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优选22篇)

墨色添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5333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14分钟。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1篇

古代服饰纹样中礼制精神体现艺术论文

内容摘要:

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在礼制精神影响下的发展, 并结合中国古代礼制文化, 从服饰纹样的装饰风格与内容题材、 装饰色彩以及装饰形式等方面, 阐述了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在礼制精神下的发展特色及其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

关键词:

礼制精神服饰纹样装饰特色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 位居,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 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

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

它与礼制相结合, 颁布律令, 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 从服装的质料、服色、 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 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 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

可以说, 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 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 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礼制而发展

中国古代礼制成于“三皇五帝” 时代, 到尧舜时, 已有成文的“五礼” , 最早的有关服饰纹样在礼制中反映的记载是在《虞书· 益稷》 篇中:

“予欲观古人之象, 日、 月、 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 作服汝明。

” 意思是说仲雍在举行祭祀礼仪时穿着图腾衣, 各部联盟首领在祭祀礼仪活动中以五彩之色施与衣物上, 即将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

“天子衮服十二章” 的起源便是由此而来。

十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 月、星、 龙、 山、 华虫、 火、 宗彝、 藻、 粉米、 黼、 黻, 这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经很有特点了 。

殷商时代社会已出现了 等级, 但服饰形制还没形成。

到了周朝时期, 已逐步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礼乐衣冠体系。

随着各种礼仪制度的确立, 上至天子, 下至庶民, 无论贵贱尊卑, 都应穿着相应的服饰, 皆以“礼” 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

“兴正礼乐, 度制于是政, 而民和睦, 颂声兴” , 周朝设礼官掌管天下礼仪, 并把这项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 就被“礼” 所约束。

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 , 汉代把《仪礼》 列入五经。

“仪礼” 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 项目繁缛, 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 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 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

例如, 西汉建立以后, 新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 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 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 严格的规定, 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

在当时, 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 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

除此, 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 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 如衣帽鞋袜、 车马乘骑、 日用杂品等。

在汉朝, 不论花色、 品种、 质料, 还是色彩, 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

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 用法制、 礼教、 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 使人们循礼蹈规, 安分守己, 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

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 无论是人们的思想, 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

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 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

在《旧唐书· 舆服志》 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

“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 集使刺史赐绣袍, 各于背上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 宰相饰以凤池, 尚书饰以对雁。

” 由此可见, 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 是以鸟兽纹

样为主, 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

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标志性, 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 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

到了宋代, 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焚金饰、 简纹衣, 以取纯朴淡雅之美, 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 详细严格的规定, 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理学观点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

而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纹样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 登峰造极的程度。

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 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 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 使之达到了 繁复的程度。

这一时期, 服装出现了 一种叫“补子” 的装饰, 以“补子” 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 纹样的差别反映了 清代等级的森严。

并且清代的帽子一改历代的式样装束, 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翎的装饰, 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

因此, 如果分析清代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之间的差异, 那么, 主要表现的就是各种服饰装饰纹样的繁杂堆砌, 以及在图案上等级观念的反映。

可以说“礼” 在中国古代, 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

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 则体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

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 使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着礼制而发展。

二、 礼制促进中国古代服饰纹样的特色发展

1. 从纹样题材内容上表现

转自 ZhaZhi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

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 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服饰图纹的普遍性可以被统治阶级利用, 以图纹去强硬地推行一种统治制度, 这在纹样题材内容上显示得较充分, 例如前文所提到的, 上古时期衣裳就有“十二章” 之制, 十二种纹样为日、 月、 星、辰、 山、 龙、 华虫(即雉) 、 宗彝、 藻(水草) 、 火、 粉米、 黼(斧形) 、 黻(亚形) 。

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如日、 月、 星, 取其照临光明, 如三光之耀之意; 龙是神明的象征, 同时又不可捉摸, 取意应变; 山, 象征王者的崇高; 华虫(雉) , 取其有文彩, 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宗彝, 表示有深浅之知、 威猛之德; 藻, 象征冰清玉洁; 火, 取其向上;粉米, 代表食禄丰厚; 黼为斧形, 象征决断; 黻作两已相背, 象征善恶分明等。

纹样不同, 所属官阶不一样。

天子之服, 十二章全用, 诸侯只能用龙以下八种, 卿用藻以下六种, 大夫用藻、 米、 粉米四种图案, 士用藻火两种图案, 界限分明, 不可僭越。

而明、 清两个朝代用于官服上标明品级的补子纹饰, 更是在礼制精神下的产物, 是封建帝制的标志之一。

2. 从纹样色彩上表现

中国传统服色尊卑有别, 等级森严, 其色彩运用具有鲜明的特定性, 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

从西周开始直到明清, 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 从统治者到诸臣百官的服饰纹样色彩各有等差。

例如《周礼》 中规定:

“黄帝冕服, 玄(黑)

衣、 赤(红)

裳, 用十二章, 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

” 《尚书大全》 中记载十二章纹的色彩是:

“山龙纯青, 华虫纯黄作会, 宗彝纯黑, 藻纯白, 火纯赤。

” 另外, 统治者祭天时服色要用青, 祭祖时服色要用玄, 祭桑时服色要用绿色。

“秦汉以来服色转变, 令唯朝廷五服用彩” , 厉禁庶人衣彩, 平民只能穿“布衣” “白衣” “皂衣” , 而被称为“白丁” “黔首” 。

封建社会中期以后, 规定愈加明确详细, 如唐代始以袍服颜色区分官员等级, 除皇帝可以穿黄色衣服外, “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 。

贞观四年规定二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 《宋· 舆服志》 关于文武官员服饰颜色的规定是:

“文武三品以上服紫,

四品服绯, 五品浅绯。

” 而黄色自隋朝开始则逐渐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

据《清史稿》 记载:

“龙袍, 色用明黄。

领、 袖俱石青, 片金缘。

绣文金龙

九。

列十二章, 间以五色云。

” 这说明清代对龙袍在形制、 制作工艺、 装饰图案以及对衣服的色彩上都规定得十分严谨苛刻。

3. 从装饰形式上表现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装饰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到服制化、 程式化制约, 装饰的位置要按古代服制要求或造型构图的需要, 将图案纹饰“对号入座” 。

如《明史· 舆服志》 记载:“自黄、 虞以来, 元农、 黄裳为十二章。

日、 月、 星辰、 山、 龙、 华虫, 其序自上而下为衣之六章。

宗彝、 藻、 火、 粉米、 黼、 黻, 其序自下而上为裳之六章。

” 永乐三年又定:“元衣八章, 日、 月、 龙在肩, 星辰、 山在背, 火、 华虫、 宗彝在袖……” 一般服饰图案装饰位置多选居中式、 对称式、 呼应式、 满地式等形式。

儒家说:

“德莫大于和, 而道莫正于中。

” 凡具有特定含义, 或具有标志作用的图案多采用居中式, 如明清时期的龙袍,团龙居中, 为正面造型。

又《旧五代史· 选举志》 :

“务在酌中, 以为定制。

” 故清代补服为对襟式, 宁将补子一剖为二, 也不能移动位置与左右, 以显“中庸” “方正” 的社会观念和哲学思想。

凡双数、 对应图案多采用对称式, 如清代龙袍、 蟒袍下摆装饰的“水脚” 纹装饰形式, 运用对称式能够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稳定、 端正的感觉。

如果纹饰不同,但内容彼此关联的图案, 大多采用呼应式。

如传统服饰纹样中常见的日月对应、 龙凤对应, 在装饰位置上彼此关联, 相互配合。

此装饰形式在民间服饰应用中比较常见。

满地式, 在女服纹饰中运用较多, 有造型逼真的写实花卉、 四通八达的几何骨架、 满地排列的地子纹等, 其花式丰富, 排列自由。

综上所述, “礼” 在中国古代, 已经俨然僭越精神文明的界限, 而成为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

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服饰体现着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 它带有强烈的“礼”的色彩标志。

我们只有深入发掘、 整理研究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体系, 才能展现中国服装事业发展中的民族特性和时代特性, 让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服装文化。

参考文献:

[1]华梅. 服饰与中国文化. 人民出版社, 北京:

2001.

[2]叶立诚. 服饰美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北京:

2001.

[3]袁杰英. 中国历代服饰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1994.

[4]周国屏. 服饰图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

参考资料:

21mishu

1($YTPKGCx tpkgc73 -VRNIEAvr m ie951($YTPKG Cxtpkgb73- VRNIEzvrmie9 51($XTPKGCxt pkgb73-VRM IEzvrmie950($XTPKGCxtokg b73-& #VRMIEz vrmie950($X T PKGBxtokgb73 -&ZVRMIEzvrm id950($XTPKGBxtokgb73-&Z VRMIEzvqmid9 50($XTOKGBxtokgb72-&ZVRM IEzvq mid950( !XTOKGBxtok f b72-&ZVRMIDz vqmid 950(!XT OKGBxtokfb72-&ZVQMIDzvqm id940( ! XTOKG Bxsokfb72-&ZVQMIDzvqmhd9 40(!XT OKFBxs okfb72-%ZVQMIDzvqmhd940( ! XTOK FBxsokf b62-%ZVQMIDzuqmhd940(!XS OKFBxsokfb62 -%ZVQMHDzuq m hd940*!XSOKF Bxsojfb62-%Z VQMHDzuqmhd 9 40*! XSOKFBws ojfb62-%ZUQM HDzuqm hd840*!XSOKFBwsoj fb62) %Z UQMHD zuqlhd840*!XSOJFBwsojfb6 2) %ZUQM HDzuq lhd840*!WSOJFBwsojfa62) % ZUQMHDy uqlhd 840*!WSOJFBw sojfa62) %ZUQ LHDyuqlhd84+ *! WSOJFBwsnj f a62) %ZUQLHD yuqlhc84+*!W SOJFAwsnjfa6 2) %YUQLHDyuq lhc84+* !WSOJ FAwsnjfa61) % Y UQLHDyuplhc 84+*!WSNJFAw snjfa61) %YUQ L HCyuplhc84+ *#WSNJFAwsnj ea61) %YUQLHC y uplhc84+*#W SNJFAwr njea6 1) %YUPLHCyup lhc83+*#WSNJ FAwrnjea61) $ YUPLHCyuplgc83+*#WSNJEAw rnjea61) $YUP LHCyuplgc83+*#WRNJEAwrnj ea51) $YUPLHC ytplgc83+*#WRNJEAwrniea5 1) $YUP LGCytp lgc83+WRNJEAwrniea51) $ YUPLGCytplgc73+WRNJEA v rniea51) $YT PLGCytplgc73 +WRNJEAvrn iea51($YTPLG Cytpkgc73+ WRNIEAvrniea 51($YTPLGCxt pkgc73+VRN IEAvrnie951( $YTPLGCxtpkg c73+VRNIEA vrmie951($YT P KGCxtpkgc73 -VRNIE Avrm ie951($XTPKG Cx tpkgb73- VRNIEzvr mie9 51($XTPKGCxt pk gb73-VRM IEzvrmie950( $XTPKGCxtokg b73-VRMIEz vrmid950($XT PKGBxtokgb73 - &ZVRMIEzvrm id950($XTPKG Bxtokgb72-&Z V RMIEzvqmid9 50($XTO KGBxt okgb72-&ZVRM IDzvqmid950( ! XTOKGB xtokf b72-&ZVRMIDz v qmid950(!XT OKGBxso kfb72 -&ZVQMIDzvqm id940(!XTOKG Bxsokfb72-&Z VQMIDzvqmhd9 4 0(! XT OKFBxsokfb72- %ZVQ MIDzvqmhd940 (!XSOKFBxsok fb62-%ZV QMID zuqmhd940(!X SO KFBxsokfb6 2-%ZVQMHD zuq mhd940*!XSOK FBx sojfb62-% ZVQMHDzuq mhd 840*!XSOKFBw sojfb62-%ZUQMHDzuq mhd840* ! XSOKFBwsojf b62) %ZUQMHDz uqlhd840*!XS OJFBwsojfb62 ) %ZUQMHDyuql hd840*!WSOJF Bwsojfa62) % Z UQMHDyuqlhd8 40*!W SOJFBws njfa62) %ZUQLHDyuqlhd84+* !WSOJFBwsnjf a62) %YUQLHDyuqlhc84+*! WS OJFAwsnjfa62 ) %YUQLHDyuqlhc84+*!WSNJF Awsnjf a61) %Y UQLHDyuplhc84+*!WSNJFAws njfa61) %YUQL HCyuplhc84+*#WSNJFAwsnje a61) % YUQLHCy uplhc83+*#WSNJFAwrnjea61 ) %YUP LHCyupl hc83+*#WSNJFAwrnjea61) $m id950($XTPKG Bxtokgb73-&ZVRMIEzvrmid9 50($XT PKGBxt okgb72-&ZVRMIEzvqmid950( $XTOK GBxtokg b72-&ZVRMIDzvqmid950(!XT OKGBxtokfb72 -&ZVRM IDzvqmid950(! XTOK GBxsokfb72-& ZVQMIDzvqmid940(!XTOKGBx sokfb72-%ZVQ MIDzvqmhd940(! XTOKFBxsok fb72-% ZVQMID zvqmhd940(!XSOKFBxsokfb6 2-%ZVQMIDzuq mhd940(!XSOKFBxsokfb62-% ZVQMHDzuqmhd 940*! XSOKFBxsojfb62-%ZVQ MHDzuq mhd840 *!XSOKFBwsojfb62-%ZUQMHD zuqmhd 840*!X SOKFBwsojfb62) %ZUQMHDzuq lhd840*!XSOJ FBwsojfb62) %ZUQMHDyuqlhd 840*!W SOJFBw sojfa62) %ZUQMHDyuqlhd840 *! WSOJ FBwsnj fa62) %ZUQLHDyuqlhd84+*!W SOJFBw snjfa6 2) %YUQLHDyuqlhc84+*!WSOJ FAwsnjf a62) % YUQLHDyuqlhc84+*! WSNJFAw snjfa61) %YUQ LHD...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2篇

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也许没有背下来的必要,只是我背下来了,这里不管了),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菇凉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予它灵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续?不才认为这就应该归于中国医学的作用,没有中医都活不下来!当然,真相不是这么诡异耍流氓的,只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代代人都有这样的抱负,灵魂不死,故而永存!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3篇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著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标明。

——杜日期: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京服装学院。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可以允许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非保密论文注释:

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 适用本授权书。导师签名日期: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 1选题缘起第1章绪论本人系服装史论方向, 一直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有深厚兴趣; 20 0 8 年作为颁奖礼仪参加了“好运北京’ ’ 中国国际游泳公开赛,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 对于在此类国际大型活动中礼仪服装的展示及表征有所感悟和促动, 又因为此次礼仪服装等皆由本校设计制作, 更成为在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有利条件。

希望能够在掌握足够理论基础的背景下, 结合实践,发挥创新点, 写出具有实用性、 参考性和学术价值的论文。1. 2研究综述纵观中国服饰几千年发展, 历朝历代对服饰制度都有严格的规定。

所谓“改元易服", 就是中国传统观念中对服饰代表的礼仪功能、 社会政治功能的客观反映。

历史上各个朝代都在其“舆服志’ ’ 中对服饰%L N 作出详尽的记载, “服制"在封建社会里十分严格。

“礼之大者,莫过于衣冠” 。

辛亥革命后的^v^, 确定了新的服饰礼仪制度。

在19 12年, 民国政府就颁布了《服制》 、 《礼制》 等重要法令,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定了用西式现代服装作为中国官方的礼仪穿戴, 这对于刚从几百年封建禁锢统治摆脱出来的泱泱大国而言, 更是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不仅是服饰上, 更是思想上的一次巨大变革。^v^成立以后, 百废待兴, 建设在即, 然而新中国并未确立新的服饰制度,当时的领导人在正规场合穿着中山装, 相当于在客观上确立了以中山装为代表的新中国礼仪服装。

8 0 年代后, 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 同样, 由于^v^带头穿着西服而间接确立了西服在新时期中国服制中的重要地位。虽然新中国没有制定明确的国家礼仪服制, 但客观地讲, 中山装和西服一直都作为国家礼服出现在各种正式场合。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代表自己国家、 民族特点的服饰作为礼仪服装, 并以法律或约定俗成的方式确定, 也可以称其为“国服"。

礼仪服饰应包括男式%L N 和与之相搭配的女式礼服。

尽管我国礼服男装有中山装和西服, 但女士礼仪服装却一直未有明确; 另一方面, 男装沿用西服, 虽然与世界接轨, 但又缺乏了中国民族特色, 这使得我们的国家礼服整体上缺少本民族特色, 这与我们~个拥有“衣冠王国” 美誉的国度是不甚相称的。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因此, 研究我国古代和近现代服制历史; 研究现代中华民族礼仪服饰是必要的, 尤其在我国的经济、 文化和国力越来越为全世界人民关注的新历史时期, 这样的研究更有必要。服饰代表着民族性格及民族特征, 是体现民族性的表象符号, 对中国古代及当代服饰制度尤其是礼仪服饰制度的研究十分重要。

从其他国家来看, 如日本、 印度和东南亚、 中亚许多国家都有兼具自己民族特色的礼仪服装, 在需要展示自己国家形象的世界舞台上, 都有着体现自己民族历史、 文化精神魅力的服装。

一个国家的礼仪服饰与民族发展中的人文、 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着多层次的联系, 深入考究我国服饰制度的历史, 从服装的角度寻找藏于中华民族内久远、 深厚的文化纹脉, 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民族文化的传承, 从而能在今天用中国的服饰符号在全球表达自我。论文将主要以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服制为内容, 从分析其历史意义入手, 针对各朝代的服制进行梳理, 从而概括出中国服饰制度的民族特点和历史特点; 进而研究民国及以后的礼仪服饰的变迁, 将现代中国的礼仪服制作为重点研究。

因为服饰的演化是渐进、 传承的, 要提出当代“礼服"具体可考的深刻渊源和符合当代民族精神的内涵, 必须依靠大量对我国历史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 同时参照各国先进的服制文化, 具体提出我国特色的礼仪服饰和规范, 对当今中国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服饰制度来与各国交往给出理论与实践上的建议。

我们在对传统服制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时期服制文化, 既要体现民族性特征, 又要有国际化视野, 能够拓展、 强化国服体系。1. 3研究意义本论文通过对中国服制史深入研究, 纵贯古今礼仪服饰的发展, 梳理出中华民族对于服饰讲究的精神内核,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尚属起步阶段的我国当代礼仪服制, 为中国高级礼服发展新动向及未来前景做出分析预测, 同时为当今出席重大场合的社会人士提供具现实意义的礼仪服饰规范、 乃至具体服饰的参考。国家礼仪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 既能增强国际识别性, 又能凝聚本民族力量:

同时它还承载着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 展示着当今国家发展的崭新形象。

研究中国几千年来的服饰制度, 确立中国二十一世纪的礼仪服制, 这是对^v^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中的~次精神定位, 又是在世界民族画布上再次清晰勾勒出中国人的鲜明影像。

在这里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礼制文化的整理及当今礼仪服定位的探讨会对中国服装史中对服制的研究给予丰沛补充, 并针对于中华民族极具意义的现代礼仪服的甄选提出重要思路。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 1礼制文化发展第2章. 礼仪服饰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 由于社会生产落后, 人们对于电闪雷鸣等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 因而产生了自我臆造的对各种神灵和巫术的信仰, 而祭祀是表达信仰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在祭祀仪式中, 由谁来主持仪式?谁能参加仪式?以何种顺序进行仪式?对这些祭祀仪式的规定就形成了早期的“礼", 并广泛流行于夏、 商时期。

到了周朝, 周公将盛行于夏、 商时期的“礼’ ’加以改善, 制定出了一套完备的礼仪规范, 称为周礼。

周礼的范围也从祭祀仪式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礼仪场合。

此时的“礼"已成为维护封建社会宗法血缘和伦理制度的一系列社会行为规范。周礼实际上有两层含义:

一为抽象的礼, 这是作为一种观念而存在的。

二为具体的礼,这是客观存在的各种礼仪形式, 也是对抽象的礼的具体体现, 有五礼, 即:

吉礼、 凶礼、 军礼、 宾礼、 嘉礼。

西周这一套规范的礼制, 被儒家圣人孔子视为理想的制度形态。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 极力强调“克己复礼” , 他主张的礼就是周礼。西汉, 汉武帝接受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使得原是诸子百家其中的一家的儒学, 上升到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伦理思想。

隋唐实行的并被以后各代所继承的科举制度, 使得礼文化思想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这一思想对中国各代文人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在我国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 数千年的服饰历史基于社会的发展而变迁。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强调帝王的尊严、 威仪和优越感, 需要建立等级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秩序稳定, 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使人们受到礼仪的制约。中国历来有“衣冠王国” 的称号。

自周代至清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服饰也有着同样长的衣冠制度史。

何谓衣冠制度?现代汉语中的衣冠指衣服鞋帽等一切服饰, 但在古代, 指士大夫以上阶层按身份穿戴的冠服, 衣和冠的穿戴都是有法制规定的。

而这个衣冠制度自周代《周礼》 中指出帝王百官参加祭祀大礼时都必须穿着相应礼服时起, 后代虽有各方面的细微变化, 却无不以经历夏、 商的积累, 自周代完善确实的服饰形制为标准, 无出其右。

中国古代的服制用来标示尊者的尊卑之分。

贵族与平民被用服制区分开来, 上层社会有精美的礼服, 无论面料、 色彩、 纹样都很讲究, 款式也很特殊。

贵族在各种礼仪场合备置相应的礼服自是不在话下, 民间也按各种传统风俗仪式确定了各种礼服。9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学者王关仕在《仪礼服饰考辨》 序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服饰之事虽微, 然而属历代礼仪典制之所系。

” 中华服饰历史悠久, 文物衣冠, 纷繁复杂, 然而“千年衣服所尚,大体则同"。

1这个“大体"即服饰的永恒灵魂…仪礼及典制, 从一开始, 服饰制度就完全与礼仪、 官制结合在一起, 服饰成为体现礼仪差序的符号形态。2. 2礼制与古代中国服饰古代中国是个封建伦理道德格外发达的国家, 儒家的纲常礼教思想对人的束缚和限制特别严格, 服饰作为社会风尚的表现, 也深深地烙上了礼制文化的印痕。

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为中国冠服制度的建立, 包括服饰形制、 色彩、 配饰等物质层面上的内容。

二为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2 . 2 . 1礼制与古代中国冠服形制的确定从着衣观念上看, 儒家提倡“宪章文武” “约之以礼", 强调“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2由此可以看出, 按照礼制的规定, 人们必须穿与其级别、 地位相符的服饰。

在“礼” 的规定下, 周代一系列直接影响人们服饰行为的完备的,tL N 确立了。体现抽象观念的礼的具体礼仪分为五种, 即:吉、 凶、 军、 宾、 嘉。

吉礼是祭祀日、月 、 星辰、 五岳、 山川以至四方百物的礼典; 凶礼是对帝王诸侯丧葬以及天灾人祸的哀悼的礼仪; 军礼是军事、 军旅等场合所行之礼( 如出师、 田猎等); 宾礼是诸侯对王朝见, 以及各诸侯之间会盟的礼节; 嘉礼是举行婚礼、 冠礼时的礼仪。与五礼相对应, 古代中国对上述各种场合的着衣装束也有相应的规定。

祭祀天地, 在宗庙要着冕服; 朝会之时着朝服; 从戎要着军服; 遭遇凶事时, 只能穿戴象征凶事的服饰; 喜逢嘉事时, 相应只能穿戴嘉事的服饰。

五礼的服饰从款式到色彩在诸多方面都有差别, 即使是同属一个礼类的服饰, 也会因为社会角色、 地位的不同而彼此有一定的差别。

人们在穿戴这些服饰时, 绝不能越礼犯忌, 否则“出礼即入刑", “出礼"会受到“刑"的制裁。1王关仕:

< 仪礼服饰考辩》 ,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 7 7 年12月 初版.2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10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 2. 2礼制对中国古代服饰色彩, 图案, 配饰的影响传统服色, 尤其是宫廷和宫服色, 是中国礼制文化观念在服装上的集中表现。

古时, 服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各阶层成员的社会标志, 尊卑有别、 等级森严, 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约束。自隋代始, 服色之制频见于史籍。

隋文帝始制天子服专尚黄色, 《唐书・礼仪志》 记载:

“唐高祖武德初, 用隋制, 天子常服黄袍, 遂禁士庶不得服, 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 ’ 唐贞观四年颁布服色规定:

文武三品以上服紫, 四品服深绯……九品服浅青, 庶人服白。

以后各代对服色均有详细规定。

自此, 色彩纳入了礼制服装的范畴。最早通过纹饰和图案来弥补服饰简单的形制, 以区别等级之不足, 当属装饰于冕服之上的十二文章。

此外, 从始于晚唐而盛于明、 清的补子3也是区别官衔的另一重要标志。

可见,因为礼仪要求不同的人相互之间需要做出标志等级的伦理区分, 这使得具有标志、 区别便利的色彩、 图案、 饰佩等较多出现在了中国古代服饰中。2. 2. 3礼制与中国服饰艺术审美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 中写到:

“建立在中国传统礼制的基础和原则之上的中国艺术和审美, 强调的是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 这不同于西方的艺术审美。

’ ’ 4 其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 中国古代服饰与西方服饰的差异也由此而来。一. 构成形式:

中国古代服饰结构平面化与西方服饰认为最能体现人体性感特征的服装才是最美的服装不同, 中国的服饰美是“合礼美” , 即只有符合礼制规定的服装才是美的。

任何超越礼的服装, 哪怕是多么的赏心悦目, 多么的五彩缤纷, 都是不允许的。

着装不是个性的选择, 不是灵性的体现, 而是一种伦理的选择和政治的设定, 所以在中国古代的服饰中找不到强调胸腰臀、 夸张人体性感特征的立体服装。

古代服饰强调的是平面格局, 直线造型, 追求线条的流畅性、 形象的完整性,注重政治、 伦理赋予的表面象征。二. 构成观念:

古代服饰强调衣料表面装饰, 服饰纹样寓意化因为服装造型简单, 服装在对美的追求上体现在强调服装面料、 图案、 配饰等方面, 以这些丰富的要素弥补服装造型的单调。

华美的衣料, 繁复、 巧夺天工的装饰技巧, 具有明显的指引、 寓意作用的图案和色彩构建了中国古代服装风格。3. 补子:

一种在官服上绣织不同的鸟兽纹样来区别文武及尊卑.4 李泽厚. 美的历程.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 0 1年3月 第l版.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 3礼仪服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重要性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 自古以来讲究礼仪礼制、 伦理道德,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多彩多姿的中国服饰文化, 顺应着历史流向、 社会变革不断演变和发展。

服饰与整个社会、 文化、 经济等因素紧密相关, 有着内在、 深层的联系。

社会的兴衰能够通过服饰反映出来, 服饰是社会群体生活中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环节, 它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4篇

摘要: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小康社会的构建与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均需要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与引导”。^v^^v^也在“十八大”后的多次重要讲话突出了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针对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国梦的精神力量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国传统文化与国梦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可行性较高的路径措施,其包括进一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相互融合以及充分汲取由优秀传统文化所传递出来的正能量等等,以期望能够对国梦的顺利实现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优秀文化;传统文化;国梦;精神力量

^v^^v^曾多次在公开讲话上强调,国梦的实现需要得到优秀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支持,进一步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实现国梦的主要精神力量。华民族经历了五千余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当形成了连绵不断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为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儒家所推崇的是民本仁政的安邦理念、法家所倡导的是奖罚分明的治国方针、道家所主张的是取法自然的人生信条、墨家所宣扬的则是兼爱交利的人生情怀......这些不同理念但却相同目标的各家文化汇聚成了推动国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强大力量,在无形当形成了富有强大生命力与凝聚力的华民族。如今,小康社会的全面构建与依法治国的进一步落实,均离不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支持,为了能够更加顺利的实现伟大复兴的国梦,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传承优秀文化、开辟崭新未来”。

一、国梦的历史轨迹与本质

(一)追寻国梦的历史轨迹

回顾一下我国的近代历史,这与国梦的形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事实上,国梦本身与国的近代史发展非常相似,都经历过了“辉煌——衰落——复兴”的曲折历程。在1840年,战争的爆发将国百姓陷入到了水深火热的境地之,国社会沦为了半封建的状态。随后,千千万万个爱国人士自发的组成了一支支“圆梦团队”,开始为人民解放奉献自己的汗水和热血。例如由李鸿章和曾国藩领军的改良运动、以义和团为代表的革命战争、由梁启超发起的变法运动等等,这些顽强无畏的奋起抗争虽然为民族解放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但是却均以惨淡的失败所收场。在历经了较长时间的磨砺以后,华民族在国^v^的带领之下,终于成功踏上了富强、民主的发展之路。

在新国正式成立以后,崭新的历史起点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国家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均离不开经济建设的支撑,因此在改革开放决策的实施下,华民族真正踏上了民族复兴的光辉大道。

(二)国梦的本质概述

在2012年11月29日,^v^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博物馆展览活动时提出:“实现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次年的3月17日,^v^在第十二届人大会议闭幕式上表示:“实现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梦。”不难看出,国梦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兴旺,同时还揭示了国梦的真正目的是实现国人民的“幸福梦”。

二、传统文化与国梦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是国梦的精神所在

众所周知的是,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是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与沉淀后才逐渐形成的智慧结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拥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海量胸怀,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华夏儿女的重要精神支撑,并且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奉献出了不容小觑的力量。

(二)国梦赋予了传统文化以崭新的时代特征与内涵

单单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分析,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梦是数代国人的共同愿望,在其蕴含着华儿女的利益观念与精神气质。因此,在国梦所具备的组成要素几乎都深深的烙印着传统文化思想和精神价值。例如,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我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致和”思想几乎是如出一辙;和谐社会发展理念同传统文化的“贵和尚”同样是不谋而合;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还是相互相通的。

由此可见,当前社会的很多理念都是从优秀传统文化所汲取过来的,其不仅有利于国梦的顺利实现,而是还兼具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可以丝毫不夸张的说,国梦的实现对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让我国历史悠久且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三、从传统文化汲取实现国梦精神力量的路径分析

(一)进一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国梦的顺利实现离不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正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才让国民族可以在国际的文化舞台都具有着强大的自信心。当代的青年群体是国家进步与社会发展过程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所代表的就是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如果不能够进一步加深青年群体对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那么就无法将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自信顺利的传承下去,进而对国梦的实现带来一定的阻力。事实上,在国梦的实现过程,由传统文化所积累得来的文化自信所代表的即为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需要着重认识到蕴藏在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与发展优势,在进一步实施国梦的基础之上,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同时还要将我国历代的优秀文化资源与文化代表展开更加详细的讲述,其包括来自于儒家的积极思想、来自于道家的淡定优雅、来自于唐诗宋词的文学艺术等等,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夯实当代青年群体对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相互融合

通过上文的内容可知,国梦的实现是历代华夏儿女所共有的夙愿和理想。^v^^v^说过:“实现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国人的夙愿,体现了华民族和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在^v^战争爆发以后,我国的近代历史就一直处于“救亡图存”的状态,数千万华夏儿女都在发自内心的呐喊着“振兴华”的口号,并且在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与奋起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经了一段漫长的战争年代后,各路力量的碰撞与整合促使了华民族不得不去寻求出另外一条更加适合的复兴之路,并且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导下,国^v^成为了华民族的又一道明亮曙光。自从国^v^正式进入到我国的政治领域以来,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落在了党组织的肩上,在国^v^的引领之下,在封建社会受尽欺凌的国人民开始奋勇向上,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浴血奋战后组建了新国,让国正式成为了众多世界民族的一员。毋庸置疑的是,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是坎坷无比且荆棘满布的,但是国^v^却仍然坚守着国家的“富强梦”、民族的“复兴梦”、人民的“幸福梦”而去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经过了国^v^的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伟大复兴的国梦已经正式踏入了顺利实现的征程,并且呈现出了令人欣喜的光明前景。基于此,国梦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要对我国各个阶层百姓的实际情况与利益实现展开更为深入的体察,争取早日实现国家梦、民族梦以及人民梦之间的融合和统一。

国梦的实现已经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的关联到了一起,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虽然是在经历了严峻考验后的近代历史背景下被提出的,但是其仍然具有着非常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这主要是由于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

首先,拥有着数千年发展历程的华文明让国人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与不可比拟的文化自信,这些都是国梦顺利实现的巨大精神动力;其次,在国梦蕴含着令人动容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所在。在我国的近代史出现过很多感人肺腑的爱国事迹,那些令人尊敬的革命先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汇聚成了精忠报国的精神信仰,并且在历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滋养下演变成了华文化宝库最最耀眼的明珠;再次,在诸多的国梦过程要素都烙印着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精气神。国梦的实现需要有顽强不息且敢于拼搏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持,同时还要具备能够凸显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来进行引导,进而将国家梦想、社会梦想以及个人梦想更加紧密的关联到一起。在这个过程当,国梦所倡导的和谐发展与合作共赢理念均能够在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到相对应的力量支持,为此,国梦的实现为的是让我国历代的民族夙愿得以早日完成,并且在这个过程当将我国五千余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为长远的传承下去。

(三)充分汲取由优秀传统文化所传递出来的正能量

伟大国梦的实现需要得到丰富实践经验的支持,关键之处在于,国^v^与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能力来不断的增强国家所具备的物质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继而在这个过程当来进一步提高国人民的幸福指数。^v^^v^曾明确指出:“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国家,创造13亿人口的幸福美好生活绝非易事。国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梦,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由此可见,如若想要让国梦得以更加顺利的实现,就需要国^v^与人民群众来众志成城,努力去攻克一个又一个困难,将所有能够调动起来的积极因素都融入到实现伟大复兴国梦的历程当,尽可能的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正能量发挥出来。

国梦的顺利实现同时还需要得到宝贵传统文化资源的支持。一直以来,我国的党组织都将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当成了自己的一项首要任务,并且在这个过程不断的向传统文化内容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时代内涵。在经过了我国历代国^v^人的不懈努力以后,国梦的实现已经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非常密切的关联性,其包括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开拓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以人为本理念、“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等等,不难发现,国梦的实现俨然已经将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国^v^以及人民群众所具备的思想觉悟与文化自信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无形当加快了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发展之间的融合速度,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式成为了伟大复兴国梦实现的力量源泉,继而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根基得到更进一步的夯实与巩固。

四、结束语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需要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如果想要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更加顺利的达到实现国梦的任务要求,亟待解决的另外一项问题即为调整传统文化资源内部的落后与不足之处。在日后的工作势必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与困扰,但是需要坚信的一点是,国梦的实现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还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我们应当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对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展开更进一步的梳理和调整,积极的贯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将优秀的文化引进来、将落后的文化剔除出去,从真正意义上去实现古为今用,让我国经过了数千年历史沉淀后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国梦的实现提供更多的力量源泉。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更进一步的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理念紧密的融合到一起,要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完全的符合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之上去不断的推陈出新,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保留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浓郁的时代精神。最后,我们需要去更加的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资源流失困境,应当采用更加通俗易懂且新鲜有趣的方式来诠释和传播传统文化,让这些富有内涵且发人深省的优秀文化能够在国人的心不断的生根发芽,继而去将传统文化与国家的政策制度、舆论引导、教育体系、民间传承以及产业开发等领域融洽的关联到一起。

总而言之,我们要在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充足的养分,从而为国梦的顺利实现输送源源不绝的强大力量。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5篇

1.培育文化产业主体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比较落后,这与我国的文化大国、经济大国的形象不符,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在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没有一批在国际上竞争力强、发展迅速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我国应鼓励个文化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引导企业走国际化发展路线,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文化产业的营销,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为一些中小型文化企业营造一个良好发展环境,鼓励他们多元化发展,丰富文化产业的形式,建立一个“大企业提高行业标准,小企业百家争鸣”的产业主体,让小企业的发展有方向,在管理上、经营上能从大企业借鉴经验,让大企业的发展有活力,学习小企业的灵活性、高效,继而形成一个通过市场机制良性竞争、有分工、有合作的文化产业行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中在三次产业间融合发展中,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两者的融合,促进了设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另外还有软件开发业和信息服务业之间的融合,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之间的融合等等,多种融合方式的发展均促进了两种产业发展。那么在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必须要和其他产业模式相结合,以能够形成和目前被动文化消费取向相符合的新的文化产业动态结构。基于媒体业为准入代理的核心文化产业贸易,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主导产品,文化产业的主导型产品所占有的国际市场份额,也必定成为对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制约性因素。

2.鼓励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当期,在世界文化产业格局中,我国地位非常尴尬,传统的文化强国、文化输出口在美、韩、日的文化产品的冲击下变的束手无力。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还较少,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在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绝大部分的人还没解决温饱问题,我们发展的中心是经济,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不够投入也不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应注重文化产业的投入,不单能促进文化产业额发展,还能创造更多的文化产业,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政府应允许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必要的情况下可进行政策倾斜,减低文化企业融资的难度。此外,资本在文化产业市场的自由流通,还能加速文化产业的成熟,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一定会提高管理水平、财务透明度,这样将进一步释放企业的发展潜能,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值得注意的是应避免文化产业的投资过热,政府应加以引导,利用市场机制调节资金的流入,注重产业的布局和结构的构建,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避免恶性竞争,最终形成一个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阔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3.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4.结语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到计划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文化产业事业处于半停滞状态,发展缓慢,远远落后全球整体的文化产业进程。长时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加速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消亡,在世界格局中分量越来越轻。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文化大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文化产业的建设,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恢复我国的文化大国地位,进一步提升世界影响力。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6篇

摘 要:当今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人们对家居生活空间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渴望得到一种能放松、简洁和纯净的空间来转换工作所带来的压力,简约风格迎合了人们这种渴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也成为设计界不可或缺的风格元素。

关键词:简约风格;风格起源;设计手法;室内的运用

一、风格起源

简约主义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在80年代末期后,欧美经济陷入不景气阶段,疯狂的消费一夜之间停止。这不单是对设计界有强烈的影响,同时也对艺术界影响很大。主要欧美城市的艺廊老板们对艺术品及其展示都有重新评估的必要。艺廊空间逐渐简化,一方面反映经济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一种新唯美的出现,这种新的艺术美学是由一群70年代就开始受到重视的简约主义艺术家所带动,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大师Mies Vander Rohe的名言“Less is more”被认为是代表着简约主义的核心思想。90年代初期,开始融入室内设计领域。逐步让更多人了解简约,喜欢简约。

二、风格特征

简约的设计风格并不是单纯的简单就能概括的,简单是一个常用到否定句的词语,本义是不复杂,单纯,不存细,草率,平凡。而简约是简洁、大方、精致,是形容一种层次的升华。简约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因此简约的空间设计通常表现的非常含蓄,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简约的设计大多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法,而且与人们新的思维观念,新的想法相结合,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它更注重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强调以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在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究设计的科学性,提倡标准化原则,中性色彩计划和反装饰主义立场鲜明。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反对在图板上、预想图上设计,而主张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规划,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

三、设计手法

现代风格的居室重视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即不主张追求高档豪华,而着力表现区别于其他住宅的东西。简约的设计手法通常表现在线条的简洁,多为直线,没有太多的曲线,造型也比较简洁,但给人丰富的遐想空间。简约不等于简单,它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经过创新得出的设计和思路的延展,不是简单的“堆砌”和平淡的“摆放”,比如卧室的设计,在卧室里我们可以不安装主灯,看上去很单调,但其实它是凝结着设计师独到的设计手法的,在床头上安装两个小台灯,晚上看书时就不会影响旁边的人休息,在床头柜的下面还可以安装小射灯,开关就放在床头柜的上面,晚上起床时可以轻松地就能打开灯,不用摸黑找开关了,而且丝毫不影响其他人休息。它即人性化又节约装修成本。在极简主义的家具中,更可见到现代工业的新材质,如铝、碳纤维、塑料、高密度玻璃等,为家具增添了各种可能性,如防水、耐刮、轻量、透光等。不仅在其材料的运用上增加了许多可能性,而且在使用上也大大提高了利用率,比如一个用九块正方体拼成的茶几,它还可以随时拆解成几个小凳子,这就又增加了它的实用性,又例如我们在设计衣柜时,可以在柜门下侧做个不规则的三角形,这样既省掉了安装把手的费用,而且使衣柜也兼具了通风的作用,也使看起来呆板的柜子增加了几许灵动性,简约的设计手法其实随处可见。

四、简约风格室内的运用

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人们追求空间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而简约风格就能很好的诠释其特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简洁风格在室内的运用很大一方面体现在材料的运用,因为所有的室内空间都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通过材料来表现不同的设计构思。通过材料来表现不同的装修的效果,其关键不在材料本身,而在设计者如何运用各种材料特有的内在表现力。如木材的本质让人感到朴实无华,但同样的木质,不同的表面处理,又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粗糙的木纹使人感到古老、朴实、粗犷,平滑的木纹使人感到高雅、精细、简明。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空间需要不同的材料,更需要不同的肌理、色彩、面积的材料在统一中产生对比,才能在简洁的风格中展现出材料本质丰富的美感,满足人们视觉与触觉的需要。例如:在冷调的硬木地板上放置一块柔软的灰棕色羊毛地毯,房间马上会充满情趣。其次就是简约设计也要充分体现人性化与个性化,以满足人们的共同需求为设计的首要任务。简洁构成的审美性,因人而异,人们的年龄、见识、素养、生活背景的不同,产生的品味要求也就不同。设计师有责任把人们引进一个简洁、含蓄充满个性的非常世界,有义务提升人们的审美意识,例如:老年人的居室空间与青年夫妇的居室空间就有着不同的个性化特点,老年人的居室空间沉稳、安静。相反,青年夫妇的居室空间应热情奔放,强烈的对比色,较高的纯度,前卫时尚极简的造型正是个性特征的释放。好的简约设计也要展示这一点。

百花齐放、雅俗共赏。现代设计的春天已经到来,它将给设计师们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简洁现代的设计风格必然会一枝独秀,引领我国装饰行业的潮流,成为21世纪人们时尚的生活追求。

参考文献:

[1]张绮曼.室内设计的艺术流派与分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7篇

实用性的室内软装饰主要包括家具、织物、灯具等。家具中的床、沙发、椅子、凳子等都是坐卧类家具;书架、衣橱、柜、箱等都是贮存类家具;餐桌、书桌、梳妆凳等都是倚靠类家具。织物在室内空间具有烘托室内空间环境色调、意境的作用,比如窗帘、挂帷、沙发蒙饰、地毯、壁纸等。

观赏性的室内软装饰可分为工艺陈设品、收藏品、纪念品、壁纸、观赏性植物等。收藏品、纪念品、工艺美术品、雕塑、字画等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功能及审美需求进行合理布局,造型丰富、种类多元,构建高品质室内软装饰空间环境。

在共享经济高速发展但仍存在一定问题的背景下,如何让共享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是未来共享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应理清思路、把握大局,以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8篇

中图分类号    设计与理念◎何路阳 郑州电视台      郑州     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通过与不同地方台的舞美设计师接触使我对他们工作方法、思维方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他们的设计理念工作方式因个人的知识构成阅历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源于不同的自然环境、知识结构、社会环境。这些差别还表现设计师实事求是的态度及鲜明的个性表现了设计师自己的设计理念的作用和能力。他们开拓出自己的设计特点与社会、时代、环境相适应。取得了成功。坚定的设计理念丰富的经验正确的工作方式是设计师成功的基础。每个人从事一种工作久了自然会产生自己的理念、方法、设计人员随工作的进展经验的积累自然会有自己的看法观念这种个人的思想干差万别有得可能追随别人的道路有的随声附和有得东抄西拼有得道听途说有得一直模糊不清。这样去工作没有一种明确的设计思想引导会走向错误的方向。设计理念是在工作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完全表现在设计作品上起初这种理念也许是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后来逐渐发展成有生命力的思想及方法。进行设计时主要应懂得如何来采用合理工作的方法以便解决一些问题。当我们有了自己的方法 制作、工艺、材料应用等等 以后问题就会变得简单我们都懂得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包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几个部分我们应该善于运用思维来完成各部分的工作。这一过程要求设计师永远保持着活力时刻准备打破传统。通常设计舞美时会想到几道边幕内容、多媒体应用等等。很少有人注意其它方面。我们就要从常规的理念中跳出来。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加以考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法调动各种资源来解决这一过程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本着现实来一步步进行的结果必然是有说服力的。抓住问题的本质是一种能力。有些简单的问题看起来非常的地面装饰五只蝙蝠 、福禄双全 鹿和蝙蝠在一起 、福寿双全 蝙蝠衔着用绳子穿起来的寿字和两个古钱 、三羊开泰 三只羊仰望太阳 、十全富贵 牡丹配以十个古钱 、山河九鼎 山河交织中刻有九个形状各异的鼎寓意国家基业兴盛  二 尚德纹样——中华民族深受儒家细想影响。而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之道。于是修身就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第一要务在传统装饰纹样中也有很多是用来表现高尚品格的如松、竹、梅、四艺、仪凤图【寓意贤者的威德 兰桂齐芳、五清图 松、竹、梅、月、水 、五瑞图 松、竹、董、兰、寿石 、一品清廉 一茎莲花 等。 三 延年益寿纹样——自古以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装饰纹样中也不乏很多延年益寿的纹样。如长寿、圆寿、寿星、松鹤长青、耄耋富贵 猫、蝶和牡丹 、寿居耄耋 寿石、菊花、猫、蝴蝶组成的图案 、群仙拱寿 寿石和水仙 等 四 多子多孙纹样——中国人一直讲求多子多福所以装饰纹样中表现多子多孙的也非常多如石榴、葡萄、麒麟 送子 、连生贵子 莲花和桂花 、子孙万代 葫芦蔓上结数个葫芦 等的复杂其实我们不了懈问题的根源仅从表面上去看这些问题好像没有办法锵决似的比如河水上涨。水位升高总是靠加高堤坝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水位不断升高总有一天会要冲垮。分析问题水位为什么会升高 原因可能是河床泥沙不断堆积或是降水量过大等这样就可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解决根本问题。另外我们应该注重整个设计的过程时刻想到得到承认。这也是关键的一步进行了前面的工作就是为了得以实现自己的设计所以应该设法使作品得到大家的认可。应从设计、工艺制作现场安装、声光配合等几方面考虑。这是设计得以实施的保证。应该明确这一步工作的重要性。设计师理念是否成熟 是否完整 可以从这一步得到检验。设计理念的框架建立起来以后应该不断地用新的知识、经验充分加强使理念的作用增强发挥自如。这个过程是无止境进行的。随着社会的文明不断进步而前进。丰富自己的设计理念应善于从当代社会获得新的信患世界科技在不断发展各种新材料、工艺制作新观念在不断涌现。后现代艺术蓬勃发展各种艺术思潮此起彼伏这一切都为我们开拓了视野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空间。设计工作有时涉及其它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设计师不可能非常精通与熟练。必须有专业领域专家帮忙共同工作。而这些工作同样按照自己的工作方法进行。美国设计家普罗思认为。设计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设计师而是去解放他们——去帮助那些注定要成为设计师的人。认识自己。去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和创造的场所和时机。”社会正处在由统一性较强的时代步入个性时代的过程社会下变得日益绚烂作为设计从业人员应该培养创建自己的设计理念想象空间并不断完善加强成为一种设计中运用自如的能力思维不再是一种无头绪杂乱的状态而是在充满自由空气的天地间具有强烈动机去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 五 喜庆纹样——有喜事时自然少不了要用图案装饰。常用的喜庆纹样是大众化的纹样如旃宇、方胜、喜上眉梢 喜鹊踏梅梢 、欢 獾 天喜地、龙凤呈祥百吉、百事大吉 百合、柿子、橘子 、并蒂同心 两朵莲花生于一藕 四季平安 花瓶中插月季 、竹梅双喜 竹、梅和两只喜鹊寓意夫妻青梅竹马、爱情纯真 、鸳鸯戏水、狮子滚绣球 六 驱邪避祸纹样——驱邪避祸纹样主要是以传说中的神鬼、故事或占卜等位主要题材的纹样。如狮子、钟馗、门神、龙子图案、八卦、八宝。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装饰纹样也经历肴从未有过的变革。随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出现传统装饰纹样的应用也突破了原有的范围。先进的施工工艺则为传统装饰纹样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新的方法新材料的使用使传统装饰纹样焕发出时代的美感。而新型的工艺则为传统装饰纹样的使用提供了新的机会使传统纹样展示出前所未有的面貌。时代在发展装饰纹样也在发展变化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我们称之为新的装饰纹样也成为后人心目中传统的装饰纹样。万方数据

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武汉理工大学(whlgdx)授权号ba8b7aa1-fc10-4cf0-b935-9e4500fcb6a5下载时间2010年12月7日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9篇

681 “十二章”纹样的历史源流及艺术特点据《周礼·春官·司服》记载,周代有官名“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周天子用于祭祀的礼服即开始采用“玄衣纁裳”,并绘绣有十二章纹 ;公爵用九章,侯、伯用七章、五章,以示等级。在原始社会早期,最初作为氏族崇拜的图腾存在的“十二章”,人们将一些无法用当时知识解释的自然现象都归咎于神秘力量,由此出现保护神一说,这也是原始图腾的由来。在原始社会时期,不同的氏族有着不同的图腾崇拜,他们通过将图腾画在生活用具上,在衣服上、建在屋顶上,以此来表达他们对图腾的崇拜和渴望被庇佑。当时“十二章”纹样最早出现在原始彩陶文化中,最多见的是日纹、粮食纹等纹样 ;到了奴隶社会,统治阶级支配着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资料的生产,为了强调其统治的权威性,将其拿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标志,“十二章”纹样自此演变为古代的服饰等级标志。自此以后,研究者大都将“十二章”纹样归纳为中国古代帝王及各级官员朝服上绘绣的十二种图案,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见图 1)。“十二章”纹样经过历史岁月的洗礼,其每一个种纹样中都各有含义 :日、月、星辰主要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十二章”中的山将表示人具有沉稳的坚强的性格,同时也寓意着封建统治阶级中的帝王能够治理水土。在传统文化中龙作为一种神兽,其变化莫测,主要将表示着皇权能够管理天下臣民。华虫通常为一只雏鸡,其主要表示着帝王“文采昭著”。

宗彝,作为古代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一般是成对出现,器皿上装饰的虎纹和猴纹,寓意忠、孝之意。水藻,则用来表示帝王冰清玉洁的品行。火,象征着帝王处理政务公平公正,火焰的存在将是表示万众一心归于皇权。粉米又称之为白米,寓意为皇帝养育自己的臣民,安邦治国。黼,是斧头的形状,表示帝王做事情能够果断从容。黻,为两个“弓”字相背,或为两兽相背形,代表着帝王具备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总之,“十二章”纹样在古代寓意至善至美的帝德,表示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临之内”。2 “十二章”纹样对于中国文化传承的意义中国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人伦和谐观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其所推崇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此八德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同时这八个字在封建统治阶级中受到了掌权者的重视。中国俗语有言:

“百善孝为先。”由此可知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孝”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中国历史的绝大多数时期里,妻以夫为贵,母以子为贵的思想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纵观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其普遍都是采用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维方式,家则国,国以为家。就像前文提到的“十二章”纹样的寓意,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宗教神学,但已经很明显地在重视人的作用,礼的教化。“十二章”纹样作为皇帝专属的纹饰,自然要对帝王身份的特殊性有所表现:“华虫”示其文丽,“藻”则表其洁净,以现帝王之异。而“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粉米”则是人类生存之基本,从而彰显应对帝王之礼,应以尊重。明清时期,奉行以中为美,因此龙袍的装饰图案则表现为团龙居绿色包装研究·设计图 1 黼黻万方数据

70优质的金融服务理念。该标志识别性强,能够清晰地印在人们脑海之中,和它将传统装饰纹样巧妙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利用并且利用心理学让观者感受到“十二章”纹样和现代设计的巧妙结合,是很成功的。最近几年,中国风作为一种流行趋势在世界各地兴起,中国传统元素被大量地应用到当代服装设计之中。无论是在近年彭丽媛女士随^v^主席进行国事访问时的出访服装中,还是博鳌论坛嘉宾礼服中,亦或亚太组织会议上各国首脑的特色服饰中,都能见到“十二章”纹样通过现代工艺手法的巧妙应用,其不但以独一无二的东方魅力和璀璨夺目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各国媒体的关注,也为当代服装设计行业提供了丰富多彩、极具现代视角的实践经验,为时尚设计师们提供了独特的创作源泉与无限的设计灵感。4 结语“十二章”纹样具有极其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识,作为一种特定文化内涵的艺术符号,其从内容上涵盖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各个方面,蕴藏着东方神秘艺术魅力。因此,深入研究、挖掘其艺术特征,古为今用,对于我们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现实意义 ;对于创新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更加积极的实践意义。参考文献 :[1] 沈从文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M].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3.[2] 黄能馥,陈娟娟,钟漫天 . 中国服装史 [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3] 阎部克. 服周之冕—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M]. 上海 :中华书局 , 2009, 11.[4] 彭林 .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M].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7, 10.[5] 田自秉,吴淑生,田青 . 中国纹样史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1, 5.[6] 管兰生 . 中国古代“十二章纹”思想新探 [J]. 中国美术 , 2011,(03):108- 109.[7] 吴玲,尤景林 . 十二章纹的象征内涵研究 [J]. 作家 , 2011,(02):225- 226.图 3 中国银行标志绿色包装研究·设计万方数据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10篇

当今社会是一个求新、求异的发展时代,表现在餐厅设计上,大众化、单一化的就餐环境己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主题餐厅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顾客所认知感受。然而,主题餐厅的开发却是良莠不齐。很多主题餐厅存在创意上的泛滥和刻意的模仿两大弊病,在后期用来体现主题餐厅设计的材料应用上也大多雷同,没有达到创新的应用;甚至很多现如今的主题餐厅在施工工艺上也太过粗糙滥制,极大的破坏了主题餐厅想要表达的文化特性。因此,在设计创作过程中能够利用主题这一特色优势,并且能够在设计的基础上做到材料和施工的完美呈现成为设计师们普遍开始关注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和浩特市主题餐厅设计的初步研宄,重点阐述材料的正确应用,以及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对于主题餐厅设计的重要性。以设计师优秀的作品为例,根据主题餐厅在现有空间创作中的表现形式,阐述表现主题餐厅的多种设计手法,以及如何在室内设计实践中准确运用主题元素,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11篇

结合中国传统服饰纹样, 分析礼制对传统服饰纹样发展的影响, 以及礼制精神下中国传统纹样的装饰审美特征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关键词】装饰审美服饰纹样礼制精神一、 引言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 受这种等级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服饰带有强烈的礼制色彩, 具有鲜明的等级制度的标志。

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 也成为?L N 精神的重要表现内容。= 、 礼制对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

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

它与礼制相结合. 颁布律令。

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

从服装的质料、 服色、 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

繁复的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 充分的表现人们的身份、 地位。

可以说。

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的、 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我国的服饰图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历程, 有着悠久的历史。

无论是在纹样造型上还是色彩上。

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最早的有关服饰纹样的记载是在《尚书. 虞书》 中, 舜禹时代, 仲雍在举行祭祀礼仪时穿着图腾衣。

各部联盟首领于祭祀礼仪活动中以五彩之色施与衣物上, 这里所说的用五彩色施于衣裳上, 即十二章花纹绣于冕服上, 所说的十二章纹饰次序为日、 月 、 星、 龙、 山、 华虫( 即雉)、 火、 宗彝、 藻( 水草)、 粉米、 黼( 斧形)、 黻( 亚形)。

直至清代末年。

F jJE 饰中的“十二章” 图案从未间断, 并一直保持着最原始的基本造型。

如《明史. 舆服志》 记载:

自黄、 虞以来, 元农、 黄裳为十二章。

日、 月 、 星辰、 山、 龙、 华虫。

其序自上而下为衣之六章:

宗彝、 藻、 火、 粉米、 黼、黻, 其序自下而上为裳之六章。

” 。

到了殷商时代. 社会已出现了等级, 但服饰形制还没形成。

周朝时期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礼乐衣冠体系。

随着各种礼仪制度的确立, 上至天子,下至庶民。

无论贵贱尊卑, 都应穿着相应的服饰, 皆以。

礼” 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

周朝。

兴正礼乐。

度制于是政, 而民和睦, 颂声兴” . 还设礼官。

掌管天下礼仪, 把这项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 就被。

礼” 所约束。

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

,汉代把《仪礼:

》 歹0入五经。

“仪礼” 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 项目繁缛, 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 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L N 在服饰上的反映。

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

例如:

西汉建立以后, 新的统治者也许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训。

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

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在当时, 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 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

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 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 用法制、 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 使人们循礼蹈规。

安分守己, 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的唐代, 无论是人们的思想, 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

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 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

在《IE l唐书. 舆服志》 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

则天天授二年二月 朝, 集使刺史赐绣袍。

各于背上绣八字铭。

……诸王饰以盘龙及鹿。

宰相饰以凤池。

尚书饰以对雁。

”由此可见, 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 是以鸟兽纹样为主。

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

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标志性。

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 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

宋朝时, 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以取纯朴淡雅之美。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12篇

摘要:室内设计的风格各种各样,它是各个时代的特征跟地区文化特点的结合形式,通过有条理地把这些元素整合,然后融入室内设计中,从而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即室内设计风格。无论是哪一种风格,通常都是和当地的文化、习俗、自然条件等相关,在这些条件中寻找灵感,然后创作。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于或等同于形式。 室内设计风格的分类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相对地说,可以认为风格跨越的时间要长一些,包含的地域会广一些。室内设计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古典式风格、自然风格以及混搭型风格等。

关键词:室内装饰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古典风格;自然风格;混搭风格

中国有中国古典式的传统风格,西方有西方古典式的传统风格,每一种风格的形式与地理位置、民族特征、生活方式、文化潮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从而室内设计的风格各种各样。

一、传统风格

传统风格的室内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 “神”的特征。

中国传统风格特色讲究的是家具陈设对称,注重文化意蕴。

二、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是比较流行的一种风格,追求时尚与潮流,非常注重居室空间的布局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现代风格起源于1919 年成立的鲍豪斯 (Bauhaus) 学派,该学派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强调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意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鲍豪斯学派重视实际的工艺制作操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

现代风格体现的是一种简约之美,家具多以方形为主,色调多是纯色调,它的特征是:形式简单,立体主义的外形,色彩为黑白中性色,功能主义标准化原则,复杂而多色彩的装饰基本上不用。它是把家具简单化设计,甚至于就是以集合体的模样进行组合,但是单体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视性。

三、后现代风格

在西班牙作家德奥尼斯 1934 年的《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类诗选》书中,后现代主义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特别有一种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即为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风格是种在风格上抛弃了现代风格的简朴与严肃,它增加了装饰细节,强调跟空间的联系,使用的色彩也开始多元化,不再是传统的黑白中色系,开始增加了一些亮色的点缀等等。后现代风格主张新旧融合,把古典的东西简化之后与现代的东西结合,色彩丰富了很多,强调高设计技巧,家具方面也不再只是单调的简单的集合体组合了,也开始融入了很多装饰。后现代风格与现代风格是有所不同的,后现代风格强调的是感情,浪漫主义、个人主义,现代主义则是理性主义,强调实用。

四、中国古典式风格

中国古典式风格,也可以说是中式风。这种建筑风格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风格,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所积累下来的,主要是以硬木高质地的木头为家具。中国一直喜欢红色,因此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贯穿整个中华民族。古典风格的装饰,以暗红色调为主。所以无论是家具还是配饰,都以偏红为主,显沉稳大气之格调。

五、新古典风格

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欧洲文化丰富的艺术底蕴,开放、创新的设计思想及其尊贵的姿容,一直以来颇受众人喜爱与追求。新古典风格从简单到繁杂、从整体到局部,精雕细琢,镶花刻金都给人一丝不苟的印象。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新古典风格则是把古典的东西与现代的东西结合,二者合一达到更完美的效果,不再单调。

六、自然风格

自然风格倡导“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美”,多是清新淡雅的设计,因为是自然风格,要融于自然,那当然是跟木类有所结合,因此室内多用木料、织物、石材等天然材料,显示材料的纹理,清新淡雅。此外,由于其宗旨和手法的类同,也可把田园风格归入自然风格一类。田园风格在室内环境中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也常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质质朴的纹理,巧于设置室内绿化,创造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自然风格带有自然气息的木头,没有刻意雕琢过,简简单单。室内的格调宁静而清雅,让人一进去或看到,就有想坐下来安安静静看书的冲动,踏实而内敛。简洁的家具,简洁的地板或墙面,搭配了一些绿色植物的点缀,氛围真的是惬意。

自然风格一定少不了木头、藤条系列的搭配,色彩也是淡色系为主,它大量地运用具有自然纹理的材料,并采用亚光效果的油漆和散漫的灯光搭配,再加上一些绿色植物的点缀,并将室外的自然景物透进室内,达到内外融合,自然界的氛围。

像田园风就属于自然风格,田园风格是吸取乡土的气息,运用一些木类,绿色植物或一些清新色调的墙漆来点缀,给人制造出一种农村乡土气息,大自然原有气息的室内空间。在这繁华的城市中,每天面对的都是现代风格的设计,回到家眼前迎来的是农村乡土气息,小清新的田园风格,也是不错的选择。

七、混搭型风格

混搭,顾名思义就是把各种风格的室内设计有条理的搭配在一起,种类多,更满足人们的内心需要,现在国际元素、设计理念广为人们推崇,很多人开始喜欢欧洲的设计风格,但是中国的设计风格也喜欢,那么就开始出现了混搭型风格的室内设计了,混搭搭得好的会使室内元素多元化,色彩样式丰富的同时又紧紧有条,但是搭得不好就会杂乱无章,毫无亮点。混搭风格的最优特点就是轻松自然、随意亲切。主人不会因为遵循单一风格的特点而被捆住手脚,不敢大胆创造。

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多元化,在室内布置中也有融合现代实用的设计,又融合西方的美观雕刻的花纹,又吸取传统的特征,在装潢与陈设中融古今中西于一体,例如一个室内空间里,运用了传统的窗花屏风或者又用上青花瓷之类的摆设,再或者木头制作的简单的茶几,再配上现代风格及门窗、新型的沙发,再来一些墙纸,然后用上欧式古典的琉璃灯具和壁面装饰。混合型风格虽然在设计中不拘一格,运用多种体例,但设计中仍然是匠心独具,深入推敲形体、色彩、材质等方面的总体构图和视觉效果。混搭不是为了展现不同元素,它的最高境界恰恰是融合,只要融合得恰到好处,就会无比完美。

混搭并不是简单地把各种风格的元素放在一起做加法,而是把他们有主有次地组合在一起,混搭得是否成功完美,关键是看搭配得是否和谐,最简单的方法是确定家具的主要的一两种风格与色调。

混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问题:

1、主调不明确,很多人混搭的时候没有一个主要的风格,弄得风格不突出,作品没有亮点之处。

2、风格一定要统一,例如,客厅是欧式古典风格,卧室却是中国清代的风格,洗手间又采用其他风格,超过3种以上的风格搭在一起,对一个整体的室内设计的和谐来说是一个大挑战,更何况有些风格本身就是不好融合的。

3、色彩太多,主色调一定要明确,混搭的室内一般家具的配饰多种多样,色彩又很复杂,所以选色上一定要谨慎,要时刻考虑色调要统一一些,免得整体色彩太多而杂乱。

参考文献:

[1]姜明海.浅谈室内设计风格与流派[J].都市家教(下半月),20xx ,(03) .

[2]罗明明.室内装饰风格的分类及特点简述[J].今日科苑,20xx,(08) .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13篇

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 反映。

它与礼制相结合, 颁布律令, 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 从服装的质料、 服色、 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 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 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 地位。

可以说, 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 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一、 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礼制而发展中国古代礼制成于“三皇五帝” 时代,到尧舜时, 已有成文的“五礼”, 最早的有关服饰纹样在礼制中反映的记载是在《虞书・益稷》 篇中:

“予欲观古人之象, 日 、月 、 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 作服汝明。

” 意思是说仲雍在举行祭祀礼仪时穿着图腾衣, 各部联盟首领在祭祀礼仪活动中以五彩之色施与衣物上, 即将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天子衮服十二章” 的起源便是由此而来。

十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 月、 星、 龙、 山、 华虫、 火、 宗彝、 藻、 粉米、 黼、 黻, 这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经很有特点了。

殷商时代社会已出现了等级, 但服饰形制还没形成。

到了周朝时期, 已逐步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礼乐衣冠体系。

随着各种礼仪制度的确立, 上至天子, 下至庶民, 无论贵贱尊卑, 都应穿着相应的服饰, 皆以“礼” 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兴正礼乐, 度制于是政, 而民和睦, 颂声兴”, 周朝设礼官掌管天下礼仪, 并把这项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 就被“礼” 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 汉代把《仪礼》 列入五经。“仪礼” 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 项目 繁缛, 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 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 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 它 直接影响了 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

例如, 西汉建立以后, 新的统治者吸取了 秦朝的教训,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 不仅对百官服饰的 样式和色彩进行了 严格的 规定, 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

在当时, 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 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

除此, 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 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 如衣帽鞋袜、 车马乘骑、 日 用杂品等。

在汉朝, 不论花色、 品种、 质料,还是色彩, 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

作为一种上层建筑, 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 用法制、 礼教、 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 使人们循礼蹈规, 安分守己, 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

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 无论是人们的思想, 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

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 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

在《旧唐书・舆服志》 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

“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 集使刺史赐绣袍, 各于背上绣八字铭… … 诸王饰以盘龙及鹿, 宰相饰以凤池, 尚书饰以对雁。

” 由此可见, 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 是以鸟兽纹样为主, 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

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标志性, 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 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

到了宋代, 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焚金饰、 简纹衣, 以取纯朴淡雅之美, 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 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理学观点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

而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 服饰纹样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 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 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 使之达到 了 繁复的 程度。

这一时期, 服装出 现了 一种叫 “补子” 的装饰,以“补子” 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 “补子” 纹样的差别反映了 清代等级的森严。并且清代的帽子一改历代的式样装束, 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翎的装饰, 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

因此, 如果分析清代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之间的差异, 那么,主要表现的就是各种服饰装饰纹样的繁杂堆砌, 以及在图案上等级观念的反映。可以说“礼” 在中国古代, 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

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 则体现了 相当 重要的补充作用 。

中国 的服饰制 度始 终与中 国 礼制 思想紧密 相 连,使中国 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着礼制而发展。二、 礼制促进中国古代服饰纹样的特色发展1. 从纹样题材内容上表现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

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 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服饰图纹的普遍性可以被统治阶级利用, 以图纹去强硬地推行一种统治制度, 这在纹样题材内容上显示得较充分, 例如前文所提到的, 上古时期衣裳就有“十二章” 之制, 十二种纹样为日、 月、 星、 辰、 山、 龙、 华虫( 即雉)、 宗彝、 藻( 水草)

、 火、 粉米、 黼( 斧形)

、 黻(亚形)

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如日 、 月 、 星, 取其照临光明, 如三光之耀之意; 龙是神明的象征, 同时又不可捉摸, 取意应变; 山, 象征王者的崇高;华虫(雉)

, 取其有文彩, 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宗彝, 表示有深浅之知、 威猛之德;藻, 象征冰清玉洁; 火, 取其向上; 粉米,代表食禄丰厚; 黼为斧形, 象征决断; 黻作两已相背, 象征善恶分明等。

纹样不同,所属官阶不一样。

天子之服, 十二章全用,诸侯只能用 龙以下八种, 卿用 藻以下六种, 大夫用藻、 米、 粉米四种图案, 士用藻火两种图案, 界限分明, 不可僭越。

而明、 清两个朝代用于官服上标明品级的补子纹饰, 更是在礼制精神下的产物, 是封建帝制的标志之一。2. 从纹样色彩上表现中国传统服色尊卑有别, 等级森严,其色彩运用 具有鲜明 的特定性, 成为统

艺术教育 131学术论坛( 接第 122页)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传统图案装饰工艺服装材料服装款式

【论文摘要】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它随着全球范围内“中国风”服饰时尚风潮的愈演愈烈,而深受世界各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的青睐,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图案在服饰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图案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形成了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凝聚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与深厚的华夏文化内涵,它是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 摆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 茅 。

1 中国传统图案的发 商 展历程

早在几千年 漠 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 摇 就在彩陶上运用纹样来 吉 装饰自己的生活。新石 鉴 器年时代仰韶文化的精 解 髓—彩陶,是中国古代 锚 文化的骄傲,它的纹样 摇 结构严谨,疏密适宜, 猿 色彩雄厚朴实,它主要 奋 反映的是原始人的渔猎 盅 生活,水是当时纹样常 臻 用的题材,水波纹、旋 蛀 涡纹、重叠同心圆、弧 株 形三角形都是从水的动 仰 态中摄取而来。此外, 豁 谷叶纹,斜叶纹是反映 椽 当时人们耕作生活的。

商周时期是我国奴 州 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这 碱 一时期的青铜器从艺术 硬 风格到制作工艺上都达 纸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嗓青铜器促进了图案的发 灾 展,其图案以云、雷变 诬 化的回纹为主要形式, 矛 还有蛇纹、羊纹、鸟纹 甫 ··一以及具有图腾象 驯 征

的龙凤纹、怪兽纹, 婶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 久 人”,龙与凤的形象在 筏 人们的理想中发展完善 源 并流行了数千年。在中 彪 国传统服饰文化中,龙 胳 凤的形象经久不衰,形 锤 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 惰 表现形式,并具有深刻 鸥 的文化内涵。如“龙凤 崇 呈祥”、“九龙戏珠” 舰 等纹样在民族服饰中不 馈 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 捆 且抒发着“龙的传人” 鸦 的情感。到封建社会, 两 战国时代的工艺美术上 猩 出现花卉图案和人物、 瞪 动物图案,春秋时期, 惹 上层社会的人们不劳而 炯 获,其图案也受其影响 蛀 ,精美严谨、规整多样 年 ,配色调和而华美。汉 辅 代织物和绣品的图案, 鸦 以变化的云雷纹和动物 唬 纹为主流,也有以植物 蠕 为主题,服饰中常用题 羡 材有人物、动物、几何 是 纹、花卉等,形象生动 鼎 概括,风格粗犷豪放, 呛 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箭 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和 忻 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 孝 花卉纹样日趋成熟,运 请 用广泛,著名的唐草纹 对 一直影响宋、元、明、 犁 清的图案风格,唐代图 烟 案丰满、富丽、端庄、 深 大度。宋代图案古朴浑 徽 厚,豪放流畅,色彩较 全 唐代沉着淡雅,服饰图 痹 案以写生折枝花为主。

算 明朝是我国古代图案遗 戌 产最丰富,存在世最多 廉 的时期,明代图案特点 至 是结构严谨,造型简洁 绰 而丰满,色彩沉着而富 陵 丽。大都运用谐音、会 涸 意的手法,如“五谷丰 掩 登”、“连年有余”等 尿 图案,都充分反映了人 找 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总之,随着时代的 界 发展、物质条件及生活 汰 方式的改变,

使图案表 哉 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辨 。

2 中国传统图案的特 蜂 点

中国传统图案, 怖 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 怕 和内涵,无论是在纹样 姨 造型上,还是色彩上, 底 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 淤 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 递 涵。它是构成古代灿烂 姚 的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 慌 的组成部分。其具有四 秧 个艺术特征。

图案题材 郝 丰富多样

中国传统 邱 图案题材广泛、丰富多 耗 样,它可以是客观存在 贸 的,人们在创造美的活 怎 动中,善于借助无情的 似 山水、花鸟等,将其物 碳 化到本民族的图案中, 移 寄托自己的情感,采用 歪 这种“移情”纹样,常 赊 用叙事形式的手法,使 双 观者也觉得它遇有了情 键 感和生命,并逐渐成为 墅 本民族图案的一大特色 圈 。也可能是人们主观想 馁 象的如龙凤等纹样。

图 尾 案造型具有“写意”性 蚂

写意是一种精神, 盈 一种纵横观照,一种宇 嘿 宙观,是相对于物质世 泅 界的一种存在。它不是 咒 客观,而是一种思维、 蜗思想和状态的存在,是 肛 主观化的客观存在,是 糟 精神而不是物质。中国 伸 的传统艺术观向来都是 兆 轻“实”重“意”的, 徒在认识和理解客观物象 率 的基础上,结合工艺的 柏 特点,以自身的理想、 储 感情去刻画形象。传统 恤 图案留下了许多诸如“ 蝴意境”、“意象”、“ 呢 意趣”、“意绪”、“ 慷 意在笔先”、“意在言 禹

外”等语言和思维的结 藤 晶。

图案纹样具有“标 瓢 识”性

在纹样题材 陌 内容上充分体现社会价 彰 值地位,图纹被统治阶 泼 级利用,以图纹去强硬 轧 地推行一种统治制度, 元 这在纹样题材内容上显 烙 示得较充分,例如古时 泄 期衣裳就有,’十二章 趾 ”之制。十二种纹样各 遇 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 篡 日、月、星,取其照临 咬 光明,如三光之耀;龙 似 是神明的象征,同时又 饰不可捉摸,取意应变; 嘘 山,象征王者的崇高; 奶 华虫(堆),取其有文 三 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 嘻 德;宗彝,表示有深浅 唇 之知、威猛之德;藻, 右 象征冰清玉洁;火,取 夸 其向上;粉米,代表食 逸禄丰厚;麟为斧形,象 柳 征决断;献作两已相背 值 ,象征善恶分明。这是 狱 “十二章”图案的象征 吊 意义,又是社会意识在 秩 图案中的集中反映,充 亏 分体现了纹饰这门艺术 靳 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 沏 地位。天子之服,十二 仓 章全用,诸侯只能用龙 军 以下八种,卿用藻以下 侈 六种,大夫用藻、米、 袁 粉米四种图案,士用藻 在 火两种图案,界限分明 冶 ,不可逾越。而明、清 晕 两个朝代用于官服上标 娱 明品级的补子纹饰,更 疵 是在礼制精神下的产物 胳 ,是封建帝制的标志之 赌 一。同时从纹样色彩上 喻 表现人的等级,中国传 愚 统服色尊卑有别,等级 努 森严,其色彩运用具有 照 鲜明的特定性,成为统 壬 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 播 的标志与象征。图案构 摈 成具有“寓意”化特征 仰

中国传统图案极其 仑 讲究寓意,表达人们对 忧 美好生活的

祈愿。如汉 朴 代植物图案中常见茱英 触 纹,这是由于茱英是古 矽时的祭品之一,有去灾 透 辟邪的寓意。((龙凤 蘸 呈祥》是很好看的一种 骗 图案。作为源远流长、 归 蕴含丰富的文化现象, 傲 龙和凤都是中华民族的 焰 图章、徽记、标志和象 熙 征。如果将中华民族的 遗 传统文化符号按其功能 审 效应的大小排个座次的 般 话,龙无疑是要坐第一 氢 把交椅的,那么,第二 煮 位就该是凤了。神性的 稻 互补和对应,使龙和凤 容 走到了一起,一个是众 韧 兽之君,一个是百鸟之 轿 王;一个变化飞腾而灵 岁 异,一个高雅美善而祥 逛 瑞;两者之间的美好的 遏 互助合作关系建立起来 岁 ,便“龙飞凤舞”、“ 戚 龙凤呈祥”了,中国传 影 统纹样的吉祥寓意在明 郧清图案中得到进一步的 稀 升华。

3 古代传统图案 逃 在现代服装上的运用

任何一个优秀的传统 袖 图案,在它所处的历史 痔 时期都具有很强的时代 凸 感和前瞻性,是无数艺 歌 人与工匠多年的创作结 乔 晶,尤其是中国的传统 柳 图案,是历经几代或几 审 十代工匠、艺人在前人 乖 的基础上不断提炼而成 篓 的。但随着国际化进程 并的加快,单纯优秀的传 氧 统文化已远远不能满足 秤 现代生活的需要。越来 吕 越多的设计师将传统图 衫 案引入到最时尚的设计 啸中,中国儿千年的传统 沽 文化与底韵在服饰文化 精 中得以展现得淋漓尽致 倦 ,今天服饰中复古风潮 胀 的流行就是传统与现代 袄碰撞的完美的体现。由 菌 于时装带有鲜明的时代 纠 个性,因此,复古的流 订 行也决不会是简单的重 致 复过去,而是以现代的 膘 形

式予以新的包装和淦 凤 释,所以现代的服装设 唯 计不仅要体现传统的文 硼 化韵律,更要符合现代 沉 人的审美要求,我们要 谋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材料 让 和技术手段,使传统纹 球 样释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招 。

传统图案与现代工艺 朴 手法的结合

在过去 针 ,传统纹样多以手工刺 裂 绣的形式表现在服装中 葱 ,而今科技高度发展, 蜘 各种新设备、新仪器、 冗 新工艺层出不穷,人们 孺 所追求的是一种高速度 跃 、高品位、单纯优质的 居 生活方式,人们的审美 纷 观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 遭 改变。在过去,龙凤纹 戎 样是皇家的专属,装饰 哑 手法也以刺绣为主;而 粟 现在,除了在晚礼服中 圾 常用外,其工艺手法也 冤 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以 焰 是传统的刺绣与珠绣结 嘘 合,也可以是直接印染 买 ,甚至可以做雕花镂空 迹 处理。

弱化传统图案的 伦 寓意,注重其形式美感 者

中国传统图案讲求 摘 寓意,而在现代服装设 咸 计中完全可以弱化其寓 挠 意,只追求其形式美感 驾 ,服装上的龙凤纹样已 汪不再是权力的象征,而 壳 是折射出一种中华民族 唁 精神的光芒与生命力, 抠 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与升 舟 华。如在一个多袋的休 右闲裤中绣上龙纹样,既 舀 增添了裤子的文化内涵 摇 ,又展现了它的时尚感 预 与休闲感。

传统图案样 脯 与现代材料的结合

佃 只有将传统纹样的各类 病 题材同现代各类织物的 辆 质感和

色彩恰当地结合 效 ,才可发挥出异于一般 抬 纹样的造型效果,才能 舆 为时装的意境塑造增光 轩 添彩,达到完美的艺术 挂 境界。传统纹样不仅应 狙 用在绸缎、棉麻等常规 彼 面料中,而且常常在新 颈 材料,如现代皮革等材 陛 料中广泛运用。

传统图 彼 案与现代服装款式结合 寝

传统的图案是中国 抠 服装文化的出新之处, 冬 其相对的独立性使它们 灯 可以大量地移植到现代 尺 服装中去,但是,在运 挖用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 任 注意,传统图案只有与 选 具有现代时装款式造型 疟 的服装结合在一起才更 卸 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心 ,要注重传统元素与现 贼 代时尚元素的有机结合 征 ,展示传统纹样与现代 胁 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 否 意蕴。

古今结合、中西 胆 合璧,揉合时空创造新 君 机

中国传统纹样对 炉 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 腊 式往往显得过于繁杂, 削 所以,在应用时必须加 察 以简化,可以保留图纹 虑 的古意,在设计过程中 剧 ,我们需要“宜男百草 侣 ,吉庆(馨)有余(鱼 修 )”的吉祥意境,但要 颊 放弃满地花的纷繁格式 驯 。古纹样历经年代的粹 颊 炼,具有典雅的风格与 狱 深度的内涵,它蕴含着 域 先人们的无限巧思,如 泰 能将其图形精神维持, 嗜 另透过现代设计观念, 聚 予以精简图形,保留原 坎 创的部分,必然呈现新 锌 的面貌。同时将传统的 雪 图案装饰手法与西方的 徐 图案装饰手法,巧妙地 站 融合在一起,兼容并蓄 怔 ,自成一格,自然

呈现 舵 另类新意。

以中国 性 传统图案作为灵感来源 绢 的时装,表现出不同凡 钧响的生命力,这些时装 拜 的外形虽以现代的设计 员 方法进行包装,却充满 幸 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青 渔 烟淡墨,超尘出世的气 间质,在这些中国味十足 鹃 的时装中,有的很难说 俗 清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 蔫 的哪个朝代,但已成为 要 时装界关注的焦点。越 哇来越多的设计师将目光 谓 转向中国传统纹样,于 邮 是突然对“民族的就是 汛 世界的”这句话有了更 毡 深的理解。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现实影响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时现代中国社会乃至借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分别从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等五个方面研究了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并就传统文化中“羊官贵长”的权威主义对现代社会民主、“人治传统”对现代法治、“重农抑商”时现代商品经济、因循守旧对现代革新创造精神等四个方面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建设今天中国的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客观依据,它对现实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民俗、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说到底,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传统文化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多与王朝政治或社会理想相关联。一部陈旧老书,一部古代文学经典,披散着历史的灰尘,脱落于现代社会,特别是易中天、于丹等当代大家以古人圣贤道理为原料,深人浅出地将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及其生活紧密结合,使老百姓入心人胃,并给大众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鲜活的实际问题以启示,而且能与实际生活中为人处事的经验总结相验证,也能给受过创伤者的心灵以抚慰,提升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品位,开阔着人们的眼界与胸怀,在诊译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了构造民族心理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并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中国软实力为根本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血脉”,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消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历经世代传承,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转换,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四)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条件

纵观中国古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都形成了一整套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必须格守的准则,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仪表,并对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是儒家的修身理论在中国思想文化史、教育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是造就中华礼仪之帮、文明古国美誉的重要条件。儒家文化中的“学而知之”、“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思想和精神主张,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奋勇前进。也正是胸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中国人民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现代社会文明的今天,其现实意义仍不可忽视,更需要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丰富现代德育理论,弘扬优秀传统,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中国的持续昌盛。在日益兴旺发达的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为实现和平掘起、发达文明提供支撑的基本条件。

(五)传统文化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

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大融合的重要力量,包括恢复古代奥林匹克竞技在内的欧洲“文艺复兴”是在吸取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完成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与兼容性,对外来文化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是推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合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助推器”。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和平思想中的“贵和”、“持中”,看重和谐,坚持中道,是与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代表的世界大同思想一脉相承的,北宋时期的学者张载概括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中国文化精神,成为建立和谐国家、和谐世界的思想源泉。当今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遍及全球不少国家的中国孔子学院的兴起,必将增强、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感染力,并对实现世界大融合,推动全球各国的友好交往与和平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消极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艰难历程中,特别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撞击中,中国文化既显示了其优秀的品质和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暴露了其种种缺陷与弊端。虽然经过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巨大的历史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已经瓦解,新的文化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并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这一方面表现在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因素继承发扬得很不够,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其中消极陈腐、不利于现代化的东西批判得还不彻底,这些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着消极影响。

(一)“尊官贵长”的传统对现代民主精神的负面影响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由家长制带来的尊官贵长观念阻碍了民主意识、民主风气的形成,是束缚现代人走向民主生活方式的巨大障碍,也是封建专制主义权威传统的表现之一。比如商鞍“贵长而尊官”、韩非“以吏为师”等都是这种权威性的反映,它积淀在传统价值观中,便是普遍的“尊官敬长”或“长官意志”。谁一旦当了官或做了什么长,便在社会上受到尊敬,而不问其政绩如何。在这种观念的束缚下,往往把“民主”当作“长官”的恩赐,自已不敢争取。这种观念与社会主义民主精神相对立。至今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个别乡村干部的长官意志和霸道作风严重地影响着干群关系,甚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需要对传统文化予以民主化、法治化的改造。

(二)人治传统对现代法制精神的负面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人治传统,《中庸》中的“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便是比较典型的人治观念。这种观念认为,政治好坏完全取决于为政之人本身品格和道德的好坏,因此不论为政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身上,很少从制度上、法制上考虑为政的根据与方法。这种不重法制而重人治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形成一种牢固的价值观念,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有法不依,有禁不止,执法不严,甚至以情代法的现象都是传统人治观念的反映。显然,如果不改变这种传统价值观念,即使有种种立法,建立起法制制度,也难以真正实行。

(三)重农抑商对现代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

重农抑商作为一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演进过程中,与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相结合,具有了普遍的道德意义,“为仁不富,为富不仁”,“工商众则国贫”等思想主张影响深远。而现代社会是以工业文明为特征的商品经济,促使传统的维系人际关系的价值系统失去了效用。在以商品经济和市场发展为特征的工业化社会中,求利与竞争是促进社会,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重农抑商”的传统价值观势必成为发展商品经济和现代化的障碍,必须从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放弃。全、社会的法律政策与法律保障安全。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16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6年9月^v^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17篇

而设计师并没有死板地去照搬古代陶的图象纹样,而是采用了极具现代感的几何图案还有现代的编排形式,无形中将传统的“陶艺”溶入到了现代室内设计当中来。

著名的人民大会堂澳门厅由王炜钰设计,他将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经常用到的莲池美玉,亭台园榭,翠竹杨柳,奇山怪石,传统形式的藻井式天花,统统巧妙的安放在现代化的室内,它既有中国古代园林中南方的秀丽、俊美,又有北方园林的庄重、华贵。

设计中大量运用了传统元素,并且将其巧妙地应用在现代的室内设计当中,堪称古今结合的典范。

又比如现在涌现出的众多仿明清室内设计风格的茶楼和餐厅,以及遍及北京城的各种古玩店等等。

这些说明传统文化中的外形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现代室内设计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室内设计更深的内涵,使其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气息。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意念的影响

现代室内设计讲究以人为本,敬重自然的力量,并且在整体的布局和空间分割上强调“气”的流通,通畅,经验丰富的设计者还会把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应用其中,并且风水理论已经开始在西方建筑和设计中得到重视,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给与现代室内设计包括其他设计理念上的巨大影响。

中国现代室内设计在空间分割上任然沿用着古人留下的方式方法,比如屏风、博古架、衣帽架、飞罩、鱼缸、帷幕等极有传统特色的分割器具还是被大量应用。

人与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在室内设计中从未被忽略,也在无形中印证了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环保理念已经成为室内设计所应遵循的又一准则,现代室内设计在材料的选用上恪守可以重复利用,能够降解,以及污染小等有益于环境的原则,提倡利用自然无污染清洁材料,比如阳光、风、地热等。

现代室内设计发展迅速,装饰材料,设备设施,家具家电的更新换代很快,设计者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合理设计空间,坚持环保材料至上,始终把握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动态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即要求室内设计者既考虑发展有更新可变的一面,又考虑到发展在能源、环境、土地、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性。

这些现代设计的理念无不是从传统文化而来。

早在三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由道所生,所以世上的一切万物必須遵循道的規律,否則就会遭到惩罚。

而佛家创立的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学说,也就是教育人们要遵循客观世界中存在的自然规律。

所以人必須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这与当今的室内设计理念不谋而合,从中看出现代室内设计受其影响多么深远!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由繁入简”的启示

设计学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学科范畴,包括装潢设计,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等等。

设计学中有一句话叫做“添一笔容易,减一笔难”,其中的含义是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设计也包括绘画书法,都秉承“从简不从繁”的创作准则。

崇尚运用最少的设计语言或者设计元素,来表达最丰富最精彩的意境,就像是服装设计并不是以服饰上的装饰物的多少来判断优劣;平面海报的成功与否也不会由线条、图形或者色彩的数量来决定;同样室内设计讲究空间分割合理,空气流通顺畅,反对过多堆砌,过分装修。

“从简不从繁”的创作准则绝不是对细节表现的完全抛弃,相反它是对细节的高度概括和统一,甚至达到了“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地步,对细节的要求惊人地苛刻。

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此处无声胜有声”以及“惜字如金”,早在几千年前《道德经》中就有说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可见”由繁入简”受到了中国传统老话“冗繁削尽留空瘦”的影响。

社会在不断进步,文化科技更是发展迅速,室内设计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始终存在于其中,无论室内设计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传统文化将永远相伴,也必将发挥其强大支撑和源泉作用,为室内设计的发展提供原动力。

我相信,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会始终存在,并且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冬江.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史.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9.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18篇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一样珍宝,曾一直不被人们所质疑但是自从中国走上近代后,在外来文化入侵之后,我们便开始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修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其构成在每一阶段都会有新的内容添加,便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很大的优越之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鸟兽不可与同居,吾非斯人之徒与谁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都是西方文化所望尘莫及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是任何保守力量都无法阻挡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十一封建社会文明为背景的。回顾历史,西方文化严格来说实在文艺复兴之时才逐渐形成的,是以资本主义为背景的。一个是封建社会色彩浓厚的文化,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化,这就注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性。

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经验性的事物,而作为一种经验性的事物,就有着不可避免的时空局限性,这也正是文化力量的局限性所在。这种局限性使得文化在时间的延续上和空间的传播上总是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表现为诸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此文化与彼文化之间的差异等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同一空间下的文化在时间上的矛盾差异,这造成同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内部发生文化上的争论。

此文化与彼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同一时间下的文化在空间上的矛盾差异,这造成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之间发生文化上的冲突。因为文化是一种感性的事物,所以它在本质上就是非理性的。我认为文化这种东西不应该去相互竞争,而是应该相互学习融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思想文化的大融合也应该是一种整体趋势。

举例来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医具有十分明显的中华文化的民族特征和历史特征。相对于西医,中医更多地在形态上表现为是一种知识的自然积累,而缺少西医的理性特征和科学方法特征。这正是中医的中国文化特性所在,也是中医的不足之处。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医必须进一步从文化形态上升到文明形态,这样才能具有更大更强的生命力,才能溶入到现代科学文明中去。中医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内容的正确与否的问题,或者说不是属于什么伪科学的性质问题,而是在形态上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或者说是属于科学方法论的性质。有趣的是,不仅中医,而且整个中华传统文化,都天生具有某种强烈的感性特征。这首先表现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语言上。

众所周知,汉字是一种典型的象形文字,虽然也是一种符号,但汉字汉语与其它拼音文字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带有很强的感性色彩。比如说,汉字的象形特征、汉字的声调特征,就使得汉语在运用时有着很强的感性特点,这种感性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这一文学艺术形式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人们之所以喜欢中国的古典诗词,是因为只有在中国古典诗词这种独特的中国文学艺术形式里,才能体会到那种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感。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特征还体现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起源的《易经》中。

众所周知,《易经》所具有的思想和思想方式也有着很强的形象思维的特点。《易经》所追求的是言象合一、意象合一的精神状态。了解和读懂《易经》中阐述的思想,需要凭借和发挥汉字语言的独特的形象和意象思维特点,也就是要由言及象、再由象及意。《易经》中的这种言、象、意三位一体的特点,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得他们在整体上被赋予鲜明的中华文化传统的烙印。如同中医所面临的问题一样,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也不是是否需要摈弃的问题,而是如何使之进一步现代化的问题,是如何与科学理性思维方式相融合的问题。孔子有一句名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人明白,既然我不喜欢别人不尊重自己,那么别人也肯定是希望我尊重他。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了这种体恤他人、宽以待人的博大胸怀。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这样劝谏秦始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拒细流,故能就其深。”这种对人对事的态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哲人所具有的大智慧的生动体现。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调客观以及包容的理性精神,与西方传统文化所拥有的科学和宽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符合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思想进步。因此,我们根本不必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一种失望乃至鄙视甚至彻底摈弃的悲观态度。震惊世界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赵承熙枪击案,让世人对美国人所表现出来那种冷静、客观和宽容的精神十分难忘,而美国文化中的这种吸引人之处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原来就具有的宝贵之处。

文化是人类社会对自身文化进行反省反思后形成的一种自觉意识,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任何传统文化,都有着其自身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理由,但也有着进一步按照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加以改造和提升的必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以现代文明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它,并引入科学和理性的方法来改造它、提升它,使之更加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贡献。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19篇

摘要: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古典艺术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现代艺术文化发展的基底。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学习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亦是实现中专美术特色化教学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美术教学;融合;运用

发展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新型美术教育是我国中专美术教育实现自身创新及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优秀文化艺术灿若星辰,并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是发展“中国元素”创新型美术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传承、发扬和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及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各种西方艺术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观,以中专生为代表的青年主体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在对其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的融合,在与时俱进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学生独特美术风格形成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水墨画、木版画等不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亦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美术教学不仅是绘画理论、绘画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美术精神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进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魅力,更能引导其在美术基础理论和绘画技能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中国美、创造中国美,并深入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

(二)对现代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作用

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既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基底,又吸收了其它因素,形成了具有现代化风格的文化艺术,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则需要吸收现代文化艺术中的一些精华因素以保持与时俱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增添美术教学亮点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精华。我国古人在艺术上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反应在文化艺术中即为意境表现,如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松”意味着坚韧不拔、“梅”意味着品节高尚、“荷”意味着出淤泥而不染等。

(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美术教学“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既包含有古人的艺术精神追求,亦包含着许多与生活、风俗习惯等有关的文化艺术,如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中国结、剪纸等,都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因此,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中专美术教学过程时,既要注重与美术本身相关的知识教学,亦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延伸,将美术教学与实践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国结欣赏及编织、剪纸以及插花等实践性艺术教学方式,即通过开展美术手工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内涵,以更好的将“中国元素”融入自身美术学习中。

(三)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表现。因此,在中专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时,要通过多媒体展示、艺术博物馆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如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写意画中的“神似而非形”、工笔画中勾勒出的细腻线条、建筑艺术中的“天然去雕刻”等,以不断丰富美术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从多层次、多领域以及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空间内丰富自身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具有明显的民族审美特征,将其适当的运用在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有利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亦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往后的美术创作及就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畅.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J].大众文艺,2015,07:253

[2]吴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14:140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20篇

俊礼制文化与中国古代服饰内容摘要:关 键 词:礼制

服饰文章概述了中国礼制文化的发展,分别阐述了礼制文化和中国服饰形制及中国服饰艺术审美的关系。中国传统服饰禀赋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在世界服饰之林中独树一帜。汉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这与孔子提出的 “ 礼乐” 是分不开的。而中华服饰形制之所以不同于西方服饰形制,中华服饰审美艺术之所以不同于西方服饰审美艺术,其思想来源可追溯到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延绵最长久的思想流派——儒学, 而礼制, 在儒家学派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饶宗颐先生曾指出:礼与乐二者所代表的人文观念,是东方精神文明的重要成就。礼, 虽然不是中国文明所特有的, 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具有非常独特、 极其丰富的内涵。

那么, 礼是什么呢?礼所代表的人文观念与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有何关联呢? “ 衣裳是思想的反映”, 对于礼文化的了解,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服饰。一、礼制文化的发展在原始社会, 由于社会生产落后, 人们对于电闪雷鸣等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因而产生了自我臆造的对各种神灵和巫术的信仰,而祭祀是表达信仰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在祭祀仪式中,由谁来主持仪式?谁能参加仪式?以何种顺序进行仪式?对这些祭祀仪式的规定就形成了早期的 “ 礼”, 并广泛流行于夏、 商时期。

到了周朝, 周公将盛行于夏、 商时期的 “ 礼” 加以改善, 制定出了一套完备的礼仪规范, 称为周礼。

周礼的范围也从祭祀仪式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礼仪场合。此时的 “ 礼”已成为维护封建社会宗法血缘和伦理制度的一系列社会行为规范。周礼实际上有两层含义 :

一为抽象的礼,这是作为一种观念而存在的。

二为具体的礼,这是客观存在的各种礼仪形式,也是对抽象的礼的具体体现,有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西周这一套规范的礼制,被儒家圣人孔子视为理想的制度形态。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极力强调“ 克己复礼”,他主张的礼就是周礼。西汉,汉武帝接受儒生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主张, 使得原是诸子百家其中的一家的儒学,上升到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伦理思想。隋唐实行的并被以后各代所继承的科举制度,使得礼文化思想得到更广泛的推广,这一思想对中国各代文人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的。二、礼制与古代中国服饰古代中国是个封建伦理道德格外发达的国家,儒家的纲常礼教思想对人的束缚和限制特别严格, 服饰作为社会风尚的表现, 也深深地烙上了礼制文化的印痕。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 :

一为中国冠服制度的建立, 包括服饰形制、 色彩、 配饰等物质层面上的内容。

二为价值观念、 审美意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1. 礼制与古代中国冠服形制的确定从着衣观念上看, 儒家提倡 “ 宪章文武”“ 约之以礼”, 强调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由此可以看出, 按照礼制的规定, 人们必须穿与其级别、 地位相符的服饰。

在 “ 礼” 的规定下, 周代一系列直接影响人们服饰行为的完备的礼制确立了。体现抽象观念的礼的具体礼仪分为五种,即:

吉、 凶、 军、 宾、 嘉。

吉礼是祭祀日、 月、星辰、 五岳、 山川以至四方百物的礼典; 凶礼是对帝王诸侯丧葬以及天灾人祸的哀悼的礼仪;军礼是军事、 军旅等场合所行之礼 (如出师、田猎等)

;宾礼是诸侯对王朝见, 以及各诸侯之间会盟的礼节 ; 嘉礼是举行婚礼、 冠礼时的礼仪。与五礼相对应, 古代中国对上述各种场合的着衣装束也有相应的规定。祭祀天地,在宗庙要着冕服;朝会之时着朝服;从戎要着军服;遭遇凶事时, 只能穿戴象征凶事的服饰;喜逢嘉事时, 相应只能穿戴嘉事的服饰。

五礼的服饰从款式到色彩在诸多方面都有差别,即使是同属一个礼类的服饰, 也会因为社会角色、 地位的不同而彼此有一定的差别。人们在穿戴这些服饰时, 绝不能越礼犯忌,否则“ 出礼即入刑”, “ 出礼” 会受到“ 刑” 的制裁。2. 礼制对中国古代服饰色彩、图案和饰佩的影响传统服色, 尤其是宫廷和官服色, 是中国礼制文化观念在服装上的集中表现。

古时, 服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各阶层成员的社会标志,尊卑有别、 等级森严, 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约束。

自隋代始, 服色之制频见于史籍。

隋文帝始制天子服专尚黄色, 《唐书· 礼仪志》 记载 :“ 唐高祖武德初, 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 遂禁士庶不得服, 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 唐贞观四年颁布服色规定 :

文武三品以上服紫, 四品服深绯⋯ ⋯ 九品服浅青, 庶人服白。

以后各代对服色均有详细规定。

自此, 色彩纳入了礼制服装的范畴。最早通过纹饰和图案来弥补服饰简单的形制, 以区别等级之不足的, 当属装饰于冕服之上的十二文章。此外,从始于晚唐而盛于明、 清的补子 (一种在官服上绣织不同的鸟兽纹样来区别文武及尊卑)

, 也是区别官衔的另一重要标志。可见,因为礼仪要求不同的人相互之间需要做出标志等级的伦理区分,这使得具有标志、 区别便利的色彩、 图案、 饰佩等较多出现在了中国古代服饰中。3. 礼制与中国服饰艺术审美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写到:

“ 建立在中国传统礼制的基础和原则之上的中国艺术和审美,强调的是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 这不同于西方的艺术审美。

” (其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中国古代服饰与西方服饰的差异也由此而来。(1)

构成形式:古代服饰结构平面化与西方服饰认为最能体现人体性感特征的服装才是最美的服装不同, 中国的服饰美是 “ 合礼美”, 即只有符合礼制规定的服装才是美的。任何超越礼的服装,哪怕是多么的赏心悦目, 多么的五彩缤纷, 都是不允许的。着装不是个性的选择,不是灵性的体现,而是一种伦理的选择和政治的设定, 所以我们在中国古代的服饰中找不到强调胸腰臀的、夸张人体性感特征的立体服装。

古代服饰强调的是平面格局,直线造型,追求线条的流畅性、形象的完整性,注重政治、伦理赋予的表面象征。(2)

构成观念 :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21篇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区有着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和信仰等一些特殊的文化,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和窗口。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农历新年,俗称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结束。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春节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

夏商时代产生的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月首,同时以冬至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年,并设闰月调整阴月阳年。以正月朔日的子时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岁末年初要进行旧一年丰收的庆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祷,于是产生一系列祭神、祭祖、庆祝、祈祷等活动。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于岁首(一年开始)时间的确定(换言之,月序的排列)还与天文历法有关,传说夏在寅月(今农历正月),商在丑月(今农历十二月),周在子月(今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农历十月),到西汉才又恢复夏正,定寅月(今农历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今。

二、春节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百姓。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惊慌失色,狼狈而逃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噼里啪啦”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走亲访友。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三、春节的习俗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迎接和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些活动有感恩祈福、合家团聚、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二)祭祖

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春节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

(三)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朝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的习俗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最早记载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五)爆竹

“爆竹声声辞旧岁”说的就是过春节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六)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这些传统的习俗在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四、春节的食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历来很讲究吃,到了节庆那就更注重了,春节时的食物就更要精心准备了,而且丰富多样、寓意很多。比如: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齐聚一堂,早早地就开始忙活准备年夜饭,到了晚上,端上丰盛的美味佳肴,大家相聚一起守岁酣饮,送旧迎新。

中国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它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并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

中国传统纹样引言范文 第22篇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正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更好地发展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

如果将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相结合,以此来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和质量,就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旅游管理的进步,进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产业。

二、旅游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发展史的悠久古国,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无数的旅游资源。

我国的旅游资源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让我国的旅游资源颇具中国特色,受到了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通过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增添了极大的人文色彩。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在管理中不断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使旅游业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指引下不断进步是我国旅游业管理的重要思路,也是当前形势的必然要求。

三、传统文化影响下旅游管理模式的选择分析

想要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就需要紧随时代发展,将市场作为引导,然后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作为辅导。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旅游业管理需要更加健全、完善,要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提升旅游企业的整体素质,提升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

重视旅游企业融资与资本经营并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等。

与此同时,更应该重视政府的作用,将政府作为对付市场失灵时重要的补充手段。

另外,还要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当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旅游管理工作中,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和力量不可小觑。

它可以加强政府与旅游企业从业者的联系与沟通,从旅游管理者的角度向政府提出具体建议。

同时在旅游企业之间可起到沟通信息,规范旅游企业的行为,使其严格地遵守政府的政策法规,以更加谨慎的态度从事经营行为,使旅游行业的行为统一到最佳状态。

四、传统文化影响与旅游管理理论构建分析

虽然我国的旅游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旅游管理理念也在不断的完善。

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看到在旅游管理上存在着一些不足,而如何协调旅游管理理念和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努力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了旅游管理工作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具体说来,传统文化影响与旅游管理理论构建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一)重视挖掘旅游资源的精神文化内涵。

旅游业想要更好地发展,就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自然风光,而是应该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精神文化内涵,提升其内在的美,从而使旅游业能够向高层次的形式进一步发展。

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对那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的开发管理,对旅游资源中蕴含的文化特质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建立起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需要的旅游文化。

然后让员工将旅游资源中的传统文化牢记于心,这样就让员工拥有了一种责任感,认识到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就更加认真地管理旅游资源,开展更为高效的旅游管理工作。

(二)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提升旅游管理工作水平。

我国传统文化讲究“以人为本”,正因为如此,在对旅游管理进行完善时应该充分利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从“人”出发来管理和完善旅游管理工作。

比如旅游管理中可以采用“参与式管理”的模式,让旅游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使每一名员工都拥有主人公意识,能够真正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旅游管理工作做好提供支持。

(三)重视将“以和为贵”的理念融入到旅游管理工作中。

旅游管理工作需要旅游企业各个部门共同的努力,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管理过程。

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其要管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娱乐项目、餐饮、住宿以及购物、安全等。

可以说,这些环节只要有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

因此,只有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理念能够有效提升旅游管理的质量。

“以和为贵”的思想能够让管理者重视互相间的合作,能够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从而可以让整个旅游管理工作更加协调,让所有的员工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去,从而让整个管理工作更加和谐、更加高效,从整体上达到了“无为”的状态。

五、结语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旅游管理借鉴的理念,如果将这些理念有效应用到旅游管理工作,就可以让工作变得更加高效。

相关部门应该更加高效、充分地挖掘旅游资源中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来规划和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工作,使旅游产业更具文化内涵,进而全面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让我国旅游产业更具民族特色,同时也能有效完成我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理念的融合。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