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3634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46分钟。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范文 第1篇
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但兴趣容易转移,光利用课堂上讲讲练练逐渐会让他们感到乏味,因此“快乐作业”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剂调味品。可以在作业布置中利用学生爱思考、爱创新的特点,布置一些有趣且联系课堂内容的作业,学生因此会积极投入地完成所布置的作业。虽然可能会出现语法错误,但在实践中他们努力尝试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就是一种进步。
一、英语作业的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喜欢的事物会全身心的投入。例如,我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4a课的主题是“学习数字以及询问时间和回答某时间做的事情”,我布置了两项作业:第一,让学生将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用英语表示出来。这样让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知识联系实际;第二,请学生回家自己设计一面时钟,在第二天的课堂中用以询问其他同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摆脱英语作业的单调形式,并且这个时钟还可以运用到下面知识点的教学中,课上与课下同时努力,让学生切实掌握知识。
二、英语作业的实践性原则
英语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交流的工具。
只有在实践运用过程中,才更能体现语言的实用价值和魅力。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本单元所教的句子、小诗或歌曲,回家说给父母听,也可以找同学或好朋友,课后相互练习。让他们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锻炼口语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英语作业的灵活性原则
学生容易喜新厌旧,如果我们布置的同一类作业次数太多,那样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要灵活、多样。例如我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3a第三单元时,这课主要的单词是学习各种水果,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两项作业:第一,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水果,并用英语写出这个水果的名称和颜色,这样即复习了水果的单词,又复习了颜色的单词;第二、让学生去买水果,然后根据表格里的水果名称填上重量、单价和价钱:这样,学生通过到水果店购物,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水果类单词,并且还学会了购物的技巧,将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范文 第2篇
一、及时性原则
心理学中有一条非常有名的曲线:“遗忘曲线”,它揭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遗忘先快后慢。因此,教师作业的设计就应把握时效性,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打铁要趁热”,学生明白了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教师就应立即出几道题让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巩固巩固;学了测量方法后,教师不防让学生实地演练演练,学了数对后可以叫学生站上讲台对全班位置指认指认……
教师作业设计时效把握的好,将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二、联系生活原则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在作业设计时应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较紧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我在教学方向与路线后,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实地指认方向,并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题目:“请说出你从学校回家的大致行走路线。如果你是上学,行走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又如我在学生学会简单的除法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王奶奶为感谢小钱、小王、小李的长期帮助,特送给他们12个桃,这几个小伙伴拿到桃非常高兴,可怎么分呢?请你们帮帮他,要让他们每个人得到的一样多哦!”这些学生身边耳濡目染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事,学生才乐于接受,才能打心眼里认识到数学的作用,才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因此,我认为作业设计要放宽视野,要密切知识与实践、课堂与社会的联系,为“课堂数学”与“生活数学”之间架上一座桥梁。
三、灵活运用原则
数学是培养思维的学科,大量机械的反复练习会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产生思维的懒惰性。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努力变通知识点,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后,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一个正方形周长与一个长方形周长相等,现知道,长方形的长是8cm,宽比长短2cm,求正方形的边长?2、在一块长8cm,宽5cm的木板上锯下一块最大的正方形木板,现要在正方形木板四周镶上花边,问花边有多长?”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
四、趣味性原则
一般的习题往往以单一的较枯燥的文字形式呈现,学生看着就烦,从而产生负担感,厌学感。因此,教师在练习设计时应力求图文并茂,题型丰富多彩,并在措辞方面尽量增强文字亲和力,消除学生紧张恐惧心理,使孩子们感到数学题目既轻松又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的解题兴趣。如学生学了部分计量单位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改错题:“今天早晨7小时,我从2千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的时间刷牙、洗脸,然后吃了约200千克的早饭,接着,我背起2吨重的书包飞快地奔向400毫米外的学校,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0米,在路上我碰到了30克的吴超同学,一会儿我来到了长8分米,宽6分米的教室,拿出长1米的钢笔和厚2米的练习本写起字来。上课铃响了,身高170米,重60吨的李老师走进了教室。”这样的习题往往让学生捧腹大笑,数学兴趣猛增,效果极佳!
五、开放性原则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所具有的条件常常是客观随意的,条件也许多余也许不足,如果要解决它,学生除了要能寻找到数学信息,还必须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并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如:1、找到两个比10大的整数,并且两者的积是720。2、小冬带着他的狗去接客人,小冬每分钟走40米,客人每分钟走60米,小冬的狗每分钟走120米,狗遇见了客人便返回,遇到了小冬又去迎客,狗在小冬与客人之间往返,直到小冬与客人相遇,小冬接人花了40分钟,问这段时间内小狗行了多少米?开放的习题能打破学生思维的单一性,促成一题多解,从而达到深化创新的效果。
六、多层次性原则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范文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景观设计;校园景观;设计特点;设计原则
一、引言
在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许多高校都面临改建、扩建,甚至建设新校区的问题,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协调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和校园建设之间的关系,创建优美生态环境、浓厚人文气息、独具个性魅力的大学校园环境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高校景观设计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除了满足广大师生的物质生活需求,也更加注重校园精神内核的塑造,注重人与环境、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做为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场所,为高等院校师生服务,它也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环境景观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院校更是与城市、高校的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因而,高校景观设计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高校景观设计的特点
针对高校景观设计而言,如果只单单关注功能性,就不足以称其优秀。当今时代对校园环境的要求已不满足于它的物质功能,更多的要求它成为一种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精神产品,包括文化价值和道德的体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鉴于此,高校景观设计应以人文主义出发,以提升人文环境为目标,努力体现高校所独有的文化气质、严谨的治学氛围、开放自由的精神,对广大师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景观设计应表现出以下几种特点:1.高校景观设计应体现高校严谨治学的态度、浓郁的学术氛围、特有的校园文化,及其良好的教育教学功能;2.高校景观设计应体现出对人的理解与尊重,这就要求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不仅要从表象的感官体验着眼,还要通过心理层面,对环境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和再理解,并从人的行为习惯、生理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使设计更贴近人的需求;3.高校景观设计应从长远考虑,留有发展余地,规划出科学、合理、扩展方便的弹性生长型校园结构;4.高校景观应具有引导和教育作用。这就要求设计要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例如运用廊柱、雕像、浮雕、标牌等环境小品,并结合富有特色的植物,打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塑造学生健康品质,引导学生正确的三观,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高校景观设设计的原则
基于高校景观设计的特点和内容,笔者提出几点在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1.功能原则
高校景观设计所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功能原则,即景观发挥的有力作用,也就是人们对景观提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包括生态、文化、艺术和安全等方面的作用。约翰.西蒙兹说“首先确定的是用途或体验,其次才是对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设计。”形式不是校园规划的本质,它只不过是承载规划功能的外壳或躯体。高校根据各功能的不同,大致分为校前区、教学区、生活区、课外活动区等,设计时应根据各功能区的不同特点进行布置,既要满足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的物质功能,更要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如校前区是学校对外形象宣传的重要展区域,故设计采用简洁、大方、明快的手法;而生活区则采用休闲、亲切的设计手法,创造宜人的空间,色彩宜淡雅不宜华丽,设置适量多的休息座椅、休息亭廊,为师生的休息、交流提供方便。“美院”之一的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中国一座著名的艺术院校,相较于其他普通类高校而言,更担负着艺术教育、艺术传播的重任。在这样重大职能要求下,这所校园更需要宜人的空间和功能性基础建设。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作为高校景观设计的典范,建成于2007年,在景观设计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并在校园功能性空间的利用上做出示范。漫步于中国美术学院,园内随处可寻相对静谧、优雅的环境,利于学生进行思考和灵感的激发;工作室有适宜的光线和足够大的空间便于学生进行创作;当他们写生时,校园内有合适的观察和取景点和画具的搁置点,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视角供他们选择,有不同的对象供他们描摹。不同功能区域的环境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来处理,诠释了对校园精神的理解,从而反映校园的多元性,自由性,兼容并蓄。
2.以人为本的原则
景观设计强调最大限度的满足使用者多层次的需求,不仅要满足人们的休憩、出行、聚散的物质要求,同时满足人们交往、共享、参与、安全等社会心理的需要。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就要求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充分把握其时间性、群体性的行为规律。比如报告厅、食堂、图书馆这些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场所,绿地应该多设几条捷径,道路也应适当的加宽;导视牌设置在关键性路段,保证信息传达清晰、有效、直观,这对于新生或外来人员寻找目的地有重要提示作用;校区的照明系统尽量完善,提高夜间行走的安全系数;休闲座椅在校园内随处可寻,并选择木材质为主要材料,保证四季不因温度的变化而给休息者带来不舒适的坐感…这就对高校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设计要依据不同层次需要对空间进行组织与划分,包括设施的设置、材料的选择、景观的创造等,都要充分考虑师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将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作为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植物在校园景观中有重要的作用,是除了建筑以外最能体现校园景观特色的素材。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多样性带来的丰富景观、植的季相性带来的季节景观、植物的层次感与疏密度带来的不同空间感受。作为景观中活的因素,不同植物的动态变化过程能使校园景观年年有不同、季季有变化、处处有惊喜。此外,小品、雕塑、座凳、园灯等园林设施在校园景观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都是校园景观设计时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只有整体与局部统一、大环境与小细节协调,在设计时将所有关键点全部考虑周全,才能创造出良好宜人的大学校园景观。
3.最高效率原则
近年来高线不断扩招,在校学生数量骤增,通常达1万人以上,由于校园内的交通有人流集中、交流频繁等特点,因此人行道路在校园整体环境中应注意连贯性和舒适性,大多数园路要承担分散人流、缓解拥堵的作用。曲径、幽路的设置可以相对减少,因为这样的道路不太能承担这样的功能,只要满足师生一定的休息、安静思考的空间足矣,现代大学校园中的园路应平衡人流量、行走速度与景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少无效路径,提高园路利用率和校内交通效率,满通的需要的同时,又要有助于整体校园景观的形成,为师生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在安徽农业大学内就有这样一条小道,路边建有高、低层错落的建筑,并配植了银杏、夹竹桃、桂花等繁复混杂的植物景观,加之小道本身所具有的坡度,不仅为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的交通活动和行为提供空间载体,还带给人以深邃、静谧、舒适的感觉。最高效率原则就是在规划中解决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学生在最短时间、运动行为最少,到达一个或多个既定的目的地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草坪上被踩踏出一条条小路,栏杆被破坏产生缺口,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行为者的心理容忍度,即当行为者有明确的目的地时,总有选择最短路径的倾向,当这种愿望的强烈程度到达一个点时,便会产生破坏。因此,这就要求设计者充分考虑“就近原则”,设计中尽量避免破坏行为的发生,并预见到未来使用者的行为频率、人流量大小、安全性等问题。以沈阳建筑大学校园为例,其校园内便捷的路网体系,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用直线道路,连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形成穿越于稻田和绿地及庭院中的便捷的路网。这种设计考虑到大学生在校园中的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方便学生的目的。
4.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是高校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高校景观设计的安全性原则既包括物理环境的安全,也包括心理环境的安全。物理环境安全主要体现在校园建筑的质量上,高校师生众,人口密集,活动交往频繁,因此校园建筑的质量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建筑结构要合理,防震、防火及其他防灾功能要不断提高,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比如,校园道路过窄,弯度过急,坡度过陡等,都会给校园师生活动埋下安全隐患。因此要充分考虑通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校园内人车密集,机动车道要与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相分离,并保证行车空间开阔无障碍。又如,校园内不要种植对身体有害的花木;危险地界应加设牢固的扶栏,校内健身器材要注意养护、及时维修等等。心理安全相对物理环境而言则比较复杂,主要指教室、宿舍楼、图书馆、校园内步行道路、活动操场等这些会令师生感到不安的因素要在前期预防和避免。比如楼内昏暗的照明、狭窄的通道、刺鼻的气味、没有围栏的广阔空间等。总之,校园安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复杂多变,这就对景观设计师、校园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要鼓励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积极提出建议和整改意见,共同参与到校园建设上来,这不仅有助于校园的环境建设,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归属感。
5.可持续发展原则
“绿色设计”成为当代环境景观设计的主打理念,是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校园建设秉持可持续原则。南科大地处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片区内。北依羊台山,南靠留仙大道,东临长岭皮水库,西侧为规划中的深圳大学新校区,园区建设用地194.38万平方米。正是受多重复杂的地形影响,促使设计者重新审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设计者保留校园原始山头,因地制宜,随山就势,尽量减少对原有的地形、植被的干扰和破坏,既节约了建设成本,又保留了基地的植被和起伏的形态。除地形外,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因素,使海绵校园的建设规划进一步提出。项目通过布局弹性可持续的雨水花园、湖泊、湿地、溪流体系,形成综合考虑“渗、滞、蓄、净、用、排”的水系统,尽可能地减少地面径流,消减洪峰,同时增加了地下水涵养,保持优良的土质。该举措为南科大创造了丰富的水生态环境,为校园景观带来勃勃生机,让师生体验更为自然的生态环境,充分展现可持续发展、水木清华的校园景观。校园规划设计中应注意与本身的地理条件相联系,不要盲目的将非常难得的自然条件改变甚至破坏,如山体、水系等推平、填埋;肥沃的表土被砂砾覆盖……设计者应从实际出发,尊重自然条件,充分利用有利的水文、地貌条件,巧妙利用,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南科大景观设计者尊重自然的理念和以自然山水为基底的校区建设,形成与“自然”握手“的连续性生态景观结构,促进校园形成融于自然、享受自然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另一则典型案例是沈阳建筑大学的“水稻景观”,这是一个用最经济的途径来营造一个校园环境的案例,景观中大量使用水稻、当地农作物作,并以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底,展现当地的地理特色。此外,水稻景观同校内的中央水系水体形成了循环的湿地系统,通过稻田植物根系的过滤,水体内的污染物被净化处理,创造了宜人的自然景观。这样的设计不但投资少,易于管理,而且能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收获的稻米——“建大金米”目前以被作为学校的礼品,赠送给到访者,沈阳建筑大学以劣势转为优势,向外界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可见,低消耗、高效能、可持续作为校园景观设计的目标,顺应时代的潮流,是高校所推崇,社会可认可的。
6.教育性原则
在培养人才方面,高校除了要重视课堂教育之外更要注重育人环境的构建,育人环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课堂上无法达到的,而营造学校景观文化在构建育人环境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景观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的熏陶,这是校园景观的重要作用。学校的历史雕塑、纪念林地、建筑、碑刻不仅是一种校园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精神力量。校园是无声的课堂,它作为高校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励师生,提高道德品质和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蓬勃向上的精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八字校训,概括了北京师范大学这所百年老校的育人宗旨。每逢假期,全国各地的师生,无论是来培训,还是游览,大家总少不了要在石碑前,端正地留下一张照片。这镌刻在黑色石碑上的八个字,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标准和精神追求,是百年师大涤荡世风,泽溉文明的承诺,洪远声训,余音绵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生信条,也激励着后来的北师大学子在最平凡也最需要自己的土壤,励精图治,默默耕耘。武汉大学的鲲鹏雕像是1977、1978级校友毕业时赠予母校的礼物,这座象征着远大志向和豪放气脉的雕塑,凝聚着众多校友的爱校之情和赤子之心,也寄托着他们对学弟学妹的殷切希望:如鲲鹏一般,志存高远,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鲲鹏雕像,在十余株山樱树的掩映下,显得青春而灵动。以上结合几例高校的优秀景观设计案例以探析景观设计的原则,旨在为国内高校景观设计的研究抛装引玉,给未来其它院校的构建模式带来一些启迪。国内高校景观设计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近年来才逐渐被人所关注和重视。所以我们有理由、有责任、有义务去按照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重新规范我们目前高校景观的设计,提高设计的能力和意识,纠正已经存在的设计偏差,以此弥补我们曾经缺漏的“课程”,避免盲目的“跟风”。民族身份危机是国内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之一,高校景观设计要努力打破这一局面,努力创建一种既现代又中国的景观风格,这种风格要与中国的历史传统、传统的民风民俗、当地的自然条件相结合,唤起师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家乡自然景观的审美意识和自豪情感。高校景观设计需要结合国内的实情,设计出具有现代性、国际性、中国特色并存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刘鹏,毛洪伟,刘俊跃.绿色校园规划设计思考与实践-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2(1).
[2]张斌.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滁州学院学报,2006,8(1).
[3]冯永均.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园林园艺,2014,4(32).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范文 第4篇
一、立体构成的形式美三原则
整体性原则。整体之美大于局部之美,首先思考的是宏观形式和结构,陷入细节就很难把握整体。时时把握整体的设计观念,防止局部喧宾夺主,这和素描的学习的原理相通。整体构思原则是立体造型的成功关键。整体性是指在内容和形式上,构成的各元素之间有着关联,任何构成元素单独的视觉意义必须被控制在整体的视觉之下,局部只有在整体的关系中才能被认识。设计者在考虑构成中的每一种元素时,都必须在一个宏观思路中去思考,整体原则是三大构成都必须遵循的。
简洁概括性原则。在形式设计中要简洁明确、概括洗练,达到整体效果,使形式生机勃勃。只注意数量,不注意质量的堆砌只能是错上加错。力求用简洁单纯的方法来完成整体的塑造。中国古代的宋瓷就是简洁概括的典范。
主从性原则。元素有主导和从属之分。主从不分会导致元素间的相互关系的混乱。尤其是处理强对比要素时,须使一方有明显的优势,才能求得整体的和谐。同样的,立体形态的视角的主次关系也必须明确,任何一个建筑或工业产品都有一个主视面,造型才有整体秩序美。
二、统一和秩序
统一的形式法则的功能在于将造型的各个元素秩序化,使得整体的造型要素彼此产生关联而形式富有秩序,产生单纯而和谐的美感;秩序是理性的组织规律在形式结构上所形成的视觉条件。秩序的特质取决于规律的模式,规律越简单,整体效果越严整,规律越复杂,整体效果越活泼。在形体的组织结构上,还要注意秩序的变化。统一中才能找到更好的秩序。
三、重复
相同单元的反复能产生严整而富有秩序性的统一感。相似单元的重复能形成统一中的变化;相异单元的重复能够形成变化中的统一效果;重复的原则必须寻求适宜的规律,以把握适当的效果。重复构成的特点:视觉现象秩序化、整齐化,呈现出和谐统一,富有整体感的视觉效果。
四、对比与和谐
对比指立体形态以对比方式衬托出彼此的特点,使彼此的个性更加明确、强烈、同时增强形体对感官的刺激,造成更强的视觉效果。对比,造成富有生气、活泼、动感的造型,元素间的差异性是对比的根本。缺乏对比就没有活力,失去运动感。
和谐,指立体形态间的共性大于个性,求统一。一味强调对比,导致元素间的冲突加大,全局难以控制,带来整体的关系模糊。设计师协调统一形态构成的各个要素。对比与和谐是相辅相成。是对立的统一,立体构成从许多方面体现出对比与调和的关系。不同形体呈现不同的对比与调和的关系。几何形体,各种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他们之间的搭配都容易找到整体关系,由于都具有统一感和整体性,容易对比与调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古代著名建筑运用了几何原理,金字塔、太和殿,罗马角斗场,无不折射出几何形体的对比与和谐。设计师的成功地将几何形状从属于基本形,使基本形特征得到强调。
实体与虚空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遵循和谐之美。实体与虚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又独立存在。实体是客观的,它存在于虚空中;实体和虚空很难彼此独立存在。虚空不同的内容和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空间情绪。老子说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立体造型的色彩关系需要追求和谐。天然与人工材料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关系,给人以各种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形成调和关系则产生秩序感。立体形态的色彩在不同的光照下构成不同色相、明度和纯度对比,人的色彩感受中伴随着心理活动,出现冷暖、进迟、轻重、厚薄、扩张与收缩、动与静等感受。利用色彩对比可取得和谐的效果,也是进行变化的重要方法。任何对比色相都可以通过改变纯度、明度、面积、比例取得对比与和谐。
五、对称
在立体构成中,任何形体,如果以形体的垂直或水平线为轴,当它的形态呈现为上下、左右或多面均齐就称之为对称。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对称的现象,例如动物、飞机的双翼、植物的叶子等。人们在观看这类形体时,对称形式美感往往会给人带来感官的满足。对称形体使人有安定感觉。
视线在两边之间来回游动,最终视点落在形体的中间点,获得视觉上的愉快和享受。对称形式的特点是整齐、统一,具有极强的规律性。我国古代建筑和器物无不追求对称之美。
欧洲的历代宫廷建筑、纪念馆等是对称建筑的杰作。建筑物中心轴线两边的形和体量相同,强调对称的中心,安定、庄重感油然而生。形体越复杂越要强调对称性,否则有不安定感。意大利建筑大师帕拉迪奥的圆厅别墅之所以采用对称形式,是为体现庄重之感。简单的形体也要强调视线的对称。柯布西耶的萨伏耶别墅,形体简洁明快,正立面有5根立柱,刚好获得对称的效果。复杂的形体,运用综合方法体现对称性。通过不同形体的组合和连接、并将某些部位形体加以变化和强调可获得丰富的对称效果。
六、平衡
在视觉形式上,不同的色彩、造型和材质等要素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上将引起不同的重量感受;如能很好的调节到安定的位置,即产生平衡状态。对称平衡是指造型空间的中心点两边或四周的形态具有相同且相等的公约量而形成的安定现象;非对称平衡是指一个形式中的两个相对部分不同,但因量的感觉相似而形成的平衡现象。
七、比例的形式法则
在立体构成中它是指形体部分与部分、局部与整体数量上的数比关系,体现出形态的美感。
自然界的万物中和人造之物自身存在着比例,不同性别的人体比例不同,不同年龄的人体比例不同,这些都可以从西方绘画大师的作品中找到端仪;比例幽雅的工业产品的造型,受大众青睐。简洁明快的比例更容易被接受。具有简单的比例的形态是优美的,经得起历史检验。西方优秀的古典建筑的设计都表现出简洁的比例关系,柯布西耶继承了这个传统,在著名的《模度》一书中,阐述了他的比例观念。
基本比例关系有3种,固有比例、相对比例、整体比例。固有比例:一个形体内在的各种比例:长、宽、高的比例。相对比例:一个和另一个形体之间的比例。整体比例:在整体空间中,组合形体的特征或整体轮廓的比例,应该尽量让每个视角看起来都不是很乏味。从水平和垂直方向观察。要注意3种比例间的关系,使它们之间达到尽可能和谐的状态。
比例和尺寸关系密切。尺度是单位测量的数值概念,规定形体在空间中所占的比例。人们感觉到某物大,这是指在规定的空间中它占去了大部分空间。一个物体的超过规定的体量,会将其他物体的空间挤压,使各个元素在空间中失衡。立体空间构成在整体体量上的大小和各元素的尺度也须要考虑。构成体的体量与材料的运用是有联系的。在体量的规定下,材料规格上的考虑也有着相当的意义。
八、节奏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范文 第5篇
最初的高中物理实验手册对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的设计,是让重锤连接一条纸带,纸带穿过竖直固定的电火花计时器的限位孔(如图1所示),接通计时器电源,手提纸带从高处静止释放重锤,重锤和纸带一起加速下落,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了重锤的运动情况.重复做多次试验,然后选择一条打点清晰的纸带(如图2所示)来研究重锤下落是否机械能守恒.重锤从静止开始下落,要求出减少的机械能mgh,首先要找到开始下落时的那个纸带上的那一个打点O点.设计者利用理论计算。所以把距离为2mm的两个打点的那一个点记做是静止下落的起始点O点.这样就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出重锤下落的高度hOB,算出减少的机械能.再利用短时间内AC平均速度约等于B点的瞬时速度.实验分析从以上试验设计原理上去分析以上的实验设计,似乎都一一满足了.而且此实验设计简便,测量数据较少,数据处理也很方便,这样也同时提高了实验的精确性.只是实验中纸带下落过程受到打点计时器和空气的阻力,但重锤的重力远大于阻力.因此数次的实验结果也比较符合设计者的预想.粗略看来此实验的设计较为成功,但问题出在初始点O点的确定上,即2mm的推导上.
2实验的改进
设计者为了避开因寻找起始点而犯的科学性错误,现行的物理实验手册中在处理纸带时,实验不再确定起始点,而是随机取了纸带中较为清晰的两点A、B(如图3所示),验证重锤从A到B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实验要量出AB的距离,然后用短时间内平均速度约等于瞬时速度。实验分析实验的操作过程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在纸带打点处理上进行了改进,而改进后的实验没有了科学性错误,并且也是切实可行的.从实验设计原则上看都满足了七大原则,那这样的实验设计是不是完美了呢?不需要做任何的优化了呢?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这实验设计也有它的缺陷存在.①实验至少需要测量三段距离,要计算两个瞬时速度,这比第一个实验,实验的测量和计算都略多了些,而这使实验的简洁性受到了影响,以及增加了测量带来的偶然性误差,也使实验精确性降低.②以上两个实验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那就是重锤和纸带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受到的阻力有两类,空气阻力、纸带和打点计时器的摩擦阻力.而主要影响是后者,这个摩擦阻力使每次实验的结果。
3实验的优化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范文 第6篇
关键词: 延性抗震;能力设计原则;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A
目前,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仍都采用基于强度的设计方法,并利用结构的延性能力来弥补结构强度的不足,期望在结构容许的变形范围内充分发挥其塑性耗能的能力,来抵御地震作用。与弹性变形相比,过大的塑性变形会使结构开裂,混凝土脱落,甚至破坏;但另一方面,由于弹塑性阶段的结构刚度降低,改变了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非弹性的不可恢复变形可以耗散输入的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对结构的作用; 在非线性状态下,结构是否破坏将取决于塑性变形能力或耗散能量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强度,强度条件并不能恰当地估价结构的抗震能力。如何有效地利用结构非线性变形的耗能能力,同时结构又不会产生过大的强度损失和过大的塑性变形,避免开裂太大而不易修复或破坏,就必须对结构的弹塑性变形特性及破坏机理作深入的研究,进行结构延性抗震设计,以减轻甚至避免震害的产生。
在近年来发生的几次大地震中,桥梁结构的震害严重,如1971年圣费尔南多地震(图2)中,许多新建桥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197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图3)中,桥梁大多毁坏或严重破坏;同样在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图4)和1995年阪神大地震(图5)中,许多高架桥严重破坏。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存在许多不足, ,也说明延性设计在目前规范中尚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以改进现行的设计方法,使结构的设计更合理。
美国圣弗尔南多地震爆发以后,各国都认识到结构的延性能力对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意义。在1994年美国北岭(Northridge)地震和1995年日本神户(Kobe)地震爆发后,强调结构总体延性能力,已成为一种共识。为保证结构的延性,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地震破坏的随机性,新西兰学者Park等在70年代中期提出了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能力保护设计原则(Philosophy of Capacity Design),并最早在新西兰混凝土设计规范(NZS3101,1982)中得到应用。以后这个原则先后被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桥梁抗震规范所采用。
能力保护设计原则的基本思想在于:通过设计,使结构体系中的延性构件和能力保护构件形成强度等级差异,确保结构构件不发生脆性的破坏模式。
与常规的设计方法比较,能力设计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他可以确保结构具有预知和满意的延性性能,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地震动的不确定性,使结构具有最大可靠度保证意义上的防止倒塌能力。能力设计方法与常规设计方法在结构抗震性能的区别如表所示。
表1 能力设计方法与常规设计方法在结构抗震性能的区别
基于能力保护设计原则的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
(1)选择合理的结构布局;
(2)选择地震中预期出现的弯曲塑性铰的合理位置,保证结构能形成一个适当的塑性耗能机制;通过强度和延性设计,确保潜在塑性铰区域截面的延性能力;
(3)确立适当的强度等级,确保预期出现弯曲塑性铰的构件不发生脆性破坏模式(如剪切破坏、粘结破坏等),并确保脆性构件和不宜用于耗能的构件(能力保护构件)处于弹性反应范围;
具体到钢筋混凝土梁桥,按能力保护设计原则,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塑性铰的位置一般选择出现在墩柱上,墩柱作为延性构件设计,可以发生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
(2)墩柱的设计剪力值按能力设计方法计算,应为与柱的极限弯矩(考虑超强系数)所对应的剪力,在计算设计剪力值时应考虑所有潜在的塑性铰位置以确定最大的设计剪力;
(3)盖梁、结点及基础按能力保护构件设计,其设计弯矩、设计剪力和设计轴力应为与柱的极限弯矩(考虑超强系数)所对应的弯矩、剪力和轴力;在计算盖梁、结点和基础的设计弯矩、设计剪力和轴力值时应考虑所有潜在的塑性铰位置以确定最大的设计弯矩、剪力和轴力。
参考文献: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范文 第7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本方法;设计原则
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各种建筑物的体量逐渐增大,同时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要求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设计方法已无法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需要。以下就建筑设计基本方法及设计原则进行论述分析,以供参考。
一、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
建筑设计的基本过程是一个由简到繁由繁化简的过程,就是说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繁杂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运用建筑设计的相关方法,通过建筑思想的引导,从而完成具有某种倾向的建筑作品。所以研究建筑设计方法也是分析建筑思想和作品的必经之路。
1、 平面功能(流线)法。建筑平面设计是解决绝大部分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建筑物的功能分析时就会对所构想的建筑设计进行具体的分析。虽然建筑是一个三维向量的产物,不应该也不可能单一谈论一个局部,但是对于建筑的今后使用,平面分析还是有必要单独提出和研究的。平面处理的好坏直接作用于建筑的使用功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怎样通过使用流线的分析,设计出合理的建筑功能来。平面功能(流线)法是目前建筑设计人员大量采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其主要概念是,先分析用地关系,通过了解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从功能出发进行平面功能的合理组合,同时考虑建筑的空间设计等环节。
2、符号象征法。符号象征法就是特定符号的或约定成俗的表现形式,运用在建筑的表面或建筑内部的特定装饰部位:或者,建筑的平面以及空间体量本身就是一种符号的象征或者模仿。国内外的很多著名的建筑作品,都运用了符号象征法。符号象征法还大量运用在一些对建筑形象有特殊要求的设计中,如同一开发商开发的房产项目,通过统一的建筑设计和企业符号的结合来标示企业的形象等。
3、构图法。现代建筑的基本体量空间或其它要素,都可以归纳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如矩形正方形等建筑设计通过构图要素来分析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出形体之间的比例尺度对比主从韵律均衡重点等形式美的规律使用构图法进行建筑设计的一个前提是:建筑师是怎样对其所设计的建筑进行定位的关于探讨几何关系与构图也并不是到现在才有的,早在希腊和罗马时期,建筑师们就开始了关于几何关系与构图探讨。而现在这种方法仍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进行建筑构想的时候,建筑师通过构图要素来分析建筑物各要素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出形体之间的比例、尺度、主从、对比、均衡、重点等形式美的规律。建筑师是对其所设计的建筑进行怎样的定位,是使用构图法进行建筑设计的一个前提。
4、 结构法。结构法主旨是通过建筑的结构形式来表达建筑设计,亦称为结构主义的建筑设计方法。结构与建筑空间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通过结构设计的表现来诠释建筑物的性质,但那些结构要素本身时不能被其他要素来替代的。比如外墙的清水混凝土就是把建筑结构要素当作装饰要素来处理。结构法的主旨是通过结构设计的表达来演绎建筑物的性质,现代建筑大师也曾经把建筑结构要素当作装饰要素来处理但那些结构要素本身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构外露,就像要告诉人们建筑内容是如此的丰富,以至于人们看到此类建筑有时甚至会有点不知所措。
5、建筑沿革法。建筑沿革法主要是通过我们要系统的对以往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从中研究和提炼自然的法则、历史、文化与人类的生活习惯及思想,以这些来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从而进行相关的建筑设计,极力想通过设计的建筑去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这个方法对于建筑师是非常难掌握的。
二、建筑设计的原则
1、综合性设计原则。对建筑系统的研究,我们必须从它的功能、结构、要素、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个体分析。每一个个体的分析结果都要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和整体分析对比中去,按照比较的差异从新进行分析、修改、整合,使部分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统一。
2、“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三种人的利益。一,甲方,即建设单位的利益。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甲方对项目功能及经济性的要求。二,使用者的利益。使用者有时候是甲方,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使用者的职业各不相同,数量也不同。满足每个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建筑师不可推卸责任。三,施工单位的利益。这里面也包含了对施工企业施工的经济性及便捷性、安全性的考量。同时也要照顾到农民工、设备安装人员甚至包工头的利益及安全。
3、整体性设计原则。就是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各种组成部分和各种功能需要,作为一个整体,体统性的研究其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体现建筑的特征和规律。
4、循环利用原则。建筑的循环利用原则包括再利用、再循环两方面内涵。再利用是指将各种建筑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加以利用。再循环主要包括对早期建筑的改造利用以及对照明设施、各类设备以及砖石构件的重复利用。再循环是指建筑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 经过一定加工处理使之变成可再次利用的资源。这表现在对旧建筑中可再生材料的重新加工、合成和利用。
5、绿色环保原则。现在, 我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 我们也越来越注重生态, 环保, 越来越追求人与自然科学整体协调发展的社会。我国的大中城市普遍存在林木稀少, 楼房与人口日益密集以及大气污染, 水污染等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影响居民的健康与生活。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设计区域的自然条件, 利用城市的自然地貌特征和原有的植被、水体、花卉等, 本着保护和恢复原始生态的原则, 按照体现不同城市特点的要求, 尽可能的协调绿地, 水体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6、刚柔相济原则。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除了以上原则以外, 还应该是刚柔相济的。结构刚度过多则可能导致适应变形能力差, 强人的破坏力瞬问袭来时, 需要承受的荷载很大, 容易造成局部受损至最后全部毁坏; 如果刚度过柔的结构则容易造成变形过大而导致无法运用甚至全体倾覆。
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建筑及其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促使现代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多方面的需求,使设计出来的建筑能真正满足人们对建筑使用功能的需要。建筑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风格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在不断的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对建筑设计风格不断创新的追求,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建筑观。
参考文献:
[1] 切莱斯蒂诺・索杜,刘临安. 变化多端的建筑生成设计法――针对表现未来建筑形态复杂性的一种设计方法[J]. 建筑师, 2004,(06) .
[2] 曹赢丹. 对我国现代城市建筑设计方法的认识[J]. 建筑设计管理, 2011,(06) .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范文 第8篇
关键词:PowerPoint课件课件设计设计原则
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结构简单、技术门槛低、周期短、信息量大空间小、所支持平台使用广泛,较好地适合了我国班级教学形式,因此普遍为一线教师所使用,Microsoft PowerPoint也成为了教师展开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软件。但是,由于教师在制作PowerPoint课件时技术水平有限,缺少相关理论指导,课件制作的整体水平不高,教师多是“自学成材”,课件也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土产品”,加上没有及时改进,课件的多媒体教学功效没有充分发挥,设计粗糙反而可能产生负效应。
一、PowerPoint课件的三个基本性质
作为非专业的课件制作工具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有自己的特点,明确把握其课件特性,将有助于开发者合理的使用创作工具,取长避短。
(一)PowerPoint课件是基于卡片或页面的课件
Microsoft PowerPoint是制作数字格式幻灯片的专业工具软件,数字格式幻灯片在形式上是以卡片或页面为信息基本呈现单位的,每一张幻灯片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页,每页承载着不等量的多媒体教学信息,有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每个页面在知识体系上是一个微小的知识节点,如:某一小节的公式、概念、原理等,知识节点之间有潜在的、逻辑上的联系,利用编程语言或可视化软件,构筑多个页面节点的有序组合来展现知识体系,以超链接等形式来体现这种关系,这种基于卡片或页面的性质使PowerPoint课件中页面呈示的独立性与知识的系统性之间存在一种矛盾性特征。
(二)PowerPoint课件是信息呈现式课件
信息呈现式课件也称作演示型课件,它的主要的功能是呈现知识信息。PowerPoint中的主要媒体元素如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可以呈现多种感官信息,各种媒体各有特点,相互补充可以提供丰富的认知图景:文本可以呈现复杂抽象的符号概念,属性;图形(如:统计曲线、结构图等)适宜呈现事物的总体性、结构性及趋向性信息;动画视频适宜真实的场景和空间动作方面的信息;声音则可以渲染情境,增加冗余信息,提高刺激强度。这些丰富的媒体形式既可以表现空间性信息,也可以揭示逻辑性关系;可以是静态媒体,也可以是语音等时变媒体,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媒体呈现形式。另外,PowerPoint对媒体的操作技术要求相对简单,只要准备好有效的媒体素材,就容易将它们组织起来,用于教学。而且,与其他专业课件开发软件相比较,PowerPoint课件的交互功能过于简单,智能处理机制欠缺(更强大的交互及智能化功能需要Microsoft PowerPoint Visual Basic编程语言),所以PowerPoint课件的效力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呈现效率上,它更适宜集体教学而不太适宜个别化学习,适宜事实、概念、原理等原理型、陈述性内容而不太适宜动作技能、问题解决型等情境型内容。
(三)PowerPoint课件是文档式课件
二、开发PowerPoint课件的几个原则
由于PowerPoint课件以上这些基本性质,所以在开发PowerPoint课件时要求遵循一些规则,以求得到更好的多媒体教学效果。
(一)辅助性原则
PowerPoint课件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信息传播、呈现的方式,实现了初步的多媒体教学,但是它在交互性、智能反馈、错误处理等方面远不如Authorware等其他软件开发的课件,因此PowerPoint课件一般用于课堂辅助呈现知识,在开发时要详细分析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学生活动,注重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组织、引导和控制作用,协调好课件与其他教学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时间流程上,要安排学生交流反馈的时间,保证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引导权,以实现学生注意力的适时流转,合理分配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向多媒体教师转变,而课件不能简单向多媒体课本转变。切忌在设计课件时,不加分析地对教学内容照搬照抄;切忌在使用时让课件在课堂上独当一面,喧宾夺主,形成机械化添鸭教学。正如菲尔丁大学(Fielding Graduate University)的执行副校长和媒体研究项目媒体心理学的主管伯尼·鲁斯科(Bernie Luskin)所说:把重点转向学习,以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媒体或者技术为中心。[1]所以设计PowerPoint课件时应贯彻以人为本,教学为学生服务,课件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二)多重刺激原则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起源是外界对人的刺激,刺激越强烈,记忆就越深刻。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人们学习同一份材料,只靠听觉3小时后能记住60%;只靠视觉,3小时后能记住70%;如果视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实际教学中学生也反映,仅仅是单一文字的幻灯片,学习效果并不比书本好,反而少了自然感,少了思考的时间。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PowerPoint课件呈现信息时应当采用多样的媒体形式,如: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性、大容量性、非线性正是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所在,应当充分发挥。根据多感官配合原则合理组合媒体,选择合适的、有效的媒体形式和恰当的媒体范例,将有助于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为自己所任的科目准备足够的、有效的教学素材并且研究不同媒体的组合应用。
(三)小步调原则
每张幻灯片的教学信息区是有限的,加上字体较大(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所以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小单元,各个单元在知识体系上紧密相接,使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每一单元的新知识。因为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不能自定步调,如果学习进程在某一张内容的理解上受阻,那么其后的学习就容易发生困难。老师在设计内容时要对知识的基础概念、重点与难点有所侧重,以小步调来保证多数同学学习能顺畅地进行,这种小步调的划分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均等细琐的分割,而是以知识的难度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度量,依靠切合实际的教学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转贴于 (四)结构清晰原则
目前,PowerPoint课件的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直线式结构,适合用核心概念、基本原理把教学内容贯穿起来,渐进讲解;二是分支式结构,适合呈现知识体系,如并列与归属的概念等;三是网络结构,适合于构建情境,引导探索性学习。PowerPoint课件组成各种结构的基本单位是页或卡片,基本单位小而且容易多,为了保证结构清晰,构建结构要注意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幻灯片播放的物理结构、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与教学设计的活动结构三者统一的问题,在三者合理设计并有机结合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知识会感到清晰有条理,易于理解。在制作课件时应突出本学科知识的层次、归属、类推等逻辑关系,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并在教学活动中呈示给学生这种结构关系,以减轻学生组织、判断知识关系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建议考虑以下几点:①分析、提炼学习内容,做到幻灯片内容的简明性。②设计好清晰的导航,谨慎使用超链接,防止跳转的随意性。③幻灯片紧跟教学活动,体现课堂进程的脉络性。
(五)与学习内部进程一致原则
加涅、维格、罗杰斯提出学习的内部进程应当与学习周期的几个阶段相一致。对于PowerPoint课件来说,学习进程与PowerPoint课件的呈现内容的关系也应当是相一致的。而通常的情况是一门课程的内容会做成一个连贯的PowerPoint课件,而不考虑在教学中活动的分时性,即由多个课时来完成,所以对于每一课来说,课件是被人为分割成不完整、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许多课件来用的,显然难以符合学生每次学习的内部进程。建议考虑以下几点:①PowerPoint课件适时、适情而用,课堂教学不必自课件开始也不一定以课件来结束。②协调课件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③关注课程导入与结束的教学艺术,做好课堂情境衔接。
表 学习进程与PowerPoint课件呈现内容的关系
学习进程的不同阶段
PowerPoint课件呈现的内容
提取信息到短时记忆
选择感觉信息
语义编码
激发的反应
形成概念
问题、题目等导入性内容
本次学习目标
回顾已有相关知识及新知识提纲
有效的媒体信息
拓展、解释性信息
可以诱发期望行为的媒体情境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范文 第9篇
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准的提高,不仅对居住建筑本身,而且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居住区绿化有着重要的作用[1]。
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以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娥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还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观之物。
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下,组织、吸引居民的户外活动,使老人、少年儿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绿地中游憩、活动观赏及进行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和睦相处。人们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为形成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
居民区绿化中选择即好看,又实惠的植物进行布置,使观赏、功能、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益。
在地震、战时能利用绿地疏散人口,有着防灾避难,隐蔽建筑的作用,绿色植物还能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
由此可见,居住区绿化对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面貌的美化,对人们心理的良好作用都很有意义。随着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环境景观还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应为人所用。
21世纪的人本居住区规划设计将是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打破固式化规划理念,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中心,使小区规划达到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适宜的居住区。而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2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
功能与形式统一
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户外活动要求不同来进行。乔木、灌木、草坪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达到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2]。
设计需经济实用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适地适树,建筑周围的土壤由于建筑施工经常有建筑垃圾等阻碍植物生长的环境,须采用耐瘠薄、抗性强的树种。而且现在很多居住区的物业管理也跟不上,导致植物的生长状况不良,因此更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
美化环境
园林绿地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有平面构图,也有立体构图,同时又是把植物、建筑、小品等综合在一起的造型艺术。绿化要有统一的形式,在统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个部分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对比与调和、韵律节奏、主从搭配等设计手法进行规划设计。
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居住区绿化是以满足居民生活、为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们营造接近自然、生态良好的温馨家园为宗旨,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3]。
居住区绿地规划应以人为本
小区绿地最贴近居民生活,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4]。北方地区常绿树种应不少于2/5,北方冬春风大,夏季烈日炎炎,绿化设计应以乔、灌、草复层混交为基本形式,不宜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另外以人为本并非一味迎合目前人们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影响人、造就人、提高人的层次和品味。
居住区绿化要适地适树
居住小区房屋建设时,对原有土壤破坏极大,建筑垃圾就地掩埋,土壤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应对选择耐贫瘠、抗性强、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为主,结合种植速生树种,保证种植成活率和环境及早成景。还须考虑乔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的适当搭配以及果树、药材、观赏植物的搭配,以及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的多种手段的运用[5]。
合理的组织空间
居住区绿化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更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居住区绿化主要采取分割与渗透的手法来组织空间。
空间的分割
绿化空间的分割要满足居民在绿地中话动时的感受和需求。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空间中封闭部分给人以隐蔽、宁静、安全的感受,便于休憩;开敞部分能增加人们交往的生活气息。当人在流动时,分割的空间可起到抑制视线的作用。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人所需的空间尺度,丰富视觉景观,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获得园中园、景中景的效果。
用墙体、绿篱和攀缘植物分割当分割体的高度在30厘米至60厘米时,空间还是连续的,人坐着也能向外观赏,没有封闭感,但空间是隔开了。当分割体高度在米至米以上时,视线受阻,出现封闭感。随着高度的增加,封闭感增强[6]。
用水面、山石、树丛、花架、小品等分割水面如处理得当能拓宽空间,将有限的距离拉大。山石如砌筑得法,配以树丛能增加空间层次。花架能使空间隔而不断,但要注意比例和尺度。过于粗壮则有堵塞感,过于纤细起不到分割作用。
地面高差和铺装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改变地面高差来分割空间也是常用的手法。同时,地面铺以质感不同的材料效果更为显著。硬质铺地砖同草皮形成质感的对比,绿地底界面高差的变化增加了深度感。采用下沉式或上升式广场给人一种独特的领域感[6]。广场沿街边界可用灌木、绿篱分割内外空间。
空间的渗透
空间的渗透与联系同空间的分割是相辅相成的。单纯分割而没有渗透和联系的空间令人感到局促和压抑,通过向相邻空间的扩展、延伸,可产生层次变化。常用手法有:
用门窗、花格墙和植物框景在设置分割物时,可利用门洞等手法使被分割的空间既保持它的独立,让人们有场所感,又与外界联系紧密,相互渗透[7]。
巧用花架居住区绿地中的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间,还能使两侧的景物互为因借,彼此衬托。花架在这里作为中景,使空间具有远、中、近3个层次,产生空间延伸的效果。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8]。居住区庭院式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小同大异,各具特色,立意明确,回味无穷,融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美术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寓教育于游乐之中。庭院式绿化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人称“袖珍花园”。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居住区庭院式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小同大异,各具特色,立意明确,回味无穷,融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美术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寓教育于游乐之中。庭院式绿化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人称“袖珍花园”[9]。
利用自然景观,体现绿色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东西更容易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和谐与美好的感觉,因此居住区的绿化尽可能地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有效的利用,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地当中去[10]。避免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对原有的自然环境破坏,使住户闻不到自然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不论是新建的居住区还是改造的旧住区,总会有一些现存的植物存在,特别是一些大树要尽量将它们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地系统中,通过植物自然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就不必等新栽的植物缓慢生长,就会有较好的绿化环境,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并且不会给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带来负担。
为提高小区的生活质量,绿化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在整个小区内以自然植物景观且多以绿色植物为主,增加整个空间的绿量[11]。在居住区内多种植高大的乔木,因为成片的高大的乔木不仅可以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而且还为低层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较好的生态条件,在高大的乔木下面还可以作为活动、娱乐的休闲场地[3]。并实现绿化的多样性,建立乔、灌、草多层次的复合结构的植物群落,增加开放性空间的绿化,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最好的绿化效果。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让居民能真正感觉到大自然的亲切美好。
3总结
居住小区绿化影响因素较多。在操作过程中应灵活掌握,不可机械照搬。同时,应充分考虑到绿地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使居住小区真正成为居民生活、休息的良好场所。
居住小区绿化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富英俊.浅谈园林植物配置.园林.2001(5):19-20.
[2]袁栋.浅谈居住区绿化设计.城乡建设.1999(8):25-26.
[3]吴林春,丁金华.对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绿化设计的思考.建筑知识.2002(3):13-15.
[4]黄伙南.对居住区绿化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建筑知识.2003(1):5-7.
[5]蔡丽明.对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几个要素的探讨.建筑知识.2001(2):19-20.
[6]张鲁山.居住区环境设计.住宅科技.1998(10):5-7.
[7]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8]陈强,姜新成,张革.长春市文化广场园林绿化浅析.中国园林.2000(5):54-56.
[9]李汉飞.环境为先巧在立意-浅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国园林.2002(2):11-12.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范文 第10篇
整体性原则“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系统论最核心的内容,整体观和系统观改变和影响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整个社会思维方式,导致了“整体设计”(EntireDesign)概念的提出。“整体设计主要是把城市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去看待,即一个局部和另一个局部是相互依存而发挥作用的”。“环境的形式是整体的、统一和局部的变化,房屋是局部,环境是整体”。作为局部的建筑是通过人的生活结构、行为活动将之统一在一起的。整体性原则在本文中主要指的是外显因素,在城市建设上主要表现为外在的共同秩序,注重表现严格的整体秩序和几何形式的逻辑性,使建筑和城市具有一种秩序化,简晰化的整体性。例如:某滨江住宅区设计,上级规划确定该地段是某市滨江重要景观地带,需重点考虑城市景观效果,该方案缺乏从整体城市角度的出发的设计思维,误读上级规划原则,注重表现建筑的自我,单从建筑本身的角度而言美轮美涣,而从沿江整体景观形态角度而言,割裂了优美的城市绿带,严重破坏了整体的滨江景观效果。又如:该住宅区设计中从整体分析城市居民活动需求,设置联系滨江区域和上部城市区域的城市步行系统,即完善了城市的功能,也为建筑引入了活力,使得建筑的开发价值得到提升,从这个角度看,这是很好的从整体考虑城市和建筑关系的例子。
关联性原则
关联性原理也是系统论的重要原理,系统之间以及组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性质,各元素的关联和协调是保证总系统最优状态的基本条件。城市是由多个层次、众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体现为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作用。其构成元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就城市的建筑学属性而言,形式和功能要素包括:建筑、自然地形地貌、交通设施、开敞空间等诸多构成要素,就城市的社会属性而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各构成元素间相互是有关联的。关联性原则体现在城市建设上主要表现为内在的联系秩序,从城市出发的建筑设计应考虑对设计地块有影响的城市功能、景观、文化的内在联系,如交通条件、历史文脉、功能配套等。例如:某市区商业区某综合建筑设计,综合考虑城市步行功能和建筑本身的商业功能的内在功能关联,建筑设计运用内街,内广场,阶台广场等多种建筑空间的设计手法,完善了城市步行系统功能,城市空间更好的得到使用。丰富了城市空间形态,提升了城市空间品质,也为建筑自然引入了人气,增加了竖线便捷度,大大的提升了建筑的商业价值。这是很好的从关联考虑城市和建筑关系的例子。
统一性原则
通过博弈论的分析我们知道,建筑作为城市的构成元素代表了不同利益团体的价值取向,承担了城市社会属性和建筑学属性的双重构成角色,具有技术与逻辑、经济与政治、艺术与审美等多重属性。作为个体的城市建筑,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来确定自己的设计要点,做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元素与空间、功能、形式等建筑元素的兼顾,达到作为城市的社会属性构成和建筑学属性构成的统一性,才能使建筑以及相关区域的整体价值最大化。统一性原则表现在本中指的是城市社会属性和建筑自身属性的统一,合理的城市的构成必须是社会属性和建筑学的属性的共同协调。例如:某山镇_文化风貌整治,该建筑整治对象为该镇中心区建筑,该现状建筑大多属于老旧建筑,改造的经费很少,工期要求很紧张。而且随着城市更新的步伐近年内将会整体的拆除改造,设计上所采用该_风貌类似色彩和简化的符号,虽然从单体的本身来看显的粗糙,但整体风格协调。保证了在很少的资金和时间的前提下对镇区环境风貌整治效果。在达到城市要求的整体风貌文脉效果的前提下,适度的设计,节约了社会资源,统一了城市的社会利益和建筑的经济利益。这也是很好的从整体考虑城市和建筑关系的例子。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现状;原则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水利工程设计是一种为达到一定的水利目标而制定的工程方案、建筑物和实施方法以及经费预算等工作。目前,水利工程项目在全国各地全面开展兴建,水利工程设计作为水利工程中的重点内容,根据水利工程设计现状分析,必须抓好工程设计原则,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效展开。
一、水利工程设计的现状
①施工组织设计简单
水利工程设计对于全面开展水利工程项目有着直接的关系,设计的方案直接影响着项目的实施建造。目前,大多数的水利工程设计都非常的简单,例如:施工导流、建筑材料来源、水电供应以及施工场地的环境等具体工作内容都只是简单的叙述,甚至模棱两可的阐述。这将会影响投标工作的有序展开,问题事件不断出现。
②水资源的浪费
在我国的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农业用水量所占用比重较大。据调查研究显示,农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五分之二。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五分之四,相比农业用水,工业在水资源方面所占优势较大。农业用水的浪费,主要原因在于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并不强,不懂得水的珍贵。
③水质恶化
水资源正在面临各种人为的破坏,例如: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等方面的直接污染,水质遭受到严重的恶化。未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与工业用水,直接流向河流,渗入泥土,严重的影响了水质。根据相关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有四分之一的水资源已被受到严重污染,无法达到农业灌溉用水的基本要求。虽然现阶段,已有污水处理厂专门处理污水,但因为设计不够全面,设施、设备不齐全,造成污水处理的能力有限,且在不程度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④人为的“偷工减料”
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着“偷工减料”的行为。水利工程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程,由于人为的“偷工减料”导致工作人员在下一个设计环节中直接采用上一环节资料,并未对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究。从工程的费用到结构图的逐渐分化,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对基础材料进行补充,没有对设计方案进行加深一步的论证。
⑤缺乏服务意识
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主要是由业主进行负责的,业主负责水利工程的筹资、策划、资金保值等一系列的事务,与此同时,肩负起对水利工程的成本控制与投资效益。但是,水利工程的设计者并不能体会业主的意识,无法理解业主所提出的各种要求。当水利工程设计的意见与业主的意识产生歧义时,设计单位总是寻找相关规则等借口敷衍业主。
⑥投资概算编制不够准确
为了在水利工程设计分析方面节约时间,往往都是利用以往工程项目的单价分析表进行核定,没有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单价计算和分析,将会难以得出正确的单价。未按照实际原料价格进行合理的调整,将会引起单价核定价格过低或过高,最后将会导致整体水利工程产生不良影响。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概算编制不准确,具体叙述内容过于简单。
二、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相关人员在对水利工程的整体筹划设计方面,必须遵守相关制度要求,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①安全第一的原则
水利工程实施是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多种工程综合在一起的项目。在制作水利工程设计时应遵循效益大,风险小的要求,达到合理的经济要求。在满足相关规则要求时,应确保水利工程设施、设备的安全使用,达到一定的稳定性和耐持久性。例如:在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方面,必须满足能防止洪水的要求。城市人口聚集较多,人员出入量大,在景观建设的水利工程时,既要做到让人们能嬉水、亲水的要求,又要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②以人为本的原则
水利工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供应人们使用,因此设计的主体应是以人为本的。水利工程的设计师们应该是以人为中心,注重工程的安全。运用巧妙的方法将情感融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
水利工程的设计必须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作,水资源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在设计水利工程时必须考虑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用水,减少水浪费。
④坚持自然化和生态化的原则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倡导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学会善于利用自然环境,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水利工程设计,将自然与人相结合。
三、结语
水利工程项目具体实施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它所涉及的因素较多,在工程施工条件差,工作环境复杂的环境中进行施工时,必须严格遵守水利工程设计方案,一旦产生问题,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水利工程设计非常重要。在水利工程设计环节中,设计师们必须依照水利工程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做好水利工程的建设准备。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从而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
人们在建设水利工程时,最初的目的是防止洪水侵害,为此修建防洪堤和水库。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可以缓解、防止农作物旱涝渍灾害,同时还可以提供能源建设水利旅游景点。例如:在农作物方面,人们建设的水利工程有修建排水沟、灌溉渠道等;在能源使用方面,人们建设的水利工程有修建水电站;在旅游景点方面,人们建设的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人工湖泊等。这些都体现了水利工程的资源性、经济性与社会性。水利工程设计必须要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满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量提高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正茂,赵艳波.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理论与技术路线[J]. 水利发展研究,2007,29( 08) : 26 -28.
[2] 王长金. 浅谈水利工程设计的质量管理与造价控制[ J ] .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 14) .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范文 第12篇
关键词:桥梁;抗震;设计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地震,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经济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地震过后,我们除了救灾工作外,还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怎样才能有效预防地震,怎样才能将地震带来的伤害和损失降到最低。
1 地震对桥梁的破坏性
当发生地震时,首当其冲受到破坏的就是地基,特别是对于地基在斜坡和土质松软地段上的桥梁工程的破坏最大。所以,在选择地基时要谨慎对待,综合考虑后再做决定。地震产生后,桥梁的破坏形式也有所不同,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点。
桥台的椎体和墩身铺户开裂,还出现了滑移现象。
桥墩的台身发生位移,支座的锚栓被剪断,甚至会导致落梁现象的产生。
桥墩台身开始断裂,使桥梁有坍塌的倾向。
沙土在河水的冲刷下,被液化,致使桥墩开始下沉。
2 桥梁抗震设计的原则
只有在结构上将强度、刚度和延性等指标完美的结合,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抗震方案,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抗震设防,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却非常困难,需要工程师做到不墨守成规,在了解影响结构地震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此同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选择适当的场地
选择桥梁建设地址时,必须要选择一个抗震力强的地方,而且所选择的地方场地要足够坚硬,如果桥梁的地基不牢固,在地震发生时怎么可能做到屹立不倒。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不能选择松软土地或不稳定的坡地,对可能会受到其周边影响的地区也不能选择,因为在危害面前,是不允许“万一”情况出现的。
注意结构上的对称
在抗震方面,对称性的结构刚度与不等跨桥梁相比更具有优势,对地震灾害的防控也更加有效,比如说:如果桥梁墩在高度上差距比较明显的话,会使高度较低的桥墩受到水平震力的危害,也会使桥孔跨度较大的桥墩受到很大的地震力。因此,在桥梁的防震设计上,要注意桥体结构的对称性,尽量避免使用跨度较大的桥型。
注重桥梁的整体性
桥梁的整体性至关重要,如果桥梁的整体性不好,不仅使结构的空间作用得不到较好的发挥,也会在地震时,使结构的构件以及非结构的构件被震落。所以,要尽量的保证上部结构是连续的,同时还要采用有助于提高整体性的连接方式,并且在各个连接点设置减震措施,以便使桥梁在稳定性方面得到提高。此外,为了避免突发状况的产生,在结构的布置上要最大限度的做到尺寸,质量和刚度均匀、对称。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为了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在桥梁抗震设计上要设置多道防线,使桥梁能够多方面的抵抗地震侧向力,在遇到较强的地震时,如果第一道防线被破坏,还有第二道防线可以支撑,甚至有第三道、第四道。这样给桥梁的安全性、稳固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桥梁倒塌的现象。
3 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这种设计方法是指在不同概率地震下,结构的性能能够达到一组预定的目标,是抗震设计的总体思想。其目的是在强度较大地震后,能够将人的伤亡情况和财产的损失控制在所预先设定的目标内,同时震后,结构的功能也依然可以继续维持。其特点如下。
打破原来以宏观定性的目标为主的局面,逐渐向量化的多重目标转化。
抗震设计目标不再局限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是多目标、多层次的来进行抗震方面的设计,力求最大限度的做到不同风险水平的地震作用下满足不同的性能目标,给人民的安全带来更大的保障。
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
基本位移的设计方法虽然很早就被提了出来,但是直到现在才有所发展,成为可以应用于桥梁抗震上的设计方法。它是在结构强度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而导致强度不足的原因是:许多规范由于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在设计地震作用时,允许结构物质发生可塑性屈服变形,这种情况下,只能改变结构性能的衡量指标,从而选择比较合适的脆性结构或不允许发生非弹性影响的构件。这种设计方法将结构的变形和构件发生的变化设置为变量,最终的设计结果以构件的强度为参数。
多阶段设计方法
为了最大限度上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降低震后的经济损失,在设防水准方面,要不断地进行革新。其中所要考虑到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地震的产生机理、地震的特殊性能还有在地震的强力作用下各类结构的动力特征、构件能力等。这都需要我们在研究中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改变原来的单一设防水准,转为双水准或三水准,原来的一阶段设计转为两阶段、三阶段,甚至会转变为更多的水准,更多的阶段。
延性设计
基于上文,单纯的强度作为衡量标准,来进行抗震的设计其实并不合理。在地震的强力作用下,桥梁的结构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变形来进行耗能的,这样依然可以达到抗震、减震的目的。例如:一个比较高大的桥墩,在地震的作用下,桥墩墩底的混凝土在塑性上已经被破坏了,但是其所配置的抗剪钢筋足够用来抵抗地震力,使桥墩没有坍塌。同时,在桥墩底部形成了塑性铰,在转动过程中消耗了地震的能量,使主要结构没有受到实质性的破坏,对主要结构进行了有效的保护。这体现的就是延性设计的概念,通过曲率系数和延性系数的控制对结构延性变形进行控制。
若想降低地震的危害,需要对其破坏性进行掌控,最大限度的将地震的破坏控制在预定部位范围中,这就需要在抗震设计中,重视能力设计思想,在桥梁内部建立合理的强度等级配置。这样才能保证桥梁的稳固性,在发生地震时,也能降低损失。同时在配筋设计上要谨慎对待,选择合适的塑性铰位置,以桥墩较大的桥梁为例,塑性铰的这位置一般在桥墩的墩底或墩顶。做到以上所说的,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结构的延性和抗震能力。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桥梁设计的要求会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对桥梁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虽然不能阻止的地震的发生,但可以将地震的伤害降到最低。所以,桥梁设计人员要深入桥梁抗震设计的研究中,在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抗震技术经验的基础上,遵循桥梁抗震设计原则,采用适当的设计方法,使桥梁的设计在质量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徐小卫.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科技风,2011(11):158.
[2]范立础,王君杰.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02):70-77.
[3]曹春义.探讨桥梁结构抗震设计[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0):161.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范文 第13篇
【关键词】美学;教学设计;学习经验;教学原则
一、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aesthetics”通常用于描述感官品质差的对象或设计经验。但从实用主义观点,美学描述这一类经验。审美体验是高度的,身临其境的,特别是有意义的一个(杜威1934/_)他们站出来,作为完整的和自己的提供立即感觉的影响。审美经验是最经常联系到我们的与艺术作品的接触,因为艺术是明确设计,以刺激它。但它可以当我们从事任何活动时,包括不同的学习经验打棒球,创造或观看一幅画,解码人类基因组序列,受一个很好的神秘小说,或有一个有意义的对话。这些经验是显着的、专注的意图来解决一个不确定的情况,并成为当我们在努力中投资时的审美。审美经验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表现出的表现力生命的力量(亚力山大1998)。他们揭示了生命的、意义的深度可以容纳审美体验的重要性,我们如何利用我们的力量去发现和创造这个意义。这些回报是我们为什么寻找审美的经验,为什么我们重视他们的货币价值,为什么我们实现他们的斗争。审美经验的对立是愚蠢无聊;例行的;分散的,分散的活动;或无意义的,强加的劳动。丑(或者,在极端,麻醉)这样的经验,不太可能深化我们的能力,向我们展示意思,或使我们与生活接触。相比之下,在一个审美经验,我们意识(潜意识)通过揭示意义或是一种即将到来的完善丰硕的成果。审美体验是以情绪化的预期为标志的,深的参与,并愿意跟进完成。因为这些都是学习的最佳条件,我们希望学习者在有审美经验的我们创建的教学情况
二、审美原则的来源
设计审美学习经验的、原则的来源变得明显时我们认为,使艺术和设计教学之间的亲和力。杜威(1934/_)要求我们拒绝“'museum”艺术构思时,他告诉我们,艺术作品仅仅是“'refined强化体验形式”和不明显的质量许多日常经验。艺术作品通过挑战我们看到的,刺激增长世界的新鲜,变得开放和响应在美国、在世界上的可能性学习特别重要的先决条件。教学设计人员也在企业创建'refined强化形式的经验,“即使我们通常避免谈论他们的审美素质(帕里什2005)。虽然指令不是艺术它狭义上的区别,是更偶然的,比必要的指令时,力求激发高度的、反思的经验。由于这种亲和力,我可以增强自己的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学到的有用的指导,从美学的地位艺术。本文提出的美学原则是从艺术提供丰富的策略,为实现审美经验,所以他们是第一个源。这里讨论的原则很大程度上来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美学原则的历史来源,并继续告知艺术家和设计师这一天(桂1993;Tierno2002)。其次,虽然约翰杜威和他的美学实用主义方法(杜威1934/_)不提供系统审美原则,杜威的审美经验的描述表明几个指导原则。三分之一个原则的源泉是对“美”的审美决定的研究在考虑他们的经验的教学设计和教师学习者(帕里什2004)。最后,原则的选择是通过目前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大多数美学原则在信息处理中都有相似之处,建构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因为审美经验、事实寻找或创造意义所有努力的基础。然而,这些相似之处很少以任何连贯的方式探索,也没有教学设计师寻求充分的潜力美学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的资源。在各节中的每一个审美原则和方针是连接到相关的学习和身份理论。用一种审美镜头可以扩大这一理论的效用,使其能够进入到教学设计通过新的途径。每一个原则,只讨论了简要,所有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他们是,并没有成功地应用于实践。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范文 第14篇
一、合理性。合理性指的是问卷必须紧密与调查主题相关。违背了这样一点,再漂亮或精美的问卷都是无益的。而所渭问卷体现调查主题其实质是在问卷设计之初要找出与_调查主题相关的要素_!
如:_调查某化妆品的用户消费感受_----这里并没有一个现成的选择要素的法则。但从问题出发,特别是结合一定的行业经验与商业知识,要素是能够被寻找出来的:一是使用者(可认定为购买者)。包括她(他)的基本情况(自然状况:如性别、年龄、皮肤性质等);使用化妆品的情况(是否使用过该化妆品、周期、使用化妆晶的日常习惯等);二是购买力和购买欲。包括她(他)的社会状况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化妆品消费特点(品牌、包装、价位、产品外观等);使用该化妆晶的效果(评价。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又限制在某个范围内,如1.价格; 2.使用效果; 3.心理满足,等);三是产品本身。包括对包装与商标的评价、广告等促销手段的影响力、与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横向比较、等……应该说,具有了这样几个要素对于调查主题的结果是有直接帮助的。被访问者也相对容易了解调查员的意图,从而予以配合。
二、一般性。即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应该说,这是问卷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我们仍然能够在问卷中发现这类带有一定常识性的错误。这一错误不仅不利于调查成果的整理分折,而且会使调查委托方轻视调查者的水平。如搞一个_居民广告接受度_的调查:
问题:你通常选择哪一种广告媒体:
答案:a、报纸;b、电视;c、杂志;d、广播;e、其它
而如果答案是另一种形式:
a、报纸;b、车票;c、电视;d、墙幕广告;e、汽球;f、大巴士;8、广告衫;h、……
如果我们的统计指标没有那么细(或根本没必要),那我们就犯了一个_特殊性_的错误,从而导致某些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是对调查无助的!
在一般性的问卷技巧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犯问题内容上的错误。如:
问题:你拥有哪一种信用卡?
答案:a、长城卡;b、牡丹卡;c、龙卡;d、维萨卡;e、金穗卡,
----其中_d_的设置是错误的,应该避免。
三、逻辑性。问卷的设计要有整体感,这种整体感即是问题与问题之间要具有逻辑性,独立的问题本身也不能出现逻辑上的谬误。从而使问卷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小系统。如:
问题:
1、你通常每日读几份报纸?
a、不读报;b、l份;c、2份;d、3份以上;
2、你通常用多长时间读报?
a、10分钟以内;b、半小时左右;c、l小时;d、 l小时以上;
3、你经常读的是下面哪类(或几类) 报纸?
a、×市晚报;b、×省日报;c、_;d、参考消息;e、中央广播电视报;f、足球…… 在以上的几个问题中,由于问题设置紧密相关,因而能够获得比较完整的信息。调查对象也会感到问题集中、提问有章法。相反,假如问题是发散的、带有意识流痕迹的,问卷就会给人以随意性而不是严谨性的感觉。那么,将市场调查作为经营决策的一个科学过程的企业就会对调查失去信心!
因此,逻辑性的要求即是与问卷的条理性、程序性分不开的。已经看到,在一个综合性的问卷中,调查者将差异较大的问卷分块设置,从而保证了每个_分块_的问题都密切相关。
四、明确性。所谓明确性,事实上是问题设置的规范性。这一原则具体是指:命题是否准确?提问是否清晰明确、便于回答 ;被访问者是否能够对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等等。
如上文问题中_10分钟_、_半小时_、_l小时_等设计即是十分明确的。统计后会告诉我们:用时极短(测览)的概率为多少;用时一般(粗阅)的概率为多少;用时较长(详阅)的概率为多少。反之,答案若设置为_10分一60分_,或_l小时以内_等,则不仅不明确、难以说明问题,而且令被访问者也很难作答。
再则,问卷中常有_是_或_否_一类的是非式命题。如:
问题:您的婚姻状况:
答案: I、已婚; Ⅱ、未婚;
显而易见,此题还有第三种答案(离婚/丧偶/分居)。如按照以上方式设置则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选择上的困难和有效信息的流失!其症结即在于问卷违背了_明确性_的原则。
五、非诱导性。不成功的记者经常会在采访中使用诱导性的问题。----这种提问方式如果不是刻意地要得出某种结论而甘愿放弃客观性的原则,就是彻头彻尾的职业素质的缺乏。在问卷调查中,因为有充分的时间作提前准备,这种错误大大地减少了。但这一原则之所以成为必要,是在于高度竞争的市场对调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非诱导性指的是问题要设置在中性位置、不参与提示或主观臆断,完全将被访问者的独立性与客观性摆在问卷操作的限制条件的位置上。如:
问题:你认为这种化妆品对你的吸引力在哪里?
答案: a、色泽;b、气味; c、使用效果; d、包装; e、价格; f、……
这种设置是客观的。若换一种答案设置:
a、迷人的色泽;b、芳香的气味;c、满意的效果;d、精美的包装……
这样一种设置则具有了诱导和提示性,从而在不自觉中掩盖了事物的真实性。
六、便于整理、分析。成功的问卷设计除了考虑到紧密结合调查主题与方便信息收集外,还要考虑到调查结果的容易得出和调查结果的说服力。这就需要考虑到问卷在调查后的整理与分析工作。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范文 第15篇
2建立需求——材料选择原则
任何一项设计产品的产生,既包括造型也包括选材,都是建立在一定需求基础上。结合实例分析和设计师访谈的结论,对产品设计中新材料的应用原则进行了归纳,从而建立了需求-材料选择原则:(1)新材料的选择首先考虑产品的功能需求功能是产品设计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因素,要实现这些功能,所选材料必须具备能够满足这种功能需求的性能。包括材料的常规力学性能、疲劳断裂性能、抗复杂环境侵蚀的性能等等。材料性能指标往往受当前材料科学发展的局限,设计选材时必须了解材料的各种性能。例如:联想Y650笔记本电脑,使用16:9宽屏显示器,机身采用了碳纤维原料,以轻、薄为主要卖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要更轻的、更容易散热的笔记本电脑外壳材料。碳纤维材料不但强韧性高,而且碳纤维材料的散热效果很好。碳纤维材料还是一种导电材质,可以起到屏蔽作用,保护人体不受辐射的危害。(2)新材料的选用要考虑用户的情感需求当今社会是一个注重人性化的时代,人们的感受,体验,情感越来越受到重视。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各种新材料被陆续开发使用。材料是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除了具备功能特性外,还具有特有的材质感与情感。当市场上同类的产品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对于产品的选择从过去单纯的功能考虑转化为精神层次上的追求。同样的产品,采用不同的色彩材质,往往可以使产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设计中,充分运用材料的感觉特性,可以使产品在充分发挥功能特性的同时,提升产品的审美价值。(3)新材料的选择要考虑材料的环境需求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废弃后的可降解性等是全生命周期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绿色环保材料应该能够提高效能,延长生命周期,减少产品的淘汰率;减少对环境有破坏和污染材料的使用。在低碳、健康、环保这个时代主题的号召下,作为产品设计师在应用材料时,应减少产品的淘汰率;减少对环境有破坏和污染材料的使用,避免使用有毒材料;材料的使用单纯化、少量化,尽量避免多种不同材料混合使用;选用废弃后能自然分解并为自然界吸收的材料;选用可回收或者能重复使用的材料等。手机制造商NEC生产过一款型号为701iECO的环保产品,该产品除液晶显示屏和按钮外,全部采用一种以植物为原料的塑料:主要从玉米中提炼的聚乳酸,并添加洋麻纤维作为加固材料。其在耐燃性和坚实度等方面与传统手机相比毫不逊色,而生产上述塑料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约为生产传统手机所用的化学树脂的一半。而且在2006年12月之前,这款手机的用户交纳的通信费有1%将用于植树等环保活动。(4)新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创新需求在产品设计中,蕴含着很多创新元素,如形态、色彩、肌理等,他们都可以创新,但是,对于设计师而言,这些因素的创新实现的难度系数较大,所能起到的作用又不能立即显现。而选材的创新却为产品设计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选用新材料,不但可以赋予产品更优良的性能,而且可以提升产品的质感,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我们知道利用新材料是实现产品创新的一种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将一些传统材料以新的形式应用到新的领域中的方法来实现创新。如图所示的NECN705i木质手机,将木材的典雅与手机的科技感相结合,提升了手机的附加价值。
3总结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范文 第16篇
【摘 要】针对塑料模具的功能,塑料产品成型的特殊性能,介绍了塑料模具设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塑料模具 分型面 壁厚 拔模斜度 模塑缺陷
塑料模具的功能是双重的,赋予塑化的塑料以期望的形状、质量、冷却并推出塑件。模具决定最终塑件的性能、形状,尺寸和精度。因此设计先进合理的注射模具结构,是获得符合质量要求,产品质量稳定,达到最好 经济 效益的关键。做好塑料模具设计,要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 分型面选择合理
为使产品和浇注系统凝料能从模具中取出,模具必须设置分型面。分型面是决定模具结构形式的重要因素,分模面的设置决定了模具的结构和制造工艺,并影响熔体的流动及塑件的脱模。分型面总的选择原则是保证塑件质量,简化模具结构,有利于脱模。选择时综合考虑下面因素:
(1)不得位于明显位置上及影响形状。分型面不可避免地会在塑件上留下痕迹。最好不要选在产品光滑的外表面。
(2)不得由此形成低陷。即分型面的选择要有利于脱模,尽量避免侧抽芯机构。为此分型面要选择在塑件尺寸最大处。见图1,由于软管接头两端有低陷段,因此使用“立式分模之分模线”。
(3)应位于加工容易的位置。如图2所示,牙刷柄的分模线位于制品最大宽度面上,成形品脱模容易。者模具嵌合线与其外形曲线一致,加工容易。图3(a)所示分模线为阶段形,模具制作及成形品加工困难,图3(b)改用直线或曲面,可使加工变得容易。图4为电熨斗的分模线。
由以上分析可见,设计分型面时应根据塑件使用要求、塑件性能和注射机的技术参数以及模具加工等因素综合考虑,权衡利弊,选择最优的分型面。
2 拔模斜度恰当选取
为使成形品在型腔中脱出容易,拔模斜度是必须的。斜度的大小视成形品形状,塑料种类,模具结构,表面精度,以及加工方向等有所不同。普通场合,适当的斜度约为30′~1°30′。有关拔模斜度尚无精确的 计算 公式。大多情形,完全依据经验值,在不生妨碍生产的情形下,取较大的脱模斜度。
(1)箱盒及盖类零件
箱盒及盖类零件的拔模斜度依制品的高度有所不同。如图5所示,h为50mm以下者,s/h=1/30~1/50;h超过100mm,s/h<1/60;类似的浅形薄件,s/h=1/5~1/10。杯形制品的脱模斜度,型腔侧应较型芯侧略为放大。
(2)栅格
栅格类型、尺寸及栅格部全部面积的尺寸,均会使拔模斜度各有差异。栅格节距(p)在4mm以下之场合,拔模斜度为1/10左右;栅格段尺寸(c)较大者,拔模斜度应予加大;栅格高度超过8mm,更有栅格段尺寸(c)较大的情形,将成形品动模侧型腔作1/2h以下的栅格。尺寸标示见图6。
3 壁厚均匀
塑件的壁厚是重要的结构要素,由使用要求和工艺要求决定,对工艺的影响很大,因此合理选择塑件的壁厚相当重要。就工艺上来说,壁厚过小,塑料在型腔中的流动阻力大,成型困难,特别对于形状复杂和大尺寸塑件容易出现充不满的缺陷或要较大提高注射压力;壁厚过大,不仅增加成本,还会产生延长冷却时间,加长成型周期,降低生产效率,此外,还容易产生缩孔、气泡等缺陷。壁厚应以各处均一为原则,但由于塑件的构造,或成形上壁厚必需变化者,并且由于 经济 原因亦需对壁厚作适当调整。决定壁厚必需考虑下列各点:(1)构造强度,(2)脱模强度,(3)能均匀分散冲击作用,(4)嵌合金属件部分防止开裂(成型材料与金属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收缩时容易产生裂痕),(5)结构对流动的阻碍,防止充填不足。壁厚(t)对各种成形材料可能的充填距离(l)之值汇列于表1中。壁厚的选取根据塑料的品种,成型件尺寸的大小而定。热固性塑料的小型塑件,壁厚取,大型取,流动性差的塑料取较大值,但一般不超过13mm。热塑性塑料流动性较好,易于成型薄壁塑件,常取1~4mm,最薄可达到。一般材料的壁厚使用范围见表2。
参考 文献 :
[1]陈万林.塑料模具设计与制作教程[m].北京希望 电子 出版社,2001,1.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范文 第17篇
【关键词】给水管网;消防水泵;流量
0.前言
本文试图根据国内工程实践经验和有关规范规定,以及城市供水的变化等,提出消防水泵直接从城市给水管网吸水的消防给水系统设计计算原则。
1.城市自来水压力的变化影响因素
周期性变化因素城市自来水的水压和水量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主要与作息时间和居民生活工作习惯有关,包括日变化周期、周变化周期和年变化周期。我国规定城市自来水的水压不应低于。
其他影响因素
影响城市自来水压力变化的因素还有管道内部阻力变化和城市自来水管网新增客户用水量增加等。城市自来水压力随着使用年限增加,其管道内部结垢使管径减少,造成管道阻力增大,在消防用水时,水压会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自来水管网新增客户或因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使用水量增加,也会使水压下降。
2.消防水泵直接从城市自来水管网吸水的有效压力和流量确定
目前,我国消防设计规范关于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的有关规定是:如采用高压或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管道的压力应保证用水总量达到最大,且在任何建筑物的最高处时,水枪的充实水柱仍不小于10m;在计算水压时,应采用喷嘴口径19mm的水枪和直径65mm、长度20m的麻质水带,每支水枪的计算流量不应小于5L/s。在实际工程中该条文很难操作。
城市自来水直接作为消防给水的压力和流量确定
文献介绍了美国FM保险公司的具体规定,通常是在消防接管处附近的2个相邻的城市消火栓来测量城市自来水的压力和流量,然后通过计算确定在设计流量下的压力是否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消火栓的出流量Qa按式(1)计算:
Qa= (1)
式中:Qa——测试余压时的流量(流量测试消火栓在流速测试管测试的流动压力为PV时的流量),L/min;
C——消火栓栓口出流系数(通常根据栓口与消火栓外壳的连接方式确定,当为圆角时,C=;当为直角时,C=;当有突出部位时,C=,为保险起见,C系数在每种情况下均降低);
dj——室外消火栓栓口直径,通常为65mm,80mm和100mm;
PV——流量测试消火栓在流速测试管测试的栓口动压,MPa。
根据上述试验和计算公式,可计算出城市自来水的静压力和余压下的流量,并根据式(2)进行计算:
PT=PS-(PS-Pr)(Qa/QT) (2)
式中:PT——城市自来水与消防给水系统接口处的压力,MPa;
PS——消火栓的测试静压(即邻近消火栓不出水时的压力),MPa;
Pr——邻近消火栓出流时,测试消火栓的剩余压力,MPa;
QT——自动喷水系统需要的城市自来水的出流量,L/min。
通过式(2)可以绘制出城市自来水的供水压力流量曲线,并求出倍设计流量时的压力是否满足额定流量下压力的65%,从而确定城市自来水压力能否满足消防给水系统的压力和流量的要求。
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应的城市自来水作为消防时的压力和流量测试方法和规范,考虑到城市自来水压力周期性变化的因素,在城市自来水直接作为消防水源时应考虑折减系数或以实测数据为依据。
文献[1]建议取当地静压的~倍作为城市自来水直接作为消防用水的压力依据。在老城区,通常管网管径偏小,系数宜为,而在新建区域,因给水管径足够大,当从不小于DN400的给水干管上接管时,建议采用的系数。具体可按式(3)计算。
PR=kP0 (3)
式中:PR——城市自来水与消防给水系统接口处消防时的实际使用压力,MPa;
P0——城市自来水与消防给水系统接口处的静压力,MPa;
k——系数,建议取~。
设计计算原则
消防水泵直接从城市给水管网吸水,其室外消防给水一般也由城市给水管网直接供水,此时根据条“如采用低压给水系统,管道的压力应保证灭火时最不利点消火栓的水压不小于”的规定,当消防水泵直接从城市给水管网吸水时,一是城市自来水直接作为消防用水,应依据本文的要求确定室内的消防用水的压力和流量;二是应满足室外消防给水管道上消火栓处的压力不应低于。
建筑物或小区给水干管与城市给水管网相接处的压力应根据本文提供的方法计算确定,消防水泵吸水口的压力应根据建筑物或小区给水管网的具体情况进行计算,见式(4)。
PP=PR-h1-Z/100 (4)
式中:PP——为消防水泵吸水口处的压力,MPa;
h1——城市自来水与消防给水系统接口处至消防水泵吸水口的水头损失(包括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MPa;
Z——消防水泵吸水管中心线在城市自来水与消防给水系统接口处的几何高差,m。
若附近城市给水管网上有消火栓,或小区内消防给水管网上有消火栓,则应验证消火栓处的压力不应小于。
当PR小于时,不允许消防水泵直接从城市给水管网吸水,当PR大于时,应由式(5)验证消防水泵是否能直接从城市管网吸水。
PX=PR-hX-ZX/100 (5)
式中:PX——小区最不利室外消火栓处的压力(从地面计算起),MPa;
hX——城市自来水与消防给水系统接口处至小区最不利室外消火栓处的水头损失(包括沿程和局部),MPa;
ZX——小区最不利室外消火栓地面至城市自来水与消防给水系统接口处的几何高差,m。
当PX小于时,不允许消防水泵直接从城市给水管网吸水;当PX大于时,允许消防水泵直接从城市管网吸水。
3.结论
本文首次提出关于消防水泵直接从城市自来水管网吸水的设计原则,一是考虑城市自来水静压乘以~的折减系数后方可作为城市自来水管网的计算压力;二是应保证灭火时室外最不利点消火栓的水压不小于。当消防水泵直接从城市自来水管网吸水时,建筑物周围或小区设置自身成环的室外给水管网。系统管网设计应经过管网设计计算,否则有可能不满足室外最不利点消火栓的水压不小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