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9252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71分钟。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1篇
【摘要】真正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长期效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真正的成人成才,才是我们教育必须坚持、不懈追求、孜孜奋斗的方向;而活跃课堂气氛在高中历史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中亦为重要,因为高中学生较之于小学初中学生更具有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与老师之间更能进行语言、思想、情感的沟通。更需要课堂的活跃性和幽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学生的激情、激情比方法更重要。所以改变古板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素质教育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精辟开讲,先声夺人。“文如看山不喜平”一种新奇巧妙、引人人胜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一上课就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准备心理之中,很快就能集中全部的情感、意志于学习新课上。因此,教师应精心组织导入,或巧设疑问,或以情动人,或结合时事……通过不同的方式巧妙、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渴望获取知识的境界,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其次,求新求异,不断创新;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丰富感人的画卷,但大部分的学生不爱学习历史,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还是由于历史课堂教学不尽人意,缺乏趣味性;为此,我大胆探索,力求在“新”、“异”上创出特色来。最后,营造情景,以情求趣。恰当合适的语言会很快将学生引入思辨的天地,趣味横生的语言会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教师应该用语言魅力征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喜学、乐学,陶醉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二、重实践和观查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用于感化我们的同学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去融化别人的错误,那不是放纵而是原谅,在潜移默化中改正别人的错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吉鸿昌的“恨不抗xxx,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xxx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最好的三观教育的材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扬起三观教育的激情。学习历史要与现实相结合,做到社会化实用化。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学习历史关注社会,既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又关注高考热点、难点问题;从古代的毁林开荒到今天的退耕还林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从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到今天的全球一体化和地球村。都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从历史的悲剧中去领会和总结今天的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加快社会发展。让学生学以致用,从成就感和责任感中去增加兴趣。
三、在探索中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刻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探索,参与知识的形式过程,少灌输、多活动。通过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观察、思考、做做,议议等过程中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讲解,自己去小结,不仅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更使学生学会学习。波利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发现探求新知。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找到了一些方法,学生情绪高涨,都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而激动、骄傲,学习气氛热烈而活跃。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则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就趋于呆板,那么在课堂上何不尝试让学生讲、老师听呢?不仅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基于这种思想,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的教材内容,可充分让学生探索道理,讲思考方法。这样教学学生探索有激情,讨论的比较方法超出了书上列举的范围,且印象深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有深度,更有创新度。
四、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展示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形象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就会印象不深。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再现历史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在历史研究中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图片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可以把历史的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最后,高中历史具有信息量大、思维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内容丰富而复杂,贴近现实生活,素来是历史研究的活跃领域,给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资料,也出了许多难题。如何教好训中历史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课题,我也每个高中历史教师的责任。这需要我们教师有较强的理论功力,但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高中历史教学一定能迎来一个新明天!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2篇
唐朝年间,有许多人叱咤风云。然而我却对唐玄宗是情有独钟,他那精湛的统治能力,巧妙的用人。唐玄宗为广纳贤人,不惜委屈自己,这都让我一一折服,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此明理的皇帝最后也因贪图享乐而自作自受。
当年的开元时期,可谓是繁荣富庶,毫无疑问,乃唐玄宗的统治优良也。选用姚崇作相,给繁荣又加上了一层必然。黄金搭档在一起当然把唐朝的繁荣体现得栩栩尽致。唐朝诗赋让人醉生梦死,都是因为唐玄宗把诗赋加进了进士科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朝农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唐玄宗任君期间,共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引的水稻也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手工业日益发达,丝绸品渐渐出炉,技术高超。它的陶瓷业也不甘落后,奋勇直追,推出至今有名的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和唐三彩,在陶瓷业独领风骚。
数千古风云人物,还看唐朝。
人无非此一时,彼一时。唐玄宗也无例外。也许是当时的硕大成就让他过分自信,他如同井底之蛙,在井里是一片繁荣景象,以为这儿已经是世界的边缘,但未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日益的贪图享乐的心理油然而生,杨贵妃又闯入他的视线,无疑这时的朝政如同一本长篇的乏味文章,而眼前杨贵妃却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小说。当然他选择了“小说”。“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至理名言,在唐玄宗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仰慕唐朝那时的风光,敬仰唐玄宗的能力,但是叹息却成为文章的末尾插曲。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历史论文
一、多元史观内涵解读
我们主张多元的历史,那么什么是多元史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四种史观,即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史观、阶级史观、正统史观、英雄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在新课标改革之后,传统的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逐渐淡化。
现代化史观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在认识历史的范围上,要改变以往偏重政治史的习惯,将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内容视为文明演进的重要内容,文明史观要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二、新史观下的历史教学
新的课标,宽泛的高考立意,全面的史观,这些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历史观。
1、教学理念的转变。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称之为科学的,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如必修一对xxx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比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2、在新史观的指导下整合教材。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编排教材即体现在三个必修模块上,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避免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的重复。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教材从文明史角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古代雅典和罗马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等重大主题。物质文明方面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近代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在文明是关下人们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精神文明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成为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3、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称之为科学的。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如必修一对xxx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比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4、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在教学常过程中,应该注重多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关注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引导学生从更新、更具时代感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历史。对最新史学动态的关注,对一线的中学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之后,这都是我们必修的功课之一。在日常生活之中,更多地积累素材。要合理地运用教材。教材是教师师和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资料,所以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已有的资源。如相关版教材的知识链接,这些内容应该是专家们精心选来的,价值不容小觑。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多元史观在新课程中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僵化的看待历史的态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历史,从而适应了新时期的要求。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4篇
摘要:高考历史小论文作为高考新题型已出现两年,它立意高、题型新,在高考中属于难度大得分低的试题,备受社会关注。在解答这种题时,首先要浏览材料,找到关键词,明确观点,然后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最后再下笔成文。要讲究格式,注重史论结合。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试题特点;解题技巧
新课程改革以来,湖南省已经参加了2010、201 1年两次高考。在新课标文综历史卷中,我们不难发现,就是试卷中出现以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论的新题型。它要求学生能够在紧张的考场环境中写出一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小论文。这种题型设计极大地反映了新课程对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的考查,符合新课程改革方向,且在今年的试卷中很可能还会继续保持。因此,笔者认为,认真研究近两年的高考历史小论文真题,分析其试题特点和解题技巧,这对掌握解题技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试题特点分析
1.立意高,题型新
小论文这种新题型既要求考生具备阅读、理解、推理等方面能力,又要有一定史学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有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形成文字表达的能力。这些完全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历史大纲的要求,是对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和高考考纲的充分体现和完美诠释。同时,这种特点有利于拉开不同层次考生的差距,体现高校选拔功能,也很好地实现了与大学学科内容的“无缝对接”。
2.难度大,得分低
从2010年和201 1年的高考中得知,2010年围绕“^v^所说历史前提认识”的13分题,难度系数、全省平均分分,其中,根据抽样调查显示,5分以下的考生占抽样考生数的%,特别是得0分的考生占抽样考生的比例为%;6~9分段的考生占抽样考生%;10~13分段的考生占抽样考生1,4%。而2011年的有关“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的12分题,难度系数、全省平均分分,比上年提高了分。
3.使用最新的评价方法
这种题放弃了高考历史阅卷中常用的要点给分法,采用现在SOLO分类评价法。该方法由香港大学约翰·比格斯(Biggs)教授创建,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层次、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关联结构层次、拓展抽象结构层次。这种方法在计分上更加灵活,但不便于具体操作,因此,在201 1年很多省份就将SOLO分类评价法与采分点评分两者结合起来,即从论述与思维层次两个方面计分,具体分为四个部分计分:观点计分、史实计分、结构层次计分、整体计分等。
因此,这种题一出来就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虽然有部分教师明确否定,但是更多的专家教师都对这种题型表示肯定,认为这种题既考查了考生的知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因此,这种小议论文形式的题型也出现了在2012年文综历史卷中,并且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解题技巧分析
笔者将以2010、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卷真题为例,试图分析。
1.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
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理解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由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 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结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2.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
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小议论文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选拔。
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我们就要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运用我们分析原因的一般方法(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去寻找史实。比如经济上,我们就可以想到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或者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等。而2011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们最好是从内外因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既符合唯物史观,也利于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
3.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
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其实,开头不要写太多,要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就这样写:“^v^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或者如,201 1年的“西方崛起”:“西方的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和外来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政治方面,就不能只说资产阶级革命,而应该表述为“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等。
要想做到以上这些,考生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一定不要只看看题目,简单构思下就完事,每篇论文都必须动笔写,要把平时的训练当成高考看待,深思熟虑,包括遣词造句,当然掌握必要的行文套路还是十分有用的。
综上所述,作为一道体现新高考理念的历史小论文,人人都得高分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了解试题设计的特点,熟练掌握基本答题技巧,在高考中多得分应该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较好,有一定史学思维和素养的考生应该要多得分甚至是高分、满分。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5篇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学生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要。新课标以教学中师生的“双边”理论为核心,指出了教师是“教”而学生是“学”的角色关系。这表明了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沟通是很关键的,这对加强教师和学生教学上的一致性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策略
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一起互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说在新课标形势下形成一套创新型的师生互动模式对教学质量来说尤为关键。初中历史教师同样要深刻地认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加强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能动性,全方位丰富教学内涵,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质,将互动教学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教师没有肩负起引导者的责任
历史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详细的课程计划,尤其是针对课上的互动活动,都要提前做好筹备工作。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许能掌握好互动的规律,但是大多时候只有学生自己在行动,而教师缺乏指导能力的话,很容易让学生偏离课程中心。所以说教师的主导性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给学生讨论空间的同时更要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保证课程的正常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缺乏活跃的氛围
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课堂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是却忽略了学生间的交流和互鉴。对于传统的分组式学习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其中,就减少了交流探讨的机会。教师可能觉得学生之间的探讨过于浅显达不到效果,无法抓住课程的重点,会延误课程的进展。但是这样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共享的学习过程着实让人觉得无趣。
(三)课堂互动内容学习价值不够高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单纯地认为互动就是给学生提问题,太多的问题设置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教师过多地关注课程进展,只是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来给不同的学生讲解,忽略了学生间的差异性,这样会给学生拘束感。目前我们需要的还是更加深入的教学。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共同学习的平台,师生之间相互了解才是关键,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角色作用。教师要明白,与学生创造出融洽的关系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改良作用。师生关系处于比较和睦的状态下学生会感觉更加轻松,学习起来没有太大的压力,和教师互动就像是一个交朋友的过程。学生会逐渐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氛围,对历史的学习更加有信心和乐趣。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给学生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环境,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教与学变得更加简单和容易,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师要做好课前的预备工作
好教师不但要好好上课,更重要的是对于每节课都要提前做好课程计划安排,提前想好互动的形式和方案,对于互动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提前想好应对政策,以免正常上课时节奏被打乱。在教师和学生的互问互答的环节之外增添多一点和历史有关的游戏环节。在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分步分组地引导,让学生尽快融入历史学习的主题,教师监督学生把握好学习节奏,以最好的学习状态上完这节课。比如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提示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前预习一下,对里面的精彩内容先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在上课时可以让有意向的学生现场表演,根据课本情节内容来进行自己的表演,增强大家对历史情节的印象,有助于历史课程的学习。
(三)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
现在的初中生可能处于比较桀骜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教师要用更温和的教学方式指引他们。相对来说他们的思维形式比较独特,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做出有效地应对方案。注意多带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活动,体会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乐趣。对于一些浮躁的学生来说,教师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能一味地责问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敏感,走上叛逆的道路。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沟通,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地方,多进行鼓励,多发现学生的讲课时要有历史情节感,将学生带入历史的发展中。
(四)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对历史人物情节的好奇心,针对课本里的故事情节加以扩展,将学生带入情节发展之中,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过程。比如说在学习《春秋》这门课时,教师课前收集好相关的典故,然后向学生提问,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历史知识渗入其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活动,还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改正和扩充,学生有哪里不清楚不了解的要及时做出解释。
(五)通过多媒体形式教学
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历史课堂学习中,并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学习模式。这样最大形式上优化了历史教学。初中生相对来说比较活泼好动,比较注重形象问题,历史原始的教材还是不够有吸引力,书本上的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伟大,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更真实生动的历史故事情节,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自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历史情感随着教学视频慢慢地发散出来,整个课堂充满愉悦的气氛。教师给学生播放《虎门销烟》的视频,学生通过幻灯片观察硝烟的壮阔前景,同时思考当时的政治格局,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此过程中历史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三、结语
根据以上论述,在初中历史互动教学不仅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还对学生本身的学习互鉴有莫大的益处。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送同学互相探讨,得到更丰富深刻的知识,同时全方位加强了学生整体素质,对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有很大作用。教师要提供更多良好的学习渠道给学生,以互动的形式交流自己的兴趣点,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6篇
摘要: 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立繁荣发展,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永续发展更是离不开对历史人文的传承和创新。在物质文明日益繁荣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对历史人文进行传承,把历史文化当中优秀的成分充分的吸收过来转换为可供现代化的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已经成为时代的焦点。
高校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意义便凸显出来,尤其是对于那些直接体现历史文明和对历史文明更为具象的表达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融入历史人文内涵,不但可以增添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性,而且还符合现代大众的欣赏习惯,并且可以吸引特定的人群,可以说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以及环境艺术作品实践性和艺术性的提高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关键词: 历史人文;环境艺术设计;高校教学;传承
艺术设计是决定创意产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能够实现我们“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当今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物质需求的标准也逐渐最求个性化、完美化,这就对从事美术和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定位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如今我国高校都设置了专业课程,重点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以期能够满足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高校也都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对艺术和设计教育的改革与高校艺术教育有着直接性的关联,必须与时俱进。
环境艺术设计之所以不同在于是以环境的本身为前提依据,以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共同实现,使得艺术设计达到最高的境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它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环境艺术实践活动与人类改造世界和影响自己周边环境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一系列特征出发,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在历史人文的熏陶下进一步发展。下面笔者将从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出发来具体研究历史人文在环境艺术设计之中的融合。
一、高校教学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教学模式的僵化
目前的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而很多教师都习以为常的按照美术教学的模式和思维来进行教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美术,加之受到美术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重视学生对于平面二维设计、电脑特效的设计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立体的思维能力。这些就造成了教学课程的单一化、形式化,使得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走向了“形式主义”或者“装饰主义”的弊端,十分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这样的课程设计缺少对学生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的学习研究时,会因为综合知识尤其是历史人文知识的匮乏而无法对设计任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表达。
2、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多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虽然借鉴的国外先进的艺术设计理念,但是却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还只是在教室中进行,并没有深入的接触实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兼具实践性和艺术性的课程,与实践脱节就意味着...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7篇
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活动课四安排了历史小论文的撰写——《科学技术与未来》。撰写历史小论文对于初中生来讲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学习形式。那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写好历史小论文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也指导过多名学生在市级以上历史小论文评比中获奖,现呈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见,以求教方家。
虽然初中历史教材一直到九年级下册才提出写历史小论文的要求,但我认为,对学生写历史小论文的要求,可以从八年级开始。其实,八年级下册的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形成的调研报告便是一篇小论文。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意识:专家学者理论水平较高,可以写学术论文,我们初中生对某一事件、人物有自己的观点,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一样可以写出历史小论文来,写论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教师在学生刚接触历史小论文写作时,可以展示部分上几届学生写的优秀小论文,展示的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让学生知道原来调查报告、读史体会(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看法)、对身边社会现象的评述都是小论文的形式,它可望而可即,从而在心理上驱除畏难情绪。
要写好一篇历史小论文,关键是要选材。我常指导学生从小处切入选材,如对历史事件、人物评论的质疑中选材。历史的过去性决定了史论大多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取的,再加上时代的局限和史家的主观性,给质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如学习《繁荣一时的隋朝》时,学生可以对隋炀帝的功过进行评论;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争》时,对日本右翼势力参拜^v^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社会生活的变化》时,就“广告可不可以夸张”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说,这些都是历史小论文很好的选材。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中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乡土资源,从一个地区的变化看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如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节中,内容很大一部分讲述了清末状元张謇在家乡兴办实业的事,这与我们三余的历史紧密相连——三余是“张謇垦牧地,江谦耕读处”,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于是我鼓励学生因地制宜,挖掘历史小论文的写作素材。有研究小组查阅了资料,知道在历史上三余地区常受海水冲击,后张謇邀请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主持兴修水闸,这些水闸有的至今仍在使用(如恒兴的三门闸),有些地方虽然闸已经拆除,但在地名上仍对建闸历史给予保留(如九门闸、中三门闸等地名),有的闸则进行了改建(如遥望港闸)。学生们在经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实地考证后,写出了《三余因闸而宜居》的历史小论文,有理有据,丰富了对当地历史的了解。有学生根据通州西部地名多“灶”字(如袁灶、姜灶)现象及三余盐垦历史,查阅了资料后,写出了《通州盐业缘何衰退》的小论文。又如在学习九年级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节中,有人反对经济全球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变化及通州家纺业与国外商家的贸易,加之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的引证,得出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的结论。
文章不厌百回改。学生的历史小论文写完以后,教师要让他们自己先审读、修改,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改建议,让学生继续修改,努力臻于完美,修改的过程是对原先思维再整理、再深化的过程。对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要提供展示平台,如班级自编小报、黑板报、晨会朗读等,让学生在展示、互评中进行观点的碰撞,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写历史小论文的过程是将历史“读厚”和“读薄”的过程:“读”厚是为了写好小论文而通过各种形式查阅资料,大量占有素材,对历史事件、人物有个比较全面认识的过程;“读薄”则是在阅读后融进了自己的体悟,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看法,有一家之言。学生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增长了历史知识,提升了思辨能力,为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打下了基础,这不是对历史小论文写作的最好肯定吗?
(南通市通州区三余中学)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8篇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嬴姓,赵氏,名政,秦庄王之子。
秦始皇是一个功大于过的皇帝。秦始皇吞并六国,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设郡县制,奠定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修驰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奠定了技术基础。但秦始皇修阿房宫,秦始皇陵等的规模极为庞大,滥用民力;焚书坑儒,抑制思想,摧残文化;法令严苛,赋税重,增大了人民的负担。
我们不能仅仅把秦始皇修长城想作是滥用民力,统治残暴的体现。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事实上也是如此。文献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秦始皇只是急功近利,不计较手段,不考虑人民的生活。
有人曾这样评价,“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这种想法有道理,但并非说儒家不好。后世用“外儒内法”,是一种“外柔而内刚”的政策。以伦理道德束缚人们,更容易治理天下,也正是吸取了秦一味用法家最终被推翻的教训。
所以说,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秦始皇。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9篇
摘要:
关键词:
历史论文
一、多元史观内涵解读
我们主张多元的历史,那么什么是多元史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四种史观,即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史观、阶级史观、正统史观、英雄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在新课标改革之后,传统的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逐渐淡化
现代化史观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的动力是工业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在认识历史的范围上,要改变以往偏重政治史的习惯,将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内容视为文明演进的重要内容。文明史观要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二、新史观下的历史教学
新的课标,宽泛的高考立意,全面的史观,这些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历史观。
1、教学理念的转变。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够称之为科学的。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如必修一对1840年的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2、在新史观的指导下整合教材。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编排教材即体现在三个必修模块上,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避免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的重复。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教材从文明史角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古代雅典和罗马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等重大主题。物质文明方面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近代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在文明是关下人们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精神文明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成为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3、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4、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在教学常过程中,应该注重多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关注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引导学生从更新、更具时代感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历史。对最新史学动态的关注,对一线的中学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之后,这都是我们必修的功课之一。在日常生活之中,更多地积累素材。要合理地运用教材。教材是教师师和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资料,所以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已有的资源。如相关版教材的知识链接,这些内容应该是专家们精心选来的,价值不容小觑。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如,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多元史观在新课程中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僵化的看待历史的态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历史,从而适应了新时期的要求。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10篇
山东省自古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齐鲁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山东东部是齐国,西部是鲁国,故山东又称“齐鲁之邦”。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都出现在山东地区。山东省还是汉唐丝绸贸易的主要供货地,是丝绸之路的源头。山东历史上曾出现了一大批在中华文化乃至世界上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
曲阜三孔: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另外,文学史上,也有“三孔”之说。“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大汶口文化属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种植适合黄河流域的耐旱作物——粟。
大汶口文化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1982年被^v^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11篇
人们的历史是一条浩瀚的长河。几千年来,人们泛着时代的轻舟,在历史长河上留下了一道道长痕:兴盛与衰弱,辉煌与惨淡,朝阳暖月与血雨腥风无数历史苍桑在来去轮换,时代的阔步在前进,人们向前发展的阶段总是那么值得让人回味。
历史蕴含着真知,了解昨天,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是为了向往明天,吸取宝贵的人生经验与启迪,从而更好地充实今天、创造明天。
民族的英雄,祖国的功臣,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在民族的毫发间,热血横洒,才有了现在祖国的富强。作为新时代的先锋,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先烈们爱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热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我真横刀向天吴,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情操
我们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安祥的美好社会难道不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吗?我想是的,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所以,我们应当树爱国之心,立爱国之志。以钢一般的意志,火一样的热情,继承革命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味它是为了让我们今天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当自己过去的光荣、耻辱成为远去的背影时,我们为自己曾经拥有过这样的一次历史之旅而感到赞叹不己!
因此,我们应为了充实自己的人生,而了解历史,让自己的一生成为日后历史舞台上的主角!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12篇
飘雪纷纷飞,漾出,漫漫长路走过历史的痕迹。
落叶于秋而落,哪的醉人菊花香。孰不知今日埋怨芬芳尽,为人流泪之海角。暮至,久归,闻窗外,娆星满空,划破天际,让这寂寞之夜变得些许多彩。
澄澈的夜空,难得再见繁星满空,盘旋天际,那一颗颗闪烁的性,不是眼睛在明明闪着,而是历史的再度坠落。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从指间划过,虽然很轻柔没有触觉,但是却在历史的磨盘上留下辉煌耀人的痕迹。
渐渐徘徊着,也许此夜里也该走过那一片历史的痕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知新替,可以明得失。
历史的痕迹在漫漫岁月中,夺人眼目。自夏商周到元明清,多少美丽的历史匆匆而过,留下了令后人追求不止的历史境地。伴着朝代的更替,文化的历史也不容错过。自大志吟诵“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此等豪情壮志,焉以得之?在历史的轨迹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战绩与辉煌,更多的则是那豪气的诗歌。醉酒以歌月,徘徊月下,多少浪漫情怀集于笔下,抒下千古情篇感苍地。依于柱边,望江而待君,此等千古情肠,又是尝的呢?满地黄花堆积,惆怅满怀的色彩,让人孤独难耐。
还有太多太多历史痕迹,静静驻留在苍茫世间。
不知道何时起,青春的岁月似乎也印下了太多的历史,览本本日记,那会青春的历史所留下的痕迹,再度畅谈,似续书而读,别有一翻特别的情趣。那似乎有一种呼吸的急促,耐人寻味,寻根追底。
真的这样无法忘记青春的史册,小时候嬉戏顽皮,那是青春的初展,那么纯朴可爱,善良幼稚,逐渐的成长,青春同时也拥有了梦想与不懈的动力,展现了的不再是那样的一种单纯而是九零后应有的那样一种热情与自信。
思绪辗转了,些许的美丽转眼间就载入了,不知道孰是孰非,也许是一种真实与幻想间的错觉而已。
历史的痕迹,在漫漫长路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印记,没有人抹,也不能够抹平,多一丝的平静,享一点的历史,窥视古今四季的浪漫,独享今朝无尽的繁华。
就这样走过历史的痕迹,也将载入新的历史。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13篇
历史小论文题是近些年高考尤其是新课标卷中非常受推崇的新题型,考查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体现了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方向。其命题特点是:以研究性学习为命题目标,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作答原则,以开放性为答题形式,往往从前沿学术观点入手提供几个观点材料,对学生的历史能力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查。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该题型诸多专家学者的解题论述多见于报刊,但从教学实践来说,总有些高屋建瓴,不好把握。如何从学生的视角,让该题型更好操作,笔者做如下尝试,不当之处,共同商榷。
一、试题类型:
历史小论文题按命题形式分为两类:提供观点型开放题;提炼观点型开放题。
提供观点型开放题即材料中提供现成观点,学生可针对任一观点加以评价,也可以根据自己认知水平,提出其他观点进行论证。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照样可以得分。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你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此题除了上述两种观点外,还可提出另外的观点,如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均半,没有主次之分。
提炼观点型开放题即材料中未提供现成观点,需要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先加以提炼再作答,难度加大一步。如2012年石家庄二模文综41题:
宋朝租佃制的普遍实行、农业的精耕细作以及农商并重的政策,促进了宋朝经济的繁荣;虽与辽、西夏、金发生战争但内部没有发生席卷全国的农民暴动,且更多的是和平友好局面;“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独优于前代”;新兴的市民阶层诞生,市民的富裕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
宋朝立国初期,发生了多次农民包括手工业者、兵士等起义,到真宗时,宋祁曾上书提出
“三冗”,-----宋朝向辽、金割地、纳贡,还向西夏输银、帛------宋朝削弱相权、兵权、行^v^以及大搞另类思想专制等举措,强化了专制集权;宋最发达的学科是理学,但理学家研究的都是远离现实的“性理”,对抵御外敌丝毫无补……宋虽发明了火药,但军事上怎么都处劣势;经济实力强,养的多为“冗兵”,科举取士越多,越无才可用,甚至奸臣辈出,火药越多,宋的可偏安领地越少;指南针越多,越找不到可供流亡的生路——陆秀夫只好抱着南宋最后的小皇帝跳海。
——孙景坛《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体评估新探》
评材料中关于宋朝历史定位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该题可提炼出如下观点:观点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全面繁荣、全面超越的重要朝代。
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观点三:宋代在历史上是全面繁荣的朝代,但这种繁荣在现实中往往呈现负效应。
二、评分方式及解题技巧:
历史小论文题没有固定答案,只给评分标准。如: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引用史实正确;概括准确;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较正确,概括较准确;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引用史实不正确;概括不准确;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针对历史小论文开放性的评分标准,我认为应从如下五方面加强解题技法指导。
1.简明扼要的亮明观点——前提。
学生尽量选择自己最擅长、有史实论证基础的观点,然后开始组织答案。亮明观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14篇
那春,那夏,那秋,那冬,依旧在忙碌着这一切一切。从出生的第一声“哇”叫,到背着沉重的书包踏上渴望已久的求学之路,直至现在的自己经历了漫长的十五年。这风、这雨的袭击,让自己看到了坚强之门,使自己学会一直沉思着,沉思着……
十五岁,自己多了一份思索。
戏曲·思索。
从小自己就被那电视里的种种人物所迷住了,喜欢随着他们的表演组建哦出一些连自己都不懂的古怪动作;喜欢穿着妈妈的长裙大衣,配着一双使自己摔了无数次跟头的高跟鞋,跌跌撞撞地走着,模仿京剧人物的音色,开始对着镜子表演起来。然而,现在的自己,不再沉迷于那电视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了,不再为了高跟鞋而跌倒了,因为自己明白了:人生不就是一部连续剧吗?自己不就是戏中的主角吗?只要做好现在的自己,这部续剧不就是很精彩很精彩吗?那因情况而跌倒而摔伤不就是人生坎坷路上的种种挫折吗?只要你不放弃,演好你现在的角色,不就是很完美吗?
历史·思索。
历史的悠久,岁月的漫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好好珍惜现在,不然眨眼间又是一个历史。以前自己幼声幼气地问妈妈:“妈咪,历史是什么?”吗犹豫了许久说:“女儿,时间就是历史,昨天是历史,刚刚的前一秒也是历史。”当时的自己还不明白,以为历史就是以前,以前就是历史。当自己开始接触历史,当自己开始寻找历史,当自己开始重视历史,历史就不是纯粹的历史。自己开始学会说“让那成为一种历史。”“不要让这乘务一种历史。”自己懂得,历史就是时间,一秒钟钱你是什么,那么后一秒到时,刚刚的前一秒就是历史,从山顶洞人的出现到到现在的前一秒都是一种历史。这些都是一分一秒的时间积累起来的所以自己们要好好珍惜时间,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
十五岁,自己多了一份思索……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15篇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的现状
中国式课堂教育向来是教师教、学生学。历史课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十分枯燥。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发生的时间、人物、事件需要学生死记硬背,这就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排斥。而且很多历史事件的时间很接近,学生容易混乱,这也导致历史课程更加枯燥。很多教师认为历史课程就是按照教材死记硬背,把史实向学生讲清楚,并且让学生记住,就完成了历史课程的教学。这样导致学生学习没动力、教师讲课没激情,高中的历史教学一味灌输知识,课堂过分枯燥、缺少趣味性,这些原因最终导致学生成绩不佳。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在日益更新、进步,我国大量课堂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一些教师因为年龄和心态的原因,无法接受新鲜事物,认为多媒体教学不靠谱,所以依旧选择枯燥的教学方法;或者是被迫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是放简单的几张图片给学生看看,课堂上依旧只顾着自己讲课,不允许学生说话,严重阻碍学生和教师的沟通,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很多学校历史教师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不够。现今社会,我国依旧存在校园教师素质和文化水平低的情况,这也是我国高中学生对于要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调查研究显示,教师学历高、素质高、专业水平高,对活跃课堂气氛更加专业,学生也更加喜欢。一些整体素质不高的教师,只会照着书本上的知识讲,没有一点延伸和讨论,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会产生听课不如自己看书的心理,积极性自然下降。当今社会,部分教师的职业态度存在很大问题,没有把教育事业当成骄傲,而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只考虑自身利益,对教学缺乏热情。他们认为只要把教科书上的内容教给学生就万事大吉。这一点在历史课上可以充分反映出来,因为历史和其他课程不一样。很多人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但是调查表明,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多一些互动,或者增加课堂乐趣,学生很容易在欢乐的氛围中记住历史知识。
二、高中历史课堂如何引入历史故事
第一,想要学生学好历史,首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有乐趣的情况下感到有兴趣,最后转变成志趣,因此历史课的学习要融入历史故事。历史故事有一定的情节,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解,学生自然会记住这个故事。第二,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要把所学内容和历史故事相融合,在讲故事的时候带入历史知识,随后再加以强调。最好可以在不篡改历史的情况下,把故事加以修改,在重点知识的部分加入比较精彩的内容。这样事后再次强调的时候,学生更容易记住。第三,在历史知识中结合历史故事,最好采用穿插教学的办法,不能一味地讲解知识,也不能一味地说故事,要把这两者相结合,并不断提出小问题,或者讲出小笑话,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要教师准备得充分,学生一定会在娱乐中增长知识。第四,教师可以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让学生查找下一节课的历史小故事,在开课之后利用课堂前十分钟,让学生在讲台上讲故事,并且提出自己讲的故事内容和本堂课知识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记住历史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将历史故事引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是非常具有可实施性和操作性的。本文虽然没有十分详细地对高中历史课堂该如何引用历史故事做出解释,但是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历史故事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辅助材料,对于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历史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16篇
在我的脑海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刘邦、项羽、曹操、诸葛孔明、岳飞、郑成功、戚继光……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他便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
诸葛孔明姓诸葛,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人称卧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军事家。他一生追随刘备,多次为刘备打仗时出谋划策,帮助刘备取荆州,得马超,破许昌……一生为蜀国立下的功绩不计其数,直到刘备死后,诸葛孔明为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由于大将魏延的不慎,在五十九岁时去世,死前留下了一个图本和以后出事的应对措施,帮助蜀国在他死后仍然像以前那样兴旺了一阵子。
诸葛孔明一生经历过许多大的战争,且计谋大部分是诸葛孔明出的。比如说草船借箭:周瑜心胸狭窄,嫉妒诸葛孔明的才华,想方设法的要除掉诸葛孔明。这时正值秋日,在许昌整顿了一年的曹军现已精神焕发,准备驾船攻打江南。周瑜得知消息,本想全力抗曹,但是军中却缺少弓箭,周瑜便想出一计,让诸葛孔明赶造十万支箭,若十日内没有完成,便军法处置。然而诸葛孔明并没有抱怨,而是说只需三日便可完工。周瑜嘲笑诸葛孔明说大话,于是便任由他去了。
第二天,诸葛孔明把从鲁肃那里借来的二十艘快船推入水中,船上插满了草人,并下令向曹军水寨进发。这一天正好有雾,曹军的视线不好,错把草人当成了士兵。霎时间,曹军朝草船万箭齐发,都射在了草人的身上。每条船上足足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上轻而易举凑齐了十万多支箭,周瑜哑口无言,计划落空。
诸葛孔明最令人感动的便是他对刘备的忠心。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刘备疾病缠身的那一段时间里,诸葛孔明对他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刘备死后,有才能的诸葛孔明并没有称王称帝之心,而是全力帮助后主刘禅带兵打仗,管理国家大事,对待刘备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那样,但是蜀国有才能的人都相继死去,诸葛孔明一个人独木难支,难管朝政,最终死去。他在临死时还在关心着国家大事。
诸葛孔明这个令人感动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永远不会被人忘却。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17篇
已是几度春秋,岁月的车轮无情地碾过,历史中的所有的功过是非已经淡却在人们的脑海,封尘的岁月,永不泯灭的是道德的光辉与祖国的发展。
中国那鲜艳的五星红旗是由革命战士们的鲜血洒制而成的。历史中,无数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谱写的那么伟大的史诗。又有多少人能够回想当年联系现在为祖国作出一份贡献。一个人出生并非有着天生的才华,成为所谓的天才,拥有着与生俱来的勇气,成为所谓的勇士,他们所经历的磨难是一般人无法想象到得。这又是每个伟人的必经之路,即使离开一切都组成了现在的新中国。
你也许会问我为何会提到历史,因为我知道今日的辉煌是由历史中的伟大人物谱写而成的。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已经越来越发达。登月球、举办奥运会、环宇宙已从昔日的梦想化为现实。家家户户用上电器已不是问题了。老百姓可以在法律的保护下,快快乐乐地生活:学生们可以在学校里,看腾飞的白鸽,看高扬的国旗,学习着书中和生活中的知识;中年:可以找一份安心的工作,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做一个诚实、善良、知法守法的人;老年:可以再晚辈的尊重下,安享晚年。
多么美好的生活,我想每一个人都希望社会团结,那么未来怎么样?不但需要我们来憧憬,还需要我们来尽一份力,即使一个人的力量那么微弱,但是,只要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人多力量大,保留这一切就很容易变成现实。繁华的街道,绚丽的霓虹灯,高大挺拔的树木这只要大家携手就可以成为未来,只要大家出一份力:每人节约一度电,全国13亿人就能节约13亿度电;每人节约一滴水,全国13亿人就能帮助一个缺水地区;每人节约1元钱,全国13亿人就能救助多少失学儿童。
其实,未来并不需要我们憧憬,只需13亿人的中国心来感化世界,感化梦想,未来就不是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18篇
浩浩荡荡的上下五千年里,无数红颜翠鬓隐没在史海深涛中,不为今人所知。但总有明珠真金,在吹尽狂沙后,搁在浅滩中,为世人称道。也许自身是个直性的女孩儿,最恨那些悲悲切切,整天无病呻吟的主儿,对那烈性女子却是情有独钟。那金谷园崇绮楼下一跃而下决绝的身影,便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绿珠。
说起绿珠,则必谈石崇。读过历史人物的人都知道:斯人是中国奢侈史上的巨臂,贪污和腐败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建成的金谷园中莺莺燕燕,绿珠再美,不过是他的一个玩器罢了,但后来产生的凄美爱情,却让人唏嘘!
那个美而薄命的女子,远嫁离开家乡,有如昭君出塞般的勇敢不屈服,在桃红柳绿的金谷园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自己的真爱。富可敌国的爱人为她建起极尽奢华的“崇绮楼”以寄托她思念家乡的情怀。这个灰姑娘式的成功在今天看来依然让人艳羡。
可就如歌词中所述“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石崇的炫富最终成为他和她惹祸上身。“司马伦之乱”其亲信孙秀使人向石崇索绿珠,崇尽出婢妾数十人以示之,皆绝色。说随便挑,使者固要绿珠,石崇勃然说:“绿珠吾所爱者,不可得也。”使者进出几次,索绿珠,不可得。后来孙秀矫诏抓石崇,石崇正在饮酒作乐,甲士进来,石崇语绿珠:“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观前”,投楼而死。从此“一缕青风魂归去,相伴九仙会琼瑶。”
她的内心是感动而又心痛,给了她一切的那个人因自己而获罪,得罪权贵,她的心中怕是充满了内疚和快乐。
绿珠是善良的,她不愿辜负石崇对她的深切情意,那十个绝色的婢妾在石崇眼中只是任人挑选的器物,只有绿珠才是他在乎的人。她决绝地纵身一跃,以报相与之情,知恩之遇。要知道,凭她的花容月貌,才艺双绝,在孙秀处有何尝不享尽荣华富贵呢?
素来很恨古人推崇的什么“三贞九烈”,丈夫短命却剥夺妻子享受生活的权利,被人污辱调戏不是恶人的错,自己反要寻死觅活的,岂不荒唐!
但绿珠的倾情一跃发自内心,至真至纯,让千百年后的我依然感受到爱的勇敢,超越生死。
红楼梦中忠贞寂寞的黛玉在《五美吟》中这样写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想必她也是羡慕的,曾拥有过爱,值了!
百年离恨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须知女子的爱也可这样刚烈,远胜撰写历史的那类推卸责任的人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19篇
目前在新课改形势下,不少历史教师通过布置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以改变传统布置作业的方式。但是笔者发现很多老师只布置了这项任务却疏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有时这种活动甚至成为教师为顺应课改形势象征性地布置的任务,成为课堂的一种摆设,根本达不到活动应有的效果。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中学生对于怎样写论文、怎样的论文具有较高的价值等问题并不清楚。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如果布置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就应进行细致科学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撰写论文的具体方法,使其探究能力真正得到提高,让这项活动具有真正的意义、达到良好的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教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
一、教学生如何选取论题
1.论题选择要新颖,不能重炒旧饭,做一些浪费时间的无用功
2.论题不要列得太大
因为中学生尚未具备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能力进行资料的查找和撰写过长篇幅的论文,因此题目选取较小,比较容易阐释到位,自己的观点也容易站得住脚。太大的论题会因为自己论证不充分而导致空洞、无说服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在跟我交流的时候表示自己对中国古代军事史很感兴趣,很想写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我说:“你的想法很好,但是你最好选取古代军事史当中的某一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如果一下子列出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的论题,就太大了,不容易一下阐述到位。”后来这位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对我国古代一些重要军事家的某一方面军事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比较,写出了一篇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章。
3.论题所用措词要力求精当、新颖
这样便于一下子吸引读者,令读者一看到题目即有一种想阅读文章的欲望。另外还要注意措词应略显谦虚之意,不能显得唯有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无可厚非的。为此我搜集了一些典型的论文标题向学生进行了介绍,让学生关注其中一些常用措词,诸如:刍议、浅谈、初探、之我见等。通过这样的辅导,学生自然对如何选题和拟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教学生如何树立观点
1.论点应观点鲜明
2.论点应紧扣主题,充分为论题服务
论点应紧扣主题,否则会有偏题、走题之感。
3.论点应做到言简意赅
论点应尽量语言简洁、上下对仗、字数适当,个别引领观点的词语亦可相同或相似,这样让人阅读起来会觉得较顺畅、整齐。
三、教学生如何充实论据
在辅导学生树立好论点后,下一步就是辅导学生充实论据,论据好比文章的血肉,充足、有力的论据可以使文章非常生动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从而使自己树立的论点站稳脚跟。为此笔者提醒教师辅导学生充实论据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历史论文的论据要真实有价值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20篇
自从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第3问出现高考历史小论文新题型开始,在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以一道独立的小论文试题呈现,在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第3问也以小论文形式命题,它现在已经成为新高考的一大亮点,并且受到高考一线老师和教育专家的认同,现在成为新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同学们应该在备考中给予一定重视。这类题型主要呈现四大基本特点,同学们可以相应采取四大对策,具体如下:
一、 小论文试题的基本特点
1. 能力要求专业化
历史学可以分为史实的考证、史事的理解、理论概括、史学评价四大能力层次,《考试说明》也规定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大能力要求,而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就是属于史学评价层次范畴,要求同学们具有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要有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学科能力,这种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要求同学们具有一定的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历史试题对能力的要求显然具有专业化倾向。
2. 考查内容固定化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第3问是“对材料三中的^v^的历史认识的评价”,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是“根据这段材料选择观点进行历史评论”,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第3问是“根据材料中历史学家陈旭麓关于生产方式变化的历史认识进行评价”,显然小论文考查内容都是以固定的、有范围的、具体的史家和史著的历史理论作为依托材料,创设新情境,让同学们对固定的材料所涉及的重大史学理论和认识观点进行概括、提炼,形成逻辑严谨、阐释有序、主旨明确的历史小论文,所以试题考查内容呈现固定化特点。
3. 考查形式多样化
虽然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考查内容的呈现都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这样共同特点,但考查内容呈现的具体形式各有特色: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其实是传统的材料问答题,是“老树开新花”,嫁接新高考命题意图;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是一种创新题型,具有开放性特点,能够考查同学们从不同视角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最高;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是史学探究题型,考查同学们探究能力和史证意识,也是一种创新题型,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和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这两种呈现形式将是历史小论文命题呈现的主导题型,因此试题考查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二、 小论文试题的备考对策
1. 做题方法科学化
做任何题型都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掌握做题技巧,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做题效果,做历史小论文题型也不例外,小论文通常由主题观点、论点、论据三部分组成,有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所以做题第一步要从史家和史著的历史理论材料中阅读、提炼要评析的观点,确立小论文要阐述的主题;第二步根据主题内涵具体分解为若干具体小论点,选择以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其中某一史学范式作为评论视角,论证主题内容的合理性,初步形成全文的思维框架;第三步联系自己所储备的史实来支撑每一具体论点,做到论从史出,史实与论点之间有严谨的逻辑顺序,构成严密的因果关系;最终以清晰的思路来进行全文阐释,思维要有层次性、逻辑性、整体性。
2. 新史学范式运用常态化
历史学就是历史理论学,不仅新高考教材编写渗透着新的史学范式,而且新高考命题者也越来越关注史学前沿理论,而历史小论文题型是这些新理论的最好呈现形式,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整体史观等新史学范式,它们是认知历史和诠释历史的不同视角和方式,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和阐释历史,有助于我们更为真切、全面、辩证地认识客观史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客观历史本体的不同面,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体现评论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个性,所以在备考复习中要领悟新史学范式理论内涵,运用不同新史学范式理论对重大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理解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运用不同新史学范式理论构建、整合新的知识体系,串联构建中外历史发展的清晰主线与整体框架,为将来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提供史识、论点、论据。
3. 历史思维和史证意识培养化
撰写历史小论文通常需要具备很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即依据历史事实,分析历史思维、挖掘历史智慧的能力,既包括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归纳、论证等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历史的眼光、观念和方法,是史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历史学的本质要求。但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理解、以新史观范式为指导、以主题专题通史形式构建纵横交错的宏观知识体系、以学术前沿、热点焦点问题来联系历史,着力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强化自己的历史实证意识,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使自己的每一个历史认识和判断都有坚实的史实作为支撑,形成史实越确凿、丰富、充分,由之得出的历史认识就越全面、辩证、有说服力,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做到史实与论点之间符合严谨的归纳逻辑,构成严密的因果关系。
4. 实践训练典型化
仅仅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做题方法和技巧,并不能说明做题效果一定就好,要想提高做题效果,关键是加大平时的实践训练,要有目的性的、有针对性地精心挑选有新意、有价值、典型的符合高考命题趋势的小论文试题,难度要尽量接近高考,最好把近阶段各市模拟试题中涉及的小论文题型作为专题进行定时、定量训练,力争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21篇
【摘 要】文章拟在阐述历史小论文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撰写历史小论文应注意的问题及意义,建议把撰写历史小论文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目的在于丰富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实践分析能力,提高中学历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生;历史小论文;历史教学;实践与探索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应由过去关注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由只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结果,以及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体验[1]。而对于中学的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是新课改标准下历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笔者认为指导中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历史小论文的写作集论述、论证和评议于一体,是思维训练由思考到理论总结的过程,它能强烈呼唤起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历史小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搜寻资料、寻访历史古迹等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动脑习惯的养成,进而便于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形成。下面就历史小论文有关教学方法、撰写历史小论文应注意的问题及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作粗浅的探讨。
一、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教学方法
1、设计一个情境。即设计出一个让学生产生疑问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情境。如学完了《^v^战争》这一课程之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以^v^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为主题,从历史的角度写一篇小论文,请自拟标题试论自己的观点。
2、提供一些材料。考虑到初中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性,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课外资料外,教师还需要提供一些可靠的历史材料作为补充,可以选择历史原始资料,也可以选择后人对历史事件及历史过程的认识和评论。如学完了《太平天国运动》后,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来探讨和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写一篇小论文。教师可作提示如主观因素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领导集团骄傲自满及内部矛盾的激化;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客观因素有:封建势力的顽抗镇压;外国势力与国内封建势力的苟合介入等。另外,适当利用新教材,“史学争鸣”栏目,利用多元的观点来开阔学生的眼界。
3、给予一定的指导。由于初中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再受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被动和机械的学习模式。因此,对于历史小论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初中学生开始难以把握其写作方法,所以给予一定的指导非常有必要。首先要指导阅读,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审视资料;其次要指导分析讨论,教会学生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加以利用;再次要指导写作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4、给学生独立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对于教材中材料丰富、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的论题,可要求学生课堂内独立完成而对于涉及范围大且需要较强理解与分析能力的论题,就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到图书馆去读书查阅资料。此次,还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和协调工作,组织小组内讨论,开阔组员眼界及思维,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5、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评价。历史小论文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教师要认真负责地批阅每一篇文章,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可以画出其中表达准确而生动的语句,在旁边批语表扬,也可以在最后写上总批语,表扬肯定其突出之处;而对观点不明确、语句不通顺的句子则要婉言指出其不足之处。
6、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对于学生写作的情况,要做好统计工作,及时反馈给学生。要及时分析总结,开设总结课课堂,通过课堂分析总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总结的过程中,要表扬立意新颖的小论文,加以适当奖励;同时也指出并质疑观点、论据分析有误的文章,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而对于观点出现对立的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和开放,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撰写历史小论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过程从形式上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为此,历史教师有必要确立“引导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切实把学习主体放在学习者这一边,耐心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设疑。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历史的过去性决定了史论多是经间接的方式来获取,再加上时代的局限性和史家的主观性,给质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时要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展现给学生,为学生作示范,以便学生能顺着思路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学生查阅资料,寻找论据首先要选定论文题目,确定一个中心及论文写作范围。然后,按照此中心和范围,组织5~8名学生为课题小组,分工合作,这既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论证能力的指导,鼓励学生做必要的读书笔记,并开展寻访古迹,实地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去检验、论证资料的科学性、有用性。
3、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小论文的写作离不开扎实的语文功底。作为历史教师要多向语文教师学习,讨教写作技巧和作文教法,并了解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做到心中有底,有的放矢。在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论文提纲的写作,力求做到立论明确、论据充分、结构可靠。
4、注意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硬件上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场所:如阅览室和图书馆等等。历史教师也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把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做为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软件上,撰写历史小论文的组织形式也要力求灵活多样,避免枯燥乏味和单一的教学模式。
三、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
1、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多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学习历史知识,结果是“背完就忘,考完就扔(书)”[3]。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不仅所学的知识质量不高,而且记忆的牢固程度也很低,消磨了学生的兴趣,限制了思维的发展。而撰写小论文属于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实现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性学习的转变。
2、撰写小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认知能力
当学生对某个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不甚了解时,他们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那些他感兴趣的、经分析而理解的内容记忆相对要牢固。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与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在评价^v^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小论文中,学生既能看到^v^战争加快中国封建社会瓦解的一面,又能看到外国势力对中国侵略的这一面,锻炼了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评价历史事件,综合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认知能力。
3、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
“历史课的灵魂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定历史意识和历史观[4]。”历史论文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脱离史实泛泛而谈肯定行不通。对文章所使用的论据,必然要经过一番分析解剖,才能提取有效信息。历史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史论的研究过程,要求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这些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撰写小论文既要求学生应用综合知识,又要求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阅读能力、判断分析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均得到充分训练。长期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会显著增强。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这种强调知识应用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总之,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助于转变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22篇
摘要: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根本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首要目标是要使得学生成人,其次才是培养学生成才,成人就是指要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道德品质,遵守各项社会准则及道德标准,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不会威胁和伤害他人的人,而这样的一批学生才能够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本文主要围绕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健全人格;培养
健全人格是指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用正确的眼光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事物,用符合大众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去从事各项活动。高中阶段学生的人格还未完全形成,良好的健全人格教育对于这一阶段学生显得格外重要。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
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能够提供给学生们足够的参考和借鉴,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健全人格培养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高中学生很快将成人并步入社会,如果教师只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却并不注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们很可能会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陷入迷茫,而当今社会的诱惑非常多,高中学生非常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扭曲的三观,这对于他们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严重损失。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对于高中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很多高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学习缺乏兴趣,他们通常会感觉这些历史知识太过遥远,与现代生活并没有什么联系,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相对比较枯燥,很多历史教师都是围绕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人物、意义和影响等内容进行讲解。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健全人格培养可以促使教师从人文角度进行深入阐释,更加详实地刻画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进而提升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3.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性格品质
高中学生承受着非常大的学习压力,很多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够坚定,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很容易在强大的压力下产生心理变化,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后经常会出现动摇。积极开展健全人格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作用非常明显,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始终保持阳光的心态,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培养的主要目标
1.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学生意外伤亡事故使得我们认识到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生命对于他们自身及其家人的重要意义。历史教师首先让学生们形成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不要尝试危险的活动,注意安全,珍爱自己的生命,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轻言放弃。
2.遵纪守法,道德高尚
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社会生活中的各项纪律是人们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也是中华文化能够一直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们遵纪守法,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用较高的行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3.勇于创新,独立自主
高中学生在未来将成为建设祖国的核心,而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教师要让学生们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品质,在生活和学习中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科学精神,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顺利开展都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策略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通常会将教材上的内容仔细讲解给学生,教学重点集中在考试将会考查的知识点上,这种方式并不是非常适用于健全人格培养。教师可以灵活运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故事讲述法、史料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方式,通过不同教学方式的穿插和切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触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史实及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感知历史,从中接受人格教育。
2.积极开展课堂外实践活动
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高中学生人格培养的需要,特别是学生们无法将课堂学习到的内容实际应用到生活之中,不利于学生用健全人格的各项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因此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积极开展课堂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各种历史遗迹或博物馆,带领学生融入到历史场景之中,在这种环境下向学生们讲解各种知识是非常有助于学生们深入理解和体会教师讲解内容的,也是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
3.将健全人格评价纳入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人格培养同样纳入历史课程考查评价体系之中,分析学生们是否能够采用正确的观点去对待历史实践,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所进行的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根绝学生平时表现及实践表现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重点,努力使得学生们获得更好的健全人格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历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更加有效的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
四、总结
历史课程是高中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人文学科,中国具有非常悠久灿烂的历史,在历史教材中我们能够发掘出非常全面的人文素材,教师合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展开人格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对于正处于心理塑造及人格塑造关键时期的高中学生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23篇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我认为中国儒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提及儒学,首先想到的便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春秋末年,孔子创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同时主张“为政以德”,创立儒学。儒学提倡“仁”、“义”、“忠”、”恕”,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种主张,主张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但是由于当时奴隶制度趋于瓦解,各国君主无暇顾及孔子提倡的“以礼治国”的思想,儒学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战国时期,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孟子提出“性善论”,在政治上实行仁政,并提出在当时颇受争议的“民贵君轻”的主张。现实主义流派的荀子也从性善论出发,强调理的规范与教化作用。战国时期,儒学成为显学,却因为诸侯纷争,其主张不能满足地主阶级的要求而受到冷落。
同样,荀子设计的治国原则:“明分使群”、“群居和一之道,”包括理想的“王制”与具体的“富国”、“强国”之策,乃至他的“礼论”、“乐论”、“君道”等等,可以说都是非常富于现实主义的。它都是在肯定当时已经形成的社会等级和职业分工的基础上,来规定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名分和位置,并要求其各尽其职,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一致。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荀子提出的治国原则中没有一点理想主义的成分。因为,如果它的学说中一点理想主义成分都没有,那么,他的学说就不会有什么感染力,而他也就不能称为一名思想家。
儒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便是两汉时期,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的思想,实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学逐渐成为了正统思想。董仲舒的理论是阴阳家与儒
家的合流。我认为,“天人三策”是体现董仲舒和西汉时期儒学政治以及思想特点的最好体现。“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董仲舒在儒学中增加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内容,并且提出了如后归纳为三纲五常的学说。这一切都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在宋、明、清时期,儒学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性理之学的儒学, 宋朝儒学历史发展的背景是独特而鲜明的:动荡衰弱的历史背景,三教合一的文化趋势以及传统儒学的陷入困境。由此,新的儒学必然产生。新儒学产生后第一个关心的问题是宇宙论,这与传统儒学只关心社会以及政治的角度不同。周敦颐发明“太极图”,并提出精神修养的方法即成圣之方——无欲:静虚之心,动直之心。邵雍、张载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点,如太极即是气的观点等。朱熹的理学,强调的是“形而上者,无形无影即是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朱熹认为,太极包含万般之理,又是一切理的概括。在宋代,程朱理学曾经被斥为伪学,几次被查禁。到了元代才被确立为正统思想以此持续到明清时代。宋朝时期的儒学逐渐被官方化,是因为当时理学以儒学为宗吸收道教佛教之长补儒学之短,把天理、仁政、人欲内在的统一为一体,是儒学更加完整和哲理化,因此更有效的维护了封建统治等级特权制度,适应了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
到了明朝中期,程朱理学成为人们求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而逐渐失去了寻求圣贤学文的精神。陆王心学与理学相对。他们认为并不存在“理的世界”,宇宙是一个自身完整的精神实体。而这个世界即是我们经验中的世界。有心才有理。朱熹强调做学问,而阳明强调行动。阳明创的王学的内在结构是由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构成的。在这一结构中,阳明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而“致良知”是如何为圣的过程。
明清时期,儒学体系较为活跃。活跃的儒学思想对传统儒学体系的批判和继承促使我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但并未占据思想主流,性质上也并非是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尽管这种思想与明清之际的商品经济相适应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其产生的原因是^v^和阶级矛盾的尖锐。由此可见,儒学的历史地位也与当时国家的经济情况密切相关。
近现代的新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在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下产生了新儒学。在新儒学的准备和发展阶段,儒家学者曾经有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思想。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动荡,包括新中国建国前和建国后,儒学都不再有太大的发展和变化,当然也说不上有很高的历史地位。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再次产生的“儒学热”又是国人重新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化感兴趣的表现。儒家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这正对应了现在中国人对生活和社会的期待。同时还有在经济发展的副作用中蓬勃起来的道德的沦陷和社会形态的复杂,这些都促使人们开始把目光重新放到中国传统经典思想上去。
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文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当今我国社会受西方文化影响,社会西化很严重,但传统思想在国民意识形态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会不知不觉的以儒家规范为准则,受到儒家规范的约束,我们要好好学习儒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24篇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可见,中国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的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啊!科举制最大的功,在于给草根平民出人头地提供了一条通道,为维护封建统治立下大功.剩下都是过了.反观我们当今社会,平民百姓当官到底从何渠道进入?连个游戏规则都没有了,老子当官儿子跟着当,老子种地儿子跟着种, 这还不如科举制呢!请诸位注意,我们同学们这些当官当吏的,可还是20年前高考制度的产物,那时还是科举制的残余,^v^学而优则仕^v^哪!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25篇
从三皇五帝至如今,中国历经无数荣辱兴衰,中国人民也饱受身心的煎熬。
不论是唐、宋、元,中国的经济、科学都位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可自从明中到清末中国一蹶不振。可见明、清二朝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位高权重的作用。其中清朝政府的统治,对于中国的落后有一种不可推卸责任。
首先明清朝的科举制度对于人才的开发起着较大的阻力。“八股文”对于清朝文人学士起着较大的阻力。“八股文”对于明清朝文人学士的思想起了一定的阻碍。它像一个牢笼,将文人的思想拘束于一个范围内,将原本胸怀大志,可以成龙的学子们,套上了链索,使他们的文学才华不可展现的淋漓尽致发挥出来。其次,“文字狱”也为中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另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刚开始时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可是,当时西方国家发展速度飞快,逐渐超过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使中国走向落后趋势。
清朝从刚开始,“只留头,不留发”的统治到了最后的灭亡,这是值得他们反思的。当年,清朝刚入关时十分英勇。骑、射、打、猎都是他们的强项,可到后来他们一味的不务正业,奢移成性,最终酿成了清政府的衰亡,毁灭。
从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到亡国之皇溥仪,中国历经了无数的荣辱兴衰,什么割地赔款,火烧圆明园,这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耻辱,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阴影。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26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考历史论文题型的频繁出现,历史论文作业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方式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历史论文作业的沿革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价从重视知识向重视能力及历史思维的培养转变过程,以及从标准型向开放型的发展过程。但在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方面仍有许多不足,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
历史写作;作业设计;作业评价
自2001年在北京高考历史卷中推出小论文题型以后,历史写作题以其能够有效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考查思维能力综合运用、助推课程改革及其保持区分度等优势,逐渐受到考试命题者的赏识青睐,并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省份历史高考的亮丽风景线。为应对高考历史写作题,老师们开始在平时的作业中进行历史论文写作的训练。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设计历史论文写作题、如何指导学生撰写历史论文,成为当前历史教育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试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笔者最近从有关材料上获取了一道美国中学历史作业题:关于奴隶问题的短文。
1。作业介绍:完成一篇字数500—600个单词的短文,这篇短文要以两本关于奴隶问题的书为基础,其结构是以高中最常用的五段落格式来表达。这两本关于奴隶问题的书分别是:
(1)To Be a s1ave,by Ju1ius Lester。
(2)The Narrative of the 1ife of Frederick Doug1ass,by Frederick Doug1ass
你可以从下列四个主题中选择其一作为你的主题
(1)奴隶制度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残酷的;
(2)奴隶制度是非人性的;
(3)奴隶主受到奴隶制度的消极影响;
(4)奴隶是比奴隶主更好的人。
2。作业要求
引言段:
(1)引言段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且贯彻主题(3分);
(2)引言段要用正确的陈述语句(3分)。
短文主体:
(3)每个段落用正确的相关主题句开头(9分);
(4)第一段需要三个论据来支持你的主题句,这三个论据必须合乎逻辑,完整并直接与主题句相关(6分);
(5)第二段需要三个论据来支持你的主题句,这三个论据必须合乎逻辑,完整并直接与主题句相关(6分);
(6)第三段需要三个论据来支持你的主题句,这三个论据必须合乎逻辑,完整并直接与主题句相关(6分)。
结束段:
(7)最后一段以另外一种方式重述你的主题并结束全文(3分)。
3、质量及语法要求:
(8)没有任何错别词(3分);
(9)正确地引用支持你论点的信息(2分);
(10)所有句子都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句子都不需要重新改写(5分);
(11)把引用文献放在正确的页码上(2分);
(12)正确利用两本小说,每本小说至少引用三次(2分)。总分:50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历史习作是这样阐述的:“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
[1]历史作业是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检测、反馈、提升、发展的作用。历史习作作为一种历史作业类型,伴随着高考历史论文热,教育者的研究也见多起来。郑连生老师指出历史论文的写作要注意选题切入口要小、阅读广博、取材精实、批改时宜面对面。
[2](P68)北京特级教师曹家骜指出撰写历史论文题目要注意审题,确立标题,推敲论点,组织材料。
[3](P65—66)张树生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开展历史论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P42—43)历史论文的教学需要老师设计情境、提供材料并且给予一定的指导,给学生写作空间,并恰当评价给予适时反馈。现有的研究成果一部分主要集中对历史论文题型的撰写及教学指导进行探索,另一部分则主要是对历史高考小论文题目的命制特点及解题技巧进行探究,对历史论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的论述不多。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27篇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记载着从夏朝至清朝期间二三十个大王朝的兴亡史,纵观历史,各朝代的兴亡原因,大同小异,窥其一斑,可略见全貌。
就隋唐两朝而论,我们知道,隋朝只经历二帝,就灭亡了,而唐朝的“贞观之治”,则是为史家所大加赞誉的。为什么隋朝这么快就灭亡了呢?在《隋唐嘉话》上记有这样一句话:“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炀帝就是隋朝的末代皇帝,炀帝妒贤忌能之心极强,司隶大夫薛道衡,因为诗写得比炀帝好,炀帝就逼他自杀,并说:“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对于才华高于自己的人就要加以杀害,真是岂有此理!还有一件事,炀帝曾作《燕歌行》,当时文人学士纷纷写诗唱歌,一般都是平庸之作,唯著作郎王胄临刑时,炀帝还故意诵王胄诗中的警句,说:“从今以后你还能写出‘庭草列人随意绿’这样的佳句吗?”真是活脱脱的一副小人嘴脸!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炀帝妒忌人才到了何等地步!炀帝如此难容有才华学识的人,他所宠信重用的就只能是些专事阿谀奉承,弄奸藏刁的小人了,在这种人的治理下,隋朝怎么会不灭亡呢?固然,炀帝的妒贤忌能不是隋朝灭亡的唯一原因,但是,正是由于炀帝的心胸狭窄,不容贤能,才加速了隋时的灭亡。
与之相反,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人才却很重视,即使曾经与他作对过的,只要是人才,他就给予重用,表现出了一个封建政治家宽容大量的态度,例如,魏征,曾是唐太宗哥哥原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官员,他看到李世民战功卓著,手下人才济济,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就暗中劝太子尽早除掉李世民,结果被李世民识破,李世民登位后,不仅不记旧恨,反而拜魏征为大夫,就因为魏征能大胆进谏,使得唐太宗一生中避免了许多过失,唐太宗曾经说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去世后,他叹息从此就没这面“镜子”了。唐太宗李世民用人唯贤不拘一格,从不计较出身贵贱,当他发现山东平民马周是个人才时,便立即任命马周当监察御史。后来,又让他担任宰相职务,马周在参与画政方面有不少建树,提出过不少重要建议,事实证明了马周确是唐太宗治国的一个得力帮手。唐太宗为了纳贤,不完善科举制度,从考生中挑选优秀人才,他看见考中进士的金榜,就高兴地说:“天下英才都落入我手中了!”思贤之心,溢于言表,由于唐太宗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思贤望才之心如饥似渴,爱护人才,又善于用才,所以,在他统治时期,社会政治安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五谷丰登,牛羊遍野,人口也增加了,文化艺术水平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为历史史学家所称誉的“贞观之治”。
从隋朝的快速灭亡和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来看,人才对于辅国安邦是多么重要!
同样,我国只有拥有报国之志与报国之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28篇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让中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要注意的问题,并建议把撰写历史小论 文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丰富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
小论文撰写曾是高考的一个重要题型。随着文科综合考试的推广,历史小论文撰写也淡出了中学老师的视线。本人认为在强调教育创新的今天,适当地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历史小论文教学,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善学乐学。下面就谈一谈历史小论文教学的意义和要注意的问题,以供各位同仁斧正。
一、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
(一)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多采用死记硬背来学习历史知识,结果是“背完就忘,考完就扔。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消磨了学生的兴趣,限制了思维的发展。这与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撰写小论文是研究性的学习方式:第一,它是主动学习的方式,论题的挑战性激发了学生不断地探索研究的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安排学习活动。第二,它是体验的方式,撰写小论文也是体验历史的过程,在体验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能取得更多的收获。第三,它是综合学习的方式,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各学科知识,而不局限于历史学科,这也体现了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第四,它是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论争答辩,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可以说,撰写小论文是研究式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它的优势在于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在满足好奇心的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记忆知识、提高认识和锻炼能力。现代中学生理应掌握这种学习方式。 (二)撰写小论文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综合能力。当学习者对某个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不甚了解时,他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那些他感兴趣的、经分析而理解的内容记忆相对要牢固。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进行情感意志的体验,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感认识水平。学习者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的形成。撰写历史小论文还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扩大和加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并为探索新知识创造了条件。” (三)小论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历史课的灵魂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定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历史论文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脱离史实泛泛而谈肯定行不通。对文章所使用的论据,必然要经过一番深入地分析加工,才能提取有效信息为己所用。这些活动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行为,要求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这些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 小论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论文的写作既要求学生应用综合知识,又要求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判断分析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充分地训练。长期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这种强调知识应用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历史小论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1、要注意历史小论文与专业论文的区别,不能把历史小论文等同于历史专业论文。历史专业论文的撰写者主要是历史研究者、史学专家、大学生等,他们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基本功底,对论文的专业性要求很强。而历史小论文所面对的是中学生,他们知识面狭窄,对历史材料和论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较差,所以我们不能用专业论文的标准来要求中学生。“只要能以历史事实为依托,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论述清楚即可”,我们不必求全责备,要求过高过严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 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撰写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搜集、整理与表达历史资料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在撰写小论文的各个阶段,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相关活动,不能过分约束他们的行动。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历史小论文这种形式,中学生开始难于把握,所以给予一定的指导非常有必要。一要指导阅读,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二要指导分析讨论,教会学生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三要指导撰写小论文,教会学生如何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既要适时组织学生的搜集、分析讨论、写作等学习活动,又要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参加活动,不断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3、对小论文的评价,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以肯定为主,及时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不管采取什么评价方式,都应有助于学生实现更高学习层次的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实现学习效果的增值。 4、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总结的过程中,要肯定表扬立意新颖的小论文;指出并质疑观点论据分析有误的文章,也可以再放给学生讨论辨析这些问题;对于观点出现对立的情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和开放。如分析指导时,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活动,更不能嫌麻烦减少学生的活动,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撰写历史小论文在于激发、鼓励学生,支持学生养成独立观察、判断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尤其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29篇
每天的清晨,我总是乘坐那风掣电驰一般的轻轨去上学。坐在车上,透过玻璃看着窗外,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飞驰而去,目不转睛。我的思绪随着飞驰的列车,翻开了我国铁路史的一页。
曾几何时,西方列强为了掠夺我国的丰富资源,打开中国的门户瓜分中国的地盘,纷纷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我国土,掠我财富,修通铁路,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和剥削,在我国的铁路史上留下可耻的一页,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德国强占海湾,日俄占领东山,无不通过修建路来掠夺我国的财富,达到它们侵略的目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哪里有侵略,哪里就必然会遭到有志的中国人的坚决反抗。中华民族志士、有志青年无不投入到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的洪流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爱国人士,像我国青年工程师詹天佑。他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他不畏强势、面对英俄等国的威胁,奋发图强,于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打破了“中国人不能修造铁路”的历史,为中国人的奋发、发展,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这是詹天佑曾说过的。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
在解放后,我国的铁路事业飞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今天,尤其是改革放的五十年间,我国的铁路里程位于世界的先端、前列。我们不但有普通列车、地铁,还有轻轨、磁晃浮列车……每次的进步都为我国的铁路发展树立起一座座丰碑,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及目前各大火车站做出种种便便民措施……无不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建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正蒸蒸日上,祖国的未来将变得更加美好、灿烂。
感悟历史,以此励志;展望未来,奋发图强。祖国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为我们呈现出一片明亮的天空。望着窗外,我的思绪万千,激情澎湃。历史不能忘记,奋发以图强!
轻轨进站了,听着那悦耳的电子女声的报站,我即将走出这列车厢,奔赴窗明几净的教室中学习,牢记先烈为中华民族奉献的青春与汗水。同时,决心努力读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立志作一名有所作为的青年,为将来投入到伟大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而勤奋学习。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30篇
古人云:“法无定势、水无常形。”同样,文无定法。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纯文科的课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史料学习,也涉及相关内容的写作。只有恰当的文字描述,才能有效表达个人的观点。在历史考试中,目前最常见的题型就是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正如语文作文的写作,写历史小论文也一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如果说有什么方法,也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历年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小论文题,谈一些共通的写作方法,以供读者参考。
一、认清题型
历史小论文题是近几年高考,特别是新课改之后出现频率很高的题型之一。高考中的历史小论文一般是通过对某段给定的材料谈谈个人的观点看法,从而考查学生论由史出、史论结合的批判、分析能力,体现了历史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导向。当然,它的命题特点也是以自主研究性学习为方向,以论由史出、史论结合为答题的原则,以开放性的答题形式,对学生的历史能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历史小论文一般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
自从2001年在上海高考历史试卷中首次出现小论文题型之后,其有效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以考促教”、促进自主学习、引领教学改革、助推课程改革及其保持试题必要的区分度等考查功能的优势逐渐更多地被考试命题者所认同,并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省份历史高考试题的必选题型。然而,对于该题型,学生们的答题却总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既有思想认识的不够重视,更有对该类题型缺乏应有的理性分析而导致针对性复习举措的无力、低效使然。为攻克这一复习难题,我认为历史教师必须客观审视小论文题型的考查意义及其命题特点与规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二、日常训练
在历年高考试卷中,历史小论文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史论题,要求考生论证说明某一历史观点,另一种是史料题,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文章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论文。正常来说,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水平可以反映出学生历史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水平,与大学历史专业课考试题型接近,对高中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挑战度。
历史小论文写作既要符合写“论文”的正常要求,又要体现“历史”的固有特点。所谓“正常要求”,就是要具备小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所谓“历史特点”,即要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论点要尊重史实,它是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的判断;论据要务实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料;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说明论点的过程。
在日常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小论文的写作,就像语文作文的写作一样,把它当成长期性的一个学习任务来完成,让学生熟悉这一题型,在规范化的训练之后,能够有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评价,中肯地表达个人的观点。
教学生写历史论文,要让学生能透过历史事物的现象看到历史人物或者事物的本质。比如评价秦始皇,我会首先让学生思考、讨论这几个问题:有人评价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北筑长城,南凿灵渠,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所以,秦始皇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功劳盖世,你赞同这种观点吗?同时,陕西西安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举世闻名,你怎么看待这一浩大工程?为什么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大秦帝国到了二世就亡国了,他的目的为什么没有实现……由上述问题,你怎样评价秦始皇这个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分析使学生懂得这样的道理:历史发展自有其所属的客观规律,秦始皇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这样,学生写起论文来就会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三、解题技巧
笔者将以江苏2011 年高考历史卷真题为例,来分析在实战过程中如何快速理清题意,做出答案。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紧张的考试氛围里,时间紧张,草草阅读题目但不能充分理解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很多时候,因为题干中的论点也不是很充分,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先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哪些可以作为“关键词”呢?大体上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反映了材料的意思和要旨的词语可以作为材料的“关键词”。其次要联系已经掌握的知识,堆砌论据,安排结构。正常来说,高考试题中小议论文的材料应该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但切入的角度可能比较新颖。但对我们学生而言,都不会陌生到没有话写,否则也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
总而言之,分析一个材料,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有利于保证论文的全面性。当然在整个行文过程中要讲究论文格式,写论文也不例外,凤头猪肚豹尾,学生写历史小论文一定要写好开头,明确论点、开门见山。高考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独立思维能力的很好方式。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适应这种题型,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31篇
【摘要】问答题是高考历史主观题的主要题型。90年以来,其考查效能不断得到开发,能力要求实现了飞跃性转变,从侧重考查单纯史实叙述能力,转变为全面考查再现、分析、归纳、比较、概括、评价、论证、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突出了历史学科功能,进而要求历史与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能力迁移、融文史哲于一炉。
【关键词】高中历史阅读能力
一、打好基础,着力构架立体的历史知识之树。
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即具体的知识点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高考历史问答题对历史知识的考查要求,主要的是概括性条理化的宏观知识。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打好基础,强化整理、归纳、概括知识能力的训练,着力构架立体的知识之树,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只有掌握了概括而又系统化、条理化的历史知识,在考场上才能运用自如,有的放矢,适应问答题对再现史实能力的考查要求。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从宏观上整理知识,构架立体的历史知识之树呢?
①利用课本目录,大事年表,熟记历史分期和篇、章、节要目,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整体的知识框架。
②围绕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组织知识、展开论证,突破重点难点。如围绕中国封建社会史(从战国开始到战争前)五个发展时期的各自特征,逐一组织史实,展开论证。
③理清基本历史线索,带动知识的演绎串联。如,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有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三条基本线索,它们贯穿着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三次革命高潮和大批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历史的全过程。三条主线及其联系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基本内容。
④抓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理解各种社会政治力理合乎逻辑的分化组全。如抓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四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理解中国^v^在各革命历史阶段基本政策的相应变化,以及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伴随主要矛盾变化的分化组合。
⑤从历史基本结论出发,反思历史进程,加强史论结合。如从中国百余年的民主革命中得出的几条基本历史经验出发,反思中国近代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加深对四项立国之本的理解。
⑥专题归类,纵横联系,形成主体的知识体系。如:中国古代史可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科技文化五个专题纵向整理知识,同时阐明五个方面的横向相互关系。世界史可按地区、国别整理知识,并注意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历史发展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二、重视唯物史观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中学师生应高度重视唯物史观教学,历史学科具有这方面的得天独厚条件,关键在于要有自觉的教学意识,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相关内容,努力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包括互为因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训练,学会找准史论的结合点。例如,在讲授春秋时期奴隶制瓦解和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如下内容的内在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剥削方式产生(生产关系)→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封建制度确立(上层建筑)→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奴隶制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经过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变法运动,确立了封建制,而新兴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反过来又促进了战国封建经济的发展。通过上述分析,使学生初步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辩证运动。在讲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兴起这段历史时,启发学生根据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分析理解中国^v^基本政策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转变,体会社会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又如,在学习18世纪法国大革命有关“拿破仑的崛起”的内容时,应着重向学生指出建立一个强有力的^v^以保障大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是当时法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拿破仑的军事政治才能适应了这一必然趋势,为他建立资产阶级军事专政开辟了道路。说明正是由于当时的历史需要才出现了拿破仑式的人物,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三、导读的重要性。
导读即指导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对阅读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从中学阅读教学的特点来说,加强导读应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其他学科。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步骤。根据高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状况,加强导读也是势在必行。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由于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或不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依靠考前突击记忆,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带着这方面的欠缺,步入高二文科班,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意义状态的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因此,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并与高中历史教学同步进行。
四、导读首先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1、认识、掌握历史重大事件是历史阅读的一大特征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现象,不过,这是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第二步的学习要求是认识为什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起什么作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并能找出历史的基本规律。这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帮助学生高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是导读的一项任务。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结果、影响4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4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包含原因、影响或性质、特点、地位等。这是人类对历史事件上的探索、分析、总结而得出的结论,是基于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掌握这部分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这是历史学科高层次阅读能力要求的体现。这方面内容的导读,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方向。另一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不同的阶级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因此,历史又带有阶级性的特点。
2、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历史阅读的又一特征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往往A事件的结果是B事件的原因,B事件的结果又是C事件的原因,同一类事件发展的进程就形成历史的基本线索。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立体的,多方面同时进行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做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认识并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是高考要求考查的能力之一。然而由于课本编排的局限,学生难以从中阅读认识历史的整体结构。所以,历史导读的又一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认识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通过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知识的认识水平能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阅读采用结构式的记忆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3、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法学习历史在掌握历史事件记忆方法与认识历史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法学习。所谓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历史时间的发展过程从粗到细,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另一是把历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地分割,一直到每一个知识点。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史和论的结合,往往采用表解的方法,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采用表解辅助的层次阅读法,具有要点突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等优点。既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本进程,又能突出各个阶段特点,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层次阅读法复习,大大提高学生认识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的效率。
4、加强导读的基本做法
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注意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教给学生。介绍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社会横向面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学法指导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加强教师的导读示范活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导读活动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例如在讲授新课内容时,应注重讲授教材中的章、节、子目的标题含意,讲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注意引导认识教材中史实与结论的关系,突出历史事件的四要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等。带动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阅读课文。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导读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就这一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具体做法:
1)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学生依照教师的预习思考题预习课文,通过预习,认识课文内容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发动学生设计板书标题,教师对他们设计的小标题进行评论、评比,培养阅读概括和提炼观点的能力;
3)讲授完某个历史事件后,要求学生根据“四部分”“四要素”,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历史事件,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阅读能力训练的另一个渠道是课外的习题训练。适当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能够起巩固知识,弥补阅读缺漏,培养阅读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科学设计习题,通过练习、考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32篇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模式下,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过程与方法,提倡论从史出的教学理念,试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以往不同的是,史料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史料教学的水平对历史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重视史料并且熟练地运用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不二选择。
高中历史教师获取史料的途径或许相对偏少,但是我们应该给予史料充分的重视,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真正上好历史课。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印证历史,还原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和意识
历史已经过去,人们必须通过史料才能再现历史。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可见史料是从事历史教学的基础。
尊重历史,追求真实,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些内容和直接的历史结论,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形象生动,也不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用合适精彩的史料,将史料和课本中历史结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与历史进行对话,使学生能更真实地了解历史。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凭借史料的总结整理,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增强其历史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历史课充满情趣与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和最好的老师。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讲授,忽视过程和能力培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死记硬背,造成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的困境。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将图片、文字、视频等不同史料展示给学生。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一些生动的、有内涵的史料的呈现,会给他们以内心的触动,给他们以感官上的强烈刺激,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丰富多样的史料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有了血肉,极大地增强了历史课的立体感。同时,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使历史课堂有了深度,有了厚重感。这样的课堂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学习能力培养。高中学生都是以参加高考并且考取高分为主要目标的,如果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不忽视其应试能力,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将史料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引入对某个事件原因、评价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充分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另一方面,通过理解、分析史料及运用史料完成合作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思维能力。阅读史料是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的初级阶段。大部分的史料都以文言文形式呈现,所以理解和研究的的前提是理解史料内涵。而最重要的是理解与分析史料。这是我们史料教学的`第二个阶段,需要启发学生以所学的基础知识为平台,充分利用基础知识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信息,慢慢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真正实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最难的是全面分析史料。这是利用史料教学的最后阶段,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深层次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和历史思维。比如,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时,教师可同时展示两段对其不同评价的材料,学生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的资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可以形成对太平天国的全面评价,既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中的功绩,又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社会发展层面的局限性。这就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看待,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传统的历史学习重点在于对历史知识和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质疑。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核心是转换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要想实现这种转变,史料教学无疑是必然选择。新课程改革后,史料教学带给学生多样性课程资源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且学会质疑。
史料教学改变了教师过去单纯备知识点、讲知识点的领导局面,要求教师将备课的重心放在史料的收集、整合及开发利用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训练学生分析史料上。这改变了传统教师角色,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整个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作用变为“导”,而不是“教”,学生也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总之,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学的优势,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当然,史料的运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尤其应处理好史料与课堂时间和效果的关系,避免多多益善,使课堂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改革新趋势下,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史料教学,是一线高中教师长期的研究课题。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问题,2005(2).
[2]尚伦岳。新课程改革中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1.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33篇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确立模块教学和专题型体系。新课程设置九个模块课程,教学单元是围绕一个专题展开的,因此又称为专题式教学。
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章节体通史的形式编写,其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及其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的。此种方法又被称为通史或编年史的教学模式。而现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编写。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实,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从而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六个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习模块的设置,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学习计划。
由于模块单元体专题型的教学体例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因而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灵活的整合,指导、帮助学生对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概况进行横向的归纳总结,构建起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
专题式教学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跃性和更难的理论深度,要求教师在放弃传统时序性和整体性观念的基础上,塑造更高层次时序性和更深刻整体性的新观念,使之成为高中历史教与学的新纽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历史研究水平、高度的归纳、整理、概括和抽象能力、较为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较高的历史理论修养,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每一模块设置的专题都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这就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理解现实问题,借助社会现实反思历史问题,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教学的开展。
另外,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是专题式教学显著的特点。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知识要点深遂,为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探究课题。
那么如何进行专题式教学?
首先,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增添、整合同类专题的材料,调整、取舍教材内容,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例如,可以问题为核心对教材进行整合,以必修课程《历史Ⅰ》为例,可通过对单元1、3、4、8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简史。还可以以对比为目的对教材进行整合,如把必修课程《历史Ⅰ》的专题7和8结合起来,探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问题,通过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和缺陷,认识到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还可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同性质的专题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比较东西方的共同点和差别,使学生对人类文明在生成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有一个直接的感知和认识。
其次,在某个专题教学(或教学单元)开始之前,可利用大事年表以及单元导言为学生整理历史发展的线索、构建一个该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然后,再展开新课的学习。
第三,在专题学习时,要阐释清楚本专题的概念及内涵。
第四,要讲清本专题历史知识的发展演变历程(包括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中有关该专题史实的起源、主要内容、发展趋势、作用等)以及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最后,进行规律性的探究,获得某些历史启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34篇
在我国南宋时期,有一个人,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他所率领的部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心为国家效力,人称“岳家军”,可是,就这么一个英明神武的英雄,却被奸臣所害,真是可惜。
那时候,人民不断起义。金先将辽灭了,然后再将锚头对准北宋。在1127年,一举歼灭了北宋,北宋皇帝的弟弟赵构逃到临安,建立了南宋,自己登上了皇位。
南宋初年,金兵几次南下,南宋^v^派将领英勇抵抗,其中就有岳飞。岳飞几次从金兵手中夺回失地,所以金兵都很怕他。后来,金军又攻打南宋,结果,在郾城被岳飞的军队打败了。因为宋高宗和秦桧与金暗中勾结,他们害怕金兵会对他不利,所以便向金求和,让他班师,并且解除他的兵权。
岳飞知道是秦桧陷害他,可是他仍然要回去,我认为他简直太呆了,居然听信了昏君和奸臣的话,还去送死,要是我,我才不会理会他们,反正军权在我手上,要不投降金军,还好做个大官,要不打败军军,自己做皇帝。而他却自寻死路。
但是,国家就需要这样忠心的“呆子”!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35篇
丝丝缠足月归高,瑶池傍影,朱颜美人笑。后逐华裳容颜老,倾城所笑成枯寥,望得堇色当年好,泪落残衫所迹消,街寒妇人笑,街旁行人,妇人泪尽行人嘲。
我写一首《蝶恋花》的景象,是古时的女子所处的玩物地位。而缠足,这种风俗,便在其中具有很强的说明性。男人喜欢女子的纤纤姿态,于是隋汤帝的某位妃子“别出心裁”地用布强行阻止脚的发育,使之脱臼变形,如此走起路来即有“弱柳扶风”的样子。
于是这缠足,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母亲为了女儿的未来,能够攀上大户,只得狠心为其缠足。孩子的哭声,母亲含泪的抚慰,一时间流满了整个国土。虽然如此,但这种恶习却从未消停过。
难道女子生存的意义,就在于成为男人闲暇的玩物?固然不是如此。古有武则天登基皇位,花木兰替父从军,都体现出女子柔弱之外的刚强。可这些例子毕竟只在少数。
而形成女子即玩物这种观念的原因,便在于女人自我贬低,自认是弱者,才会到那男人妻妾成群不为过,女子不守贞操则该死的场面。女人们想尽方法讨好男人,只是为了可以生存。而自己却不能读书,不能像男人一样从事商业,养活自己。甚至一度被称作是“红颜祸水”。亡国之事亦有,先有妹喜亡夏,后有妲己亡商。但在古人口中骂的却只是女子,怎曾未想过这些国王都是些残暴庸碌的昏君?
论语中有:“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一语泼尽世代女子。而如今,破除了封建,破除了缠足,曾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亦在时代变迁中有了尊严。这便是解释为何古代女子如此当人玩物的原因,因为她们不曾维护自己,不曾承认自己,自居弱者的位子,才会被时代的尘埃所埋没。
一篇写罢,只有再度翻开一本本积满灰的书时,才能再回首那些历史尘埃中那些被污秽湮没的红颜,体会她们那种存在于封建时代的哀怨吧。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36篇
摘要: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初中毕业会考的一道难关----撰写历史小论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思想上重视,树立信心,其次教给学生写作历史小论文的方法,如仔细审题、拟好标题、组织材料,掌握历史小论文写作的三要素,再给学生以范文示例,然后指导学生写作练习,教师做好习作批改与讲评,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学会写作历史小论文。
为了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能力,2013年初中历史毕业会考新增了一种题型:写历史小论文。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正确指导学生学习撰写历史小论文。本人抛砖引玉,将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与同行分享,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首先,要求学生思想上重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教师要在课堂上经常、反复地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历史小论文一点也不用害怕,一是它字数不多,一般要求150---250字左右,二是初中历史小论文大多会给出相关的材料,只要具备一点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知道合理运用材料就能写出历史小论文。这样学生消除了对历史小论文的恐惧感,敢于动笔,在中考中就不至于失分。
其次,教给学生写作历史小论文的方法。
写好一篇历史小论文,尽量做到论点新,角度新,文笔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审题。教会学生先读懂题意,弄明白题目的具体要求,抓准题目中的关键词,做到下笔时胸有成竹,紧扣题意,而不是离题万里。
(2)拟好标题。好标题能画龙点睛。写作时视具体情况而定。标题过大,写作内容就会空洞不实在,标题过小则会让自己的思路打不开,无话可说。因此标题的内涵宜适中,让自己感觉有话可说,标题字数不能过多。如①“浅论科举制度”,②“浅谈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③“浅谈隋唐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④“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四个论文题,比较而言题①就显得文题过大,题④则显得文题过小,而且还需要一定的语文知识,写作起来会感觉有点难度,而题②教材介绍了科举制度从隋朝文帝、炀帝到唐朝太宗、武则天、玄宗的发展历程,题③关于隋唐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教材也有讲述,因而学生会觉得好写得多。
(3)组织材料。要围绕主题选材,要适当运用已经给出的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材料组织起来。材料不是越多越好。要让材料为自己去“作证”,就一定要选择那些说服力强的、容易让人信服的、容易打动别人的材料。
(4)正文写作。一般要求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结论。论点要紧扣标题,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论据是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历史事实或经典名言;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可将其总结为三段式:亮明观点---证明观点---概括总结。
第三,给学生以范文指导。为了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尤其是学困生,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一些范文,给学生做示例指导。现列举两篇加以说明。
范文一:秦始皇应该修长城。
秦始皇该不该修长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个人认为秦始皇应该修长城。
首先,从秦始皇修长城的背景看,为了阻止强悍的马背上的民族匈奴族南下骚扰,给中原人民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秦始皇除了修建长城之外,也没有更好的别的办法,修长城虽有些劳民伤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确是无奈之举。长城的修建的确有效地阻止了匈奴族的南下,有利于边疆人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安定,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其次,从现在看,长城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见证,是公认的“世界奇迹”,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综上所述,我认为秦始皇修长城利大于弊。
范文二:秦始皇不该修长城。
我认为秦始皇不该修长城。
修长城要役使大量的劳动人民,给劳动人民带来巨大的劳役负担,打断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因此至今仍有孟姜女哭长城之说。修长城是秦暴政的一个主要表现,正是由于秦的暴政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
秦朝修长城不能有效阻止匈奴族的南下,反而阻止了中原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可以尝试与匈奴族和平共处,可以通过联姻、和谈、互市、册封等方式说服匈奴贵州,放下武器,结为盟友,共同发展。这样既可以避免很多的伤亡,又可以续写一段汉匈友好往来的佳话,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我不赞成秦始皇修长城。
两篇范文围绕“秦始皇该不该修长城”展开,一正一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从写作上看,都是开门见山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列举两个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再下简短的结论。
第四,指导学生写作练习。对于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光有教师的“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还不够,必须要学生亲自去练习写作。教师可以给出学生一些议题,如“隋唐科举制度”“秦始皇修长城”“我眼中的武则天”“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百年沧桑”“上海的变迁”“家乡的变化与改革开放”“我看社会福利制度”“经济全球化”等,要求学生自拟标题,有的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交,有的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甚至可以是口头作文,相互交流和点评,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但不管何种形式的作文,都必须达到如下要求:字数要够,语句要通,要符合三段式要求即亮明观点---证明观点---概括总结。
第五,教师做好习作批改与讲评。对上交的习作,不管写作水平如何教师都必须仔细批改,包括标题、内容、格式、语句甚至错别字,对学生严格要求,写出评语,指出问题和亮点,给出恰当的分值,提出激励性的要求,并对每次作文批改进行讲评,使学生在每次作文后水平都有所提高。然后挑选出其中的典型文章,作为范文在班内宣讲在年级内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经过以上练习,大部分学生就会消除对历史小论文的畏难情绪,学会撰写历史小论文,能够从容面对中考了。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37篇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模式下,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过程与方法,提倡论从史出的教学理念,试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以往不同的是,史料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史料教学的水平对历史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重视史料并且熟练地运用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不二选择。
高中历史教师获取史料的途径或许相对偏少,但是我们应该给予史料充分的重视,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真正上好历史课。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印证历史,还原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和意识
历史已经过去,人们必须通过史料才能再现历史。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可见史料是从事历史教学的基础。
尊重历史,追求真实,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些内容和直接的历史结论,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形象生动,也不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用合适精彩的史料,将史料和课本中历史结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与历史进行对话,使学生能更真实地了解历史。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凭借史料的总结整理,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增强其历史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历史课充满情趣与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和最好的老师。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讲授,忽视过程和能力培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死记硬背,造成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的困境。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将图片、文字、视频等不同史料展示给学生。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一些生动的、有内涵的史料的呈现,会给他们以内心的触动,给他们以感官上的强烈刺激,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丰富多样的史料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有了血肉,极大地增强了历史课的立体感。同时,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使历史课堂有了深度,有了厚重感。这样的课堂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学习能力培养。高中学生都是以参加高考并且考取高分为主要目标的,如果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不忽视其应试能力,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将史料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引入对某个事件原因、评价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充分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另一方面,通过理解、分析史料及运用史料完成合作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思维能力。阅读史料是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的初级阶段。大部分的史料都以文言文形式呈现,所以理解和研究的的前提是理解史料内涵。而最重要的是理解与分析史料。这是我们史料教学的第二个阶段,需要启发学生以所学的基础知识为平台,充分利用基础知识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信息,慢慢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真正实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最难的是全面分析史料。这是利用史料教学的最后阶段,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深层次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和历史思维。比如,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时,教师可同时展示两段对其不同评价的材料,学生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的资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可以形成对太平天国的全面评价,既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中的功绩,又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社会发展层面的局限性。这就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看待,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传统的历史学习重点在于对历史知识和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质疑。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核心是转换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要想实现这种转变,史料教学无疑是必然选择。新课程改革后,史料教学带给学生多样性课程资源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且学会质疑。
史料教学改变了教师过去单纯备知识点、讲知识点的领导局面,要求教师将备课的重心放在史料的收集、整合及开发利用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训练学生分析史料上。这改变了传统教师角色,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整个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作用变为“导”,而不是“教”,学生也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总之,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学的优势,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当然,史料的运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尤其应处理好史料与课堂时间和效果的关系,避免多多益善,使课堂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改革新趋势下,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史料教学,是一线高中教师长期的研究课题。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问题,2005(2).
[2]尚伦岳。新课程改革中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1.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38篇
我国古代唐朝时期,唐太宗在魏征死去后,十分痛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是唐太宗对魏征人格的评价,以“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
镜子可以正衣冠。每天我们站在镜子前面,面对着镜子,发现自身的不足,加以补充、修饰,男的装饰得英俊潇洒,女的打扮得花枝招展。让自己充满信心,迎接新的一天的开始。镜子让人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若是一面古“镜”,让我们时刻牢记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古代的帝王都知道一句话——“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难道我们现代人还不能理解吗?清朝末年,由于我国的农业、工业、军事等方面的落后,八国联军才会肆无忌惮地一直打到当时清朝的首都。让我们知道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到了今天,我们不得不大力发展科技,加快前进的脚步,否则历史的悲剧将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同样的道理,“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学海之中,认真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经常以考试为标准进行知识掌握的检验。通过考试,也可以知道各人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因而,我们的家长往往是以分数、以名次来衡量自己的孩子的。每次都以最优秀的成绩来看孩子们。但到最后还是少不了家长的棍棒教育。这也是人的一面镜子及这面镜子对人的作用。
镜子让人更美,让我们更加勤奋地学习,让国家更加强盛。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39篇
本学年,我任教高二年级历史,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之下,学科组同仁的指导之下,一年下来我取得了一点成绩,特总结如下:
在教学方面:
我担任高二(1)(2)两个理科精一班和高二(13)一个文科平行班,还有高二ap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各位班主任的领导和配合之下,所教班级的历史成绩一直比较稳定,其中高二(1)(2)一直稳居年级前列。平时我非常注意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利用历史学科本身富有的特殊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成绩。学期刚开始的第一次考试,所教班级成绩不甚理想,后来反思,可能是训练落实不到位导致的。于是后阶段加强了课堂训练,之后成绩果然有了明显的进步。
除了本身的课堂教学之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XX年9月,参加了无锡大市高中历史基本功大赛,获得二等奖。10月,在江苏省教研室和无锡市教研中心的支持下,我到河南洛阳参加全国高中历史优质课,荣获一等奖。11月,在我校举行的大型公开对外教学活动中,承担了历史学科教学的任务,和扬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王雄同课异构,并得到了与会专家和领导的肯定。11月,应南通市教科研中心邀请,赴南通中学做关于青年历史教师成长的专题讲座。12月,应泰州市教育局的邀请,赴江苏省姜堰二中进行公开教学活动,得到了省教研室副主任鞠文灿的高度评价。
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教学相长的道理。俗话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通过比赛,通过听课,探讨,切磋,我认识到,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相当深奥的艺术。仅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个ppt,是难以上好课,教好书的,我应该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有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学生学习,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不断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
在教科研方面:
本年度我申请的无锡市教师专项课题《宜兴市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立项,我和同仁对课题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教研员一起主持的子课题也到了结题的阶段。围绕这些课题等,我撰写了几篇文章,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和《教学考试》上。由我独立撰写的15万字教学专著《历史是怎样学好的》,由外语教研出版社顺利出版了。由我主编的《考前30天必做60题》,参与的专著《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等都顺利出版了。
在其他方面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之下,我被选为无锡市教育学会教育信息研究专委会的理事。同时,被中国教育学会吸收为会员。
综上所述,本学年本人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踏实工作,尽好一位教师的本分,也为学校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40篇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 教育 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更加强调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在中学历史的课堂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提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社会美教育,一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四是挖 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应充分运用 现代化视听手段,调动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确立为人类理想社会奋斗终生的观念,从而实现社 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 * *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 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原则,既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 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
人的社会活动领域无限广阔,社会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到处充满着可供审美的对象。美,从形态上看,通 常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类型。本文着重就历史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问题,谈点看法。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 为中心,并且通过历史人物的 言行举止 所显示出来的美。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 现为美德教育。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 我们进行社会美教育的极好教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心灵美。爱国,这是心灵美的最重要的表现,也是社会 美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 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
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 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 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v^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 拒绝为侵略者和^v^演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__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 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这些爱国者和革命者,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种不畏^v^、不甘屈服、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才没有 在历次面临的严重危机中亡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也 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我们今天实现腾飞,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精神支柱。
同样,在世界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不息。从被法国人民誉为“奥尔良姑娘” 的抗英英雄贞德,到出生入死,帮助黑人奴隶获得自由的塔布曼,从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杰佛逊及其所起 草的《独立宣言》,到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党人制定的《国民公约》 ,无不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 献。在今天和平建设环境中,作为一名中学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 的统一,刻苦学习科学 文化 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人本身的美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人的美和理想是紧密相联的。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 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陶铸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一个人的 理想,是为多数人的利益,为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 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 特别重要。毋庸置疑,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担负着这一任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马克思在中 学 毕业 论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v^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v^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 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无数先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的 光辉业绩,永远载入史册,激励后人。
利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理想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要帮助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 强调自我,另一种是胸无大志,缺乏远大的理想。要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 关系。历史教学要通过大量的史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 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因此,个人的理想、 抱负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基础的,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 ,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三、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俄国著名 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由此可知,美和道德密切相关。
中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历来强调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思想成果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儒家历来重视修身养性,孔子主张 “温、良、恭、俭、让”,“克己”;孟子强调“善养浩然之气”;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刘 备则主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他们莫不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中国古代有许 多清官,廉洁奉公、忧国忧民,受到历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诸葛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岳飞强 调“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平凡小事,如赡养父母、尊师敬友、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等等,一旦表现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来,就极为 感人。正是雷锋、朱伯儒、孔繁森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汇成了 时代的新风尚。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我们可知,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最美好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提倡的集体主义,它与封建社会的道 德规范“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与资本主义的道德规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 国,集体主义的原则要求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历史教科书中道德教育内 容的深入挖掘,必定有利于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为自己的行为 准则,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实际 上,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如此。
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促进了人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历来受到人们的尊 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历史教学中努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主要体现 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热爱科学、刻苦求知的敬业精神。马克思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他从研究商品 入手,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写下了《资本论》这部巨著,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司马迁踏遍祖国各地,历尽艰辛,虽受腐刑之辱却矢志不渝,写成了史学巨著《史记》;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 ,呕心沥血27年,三易其稿,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古罗马科学家普林尼为了实地考察维苏威火山而 献出了生命;近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察,创立了科学进化论;居里及其夫人在极其艰苦 的条件下,依靠简陋的实验设备,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终于发现了镭,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
许许多多 的史实告诉我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孜孜以求,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才能有 所建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需要科学,需要人才,青少年一代,从小就应该立志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四个现代化。
第二,敢于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无畏精神。坚持真理、捍卫真理,需要勇气,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 价。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科学家为了坚持真理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英 勇就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家布鲁诺坚守“日心说”,虽 被宗教裁判所监禁7年而毫不动摇,最后被教会处以火刑,临刑前他在火堆上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 纪会知道我的价值。”这是何等刚烈!在探求科学奥秘、寻找真理的道路上,需要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社会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美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 也不限于以上几方面。深入挖掘内容,进行社会美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长期任务。
实施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在 方法 上除了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外,根据历史学科 的特点,应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图片、幻灯、音响等现代化视听手段。历史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这些特 点决定了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科书中社会美的 因素,并借助于历史图片、幻灯、录音等形象化的载体,再现历史场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如讲述红军长 征时,播放一曲《过雪山草地》,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也可编制简 易幻灯片,再现某一历史画面,“化虚为实”、“化远为近”,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
二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史实中认识历史规律,以实施社会美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 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古人强调“以史为镜”、“读史明智”,就是指认识和驾驭历史规律,指导社 会实践。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知识中去认识规律,深层 次地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预测未来,指导现实。如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基本动因是物质资料的生 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 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以及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究其终极原因,是这些国家当时的经济生活内部的矛盾冲 突。其共同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学生懂得这一规律,对资产阶级 革命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对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代替封建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样,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美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本身的素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 诸多史实的归纳,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地遵循和利用历史规律改造世界,创造未 来,从而实现社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论文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反思性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 文章 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力图把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做一个完整的呈现,从而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反思性教学自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种运动,都一路高歌,势不可挡。主要是因为它给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来说,反思性教学启发人们反思操作性教学的局限,不断探究教学中的新问题,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从而改变凭 经验 教学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方式,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反思性教学理论传入我国,无疑是为广大教师理解新课改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他们创造性地实现新课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现结合中学历史教材,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所谓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就是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借助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历史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历史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前提。教师备课时,应对即将实施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采取 措施 、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等的合理性进行思考、预期和修正。例如:我在备《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Ⅱ)第4课]一课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反思。
课标的内容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按课标要求“资本主义萌芽”必须讲授,而人民版教材却没有相关内容,这是教材编者的疏漏,还是课标制定者的失误?究竟如何处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才更合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否认中国存在所谓“资本主义萌芽”。
著名历史学家萧功秦说:“实际上这种所谓萌芽的东西可能根本就长不大!在封建制度主张定于一尊,在这种‘求定息争、防争氓乱’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会里,哪怕长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它总是会被扼杀掉,根本用不着西方势力动手。比如雇工制度,在宋朝就有了,可它永远是这个东西,几百年的时间里也没有长成资本主义的大树。因此,我认为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误导的概念,改称为永远长不大的‘资本主义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实一些。”另一位学者任爽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已经可以依稀找到‘资本主义萌芽’,而在明清时期,似乎还可以发现大量的‘奴隶制’的残余。
这些现象给我的感觉是,在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似乎不可能被严格而明确地或者说是硬性地加以区分。因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现同样的因素,或者说相同的因素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长期延续”。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已遭到了学术界普遍质疑。虽然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一字不提,况且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学中不讲不行,关键是如何讲的问题。
如果讲得太深学生难以理解,若是给学生一个定论更有悖于科学性原则。鉴于上述情况,我在备课时一方面补充了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知识,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学术界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既贯彻了课标要求,也弥补人民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教学情境、进程、态度、内容、方法及时反思,以便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同时还要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控。
例如:我在讲授《中^v^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要介绍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第2课《中^v^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讲述的是中^v^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而其他版本的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都是将列强侵华史与中^v^民抗争史同时介绍的。人民版之所以另辟蹊径,把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单独拉出来,专门设置一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突出课程标准关于“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我在备课时基本沿袭了教材的这一思路,而没有把两课内容按时间顺序进行整合。
在讲授第一课时,学生都能按时间顺序掌握列强侵华的重大事件。而在上第二课时,我却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中法战争”(第1课中的内容)发生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第2课中的内容)之前。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没有到位,学生连最起码的时间概念都没有。怎么办?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时我立即调整了教学进度,先给学生补习初中历史,等他们形成必要的时间概念后,再按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虽然这一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及时调控却使得课堂教学更趋合理。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后反思也是反思性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归因、 总结 评价、寻找差距,以便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今、未来的教学活动。承前所述,上完《中^v^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后,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效果进行了反思:1.如何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如果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还要补习初中的教学内容,肯定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增加课时显然不可能,怎么办?能不能挖掘隐性课时呢?如果能设计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事先解决上课时的“拦路虎”,到授课时的进度自然就加快了;同时,预习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且这也是反思性教学目的——两个“学会”的具体体现。这样看来,设计一份既科学又经济的预习提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一番思考,我设计了如下提纲:
(1)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
(2)针对列强入侵,中^v^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
(3)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v^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4)在课本中找出中^v^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这份预习提纲能否奏效,还有待于下一节课的验证。
2.如何完成情感教育目标。我在授课过程中侧重史实讲解,忽视了情感渗透,这堂课本应该上得生动感人,结果却变成了简单史实的罗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查阅了有关情感教育的文章,其次还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拟定了如下措施:
(1)采取情景式教学。激活学生情感世界,不是靠教师简单的灌输,而是要学生亲身体验。上课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中^v^民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选取的中^v^民奋起抗争的事例都是具有其特有含义的。“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应选择典型事件,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发,或有组织,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
(3)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全程参与,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讲授中^v^民抗争时,可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从而把本节课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将教学反思后形成的改进方案用于另一个班级的教学。相比之下,这节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又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由于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再加上学生讨论持续时间过长,教学进度再次被延误。这些问题又将成为反思性教学新的起点,反思性教学就是在这种不断循环中推动教学日趋合理的。
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性教学必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海教育科研,2002.
[2]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
[3]萧功秦.思想者是幸福的[J].历史教学,2001.
[4]任爽.鉴空衡平[J].历史教学,2005.
[5]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J].上海教育科研,2002.
[6]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v^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41篇
2012年高考落下帷幕的时候,江苏历史高考第22题无疑给一线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该题秉承了江苏高考演变的趋势:“稳中求新”。其“稳”是良好地继承了去年江苏高考第22题小论文的题型;而重要的是在于其“新”,新在史学理论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了论述式的考查。该题围绕的主题是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认识的变化和修正。它不在于考查学生掌握了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而在于考察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认识为何变化,为何修正?这就涉及历史认识论问题,从中也感受到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
一、品味历史认识的主观性
在历史哲学中,史学界提出了历史学的“月亮问题”,即“历史事实在哪里”的问题。张耕华先生认为历史学中“月亮问题”的真正含义:“认识客体的非直观性,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的难以分离,主体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影响,主体因素对认识结果的渗透等等”。[1]这实际上指出了历史研究、历史认识充满了浓厚的主观性。该题围绕的主题是萧公权先生对康有为思想认识的变化。同样做个比喻,如果把康有为的思想比做天上的月亮,而史家对康有为思想的认识比作心中的月亮,而史家的心是一面镜子呢,还是水面呢?显然,后者合理些。因为史家绝对完整地认识历史不可能的。在这个比喻下,更能直观合理地理解萧公权先生为什么修改其历史认识了。月亮映照在水面时,会不会有阻碍物呢?如云层,树木等,这会影响到历史认识。因为阻碍物,导致天上月亮的一部分不能呈现在史家的心中,也就是说史家没有完整掌握其所有史料,导致认识的偏差。再者,月亮本身就没有光,是借助太阳之光,那么这个光显然是月亮的表面,而不是其实质。正如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其表面呈现了儒家的思想,其背后是宣扬变法改良,实行君主立宪。还有,如果吹过一阵风呢,也会使水中的月亮晃动起来,甚至消失了,或者呈现虚假的现象,这阵风不妨说就是社会环境。史家同样容易遭受这个环境所影响。如康有为改良保皇的主张与^v^革命倒皇的主张在辛亥革命时期是针锋相对的,当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从而建立“^v^”、确立民主共和制时,那么在“^v^”时期,对康有为思想研究就容易受革命史观的影响而发生认识上的偏颇甚至相反。该题材料二中含蓄地透露了这一信息,即“……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其中的“史观”主要是指革命史观。
可见,康有为研究折射出历史认识论问题。从历史认识活动过程看,历史认识呈现如下结构:认识主体(史家)——史料(认识中介)——认识客体(对象)。也就可以从这些要素中分析历史认识的主观性,正是时代、史家、史料辩证地作用于历史认识造成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但没有必要恐惧主观性,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寻求与历史客观性的接近和统一。
这些分析可以为下面分析学生的主观个性答题思路提供史学理论依据。
二、在主观个性中探求解题模式
该题张扬学生主观个性,但很多学生对这种新题型却并不适应,在实际的表达中显现着思维和论述的混乱。笔者以为如果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步骤,形成一定的解题模式,可有序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呈现自己的主观个性。因而,笔者试图从学生的主观个性中探求一般的解题模式。
可形成这样的解题思路:主题——观点——论证——结论。主题是材料围绕的中心问题,脱离了主题也就跑题了。围绕主题,加工材料,形成鲜明的观点。如本题的主题是“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由题头“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三段材料大意可形成主题三个关键词的关系,有两种可能。一是以史家为主语,与“历史认识的修正”构成主干,而“时代”构成状语,可表达为由于时代的变化史家会对其历史认识进行修正。二是把中心词锁定在“历史认识的修正”,这是整个题目反映的核心,而把“时代”、“史家”作为历史认识修正的原因。可表达为由于时代和史家的变化,历史认识会不断修正。两种分析的差异在于:第一种仅把时代作为历史认识修正的原因,第二种把时代和史家都作为历史认识的原因。显然,从衡量思维的广度看,第二种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并认识到时代的变化,史家也在变化;从命题人设问的表达看,用“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是把“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进行并列,可理解两对关系,即“时代”与“历史认识的修正”,“史家”与“历史认识修正”。
论证。就是用史实论证提炼的观点。史实有两个来源,一是材料,二是教材所学知识或生活常识。本题在设问上进行了限制,即“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所有只能用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论据的调动只能采用上述材料和康有为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上可抓住关键词抽取出论据,如“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可抽出“史料”;“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可抽出“史才”或“史学方法”;“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调动教材知识康有为思想特点是托古改制,可抽取出“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和策略性”;“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抽取出史德;“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抽取出时代;“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抽取出时代;等等。抽出的这些因素可最终归宿为四个要素中,即时代、史家(认识主体)、史料、认识对象,这又回到了历史认识论上。
结论。就是在前面具体论述的基础上再次明确观点,升华观点,拓展观点。如前面具体论述了时代的变化、史家的变化、史料的增多、认识对象政治敏感度的减弱等影响着历史认识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即历史认识的程度取决于这个时代提供条件的程度。
总之,本题让老师和学生耳目一新,让老师和学生深刻地体验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定会让历史研究、历史高考、历史课堂形成更多的开放、探究、创造、鲜活的氛围,还历史课堂生命之美。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42篇
光阴倒转,恍惚之间我来到了那一天。
莽莽乌江印着如血的残阳,一如你身上滴下的铮铮铁水,那立拔山河的气魄随激流滚滚而去。
你是一个令我心痛的悲剧,虽然不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却是独具一格的悲壮,天地之间好不苍凉,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为你谱下诗篇,如果你听得到那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么你会惭愧吗?
你是一代英才,但却从不愿从头再来,你以为大丈夫就要无敌于天下,永立于不败之地,你以为东山再起会让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你错了,错得很离谱,离谱到根本不配做一个统领大半江山的霸王,只能永远成为一个为后人留下遐想的神话,再也不能像雄鹰一样傲视天下了。
你不会知道卧薪尝胆后的甜美,结局使你注定成为一个为后人“景仰”的懦夫,荣辱成败,不在一念之间,若当年的一切可以从来,我相信你能够力挽狂澜,其实并不是天要败你,是你败了你自己,或许这也是你最好的结局,历史终究是历史,你已经成为了过去。
你的爱与恨都随着江水奔腾远去了,如果你的灵魂真得还会有来世,我愿化作你骑乘的骏马,随你杀敌而去。
哎,可历史谁又能更改……
悲——哉——,项羽!项羽,悲——哉——!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43篇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一、否定传统,也是否定历史
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中汲取力量,企图以就是以西方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
中国传统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2、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3、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4、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5、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扬”,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6、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
二、传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二、由传统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经济的需要。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种经济是人治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管,,按办事,乱放炮抱粗腿界
第二、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
第三,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那种“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44篇
[摘要]新课改下的中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小论文的写作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是思维训练由思考到理论总结的过程。它能强烈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历史小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搜寻资料。寻访历史古迹等社会实践活动和撰写过程,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本文结合笔者教学体会,浅析指导高中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有效做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 历史小论文 指导方法
新课改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活起来,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学生的探究能力已成为学科教学的主题。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小论文的写作已成为历史教学的一道风景线。日常教学中,学生历史小论文写作的优劣往往是既考察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归纳能力,也反映了历史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高低。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撰写出优秀的历史小论文呢?
1.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好多同学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背背记记的事,致使好多同学对要求学生能主动参与,并有创造性思考的历史小论文写作表现出种种不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纠正认识误区,充分认识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
撰写小论文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综合能力。当学习者对某个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不甚了解时,他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那些他感兴趣的、经分析而理解的内容记忆相对要牢固。
小论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历史论文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脱离史实泛泛而谈肯定行不通。对文章所使用的论据,必然要经过一番深入地分析加工,才能提取有效信息为己所用。这些活动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行为,要求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这些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论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论文的写作既要求学生应用综合知识,又要求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判断分析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充分地训练。
2.引导学生把握优秀历史小论文的标准
一篇好的历史小论文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主题明确符合要求,力争富有创意,能够引人入胜,题目宜小不宜大,切忌面面俱到,大而空。2.论据(即引用的材料)充实,引用的材料恰倒好处。3.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详略得当。4.结论正确,首尾呼应。并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抓住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5.语言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和虚构夸张的散文化倾向。学生只有明确了优秀小论文的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才会朝这个方向努力。
如高考例题:梁启超在民国初年曾发表过一篇《中国史叙论》,作为中国通史纲领。“第一,上世史。白黄帝以迄秦之统一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其秦一统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心,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颐、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对梁启超的这一“纲领”,后人多有评论。有人认为,它揭示了“中国民族”发展的主线;有人认为,它只看到了“中国民族”发展的一个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你是怎样理解的?有何评论?请自拟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3.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指导
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确定切入点
中学阶段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受时间、资源和学生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也不需要达到史学家的专业层次,因此在选题上宜小不宜大。教师可在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采取联系现实、创设情境、纵横比较、变换角度、综合归纳、因果联系等方法去发现问题、确立问题。
指导选材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45篇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教授高一5、6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认知能力强。总体来说,作为高一新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水平。
2、教材简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程为主题,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分九个单元,30课进行阐述。教材的编写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对于专题史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质量目标:
在期中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0%,优秀率为25%在期末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30%。
四、重点工作: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稳步提高学习成绩
五、具体措施:
1、做好初高中衔接,放慢讲课速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纲化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3、抓好课堂效率,扩大提问范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上课状态。
4、因材施教。
5、做好知识的巩固,注重课后反馈,每节课后完成练习,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总复习和考核,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6、注重授课语言的精确,准确适用以下词汇“了解”“掌握”“重点学习”“知识迁移”。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46篇
历史是神圣的,虽是过去的事,但不容磨灭。而现今的诸多影视剧都违反历史,虽然多了一条“本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这些戏说影视剧逐步违反侵犯历史是不正确的。
现今刚刚上映的《少年张三丰》中有一幕,即是张君宝(张三丰)见到了班师回朝的南宋英雄岳飞,即日岳飞就被宋高宗赵构残害。此时是1142年初。即后又上映了一部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其中的主角,苏友朋饰演的张无忌率领朱元璋大军于1368年灭亡元朝,期间张无忌多次拜访朱元璋,期间张三丰还活着,计算一下,这段时间总共是226年,若是活的再长久的人恐怕也不会越过226岁吧,况且还要加上见岳飞前的二十几年及抗元成功的二十几年共有270多岁。还有就是在《封神榜》这部电视剧中,竟将孟子名句“天降大任于私人也,必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一话引到了姜子牙口中,当中的殷十娘也说了多句孔子、墨子名句。可要知道《封神榜》的创作原于周武王伐商纣,而孔子、孟子都是几百年后的人了。其中还有一些名句在多部影视剧中都有出现。如对联“同以依桐同望月,笔蹬灯阁各攻书”在《天下第一状师》等剧中有所出现。还有在《九岁县太爷》的各个名联都有自身的出处,如“时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张郎,八月尚赏,赏话赏月,赏桂香”或是“谢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在多部电视剧中就有出现。还有一些电影为了美化主题就刻意美化反面人物,给其美感却改变了历史,如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获奖电影竟将事实事件拍成《女魔头》,里面无恶不作的“女魔头”竟被改成了“可爱天使”,仿佛一切坏事都是迫不得已。
在此仅以个人向广大影视拍摄者们说一句:“不要为了自己的名碌,就改变历史。”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47篇
一、打造阅读课堂,把握知识脉络
二、丰富课堂阅读环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要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有效发展,首先要合理设计历史课堂,创造让学生乐于阅读的环境,其次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阅读,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增加阅读量,最后教师应该通过学生的进步和变化制定更加适合学生教学计划,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而努力。第一,创造阅读环境,促进多样阅读方式并行的高中历史课堂。传统的历史课堂场地只是局限在教室内,学生面对有限的资料和教材内容无法实现拓展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将学习的场地定期换成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机房等,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查阅资料、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可以在阅读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发展。阅读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实现高效阅读的基本内容,多样阅读的方式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改变以往的老旧、固定式的传统课堂是让学生改变学习观念重视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组织小组合作阅读,实现互相阅读交流,促进学生阅读思想的多样化。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深入到高中课堂,教师可以将这种学习方式引进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堂中,学生之间通过合作阅读的方式互相交流阅读的心得,不仅可以增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加深阅读内容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阅读感悟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忽视的内容。阅读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通过学生自身通过对阅读内容的感悟和积累,阅读环节的交流也可以增加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了解知识内容,通过阅读产生的多样化思想是让学生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感悟的抒发,让学生在交流中成长,在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锻炼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总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表明,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能力制定适合学生的发展计划,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内容实现阅读课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和进步。教师应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发展情况,结合制定的相关目标计划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让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从而实现现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高素质发展的人才目标。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48篇
摘 要:历史小论文是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新题型,分值大,得分率却偏低。考生通过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利用材料准确地提炼出中心观点,并紧紧围绕中心观点展开论述,做到“观点鲜明,史论结合”,就能走出答题误区。
关键词:高考历史;答题方法;得分率
从2010年开始,高考文综全国卷出现了一个新的题型――历史小论文,并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趋势。作为历史高考一道新的风景线,历史小论文为广大考生所瞩目,因其写作的优劣从某种程度上往往决定了考生这张试卷的命运。由此可见,写好历史小论文,不仅是备战高考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提高高考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
该题型所属的高考文综卷第41题,共计12分,其分值在全卷分值中所占比例为4%,在历史科目总分中所占比例更高达12%。但是,这一题型却是考生的一大难题,得分率低,分差很大。以湖南省考生为例,2011年的历史小论文平均得分为分。其中,2011年的考生中,只有6%的考生得分集中在9~12分,其余50%的考生得分集中在5~8分,44%的考生的得分集中在0~4分。
究其原因,学生在写历史小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的常见误区,是导致失分的重要原因。
误区一:材料无用
因为历史小论文是独立成题,有的学生就会把它与材料题区别对待,认为该题中给出的材料没有作用,只是粗略地浏览一下材料,从而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误区二:写的越长越好
虽然历史小论文有一定的字数限制,仍然有学生认为字数越多越好,这样才能把观点论述得更加透彻。结果,叙述了过多与观点无关的文字,主次颠倒,反而没有对观点进行充分的论述。
误区三:语句通顺就行
有的学生只从“小论文”的字面意思去理解,认为和写语文作文差不多,只追求语句通顺、文字优美。由于忽略了历史学科的属性,写出的小论文论证无力,对于观点来说既无针对性更无说服力。
这些误区直接造成了学生在写历史小论文时的各种问题,失分过多。要减少这些失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重视并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
对于题目提供的材料,一定要高度重视,进行仔细、反复的阅读,通过材料中的信息句,才能准确地提炼出中心观点。观点是历史小论文的灵魂,是进行有效论证的前提,更是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的第一步。常常有学生在写历史小论文时提炼了错误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此外,材料还具有提示、参考的作用,例如:2012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41题考查“文明―冲击”模式,在题目给出的图表中就提供了大量史实可供考生作为论据使用,不仅降低了答题的难度,更提高了答案的准确性。
二、紧扣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历史小论文,实际上就是“小型的政论文”,学生要抓住“小”这一特点,用有限的文字进行有力地论述。要做到短小精悍,就要紧紧围绕中心观点展开论述,不要涉及无关的内容。例如:评析“科举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只需要论述科举制形成至今对中国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而不必论及科举制形成的背景、时间、发展演变的问题;再如:评析“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仅就“1949年新中国成立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展开论述就可以了,不需要再提及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等内容。
三、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提高历史学科素养是提高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的根本保障。按照现行的高考要求,基础知识缺失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如:评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有学生从“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为切入点来进行评析,显然是混淆了“民族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这两个历史概念,其完成的历史小论文当然是离题千里了。可见,有了扎实的历史学科知识储备,才能进行正确的论证。
同时,扎实的历史学科知识储备还能帮助考生选取合理的论据。如果说观点是历史小论文的灵魂,那么史论结合才构成它的身躯。要做到有“史”有“论”、史实引用合理充分,就需要调集海量的知识储备,从中筛选与中心观点有密切关系的知识,避免出现引用的事实没有针对性、表述中出现知识性错误、简单的罗列史实、空谈理论等问题。特别是面对比较类的话题,更加要求对知识能熟练掌握、融会贯通。
尽管历史小论文这种形式,对广大考生来说是新的考验,但只要走出误区,重视学科知识与答题技巧的相互渗透,完全可以迅速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获得较高的分数,在高考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49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000字
为了帮助各大莘莘学子顺利完成毕业论文,顺利毕业,下面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优秀历史教学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000字一
摘要: 当今时代,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传递和交换越来越频繁,人类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也深受影响。借助于现代技术,不仅教学手段得到了创新,教学方法也得以改进,教学内容也大为丰富。因此,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掌握相应的技术,以便为历史教学服务。
关键词: 大数据;高中历史;兴趣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育领域。这种技术的极大进步,不仅直接改变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而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大致如下:
一、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黑板、粉笔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教师的口头讲解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黑板、粉笔加老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原始单一。整个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居于绝对主动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学手段的单一加之教学内容的枯燥无味,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许多老师都在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自从信息技术普及之后,教学手段得到了极大改善,学生的兴趣问题也有了很大改观。
就以《孔子与老子》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孔子、老子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在孔子、老子生活的时期,世界各国还诞生了哪些思想家,有的学生说:亚里士多德;有的学生说:柏拉图;有的学生说:^v^。通过这样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这个时代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制作多媒体的时候,教师要将孔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进行对比,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不同之处,又方便了学生的记忆。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变得有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历史课的学习效率。
二、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由于多媒体可以展示大量的信息,基本上取代了教师的板书,也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教师的讲授,从而使教师节省下大量的时间。这样,教师就有机会从一个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指导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由此,便可以实现师生地位的转变,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体。
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使用更多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比如,以《新航路的开辟》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动态演示法、表格归纳法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利用多媒体,可以将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下,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开始涌现出来,如,合作学习法、探索式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涌现,都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大数据。
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历史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而是要以教科书内容为基础,适当引进一些教科书之外的内容。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此前对于教材的拓展和补充并不多。现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查找提炼相关的教学内容,将这些新的教学内容引入到教学课件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阿房宫等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入本节的新课。教师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图文介绍,在讲解完教科书的内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看一看在这一时期世界其他各国的发展形势。如此,既可以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对相关历史时期的世界大势有一个宏观把握。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创新教学手段,全面改进教学方法,真正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艾音红。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历史素养的培养[A]。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获奖论文集:中[C],2014.
[2]王毓高,石莉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改革与开放,2012(02)。
[3]张荷。运用“友善用脑”理念,创设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设计[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000字二
一、背景篇
高一年级上学期快结束了,截至期末考前,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组织了三次考试:两次单元考和一次期中考。这三次考试前后学生提问的频率波动很大,尤其是期中考前后。在平常我值班的自修时间里,来问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但是期中考试前的一周,在我值班时很多学生很频繁地拿书、拿练习册来问我,甚至有学生还跟我预约,要我在其他自修时间里来班级为他们答疑解惑,学生学习、钻研的热情让我动容,我也在所教的几个班级来回奔波,忙得不亦乐乎。期中考试结束后,学生又回到了考前的平静状态,我坐了一节课,都没有一个学生上来问问题。我曾戏谑他们说:“考试真是灵丹妙药啊,一场考试就可将考前所有的问题全都解决了。”在学生会心的欢笑声中,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生这种考试前后问问题频率大波动现象背后,暴露了高一年级历史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
二、问题篇
1.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
尽管已经进入高中,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带着初中的心态对待高中的各门功课,认为除了语、数、英是主科,其他都是副科。此外,由于社会上重理轻文风气严重,很多学生抱定读理科的心态。所以,很多学生平常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上课不用心听,不愿意做笔记,下课后就将书和笔记扔到一边去,等到下次上课才再拿起来。所以,平常不钻研也就没问题可问。
2.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学习方法不科学
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很多学生在考前的几天熟悉知识点在课本的位置就能考个不错的分数。因此,很多学生是带着初中学历史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的,以为考前背一背,练习册做一做、看一看就可以了,平常不重视复习、消化知识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因此也就没有问题来讨教老师。
3.不重视学科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习效率不高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三个被动”,即被动听课、被动记笔记、被动写作业,没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研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所以,无法培养阅读、分析、归纳材料以及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没有自己主动对知识点整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性训练,就没办法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出建设性问题来与老师交流。
所以,尽管考前有很多学生来找老师问了很多书本、练习册上的问题,但期中考试成绩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甚至考出了非常低的分数,主要是因为学生不重视平常的积累和钻研。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在历史科的学习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作为历史老师,我们有必要在反思的基础上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
三、对策篇
1.重视开学第一课的引导
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开学第一堂历史课上,最好不要教授课本内容,而是要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工作。比如,要讲讲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内容、难度要求、考试形式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有整体全面的了解,改变轻视历史学科的初中思维,做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准备。
2.重视课堂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引导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要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爱上历史课,更要注意渗透历史学习方法的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同一时间段的不同历史事件、现象进行横向比较,对相似、相同的历史事件、现象进行纵向比较,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表格等图示法来归纳知识点,等等。通过种种学习方法的启发、应用,引导学生学得更深入透彻,这样可以在深入的学习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实现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逐步培养。例如,比较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中国和希腊地区的政治制度。在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时,能将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3.重视练习的训练和落实
很多学生平常不重视做历史练习册,被动抄写应付,因此,平常要加强对学生练习册的检查,既要他们及时做完,还要求他们用红笔对答案批改,老师再定时抽查批阅,不合要求的要重做或者另外布置作业。此外,还要由备课组老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定时定量组练习卷,学生做完后要第一时间收上来批改并挑出典型题目来讲评,做到及时、保质、保量、有针对性、常规化训练,让学生能及时应用、消化知识点,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不至于所有的问题都积压到考前那几天,而平常无题可问。
总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并对他们进行深入的剖析,分析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从中找出解决的办法,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50篇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中,曹操那阴险的心理令人生畏;在京剧中曹操那白脸奸臣的角色在众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一声声笑里藏刀,总让人毛骨悚然。也许是因为他违背了传统的中庸思想,所以背上了奸诈、狡猾的恶名,引来千古辱骂……
“论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么曹操到底是好是坏呢?引起了众人争议。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果不是曹操心软怜惜人才,收留了黄盖,怎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上了周瑜的当?
由此上溯,曹操有着一颗爱惜人才的心被世人公认。他不仅爱惜人才,自己也喜爱文学,足智多谋,写出文章朴实而不华丽,精湛而不啰嗦,使得千古闻名的《观沧海》流传至今,成为千古佳话。也许因为他的善于用人,才智博学,使得他成为杰出的军事家、文学家,使魏日益强大。
如果光说曹操善于用人,那我将会说“no”,这个从物也有充满人情味的一面。
好友逝世使得家族破裂,唯一的女儿蔡文姬因父亲亡故被迫远嫁匈奴。为了替好友找到女儿,曹操千方百计,派发使臣远抵匈奴,多次交涉,几经战乱,终于接回了蔡文姬,为好友了却了一桩心愿。怎么又不让人感动?
古今中外,对于曹操众说纷纭,他也以自己独特一面向众人展现着自己,带上一份沉默,一份赞赏,静静地沉静在历史长河之中。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51篇
摘要:本文从高考近几年历史小论文分值入手,列出了学生在做历史小论文出现的一些问题,并详细说明其特点与今后应对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逻辑思维;命题
历史小论文题是最近几年出现,为一种新题型,它由上海高考题中的论述题逐渐演变而来。这种题型着重于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与相应的材料相结合,并应用历史语言(史学论观)描述自己的观点,这种题型没有固定的标答,也没有明显的套路。是属于开放性的试题。下表为2010年与2011年的小论文各得分段的情况进行一个实际展示:
自2010与2011年小论文题的得分段及百分比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在高分段得分较少,平均分没有超过一半,一个原因是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此类的题型平时少见,做出来比较别扭,很难按题意答。
笔者在教学第一线,与学生接触较多,从平时的检测题和历年的高考题来看,学生多有失误,主要是由于知识、能力的缺陷,答题技巧、表达水平的不足以及审题、答题习惯的不良等因素造成的,属于答题的多项综合症。总括起来,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审题不慎。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这是准确完整地回答好试题的关键。第二、知识应用不够。明确题目要求,正确地回答问题,首要条件在于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因为学生具备了全面系统而扎扎实实的历史知识,才能够将脑中所存的丰富知识解答。第三、表达不当。语言准确,条理清晰,这是对历史问答题的文字表述的基本要求。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思维有时比较混乱,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点,无纲无目,段落层次不清,这就导致学生得分不高。
第四、史论脱节,逻辑很不严密。这主要表现在用史实说明历史观点或结论的答题中,部分学生不善于用史实作论据来支持题目的论点或结论,或有史无论,或有论无史。再就是在论证或分析问题的时候,不注意所述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本应完整的知识框架变得肢离破碎、残缺不全。
下面笔者就将近几年高考的历史小论文题的命题的形式与评分要求作了个总结:一、命题方式:一般有三类1.直接提出评论的对象与内容。评论的对象有人物、事件、制度、著作及现象。评论的内容不外乎原因、性质、制度、地位、影响、作用等。2.提供一些材料进行命题论析。3.提出一种或几种观点,进行立论或驳论。二、评分的要求,大致有四条规则:1.字数限制,一般在400~500字以内。2.分层次划等第给分。评定标准为:基本观点正确、全面,基本史实准确,能说明其提出的观点。3.史论结合,论证逻辑严密。4.文字表达简洁流畅,条理清楚。
对于今后指导参加高考的学生解决小论文题,笔者有如下一些方法供同行们在教学中参考:
首先,指导学生审题,找到合理的答题角度。审题是判断本题的命题指向,看懂试题要求。成也审题,败也审题。成败关键在于审题。
其次,指导学生史论结合地论证观点。空谈得不到分数,再华美的文采,缺乏可靠的论证,也得不到认可。历史小论文的特点是用史实论证,有论点,有论据是小论文的基本思路。第三,教会学生提炼论点。用材料提出问题,用小论文的形式回答,是高考新课标卷已经使用的模式。审清这类题型最重要的是结合问题看清楚材料的观点。第四、夯实基础,注意新材料与课本的结合。历史小论文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应用和分析论证的能力,虽高于教材,但仍源于教材,它一般都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设计命题。因此,在掌握教材重点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指导学生多向变换角度分析教材,升华认识,十分有助于学生解答好历史小论文题目。
回答好这类题目。
第一种:论述题\(史实+评论)\历史小论文第二种:论证题──(观点判断+论点+史实+理论分析)(论点+史实+结论)/第三种:材料评论题/(判断+史实+理论分析)
最后,针对目前学生在答题的方式上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应注意议论的方式,主要有立论与驳论之别:
1.立论,就是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立论题,一般要求依据或者确定正确的观点、结论,运用正确的理论,选取有关的史实,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论证的方法有归纳论证,对比论证,层递论证,因果论证等,根据需要采用一种或几种。答题格式是:指出观点正确。围绕观点或结论,按题目的具体要求和限定范围,进行评述或论证。
2.驳论,就是对错误的观点或立论进行反驳,否定对方的错误之处,以辩正是非,形成正确的认识。步骤是:先要认真思考对方的观点及支持观点的理由和根据,弄清其错误的实质。然后展开批驳,一要批驳对方的论点,以揭示其错误的性质;二要批驳对方的论据,以证明其虚假或证据的不足;三要批驳对方的论证,以揭露对方议论中所运用的论据与论点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逻辑错误。这样,才能驳倒错误观点,阐明正确的思想与结论。
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小论文时,不要给学生灌输题难思想,多给他们信心,从以上所给特点及方法入手,考生可按照历史答题口诀进行操作“先表态,得观点分;想论点,得分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注意逻辑联系。”万变不离其宗,运用得当便可得到高分,虽说任重而道远,我相信本学科的同仁们会因此而收获自己的一份耕耘成果。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52篇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尝试让中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教学方法、注意问题及其意义,并建议把撰写历史小论文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目的在于丰富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中学生 历史教学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由关注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由只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结果,以提高初中历史教育的质量。”专家告诉我们,现代教育强调既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也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这说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历史教育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基本技能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作为历史教师,寻找符合研究式学习模式的、并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本人认为适当地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历史小论文教学,对学生来讲既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认识,也锻炼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其他能力(如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对教师来说既可以检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也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善学好学乐学。下面就谈一谈历史小论文教学的有关方法、注意问题和意义,以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历史小论文的教学方法
1.设计一个情境。即设计出一个让学生产生疑问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情境。举例如下:有人认为秦始皇是有名的一代暴君,他罪恶滔天所作所为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对他应该全盘否定。你的看法如何?请自拟标题试论自己的观点。
2.提供一些材料。考虑到初中学生年龄和知识范围的限制,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课外资料外,教师还需要提供一些可信的历史材料作为补充,可以选择历史原始资料,也可以选择后人对历史事件、过程的认识和评论。另外,适当提供一些教材中未体现的观点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如翦伯赞评价“焚书坑儒”:“……在当时统一与分裂激烈斗争的年代里,秦始皇用这种手段来打击复活封建贵族政治的思想,又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事。”
3.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历史小论文这种形式,初中学生开始难于把握,所以给予一定的指导非常有必要。一要指导阅读,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二要指导分析讨论,教会学生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三要指导撰写小论文,教会学生如何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
4.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对于教材中材料丰富的、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的论题,可要求学生课堂内完成。而对于涉及范围大的、需要较高程度的理解和分析的论题,就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到图书馆去读书查阅资料,思考分析,拓展思维空间。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研究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和协调工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研究论题和材料,开阔其眼界活跃其思维,同时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5.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评价。历史小论文是学生研究学习的成果,教师要认真负责地批阅每一篇文章,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可以划出表达准确而生动的语句,在旁边批语表扬;也可在最后写上总批语,表扬肯定其突出之处,婉言指出其不足之处。
6.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对于学生写作的情况,要做好统计工作,以及时反馈给学生。建议最好是开一堂总结课,采取分析加总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总结的过程中,要肯定表扬立意新颖的小论文;指出并质疑观点论据分析有误的文章,也可以再放给学生讨论辨析这些问题;对于观点出现对立的情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和开放。
以上是教学历史小论文的一般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灵活把握教学方法,以最好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兴趣。
二、历史小论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1.要注意历史小论文与专业论文的区别,不能把历史小论文等同于历史专业论文。历史专业论文的撰写者主要是历史研究者、史学专家、大学生等,他们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基本功底,对论文的专业性要求很强。而历史小论文所面对的是中学生,他们知识面狭窄,对历史材料和论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较差,所以我们不能用专业论文的标准来要求中学生。“只要能以历史事实为依托,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论述清楚即可”,我们不必求全责备,要求过高过严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
2.设计问题情境应注意几个原则。第一,设计的情境应有一定的复杂性,问题的复杂更具有挑战性,才能促使学生调动各种资源和能力、综合各种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第二,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只有从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出发设计的问题,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解决,才会有兴趣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第三,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现实性,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如:在今天的台湾省内,有人高唱“^v^”、“^v^论”的论调,对此你有何感想?现实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结合实际解决问题,也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再如通过伊拉克战争让学生谈谈对美国霸权思想的认识。这使学生不仅关注了历史也关注了现实,把他们的眼光从教科书引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达到了“开眼看世界”的目的。第四,要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如:人类历史中你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是谁?结合历史谈谈你对他的认识,标题自拟。此题能让学生自由选择心中的偶像,发挥想象力,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认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情感和思想认识,其实这也是创新学习的过程。
3.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撰写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搜集、整理与表达历史资料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在撰写小论文的各个阶段,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相关活动,不能过分约束他们的行动。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既要适时组织学生的搜集、分析讨论、写作等学习活动,又要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参加活动,不断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4.对小论文的评价,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以肯定为主,及时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不管采取什么评价方式,都应有助于学生实现更高学习层次的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实现学习效果的增值。
5.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分析指导时,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活动,更不能嫌麻烦减少学生的活动,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平等地探讨问题,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努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三、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
撰写历史小论文对于学生对于中学历史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多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学习历史知识,结果是“背完就忘,考完就扔(书)”。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不仅所学的知识质量不高,而且记忆的牢固程度也很低,消磨了学生的兴趣,限制了思维的发展。这与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而撰写小论文属于研究性的学习方式:第一,它是主动学习的方式,论题的挑战性激发了学生不断地探索研究的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安排学习活动。第二,它是体验的方式,撰写小论文也是体验历史的过程,在体验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就会取得更多的收获。第三,它是综合学习的方式,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各学科知识,而不局限于历史学科,这也体现了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第四,它是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论争答辩,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可以说,撰写小论文是研究式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它的优势在于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在满足好奇心的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记忆知识、提高认识和锻炼能力。这是学习的革命,现代中学生理应掌握这种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撰写小论文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综合能力。当学习者对某个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不甚了解时,他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那些他感兴趣的、经分析而理解的内容记忆相对要牢固。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进行情感意志的体验,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感认识水平和修正人生目标。学习者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的形成。如在评价秦始皇的小论文中,学生既能看到秦始皇暴政的一面,又能肯定他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这使学生感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英雄气概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了用历史的眼光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撰写历史小论文还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扩大和加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并为探索新知识创造了条件。”
(三)小论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历史课的灵魂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定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历史论文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脱离史实泛泛而谈肯定行不通。对文章所使用的论据,必然要经过一番深入地分析加工,才能提取有效信息为己所用。这些活动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行为,要求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这些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 小论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论文的写作既要求学生应用综合知识,又要求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判断分析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充分地训练。长期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这种强调知识应用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总之,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教学设计在于激发、鼓励、支持学生养成独立观察、判断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尤其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撰写历史小论文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时间和空间的矛盾问题。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讨论及撰写论文等阶段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而课堂时间是有限制的,往往满足不了需要,这是时间的矛盾。搜集资料仅仅在教室是完成不了的,学生必须走出教室接触更多的信息形式,才能获得较充足的信息资料,而现实的课程安排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学校的图书资料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这是空间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教师必须精心地设计活动内容和巧妙地安排时间,尽量不和课程发生冲突。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同样,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教学设计也不尽完美,但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它占有一席之地,也衷心希望各位同仁实践研究,不断发展完善这种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小论文初高中范文 第53篇
摘 要: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王朝——秦朝的开国君主。他是一位贡献大,对后世影响颇大,同时历代争议也颇大的一位皇帝。本文将对他的功过简要评价。
关键词:秦始皇 功绩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王朝——秦朝的开国君主。人称秦王赢政,史称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公元前247-公元前210年)。他是一位贡献大,对后世影响颇大,同时历代争议也颇大的一位皇帝。对于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和功过是非,历代世人,早有评说,但争论不休,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为了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现将其功与过作如下简评。
一、秦始皇的功
秦始皇十三岁继承其父秦庄襄王王位,二十二岁亲理朝政,三十九岁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功高盖世,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功:平息嫪毐叛乱,巩固秦国统治。
公元前238年(赢政纪年),宦官嫪毐任长信侯,专权用事,企图夺取秦国^v^,在雍蕲年宫加冕,嫪毐竞“矫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兵作乱,欲改雍蕲年宫。秦王赢政派兵镇压,一举粉碎了嫪毐叛乱,平夷嫪毐三族,巩固了统治。接着又罢免相国吕不韦。坚持客卿制,任用尉缭和李斯,积极营造统一六国气氛,“奋六世之余列”,准备统一中国的战争。
第二功:统一六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秦王赢政抓住平息嫪毐叛乱后的有利时机,十年(公元前230-前221年)实施兼并东方六国的战争,胜利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公元前230年秦王赢政派内吏腾率兵攻克韩国新郑,俘虏韩王安,韩国亡,建颖川郡。公元前228年,秦王赢政派秦将王剪率兵攻赵国杀赵葱,破邯郸,俘赵王迁,赵国亡设邯郸郡。公元前225年秦王赢政派秦将王贵率兵攻打魏国,以黄河水淹大梁三月,魏国亡,置砀郡。公元前224年秦王赢政派秦将王剪率兵六十万攻打楚于次年(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赵王负刍。楚国亡。公元前222年王剪又率兵渡长江,平定楚国以南地区,降服了越军后,设三郡。公元前222年,秦王赢政派秦将王贲率兵攻占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亡。公元前221年秦王赢玫派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占齐国都城临淄,俘虏齐王建,齐国亡,设齐郡和琅玡郡。至此,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从春秋战国以来两百多年的诸侯割据的纷争分裂局面。实现了华夏族的大一统的大中国愿望,为现代大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秦始皇的最大贡献。
第三功,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21年召集大臣商议,改君王为皇帝,取消谥法。自称皇帝,本人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还规定各种尊君抑臣的朝仪和等级制度。在政治上实行以皇帝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废除世卿世禄。在组织上,中央实行“三宫九卿”制;在地方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将秦统治区域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置县、乡、亭、里、闾等基层组织,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帝王制度不断延续,直至革命先驱者^v^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这一制度才得以终结。
第四功: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在文化方面改变东周至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造成的文字混乱局面。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书同文”建议规定全国通用小篆,继后又下令通用便于书写的隶书。文字的统一便利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经济、政治的勾通与传播,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为国家政令的正确贯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经济方面,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废除六国旧币,全国统一为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币(外圆内方)。统一度为丈、尺、寸、引;量制为合、升、斗、桶(斛),并以十进位;衡制采用以铢为两,十六两为斤,24两为镒,30斤为钧,4钧为石。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大大方便了全国人民的交换,便利了国家赋税的交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五功,修驰道,长城,和灵渠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从咸阳通向全国各地的驰道。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令蒙恬主持修一条由咸阳经云阳甘泉(今内蒙西北)直抵九泉(今内蒙古包头市)的直道。公元前215-211年秦始皇派大将孟恬率三十万众修筑西起临洮,东迄辽东的万里长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禄开通湘江与漓江的灵渠。万里长城的修建对抵御匈奴的侵扰在冷兵器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万里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驰道,直道的修建,实现了“车同轨”,大大加强了对辽阔疆土的控制。灵渠的开通既解决了国家粮食的补给,又方便了航运交通。这些工程建设大大有利于巩固国防,发展经济,方便交通。
第六功,坚持以法治国,颁布《秦律》秦始皇继承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法的传统。
“明法度,重律令”将商鞅之盗、贼、囚、捕、杀、具《六律》,逐步修订补充至秦统一前夕已成为有正式律条治狱程式,郡县守令发布,补充指示等内容相当完善的《秦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参照六国律令,正式颁布《秦律》。《秦律》的颁布对秦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响。正如史学家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二、秦始皇的过
秦始皇深知统一六国不易,为了巩固^v^,使秦朝^v^永传后世,他做出了很多过极的作法,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过,徭役太繁重、刑法太严酷。
秦始皇统治时徭役太繁重,主要表现在征发大量民工超限度,并大兴土木。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按各国宫室建设样式在咸阳重建宫殿。公元前212年修建东西500步,南北五十丈上坐万人的阿房宫。秦始皇还为自己生前和死后享乐,费时十年征发民工约70万修建骊山陵墓。每年逼迫当兵服役人不下三百万人,丁男不足又征丁女,致使大量人口脱离农业生产,田地荒芜。刑法太严酷,实行一人犯法株连亲族、邻里的连坐法。由此使数十万人无孤伦为囚徒,大量逃亡山林又转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这种严酷的株连法开了封建王朝株连的先河,后来越来越严酷,从一人犯法株连亲族发展为邻里、三族、九族乃至十族。这些繁重的徭役,严酷的刑法致使民心尽失。
第二过,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博士淳于越提出恢复周朝分封制的主张,接授丞相李斯焚书建议,除《秦史》、医药、卜筮和博士所掌管的有用的诗书百家语外全部焚毁。下了焚书令,规定令下三十日不烧,禁罚城旦(一种刑法,白天站岗,晚上修长城)。于是六经典籍和诸子百家的书化为灰炭。第二年(前212年)秦始皇以受方士侯生等的欺骗为借口,迫使在咸阳的诸儒生受到严审,并互相攻讦。秦始皇指责他们违犯禁令,并将他们约460余人坑于咸阳。这就是焚书坑术士(西晋、唐代后称坑儒)。焚书焚毁了大量的古典籍、六国史和百家语等,致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流传出现古典籍、史实断代可考缺陷,抑制了秦代文化的发展。坑儒开了封建王朝愚民先河,误认为焚书坑儒可以解决政治问题,可以排出异己、压制民主,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其结果反而激起了民怨,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反对,丧失了民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综上所述,秦始皇功过分明,功大于过。正如李贽所评“始皇帝千古一帝”,是“主龙英雄”。他掀翻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一个旧有的分裂割据的奴隶社会制度,开创了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终结了^v^局面,奠定了辽阔中国大一统的框架。尽管他的过失不能低估,但他仍然是一位值得肯定的皇帝。他是一位中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有开拓发展精神的勤政务实的开国皇帝,他的功绩永远值得人民肯定。我们研究历史人物实践证明,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只要我们站在当今时代的前沿,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尊重历史,以史为镜,用发展的进步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就一定会得出客观的结论。作为历史教师只有这样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才能教好历史。
上一篇:部门给领导拜年文案范文(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