论会,会上首先应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解答,即使是学生自己不能解答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讲解,要让他们想想在提高求知地欲望后,教师再讲,甚至还可作“抛砖引玉”或启发式问题、让学生围绕某一中心提出更多地问题,启发思考应是写出有创造性地调查报告或论文地关键,而讨论也会促进学生思考地力度。

3、拟好题目讲解示范。再考察活动开始前,根据考察地区地情况,教师应提出一些调查地题目,让学生再活动时,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收集和阅读有关资料,这为以后撰写地理作品打下牢固地基础,在学生动笔之前教师应对学生的题目、写作提纲和内容,逐一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组,时调查的每项内容都有人写,但各有侧重,为了写好地理小作品,可以先拿出一两篇好的作品作是否,讲讲作品的要求、特点及范文优点等,要求注意文章流畅、说理明白。

4、成稿后,教师要进行检查修改,如有大的或多处改动应让学生自己去改,反复几次就能写出不错的文章来了。

5、最后,可对学生写出的小作品进行测评,一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有条件的学校可举办地理作品演讲赛,展览会,出地理墙报或选集。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16篇

摘要:“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增强学生的乡土感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德和修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乡土地理 社会责任感 乡土感情 创新精神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应该是我们所有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对中学地理学科而言,更需要想方设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乡土地理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机会。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可见,乡土地理应该是地方性的,带有地域性、家乡性质的地理课程。新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随着全社会对素质教育呼声的高涨,中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乡土地理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家乡环境、当地发展的了解,切实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从而坚定改变家乡面貌,建设富强国家的信念。在学习《保护环境》一课时,教师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教学,效果较好。如某地有一座集防洪、灌溉、发电、养殖为一体的综合型水库,它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尤为重要的是,水库也是本地居民的饮用水源,所以保护水库资源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做好保护的工作呢?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作总结,主要措施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是要做好库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二是要防止水体污染。接着,教师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平时有哪些行为是破坏环境、污染水资源的。学生们积极发言,把平时自己做的或者是看到的一些不良行为都讲出来,引以为戒。最后,倡导学生们要做保护水库资源的表率,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二、利用乡土地理教学,增强学生的乡土感情

一般来说,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成长的地方,肯定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就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家乡随着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家乡的一山一水、家乡人民的勤劳朴实的精神、家乡的巨大变化等等都是其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事实,其可信性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的事实,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树立献身家乡建设的崇高志向。另外,他们通过对家乡现状问题的观察和研究,深入了解到问题的症结,能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对家乡的责任感。

三、结合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在地理课中结合乡土地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到本市郊外实地考察盐碱地情况,实地认识中低产田。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来认识自然灾害。例如:10月的连阴雨一直持续六天,造成许多农田被淹,农作物严重受损,甚至有些房屋被冲毁,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亲耳听着乡亲们的介绍,学生们心情都非常沉重,陷入了深思。

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地讲解此次持续降雨的原因、危害,并指出我们黄骅地区也是秋季连阴雨多发的地方,也是寒潮容易发生的地方。“那我们该怎么办?”一位男同学迫不急待地问。“问得好!这就是老师带你们来考察的目的,大家和老师一块儿来想想办法……”老师表扬了他。回到学校,学生们认真填写了考察报告,尤其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谈了许多很有新意的看法。

综上所述,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乡土感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和情感的全方位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从而较好地做到使学生以较高的热情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最终达到顺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要求,成为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17篇

以党的_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_三个代表_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_《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根据省,市教研室和县教育局2004年工作思路,围绕_课程改革_这个中心工作,树立以_学生发展_为本的思想,加大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价的工作力度,发挥指导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巩固我县_创强_成果,顺利实施新课程而努力工作.

二,工作要点和策略: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积极稳妥地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实践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和课程资源观.

1)认真组织好第三次县级学科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整培训模式,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一批课改骨干力量.努力探索与教研,科研及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新模式.

2)研究和改进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评价.

3)召开课程改革实施工作专题研讨会,组织_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_的教师论坛活动.

4)试行《湖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

5)积极探索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考试内容,方式的改革和促进学生发展学业评价方案.

6)配合市,县教育局,积极做好_省课改成果巡礼_的参展准备工作.

2,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是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工作.

1)完善一日集体调研制度.本学期在调研活动中将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帮助总结成功的经验,并予以推广

2)配合市教研室,加强对高中段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研究05年高考对策,收集,整理和研究新的高考信息及其措施,供学校,教师参考.

A)组织中学教研员对高中段学校进行集中教学调研(重点是昌硕高级中学);各科教研员根据各校学科的实际情况,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指导,帮助高三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B)组织好高三_期末调研_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

C)重视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指导工作.要与各校教师一起进行探讨,切实加强对高一,高二年级的过程管理;组织好高一,高二_期末调研_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以保证高中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根据新课程理念,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管理的指导工作.做好中,小学教学质量抽测工作.

4)加强对学科教研活动质量的管理,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A)本学期的各学科教研活动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攻方向.通过活动切实促进教师业务提高,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B)加强教研活动的策划和运作.活动前要有充分准备,要有目的,有计划,活动后要总结.

C)各学科教研员,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组织好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评议课和实验课等多形式课型的交流,促进_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_;_课堂教学内容个性化_;_课堂时空拓展延伸化_;_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_.

5)继续加强初,高中学科教学质量动态评估办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改进音乐,美术,劳技等学科的测试办法.配合督导室,基教科等科室做好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工作.

6)组织中,小学教导(务)主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7)继续重视全县各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使教研组,备课组团结协作,较好地发挥群体效能.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各学科要建立和建好学科教学基地;各校教学要逐步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8)科研向教研落实,教研向科研提升.积极做好省,市,县三级教学教研系统课题的实施工作(申报,立项,过程管理和成果推广),在学科教学科研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

9)加强对高中会考工作的领导,思想重视,操作规范,切实提高各会考学科的合格率,优良率,降低会考工作的差错率.

3,加大教师培养的工作力度

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教育理论,教学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适应课改新形势的要求.

1)配合教育局做好_名师工程_的实施工作.

2)继续做好对新教师的业务指导和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3)对重点培养和指导对象,要按计划搞好培养,指导活动.

4)建立,健全学科教师业务档案.

5)各学科在教研活动中除要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工作外,更要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真组织好学科的各类评比活动.

6)继续进行各级教学明星,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送教上门等活动.

7)加强学科竞赛辅导教师的培训,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辅导和研究,争取更好成绩.

4,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提高教研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研室不论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到学科教研员个体,都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提高教研工作的水平,才能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1)组织教研员认真学习__精神_,自觉实践_三个代表_的重要思想,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真正在学习,研究和指导服务上下力气.

2)完善教研室内部管理制度及岗位工作目标,岗位考核等办法,积极稳妥地进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本学期要完成几个有质量的教学调研报告.

3)办好《安吉教研》安排好每期内容,职责落实到人.

4)继续关心和改善教研人员的工作条件,确保教研人员全身心投入教研工作.

5)加强教研室工作作风建设,密切与基层学校的联系,强化服务意识.虚心听取意见,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

三,2004学年第一学期教研活动安排

(八月份)

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

初中科学新教材培训

初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中学政治教师理论学习

初中政治新课改培训及调研工作

(九月份)

初,高中语文教研大组会议

高三语文高考总结分析会议

初中学校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高中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省初中数学优秀课评比

组织高中数学竞赛辅导活动

召开初中科学,高中化学大组成员会

物理教研大组长会议,高三物理竞赛

高中(各完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10,中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1,高一与高二英语备课活动

12,初,高中历史与社会教研大组会议

13,各完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调查

14,市初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

15,传达省高中劳技信息

16,县中小学体育教研大组成员会议

17,布置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比事宜

18,新教师听课(职教)

19,中小学成绩统计分析表下发

20,全县教科室主任会议

21,小学高段语文大组成员活动

22,组织召开小学低段语文大组成员

23,小学低段语文_重培_组活动

24,小数(高段)教研大组活动

25,小学常识大组活动

26,县新课程备课活动(小学思品)

27,县小学思品大组会议

(十月份)

1,初中语文学科青年教师阅读能力竞赛

2,高一语文教研活动

3,初,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

4,全国高中数学竞赛

5,高一数学教师集体备课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情况交流

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

市级初中自然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比武推荐活动

高三化学2004高考试卷分析研讨会

10,高一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比

11,初中自然中考复习分析会

12,高一物理新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

13,高二新教材(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4,初中新课程教案评比(历史与社会)

15,高中历史教学片段评比

16,市地理学科论文评比

17,高三生物教研活动

18,总结03年度体育健康标准实施情况和布置下届……

19,课堂教学指导(职教)

20,高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21,教科研成果推广

22,小学语文作文序列研究活动

23,小学语文参加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24,小学语文第二册新教材第二次培训

25,小学数学,小学常识命题竞赛

26,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27,小学低段数学课标交流,讨论(一)

28,小学思品培养对象活动

29,1—6年级思品命题竞赛

30,小学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十一月份)

高二语文教研活动

高三数学教学研讨会

初中数学课改研究小组活动

召开高二化学教学指导研讨会

高三物理研讨活动,初二自然研讨活动

中学生英语能力初赛

高三英语教研活动

初中社会优质课评比

体育高考研讨会

10,体育青年教师教法培训(中,小学)

11,期中高三语文教学评价(职教)

12,初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13,教科研活动一次(课题指导)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18篇

泉州乡土地理小论文800字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看看下面的泉州乡土地理小论文。

泉州乡土地理小论文

经济总量连续9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经济中心。北承省会福州、莆田,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62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少数民族占。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物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三教并盛,互为融合。

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泉州是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624万人,港澳同胞70万人。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戴云山脉从东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有“闽中屋脊”之称。境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过渡。泉州海岸线曲折蜿蜓,大部分为基岩海岸,总长约421公里,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及肖厝、崇武、后渚、梅林、石井等14个港口。泉州地跨中南两个亚热带,即戴云山西北部常年温暖、常绿阔叶林带和东南部常年湿热、有短期干旱的亚热带雨林带。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多达35条,总长1620公里 ,水资源相当丰富。泉州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称“闽南大温床”,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经济作物极为有利,是乌龙茶、桂元、柑桔的全国生产基地。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产量较大的鱼类有20多种。浅海滩涂面积118万亩。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主要有铁、猛、金、煤、石英砂、花岗岩、高岭土、地热、矿泉水等20多种。

泉州是_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27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特产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头、老范志万应神曲、料丝花灯、清源茶饼、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永春纸织画。 Quanzhou为泉州的英文名称。

初中地理论文征集通知范文 第19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

地理在初中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既有自身的特点,又有与语文、数学、外语这几门学科的一样的共性。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改革。教学内容逐渐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学生学习更加的主动。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1.教学不受重视

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不受到重视。无论是学校、学生家长还是学生,他们自身认为地理课时一门副科,和主科相比,学好学不好无关紧要。学校认为地理课是一门辅学科,不需要投入大量的师资、科研力量去让开拓。家长认为地理无非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常规的地理知识、让学生知道哪些省份、哪些国家等等,学好学不好对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无关痛痒。许多学生也受到家长的影响,不重视地理课堂教学,无论是课堂教学听讲,还是课后作业完成,都不积极主动,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地理课整体水平发展缓慢。

2.教学设备落后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学模式落后。地理是一门文科性学科,但同样有许多理科内容,可以说地理学是一个融汇文理科的学科。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要想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精彩的展示给学生,教师需要借助如地质缩微模型等各种教学设备来进行。但由于教学不受重视,学校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设备的投入不够,教师只能将常规的教学设备如地图、地球仪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会感到整个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不高,对于课本内容掌握的不牢固。

3.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指的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仍然使用着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生课中记的教学方法。整个课堂教学方法使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处在被动的受听的模式下。在这个模式下,学生往往不能主动的去学习探索,他们的学习思路一直是跟着教师走。这就丧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无论是学习的效果上,还是主动探索的认知上,都无法达到最佳的效果。

4.教学内容陈旧

地理是一门在内容上逐渐变化的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影响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中总是感到内容滞后,有些内容还往往影响到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真正掌握。初中地理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基础阶段,对于培养学生更进一步的进行地理方面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的陈旧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不利于培养学生养成钻研地理知识的好习惯。

二、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的转变

1.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使得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更新、发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现代化信息技术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能源分布这节课时,利用计算机和投影仪投射出中国的能源分布图,然后把各省份蕴含的丰富的能源在这个模拟地图上展示出来,学生直观的可以了解到中国能源的分布,还能够使学生通过类比的方式学到哪些能源在中国的某些成分分别多,哪些能源在中国的某些省份分布少。教师除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分组、课堂模拟训练等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这些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气氛融洽、和谐,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热情被点燃,兴趣被激发,教学效率大大的提升。

2.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除了课本内容外,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想、所要来自由的寻找自己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相关地理元素,想更进一步的学习世界各国地理风土人情。教师通过网络查询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便于学生更好的对比学习,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提高,使学生无论在学习的内容上,还是在学习的效率上,都有很大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汶川地震、雾霾、日本大海啸等常见的问题进行拓展教学,开展专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加愿意去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索。

3.教师更加重视课堂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一个能够反应学生课堂学习好坏,并从中总结课堂经验的重要渠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反馈不重视,往往对其视而不见,从而无法给予课堂教学更多的总结和定位。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理念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初中地理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反馈,并对教学反馈中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使整个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结语

初中地理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地理教师要不断地将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方位地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深入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地理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要采用更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进行辅助,让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周鹏程.对新课改下初中地理课堂活力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