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3898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56分钟。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1篇
第一,课堂知识的容量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高中课程改革后,一个主要的思想是把教本变成读本,使学生自读,并能从中认识和思考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可深入、可拓展,从中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基于这一理念,课程伸缩余地增加了,这就是教学容量自然增加与每个学习单元的有限时间产生矛盾。首先,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是前提。抑或是对《课程标准》吃不透,把握不准的缘故,教师很难在知识的外延上、内涵上控制教学过程;其次,教材挖掘的空间大了,教学参考资料来源广泛而庞杂,在处理这些材料时取舍不当,也会导致上述矛盾的加剧;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新观念,却不能创新新教法,教学依然回归到老的方式上,甚至坚信多讲就可以多获,把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者的地位忽视了。
第二,高效课堂的接受问题
由于我校为高效课堂的试点学校,学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初中,有的初中实行了高效课堂模式,有的还是传统教学,所以有的学生对于高校课堂模式还不适应,有的学生甚至还有抵制情绪。然而,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思想的跟进,教材的认识,教学的变更,教师素养的提高,学生年龄与教材深浅的和理结合,教学设备及条件存在状态,其他学科任务的难易度,学科间知识是否能在相对同步中互相借鉴,历史本学科框架结构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协调性,家长对新型培养目标的认识,社会对新型教育观的认可等要素,无不对高中课程改革产生影响。同时,还存在初高中的《课程标准》不同。初高中的《课程标准》的依据分别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因此,若将历史知识分为两个层次的话,一个层次指的是历史的史实,另外一个层次则是指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对于第一层次只属于记忆,适合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第二个层次则属于理解的范畴,具有深层的含义,适合于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
第三,高中新课程的内容更深入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些知识专业性方面更加深入了。例如,物理学领域中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光电量子论等;地理学上的第四纪冰川、地质力学等;政治学领域所涉及的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剩余价值学说、智者学派、逻辑学、国家政体等;宗教思想上的先定论、因信称义等,都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深入。所以,教学深度的把握和正确传输历史知识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教师能够解决的问题是,与相关课程的老师在交流中领会他专业知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意义。
针对高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上遇到的这样问题,下面就教师方面来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首先是抓好《课程标准》衔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对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作了阐述和规定。要搞好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就需要历史教师认真地对照两个标准进行仔细、认真地研究,弄清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什么。通过两个标准的比较也能够进一步了解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比《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高一个层次是如何体现的。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对于初高中历史的要求有了全局把握,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也就会水到渠成。
其次是抓好教材衔接。初高中历史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初高中历史课程进行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初高中新教材,不仅体例不同,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在教学中的学情调查中,为摸清高一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熟悉初中的历史教材是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有人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史实或内容叙述相近的情况,建议对照初中、高中教科书进行衔接;针对初中教科书没有涉及或讲述较少的情况,建议进行必要的材料补充。建议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多角度解读,从而使知识的重难点在课堂上进一步得到落实和解决,使课堂真正做到高效。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2篇
吴老师开设了一堂数学教研课,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求解数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吴老师选择方法,巧妙化解重点、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听课的老师一致认为是一堂高效的课。
下面我就吴老师的课堂教学谈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吴老师的课前准备是充分的,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设计问题,按不同的时段进行有效训练,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一方面,注重基础训练设计,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设计几道简易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学生合作完成,并有学生自行观察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方法。方法归纳后,吴老师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记忆,而是设计若干道简易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让学生按方法直接确定解集,进一步体会方法的规律性。
另一方面,吴老师更注重知识拓展问题的设计。在特殊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逆向思维的培养等问题的设计都层次分明、富有挑战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吴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较强,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教学流程设计科学合理。注重讲练结合,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能恰当地点拨指导,规范解题格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吴老师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他主要指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同组合作讨论等方法,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讲授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和由解的情况确定字母系数的值或取值范围时,他都要求学生画数轴,在数轴上标明运行趋势,同时运用教具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相关量的关系,很自然地明确解题的思路。复杂问题出现时,吴老师不是要求学生直接动笔求解,而是启发学生用什么方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吴老师课堂教学的另一特点就是讲解详略得当,该讲的就讲细讲透,让学生听得清楚,能真正掌握运用,该略的地方一带而过。注重变式练习,学生训练及时有效。吴老师课堂教学语言精炼,对问题的'阐述准确无误,能指导学生全面归纳法则、规律、方法,要求学生在明确一般性的规律时要学会思考有没有特殊性。
吴老师这节课无论从问题的设计、学生的训练,还是教师的讲解点拨,应该说都是不错的。
建议:
(1)解例1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因为前面的探究过程已经很到位了,要把握契机,趁热打铁。
(2)、当预设节奏与课堂的实际节奏不一致时该如何处理,因为缺乏经验,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学生演示出现的问题应尽可能让学生去发现并纠正。
(4)其中有一处小错误当时没有发现,应该在课堂上及时做好处理。
(5)、善于借助辅助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
总之,吴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成功得益于课前的精心准备,得益于平时对教材、教法、学情的研究。我们只要有一份责任,心中装有学生,我们的课堂都会有精彩呈现,课堂效果一定会有效,甚至高效。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中职生的必修课,它与其它课程一起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小学数学教师的重任。由于很多中职学生对学习兴趣不高,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来讲授这门课程, 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也不能让学生获得需要的知识。在担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期间,笔者意识到实践操作能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数学。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师在这门课的教学中,不仅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更要加强实践环节,使所学的理论知识能真正地用于指导实践,在丰富学生数学教育理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 指导学生开展案例学习
案例学习是指教师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在课堂上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标的方法。案例学习是把《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教学理论变成了生动的教学例子,它可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案例可以是成功的教学案例,也可以是一些失败的案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取优秀文本教案和课件,让学生了解在教学中如何组织教学,如何使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播放教学实录和视频案例,让学生观摩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进行讨论和评价视频文件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及板书设计的优缺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例如学生在观看了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平均数》教学实录视频后,学生们展开讨论,发现吴老师的课上得十分生动形象而且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能组织和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实现了在“玩”中学习数学等优点。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分析、总结的环节,使学生对于优秀的课堂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更好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教学原理,建立了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评价标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 教会学生学写教案或者说课稿
在案例学习到一定程度时,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来尝试对某一个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文字的教案或说课稿形式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先从教材中寻找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网络中的电子教案或说课稿给她们看,让她们自己总结这些教案或说课稿的基本格式。在熟悉基本结构后,让四个同学组成的一个小组,自由选择小学数学的内容,写出一个完整的教学教案和说课稿。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教案和说课稿进行细心批改,进行适当的点评。例如班级中有一组的同学在选取了小学三年级的《年月日》内容后,她们的最初集体教案在对月份的划分和闰年、平年的区分主要知识点存在思路不清,条理不强的问题。教师提出了对教案的看法后,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沟通、交流,分析并进行修改教案,对于改好后的教案,师生之间再一次讨论、分析、修改,这样反复进行,直到大家都感到满意为止。
3 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试讲或说课实践
观摩优秀教学案例能给学生良好的教学示范,写教案或说课稿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前的准备工作,模拟试讲或说课就是让学生进行职前实践,是学生找工作面试时的一个必要环节。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试讲或者说课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根据每小组所选取的主题和写好的教案,做好课件,由小组长安排她们在课外进行试讲或者说课练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再在课堂上,由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讲一部分内容,合起来能讲完一节完整的小学数学课,这样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在学生试讲或者说课时,班级中的其它同学充当小学生的角色,认真聆听。当同学的讲解结束后,其它同学一起评价发言的同学试讲或说课中的优缺点,然后再由发言小组的同学自评和教师总结。通过这样的评价过程,能让其它同学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能帮助发言的同学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一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学生的教学技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4 带领学生参与教学实习
在学习中,学校会安排中职师范生去小学进行一个月的教学实习,深入到小学的课堂是真正获得教育教学实践的机会。两名或者三名实习生由一名在职的小学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对她们的实习生活进行安排。实习生先听课,亲眼目睹指导老师上课的风采和教学过程,与班级的小学生进行交流,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实习生精心准备好教学内容,在指导老师指点和帮助下进行上课。中职师范生能身临其境,体验到做老师的滋味,得到一定的锻炼机会。在实习结束后,要求中职生与指导老师建立长期的联系,经常向指导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能力。
5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节、教学等作用。教学评价中的一个核心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是采用某几次的笔试成绩来计算的。对于《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笔试只能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却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笔者曾采用过如下的评价标准: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在教学除了在理论方面的学习之外,还要强化学生对教学实践过程的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功。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真实地反映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情, 充分利用条件, 开展多样的教学实践方式,使小学教育专业的中职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该课程的学习中,在加强学生对课程相关理论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她们的专业技能, 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做好职前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启明.小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5):152-153.
[2]黄玲侠.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 (2):70.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4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 英语 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一、引言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个年头了,小组合作学习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采用命题―写作―批阅―反馈的教学模式。因教学时间紧张,学生的写作往往是在课后完成的,虽然经过老师的精心批阅,可当作业本重新回到学生手中时,学生要么不懂错误的原因,要么看也不看一眼,更别谈及时自觉改正了。这样的写作教学费时费力,收效甚微,成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瓶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把合作学习理念充分应用于写作教学,学生的写作热情被大大激发,所写文章的优美性和可读性大幅提高,他们充分享受了成功的。
二、小组合作写作教学的理论和教学法依据
合作学习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自主学习、在交往_同探讨,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是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个性发展的有效形式。
交际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写是用书面语传递信息的一种交际方式,主张写作技能的培养建立在学生交互活动的经历之上,提倡“交互式”和“社会结构式”写作训练,强调写作不能仅仅理解成个人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宜总是采取学生单独写出作文然后让教师批改的模式,而应该提倡学生开展两人或数人小组活动,通过讨论合作完成写作。
《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初中英语课程要使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交流和合作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合作学习在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一) 审题、构思
(二) 小组合作的分组一般4人为一组,合作审题、构思,形成初步的写作框架,解决写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去写的问题。每个小组确定一名小组长或书记员,引导小组成员进行发散性思考, 如写《如何保持健康》一文时,组长可以给出相关短语如 it’s important for us to do sth. Keep healthy 等等。然后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负其责,相互监督,相互信任,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丰富并纠正各自的想法,使写作内容更为详实。明白了写作内容之后,由小组合作学习转入暂时的独立初稿写作阶段。
(三) 自评、互评
初稿完成之后,开始自评阶段。学生应从内容信息点、语法结构、句子衔接、标点和拼写等几方面来自查。通过自我检查,要求学生基本解决简单的语法和拼写错误。然后进入同伴互查阶段。在此阶段,两人小组进行文章的互换互读,并提高标准,注重选词用字和书写两个方面。要求既要找到同伴所写文章的闪亮点,用以自我提升,又要找出其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并以口头或笔记的形式提出修改建议。若遇有争论的地方,老师或小组其他优秀成员的帮助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普遍存在的错误或问题,老师有必要当堂点评,并引导学生应用正确地道的表达方法。
(四) 修正、定稿
此阶段是学生对作文进行自我修正、定稿阶段。经过自查特别是互查,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此时要根据同伴建议或老师的指导,努力应用表2中的评价维度,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优化,将自己的初稿整理成“完美”的篇章,并上交老师批阅。
此过程表明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学生通过自查和互查,充分尽到自己的职责,明白了个体独立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合作学习,为小组最终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 老师评价、反馈
定稿以后,各小组抽签交换批阅并按要求给出分数,并统计出各组最高分、平均分。教师只需要抽取部分作文来欣赏或批改,并给出恰当的批语如:Well done! Wonderful! Excellent! You’d better say…或You need to improve…等。
教师批阅、评价完成后,及时把信息反馈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能够享受老师的批阅,并整理需要修正、提升的地方,使自己的文章既优美、地道又读起来顺畅流利。教师也可以以全员合作的形式要求学生相互交换欣赏各自的最终定稿,或者把优秀的作品范例张贴在教室的文化墙上或用PPT投放在大屏幕上,让广大同学欣赏。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也会不断地自我反思,从而增强向他人学习的欲望和动机,也增强自己的学习自信心。
最后,教师要宣布出色的小组名单(可以多选),并向全体学生公开表扬,让他们充分享受合作的成功和快乐,让他们明白个人的目标是由实现集体的目标来决定的,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参加合作学习的欲望。
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英语老师最头痛的,但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创造丰富的情境,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同时,高效的同伴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不仅能优化写作过程,增强英语作文的可读性和优美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参考书目:
[1]郭砚冰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5篇
评〈〈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4)〉〉一课
老师所讲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4)〉〉一课,是二次函数这一章中教学的一个难点,而老师通过深度挖掘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巧妙地运用一中的教学模式,突破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了新知,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闪光点:
一、 教学设计合理 。1、重视问题的设计。本节课老师立足于学生基础,充分挖掘教材,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比如:在学生回顾y=ax2、y=ax2+k这两条抛物线的基础上引出了新知,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2、重视了知识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的设计。通过探索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弄清y=a(x-h)2这条抛物线与抛物线y=ax2、y=ax2+k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注重探究过程的设计。本节课xx老师精心设计了画图、猜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究。
二、 教学方法以一中模式为载体,变教为探,环环相扣。本课中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动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在画函数图象、归纳二次函数y=a(x-h)2图象的性质、平移规律,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同桌合作,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改变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我们看到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 突出数形结合思想。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画图,多次观察图象,分析列表,发现规律,从数到形,从形到数,在反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板书合理,灵活使用多媒体。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本节课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1、个别问题提的不明确。
2、在研究抛物线平移时,由于电脑原因,平移没有呈现出来。
3、课堂时间分配不太合理,致使学生练的少,缺乏巩固。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6篇
本节课老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层层进入,经历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体现了实际问题数学化。并用奥运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老师甜美语言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老师采用了图形分析法与文字语言相互交换。因此本节课是很成功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但课无完课,下面提几点不同意见,引入时,问题1没有必要,还有前面问题2,要求学生先用算术法计算也是没有必要。这样时间浪废以致后面有些拖课。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7篇
林老师这节课的思路清晰,主题鲜明,各个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学生学得扎实有效,是一节成功的课。今天我作为反方代表,只能鸡蛋里挑骨头,我觉得以下几个地方还有待改进。
1、在探索新知的环节,林老师安排了握手的问题切入,先安排2人,3人握手引出握手的规则,然后问“4人握手最少要握几次”这个问题,主要探讨握手的策略。这个环节应该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是基本方法,学生在探讨这个方法的时候出现了两种示意图,其中一种是基本方法,也是比较简洁明了的方法,另一种在后续学习中反而起到了副作用,显然不够合理。所以我觉得在学生反馈之后,教师应加以比较,从而得出哪种示意图看起来更清楚,画起来更简单,然后从比较中,让学生潜意识地选择第二种方法画示意图。
2、在总结规律的环节中,教师的意思可能是想先总结“(总人数—1)再依次加,一直加到1”这个规律,可学生理解错了,他先回答了(5—1)的'来源,此时,老师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先解释(总人数—1)的问题,然后再探讨握手的规律,这样应该会更自然,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3、从易到难,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始已经出现,因此在新课结束之后有必要总结,从而让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这节课中有所渗透。
我就说以上几点,如有不当的地方敬请指正。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带来的6篇《初中数学评课稿》,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秘范文的价值所在。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8篇
初中数学评课稿
总体说来,两堂课都很真实,实在,课件从制作到应用都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发挥着抽象问题具体化,突破难点的作用,教态大方,语言流畅,板书工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用各自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说来,两堂课又各有特色。张老师的课(1)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动手画一画环节让学生绘画测量得结论。(2)注重及时总结梳理知识,本堂课共总结了3次,这样能让学生易清楚记忆众多定理。(3)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如应用2题用两种不同形式表达,体现了由合情推理向有条理推理的转化。(4)注重分层指导和分层作业。(5)缺憾是缺乏一道有难度的题,若把选做作业移到前面则更好。
李老师的课:(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如实行加分制。(2)注重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开头的文字题学生列完式后问学生是由哪句话可得。(3)注重好习惯的培养,如做笔记的习惯,回答问题过程严谨叙述的习惯,一题多解的习惯。(4)抓住难点和疑点仔细剖析,如增长率的意义。(5)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得益于教师语言风趣幽默,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6)所选例题习题有梯度。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9篇
三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1.一区学生记者完成稿件数少
除校友采访(1959级校友回校)、人物采访(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优秀_员)等稿件外,一区学生记者几乎没有完成其他稿件,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很少涉及学生活动新闻、周末谈等关注普通学生生活的层面,对新闻网和副刊的支持也不足,完全无视开学初制定的“每人每月3篇稿件”的要求。
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课业繁忙和对学生生活失去新鲜感。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一区的学生记者大多课业繁重,以电气学院电气工程系的课程为例,每天基本都是3大节课,还有大量的实验。而且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学生对课外复习、课外实践的需求和对保研、考研、就业的压力都在增加,加之一区学生记者对自己学习要求都很高,所以忽视记者团工作也可以理解。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活动的投入越来越少,学生活动,尤其是社团活动在一区难有作为和发展,有特色的学生活动非常少,新闻素材的减少也给学生记者发挥才能制造了困难。
2.一区学生记者例会出勤率低
考虑到2008级一区学生记者一共6人,故开学初将原本每周一次的例会改为每两周一次,但出勤率依然很低,但值得肯定的是,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在缺席前都会先请假,并说明理由。
这说明例会制度确实存在不足,即例会的内容设置有些空洞,例会纪律也经常得不到保证。所以希望以后的例会能有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议程,包括评报、稿件分析等,并强调例会纪律,包括专心记笔记等。
3.一区学生记者采写能力层次不齐
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对某些稿件的写作不熟悉、交稿质量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即缺乏锻炼、没有有效利用例会。有些学生记者交稿少,自然得不到锻炼,采写能力也没有很大提高;没有评报机制,例会上缺少采写能力的培养,总不能要求每个学生记者都无师自通吧。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解决前两个问题。
两件值得欣慰的事:
本学期清明放假期间,2008级学生记者出游大青山,活动非常艰苦,一整天,很累,但也看出大家的团结。活动参加者、2008级学生记者一年前在二区共同的“师兄”,张宽说:“那个山很高,但互相搀扶着,我们还是爬了上去,下山之后很累,但留给我们的回忆很甜蜜。”他还说:“我和这一届学生记者团的感情都很深。”生活中,2008级学生记者也能互相关心、帮助。所以有一件事情需要明确:学生记者团的基础是成员间的感情。希望这一点可以向下传承。
2.学生记者新老交流
本学期,李丽、邓海峰、马立军先后回到二区,为新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2008级一区学生记者除1人外,也都回二区与新记者交流经验,吉星老师坚持参加二区例会,作为一区负责人,我参加了后半学期二区的例会(前半学期因为课程原因,未能参加)。这都为新老学生记者的交流创造了条件。而为了更进一步交流,希望每学期可以有一次新老记者的团队训练,我将联系team为学生记者团进行团队训练。
一份统计:
一区学生记者在大三之后,是否会继续留在校报?90周年校庆,也就是2008级学生记者大四的时候,是否能分担部分采写任务?综合平时表现,是否能托与重要稿件?通过平时的交流,大致有以下统计,作为备案。
一些初步设想: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10篇
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面对新课程,人们缺的不是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可以优化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也明显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一、集体备课初期存在的问题
我校实行集体备课初期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一人备课,多人使用。
2.集体备课流于形式。集体备课时,只有主备人发言,其他老师由于没有准备充分,集体研讨没有真正进行,只是统一一下进度,说说重、难点如何处理,作业如何布置等。
3.二次备课修改创新少。老师们仅仅是做导学案上的题。
二、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多次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讨论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真正让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最终通过讨论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首先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进行培训,然后通过暑期培训、周一教工例会对全体教工进行培训,并利用周三、周四教研活动时间对各备课组进行集中培训,使老师们认识到三级备课的重要性。
二是加大检查评比力度。每周三或周四下午教科室人员都会对各备课组集体备课情况进行检查,并且每周都要上交集体备课记录,每学期要进行两次导学案的检查评比,并将优秀导学案进行展示,还让学生对导学案使用情况及质量进行评价得分(每学期两次),所有检查结果都要计入学期考核,和个人绩效工资挂钩。
三是树立榜样,进行表彰。每学期都要评选先进教研组、先进备课组,颁发荣誉证书,并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优化备课流程,实行三级备课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要从备课入手,优化备课流程,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我校对集体备课流程进行了以下优化,实行三级备课。三级备课的基本流程为:个人主备――集体研讨――二次备课。
1.个人主备
每学期开学初备课组长就会组织本组教师进行单元分工,确定单元主备人,并打印成表格下发给本组每位教师,提前两周召集备课组老师研讨单元教学内容。
主备人按照分工认真钻研课时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编制导学案初稿,并提前一周提交导学案初稿。导学案初稿包含学习目标、重难点、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课前预习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巩固设计等内容。
2.集体研讨
备课组利用周三(文科)或周四(理科)下午进行集体研讨,研究内容:(1)研究下一周的安排;(2)研究教学内容;(3)重点对下一周导学案初稿进行集体研讨。
下面我就结合“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第一课时)来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进行集体研讨的。
通过集体研讨,我们对导学案初稿作了如下修改:
修改一:将【旧知回顾】第3题“什么叫三角形的外角?什么叫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替换为“什么叫正三角形”。
修改目的:因为本节课重点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及应用,因此可以将第3题放到第二课时研究,替换为“什么叫正三角形”的原因是可以为新课探索正多边形的概念作铺垫。
修改二:将【探究一】多边形的有关概念第1~3题放到【预习检测】中,并增加了第4、5两道小题。
(1)一般地,由n条_____的线段_____联结组成的平面图形,称为n边形,又称多边形。
(2)如果多边形的各边都_____,各内角也都_____,则称为正多边形。
(3)联结多边形_____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4)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对角线,可以将n边形分割成_____个三角形。
(5)n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_________。
修改目的:因为这些基本概念学生通过预习新课可以理解并掌握,因此放到【预习检测】中即可。增加第4题可以为学生探索n边形内角和公式作铺垫。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及应用,增加第5题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预习牢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修改三:在【探究一】(1)~(3)中增设矩形框中的问题。问:
修改目的:通过增设问题,起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修改四:在【探究二】中增加了图形和表格。
【探究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1)探索:请根据图所示,完成下表。
由此我们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__。
(1)?摇试一试:如图,在n边形内任取一点P,联结点P与多边形的每个顶点,可得几个三角形?(图中取n=6的情形)这几个三角形的各内角与这个多边形的各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这种方法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
(2)问:还有其他方法吗?请自主探索。
记忆:n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
修改目的:增加图表,使问题更加直观、明了,降低学生探索的难度。
修改五:将【当堂检测】(1)~(5)题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重新进行排列。
(1)()求九边形的内角和。
(2)()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44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3)()求下列图形中x的值。
(4)()一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为150°,你知道它是几边形吗?
【拓展提升】
(5)()一个多边形,除了一个内角外,其余各内角之和等于2500°,该内角是多少度?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修改目的:将题目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重新排列,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修改六:将【课堂小结】原来两个方面的问题:
数学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思想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为三个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深刻的体验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存在什么疑惑?
修改目的: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更为全面地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修改七:课后巩固设计增加第6题。
如下图,分别以四边形的各个顶点为圆心画四个半径为R的圆,问这些圆与四边形的公共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修改目的:此题形式新颖,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修改八:课后巩固设计增加选做题。
选做题:小明在求某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多加了一个内角求得结果为1350°,求该内角的度数以及多边形的边数。
修改目的: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分层布置作业,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通过研讨充分发挥老师们的集体智慧,然后修改形成导学案定稿,定稿经备课组长审核,再由年级主任签字后交油印室印刷。这样有效避免了一人备课,多人使用的简单化做法。
3.二次备课
备课组老师拿到导学案后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和个人教情并根据批改导学案情况进行二次个性化备课。
(1)根据批改导学案情况我发现学生的易错点有:①n边形共有多少条对角线?②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用算术法求多边形边数时容易漏加2。③探究二中学生探索n边形内角和公式时,不画图形,过程不够完整规范。
(2)针对以上问题我对展示点评作出如下分工:基础题由C层同学口头展示,B层同学点评;易错题由B层同学展示,A层同学点评;重、难点由A层2号同学展示,A层1号同学点评,教师最后进行点拨并总结解题规律和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3)当堂检测采取分组竞赛的形式,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又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安排。
以上就是我校三级备课的基本流程,三级备课流程的优化为“三个设计”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11篇
听了池老师七年级数学下《分式》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引入部分,池老师以“稀有动物灰熊在P平方千米的保护区内找到7只灰熊,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该保护区平均每平方千米内有多少只灰熊吗?”打开教学,并借此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保护稀有动物。让学生感觉这不是数学课,而是教育课,减少了数学课堂紧张的气氛。接着,池老师通过找几个代数式的共同特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分式,进而让学生归纳分式的概念,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观察到认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
在对分式的概念巩固的时候,池老师要学生谈谈区别整式和分式的思路学生间交流方法,效果不错,并且很好的体现了“提问的有效性”这一主题。
学生的认知是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到的。因此,池老师利用探究活动:求分式的值,让学生体会分式跟分数一样,当分母为零时,分式就没有意义,并且为后面的例题做铺垫。
例2是一个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池老师先让学生动手画行程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解题的时候,又用了两种方法,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赛一赛更是池老师对本节课设计的巧妙之处,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看哪一组学生得的星星比较多,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上来了,连平时不愿举手的学生也举起了手,成绩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使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
这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对照我的数学课堂,我觉得还有很大一个距离,是我今后应该注意,值得学习的地方。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12篇
修订工作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颁布以来,对于全国的初中化学课程建设、教材研发、课堂教学、考试评价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在2010年8月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6411名初中化学教师进行了网络调查,结果显示,的老师认为“与旧课程相比,自己更愿意教授新课程”;的教师认为喜欢学习化学的学生多了。关于教科书(被调查者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或山东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的教师认为教科书编写结构非常合理、合理或基本合理;的教师认为教科书中的探究活动符合或总体符合学生的发展过程;的教师认为教科书中活动性、开放性习题设置合理或基本合理,教师可以选择使用;的教师认为教材的栏目设计合理或基本合理。在课堂教学上,与实施新课程之前相比,的教师认为现在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解释、质疑的机会,的教师认为化学课堂中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机会多了,的教师认为化学课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机会多了,的教师认为化学课堂中教师更重视讨论生活、生产中的化学问题,的教师认为教学中重视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师多了,的教师认为对学生采用多元评价的教师多了。此外,的教师平均每周开展一次探究活动,的教师平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探究活动,教师平均每个学期开展3—4次探究活动。同时,调查也反映出了化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些问题,例如,的教师认为教科书多数章节中的习题数量偏少;的教师认为教科书中的习题时难时易,缺少筛选,与教科书内容不一致;的教师认为教材有活动性、开放性习题,但不太符合教学需求,教师只是偶尔使用,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调查结果虽然只是来自于山东一个省,但是由于山东省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加上调查对象覆盖了该省17个地市的6千多名教师,所以结果还是具有一定的可参考性的。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文献研究,通过分析2001到2010年发表的1259篇初中化学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发现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实施与研究、实验教学及探究教学的实施与研究、教学情景设置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实施与研究、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教学新技术新理论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活跃,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及其研究中得到积极反映。
总而言之,《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颁布以来,对于全国的初中化学课程建设、教材研发、课堂教学、考试评价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取得非常显著的成就。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所设定的五大内容主题、19个二级内容主题,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所提供的具体载体和明确的学习标准,得到了从学科专家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高度认可。与此同时,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初中化学课程基本是在9年级,也就是初中三年级开设,教学受到中考的严重影响,一年课程往往被压缩为半年,由于应试教学和大题量训练造成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问题依然突出。二是由于观念问题、课时紧张、实验员缺少、硬件条件差等多种原因,实验和探究更多地停留在课标、教材和考试题上,学生分组实验没有得到基本保障。三是常规课的课堂教学方式依然比较单一,教学实效性问题依然存在。
《江苏教育研究》: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启动的?修订工作是怎样推进的?
修订工作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2007年就成立了。从那时候开始,经过长达一年多时间的调查分析和多次集中讨论与修改,修订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中央及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本着对国家基础教育和下一代负责的精神,听取多方意见,逐条分析来自各地和各方面的修订意见;制定修订工作的计划,反复研究修订的方案,明确了修订的原则,确定拟修订的具体内容;执笔完成修订后的初稿。2008年3月到4月,在前后修订6稿和集体审读的基础上,形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讨论稿》。2008年4月到11月,修订组对《修订讨论稿》文本进行了多次细致的审读和修改。2010年1月到12月,修订组结合《规划纲要》的精神和教育部提出的修改要求,对标准《修订讨论稿》进行了全面、仔细的审读,不仅对标准文本做了文字加工,而且重新撰写了“课程实施建议”部分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2011年1月到2月,结合各地的修订建议,修订组对征求意见稿内容逐条进行审核和文字修改,最后形成《修订送审稿》。2011年12月,修订稿正式。
在修订的过程中,2007年,教育部向29个省和42个国家实验区1742名教师下发了调查问卷,征询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修订建议,调查对象涉及实验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化学骨干教师和教研员。2010年,教育部又一次下发问卷,征求对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对象涉及12个省、7个大学课程中心和若干市县实验区及出版社。同时,修订组成员来自高师院校、教研机构和重点中学,他们各自利用本地初中化学教师培训、教材培训和教研活动等时机进行座谈征询或半开放性访谈10余次,收集到大量的资料。这些调查收集的意见和建议,成为修订化学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江苏教育研究》:这次化学课程标准遵循的主要原则和思路是什么?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13篇
一、理论学习培训:初一年级对课堂教学相关培训已基本完成,学校要求初二年级对本年级进行培训,具体培训内容包括小组建设与小组评价、各学科讲学稿编制原则及相关要求、课堂教学操作策略,由年级校长、年级主任、教导处杨主任、宋主任分工完成,时间要求本次月假结束前完成。 (负责人:宋艳丽、宋顺堂)
二、年级“比武”课:初一、初二在驻卉学校学习人员参加此轮比武课,学科全体成员参加听评课活动。(负责人:杨井泉学科主任)
参加人员:初一语文:陈永平 初二语文:范丽红
初一数学:自定 初二数学:李国玉
初一英语:自定 初二英语:王淑娟
初二物理:苏综超
地理、生物、政治、历史学科由年级组自定人员参加
活动时间:12月7日为语文学科,以此类推,在各学科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
活动安排:
1、此次比武课目的有四,第一,年级组进行课堂教学相关培训后,进行一次综合“演练”;第二,通过年级、学科、教师组精心准备后,此课作为相关学科的示范课;第三、寻找理论与实践中的差距,确准一些问题,继续解决。第四、对初一、初二年级的课堂改革与实践情况进行评价,确准下一步工作目标。
2、此次学科比武课除课堂教学外,还要检查备课情况,要求必须是集体备课,讲学稿也要进行评比。
3、年级校长主任分工负责学科备课、教导处相关人员参加评课,评委由教导处指定。
4、一周内完成此项工作,由教导处总结活动结果,并对优质课进行奖励。
三、学科“导学案”研讨活动(负责人:朱亚东 学科主任)
活动时间:12月14日开始,学科教研组活动时间。
活动目的:规范导学案内容、形式,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课导学案作具体要求。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14篇
摘要:本文就《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修订的核心要点等进行扼要介绍,以使一线教师更好地解读《标准》。
关键词: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修订后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式颁布了。为了让一线教师更好地解读《标准》,下面就本次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修订的核心要点等进行扼要介绍,具体内容详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以下简称修订组)完成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1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
本次修订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突出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及实践性等,注重增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规范性、操作性与可评价性等。
在本次修订中,主要参考的修订依据有:家有关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及会议研讨得到的各类调研结果;基础教育物理(科学)课程的际比较结果;时展对中学物理课程提出的要求等等。在这些修订依据中,修订组非常关注的是课改实验区一线教师的调研回馈结果。
经过广泛交流、讨论,修订组确定了修订《义务教育物理课标(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的整体思路,即: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课标(实验稿)》确定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培养目标,保持《课标(实验稿)》原有的整体框架结构和核心内容不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课标(实验稿)》中与“科学内容”相关的行为动词,适当增加案例,调整“实施建议”,仔细推敲文字表述等。
《课标(实验稿)》的五部分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及“附录”,其具体的修改原则如下:
对于“前言”,根据对所有学科统一的修改要求,调整表述;对于“课程目标”,保持原结构不变,调整表述;对于“内容标准”,保持原结构不变,微调“科学探究”,修订“科学内容”;对于“实施建议”,保持原结构不变,侧重修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对于“附录”,梳理出学生必做实验,增加案例及评析,规范行为动词。
2 微调“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
本次修订注重巩固和强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继续强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及实践性,注重对学生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为此,在对《课标(实验稿)》修订的过程中保持总体结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等基本不变,侧重对部分内容的完善性调整。
如,在“课程性质”中,分别从物理学功能、物理课程功能、物理课程特点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初中物理的课程性质。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功能,突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定位,将原“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将“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另外,将原来的“课程标准设计”改为“课程设计思路”。在“课程目标”的修改中,对总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微调;对“知识与技能”分目标,将行为动词“初步认识”统一为“认识”,其它仅做文字推敲;对“过程与方法”分目标。分别从观察能力、提问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交流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梳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分目标,进行了适当整合,并做了文字推敲。
《课标(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在本次修订过程中,各学科统一规定将“内容标准”换名为“课程内容”)是本次修订的重点之一。在修订中注重落实多维课程目标,力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融人“课程内容”中。
将“科学探究”放进“课程内容”中,并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适当推敲了“科学探究”内容中的文字表述,微调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部分条目。为了进一步落实能力目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及指导性,修订时删去了《课标(实验稿)》中类型相近的案例,另外补充了两个案例。修订后的案例具有比较合理的内容结构:既有课内探究,也有课外探究;既强调了整体探究过程,也注重了对某些探究要素的侧重;既有按教材设计的探究内容。也有自选课题的探究内容。探究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充分考虑了教师对科学探究案例类型的需求。另外,在每一个案例后,增写了一段“评析”,旨在分析本案例的特点以及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等。根据教育部对课程标准文本的统一要求,科学探究案例放进了附录。
在《课标(实验稿)》中“科学内容”含3个一级主题、14个二级主题,每个二级主题下又有若干三级主题。这次保留了原课标中的一级、二级主题,主要针对三级主题内容进行了修改,具体修改有如下几个方面。
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
为便于理解和评价,本次修订进一步规范了行为动词。如,将原有的“初步认识”调整为“认识”,将“大致了解”调整为“了解”,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使认知水平相对更清晰。如,将原条目“理解奥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规范为“理解奥姆定律”,因为“理解”中已有计算之意。再如,原条目“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规范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因为对该条目不仅要求探究的过程而且要求了解探究的结果。
细化条目,明确要求,便于操作
鉴于《标准(实验稿)》中有些内容条目比较原则化,要求比较宽泛,不便评价,本次修订对这些条目做了进一步的细化,这有利于教学,也便于评价。如,原条目“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这不仅增加了可评价性。而且明确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避免了盲目地人为拔高。再如,原条目“会测量温度”修订为“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对应要求更加明确,并适当降低了难度。
适当删减知识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科学素养综合提升,本次修订适当删减、整合了一些内容,适当降低了要求。如,将原条目“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和的不同现象”中的“颜料混合”删去,因其与物理关联不强;将原来与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的3个条目,通过“新材料”整合为1个条目,而原来的具体内容则作为例子列入,这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适当增加内容,重视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因学生学习需要,也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次修订适当增加了个别知识内容。如,增加了“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此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且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一定影响,故增加了此条目。为加强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未来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升,本次修订适当增加了与生产、生活联系的条目。如,增加了“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条目。为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本次修订适当增加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如。增加“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等等。另外,本次修订还从三级主题中选定了20个实验条目,将其放在附录中作为学生必做实验。在选定这些实验时,不仅注重了内容结构的合理,而且注重了能力结构的协调,关注了探究性实验的纳入。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不仅让学生完成列出的必做实验,而且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努力开发适合本校情况的实验课程资源,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3 主要问题的处理说明
本世纪初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走进课改实验区后,已在全国各地实践多年,相关实践者已积累了多年的课改经验。而这些经验对课改的深入发展将发挥有利的作用。为此,教育部曾委托专项课题组在2003、2007年对《课标(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科学探究”、“科学内容”及“实施建议”等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研究。相对2003年而言,2007年问卷调查的范围更大,人数更多,实验时间更长;问卷设计中的问题更深入,更有针对性;调查与被调查者更能理性反思,更富经验。
2010年末,教育部课程中心再次广泛征求了对《课标(实验稿)》修订的意见。这些意见来自部分省、市、大学课程中心、出版社及个人等。根据调研意见,修订组再次认真整理、讨论了一些主要问题。并对修订稿再次进行了调整。
下面列出调查得出的主要结论,以及针对一些主要问题的处理说明。
对“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主要问题的处理说明
从对《课标(实验稿)》的“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调查数据看,有%的教师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课程基本理念”,有%的教师认为“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课程目标好或较好;有%的教师认为“过程与方法”维度的课程目标好或较好;有%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课程目标好或较好。因此,从统计结果看,教师是认同“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同时也有一些修改建议,如建议“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适当细化”、“课程基本理念应从正面引导的角度描述。不要用‘改变’、‘改革’等字眼”,建议增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的具体案例等等。从国际比较研究结果看,《课标(实验稿)》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是符合国际基础教育物理课程发展趋势的。
修订组修改这部分内容时,侧重于文字调整,字句推敲。对于希望进一步细化的建议,修订组认为关于“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的解释及案例等内容最好放进关于《物理课程标准》解读的文本中。
对“科学探究”中主要问题的处理说明
对于《课标(实验稿)》提出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教师认为太高,%的教师认为较高,%的教师认为合适;对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语言描述”,%的教师认为很清楚,%的教师认为较清楚,%的教师认为一般;对于“科学探究实例”,%的教师认为很好,%的教师认为较好,%的教师认为一般。由此可见,一线教师基本认可《课标(实验稿)》中提出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认可相关的语言描述和相关的实例等。但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还有一定比例的教师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偏高了。另外,也有一些具体的修改建议,如建议“给出更多的选题范围,避免教师盲目探究”、“案例的数量要增加一些”、“探究内容是否可减少一些,要求是否可降低一些”等等。
修订组在修改这部分内容时,适当增加了不同类型的探究案例。并增加了对案例的剖析。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使其更有逻辑,要求更清晰,但是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内涵基本保持不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国际基础教育领域自然科学课程发展的一大趋势。另外,小学科学已对科学探究能力做出了相当的要求,比较可知,《课标(实验稿)》中的这部分要求就不高了。
对“科学内容”中主要问题的处理说明
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当问及教师对“科学内容”的整体感觉时,%的教师认为有难度,%的教师认为难度适中。但是,当问及每个一级主题下的内容难度时,对于“物质”这部分内容,%的教师认为适中,%的教师认为偏难:对于“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教师认为适中,%的教师认为偏难;对于“能量”,%的教师认为适中,28,1%的教师认为偏难。当问及具体知识点时,要求增加知识点的教师相当多,而且对大量内容希望要求到理解(含计算)水平。
为此,修订组组织一线教师专门召开了研讨会,深入研讨“科学内容”的难度问题。后来大家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对“科学内容”难度认识的不统一,主要是由于思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如当问及对“科学内容”的整体感受时,大家思考的对象不仅有课程标准,还会考虑到所用教科书、教辅及考试等;当按一级主题问及“科学内容”难度时,大家更多思考的是课程标准;当问及具体内容条目的增减时,大家会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学科的结构以及中考等。通过充分调研及讨论交流,修订组在总体上保持了《课标(实验稿)》原有的难度,同时对少量条目适当降低了要求。
对“实施建议”中主要问题的处理说明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15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以往初中信息技术“教”与“学”的方式,摆脱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的束缚,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天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纵观小组合作运用现状,一些问题逐渐浮现出来,故有必要以高效的应用策略规范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以全面提升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一、巧用“科学分组”策略,改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科学分组”是小学合作学习的基础与前提,但部分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教学中往往忽略科学分组的重要性,这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更不利于教师的点拨与指导。巧用“科学分组”策略,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坚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原则。这种分组原则不仅有利于同一组内成员的优势互补,确保成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小组与小组之间公平竞争,不相上下。例如,在泰山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三章《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中第一节“保存图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法。但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进行科学分组,而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讨论。最后,课堂秩序陷入混乱状态,一些课堂捣乱者趁机凑在一组,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学生不仅没有完成合作任务,反而将合作时间当成了闲聊时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合作学习前一定要进行科学分组。第二,组内成员数量尽可能保持在4~6人,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会引起组内混乱,不利于合作学习,太少无法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同样不科学,故要人数恰当合适。
二、引进“任务情境”策略,激发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引进“任务情境”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所谓“任务情境”策略,即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构建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促使学生成功完成任务。具体而言,这种任务情境的构建主要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法、问题情境法、生活化教学法等多种途径来完成。例如,在第五章《演示文稿的制作》第二节“制作演示文稿”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构建小组合作任务情境。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以“我爱我家”为创作主题的优秀PPT作品,让学生自行观赏,激发学生对演示文稿的制作欲望。在播放作品时,教师可重点将文稿中所插入的音频、视频播放出来,供学生欣赏学习。做好铺垫之外,教师可用PPT课件为学生布置以下合作学习任务:“以‘我爱校园’为主题小组合作进行文稿制作,并通过小组讨论将制作步骤、制作方法归纳出来。”这样一来,小组成员必定在教师任务的驱动下积极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见,构建小组合作任务情境,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积极性、主动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实施“任务情境”策略的过程中,要对小组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适当点拨和指导,提高小组合作质量。
三、注重“评价反思”策略,提高信息技术学习信心
评价反思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渗透合作学习法时往往忽视评价反思。一方面,这不利于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并改正缺点,提升自我。另一方面,缺乏教学反思不利于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总的来说,教师忽视“评价反思”策略,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评语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很多教师确实对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了评价,但评语往往是“不错”“好”“不太好”“有待改进”等十分笼统的字眼,并没有针对M员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阐述。第二,不善于基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从自身问题入手。诚然,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指导者、参与者,更是评价者与反思者,故教师不仅要对小组合作成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公平性、激励性评价,更要积极进行自我反思,积累教学经验,为构建更加高效的信息技术小组合作课堂而努力。例如,在“演示文稿制作”小组任务完成后,对于优秀小组,教师要予以嘉奖,对于较差的小组,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激励其优化改进,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综上所述,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意义。鉴于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巧用“科学分组”策略、“任务情境”策略、“评价反思”策略等多种应用策略,以真正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当然,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尚不成熟,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全面改进应用策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曹晓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16篇
老师所讲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4)》一课,是二次函数这一章中教学的一个难点,而老师通过深度挖掘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巧妙地运用一中的教学模式,突破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了新知,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闪光点:
一、 教学设计合理 。
1、重视问题的设计。本节课老师立足于学生基础,充分挖掘教材,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比如:在学生回顾y=ax2、y=ax2+k这两条抛物线的基础上引出了新知,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2、重视了知识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的设计。通过探索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弄清y=a(x-h)2这条抛物线与抛物线y=ax2、y=ax2+k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注重探究过程的设计。本节课xx老师精心设计了画图、猜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究。
二、 教学方法
以一中模式为载体,变教为探,环环相扣。本课中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动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在画函数图象、归纳二次函数y=a(x-h)2图象的性质、平移规律,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同桌合作,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改变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我们看到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 突出数形结合思想。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画图,多次观察图象,分析列表,发现规律,从数到形,从形到数,在反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板书合理,灵活使用多媒体。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本节课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1、个别问题提的不明确。
2、在研究抛物线平移时,由于电脑原因,平移没有呈现出来。
3、课堂时间分配不太合理,致使学生练的少,缺乏巩固。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17篇
今天张老师上的是代数式的值,这节课数学组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意识比较强。
吴老师在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抓得也是比较紧的。教学环节是比较清楚的。
二、这节课王老师确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理解代数式的值的意义,并会求代数式的值,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培养学生准确运算,与观察概括的能力,并适当渗透对应的思想;
3、通过例题的讲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质,提高运算能力;
4、通过代数式的值的教学,渗透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关系思想。在这四条目标当中既有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又有思想目标,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具体,也比较明确,符合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三、这节课王老师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设计,从复习代数的意义入手,通过列代数式,用语言叙述代数式3n+5的意义,编一道实际问题,使所列代数式为3n+5。等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代数式的值的意义。然后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求代数式值的方法,从教学效果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18篇
记得陈海琦校长说过这样一段话“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听课评课中升华,教研能力在听课评课中加强,技能技巧在听课评课中产生,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的确,随着评课文化的不断深入,评课这一项常规的活动也随之扎根于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也让我们的一线的教师们从被动思考转化为了自觉思考。评课文化并不是为了迎合某位校长或主任的个人喜好,而是通过听、评的过程,让我们自己真正受益。
通过9月27日的听评课活动,结合老师们的评课方式,把评课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先说优点或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提出研讨的问题。这种形式比较多见,大都是有这种传统的心理,良好的开端是点评成功的一半。
2、先谈需研讨商榷的问题,再把优点加以点评。这种点评开门见山、有针对性,一定要注意指出问题的数量不要太多,抓住主要矛盾即可。
3、在每一条“优点”中,再重新加以设计,提出改进方向,以求更好。这种评课方式给听者造成思路并不很清,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
4、评者只谈体会,不直接谈优点和不足,而是通过富有哲理的体会,给授课者留下思考、留下启迪。或激励赞扬、或蕴含希望。这种点评层次较高,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功底,需因人而异。
我想我们现阶段的评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目的却只能是唯一的,那就是“实事求是,坦率诚恳”,让我们通过评课活动,不断提升,亮出自己的风采。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19篇
数学组共有八位教师,既有经验丰富的张殿荣老师,又有区学科带头人郑素梅老师,有年富力强的郭振红、周业智、李箕贵、曹艳老师,还有充满生机活力的张翼飞、黄谨老师。全组老师精诚团结,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人际关系和谐。
以下介绍本组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依靠集体智慧,营造良好的教研气氛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仅一个班成绩的突出,不能代表整体水平,只有整体水平高了,才能真正打得出去。我们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备课组的八位老师荣辱与共,相互支持和鼓励,备课课组活动有声有色、保质保量。我们每周坚持一次集体备课,每学期坚持不少于10次的集体听课和评课,老教师的示范课和青年老师的研究课给我们提供了彼此交流学习的机会,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集体备课时,大家毫无保留,广泛地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研讨,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有效保证了教研的质量。我们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也强调个人的'工作责任制,避免吃“大锅饭”,根据各人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订出了相应的奋斗目标。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打团体战的概念,没有单独冒进的念头。
二、抓住学生心理,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环境
高考竞争的残酷,带来中考形势的严峻。由此带来的各种压力,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不管优生和学困生,他们的学习大都是被动型的。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我们教师的工作怎样努力也没用,这就迫使我们去研究学生的心理,找出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法。
通过连续的观察和调研,我们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并确定我们工作的重点和工作措施:优生---拓展;中等生---狠抓;学困生---辅导。
优生有较好的思维习惯,上课前我们先把问题布置给他们,让他们自已先研究,提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时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让他们充分舒展自己的见解,然后老师加以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化、类比和提高,从高、严、难三个方面要求他们。
中等生是一个大的群体,在平行班是学习的主流,上课时我们以他们为主,力求在课堂上消化所有的知识点,作业和练习题也以基础题为主,强化训练,普遍提高。
对于差生,我们本着提高一个成功一个的心理,用爱心从思想上感化他们,用耐心从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编出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的题目,力求使他们每节课有事可做,每节课有收获,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要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比如给学生及时的辅导;给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及时的提醒;给有好的解法的学生及时表扬;给失去信心的学生及时的心理安慰;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潜能的机会。如张翼飞老师的“每日一题”,郑素梅老师的“每天一页”,周业智给学生的每周中考尝试等都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很好的拓展空间。只有教师与学生有充分足够的情感交流,才能使教学在一种愉悦、竞争、合作的环境下完成。
三、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营造课堂教学高效益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每节课的高效益。中考要取胜,必须从初一开始抓起,打好基础很重要,同时,初三复习的后期工作也十分重要,要在有限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把六本书复习好,不讲技巧,不讲方法,不拿出有效的措施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后一阶段,我们要讲究“精讲”这一环,学校给我们的教学时间与别的学科一样,时间紧,任务重,要做到“精讲”,对我们来讲,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规律的消化;注意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和疑难问题作重点讲述;注意新旧知识、新题旧题的对比,把复杂抽象的问题作连贯解决;注意解题方法的延伸,摸索解决的规律;注意一题多解的研究和条件多变的问题的对付方法;注意富有思考性的新问题,与学生一起探索研究。
“练”这一环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在每周两节的延伸课程中,我们基本上保证每节课有30分钟以上的练习时间,而练习题必须是经过备课组精雕细啄的、与中考接近的、有代表性的题目;理解概念、巩固定理的基础题;运用知识的能力题;一题多解的思维题;易出错的常见题;综合分析的提高题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强化练习,学生的解题准确度,应变能力,及技能才会有很大的提高。
中考是一场硬仗,要打好这场硬仗,不仅要强攻,还需要智龋我们只有不断去面对、去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切实遵循教育教学的方针办事,团体智慧 + 个人努力 = 一定能成功!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20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10一05
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2001年开始的,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当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作为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对初中的历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十年的教改实验,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新课改要继续深入推行下去,就需要总结十年课改的成就与经验,分析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更加明确课改的目标,确定课改的走向。其中,修订已试用十年的课程标准,就成为新课改继续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年初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计划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新版”)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本文仅就课标新版的内容作简要的说明,以期引起同行们对历史课程标准新变化的关注。
一、课标前言部分的新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是前言,由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个子目构成。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课标新版前言部分有了新的内容。
1.对课程性质的新阐释
课标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实际上只是概述了历史课程的作用,而没有直接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新版则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性,并对这四个特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应该说,这是在国家的教育文件中首次对初中历史课程性质进行了概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定位、属性和特点。
2.对课程基本理念的新强调
课标新版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更为清晰的论述,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初中历史教育要秉持的理念,与课标实验稿相比,更为简明扼要。在这部分中,除了提出课标实验稿中已论及的教育理念,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倡导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创新等。课标新版还有一些新的提法应引起我们注意,诸如:(1)强调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2)强调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3)强调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这些理念,对于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有着指导意义。
3.对课程设计思路的新调整
课标新版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首先是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即“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这一总体设计思路下,课标新版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其中,继续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对课程目标的划分思路和课程内容六个板块的设计思路外,最重要的变化是弱化了课标实验稿中的学习主题,而是采用“点一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所谓“点”,是指具体的历史事实;所谓“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内容体系的设计上来说,是要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课程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这一设计思路,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重要调整,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此外,这一部分中还提出了一些在课标实验稿中未涉及的设计思路,诸如:(1)提出在内容的编制上要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2)提出在突出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3)
课标实验稿在能力目标的表述中,有些地方较为含混,如将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合在一起论述(计算历史年代、使用历史图表的等应属历史学习方法的范围)、将表达能力界定在陈述历史问题等。而课标新版则明对课程内容中的教学活动建议进行了说明;(4)提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问题,为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留有余地。
二、课程目标的新确定。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课标新版在这部分中,首先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而在具体的目标方面,继续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划分,但对这三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使之更为明确和完整,也更为清晰和易于把握。
例如,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两版的表述对照如下。
确划分为五条,其中第1、2条涉及知识目标,第3、4、5条涉及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观察、想象、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再如,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两版的表述分别。
课标实验稿对过程目标的阐述不甚清晰,在方法目标方面提得尚欠具体,而课标新版将这一领域的目标明确分为五条,其中前三条涉及过程目标,后两条涉及方法目标,尤其是对方法的目标要求提得较为具体。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课标新版是列出了六条,其基本精神与课标实验稿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则是更为强调,论述更为清晰,也有一些新的提法值得注意。例如:
(1)在民族观的培养要求方面,特别强调要“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2)在认同感方面,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国_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3)在国际视野方面,提出要“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4)在人生观方面,提出要“初步理解个人
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从以上可以看出,课标新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比课标实验稿提得更为具体,指向更为明确。
三、课程内容的新构建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这部分涉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具体指标,因而也是教师们最为关切的。课标新版根据课程设计思路,在课程内容的编排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其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内容概念
课标新版将课标实验稿的“内容标准”的提法,改为“课程内容”。这是因为“内容标准”的概念在内涵上不易廓清,尤其是像历史这样的人文社会学科。而“课程内容”的概念则更为明确,即指课程所含具体内容的体系、线索及要求等。
2.体系新构
课标新版重新编写了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部分,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对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在每一板块的内容中,改变了课标实验稿学习主题的结构,而是按照历史时序的发展,列出重要的史事要点。
3.知识增减
在内容的编排选择上,秉着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这一基本原则,删除了课标实验稿中过难、过偏、过细的内容,以降低难度,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体上来说,课标新版中的内容知识点比课标实验稿减少了五十多个,如世界古代史板块中,减去了课标实验稿中的南方古猿、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布匿战争、丕平献土、琅城起义、希波战争、马可・波罗、阿拉伯数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诗》、阿基米德、麦加清真寺、巴黎圣母院等知识点。’
课标新版的课程内容在消减一些知识点的同时,也适当增加一些课标实验稿未涉及的知识内容,如中国古代史增加了东汉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增加了义和团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国现代史增加了雷锋;世界古代史中增加了早期大学、基辅罗斯;世界现代史增加了生态与人口问题等知识点。这些新增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范围和时代的特征。
若将增减的内容统一计算,课标新版要比课标实验稿减少了三十多个知识点,使知识总量有所下降,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内容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
4.提法新变
课标新版在内容编排和提法上有一些新的变化。历史教育的内容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研究新成果的出现而有所改进,这是毋庸置疑的。课标新版在这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变化,兹举数例如下:
(1)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这一传统提法,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因为从概念上讲,“融合”是指合成为一体,容易使人在民族关系的认识上产生误解;而“交融”则表明是相互性的,更符合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情况,也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2)将七七事变后“中国的全面_开始”这一提法,改为“全国性_开始”。因为“全面_”是与“片面_”相对应,而“全国性_”则与“局部_”相对应。中国的_,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就开始了,但从全国的角度上讲还仅是局部性的_,七七事变后则转为全国性的_。
(3)课标实验稿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近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而课标新版则改放到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中。这是根据国内外史学界已基本得到公认的划分,即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5.形式更新
在编排形式上,课标新版是将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建议用双栏表格的形式,列表对应显示出来,使之更为直观,更易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操作。如中国古代史板块的起始部分,是这样显示的: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
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
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
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
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总之,课标新版在课程内容方面有不少新的变化,教师们应加以认真的钻研和领会。
四、实施建议部分的新修改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部分构成。课标新版在这四个方面也作了新的修改,简述如下:
1.教学建议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概括提出了七条教学建议:(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3)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5)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建议,有不少是在课标实验稿中已经提出过的,但也有新提出来的,例如第三条建议,指出教师要进行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如通过具体讲述历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认识。这条建议,实际上是有针对性的。
另外,在课标实验稿的教学建议部分中,列出了多个教学活动案例。而课标新版则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教学活动案例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课程标准作为国家的教育文件,主要是在指导性、引领性上提出有关教学实施的思路,不必论及过细的教学具体操作方案,这样也为广大师生的教学活动留有更大的空间。至于教学活动案例,可以放在课程标准的解读当中,供教师参考。
2.评价建议
课标新版的评价建议,强调了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尤其是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在评价的设计上,课标新版分别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提出了评价思路和要求。同时还对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反馈等方面提出建议。
3.教材编写建议
课标新版在这部分主要是具体说明了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强调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并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21篇
此后,便有许多学校、许多老师对此争相模仿,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笔者认为,讲学稿的有效实施其实就是集体备课的最佳演绎,充分发挥了教师的集体智慧,也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创了一条“教学合一”的教学新路。但若要真正运用好“讲学稿”,在初中语文教学方面应注意四个“三”:
一、编写内容要注意做到三位一体
讲学稿是一种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三者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的载体,即讲学稿既是教师上课时使用的教案,又是学生上课时使用的学案,还是学生课后练习的作业本。三者能否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作用、能否帮助教师有效教学、能否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对讲学稿的编写提出了严格要求。
所以,在经过不断实践与完善后,侧重于学习过程也即教学过程的编写至关重要,通常应由三部分组成:(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后)巩固·拓展。
学习·研讨:紧紧围绕所学课文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对教材重新整合,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应体现出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并布置适当具有一定梯度的课内练习题或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以巩固课时的重难点,力争体现精讲多练。
巩固·拓展:根据该课时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习题,如阅读理解题或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型,要求习题的选择必须与中考接轨,并根据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练习;“讲学稿”的最后部分要留出一定空白撰写“课(教)后记”。
另外还应注意不同课型(如新授课、作文指导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的“讲学稿”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二、编写过程要注意落实三个步骤
语文“讲学稿”的备课模式符合集体备课模式,即“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初中语文讲学稿的具体编写过程应侧重落实三个步骤:
1.备草稿:每学期初,各备课组长做好本学期备课计划,安排各个主备教师和副主备教师(主备教师一般应该是较有经验的老师)的备课任务。各主备教师按照备课组要求必须提前两周备好“讲学稿”草稿,并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阅;副主备教师服从主备教师的安排做好备课的其它相关工作。
2.集体备课:初审人初审后在集体讨论讲学稿前至少一周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要求每个教师认真对“讲学稿”进行修改,并由初审人召集备课组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备课组集体讨论要做到“三定三有”: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
3.审核定稿: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定,制成正式文本;讲学稿的正式文本必须提前一周完成。
三、具体使用要注意兼顾三个对象
讲学稿正稿形成之后,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应兼顾教师、家长、学生三个重要对象。
(一)学生使用要求
1.学生在上课前两天根据“讲学稿”的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讲学稿”中课前练习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课内练习题,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在使用”讲学稿”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2.学生学完一课后,及时在”讲学稿”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即把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与练习及时记录在“学后记”,以便在“周周清”的课外辅导中向老师提出并加以解决。
3.在每一个单元或一周的学习后,学生要将 “讲学稿”进行按日期顺序进行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并要妥善保管。
4.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在课外完成讲学稿中相应层次的课外练习题,并于第二天上交给老师批阅。
(二)教师使用要求
1.教师在上课前两天将“讲学稿”发放给学生,精心布置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同时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工作,保证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做到扎实高效。
2.教师使用“讲学稿”之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研究讲学稿,熟悉讲学稿,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时有的放矢。
3.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讲学稿”,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讲学稿”(多少酌情而定),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4.用“讲学稿”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5.原则上教师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教师要对“讲学稿”中的课外练习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布置。
6.教师在使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后,要及时在“讲学稿”的空白处撰写“课(教)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
(三)家长使用要求
1.要求学生要将当天完成的讲学稿及时交给家长检查,以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从而对学生实行双重教育,以保证学生能高效使用好讲学稿。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22篇
复习课是数学课的一个重要的课型,如果说数学新授课教学是“画龙”,那复习课则是“点睛”。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数学复习课呢?
平时授新课,新鲜有趣;复习时,要重复已学的内容,有的学生会觉得单调、枯燥无味,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复习的认识,主动进行复习;另一方面,要以“新”提高复习的积极性。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复习时,由于解题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我们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意盎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防止智力疲劳,保持解题的“好胃口”。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它却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像一情节曲折的电视剧,那迭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正是它的诱人之处,“山重水复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悦取代之后,学生又怎能不赞叹自己智能的威力?我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教学生施展“点金术”等等。
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新课程的知识点教学中都是分模块出现。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梳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因此我在复习课开始前,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他们两天的时间归纳本章节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并制作相关的复习提纲,让他们在归纳整理的工程中相互交流讨论,通过这一交流讨论让学生对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及它们的联系有个系统的了解。课上公布各小组的成果互相查漏补缺,对本章节的知识又有了第二次复习的机会,加深印象。通过复习提纲,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但是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可以引导学生按教材顺序,分单元梳理出各单元的知识点,特别要抓出每个单元知识的重难点,和自己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复习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辩。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学生复习了知识后,体验到了学习数学和获得成功的快乐。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这些知识点,并说说各概念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抓住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要关注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将学生的作业本上平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归类,并拟出了针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学生通过练习分清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或者采用合作互助的方式先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做错的题进行归类,还要试着找相关类型的题做一做,同桌互相检查、辅导,然后教师将自己拟定的题出示到黑板上让学生练习,检验一下学生掌握得如何。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那些基础知识掌握好的学生,另外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让他们练习,以达到分层学习、分层辅导的目的。这样的复习,即弥补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更进一步地得到提高。
精选例题和练习
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平时我有一个记载本,每次作业批改后,我认真记录学生作业中错误的题目及错误的原因,复习时我从记载本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错题,让学生先练,让再次出现错误的学生说出或写出他的想法,由学生评讲、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纠正过程中易于接收,学生爱讲、爱听,效果要比教师讲好得多。另外精心选择或自编一些综合性较强但不一定繁的例题,题目设计到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帮助学生薛泽一些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另外选择的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受到启发,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
巩固知识是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应当把引导学生自主练习作为巩固知识的主要策略——“精讲多练”。复习时,教师除了帮助学生理清要点,说明常见的错误的防止和策略外,应大胆放心地让学生自己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获得提高。在练习设计中,可通过典型多样的练习,帮助系统整理;设计对比练习,帮助沟通与辩析;设计综合发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及时测试检查复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认为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方法。复习完成时,可选取数量适当的题目进行当堂检测,设置综合训练题,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每次测试之后,教师要认真整理并分析卷面情况,找出普遍性或较多人犯的错误,统计出错误情况,成绩好的、有进步的、不及格的、问题大的各是哪些人,然后有效地进行评讲。评讲课上,要大力表扬进步大的学生,激励他们介绍学习经验,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同时将错误率高的题目评讲完以后模仿出题上作业本继续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补缺和提高的效果。
总之,复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根据本班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促进复习课走向实效。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23篇
乌鲁木齐十三中于菲老师的一节八年级的《中点四边形》一课,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贴近的必熟悉,熟悉的必喜欢”,通过美丽的图案创设教学情景,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回顾“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知识,再通过实际问题引导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形状的判定和证明,当学生初获成就感时,将问题推向特殊的四边形中点四边形形状,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交流时间、探索时间,让学生通过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不变的事物,再次感受几何图形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发现并理解影响中点四边形形状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后,又回归生活实际,通过一道中考开放题的探究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享受到学习乐趣。
整个课堂以人为本,教师不断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的合理想法多给予肯定,一堂课中不停的用不经意的赞许、夸奖、点头、微笑甚至全班鼓掌,让每一个学生课堂上勇于表达乐于表达,还多次使用“请坐”、“请回答”、“真棒”等用语,尊重关注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本课属于“综合与实践”课,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这样的课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之前可以借鉴参考的课例不多,于菲老师的课是对“综合与实践”课的实施做了一个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初中数学精彩评课稿范文 第24篇
修订工作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历史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是进一步确立了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长期以来,历史课程往往被视为小学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规定了课程实施的计划、学时等。目前,历史课程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得到了认可和重视。
二是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在历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逐步接受并不断深入理解,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同时主动、积极地开展教学研修,进行校本教研。
三是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方式。历史新课程的实验,最大的亮点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方式上,从以往的注重教师传授历史知识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与提高。
四是历史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专门的阐述,教师在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上的视野大为扩展,积极开发校内校外的多种历史课程资源,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类型的教学材料,从而使历史课程资源在渠道上、种类上、形式上多种多样,教学材料丰富多彩。
五是初步建立起新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各地在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各种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从而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笔纸考试的单一方法,评价的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及不同教学阶段评价(包括课堂教学、单元教学、学期教学和学年教学的评价)相结合等,使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方面的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
杨孝如:课程标准的修订是一项系统工程,历史课程标准修订也一样。我想,在修订之前,应该会有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吧?
修订工作组:这次历史课程标准修订,我们遵循了四条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本依据,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义务教育之中。以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为目的,修订《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二,以总结和巩固十年新课改的成果、继续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精神和理念进行修订工作,力求通过努力,使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更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更有利于新课改的实施,不仅弥补和解决课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更要有助于新课改的持续发展和深入进行。
第三,在充分肯定《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10年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借鉴我国和外国历史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研究近年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的成果和问题,努力使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更有利于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更加适合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符合今后十年的发展。
第四,尊重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系统性的学科特征,使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进步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杨孝如:有了基本原则为指导,《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就有了方向,接下来,修订工作是怎样展开的?
修订工作组:根据上面提到的四条基本原则,《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基本路径是: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入手,抓主要矛盾,然后修订课程标准的其他部分。这样做的理由是:“内容标准”的修订是彻底解决“难、繁、偏、旧”问题的要害,先进的课程理念、具体的课程目标都要通过切合实际的、适度的内容标准来实现,“实施建议”的修订也有赖于“内容标准”的改动。另外,“内容标准”决定了教科书的编写框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科书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的修订工作程序分为两步:
第一步,重点进行《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第二部分“内容标准”部分的修订,主要的工作是:第一,根据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点和国际上通行的体例,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打乱时序的史实进行重新排列,删除较难和较偏的部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第二,确定中国史和世界史的主线。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中国近代史以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中国现代史突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史则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保留、选择的史实链接起来基本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时空线索。第三,选择和修改课程内容要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体现社会的进步和学科发展的趋势,结合学生的经验,贴近现实生活。第四,为落实课程目标,提出具体的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并采用双栏表格的形式,将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列表显示,相互对应,使之更为直观,更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为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创新留下一定的空间。
上一篇:公安局日常训练简报范文(15篇)
下一篇:中山公务员面试范文(热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