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影视分析范文(7篇)

风中追忆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300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3分钟。

影视分析范文 第1篇

关键词:影视动画;场景设计;视觉艺术;现状分析;改革措施

在影视动画中,动画设计人员的主要工作便是通过强烈的视觉效果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观看欲望,但通过我们对各种案例的不断调查并结合现实情况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动画设计人员仅仅追求了视觉效果上的强烈刺激,完全忽略了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对于艺术的追求,从小的方面来说出现了视觉上的误差,从较高的层面来说,给观众完成了很大程度上的错误引导。

1我国影视动画场景设计发展的现状

影视动画设计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通过多年来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有时动画设计已经形成了各种特定情境下的各类美化风格。但是,这也造成了我国对于影视动画设计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理论变更不被重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我国影视动画设计的专业评价领域与国际上有些较大的差距。现如今,我国影视动画设计人员对于视觉效果过于看重,从而忽略了视觉艺术效果,造成了艺术元素重叠性堆积、故事情节与场景不相符等问题的发生。

2影视动画场景设计制作流程

美术设计

影视动画场景设计首先需要根据剧本和导演的要求,利用美术设计人员为每个特定的场景设计相应的平面图,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出主要人物的活动空间以及行动路线。

绘制镜头背景设计稿

在相关人员进行动画创作之前,美术设计人员需要将各个分镜头进行细化,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出详细的设计图稿。设计图稿主要分为镜头背景设计稿和前景运动路线图两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镜头背景设计稿,这类设计稿通常需要利用铅笔进行描绘,从而明确光线的强弱和方向。

制作镜头背景

制作镜头背景的首要前提是绘制好镜头背景设计稿,当镜头背景设计稿完成后便可以进行背景制作。由此可见,镜头背景设计稿在背景设计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动画场景的创造性改革措施

镜头不同视角下文化艺术的内涵

影视动画场景设计需要领会不同视角下文化艺术的内涵,注意不同民族文化下的语言特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动画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时代的特点,从而制作出一个肩负视觉艺术与视觉冲击的动画佳作。另一方面,动画设计人员应从中、外、古、今等多个角度吸取其文化的精髓,从而树立起多元文化思想内涵。

主观色彩的应用能力拓展

一个优秀的动画创作,在主观色彩上的应用必须十分到位,主观色彩的应用是否恰当合适直接影响着设计作品的成功和失败,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动画设计的高雅和低俗。在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色彩层次应相当明确,光线的明暗应有明显的变化,但相关设计人员应注意不能出现浓妆艳抹的现象,从而影响前景设计对于角色的衬托效果。

有效利用科学技术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也逐渐被影视动画场景设计所引用,在动画设计当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拓宽场景设计思路,从而使得动画创作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帮助动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效果有着较大的提升,将平面二维图稿转化为立体三维动画,给人一种空间体积感和纵深感,使观众有一种更为贴近生活的真实感,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影视动画场景设计的视觉艺术展现。

4结语

通过研究分析我国影视动画场景设计发展的现状和影视动画场景设计制作流程,从而提出了几点动画场景的创造性改革措施,例如相关专业人员在进行影视动画是场景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对我国影视动画场景设计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设计人员应对影视动画场景设计的制作流程有一定的了解,在完成这几项基础工作之后,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设计方式和设计工具进行影视动画创作,但必须注意到一点问题,设计人员在进行影视动画创作过程中不应过于重视视觉刺激,从而忽略了视觉艺术对于影视动画场景设计的重要作用,应站在不同的角度,从视觉刺激和视觉艺术两个方面进行动画创作,从而保证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等,以期为影视动画场景设计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影视分析范文 第2篇

摄影艺术是广阔的视觉艺术中的一名新成员,在审美特征方面摄影与绘画等其他视觉艺术具有很多共同之处。美,几乎是所有艺术的共通之处。但并不能说所有美的事物都是艺术品一样,有很多照片,只是具备了我们对美的一些要求。人们珍藏一些照片并不是因为它是艺术品或是很美,更多的是为了怀念某个人或事,是人们的情感和记忆促使他们珍藏一些照片,但这些照片并不能称之为艺术品。正如我们普遍认为的生命是美的,但并不是我们看到所有有生命特征的东西时都会产生美感。即便是产生了美感,也未必会成为艺术品。因此,摄影作品若要成为摄影艺术品,必须要满足艺术的审美特征。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一部分是作为视觉艺术所共有的特征,即形象性、人文性、情感性和形式美。另一部分是由摄影的本质属性所产生的,包括纪实性、科技性和瞬间性。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基本特性,是指通过摄影独有的技术手段,逼真地再现镜头前的客观景物,形成画面影像外观和细节的真实,使摄影艺术独特的美感展现出来。科技性是摄影的基础,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建立在光学、化学、机械学、电子学和数码科技等许多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综合科技手段。高科技不仅能把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真实影像固定为可视画面,同时还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激发了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各种新的科技成果使摄影创造出与人眼视觉感不同的空间透视、形态结构、光色效果,既有真实的现实影像,也可虚拟出想象中的美好形象。瞬间性是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从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层面来讲,摄影艺术既属于空间艺术又是具有时间艺术的特点。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一个变化过程,那么这个瞬间要如何界定呢?对于人类历史长河来说,一秒钟,一小时,一天、一个月,乃至一百年都可以视为一个瞬间,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照相机的快门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摄影来讲,这个瞬间是相对的。因此我认为摄影艺术也是选择艺术。我们不仅要选择拍摄的场景、拍摄的对象、拍摄的主题,还要选择事物运动的瞬间,而这一瞬间的选择对于摄影艺术来讲又是至关重要的。也就要求摄影师在拍摄时抓住“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相统一的那个决定性瞬间。

二、摄影中的美感表现语言

1.现当代摄影中的美感表现语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于1918—1959之间出现抽象摄影和“超现实主义摄影”,被称为现代摄影。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摄影器材和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电子全自动照相机、数码照相机相继问世,开创了数字视像时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当代社会人们的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必然会出现纠缠、碰撞、磨察。有些陷入了认识危机之中表现为滞后、不解、困惑、反感等;有些则积极奋然反思,适应时代潮流,去寻求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这两种思潮也将当代艺术家推向了探索自已新的思想情感,反映和表达的新的方式。从摄影的基本风格来看即表现为在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的进一步发展,超现实主义摄影也应运诞生。

2.超现实主义摄影的美感表现

影视分析范文 第3篇

关键词 影视文学 艺术 现状及影响

近年来,影视界与文学界最热的两个关键词是“改编”和“翻拍”,通过把著名的文学作品直接改编成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引发受众的关注与认可,同时也可以使影视文学作品可以直接继承文学作品的故事与意蕴,虽然这种影视文化的产生方式可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但是学术界认为这种影视文学的生产方式对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现阶段学术界很多学者都认为文学与影视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但是通过改编文学作品来创作影视文学作品这种方式会直接影响到艺术生产,会直接导致艺术在视觉图像时代中开始走向逆向化、剧本化、通俗化以及肤浅化。

1 影视文学对艺术产生的影响

新时期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的标准是服务的好坏和舒适程度,艺术就是这些衡量人民生活质量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对时间和空间不断进行扩大与凝缩,在不经易间开始强迫受众对信息做出及时、直观的反映,人们这种对时空极度的执着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影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不平衡。著名学者哈罗德・伊尔斯认为人类的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要维持恰当平衡,我们在评价艺术的过程中要认清其发生影响地域大小和时间的长短,但是影视文学的出现在艺术中产生一种十分明显的偏向,这种偏向或利于时间观念、或利于空间观念。哈罗德・伊尔斯这一理论充分揭示出影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虽然影视文学的出现让人们在选择和掌握信息上有了很多自由空间,但是很多强大的媒体会使人们被迫去接受一些形态各异的信息,这也就形成了集中化、官僚化的媒介霸权倾向,导致现代影视文学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开始对媒介提供的影视文学逐渐丧失了理性和判断力。现代影视文学具有扩散性、长久性、快速性以及可表达性几个特点,这些影视文学的特点最终形成了现代社会的思维特点和审美特性,导致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在影视文学的影响下开始陷入盲从,所以影视文学所带来的虚无主义和当代崇拜对艺术带来的影响很大。

2影视文学与艺术共同发展的策略

认清艺术生产的特殊性

影视文学应响应生产对象的丰富性

我们可以从艺术生产系统构成角度认识到生产资料的重要性,而现代艺术生产活动不仅需要生产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要艺术信息、文化资本等艺术资源在功能优化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影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平衡,而信息时代大背景下社会生产的改变主要凸显在流通领域,这便要求新时期的艺术生产要认识到这一时代特点。现阶段大众媒体所追求的“大而全”传播模式,会直接导致影视文学作品在本质上出现信息内容全而不精、没有深度的现象,同时也会导致艺术的传播内容开始出现同质化现象,这便要求影视文学在继承艺术的同时要注重挖掘其个性化、独特性的部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影视文学与艺术两者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情趣人群的需求。

构建交互式复合性生产模式

各种艺术门类在创作时所使用的素材来源和内容主题都是共通的,虽然艺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但是一些艺术中的主题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永不过时,例如,乡土、生命、战争、童年、家族等永恒的主题,这些不同的主题在任何社会阶段都维系着艺术的存在与发展,而影视文学作品的主题在本质上也无法脱离这一范围,那么我们便可以在共同主题这一前提下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现阶段影视文学生产与艺术生产可以根据共同主题这一特性,结合两种生产模式的需求构建出交互式复合性生产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保障艺术在新时期的存在与发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影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共同发展,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不断生产出更多的优秀影视文学作品与艺术作品。

影视分析范文 第4篇

论文摘要:文学创作和影视传播是隶属于同一文化河流的两条不同分支,它们带给人类相同的心灵滋养和精神愉悦,但作为文化的不同分支,二者的 艺术 品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首先,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的媒介和受众的参与性不同;其次,二者的表现手法也有较大的差异性;最后,它们被解读的时空与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也不相同。

一、文化媒介和受众的参与性不同

文学创作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描述对象的艺术门类。语言文字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抽象、概括的反映,“在任何一种民族语言(以及文字)的符号系统中,基本的、占绝大多数的符号本身都是没有形象性的。它所代表的往往是抽象的概念、命题与推理,因而不像感觉、知觉那样直接反映客观事物。它是一个以声音(或线条)来表示的符号系统,是客观事物的抽象的、概括的反映;从人的心理活动上来说,属于第二号系统,虽然语言本身没有形象性,却具有唤起人们形象感的功能。文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科技语言和日常语言,它往往突破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风格,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题情思,有时甚至刻意追求阻拒性语言。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意义往往不是一眼看穿的。例如,杜甫的“恶竹应须斩万竿”中的“恶竹”,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中的“寒梅”,彭斯的“红红的玫瑰”中的“玫瑰”、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中的“露”“风”等等。都不能理解为实际的竹、梅、玫瑰、露和风,这些事物都是一种象征,“恶竹”象征“小人”,“寒梅”象征不得志或生不逢时者,“玫瑰”象征爱人或恋人,“露”与“风”象征恶劣的 政治 氛围等。

影视艺术是以视觉为主的视听艺术,它首先必须通过影视画面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抒发情感、阐述哲理。每一部影片的内容和意蕴,都必须通过画面造型表现出来,即使是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也必须通过可见的人物造型、环境和摄影造型在银幕上体现出来。

影视艺术还需采用光,光既是摄影的基础,又是人们视觉感觉的基础,银幕或荧屏画面上的影像的形状、轮廓、结构、色彩、明暗、情调等等,无一不受到光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更是使得“光”成为影视艺术中具有巨大潜力的艺术元素。声音亦是影视艺术的不可或缺之处。例如,日本影片《生死恋》的结尾,男主人公在网球场外,心中思念死去的女友,球场上空无一人,画外音却出现了从前两人一起打球时的碰撞声和女友的欢笑声,声画分离造成了时空的错位,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

由于影视将文学作品中的概念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因而受众的参与性较低。影视传播的受众,即观众,他的位置始终是在银幕下,是一个被动的观看者,电影给什么就只能看什么。影片《楚门的世界》就很好地诊释了这一点,楚门虽然生活在无数的探头之下,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看到他的真实“演出”。但是,他与女朋友在卧室内的亲密镜头却从来没有被直播,吹起了风,放起了 音乐 ,镜头转换到飘动的窗帘。

二、两者的表现手法不同

影视传播以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为主,辅之以特写以及不同时空的跳跃、衔接等。影视传播的任何一个情节或一组画面,都要从影片表达的内容出发来处理节奏间题,这就需要镜头的衔接与跳跃。比如,在一个宁静祥和的环境里需要使用慢节奏的镜头转换,否则,就会使得观众觉得突兀。然而在一些节奏强烈、激荡人心的场面中,就应该考虑到种种冲击因素,使镜头的变化速率与观众的心理要求一致,以增强审美效果。警匪片《江湖告急》运用“跳跃”的手法来拍摄,一场戏一个情节刚发展到一个顶点便戛然停止,立刻转换到下一段戏,使影片显出一分异常的简练干脆,给人留下想象的巨大空间。并且通过特写,电影让人看到只有在最近距离内才能看到的极其微小的世界。同时,特写也是展示影片人物心理和戏剧含义最有力的手段。

文学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操作运用上。表现手法的选择与运用,应该服从于总体的审美追求和创作意图,服从于不同的体裁样式的要求。文学创作中的基本表现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等。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造型手段。它要求在语言运用上要绘形绘貌、绘声绘色,特征表现要历历在目,神韵传达要栩栩如生。例如,老舍《骆驼祥子》中,对祥子做了这样的肖像描写:“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作家既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人物的面目,也透露出了年轻祥子的淳朴性格。

文学创作中也采用叙述的表现手法。在一般的叙事作品中,顺叙方式最为常见。就拿《三国演义》来说,第一回从“建宁二年四月观日”皇宫出现妖孽、蔡琶上书、十常侍作乱开始,引出黄巾军,然后是桃园三结义……叙述就这样沿着事件 发展 的前后顺序推进。在第一回的末尾讲道刘备等三人救了董卓却受到怠慢,张飞大怒,要提刀杀董卓,然后说“毕竟董卓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下回一开始,便接着上一回结束时的内容讲道刘备和关羽劝阻张飞。倒叙也是叙事的一种,往往采用事件当事人事后回忆的形式展开。这种叙事方式,首先将事件的结局突出醒目地加以呈现,使其得到有效的强调,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力量和强烈的悬念感。如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梅里美的小说《卡门》,鲁迅的小说《祝福》《伤逝》等,都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还有插叙的方式可以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交代、扩大容量、丰富完善的作用,并可以调节叙事的进展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更加完整,更加合理。

所有的文学创作,都必然要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不管作家是否自觉地意识到,情感的抒发都会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推动 艺术 想象,并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文学创作也就是作家思想情感的外化或形式化。作为表现手法的抒情,则特指作家自觉而集中地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一种写作方式。它要求作家创造性地运用文学语言,把真挚而丰富的情绪感受准确、充分地传达出来。例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小诗《自由、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短短四句,直写情怀,掷地有声,感人至深。像读杜甫《登高》中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凉之感不觉溢于言表;读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欢愉之情 自然 扑面而来。

三、解读的时空与反映的文化内涵均不同

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因其是静态的东西,时间、空间不受限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对文本的阅读时间,甚至反复阅读,加深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然而影视阐述出的心理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文字描述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影视是声化艺术,心理活动难以从人物对白中直接体现。依靠演员的面目表情、肢体动作来展示是很好的手段,但总嫌不彻底、不明了;独白、旁白似乎更为直接,但不宜更多插入,否则会影响影片的美学价值。影视传播在解读的过程中,因为是动态的事物,转瞬即逝,观众不能自行调整观看的时间。由于影视往往借助鲜明的画面、人物的对白加强观赏效果,因受时空的限制,表现的思想内涵较之文学文本则显得简单、直观。

影视分析范文 第5篇

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之间是具有着本质区别的。传统的影视艺术都是建立在以物质为基础的真实世界中的,主要将对物质和现实进行还原作为影视理念,注重电影的叙事。而数字化媒体技术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数字组合进行组合而产生的视觉虚拟效果,将人们带入了虚拟世界中的真实。这一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中的应用,使得影视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使得魔幻、梦境、神话等虚拟的世界得以通过数字整合的方式在影视作品中呈现,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审美盛宴。给影视艺术的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冲击,将影视艺术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然而,数字媒体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中的应用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问题。

二、传统影视艺术和数字化媒体之间的冲突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然而数字媒体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过分运用,使得传统影视艺术的叙事性特点被严重忽视,人们只注重对数字化虚拟魔幻效果特技的设计,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而使得影视艺术的人文内涵被扭曲和忽视,影视作品空有虚拟特技,而缺少了审美意蕴,变得苍白无力。

1.过分炫耀数字媒体技术,忽视了电影艺术应具有的人文精神内涵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真人演员往往都被虚拟的动画人物所替代,影视艺术作品更多的具有的是游戏与消遣的功能,影视作品过分的追求大场面的数字特技效果带给人的视觉冲击,而缺少对电影中人文内涵的考虑,这使得影视艺术更趋向于一种空洞的徒有其表的视觉游戏,而弱化了其精神及人文教育所带给人们的思考与感动这一功能。优秀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永远回味与称颂,是因为其中蕴涵着的人文精神给人们以鼓舞、激励与感动,能与观众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而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为电影作品增色的一种手段,它只是电影艺术中的一个载体,而现今在影视艺术创作中数字媒体技术的这种喧宾夺主现象对影视艺术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数字媒体技术的过分利用削弱了影视艺术的道德功能

传统的影视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道德及价值导向功能,能够起到一定的社会劝解以及教育的作用,对那些身处迷茫、困惑之中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越来越深入,它所表现的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也逐渐向暴力、色情、犯罪、欲望等主题上发展,通过数字技术特效,将各种、破坏等暴力场面制作的更加逼真,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感官刺激与欲望需求。然而,以这种内容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所宣扬的价值理念与社会导向是十分不理性、是反文化的,对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十分有害的,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3.数字媒体的过分利用使传统的影视艺术面临着失落的危险

在影视作品中数字技术的过分利用,使得影视艺术的创作观念也出现了流于肤浅的迹象。人们出现了对影视艺术的快餐化消费现象,影视艺术的内涵也从深沉逐渐流于肤浅,对影视艺术的审美开始趋向于表面化,这一切使得影视艺术的内涵与艺术精神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存在着艺术失落的危险。

三、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的交融

1.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本质及美学意义的融合

传统影视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即现实与非现实。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影视可以通过对现实与人物的安排等方式进行完美的表现,而非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如科幻与神话题材电影中的外太空与仙境等场景的拍摄则具有较大的困难,而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则十分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矛盾。通过对数字进行整合等方式,能够根据摄制组的要求模拟或虚构出一种非现实的场景,并且使观影者能感受到它是真实存在的,这种将虚拟世界真实逼真化的数字媒体技术,能够使影视艺术的题材更加扩展,使非现实的场景拍摄更加逼真,为更好地表现影视作品的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2.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人文内涵的融合

影视艺术魅力的核心所在就是其具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而电影艺术中文化内涵的良好表达需要更为完善的技术支持为其服务。在数字媒体时代到来的背景下,使其与传统影视艺术相互融合,通过数学媒体的先进技术为更好的表现影视艺术中的人文内涵服务,是当今电影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影视分析范文 第6篇

[关键词] 文学;小说;影视;改编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文字为媒介来创作诗歌、小说、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来表现情感、再现生活。而影视是一门声画艺术,是通过直观的画面和声音冲击人的视听器官来传达观念。文学不同于影视,影视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文学则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们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手段表现自我。

影视和文学具有一种先天的亲缘关系,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与文学艺术相比,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自诞生至今也仅有百余年历史,电视的历史甚至更短。可以说,影视艺术的发展需要得到历史悠久的文学的滋养。文学可以提供一套相对完整的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式和方法,这无疑为影视创作供给了天然的丰富的养料。纵观世界影视发展史,诸多经典影视作品都是依据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改编而来。优秀的文学创作可以为影视作品提供坚实的故事基础、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人物性格、独特的表现手法等,这样也就为导演搭建了一个得以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的空间。

在国外,根据莎士比亚、雨果、小仲马、狄更斯、海明威、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另外,在世界影坛,许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影片,如黑泽明的《罗生门》、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以及《乱世佳人》《美国往事》《法国中尉的女人》《克莱默夫妇》《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等,都依据经典或流行的文学原著改编创作而来。可以说,正是在文学甘泉的滋润下,影视艺术勃发出了日益旺盛的生命力。文学俨然成为影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然而,在我国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却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电影导演张骏祥先生曾提出“电影就是文学”的偏激观点,他把电影等同于文学的说法否定了电影的独立性。虽然“电影就是文学”的观点遭到否决,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就没有文学特性和文学价值。在影视创作的前期,文学剧本的打磨与推敲成为重中之重,它需要为以后的拍摄作好铺路搭桥的准备工作。文学剧本会对电影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表现手段等做出基本的框定,之后在具体的拍摄中将其转换成银幕形象。“虽然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由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文字消失了,但文学的价值却在与其他艺术的结合中被保留下来。”①中国第五代的许多电影作品,如《霸王别姬》《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曾有评论者指出,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骨子里流的是别人的血液。张艺谋至今感叹,一个好的文学剧本对于电影创作的重要性。电视剧同样如此,《四世同堂》《蹉跎岁月》《新星》《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以及历史剧《雍正王朝》等也均由小说改编而成。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为影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故事基础,而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理解方式。

李安导演的《断臂山》根据1997年安妮普罗克斯的短篇小说改编,小说原作只有数十页,文字极其精简。导演将自己独特的理解融入其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容和二度创作:“爱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当爱降临时,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是毫无差别的,不妨把性别撇开。”影片在优美的西部风光和略显沧桑的吉他音乐的衬托下,两个牛仔之间的爱情如泣如诉,达到了“从没有过地如此纯洁、神圣地刻画两个男人间的爱情”的境地,而影片的最后,Ennis目送自己即将与心上人结婚的女儿驱车离去,打开衣橱,凝视着断臂山的明信片,饱经沧桑的脸上老泪纵横,说出那句令人心痛的“I swear”的时候是如此地凄凉。这样的爱情故事超越了性别、文化、种族、地域,令观者唏嘘感叹。可以说,《断臂山》从小说到电影,升华了原著中细腻优雅的文学意蕴,将这种文学性转化为形象化的视听语言,让观众通过影像去领略和回味其中的妙处。

影视分析范文 第7篇

当代影视艺术创作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人与社会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美学理想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位。在当下影视艺术创作与人民的关系上,有两个问题需要加以辨析:一是影视艺术的与美感、养眼与养心的问题;二是影视艺术的收视率(上座率)与收视质量(票房质量)问题。

【关键词】影视艺术文化建设美学定位

屈指算来,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从恩师钟惦棐先生和朱寨先生学习电影美学和文艺评论以来,我开始以文学、影视艺术为人生,已近三十个春秋。如今,惦棐恩师辞世,也整整二十年了。缅怀恩师,教诲难忘。尤其是他那篇于1979年“写肿了脚”的两万余言的传世檄文《电影文学断想》①,深刻而犀利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每读一遍,都有新悟。恩师在《电影策·序》②中曾坦言:“我的命运、年华、健康和可以用作思维的精力,即心之所关,气之所宗,命之所托,喜怒哀乐之所以由生,也都在这里了。”我虽不才,但积三十年的经历和教训,亦感慨良多,理应有所反思和交待。因为,经历是一笔财富,教训乃一种资源。于是,我在实践与读书的同时,启动拙脑,效法恩师,思之想之。想而断,断而想,陆续记下些许管见残得。

首先想到的,是影视艺术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及美学建构中的定位问题。

记得上世纪早期,伴随着人类工业革命的行进,作为苏维埃红色_伟大领袖的列宁就曾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明确表示过:“电影是教育群众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③。究其缘由,是因为电影这门新兴的视听艺术,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成果,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视听觉,创造了放映厅里虚幻的影像世界,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思维方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新奇的艺术感染力。列宁是看重电影艺术的教育功能和美学效应的。如今,历史跨入新世纪、新阶段,伴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电视艺术凭借着现代化电子技术普及的优势,以其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渗透性之强,更深刻地解放了人们的视听觉,创造了进入亿万寻常百姓家的空前广阔的影像新世界,改变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思维方式,在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和美学建构中发挥着别的文艺形式难以企及和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艺术生产和消费大国。这正如一部中国文艺发展史所反复证明了的:“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一个时代,往往会形成一种主要的文艺形式彪领这个时代的审美思潮,楚之辞,秦之文,汉之赋,晋之字,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都是如此。这些在各个时代分别创造了辉煌的文艺形式,交替繁衍,互补生辉,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生命和审美思维。电视艺术是一门全新的当代文艺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品质和审美优势,其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它要真正成为彪领当今审美思潮的时代艺术,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论是秦文汉赋,还是唐诗宋词,抑或是明清小说,之所以能彪领一个时代的审美思潮,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们都吸纳了所处时代纵横双向各种文艺形式创造出的审美思维成果,并在交融整合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惟其如此,从中华民族审美思维发展的历史长河看,功不可没,其作用是积极的。当今的影视艺术,是否真正自觉吸纳了中华民族优秀审美传统的营养和我们所处时代百花齐放的文艺形式所创造出的有价值的审美思维新成果呢?这的确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必须深思和回答的严峻课题。

我的回答是:不很理想,不尽人意。电影过完了它的百岁诞辰,虽然曾拥有过数次辉煌,尽管当下年产故事片可望逾300部,创下了历史新高,但其中真正能在电影院线或电视台播放与广大观众见面的,却仅有十分之一左右(2005、2006两年参加“百花奖”评选的影片,即票房收入达500万元人民币或在电视台播放观众人次达2000万的共49部)。电影观众的年上座人次已从上世纪80年代最高达到293亿、即平均每人每年看24场电影,下降到2005年的年上座人次仅2亿多、即平均每人每年才看场电影④。电影与人民的关系,可见一斑。几部大片、贺岁片喧嚣炒作,畸形地占据了年票房的一大半,但从题材内容到风格形式,似乎都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相悖,更何谈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电视艺术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总体上说,还是平庸之作多、精品力作少。大量思想品位不高、文化内蕴稀薄、审美格调低下的作品作用于广大观众的鉴赏心理,所营造出的,势必是一种肤浅、浮躁、畸形、油滑的群体性审美定势。这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素质,显然带来了负面效应。

成就显著,不说跑不了;问题不少,不研改不了。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是新世纪新阶段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纲领性文献,当然也为我们检视中国影视艺术创作现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理论武器。遵循《讲话》精神,对自己亲历其间的影视艺术创作现状认认真真来一番断想和反思,很有必要。

在“和平”、“发展”成为两大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乃至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力的竞争。且看“二战”后的德国与日本,作为战败国,当时已被“收拾”得可谓家底几近崩溃,但如今,凭借着民族的文化力,又挤进了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相反,非洲某些国家,尽管早就独立了,但民族缺乏深厚的文化力,至今仍未摆脱贫困。文化是“化”人的,只有靠文化把人的精神素质“化”高了,有高素质的人,方能保障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视艺术作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从自觉承担“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庄严使命的高度,举起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及其美学理想的旗帜,去找准自己的发展方位。

发展方位,事关根本。这是个导向问题。说穿了,就是要明确发展当代影视艺术的宗旨。影视艺术是艺术,是人类以审美方式去把握世界的独特形式。人类究竟为什么在以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哲学的诸种方式把握世界之外,还离不开以审美方式去把握世界?当代人为什么在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中还需要观赏电影、电视艺术节目?原因很简单,但也很深刻。那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乃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高级形态的理性情感动物,有着独特的精神家园需要坚守。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惟有通过审美方式把握世界,惟有通过文艺创作、鉴赏和批评活动,始能陶冶情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从而坚守人类神圣的精神家园,促进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同志精辟阐述的:“文艺历来是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丰富人们艺术享受、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领域。”⑦当代影视艺术创作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人与社会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美学理想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位。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