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推荐19篇)

琴瑟之音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5238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10分钟。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1篇

以人为本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创新精神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根本谈不上创新,个性的基础是人性。因此,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备条件,创造宽松的环境,营造和谐的氛围,培育健康的心态,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以下我们从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来谈。

一、树立科学正确的学生观。

其次,我们还要看到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孩子,有其惰性,有其贪玩、好动、爱胡思乱想的天性。学生的成长不应以失去童心为代价,学生的胡思乱想里头就很可能孕育了创造的细胞,一遇时机,它就会萌芽破土,迅速成长。大凡天才儿童都爱幻想,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我们总说学生作文缺乏想象力,其实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压抑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常常用规范和格式去压制学生,制造一个个套中人,生产出一篇篇套中文,一说太阳,我们的学生就会想到党的光辉、党的温暖;一说春蚕蜡烛,我们的学生就会想到教师的无私奉献;一说钟表,我们的学生就会想到时间宝贵。这些文章千篇 一律,虚情假意,自己不激动,别人更激动不起来。我们不能责怪学生,而应该反躬自问,我们是如何教育学生的,学生是怎么被捆住幻想的翅膀的。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谈到,他的班上有一个非常爱好音乐的学生柯蒂,每当小音乐家在课堂上出神地幻想起来,不自觉地用手指在相象中的钢琴上弹奏起来,不听老师讲课时,阿莫纳什维利就走到柯蒂是身边,说到:孩子,你在干什么?你要明白,你在上课。 柯蒂吃惊的神态使阿莫纳什维利无限自责,阿莫纳什维利说:天才儿童爱在课上幻想,这是因为智力的激情和交往精神像点燃火箭的燃料一样激励着他的才能脱离教室现实的吸引力,投入到其他现实中去,例如音乐、诗歌、数学等。如果笼罩在教室里的智力的激情和交往的精神充满着敏感性和同情心、互相理解和互相关心,这种燃料的推动力将变得越来越强大。(阿莫纳什维利《课的颂歌》)阿莫纳什维利的认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我们不能对学生的幻想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压制的办法,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理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要给孩子一定的心理自由,是很有道理的。孩子们是聪明的,在自由的玩耍中,他们能够发现许许多多观察事物的新角度;孩子们是机智的,在自由的活动中,他们能够使许许多多事物巧妙地发生比附和关联;孩子们更是想象的天才,在开放自由的环境里,他们能够使许许多多的事物,自然地从现实走向未来,从未知走向已知。有人说得好,小孩在沙滩上堆沙,并不只是堆沙而已,而是一种创作,一种想象。一如牛顿在苹果树下拾苹果,并不只是拾苹果而已,还有牛顿的思维。从小孩到牛顿,他们在享受创作的喜悦,这种创作是人类所独有的。一位大学教师曾经做了一个实验对比,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下,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都说是粉笔一点,此外再无任何说法;同样的问题问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有的说是爆米花,有的说是熊猫的眼睛等等。这一现象引人深思。

第三,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爱好、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章、文学作品是多元的,如果你试图使多元的一元化,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那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现在我们统一的东西实在太多,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统一的课桌布排;四五十个学生,统一着装;四五十分钟一节课,统一上下课;读同样的书,统一的教材;上同样的课,统一的文章解读方式;接受同样的老师,统一的教法;做同样的作业,统一的标准;考同样的试卷,统一的答案。有人说自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以来,就一直如此,似乎是理所当然,我们不禁要问:一直如此就永远正确吗?有些东西可不可以是多元的,比如,教室的布排就可以是椭圆的,围成一圈,便于讨论,教师也是讨论的一员,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布道式的。教材的编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是文选式的。老师的教法也不一定是赏析式的。对同一篇文章也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何必强求一律?我不是绝对反对统一,而是反对统一的绝对化,我主张多元与一元的辨证。

二、语文教学过程应该符合人的发展规律。

应该按照人的成长需要和发展规律来进行语文教学,过程要合乎人性,要倡导人文精神。第一,创造符合师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这个问题涉及到语文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即语文教育的基本矛盾:教师与学生的矛盾问题。最早的说法是单主体,或说教师是主体,或说学生是主体;后来有双主体说,或说教师学生都是主体,或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些说法都是静止地看问题,从横截面的角度来看待师生关系,我以为师生关系是相互主体渐变关系,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教的对象,是客体;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学习的对象,是客体。而且师生关系是动态变化的,教师的主体作用逐渐减少,逐渐隐蔽;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增强,逐渐加大。放大一点看,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来,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进而到研究生;教师的主体角色由保姆式的到师傅式的,进而到导师式的;学生由依赖老师到依靠老师,进而到独立学习;这正应了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原因很显然,语文教育活动一直处于层次不断变化、发展、上升的过程中,自然会对师生产生影响,师生都会变化,特别是学生正处于飞速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生理、心理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此师生主客体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顺应这一变化,而不是超越这一变化,是渐进,而非跳跃。应该创造相应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跟上这一变化,按部就班,健康成长。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就单篇课文或一堂课设计的教学程序,还有的是就一个单元设计教学程序,有人称之为单元教学法,比之于单篇课文的教学程序应该说是一个进步,但其实还不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过程,创设适合于师生主客体渐进变化关系的多种教学模式,可以说这在现在还是一个空白,但道理是很显然的,比如,作文批改的数量问题,人们常常争论不休,根据师生主客体渐进变化的关系,就应该由全批全改到部分批改,再到学生交叉批改,到学生自改。

第二,运用符合学生人格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发现规律,获取新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例如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是从指导阅读开始,其逻辑终点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起点到终点有许多中间环节,其中阅读技能及阅读技术是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地说,一个技术的掌握,一个观念的形成,基本上是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维流程,灌输法是越过提出问题和分析研究问题两个重要阶段,直接进入问题解决阶段,很可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这些阅读技术,浮于表面,而不是真正内化为个人自身的技能。那么收效仅仅是知道了老师传授的技术,对学生自主意识、创造精神的养成,则没有什么用处。而发现法则不同,它重视问题的提出和发展,积极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研究,符合观念形成的认知接受规律,同时它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思维和自主意识。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积极思考中。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不善于分析、研究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是缺少主体思维的表现。发现法着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自主意识,培养学生发现规律、从事研究的能力。方法不同,效果各异。体现学生自我价值的研究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趋向内部化,学习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满足。究其原因在于: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同时,当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挖掘阅读对象的本质,在发现语言现象的因果联系的过程中,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当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就会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对人的智慧和意志感到骄傲和自豪。皮亚杰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布鲁纳认为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发现思维能力,保证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态度具有迁移作用,他明确指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灌输法是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而忽略了学生自求体验的过程,发现法则着重于学生探究问题、发现规律的过程,这对学生认知结构的丰富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在发现中学会发现,学会研究,达尔文说:科学无非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事实证明学生是完全可以学会研究的。

第三,回归自然常态的语文学习。

现在的学生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练习册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还要读各种形形色色的'辅导班,或者请老师搞家教辅导,这样所剩无几的一点可怜时间,就是看看电视,很少看书,或者根本不看书。而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阅读是一种综合吸收,亟应沉潜于其中,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更有甚者,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理由非常充分,为了学生能考上大学,为了学生的前途。一位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书的篇幅也相应越来越短,从长篇到短篇,从短篇到畅销杂志,最后就是被老师没收的漫画。没收的时候老师说不要因为一根树枝,挡掉前面的一片森林。(《文汇报》7月17日)其实这句话用在这个教师身上恰好合适。越来越多的大学教授痛感现在的学生文化积淀太少,文学感受力在下降,知识面越来越窄,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文化积淀太少,不但学不好语文,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学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语词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但更要紧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文学,获得一种少男少女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这是靠心灵对心灵的呼唤,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决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青少年如果没有在文学海洋里遨游,其心灵是会干枯的,长大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难以弥补这个缺憾。应该让孩子们成为读书人,而不能成为习题人,把书本还给学生,把语文课还给学生。北大教授钱理群说得好: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我们的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去阅读经典名著,和大师们直接对话,使学生在全人类所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尽情徜徉、玩味、思索并汲取、消化,其好处将是终生受用不尽的。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读诗,背诗,读名著,作书摘,写书评。每天语文课的第一件事就是由一个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首诗,然后全班同学用两三分钟把这首诗背下来,日积月累,非常可观。每月我向同学推荐两三本书,学生选择其一来读,要求作书摘、点评,每周交一次,老师与之交流看法,月末每人都写一篇书评,用一节课的时间全班交流,由学生主持,大家畅谈自己的看法,互相启发,有时老师可以不说一句话,学生自然会把你想说的话都说出来,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时比老师的教育效果好得多,要充分相信学生,特别是学生的群体。自然状态下的读书,不去考虑那些莫名其妙的问答题、选择题,学生不会把读书看作负担,从而引发他们潜在的读书兴趣,回归读书乐、乐读书的自然状态。语文课堂教学也作相应的改变,多读文,少分析;多感悟,少说教。舍弃那种满堂灌转向满堂问或者是满堂灌加满堂问,琐碎分析一统天下的程式化阅读教学。鼓励学生自我思考,既要有理性的分析,也要有感性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第四,贴近社会生活的写作训练。

现在的作文教学出现一种模式化的现象,教师喜欢教方法,美其名曰方法,其实是套路,教给学生一些套路,让学生去套,搞的是八股文的那一套,而不考虑学生的真情实感,那么如此写出来的文章当然无灵性,学生在作文里表露的不是内心的真情实感。作文即做人,人以诚为信,文以诚为本,失去了真情实感,文就如枯枝败叶一般,毫无生气。提倡写真情实感,并不是要学生写一地鸡毛,无病呻吟,无端感伤。而是要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语文也是这样,语文也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语言的产生是为了交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贴近社会生活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媒体间接了解社会,一是直接走进社会。我在教学中选择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这是同学们了解社会的一个很好的窗口,要求同学们坚持收看焦点访谈,每次写百字点评,每天语文课的第二件事,就是由一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点评,老师也简单谈谈看法。直接走进社会,要求学生做项目设计,搞社会调查,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迸发出强烈的创造激情和创造动力,有一位同学给上海市市长出了一个金点子,她说上海市城市建设应向纵深发展,且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她建议上海建一个地球村,就像世界许多大城市有唐人街一样,上海可以建以国名、民族名命名的大街、村落,比如巴黎大街,埃及村,俄罗斯大街等,吸引外资按照本国的民族建筑风格来建造,让他们经营本国的特产,外国人来到这里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中国人到此有一种不出国门就到了异国他乡的感觉。上海市副市长亲笔批示,给予高度评价。有的同学调查各种类型的超市,对比国营的和外资的,找出国营超市的问题所在,写出调查报告,给现任国营超市的经理提合理建议。许许多多的同学写出了很有创造性、有见地的好文章,生活给了他们启发,社会给了他们灵感,贴近生活,走进社会,是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出台,语文教师迎来了新的挑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再一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些体现了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崭新要求,也是语文教育界的一种新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2篇

1、酒店管理者强烈的人本思想

“员工第一”的思想理念是成功酒店的企业文化中最显著的一个特质。对于酒店管理者而言,在思想意识里明白:我们不能单单要求我们的员工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要想顾客满意,只有酒店内部的员工满意了,他们才会竭诚为顾客提供“高标准的服务”。

2、人才是酒店最宝贵的资源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酒店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酒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源。酒店管理者要爱才、识才、容才,知人善任,人尽其才。酒店有了一流的人才,才能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以人为本的酒店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是成功酒店管理者的共识。

3、人性化的酒店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论,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企业的运行,把企业管理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把企业管理从技术、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人性化的文化管理被视为酒店管理的最高境界。

酒店人性化的文化管理,在酒店形成一种有利于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挖掘员工潜力的民主、自由的气氛,让员工生活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员工更容易表现出难以置信的良好精神状态,赢得顾客的高度满意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3篇

酒店文化,是中外宾客在酒店中感受到的文化的总和,是企业文化在酒店行业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以饭店经营理念和饭店精神为核心,以特色经营为基础,以标记性文化载体和超前性服务产品为形式,在对员工、客人及社区公众的人文关怀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是酒店在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体。

酒店文化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其结构层次的划分,学者们有的将其分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三个层次,也有的将其分为四个层次,即表层物质文化、浅层行为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核心层精神文化,其中“表层物质文化,包括饭店员工的风貌、酒店景观、饭店用品和产品文化,它是饭店文化的外在表现;浅层行为文化,主要包括员工礼仪、饭店的经营活动、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中层制度文化,主要包括规章制度、企业制度、领导制度和组织机构;核心层精神文化,包括员工文化素质、核心理念、管理思想、思想模式”等。

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管是三层,还是四层的结构体系,其实都是相对而言的。本人认为四个层次的划分相对有序而细致地区分了酒店文化由表及里的内涵,在酒店文化概念的这四个层面中,以员工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人本内涵,贯穿着酒店文化的表象及内核,成为最为核心的内涵。酒店员工是酒店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饭店的主体服务力量,他们既是酒店文化建设的客体对象,同时也是酒店文化建设的主体实施者,是酒店形象与价值的体现,是酒店文化的灵魂。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4篇

以人为本绩效管理体系思考论文

摘要: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管理有非常重要的联系,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是社会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如果企业无视这条规定,那么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重创,如何管理好人,是一个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让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并融入到管理的每一个细节,正是本文探讨的问题,而在下文中笔者将从绩效管理方面进行分析,来判定企业在管理中的不足并在本文最后给出结论。

关键词:公司绩效;以人为本;建议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国外入驻中国以来,在中国多家大型企业的的应用案例已经屡见不鲜,而很多企业也凭此得到了员工的尊重以及支持,并获得了外界的广泛关注,比如某知名公司考虑到外国员工身材问题为其制定专属空间等。但是,这种做法是人本管理的精髓么?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并不仅仅是企业为员工提供什么而是企业在这么做了之后员工会回报给企业什么,由此可见一套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企业和员工而言都是必备的,所谓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指的不仅仅是规范,以及便于操作,更重要的在绩效考核中添加人性管理的成分,一个没有考虑人性的绩效考核制度必然要面对失败的风险。

一、人本的管理起源

在20世纪初期,科学管理是被提及最多的理论,那时候员工仅被作为流水线上的一员,不考虑员工的本性需求,只考虑人本性中的劣根,这种流水线在福特汽车场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当时的企业全部提倡效率,提出人适应机器的理论,以此来推动社会发展和生产经营,这一现象在30年代得到了改观有研究证明员工的士气和其工作效率有直接联系,研究者认为,人的积极性可以被引起,自然也可以因为多种原因被挫伤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控制并不是提高人们积极性的唯一方法,于是相关学派根据这种研究成果提出了“社会人”的理念。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将员工作为管理主体围绕着充分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而提出的管理方式,将员工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结合统一,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价值。

二、绩效管理对人本管理的意义

绩效管理是我国面对人性化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国通过绩效考核来判定员工的工作目标并进一步的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以此来保证员工和公司的目标相符合,不另双方目标偏差,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以及工作完成情况,同时公正的评价员工的工作状况并进一步以员工的工作情况来为员工提供相对应的福利同时一套合理的绩效考核值对企业的综合管控能力将有决定性的突破提高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准,使企业的基础能力和业务水平发展相互适应将帮助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和平台,对企业的凝聚力起到关键作用。

三、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现状

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在以人为本上只是走一个形势,虽然这些企业有理想创造一个企业与员工和谐共生的工作环境,但往往以失败告终,导致失败的原因如下:

1.绩效管理体系不完整

大部分管理者将绩效管理作为工资依据,并不注重绩效考核的其他内涵,认为绩效的结论仅仅是为了考评员工的奖金。

2.管理者对绩效考核的理解偏差

管理者对绩效考核的错误认识,或者说企业管理者对绩效管理工作的不熟悉,让很多工作上会让绩效考核工作变得非常复杂。

3.实际与理论无法落地

绩效考核对员工而言更多的是在填写表格和工作考核,员工抵触心理大,很多人对绩效考核工作并不重视,这种心理将导致企业管理的难度提升,同时也会导致企业管理者排斥绩效考核制度。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对我国绩效考核的错误理解,在部门中没有设置分析管理的工作,对部门和岗位的划分不清晰,这些情况下只会有两种结果第一种,绩效考核工作过于简单,导致工作仅为发放奖金存在,或者企业的绩效管理太复杂因为没有相关的人才会导致工作流于形式,毫无实际意义。

四、关于企业如何实施正确的绩效管理

1.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模式

我国目前常用的绩效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着对绩效考核的计划,对绩效的指导,对绩效进行评测,以及员工约见四个组成部分。绩效考核第一阶段主要是管理人员和员工一同确立本次绩效考核的主要目标和工作计划,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应该积极主动的和上级沟通表述自己对此次任务的看法和想法,对可能遇见的问题要积极主动的制定相关策略,以及完成任务需要的资源。当沟通并且制定出完整的计划后,由上级对下级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计划,将作为员工短期的绩效考核计划,上级与下级在计划上签字,并做好工作进程相关记录。绩效指导是绩效考核的第二阶段,这项活动贯穿着绩效考核的整个周期,企业为此建立的相关管理系统将支撑活动的正确运转,随时观察绩效考核的潜在问题,为企业提供反馈,单就出现的问题和员工进行沟通,保证相关部门按时按点的完成工作由此可见绩效指导的主要作用就是控制实施计划中出现的问题,不使计划偏离目标。约见员工是绩效考核的第三部分主要是上级领导根据结果对员工的工作效率情况进行讨论,当绩效考核进入到这一阶段计划一般也开始进入结束倒计时,约见员工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让员工对结果发表意见,通过对这些问题解答可以消除员工的不满同时也有助于员工发现自身的'不足,达到提高员工能力的目的,这种管理方式将为下一个工作计划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可以避免考核方式流于形式,但管理者在选择约见人员时要注意对约见员工的特质,尽量选择适合的谈话方式。当计划结束的时候,各个部门的员工都应该将计划表汇总给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审核,登记,和保管并根据登记的资料对员工进行奖金分配,薪资调整,职位培训等多个福利基础依据。上述几点得出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计划有如下几点包括了绩效考核,绩效指导,对绩效进行评估,以及约见员工多个方面,但是这仅仅是绩效考核的第一步,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来选择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是绩效考核的第二步,对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归档,并开始安排约见员工展开收尾工作是绩效考核的第三步,最后一步,是将绩效考核常态化,将绩效考核作为日常管理的组成部分,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归档,第一步和第二步可以同时进行,通过员工的反馈来完善绩效考核。

2.用绩效管理和人本理念检验绩效管理系统

当绩效考核建立后,为了验证绩效考核是否符合绩效管理和人本理念两个方面,必须要对绩效考核的目标管理,过程监控,激励员工等多方面进行相关的检测和沟通,对于没有达成这些目标的绩效考核一定要分析其为何没有达到目标,因为这意味着的是绩效考核中的过程问题。绩效考核指的是绩效管理在企业中最典型的应用,绩效考核主要是对员工的塑造,让其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工作,对其培养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绩效考核的过程应该尽量的公平公正,尤其是在绩效评估方面评估的结果要尽可能的合理,而绩效考核的面谈阶段对于问题一定要注意,此阶段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和消除员工的不满,帮助员工找到工作方向,这几个阶段中如果不体现以人为本的特征,那么这几点都不是一个合格的绩效管理计划。

3.让绩效管理呈层级递进

一个没有绩效管理的企业第一层就是建立一套绩效管理体系,第二层则是选拔适合的管理人员,第三层是发挥绩效评估的力量,第四层开始注重工作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五层则是让绩效指导开始发挥作用,第六层将四阶段同步运转,有清晰的岗位划分,对岗位职责的准确定位,,而第七层则开始考虑人本因素,这一层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断调整绩效管理的重要成果,达到这层的企业,其员工必然能普遍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同时在企业中不断成长。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一套科学化、人性化的绩效考核制度,是通过多方面共同协调,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系统性的划分,指导,并通过与员工的沟通交流,通过整合各个环节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让绩效考核在企业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苑辉,张毕西.绩效考核以人为本[J].企业经济,(08).

[2]王贺贤,刘卫.浅谈效绩评价与以人为本[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04).

[3]武杰,郝丽娜.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如何以人为本[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02).

[4]陈敏,马东晓,易树平,乔胜普,向东.基于工作分析的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05).

[5]李宝元.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要义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5篇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论文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表现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国家迫切需要各种创新人才。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人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百花齐放”,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既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育人之本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鞭下,教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学习的机器,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就是应该视为教育上的失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评价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1983年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九个方面组成: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拓宽了智力的范围,学生智力的不同主要是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所致,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该把它视为一种财富来珍惜和开发。

这样的“学生观”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都用这样的“学生观”去看待学生,就会对每一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备课之本。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前期工作,这项准备工作关系到教师施教过程的质量。课备得好,讲课有条理,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突破,对问题解释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不仅要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具体地说,就是以课堂作为教育背景,设计一个从人到物和谐发展、变化的可行性方案,重点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物,物只是人在此背景下完成思维变化、发展的附属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习取决于他本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为他们呈现了什么内容。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和整体观察”的认知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意识,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认识世界、增长才干的过程。例如,生物课中的“细胞的分裂”就以橡皮泥做实验的形式进行,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理解了“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进而发展到从抽象思维模式中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讲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学生的思维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给予关注,什么时候强调形象思维、什么时候开发或强化抽象思维,在备课中都要有全面的安排。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过程,备课中教师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只是理清如何把完整的理论知识讲给学生听,求的是自身清晰的思路,而学生感觉怎样、如何思维,是通过形象思维模式还是抽象思维模式获得知识,或通过学习学生思维能力要提高到何种程度则不尽然。因此,教师所讲并非学生能听、会想、能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备课时设计的教案、学案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通过教和学的过程,实现学生素养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2.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是授课之本。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上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因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牵着学生走路的状况,尽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规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推导结论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例如,“种子的结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描述出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可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课堂开始,通过学生介绍自带的种子,引出问题:这些种子外形不同,内部结构是否一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教师演示玉米的胚乳被碘液染成蓝色的实验(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再经过学生动手实验、相互讨论、教师引导,结合教师展示出的种子结构图,找出胚轴、胚根、胚芽、子叶、种皮等各部分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各部分的功能,逐步发现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小组实验应强弱搭配,实现合作学习,教师的重心应向能力弱的学生倾斜,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容易的题由他们展示;点评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对他们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通过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使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获得知识、构建知识,增长能力,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结果。

3.关注学生发展是评价之本。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按现代教学改革的理念,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则是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学评价形式多种多样,这里就笔试形式谈点看法。笔者认为: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要想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命题就要侧重知识的再现(如概念、结构名称等),这类题目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力,而评价其他能力的因素甚少;要想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命题时需侧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判断、实验的操作与实践、对文字的描述与表达、对图文的理解与转换等(如综合性和开放性题目),并且对这类试题的评分没有刻板的标准,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只要符合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水平且言之有理即可。考生做这种试题不仅没有恐惧感、压抑感,而且充满着创造的激情和情趣,这不仅能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知识拓展等应用能力,对学生个人成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示例1: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借“酒”表达情怀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一句带“酒”字的古诗句(前后要连贯),。

示例2:生物实验探究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

①提出问题

②建立假设

③设计实验方案

④实验检验

⑤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有人以“绿豆种子的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题进行了实验探究,以下是实验探究中的两步:

提出问题:干燥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浸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而潮湿的绿豆种子在合适的温度下却能发芽。那么,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建立假设:请围绕“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你的两个假设。

假设一:绿豆种子萌芽与温度高低有关;

假设二:

假设三: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能力”的多样性和具体表现形式,把握好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应提高的能力标准。只有这样,才利于把握现代教育的本质和评价的意义,落实“以学生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备课、上课、评价都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教案的设计、内容的导入、质疑的激发、知识的传授、疑难的化解、能力的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握好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教师的努力,挖掘出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6篇

以人为本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1人的心理、行为与室内环境设计的关系及其应用

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人独自处于室内环境中的时候,其生活与生产活动都不希望收到外界的打扰或者是妨碍,并且其活动的不同对于生理或者是心理范围与领域的要求也不一样,但总归就是一句话,人们都不希望被外来的人或者是事务打破现有的环境。室内环境中,个人也需要与其他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接触,但是人际接触的实质是要在接触对象的不同与唱歌的不同上有不同的差异。有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理念,然后根据人际交往的.密切程度的不同将人际距离进行了不同的定位,分别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与公众距离四个程度。其中不论何种程度,都可以根据具体的行为性质将其细分为远方相与接近相两种。也就是说,在距离比较密切的环境中,对与对方可有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我国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与其文化程度的不同都会影响到人际交往,也随之会影响到人际距离。因此,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了解居住者的生活及其精神设计,然后在满足其需要,最终使其满足整个设计方案。

私密性、“尽端趋向”与心理需要的和谐构建

当前人们往往将自己的居住空间作为隐私对待,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在人类社会当中。比如在某一具体的空间范围内视线、声音都是处于单方向屏蔽与隔绝的,他们只希望能够在自己的私密空间内看到更多、听到更多的东西,而不希望其他人来窥探自身任何一点内容。不仅如此,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还具有尽端趋向性这一特性。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率先进入集体宿舍的那一个人自己首先挑选床位必然会更加愿意挑选处于房间尽头的那一个床铺,其目的在于在生活时确保受到更少的干扰。相对于就餐情况来说,在挑选座位的时候,人们都不太愿意挑选靠近门或者是人流较为频繁的地方,在餐厅中靠墙而设的座位也使得了更多的尽端的存在,进而贴近客户在就餐时人们尽端趋向的这一潜在心理,从而这也是人们为何选择这一位置的原因,正因如此我们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应尽量考虑客户的这一主观意向。

2环境心理学与室内环境设计的“以人为本”

在人与环境这一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即人,正因如此,我们在展开室内设计工作室也必须要严格遵循以人为本这一原则,确保设计工作中将人的心理需求及生理需求放在第一位。即空间设计工作必须要确保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安全和高效的展开日常工作和学习,从而确保人们在各类环境中都能够较为顺利的获取所需信息,使得空间设计不仅能够在确保人的安全之外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需要注意的是,以人为本的室内设计工作必须要充分重视人类的精神层面需求。人的需求千差万别,室内设计必须要根据不同需求的人群来展开不同的审美设计,即创造出风格迥异的室内环境。由此可知,此种多元化的设计思维很难脱离人的需求存在,因此必须要在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由于当前人们对于环保、简谱、自然、温馨等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多元化的审美设计走向了室内设计主流。从宏观方向来看,室内设计还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展开工作,并进一步将以人为本理念上升至以环境为本。同时在具体的环境设计工作时,要合理的对空间利用弹性与效率合理把握,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减少空间资源的浪费、使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最后就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选择材料是,要尽可能的选择绿色环保的节能材料,并且使用新的工艺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无论是处于设计中,还是设计结束之后,我们都要倡导环保节能的理念。

3结语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7篇

班级管理要以人为本论文

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人,有情感的人,学校的教育就是要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满足他们,发展他们,完善他们,把他们培养成有个性,有情感,有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尊重、信任是前提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尊重每位学生,信任每位学生”是前提。每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好好的学习,遵规守纪,积极参哦加班集体活动,形成良好的人格。在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信任每位学生,即使他再调皮、捣蛋,还是要给他信任,使他受到感染,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学会信任别人。学生在这良好的环境中熏陶,他们也会学会尊敬每位教师,信任每位教师,积极围绕教师好好学习。

二、理解、满足是桥梁

现在的学生有很多新的东西,一般教师是很难理解,这样很容易产生矛盾,不利于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所以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多学习新鲜的东西,接受新鲜的事物,多理解我们的学生,想想我们自己的这个年龄阶段做了些什么。其次,多加强与学生沟通,促进相互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修养,满足学生在知识上的需求,给学生树立榜样。特别现在的留守儿童较多,我们要多研究,多理解,多关爱,多帮助,满足他们心里的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理解和满足架起了师生之间的心灵桥梁。

三、制度、管理是方法

作为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级,把班级建设成为文明、健康的班集体。首先,要建立好班级管理制度。班级一日常规,安全制度,学习制度,生活、劳动制度,文明学生的评比等。通过制度管理学生,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对他们加强培养和培训,让他们利用好各种制度,发挥自己的作用,协调、管理好班级。制度和管理只是方法,在管理中始终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自觉的习惯。制度只是一种规范,关键在于培养班干部,使学生形成自觉的好习惯。这样我们的班级管理就会慢慢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

四、文化、建设是关键

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对学生有熏陶作用。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要建设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班主任要利用好黑板报,加大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利用好手抄小报,培养学生能力和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利用好各种标语,标语要具有时代性,接近学生的生活,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班级的整体布置,要简洁、明快,桌椅摆放整齐,没有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的东西。整个教室给人舒服的感觉,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民主,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关爱每位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我们的班级建设成为学生快乐、健康学习、生活的乐园。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8篇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进行,是维持企业良好竞争力的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进行,需要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因此,本文通过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基本内涵,以及制约“以人为本”理念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提出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办法。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力资源;企业发展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发展资源,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更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时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根本需求,以“人”的根本需求为制定管理制度、管理条例的核心,从而能使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其主要通过平衡企业管理人员与具体工作人员的关系从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论[2]。这种理念在企业中的运行凸显工作人员的主体地位,发展企业的根本在于重视企业员工的作用,管理人将其工作重点转移为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上,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顺利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使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以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责任心与进取心,从工作中取得的成果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制约“以人为本”理念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

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健全

我国现今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采用传统的管理规则和管理原则对企业员工进行整体管理,缺乏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考察不全面,造成制定的规则及其原则不适用于企业的发展。这些弊端在大型的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尤为突出。在大型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较强的制度性,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实际执行能力,导致其与“以人为本”理念相悖。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管理方法的灵活性的体现不足,在管理的具体措施上刻板、无变通意识,从而导致了企业管理难度的增加。

2.管理重点有所偏差

我国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增长,在招聘过程中采用严格的职业技能考察方式,采用面试考察人才的表达能力,最后留下有高超的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人才,但多数企业在进行人才的引进之后,对人才后期的培训力度不足,对人才缺乏长期价值的考量,使人才在长期的工作中价值贬值。多数企业对人才的培训不重视的原因是考虑到长期培训成本过大,以及在实行企业培训之后,人才的流失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这一思想相悖,使企业呈现后期发展不足的现象。

3.缺乏整体的管理规划,对实际情况缺乏考察

在多数企业中,重视员工的绩效考核和档案管理,忽视对员工整体的规划[3]。“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实际情况中既包含对员工绩效的考察还包括对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由此企业只有进行良好的人力资源规划,才能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此外,企业的管理部门对管理方法的实际情况缺乏考察意识,使管理方法不符合我国企业的发展实情。

三、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办法

1.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以人为本”理念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运行,要将发展重点放在保证企业长期发展上。长期发展目标的建立需要企业从大环境的角度出发,逐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制度,任用专业的人力资源评估人员,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估,从而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使企业实现平稳运行。

2.加强员工专业素质培训

“以人为本”理念其主要核心是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在全面了解员工的能力,以及充分尊重员工的基础上促进员工价值的发挥。因此,加强员工专业素质培训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必然要求。企业应转变人力资源的管理重点,将加强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作为管理的重点,企业加大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在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对于新员工采用业绩竞猜方式,在比赛之后,让多数员工认识到自身缺点,在员工之间建立培训小组,使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从而减少员工的流失。

3.“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相结合,从实际加强人本制度建设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企业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制度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将员工的权责进行整体的细化,将权力和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还要将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员工行为规范制度、精细化管理制度结合,形成统一的企业管理制度,在精细化的管理制度的运行上实行人本管理,从而提高员工的主动工作意识,进而提升人本管理效力。除此之外,还要从实际出发加强人本制度的建设。对企业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总结,对使用人本制度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将管理的进行效力以及发展等级的进行评价。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要保持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逐步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从而到达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彦芳,田兴举,孙孟彦.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1(01):114-115.

[2]夏雷.基于以人为本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分析[J].现代商业,,24(2):110-111.

[3]马二九.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13(3):27-28.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9篇

教育管理论文:以人为本

县中学--聂鹏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旨在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阐述了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

一、管理的核心

首先,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它要求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价值目标,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人的作用的重视。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

”以人为本“是当今我国教育界改革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学校管理方面,更要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我想不仅仅是以学生为本,还要以教师为本,以家长为本,以各个方面人的需要为本。作为学校这个机构的管理者,既要考虑学生的需要,认真研究学生、最大绩效地管理学生,满足学生,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当然也要考虑教师职工的需要,最大程度上满足教师包括精神、物质上的需要(工资、福利);管理者还要考虑到家长、社会的需要,家长将孩子送到这个学校来最希望孩子获得什么,社会需要未来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管理者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高级管理者,是学科带头人,管理者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头人,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管理者的工作是对学校全局起指导、组织、协调和统揽作用,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办学条件,统筹全校工作,正确的确定一定时期内学校的重心、中心及发展规划,并组织、协调、实施这些工作任务,务必得到预期的效果。作为管理者,要领导好一所学校,就要明白管理者的三部曲:时代的眼光,社会的`良知;正确的理念,独到的见解;坚韧的品格,广阔的胸怀。

二、管理方法

1、教师管理的制度化与人性化

学校的大部分工作都靠教师去具体实施,所以如何管理好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是学校首要工作。”严而不善,管的是人,严而又善,管的是心。“尤其是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定好制度的基础上,更要灵活地运用、执行。尊重,关心,爱护,善待每一名教师,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更好的实施。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应该体现人性化,这样才能使教师理解你,尊敬你。管理者既是学校的工作核心,也是教师的情感核心,全校拧成一股绳,再难的工作也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2、学生管理的严格性与引导化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管理好学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教育不能使每一名孩子成才,但却可以使每名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形成好的品质。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除了学习之外,各种习惯的养成也非常重要。习惯的养成一方面靠养成教育,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严格要求。当然严格要求同时应该引导。毕竟中学时期的学生最具叛逆性,因此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也是很为必要的。合理化的管理对于学生的发展,习惯的养成更显重要。只有在学生行为习惯上严格要求,在学生行为习惯上合理引导培养,学生才会学会怎样做事、只要做人,学校也就达到育人的目的。

3、管理计划的科学性与细致性

学校的管理计划的制定重在”科学合理“,具体实施重在”责任到人“。学校要有科学的管理体系,要有明确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年级各班的目标任务,并保证目标的可操作性。学校管理应该突出精细化管理,管理做到层层分解,面面有人,责任到人。这样才会使学校管理更加完善。常规化是学校管理必须具备的,教学、德育、后勤、安全等需要常规管理来支撑,来落实。因此坚持学校管理体系的科学与细致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4、管理氛围的民主性与和谐性

管理中要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充分发扬民主管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积极听取教师的意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教师,()念人之功,容人之过。让教师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张扬个性,发挥潜能。领导要努力在教师中建立一种”有威信、没架子“的融洽的人际关系,建立一种彼此尊重,相互信赖的情感关系。只有达到了这样一种和谐的境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的调动。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总之,要办好教育,”理念“是前提,”团结“是基础、”敬业“是根本,”进取_是源泉。学校应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教育思想观念更新,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领域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中,管理就是服务,是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思想的自然延伸。树立以服务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把学生的需要作为管理的目标,避免像传统管理中那样管理者把从管理体制中获得的管理权限直接转化为管理者的权力。教育因为受教育者而存在,管理同样因为人的全面发展而获得意义。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10篇

“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内涵

摘 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基础;人本主义

从哲学上讲,“以人为本”是一个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都能接受的概念。仅凭这个概念,人们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所以,打出“以人为本”旗号的并不都是唯物主义者。“以人为本”原则的提出,既有其古典哲学的根基,又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点。

一、“以人为本”提法的来源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格言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他们主张以人代替神,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学知识,反对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纪神学。

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费尔巴哈第一次提出“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并创立了自己的人本学。其本质特征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最高对象。根植于这一哲学思潮的“以人为本”的提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人本主义关于人和社会问题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简单概括。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以及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在人论方面的共同特征主要是: 在世界观上,坚持人是世界的尺度;在认识论上,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在方法论上,主张从先验的人性出发考察社会和历史;在价值观上,强调个人本位。历史地看,这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实现了从“以皇权为本”“以神权为本”“以物为本” 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是,费尔巴哈的这个“人”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由此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唯心史观,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回答“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而后者不可避免地涉及“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谁为主体”的问题。因此,它最终无法区分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所以说他的“以人为本”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以人为本的不同之处

人本主义发展到当代,已经转变为反思科学和技术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认为,哲学研究应该突破传统模式,应由以往所强调的对外部世界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内在的研究;由倡导感觉经验或理性思维的可靠性转向对人本身的内在结构的研究,由对普遍性即人类共同本性以及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颂扬转为对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的强调。

既然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让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和研究人的时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又有很长的历史,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直接引用西方人本主义,而是在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西方著名的人本主义思潮代表人物詹姆士说:“善的本质就是真正满足要求。”杜威认为:“善,离开经验的满足,只是一个空名词。”而对中国来讲,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则要求“内外兼修”达到无所欲求的圣人境界,认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排斥功利主义,推崇道德至上。第二,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西方现代社会以高科技文明为特征的工业一体化与个人自由的生活相矛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根据,这是因为在西方社会一直都有着很深厚的自由的情感,个人自由对于他们来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只是为个人服务的机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个人在社会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每个人都在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都毫不在意。同时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理论上不再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就像叔本华所认为的:由于人的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即某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意志,它驱动着人们去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人生是悲惨的,因为即使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围拢过来,而同空虚和无聊作斗争并不减于同困乏作斗争,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被抛来抛去。基尔凯戈尔在《致死的疾病》中谈到,人的个体存在是一个精神个体,它只与它自身发生关系;它们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表现为一种悲观主义。这一切都使得中国不可能直接引入并采用现代西方的人本思潮,而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融贯古今,洋为中用,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本主义。

三、“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演变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_宣言》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马克思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所希望达到的社会状态,激励着无数有无产阶级理想的人为此前赴后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中国_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一直都是马克思重视的对象,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一个理想社会是他终其一生所要达到的目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两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彻底的自然主义就等于彻底的人道主义”,“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是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的身上”,“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些都是马克思在研究的初期对人的描述,虽然在很多地方还不成熟,但是至少表明了马克思在一开始就懂得要把研究人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之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着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最终,在《_宣言》中提出了无产阶级所追求的近期和远期的目标,提出了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目的,也提出了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理论。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在必然王国里人得不到自由,被物所控制,而只有在自由王国里,人们才可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能力的发展才能成为目的本身,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也只有在自由王国,人才能够自己给自己做主,这就是人的自由的最高体现。这些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华,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也就必然会更加重视人的发展,把人作为自己的目的,提出以人为本是同马克思主义相符合的,也是有其马克思主义根源的。

人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马克思的以人为本和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界限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科学理论;二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革命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三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文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文明理论。目前,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边界的讨论都要涉及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理论。从讨论的情况看,许多人仍然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理念存有误解。其实,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性之所在,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以人为本具有自己的特殊意义和性质。

总之,“以人为本”理论融合了众多的因素,采纳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正确的部分,吸取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在我国现实的土壤上把二者准确地结合到一起,根据我国的具体现状来诠释“人”,为更好地发展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魏金声.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席忻.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初探[M].北京:_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3]崔龙水,马振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4]赵吉惠.中国儒学简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11篇

军队院校以人为本管理研究论文

摘 要:介绍了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内涵和发展史。分析了以人为本管理思想运用于军队院校教育的必要性,初步探索军队院校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途径。

关键词:军队院校; 以人为本; 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人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自身价值要求得到进一步强化。现代管理学说认为:“管理的核心和动力都来源于人。”军队院校以人为本管理是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的院校管理,就是一种把“人”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核心和学校最主要的资源,把学校教员和学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服务于学校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为实现院校集体目标和成员个体目标而进行的院校集体管理。

1.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

所谓以人为本管理,现阶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其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即把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或称为以人为根本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尊重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尊严被看作是人性重要的特征之一。当一个人被尊重、被肯定时,会产生一种自尊的意识,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第二:开发人的潜能。拥有人才的目的是使用他们、开发他们的潜能和特长,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达到组织管理的目的。第三:增强凝聚力。组织要确立永远成功的团队理念,让每一位成员拥有一种“这是我们的团体”的意识,让每个成员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目标,知道在团队中承担的任务,自觉维护团队的荣誉,凝聚人的合力。第四:实现自我管理。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能够自我有效的管理并通过自我管理来使组织成员驾驭自己、发展自己,达到价值观共识化并通过教育培训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素质和技能,进而达到全面自在的发展。以人为本管理的目标,是最终要使每个成员达到自我管理。因此,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就是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继而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开展组织的一切管理活动。

2.军队院校实行以人为本管理必要性分析

军队院校作为我_事高等人才的主要来源和聚集地。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军队院校管理过多的沿用了军队行政管理的模式,其管理观念、价值取向、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等方面不可避免存在局限,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军事发展的需要,军队院校实行以人为本管理十分必要。

军队院校实行以人为本管理是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表明管理重心正经历着从物到人的变革;军队院校是特殊的社会组织,在军队院校实行以人为本管理,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体现管理科学发展和思想进步的全新理念,也是我国大学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真实的反映。

院校推行以人为本管理是院校管理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我_队院校传统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科层化权力体系,维持着院校的日常运行和管理。这种传统管理模式多属封闭型、经验式的,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引,由于对管理科学缺乏深入地研究和实践,或者仅注重军事行政的管理,忽视了人在院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当代社会,面对人的自主生动的发展和丰富多样的个性,以及强烈的自我实现的倾向,我们应该把院校管理的重心立足于人,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始终。

在军队院校推行以人为本管理也是当今世界军事变革对军队院校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很早就论述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军事人才的生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军队院校的主体是教员和学员。教员是学院发展的主体。教员是一个有实体需求的人,不只是一个传播知识、研究知识的机器。作为一种“学术研究人”的存在,其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员的成就期望值比其它行业的员工要高,因此,管理者应“以教员为本”,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员的成就需要,提高广大教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军队院校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的途径探索

3.1 运用激励原则,促进教员工作积极性和学员学习积极性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是教员和学员努力工作和学习的动力源泉,能使他们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教员与领导处理好关系时,能自觉地从学校的利益考虑问题,更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领导者一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为发展目标或任务做贡献。科学的激励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参与激励、情感激励、领导激励、榜样激励等。

让教员和学员参与学院的管理

参与管理是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原则。军队院校的体制有别于普通的高等院校,军队院校的主要工作是科研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和指挥军事人才,着眼于军队的实际需要,让教员和学员参与组织的管理,不仅可以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更重要的培养了学员的各方面素质,使之更加适应现在高科技军队对人才的重荷需要。

注重教员的继续深造和学员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代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教员职前所受教育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教员的培养和提高显得尤为必要。学校管理必须着眼于教员的发展建立固定的教员培训与进修制度,鼓励教员继续深造。军队院校培养的学员是未来军队的支柱,对于学员的素质要求都是非常的严格,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处理各种应急问题的能力。在院校的四年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价值观在这段时间基本定型。学院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优异的专业知识、旺盛的创新精神和强劲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Francesco A M, Gold B 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rentice Hall. .

[2] 陈丽萍.教学管理中的人本化问题探讨.教育评论, (2) : 20-22.

[3] 王加薇.领导科学与人的管理.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4]龙献忠.人本化---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体现.华中科技人学,2004, 23 (2) :11-13.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12篇

以人为本德育管理的论文

一、德育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1)树立科学育人观,辩证地看待学生。由于长期以来不正确教育观念的影响,相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我国中职学校学生往往被冷落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其实并不能从成绩好坏来片面地评价学生的优劣。很多在校时成绩普通甚至是很差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因有一技之长或者人际交往能力特别强而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我们要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对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欣赏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

(3)及时化解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多年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他们由于成绩差很少得到家长、老师的关心,往往自暴自弃。他们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更没有尝试的勇气。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学习,也包括生活,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去,帮助学生端正心态,重塑自我,在每一点微小的进步中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二、融德育于教学实践之中,创建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

(1)以严格的制度管理和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为德育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德育管理不能光是喊口号,首先要有规则,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谈道德。要严格细化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学生考评机制、奖惩机制、学生考勤管理制度、日常行为规范等,做到出了问题有“法”可依,以制度来约束人、规范人、管理人。在教育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板起面孔教训人的姿态。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90后”,观念新潮,个性强,传统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容易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德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方式方法,将大道理融入春风化雨的教诲之中。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13篇

以人为本家具设计论文

一、对舒适的关注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丹麦家具设计的基础

在古代,家具常用于显示统治者的身份地位。对家具舒适性的关注,开始于德国包豪斯的功能主义家具设计,包豪斯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因此,对舒适的关注,成为现代功能主义家具设计的重要基础。丹麦的现代家具设计在这方面起步较早。早在19,克林特就主张家具简洁化和功能主义,后来为了提高家具的舒适性,他对人体解剖学和人体肌肉的活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功能主义对丹麦功能主义家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德国式绝对的功能主义,丹麦设计师并没有盲目跟随,而是走向一条可持续的、更加注重传统人文因素的、更加注重地域特征的和更多关注人的情感的人文功能主义之路,其核心就是对舒适的关注。其对舒适的关注,并不仅仅局限于功能上的舒适性,而是更多地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情感等多个层面获得更大的舒适度。他们既懂得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从而达到功能上的舒适性目的,又善于通过精心的设计、人情化的因素、亲切的自然形态和传统的天然材料等设计出自然的、人情化的、温馨的、浪漫的和舒适的家具。被称为“椅匠中的椅匠”的维格纳,一生设计了500多件家具,主张家具应该具有良好的舒适性、符合人机学以及人的情感需求。在维格纳看来,一把椅子是否舒适,除了其尺寸符合人体生理要求之外,在变换坐姿的情况下仍然是舒适的,维格纳的设计中很少有生硬的棱角。1949年维格纳设计了著名的“圆椅子”,其设计是在对人体尺寸做了精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坐上去非常舒适,同时转角处被设计成圆润的曲线,其抒情的线条、精致的细部处理、自然的质感和质朴的形态,使其又多了几分亲切和舒适感。“圆椅子”得到了从美国总统到全世界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可,几度成为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时的座椅,被人们誉为世界上最舒适的椅子。

二、对人文因素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

的丹麦家具设计的精髓丹麦现代家具设计深深地根植于其社会和自然及深厚人文主义特征的传统之中。其家具设计在注重功能性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传统人文因素的尊重,以及对传统精致工艺的重视和对传统天然材质的偏爱。人文因素使丹麦设计传达出设计与自然以及设计与社会的亲密关系。丹麦家具之所以被设计得如此优美,首先是因为它们都被精心地设计,其次是具有丹麦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对于丹麦设计传统而言,精心地设计和人文因素是其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从克林特开始,丹麦设计师就对家具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进行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克林特主张从过去历代的家具中获取设计灵感。摩根森是克林特的学生,他的设计侧重于传统与现代风格的衔接,并且注重功能主义。1958年摩根森在游历了西班牙之后,设计了SpanishChair(西班牙椅),该椅子是对克林特“取法传统”设计思想的准确诠释。维格纳不是克林特的嫡传弟子,但其主要设计方法却来自于克林特。1945年维格纳以中国明代“圈椅”为原型设计了四种“中国椅”。维格纳的做法是“把那些旧椅子的外在风格除去”,将其精简到“最纯净的结构”,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的实验。维格纳认为家具的美应该体现在其所有不同的角度,“一件家具永远都不会有背部”;“把家具倒过来,其底面也是好的。”维格纳的设计几乎精确到“多一分嫌重,少一分嫌轻”的地步。相比较而言,尤尔的设计观念则比较激进。他把传统因素与现代艺术进行巧妙的结合,创造了一种非常优美的家具。1939年尤尔设计的沙发因为“长着耳朵”,看上去就像是亨利摩尔创作的雕塑,其象征生命的有机设计形式为丹麦设计开启了新的方向。尤尔为丹麦设计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也正是尤尔的设计明确了丹麦设计的方向。虽然尤尔与老一辈设计师克林特等学院派在设计形式上大相径庭,但是在对待设计与传统的关系问题上的做法却是一脉相承的。雅各布森的设计进一步发展了尤尔式的令人愉悦的有机设计形式,其设计的蚁椅、天鹅椅和蛋椅,既非常精美,又“像马蒂斯画画一样,非常自由,非常轻松”。雅各布森认为:“精美的设计能让人们变得像邻居一样亲近,像身份地位这样微不足道的东西就会消失。”设计师凯保杰森的设计思想则更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家具“应该是人性化的”,“是温暖的、有生命的”,同时,“线条应该带有一丝微笑”。正是这些精心设计的、具有丹麦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的“丹麦式”的现代家具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成功,也正是这些精美绝伦的设计“使人们工作得更好,感觉更舒服,心情更快乐。”

三、对自然的眷念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丹麦家具设计的永恒主题

丹麦是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一个小国,国土面积只有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500多万。但是,丹麦人却创造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家具和最舒适的人居环境。其自然、质朴、诗意般的设计成功地缔造了简洁、自然、温馨和人情味的家具及人居空间。对于丹麦人来说,一个完整的人居环境应包括从城市、社区、住宅到家具等各个空间层次,因此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自然地成为其设计的重心。来自于自然的质朴而具有诗意般的线条、形态、木材、皮革、藤条、色彩和质感等亲近自然的设计观念,使丹麦设计准确地融入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之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及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情,赋予了丹麦设计丰富的自然主义魅力。维格纳的孔雀椅,雅各布森的蚁椅、蛋椅和天鹅椅,南纳迪泽的蝴蝶椅和蛋形椅等,其设计灵感都来自于大自然,无论是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都与自然界中现实存在的自然形态和自然现象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都使其具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和自然的亲切感。迪泽对大自然中翩翩飞舞的蝴蝶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并试图从蝴蝶优美的动态中获得到一种轻松、怡然的感觉,于是于1990年设计了令人激动的蝴蝶椅。椅子采用宽大的合成树脂薄片将靠背与座面围合为一个整体,并在表面漆以红黑相间的色块,看起来既像翩翩飞舞的蝴蝶,又如五彩斑斓的阳光,将大自然的绚丽蕴含于其中。自然成为丹麦设计师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同时丹麦设计所传达出的表现自然、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的设计理念,迎合了人们希望眷顾自然、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愿望,使它在心理和情感上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进入21世纪,简洁和亲近自然,仍然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丹麦家具设计的重要主题,并将继续发展。自然主题也是人类设计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并将变得日益重要。

四、对创新的重视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丹麦家具设计的发展动力

丹麦设计师崇尚创新精神,他们在设计过程中秉承“不重复自己的作品,更不抄袭别人的作品”的观念。丹麦家具设计的创新具有两层不同含义,一是对于家具设计传统的创新,二是对于家具设计自身的创新。丹麦不仅拥有世界最优秀的家具设计传统,而且丹麦设计师还擅长在传统中进行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传统。他们善于学习、吸收世界现代设计的主流思想,如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技术美学和人体工程学等都给丹麦设计注入了清新的时代气息。但是对于现代主义和一切新事物,丹麦设计师却采取不随风摇摆,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随的态度,而是取其精华并逐步消化、吸收、融入到丹麦设计传统之中。20世纪初,受德国包豪斯的影响,丹麦设计师开始探索现代主义设计。克林特曾对“现代主义”冷漠气质不愿全力追随。他在发展现代设计时,走挖掘传统的路,指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传统,只要是合适的,都可以拿来研究、改进,如英国18世纪乡村家具和中国明代家具,就曾备受他的青睐。但克林特在设计中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尽可能取其合理因素加以运用。克林特的创新思想使得功能和传统的因素都能很好地融入到丹麦的家具设计中。继克林特之后,尤尔开始从原始艺术和现代雕塑中获取设计灵感,创造了具有生命力和雕塑美感的有机设计形式,使丹麦创新设计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尤尔之后,丹麦的创新设计异军突起。维纳潘东可以说是丹麦设计师中的一个伟大的“叛逆”。潘东的一生总是希望创造不同寻常的东西,他从不按过去做过的设计再去发展,他的信条是每次开始必须是一个新的创意。对潘东来说,椅子不仅是讲功能,而且要创造“椅子景观”。南纳迪泽这位丹麦设计界的才女,她认为设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开始设计一个物品时,“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是允许的。”“你可以想像你坐在那里,手里拿着纸和笔,创作着没有人见过的东西,这是我们在凯尔克林特那里没有学过的东西。”丹麦设计师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丹麦设计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在创造着“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丹麦设计的未来。

五、结论

丹麦设计师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表现对舒适的关注、对传统人文因素的尊重、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习和吸收现代设计的主流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设计出很多的科学、合理、舒适、自然和人性化的现代家具。“以人为本”是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核心。随着设计和技术的发展,“以人为本”中的“人”的概念具有更广泛的含义,不仅仅指作为独立的个体的人,还包括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如何在设计中做到“以人为本”?这也是我们在发展现代设计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棘手难题。以往我们在借鉴西方现代设计时,由于过多注重宣传其外观或设计风格,而忽略了对其核心设计观念的深入解读,因此我们的设计难免形成互相抄袭的现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丹麦家具设计,为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以人为本”设计思想提供了优秀的学习典范。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14篇

要搞好一个企业首先干部职工要团结一心,这就要求干部要经常深入职工,贴切职工生活,听取正确意见;了解职工的家庭环境、以及每天上班时的思想动态,随时作好职工的思想工作,解决职工的生活困难,使职工深感到矿如到家,这样才能让职工有一个好的心情,好的心情高的素质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职工我们的安全生产就无从谈起,没有好的心情我们的安全生产就无保证,因此以人为本,提高职工素质是我们搞好企业的前提。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绝不能把它看作是一条故弄玄虚的宣传标语,或者当作一种华而不实的安全理念。而是每一个生产设计、生产流程、技术操作等各方面都需以人为本,确保安全第一。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成为我们企业首当其冲要考虑和解决的最重要问题。而我们也知道煤炭开采是风险性很高的,尤其这几年煤矿事故频频发生,更是使许多人“闻煤色变”,对从事采煤工种敬而远之,导致煤炭行业人才严重流失。要改变这种尴尬的现状,这也必然要求煤矿企业和煤矿人,从以人为本高度,落实和推进好“安全第一”理念。

而要以人为本,落实和推进好“安全第一”理念,就必须从改造人开始,因为每一个安全的细节都是由人完成的。故而,人是改造自然中最安全也是最危险的因素。假如人能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出发,尊重自我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生命安全也必然得到保障,安全第一理念也必然得到落实。这样,即使在事故不可避免地发生的情况,被困的人也会精诚团结,协同一心地去面对和解决困难,将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而假如无人本思想,那么这将是最危险的,这样的人在我们的工作中,即使外在安全设施如何完备,也无法确保安全第一。因为这样的人无法对生命有深切的感悟,对生命本体做到足够的尊重,故难免形成一种对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漠视,对安全理念的短视,从而酿成痛的灾难和血的教训。人不能做动物式的生存,必须做有灵魂的生活。只有如此,才能爱自己,爱他人,爱企业爱家;也只有如此,才不会被利益所驱,被短视所蒙,被马虎所害,才会时刻警惕身边的“浮云”,想“遮望眼”之后果,时刻手握“安全钟”,警醒自己爱惜生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落实和推进好“安全第一”理念。在工作中,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海,是无边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明了海之广。站在海边远眺,可看见遥远的前方有一条无止尽的边,那是海的边吗?不,海没有边!那是天涯,是海角,是世界之末棱,是高峰之巅。在人们视野可及之处,那条边把海与天连在了一起,那是天的边,也是海的边;人们不知道,在他们视野不及之处,天依然是天,海依然是海。天,无边无际;海,滔滔不绝。

海,是博大的。“百川异源,而皆归於海”,海拥有的胸襟无人能及,它容纳来自五湖四海的江河,哪怕是一滴露珠,它也不肯舍弃,所以它着有“海水不可斗量”的美称。海,有着君皇般的气度,它让海水滋润已乾枯的河床,它让久违故园的鱼儿重享自由……哪怕是一滴露珠,它也不忍看它升华。它的所作所为始终遵奉着一句格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是多情的。还记得那位勇於追求自己的爱情而牺牲的海的女儿吗?她为了得到真爱,拿自己的生命作赌注。可惜,她输了,她得到的只是一番凄美的渴望。在她纵身跳入大海,化作泡沫的那一瞬间,有多少人为她的魄力惊叹,有多少人为她对爱情的付出感动,有多少人为她的遭遇落泪。她来自大海,最後又回归大海;她生於大海,最後又与大海融为一体;她的爱情产於大海,最後又在大海中结束。海,是她最初的摇篮,又是她最终的归属。她的死,换来了全世界的目光,人们到海边玩耍时,会特地留意波澜壮阔的海面,等待人鱼公主登岸,对月流珠。海,是善变的。当晚风与海面擦间而过时,海彷佛是温柔体贴的妈妈,爱抚般地抹平海滩上的足迹,轻声地哼着催眠曲哄孩子入睡。忽而狂风大作,海像是一头暴躁的狮子,怀着满腔怒火向大地发作,它摧残树木,淹溉四野,闹得天翻地覆,天旋地转。它的变化,没有任何预兆,令人琢磨不透,但这更显露出它的个性,它的飞扬跋扈中渗出一丝野性的美,它要用行动告诉人们,它讨厌约束,它希望得到公平的待遇,如果有人想从它这里得到,那他就必须付出。

海,是神秘的。古有精卫填海的传说,但几千年过去了,海的风采依然如旧,有谁能参得透,在海的最深处到底蕴藏着什麽?面对着大海,我要歌唱,我要为大海写一首赞歌,深情地谱出这变化莫测的大海。海,你是美丽的!我动情地唱着。

谈心时间:

谈心地点:

谈心人员:__支部全体党员

谈心内容:以__主题进行谈心,查摆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意见。

谈心内容:

___:今天开展谈心活动,目的是要结合“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反思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办法,使得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希望大家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多提意见、建议。

___: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通过这些思想理论教育学习,我的政策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动力和支持。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不断加强学习,以先进的理论指导自身的工作实践,在工作中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虚心听取同事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加以改进,服务好同事,服务好客户。

___:这一段时间我通过学习党章、《___委关于贯彻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有关规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加强了对我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认识,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的**主张和执政理念。

通过这次**生活会,我会进一步反思自身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虚心向各位领导和同事学习,不断总结、从而提升业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

___:按照主题教育计划要求及支部工作开展计划,我认真学习了“三严三实”的背景与内涵等,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工作中,我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深刻查找自身不足,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促进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实际工作中多听同事的意见建议声音、客户的建议,尽所能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客户根本利益,坚持“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始终把客户利益放在*位,维护形象。

___:通过这次**生活会,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思想**学习始终是保持党员先进本色的法宝。通过多学习党的经典理论和党在新时期最新的思想理论成果,学习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等,适应新形势要求,更好地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服务好每一名客户。

___:创新是进步的动力,只有敢于创新,不断创新,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更多的活力。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都是事业不断发展的敌人。在工作中,要勇于面对挑战,用创新的方式_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干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和理念。

____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和基本工作方法,在任何时期都不能忘。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新时期党的工作策略,最能体现我党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来自基层、来自民众,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理所当然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会时刻牢记和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服务技能、加强新产品、新业务的学习,学以致用。

___:大家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从中可以看出大家对这次**生活会认识比较深刻,在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提高,不断进步,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川省泸州市桃子沟煤矿“”事故警示教育片后,让人感到极大的震撼,使我深刻认识到:“安全是最大的效益。”

该矿违法开采未经批准的煤层,安全管理混乱,采煤方式采用淘汰的前进式采煤法,通风混乱且不安装瓦斯传感器,上层违法违章指挥,现场工作人员违法违章作业,为了个人利益,将人的生命置之度外,造成了重大事故。

我们应该深刻接受事故教训,扎扎实实地把安全工作做好,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以人为本,保证安全生产工作。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作为一名管理人员,更应当树立起“安全为了自己”的主动安全观,从个人的幸福、家庭幸福这个角度,主动地想着安全,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把安全工作做细做实。我们主要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坚决杜绝违章行为。事故的发生,绝大多数都是人为造成的,说到底就是违章造成的。违章是安全的大敌,是事故的源泉,只要我们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遵章作业,规范操作,事故就会远离我们。

二、要学习掌握好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不仅要有安全意识,还要做到自我保安,我们必须具备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我们要主动的学习,在实践中掌握安全技能,并把这些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做到“四不伤害”。

三,要把安全工作落实在现场、落实在行动中。要将《煤矿安全规程》、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现场安全措施等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落实到本职岗位中、落实在现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安全工作,从思想到现场扎住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开班前会、换工作服,到现场工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要时刻,以安全为前提,做好“四保”,确保安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

摘要:急诊护理要具有“不抛弃,不放弃”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要具备牢固的护理知识,具备正确、熟练的急救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关键词:不抛弃,不放弃;急诊护理;以人为本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的第一线,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突发性事故的不断增加,人们迫切需要高质量、高效率、服务好的急救工作,对急诊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急救护理人员,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具备牢固的护理知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意识,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职业操守的服务理念。

1、牢固的护理知识是急诊护理的前提

“不抛弃,不放弃”是一种对病人强烈的责任感。掌握牢固的护理知识和正确、熟练的急救技术是有效展开急救护理的前提。急诊工作的突出特点是抢救生命,要求急诊护理人员具备高度抢救护理意识。急诊护理在抢救中时刻处于应激状态,各项抢救操作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抢救的效率往往决定于某项操作的瞬间。因此不仅要求急诊护士有敏捷、快速的反应和果断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要有精湛娴熟的操作技术。一要快,即动作熟练,手急眼快,干净利落,用较少的时间高质量的完成操作任务;二要准,即操作起来准确无误,恰到好处;三要稳,即动作轻柔,灵巧,有条不紊可使病人获得安全感;四要好,即质量高,效率好。娴熟的技术在急诊抢救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能为病人赢得抢救时间。

2、应具备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

急诊工作充满风险,具有不稳定性,无规律性。面对突发事件,如自杀、他杀、酗酒、电击等,情绪稳定性差的护士可能心理准备不足,心理防线易被突然升高的瞬间压力所冲垮。若想在处理突发事件和抢救病人时处变不惊、泰然自如,就必须在平时训练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时刻作好处理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把紧张的抢救变成得心应手的工作,以筑起稳固的心理防线。稳定的心理素质,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同时在抢救中要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改变以往急诊护士动手不动口的作风,根据病人的特点掌握与其心理沟通的技巧,反复说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帮助病人自我放松,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3、应具备四种意识

一是树立强烈的紧急意识。急诊的特点突出一个“急”字,作为一名急诊护士,必须要有“急”的意识。凡到急诊科的病人都是较重或危急的病人,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灵活的操作技能,善于处理紧急情况。接诊病人应在短时间内问清病史,首先从看、查,准确、迅速地评估病情。若有外伤,及时止血,临时包扎。心脏停搏、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如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抢救,患者将因全身严重缺氧而由临床死亡转为生物学死亡。相反,如能及时、正确地抢救,则部分生命可被拯救。二是树立责任意识。护理人员要热情为病人服务,具有高度责任心。在抢救和护理工作中,对待病人要态度和蔼、热情真挚、诚恳,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病人一视同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抢救中即使只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最大努力,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和合作。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感和真挚的同情心。三是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急诊工作充满着风险,因此要求护士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各种高危性的操作业务不断增多,对病人机体的危害性增大,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情况下,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操作的必要性和危险性,采取理解,给予支持,这样既成功抢救病人,又保护了自己。四是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急诊抢救工作是群体劳动,既分工又协作,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即抢救病人生命。在抢救危重病人时,无需下命令,大家齐心协力,能力互补,即成为高尚医德、浓厚的集体意识加精湛技术的医护战斗集体,时刻树立护士集体意识,培养她们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就是家的概念,使她们在情感,心理上互相依附,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作用,在抢救病人的时候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协作能力

4、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是“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护理人员要树立“尊重病人,关心病人,方便病人”的服务文化意识,实行“以人为本与全程服务”的行为准则。病人走进医院后,由于角色的转变、对环境的陌生、对各种诊疗器具的恐惧易使其在心理上产生猜疑、紧张、焦虑、不安,可采取相应的服务措施,消除病人负面情绪。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是开展人性化服务的内容之一,也是护理工作的要求。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及生存期望值的提高,护理人员首先要满足病人求生存、求健康的需求。在开展急救护理过程中,“不抛弃,不放弃”,尊重生命。

5、尊重病人个人尊严和隐私

维护病人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在病人入院时护理人员应立即接诊,主动问候,介绍自己的名字,住院环境和设施,礼貌的称呼病人。在检查、治疗、护理时不直呼病人的姓名或床号,应尊称病人的姓名和职务,并遮盖病人身体的隐私部位,减少暴露,护理危重病人时更应注意这一点,卧床病人大小便及一些特殊部位检查,应用屏风遮挡或安装吊帘,使病人处于相对封闭空间。人性化服务体现在护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给病人做告知时,要合情合理,保证不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

6、结语

“不抛弃,不放弃”,是急诊护理人员医德的突出体现,是对生命的尊重,是急诊护理人员对病人高度负责,不断提升职业素养的表现。同时,这种高度负责的态度与强烈的责任意识,也能增强护理人员工作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郭静,中外医疗,2009年05期

[2]《急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范海红,中国水电医学,2006年04期

[3]《加强急诊护士慎独修养提高医德境界》,梁素宁,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15期

创新精神不强.本人错误地认为人事编制的机制创新职责在上,我们只是被动地执行上面的政策与决定,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就行了。因此,对工作缺乏深入的研究。虽然扎实开展工作的意愿,但思路不清、方向不明、方法老旧,手段弱化,眼光短浅、标准低下,安于现状,习惯于等主要领导部署工作,等红头文件,等外力推动。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走在老路上,自然也看不到绮丽的风景,更享受不到”风景这边独好”的快感。

二、工作激情不高。状态混沌,缺少责任感和使命感。小事不愿做,大事又做不来.缺少工作热情.从管理角度考虑得多,从服务对象需要角度考虑得少,更谈不上为服务对象排忧解难;遇到棘手工作虽然能够服从大局,但强调客观理由过多,落实不主动、不积极,一旦遭遇矛盾,就像优秀少先队员捡到钱物一样,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上交。

三、理论学习不够。一是没有认真研究党的方针政策,只是获得了一些比较肤浅的感性认识,没有用以指导工作。二是知识面窄。个人认为,领导干部要学点哲学、历史、经济,要研究党的重要理论文献,但是很多闲暇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而没有用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四、人本意识不牢。以人为本是的本质,也是人事编制工作的灵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本人在工作并未真正体现这一个点。“以人为本”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认真加以研究,从而去握人的本质特点和个性特征,正确看待人才、公正评价人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他们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社会尊重的荣誉感,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借助实践活动的开展,我打算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一、加强学习。在学习途径上,要向书本学、向班子成员学、向同志学、向服务对象学。在学习范围上,要深入研究党方针政策。要把读“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结合起来,拓展思维空间。在学习方法上,要采取“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做好学习笔记。

二、相互配合。人事编制工作就是要围绕重点抓好其他方面的工作,使各项工作都能既突出重点又力求全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因此,今后,无论是不是自己分管的工作,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增强对全局工作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要创新工作方法,创新载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研究工作的过程中,要擅于抽丝剥茧,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事半功倍的解决问题。

人才培养、公务员管理和机构编制管理就像三个轮子,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就是四大版块.我决心在转动的轮子中当好一个螺丝钉,为版块添彩.

三、力达五新.一是思想认识要有新飞跃;二是精神状态要有新提升;三是素质能力要有新增强;四是作风建设要有新成效;五是创新发展要有新突破;同时,严格执行各项人事政策,坚持原则,秉公办事,防止腐败行为、渎职行为和严重影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发生。工作中公平对人,交往中一视同仁,生活中宽以待人。用人格魅力取信人,用精湛业务服务人,用宽广胸怀容纳人,努力使自己思想上多些灵气,行动上多些朝气,工作上多些锐气,要努力成为真正能够担当起发展重任的优秀人事编制干部.

以上是我在此次学习活动中查找出来的自身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当然,肯定还有其他问题。希望领导同志们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原则,对我多提批评意见,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一加以解决.

1、顽强拼搏,超越自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熔炼团队超越自我团结奋进追求卓越

3、青春激扬共创辉煌追求卓越体验价值

4、和传统的昨天告别,向规范的未来迈进。

5、优质产品,丰厚成果。

6、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实现劳资双方共赢。

7、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8、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9、今天奇思妙想,明天硕果累累!

10、只有一种失败,那就是半途而废。

11、杜绝不良思想,发扬优质精神。

12、知识改变人生,科技创造未来!

13、今天的小发明家,明天的大科学家

14、塑造人的品质,建立管理根基。

15、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6、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

17、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18、科学理想浩瀚创新之星璀璨

19、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团结力量无极限!

20、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

21、以人为本,心德为先。

22、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创造最佳产品和服务。

23、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创新服务、放眼未来。

24、会而必议,议而必决,决而必行,行而必果。

25、没有执着力,就没有竞争力。

26、体验科学,快乐成长!

27、转变观念转变作风,让企业文化生生不息。

28、为民族,为社会,我们本质的担当。

29、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科学发展,争创和谐。

30、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用科学实现我们的梦想!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15篇

以人为本,简约包装论文

摘要:

随着世界设计运动发展到今天,在大量垃圾污染与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后,终于使人们开始重视资源利用问题,设计界也开始了一场设计理念的变革,出现了绿色设计的概念,进而引申到了包装设计行业,呼吁包装设计行业要整和思想,一切设计要以人为本,简约包装,节省资源,设计出简洁、实用、美观的包装作品。

关键词:绿色设计;天人合一;节约资源;人本主义

在科技突飞猛进、工业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能源和环境正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两个最大的问题,人们对于自身生存问题的越来越关注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土地沙化,森林砍伐,大气污染,水土流失,能源枯竭,物种灭绝――工业技术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生存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全球各地域关注环境,防止污染,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呼声日高,这种生态主义意识反映在设计领域,就是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绿色设计。包装又是设计领域较大的行业,因此,包装设计首先要融入到绿色设计中,以人为本,简约包装。

当今社会提出万事要以人为本的口号,因此我们在做包装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所设计的内容、所选择的材料对人类的利弊大小,对消费者的价值有多大。包装――在带动经济增长、优化人类生活的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多少危害呢?

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些数据。据《世纪流论坛》(中国经济出版社)上海资讯,每天产生1600余吨生活垃圾,其中含有大量的包装垃圾,如纸箱、纸袋、塑料袋、玻璃瓶、金属盒等。上海因工业废水污染,上海市郊40%的粮食,80%的猪肉,20%的水产品,36%的蔬菜受污染的程度超出了国家标准。城市污染引起多种影响,直接引起发展居民的多种疾病,如肺癌是一种明显与大气环境有关的疾病,近中,北京,上海的肺癌死亡率增长了20%。

据《环境与发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提供的大量资讯,遍布农村成千上万的小造纸厂、小水泥厂、小化工厂、小制革厂、小焦碳厂等放出的有害气体、粉尘、废渣、废水使渔业减产,鱼虾绝迹,农田受害,在淮河两岸,大运河两岸,污染随处可见。

其次,万事万物都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相互统一。人类在伤害自然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伤害。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了自然对于人类是多么的珍贵!只有适应了自然,自然才能更好的回报人类。通过大量的污染数据,作为一个设计者,我们可能正在联想身边的包装污染,及我们所设计的作品给人类带来的损害。污染是人类造成的,自然也一样反作用与人类,这是简单的逻辑。因此,在人类生活日趋富裕化,社会生产发达化,经济高度繁荣化的同时,人类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我们包装设计也要追求人性化,简约化,以人类生活的方便快捷为基础导向,一切设计理念都要以人为本,将人本主义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在做设计和选材的同时,必须首要考虑到节省资源和资源再利用等问题。

针对于严重的生态污染和危害、资源缺乏等问题,全世界都开始了反污染的行动。主要表现在垃圾资源在利用和节约资源两方面。科学家们研究出了城市垃圾分拣过筛法,将不同种类的垃圾回收再利用,或转变成其他物质在利用。其中,纸、木片、棉麻可直接回收利用。因此,我个人认为现今最具有价值的包装材料应该是纸、木片、棉麻。采用这些材料不仅节约资源,而且节省生产工艺成本。现今的设计者往往不去考虑包装的副作用,所以在设计时选择材料只从美观和经济效益出发,再加上现代数码技术,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包装越来越繁杂,越来越浪费,更有甚者是出现了产品包装成本比产品本身成本更高的现象。如现今的名牌月饼包装盒,有的内包装用铜盒,外包装用硬纸板,大多才用烫金等繁琐工艺,浪费资源,美观却不实用,多数产品本身不外露,不符合产品包装的基本要求。鉴于上文提到的污染数据,我呼吁设计机构及设计者们从事设计之前,多考虑一点包装的副作用,反复推敲慎重选择材料,以最节简的材料,最使用的价值,最美观的设计将产品呈现给消费者们。 现在一些包装设计作品只注重材料与工艺制作的`奢华,而忽视设计价值的实用贴切,这也是脱离人本主义的一种表现。

包装设计还是应该遵循“实用、美观、经济、环保”的原则。尽管我国的国民经济有所提高,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包装设计还是应该将实用放在第一位。实用就是讲究功能,包装装潢设计应该在实用功能得到充分保障的基础上,在考虑表面装潢和工艺制作效果。只有内在实用功能与外表装潢艺术效果以及工艺制作上表里如一、实用贴切、相得益彰才称得上是一件优秀的成功作品。

当我们极力想设计出优秀的包装作品时,一些反污染的激进组织已开始了反包装活动。在看过相关报道之后,我作为一个专业设计的设计者,对此作以深刻反思。其实,我们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将许多实体包装省略掉,而更换成可更节省资源的实用设计。譬如,我们可以设计出可以反复使用的买菜折叠袋,将其代替塑料袋,这样我国就可以减少2/3的一次性装蔬菜的塑料袋。同时减轻了白色污染,节约了资源,减少了回收在利用的工序。

我想设计师们在引领时尚的同时,更可以引导生活,引导市场消费,改变生活。在设计领域中的“3R”原则是绿色设计的指导思想,属于方法论的范畴Reduce减少,指的是数量的减少、面积的减少以及使用上的各种减少,通过一系列的产品在各个环节上的减少,来达到节约能源及原材料的目的; Reuse回收在利用既是将用过的、或是已被淘汰的产品的全部或一部分回收后应用于另一合适的结构中,重新使用,以减少浪费、增进节约; Recycle再生的意思,既是将完全报废的产品、经过在加工,形成新的物质材料源,达到资源再生的目的。“3R”的实质思想是要求人们不要过分索取大自然的资源,要有节制,也不是说不用资源,而是有一个限度,即合情合理得运用,从而达到与自然的最佳的状态。“3R”原则第一点提到的就是Reduce减少,可见减少的重要性。因此,在注重设计简约的同时,更要注重减少。当生活无忧时,人们便要开始注重回归自然追求纯真。所以,现代设计要以精简为主,开始恢复古时的味道,很多思想都要以“回归意识”为主导观念,以“人本主义”为生活概念。

总而言之,强调“以人为本,简约包装”就是重视包装设计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如污染,疾病等;强调“以人为本,简约包装”就是要减少甚至禁止产品包装设计对消费者的消费误导,只注重表面装潢效果,材料的奢侈,而夸大产品功能,夸大体积,不注重使用价值等。

我只希望设计者们能将人本主义、绿色设计,融入到自己的设计理念中,将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融于一体。设计出简洁、完美、实用的包装设计作品,设计出可以代替具有污染性包装的优秀作品,给人类一个美丽简洁的世界。

参考书目:

《世纪流论坛》中国经济出版社 刘苍劲 编著―4―1

《环境与发展》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环境保护局宣教司 编著―6―1

《生态文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刘宗超 编著―5―1

《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张甜甜李斌等、3版

《数字中国》_出版社 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 编著―5―1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16篇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_霸言_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_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_(见商务印书_万有文库_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二册第八页)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在我国古文献中,_人_与_民_二字经常连用,合成为一个词组。例如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_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_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后来《水浒传》第二回写到高俅被发配流放到外地时,有这样说法:_东城里人民不许留他在家宿食_。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管仲是用_以人为本_,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_民为邦本,本固邦宁_。应该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完全相同。孟子强调_民为贵,君为轻_。《孟子·尽心》又说:_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_可见孟子所说的_民为贵_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 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_以人为本_之外,大多是讲_民为邦本_、_民为贵_、_民者,君之本也_(《谷染传》)、_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_(贾谊《新书、大政上》),_国以民为本_,_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_(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论》),等等。这些说法很容易给后人一个错觉,误以为我国历史上只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而不像西方历史那样有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理论前沿》2005年第18期刊登的一篇文章就提出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有三点区别: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的可贵说法;以人为本发展经济是不断满足和丰富群众物质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以民为本发展经济是将仁义道德放在物质利益之上;以人为本是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讲述统治者治国利益需要的术略。其实这三点应该说是我们党当今提出以人为本与古代以人为本的区别。 当代国学者在总结我国历史优秀文化遗产时,虽然有人用_以民为本_的提法,但是更有多人用_以人为本_的提法。国学大师张岱年牵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系国家教委推荐的公用教材),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中年学者张维青、高毅清合著的《中国文化史》四卷本力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系山东省教委的科研项目,作为高校教材),书中第三编春秋战国部分,标题用的也是_动乱世道的人本追求_。总之,管仲提出的_以人为本_应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今我们既要继承,又要超越。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那么“制定国策则以人为本”,国策,要人性化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17篇

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模式论文

一、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模式的问题和不足

(一)管理理念滞后

经验和量化模式还在传统的高职教师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比如一般性的经验管理模式,高职教育的行政领导往往是依据自己的传统经验对老师进行约束和管理,结构管理体系不完善,更有些职能部门往往只是充当上传下令的角色,工作相对比较被动,不能根据具体的现实情况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案。经验管理方式在现代高职教育管理中存在严重的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在于决策的不规范性,很多学校的决策往往凭借相关领导的主管臆断,因而造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管理的效率也相对低下。量化教育虽然从经验管理成功转化为制度化标准管理,实现了管理过程的标准化,但是由于整个管理体系太过于死板单一,因而成为教师个性多样化发展的绊脚石,淡化了教育管理的特异性功能。部分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职能部门相对重视人事的宣传和管理,错误的认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关键在于资金的高投人。没有意识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真正出路在于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性意识。

(二)刚性有余,柔性不足

高职院校普遍流行的管理制度显得过于刚性化,单纯的强调“人才单位所有”的低层次意识,由于受到岗位的特殊性,编制的单一性,人才的短缺性等因素的影响,刚性的很多制度的作用都不能得到全面的体现,因此就需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的错误理念,树立新的管理模式,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观点。积极开拓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渠道,比如建立人事暂时代理制度。同时,在高等院校内积极推行新的聘用制度。促使教师人员结构的科学转型。

(三)缺乏奖励,管理制度僵化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往往把奖金的多少作为奖励的主要标尺,但是还是存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滞后,探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领导对教师的具体情况缺乏足够的关注,把教师群体任务是“享有经济利益的群合体”,没有切实关心到每个教师的真正价值所在。部分高职院校还是单纯的将工作业绩和收人水平直接挂钩,然而对工作业绩的质量好坏,分配的基本原则缺乏科学的定位。尽管有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着手于分配制度的优化改革,但是平均主义在现实的分配中还是显得司空见惯,尤其是薪水的刚性体现得尤为突出。传统的一些平均主义思想仍然在某些思想领域根深蒂固。缺乏科学的竞争体质。许多高职院校在设立岗位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统筹安排,从而确保每个人都能在岗位上行使工作义务,这样不会出现太多的低聘或者待聘人员,缺乏整体的竞争压力。

(四)重使用,轻培养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模式,还是单纯的强调用人,而忽略了育人的根本目的。因为许多高职院校的先期人事改革体系中都会存在这种劣迹。学校虽然在用人的问题上没有少下工夫,但是在育人的根本问题上,往往只是轻描淡写,犹如蜻蜓点水一般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二、构建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的人为本模式

(一)三个创新

1.创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观念

什么是高职院校现代人事管理的核心?其中包括坚持教师的人性化管理,推行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来满足他们的各种人性化需求,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怎样才能充分凸显现代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人性化思想?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切实感知到人才资源在高等教育中的真正价值,尽早出台一些有助于人性多元化发展的各种人事政策,正确的认识至口学术和行政管理的'依存互助性,倡导学术权力的先进理念。

2.创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教职工薪金考核标准,人员分配制度,高等院校用人制度,人才资源的优化培训制度,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

3.提高人事管理者的自身素养

着重提升高职院校管理者的水平,要重点引进一批富有创新型思想,夯实的现代信息知识贮备以及高职院校的人才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打破被动的人才管理局面,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坚持人才的优化利用;在业务的合理安排上坚持将培训和业务学习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o]

(二)“四个坚持”

1.坚持以教师为本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充分发展。聘任制在编制调整,岗位定性以及责任定性的基础上,采取社会公开招标,双向优化选择,公平竞争等多种程序进行优化招标竞聘,以合同的方式规定用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一制度较过去的制度存在很大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管理中坚持人的基本价值,对高等院校的优化管理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坚持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坚持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有助于给教师构建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既能及时的看到问题所在,又能及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4]。因此,更可以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也可以有助于学校的长期深层次发展。

3.坚持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

单纯从人才结构上观察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问题,一个学科的队伍建设组成必须是梯队发展的。因为从资源优化配置上来看可以做到人尽其用。从空间发展上来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促进人才链的和谐发展。从时间上来说,这样做的好处可以做到教师人才队伍的新老交替,不至于出现教师人才队伍的断层局面。只有通过传统的新老更替发展和破格选拔优化结合,才能促成教师队伍的欣欣向荣。

4.坚持教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和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教育的理念要求我们积极开拓视野,坚持人的多样化,全面可持续发展,坚持教师队伍的长期发展性评论,坚持教师队伍的阶梯式发展建设,坚持教师队伍培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人事管理制度的优化改革,需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再次优化,真正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重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发展才是改革的根本目的,并且给予长期有效的制度支撑,才能充分挖掘现有教师队伍的潜力。

(三)“五个转变”

1.人事管理向人才资源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人事管理本质在于对教师群体中每个人进行象征性的身份验证,通过个体一段时间内的作为进行象征性的评价,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陈旧管理模式,缺乏相应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怎样把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积极转化,关键在于加强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重视教师的内涵和价值,着重对人才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才能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质量。

2.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人才在竞争中得到充分的适应和发展才能适应竞争理论的发展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引进先进的人才竞争模式,岗位管理可谓是其中的产物之一。过去的身份管理单纯强调身份验证,而忽视了人才具备的内涵和水准,而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优化设岗,则有助于人尽其才,让每个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一次评为教授以后则可以是终身享受教授的各项福利,而其后无论是教学质量如何,科研能力如何都不会对此构成任何不良影响,不会存在竞争的问题。而岗位管理则有所不同,其中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先期设岗,后期聘人,这样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能力进行量才使用,有能力即可上岗,也可以享受到对应的薪水,在经历一段时期后再聘,这样就会给在岗者增加许多无形的压力,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敢有任何懈怠。

3.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

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需要每个教师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绩效水平做到高度的统一优化;教师的专业技能职务要和实际工作能力直接挂钩,职称需要根据教学、科研水平相适应,不能让其终身享有。管理者也应该实行动态的管理模式,在岗则能享受相应的待遇,不在岗则不可以享有相应的待遇。

4.平均主义向差异分配的转变

在收人分配比例上形成差异性是高职院校能否留住人才的关节所在。不同岗位应该享受的具体薪水应该有所不同。而且岗位间的收人比例需要相应的加大,设置多种奖励模式,对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重大的奖励,当然,这种分配制度的差异性需要与全员招聘制度相结合。

5.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育人为根本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些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一旦转化为教师内在的动力,可以发挥出无与伦比的价值,促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精益求精。高职院校建设需要把核心文化充分整合到管理实际中去,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用核心文化指导制度改革,用制度管理去履行核心文化,两者相互促进,才能促进人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建设的蒸蒸日上。

三、结论

在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部门针对本部门的实际管理情况,切实创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观念、创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以及提高人事管理者的自身素养。在教师发展方面要坚持以教师为本、坚持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坚持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以及坚持教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人事管理部门还要切实做到人事管理向人才资源管理的转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平均主义向差异分配的转变以及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18篇

以人为本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1、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必须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高校教学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校体育教育则是直接面向学生、以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为主要教学目的,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实现人本主义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能有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有甚至,在体育活动中能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懂得感恩社会、主动帮助他人。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不同于中学时代的是作为成人的他们享有比较充分的自由,教师一般不会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对他们有太多的拘束,但仅如此还是不够的,教师更应该注重的是对他们主体性的尊重。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不再只注重对学生体能的塑造,转而对他们进行良好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将一些是非标准融入到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

2、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关系着教学任务是否能够如期完成,所以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慎重。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切合实际,而且要科学合理。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就必须首先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层性。每个学生各有其特点,所以教学目标要能兼顾多数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尊重其个性,将学生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其次,还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毕竟高校承担着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锻炼出强健的体魄,还有有良好的涵养和明确的人生价值观,这些方面的内容都要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体现。

、教学课程设计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教师要抛弃那种片面、落后的教学设计,而应该立足于学生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逐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所以,在新的教学设计上就要打破那种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常规现象,应从充分发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等方面来设计教学,合理安排课程。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决不允许出现“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必须保证教学的人格化、多样化,充分保证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和个性。

、教学内容安排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保证内容的多样化,最起码要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而且,在满足内容多样化的同时,还要保证内容选取的.可接受性。并且,在教授学生体育项目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他们一些知识和紧急处理的方法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项目,体育项目也要从最基本的保健类和户外类逐渐扩展为包括艺术类、经济类等在内的多种类别,以供学生自由选择。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但有些教师却忽视了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向教师进行教学反馈,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也帮助教师认清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使教师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合理化的调整,这是符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要求的,更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体育的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并重发展

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人们对体育健身价值的关注总是多于对其人文价值的重视,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也是不利于体育教育本身的进步。我们既然提出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就必须要挖掘出体育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并利用其来对学生进行全面你素质的提升。因此,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体育的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都要在学生身上有所体现。

、运用和谐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处于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我国学生往往处于紧张、压抑的学习环境下,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极大不利的,而且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所以,为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也为了响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应该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自身提升的目的。

、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对于我国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他们总是把自己当作教学的主体而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但是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自己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满足其个性发展得到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结束语

改革是为了革除现在存在的不够完善的地方,从而促进更好地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也是如此。特别是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更是承担着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严肃对待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切落实到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要求中,在实现体育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第19篇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宿舍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宿舍是大学生生活、成长、成才的重要园地,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重要场所,宿舍区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乎学生生活、学习等多个方面,关乎高校稳定的大局。切实做好宿舍区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宿舍辅导员付出爱心、细心、耐心,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创建和谐稳定的宿舍环境。本文将结合笔者工作实践,阐述宿舍辅导员如何做好宿舍区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宿舍;宿舍辅导员;宿舍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宿舍是大学生生活、成长、成才的重要园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做好宿舍区学生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然成为众多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学生宿舍辅导员岗位的设置及其工作职责的确立,是对如何高效开展宿舍管理工作的重要探索。宿舍辅导员重在教育引导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深入宿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深入细致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切实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维护宿舍安定,创建和谐宿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新生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有着较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使得他们从小缺乏必要的家庭劳动体验及生活常识,动手能力较差,缺乏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动性,有较强的生活依赖性。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焦虑、紧张和不知所措。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对宿舍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实做好宿舍管理工作不能仅停留在书面的理论上,而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将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做到学生生活中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人生观。这就要求宿舍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有三心――爱心、耐心、细心,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才能创建和谐安定的宿舍环境。

宿舍辅导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核心在于:辅导员主动行动,学生自主配合。宿舍辅导员的管理工作首先应当是主动出击、以“爱”为主导,切实做好宿舍日常管理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一开始接触学生,辅导员就应采取主动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宿舍辅导员的主导作用。通过定期、不定期地走访学生宿舍,深入、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想政治状况。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心里有底,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宿舍辅导员在时刻关心着他们,通过多与学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这种师生情谊将为宿舍辅导员日后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主动走近学生,切实解决学生所遇到的生活、思想问题

宿舍辅导员进入宿舍区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主动、全面地把握好学生的整体概况,尤其要重点了解、把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方面的实践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走访宿舍。宿舍辅导员首次进入宿舍区后,务必在每个宿舍都“留下脚印”,给每个宿舍的学生留下自己的电话及办公地点,以便学生能及时联系老师。通过与学生的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对大学的适应情况,学习情况,思想状况及就业情况等等,适时地给予适当的指导,并用心留意发现存在问题的学生和宿舍,以便日后加强关注和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在学生入住宿舍区当晚,笔者便与系书记及其他几位辅导员走访学生宿舍,相互认识,了解学生情况,针对共建和谐宿舍向学生们提出几点希望,同时给学生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办公地点,方便学生联系老师,及时反映相关情况。实践证明,在学生宿舍“留下脚印”这种方法是可行且必要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遇到厕所堵塞、热水供应不足等问题时,总是会第一时间致电求助。通过电话求助,学生所遇问题往往能得到及时解决。多数学生因此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表示充分的肯定,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爱校之情,有利于宿舍和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某次与学生郑某的.谈话中得知她正在为学院某项征文比赛的决赛做准备,且正为如何以PPT的形式展示作文内容而苦恼时,笔者根据自己以往制作PPT和参加PPT多媒体课件比赛的经验,给予了她一些有关PPT制作的注意事项,比如要注意字体颜色与背景色的搭配对比、字体大小、声音动画、页面内容设计等。当天傍晚,该生在其QQ空间上写着“非常感谢老师,即使是简单聊天,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一定会好好努力的。”看到这句话时,笔者从心底里感到惊喜和欣慰,这也使笔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与学生深入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通过网络平台的学生论坛和QQ空间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使得笔者能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二、重点培养学生干部,多渠道了解学生及宿舍信息

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原本就是作为老师的帮手,协助老师进行管理工作。因此,学生干部的培养对宿舍辅导员做好宿舍管理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干部可以形成宿舍辅导员的“眼线”。他们本身就是学生,以学生身份去了解学生,最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最能了解到同学的思想变化,最能切实感受到宿舍生活的变化。辅导员通过培养学生干部,密切与学生干部做好交流工作,最大程度地及时了解学生动态。笔者从事宿舍辅导员工作以来对此的具体实践就是:每周定时召集学生干部开会、讨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宿舍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从实际效果来看,效果很显著。学生反映的问题能及时解决,物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能及时改进,学生对此感到很满意,从未出现学生因宿舍区管理工作等问题而聚众吵闹的情况。更值得一提的是,到后来学生干部能养成主动报告的良好习惯,让笔者能及时解决更多实际问题,避免重大事故发生,保障宿舍安全。例如本学期以来,宿舍区数次在周末断水断电,多数是由学生干部最先通知笔者,使得笔者能第一时间上报领导,联系维修人员进行抢修,确保宿舍的供电供水正常。又例如本学期以来社会人员多次进入宿舍区推销产品,对于行径可疑者,学生及学生干部都能及时报告笔者,使笔者能及时联系学校保卫人员进行处理,保障学生财物安全。

三、重点关注个别群体,用“爱心”做好学生思想引导工作

在学生群体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个别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这样的特殊群体,宿舍辅导员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他们、关注他们、引导他们,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能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学习生活。

去年国庆假期过后,宿管人员向笔者反映,本宿舍区有一位女学生经常独自行动,国庆期间宿舍仅有她一人留宿,且半夜总因感到惧怕而失眠。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笔者立即对该生的情况展开调查。在了解到其本人性格孤僻,不善交往,内心长期压抑并有很强的厌学和退学情绪后,笔者随即找准时机与其约谈,并作出适当引导。在初次谈话后,该生开始主动找笔者交谈,并多次表示对老师的帮助的感激之情。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引导,该生的生活和学习态度有了一定改观,能以较为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认真上好每节课。

四、细心用心,做实做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细心用心,让学生感知被关注。笔者在与学生初次通话后总会记下学生的姓名及电话号码,再次通话时,笔者总能在接电话时叫出学生姓名。这看似细小的举动,却每每让学生感到惊喜。他们感觉到的是老师对其重视的态度。这样的举动(叫得出学生的名字)无形中拉近师生了之间的距离,加深熟悉度,增进感情,也更容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建议或意见,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做细做实,正确引导学生。个别学生遇事容易钻牛角尖,这个时候需要辅导员把工作做到细处、实处,用合适的语言传递正确的思想认识,使其对事情有一个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学生黄某借备用钥匙后,该钥匙因故丢失,宿管人员要求黄某自费赔付一把,而黄某却坚持她当时用完已将钥匙归还,责在宿舍管理员,不愿赔付,双方为此争执不下。在弄清事情来龙去脉之后,笔者开始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通过深入交谈后,笔者诚恳地告诉学生“我相信有着豁达的心胸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不论是在学校读书还是在社会工作,做人肚量大一点总是好的。”学生听后立即改变原来态度,当即表示“老师,就冲您这句话,我去打。”于是,双方之间的争执很快就解决了,很自然地化解了矛盾。

高校宿舍是大学生学习之外的重要园地,它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场所,更是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纽带,是学生知识、思想交流与碰撞的重要场所。宿舍管理和宿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显得尤为重要,它关乎学生生活、学习等多个方面,关乎学校稳定的大局。切实做好宿舍区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宿舍辅导员付出真心与爱心,保持细心与耐心,切实把握好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才能创建出和谐、稳定的宿舍环境。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