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999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0分钟。
申论农村环境治理范文 第1篇
一、加快推进为农服务中心建设,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一是积极做好为农服务中心项目立项工作。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社有企业主观能动性,搞好项目选址等前期工作,积极对接省、市供销社,明年新立项为农服务中心项目1个。二是加快嵩山为农服务中心建设。经对接省供销社、省国土厅,该项目共争取土地建设用地指标15亩,计划总投资300万元,待完成规划、项目公示等相关程序后,即可开工建设,力争2020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营。三是规范提升现有为农服务中心。按照省供销社“扶优扶强”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完善服务功能,提升现有为农服务中心服务能力。2020年,重点对广润农化为农服务中心进行规范提升,着力打造全市为农服务中心标杆。四是依托为农服务中心做好农业规模化服务工作。以为农服务中心为载体,不断创新托管服务方式,推进托管服务向经济作物、养殖业覆盖。积极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先进机械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飞防”作业等托管服务。2020年,完成环节土地托管(以统防统治为主)面积3万亩、测土配方1万亩、智能配肥1万亩,开展农民技术培训3000人次。
二、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体系建设,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申论农村环境治理范文 第2篇
^v^^v^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这要求我们脚踏实地加油干,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走好乡村治理振兴之路。城镇化轰轰烈烈的同时,“城乡一样化”的误区也更加加深。一些地方政府将“城乡一体化”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城乡一样化”,大肆拆除乡村建筑,实行统一化、标准化的建设,导致不少乡村失去特色,乡土气息荡然无存。反观浙江从初步实现经济发展与乡村社会治理协调共进机制,到逐步完善乡村治理的组织与人才储备体系,再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乡村治理模式……40多年探索,浙江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愈益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验场,作为“重要窗口”省份打开新局面。
走好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一直以来,“脏乱差”成为农村的标签。但作为文明的根基,农村的发展进步不容忽视。农家书屋、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农村的文化基因逐渐活跃;舞龙舞狮、窗花剪纸、戏曲秧歌等传统技艺的传承,让农民的业余生活逐渐丰富;人才引进与培养,“输血”与“造血”并行,让农村的文化发展逐渐有力。如今的农村不再是以往“被嫌弃”的角色,变成“香饽饽”,这无不归功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是这样的政策,让农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乡村的文明程度也随之不断得到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乡村振兴不仅在于实现农业管理的智能化,还在于农村社会的文明化,更在于农村治理科学化。只要我们,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就一定能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申论农村环境治理范文 第3篇
一、存在问题:
1.人居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
2.环境与健康意识较差,村民对落后的生活习惯缺乏改变的能动性,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识不高,环境与健康意识淡薄。
3.滥施滥用农药化肥、随意丢弃生产生活废弃物等行为较为普遍,农村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土壤、湖泊和地下水被污染。
4.普遍存在乱倒、乱泼、乱堆,人畜混杂,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极易诱发各种疾病。
5.农村人居环境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涉及到环保、农林、畜牧、水务、城乡建设等多部门,而相关部门之间没有一个完善的协作体制机制。
二、解决之策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聚焦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集中实施整治行动,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
1.垃圾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着力解决农村垃圾乱扔乱放的问题。
2.污水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着力解决农村污水横流、水体黑臭等问题。
3.村容村貌提升的主要任务是以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为重点,基本解决农村通行不便、道路泥泞的问题,同时推进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条基本原则。
5.着力健全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激发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自觉性、主动性,确保建成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形成长效机制,统筹协调推进,以^v^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整治。
申论农村环境治理范文 第4篇
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支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日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走向现实。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价值维度上的创新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制度维度上的创新
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v^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v^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干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并用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组织维度上的创新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惩治“微腐败”,打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从基层党组织抓起。文件提出,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文件提出,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引导小农户参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使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现代产业工人或农业企业家转变,从而解决土地配置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问题,整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层级和质量效益。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以及相关科研、教学和其他组织、个人参加,为维护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在自愿互利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和农业经营与国内外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有助于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
申论农村环境治理范文 第5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北京必须率先贯彻、认真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北京必须带头完成、争创一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北京必须紧抓在手、科学推进。为深入贯彻落实《^v^中央、^v^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措施。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v^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紧扣北京“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特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农民全面发展为主线,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重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做好乡村改革、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文化、乡村治理等工作,着力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保障。
(二)目标任务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基本完成,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基本形成以小城镇、中心村为核心的30分钟公共服务圈;农业标准化生产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整建制创建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环首都生态安全圈框架基本形成,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现行标准下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标准线,低收入村全部消除;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低收入村和软弱涣散村的党组织实现全部提升、全面转化;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全面落实、全面巩固。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完善,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着力营造乡村新面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规划为引领,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方位配套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努力建设一批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兴、人气旺、民风淳的美丽乡村,让乡村生活更加便捷、更有品质、更加美好。
(一)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专项行动计划,着力清脏、治乱、增绿,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对农村地区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违法经营等行为和“脏、乱、差”现象进行长效管控和治理。依据规划拆违还绿、留白建绿、见空插绿,实现以绿治脏、以绿净村、以绿美村。扎实推进农村地区垃圾治理工作,巩固“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运转处理体系,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创建活动。全面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加快重要水源地和人口密集村庄、民俗旅游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力争2020年底前,全市农村公共卫生厕所基本达到等级标准,户厕基本达到无害化要求。分类制定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标准,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资金并纳入区、乡镇财政保障范围。在垃圾和污水处理、厕所保洁、环境卫生等领域探索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专门有效的管护队伍,保障设施设备长期发挥效益,农村环境保持干净整洁有序。落实区、乡镇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国土委、市财政局、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市爱卫办,除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外的区委区政府)
三、着力培育乡村新动能,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充分利用“大京郊”的空间优势,在现有乡村产业有序疏解整治和全面转型升级的基础上,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小城镇协调发展、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发展,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一)推动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分类引导,构建“新市镇—特色小镇—小城镇”新型城镇发展体系。创新小城镇建设实施方式,鼓励存量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空间体系有效延伸,带动镇域协调发展。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功能布局调整、产业转移、重大活动承办等机遇,以功能定位为先导,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地域特色,聚焦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教育、体育、科技、金融等领域,吸引功能性项目、特色文化活动和品牌企业落户,建设特色鲜明、绿色智慧、宜居宜业的小城镇。在推动小城镇发展中,要严格节约集约用地,严禁违法违规搞圈地开发,严禁整体镇域开发,严禁搞大规模商品住宅开发。(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规划国土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财政局、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旅游委、市商务委、相关区委区政府)
申论农村环境治理范文 第6篇
^v^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这是^v^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v^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实现了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形势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基础支撑。同时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要采取超常规振兴措施,在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
^v^同志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是^v^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表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真正摆在优先位置。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指导思想,要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短板,显著缩小城乡差距。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弘扬社会正气、惩治违法行为,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实践中,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原则;必须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要靠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文件,作出了长远性、战略性制度安排,农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来了,今后关键是抓落实、抓深化。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v^同志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一重大决策意味着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第一轮承包开始保持稳定长达75年,彰显了中央坚定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决心。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时间节点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契合,既可以稳定农民预期,又为届时进一步完善政策留下空间。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实现了土地承包“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回应了社会关切,满足了土地流转需要。要按时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抓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把集体家底摸清摸准;稳步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范围,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总的方向是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形势,以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为核心。主要是改革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更加注重支持结构调整、资源环境保护和科技研发等,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以市场化为方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保护生产者合理收益。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政策和农产品贸易调控政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v^同志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现代农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当前,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迈入世界农业现代化强国行列。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解决好十几亿人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保护耕地,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应用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机械化和信息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管,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当前要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双创”为重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同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农业节水行动,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推进轮作休耕、草原生态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走向现代化的引领力量。要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我国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普通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面,要保护好小农户利益,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入规模经营、现代生产,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与经营性技术服务共同发展新机制。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工作
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以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标,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实现农村长治久安。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结合”是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路创新。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依托村规民约、教育惩戒等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唱响主旋律,育成新风尚。
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强化党的“三农”政策宣传和专业知识等培训,提升指导服务“三农”的本领。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县乡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工作,抓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力度。“三农”工作队伍要对农业农村农民有深厚感情,传承“三农”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优良传统。
申论农村环境治理范文 第7篇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乡村的各个方面。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卜花村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瓶颈,坚持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着眼于“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着眼于“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是在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转变过去重经济轻生态、轻文化的发展理念,也就是“既要护口袋,还要护脑袋”。因此,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卜花村探索出了一条“新和式”乡村振兴模式。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秉承“传承文明、桂风壮韵、生态宜居、和谐美丽”的新理念,江州区卜花村黑水河沿岸村庄开展示范带提升项目建设。示范带项目规划建设总面积达平方公里,涉及卜花村郡造屯、都垌屯、卜花屯等16个屯、750户3000多人。项目依托黑水河沿线丰富和秀丽风光,打造成乡村风貌展示、田园风光体验、水上休闲娱乐、文化民族体验为一体的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卜花村的主要经验及做法:编制一套全域规划,实现乡建有序有规推进的目标。按照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卜花村全面推进规划设计。在点上,坚持因地制宜、依山就势,注重挖掘壮族文化、山水文化、稻田文化、糖文化等特色元素,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多搞村庄绿化、多用乡土材料、多显地域风情,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态景观和村容村貌,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线上,依托黑水河沿线秀丽的自然风光,按照精品示范型的标准,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高水准建设新和黑水河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打造成为崇左市首条以水上乡村风情为主题,集乡村风貌展示、田园观光体验、水上休闲娱乐、文化民俗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在面上,坚持整治提升为主,以沿公路、沿黑水河为脉络,以30户以上自然屯为重点,对未实施过改造建设的村庄,按照“一户一宅”要求整治宅基地、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对基础条件好、群众意愿高的村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改造村庄基础设施,完善村庄公共服务。
激活群众建设主体,实现以乡民为乡建主力军的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通过竞争奖补,使群众动起来。以“乡村环境整治 助力脱贫攻坚”竞争奖补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村屯积极参与到以奖代补竞争评比中,创新争优,营造浓厚的乡村建设氛围。通过事前竞争、事后奖补的方式,鼓励群众自愿投资投劳,推进乡村建设。二是找准群众需求,让群众干起来。大力推行群众“下单”,政府“领单”的工作方法,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道路硬化、污水排放等问题,按照“政府帮物料、支部带队伍、群众出人工、社会献爱心”的思路,对群众发动得好、投工投劳多的村屯,安排一定的启动经费,用于采购水泥、砂石、砖头等物料,给予优先解决,吸引农民群众参与。三是坚持党员带动,把群众带起来。在成立乡村风貌提升改造理事会,由屯长率先垂范、党员干部带头,带动群众通过投工投劳的形式积极参与“三清三拆”工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培育一批支柱产业,实现产村相融互动发展。按照产村互动的原则,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真正实现“新村新生活,新村新幸福”。一是探索“甘蔗生产+”模式。通过引进专业种植公司,流转卜花村万亩土地发展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甘蔗支柱产业。依托江州区蔗糖经济循环产业园,通过入股湘桂糖厂30万元资金和投资20万元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卜花村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万元。二是探索种养相融模式。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抓好花山玫瑰、盛大百香果以及大华肉牛、温氏肉鸭等种植养殖产业性项目,进一步促进当地群众增收。三是探索产游相融模式。把全域推进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利用黑水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科学布局如意岛4A级景区、黑水河漂流、东盟健康产业园、特色民宿、法式餐厅等旅游项目,推动美丽乡村变为美丽经济,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四是探索“土地整治+”模式。将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利用“旱改水”项目流转出的2000多亩土地,进行稻虾、稻鱼、稻蛙一体化养殖,发展农业体验游、农业休闲游等新业态,打造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田园综合体。
建立一套管理机制,实现乡村管理常态长效。按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五有”要求,着力构建“建管并重、以管促建”的微治理模式。一是建立“微组织”。以党支部为核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指导各村屯成立“一部二会三队”(党支部,党群理事会、乡贤理事会,党员先锋队、巾帼服务队、老少助攻队),负责对村庄建设规划、环境卫生整治、红白喜事操办、文明先进评比等进行集体商议决定,积极营造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浓厚氛围。二是搭建“微平台”。借鉴乡绅自治经验,以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交流工具为桥梁和纽带,把各村屯在外务工、创业的优秀能人,特别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党员干部发动和凝聚起来,为家乡建设管理建言献策,通过发掘一人、凝聚一类、治理一块,形成了“党委引领共参与,群众事情群众办”良好局面。三是完善“微机制”。通过制定出台《卜花村村规民约》等管理措施,以群众广泛认可的制度,规范村庄建设、风貌管控、环境卫生工作,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确保村容环境治理的常态化。
申论农村环境治理范文 第8篇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
^v^^v^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__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6项主要任务之一,尽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范围实际上超出经济工作,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和重大导向之一。仔细研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内容,不难发现这实际上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如何,首先要看其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有多大实质性的贡献,对于缓解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有多大实际作用。比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加快升级,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迅速推进的趋势。这要求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顺应需求结构升级的趋势,增强供给适应需求甚至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能力。与此同时,对农村产业发展在继续重视“生产功能”的同时,要求更加重视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将重视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同激发其科教、文化、休闲娱乐、环境景观甚至体验功能结合起来。尤其是随着“90后”、“00后”、甚至“10后”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产业发展的生活、生态功能更加需要引起重视。以农业为例,要求农业在“卖产品”的同时,更加重视“卖风景”、“卖温情”、“卖文化”、“卖体验”,增加对人才、人口的吸引力。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日益引起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很好的链接和匹配功能,能够改善居民的消费体验、增进消费的便捷性和供求之间的互联性,而体验、便利、互联正在成为实现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和消费扩张的重要动力,尤其为边角化、长尾性、小众化市场增进供求衔接和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新的路径。
第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即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体系和需求结构变化的动态适应和反应能力。当然,这里的有效供给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这里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首先表现为提升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表现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体现这些方面的协同性、关联性和整体性。解决好“三农”问题之所以要被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是一个具有竞争弱势特征的复合概念,需要基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市场失灵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好“三农”问题,重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因此,要科学区分“三农”问题形成演变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借此,将支持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有效激发工商资本、科技人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农村发展要素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的升级机制,更好地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第三,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协调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在十九大报告和新版《中国^v^章程》中,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被列入,但新型城镇化战略未被列入要坚定实施的7大战略,这并不等于说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之所以这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也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也需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更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而实施上述7大战略则与此有明显不同,更需要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甚至优先位置,更需要大力支持。否则,更容易出现比较大的问题,甚至走向其反面。(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穿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但到2030~2035年前后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后,中国城镇化将逐步进入饱和阶段,届时城镇化率提高的步伐将明显放缓,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将由乡—城单向流动为主转为乡—城流动、城—城流动并存,甚至城—乡流动的人口规模也会明显增大。届时,城镇化的战略和政策将会面临重大阶段性转型,甚至逆城镇化趋势也将会明显增强(张天佐,20__;王利伟,20__)。至于怎样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本文认为,关键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一问题将留待后文专门分析。
第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农业农村政策转型的关系,做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文章。关于这个问题,后文也将专门分析。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为统筹推进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20__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果做到这一点,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利益最容易受到侵犯,最容易成为增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薄弱环节。注意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价值所在。当然也要看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往往面临观念、能力和社会资本等局限。因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社会力量和工商资本带动农民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对于提升乡村振兴质量至关重要。
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有许多国际经验可供借鉴。如在美国、欧盟和日、韩等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很多措施支持农民培训、优化农业农村经营环境,并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创业机会。2014年美国《新农业法案》将支持中小规模农户和新农户发展作为重要方向,甚至在此之前就有一些政策专门支持初始农牧场主创业,为其提供直接贷款、贷款担保和保险优惠,借此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该法案增加农产品市场开发补助金,明确优先支持经验丰富的农牧场主,优先支持最能为某些经营者或农牧场主创造市场机会的项目;鼓励优化农村经济环境,在农村地区提高经商创业效率、创造就业机会并推进创新发展。2000年以来,欧盟的农村发展政策将培养青年农民、加强职业培训、推动老年农民提前退休、强化农场服务支持等作为重要措施。为解决农村人口外迁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外流问题,欧盟注意改善农民获得服务和发展机会的渠道,培育农村企业家,以确保农村区域和社区对居民生活、就业有吸引力。2014年欧盟农业政策改革通过新的直接支付框架挂钩支持青年农民和小农户;采取重组和更新农场等措施,为青年农民提供创业援助,建立农场咨询服务系统和培训、创新项目等。后文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为此必须把推进农民优先提升技能作为战略支撑,借此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合格市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合适的劳动力和农村居民。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v^^v^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从根本上是因为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是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此外,还是因为“三农”发展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调节收入分配、优化城乡关系、增强经济社会活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及抗风险能力等,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公共品属性;加之,如前所述,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呈现竞争弱势特征,容易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因此,需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解决好市场失灵问题。鉴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和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方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学习^v^^v^关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形势,“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杨洁篪,20__)。相对于全球,国内发展、城乡之间更是命运共同体,更需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面对国内工农发展、城乡发展失衡的状况,用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三农”工作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更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借此有效防范因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差距过大导致社会断裂,增进社会稳定和谐。
20__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要求“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该文件在第12部分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为此提出了6方面的具体部署。^v^^v^在20__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并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这为我们提供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路线图和“定盘星”。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本文认为,可借鉴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思路,同等优先地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优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市场化改革
《^v^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4号)提出,“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为此,要通过强化公平竞争的理念和社会氛围,以及切实有效的反垄断措施,完善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市场机制有效运转;也要注意科学处理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关系,积极促进产业政策由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型,并将产业政策的主要作用框定在市场失灵领域(王一鸣,20__)。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也应注意这一点。
为此,要通过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三农”发展,并提升其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环境,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公平竞争,成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乡村振兴参与者,甚至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结合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根本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中部分领域改革严重滞后于需求,或改革自身亟待转型升级的问题。如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如何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目前,这方面的改革亟待提速。目前对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重视不够,加大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困难和风险,也影响了其对乡村振兴带动能力的提升。近年来,部分地区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创新,初步取得了积极效果。但随着“三变”改革的推进,如何加强相关产权和要素流转平台建设,完善其运行机制,促进其转型升级,亟待后续改革加力跟进。
(二)加快创新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制,优先支持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清除不适应形势变化、影响乡村振兴的制度和环境障碍,可以降低“三农”发展的成本和风险,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如近年来虽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但实际惠及面仍然有限,严重影响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大量宅基地闲置浪费,也加大了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困难,制约农民增收。20__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为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开了题”,明确“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应该说,这方面的政策创新较之前前进了一大步。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导致宅基地流转限制过多、宅基地财产价值难以显性化、农民房屋财产权难以有效保障、宅基地闲置浪费严重等问题日趋凸显,也加大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用地困难(刘守英,20__)。类似改革仍待进一步扩围提速或延伸推进。
20__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并要求“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20__年3月7日在“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v^^v^强调“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进”。但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和农房产权制度改革滞后,不仅仅是给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了困难,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加大了城市人口、人才“下乡”甚至农村人才“跨社区”居住特别是定居的困难,不利于缓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缺口”,也不利于农业农村产业更好地对接城乡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需求扩张。在部分城郊地区或发达的农村地区,甚至山清水秀、交通便捷、文化旅游资源丰厚的普通乡村地区,适度扩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范围,鼓励试点地区加快探索和创新宅基地“三权分置”办法,尤其是适度扩大农村宅基地、农房使用权流转范围,有条件地进一步向热心参与乡村振兴的非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开放农村宅基地或农房流转、租赁市场。这对于吸引城市或异地人才、带动城市或异地资源/要素参与乡村振兴,日益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意义远远超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问题,并且已经不是“看清看不清”或“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而是应该积极稳健地“鼓励大胆探索”的事情。建议允许这些地区在保护农民基本居住权和“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的基础上,通过推进宅基地使用权资本化等方式,引导农民有偿转让富余的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允许城乡居民包括“下乡”居住或参与乡村振兴的城市居民有偿获得农民转让的富余或闲置宅基地。在此方面,法国的经验值得参考,详见案例1。
案例1: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乡村多元产业的发展和乡村多元价值的拓升,包括年青人在内的部分人口回乡就业创业,一些追求乡村生活的城市人开始在乡村地区定居,促进了乡村活力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法国注重通过政策、法律和规划手段,促进土地整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支持乡村旧有住宅改造和新住宅建设等,满足都市区居民到乡村休憩甚至定居对“二套房”的需求。这些“二套房”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山区等文化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以及临近大都市的乡村地区。1990年,在法国乡村地区的居民结构中,农民、自由职业者和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雇员和个人、退休农民、非农民退休人员分别占、和、、、,占比分别较1962年下降个、个和增加个、个、个、个百分点。在去法国乡村地区休憩的居住方式中,自有二套房的比重,1984年已达,较1961年提高个百分点(汤爽爽、冯建喜,20__)。
近年来,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对于加快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迅速凸显。但相关政策和监管规则创新不足,成为妨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部分地区对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力度过大、过猛,也给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带来新的不公平竞争和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此外,部分新兴产业“先下手为强”、“赢者通吃”带来的新垄断问题,加剧了收入分配和发展机会的不均衡。要注意引导完善这些新兴产业的监管规则,创新和优化对新经济垄断现象的治理方式,防止农民在参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分享利益的边缘人,分担成本、风险的核心层”。
此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以支持融资、培训、营销平台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境建设,鼓励包容发展、创新能力成长和组织结构优化等为重点,将优化“三农”发展的公共服务和政策环境放在突出地位。相对而言,由于乡村人口和经济密度低、基础设施条件差,加之多数农村企业整合资源、集成要素和垄断市场的能力弱,面向“三农”发展的服务体系建设往往难以绕开交易成本高的困扰。因此,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应把加强和优化面向“三农”的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包括优化提升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市场化或非营利性服务组织的支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上一篇:产假158天请假条范文(6篇)
下一篇:三分钟说话范文简单(共4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