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28篇)

心灵捕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5751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31分钟。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1篇

摘要:实践教学更加注重的是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而高职院校也主要是输出一些职能性人才,因此实践教学非常切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目标非常明确但教学方法有待提升,采用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以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实践教学在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应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创新改革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希望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质的实践性人才。

关键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1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主要是向社会输送一些专业技能的人才,从而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实践教学是一种更加实践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的输出质量。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来说更加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提升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提升整个专业的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2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缺乏创新,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在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虽然进行了全面的推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形式上都缺乏创新。第一,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虽然在工商管理专业中采用了实践教学的方法,但是传统教学理念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这就相当于是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有效的理念支持,失去了理论支持阵地。第二,高职院校内的实践教学中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就导致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动力,学生没有激情,严重阻碍了课堂的开展。同时每个学生都是有特色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职业的要求都是不同的,但是目前在工商管理中的实践教学中模式过于单一,不能够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导致学生不能够进行特色的发展。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课程内容难以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大都是以普通院校的教学为基础,具有浓厚的学科气息。但是高职院校应该融合自身的教学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提升进行结合开展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在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仍然是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形式上开展,并没有深入的进行课程的设置和优化,也没有根据企业的工作任务来进行教学的开展,这样就会失去在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实践教学师资严重缺乏,教学效果不佳高职院校要开展实践教学对于师资力量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高职院校中的工商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教师要求相对来说更高一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是无法满足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的。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开展实践教学,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就让一些理论课程的教师来充当实践教学的教师,这样就会降低实践教学课堂的质量,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也没有太大的帮助。虽然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导致教师的理论知识更加强化了,但是实践能力不一定能够提升,同时也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实训基础建设投入不足,校企合作程度不高高职院校要开展实践教学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是最根本的条件。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实训基础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这就导致时间教学开展缺乏实践的基础设施支持。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更是需要专业的实训室来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根本没有这一配套设施,这就严重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实践教学来说,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真正地在企业中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很多校企合作并不深入,企业不会深入到学校内部,甚至有些企业为了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对于企业实习的学生只是表面工作的安排,根本不能学到真正的相关的专业技能,这样的校企合作也就不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和评价困难对于时间教学的成果考核和评价主要是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对于理论教学部分需要教师可以通过统一的理论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最终的评价和考核。对于这部分考核高职院校有着完整的理论考核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实践部分的考核和评价相对来说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客观性要差一些。对于实践部分一般是由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日志的记录,教师通过实习日志进行评价,但是对于实习的过程教师不能够给出客观的评价。同时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主观性太强,导致考核和评价存在不真实的现象。

3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措施

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要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对于实践教学来说要根据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企业管理的层次来开展逐层的培训。为了能够满足当地企业的需求,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当地企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和岗位的空缺来针对性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课堂的开展过程中,要多设置一些实训性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对于教学模式来说可以进行企业环境的模拟,采用订单式教学、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多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进行企业工作模式的模拟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性来安排不同的岗位角色,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要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双方面的能力。但是实际情况中高职教师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比如开展相应的培训,考取相应的证件,多深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目前我国也在不断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同时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专业企业高层人员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教师就能切实学习相应的实践能力。只有教师学习到相应的能力才能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适合实践教学的教材教学的教材是开展课程的载体,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实践教学的要求来进行教材的开发和编写,多一些实践知识的灌输,同时还要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这样的教材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高职学生相比本科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要选择新颖和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教材要通俗易懂,以活泼、生动为主。改造实践教学设备和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同时要加大经费投入,一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ERP沙盘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手工沙盘,还需要运用电子沙盘。二是坚持以多元功能为一体,向教学、培训、鉴定、技术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要严把学生成绩考核这一关,尤其要注重对学生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的考核。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规范的制度保障,客观、全面地反映实践环节教学的水平及效果,避免成绩考核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各院校应根据国家制定的《评估体系》,同时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对每一个指标据其重要性赋予相应的权重,最终构建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

4结语

总之,为了满足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应重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提高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促进高职院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长远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2篇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且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和社会努力采取多种手段调控大学生的就业去向。高职院校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新的教学课题,教育部门将培养创业型人才设定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项涉及到所有教育层次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始终的教育任务;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教育目标要求进行。所谓创业型人才,是指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且掌握了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有能力发现创业机遇并勇于承担风险来把握住机遇的人。创业型人才与创业人才不同,创业人才是指已经开始创业的人;而创业型人才是指潜在的创业人才。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培养潜在的创业人才,即创业型人才。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管理体制、创业环境与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很多高职院校只把创业能力培养当作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只进行创业政策、创业形势等情况的介绍和指导,忽视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与社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二)课程设置需改善,师资力量需加强

当下,我国的创业能力培养并没有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相融合,与学科专业教育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而且,创业能力培养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系,对于授课老师的要求相对较高。然而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为“学院派”,虽然对于专业内容很了解,但是缺少实践经历与创业经验,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创业能力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管理方面,同创业能力培养有关的选修课程与辅修课程较少,且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本专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冲突。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中通常较为刚性,学生可以得到的创业机会也很少,不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创业平台,这将对学生的创业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

(四)创业经验欠缺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然而长期以来,本专业的教育仍沿用之前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很多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操作来实现,学生很难获得实际的工作技能,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最终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很少。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率相当低,低于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一;然而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可以达到20%~30%。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中,要想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满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本专业传统的教育与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是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与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可以采取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由行政兼职教师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创业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职业人”要想做到全面,就要拥有创业意识与创业理念,更需要拥有能够付诸于实践的创业能力。所以,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1)优化任课教师的培训、进修制度,并支持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中去。(2)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来校演讲,邀请知名的创业教育机构到校指导;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学校建立创业基地,以利于进行更加有效的创业交流。(3)重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并鼓励教师对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方法、途径进行研究,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

(二)开拓创新,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创业,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行业相关知识并了解创业前景。首先,高职院校应重视创业实践项目的开展,并以此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化与课程设置的改革,积极探索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完善课程体系,使其满足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创业教育的相关必修课程,并将其归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去;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做到“教学合一”;改善院校的刚性教学管理机制,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多类型、多形式的创业实践机会;成立学生创业实践案例管理库;编写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需要且满足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教材与讲义,还要编写可以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与辅助读物。以创业型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科学文化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为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以此来实现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同创业教育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创业联系紧密的课程,如“创业社会基本常识”“创业管理公开课”“创业设计与研究课程”等。在高职院校中,通过采取必要的研究与改革措施,促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其次,对校内外的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充分使用与依靠校外的产学研培养基地、校内的实践培训室等有利条件,重视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并安排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咨询、指导与跟踪的相关服务,重视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建立专门的学生“创业公司”,如学生超市、店铺,学校提供场地、资金、创业信息等惠利措施,为学生提供“真枪实弹”的创业环境,以利于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与能力,丰富创业经历,积累经验。

(三)创建平台,提供有力的创业实践环境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扩宽学生的实践面,积累实践经验。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模式进行创新,变为“学生中心、实践中心、社会中心”的新模式,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机会,将学习与创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在高职院校中,举办多种形式的适合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创业实践活动,创造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工作环境。在学校开办创业设计竞赛、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技能大赛等有关活动与讲座,分析掌握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具体联系,创造积极的创业能力培养环境;安排学生到各种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树立创业信心;开展青年志愿者等公益活动,了解社会需求;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掌握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有助于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与此同时,发现创业成功的实例,发挥具体的示范与鼓励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还可以培养潜在的企业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进行课程改革,重视创业实践,克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困难,弥补培养中的不足,通过增强“以创业教育带动素质教育”的理念、创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创造有利的创业实践环境等有效途径,来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理念、创业技能,促进高职院校中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平稳、快速进行。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3篇

技工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初探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技工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普遍比较落后,大多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缺乏人才管理观念。在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和激励等方面均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技工院校要长足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调整人才管理战略,使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达到和谐。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以及使用上的经济。我国经历了农业、工业经济,现在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本质上是人才经济,所有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所谓人力资源是指劳动力资源,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则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方面。人力资源能够对财富的创造起贡献作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二、技工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本思想和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是要做到人力资源优化整合,科学搭配;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生活的幸福指数。针对技工院校而言,如何发挥学校人力资源的最大价值,仍然需要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要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校的.任务,对学校各级各类人员进行规划和组织,对人际与人事关系进行指导、协调和控制,做好教职员工的聘任录用、培训考核、奖惩任免、职级晋升、退休退职、薪酬管理、培训开发等工作,以期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与高效益,从而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随着中国制造的快速崛起,中等职业教育跨入大发展时期,尤其是以后,技工院校、职高、职教中心等中职教育形式,扩张速度迅猛,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均呈飙升态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指出,到,技工院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3000万人,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超过70%,,全国职业学校在校生有2200多万,占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中职教育优化了我国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了社会整体就业水平。但在大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院校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技工院校的专业随意添设,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总体呈低下状态,能胜任教学的优秀教师更是严重缺乏。尤其是对于技工教育而言,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能力,而学生综合能力的优劣又决定了技工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决定技工院校的战略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一大关键因素。 三、技工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管理理念落后。与高职院校、职教中心相比,技工院校属于职业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招生非常困难,学校往往把大量的精力投放到招生上来。很多技工院校几乎是全民皆兵参与招生大战,无暇顾及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另外,技工院校近几年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地方经济发展趋势,新设了大量的热门专业,真正的专业老师很少,很多情况是临近要上课了,才到处找教师。对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处于原始的人事管理阶段,缺少长期的规划。对如何盘活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则研究很少。 2 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技工院校学校常常隶属于某某机关,没有独立的人事决定权,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因人设岗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很多学校本身编制就不足,非教学人员比例过大,冗员过多,人浮于事,人力资源管理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教学人员更加捉襟见肘,正常的教学无法进行安排,只能请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校研究生兼课,这样又带来大量的管理问题。有编制的员工依然认为端的是铁饭碗,吃的是大锅饭,坐的是铁交椅。这样的管理体制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不能进,庸才不能出,进而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3 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纵观许多技工院校,除了某些民办学校之外,多数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的中职,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激励机制。干好与干坏、干多与干少没有多大的区别,薪酬与职称和职务挂钩。尤其是对于行政工作人员而言,很难对他们进行量化评价,与业绩很难对应,年底评先评优往往是轮流坐庄。有许多学校也会把评先评优与招生工作挂钩,但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某一个部门只有一个人完成招生任务的话,不管他其他方面做得怎么样,他就是“优秀”。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近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物力。20起实行涉农专业免费入学,每人每年1500元助学金。209月起实行所有专业免费入学,旨在鼓励职业学校能够培养更多的适应国家需要的人才。技工院校必须要面对现实,切实地认识自身的不足,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1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要有完整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和理念,并把这种观念渗透到各个层面中去。重视人才不能仅仅是一个口号,要有具体行动,体现在各个层面的工作当中,落实在诸如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等各个环节当中,让全校师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理念和思路,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创造条件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技能水平、综合管理水平。笔者所在的镇江技师学院在主管局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一次性选派了34名青年教师赴东南大学、江苏大学深造,攻读工程硕士和MPA,学习费用全部报销。大大提高了学院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水平、教学能力。 2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以技能见长,培养的是能够在企业的生产中很快就能“上手”的一线专业技术工人。所以,相应地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单纯地引进几个高学历或高职称的教师,教学效果不一定非常理想。笔者所在技师学院在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上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主要是在镇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引进了六名技师学院、职业院校毕业的在全国或省技能比赛中取得前三名的青年教师,他们只是大专学历,但却有很高的操作技能,具有技师及以上资格证书。他们的到来,为我院数控、车工、钳工等专业在学生实习、技能竞赛、职业资格鉴定、项目建设等方面做出的贡献,是普通教师所不能取代的。 3 改革用人制度。技工院校教师一般有三类人员组成,一类是在编教师,第二是人事代理教师,第三是兼职教师,即高校研究生和企事业单位在职或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人事代理教师和在职的教工待遇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实现同工同酬,而且很难进编,这样就会导致聘任人员没有归宿感,不能全心全意地投人教学工作当中。所以,学校要想尽办法,选拔业务能力强、基本素质高的人事代理教师,提高他们的待遇,真正实现同工同酬,并且给他们进编的机会。 4 建立科学、客观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客观地评价,就必须做到公开识别人才,公正评价人才,公甲使用人才。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考核方法。首先要结合技工院校的特点,根据各类人员的工作方式、内容,制定不同层次的考核方法;其次,要结合岗位管理,根据岗位职责,按照不同的考核标准,严格考核;再次,要兑现考核结果,把考核结果同职称(职务)考核、津贴发放相结合,做到一视同仁,提高考核的功效。 当今时代,谁拥有高素质人才,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谁能科学地经营人力资源,谁就能在新时代的竞争中独领风骚。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新形势,技工院校必须建立适应知识经济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把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在如何求才、选才、育才、知才、掘才和用才上狠下功夫,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性,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4篇

(一)人力资源结构缺乏合理性

当前,教职工也多是的.中职院校的老师,这样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性,其主要表现在:首先,院校内部的行政领导缺乏,管理人员却非常多;其次,在教职工可,负责管理、工勤的人与专任教职工的数量相当,专人教职工数量却严重不足; 教职工中的学历结构不合理,与教育部的评估标准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高职院校的老师来源相对单一,很少的老师有一线的工作经验。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落后

根据一些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是沿袭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下建立起来的人事管理制度,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思想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上,对于师资的管理强调的是“管人”。而不是对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工作中常常用政策法规管理人事,约束人事,强调以任务为导向,以事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致使许多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人才引进的盲目性较大

每一个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但是人才引进的相关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首先,一些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不仅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而且几乎不考虑人才的类型、层次、数量等,盲目性非常大;其次,许多高职院校只注重职称、学历,严重的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很多的高职院校只是盲目的引进人才,忽视对本土人才的开发。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5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它是社会需求不断发展的产物。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的首要资源,它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高职院校;问题

一、什么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又称人力资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教学科研人员、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及校办产业人员。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高职院校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结构缺乏合理性

当前,我国有一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职院校升格而成的,教职工也多是的中职院校的老师,这样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性,其主要表现在:首先,院校内部的行政领导缺乏,管理人员却非常多;其次,在教职工可,负责管理、工勤的人与专任教职工的数量相当,专人教职工数量却严重不足;第三、教职工中的学历结构不合理,与教育部的评估标准有着非常大的差距;第四,高职院校的老师来源相对单一,很少的老师有一线的工作经验;同时,高职院校的骨干老师非常少,老师的素质水平一般。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落后

根据一些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是沿袭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下建立起来的人事管理制度,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思想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上,对于师资的管理强调的是“管人”。而不是对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工作中常常用政策法规管理人事,约束人事,强调以任务为导向,以事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致使许多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人才引进的盲目性较大

每一个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但是人才引进的相关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首先,一些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不仅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而且几乎不考虑人才的类型、层次、数量等,盲目性非常大;其次,许多高职院校只注重职称、学历,严重的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第三,很多的高职院校只是盲目的引进人才,忽视对本土人才的开发。

(四)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众多高职院校中,一个教师的职称就决定了他的各种待遇,至于他是否履行了应尽的职责并不重要,缺乏合理和有效的考核监督。教师职业“终身制”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还是根深荒蒂固。激励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正是缺乏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不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高职院校做的都不够好。在高职院校现行的激励机制中,很少有人文环境和组织文化的建设,精神激励不足,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激励效果不好,缺乏约束机制。对相关专业的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的激励水平较低,同时,许多高职院校没有科学完善的考核方法,没有公正的量化标准。

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采用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

一是要在全面了解高职院校所需人才类型的基础上,依据数量、技能的要求,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这样才能招收符合学院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的人才。二是建立完善人才甄选标准,在关注学历、职称的同时,更要注重结人才的职业技能与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考虑。为加强学院的专业建设,不仅要从外部引进学院需要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更要引进和聘请企业、行业的专业人才和行家到高职院校工作,从而提高教师的比例。

(二)更新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的相关管理者必须要认识到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更新,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要强调人的作用,以人为中心,协调发展人与组织的关心,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管理朝着科学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双管齐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一是盘活内部人力资源存量,并努力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素质;二是注重引进外部人才,需盘活内部人才存量,就必须改善人才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怎样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以留住和使用好现有人才,在使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引进高素质的外来人才,不断充实老师队伍,以形成内外结合,互相补充,共同发展提高的人才机制。

四、结束语

改革实践已向人证实,人才比资金更重要,人才是学校最大的资本和财富,是否拥有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效果的人才将成为学校成败之本,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当务之急不在于招生市场一点一滴的得失,而是在于高素质人才是否为我所用。

总结: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浅谈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之我见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6篇

一、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外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管理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在于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认识到员工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于是员工满意度这个概念出现在众多管理者的思绪中。具体来说,员工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其工作各种特征加以解释后所得到的综合结果,它主要涉及的是某一种工作情境因素是否影响到其工作的满意程度[1].员工满意度是企业健康状况和员工积极状态的“晴雨表”,而员工满意度调查则是测量的工具[2].在知道了这个成功的秘诀之后,企业正越来越多地运用调查方法来了解员工的满意度状况。

最早的关于“员工满意度”这个概念来自于西方管理思想,国外对员工满意度的研究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传统意义上的员工满意度主要指工作满意度[3].而据本人分析总结,对于员工满意度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一是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即其维度;二是员工满意度的调查方法和测量工具。在员工满意度的维度研究方面,1935年美国学者Hop pock的经典研究“Job Satisfaction”提出员工满意度是员工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对环境因素的满足感受,也就是员工对工作环境的主观感受[2].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他将与工作满意度相关的因素称为满意因素或激励因素,将与工作不满意相关的因素称为不满意因素或保健因素[5].其后,洛克指出员工满意度构成因素包括工作本身、报酬等十个因素;阿莫德和菲德曼提出其构成因素包括上司、经济报酬等六个因素等也对员工满意度的维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为员工满意度维度的科学划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6].而在员工满意度调查和测量工具的研究方面,人们开发了许多种员工满意度评价工具,比较成熟的主要有:工作描述指数(简称JDI);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简称MSQ);彼得需求满意度问题调查表(简称NSU) [7].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据调查有50%的公司使用调查发现法,到20世纪90年代,有超过70%的公司使用调查发现法[8].相对于西方国家在员工满意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我国各企业管理者和学者对员工满意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1978年徐联仓等人的有关员工满意度调查报告在《^v^》发表,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重视,这是国内最早进行的员工满意度调查[9].在测量工具方面,我国大部分学者以沿用国外的测量工具为主,而在20xx年卢嘉等人开发了针对我国现代的员工满意度量表[10].

随着员工满意度逐步受到各个行业企业管理者的重视,饭店管理者和饭店行业的学者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对饭店员工满意度作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在理论方面, 20xx年李怀兰在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发表文章《顾客与员工的高满意度是饭店业发展的基石》,认为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饭店业不仅要努力做到“以顾客为中心”,还要实现“以员工为中心”,顾客与员工的双赢是饭店生存和发展之源泉[11].20xx年王蕊发表文章《酒店满意决定顾客满意》,认为如何让顾客满意而成为酒店的忠诚客人,最根本就是让员工满意度得到提高,培养员工对饭店的归属感,不断增强员工对饭店的向心力[12].在实践研究方面,20xx年王华和黄燕玲对桂林市12家星级饭店员工工作满意度进行了探析,调查发现桂林市星级饭店员工工作满意度较低,对饭店工作待遇、提升机会及进修机会的不满意是工作满意度较低的主要原因[13].20xx年戴斌等人对中国首批白金五星级饭店创建试点单位(北京中国大饭店、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广州花园酒店和济南山东大厦)进行了员工满意度调查分析,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14]. 从整体情况来看,对饭店员工满意度的调查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地区的许多酒店缺乏这种调查,而经济发达、酒店业发展迅速的珠三角地区也不列外,除开上述对广州花园酒店进行过员工满意度调查分析外,本人没有发现珠三角有其他饭店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的信息和数据。

二、选题依据

饭店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相对于其他规模相当的企业会比较多,另外由于其功能设施齐全,所以饭店从业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都非常的复杂,而每个员工都拥有是否工作的自主权,这样一来,饭店管理者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而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员工满意,因为“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宾客;没有满意的宾客,就没有满意的业主;没有满意的业主,就没有满意的社会” [15].而员工满意度调查不仅可以衡量员工满意度,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协助饭店管理者根据实际状况提升员工满意度,从而提升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据我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的调查,20xx~2004年饭店业员工流动率平均为[16]。

三、选题目的和意义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作为旅游业的附属产业,饭店业也进入了其迅速发展时期,更多国际知名饭店管理集团看中了中国这块潜在的消费市场,旗下各个酒店品牌陆续进驻中国,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虽然整个饭店行业看似一片繁荣,但是作为饭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饭店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方面,特别是员工满意度这个主要部分。

对饭店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员工满意度真实地反映着其管理水平。员工满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能让饭店在其所处的社会及商业环境中表现最卓越的绩效。当员工满意的时候,才可能生产或提供让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并吸引他们成为公司最忠实的顾客。对饭店来说,管理要“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做到员工满意,只有做到了员工满意才能真正做到让客户满意。

本论文通过对东莞索菲特御景湾酒店员工满意度的研究,分析其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对提高饭店员工满意度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可为其他饭店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使得整个饭店行业的管理者对员工的满意度给予高度的重视,促使整个饭店行业更加稳健快速地发展。

四、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一、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1.员工满意度的基本知识

2.东莞索菲特御景湾酒店员工个人信息与满意度评价交叉分析

3.东莞索菲特御景湾酒店员工对酒店整体评价以及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分析

4.东莞索菲特御景湾酒店影响员工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5.提高东莞索菲特御景湾酒店员工满意度的建议

二、采用的研究手段:

1.文献查询法:通过文献检索法收集资料,比如:查看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有关书籍及文献;

2.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该酒店的具体信息,比如:在这家酒店实习;

3. 问卷调查法:设计了员工满意度调查表,对东莞索菲特御景湾酒店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

3、指导教师意见:(略)

主要参考文献:

(写作指导:不能少于15篇,期刊文献占一半以上,最好能有外文文献,格式必须规范,每个文献的序号和出现在文章中的序号必须一致)。

[1]肖松涛,余飞,贾永峰酒店员工满意度指数测评体系研究 [J].消费导刊,20xx(04):60、103.

[2]毛晓燕,宋爱国。员工满意度研究综述[J].科技经济市场,20xx(07):83-84.

[3]罗玲,杨晓林,李铁林。员工满意度调查探析[J].冶金经济与管理,20xx(01) :31-33.

[4]张平,崔永胜。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经济师,20xx(02):160-161.

[5]何波。论员工满意度研究现状以及设想[N].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5):128-130.

[6]游坚平。员工满意度评价方法与工具评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xx(08):31-32.

[7]董志强。人员管理的创新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xx·198.

[8]刘芳,傅云新。员工满意度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 ,20xx(10) :100-101.

[9]卢嘉,时勘,杨继锋。工作满意度的评价结构和方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xx(01):49-53.

[10]李怀兰。顾客与员工的高满意度是饭店业发展的基石[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报 20xx(02):145-147.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7篇

论文题目: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选题目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分析企业盈利能力越来越重要,这关系到企业的管理战略与生存发展。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

选题意义: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财务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等,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分析及时发现,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高企业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本文在盈利能力分析中,全面领悟分析的内容,正确掌握分析的方法至关重要。 并通过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对其盈利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企业是否存在问题,并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周硕在《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中指出盈利能力的内涵,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核心内容,同时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企业盈利能力具有增长性、常规性、平稳性的特点。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是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盈利状况以及未来盈利潜力做出的一种判断。它可以详细了解、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管理水平,为企业的计划与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应选择合适的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方式,使用财务方法建立提高企业盈利提升的理想模式,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加强市场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业绩。

刘颖在《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谈到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一)税收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二)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三)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四)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五)资产运营状况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张政在《企业盈利质量与未来盈利能力分析》中中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作为盈利能力的参照指标,具有较强的稳健性。从现金流量的角度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质量,由于现金流量的现实性和客观性,避免了权责发生制的不足。文章从盈利的现金保障性、持续性、增长性三方面选择质量评价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作进一步的修复与检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和未来的盈利能力。

田俊敏《改进盈利能力指标评价体系》(合作经济与科技)中提出企业常用盈利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每股收益等。这些指标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企业的风险特征、理财行为特征及投资价值,为相关利益人提供多种多样的盈利能力信息,从而有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投资和信贷的决策,也为评价企业绩效提供有效基础。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根据“资本保全”原则设计的指标,更加谨慎、稳健地反映了企业资本保全和增值状况,它体现了对所有者权益的保护,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侵蚀所有者权益的现象,反映了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

以上这些便是我根据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相关资料进行的整理,对我本次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我将根据其中的一些观点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述。

三、主要参考文献:

(1). 周硕.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商业经济》. 20xx,(07)

(2). 刘颖.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现代商业》. 20xx,(30)

(3). 张政. 企业盈利质量与未来盈利能力分析. 《会计之友》 20xx,(23)

(4). 田俊敏. 改进盈利能力指标评价体系[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xx, (17)

(5). 杨森. 财务困境及其应对策略_以三一重工为例. 《会计之友》20xx, (23)

(6). 段翠莲. 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探究, 《中国外资》, 20xx, (13)

(7). 陈佳丽. 民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_ --《中国商贸》. 20xx.(14)

(8). 杨雪秀.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研究_经济研究导刊杂志. 20xx. (21)

(9). 倪燕.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xx. (20)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8篇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格式与要求

一、开题报告必须采用计算机输入、打印,幅面A4,于左侧装订成册。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2)毕业设计(论文)应用的原理和理论依据;

(3)毕业设计(论文)方案论证分析(指出课题难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等);

(4)预期成果;

(5)工作进度计划;

(6)参考文献。

三、开题报告一式一份,由助学单位存档。

四、具体样式要求:

字数:20xx字;

纸张: A4;

正文格式要求:宋体五号字。

开题报告范文

题目 项目质量与进度控制研究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加入WTO后,许多国外大的投资商进入中国来强占我国巨大的投资市场,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入世的机遇到国外去投资和经营项目,入世意味着必须按照国际公认的游戏规则来行事,这就需要我们要将过去和国际相冲突的行为习惯做出一些重大的调整。

项目质量与项目费用、时间、安全、环境、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项目的主要目标,因此,项目质量也就成为了判断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项目质量管理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项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优质的项目或服务无论是对项目相关方,还是对国家、社会都具有战略性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项目管理都是采取的是粗放型管理模式,而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那种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而项目质量是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当然,项目质量管理也就成为了现在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加强对项目质量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我国的建筑工程不仅具有强大的理论支持,还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应用原理和理论依据

在工程项目施工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我国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进而推动我国建设工程的更快发展。同时也为其他相关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借鉴。面对先进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水准不断的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需要一个很大的提升,虽然我国项目质量管理与以前相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基于工程建设的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提升。质量管理自产生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因此,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学习,以说明我国在建筑工程中进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同时,进一步强化我国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进而推动我国建设工程的更快发展。

方案论证分析

本论文先通过搜集资料法搜集有关项目质量管理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来阐述项目质量管理,然后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项目质量管理在我国建筑工程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项目质量管理一般分为四个部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这四个部分构成了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选题特色和预期成果

1、质量管理策划

质量管理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它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项目质量目标。

2、质量控制

项目质量控制是通过认真规划,不断进行观测检查,以及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来鉴定或维持预期的项目质量或工序质量水平的一种系统。它是为实现项目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3、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以部分,致力于质量要求得到满足的信任。

4、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工作进度计划

接受任务,熟悉基本资料

确定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查阅相关资料,初步完成论文初稿

参考文献

[1] 王祖和,项目质量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2] 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3] 王祖和,工程质量持续改进改进系统研究,同济大学与管理学院,20xx

[4] 邱蔻华,沈建明,杨爱华,现代项目管理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5] 李慧民,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6] 王祖和,吴守荣,质量控制,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

[7] 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8] 田元福,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9] 毛鹤琴,张远林,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工业出版社,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9篇

一、论文题目

综合性医院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研究

二、专业名称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三、研究背景

当前,国家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赋予医院学科建设新的政策与使命,大型公立医院作为改革的主体,更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在最新一 的《三级医院综合评价标准》中,已明确三级医院主要承担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疗的功能定位。

重症医学的专业科室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主要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及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它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病人的医疗病区。所以,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壮大是医院明确自身定位的重要体现,而且,对这一学科实行规范化管理更是符合病患需求及顺应临床学科发展的必然。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对于危重病患者的救治,不同专业对同一患者病情的专业判定及态度有所侧重,但基于相同的救治目的——有利于患者预后,便构成了一个临时团队的共同理念。重症医学科的工作特点是团队工作(team work广。重症医学科的医师应像一个团体行动的发起者、行动者,其他相关学科的医师就是参与者,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决策执行团队。这个多学科团队的成员虽分属不同专业,却拥有相同的目标,面对同一问题,拥有相同的执行力。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团队从整体上把握,进行集体决策,能更好地预测病情可能发生的变化,能更早地采取措施切断病情恶性演变的循环链条,为患者赢得更多生机。

对医院角度来说,创新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模式是通过多学科协作,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更好地整合全院ICU资源,规范ICU的建设和管理,可以提高对重症病人的救治能力及临床医疗水平。在这一平台上,力求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和机制,对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多学科的协同作战,联合攻关,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还可以承担起专职ICU医师、进修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培训工作,共同完成重症医学的相关教学与科研任务。

重症医学科是一个为不同的专业提供更多空间的平台,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让更多新技术、新理论得到临床应用的机会,积累经验,更好地服务于更多的患者。重症医学科的医疗模式、人员结构、工作流程,人员对重症疾病的认识理解程度、应用设备的能力、医院内其他科室的专业能力以及科室间的合作水平,都对重症医学科临床效果的体现有重大影响。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重症医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如何让重症医学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快速发展是一个必须研究的课题。

五、研究方法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10篇

1、总体规划要求

在总体布局上,分清对内和对外的功能流线。在对外的部分达到功能相对独立、景观互相观看的既独立又融合的交融效果。各个区域有着独立的出入口和相关联的流线通道。各个建筑与环境之间自然的融合和渗透。

2、建筑造型要求

建筑造型给人简洁、大方之感,即一目了然,又有内容有细节,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抓住看者的视野。利用结构、材料、造型的方法创造出不落俗套的新时代建筑。建筑入口明朗大方,便于识别。

3、景观要求

以温带阔叶树木夹杂多种植物为主,混栽在季节上次第开花的品种,利用湖、水、草、阳光、绿色创造出休闲、自然、大方的景观环境。

4、建筑功能设计要求

建筑内部功能互相独立,有独立的出入口和管理通道。建筑功能和环境紧密融合。不同功能间互不干扰且有顺畅的流线进行联系。

[1]周恺东莞松山湖凯悦酒店[J].建筑学报

[2]黄燕鹏岭南地区酒店空间探析[J].建筑学报

[3]朱守训深圳华侨城洲际大酒店[J].建筑学报

[4]孙佳成酒店设计与策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香港卓越东方出版有限公司[M].酒店设计圣经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6]李婵设计的智慧:酒店设计师访谈录[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7]乔·费舍尔现代酒店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思路清晰,符合开题要求,准许开题。

指导教师签字:

___年___月___日

审查结果:□通过□完善后通过□未通过

负责人签字:

___年__月__日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11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它是社会需求不断发展的产物。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的首要资源,它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高职院校;问题

一、什么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又称人力资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教学科研人员、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及校办产业人员。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高职院校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结构缺乏合理性

当前,我国有一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职院校升格而成的,教职工也多是的中职院校的老师,这样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性,其主要表现在:首先,院校内部的行政领导缺乏,管理人员却非常多;其次,在教职工可,负责管理、工勤的人与专任教职工的数量相当,专人教职工数量却严重不足;第三、教职工中的学历结构不合理,与教育部的评估标准有着非常大的差距;第四,高职院校的老师来源相对单一,很少的老师有一线的工作经验;同时,高职院校的骨干老师非常少,老师的素质水平一般。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落后

根据一些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是沿袭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下建立起来的人事管理制度,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思想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上,对于师资的管理强调的是“管人”。而不是对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工作中常常用政策法规管理人事,约束人事,强调以任务为导向,以事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致使许多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人才引进的盲目性较大

每一个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但是人才引进的相关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首先,一些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不仅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而且几乎不考虑人才的类型、层次、数量等,盲目性非常大;其次,许多高职院校只注重职称、学历,严重的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第三,很多的高职院校只是盲目的引进人才,忽视对本土人才的开发。

(四)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众多高职院校中,一个教师的职称就决定了他的各种待遇,至于他是否履行了应尽的职责并不重要,缺乏合理和有效的考核监督。教师职业“终身制”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还是根深荒蒂固。激励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正是缺乏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不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高职院校做的都不够好。在高职院校现行的激励机制中,很少有人文环境和组织文化的建设,精神激励不足,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激励效果不好,缺乏约束机制。对相关专业的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的激励水平较低,同时,许多高职院校没有科学完善的考核方法,没有公正的量化标准。

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采用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

一是要在全面了解高职院校所需人才类型的基础上,依据数量、技能的要求,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这样才能招收符合学院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的人才。二是建立完善人才甄选标准,在关注学历、职称的同时,更要注重结人才的职业技能与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考虑。为加强学院的专业建设,不仅要从外部引进学院需要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更要引进和聘请企业、行业的专业人才和行家到高职院校工作,从而提高教师的比例。

(二)更新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的相关管理者必须要认识到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更新,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要强调人的作用,以人为中心,协调发展人与组织的关心,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管理朝着科学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双管齐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一是盘活内部人力资源存量,并努力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素质;二是注重引进外部人才,需盘活内部人才存量,就必须改善人才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怎样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以留住和使用好现有人才,在使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引进高素质的外来人才,不断充实老师队伍,以形成内外结合,互相补充,共同发展提高的人才机制。

四、结束语

改革实践已向人证实,人才比资金更重要,人才是学校最大的资本和财富,是否拥有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效果的人才将成为学校成败之本,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当务之急不在于招生市场一点一滴的得失,而是在于高素质人才是否为我所用。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12篇

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高职教育活动是以职业化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所谓职业化人才培养,就是学生在进入到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的时候,就是以成为职业人为目标而进行各种学科的学习,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然而纵观我国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技能教学的重视却远远超过了职业化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因此相关教育活动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现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是高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对象,近年来,就业形势也越来越好。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都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自身在就业时的压力逐步变小,然而在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面临与同行业竞争的压力。就业门槛低,岗位上竞争加大,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的最为实际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水平的教育,而在于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未来进入企业,由于工作性质都是与经济、管理相关,自身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如果没有对职业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会很快被企业所淘汰的。只有让学生热爱自己的行业和工作,了解如何在岗位上提升自身,才能使其更具备发展潜力,更好地迎接工作带来的挑战。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对于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却不及技能教学完善,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完备,在教学活动上不深入。这就使诸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也能上手,然而自身缺乏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自我的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后劲不足,难以胜任工作上的长期发展。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1.对于职业心理的建构

职业心理,是对于对职业兴趣、人职匹配、生涯发展方面进行的研究。性格决定命运,对于职业人来说也是如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庞大的专业门类,其中涵盖多种细分的专业以及职业方向,选择哪一种具体的门类作为自己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一般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相关概念。然而,如果引入职业心理构建体系,则能很好的通过各种行为分析、性格分析,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查布苏斯(Chabassus)和齐托瓦斯克(Zytowski)认为该书讨论了后来帕森斯在其职业选择的心理学中()讨论的三个概念:优良的决策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的(决策信息);某人长于某事(相合,congruence);与某个职业的匹配同时需要能力和兴趣(相合的成分,)。通过对于信息、特长、能力与信息的分析,不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能确定自身所长,因而能更好地确定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这样在学习活动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减少盲目性。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可以借助多种职业能力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学生职业心理的教育活动,通过心理辅导、拓展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认知职业、认知自我,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关于职业发展、就业活动方面的信息,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未来从事的行业建立正确的认识,保证学生职业心理是积极向上、正确发展的。

2.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鼻祖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执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现。对于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未来走上职业道路之后,可能在企业中从事的是财务、管理类工作,这些工作对于个人自身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一旦在这些问题上出现差错,个人的职业生涯甚至命运都会发生重大转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校内部接受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其自身在工作之后不会走上邪路,成为称职的职业人。高职院校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好的方式,还是将学生置身于类似工作环境当中,让学生体会到真正工作时的感受,并且模拟处理一系列可能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学校,可以通过“模拟实习”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具体的经管工作中的各种辛劳,让学生能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对于可能出现在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教师需要为学生展示正面和反面案例,或者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要用事实来说明职业道德问题对于职业生涯的影响,让学生对职业、工作心生敬畏,从而自发的遵从职业道德。通过这两方面的尝试,不仅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会有所提高,也能对工作产生新的认识,行得正,走得稳。

3.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有关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职业规划课程目前在诸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都有开展,然而开展的深入程度却还有所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是比较复杂、深入的。外部环境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组织环境三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政治与政策的变动、经济增长率、高新技术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大环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大体走向,是客观的。所谓提高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更是需要学校在相关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支持,尤其是在信息提供等方面。作为学校,需要集结就业指导部门、辅导员,动用已毕业学生的资源、合作企业的资源等,为在读学生提供一系列最新的就业信息、行业信息、企业信息支撑,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与行业发展、外部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有效改善以往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实际工作活动脱节的问题,这也是职业化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创新。

4.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挖掘

当代,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比拼的不仅是实力,还有运气的成分在其中,然而许多学生却难以正视就业中的挫折,一出问题就心态失衡。很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就业理想,想要进入管理层,然而这种理想在现实中却经常受挫,学生会感受到巨大的挫折感。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身职业的性质和自身专业的特点,树立良好的心态,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让其要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有效应对压力,同时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在自觉自愿的条件下,加强对于自身职业、专业的钻研。在传统意义上,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授,然而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一种重要职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是否能长久保持先进性。除此之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还要培养良好的抗压能力,要加强对于精神抗压能力训练活动,培养其坚韧的品格和耐力,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吃苦、受累,同时又积极乐观,能有后发制人的能力。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必定如虎添翼,具有更长远的发展前途,职业之路也会走的更加平稳、顺畅。

三、结语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其实在目前这一阶段,还是主要体现在对于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重新认知方面。以往的职业教育,培养重点在学生的技术、技能方面,对个人自身的长期发展和职业发展并不看重,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人才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工作责任也更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化人才培养在理念上就要进步,在重视人自身发展的同时,尊重人自身的兴趣、习惯与能力,从而打造具备个性化、持续性的个人职业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创新思维引领下,高职职业化人才培养需要从职业心理、职业素养、职业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四个方面同时入手,才能使每一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能走上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并且在走上工作岗位上之后后劲十足,得到更加长远、持久的个人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13篇

一是深化土地利用研究内容的重要手段。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思路、新理论的提出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法、翔实的数据来保证。因此,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案的提出就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获得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以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就是要在获取大量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城市规划区土地利用状况的指标体系,并经过数学统计与评价方法,通过对几年数据变化的对比,利用gis技术完成对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挖掘程度的分析,更为直观的显示出近几年时空变异特征。这一评价能够对探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新方法、新思路以及对土地利用的理论的深化提供具体的佐证。

二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是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镇,而且现有的许多城镇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客观上,城镇的发展和扩大必定要占用一部分土地,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必须找出一条既能减少耕地占用,又能及时为城乡各项建设提供必需的建设用地,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以缓解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是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道路。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14篇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选题背景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酒店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国际国内均处于政策扶持行业。尤其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把旅游业列为国家战略性重点产业之一。

我国酒店行业发展的起步较早,但xx年之前酒店行业的资本运作、连锁发展却非常缓慢。虽然近几年酒店行业发展速度加快,但目前国内与国际酒店市场相比,酒店连锁和集团化发展程度与国外相比较还具有相当的差距。国内酒店集团与国际级企业如洲际、雅高、希尔顿等相比,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收入水平都有较大的差距。根据美国《hotels》公布的xx年全球酒店管理集团排名,国内最大的饭店集团锦江国际集团列13位。锦江国际集团拥有酒店546家,客房数万间。而排名第一的洲际酒店集团酒店拥有酒店4438家,客房数万间[1]。

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史蒂格勒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经营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利润积累发展起来的”。

酒店行业作为一个资本密集型服务行业,国际上其资产并购交易频繁,美国时间xx年7月3日,黑石集团宣布将出资260亿美元现金收购全球酒店巨头希尔顿酒店集团。260亿美元的出价是世界上目前为止最大的酒店业并购,相当于希尔顿酒店每股出价美元。xx年全球酒店不动产交易进入活跃期,1997至1998年酒店交易量达到了峰值,经过1999年的低迷期后这一数值在xx又恢复到了相似水平。lightstone以80亿美元购得extendedstayhotels;以24亿美元购得ana酒店集团;morganstanley还决定以66亿美元收购chlhotels&resorts;希尔顿xx年初以亿欧元将scandichotels转售给eqt;雅高xx年4月以13亿美元销售其在美国的品牌红屋顶。

随着国内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企业的战略性收购行为越来越多,不论是啤酒行业、家电零售行业、it行业还是钢铁、工程机械等行业,战略性并购几乎在所有的行业中频繁发生。如燕京啤酒收购惠泉啤酒、国美电器收购永乐电器、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宝山钢铁收购八一钢铁、中联重科收购浦沅机械,这种产业大背景下的整合使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进入一个战略性并购的时代。

而近几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国内固定资产价值快速提升,以及企业融资渠道和资本运作手段的丰富资本运作意识的增强,使得以并购重组的方式进行连锁酒店扩张成为各大酒店集团谋求资产增值和主业发展的新战略。

xx至xx年,我国证券市场成功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xx年,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对促进上市公司创新资本运作,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基础。融资方式进行了规定和丰富,如非公开发行股票等,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筹集资金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和实施途径。

华天酒店作为一家在深交所上市的酒店类代表性上市公司,xx年始,该企业进行了新的发展战略设计,以资产并购为主要途径,进行快速扩张。xx年7月26日华天酒店发布公告称以6000万元人民币收购益阳阳光大厦,接下来在xx年9月19日,华天酒店又参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分行与香港詠亨有限公司两债权人在湖南国际金融大厦有限公司的全部债权和100%的股权”竞拍并中标,中标价格为亿元人民币,由此获得湖南国际金融大厦酒店资产。

xx年-xx年华天酒店又相继通过资产并购发展了北京世纪华天大酒店、湖北武汉凯旋门华天大酒店、吉林长春华天大酒店等高星级酒店,自有产权的高星级酒店家数由上市时的1家发展到6家。公司经营的高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接近30家。目前,公司已经在上海、大连等大城市进行项目选点和调研,公司计划沿着这一发展模式进行大迈步的发展。

xx年3月31日,在张家界召开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省政府也明确将湖南省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按照集团“xx”发展战略规划,到20xx年,华天集团要达到酒店过100家,资产过100亿,收入过50亿,力争打造中国的香格里拉。华天酒店的资产并购发展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重要举措。

选题意义

从原有的承包经营到“无风险”托管,再到收购兼并的酒店连锁发展模式,湖南华天大酒店股份有限公司于xx年度成功完成益阳阳光大厦及湖南国际金融大厦两起重大并购,基本确立了酒店资产并购发展模式在公司主业发展战略中的主导地位。公司制定了在近五年内每年新增自营酒店3-5家,托管酒店10-15家的战略发展计划。

虽然通过并购手段能够快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规避了托管资源难找、托管合作纠纷多等发展阻碍,但同时也面临并购定价过高、市场情况判断失误、政策情况了解不透等风险,以及大额资本支出的财务风险、投资回收期漫长、收购酒店后的运营风险等众多其他众多风险。

自xx年以来华天酒店已经先后完成了5家高星级酒店的资产收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尚未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际研究形成系统的资产并购策略,尤其是资产并购实施过程中的并购策略。为确保华天酒店通过并购手段进行酒店连锁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有效防范并购风险,提升并购绩效和公司价值,对目前公司正在拟进行的新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和策略研究是有必要的。

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借鉴相关并购理论、并购方法和策略,通过对华天酒店的竞争环境研究和资产并购案例实证分析,为华天酒店资产并购提供决策建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研究内容与方法

文章以“理论+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华天酒店拟实施的并购案例为核心研究内容。目标是通过研究提出推动华天酒店资产并购发展的有效策略。论文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对华天酒店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公司战略发展研究,深入了解企业进行战略性资产并购的动机和背景。

第二,对拟并购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第三,对华天酒店拟实施的并购案例的并购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

第四,对华天酒店实施资产并购的保障措施进行阐述。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15篇

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与更高的复杂性,处于快速变换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竞争关键性资源正逐步从资本向数据、信息、知识和智力方向转变。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获取独特的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企业将部分业务管理职能外包,在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下基于算法的精确匹配已经全面波及到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福利等各个领域,而且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外包和模式创新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数据化是人力资源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化对人力资源的传统管理将有颠覆性的改变,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方式已经从人们印象中的感情用事变成了大量依赖理性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化带给企业的战略价值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无边界化都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依托数据化和信息化进行。数据化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缜密和高效,在传统人力资源的各个模块中挖掘出更多的价值以备决策者使用。

(一)数据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深远

人力资源数据化管理已经全面波及到人员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薪酬、职业生涯规划、人才测评等各个领域,应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记录和积累员工个性数据,依据数据对员工进行个性化管理。在人力资源的选、育、用、留的各个环节中,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达到科学管理所要求的可测量、可记录、可分析、可改善,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大增。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人力资源部门在人才选拔、任用、激励等高价值的工作方面作用会越来越大,人力资源部门开始有更多机会成为业务部门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企业也将越来越多求助人力资源部门作为战略达成的主要支撑部门。人力资源全产业链发生巨变,包括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咨询机构、中介机构、培训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只有在大数据的作用下才能真正把全产业链的“以人为本”做实,产业链上下游需要共享数据、共享测评工具、共享人才发展理念,在人才价值提升与交换的基本理念下,通过强有力的大数据平台技术实现共同创造并分享价值。

(二)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数据化能解决和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数据化使人力资源决策更加理性

HumanResourceBusinessIntelligence(以下简称HR-BI,即人力资源商业智能)主要解决通过数据对全流程人力资源过程监控,对人力资源管理监控分析。它是商业智能在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分析过程中的有效应用,是通过建立一套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的分析模型,利用商业智能统计分析功能强大和展现形式丰富的特点,实现支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分析的分析系统。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决策迫切需要从“经验+感觉”模式向“事实+数据”模式转型,这时候就是HR-BI对理性决策的支撑作用就可以摆脱经验型的判断。区别于e-HR,即面向业务过程的一般性报表的电子人力资源管理,HR-BI的价值在于通过其多维数据仓库功能,进行数据建模,提高大数据情况下的人力资源分析效率,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够找到不断调整与优化的方向与策略,更好的支持业务发展,真正适应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

2.数据化使人才测评更趋合理与公正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关键的时候,人才测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专门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人才测评状况的了解得知,现在企业的人才测评大多处在单一的专家评估上面,明显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为此,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人才测评中的一些问题如人才绩效考核、人才选拔以及分类进行研究,改进以前算法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大数据技术能从一些大型的人力资源数据库中找到隐藏在其中的信息,帮助决策人员找到数据间潜在的联系,从而有效地进行人才测评。北森是国内最早做测评并且专注于做测评的公司。在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技术的服务使得北森的测评工作更加高效准确。北森利用行业专家经验,积累了200万测试者的数据,构建模型进行测评;国际上的HayGroup在测评方面更是资深行家,其核心产品海氏系统法从实质上讲就是一种测评方法,这种方法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岗位评估方法。据统计,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有1/3以上的企业岗位测评时都采用了海氏三要素测评法。

3.数据化使企业招聘最大限度做到人岗匹配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16篇

第1周:毕业设计课题论证,文献收集。由指导老师进行审阅。 第2周:地形现场勘察,撰写开题报告。由指导老师进行审阅。 第3-4周:方案设计初步,手工绘制草图。由指导老师进行审阅。 第5周:中期成果检查Ⅰ,手绘草图,设计说明初稿。由指导老师进行审阅。

第6-7周:方案设计深化。由指导老师进行审阅。

第8周:中期成果检查Ⅱ,仪器草图,技术经济指标。由指导老师进行审阅。

第9-10周:完成方案设计。由指导老师进行审阅。

第11-15周:正式图纸绘制,设计说明,论文打印。由指导老师进行审阅。

第16周:答辩准备,图纸装订,PPT文件制作

第17周:结题验收

第18周:答辩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17篇

有关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目前在发达国家极其受到重视,尤其在医疗、公共安全、教育、基础设施等公共事务领域,发达国家普遍调整政府在提供这些公共物品中的传统定位,积极寻求政府和私人机构、非政府组织、社群、公民合作,以各种创新型制度安排,共同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新的“治理”模式。本项研究首次将治理理论引进到图书馆界,旨在系统探究包括政府在内的多种利益主体在建设、维持和发展图书馆,提供和生产图书馆服务这种公共物品中的职责及其实现。

本项研究系统引进治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和总的研究框架,以图书馆治理模式为研究对象,突出比较研究方法,通过①比较不同的图书馆治理模式在资源配置机制和效率上的差异;②比较不同的图书馆类型、规模,所处国别以及历史发展阶段等具体情境下图书馆治理模式的取向及其之间的`内在相关性;③比较不同的图书馆治理模式所赖以形成和维持的法律、制度、组织和技术因素及其组合。最终,在理论上解释存在不同的图书馆治理模式及(至少在实证上)资源配置效率差异的原因;在实践上弄清各种利益主体(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应该以何种制度安排支持和发展图书馆,以及这样一种宏观层面的制度安排如何体现为微观层面图书馆监管体制的设计,从而为我国图书馆治理的变革提出目标模式(集),以及政策设计和实施的思路与方法。

本项研究系应用性基础研究,研究价值体现在:①相关成果可提交给国家决策机构、图书馆主管部门和图书馆,作为制定和实施有关图书馆事业和机构改革发展的立法、政策和策略时参考;②拓宽治理理论的应用范围,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图书馆治理理论体系,促进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展和研究方法的丰富。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18篇

一、信用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果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企业间就会以诚信的态度进行交易,这必然会让交易市场变得更加稳定,更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在当今时代下,企业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些企业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这必然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如果各企业都讲诚信,守信用,那么不当得利的情况就会减少,公平竞争就会增加,市场的经济秩序就会转好。最后,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才能创建知名度高的企业品牌,才能让企业自身更具竞争力。如果企业不讲诚信,那么企业就难以迅速发展,更会面临破产的风险。例如: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当地著名的食品生产企业,它主要以生产月饼、元宵、各种糕点等食品为主,在没被媒体曝光前,该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每年至少有两、三千万的收益,但是,自打该企业出现“陈馅事件”后,南京冠生园的商业声誉一落千丈,企业形象几乎降到冰点。时隔半年,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申请破产,究其原因是该企业本身失去了起码的“诚信”,不重视产品质量,只想着获取不法利润,结果既害了消费者,又害了自己,更给当地月饼市场也带来了严重影响。可见,企业自身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就不会为了谋取利益而使用“陈馅”生产月饼,就不会造成企业破产。

二、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尽管我国工商企业一直在研究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办法,但是,我国工商行业信用管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我国工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太多,这必然给企业信用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财务部门不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实际情况,只知道客户和本单位间的财务往来状况;而企业销售部门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情况,而不知道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往来状况,由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客户的认知不同,它们在企业信用管理中必然会出现意见分歧,这必然会造成企业信用管理的正常开展。其次,销售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给信用管理带来过大的风险。企业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以业绩论英雄,工作人员销售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销售人员的工资档次,更有些企业单位的销售人员工资实行全额绩效,也就是说,这些销售人员没有基本岗位工资,只有销售产品,才能得到报酬,所以,销售人员往往会为了获得提成而违规操作,或者隐瞒客户的一些不良信息,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真的出现问题,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最后,财务部门独自承担信用管理工作,会出现信用管理不合理现象。例如:财务部门只了解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关系和财务状况,财务部门分析企业信用度的好坏也只是以财务往来账目资料为判断依据,而有些企业单位可能和本单位合作时间较短,根本无法以财务往来账目为判断依据,很容易造成判断错误问题出现,因此,让财务部门独自进行信用管理是不合理的,只有发挥单位内部各部门的优势,让各部门相互间沟通和协商,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更加合理化,才能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手段

1.提高全体职工的信用管理意识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人就能完成,它是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才能做好的。因此,企业要多宣传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让全体员工都认识到信用管理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只有全体员工相互沟通、共同合作,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还有,企业也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信用管理,以避免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出现漏洞。

2.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在以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主要依靠销售部门或者财务部门,这必然会导致企业信用管理不合理问题出现,因此,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非常必要。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后,该部门可以对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规划,以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当需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时,该部门完全有精力进行一系列的调查走访,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只需要简单的配合工作可以了。

3.提高信用管理者的能力

信用管理者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领导者,他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的优劣。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信用管理者一定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有调节部门关系和优化员工配置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4.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

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信用管理的顺利开展。信用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收集客户资料并归类建档,而且要及时进行信息更新,通过资料来判定客户的信用度并进行科学评估,还要给客户设立信用额度。还有,信用管理人员也要多去税务、工商部门了解客户信息,多收集有利于评估客户信用的有关资料。

5.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

针对有些销售人员为了自己获得利益,瞒报客户不良信用信息问题,企业内部一定要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避免出现超额度赊欠问题。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当客户需要赊欠货款时,不管是谁办理赊欠业务,都要经过信用管理部门进行信用评估,杜绝一切违规操作问题出现,保证客户信用查询按流程办理,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6.实行客户等级制度

企业信用部门首先根据客户和本单位的交易记录来判断客户的信用情况,然后再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判断客户的还款能力,最后再对客进行等级定位,为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通过对客户实行等级制度,企业的信用管理会更加合理,对企业自身和客户来说都有好处。

四、结语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是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工商企业一定要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模式,制定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定,让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真正的发挥作用,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19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例

摘要: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组织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业务外包兴起就是这些诸多变化中的一种。这不仅引起了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也吸引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近十几年来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才派遣和人事代理等三个方面进行区分,深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意义及其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人才派遣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定义

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很多学者都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尽管不同的学者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把企业的某些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交给外部的服务机构来负责管理和运作。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企业根据需要,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通过合约的方式交给外部的专业服务机构负责进行管理,以获取更加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外包的职能可以涵盖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制度设计与创新、流程整合、员工满意度调查、薪资调查及方案设计、培训工作、劳动仲裁、员工关系、企业文化设计等方方面面。

二、人才派遣与人力资源外包

(一)人才派遣。又称人才租赁、劳务派遣等,是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通过人才服务机构租赁人才的一种新型的用人方式。用人单位只负责人才的使用,不负责人才的招聘、薪酬、劳动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只是根据劳动力的价格和使用期限向人才租赁机构支付一定的费用,租赁人才的主要人力资源管理由租赁机构来负责,其中也有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是由用人单位和租赁机构来合作完成,如人才的考评、培训,等等。在用人单位支付的费用当中,一部分是人才租赁机构向劳动者支付的薪酬和各种福利,另一部分是作为租赁机构的管理费用和利润收入。人才租赁与传统企业的内部用工方式不同,它是一种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用工方式。一般而言,劳动力的租赁价格是由用人单位和人才租赁机构根据劳动力的市场价格来协商决定。因此,人才的租赁价格可能在一定时期会随着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发生波动,这也是一种比较灵活的用工方式,劳动者在同一时期,也可能会为多家用人单位服务。这种用工方式可以提高劳动者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特别是对一些对劳动力需求季节性波动较大的企业。同时,劳务派遣能够为一些工作变动比较频繁的劳动者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其待业的时间。劳务派遣在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都非常的流行,这些地方的劳务派遣管理也都比较规范,像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就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劳务派遣的法律法规。在我国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就有一些外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用工方式,进入21世纪之后,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还是使用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特别是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大型企业中,劳务派遣的方式已经非常普遍。劳务派遣一般比较适用于技术要求不高的用工需求,如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保安、司机、宝洁等后勤服务类的工种。

在我国新出台的劳动法当中,对于劳务派遣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无疑对我国企业人才派遣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规范和推动作用。人才派遣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一定使用期限租赁人员;二是以完成某个工作项目为目的租赁人员。用人单位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向人才中介机构提出需聘人员的标准、条件、工资、福利、待遇,由人才中介机构在自己的人才库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人才或发布需求信息直接招聘人才,派往客户单位。派遣员工的劳动关系在人才派遣机构,其应得的工资、福利和保险费用由中介机构向用人单位收取后直接支付(也可由用人单位按劳务形式直接支付)。用人单位不必与派遣人才签订法定劳动合同,但需和中介公司签订人才派遣(租赁)协议,形成劳务关系。人员派遣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不涉及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而服务商的收费也是以所服务的员工数量为基数进行计算的。人才服务机构与用人公司和派遣人员分别签订人才派遣协定、人才派遣合同,以规范三方在派遣期间的权利和义务,在派遣期间用人公司与派遣人员不发生人事隶属关系,用人单位对所租赁的人员只负责使用和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与考核,其余工作(以协议约定项目为准)由人才服务机构负责。用人公司与人才派遣服务机构的关系是劳务关系;被派遣人员与人才派遣机构的关系是劳动关系,与用人公司的关系是有偿使用关系。

(二)人力资源外包(HRO)。人力资源外包是指把组织中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业务交给外部服务商来负责管理。人力资源外包比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包含内容更加广泛,它是一种广义上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外包(HRO)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但一般而言,人力资源外包可以分为四大类服务:第一,人力资源数据处理服务;第二,人力资源咨询服务;第三,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外包;第四,人才派遣服务。在很多文献当中,人力资源外包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两个概念等同使用。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把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进行外包,它是一种狭义的'人力资源外包。

(三)人事代理。人事外包,即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核心部分的工作全部或部分委托给人才服务专业机构管(办)理,但托管人员仍隶属于委托企业,这是一种全面的、高层次的人事代理服务。人才服务机构与企业签订人事外包协议以规范双方在托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需要提供外包的人事服务项目。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是指企业将一个或几个单独的、工作量较大或比较繁杂的HR业务的执行进行外包,但未赋予服务商任何的管理职责(管理仍旧由企业自身的HR部门负责)。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主要包括:薪资计算与发放、保险福利计算与缴纳、员工档案托管,等等。

三、几种概念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HRMO)和人才派遣(劳务派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把企业内部的一项或者多项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交给外部的专业服务机构去执行,是一种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外包。

(二)人才派遣是企业从企业外部或者专门服务机构租借人才或者劳动力,是一种企业用人方式的外部化变革。从广义上来讲,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和人才派遣都属于人力资源外包的范畴,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内部某种职能或业务流程的外包,但是人才租赁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业务流程外包。

(三)人力资源外包就是企业将某些人力资源职能交给外部供应商完成的行为。从人才派遣、人事代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和人力资源外包的定义不难发现。凡是企业所涉及的业务和工作都有外包的可能,因此外包研究的范围最广,其概念也最为宽泛;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一项重要活动可以分为事务型、职能型、战略型三个层次,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集中精力和时间从事人力资源规划、企业文化建设等战略性人力资源工作,而将工资、福利、档案等事务型和招聘、培训、薪酬、绩效考核等职能型中部分业务实行外包,这正是人力资源外包所研究的内容;而在人才派遣业中,用人单位“租赁”人才派遣公司的人才,由人才派遣公司提供派遣员工招聘、派遣员工的岗位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派遣员工的人事档案和人事关系的管理、派遣员工的工资发放及各种税款的缴纳、办理各类社会及商业保险、处理派遣员工的工伤等意外事故及劳动纠纷等事务性工作,用人单位则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才派遣是人力资源外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外包则是业务外包中的一个类型。

国内有人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和人事管理的职能在定义上进行了区分,把人事管理外包称为人事代理;在本文的研究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包含传统的人事管理的职能;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也包含了有些文献上称为人事外包或者人事代理的一些企业外包行为。也有很多国内外文献把人才派遣(劳务派遣)也称为人力资源外包,本文认为人才派遣也属于广义的人力资源外包范畴,但是人才派遣的性质和运作方式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人才派遣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畴。

人才派遣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很流行,在我国企业,人才派遣也发展很快,国内也有部分学者进行过专门的人才派遣研究。本文研究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指将原来由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部门承担的工作,如员工的招聘、工资发放、薪酬方案设计、保险福利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等职能,通过招标的方式,按照合同委托给专门从事相关服务的外包服务商来完成。

主要参考文献:

[1],JamesEssinger,华经译.企业外包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6.

[2]杨成刚.外包:让财富连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3]赵曙明,李海霞.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J].经济学研究,.1.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20篇

“立足地方,服务当地”一直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理念。那么如何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有利学生就业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借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使原有具备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逐步提高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同时积极吸纳专业人才,使其融入教师队伍,发挥专业特长,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培养出更多具备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识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1.资格。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证书并熟知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师,应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入门条件。同时,“双师型”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而职称并无任何限定。

2.实践。相应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应该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必备素质。“双师型”教师肩负着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示范技能操作重任,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规范的熟练,行业实践案例讲解能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给学生讲解行业概况和发展趋势。

3.专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强调: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社会适应和引导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较好;专业应用能力较强;创新能力。

4.层次。依据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同,“双师型”教师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层次不同,相应的责任也有差异。讲授理论并兼具实践指导是初级(助教)“双师型”教师的职责;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把握涉及行业信息和技能,能依据行业动态建言本专业发展是中级(讲师)“双师型”教师的职责;深入企业调研并科学分析,能建言本专业的课程改革、适用范围、方向变化等是高级(副教授及以上)“双师型”教师的职责。

(二)“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1.知识结构。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学特点,而职业岗位以及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则是特别关注点。为此,专业教师知识结构要多样化,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关联专业或行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将这些融会贯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当中技术和岗位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为此,高职专业教师要不断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更新教学要点,使学生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

2.能力结构。操作、科研和教学能力,是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基本内容。操作能力,是指依据生产岗位职责进行实践能力,是任职岗位必须达到的实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科研能力,是指研究应用理论和推进高新技术应用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有效实施理论、实习和实训教学能力。除此之外,高职“双师型”教师,既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又要具备教育和心理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素质结构。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是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基础。道德素质,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较好。职业素质,是指岗位所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岗位配套的行业思维、知觉反应、思维模式、创新精神和行为模式。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对企业管理极强的专业能力。为此,扎实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很多高职专业教师均是来至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没有经历过社会和企业的实践锻炼,属于理论型而非实践型,教授课程会与实际有所差异,培养的学生应用能力较差。而专业教育质量关键在于专业教师教学能力高低,企业实践经验丰富而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一定优势,教学质量较高,因而“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涵盖了生产、采购、人力资源、财务、营销、物流及行政等企业管理业务各方面,实践性很强;学好这个专业,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实践中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正是源于不断地实践,通过高质量的专业科研成果最终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要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科研和实践能力,深入企业实践开展应用科研,解决企业管理的急难杂症,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离不开

“双师型”教师培养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培养的专业人才又回报社会成为有用之人,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本分。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必须走与生产实践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道路,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具备牢固文化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能适应企业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应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专业教师只会照本宣科,那是无法培养出来这种令企业满意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教师,只有亲自到企业一线,熟悉岗位应知和应会,不断更新课程科目和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为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培养出令企业满意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策

(一)树立双师教师队伍意识,完善相应考核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校要在政策和制度上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稳定“双师型”教师,如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上可把“双师型”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标准等。学校要科学测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数量、成本和标准,对于新进教师要严控。学校可以通过优化薪酬待遇、住房津贴、课时劳务等办法适当优待“双师型”教师。同时建立有助于“双师型”教师潜能发挥的管理和创业机制,使他们有“用武之地”,并能安心、踏实地在校工作。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考评制度,评价指标从以学术论文为主向以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主转变,积极鼓励专业深入企业参加定岗实践,促进专业教师观念从学术研究型转变为”双师型”。

(二)依托在职培训和出国进修等办法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给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去提高实践能力。学校应从培训方式和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倾斜,免除教师的“后顾之优”。学校可定期派遣专业教师深入相关企业第一线进行调研,搞管理服务和项目合作等,使教师了解企业最新的生产和发展情况,熟悉企业最新的运营模式、生产工作环节等,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学校要创造机会,送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吸引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

(三)校企开展深度合作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1”校企联合办学应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即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开展并监控培养过程和考评培养质量,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学生三年专业学习可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即校内二年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和接受实训学习;在企业累计一年时间亲自接触并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企业文化,促进实际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增长。根据这种培养模式,学校可采用直接从企业引进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理论水平较高的优秀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也可以聘请他们兼任校内教师,成为校内“双师型”教师的重要补充。但高职院校在直接引进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时必须重点考核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是否具有教师潜力,有选择而不盲目地将他们“为我所用”。

(四)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

作为教学小组,教书、育人是所有成员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小组内部相互分工又合作、相互之间责任明确、彼此间知识技能互补。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有利于推进“双师型”教师规模扩大和质量上升。为企业输送优秀管理人才是“双师型”教学小组的宗旨;该小组由一线的专业教师组成,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促进教学改革的展开。这里的教师群体包括专职以及兼职教师、企业管理者等成员,目的是为了优势互补,相互学习,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这种教学小组内,拥有良好的业务协作、有效的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共享的教学资源、不同年龄层次的业务互帮互助及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机制,为高技能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障。

(五)依托校际之间师资力量合作以使资源利用率提升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养普遍有着迫切的需求,但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大面积、快速地培养全体教师,难以满足全体教师的培养要求。校际师资合作,无疑提供了一条拓宽师资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加强校际合作,在教学中利用相互的师资力量,借用他人的力量,满足各自的需要是一种既节约又稳妥的办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大大提高“双师型”师资的利用率,同时也能缓解因目前严重缺乏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而造成培养符合型管理人才的压力。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21篇

一、立足现实,明确目标

教育改革的目标旨在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因而在传统的培育人才方面的理论型人才标准对于当下社会急剧变迁,市场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各种经济运营方式的出现等条件下对人才的全面性要求,实践能力要求,创新能力要求无法适应或满足。因此当下的教育改革首先要目标明确,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以使其与社会实践需求相合。

二、冲破传统,丰富教学

1.校企联合,优势互补。

情随事迁,时异事异。在当下这种急风骤雨式的社会剧变条件下,只有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够及时有效,而且更好的解决这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学校尽可以以自身的理论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可以将企业中的实际管理运作体系与管理模式中的具体实践过程展现给学生,为其创造一个实际的展现才能的场所,使其在实践中检验其理论。这种方法的实行,有助于学校的教学与社会的需求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一种联合,既能弥补学校中的实践教学不足问题,又可以使企业实现专业人才的直接培育。这种模式的建立也可以采用使企业投资在学校建立实验室的方法,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这种实验环境中具体的体验到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际上的企业需求人才标准之间的差别,分清楚二者之间真正的关系,从此来培训自身的能力。

2.与当下结合,改变课堂。

从现有的被证明过的哲学体系可以清楚了解,真正的改变事物发展方向的是其内因,而非客观条件,因此,要进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就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因素,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出演主角。互换角色只是表明了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承认,但是根据其还是处于在校学习的阶段,教师还必须加强其引导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对当下发生的一些实际的具有影响力的事件进行一些整理与分析,将其当作重要案例投射给学生,比如,阿里巴巴的运营管理是如何进行的,怎样一步步获得成绩,利用何种管理资源以及何以会如此行事等,或者可以将苹果公司的成功作为重要案例对其进行宣讲,使其不但要以课本为依托,还要为其树立活学活用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学习小组的建立,在课堂上创造出诸如头脑风暴之类的气氛,使学生真正做到能够积极主动,在激烈的讨论中激发出其管理潜能,或者说,使其在一种团队的思考与探讨模式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量。

3.利用科学技术成果,打造科技型教育。

4.以人为本,树立基础。

管理的实质不仅是对于一些资源进行优势互补,重组或优化,还有一点就是对于人员的管理方面的一个关键点,即是利用其各自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来进行一定的项目下的人力资源调度,因此其改革一定要以人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人文主义关怀天下的胸怀,因为只有这种博大的人格魄力与魅力,才能在整个的管理事宜中发挥出比专业更为有力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一方面是要树立起学生对于道德品质的敬畏与学习训练,另一方面即是要使其通过这方面的自我培训,塑造出自身的人格力量,也要使其拥有发现事物或人物闪光点的敏锐能力,从而更好的让学生走上职业道路之后拥有更大的作为。

三、结语

总而言之,笔者以当下社会的急剧发展为背景,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摆在第一位,将其设为目标,因为教育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最终是要通过实践来管理企业,要在企业中实行管理,因此只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各种直接的现实呈现给学生,使其从单一的学习模式与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真正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自身成为有用的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22篇

1 研究背景

问题由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已成为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然而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绩效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己成为当今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热点问题。

研究对象和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较为初级,绝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价制度,而在某些导入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中小企业,所实施的评价体系不够全面、系统,评价体系与企业战略、员工的职业生涯结合度不高,这些都制约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良性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改进策略。

经过对众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评价制度了解发现,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包括:

(一)管理者及相关领导对绩效管理评价制度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

自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引入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以来,绝大多数仅仅是停留在对评估中的所涉及指标的记录、整理、上传等工作层面,对评价制度中相关数据的应用尚处于最浅层次,除完成与企业总体考核的对接功能外,根据需要,在某些特定时点上,会通过该体系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同比分析,为企业绩效评价及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当前中小企业绩效评价制度最大功能即为静止的数据库功能,对历史数据可起到一定的可追溯。

(二)评价制度所反馈的信息无法发挥其功能

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制度的运作情况来看,与评价体系有密切关联的一大主体----企业员工,基本上与该体系的处于接触真空的状态,该体系当前仅仅处于“专人专管专用”阶段,与外部信息交换基本上为零。当前绝大部分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实现全面甚至是限制级别的企业内部共享机制,如此一来,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评价制度的技术支持尚不完善

绝大多数企业当前使用的评级体系功能简单,基本上是一系列静态统计数据,系统的自动分析及辅助决策功能尚未开发,对决策的数据支持主要依赖于人力的脱机运算,效率低下,其自动运算体系仅能支持一些浅表层次的记录、查询、导出等功能,不具备自动分析生成系统,无法通过该体系大量数据统计和挖掘技术,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详细的自动分析。

(四)评价体系与企业员工的关联性不强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所实施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基本上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度员工进行绩效评价的一个工具,与普通员工的关联度不强,很少有中小企业会针对当期评价结果进行后续的人力资源改进工作,能做到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协助企业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培养更不多见。

评价体系的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四大共性问题,从明确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认识、增加绩效评价信息的对称性与时效性、开发并利用更为先进的评级软件体系、重视评价结果对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的关联性等四个层面,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改进。

(一)明确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改进举措

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 。很大程度上涉及企业各层级、各职能模块之间的协调,不能套用一种模式,要从中小企业自身实际出发,结合企业成长阶段及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等发展要素,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方案,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增强绩效评价信息的对称性与时效性

中小企业要将评价制度所反馈的信息落到实处,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在企业内部,与工资制度相结合,改革分配制度,实行优质优酬,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向绩效好的员工倾斜:制定能体现员工工作绩效的显性指标,让他们在各种评价及待遇中找到相应的位置,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三)开发并利用更为先进的评级软件支持系统

优化中小企业现有的软件支持系统,通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系统的构建,使中小企业能够整合现有各类管理资源,基于相关的软件环境支持,对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升级,逐步开发、完善更为高级的功能,从技术开发上突破现有技术支持瓶颈,实现现行“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从单一功能模块到多功能模块子系统的升级。

(四)重视评价结果与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度

重视评价结果与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度,加强规范化培养,严格落实考核激励政策。重视考核结果对后续工作过程的指导,持续改进。中小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就要切实掌握企业与员工的“双重”主导需求,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设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较好的兼顾企业员工的个性化职业发展诉求,为企业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动力。

2 文献综述

相关理论概述:

绩效管理及其基本步骤绩效管理咨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个重要的概念,英文^v^performance^v^翻译成中文有履行、执行、成绩、性能、表演等多种含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一位学者风趣地把绩效管理比做汽车座位上的安全带——大家都认为很有必要,但都不喜欢去使用它。绩效管理的意义,概要而言有如下几点:

(一)绩效管理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来提高团队的绩效。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达到了许多目的,如:员工参与的管理,组织目标的统一,员工能力的提升与业绩的改善等。

(二)绩效管理提供了一个规范而简洁的沟通平台。绩效管理是一种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的管理,它要求管理者改变以往简单的指挥、命令、监督的领导方法,把团队和员工个人的目标制定、实施、评估、反馈等有机地融合在工作过程中。而且在互动的参与中,挖掘下属的绩效潜力,找出下属存在的问题,制订下一步的绩效改善计划,并在下属能力提升与动机激发上提供培训、辅导和教练,激励下属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成功。所以,绩效管理实质上就是目标管理+沟通管理。

(三)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基础和依据。在绩效考核、面谈、沟通的过程中,经理人能够不断积累对下属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认识和观察,从而为员工管理,如辞退、晋升、转岗、降职等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也为解决员工的培训、薪酬设计、职业规划等问题找到参考。

(四) 成功的绩效考核必须与组织的战略目标一致。客观准确地考核员工的业绩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设计不科学或者未能正确实施的绩效考核体系,不但会影响员工的个人发展,更会影响到企业组织目标的实施。因此,企业需要对自身的经营哲学、价值理念、业务特征和员工素质等有一个全方位的分析与把握,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个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做出诸如加薪、晋升和转岗等方面决策的绩效考核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五)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至关重要。当企业的内部条件和面临的外部环境大体相当时,企业文化的强弱就成为竞争胜败的关键。企业文化体系的建设对于绩效管理的实行也具有推动作用。很多优秀的跨国企业,绩效管理的实践相当成功。原因在于,正式实行绩效管理之前,在企业文化中进行绩效管理的培训和推广,让企业的所有员工接受绩效管理,并自觉将绩效管理作为提高完善自己、增强企业绩效的工具。但是我国的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概念相当模糊,仅仅以为企业文化就是几句口号,几条规章制度,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和内涵,企业缺乏凝聚力。因此,我国的企业文化可以积极借鉴国外大公司的经验,积极建设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将绩效管理渗透,将绩效管理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成为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六)绩效管理是一项科学的、复杂的管理工作。它涉及到企业战略的制定、员工绩效指标的设立、实施过程中的沟通反馈以及考核结果的运用等许多方面。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绩效管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我国的企业,应在员工培训上加大力度。管理者是绩效管理得以顺利推动和实施的中坚力量,员工则是绩效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和收益者,企业应认真组织各级管理者以及员工参加有关绩效管理的培训,丰富他们相关的知识,掌管评价标准,避免主观判断,从而使绩效管理起到应有的作用。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23篇

关于高职院校教室资源管理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学校教室资源进行分析,提出对高职院校教室资源管理的一些改进措施,以为高职院校教室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室教室资源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技能职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使各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对各院校的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一定数量的硬件、软件教育资源作为保障,而教室就是高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硬件资源之一。面对招生数量增加与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如何科学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教室资源,成为高校扩招后教学管理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为例,通过对其教室资源现状的分析,对其教室资源管理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教室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些改进措施。

1.我校新校区教室资源现状

我校新校区共有教学楼7栋,教室225间。依据面积划分,小教室120间,中教室76间,大教室29间;从依据功能划分,普通教室209间,多媒体教室16间。小教室座位数小于60座,中教室座位数为60―95座,大教室座位数大于100座。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管理模式和学生素质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大部分学生通过高考录取进校,另有小部分学生通过对口单招的形式录取进校,学生的素质及自我约束力和本科院校学生无法相比。我校为了管理上的便利,目前还是采用固定教室的模式。

2.我校教室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教室的管理和使用是由教务处、现代教育中心、后勤处来共同完成的。教务处负责普通教室安排;后勤处负责做好教室的开关门、保洁和教学辅助材料的供应;现代教育中心根据教务处下达的课表来安排多媒体教室。由于管理中涉及多个部门,相互之间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协调机制,信息的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因而在教室资源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室分布和布局存在矛盾。

由于教学需要和教师人数限制,大量的基础课程采用合班授课,高等数学和基础与就业等课程甚至是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合班,这就必须使用120座以上的教室。而我校120座以上的教室目前都改为多媒体教室,并且许多课程都已实现多媒体教学,这就造成了多媒体教室使用率远远高于普通教室。

我校有部分小教室是40座的,但班级的学生人数少于40的又不多,在安排固定教室的时候必须考虑人数的问题,这就造成了这部分教室的使用率偏低。针对座位数为70座左右的中教室,在安排班级时只能给一个班级使用,这就造成了教室的座位利用率偏低。

目前我校共有7个系,各个系都有自己的教学楼,但部分系部教学楼的教室类型和教室座位数存在上述现象,远远满足不了系部班级的需要,因此只能将部分班级安排到公共教学楼。一方面公共教学楼的教室资源被占用,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在课间休息时间奔波于不同的教学楼之间,甚至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教务人员对新的教务软件的功能不够了解。

目前教务软件正处于新旧交替阶段,教务人员对于新教务软件的功能及使用还处在摸索、熟悉阶段;软件公司未提供专门的使用手册,业务培训尚未跟进,对于教务软件的使用全部靠自己摸索实践。针对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与软件开发商沟通的过程中,软件开发商却不能在第一时间解答疑问。软件的某些功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修改的过程又相当缓慢,影响到教务人员的使用。比如,教务人员在排课时、课表时不能显示合班课的教室,所有的合班课教室都要手工填写,既费时又费力,还容易出错,给我们工作造成很大的不便。

管理上的脱节。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24篇

1、引进院士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资助;

2、引进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不含青年千人计划),给予引进院校80万元引才资助,人才在与引进院校签订聘用合同后2年内购买位于常州市区80平方米以上自住商品房(人才单独购买或与配偶、父母、子女共有)给予30万元购房补贴;

3、引进二级教授,给予引进院校10万元引才资助,人才在与引进院校签订聘用合同后2年内购买位于常州市区80平方米以上自住商品房(人才单独购买或与配偶、父母、子女共有)给予20万元购房补贴;

4、引进全国技术能手,人才在与引进院校签订聘用合同后2年内购买位于常州市区80平方米以上自住商品房(人才单独购买或与配偶、父母、子女共有)给予10万元购房补贴;

5、引进“985工程”院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研究生或境外取得博士学位留学归国人才,人才在与引进院校签订聘用合同后2年内购买位于常州市区80平方米以上自住商品房(人才单独购买或与配偶、父母、子女共有)给予5万元购房补贴。

二、申请、确定程序

需提交的材料:

(1)《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高校类高层次人才申报表》;

(2)人才身份证件复印件;

(3)人才的荣誉证书、最高学历学位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取得境外学位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或职称(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4)人才与引进院校签订的3年以上聘用合同复印件;

(5)签订聘用合同之日起至申报时,且超过连续6个月以上的社保缴纳证明、人社部门同意的聘用证明材料;

(6)高校银行帐号。

2、市人社局进行材料审核。

3、提交市人才办主任会议研究确定。

4、公示并下发文件。

三、政策兑现

1、购房补贴:由人才本人按《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购房补贴申领管理办法》到市房管局申领。

2、引才资助:由市人社局通知领取。

四、其他事项

1、引进人才须在签订聘用合同之日起1年内提出申请,逾期视作放弃。

2、引进人才须在市人才办发文确认后2年内提出购房补贴申请,逾期视作放弃。

3、引才资助分3年拨付至院校。人才在资助期内离职的,终止资助。对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将严格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v^令第427号)等规定处理。

4、市属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引进博士研究生可放宽到“211工程”院校。

5、在常事业性质研发机构参照本办法执行。

6、2017年1月1日及以后引进的人才适用本实施办法。

7、本实施办法由市人社局负责解释。

附件:

    1、在常高校名单

2、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在常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资助申请表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25篇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M[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26篇

基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完成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也会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学生的就业与前途也会受到波及。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积极在日常教学中引人项目教学法,实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取得较好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认识

(一)内涵

项目教学法,教学的展开是借助“项目”这一载体。这种“项目”拥有好多门课程知识,有利于学生处理问题时感觉到这种方式的完整性。这种教学法,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学生是相对独立的项目的承担主体,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和评估结果均有学生独立负责。学生借助独立负责项目实施,可以熟悉项目开展全过程和所有环节的基本要领和要求。项目教学法,学生是实施主体,教师是实施陪衬;学生要先练先学,教师再后讲后教;学生要积极主动,踊跃参与,敢于尝试和练习,创造性开展活动;教师要有全局观、大局观,科学把握项目开展进度,及时分析项目实施难题,科学点评项目实施效果。这样,教师的教学主角被学生替换,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

(二)作用

在项目教学全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都能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并展开创造性活动,最终的结果并不很重要。项目实践的展开,学生从中可以逐渐熟悉课程规定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创新活动的辛劳和开心,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得到熏陶。比如: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适当采用一些项目让学生完成计划制定、现场调度、物流管理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各种管理知识的应用条件和方法。当然,项目的展开,参与人员不一定只有本专业学生,可以吸引不同专业、工种和职业领域的学生作为项目教学小组成员,借助项目的有效实施,能提升实际工作中学生与专业、部门不同的同事有效协调、协作的精神和能力。

(三)特征

1、目标指向的多重性

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激励,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对于教师,借助对学生的引导,教育理念和模式得到升华,角色从单一的传授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引导者和掌控者。对于学校,课程观念得到更新,办学思想和目标得到提升,借助实施项目教学法,积极改革教学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管理特征、考评标准、支撑要素等,使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得到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2、培训周期短,见效快

项目教学法,通常实施时间较短和开展的空间范围有限,教学效果能够进行良好的测评。

3、可控性好

项目教学法,全过程由学生与教师一起参加,教师全过程指导学生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全神贯注进行技能训练。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的完成,一定先要懂得实施办法。这样,学生拿到项目就要思考需要用什么原理,再运用这些原理对项目进行剖析,然后制定项目实施过程步骤。而实践所得的结果的正确性和与书本的差异性又要考问学生。

(四)核心

教师不再追求传授已有的知识技能给学生或者说并不是依照现成的路径和方法让学生求得答案,而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路径和方法求得答案,并展示结果和自我评估,注重的是学习全过程并非知识学习最终结果。全过程中,学生认真参与,各种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成为教学的穿针引线和有效监督人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得到激发。

二、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条件与程序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基于项目这个中心、把培养能力作为为目标。因此,项目的存在是项目教学法生存基础,课程离开了项目的支撑很难实施。同时,项目必须具有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性特征,否则,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最后,项目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组建一个相关完整的研究媒介同样重要。比如,学生项目工作室、学生调研基地和情报资料中心。只有这样,学生小组的讨论、一手资料的调研和文献资料的收集才能顺利进行。许多专业教师研究多年的、较传统的“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现在转变成广泛应用的“诱导学习机动一感知知识一理解知识一运用知识一检查反馈”五段教学模式,同时构建了“教学实施一旧知温习一新课传授一作业安排”的课堂操作流程。多年的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之路,比较成熟的实施程序已产生:项目选择一项目研究方案设计一项目组织实施一项目效果评价一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在项目选择阶段,如果教师有受托的研究项目,直接分解下达给学生小组即可。如果没有,还需要教师明确选题方向,学生小组和教师协商研究题目并明确每位学生在项目小组中的角色。在项目研究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小组讨论形成的方案,同样需要教师的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在项目组织实施阶段,学生组长的作用非常关键,既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要注意和教师的沟通,确保项目任务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在项目效果评价阶段,首先是学生小组的白评,通过自评,发现工作缺陷和专业知识运用的缺陷,进一步夯实相关理论基础和完善项目研究报告,其次是引人企业评价。即使不是企业委托的项目,也可以邀请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研究项目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阶段,每一学生小组必须提前向全班同学公布项目研究报告,教师发动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批评,项目小组做好陈述和答辩的准备,在充分展示和交流基础上,教师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有效整合,对各项目小组的表现予以差异性评估。

三、完善工商管理专业中项目教学法若干建议

(一)课程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入理解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包含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通常,项目教学法更青睐专业课,而与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结合比较难,试试效果不稳定。因此,建议项目教学法可以作为专业课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明确下来。

(二)专业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化

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方面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显著,同时,项目的产生途径和来源较多,可以把项目教学法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明确下来。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课程项目产生途径或来源不多,可以在有条件的课程中提倡推广和应用,不要作硬性的规定。

(三)人才培养定位与项目教学法运用的差异性应引起重点关注

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定位差异很大,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程度和范围也不相同。研究型大学的项目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目标着眼于理论创新,许多项目可能来源于国家重大管理类攻关课题。因此,学生很少参与,占用不多的教学时间,基本在30%内。教学型大学由于和地方经济联系密切的特点,容易获得来自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同时,它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也要求学生需要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践中去。因此,项目教学法所需要的各种实践性项目较多,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的时间可能占到教学实践的50%左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的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对理论学习关注度不高,所有的专业课程均可采用项目教学法。许多项目可以直接来自于学校开办的实验性教学性公司,学生应当全部参与,教学时间的占用应可高于总教学时间的70%。

(四)项目教学法规范和管理制度应逐步完善统一

如何避免项目教学法教师放羊而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南郭吹竿的现象,真正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目的,是当前项目教学法普遍面临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必须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项目小组规模、项目研究支持和考试办法等环节统一标准和要求,并纳人常规教学监控与管理之中,以确保项目教学法的目标顺利实现。

(五)处理好教师角色的转换

能适应项目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应是基本要求,教师角色原来是主导教学过程,现在是教学全过程的指引者和导向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大伙伴、大朋友、总导演、大专家等角色,教学方法原来强调如何教而现在关注如何学;当然,教师要搞好现在的教学需要比原来付出更多幕后工作才能换来课堂的轻松。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体现了“任务贯穿全过程,教师引导全过程,学生主演全过程”的特点。因此,专业教师应进行角色定位变化:从“讲解、主导”向“导演、监控”转变;从“站在讲台洋洋洒洒”向“走进学生沟通交流”转变;从“教学的主角戏”向“教学的配角戏”。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明确学生知识应有自己主动获得;教师的重要性更胜以前,更加不能少,更多的功夫是在幕后;教师要积极走进学生,与学生都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解疑答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多引导少指挥;项目实施完毕,教师应善于及时进行总结。此外,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针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不仅要依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当增减教材内容,而且教学设计过程中本着提升应用效果目来完善具体项目内容,按照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规律重组教材结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小总结”的思路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进行再设计。

(六)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要得到肯定

1、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课堂上采用项目教学模式,教师会给每个学生布置具体任务,学生带着压力上课,就会集中精力主动去听教师讲解、去参与项目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既可以自己查找资料解决,也可以同学间沟通解决,还可以请教师启迪。这样,学生学习之和技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

2、提高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采用项目教学,学生承担的具体任务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就是学到知识和技能并得到及时的应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需要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锻炼处理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讲究方法和创新的观念

采用项目教学,教师只是把任务和相关素材分配给学生,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完成任务,学生最终的作品也就会多种多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教师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励,教学的个性化、分层次和弹性化目的也实现。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27篇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对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讲,教师不仅是人力资源的直接参与者、管理者,同时也是主要的被管理者。因此,对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讲,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对于管理工作的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校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整体数量不足,录用门槛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且随着近年来扩招政策在各高校中的推进,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在近年来迅速激增,而面对这种变化高职院校却没能做好增加教师人数、改变教学方式等相应的准备,以至于出现了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师资极为紧缺的现状。同时为尽快缓解高职院校师资比例失调的这种现状,一些高职院校企图通过降低招聘标准来迅速壮大师资队伍,以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的,这是由于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既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而这些却是通过降低教师的录用标准难以实现的,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增加了学校的财政支出,降低了教学质量,又阻碍了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二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职称、学历、结构等方面水平较低。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大多都在本科及以下水平,研究生等一些高学历的教师在高职院校中极为少见,且在这些教师中“双师型”的教师更是极为少有。

(二)人力资源管理缺乏职业化。

人力资源管理缺乏职业化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说的。由于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转型期,大多数院校仍然难以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彻底转变过来,这就导致了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方式的落后。而由于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观念在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因此,这将直接影响整个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使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制度、规范建设上、行动方针上、发展策略上等方面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束缚与影响。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层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才对于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观念依然停留在将大量资金的投入作为学校发展动力的阶段,而事实上,只有高效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真正促进学校未来的长远发展。就当前高职院校管理者的来源渠道来看,一部分管理人员是伴随着学校的成长而存在的员工,一部分是从公办学校聘用而来的。这些管理人员不是缺乏系统化的管理经验、知识,就是年龄偏大、思想保守,难以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并且学校教育、培训经费的缺乏也使得高职院校难以对管理人员开展全面、系统的管理培训,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化管理的缺乏。

(三)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性。

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性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来说的。由于行政管理人员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认为自身是管理者,而并非是服务者,使得其难以以一个服务者的心态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以切实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各部门的人员配备在数量和质量上严重不齐,且各部门人员具有较强的本位意识。二是各行政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密切的配合,办事效率较低。三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轻视,行政人员很少获得进修、培训的机会,且对于学校中层的管理者难以做到有效的更新。这些都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改革工作难以开展。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化对策

(一)更新管理观念。

对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来说,管理观念的先进与否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的管理者对于人才的重要性应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正式纳入到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去。更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用现代的人才观、以教师为根本的发展观去取代原有的人事观,是提升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措施。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在充分认识人才在学校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走出去,通过开放式办学模式,主动接收外部的新思想,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去很好地适应外部的新变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注重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为教师以及校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化的教育、管理培训,在提升高职院校师资质量的基础上,强化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管理模式。

在常年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方面逐步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制度模式,这些制度、模式面对当今社会的新环境、新要求已经表现得难以适应。只有彻底破除这些落后管理模式的束缚,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推行新的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前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促使高职院校尽快建立起一种能够有利于人才的聚集、培养、尊重、吸纳的环境和制度。具体来说,一是要对高职院校的学术人员以及行政人员的权利进行平衡,以更好地对教师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行为进行鼓励,对于学习未来的发展以及管理使教师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为学术研究提供一种公平积极的新环境。二是要在高职院校的行政人员管理中深入推进实施职员制,以岗择人、按需设岗,通过竞争、考试等方式来选取岗位的最佳人选。主要的措施包括,对落选的人员要加强管理、破除落后的国家干部管理制度、建立岗位聘任设置领导小组、岗位设置科学合理化、机构编制科学合理化。

(三)优化人员结构。

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教育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后勤人员数量过多,这种不合理的人员结构对于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阻碍了高职院校未来的良好发展。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为使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优化,必须积极对学校的人员结构作出科学的优化和调整。具体来说,一是要对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对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科学之间的知识结构进行平衡,使教师在精通社会科学以及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很好地掌握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以提升教师触类旁通的能力,使教师的质量得到提升,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二是对教师的学历结构进行优化。通过对国内外优秀人才如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吸收,来为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通过一系列奖励制度的实施,鼓励教师在学历上进行提升。三是对教师的职称结构进行优化,依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实际条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职称结构,通过工作环境以及工资待遇的优化对公办院校的优秀教师进行积极的吸纳,以壮大本院校的师资队伍,提升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意见范文 第28篇

基层事业单位职工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众所周知,基层事业单位工作烦琐棘手,要做好农村基层工作,基层干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从当前基层人力资源储备的现实来看,女职工所占比例要比男职工相对多些,要实现基层事业单位服务型功能转型升级,优化基层人才队伍,

提高基层人员工作效率,基层事业单位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更成为当前机制改革的焦点。

那么,如何发挥“半边天”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给她们一个适合展示自我、发挥自我的平台,成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从女职工的特点说起,分析了在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容易忽略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对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举措,

希望在基层工作中,能提高女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基层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配置,对提高全员工作效率有所帮助。

关键词:基层事业单位;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无论是在社会招聘还是在实际工作中要面对的各种阻力都要多于男性,再加上女性自身固有的特点,

所以纵观女职工的总体表现,不如男职工出色,尤其在基层事业单位表现的更为突出。

面对这样的现实,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们应该与人事部门联合起来,结合目前事业单位的岗位,提高女职工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教育,以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女职工的特点

首先,“爱唠叨”是女人最大的特点,这也是“三个女人一台戏”的最突出表现,所以女职工情绪容易波动,

稍有不顺心的事都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女职工除工作之外的负面压力大,如带孩子、照顾双方父母、操持家务等也会影响其自身的工作质量。

再次,女职工大多数都性格比较内向、自尊心比较强,遇事容易产生沮丧情绪,如果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很难保持冷静与清醒的思维,从而影响其工作职能的发挥。

最后,女职工的总体劳动强度大,在我国,一般家庭里的生活琐事几乎都由女性承担,这是千百年来留下的习俗;

在单位的工作中,尤其基层事业单位是服务于百姓的窗口,琐事、烦事都要多于其他部门,这样给女职工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

二、基层事业单位在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从女职工的特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其综合幸福指数低于男职工,各方面综合压力对工作的影响高于男职工,

但是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部门没有关注女职工的上述特点,在工作中忽略对女职工的优化管理,从而制约了女职工工作能力的发挥,具体如下:

1.从招聘到使用再到提拔,更倾向于男职工鉴于女性的自身特点,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

招聘人数、招聘年龄、招聘专业等方面对女性要求都高于男性,这样导致女职工的人数在逐渐减少、年龄在逐渐增高,导致女职工的年龄结构两极分化。

在使用上,一般将大多数女职工分配到无关紧要的岗位,而不是遵循着岗位与工作能力最佳组合,从而影响女职工的工作热情。

在提拔上,同样的表现与业绩,同样的工作能力,男职工优先于女职工,从而刺伤了女职工的自尊心。

最终导致多数女职工工作无激情与责任,在不求上进中混日子。

2.对女职工的权益体现不足随着事业单位进一步推进深化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也和企业一样,实行岗位定员定编,

这种人员管理模式本身没有错误,但是许多事业单位在机制运用中缺乏公平性,影响了女职工的合法权利,给女职工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如许多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少,工作量大,甚至一人身兼多职,没有替补人员与储备人员。

许多女职工都担心一旦休产假或者育儿假过长,自己目前的工作岗位将会受到影响,所以许多女职工在惴惴不安中休完法定假期后马上回到工作岗位。

再有许多事业单位,月底、年底许多工作岗位加班加点,管理者考虑的是自己的业绩与单位的工作效率,而没有考虑女职工的自身特点与其合法权益,导致女职工在精神上与身体上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女职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女职工自身的原因,也有管理部门以及人事部门的责任,那么,如何通过共同努力,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