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814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3分钟。
绿色化学与纺织论文范文 第1篇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山东工商学院“绿色营销研究”课题组在2003年1 2月完成山东省科技厅攻关项目“开展绿色营销对策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并由_出版社出版了《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该著作已入光明学术文库。2005年4月25日《_》发表署名书评――“绿色的呼唤”,文中王乐忠教授高度评价了《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著作的创新思路及出版价值,指出“呼唤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既是该书的宗旨,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心声。因为我们居住的星球是绿色的,生命是绿色的,人类的未来是绿色的。中国社会步入小康,奔向共同富裕之路,也应当且只能是绿色的”。教育研究专家臧铁军博士在书序中写道“买与卖存在于世数千年,消费与营销的目的早已约定俗成,尽人皆知。由_出版社出版的《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却提出了一种超出买卖本身的绿色倡导,它所研究讨论的营销和消费伦理,为一向锱铢必较、充满金属色的营销领域带来一片绿意。”
创新下的理论升华
“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理论的提出是与系统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首先,该研究在切入点上有所创新。
在立法上讲,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早在1 973年就已经被确定了。但为什么破坏自然环境的事情仍然时有发生呢,表面看来,也许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源发地点及其直接责任者不无干系。然而毫无节制的市场需求、奢侈和贪婪狂热追求当下的功利、实用和有效性,而忽视良知、公平,正义和博大的爱心,应该更加接近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其根源的产生就是人们漠视人与自然,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致使消费者在“消费目的”上、营销者在“营销目的”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短视”和“方向性迷失”,对待自然的赐予只顾索取无度、自我放纵,从而使消费和营销渐渐远离了消费与社会产品交换的初衷,形成了对环境的破坏性消费和营销行为,并由此加速了环境的恶化。在该研究中,课题组以绿色消费为切入点,重点阐述了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以及营销活动绿色化对引导消费绿色化的重要指导和促进作用。
选好了切入点,研究就进入到既定的轨道中,经过大量的调研,课题组在研究内容及思路上都产生了重要的突破。
消费和营销活动受经济规律制约,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充满人文色彩。在这一发现下,课题组一方面结合认识与思考、绿色消费与行动、绿色营销架构环保与绿色消费,绿色营销方案,绿色营销评价体系与绿色教育等五篇内容,从人文层面创造性地解析了消费与营销活动,并将其放到人类活动的整体范围来思考,从而找出人们应当怎样做、做什么。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危机,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宏(微)宇宙”和“全息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天人之际”,西方传统哲学思想“二分论”、现代西方的“系统论”、马克思“劳动中介说”等角度,重新对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及环境等关系进行再认识,明辨它们之间的“脐带”关系,才会领悟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呵护环境就是呵护我们自己:才能激发人们自觉地去规范自身的消费与经营行为,真正实现人,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通过构建绿色营销架构消费与环保桥梁作用模型,阐述营销活动绿色化对环境保护所起的特殊作用,指出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是解决和保护环境问题的着眼点与突破口,并通过各行各业“化腐朽为神奇”的绿色营销案例,深刻诠释绿色营销概念与内涵,为其在绿色消费与环保之间架构一座桥梁。同时,通过对传统消费(尤其是消费异化)与营销(尤其是营销异化)观念以及政府、企业和公众角色再认识,重新审视各自的职责、责任,以激发人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创新思维,在中国的绿色发展中“各尽其责,各尽其能”――不断创造绿色价值,体现绿色价值,宣传绿色价值和传递绿色价值,实现企业、消费者和环境保护“共生共赢”。
以科研促进教学
身为高校教师,课题组成员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天职,也把“以科研促进教学”放在首位,尽可能创造条件、利用时机将研究成果运用和推广到教学实践中去。自2005年3月开始,率先在高校为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专业课程,同年又开设了可跨专业。跨年级的全校性选修课,并于2006年在山东工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修订中将《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课程列入专业教学计划成为限制性选修课。截至2009年7月,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达两千人。研究初衷和行动宗旨就是一为消费与营销播撒绿色。
为了使《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这门充满“绿色教育”的课_正被学生接纳,沁入学生心灵,在该课程的教育教学中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尤其把“启悟式”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启悟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尽可能启发(悟)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激发(活)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欲望,引导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增长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和自我教育或自我完善的能力。其意旨是启迪学生的真知,并帮助学生确立“知行合一”的信念,用心履行“学以致用”。
绿色化学与纺织论文范文 第2篇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_园林城市_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_园林城市_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 科学 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_园林城市_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_园林城市_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_园林城市_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_园林城市_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 自然 的游憩空间功能。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 艺术 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 规律 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 发展 已改变原有单纯的_家庭--工作单位_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 交通 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_绿色_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_森林_、_田园_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 现代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 工业 、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_点、线、面_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 发展 的态势,提出_点型、带型、场型_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 艺术 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_3s_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 旅游 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 规律 ;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_点型、带型、场型空间_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 交通 )、和人群交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_点、带、场_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绿色化学与纺织论文范文 第3篇
1化学所面临的挑战
化学的形象正在被与其交叉的学科的巨大成功所埋没
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化学与生命、材料等朝阳科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交叉学科,但化学作为中心学科的形象反而被其交叉学科的巨大成就所埋没。化学这门重要的中心科学(centralscience)反而被社会看作是伴娘科学(bridesmaidscience)而不受重视。
化学正被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问题所困扰
化学的发展在不断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在客观上使环境污染成为可能,但是起决定性的是人的因素,最终要靠人们的认识不断提升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些著名的环境事件多数与化学有关,诸如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酸雨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另一方面把所有的环境问题都归结为化学的原因,显然是不公平的,比如森林锐减、沙尘暴和煤的燃烧等。这当然与化学没有树立好自己的品牌有关系,在最早的化学工艺流程里面,根本没有把废气和废渣的处理纳入考虑范围,因此很多化学工艺都是会带来环境污染的。现在,有些人把化学和化工当成了污染源。人们开始厌恶化学,进而对化学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结果造成凡是有“人工添加剂”的食品都不受欢迎,有些化妆品厂家也反复强调本产品不含有任何“化学物质”。事实上,这些是对化学的偏见,监测、分析和治理环境的却恰恰是化学家。
2绿色化学是应对挑战的必然
科学不但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还要保护世界。化学也如此,为了应对化学所面临的挑战,提倡绿色化学是刻不容缓。
绿色化学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是一门从源头阻止污染的化学。绿色化学不同于环境保护,绿色化学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的防止化学污染,从而在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所以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
绿色化学的产生及其背景
当今,可持续发展观是世人普遍认同的发展观。它强调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永续发展。绿色化学正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1984年,美国环保局(EPA)提出“废物最小化”,这是绿色化学的最初思想。_年,美国环保局又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1990年,美联邦政府通过了“防止污染行动”的法令,将污染的防止确立为国策,该法案条文中第一次出现了“绿色化学”一词。1992年,美国环保局又了“污染预防战略”。1995年,美国政府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1999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创办了第一份国际性《绿色化学》杂志,标志着绿色化学的正式产生。我国也紧跟世界化学发展的前沿,在199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的院士咨询课题。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
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这一概念最早是1991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为此他曾获得了1998年度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学术奖)提出的,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他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认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应有两个显著优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原子利用率的表达式是:
原子利用率=(预期产物的式量/反应物质的式量之和)×100%
如无公害氧化剂过氧化氢的制备可采用乙基蒽醌法,即由氢和氧在2-乙基蒽醌和Pd为催化剂作用下直接合成,2-乙基蒽醌复出并可循环使用。此反应原子利用率为100%,体现了原子经济性,减少废物的生成和排放,是典型的零排放例子。
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和5R原则
为了简述了绿色化学的主要观点,和曾提出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这12项原则对我们今后从事绿色化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Ⅰ.防止——防止产生废弃物要比产生后再去处理和净化好得多。
Ⅱ.讲原子经济——应该设计这样的合成程序,使反应过程中所用的物料能最大限度地进到终极产物中。
Ⅲ.较少有危害性的合成反应出现——无论如何要使用可以行得通的方法,使得设计合成程序只选用或产出对人体或环境毒性很小最好无毒的物质。
Ⅳ.设计要使所生成的化学产品是安全的——设计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不仅具有所需的性能,还应具有最小的毒性。
Ⅴ.溶剂和辅料是较安全的——尽量不同辅料(如溶剂或析出剂)当不得已使用时,尽可能应是无害的。
Ⅵ.设计中能量的使用要讲效率——尽可能降低化学过程所需能量,还应考虑对环境和经济的效益。合成程序尽可能在大气环境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
Ⅶ.用可以回收的原料——只要技术上、经济上是可行的,原料应能回收而不是使之变坏。
Ⅷ.尽量减少派生物——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多余的衍生反应(用于保护基团或取消保护和短暂改变物理、化学过程),因为进行这些步骤需添加一些反应物同时也会产生废弃物。
Ⅸ.催化作用——催化剂(尽可能是具选择性的)比符合化学计量数的反应物更占优势。
Ⅹ.要设计降解——按设计生产的生成物,当其有效作用完成后,可以分解为无害的降解产物,在环境中不继续存在。
Ⅺ.防止污染进程能进行实时分析——需要不断发展分析方法,在实时分析、进程中监测,特别是对形成危害物质的控制上。
Ⅻ.特别是从化学反应的安全上防止事故发生——在化学过程中,反应物(包括其特定形态)的选择应着眼于使包括释放、爆炸、着火等化学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为了更明确的表述绿色化学在资源使用上的要求,人们又提出了5R理论:
Ⅰ.减量——Reduction减量是从省资源少污染角度提出的。减少用量、在保护产量的情况下如何减少用量,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转化率、减少损失率。②减少“三废”排放量。主要是减少废气、废水及废弃物(副产物)排放量,必须排放标准以下。
Ⅱ.重复使用——Reuse重复使用这是降低成本和减废的需要。诸如化学工业过程中的催化剂、载体等,从一开始就应考虑有重复使用的设计。
Ⅲ.回收——Recycling回收主要包括:回收未反应的原料、副产物、助溶剂、催化剂、稳定剂等非反应试剂。
Ⅵ.再生——Regeneration再生是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它要求化工产品生产在工艺设计中应考虑到有关原材料的再生利用。
Ⅴ.拒用——Rejection拒绝使用是杜绝污染的最根本办法,它是指对一些无法替代,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毒副作用、污染作用明显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
3绿色化学的发展前景
反应原料的绿色化即反应原料符合5R原则。
原子经济性反应在基本有机原料的生产中,已有一些原子经济性反应的典范,如丙烯氢甲酰化制丁醛、甲醇羰化制醋酸和从丁二烯和氢氰酸合成己二腈等。
高效合成法不涉及分离高效的的多步合成无疑是洁净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定向合成如不对称合成。
.环境友好催化剂例如在正己烷的裂解反应中,固体酸SiO2-AlCl3比普通AlCl3具有更好的选择性,更小的腐蚀性。
.物理方法促进化学反应如微波引发和促进DielsAlder反应、Claisen重排、缩合等许多重要的有机反应。
.酶促有机化学反应酶促有机化学反应有高效性、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和自身对环境友好等特点。
溶剂化学污染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与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使用的溶剂有关,有毒挥发性溶剂替代品的研究是绿色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如超临界流体、水相有机合成和室温熔盐溶剂等。
.计算机辅助绿色化学设计和模拟在化学化工领域,计算机已广泛用于构效分析、结构解析、反应性预测、故障诊断及控制等许多方面。无疑,计算机在寻找符合绿色化学原则的最佳反应路线、化工过程最优化、产品设计等方面推动了绿色化学的更快发展。
环境友好产品如可降解塑料、环境友好农药、绿色燃料、绿色涂料和CFCs替代物等。
绿色化学为化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21世纪化学必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王恩举.漫谈绿色化学.大学化学,2002,(4)
绿色化学与纺织论文范文 第4篇
关键词: 园林城市 绿色空间系统 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常常成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绿色化学与纺织论文范文 第5篇
共管理发展的实践需要等都有着积极意义。
一、绿色公共管理的兴起及其内涵
(一)绿色公共管理的兴起
“公共部门历来就有借鉴私人部门管理经验和技术的传统。”[2]追根溯源,绿色公共管理的兴起同样受到了私人部门绿色管理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是公共部门适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绿色文明转变而在管理理念和模式进行创新的必然结果。
绿色管理是英语“GreenManagement”的中译文,一般认为这一词汇是德国的瓦德玛尔·霍普分贝克在1990年出版的《绿色管理革命》一书中较早提出的。作为一种管理新思想和新途径,绿色管理开始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和绿色消费意识,但因为全球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20世纪中后期全球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恶化,人类环境意识空前觉醒,20世纪80年代以来绿色运动浪潮席卷全球,其核心内容是以绿色发展新模式与低碳生活新方式代替过去的黑色经济发展模式与高碳生活方式。私人部门最先把握到这种时展的新变化并应运而生出“绿色管理”新思路,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推广,收到了显著效果。据统计,单单在2000年,德国绿色产品数量已有5000多种,占全部产品总量的30%;美国有近1/3的家用产品是在“绿色旗帜”下推出的。[3]
目前,绿色管理思想和模式在越来越多的私人部门发育成长,正成为21世纪工商管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随着绿色管理理念的影响不断扩大,这个原本是私人管理领域中的概念逐步拓展和运用到公共管理领域,而促使公共部门绿色管理迅速兴起有其国内外理论与实践背景。实践上,近年来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问题持续恶化,尤其20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是人类面临的经济与资源环境等多重危机的集中体现,人们更加认识到进行以创新政府传统管理理念和模式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绿色变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于是2008年底以来一场以提升政府绿色领导力为基本要义、绿色政策改革为基本保障的“绿色新政”(GreenNewDeal)风暴席卷了全球。理论上,一些西方学者密切关注环境问题对政治与政府管理的挑战并提出实现政府绿色变革的某些建议,推动了绿色公共管理的理论建构。如美国学者A.H.Aurrell认为:“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对现有政治经济构成的挑战,向我们提出了世界重新设计和组织的严肃课题。”[4]英国学者An-drewDobson在其2005年所著的《绿色政治思想》一书中从生态政治角度系统分析了如何实现绿色社会变革等的战略。另一英国学者AnthonyGiddens在2009年出版的《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中提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更加强化国家的作用,建议采用碳税和碳交易市场等政策工具来实现等。
在国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累积以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公共管理绿色化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公共管理理论研究领域对于政府绿色管理模式变革研究开始逐步升温,一些学人出版或是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政府生态管理、政府绿色管理、生态型政府、绿色政府、低碳政府”的著作或论文,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但是,这些主题存在着诸如研究对象相对局限于政府本身、其概念无法体现出当前政府管理研究已从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的范式变化特征等不足,故需要引入绿色公共管理这个新的语境,它既是对前者的继承,更是适应当前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需要的新发展。
(二)理解绿色公共管理的内涵
在理解绿色公共管理内涵之前,我们还是应先回到其所借鉴的私人部门绿色管理之定义的理解上。目前,学界对私人部门绿色管理定义的理解基本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别从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资源学、经济学等角度进行了界定。如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绿色管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人、财和物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安排,协调各个部门的职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资源学的角度来讲,绿色管理意味着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应做到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利用、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项资源。[5]私人部门绿色管理之定义尚未统一的现状,一方面为人们呈现了不同的研究角度,另一方面则不利于人们对于绿色管理定义的明确把握。
现在再来看看绿色公共管理的定义。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目前绿色公共管理作为专门术语出现还比较少见,没有对此概念内涵作一个明确界定;或者把绿色公共管理概念等同于政府绿色管理,如认为“政府绿色管理是以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为根本取向,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化进程的公共管理”[6]有关绿色公共管理概念界定空白或者模糊的现状与绿色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要求是不相吻合的。这里在理解公共管理与绿色管理的内涵基础上,试图给出一个所谓绿色公共管理比较清晰的定义,那就是:绿色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以绿色文明、科学发展和人本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实现公共管理的绿色转型为途径,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全过程控制为特征,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与技术以有效实现经济、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机统一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绿色公共管理实质上是现代社会绿色生产和低碳生活方式变化在公共管理理念和模式上的反映,是一种治理传统市场经济和传统政府管理在环境规律面前“双重失灵”,以及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管理途径。
二、绿色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
绿色公共管理概念的提出,并不是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的“新瓶装旧酒”,相反它是一种与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有着显著区别的公共管理新途径(表1)。
(一)主体更广泛
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存在着“重政府管理、弱社会参与”的弊端,且在政府内部环境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条块分割的状态,环保部门力量薄弱,监管乏力。在全球公共治理浪潮下,绿色公共管理的主体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形成了以政府为核心的全社会相互协作的绿色治理模式。首先是全政府参与。表现为:其一,强调全体政府部门皆是绿色管理的参与者和责任者。当今环境与生态问题日趋复杂化,单一的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力量无法有效治理,需要协同整合各部门,构建有主有辅、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全面系统的政府绿色管理主体网络,发挥监管的合力。其二,政府本身及政府工作人员还是节能减排的践行者。政府及工作人员应从自身做起,采取有效措施带头搞好节能减排,对全社会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全社会参与。绿色公共管理意识到传统政府环境管理的失灵困境,注重发挥非营利组织、企业、媒体、公众等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绿色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地位更显赫
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的主要对象为环境生态污染以及与此相关的某一部分环境管理问题,是政府诸多职能管理之一,长期以来在政府的整个管理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随着全球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特别是当前人类面临着多重危机,实现管理理念和模式的绿色转型不仅是一个解决当前危机的战术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整体性和战略性问题。绿色公共管理的兴起,正是公共部门适应全球绿色低碳浪潮的战略选择,也是公共部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因此,突出探索环境、经济、人三者综合治理模式的绿色公共管理在整个公共部门管理中的战略性地位必将日益凸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是一种行动策略的话,那么绿色公共管理就是一种管理战略,其地位更显赫。
(三)内涵更丰富
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以环境保护为管理出发点,并运用各种管理手段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而绿色公共管理具有更高远的目标价值取向,即除了环境保护外,还包括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现公共部门自身的绿色目标等,实质是追求人、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管理实践上不仅仅是采取各种手段来实施环境管理,而是更多地要求公共部门赢得绿色竞争优势。绿色公共管理正是通过对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的继承,汲取了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中的营养成分;同时绿色公共管理更是对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的超越,使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成为了绿色公共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
(四)管理方式更积极主动
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焦点主要集中在控制或消除已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事后的补救等环节,而在预防或减少新增环境问题出现及事中监管方面比较薄弱,属于比较消极的末端治理型,在变化莫测的环境问题面前往往力不从心。而绿色公共管理因其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其必须更加强调人类的长远利益,其管理方式也必须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面向全过程的新型管理方式。所谓“积极”是指绿色公共管理视环境威胁为公共组织机会,试图通过对环境问题的积极有效管理赢得公共部门的绿色竞争优势,而不是消极地应对环境问题;所谓“主动”是指绿色公共管理把管理起点前移到“预防新增的环境问题”,强调管理决策应能预见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并提前采取措施预防;所谓“面向全过程”是指绿色公共管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公共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公共部门的一切工作中,每一阶段每一步都要加强监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行动更自觉
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大多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来实施对管理对象的外部控制,不善于激发管理对象的自我约束动力。绿色公共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倡导绿色管理由外部控制向管理对象的内部自我控制逐步转变,如推行包括公共部门在内的组织内部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工作以及环保公开承诺等比较有效地自我约束方式,藉此激发管理对象实施绿色管理的内在驱动力。绿色公共管理不能成为一场“绿色做秀”,从长远来看,它的真正实现需要建立在各方特别是管理对象提高自觉意识去实实在在贯彻执行的基础之上。
(六)管理效果更佳
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在处理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关系时未将发展经济与治理污染有机融合,往往顾此失彼,一些管理措施即使付出了很大代价,也很难收到很好的治理效果。而绿色公共管理在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冲突时,本着“经济与环境双赢”原则,努力追求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方案,这就是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绿色转型,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经济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这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生态问题并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目标的管理方式,无疑会取得比传统政府环境与生态管理更佳的管理效果。
三、绿色公共管理研究的核心主题
绿色公共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新途径,其兴起时间还比较短暂,运作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框架。然而,面对迅速变化着的我国公共管理实践情况,我们需要明确绿色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题,突出近期亟待研究的重点,才能更好服务于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发展和现实需要。
(一)政府角色重新定位与绿色管理职能重构
政府角色定位与绿色管理职能转变是推进绿色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几乎无一例外地引起了政府角色定位的重大转变。”[7]
在当前绿色治理实践过程中,政府管理边界不清、公共服务职能薄弱、地方分治和部门职能分割乱象突出等关于政府角色定位与职能的问题还比较多,损害了绿色行政效率,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和优化原有环境管理职能成为必然选择。可侧重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明确政府在绿色治理中的作用和功能,划清政府治理的范畴和边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分工关系;二是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契机,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公众提供更为优质的绿色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三是根据环境和生态本身统一性与外部性的特征重新建立绿色管理权属体系,实现绿色管理职能集合化;四是实现政府部分绿色管理职能的外部化(或社会化),即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绿色管理,夯实绿色职能的社会基础。
(二)现代化的绿色公共管理技术
现代化的绿色管理技术是走向绿色公共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公共管理实践中,我国公共管理水平长期以来并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手段较为单一,缺乏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和现代化”。[8]146
目前学界对于绿色公共管理技术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应着力构建起现代化的绿色公共管理技术和方法体系。这一主题研究的焦点主要有:一是抓紧厘清绿色公共管理技术的基本内涵,包括深入探讨其概念、特征、功能、原则和分类等。二是如何有效筛选和整合绿色公共管理技术的研究。筛选绿色公共管理技术时应认真研究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做出判断;整合绿色公共管理技术是为了使技术使用更协调、发挥整体功效,克服单一技术使用的片面性。三是绿色政策工具的创新研究。当前应着重开展政策、规划和投资的环境评估与环境公示,优化政府决策程序;探索碳预算、碳排放市场交易、碳基金、环境税等新型政策工具的开发与运用。
(三)构建全方位的绿色公共管理体制
构建全方位的绿色公共管理体制是绿色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一是政府自身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政府在绿色发展中起领导作用,应全力推进自身管理制度的绿色转型。重点包括建立绿色采购、绿色投资与招商制度;引入政府绿色绩效考核体系,这被人们认为是政府绿色治理的突破口;参照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建立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体系;执行绿色审计制度,加大对政府部门内部的监督等。二是构建社会参与绿色公共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包括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对环境事务的知情权;建立公民对有关环境政策的评议制度,加强包括公众和媒体在内的社会监督;激发和培育绿色环保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参与绿色治理的动力与能力;建立在全社会开展公众环保意识及绿色消费方式的宣传教育机制等。三是建立健全促进企业开展绿色管理的市场体系,形成家家争创“绿色企业”、全力推进绿色技术与绿色产品开发的良好市场环境。
(四)塑造绿色的公共管理文化
“一种公共管理行为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物质性要素,也取决于、甚至主要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精神性要素,即文化要素。”[9]
当前,中国公共管理文化正经历着空前的变革和转型,传统的以“忽视自然内在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为特征的公共管理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展的需要,必须塑造以“绿色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绿色公共管理文化。在这过程中,营造绿色行政文化是关键。绿色行政文化建设旨在通过塑造和培育为广大行政管理者所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绿色”价值观,改善他们的心智模式与价值取向,规范他们的行为,进而实现政府行为绿色化。而培养全社会的绿色共识是另一项要长期坚持的工作。绿色公共管理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基础,包括绿色企业文化建设和公民绿色意识培养。经过长期的宣传、教育和实践,全社会逐步认同并遵循绿色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助于促进绿色公共管理文化的建构。
(五)公共组织绿色化的变革
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主体,是履行包括绿色管理职能在内的所有管理职能的物质承担者。目前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状况是“国内公共管理学界研究比较薄弱而亟待加强的一个主题领域”。[8]150
在全球绿色运动浪潮下,应加快构建公共部门绿色管理的组织网络,改进绿色公共管理的绩效,这无疑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自身的一场“绿色革命”。具体而言,一是优化具备绿色管理相应职能的各部门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包括整合设置绿色管理的专门领导机构、探索建立相关部门间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运作模式、构建环保部门垂直管理体制等。二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低碳减排和人员精简研究,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应起表率作用,千方百计降低本身公务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杜绝人力资源和办公资源的浪费,节省行政资源。三是公共组织绿色管理的业务流程再造研究,根据价值链原理,通过电子政务、“一站式办公”等创新形式,全力推进公共组织绿色管理的业务流程再造,提升公共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力。
以上绿色公共管理研究的五大核心主题中,绿色公共管理文化是内在价值体现,处于变革的核心层;政府角色重新定位与绿色管理职能重构是关键、公共组织绿色化变革是保障,绿色公共管理体制是突破点,这三者处于中间层;绿色公共管理技术是实现捷径,处于外层。五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图1来示。
图1绿色公共管理研究的核心主题体系
绿色化学与纺织论文范文 第6篇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又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对学生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化学实验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污染。[4]以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为例,使用到的化学药品有100多种。其中不乏各种毒性较大的物质:如钡盐、铅盐、镉盐、铬盐等各种金属盐类;硫化氢、氯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刺激性或有毒气体;四氯化碳、乙醚、丙酮等各种有机溶剂。[5]因此,对传统化学实验进行绿色化改革,全面推行绿色化学实验乃大势所趋。绿色化学实验是以绿色化学为指导思想,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思想和新技术,对常规实验进行改革而形成的化学实验的新方法。它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使用化学品遵循的“5R”原则上:[6-9]1.Reduction—减量(减少试剂用量,提高转化率,可减少“三废”排放量);2.Reuse—重复使用(催化剂、载体等,应有重复使用的设计,可降低成本、减少废弃物);3.Recycling—回收使用(回收未反应的原料、副产物、催化剂、稳定剂等非反应试剂);4.Regeneration—再生利用(变废为宝,是节省资源,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5.Rejection一拒用(拒绝使用无法回收、无法替代的毒副作用、污染作用明显的原料,是杜绝污染的最根本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化学试剂、化学反应、途径、产物、剂量等等的绿色化。
二、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将绿色化学的理念
渗透入实验过程作为高校化学教师,应不断地改进实验教材和教学内容,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融入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具有绿色化学意识的化学人才,实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主要的改进手段有以下几点。
(一)反应试剂绿色化
不管是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还是物理化学实验,都多多少少要使用到有毒有害的反应试剂。反应试剂的调整对实验绿色化进程意义重大。如无机元素化学实验中将鉴定Br-、I-时使用的氯水改为双氧水,既可以省去制备氯气的烦琐操作,避免氯气、氯水对环境及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又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10]有机化学实验中“苯乙酮的制备”要用大量苯,此实验可用生理毒性比苯小得多的甲苯代替”;[11]传统的“己二酸的制备”实验,现有有机化学实验教材是以环己醇为原料、用硝酸作为氧化剂的传统工艺,硝酸是危险、有强腐蚀性的物质,副产的NO会破坏臭氧层,而且该反应为强放热反应,极易飞速升温而失控。“己二酸的制备”可以采用绿色合成工艺,即以环己烯为原料,以H2O2为氧化剂合成己二酸,该工艺以绿色氧化剂H2O2代替HNO3,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控制。[12]
(二)常量实验微量化、半微量化
尽管很多实验经过改进以后,所用原料毒性很小或基本无毒,但排放量大了仍会造成污染。应此,实验的微量化和半微量化不仅是减少试剂用量的简单问题,也是走绿色化学之路的必然选择。自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在基础有机化学的微型制备实验研究中取得成功后,微型化学实验的探究与应用就成为一种趋势。微型化学实验是以尽可能少的反应物质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虽然其试剂用量一般只是常规实验用量的1/10乃至更少,但其效果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采用微型化学实验技术,可以大大减少试剂用量、缩短实验时间、降低环境污染,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环保意识。[5]如在无机性质实验中,对不用加热和不需要沉淀分离的实验,改在点滴板上进行,试剂用量可减低到原来的1/2~1/5。有机实验中的如乙酸乙酯的制备、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实验改成半微量实验后产品产率和质量仍能得到一定保证。[11]
(三)实验模式循环化
传统实验是“原料—产物—废弃物”的单向线性系统,特征是原料的高消耗性以及产物对人和环境的高污染性,随着资源的短缺甚至枯竭,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这种传统实验模式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它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循环实验”的根本在于“循环”两字———充分利用实验产物,绿色化处理实验废物。循环实验模式一般有两种:[13]1.原料—产物(原料)—产物(无毒、低毒废物);例如:乙酰水杨酸的制备~提纯—含量分析(酸碱滴定法)。本实验的反应物为乙酸酐和水杨酸,常温条件下生成乙酰水杨酸,在下一轮乙酰水杨酸的提纯及含量测定实验中作为样品使用。2.原料—产物(原料)—产物—原料。例如:以配位连续滴定法测定混合液中的Bi3+和Pb2+离子,是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内容。按照传统的试验方法,供学生测定的混合试液几乎都是由分析纯的硝酸盐试剂配制而成。以前在学生完成分析实验之后,含有Bi3+和Pb2+废液也就随下水管排掉。这些废液如不回收,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在该实验过程中,如以硫化钠为沉淀剂处理含Bi3+和Pb2+的废液,则Bi3+和Pb2+均以硫化物沉淀的形式回收,然后用稀硝酸加以溶解,并通过硝酸用量的控制,使再生后试液的酸度恰为滴定所需的pH值,这样就可供学生在实验中反复使用。[14]
(四)实验技术(仪器)更合理化
在物理化学实验中,U型管水银压力计和贝克曼温度计使用频率曾经很高。但这两种仪表都含有汞,容易造成实验室汞污染。可将U型管水银压力计改换为压力传感器,不仅能达到无汞的目的,而且还使压力测量读数更准、更快;传统的贝克曼温度计也可换为“SWC-Ⅱ型数字贝克曼温度计”,既省时又安全,效果也很好。[15]而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微波辐射法的运用也为实验绿色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与常规加热法相比,微波辐射促进合成方法可以显著地节能,提高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减少污染,且能实现一些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反应。微型实验、小量一半微量实验可以据以有选择地改造为微波化学实验。微波化学反应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了环境污染。作为一种新技术,应大力研究和推广,使之形成新的实验体系。[5,16]
(五)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帮助实现实验绿色化[2,4,13,17]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化学实验进行辅助教学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一种实验教学手段。化学实验属于消耗性实验,常规的、传统的化学实验不可避免地会消耗许多药品和大量的水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化学实验(仿真实验)是一种化学试剂和仪器装置“零投入”和“废弃物零排放”的特殊实验方式,特别适合于演示实验。我们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实验原理、装置、流程、实验过程进行仿真,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效果,让学生在计算机屏幕上所做实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直观的情景中“实验”。如醚的过氧化物爆炸、有毒溶剂的燃烧、砷化物的相互转化、胶体的电泳、硫化氢的性质与制取等。学生可以反复地操作练习,重现实验内容和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的现象变化。实验软件本身就带有较高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实验危险。
三、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妥善处理实验室“三废”[18,19]
上一篇:童装导购员述职报告范文(3篇)
下一篇:信贷工作成绩描述范文(合集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