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666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7分钟。
体育文献综述范文 第1篇
摘要 耕地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对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经济稳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耕地数量与质量持续下降,使耕地资源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建立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激励耕地保护行为尤为迫切。基于此,本文对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中的利益相关者、补偿标准、补偿模式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呈现出利益相关者多元化趋势、补偿标准普遍偏低、核算方法成熟但陈旧、补偿模式不断丰富与融合等特点,并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提升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积极性;以耕地生态价值的完全实现为目标制定补偿标准,不断革新核算方法;增强补偿模式的适宜性与可行性研究,助推补偿政策的落实。
关键词 耕地保护;生态补偿;补偿机制
1引言
耕地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生产资源,也是生态文明视角下维系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资源,具有供给、调节、支持、文化等重要作用[1]。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资源紧张与资源消耗的现象日益增多,耕地作为城市扩张与开发建设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呈现出数量递减、质量下降的趋势,“吃饭”、“建设”与“生态”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对区域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造成威胁[2]。由此,国家提出十八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轮作休耕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用以缓解和限制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过度侵占与破坏。其中,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政策被视为通过调整耕地资源配置的利益关系[3],优化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进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工具[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立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1]。”基于自然资源公有制的国情,中国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政策具有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双重属性,需要政府补偿与市场交易的融合设计[5],以实现效率与公平[6-7]、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配置[8]、扶贫减贫[9-10]等目的。因此,探索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成为中国目前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政策的研究方向与难题[11-12]。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内容主要包含补偿的主体、客体、标准、效率、实现模式等方面[13]。已有文献普遍认为,科学界定补偿依据、确定补偿标准是建立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2],同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14]、补偿模式的不断融合与创新[15]也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仍存在意见分歧,未形成统一定论。
因此,本文旨在系统梳理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利益相关者、补偿标准、补偿模式,了解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焦点与争议,以期推动我国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不断优化与完善。
2研究进展
关于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定义
中国的生态补偿政策通常与国外的PaymentsforEcosystemServices(PES)含义相接近,即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其源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EcologicalEconomics(简称EE)思想:强调人类经济已经嵌入大自然,人类必须在经济决策中考虑环境问题[16];20世纪末,Costanza等学者正式提出EcosystemService(简称ES)的概念[17],并随着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发布得到推广,ES是以经济学的角度来构筑生态问题,强调生态系统的经济重要性[16],后被用于生态系统服务货币估值,并进一步发展为设计和实施PES所必需的理论基础。
PES的概念较为丰富,其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经济手段[18],旨在创造激励性措施[19-20],鼓励土地所有者以可持续的方式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实现正的外部效应内部化[21-22]。其实质是社会参与者之间的资源转移,体现为对保护和维持生态环境效益的行为给予的经济补偿[23-24],促使个人或集体土地使用决策与自然资源管理中的社会利益保持一致[25]。目前主要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存储、流域保护、景观维持等四个领域[26],主要功能为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功能[1]。并基于科斯理论视角、庇古理论视角以及其他视角将不同的概念划分类别[27],如中国的生态补偿政策应属于基于庇古理论视角所提出的概念。中国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基于土地发展权受限以及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外溢[13]的客观事实,采用财政、税收等[28]经济手段,激励和督促利益相关者在耕地利用过程中增加正的外部性行为[29]。其内涵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30-31]。广义的“生态补偿”既包括资源使用过程中,对因保护生态系统而获得收益的行为进行激励性的奖励,对因破坏生态系统而遭受损失的行为进行赔偿,而且也包括对环境保护或环境污染的实施主体征收的费用,而狭义只包含前者。
关于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设计
现有文献对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设计的研讨主要围绕利益相关者、补偿标准、补偿模式三部分展开。
//利益相关者
国内外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均可由补偿方、受偿方、第三方机构三大部分加以概括,但由于土地产权制度的差异,国外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范围更为宽泛,而国内对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具有一定的条件约束和限制,范围相对较小。
国外实行土地产权私有制或私有制与公有制混合存在,因此主要通过市场机制依靠市场手段实现生态补偿,利益主体包含农户、市民、企业、政府[14]、中介服务机构[7]。其中,农户作为受偿方可以直接与作为补偿方的市民、企业进行交易,如法国的Perrier矿泉水公司直接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按照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购买高质量的生态产品[32]。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平台,充当“润滑剂”角色,如越南国有林业企业(SFE)为国家、企业提供具体的补偿区域及补偿农户信息[33]。此外,中介服务机构也可作为补偿资金融通的枢纽,如德国的生态账户及美国的湿地银行[34]等,企业或私人作为委托方通过向第三方机构交付补偿款项,由第三方机构对委托人可能造成的生态或湿地破坏进行生态修复并对相关利益主体进行补偿。政府既可以作为补偿方向农户支付补偿,如美国的土地保护性储备计划(CRP)中,政府通过发放耕地生态补贴,使生态脆弱区的农户停止高负荷的农业生产[35];也可以通过行使行xxx利对补偿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如德国通过颁布《生态农业法》、《肥料使用法》等相关法律,限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提倡绿色有机农业,合理发放生态补贴及休耕补贴[36]。
相较而言,中国的土地产权制度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权不属于微观个体,因此主要通过政府主导的控制性命令手段进行补偿,利益主体一般包含农户、市民、各级政府。xxx从宏观层面上制定耕地保护相关制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进行纵向财政转移,将补偿资金下放到各地方政府;各地方政府之间经过博弈,由生态受益地区政府作为补偿方通过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生态富集区或生态提供区政府支付补偿[37],或作为第三方机构通过向市民征税等方式筹集补偿资金并支付给农户[38]。基于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产权制度,种粮农户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且往往是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者而接受补偿,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的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对象逐渐拓展,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也参与到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中来[39],理应受到补偿。但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并不等同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除了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以外,签订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协议的集体经济组织也应当受到补偿[40]。
//生态补偿标准
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标准的核心在于核算对象及核算方法,其在很大程度上对补偿方的支付意愿及受偿方的受偿意愿产生影响,进而对农户投入耕地保护行为的积极性、企业或市民参与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积极性、政府筹集耕地保护资金的可行性产生影响。
①补偿标准的核算对象
现有研究存在两种主流观点,分别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与效益和基于维持生态系统服务的成本[13]。基于价值方面包括市场价值、非市场价值两大部分,也可称为直接价值(经济价值)、间接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41]。直接价值指耕地所提供的有形的生态产品的价值[1],在中国主要考虑生产粮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国外更注重通过生态产品认证等方式确保有机农产品的获取[42],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价值,主要体现其经济效益,价值与效益的核算相对容易。间接价值是耕地所提供的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商品交换的无形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土壤保持、景观文化等价值[40],主要体现其生态、社会以及综合效益,受益范围广泛,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需要政府给予补偿支持,价值与效益核算较为困难。此外,部分学者基于成本理论,提出以运营管理成本、直接投入的经济成本、交易成本、机会成本等作为补偿的标准。已有研究普遍认为,补偿标准的下限为耕地生态系统服务提供与保护的最低运营管理成本[43]或机会成本[44],只有当补偿超过机会成本、交易成本、运营管理成本的情况下,因耕地生态保护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发展权受限所导致的间接损失等才可能获得弥补,补偿方与受偿方才可能合意[45]。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以虚拟耕地净流量为核算依据进行区际间生态补偿[46],以受偿方与补偿方主体权益的损失与获得为核算依据[45],以及在实践中融合价值标准及成本标准确定合理的补偿金额区间等观点。
②补偿标准的核算方法
针对可由市场机制通过农产品价格显示的直接经济价值,其难点在于精确测度耕地年净收益[47],市场化的评估方法主要包含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生产成本法等[48]。针对无法通过市场显化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其核算方法包括当量因子法、显示偏好法、能值分析法。当量因子法是根据谢高地提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对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修正测算[49],其结果往往低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真实市场价值。显示偏好法包含揭示性偏好法和陈述性偏好法,均基于补偿双方的偏好和意愿给予补偿额度的测算,主要应用于补偿的利益相关者支付或受偿意愿的研究[50]。揭示性偏好法通过“愿意支付的价格”或“愿意接受的价格”推断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偏好[47],从而推测补偿价格,主要包括享乐价格法、旅行费用法等。陈述性偏好法通过设定假想的市场,采用调查的方式推导出耕地资源的补偿额度[51],主要包括选择实验法和条件价值法。能值分析法是采用一致的能值标准,使价值测算无量纲化,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进行具体测算[52]。
//生态补偿模式
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模式是生态补偿具体实施与体现的形式,主要类型分为政策补偿、实物补偿、资金补偿、智力补偿[53],其设计的内在逻辑是摆脱农村地区收入贫困与可行能力贫困的桎梏[54]。
国外耕地保护生态补偿主要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交易,体现为直接的经济补偿,补偿方与受偿方按照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完成补偿。如美国和日本的水利、旅游公司等通过直接的现金补偿获取生态系统服务[55-56];美国的地役权保护制度(ACE)通过出售或捐赠土地开发权,从而对土地进行永久性保护[57];欧盟的生态标签认证制度,通过保障高质量的有机生态产品的供应,以较高的市场交易价格进行生态保护补偿[58]。同时,辅之以政府的政策补偿,如瑞士的≪联邦农业法≫规定对生态保护性农业项目及有机农业项目给予财政补助,美国的土地退耕计划对土壤进行保护并给予相应的补偿[59],此外,墨西哥、巴西等也采取了相类似的模式[60]。
基于中国独特的产权制度,中国的生态补偿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补偿模式。其最初以政府财政补偿为主,包括各类专项补偿基金、税收减免、生产项目资金支持等方式[54],后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纳入考量,采取月度生态补偿、生态保护与地区扶贫相结合的生态补偿[1]。更多学者基于地区差异性进行横向财政支付补偿模式的探索[61]、不同规划管制区域内差异化补偿模式的探索[13],以探求补偿效率与公平相平衡的补偿模式,并逐渐构建出分区、分层、分类的补偿路径选择[59]。近年来,关于不同主体功能区以及特殊区域[62-63]的耕地保护生态模式、纵向补偿及横向补偿相结合的多层次补偿模式[37],不同类型的土地分区管护分类补偿的研究逐渐丰富[15]。
3 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围绕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补偿的标准、补偿的模式选择展开了大量的研讨,为我国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视角,为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纳与梳理,总结出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如下特点:
①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多元化趋势明显。国外由于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并行,生态补偿参与者范围极其广泛,利益相关者众多;而中国主要以政府机制为主,但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施,三权分立制度的实践,利益主体范围也逐渐扩大,部分企业及集体经济组织也并含在利益相关者范畴,参与补偿的支付或补偿的利益分配。
②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标准普遍偏低,核算方法成熟但并不统一。由各地实践来看,补偿标准无法对耕地的生态价值进行完全补偿,以单一因素如非市场价值、机会成本等为核算基础进行补偿导致补偿额度普遍偏低。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已有较为全面的方法体系,但随着社会对于耕地保护生态补偿认知与需求的不断更新,固化的核算方法体系应不断开拓与完善。
③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模式不断丰富与融合。我国的耕地保护补偿模式从单一的政府纵向财政拨付逐渐拓宽出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式。各地根据区域区位差异、自然资源条件差异、经济发展差异等,积极开展绿色生产型生态补偿模式、轮作休耕与农田保育型生态补偿模式、非农管控及发展限制型生态补偿模式,体现了补偿模式不断开拓与融合的特点。
同时,从文献归纳中也可以得出如下启示与展望:
①促进补偿方的参与积极性以及保障受偿方的合理收益分配至关重要。在国外,如何促进补偿方的参与率是生态补偿实施的最大困境。市场的激励作用对补偿方的吸引力决定了生态补偿是否能够顺利展开,而了解市场的供需情况只是前提与基础。于国内而言,随着利益相关者的愈加丰富与复杂,如何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与收益分配将有待未来深入研究。
②补偿标准应向完全实现耕地生态价值靠齐,核算方法也有待创新。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理想化就是以耕地生态价值的完全实现作为补偿标准,纵观国内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计,不乏有偏重市场机制、偏重政府机制,政府与市场机制兼具的国家和地区,但均无法完全按照生态价值进行补偿,其原因除去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情况外,还存在补偿方与受偿方之间缺乏谈判机制,补偿机制缺乏造血机制、补偿核算方法有待创新等问题。
③加强生态补偿模式的适宜性与可行性研究。政府是无形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有力购买者,但相比于国外市场竞争机制条件下直接的现金补偿所发挥的激励与保护作用则显得收效甚微。在中国,政府往往以多元化的方式实行补偿,而只有当补偿金额较小,非现金补偿方式的激励作用才会显化。因此,如何设计因地制宜的补偿模式,引导多方主体积极参与补偿资金的筹措,进一步提高补偿模式的接受度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欧名豪,王坤鹏,郭杰.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03):357-365.
[2]刘利花,杨彬如.中国省域耕地生态补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2):52-62.
[3]赵亚莉,龙开胜.农地“三权”分置下耕地生态补偿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5):119-127.
[4]柳荻,胡振通,靳乐山.生态保护补偿的分析框架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18,38(02):380-392.
[5]张晏.国外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及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0):121-129.
[6] CORBERA E, MARTIN A, FISHER J,[J].C,2015,14.
[7]SCHOMERSS,SATTLERC,[J].LandUsePolicy,2015,42:58-70.
[8]徐丽媛.生态补偿中政府与市场有效融合的理论与法制架构[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04):111-122.
[9]吴乐,孔德帅,靳乐山.生态补偿有利于减贫吗?——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对贵州省三县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7(09):48-55.
[10]TOPX,DRESSLERWH,MAHANTYS,(PES)inVietnam:ALookatThreePaymentSchemes[J].HumanEcology,2012,40(2):237-249.
[11]钟成林,胡雪萍,陈竹.市场化生态补偿意识结构对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培育绩效的影响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20(01):68-81.
[12]徐绍史.xxx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2013年4月23日在第十二届全国xxx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J].xxx全国xxx常务委员会公报,2013(03):466-473.
[13]宋敏,金贵.规划管制背景下差别化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研究:回顾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19(12):77-85.
[14]杨欣,蔡银莺,张安录.农田生态补偿利益相关群体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13-119+144-145.
[15]李诗瑶,蔡银莺,田霞,等.城乡交错区耕地分区管护及生态补偿模式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0,29(04):850-858.
[16]CLAUDIAS,—Approaches, [J].Ecosystemservices,2013,6.
[17]’[J].Nature,1997,387(6630):253-260
[18]RUGGIEROPGC, METZGER JP,TAMBOSILR,[J].LandUsePolicy,2019.
[19]VATN [J].EcologicalEconomics,2010,69(6):1245-1252.
[20]MEYERC,REUTTER M,MATZDORF B,[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15,157():146-159.
[21]苏芳,宋妮妮,尚海洋.生态服务付费存在的问题及生态工人机制探讨[J].干旱区地理,2020,43(02):466-473.
[22]BELLVERDA,HERNANDEZSF,[J].Geoforum,2016,70(Mar.):115-118.
[23]RUND C, KEES J,CANTERSA (Eindhoven-Oss,TheNetherlands)[J].E,1996,7(4).
[24] HERZOGF,DREIER S,HOFER G, S[J].Agriculture,ecosystemsand environment,2005,108(3):189-204.
[25]MURADIAN R,CORBERA E,PASCUAL U,[J].EcologicalEconomics,2010,69(6):1202-1208.
[26]张志强,程莉,尚海洋,等.流域生态系统补偿机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2,32(20):6543-6552.
[27]袁伟彦,周小柯.生态补偿问题国外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76-82.
[28]靳乐山.中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政策框架的新扩展——《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的解读[J].环境保护,2019,47(02):28-30.
[29]李琪,王兴杰,王爱萍,等.农牧业生态补偿的国际比较及其借鉴[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06):1-10.
[30]刘春腊,刘卫东,陆大道.生态补偿的地理学特征及内涵研究[J].地理研究,2014,33(05):803-816.
[31]李文华,刘某承.关于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资源科学,2010,32(05):791-796.
[32]孟浩,白杨,黄宇驰,等.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0):86-93.
[33] LASSE L, KAREN B,JAKEB. MVietnam:frommythtoreality[J].Ecosystemservices,2015,16.
[34]REISSK C,HERNANDEZE, 2009,29.
[35]崔宁波,张正岩,刘望.国外耕地生态补偿的实践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7(04):35-40.
[36]栾江,田晓晖,仇焕广,戴恬茗.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08):4-10+21+212.
[37]杨欣,蔡银莺,张安录.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研究——基于选择实验法的生态外溢视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03):368-375.
[38]毕金平,汪永福.我国生态补偿税费体系之厘清[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09):90-96.
[39]赵亚莉,龙开胜.农地“三权”分置下耕地生态补偿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5):119-127.
[40]张燕,王莎.耕地生态补偿标准制定进路选择——基于耕地生态安全视角[J].学习与实践,2017(02):21-28.
[41]张皓玮,方斌,魏巧巧,等.区域耕地生态价值补偿量化模型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01):63-70.
[42]王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与一般途径[J].太平洋报,2019,27(10):78-91.
[43]刘菊,傅斌,逯亚峰,等.山区生态补偿保护成本的空间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62-68.
[44]吴娜,宋晓谕,康文慧,等.不同视角下基于INVEST模型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以渭河甘肃段为例[J].生态学报,2018,38(07):2512-2522.
[45]蔡军,李晓燕.以主体权益为导向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J].经济体制改革,2016(05):30-34.
[46]梁流涛,祝孔超.区际农业生态补偿:区域划分与补偿标准核算——基于虚拟耕地流动视角的考察[J].地理研究,2019,38(08):1932-1948.
[47]王迪,聂锐,王胜洲.耕地保护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0):131-136.
[48]王奕淇,李国平.基于能值拓展的流域生态外溢价值补偿研究——以渭河流域上游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69-75.
[49]谢高地,张彩霞,张雷明,等.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改进[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08):1243-1254.
[50] PRATIMAB, MOHAN KC, SUJATA S, 'Nepal[J].Appliedgeography,2016,69.[51]xxx,岳梦婷.游客涉入、地方依恋与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02):112-116+128.
[52]伏润民,缪小林.中国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重构——基于拓展的能值模型衡量的生态外溢价值[J].经济研究,2015,50(03):47-61.
[53]王飞翔,董红,高琪.中国生态效益补偿ACP方式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5(08):195-199.
[54]刘润秋.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机制:实践案例与制度优化[J].农村经济,2016(03):10-14.
[55]FARLEYJ,[J].Ecologicaleconomics,2010,69(11):2060-2068.
[56]MURADIANR,CORBERAB,PASCUALU, alternative conceptual [J].Ecologicaleconomics,2010,69(6):1202-1208.
[57]王宇飞,苏红巧,赵鑫蕊,苏杨,罗敏.基于保护地役权的自然保护地适应性管理方法探讨: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J].生物多样性,2019,27(01):88-96.
[58]张越,陈晨曦.欧盟生态标签制度对中国的政策启示[J].国际贸易,2017(08):45-48.
[59]孔凡斌.生态补偿机制国际研究进展及中国政策选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02):1-5+11.
[60]SCHERRS, WHITED, : Makingmarketswork forlow-incomeproducers. . org,Washington,
[61]李海燕,蔡银莺.主体功能区农田生态补偿的农户受偿意愿分析——以重点开发、农产品主产和生态功能区为实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01):123-129.
[62]龙开胜,王雨蓉,赵亚莉,等.长三角地区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及其行为响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08):43-49.
[63]包贵萍,梁小亮,梁颖,等.南方红壤丘陵耕地生态修复补偿标准研究[J].资源科学,2019,41(02):247-256.
体育文献综述范文 第2篇
有关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文献综述
获取利润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也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目的。获利能力的大小显示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和企业未来前景的好坏。企业必须能够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建立企业的目的是赢利,增加盈利是最具综合能力的目标。作为投资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投资的回报率。而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关心的是企业股息、红利的发放问题,对于拥有企业控制权的投资者,则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追求长期利益的持续、稳定增长。这就需要对企业进行盈利分析。本文献综述主要归纳有关论述企业的盈利状况和盈利能力分析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盈利能力、
一、盈利能力分析的涵义综述
南开大学出版社,崔也光在2005年的《财务报表分析》中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内涵有阐述。他说,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本钱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
陈红权在《企业偿债与盈利能力的分析评价》说:“盈利能力,也称为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应包括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往往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而忽视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实际上,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不能仅以企业利润总额的高低水平来衡量。虽然利润总额可以揭示企业当期的盈利总规模或总水平,但是它不能表明这一利润总额是怎样形成的,也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否按照现在的水平维持或按照一定的速度增长下去,即无法揭示这一盈利的内在品质。所以,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不仅要进行总量的分析,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盈利结构的分析,把握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黄明、郭大伟在《浅谈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说,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大小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利润相对于一定的资源投入、一定的收入而言。利润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利润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差。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可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反映。无论是企业的经理人员、债权人,还是股东(投资人)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重视对利润率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
二、有关盈利能力分析对象的综述
(一)洪国赐、卢联生著《财务报表分析》中对盈利分析对象有全面的阐述:
1.毛利率是销售毛利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它反映企业经营的获利能力。
毛利率=毛利额/销售收入
毛利额=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所以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毛利率表明每一单位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后,可用于期间费用和形成盈利的部分,它反映了企业经营的获利能力。毛利率高,说明企业取得相同销售收入的销售成本低,销售利润高,获利能力强。毛利率低,说明企业的销售成本高,可用于抵补费用支出的能力差,销售利润少,盈利能力就低。
2.总资产收益率是息税前利润与平均总资产的比率。它反映企业综合利用资产获利的能力。
总资产收益率=息税前利润/平均总资产
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财务(利息)费用
平均总资产=(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总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利用资产能力的指标,也是衡量利用债权人资金和股东权益获取利润能力的指标。总资产收益率高就说明企业资产利用效率高,说明企业盈利能力强。
3.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期末股东权益的比率,反映企业股东权益的投资报酬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末股东权益
净资产收益率是从股东角度分析企业盈利水平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高表明企业利用资本的能力越强,资本报酬越高,即对股东带来的投资收益就高,因此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盈利能力指标。
4.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期末股东权益总额与期初股东权益总额的比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股东权益总额/期初股东权益总额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反映股东投入企业资本完整性和增值能力的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小于1,表明资本减值。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表明资本保值。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表明资本增值,股东权益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强。在实际分析中,还应考虑利润分配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张先治在《财务分析》一书中还对盈利分析对象还有所补充。
1、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销售收入
营业利润=销售毛利(或主营业务利润)-期间费用
营业利润率表明在产品销售收入中,扣除成本费用后的利润占有多少百分比。
2、经营现金流量净利率=净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这个比率显示企业净利润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百分比。但是由于企业净利润不完全是由经营活动产生,所以它仅仅反映了一种比例关系。
3、现金流量净利率=净利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这个指标说明企业每实现1元的现金净流量所获得净利润的百分比。现金流量净利率越高,说明企业经营的效果越好。
4、现金获利率=净利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平均占用额
这个指标说明每一元现金及等价物可以获得百分之多少的净利润
(三)郭延琦在《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索》中提到以盈亏平衡点来考察企业的盈利状况
盈亏平衡点=单位固定成本÷(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这个公式说明了现代理财方法的一个秘诀:尽量使固定费用变动化,将有利于降低产品盈亏平衡点
(四)罗伯特 C 希金斯在《财务管理分析》中提出:通过利润结构分析企业盈利能力
1、计算《利润表》中每个项目的金额÷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
2、分析各个项目所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是否合理?找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突破点。
3、计算以上利润的构成科目分别占此项利润的比率:每个科目的利润数额÷此项利润数额。
三、有关盈利能力分析方法的综述
穆林娟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列出了如下几种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也称对比分析法,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指通过两个或几个有关的经济指标的对比,找出差异,研究和评价公司经营状况的一种方法。比较分析法主要有三种形式,即:1、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对比,借以考核有关计划完成情况。2、本期实际数同上期实际数相对比,即纵向比较,借以了解有关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增减变化情况。3、本期实际数与同行业公司的指标之间相互比较,即横向比较,通过横向比较了解公司之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间的差异。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以同一期财务报表上若干重要项目的相关数据相互比较,求出比率,用以分析和评价公司的经营活动以及公司目前和历史状况的一种方法,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由于分析的目的和角度的不同,比率分析法中的比率有许多表示形式。如仅从从反映财务状况的角度来划分比率,有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反映偿债能力的比率、反映营运能力的比率等。比率分析法具有计算简便、通俗易懂、可比性强的优点。但运用这一方法应注意对比项目的相关性、对比口径的一致性和对比标准的科学性。
(三)趋势分析法
是为了揭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及其原因、性质,帮助预测未来。用于进行趋 势分析的数据既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比率或百分比数据。
张金昌在《现代企业财务分析》中提到了下面两种方法:
(一)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在财务分析中应用颇为广泛。因素分析法主要有: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等。
(二)图表分析法
体育文献综述范文 第3篇
摘 要:生态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是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工程的基本内容之一。耕地是陆地上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实施耕地生态补偿已成为生态扶贫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耕地生态补偿可以支撑或助推扶贫开发,另一方面扶贫开发政策也为耕地生态补偿提供了实践机会。开展耕地生态扶贫研究与实践这一新方向、新扶贫模式,对于推进和完善耕地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精准扶贫开发以及耕地生态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扶贫;耕地;生态补偿;研究
一、引言
实施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重大政策,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实现2020年全部贫困县退出摘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刘彦随等,2016)。“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期,也是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关键时期。从目前贫困情况来看,到2015年底,全国仍然还有563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主要分布在832个贫困县(或属于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区)和12万多个贫困村,特别是西部省份和民族八省区贫困发生率较高,分别达到10%以上和(^v^,2016)。我国有的10多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区域都处于“先天”生态环境脆弱、“后天”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内,因而是属于国家重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区,承担着国家生态保护的重任,使得生态环境建设与脱贫两大任务相重叠。正因为这种特殊情况的存在,在进行扶贫的同时也要对生态环境进行必要的保护,积极寻找一条适合贫困山地区域现实的扶贫和生态双赢之路。
如果从國家整体利益来说,这些自然环境脆弱、难以高强度开发利用的地区整体上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牺牲了自身发展,维护了生态平衡的无私之举。没有这些地区人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没有发达地区蓬勃发展的自然环境及物质基础,就不能实现全国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对中西部山区贫困区域的精准扶贫思路,应该上升到国家整体战略层面,定位为贫困地区群众为保护生态环境、根植于偏远山区土地而工作,发达地区群众得益于山区贫困区域群众的工作基础而创造国家财富。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本质都是为了国家整体利益。但保护生态环境本身不生产产品,不创造财富,考虑其整体贡献,应该在再分配上向山区贫困群众倾斜,把保护生态环境带来的正外部效益换算成财富补偿给山区贫困群众,让其享受应得的报酬。
耕地是重要的人工生态系统,它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生产生活的来源,而且它还有很多其它功能,例如在水土保持和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耕地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承载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基本保障的功能,而且还具有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功能(杨诗琴,2014)。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前进,城市化及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使得耕地的保有量急剧下降,此外,人们对耕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还往往造成了耕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也使得生态服务的功能相较以前变得更加薄弱(杨诗琴,2014)。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式中,耕地的保护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耕地的生态价值当前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12年11月^v^十八大报告中对建立有偿使用资源和补偿被破坏的生态制度的重要性进行了明确地说明(付二光,2013),自从十八大召开以后,各级政府对生态补偿问题都非常重视,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地方积极开展耕地生态补偿工作(^v^中央、^v^,2014)。本文的研究就是建立在对耕地生态价值的研究基础上,将耕地生态补偿与精准扶开发相结合,把耕地生态补偿作为创新的减贫方式。
二、国内外耕地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动态
对于耕地生态补偿的研究,国外研究较早,有着丰富的耕地生态补偿实践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理论研究和模型。例如:欧盟国家实施的耕地环境保护政策值得其他国家的借鉴,其采用的保护方式是直接对农户进行补偿,其中做得比较好的就是英国,为了做好耕地环境的保护,还特地开展了农业环境的保护项目,自英国实行该项目之后,欧盟的其他国家也相继跟进实施了该保护项目;除欧盟国家之外,美国在耕地保护这一方面也开始得比较早,投入的成本也相对较大,美国的做法就是直接补贴农民和负担部分耕地的保护成本,以此来完成土地退耕政策(尹红,2005);在亚洲,开始重视耕地保护比较早的就是日本,日本则是通过补贴耕地保护区域的农民和设立用于发展生态农业的特别资金来保护山区和丘陵地带的耕地,以便让它们保持生态功能(吕刚,2013)。国外对耕地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侧重如何计算耕地生态的补偿额,如何对耕地生态补偿的效率进行评价以及耕地生态外部性等等方面的研究。
(2)国内研究动态
虽然我国对耕地生态补偿的研究比较晚,但随着政府把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国内学者对耕地生态补偿的研究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对耕地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谢高地等(2005)在Costanza研究基础上研究出了当量因子法,在对我国多种类型的土地进行分析之后,运用该种方法估算出了它们的生态效益价值,目前很多学者用当量因子法来计算各个地方的耕地生态价值,从而确定各个地区耕地的生态补偿数额;朱新华等(2008)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研究了耕地外部性补偿的问题,进而对耕地生态的补偿数额进行了比较合理的估算;马文博(2012)对耕地生态补偿的研究则是从利益平衡的角度进行的,他的研究对研究区的耕地补偿数额确定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耕地生态的研究,不仅有对其标准确定的研究,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是探讨其概念与相关内涵的内容(马爱慧,2011;张燕梅,2013)、耕地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刘尊梅,2010;路景兰,2013;魏巧巧,2014)、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张齐,2011;刘红芳,2015)等各方面,如:刘慧等(2013)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概念和基本内涵,从原地扶贫和离地扶贫角度设计了两大生态扶贫模式,提出了实施生态扶贫战略的相关政策建议;莫光辉(2016)从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内生变革与治理突破两个方面对精准扶贫进行阐述,认为精准扶贫的演进逻辑是其内生变革,治理突破是其脱贫路径;但当前对精准扶贫开发与耕地生态补偿体系有机结合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缺乏。 三、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小结
耕地生态补偿其理论与实证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自身的复杂性、区域性、不确定性使其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故今后的研究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全新的视角研究耕地生态补偿,丰富其耕地生态补偿研究内容
当前学者理论研究耕地生态补偿角度比较单一,这不利于耕地生态补偿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将耕地生态补结合国家发展大趋势相结合,科学制定与完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使耕地生态补偿制度长期有效地运行,使耕地生态补偿体系更好地服务社会。
(2)建立全国统一、科学可行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方法与模型
由于我国对耕地生态的正式研究起步比较晚,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公认、统一的耕地生态效益测算标准,由于研究的学者比较多,且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得到的结果也相差甚远,各研究之间的结果缺乏可比性。总的来看,不同学者研究出来的测算耕地生态补偿数额的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以要进行更深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思考和探究,通过综合分析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和模型,进而得到更完善的测算耕地生态补偿制度的方法和模型,使其不仅能满足全国使用,又能做到切实可行,这些思考和探究对于如何完善耕地生态补偿制度来说也是重难点。
(3)丰富耕地生态补偿研究的区域尺度
当前,绝大部分学者研究耕地生态补偿制度都是集中在国家的某一个省、市或自治区,又或者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单是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就相对比较少,尤其是在西南边陲地区的山区,其对耕地生态补偿制度的研究几乎处于真空地带,因此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全国的耕地补偿制度,就需要学者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更多地研究,特别要加强对边疆贫困山区的基于扶贫开发的耕地生态补偿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边疆稳定与脱贫攻坚工作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让国家可以很好地掌握各地耕地生态环境的情况,为国家在制定耕地生态补偿政策的时候做到统筹兼顾提供强有力的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蔡银莺,张安录.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农田生态补偿额度测算——以武汉市的调查为实证[J].自然资源学报,(02):177-189.
[2]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价值重建方法与案例研究[J].地理学报,(10)1084-1092.
[3]查燕,王惠荣,蔡典雄等.宁夏生态扶贫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01).
[4]陈会广,吕悦.基于机会成本与Markov链的耕地保护补偿基金测算——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01):17-27.
[5]春梅.沙漠化地区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6]邓健.重庆市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
[7]方丹.重庆市耕地生态补偿研究[D].西南大学,2014。
[8]付二光.浅談耕地生态补偿制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7):32-34.
[9]付二光.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
[10]付意成,高婷,闫丽娟,等.基于能值分析的永定河流域农业生态补偿标准[J].农业工程学报,(01):209-217.
[11]高汉琦,牛海鹏,方国友,等.基于CVM多情景下的耕地生态效益农户支付/受偿意愿分析——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J].资源科学,(11):2116-2123.
[12]高魏,张安录.江汉平原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资源科学,(02):124-130.
[13]郭文栋,师军,魏延军,等.黑龙江省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05):19-21.
[14]^v^.“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EB/OL].http:,2016-12-02.
[15]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16]黄金梓.精准生态扶贫刍论[J].湖南农业大学科学,2016(04).
[17]黄燕.株洲市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测算及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8]李翠珍,孔祥斌,孙宪海,等.北京市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价值估算方法[J].地理学报,(3):321-329.
体育文献综述范文 第4篇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目的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学写综述的目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法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进行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步骤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1、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2、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
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文献内容讨论和分析)、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文献内容讨论和分析)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体育文献综述范文 第5篇
休闲体育文献综述
主讲教师:李红艳
学生:李德维 学号:2008212299
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
对休闲体育广义的理解是用于娱乐、休闲的各种体育活动。
一、选取的论文
1.《关于江西发展休闲体育产业SWOT分析》
2.《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3.《广西体育产业启动新战略》
4.《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前景》
5.《对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分析》
二、研究内容:
《关于江西发展休闲体育产业SWOT分析》
1.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
2.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机遇
3.江西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挑战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1. 我国休闲体育的初级阶段以及休闲体育产业投资与国家产业总投资的比值。
2.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前景预测
3.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策划
《广西体育产业启动新战略》
1. 发展体育赛事表演
2. 体育旅游休闲
3. 体育训练教育
4. 体育传媒与体育彩票
《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前景》
1.农村广大群众为什么不能积极参加或无法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上一篇:开会的通知范文(通用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