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厂务风险评估报告范文(实用7篇)

风吹麦浪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269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1分钟。

厂务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第1篇

一、引言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金融及保险监管机构都相继进行了改组或重建。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国家都在监管理念上引入了对金融机构进行整体风险监控的思想,也有一些国家开始尝试建立专门为监管部门服务的金融机构评级系统。这种评级系统不同于以往对一般企业的信用评级,而是将重点放在评估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重大整体风险以及该金融机构破产对整个行业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这表明各国的监管重心都不约而同地转移到了对机构整体安全性和行业整体安全性的评估上。虽然这些评级系统大多处于初期测试阶段,但是却代表了未来监管手段和工具的发展方向。本文将综合介绍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监管机构建立的机构风险评级系统,并探讨客观、有效、合理和可行的监管风险评级系统应该具有的主要特征。

首先简要总结这三个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的性质和定位。英国的金融监管机构FSA集各种金融行业监管、消费者服务和市场管理于一身,它是独立的的非政府组织,在FSMA法案授权的范围内行使其职权。加拿大的金融监管机构OSFI是代表政府对所有联邦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唯一监管机构,它将保护消费者作为首要监管目标。澳大利亚的金融监管机构APRA是政府金融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强调审慎的监管理念,致力于确保被监管者建立了高质量的系统来识别、度量和管理其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这三个国家的监管机构的共同点之一是至少在形式上都达到了混业监管。混业监管模式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表现在一致的监管原则和有效的监管方法上。因为是混业监管,所以要求有一套对不同的被监管者一视同仁的处理原则,因此在看待被监管者时,有时就要透过各自所在行业的具体特征看到各种企业的实质风险特性。另外,在混业方式下,必然要求提高监管效率,很难采用“手工作坊”式的一对一监管,而是要求有一整套连贯的、系统的、科学有效和可行的监管过程。

可以看出,在新的监管体制下,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监管部门必须从金融体系的整体角度来考虑。为了实现这种体制下的监管目标,各国监管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整体监管方式(当然也要吸取原来体制下监管方式的经验教训)。一般来说,现行体制下监管方式的具体运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很明显,风险确认和风险评估这两个步骤是整个监管流程的基础和根基,后面的监管决策和资源分配,以及监管实施和绩效评估都是以风险评估结构为依据的。风险确认就是判断出现的风险是否处于评级系统所处理的范围之内,各个国家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监管目标来确定其具体的风险种类。风险评估就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评估框架下,对已经确认的风险进行归类分级。

我们应该从整个监管框架的角度来客观的看待风险评级,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风险评估的实施。作为一个一般的评级系统,因为要对评估的对象给出明确的评估等级,所以首先需要确定一个明确的评估目标,即:评估结果是为谁服务?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这里的金融机构监管评级系统主要是为监管者服务的,因此一般应该将重点放在对被监管者所面临风险的确认与全面评估上,各个国家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定调整。澳大利亚APRA的PAIRS评级系统将目标定在评估被监管者不能兑现其承诺的概率并且评价其破产后对澳大利亚金融系统的影响。FSA着眼于对法定目标有影响的风险进行评估,将精力优先放在那些最重要的风险上,以有效经济地利用资源。OSFI的目标是提供一个有效的评估被监管者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过程,这是通过评估其风险、金融环境、风险管理过程和对适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来实现。

虽然三个国家都采用了类似的风险评级系统来支持监管,但是具体的体系和方法却有所差异,接下来将分别介绍这三个国家在风险确认和风险评估这两个步骤中是如何建立具体的风险评级系统的。

二、英国FSA的评级系统

2、1影响FSA监管目标实现的金融机构风险

FSA有四个主要的监管目标。这些监管目标的实现会受到各种风险的影响,具体见下表:

监管目标风险

维护公众

对英国金

融市场的

信心大规模的金融犯罪和市场欺骗

金融机构大范围的管理不善或违规

金融系统中重要成员的财务崩溃

市场功能严重失效

对监管者的能力缺乏了解

提升公众

对金融体

系的认识公众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

消费者对某些特定金融产品或服务不够了解

确保给予

消费者适

度的保护金融机构的财务崩溃

金融犯罪或市场欺骗

金融机构管理不善或违规

市场功能失效

消费者对某些特定产品或服务不够了解

减少金融

犯罪欺诈或不诚实

金融市场上的违规行为或错误信息

不法收入的处理

2、2风险评估

在英国,新的金融监管立法要求FSA采取高效率的监管方法,根据监管收益与付出成本之间比例的高风险的优先度(Priority)要通过对影响(Impact)和概率(Probability)两个因素进行评估之后得到。影响指的是该风险一旦发生对FSA监管目标的影响;概率指的是该风险发生的概率。这样,根据下面的公式就可以确定处理风险的优先度:

优先度=影响概率

评估特定风险的影响

目前,FSA对被监管金融机构风险的影响评估主要是通过监管者的判断力和对该机构的现有认识来实现,当然也会利用FSA收集得来的一些数据(目前FSA可以得到的数据很有限而且集中于机构的活动方面,这与影响并不完全等价)。

FSA根据影响的大小将金融机构划分成四个等级——高、中一、中二和低。下表列出了FSA在确定机构的影响大小时使用的一些初始指标,这些指标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机构类型指标

银行和购房融资所总资产/负债,根据存款所有者的类型赋予存款不同权重

信用合作社成员数

寿险公司和友好互助会总资产/负债

非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

证券与期货公司总资产/负债,财力要求,注册个人数目,每日交易量与交易额

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额度

投资顾问公司注册个人的数目和每年的营业额

随着将来对风险评估框架的进一步开发,FSA会评估对每一项监管目标的影响,并会根据经验定性地和定量地改进评估方法。还有,FSA目前的分析仅基于很有限的数据,将来会从各种渠道收集更多的数据,确保影响分析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评估特定风险的发生概率

对风险发生的影响做出评估后,下一步就要评估风险实际发生的概率。这就需要了解相关金融机构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机构当前的战略与实际运营如何为监管目标的实现带来风险;

二是金融机构内部可能导致问题发生的各种商业风险类型。目前情况下,FSA只是对那些在影响评估中被划分为高、中(包括中一、中二)等级的金融机构进行初步测试,并且测试的风险只涉及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与控制风险。下表列出了金融机构可能产生风险的八个方面,从这八个方面来考虑会对监管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也就是说,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要有一个清楚的描述。其中,很多方面能够完全量化,但也有一些方面要定性分析,需要监管者根据经验进行判断。

商业风险市场、信用、运营与法律风险

财务稳健度

公司战略

消费者、产品和服务的类型

控制风险市场、销售和顾问等

系统与控制

组织架构

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

这项测试的最终结果如下:

概率等级

影响等级高中低

高0、5%3%1%

中一2、5%12%10%

中二5%25%41%

这次测试是FSA整体风险评估框架的第一次实际应用,目的是为新监管运作框架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全实施提供反馈意见。当然,这项测试的结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FSA决定下一年度的监管资源分配。

鉴于这次测试的临时性,并且所采用的数据也不完整,FSA并没有公布测试的具体结果。不过,一旦新的监管框架完善之后,FSA就会与每个金融机构对其评估结果进行磋商,并且鼓励金融机构能够先按照适当的步骤来处理评估过程中确认的风险。只要金融机构自身做了足够多的工作,FSA就会相应减少对该机构的介入,这有利于机构的高级管理层自觉、及时地处理FSA提出的问题。

FSA也意识到,某些金融机构迫于一定的压力,可能会向第三方披露FSA对其评估的结果。事实上,除了必须向那些有权知晓的人员(如外部审计员)披露以外,这种做法并不是非常恰当的。因为FSA的评估是基于一个特殊目的——分析金融机构影响FSA实现监管目标的风险,从而帮助FSA合理地安排监管资源,如果将评估结果用于其它目的,就很可能会产生误导,所以FSA不赞成金融机构将评估结果公开。

三、加拿大的OSFI

OSFI的风险评估过程是从鉴别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经营活动开始的。定义这些有影响的经营活动的“净风险”为总体的内在风险与风险管理总体水平的函数,具体的评估可通过下面的方程简单说明:

内在风险-风险管理水平=净风险

3、1有影响的经营活动

有影响的经营活动包括所有的经营业务种类、经营单位(unit)或经营过程(process)。可通过许多渠道来确认这些活动,包括机构的组成构架、公司战略计划、资本分配和内外部财务报告。

在确定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大小时,需要有相当有效合理的判断力。以下是一些经常使用的判断标准:

总资产中该活动产生的资产(包括资产负债表表内和表外)

总的风险加权资产中该活动产生的风险加权资产

及总收入中该活动产生的收入

总的税前净收入的该活动产生中税前净收入

总风险加权资本中该活动的风险加权资本

总资本中该活动的内部分配资本

资本的保险核保风险

该活动准备金占总准备金的比例

3、2内在风险

内在风险将表现任何商业活动的本质特征,它产生于潜在的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对内在风险的评估是通过考虑对公司资本或收入不利影响的概率和程度来实现的。

应该全面地理解公司经营和进行各种商业活动所处的环境,这对于有效地确认和评估经营活动中的风险非常重要。OSFI已经将评估风险归为以下几类:

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保险风险

运营风险

流动性风险

法律法规风险

战略风险

在确认了有影响的经营活动后,其中的内在风险水平被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在这一步评估中不考虑公司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对降低风险的作用。这些因素的作用将被分开考查,并与内在风险合并后决定经营活动的净风险。

3、3公司风险管理的质量

公司内各种有影响的经营活动都会受到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影响。除了考虑日常的运营管理外,OSFI还确定了六个其他的风险管理控制职能。它们分别是:财务分析、规章检查(pliance,根据外部法律法规和监管的要求为公司制定相应的政策,检查公司的日常运作是否符合相关的要求,向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报告执行的情况)、内部审计、风险管理、高层管理和董事会监督。它们的具体形式和性质将随公司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而确定。

经营活动的运营管理基本上是负责日常管理,这一职能应确保运营政策、过程、控制系统、员工水平及经验足以补偿该经营活动产生的内在风险。公司必须从组织架构和整体控制上做到及时有效的防止和发现那些重大的失误和不规则的现象。

每个重大活动的风险管理过程的质量就是目前公司对该活动实施的各项风险管理职能的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质量被分为强、可接受和弱三个等级。

3、4净风险

每项有意义的经营活动的净风险等级是内在风险的总水平被风险管理的总水平抵消后的结果。例如:公司的投资银行业活动由于高信用风险、高市场风险和高流动性风险,可能被评估为较高内在风险。但是,由于有较强的运营管理、较强的内部审计、较强的风险管理和较强的董事会监督构成了强有力的高质量的风险管理控制,以至使得该经营活动的净风险等级可能被评为是中等的。

净风险被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具体下表所示。

3、5净风险的趋势

以上的评估过程还要包括对风险趋势的确定。在一个适度的时间段(horizon)内,将风险的发展趋势被分为下降、平稳和上升三类。例如,为大集团公司选择的时间段会比小公司长。对各种情况都应该明确指出趋势分析的时间段。

风险管理的总质量内在风险的总水平

低中高

净风险评估

强低低中

可接受低中高

弱中高高

3、6风险矩阵

风险矩阵是用来记录每项重大经营活动的内在风险、风险管理水平和净风险的评估结果。

风险矩阵还要确定“整体净风险等级”(OverallRatingofNetRisk)和“风险趋势”(DirectionofRisk)。为了得到最终的整体风险等级,还要考虑这项经营活动对公司整体的影响,要保证那些具有较高净风险水平和影响较低的经营活动不会得出扭曲的整体风险等级。OSFI要将其监督力量集中关注于那些具有较高实质风险的经营活动。

风险矩阵还包括对公司最终的合成(Composite)评估等级以及这种评级的趋势。这些将受到资本和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评估时还要审查内、外部产生资本的数量、质量和可获得性。

风险矩阵是总结风险评估结果的简便方法。

3、7风险评估总结

风险评估总结(RAS)汇总了被评估公司当前的财务状况、预期的风险状况、关键性问题和以往的监管措施。RAS包括:

风险矩阵

对主要商业活动和策略的审查

对关键性风险管理控制职能有效性的评估

对资本充足或监管存款和公司的盈利性的评估

若被评估的公司是某外国母公司的一部分(分公司或子公司),还要适当的评估其外国母公司的情况以及其所在地监管的执行情况

过去12个月内的重大事项列表

财务汇总

监管介入情况报告

RAS便于直接关注那些带给公司重大风险的经营活动。

RAS只是为当年的监管指明优先次序(setpriority)。它并不包括具体的监管执行措施和需要的监管资源。

RAS还包含对被评估公司的“合并评估等级”(CompositeRating),这个评级结果是初步的,并不会告知公司,直至进行全面的现场审查之后才将评级确定下来。

在适当的原则确定之后,OSFI将在结合现场考察结果的基础上,提供给公司对其各项风险管理控制职能的整体评级结果。

公司的合并评估等级应该明确指示监管对其介入的程度。一个具有较“低”合并评估等级的公司应处于0介入阶段。一个“高”合并评估等级的公司应处于第2或更高介入阶段。一个被认为是“中等”风险级别的公司应处于0阶段或1阶段,这将根据风险趋势(下降、平稳、上升)和评估等级结果背后的原因(例如,非常弱的管理控制过程指出需要较高的阶段)分析来确定。

RAS是OSFI高级官员需要的主要公司评估文件。如果公司处于阶段1或更高的等级则需要提供其他更多的详细说明文件。

四、澳大利亚的APRA

APRA正式提出了名为ProbabilityandImpactRatingSystem(简称PAIRS)的风险评级系统。

4、1评估破产概率

APRA对公司破产概率的评估是基于公司的内在风险(inherentrisk),然后再加入管理与控制()和资本支持(capitalsupport)的调整。具体的风险评级模型如下:

内在风险-管理与控制=净风险

净风险-资本支持=整体破产风险()

内在风险

对公司破产风险评估的第一步就是评估其内在风险。内在风险指的是由一个公司商业活动的性质与范围所引起的预期财务行为的任何不确定性。APRA通过统计数据、实地考察和其它渠道总结了八个内在风险要素。它们分别是:

资产质量和等价物(counterparty)的风险

资产负债表和市场风险

保险风险

运营风险

流动性风险

法律和监管风险

战略风险

腐败势力与关联组织的风险

在进行风险分析时,每个要素按照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累加起来得到整体内在风险。

管理与控制

评估破产概率的第二步就是评估公司的管理与控制系统。管理与控制系统指的是一个公司的管理结构、系统、政策、程序和与内在风险有关的控制系统。

APRA将管理与控制系统分解为七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

理事会

高级管理层

运营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MIS)/财务控制

风险管理

规章执行与检查(pliance)

专家控制

在考虑了管理与控制功能对减轻内在风险的影响后,剩余风险就是净风险。内在风险和管理与控制两个部分将被赋予相同的权重。

资本支持

PAIRS评估过程的第三步是对公司目前和潜在的资本支持进行评估。资本支持是每个公司能够负担意外损失的缓冲资本,这些资本也用来确保满足对APRA要求的对金融服务受益者的承诺(financialpromises)。公司的净风险越大,就需要越多的缓冲资本使整体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

资本支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目前的赢余

其它资本

在评估时,这三部分的权重对所有公司都是相同的。

评估整体破产风险

在考虑了净风险和资本支持后,APRA评估公司的整体风险。资本支持和内在风险、管理与控制将被分别赋予相同的权重。风险评级从1(最低风险)到225(极限风险)。数字又被分成五个等级:低、中低、中高、高和极限。

4、2评估影响

除了评估概率,APRA还预测了被评估公司破产后对澳大利亚整体金融系统的影响。

在PAIRS中,采用“影响指数”(ImpactIndex)和“描述性影响评级”(descriptiveImpactRatings)来衡量每个公司破产后所带来的潜在经济成本。衡量方法不仅包括对债权人的直接影响,还包括间接的冲击和系统性影响。

APRA计算影响指数(目前从0、25到225)时将数字分成“低、中、高、极限”四个等级。影响指数是一条连续曲线,它基于总资产的数量,从假设的最小5千万澳元到最大的500亿澳元。这些数字代表了一个公司破产所带来负面影响的假设下限和上限。

描述性影响评级与破产概率的评级类似。

接受APRA监管的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处于低或中等影响水平,但是处于高或极限档次的公司却拥有大部分的资本。

五、分析和结论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1、风险评估应包括两大步骤:评估“净风险”发生的概率(水平)和该风险发生后对整个行业产生的影响,即“概率(Probability)”和“影响(Impact)”,然后再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对风险进行排序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监管手段。其中OSFI并未评定风险的影响而是风险发生的趋势,“影响”和“趋势”的含义虽然并不相同,但是都反映了风险动态发展情况的一个方面。至于选择哪个作为风险评级的一部分,并没有一定的结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2、各国在评估中都提出了净风险的概念。也就是说既要考虑经营活动固有的内在风险,还要考虑公司采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对降低这些风险所起的作用。内在风险与最终的风险等级变动方向相同,即:内在风险越大风险等级越高;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与最终的风险等级变动方向相反,即: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的水平越高风险等级越低。

3、值得注意的是,只有APRA明确提出了名为PAIRS的风险评级系统,其他两个国家的监管机构的监管框架中虽然也有类似的功能,但是并未单独命名列出。这也说明APRA更加注重被监管者的抗风险能力。

4、各国监管机构的风险评级系统现在还基本都处于测试阶段,但是已经初步显现出其效果,基于风险的评估可以使监管机构和各个金融企业更好地规避风险。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将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数据,有可能开发出更合适的评估模型。我们相信,风险评级系统将逐步成为维护金融系统稳定、保持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方法和工具,在保险监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AShortGuideToOurPreparationsForTheNewRegulatoryRegime,January2000

[2]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ANewRegulatorForTheNewMillennium,January2000

[3]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BuildingTheNewRegulator,December2000

厂务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第2篇

东宝区血防办

2020年7月24日

一、联防联控区基本情况

东宝区联防联控区分布在浰河、龙峪湖河(浰河支流)以西的四个流行村,即浰河西岸的石桥驿镇彭湾村、廖坪村、新集村和龙峪湖河西岸的仙居乡双龙村,4个村均与钟祥市双河镇毗邻,有螺面积共万平方米(双龙村万平方米、新集村万平方米、彭湾村万平方米、廖坪村万平方米)。

二、主要做法

(一)制定工作方案:制定了《东宝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方案》,明确风险监测的内容、监测人员、监测范围和监测频次,日程安排具体到村到月。2020年,我区将3个疫区乡镇13个有螺村全部纳入风险监测范围,其中联防联控区有螺村4个。做到每日浏览传染病网络2-4次;4-6月期间,每周到实地开展野粪、钉螺监测2次;每月邀请市血防办、所专家开展1次技术指导;每月上报一次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在风险监测的同时还开展查灭螺技术规范执行情况、灭螺效果、警示牌设置、禁牧、人员下水、健康教育等情况的督查。

(二)规范开展监测:一是螺情监测。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进行钉螺调查,用手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仪(GPS)测定每一个环境的经纬度。捡获框内全部钉螺,对捡获的钉螺进行死活鉴别,采用解剖镜检法及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活螺感染情况。二是野粪监测。对监测环境内发现的野粪全部采集,以环境为单位装入塑料袋中进行编号,记录野粪种类。采用粪便毛蚴孵化法和沉卵镜检进行检测。三是联防联控区风险评估。在联防联控区开展钉螺和野粪监测,并结合辖区流动人群、钉螺扩散风险、有螺地带家畜放牧、牛羊家畜跨地贩卖、有螺区域工程建设和疫情信息沟通等方面情况,开展风险评估,进行疫情形势研判。今年4-5月,与钟祥市血防所联合在浰河、龙峪湖河(浰河支流)流域开展了联合灭螺;对于跨界放牧和下水的现象进行了联合劝阻。

(三)加强健康宣教:一是开展公众健康教育。结合汛期急感防控工作,在有螺河道及其灌溉区域新增、修复血防警示牌25个、张贴宣传栏及标语41个;对疫区涉水居民、参加抗洪抢险的干部群众、即往血阳人群等人群开展重点宣传,共发放宣传单册3950份、宣传用品970份;在媒体上刊登血防宣传信息7篇;组织疫区12所中小学校利用网课等形式开展了血防健康教育活动。二是强化血防队伍培训。区、乡(镇)分级组织春查春灭、汛期血防卫生应急等培训会6次,各级血防工作人员、疫区村及相关单位负责人、乡村医生、部分村民、养殖户等接受了集中培训宣传。三是加强急感防控。结合日常巡查和风险监测,对在有螺地带放牧和下水的居民进行劝阻,发放防蚴录14瓶、吡喹酮片6瓶,落实医疗机构发热病人急感排查制度,登记下水人员316人,开展预防性服药46人。

三、监测结果分析:4-6月份,我区在联防联控区共开展钉螺调查万平方米,查出有螺面积万平方米,查螺2659框,捕获钉螺395只,其中活螺165只,经检测全部为阴性;累计灭螺万平方米;捡拾野粪1处,检测为阴性;开展流动人口查病1人,阴性1人。4个村风险等级评估均为Ⅲ级。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区血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系丰富、环境复杂,钉螺易反复滋生将向下游及沿灌溉区域扩散,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依然存在。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建议

一是加大疫情监测和传染源控制力度。继续开展人群查治病、家畜查治病、查螺灭螺、钉螺密度监测、传染病疫情网监测、有螺地段人群下水及放牧劝阻等工作,做好疫情监测及传染源控制工作。

厂务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岗位廉政风险评估防范体系

In order to further implement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_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punishing and preventing corruption in 2008 - 2012 work plan_ carry out_ clear job responsibilities, identify the incorrupt government risk,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make be on guard measure_ theme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policy requirements, special enterprise post incorrupt government risk assessment and prevention system to do preliminary discuss、

Key words: Post incorrupt government risk assessment and prevention system

一、指导思想

以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明确岗位职责、找准廉政风险、增强廉政意识、制定防范措施”为主题,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有针对性地抓好企业人员尤其是重点岗位人员的岗位廉政教育,筑牢员工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和岗位责任防线。

二、目标要求

建立企业各岗位的廉政风险策划、评级及其控制措施体系,通过岗位梳理,对每个岗位进行廉政测评,全面查找各级人员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发生腐败或不廉洁行为的风险点,并用廉政风险的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来评定每个岗位的风险等级,明确相应的防范措施,对评出的高等级风险的重点岗位进行具体的廉政风险点的分析,并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从而在源头上杜绝企业存在的一些廉政风险,营造崇廉尚洁、风清气正的廉洁环境。

三、建立方法

(一)建立准确系统的岗位廉政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体系

1、确定岗位分析范围。企业根据自身工作特征,对有可能存在廉政风险的所有岗位进行选择,确定纳入廉政风险评估的岗位范围。

2、确定评价方法。对纳入廉政风险评估的岗位的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廉政风险点评估,并综合计算出各个岗位的廉政风险等级。可将风险等级分为五级:Ⅰ、Ⅱ、Ⅲ、Ⅳ、Ⅴ;对应总体风险分值分别为:1-8、9-16、17-24、25-32、>32 。其中Ⅳ、Ⅴ级为重大风险等级。总体风险分值为各单项风险点风险值的平均数,单项风险点风险值=发生几率分值×危害程度分值,其中发生几率按照疏密程度分值依次为:0、1、0、2、0、4、0、6、0、8;危害程度按照轻重程度分值依次为:10、20、40、60、80。

2、确定实施办法。首先员工参照自评表自评自身岗位的廉政风险分值;其次成立企业岗位廉政风险评估及监控小组,对个人自评岗位风险情况进行复评,对于个人分析不透、重视不够、评估不准的,评估小组要帮助其进一步学习和剖析,从而确定准确的风险分值;

岗位廉政风险等级自评表

思想道德 岗位职责 业务流程 制度机制 外部环境 总体风险分值 总体风险级别 备注

发生几率

危害程度

3、确定风险级别。企业纪检部门组织岗位廉政风险评估工作总结,对个人自评和小组复评的岗位风险辨识和评级结果进行进行总结、制表,对岗位风险评估体系运行情况的有效性、缺陷性进行考核,并汇总自评表。

4、确定控制措施。对应不同的风险岗位,公司采取教育和监审两种预防措施。教育措施:意识教育(a)、示范教育(b)、专题教育(c)、警示教育(d)等四类;监审措施:制度监审(A)、专人监审(B)、定期监审(C)和专项监审(D)四类。不同的教育和监审措施适用于不同风险级别的岗位。

(二)辨识高等级风险岗位的廉政风险点并制定具体教育、监审措施

1、确定高等级风险的岗位

根据企业岗位廉政风险等级汇总表,经评定为Ⅳ级以上(含Ⅳ级)的岗位为企业廉政建设重大风险岗位,评定级别为以上(含Ⅲ级)的岗位为企业廉政建设高等级风险的岗位。

2、高等级风险岗位的具体风险点分析预防措施

公司岗位廉政风险评估及监控小组对Ⅲ级以上风险岗位的在职人员,根据岗位的职责、办事流程、工作方法、外界环境和人员自身的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全面再评估,找出、找准其岗位存在的具体的风险点,并制定预防或制约其风险转化为实际的具体控制措施和日常教育办法。每个岗位可有多个风险点,每个风险点都对应相应的预防措施、日常教育或监审措施。

高等级风险岗位风险点分析防范统计表

3、高等级风险岗位人员教育预警措施

⑴述廉。高等级风险以上岗位在职人员述廉、评廉专题会议由各该岗位所在党支部自行组织,本支部全体党员参加,可邀请企业或上级纪委人员参加,各高等级风险岗位党员干部对自身岗位的廉政情况进行述评,交流思想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增强政治性和原则性,达到互相评述、彼此改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⑵评廉。各支部人员对高等级风险岗位人员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廉政评价应从三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其工作职责的廉政规定、廉政风险的预防情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其个人的评价,包括个人的思想品德、廉政素养等方面;第三方面是对其身边的工作人员、亲属、朋友和相关方等的评价,这主要是评价该人员的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每个方面满分为100分,根据分值划分四档。平均分在90分以上为好,80分至89分为较好,60分至79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差。

⑶预警。各个支部定期开展述廉、评廉会议,对高等级风险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廉政评价和廉政风险点测评。平均分在80分以下为预警教育范围。平均分70分到79分为进行廉政谈话,根据领导干部的职务由主管领导或上级领导负责;从60分到69分为黄牌警告并进行诫勉谈话;60分以下纪委介入调查。若平均分在80分以上,其中有单项分在60分以下,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单项调查。

(三)总结成果,健全岗位廉政风险测评的长效机制

总结岗位廉政风险评估和防范体系建立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完善岗位廉政风险管理体系、廉政知识大宣讲、述廉、评廉专题会议、岗位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等廉政管理措施和制度,健全公司廉政教育、监审的方法并提高其适用性,增强全体员工辨识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意识,提高公司廉政文化和监督措施对员工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从而在公司建立岗位风险测评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厂务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第4篇

一是安全评估体系不健全。大部分商行银行未明确安全评估管理的组织机构,缺少安全评估管理制度,未建立符合本行风险管理需要的安全评估体系。二是安全评估流程不规范。很多商业银行安全评估尤其是自评估缺少标准的流程控制,安全评估工作随意性强,大部分评估流于形式或依赖于个人经验,安全评估的结果不能真实的反映客观存在的风险。三是安全评估人才匮乏。安全评估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评估人员的能力要求较高,而很多商业银行评估人员未经过相应的培训,缺少经验,并不真正具备安全评估的能力。四是安全评估方法不科学。商业银行评估尤其是自评估主要依据制度列表或个人经验,很难发现深层次问题并对风险准确定性,评估结果对风险处置的指导意见有限。五是安全评估数据积累不足。国内外主要的安全评估方法,需要根据历史事件统计事件发生概率,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尚未建立事件统计分析机制。

2安全评估管理的主要思路

通过研究国内外信息科技风险安全评估标准、规范及实践,提出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安全评估管理思路。

2、1建立安全评估组织体系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组织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安全评估自身特点,并应结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安全评估的组织体系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安全评估日常管理体系。该部分体系应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明确高管层、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信息科技管理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的安全评估职责;二是建立安全评估项目管理机制。商业银行组织安全评估时应成立项目管理组织,并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流程对安全评估进行有效控制。

2、2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流程

安全评估流程是安全评估标准化的控制手段,能够有效的控制安全评估的目标、范围、过程及质量,安全评估需要建立以下标准流程:一是安全评估的组织流程,即安全评估审批、总结、汇报等流程;二是安全评估的项目管理流程,安全评估应采用项目的管理方式进行组织,并按项目管理流程组织评估并形成项目阶段成果;三是安全评估的评估方法流程。安全评估根据标准的评估方法,并结合评估对象的特点,从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风险评估、已有措施确认等方面,建立明确的评估方法流程并明确流程各阶段主要工作成果及输出文档。

2、3培养专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人员

专业的安全评估人员是安全评估的基本保证,应加大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大评估管理要求、评估流程的培训力度,让评估人员能够了解信息科技安全管理的要求,掌握安全评估组织、项目及方法流程;二是加大信息安全知识培训力度,评估人员应全面学习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了解目前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及存在风险;三是加大安全评估技术培训力度,评估人员应了解安全评估相关技术,熟练掌握常用的安全评估工具;四是加大信息系统相关技术培训力度,安全评估要求评估人员应了解主机、网络及应系统等相关技术细节,应组织相应的技术培训,扩大评估人员的知识范围,并使评估人员深入了解各系统的技术细节。

2、4引入安全评估工具

为实现安全评估的专业化,商业银行应逐步引入和使用风险评估工具,风险评估工具包括以下三类:一是专业安全评估设备及软件,如漏洞扫描设备、安全审计平台等。二是专门的风险计算工具,如风险统计及计算表格,该类表格根据标准的计算方式,能够给出相对准确的风险量化值。二是风险管理系统,对风险进行汇总、统计及处置跟踪。

2、5建立风险评估数据积累机制

厂务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第5篇

[关键词]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82

[中图分类号] 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155- 03

1 引 言

风险是以一定的发生概率的潜在危机形式存在的可能性,而不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结果或既定事实。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损失结果减少到最小的管理方法。随着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但信息安全方面的威胁也大大增加,具体到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存在各类风险,这些风险有着自身的特点,对系统的影响也随着不同阶段而不同。其中信息安全风险是指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在来自环境的威胁下而产生的风险,这些风险会对信息系统核心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造成破坏。对测绘行业信息安全风险的评估是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对风险计划和风险控制过程的有力支撑,而如何识别和度量风险成为一个难题,目前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没有一个行业性安全评估类或者安全管理类规范标准,通用安全评估规范在很多方面对于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复杂性和行业特点缺乏适用性,往往较难落地,为此提出市县级国土资源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

2 国内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经历了很长一段的发展时期。风险评估的重点也由最初简单的漏洞扫描、人工审计、渗透性测试这种类型的纯技术操作,逐渐过渡到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由于信息安全问题的突出重要性,以及发生安全问题的后果严重性,目前评估工作已经得到重视和开展。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积极投身于信息安全的研究,期望找到保护信息安全的盔甲。美国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独占鳌头,政府控管体制健全,己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险分析、评估、监督、检查问责的工作机制。DOD作为风险评估的领路者,1970年就已对当时的大型机、远程终端作了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风险评估; 1999年,美国总审计局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出版了相关文档,指导美国组织进行风险评估;2001年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协会(NIST)推出SP800系列的特别报告中也涉及到风险评估的内容;欧洲各国对信息安全风险一直采取“趋利避害”的安全策略,于2001-2003年完成了安全关键系统的风险分析平台项目CORAS,被誉为欧洲经典。我国信息安全评估起步较晚,2003年7月,国信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题组启动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相关标准的编制工作;8月,信息安全评估课题组对我国信息安全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完成了相关的评估报告,总结了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的基础性工作;2004年3月国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的征求意见稿;2005年2月至9月,开始了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2007年7月我国颁布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 20984一2007)并于2007年11月1日实施;2008年4月22日,在国家信息中心召开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实施指南》预制标准第二次研讨会,此次会议主要就标准工作组制定的《实施指南》目录框架进行了详细研究与讨论,《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实施指南》作为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规范》之后又一技术性研究课题,将充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具体实施工作。

3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方法和手段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方法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通过综合分析评估后的资产信息、威胁信息、脆弱性信息,最终生成风险信息。资产的评估主要从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三方面的安全属性进行影响分析,从资产的相对价值中体现了威胁的严重程度;威胁评估是对资产所受威胁发生可能性的评估;脆弱性的评估是对资产脆弱程度的评估;具体如下:

(1)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市、县、乡三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范围内的资产进行识别,确定所有的评估对象,然后根据评估的资产在业务和应用流程中的作用对资产进行分析,识别出其关键资产并进行重要程度赋值。根据资产评估报告的结果,可以清晰的分析出市、县、乡三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各主要业务的重要性,以及各业务中各种类别的物理资产、软件资产和数据资产的重要程度,从而得出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同时,可以明确各业务系统的关键资产,确定安全评估和保护的重点对象。

在此基础上,建立针对市、县、乡三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资产配置库,对资产的名称、类型、属性以及相互关系、安全级别、责任主体等信息进行描述。

(2)威胁评估。威胁是指可能对资产或组织造成损害事故的潜在原因。威胁识别的任务主要是识别可能的威胁主体(威胁源)、威胁途径和威胁方式,威胁主体是指可能会对信息资产造成威胁的主体对象,威胁方式是指威胁主体利用脆弱性的威胁形式,威胁主体会采用威胁方法利用资产存在的脆弱性对资产进行破坏。

在此基础上,充分调研,分析现有记录、安全事件、日志及各类告警信息,整理本行业信息系统在物理、网络、主机、应用和数据及管理方面面临的安全威胁,形成风险点列表。

(3)脆弱性评估。脆弱性是指资产或资产组中能被威胁所利用的弱点,它包括物理环境、组织机构、业务流程、人员、管理、硬件、软件及通讯设施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可能被各种安全威胁利用来侵害一个组织机构内的有关资产及这些资产所支持的业务系统。

通过研究,将建立本行业的涉及主要终端、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数据库及应用等主要系统的基线库,从而为脆弱性检测在“安全配置”方面提供指标支撑。

(4)综合风险评估及计算方法。风险是指特定的威胁利用资产的一种或一组脆弱性,导致资产的丢失或损害的潜在可能性,即特定威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在风险评估模型中,主要包含信息资产、脆弱性、威胁和风险四个要素。每个要素有各自的属性,信息资产的属性是资产价值,脆弱性的属性是脆弱性被威胁利用后对资产带来的影响的严重程度,威胁的属性是威胁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属性是风险发生的后果。

综合风险计算方法:根据风险计算公式R= f(A,V,T)=f(Ia,L(Va,T)),即:风险值=资产价值×威胁可能性×弱点严重性,下表是综合风险分析的举例:

注:R表示风险;A表示资产;V表示脆弱性;T表示威胁;Ia表示资产发生安全事件后对组织业务的影响(也称为资产的重要程度);Va表示某一资产本身的脆弱性,L表示威胁利用资产的脆弱性造成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风险的级别划分为5级(见表1),等级越高,风险越高。

各信息系统风险值计算及总体风险计算则按照风险的不同级别和各级别风险的个数进行加权计算,具体的加权计算方法如下。

风险级别权重分配:

极高风险 30%

高风险 25%

中风险 20%

低风险 15%

很低风险 10%

各级别风险个数对应关系(即各级别风险相对于很低风险的个数换算):

极高风险 16

高风险 8

中风险 4

低风险 2

很低风险 1

风险计算公式R’=K(av,p,n)=av×p×n,其中,av代表各级别风险求平均后总和,p代表相应的风险级别权重,n代表相应的风险个数权重。

总体风险值=R’(极高)+ R’(高) + R’(中) + R’(低) + R’(很低)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的手段

(1)专家分析。对于已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策略,由经验丰富的安全专家进行管理方面的风险分析,结合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现状,指出当前安全规划和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并给出安全建议。

(2)工具检测。采用成熟的扫描或检测工具,对于网络中的服务器、数据库系统、网络设备等进行扫描评估;为了充分了解各业务系统当前的网络安全现状及其安全威胁,因此需要利用基于各种评估侧面的评估工具对评估对象进行扫描评估,对象包括各类主机系统、网络设备等,扫描评估的结果将作为整个评估内容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3)基线评估。采用基线风险评估,根据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基线检查,拿现有的安全措施与安全基线规定的措施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得出基本的安全需求,通过选择并实施标准的安全措施来消减和控制风险。所谓的安全基线,是在诸多标准规范中规定的一组安全控制措施或者惯例,这些措施和惯例适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所有系统,可以满足基本的安全需求,能使系统达到一定的安全防护水平。

(4)人工评估。工具扫描因为其固定的模板,适用的范围,特定的运行环境,以及它的缺乏智能性等诸多因素,因而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人工评估与工具扫描相结合,可以完成许多工具所无法完成的事情,从而得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估结果。人工检测评估主要是依靠具有丰富经验的安全专家在各服务项目中通过针对不同的评估对象采用顾问访谈,业务流程了解等方式,对评估对象进行全面的评估。

(5)渗透测试。在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中,结合外部渗透测试的方式发现系统中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和已经存在的系统脆弱性。

厂务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第6篇

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控制程序

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在内的操作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质量环境管理体系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指导。

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及要求的控制提供操作依据。

3、1总经理室:负责风险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包括人员资格、必要的培训、信息获取等,负责公司的SWOT分析并确定公司的战略方向。

3、2品管部:负责建立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程序,并进行维护。负责按本文件所要求的周期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落实跟进风险和机遇评估中所采取措施的完成情况并跟进落实措施的有效性,并编写《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报告》,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评估及应对风险的策划和应对风险措施的执行和监督。

3、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3、4营销部:负责收集产品售后的风险信息及本部门的风险识别,负责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3、5供应链管理部:负责识别来自供方的要求或期望,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负责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4、1

风险: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

4、2

机遇: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条件和事件,包括某些突发事件等。

4、3风险评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4、4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4、5风险降低:通过采取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若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所遭受的风险,应将采取措施的记录进行保留或者写入文件进行归档,以便后期重复发生时作为改善的依据。

4、6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最适合于自留的风险事件。

4、7内部风险:企业内部形成的风险,例如战略决策风险、环境因素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应急事件等。

4、8外部风险:由外部影响因素导致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业务风险、相关方风险等。

4、9风险严重度:风险发生后其所产生的影响的严重程度。

4、10风险发生频度:风险出现的频率或者概率。

4、11风险系数:风险系数用于评定是否对已识别的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x风险发生频度。

4、12

SWOT:S

(strengths)是优势、W

(weaknesses)是劣势,O

(opportunities)是机会、T

(threats)是威胁。

相关部门

使用表单

跟踪验证至结案

YES

内外部信息收集

记录保存

方案修订

部门风险和机遇识别

风险和机遇管控

风险和机遇评估

部门风险和机遇识

部门现状评估

风险和机遇识别管控

董事会议召集

方案(经营规划)建立

合作洽谈需求收集

趋势判定

确定投资计划

方案评估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董事会/总经理室

董事会/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品管部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FMEA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5、1风险和机遇管理策划

总经理室根据国际、国内、地区和本地的各种法律法规、技术、竞争对手、市场变动和价格、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企业的价值观、文化、知识和以往绩效、客户技术信息反馈等,确定本公

司企业目标和战略方向,识别出本公司投资计划要求,同时分析识别风险、消除风险、降低或减缓风险,充分利用可能的发展机遇,保证实现企业效益和管理体系预期结果,形成初步方案含经营规划等,同时上升至董事会讨论、

经公司董事会议讨论研究,最终确定公司战略目标方向及方案,明确与公司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包括需要考虑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或条件。

总经理室根据董事会会议决议结果,识别形成《风险和机遇评估表》,依照分析结果为重大风险或机遇的,需实施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并形成《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各部门依总经理室决议后确定的公司战略方向目标以及识别出的风险和机遇,同时结合本部门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建立识别和应对的方法,确认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在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车间、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风险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风险:

5、1、1总经理对公司环境与背景、投资计划方案等阶段进行分析,明确公司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经营、环保政策环境,确定公司的正面环境与负面环境,并形成SWOT分析报告。

、在SWOT分析报告中,

SO方面,属于公司的机遇,利用公司的优势与机会,由总经理确定公司的“战略方向”。

b、在SWOT分析报告中,

WT方面,属于公司的风险,针对公司的劣势与威胁,识别出主要风险并采取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5、1、2相关方要求或期望中存在的风险或机遇。

营销部识别来自顾客的要求或期望,识别出的顾客要求如果目前公司不能满足,则构成公司的风险,需要采取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供应链管理部识别来自供方的要求或期望,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如果评估风险属于高风险或机遇,需要有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厂务部识别来自法规监管方的要求或期望,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如果评估风险属于高风险或机遇,需要有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d、研发部识别来自产品方面法律法规的要求,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如果评估风险属于高风险或机遇,需要有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5、1、3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a、对产品适用的法律法规、客户要求的变更造成的风险;

b、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c、设备、工装夹具、刀具对产品质量造成的风险;

d、产品售后的风险;

e、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设计失效风险①;

f、过程失效的风险①;

g、重大环境因素未识别的风险;

h、关键设备故障的风险;

i、应急预案不完善的风险;

j、人力资源短缺的风险;

k、操作工无法准确理解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l、订单突然增加的风险;

m、客户投诉增加的风险等。

注①:设计失效和过程失效可参考失效模式分析中DFMEA设计失效模式分析和PFMEA过程失效模式分析的方法对设计和生产过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若选用其结果应按要求得到控制。

5、2建立风险/机遇管理团队

5、2、1建立分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

风险识别活动的开展应是一次团体的活动,各部门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应通过集思广益和有效的分析判断下进行,在此之前应建立一个“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总经理室应通过授权,赋予该“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以下的职责:

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

制定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并落实执行;

组织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验证。

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中,

总经理室应指派一名人员作为该小组的组长,负责规划和安排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的控制,并赋予评估小组组长以下职责:

熟悉其所在部门的所有流程;

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熟悉本标准的要求,并依据本标准内容策划风险分析和评估。

5、3

各部门风险机遇策划及识别

评估小组组长依据总经理室最终确认的战略规划及目标,以及总经理室的《风险和机遇评估表》,组织策划识别各部门风险和机遇并编制《风险和机遇评估表》,指导操作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及对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规定。

5、4风险评估

对已识别的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进行评价,其评价的要求应依据本程序所规定的评价准则进行评价确认,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的确认用以确定风险系数,之后根据风险系数确定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5、4、1风险的严重程度评价准则

风险严重度用于评价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根据对潜在风险的评估量化,若潜在风险发生后,其会导致的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危害程度,以下包括但不限于风险产生后会导致的危害:

a、法律法规、产品及客户要求;

b、风险发生时导致的环保影响;

c、损失的多少;

d、是否会导致停工/停产;

注:在对风险进行严重程度判定时,推荐扩大分析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层面,以便于更有效的对潜在的风险采取措施,以达到减少或部分消除风险乃至完全消除的目的。

为便于识别风险所带来的危害程度,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风险严重度分为以下五类:

非常严重

b、严重

较严重

下表为依据定义的风险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多少进行量化,在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时,下表作为评价风险严重度的准则:

严重程度

质量环境

顾客方面

影响后续过程

成本损失

(万元)

法规监管层面

污染排放方面

非常严重

顾客停止与我司合作

本过程无法工作

损失≥10

停业整顿

临近江河湖泊流域性

顾客停线

本过程全部离线返工

10<损失≥5

行政罚款

本行政区域内

较严重

顾客退货

本过程局部返离线工

5<损失≥0、5

有条件运行

本工业区区域

顾客投诉

下过程全部在线返工

损失<0、5

书面改善

本工厂内

顾客情报反馈

下过程部分在线返工

无损失

口头问题

不影响

严重度判定过程中,当多个因素的判定其严重程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严重度级别更高时,依据严重级别高的因素作为风险严重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表》中。

5、4、2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准则

风险的发生频率是指潜在风险出现的频率,为便于识别和定义,将风险频度定义为5级,如下所示:

极少发生;

很少发生;

偶尔发生;

有时发生;

经常发生;

通过对上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价风险发生的频度,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以其可能发生的频率进行量化确认作为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准则:

发生频度

极少发生

发生概率≤0、001%

很少发生

0、001%<发生概率≤0、1%

偶尔发生

0、1%<发生概率≤1%

有时发生

1%<发生概率≤10%

经常发生

发生概率≥10%

发生频度判定过程中,当一个或多个因素在判定过程中其发生频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发生较为频繁时,依据发生频率较高的因素作为风险发生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表》中。

5、4、3风险的可接受准则

风险可接受准则是通过计算得出的风险系数来判定风险是否可接受,通过对风险的严重度和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后,通过计算风险系数确定是否对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的计算如下公式:

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等级*风险频度等级

使用风险系数作为参考值,下表为风险风险系数的范围及当风险系数达到一定值时应对风险采取的措施:

风险等级及应采取的措施

风险等级

风险措施

厂务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第7篇

1研究方法

农作物生产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性和人的有限理性致使农作物实际产量偏离预期产量的可能性程度。由于农作物单产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作物单产的波动水平被视为是衡量和反映农作物生产风险程度的一个主要指标,在评估作物生产风险和农业保险定价中得到了广泛采用。但如前所述,基于较大空间尺度单产数据的作物风险评估存在数据加总偏差和风险低估的缺陷,根源在于农户层次作物单产时序数据很少且难以获得,而这一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因此基于单产数据评估方法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很难依靠作物单产数据得到解决。有学者提出了基于农作物灾情数据的作物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能够克服风险低估的问题,但由于没有分作物种类的农业灾情统计,该方法无法对具体作物的生产风险进行评估。

TRIZ创新理论的“九屏幕法”认为,当某系统存在的问题无法依靠该系统内的资源得到解决时,需要将思路发散,可充分利用当前系统的超系统、子系统、未来超系统、未来子系统、过去超系统和过去子系统的可用资源。农作物风险损失的估计及其概率分布的模拟是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的两个主要任务,因此,借鉴TRIZ“九屏幕法”的问题分析模型,笔者认为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利用其子系统的数据资源加以解决,以基于灾情数据的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为主,利用作物单产数据寻找某种方法将农作物因灾损失在各个作物间进行分摊,随后利用现有成熟方法对农作物生产风险进行评估。

在已有研究中,学者们在利用农作物灾情数据评估生产风险的方法推导中也对农作物因灾损失在具体作物间进行了分配。但其分配的依据是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如式(1)所示。其中,Li为作物i的历年因灾损失率;SZ为农作物因灾受灾面积;CZ为作物因灾成灾面积;JS为作物因灾绝收面积;Ai为作物i的播种面积;Yi为作物i的单位面积产量;A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作物在各损失区间的损失率均值。

从式(1)可以看出,这样简单的分配方法使分子、分母中具体作物的信息互相抵消,导致无法计算出具体作物的因灾损失率。该分配方法虽然简单,但不尽合理,事实上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同一时间,相同自然灾害事件也会对不同作物造成不同的影响,例如,水稻和小麦的抗旱能力和对水资源的需求不同,所以干旱对这两种作物造成的损失也应该是不同的。因此,某种具体作物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不仅取决于其播种面积、更取决于其自身的脆弱性或风险承受能力。本研究对公式(1)进行修正,假定农作物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在各个作物间不是按照播种面积比重,而是按照各作物的风险承受能力或相对脆弱性进行分配的,如式(2)所示。

2数据来源

以东北三省为例,运用基于数据融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对东北三省主要农作物(稻谷、玉米、小麦、大豆、花生)的生产风险进行评估,并与传统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本文提出的作物风险评估新方法的功效。本文中用到了两种数据资源:作物单产时序数据及农作物灾情时序数据,数据尺度均为省级数据,时间跨度统一为1978年至2010年。其中,灾情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具体指标包括农作物因灾受灾面积、农作物因灾成灾面积、农作物因灾绝收面积、农作物因干旱受灾面积、农作物因干旱成灾面积、农作物因干旱绝收面积;稻谷、玉米、小麦、大豆、花生5种作物单产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15种作物的相对脆弱性

由于农业灾情统计中,作物正常产量的计算标准是前几年产量的平均,故在本文基于单产数据的作风险评估中,作物单产趋势是按照前3年单产平均值来计算的。利用基于单产数据的作物生产风险评估方法,笔者首先计算出东北三省稻谷、玉米、小麦、大豆、花生5种作物在损失率区间10%—30%、30%—80%及80%—100%的发生概率,随后按照公式(3)计算出东北三省5种作物在各个损失区间上的相对脆弱性,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1)5种作物在10%—30%损失率区间的发生概率最大,30%—80%区间次之,损失率超过80%的可能性最小;(2)黑龙江省玉米、花生、大豆在损失率30%以上区间的发生概率大于吉林、辽宁两省,说明黑龙江省这3种作物的生产风险似乎要高于另外2个省份;(3)在作物损失率10%—30%区间内,玉米损失面积最大,东北三省中玉米损失面积占作物总损失面积的比例均在50%以上,吉林省这一比例最高,达75%左右;(4)在作物损失率30%—80%区间内,辽宁省大豆和小麦的损失面积比例最高,均在30%以上,而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主要仍为玉米损失;(5)在作物损失率80%以上的巨灾区间,小麦、大豆和花生分别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中最为脆弱的作物。

25种作物的生产风险评估

在计算出5种作物在各个损失区间的相对脆弱性以后,笔者利用基于数据融合的风险评估方法评估出了5种作物生产风险水平(表2)。表2中同时显示了基于单产数据及基于灾情数据的作物生产风险评估结果,可以看出:(1)较之传统方法,本文提出的基于数据融合的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新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它既可以评估出具体作物的生产风险水平,又可以评估出作物因具体灾害引致的风险水平;(2)基于单产数据的作物风险评估结果(列3)显著低于其余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列5及列7),这也证实了基于大空间尺度单产数据的风险评估会产生空间加总偏差、低估作物生产风险的理论推论;(3)从5种作物生产风险水平的排序来看,基于单产数据的风险评估结果与基于数据融合的风险评估结果有所不同,如按照单产数据的评估结果,玉米和花生是辽宁省生产风险最大的两种作物,但按照基于数据融合的评估结果,玉米和花生成为辽宁省生产风险较小的两种作物、小麦成为生产风险最大的作物,这说明基于单产数据的风险低估程度因作物不同而不同,这可能与作物种植生产的空间布局有关。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因此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空间加总偏差应该有所不同,下图进一步比较了利用两种评估方法评估出的东三省5种作物生产风险水平。可以很明显地看出:(1)基于省级单产数据的作物风险评估明显低估了作物真实风险水平,三省份5种作物的实际生产风险水平均在基于单产数据评估结果的2倍以上,吉林省小麦和黑龙江省玉米的实际生产风险水平更高达单产评估结果的6—7倍;(2)不同作物、不同省份的风险低估程度不同,东北三省中,辽宁省的作物风险低估程度最小,吉林省最高,黑龙江居中,而在同一省份内,基于花生单产数据的生产风险评估结果低估程度最小。

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是制定风险管理决策及农业保险费率厘定的基础。正因作物生产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尤其是国外学者对如何科学准确评估农作物生产风险进行了大量研究。从国内外研究文献看,利用作物单产时序数据进行评估是目前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的主流方法,但由于小空间尺度如农户尺度单产数据很少且获取困难,该方法存在数据空间加总和风险低估的缺陷,有学者提出了基于作物灾情数据的评估,但该方法也存在无法对具体作物风险进行评估的不足,笔者认为这两种方法存在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准确估算出农户种植的各种作物因自然灾害等风险事件而导致的风险损失程度,即上述两种方法在准确估计作物风险损失方面存在不足。借鉴TRIZ创新理论的“九屏幕法”的问题分析思路,本研究提出综合利用作物单产和灾情数据信息进行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的方法,预期实现克服传统评估方法不足、准确评估中国农作物生产风险的目的。

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本文提出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目标,它既评估出了东北三省5种作物的生产风险水平,同时又对具体灾害(本文为干旱)引致的作物生产风险进行了评估(如表2所示)。然而,基于数据融合的评估结果与传统基于单产数据的评估结果有一定差异,除具体数值大小的差异外,各种作物的风险等级排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基于传统单产数据的评估结果(表2第3列)显示玉米、花生和花生分别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生产风险最高的3种作物,而基于数据融合的评估结果(表2第7列)却显示小麦、小麦和玉米分别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份生产风险最高的3种作物。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和作物生产的区域和生产布局有关,作物生产越集中,所处的风险环境越相似,则基于大空间尺度作物单产数据的风险评估低估程度越小,后续研究可以对此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并掌握单产数据空间加总偏差及风险低估的规律。同时,本文提出的作物生产风险评估方法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

如:(1)农作物灾情信息(作物成灾面积、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在本文提出的方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农作物灾情数据的质量本身就可能存在不足,如由于灾害发生的突然性,灾情统计可能不够准确,另外灾情数据可能受到人为影响而出现偏误;(2)本文提出的新方法核心思想是将农业因灾损失在不同作物间进行合理分配,但应该在几种作物间进行分配较为合适?笔者认为当地播种面积前5位的主产作物应该包括在内,但这一推断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和检验,需要后续研究中加以解决。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