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4614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85分钟。
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第1篇
为响应^v^的号召,20xx年x月x日至x日,xx学院赴xx支教与农村调查小分队的x名师生到xx市xx乡开展了一次大学生的支教与农村调查活动。作为20xx级大一学生,我有幸成为了这次活动的一员。在短短的10天里,我们开展了许多活动,如给小学生支教,举办了一场大型的文艺演出,与当地乡领导和村干部座谈等。在农村里,我们也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是我们第一次如此关注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和农村的经济问题。现将此次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此次活动的主载是支教。在支教过程中,我们了解了xx乡的教育状况。村民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寥寥无几,受过初数等教育的也只有少数,而且文肓比例仍然不小。因此绝大多数的家长希望孩子们能上大学。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可若大的一个xx乡就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各个村子的孩子都聚集到了这个学校。村子与学校有相当长的一段路,学生们上学极不方便,因此十几岁的孩子就过早地住校,而家里条件困难的学生不得不每天起早摸黑地走路或骑车来回,有的学生连骑车也要半个小时,可见他们求学的艰难。
虽然条件艰苦,但孩子们仍是十分的活跃,同学之间相处的也不错,在他们身上散发的是一股浓浓的朝气,他们很天真也很单纯。从他们的脸上,你看不到悲伤,却能看到高兴;看不到自卑,却能看到自信。这也许就是知识赋予他们的力量吧。
在校长的要求下,我们此次支教的内容主要以英语为主。由于孩子离校太远,天气炎热,因此下午一律不开课。在上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开设了英语、绘画、音乐、暑期作业辅导这四门课,每门课中,我们都穿插了英语,家长们一听到补习的是英语,纷纷将孩子们送到学校。可见,农村家长也意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在授课过程中,他们对英语的喜欢对英语的渴望,让我们感到无比惭愧。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不能给予他们较丰富的英语知识。课上我们主要以游戏和小知识为主,目的在于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今后能更好地学习英语。有几个孩子还提议希望下午能继续上课呢!可见,我们的支教活动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支教的同时,我们还举办了一场文艺演出。此次演出的演员主要是xx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舞台上孩子们精彩的表演,自信的表现,让台下的父母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这台演出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认可。中心小学的团委老师说:“去年,为了搞这样的一台演出,我们学校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这句话无疑是给我们最大的认可。
我们不仅了解了xx乡的教育状况,也了解了xx乡的经济状况。xx乡的地理位置有点偏,交通不便,资金有限,人才缺乏,要发展农村经济的确有一定的困难。我们也发现了,这里要饭店没饭店,要工厂没工厂,这样的情形如何使农村更好地发展。与乡领导、村干部交流后,发现xx乡现阶段存在许多问题:有很好的旅游资源,如xx、xx、xx等,可是这些旅游资源都不能被得到充分地利用,旅游开发难度很大;水资源也相当缺乏,每天早上洗脸时,水都非常混浊;出资xx万元新建的xx剧院,是xx乡的亮点,是xx市最好的剧院,可一年中没有几次能被用上的,长期处于荒废之中;不管乡领导怎样努力,始终很少引进外来资金等。这都是xx乡经济停滞不前的原因。
人才的缺乏也是xx乡经济不能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村民文化程度低,与外界的交流少,对外界的信息了解不够,没有形成一定文化精神生活氛围。从农村走出去的知识分子很少有回来的,这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农村的滞后,这也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发展之本,这对农村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可事实上,现今xx乡的教育还不乐观,软硬件都不完善,特别是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缺乏,这势必会影响新一代人的发展。所以教育新一代的孩子,培养新一代的人才也是xx乡政府关心的大事之一。
通过这十几天的支教活动,特别是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我们队员同甘共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踏实干事的必要性。我们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因此也受到了实践地领导的一致好评。虽然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也有过分歧,但我们知道这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而提出的不同意见。这样的分歧反而使我们这支队伍更上进,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着。正是所有队员的共同努力,才取得本次活动的圆满成功。我们真的很高兴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相信如果下次再有机会,我们一定会更有经验,做得更好。
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第2篇
在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总理以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2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2年下降40%-45%。这一承诺,意味着我国从此进入了低碳时代。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绿色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技术方面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其实质是通过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保护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生态和气候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临近尾声、“十二五”启动在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要求,把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宏观形势给优化产业、调整结构、加速发展所带来的有利时机,以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切入点,探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使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
一、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低碳经济,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推进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必然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市是能源输入型城市,能源需求严重依赖外部,能源结构主要包括:原煤、洗精煤、焦炭、天然气和电力等。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市各项资源开发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续开工,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能源需求总量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能源自给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年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量1300万吨标准煤,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吨/万元;污染物排放强度工业废水吨/万元低于全国平均值,cod 吨/万元是全国平均值的倍,,so2 吨/万元是全国平均值的倍和烟尘吨/万元是全国平均值的倍。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低碳经济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快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重视民生,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城市建设,结合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活动,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对城市环境进行了大规模集中整治活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和档次明显提升,经济社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等一系列荣誉。年,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到,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年,11个国控、省控监测断面中8个达标,小峡口出境水质由过去的重度污染改善为轻度污染,水质得到较大改善。截止9月30日,市空气优良率为,较上年同期上升个百分点。其中:
今年6、7、8、9月连续4个月空气优良率达到100%。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自加压力,启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和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低碳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最有力的突破口,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生态破坏,减轻环境污染,改变市民消费模式,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升城市生态文明的水平。
(三)推进低碳经济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主要依靠燃烧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为能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经济发展方式而言的。低碳经济主张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为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建立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挑战。当前我市的经济建设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时并进的阶段,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如果我们不推进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窘迫局面。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绿色产业已成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根本途径。低碳经济作为一次产业革命,对经济的发展必然是开创性的,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目前,我市正在积极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打造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这就要求必须抓住这轮发展机遇,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赢得更大的主动,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市“十二五”期发展的重点。
二、我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我市市情看,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由于低碳经济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广大市民对低碳经济还比较陌生,阻碍低碳理念的推广;我市一些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初步进入到低碳经济领域,但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前景认识不足。这说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协同推进,共同努力。
二是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得以改变。当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都会对以煤、电、天然气等为代表的能源产品产生巨大的需求。此外,从能源消费结构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维持较高的比重,从而进一步拉高co2的排放强度,我市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形势将十分严峻。
三是历史形成的产业结构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地调整和改变。是全省的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很高,环境监管压力大。三川一河的河谷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脆弱、空气稀薄,环境容量小。同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培育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继续推进“工业强市”,城市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大。近年来,我市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较为突出。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冶炼、建材、铝业的发展,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
四是市承担着全省68%的二氧化硫和44%的化学需氧量削减量。总量控制与污染减排工作后劲不足,完成“”总量控制与污染减排指标任务艰巨。同时,“十二五”污染减排将增加氮氧化物和氨氮两项约束性指标,污染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
五是建筑工地、道路、裸露地面扬尘等产生的二次污染和居民燃煤、机动车、餐饮油烟造成大气污染呈现复合型污染特征,尤其是冬季逆温静风天气带来的影响最为明显。市机动车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日益严重。城乡周边地区燃煤面源污染十分突出。
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第3篇
一、吃的讲营养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20xx年增长,年均增长。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比20xx年下降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20xx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286元,比20xx年增加149元,增长;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20xx年增加14元,增长;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xx年增加26元,增长
二、穿着讲时尚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67元,比20xx年增长,年均增长。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18元,比20xx年增长,年均增长;购买面料支出元,下降,年均下降。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40元,与20xx年的32元相比,增长了。
三、住房讲宽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住上了楼房。20xx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09元,比20xx年增长,年均增长;年末住房面积人均平方米,比20xx年多了平方米,增长,年均增幅。其中,楼房面积平方米,增长,年均增长,占住房总面积的。钢筋混凝土面积平方米,增长,年均增长;砖木结构面积平方米,增长,年均增长。现在农村一幢幢新房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
四、家电讲高档
五、交通、通讯讲便利
六、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文教娱乐费用的支出不断增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344元,比20xx年增长,年均增长。20xx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组合音响23台、照相机5架、家用计算机2台、高档乐器1台。
七、生活环境优美
近年来,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得到很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20xx年,全市10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100%的行政村通了电,农户住宅电话普及率已达,农户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水泥硬化乡村公路里程逐年增加,城镇化率逐年提高。20xx年起,我市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生活的提高将从制度上得以保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力增强。
八、人口素质提高
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人口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十五”期间,郴州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从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material)看,20xx年7-15岁农村小孩的入学率为,比20xx年提高个百分点。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由20xx年的上升到20xx年的。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为年,比20xx年高年。
郴州大手笔展示大变化“南大门”成省级文明城市
9月27日,在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表彰会上,郴州市成为继岳阳、常德和长沙之后,由省委、省政府正式命名的第四个省级文明城市。该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也即将圆满成功。
从“南大门”到“后花园”
1995年,是郴州20xx多年建制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年,^v^批准郴州撤地建市。但当时的郴州城市规模过小,城市人口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与湖南“南大门”的位置、与连通粤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及与广大市民的愿望和要求均极不相称。
为了赢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在调查研究、审时度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时任市委书记的梅克保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集思广益,确立了“加快建设湖南‘南大门’,努力营造粤港澳‘后花园’”的战略思路,变区位优势为开放优势,变交通优势为流通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推动郴州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市委、市政府的意图很明显,一方面,通过加快建设“南大门”,实施“开放带动”首选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力求使郴州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省的“亮点”,并对全省开放和发展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营造粤港澳“后花园”,紧贴市民的需求,改善人居条件,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建设文明城市,扩大对外开放度和知名度。
1998年,年富力强的梅克保调任衡阳市委书记,儒雅清秀的李大伦从湘西来到郴州走马上任。在对郴州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后,20xx年,市委、市政府又确立了“南延东进”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5-8年在城南新区再建一座郴州城的目标。
短短7年里,郴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近40亿元,完成大小工程项目300多个,其中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亿元。20xx年,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24个,计划总投资亿元,完成投资3亿多元。今年,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1个,计划完成投资7亿多元,到目前为止,完成投资亿元。20xx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再居全省第二;综合经济指标名列全省第三;利用外资总量跃升全省第二。
两大城市杰作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面貌是一个地方精神风貌、投资环境、领导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为了把城市做大做好做美,郴州市树立了“抓城市建设和管理就是抓经济”的思想,城市建设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让郴州市民津津乐道的两大手笔均已建成,并开始发挥了效益。总面积达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五岭广场,建设资金采取以地生财方式筹集。工程从1999年10月正式动工,次年5月1日交付使用。它的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的一篇“杰作”,它在做活经营城市文章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土地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资产,做活土地文章是盘活存量资产的关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盘活存量资产最有效的手段,城市建设是工业化的载体,可以说,修建一条路,带动两边土地升值,激活一批产业,从而推进工业化进程,为政府增加税源。
据统计,从1999年至20xx年,郴州市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总投入达亿元,相当于前20年投资总和的20倍,其中政府直接投入只占15%,信贷投入占28%,其余57%均靠经营城市而来。今年,该市组织开展了“城镇经营建设管理效益年”活动,市城区通过市场经营又将筹资15亿元,完成11个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郴州的第二大手笔是郴江河的治理。郴江河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近7亿元,在规划建设方面,坚持了多目标兼顾的原则。沿江道路及防洪堤坝的建设,不仅仅单纯是解决道路交通和城市防洪问题,还兼顾了改善郴江河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可达性与亲水性,改善沿江单位、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该项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沿江风光带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城市居民对城市空间环境的需求。主要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使人与自然更贴近、更融合。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没有个性和文化品位的城市是没有生气和灵魂的城市。在城市扩容过程中,郴州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城市品位的提升。
郴州市在这方面的做法,一是提升城市生态品位。郴州自古为林中之邑,南宋诗人吴镒曾留下“他年休歇处,诗里识郴州”的美言,北宋词人秦观更是写下“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千古佳文。根据城市的地理和自然优势,郴州市提出了“以山壮城、以水秀城、以绿美城,把森林搬进城市,让城市变成花园”的口号,在建设中力求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公共建筑和设计达到个体与群落、局部与整体、自然与色彩的和谐统一。先后修建了由人行游道、河西走廊、江滨游园等景观组成的郴江沿江风光带,建设了人民路、国庆路生态园林带、天堂温泉生态园林景区和王仙岭生态旅游区。20xx年,该市实施了“5000棵大树进城工程”,今年3月又开展了“城区绿化月”活动,掀起了全民参与绿化的热潮。城区公共绿地面积都超过了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第二大举措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人民把城市雕塑比喻为“城市的眼睛”,郴州市的城市雕塑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既注重自然景观的开发又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如“苏耽跨鹤”城雕借古寓今,折射出郴州今昔的巨大变化;“神农作耒耜于郴”城雕置身于开阔大气的五岭广场之中,显得庄严凝重,喻示着郴州悠久深厚的历史文脉。
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第4篇
一、调查背景
xx市xx镇xx村是我美丽的家乡,村内有条小河,养育着当地人民。改革开放以来,xx村经济和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大家周围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大家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大家利用休息时间对村里的环境污染状况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借此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找到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
此次调查活动我们大家采取了多种方式,多方面收集资料和数据,尽量获得第一手资料,力求真实和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村里选点实地观察并采取水样;到几家企业调查了排污及治理情况;走访了村里的一些居民,了解了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及对其污染危害的看法。要想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并作出准确评价是很困难的,限于我们大家自身的能力,我们大家对家乡的环境现状、影响、趋势作出一些粗浅的评价。
(一)实地观察过程及结果
本次实地调查,我们大家进行了大气和水污染状况调查。观察表明,唐坪村大气状况尚属良好,晴天时大气能见度比较高。个别地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如附近河段水色浑浊,散发出臭味,水样ph值测定表明,其ph为酸性。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大家了解到,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水体造成的。
(二)调查结果
据调查,很多人认为,目前唐坪村的环境大大不如十年前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河水存在一定的污染,有些时候村里的空气质量也不能尽如人意等等。被访者普遍认为,确实应该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被访者就如何保护我们大家的环境纷纷提出了意见和看法,他们也表示愿意从自身做起,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为把我们大家唐坪村建设得更美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见人们对周围的环境还是十分重视的,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是很强的。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大家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目前这种环境状况,光靠环保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保护环境也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大家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大家也懂得了:我们大家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大家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大家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地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大家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园。
(三)改进意见
为此,我们大家建议从我们大家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2、慎用清洁剂,选用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防止造成富营养化。
3、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地点。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6、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7、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大家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让我们大家以这次活动为新的起点,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而行动起来吧!
通过这次自我组织活动,我们大家深入了解了环保知识,增长了社会见识,锻炼了社会实践的能力。我们大家都认为这次活动开展得很成功。
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第5篇
市委九次党代会提出了“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的战略目标,我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经济发展是基础,而经济环境建设是前提和保障。根据县委统一安排部署,近期,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进行了认真地总结和分析。
一、我县投资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从战略高度出发,始终把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我县投资环境的改善。
1、以推进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县政府根据《xx市第四批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目录的通知》精神,对全县所有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梳理和精简,对有行政审批职能的42个单位重新制定了审批事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凡能够现场办结的,全部由授权窗口直接办理。今年1-8月份共受理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1503项,全部按时办结,完成率100%。
2、以安商、重商、亲商为服务重点,完善奖惩制度,选树创业典范。对原来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认定办法、考核奖惩规定和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进行了重新修订、完善,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奖励。通过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的落实和兑现,给投资者以鼓励,给引资者以奖励,形成了全县上下议招商、想招商、积极从事招商工作的良好局面。
3、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载体,加强城市建设,打造环境品牌。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地狠抓路、绿、水、楼、灯、广场等城市要素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全县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环境卫生整治、精神文明创建、社会治安治理等工作,使我县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又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促进了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在调查中,多数企业对我县的城市硬件发展环境表示满意,在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上,政府工作效率和质量上,大多数企业认为有较大的改善。
二、当前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县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但我们在思想认识、服务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等诸多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县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尚未在少数政府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中形成共识,上通下阻,上热下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代表们反映,少数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优化投资环境的意识与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思想反差比较大,政府出台的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在这些工作人员中有的贯彻执行还不到位。有的单位仅仅从部门利益出发,不能站在大局的高度和企业角度灵活制定政策、运用政策。
2、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企业办事难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有的代表们在发言中谈到,目前在我县一些部门办事,门好进、脸好看,但是事仍然难办。投资一个项目或搞一项建设,审批周期仍比较长。二是个别行政执法部门重收费、轻管理,甚至于为收费而收费,以罚代管、罚而不管的问题时有发生。三是重招商、轻安商的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某些情况下,安商、扶商甚至要比招商更加重要。要让那些有意向到深泽投资兴业的客商愿意来,来了以后留得住,真正为我县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增加后劲。
3、经营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从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环境偏紧,企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融资难已成为严重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二是基础性配套措施跟不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三是人才缺乏,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深泽是石家庄地区的边远小县,人才资源相对缺乏,企业普遍感到高级人才和科技人员难招、难留。
4、人文环境仍需进一步提高。一些基层群众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封闭保守,没有长远眼光,不少村民借政府开发建设之机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甚至少数村干部也参与其中,对于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采取堵路、阻挠施工、强买强卖等办法,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进行。
三、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投资环境竞争更多地体现在政府服务质量的竞争上,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投资环境改善的焦点和重心。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形成政策“洼地效应”。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优惠政策。结合实际,对全县行政执法单位所有审批项目进行再清理,力争做到在政策的优惠程度上,决不低于周边地区;在费用的收取标准上,决不高于周边地区。二是进一步加大园区开发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先期投入,尽快形成一流的公用工程配套设施。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入园条件,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三是狠抓政策落实兑现。要认真制定具体的奖励兑现措施,确保承诺得到切实、及时的兑现。
2、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深化“效能革命”。一是进一步增强亲商、安商、扶商的意识,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真诚、主动、热情地为企业提供服务,营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良好氛围。二是要充分发挥县政务中心的作用。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集中、限时审批,真正实现“一个头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三是要积极建立健全与企业对话的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及时收集企业对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和监督政府各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县招商部门要及时召开政策说明会,将应公开的政策性文件及时传达到外来投资企业,让企业享受到最大的“知^v^”和“知情权”。
3、重视制度创新,整治执法环境。一是发挥经济主管部门和行政^v^门的作用,认真推行检查准入制。建议对新上建设项目推行“封闭运行”的制度,进一步减少随意性检查、收费现象的发生。二是健全完善行风评议监督机制。通过开展行风评议,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真正在机关工作人员中形成给企业多服务、多沟通、多出主意、少找麻烦,“一切围绕经济转、一切为着经济干”的良好氛围。三是建议推行一次投诉查实惩戒制度。企业或群众投诉执法人员有不规范执法行为等问题,经调查属实,被投诉人确有过错,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应立即调离直至辞退。
4、重视文明创建,进一步整治人文环境。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县上下形成人心思变、人心思富、人心思干、人心思上的生动局面。二是继续加强城镇建设和城市管理,大力开展环境卫生、市容整顿,认真清理乱搭乱建,抓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和污染防治,全面改善城容城貌。三是按照实现“四个深泽”的目标,努力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和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的精品城市,给外来投资企业进一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环境。
对于影响我县投资环境的一些重大问题,县^v^会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做法,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xx作出不懈的努力。
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第6篇
近几年,x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挺进第一方阵,建设中等城市”的战略目标,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弘扬开明诚信、务实创新“x人”精神,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x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主要特征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x县地区生产总值连续xx年保持xx%以上的增长速度。xxxx-xxxx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和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和。今年前三季度完成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全年预计完成xxx亿元,同比增长。
财政收入每三年翻一番。xxxx年x县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xx亿元,为亿元;xxxx-xxxx年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今年前三季度为亿元,同比增长,预计全年可突破xx亿元,达到xx亿元。xxxx-xxxx年人均财政收入分别达到xxxx元、xxxx元和xxxx元。xxxx年人均财政收入比全省人均水平高xxx元。
(二)工业规模加速扩张,工业经济占据半壁江山。xxxx-xxxx年x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亿元和亿元,同比增长、和;实现利税亿元、亿元和亿元,同比增长、和。xxxx年前三季度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工业产值占gdp比重由xxxx年首次突破xx%后,xxxx年达到,xxxx年预计可达到xx%,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加强。从xxxx年起,连续十二年荣获全省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
园区经济发展成绩喜人,xxxx-xxxx年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xxx亿元、亿元和xxx亿元,逐步形成了以鞋业和食品两大产业为主导的园区经济,目前鞋业和食品业占园区比重xx%以上。
(三)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x县素有“赣中粮仓”之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生猪基地县、全国“三辣”之乡,丰富的农业资源为x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几年,x县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提升传统农业的基础工程来抓,用市场化理念、工业化办法发展农业,用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技术,用良种良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运作机制,切实改变以往小规模、低水平的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目前,x县形成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xxxx亩,农民合作社xxx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x家,省级示范社xx家;完成流转水田万亩,占总面积的xx%,培育百亩以上种粮大户xx户,其中千亩大户x户;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xxx个。粮食生产实现xx连增,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四)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开放性经济成效显著。“开明、开放”一直是x县招商引资主打的招牌,早在上世纪xx年代,x就喊出“开放的x欢迎您”的口号,为营建良好和谐的招商氛围打下了基础。从xxxx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x至今,先后有旺旺集团、宝成国际集团、众安科技等xx多家台资企业落户x,涉及鞋业、食品、化工、建材、个人防护、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x县委、县政府注重对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契机、极力打造“x昆山”,加强与中央企业、外资企业尤其是世界xxx强企业、台商企业、民营企业的对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招商引资洽谈项目的签约率、落户率、进资率和开工率,外向经济发展成效明显。xxxx年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xx个,其中xx亿元以上项目x个,xx亿元以上项目x个;实际利用外资xxxx万美元,同比增长;实现外贸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xxxx年前三季度利用外资xxxx万美元,同比增长。
(五)民生保障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xxxx-xx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xxxxx元、xxxxx元和xxxxx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xxxx元、xxxx元和xxxxx元。xxxx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xxxxx元,同比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xxxx元,同比增长。
二、x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做法
(一)把人文涵养作为环境之魂,彰显“x人”精神
x县具有千年历史,人文资源丰富,x人具有“开明诚信、务实创新”的优秀品质。多年来,为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x党政班子把人作为环境的本位,持续深入开展“x最大的优势就是x人”主题教育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开明诚信x人”“优秀x人”“十佳x人”创评活动。“x人”精神有效地弘扬了正能量,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力。
(二)把打造台商聚集地作为主攻方向,学昆山招大引强
xxxx年,x县抓住“台商西进”和“台资跨海转移”机遇,提出了打造“x昆山”、建设台商聚集地的定位,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全面开放,全力引资,全心服务,为客商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最优环境。如今,x已成为省内台商的主要聚集地,主要源于“三个对接”:一是政策对接。坚持台商首位、台资首选、台企首要,制定出台《关于鼓励台商投资和扶持台资企业发展的暂行办法》,在用地、收费、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商务环境对接。先后成立外商服务中心、海关联络办公室,设立国家外汇管理局x县支局,建设台商会所,x县因此先后被授予“赣台农业合作试验区x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和“xx台商创业园”等称号;三是交流互动对接。继成功举办xxxx台商(x?明月山)恳谈会之后,xxxx年又成功举办了纪念“x抗日会战”胜利xx周年台商经贸洽谈会。
在此基础上,x县把招商引资触角进一步延伸,通过由大招商向招大商、由引内资向引外资、由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的转变,实现产业规模的“由小变大”,产业配套的“由松变紧”,产业链条的“由短变长”,产业门类的“由多变特”。先后引进了旺旺集团、宝成集团、匹克集团、王老吉、新威动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今年x-xx月,x县共引进客商投资项目xx个,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xx个,引进省外资金xx亿元。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xxxx万美元,实现外贸出口x亿美元,总量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强,开放型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xx%。
(三)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优化升级工业园区
按照“抓龙头、扶骨干、促群体”的思路,采取“一大产业,一套班子,一支队伍”的方法,x县政府出台倾斜政策,强化产业扶持,做好产业配套,推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上下游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目前,旺旺食品、金农米业、富龙食品、裕盛鞋业、匹克实业、中杰鞋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南方水泥、国员陶瓷、金利源陶瓷、瑞州陶瓷等建材企业稳步壮大。绿色食品、鞋业两大产业列入全省xx个重点产业集群。旺旺集团自xxxx年首家公司投产后,先后连续多年追加投资,建成投产x瑞麦、x旺旺、x必旺、x旺旺,并把x总部设在x;金利隆橡胶履带从xx年前年产值仅xxx万元,发展到xxxx年总产值突破x亿元。
工业经济在园区产业强有力的支撑下,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迅速壮大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条走廊、三大板块、六大支柱”的发展格局,即:xxx国道泗溪至五里岭工业走廊,镜山、野市、黄金堆、五里岭四大板块,绿色食品、鞋业、新型建材、机电、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六大支柱产业。目前,县工业园区已建成面积xx平方公里,落户企业xxx多家,竣工投产企业xxx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xxx家,吸纳就业人员x万多人。六大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xx%,拉动规上工业增长个百分点。综合竞争力居全省前列,被列为重点省级工业园区,规格提升。xxxx年预计全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xxx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xxx亿元,实现税金xx亿元。
(四)把现代农业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发挥传统农业优势
x粮食、生猪等传统农业在全省有突出的优势。近些年,x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坚持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农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今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x家,达xx家,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xxx家,新增国家级示范社x家达x家,新增家庭农场xx家达xx家,圣牛、汇银、富龙等一批农产品品牌走向全国市场。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农业主导产业加速发展,粮食生产连续十一年增产增收,总产达xx万吨。
(五)把城镇建设作为有效载体,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第7篇
xx乡是全县唯一的民族乡,多年来一直被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倾斜支持,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灾后重建和各类项目建设,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中央、省、市关于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更加优越,各级领导十分重视,优惠政策叠加,发展机遇空前,帮扶力度加大。如何全力维护稳定,推动民族地区转型跨越、和谐发展,是摆在联乡单位和乡党委政府面前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为此,按照县委苏书记在该乡草河坝村乡村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马主席的安排,县政协组成调研组,采取进村入户问计问需于民、召开乡村干部及乡直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寻找对策等方式,就xx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下:
一、基本情况
全乡辖16个村,51个村民小组,2834户,10857人,其中藏族634户,2545人(在外工作人员除外)。国土面积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82亩,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94元。16个村中有纯藏族村4个,藏族自然村14个,藏汉杂居村7个。纯藏族村中,麦贡山村100户,360人,其中立志山36户,172人。入贡山村92户,392人。强曲村163户,688人,其中^v^坡47户,216人。枕头坝村68户,236人;藏汉杂居村中,旧寨村中岭山藏族村小组24户,102人。景家坝村夹石山藏族村小组9户,58人。下墩上村腰坪山藏族村小组11户,42人。草河坝村草坡山藏族村小组62户,237人。寨科桥村迭堡寨藏族村小组33户,112人,寨科桥9户,35人。石门沟村案板地藏族村小组57户,253人。李子坝村杨尕山藏族村小组6户,30人。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乡干部群众艰苦努力,完成了农村居民灾后重建,实施了扶贫整村推进、乡村公路、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狠抓水力电力开发,大力开展白马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导群众栽植花椒、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藏汉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行政村所在地全部通了公路,部分村实施了“一池三改”项目,硬化了村内道路,修建白马民俗传习所5个,新建了中、小学教学楼、乡卫生院医技楼和乡政府办公楼。全乡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势头。
二、潜力优势及困难和问题
xx乡除政策优越之外,有着较好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水力资源丰富,白马河横贯全乡,36条小溪常年不竭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有利于水利电力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草场面积大,白马河上游地区特别是邱家坝等区域生态景观宜人,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红腹锦等多种珍稀保护动物;多样性垂直气候明显,“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种类繁多,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特色产业;白马民俗文化古老独特,享誉较高,已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利于发展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人口较多,耕地较少,富余劳动力较多,有利于开展劳务增收。
虽然有着上述优势和潜力,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县内其他乡镇相比,发展相对缓慢,还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自然条件较差,迫切需要改善。境内山大沟深,土地瘠薄,人均占有耕地亩左右,以旱地和山坡地为主,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增产增收难,农业生产效益低。
教育卫生落后,迫切需要提升。通过灾后重建和项目建设,教育卫生硬件设施得到改善,但师资力量短缺,医技人员缺乏,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流失严重,群众就近就医存在困难,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全乡有小学、村学11所, 7至12岁适龄儿童694人,在校学生384人,流出外乡310人,有教师47人,其中民办转公办18人,高楼山农场工人转教师3人,学历合格的仅有26人,缺少英语和音、体、美教师。有初中一所,13至15周岁适龄儿童540人,在校学生260人,流出280人,有教师26人,其中代课教师3人,特岗教师5人。缺少英语和数理化教师;有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7人,其中助理医师2人,药剂师1人,医技人员短缺。
经济发展缓慢,迫切需要加快。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白马民俗文化利用刚刚起步,停留在唱歌跳舞接待客人的状态,没有带来经济收入。市场发育程度低,没有农贸市场,没有信用社,非公企业处在初始阶段。农业效益低下,保护区内保护动物损害农作物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科学管理,基本处在种粮食吃饭、种花椒用钱、打工养家过日子的状态。
三、思路和打算
xx乡处在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放在首位,抢抓优惠政策叠加、各级领导关注的良好机遇,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长计划与短安排有机结合,学好用好政策,强化资源利用,加快基础建设,壮大富民产业,加强组织建设,统一全乡思想,花大气力、下大功夫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1、抓好旅游开发。按照《藏族乡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白马河旅游发展详规》,抓好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开发,实施“两点一线”旅游发展战略。以石门沟为中心点,辐射带动小沟桥、强曲、入贡山,以草河坝为中心点,辐射带动枕头坝、寨科桥、李子坝,连接邱家坝,着力打造白马河风情线。对白马河所有古廊桥、水磨坊尽快进行修复,对全乡所有古树木进行挂牌保护,建立白马文化艺术团,引导扶持能人大户兴办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在邱家坝恢复建立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驯养场。
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第8篇
作为龙江重要的国家一类对俄陆路口岸,xx县辖6镇102个村,农业人口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万人,富余劳动力万人;耕地面积万亩,人均亩。近年来,通过境内外互动,转移、中转、吸纳并举,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XX年共转移万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其中,就地转移万人,向境外及国内大中城市转移9200人,分别占转移总数的73%和27%。具体呈现以下趋向和特点。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转变。充分发挥口岸中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先后在俄十月区、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建成16处以轻工产品、果菜、粮食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有17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此从事境外营销,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积极推进跨国投资,目前边贸企业已在境外创办各类实体52家,其中加工型38家,投资额达亿元,涉及轻工产品、木材加工及金属冶炼、装璜建筑等领域,承载农村劳动力近千人。扩大对俄农业科技合作,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劳务人员XX多人,收入近XX万元。XX年,向俄、韩、日等地转移县内劳动力4300人,占转移总数的13%。
2、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做精做强县域经济,广辟转移渠道。围绕壮大口岸进出口加工业,深入实施“落地生根”工程,累计投资亿元,兴建对俄进出口加工、绥阳进口锯材加工及华宇工业园区,已承载企业37户,26户建成投产,华海木业、宁城渔业、顺风松仁加工厂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投产,安置农民进城务工1700多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培养产值超百万元、就业超百人的乡企45户,安置农村劳动力2400余人;绥阳镇创办木材加工企业28户、黑木耳加工企业15家,安置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加速发育农村第三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到小城镇经商、务工,xx镇依托城郊优势,常年从事餐饮、运输各业农民4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50%以上;绥阳镇投资18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发展“能人”经济,县内及境外已有4000多名经纪人脱离土地,常年或季节性从事农产品贩销。
3、转移方式由输出向吸纳转变。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发展袋栽木耳亿袋,耳农7000余户,年产量达万吨;建成果树、蔬菜生产基地万亩,年产鲜品17万吨,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和沿边较大的出口果菜生产集散地。黑木耳、出口果菜、特色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兴起,对本地和外埠农民产生了强劲的吸纳力。据不完全统计,4大农业主导产业年以“离土不离村”方式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吸纳穆棱、林口等周边县(市)民工1000多人。绥阳镇绥西村218户农民,今年发展袋栽木耳1200万袋,冬春两季户均雇佣附近农村劳动力4人,全村年劳务费支出达到80多万元。启动建设以加工为主的中俄——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商品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完工,仅建筑一项就吸纳外地民工XX余人。走出国门创建吸纳基地,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兴建劳务点300多个,面积达到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其中外地民工达2500多人,来源多为吉林、山东及本省齐齐哈尔、龙江、海伦、巴彦、兰溪、绥化、呼兰等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吉信工贸集团分别与温州达芙妮、盛宏达鞋业合作,投资3000万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兴建11条鞋业生产线,日产皮鞋、旅游鞋4万双,仅此吸纳温州籍农民工400人,月收入均在XX元以上。
4、转移农民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转变。着眼提升转移农民素质,以县农广校为中心,利用县职教中心、劳动培训中心、农技推广中心、农机驾校的师资和设施,对农村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和进城打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协调县内26户企业与各镇签订550余份用工协议,举办黑木耳栽培、木工、电工、土木工程、俄语等专业培训班53期,受培训人员万人次,占农村剩余劳动力76%。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劳动法》、《合同法》、安全知识、境外风俗、礼仪常识及专业技能培训,为打造外向型劳动力品牌奠定了基础。一批转移出去的高素质农民逐步从操作层步入管理层,由受雇于人变为雇人务工的经理人。俄十月区200多个中国劳务点中,90%以上的承包人都为本地农民,建成俄罗斯最具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产品全部直销俄市场,投入产出比1∶2,每人年净收入50万元。大肚川镇胜利村农民赵彦铭投入100万元,~区、西伯利亚承包菜田500亩,雇佣国内民工50余人,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5、组织形式由无序向有序转变。成立劳动力转移领导机构,确定镇村专人管理,对农村劳动力全部登记造册。加强埠外劳务市场对接,组织参加海林劳动力转移洽谈会,召开有60余个企业、800个民工参加的劳务供求洽淡会,安排劳动力600余人,占总数75%。三岔口镇泡子沿村组织村民与俄十月区星火公司签定300公顷土地承包合同,两批派出驾驶员、农业指导员98人,月工资1300~1500元;分别与华宇集团、宁城渔业、绿林牧野养貂公司及建筑企业多方联系,转移劳动力600余人,占全村劳动力6成以上,人均月工资1000元~2200元,仅此一项年可增纯收入100万元,人均增收430元。高安村发挥亲缘优势,主攻对韩劳务输出,村委会为出国农民统一办理各种手续,全村500名劳动力已赴韩350多人,年纯收入高达400多万元。制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意见、方案及考核办法,放宽户籍管理,为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办理城镇户口;对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给予政策、资金扶持,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小额贷款,三岔口镇XX年落实农贷资金XX万元,其中劳务输出专项资金达320万元,占总额16%。
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第9篇
xx委会位于乡政府东南部,东、南面与元阳县俄扎乡接壤,北面与托牛村委会相邻,西面与埃倮村委会相望。距县政府驻地38公里,乡政府驻地25公里。辖加梅、迷丕、格波、梅东、普朵等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562户2462人,均为农业人口;世哈尼族。全村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6亩,其中:水田924亩,干亩187亩,梯地1295亩。农民人均耕地亩。20xx年末,全村粮食总产量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04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一、基础设施状况
1、通路。该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都建设了简陋的进村公路,但由于路窄、路基不稳,里程长,无力经常修复等原因,导致进村公路利用率相对较低,运输成本高。
2、通电。该村5个村民小组已全部解决通电问题。
3、通水。该村5个村民小组已通人畜饮水,迷丕村民小组挖进村公路挖断了人饮水管,因没有物资资金修善导致饮水困难,其余村民小组虽然已通水,但只通到村内,没有入户。
4、通讯。5个村民小组部分农户安装了无线电话,移动通讯信号已经覆盖整个村委会。
5、住房。5个村民小组多数住房简陋,为土房或土堆房,县人畜不分离,属于改造范围。
6、卫生路。xx民小组20xx年铺设卫生路2公里,但由于资金物资不足还没有覆盖完成整个村子,格保村民小组利用一事一议项目基本铺设了卫生路,普朵村民小组已经整合各类资金计划20xx年完成卫生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梅东村民小组、迷丕村民小组(迷丕、哈塔东)还没有铺设卫生路。
7、公厕。5个村民小组都建设有农村公厕,但数量不够、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农民入厕需要。
二、公益事业发展情况
1、教育。xx委会有1所寄宿制小学和2所初小,基本能满足适龄儿童受教育的需要。
2、卫生。该村委会有1个卫生室,1名乡村医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
3、文化活动。目前,xx委会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还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及篮球场等活动场所,农民学科技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民群众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一直以来都较低。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境为山区,沟壑纵横,山峰林立,境内最高海拔1800米,最低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2℃,年降雨量1620毫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草果、核桃,但由于山高坡陡,经济基础薄弱,劳动者素质低,生产生活中科技含量低等原因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多数农民处于贫困线。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元,比^v^确定的贫困线1196元低471元,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是全县典型的贫困村。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进村公路处于情通雨堵的局面,运输成本高,阻碍了该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差,人畜没有分离,村容村貌没得到改善。
(二)学科技难。整个村委会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学科学技术难,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无法利用科技提高生产生活质量。
(三)劳动者素质低。全村适龄儿童辍学率高,村民文化素质低,“等、靠、要”思想突出,没有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的思想。
五、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一)改善基础设施。州、县委、政府计划建设元绿二级路经过加梅,充分利用这机遇,改善进村公路,解决交通的问题;利用当前各种惠农政策,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建设人饮工程到户、卫生路、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公厕、排水设施等工程,解决村容村貌差、学科技难、入厕难等问题。
(二)治穷先治愚,提高劳动者素质。一是抓好基础教育,完善教学设施,加强老师队伍建设,提高入学率和巩固率,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二是加强农村实用科技培训,使每个劳动力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三)培植支柱产业。xx委会虽然每个村都有一定的茶叶、草果、八角绿色产业,但没有形成支柱产业,经济来源单一,且市场不稳定,为此,可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一批稳定可靠的支柱产业。如发展核桃产业、山地养鸡、商品猪养殖等产业。同时,可充分利用加梅民风民俗古朴,重大节日有“扎特特”(十月年)、“苦扎扎”(六月年)、“昂玛突”(祭神林),哈尼山寨、梯田、姑娘节别具一格的有利条件,开展山寨梯田民俗旅游,拓宽村民收入来源。
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第10篇
今年4月份,滨州市民宗局对全市民族村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深入地专题调研,同时,组织部分民族工作干部到烟台、威海两市认真学习先进经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民族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市现有39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2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其中回族人口万余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8%,主要分布在阳信、无棣两县的26个民族村。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v^、省民委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工作重点县及乡镇党委、政府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认真实施民族工作的法律法规,采取多种有力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少数民族群众充分发挥自身内力,埋头苦干,勤劳致富,生产生活水平实现了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各民族村立足村情,发挥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变单一粮食生产为多种经营,改良种植品种,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无棣县郭辛店、新立村已形成总计600余亩的冬枣园,段家村、范家村的经济林达1000余亩,五营后村的旱地养藕示范点已取得成功,亩产可达4000公斤,成为民族村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三) 传统养殖产业优势明显。阳信县河流镇刘庙街等10个民族村与邻近的50多个汉民村形成“放小收大、订单养殖”的养牛联合体。1万多户汉民家庭在刘庙赊养肉牛2万多头,户年均增加收入3000元。无棣县民族村3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户40余户,5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户20余户。五营中村建起了占地20余亩的牛羊交易市场,吸引了秦皇岛、唐山、济南等地客商汇集,日交易量200头只。同时,在国家扶持政策的积极鼓励下,我市少数民族肉牛养殖合作社逐步兴起,目前,全市民族村有12家肉牛养殖合作社,吸引4000余名回汉群众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达1亿多元,少数民族合作社日益成为推动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
(四)民族企业不断做大做强。阳信县民族村少数民族群众把肉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肉牛养殖、屠宰和深加工产业,积极打造鲁北乃至全国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流通基地、深加工基地。目前,该县少数民族群众投资兴建的肉牛加工企业已达70余家,牛羊肉产品占到天津清真市场份额的50%、北京清真市场份额的30%以上。同时,注重实施品牌战略,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鸿安肥牛、立辉肥牛、亿利源肥牛、华阳肥牛、广营肥牛等5个品牌肥牛获得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华胜、福安2个品牌获得了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亿利源、广富、鑫源、华胜源等4个牛肉品牌获得全国优秀牛肉品牌称号。无棣县民族村现已发展民族企业30多家。德宝皮革有限公司、鑫合皮业有限公司集皮革加工、购销为一体,年产值分别达3亿元、亿元。华兴畜牧有限公司现已发展为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龙头企业,不仅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
(五)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我市民族村少数民族群众不断拓宽致富门路,从事多种经营,餐饮、客运等第三产业的业户数不断增加。仅阳信、无棣两县少数民族群众经营的餐馆、店铺等就已发展到100余家,以肥牛、手抓羊肉、特色烧烤等为代表的民族特色食品成为当地的知名餐饮品牌。同时,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发展以客运为主的交通服务业。目前,全市民族村拥有客车100余辆,年均收入达4万元。阳信县流坡坞镇南街村充分利用其便利的交通枢纽优势,少数民族群众拥有客运车辆50余辆,成为全县最大的公路客运专业村。
(六)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市民族村大部分少数民族家庭实现了电器化,大部分住房为砖瓦结构,部分群众盖起了楼房。无棣县五营中村建成了配套设施齐全的农村社区---“伊安小区”,成为全市民族村居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各民族村拥有运营车和家用轿车近2500辆,仅阳信县刘庙10个村就拥有宝马等各型家用轿车近300辆,并且刘庙村人均纯收入由xx年的3500元提高到现在的11000元,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速度三项指标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二、民族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民族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民族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民族村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由于民族村之间基础设施、经济基础、区位交通、经营习惯、群众思想解放程度等诸多历史渊源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民族村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以阳信县大营村和刘庙村为例,大营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解放程度低,xx年人均纯收入在7000元左右;刘庙村交通便利,少数民族群众思想活跃,经商意识强,主要从事肉牛养殖和深加工产业,xx年人均纯收入在11000元左右。
(二)民族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市的民族企业产业种类单一,80%以上民族企业经营肉牛养殖和深加工产业,对市场依赖度高,一旦市场行情有较大波动,民族企业发展就严重受挫。多数民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经营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企业产品种类较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差,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用地紧张,发展后劲不足。诸多因素的合成制约,使民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三)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民族村村级^v^组织基本上无经济收入,大多是“空壳村”,这既受国家政策体制的影响,更是部分民族村班子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缺少创新发展思路,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弱,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主动发展动力不足等自身原因造成的。民族村集体经济的薄弱,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进步。
(四)富余劳动力就业难度较大。由于民族村少数民族群众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外出务工就业必需的职业技能,受清真饮食习惯制约,使得有些务工单位不愿接收少数民族人员。同时,部分少数民族劳动力在本地转产就业缺乏必需的资金,致使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重重。
三、加快民族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增强做好民族村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多渠道多方式地在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不断强化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和宣传,使其深刻认识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提高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做到自觉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关心、关注少数民族群众的民生事业,大力支持和帮助发展民族经济。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也要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实现“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观念转变,深刻认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各部门的重视和扶持毕竟是外因,民族村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和艰辛努力才是内因,“输血”只能解决燃眉之急,“造血”才是长远发展之本,干事创业、发展经济的重任责无旁贷。
(二)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村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加快民族村经济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要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民族工作,定期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加快民族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数量,以“生态文明村”建设、“第一书记”驻村任职、对口定点帮扶等为抓手,帮助民族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民族经济加快发展。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民族村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经济发展情况,以便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扶持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帮助民族村逐步缩小彼此之间的经济差距,力求做到平衡发展、协调发展。
(三)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不断加大对民族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有关部门在安排农业、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资金时,重点向民族村倾斜;在项目立项、开发、推广等方面优先考虑民族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尽量放宽对民族企业贷款的门槛限制,为民族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推动其不断做大做强。工商部门在民族企业、少数民族合作社、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生产经营时,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土地部门和各有关乡镇采取灵活有效的形式,帮助民族企业和少数民族合作社解决生产经营项目用地、减免税费等问题。民族、民政部门可借鉴烟台市的经验做法,引导民族企业、少数民族合作社成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促进会,凝聚力量,团结一致,抵御市场风险。农业、畜牧、人保等部门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时,优先安排少数民族群众参加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同时,及时为少数民族劳动力提供当地就业和外出务工信息,并采取各种措施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此外,对愿意回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和当地就业人员,为他们提供优惠政策,甚至资金技术支持,以此提高富余少数民族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四)民族村自立自强,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本领。民族村要切实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在上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选择党性观念强、群众威信高、致富门路多、带头作用发挥好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及时调整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不断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两委班子要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立足实际,借助外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共同致富。民族企业、少数民族合作社要树立正确、宽广的“人才观”、“用人观”,学会现代经营理念,聘用高级专业人才抓好经生产营管理,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现代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同时,不断增强自我创新能力,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拓展民族企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要立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掌握更多实用的技能和本领,不断搜集就业信息,积极探索致富门路,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机会。
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第11篇
力量,培养一批农民林业发展技术人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三是推动产业发展。坚持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大力培育和做强竹笋、花卉苗木、经果、白茶等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培养经纪人队伍,打造品牌文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将林业发展与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基本概况
清方村位于卢湖南部丘陵山区,地形狭长,被全乡12个行政村(社区)环绕,由原清方、小余二村合并而成,辖19个村民组,943户,人口3220人。设一个党总支,下辖二个党支部,四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8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80人。
总面积19 平方公里,山多地少,现有耕地亩,山林亩,其中毛竹4549亩,用材林2960亩,经济林766亩。有国家级和省级环保公益林 万亩。集体林场一处,总面积1700余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以林业和外出务工为主。2011年度农民人均收入7400元。近年实施 “村村通”工程,建成水泥路公里。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外欠债务十余万元,是XX县典型的难点村和贫困村之一。
二、发展优势
一是发展提速,历史机遇好。县委县政府提出“四位一体,四区同城”的发展战略,一些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卢村,卢村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清方村通过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出“建设美好家园,为美好乡村建设夯实基础”的口号,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为加快发展凝聚了民心,营造了声势,奠定了基础。
二是党旗引领,发展势头好。深入开展党旗引领工程,力促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村增收。2012年以来,新建村组道路一条,维修道路四条,初步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生态效益初步显现,涌现了以广德品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态农林业示范典型。2013年,与芦湖竹海情侣湾生态园艺场签订租赁协议,盘活了村级集体闲置资产,大力发展油茶、绿化苗木基地,发挥生态林业的典型示范作用。
三是生态优越,发展潜力大。清方村依山临水,生态良好,2008年创成省级生态村。市委副秘书长詹长春来村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清方,真正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辖区画屏山(垮皮山)已由县旅游办征用,待开发,画屏山风光被县政府站采用为首页背景,成为广德宣传名片之一。
三、存在的困难
一是水源保护压力大。清方村处于水库库尾,地处XX县水源保护区,保护水源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尚未做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旅游辐射作用尚未发挥,短期内效益不明显,良好的生态优势没有很好的转化为发展的优势,群众对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
二是传统林业效益低。传统的一家一户粗放式经营,成本高,产出低,群众林业收入总体偏小;农村人才技术缺乏,外出务工人员多,致富能手带动农村发展少;林业生产中,毛竹是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群众对发展经果林,苗木花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受人均山场面积偏少,山多地少和市场风险等制约,林业集约化经营难以推广;由于生态环境好,植被覆盖高,荒山面积少,新增林业面积的潜力不大,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生产基础条件差。由于清方村部分民居处在淹没区,卢村水库蓄水,水位上升,部分村组道路被淹没,山货不能下山,生产生活不便,由于资金的缺乏,部分道路年年坏,年年修,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群众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的愿望比较迫切。
四、初步设想
立足清方的实际,提出 “1+2+3”的工作思路。即:唱响一个口号,打造二个基地,实施三个工程。
“一个口号”即“打造生态清方,全面建成小康”的口号。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二个基地”即生态白茶基地和油茶苗木基地。将林业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依托广德品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芦湖竹海情侣湾生态园艺场,通过跟踪服务和技术支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生态林业,尝试和探索建立1—2个高效林业基地,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
“三个工程”即建成一座桥梁,两条道路,分别是红庙村民组水毁桥梁重建工程,关塘村民组水库淹没道路提升工程和竹坞里山场道路建设工程。多方争取和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实施三个工程,千方百计地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稳步改善群众生产基础条件。
五、基层的几点期望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上级的关心和社会的关注。基层对农村发展有以下几点期望。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经济林业发展进行扶持;加强金融机构对接,解决经济发展贷款难的问题;争取项目资金扶持,扶持培育林业发展示范基地;整合涉农资金,完善山场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群众投资兴业的热情。
二是实施科技驱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培养新型农业人才。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开展技术培训交流,探索与高校及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关系,引进智力支持和技术力。
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第12篇
一、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呈加速发展态势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加快。从2022年起,县域经济一举扭转了长期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022年,三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是2022年的倍,年均增长 ,人均gdp突破800美元;实现财政收入亿元,是2022年的倍,年均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2969元,比 2022年增加1150元,年均增长。今年上半年,三县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其中财政收入增长高于全市个百分点,长丰、^v^工业增加值增长均快于全市。县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56元,同比增长,高于全市个百分点。三县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位次大幅上升。2022年县全省(市)综合指数,^v^居第7位,比2022年上升16位;肥东居第8位,比2022年上升10位;长丰居第11位,比2022年上升30位。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22年,县域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22年的∶∶调整为 ∶∶。5年时间,一产比重下降了将近20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已越过一、二、三和二、一、三两个阶段,进入二、三、一阶段。县域产业结构趋向工业化、所有制结构趋向民营化、就业结构趋向非农化、人口结构趋向城镇化。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农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强化,县域经济效益不断改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在县域工业中,逐步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配件、家电、能源、化工、新型建材、食品、机械、轻纺服装等一批优势产业。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养殖业占农业比重提升到,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主导作用日益显现。2022年,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5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工业税收亿元,分别是2022年的6倍、倍和倍,年均分别增长43%、、。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22年的78户发展到196户,增加了倍。工业对县域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和,5年分别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县域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由2022年的提高到,上升了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有3个省级工业园区和16个经市批准的乡镇工业集中区。2022年,县域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占县域60%以上,提供税收占三县财政收入50%以上。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种植业、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取得长足进展,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到5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60%,2022年家禽出栏量突破1亿只,比2022年增长65%;苗木、蔬果面积分别达到17万亩、万亩,设施栽培达到10万亩;成片造林59万亩,相当于建国以来造林面积总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龙头企业规模壮大,带动力显著增强。2022年,三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至83家,年销售收入亿元;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1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增至10家,其中10亿元以上2家。伊利乳业、光大木材、新希望集团、和威集团等一批国内大企业、大集团落户三县,使农业产业化跃上新台阶。
(五)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22年以来,三县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是2022年的4倍多,年均增长。5年累计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亿元,其中2022年达到亿元,是2022年的倍,年均增长。今年以来,三县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势头更加强劲。1-6月,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高于全市个百分点;共引进省外项目48个,实际到位资金19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同比增长。县域投资加大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进一步增强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二、我市县域经济与经济强县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虽然取得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全国百强县差距甚远,即使与外省经济强县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差距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根据国家^v^资料,2022年我市三县综合实力在全国2063个县(市)排名中,^v^、肥东居中等以上位次,长丰处于中等偏下位次。我市县域平均水平与全国百强县相比,gdp仅为百强县平均水平的,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 ,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职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百强县平均水平的和。与百强县最后一名xx市相比,gdp最高的xx县不及它的30%,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xx县仅有它,人均指标相差更多。
差距之二,工业化水平低,产业层次不高。长期以来,我市三县是全国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一产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近年来三县加快推进工业化,县域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但与经济强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22年,百强县非农产业比重为,而我市为,三县中非农产业比重最高的xx县要比xx市低个百分点。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看,才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基础薄弱。2022年,我市三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 151家,总数比xx市还要少17家,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合计为亿元,只及xx市。从各县情况看,^v^、肥东和xx县拥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仅是xx市的、25%和,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也只及xx市的、和。县域工业增加值增长主要靠江汽、二电厂等几个大企业拉动,县域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差距之三,县域投资不足,经济外向度低。我市县域经济内资不足、外资有限,投资能力较弱。2022年县域人均基建投资额为794元,只相当于百强县平均水平的。长丰、肥东、^v^三县人均基建投资额分别为1129元、660元和592元,只有莱西的39%、23%和21%。县域贷款水平偏低,到 2022年末,三县贷款余额总量为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人均贷款余额只及百强县的10%,人均贷款额较高的肥东也只有百强县的 ,只及莱西的36%。经济外向度也比较低,我市县均出口总额仅为百强县平均水平的,县均实际利用外资不到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县域外资依存度为,远远低于莱西的水平。
差距之四,资金、人才等要素大量外流,县域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县域有限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县域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受县域环境、待遇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域企业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目前三县规划建设、工业经济、财税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人才严重短缺,不仅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也影响到县域创新能力的提高。20**年,我市县域每万人年均申请专利数件,远远低于百强县每万人均件的水平。
差距之五,市场化程度不高,非公经济发展缓慢。我市县域市场化程度不高,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强。市场中介组织培育不足,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三县民营企业多数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大多集中在第三产业,大多仍然处于家族式管理为主的低级阶段,自身发展潜力有限。截至2022年5月底,三县个体工商户54842户,注册资金仅为亿元,户均仅万元;私营企业3854户,注册资金亿元,户均仅万元。实现的生产总值和税收占县域总量不足50%,远远低于发达地区70%以上的水平。
三、进一步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要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域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xx县域经济跃升。
(一)完善发展思路,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当前实施县域突破,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需要资金、项目、技术、人才,但更需要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供给。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从思想理念方面来说,县域突破首先是发展思路、发展观念的更新和突破,要努力破除一切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摈弃一切束缚发展的落后意识,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提高认识中统一认识,在转变观念中更新观念,在勇于探索中不断前进。要不断强化工业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善于把上级的政策和部署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以创造性的工作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从制度供给方面来说,要从多方面确立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性机制,政府的指导和调控要建立在充分发挥这“两个作用”的基础之上,并保护“两个作用”的有效发挥,而不能取代或限制“两个作用”的发挥。
(二)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经济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推进我市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着眼于市场需求趋向,立足于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原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强化产业特色,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促进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向特色产业或产品集聚,使其不断壮大规模,形成优势,在县域内形成若干个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二是大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好县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县域农业向经营规模化、投资多元化、布局区域化方向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依存,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使之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基点。要按照现代化滨湖城市和“141”城市总体框架,推进我市县域城镇化,重点抓好店埠、上派、双墩等中心城镇建设,加快形成城市副中心。要把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专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促进县域城镇建设发展。改革和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市场化经营,多渠道加大对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将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地向周边乡村延伸,对连接城乡和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筹资、统一建设,以改善县域内外联系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掀起全民创业热潮,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不多,企业数量偏少,民营经济不强,是当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尽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要加大全民创业的宣传发动,积极引导群众打破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尽快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进一步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放手、放开,放宽准入限制,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县域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公有经济改革,参与新上项目投资入股,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
(五)扩大引资规模,加大县域发展投入。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靠项目带动。长期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主要是因为投资不足。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招商引资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要紧紧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抢占“地利”先机,吸纳和承接更多的长三角地区转移出来的资本、产业和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积极“进京跑省”,极力争取国家投资和省里支持,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硬环境。要着眼新农村建设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大背景,结合本地“十一五” 发展实际,认真谋划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项目,充实和完善县域项目库。每个县每年都要抓几个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对重大项目要加强协调服务,促进尽快开工、建设、投产,形成现实生产力。
(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营造比较优势。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和xx市区,我市县域的要素集聚力和资源配置力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必须要把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做到门槛更低、服务更好、环境更优,努力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增强县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机关效能建设,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提高素质能力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为根本、改善运作方式为关键、强化责任追究为保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要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激励机制,根据省里每年对县域经济考核的结果,对各个县进行相应奖惩,同时每年开展评选经济发展“十强”和“十快”乡镇活动,对评选出的乡镇给予奖励。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对发展业绩突出,在县域经济考核中大幅进位的党政正职给予重奖和重用。使各个县、各个乡镇既有动力,又有压力,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第13篇
一、现状和问题
二、思路和重点
尽管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但同时也面临难得的机遇。从大的方面来看,一是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近一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服务业等,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二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了农业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经济园区建设、交通、城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随着西汉、成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以及规划中的宝鸡至南充铁路、西汉蓉高速铁路、襄樊至天水国家级高速公路、宝鸡至巴中高速公路、汉中机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使南郑有望融入以西安___关中经济圈、以成都、重庆___成渝经济圈和以武汉为重要节点的长江中下游经济带,为我们突破交通等瓶颈制约、加速信息沟通和经济横向联合,扩大招商引资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三是由于东部地区产业升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急于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对于我们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城乡面貌,提高民生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四是我县生物、矿产、水能、旅游等资源丰富,为我们立足资源抓特色,依托特色强产业,围绕产业上项目,依托项目求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走特色取胜的路子提供了巨大潜力。五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县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特别是人民谋发展、促和谐、奔富裕的真切期盼、参与热情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为我们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率先突破提供了重要前提和保证。
综合分析各种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v^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xx大及xx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县委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壮大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任务,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机制创新为动力,持续推进“五大突破”,着力发展特色经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全面提升劳务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努力构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南郑。力争到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8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达到 15450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20 %,达到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3 %,达到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达到5600 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我县经济发展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夯实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一是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绿色产业,按照市场化、品牌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的要求,发展壮大优质粮油、茶叶、烤烟、生猪、中药材、蔬菜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蚕桑、苗木花卉、藤草编等后续产业。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攻坚,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优势、规模连片、相对集中的原则,推进“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多乡一业”转型,加快建立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粮油产业要建设平川、丘陵二农区优质粮油产业带,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8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3万亩。建成米仓山沿线9万亩生态茶叶产业带和丘陵小南海、塘口、两河等13个乡镇4万亩优质烤烟产业带。以发展专业村、万头养猪场为重点,带动家庭养殖,建成全省生猪养殖大县,年饲养总量达到175万头。中药材产业要突出骨干,加快gap生产基地建设,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蔬菜产业重点在汉江、濂河、冷水河沿岸发展精细菜、地方特色菜,扩大设施蔬菜规模,在元坝、碑坝等山区发展野生菜、高山菜,建设7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柑桔产业建成梁山山脉沿线4万亩柑桔产业带。二是精心培育龙头企业。要扶持壮大一批,选择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打造县域名牌产品。嫁接改造一批,对现有经营状况一般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引进有资金实力,有科技含量、品牌市场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注入资金、引入机制、引进技术,使之尽快壮大起来。招商引进一批,鼓励引导各类工商企业、技术院校、投资商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实施品牌战略,把资源、资金、技术向骨干龙头企业聚合,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三是建立健全与产业化配套的服务体系。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切实做好试点县建设工作,高标准建设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纪人队伍,直接为农民提供生产、营销、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引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2、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培育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坚定不移地走县域工业化道路,重点抓好卷烟、设备制造、建材、矿产冶金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工业主导产业,加快中小企业示范县建设步伐,培育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实现工业经济总量扩张、质量提高、水平提升、效益增加。工业经济总量年均增速25%左右,力争到2012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由xx年的提高到70%左右。力争到2012年末,培育年产值30亿元的企业2户以上,10亿元左右的企业2户以上, 1亿元以上的企业10户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的个数由xx年的34户发展到70户以上。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搭建企业发展平台。围绕“两园两区一带”(即梁山建材工业园区、碑坝矿产冶金工业园区,草堰机电设备工业聚集区、阳春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大河坎至阳春濂水河流域中药材种植及提取加工产业带)为重点,科学合理布局,高起点编制园区规划。增加建设投入,抓好工业园区道路、供排水、供电、环保设施等基础建设,改善园区的硬环境。引领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催生新的产业群。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市场化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让利于企业、促其发展。二是狠抓骨干工业企业培育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重点扶持行业优势明显、代表性强、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产业链长,具有较强带动力的企业发展,帮助其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上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实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建立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联动协调机制和推进机制,强化重点工业项目的规划、论证、报批(核准)和建设工作,确保工业项目建设可持续发展。三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实施好“330工程”(即:培育30个骨干企业,30个科技型企业,30个成长型企业),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快速成长。四是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积极推行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创新企业管理,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权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改变企业产权单一、管理落后而造成的效益低下问题。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制、改造。
3、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打造县域经济的有效载体。一是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实施重点突破,持续推进城镇化发展。到2012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镇为支撑、以集镇为基础的全县城乡一体化框架,县城和建制镇、集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化率达到,城镇人口达到万,力争使全县城镇化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陕南处于领先地位。二是切实抓好县城建设。依托我县毗邻汉中市区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汉中“双百”城市规划实施、加快“一江两岸”开发建设和城市重心南移的良好机遇,按照“相互呼应、功能对接、产业互补、融为一体”的原则,以汉南大道、大河坎东片区开发建设等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变城市面貌,加快推进周家坪、大河坎城区与汉中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使县城成为汉中今后商住、休闲发展的重点新区。三是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重点发展西汉高速公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宝巴高速公路沿线,以及汉宁公路、二南公路、汉通公路沿线城镇带建设。将圣水镇、梁山镇、阳春镇、高台镇、新集镇、元坝镇确定为县域北片一级城镇发展轴带,并积极争取将梁山镇、新集镇、圣水镇申报为全省100个重点镇扶持范围;黄官镇、青树镇、牟家坝镇、碑坝镇确定为县域南片一级城镇发展轴带;濂水镇、协税镇、红庙镇为县域西片二级城镇发展轴带;小南海镇、法镇、湘水镇为县域南片二级城镇发展轴带;到2012年将胡家营乡、喜神坝乡发展为建制镇。四是加强城镇规划编制和管理。积极争取省、市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规划投入,启动县城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结合汉中“双百”城市规划修编县城总规和城镇规划、村庄规划,xx年底前完成县城总规、建制镇规划修编工作,到xx年完成12个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到2012年完成全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5、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一是培育壮大民营主体。围绕放宽准入领域、精简审批项目、落实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四个环节,结合构建县域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矿产开发、建筑房产、三产服务和机械加工六大工业体系,大力发展企业集聚区和产业集聚区,推动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鼓励全民创业。放宽企业名称、投资主体、经营范围、出资期限、出资方式、经营方式、投资领域、投资比例等限制;健全完善小额贷款、信用担保、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服务等创业服务。积极培育创业主体,适当放宽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广大群众不拘形式、不拘规模自主创业,壮大民营经济发展基础。三是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度。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奖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有功人员。加快构建政策性、商业性和民间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破解中小企业资金难题。到2012年,全县民营企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年均递增15%;总产值达到60亿元,年均递增15%;工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年均递增15%;营业总收入达到90亿元,年均递增15%;初步形成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格局。
三、措施和对策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着眼于打造汉中最具优势的投资环境,大力建设透明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规范有序的执法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功能完备的人居环境,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狠抓招商引资。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利用我县的区位、资源优势,加大项目的策划包装和推介力度,凭借优势项目、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和优良环境激发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奖励办法、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直接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形成招商引资工作合力。加强招商引资成果后续工作的落实,竭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每年县财政投入资金600万元,用于生猪、茶叶、中药材等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及后续产业发展。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要加大财政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财源建设激励机制,将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作为考核部门和乡镇的重要指标,年终对完成任务的部门或乡镇进行奖励。
四是提高金融保障水平。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进一步加大对县域工业金融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好企业贷款难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资金投入,帮助金融机构开发适应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品种、融资产品。
五是坚持科教兴县,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为工业、农业和劳务输出培养技术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训长效机制。加快实施县乡实用人才工程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提高从业人员科技文化素质。改革和创新人才管理体制,重视培养和挖掘使用县内人才,注重吸引外来人才,拓宽取才、引才渠道,形成纳才、用人的良性机制。全面实施科技^v^示范工程。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注重培育和保护农村科技大户。设立县域优秀人才奖励资金,重点奖励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第一线优秀人才。建立科技投入的保障机制,增加县本级科技投入,改善基层科技基础条件。到2012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六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狠抓干部培训工作,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及成员驾驭市场经济和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积极选拔在发展经济中成绩突出的优秀基层干部进入各级党政班子,注重把熟悉市场经济、城市管理、招商引资等方面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为乡镇、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党的各级组织建设成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为推动南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证。加强对《南郑县科级干部管理有关规定》和县委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及成员的考核,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落实科学发展有创新、发展县域经济有实绩的,给予表彰奖励,特别优秀的,予以提拔重用。定期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进行研判,及时研究解决班子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经济发展情况巡查制度,每年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各乡镇和县直部门单位党政领导班子推动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巡查,并及时予以通报。通过强化干部监督和管理,促进各级领导班子及成员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绩。
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第14篇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看,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和任务。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战略性调整的新的历史阶段,“三农”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亮点之一。农村信用社如何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服务和经营同步,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笔者对以来辖内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是传统的农业县,面对中小型企业甚少这一经济格局,农村信用社按照“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创造性地开展金融支农工作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为支农服务的重点品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其灵活和便捷的管理方式,深得农户青睐。以来,县联社把其当作支农的品牌来经营和打造,对农户的生产、生活、消费、多种经营等领域进行了大力扶持,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为农村信用社资金营运的主渠道,成为农村家喻户晓,深受农民欢迎的服务品牌。截止4月末,全县发放农户贷款证22050户,对21589户农户发放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辖内农户总数的,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1558万元,占贷款累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8534万元,占贷款总额的,基本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2、培优培强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农民增收水平。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里兴特色养殖”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思路,县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信贷杠杆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民向“专、精、特、新”种养殖业发展,造就了食用菌、水产业、烤烟业多个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亮点。
例一:以来,累计发放食用菌贷款2560万元,扶持了4780户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目前全县从事该产业的农户占30%,且规模不断扩大,茶菇、爆花菇、草菇发展至千家万户,仅栽培量就达亿筒,实现产值亿元。仅生产经营食用菌一项,每户农户户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且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有近100户。如德胜镇黎明村、宏村镇孔沅村、龙安镇王沙坑村等已成为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依托食用菌的富裕村,食用菌也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之一。
例二、投入信贷资金861万元(其中:90万元、155万元、306万元、210万元)重点扶持了养殖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市场稳定的美蛙养殖业,放款量占全县农村信用社水产养殖贷款的70%,扶持面为美蛙养殖户的90%,养殖规模由的10户,养殖面不足十亩,增加到目前的186户,近460余亩,有效地带动了水产业的迅猛发展,使之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例三:烤烟是近两年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农村推广的又一富农产业,农村信用社对这一新优农副产品进行了大力扶持。为524户农户发放烤烟贷款191万元,使当年烤烟种植面积发展至1000多亩。今年1-4月又投入烤烟生产资金近400万元,支持1312户农户做大做强烤烟种植业。由于有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农民打消了因资金紧缺的顾虑,种植烤烟的积极性高涨,全县烤烟种植已形成规模,种植面积扩大到8500亩,是的八倍之多,烤烟又将成为兴县富民的又一特色产业。
3、以推行营销贷款为着力点,延伸服务触角。随着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经济农业的转变,大规模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销售及农村个私经济,个人消费等领域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大,特别是去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由于受使用范围局限性的限制,难以满足农户对贷款的需求。县联社适时创新经营理念,在信贷产品中引入营销机制,推行全员营销贷款,送贷上门,把资金送到急需资金的客户手中。到4月末,全员营销贷款147人,累计发放营销贷款4346万元,较好地推动了农产品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以西城、宏村、樟溪等乡镇的白莲种植基地;日峰、厚村、中田、荷源、源坊等乡镇的三元杂交猪养殖基地;日峰、中田、洵口水产品的养殖基地,成为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之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信贷品牌。
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二)资金不足,削弱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力。一是组织资金困难,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由于受结算渠道狭窄,电子化结算手段落后,汇路不畅等硬件制约的影响,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很多异地结算频繁的客户都不愿意在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款,而这些客户又正是资金雄厚的优良客户。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对农村信用社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到农村信用社存款有风险。多年来,农村信用社虽然采取各种措施,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实质性工作,但一些黄金客户和稳定性较好,且成本低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存款的组织工作仍就举步维艰,该类存款的市场份额一直较低,公存款只占辖内公存款总额的。二是农村资金分流严重。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从退出农村市场转而争夺农村储源市场,成为农村信用社强硬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邮政储蓄全面向农村渗透,分割农村金融资源。从来看,全县金融机构存款净增14106万元,农村信用社仅增2468万元,占,而邮政储蓄其净增额则达5579万元,占,是农村信用社的两倍以上,其存款总量也从的18166万元,增加到今年4月末的30398万元,增长了,超出全县平均增幅31个百分点。且邮政储蓄不是“取之于农,用之于农”,而是将存款上存,造成农村资金严重流失,致使农村信用社难以有效吸纳农村富余资金。如:近几年,且宏村、樟溪两乡镇的农村信用社累放1000多万元,扶持当地130多户农户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经营家私生产,产值过亿元,形成了较好的规模效益,并带动了两地5000余户农村劳力致富。相对而言,两地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量只上升了740万元,为贷款累放的,贷款发放大部分是通过人行支农再贷款和农村信用社内部调剂资金等渠道解决。县农村信用社为了支持“三农”,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存贷比例失调,信贷资金严重匮乏,削弱了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
(三)服务层次不全,难以涉足县域经济的方方面面。农村信用社因其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和资金限制,信贷资金的投向以满足“三农”为主,存在重“三农”轻城镇居民、重生产轻消费、重个体轻企业的现象,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大。经调查的11家中小企业中只有5家与农村信用社建立了信贷关系。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缺乏为企业贷款的有效风险管控办法。加上辖内中小企业的市场风险大,生产的稳定性、管理的规范性较差,信息透明度不高,增加了农村信用社拓宽信贷支持面的顾虑和难度。二是一些信用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虽表示希望得到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但因贷款利率比商业银行稍高,企业从经营成本角度考虑还是不愿到农村信用社借款,出现农村信用社“一头热”现象。三是对一些实行“家族式”方式管理的企业,农村信用社难以摸清其家底,不敢任意放款。对此,县联社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力争攻破中小企业这一“堡垒”,但涉足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比仍就不高,使农村信用社服务面难以有效拓展。
(四)信用环境较差,逃废债务现象严重。一方面,社会信用意识淡薄,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现象比较严重。如:一些党政干部自借和担保的贷款,不是守信自律,而是不理不问,催收时往往是认账不还,甚至赖账,长期占用农村信用社资金。另一方面,少数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从地方的短期利益出发,维护企业利益多,把农村信用社看成是一块“大蛋糕”,在处理农村信用社维护金融债权和企业逃废债务的问题时,过于维护地方和部门利益,或明或暗地支持、纵容企业利用改制机会逃废债务,进行“暗箱操作”,损害农村信用社的利益。再则,诉讼案件执行难,由于受执法力度不强、债务人信用意识差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进入依法清收渠道的贷款,虽说赢了官司却收不到钱,部分借款人或企业甚至有意、恶意逃废债务。以来法院已判决但仍未执行的县农村信用社诉讼案件就达46件,标的为419万元。大量不良贷款长期占用了农村信用社有限的信贷资金,不仅降低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效益性,也遏制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成为阻碍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发展和服务两大重任,要使农村信用社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和农村信用社应携手同行,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各级政府部门要真正认识到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就是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不但要在舆论上支持,更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1、要尽快落实国家为改革中的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帮助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提升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后劲。
2、要协助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撤消限制有关部门到农村信用社开户或存款的相关规定,按照省财政厅《关于财政涉农资金支持农村信用联社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赣财库17号)文件精神,把县财政涉农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协助农村信用社吸收农村富余资金,防止资金外流;鼓励、引导县直各单位、部门、团体到农村信用社存款,壮大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
3、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环境。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通过创建“信用”、“信用村镇”和“信用农户”的评比活动,提高民众的信用意识,党政干部要成为守信的模范,民众的表率,尽快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
4、要坚决打击和制止信用缺失行为。对拖欠贷款的党政干部,要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协助农村信用社共同清收;对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个人,政府要牵头组织有关部门严厉打击;敦促司法部门加大对农村信用社信贷诉讼案件的执行力度,维护农村信用社债权。
5、要找准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县域实际情况,科学决策经济布局,引进和开发特、优、高效产品,打造市场化、规模化、效益化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以此促进农村信用社扶持资金的快速回笼,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增强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农村信用社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地位和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做大做强业务规模,才能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1、要充实资金实力。通过建立农村信用社vi标识系统、加大宣传力度、实行优质服务等手段,增强民众对农村信用社的了解度和支持度,从而主动到农村信用社存款;通过实行个性化、亲情化、标准化客户服务方式,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公众信任度。同时,积极完善金融服务机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服务手段、服务产品、服务工具、服务方式上有所突破,尽快开通全国通存通兑、银行卡等便民业务,以此带动服务质量的总体改善,提高吸储能力和同业竞争力;通过注重市场营销,督促有关部门逐步消除相关歧视性政策,重视对优质客户的公关工作,增加政府部门、企业、机关团体、农村财政性存款比重,在与政府及其它经济组织的合作中,寻求最大限度地发掘信用资源的潜力,获得充分的资金来源,并实现有效的资金运用。
2、要拓宽服务领域。“三农”经济占据着县域经济的绝大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农村信用社应坚持“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在进一步强化“三农”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服务面。通过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在调查、了解、摸底的基础上,为有金融需求的中小企业建立档案,形成相关的资料信息库,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难以有效拓展服务面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营销贷款的作用,积极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发掘优质客户,把服务延伸到县域经济的方方面面,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双赢”。
3、要提升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信用社应利用自有资金、支农再贷款和政府及其它经济组织的信用资源,在充分发挥四大信贷品牌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开发适用型信贷服务产品,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中多元化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同时,及时跟进地方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全方位、多领域地发展贷款业务,大力扶持和打造品牌工程、亮点工程,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之中,为之提供高效益、低风险的金融服务,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喜欢这篇文章的人还喜欢……
经济发展调查报告范文 第15篇
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查研究报告
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类型
(一)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的城郊服务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指在城市经济的带动下,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形成的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要功能的县域经济发展类型。由于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加之长期的城乡交往,造就了此区域劳动力总体素质高,技术力量强,资金积累快,融资条件好,城镇密集且呈放射状分布,水陆交通条件便利等特点。这类县域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大,对城市经济有明显的依附性。如以我国的上海、南京等城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为中心的京津唐地区,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的各县域,已形成了我国典型的高层次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区域。
(二)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较好的农业自然资源基础,发展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传统农业产业,并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延伸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出现,逐步形成了以原有的产业为基础,以若干适应市场需要的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外联市场、内联市场为特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根据产业规模的不同,分为农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和工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两种。农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是以发展商品性农业为基础,兴办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然后拓展农产品加工链,包括纵向产业链(农产品由粗加工发展到深加工、精加工)和横向产业链(为农产品加工配套的包装工业、销售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其发展的优势在于以县为单位,农工商、产供销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而工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和西部那些交通、通讯条件好,靠近中心城市的县域。这些地区工业化程度高,总产出规模大,经济结构合理,经济机制自我调节能力强,城市化水平高,居民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高,就业结构合理,就业率高,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具有吸收消化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和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础,并有拳头产品享誉国内外。这些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上走上了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道路。如广东佛山、南海、中山等市,河南巩义、偃师、济源等都属于此种模式。
(三)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外向商贸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便利的经济发展优势及地处沿海、沿江、沿边、沿重要交通干线的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发展以流通组织系统为主导的商贸产业。有的县域华裔侨民较多,与境外联系密切,工业上充分利用境外力量,尤其是侨资侨力,通过建立三资企业和发展“三来一补”等形式的对外贸易,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农业上则利用本地优势农业资源,通过发展名、优、珍、奇、特等农副产品,促进出口创汇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及浙江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县域多属此种类型。有的县域虽不在沿海地区,无沿海开放优势,但却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它们或邻近重要交通干线,或地处两省甚至三省交界地区,或地处重要边境口岸,具有发展商贸经济的优越条件,通过商贸产业的发展带动生产、加工、物流、餐饮等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的资源禀赋,通过发展农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农业、矿业产品的输出,来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本县域自然资源和区域外市场的依赖性很大,一旦自然资源枯竭或域外市场萎缩,县域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缺少发展的机会,许多县域都把对某种优势资源的开发作为启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级阶段时,选择这种模式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当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受资源的约束,县域经济要想继续获得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性因素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约束效应。如国家出台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产业政策,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结构的优化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同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具体的土地、户籍、金融等政策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体制性制约因素
近年来,国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一个系统的政策体系,尽管对解决“三农问题”强调很多,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论是采取的扶贫政策,还是制定的支农政策,都不能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如在财税体制改革中,部门权力强化,财力向上级集中,县级^v^受条块分割体制制约,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再如在国家宏观调控导向和市场配置资源导向的双重作用下,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大中城市、大中企业集中。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几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县域干部任期短、换届快,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短期行为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性制约因素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受发展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发展硬环境的建设上,一些县域由于意识不强、财力不足、工作不力,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部分老、边、穷村,至今尚未通公路,出入不便,信息闭塞。在发展软环境上,一些地方和部门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严重,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收费项目多,审批程序复杂,“四乱”行为屡禁不止,企业负担严重。同时个别县域信用环境、发展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少县域知名度、美誉度不高,在经济交往中,合同履约率低,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对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城经济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核心内容有两条:一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谈不上科学的发展;二是强调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保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起步阶段,经济增长必须放在优先位置考虑;进入比较发达阶段后,则更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在发展模式选择上,应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三大战略原则:
一是资源经济的比较优势原则。根据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即使不论生产什么都居劣势的国家,也能通过专门生产经营自己占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而获得比较利益。落后地区也一样,总有自己的相对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利益。由于县域经济最大的比较优势是自然资源,因而理应在经济起步阶段扬长避短,以发展资源工业为突破口,以便迅速取得突破性发展。不过,在对资源的理解上不能狭隘和简单化,从思想上要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避免陷入为追求眼前效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资源开发陷阱”。从经济学来看,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都是资源,不仅本地资源,还包括域外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人文社会资源。因此,在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时,应注意对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落后经济的后发优势原则。县域经济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落后,但辩证地看,落后也有优势。首先,由于落后,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生产要素物美价廉,具有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承接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其次,后发者有先行者的经验可资借鉴,免去了自己摸索的过程,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也可少走许多弯路。再次,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后发者处于较高的发展起点,可以获得更有利的发展条件。最后,后发者较少受到传统的束缚和旧技术结构的制约,既有竞争的压力,又有追赶目标,有更强烈的上进心和积极进取精神。正因为后发者也有种种优势,才有“后来者居上”之说。
三是知识经济的以人为本原则。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人力资源,知识产业已控制了全球经济资源的流向和配置。因此新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已不再以gdp的增长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取得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改善人的生活条件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目前虽然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但大势所趋,观念必须超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努力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生态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走出一条经济与资源、人口、社会、环境及生态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
(二)在制度和政策上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条件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有力保证。
国家扶助县域经济发展,根本性的措施是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保障性的制度环境和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以缓解和减轻城市经济对县域资源的吮吸和榨取,提升县城经济自身的“造血”机能。首先,需要从制度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除城乡分割的歧视性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县镇行政管理及公务员薪酬制度等方面,县域应该与城市接轨,逐步实现无差别的“国民待遇”。其次,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和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土地资本化,赋予农民土地经营产权,实现农村土地产权明晰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再次,需要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在财税政策、产业政策、金融和信贷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上对县域经济倾斜,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刺激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级财政的自给能力和发展能力。最后,国家在交通、电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上,也需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三)培育支柱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核心内容。
能否培育出具有带动全局作用的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各县域情况不同,条件各异,所以在推进县域工业化的过程中,各县域要发展具有优势和自己特色的工业部门,走特色经济之路,切不可照搬照抄。一是要充分发挥县域农副产品丰富和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运输,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拉长农业生产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重点。二是要培植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使“公司十基地+农产”的生产经营方式成为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主线。要以生产高质量的绿色食品为中心,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开发新资源、新产品,向方便营养、安全卫生、天然保健的方向发展。三是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加快县域原有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对那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质量低劣、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的小企业,通过生产要素的整合和重组及时进行改造和转产,促进县域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质量,提高县域工业竞争力。同时,要积极研制和开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投入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努力培植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科技型企业,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路子。四是要逐步提高产业聚集水平,实现集约化发展。县域工业发展一定要进园区,决不能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老路。发展园区经济要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采取园区招商、规划招商、重点项目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把工业企业聚集到园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延长产业链,推动形成集群经济和块状经济。五是要抓住非公有制经济准入放宽的机遇,引导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向交通、能源、供水、供气、道路、环保等行业和教育、文化、医疗、信息、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推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六是要注意发展配套经济。随着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优势企业纷纷将非核心产业向外扩散,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大量配套空间。县域工业发展要适应这一趋势,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主动配合工业化程度高的大城市进行产业产品配套,发展配套产品和下游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壮大民营经济,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重点。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思路,取消对民营经济的一切不合理的限制。要降低门槛,取消注册资本金限制,推行注册登记备案制;要放开市场准入,废除一切歧视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定,除国家明确限制的领域外,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为民营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尽力降低民营经济投资创业的成本;要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诚信敬业、守法经营的观念,政府应出台明确的保护政策,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保护力度,使其能够放心经营、大胆发展。如在浙江省的工业产值中,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占到95%以上,浙江省民营企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了60%。所以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应按照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思路进行,吸引民营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鼓励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实现中小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以民营化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强劲发展,带活县域经济。
上一篇:地陪导游欢迎词范文(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