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4758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91分钟。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一篇
大学美术馆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交流五项功能[1]实现艺术创作与艺术沟通以及公众文化认知度的提升。与社会公共美术馆不同的是,大学美术馆最直接、最稳定的受众是在校学生,因而大学美术馆的美育职能也就成为其诸多职能中的突出特色。近年来,随着我国院校美术馆的大量兴建和繁荣,大学美术馆在提高大学审美教育、开展艺术研究、服务教学和促进学科沟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本文以京师美术馆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美育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二者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述了大学美术馆在大学美育中的作用,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充分发挥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几点新设想。
一、京师美术馆现状调查
京师美术馆是坐落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的一所非营利性的大学美术馆。京师美术馆自建立以来已多次举办展览和学术活动,为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美术、艺术设计、书法、数媒、影视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展览及学术支持,并与外界建立了艺术交流的学术平台,成为艺术学院专业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是,由于京师美术馆的多数展览在策划与宣传方面多限于艺术专业,忽视了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影响,针对展览开展的交流活动也多属艺术专业内部研讨,即便是对展览感兴趣的非艺术专业学生也因为展览咨询的获取不便而没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下文通过“关于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与大学美育”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北京师范大学非艺术专业本科生对京师美术馆的认知情况与接受大学美育的情况。
统计到的样本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男生比例为,女生为;其中是理工类,为文史类。样本分析显示,的学生有过到美术馆或博物馆的经历,排名前三位的是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但知道并到京师美术馆看过展览的学生比例为34%,听说过但没有到京师美术馆看过展览的学生比例为49%,从未听说过的学生比例为17%。以上数据表明,到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是本校学生较为常见的文化休闲方式,而京师美术馆在校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另外,“经常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展览”和“来过但美术馆总是关门”的情况不在少数,所以在校学生到京师美术馆看展览的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调查关于美育含义的理解时,有的学生认为是“培养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学生认为是“培养美的观念和能力”,的学生认为是“美德教育”。关于“目前我校美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认为“只有理论而无实际训练”的占,“缺乏基本的训练器材和设备”的占,“方式呆板不能引起兴趣”的占,“不能与当下的文化艺术进行良好对接”的占22%。以上数据足以证明,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单单希望学到美育理论知识,而是更希望有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兴趣,提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的机会。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9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美术馆中接受美育比在教室中接受美育的效果要好,而被问及“在美术馆中接受美育的形式”时,的学生希望在展出作品时有解说服务,的学生“希望能参加与展览策划人或艺术家交流的艺术沙龙”,的学生“希望学习绘画、书法、摄影等的实际操作”,的学生“希望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做一名志愿者”。
综上所述,大学非艺术专业本科生通过大学美育等课程的学习,业已形成了对美和美育一定程度的认识,对大学美术馆也抱有比较强烈的好奇与期待,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有着比较鲜明的态度和诉求,参观艺术类博物馆的行为在本校学生中十分普遍,这便为大学美术馆在校园中的广泛接受奠立了基础。同时,大学美育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单一和大学美术馆在校园中影响力不足等问题确实存在,为此,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发挥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构想。
二、充分发挥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构想
1.吸引学生走进美术馆——大学美育课堂的时间延伸
要发挥大学美术馆在大学美育中的作用,首先要解决现阶段美术馆在校园中认知度较低的问题,吸引更多的学生到美术馆来,感受美术馆提供的丰富和直观的审美教育,这是增进美术馆在大学美育中作用的基础条件。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二篇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美术史课程 教学计划 师资 教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在1951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会议,提出“办好正规的师范教育,主要是调整、整顿和发展各级师范学校”,奠定了新中国师范教育的基本格局。其后政府对师范教育进行了多次调整,“从1952年的院校大调整至今,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科的合合分分、分分合合一直在进行。这使得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科的变化错综复杂,难以理清脉络”。[1]
一、美术史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尹少淳先生在《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五十年》一文中指出:1953年至1954年教育部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把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计划内容科目的教学大纲全部制订出来,然而事实上,美术科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始终未能制订出来。各师范院校美术系科的教学长期处于不规范的状态,既无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又无统一编制的教材。[2]“1966年‘_’开始,全国高等师范美术系(科)终止招生。1970年高等师范院校艺术系均改为‘革命文艺系’,招收工农兵学员。专业课的开设是为了‘培养_思想宣传员’,美术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为批判而开设的报头、漫画、标语、美术字等,美术和美术教育成为宣传‘_’的工具”。[3]1980年3月,教育部首次印发《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美术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该《教学计划》“将美术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类。并把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列为专业必修课,中外美术史各99课时”。[4]
2005年3月,教育部制订并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方案》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程包括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中国民间美术、美术鉴赏与批评;选修课程包括美学、中国画论、西方美术理论、现当代美术思潮等。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规定:中国美术史60课时,外国美术史60课时,美术概论60课时,美术鉴赏与批评60课时,等等。[5]
二、美术史课程师资与教材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史课程师资由兼职教师逐步向专职教师转变。按照年龄结构来分,美术史教师可以粗略地分为四代人:第一代是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从教,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美术史教育的开拓者和骨干;第二代是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第三代是恢复高考制度后出现的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第四代人则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现行教育制度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美术史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执教高校的第一代美术史教师,在新中国成立前即从事美术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在其深厚的学术修养基础上,全力或以主要精力从事美术史教学研究。比较著名的有中央美术学院王逊先生,南京师范学院傅抱石先生,南京艺术学院俞剑华先生,等等。林树中在回忆恩师俞剑华时说道:“他的学术还在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学人。很多人评价他常喜欢用‘筚路蓝缕’和‘筑基铺路’的词,这首先是肯定他作为建国后第一代中国美术史论家、美术学的奠基人之一的地位和承前启后的作用。”[6]
傅抱石1926年毕业于江西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1930年在江西省立第一中学担任国画教师时编写了《中国绘画变迁史纲》,该书于1931年由南京书店出版。1932年傅抱石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帝国美术学院,师从美术史家金原省吾专攻东洋美术史。1935年回国后在中央大学、国立艺专、南京师范学院从事中国美术史教学研究工作。“傅抱石在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担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期间,曾领导教师们制定了一整套中国画教学大纲,包括两年制专科、五年制专科和四年制本科。而且他还编写了上、下册的四年制本科教材《中国美术简史》,五年制专科美术史讲座教材《中国绘画简史》和两年制专科讲座教材《中国的绘画》,并配合这些教材制作了《美术史图录》幻灯片400余幅”。[8]
第二代美术史教师的求学期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他们所处的环境与同时代的文学家很类似,“这一代人身上具有开国初期的朝气、勤奋的学风、认真负责的精神和献身事业的品德……1980年代以来,这一代人倾其所积、忘我耕耘、补习新知,调整知识结构,无论在批判‘左’的思想,拨乱反正,或在创造新学术成果,培养接班人方面,都做出了显著的成就。这代学人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他们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没的”。[9]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福顺先生1958年就读中央美院美术史系,1978年起至今执教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改革开放以来,李福顺一直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事中国美术史教学,2000年出版了近百万字的学术专著《中国美术史》(上、下册)经教育部专家评审组评选,该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为了适应教学需要,李福顺先生把近百万字的学术专著《中国美术史》改写为50万字的教材,2003年出版了适合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教学的《中国美术史》。[10]
第三代美术史教师的求学期正值改革开放之初,他们所处的环境与同时代的文学家很类似,“这一代人大都是恢复高考制度后出现的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在学术上和思想上包袱较轻,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加以成长期中社会上、学术上,一时形成的追求创新的风尚,使他们能挟其优势,迅速抢占学术研究的高地”。[11]
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史教师们在承担美术史基础理论课之余,大都选取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教学研究,如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长孔新苗先生出版有《20世纪中国绘画美学》、《高中美术鉴赏》等,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左庄伟先生出版有《西方绘画史话》、《美术鉴赏》等。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皮道坚先生1981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研究生班美术史论专业并留校任教,1992年至今执教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7年皮道坚主持编写了《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12],被教育部体卫艺司确定为全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编写通用教材。
第四代美术史教师被誉为是“改革开放的一代”,“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全球化的时代使他们很快能够了解世界的变动,了解西方学术思潮的变化,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他们有较高的外语能力,也有出国学习、考察的机会”。[13]我认为对第四代美术史教师的评价还为时尚早,他们的发展前景与新世纪美术史课程改革紧密相连。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六十余年里,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史课程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2010年2月,教育部确定国内48所高校作为试点学校,我们期待着试点高校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并完善美术史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2][8]尹少淳.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五十年[C].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编.2005年高等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构国际研讨会・论文与课程计划集(内部刊印),2005:121,117,118.
[3]朱淑娥.中国百年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884.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三篇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在大二的尾巴抓住了艺术的犄角,还记得第一次去上《中外美术鉴赏》课程的时候,第一个女老师给我们放映了几百年来外国优秀美术作品中的人物画像,还记得其中的人物画像中的主人公大多数是女性,同时也说明了外方女性人权的发展见证了外方美术史的发展,还有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些满是创意的小视频小发明,其中趣味索然,给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传播了艺术的趣味性,世人离不开艺术,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创造美好生活。
为何莫奈笔下的勒阿佛尔港先被说成一团糟,后来又被称为对港区日出情景了不起的再现?我们该如何理解此种戏剧化的转变。
莫奈背弃了关于勒阿佛尔港传统的种种表达方法,而更趋向于表现真实的自我感受,传达出自己对日出的鲜活印象,将常识之类搁置一边,竭力捕捉最初朦胧印象,并将其凝固在画布上.他试着画出的是我们打量世界时实际看到的一切,而不是我们料想我们会看到的东西。因此开始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抗拒,勒阿佛尔港的日出怎么是这样的呢?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观察,人们发现,当船衬着城市的背景出现时,在特定的光线下从特定的角度看去,船似乎真的是在城里行驶,有时海天会浑然一色,我们实难分辨何为大海,何为天空。
而中国的画家独成一派,如下所列中国近现代画家大师 石鲁(1919 - 1982):1919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原名冯亚衍。中国现代中国画家。代表作《金瓜》、《打倒封建》、《说理》。
徐悲鸿 (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品《八骏图》、《愚公移山》。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虾》、《蟹》、《牡丹》、《牵牛花》、《蛙声十里出山泉》等等。
陈逸飞(1946年4月14日-20xx年4月10日):生于宁波,浙江镇海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进入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曾任油画组负责人。1980年旅美后,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和创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华人画家。
张大千(1899~1983):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代表作《来人吴中三隐》、《石涛山水》、《梅清山水》、《巨然茂林叠嶂图》。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海滨》。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中国现代中国画家。代表作《嘉陵江码头》、《岷江之秋》、《黄河冰封》及《祁连放牧》。
刘海栗,原名盘,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早期油画代表作《夕阳》、《河边》、《湖光》、《塞纳河桥》、《林间信步》、《北京前门》等。
而就我个人而言,独爱徐老的作品,徐老一生以画马闻名世人,在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也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他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他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同时,他还熟悉马的性格脾气。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出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其中不得不提曾经轰动一时的《八骏图》。其中主角--八匹骏马,一个叫绝地,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一个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飞鸟还快;一个叫奔菁,夜行万里;一个叫超光,可以追着太阳飞奔;一个叫逾辉,马毛的色彩灿烂无比,光芒四射;一个叫超影,一个马身十个影子;一个叫腾雾,驾着云雾而飞奔;一个叫挟翼,身上长有翅膀,像大鹏一样展翅翱翔九万里。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四篇
摘要:
关键词:
技法、沟通、人生境界
一、技法的练习
1、临摹,这看似老套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于整个艺术生涯。
2、布局,写意重在布局,好的布局将画作在时间、空间上进行了诠释,使得画作具有了画外之音、画外之意。
作为技法的一种,布局的练习也不能间断。构图从来就是我国传统写意花鸟画的精髓所在,从传统的三角构图到三迭构图到三远构图,再到八大山人的四边四角构图,以及到近代的潘天寿、齐白石等名家,其构图的想象力成就了其画作的风格。对于一名立志于艺术的人来说,深入钻研史上名家的构图,内化于自己的画作之中,不失为一条捷径。
唯物辩证法认为,质变是建立在量变的基础之上的。创作要实现自己的风格,注入自己的感情元素,离不开扎实的技法练习,而在作画之路上实现“匠”到“家”的转变关键不在于量的最大化,而在于优质的量的积累。在艺术之路上,往往会遇到进步的瓶颈,在面临瓶颈的时候要回头看看自己的工夫是否扎实,感情是否投入。
二、作品的鉴赏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五篇
〔关键词〕 美术教学;美术鉴赏;艺术素养;业务水平;
教学模式;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60—01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其作为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艺术素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美术鉴赏”成为了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这既为美术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广大高中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教师该如何更好地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和业务水平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等方式来开展教学;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形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筛选、分析、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利用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式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落到实处,而且也使教学模式从 “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
三、开展美术鉴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深学生鉴赏理解。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鉴赏某一件美术作品,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机会,加深他们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科学、美术与政治、美术与经济、美术与宗教、美术与历史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运用美术术语及通过造型、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六篇
摘要: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通过对美术家生平、社会背景的了解,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进一步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感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内涵,达到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艺术情操,扩大知识视角,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视力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开展进行研究,指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动手能力等对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欣赏课;学习兴趣
一、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艺术欣赏需要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在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一般而言,学生总是凭借直觉判断自己是否喜爱这件作品,但是直觉往往会受个体经验与知识积累的局限,影响学生对于作品的评价,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无法获得应有的能力提高。所以,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主性课堂,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求知欲与好奇心的驱使下,深入作品欣赏的探究过程,有效提高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的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教学活动离不开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了达到理想的欣赏教学的效果,老师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欣赏教材,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欣赏课中学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学生容易看出作品中人物的职业、生活状况,感受到沉重、压抑的气氛,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收集伏尔加河的相关图片,收集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帮助下对本课内容有更充分的了解。此类教学方法比单一书本教学效果好的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随之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三、让学生动手,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审美是在情感与理智、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发展、追求真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开展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在美术作品品味过程中获得审美意识的强化。初中美术欣赏课不应该只是让学生一味地观察作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手,从中领悟作品内涵。教师应主动打破欣赏式教学中纸上谈兵的传统局面,以引导学生发现美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作品欣赏、评价与临摹的过程中,真正获得美的体验。
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实时评论,根据所学知识基础,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对美术作品进行情感与艺术评价,使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意识得到有效强化。
另一方面,教师应组织学生在欣赏完毕后,结合体味作品特点,发挥想象力,创造一幅符合自身心境的作品,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欣赏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穿插于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将动手与思考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与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同时,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引导学生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创造之中,使学生在提高自身鉴赏水品的基础上提高绘画能力。例如,在《春天的畅想》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欣赏关于春天的艺术作品,使学生体会到艺术大家在春天描绘中突显的要点;其次,鼓励每一位学生说出观点,体会作品的价值所在,提升学生对于作品的感悟;最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自由创造,既可以参照作品的风格、形象进行临摹,又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春天的作品创造,开发学生的潜力。
四、扩展学生的欣赏空间
想让学生彻底理解欣赏教学的内容,必须让学生将自身想象力和作品本身要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根据作品的内涵,发挥自身想象力,体会作品带来的广阔的空间。在欣赏教学中学到《格尔尼卡》,很多学生看到该作品第一感觉就是作品过于凌乱,很恐怖,老师要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由小见大,将自身的体验迁移到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上,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相关背景去欣赏,了解_的创作背景、人生经历、爱好等增加对作品的理解。
五、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的学习只有主动参与,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美术欣赏中,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根据这些,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兴趣。初中欣赏教学实践是当前美术教学的重点,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需要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成业.提升初中美术欣赏课生动性的探索[J/OL].学周刊,2017,(34):151.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七篇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只是积累知识那么简单。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身心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区别于其他学科。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观赏已贯串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观赏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需与学生的年龄特性相分离,控制学生观赏习气和观赏特征。
一、美术观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普通说来,常见的美术观赏教学有以下四品种型。
(1)讲解型-----教员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观赏的根本原理和根底学问的解说、阐明。
(2)问答型-----教员就作品或观赏学问、原理发问,学生答复。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员作为援助者。
(4)自在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在地观赏美术作品。
讲解型的美术观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员解说,这种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办法容易堕入学问灌输型的形式之中。但是,假如能在观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讲解技巧,那么,这能够克制上述缺陷。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办法有互相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观赏教学办法更理想。
自在型的观赏办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本人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本人的方式来观赏。这种办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招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要一局部的学生控制了观赏的才能,而另一局部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观赏才能没有得到进步。
关于我们教员而言,我们应依据不同的课业观赏请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办法,从而进步教学质量。
二、教员要充沛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沛的认识
为了增加观赏内容的兴趣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员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关于搜集到的美术观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由于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偏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剖析须偏重于时期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偏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偏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偏重于外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偏重于形象外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偏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照顾;有的应偏重于某种外型方式要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员都应引导学生进行观赏,但授课毕竟是教师的个体劳动,教师能够本人做出决议,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剖析观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痛快让学生读文观赏或课后自查材料观赏,处置教材灵敏,详细布置。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置,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员不只要有才能找出每件作品一切美点,而且能精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观赏课教学办法切忌千篇一概。作品剖析防止八面玲珑,假如每件作品都是“形象外型生动、构图平衡稳定、颜色层次丰厚.......”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味可言?假如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观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员
观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发明,其发明肉体应表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开掘每件作品,单独特有的最突出、最实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入剖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分析中发挥发明和想象,逐步培育他们的艺术涵养和发明性审美才能。
三、教员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敏多样,以此激起学生的兴味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八篇
初等教育专业美术专修生将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担负着小学美术的教学工作。小学美术教育除培养学生的动手作画能力外,更多的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建立审美意识,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因此,这就要求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绘画实践能力,而且更要具有很强的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不断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认识,这一能力的获得就必须要求美术专修生有正确的、全面的、较强的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鉴赏能力。
在美术教育工作中发现,很多美术专修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技能训练,画面表达能力有较大提升。同时也经常反馈这样的信息:画的真好,某某物体画得真像;也有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给我点评,当我反问学生,你觉得自己的画怎样时,学生就傻了眼,除了对表面的形体、体积、空间的判断,然后就无法深入的思考与认识,当面对梵高的《向日葵》、罗中立的《父亲》等这样的经典作品更是无法鉴赏。教师平时可能一味注重绘画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造成了“眼低手高”的.局面,这样下去学生的画面会越来越“匠气”,学生会严重缺乏正确的审美认识与艺术创新意识,也将无法适应美术教育工作。
下面就如何加强学生鉴赏能力培养浅谈我的看法:
一、加强美术理论学习,建立审美体系
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美术史论的教学是相当薄弱的,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师教学本身。往往只注重了绘画技能的培训,造成了普遍的“眼低手高”的僵局。
加强美术史论的学习,全面了解中外美术的起源、发展、演变、流派等,让学生建立基本的审美意识和完整的审美体系。当然,这种理论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教师应当结合当时社会环境、社会反应和社会影响来教学。例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描绘了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风俗;阎立本的《步辇图》描写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这一汉藏两族通婚的史实;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汴京的繁华景象,汴河上下的各种人物、景物等社会生活风貌无不具体而生动、真实地展现给我们,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吴道子所画的人物颇有特色,笔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他还善于轻重顿拙似有节奏的“兰叶描”,笔势圆转,衣带飘举,盈盈若舞,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风行一时……徐悲鸿画的马、郑板桥画的竹、李可染画的山等等,除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还让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精神。通过教师将作品、人物、社会背景进行有机结合,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史论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审美体系。
二、赏析经典作品,强化审美意识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学生阅历、知识、经验的不足,很难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
于此,教师应经常性赏析一些不同类型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强化审美意识。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父亲耳朵上的笔、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另外,学生受文化修养、社会背景的差异影响,审美需求和角度也不一样。教师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对学生的审美倾向和差异持有正确的态度。
三、提高习作质量,渗透审美情感
在日常的绘画中,不仅是提高绘画表现技法的学习,更是进行审美渗透的好时机。那怕是一个简单的陶罐,一幅普通的风景,也要求学生对客观物象进行概括、提炼,渗透进自己对物象的审美情感,甚至可以通过物象表达对社会状态及人物情绪的表现。通过这种长期的思考与练习,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将绘画练习与审美情感相融合,以此来建立良好的审美认识。
我想,通过以上方法的教学与实践,定会让初等教育美术专修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当学生建立了完备的审美体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后,对画面本身也有大幅的提升。
总之,美术不仅属艺术范畴,它是学术,是社会科学,以学术启发技术,点石成金,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则更易于成为艺术。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九篇
外国美术史课件
外国美术史课件
课程学时:36学时 学分:2分
课程安排:二年级上学期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三年制(专科)美术教育专业
一、教学目标和任务
(1)通过对西方美术发展情况的了解,增长学生的艺术史知识,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了解西方的艺术观、价值观,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的新思想、新角度、新材料和新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2)外国美术史是美术专业的基础史论课程。系统了解和掌握外国美术发展的常识及其规律,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外国美术发展的文化、历史背景介绍,主要艺术家生平及创作历程介绍。主要艺术作品的分析介绍。主要教学手段课堂授课、幻灯展示作品,课外阅读辅导及课堂师生讨论。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以课堂教学为主,运用大量的视觉材料展示图像,如幻灯片、画册、录像资料,强调直观感受,以欧洲美术史为主线,加以东南亚、中东、西亚、美洲美术,结合现有的艺术展览和新的艺术形式进行分析。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
课程学时:36学时
课程安排:二年级上学期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艺术的起源与欧洲
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了解古埃及美术,两河流域文明,
罗马帝国美术及欧洲中世纪宗教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在欧
洲的影响,以及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的发生、发展。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艺术史发展的内部规律,古典艺术的基本
特点,学院主义的`行成与局限。着重讲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
纪初艺术史内部的变革,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给艺术的冲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第一讲:原始美术 (4学时)
讲授欧洲现存的典型的原始艺术遗迹,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古印度、美洲艺术,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
第二讲:中古美术 (4学时)
讲授基督教、佛教、_教美术。
第三讲:文艺复兴美术 (6学时)
讲授欧洲文艺复兴文化思想与艺术的联系,文艺复兴的成果及
其影响、意义。
第四讲:巴洛克与洛克克美术 (4学时)
讲授巴洛克与洛克克艺术的形成、特征、影响。
第五讲:学院派、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美术 (6学时)
讲授学院派、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九世纪的巴黎。
第六讲:印象主义及后印象主义美术 (4学时)
讲授印象主义及其对视觉革命的意义,后印象主义的转折性地位。
第七讲: (4学时)
讲授前苏联、东欧美术、拉美艺术。
第八讲: (4学时)
讲授现代西方复杂的艺术流派介绍及与当代艺术的联系。
四、课程考核及标准
开卷或闭卷考试,由任课教师出题或命题和评分,以百分制记分。 评分标准:
(1)平时评价:课堂上认真学习,无缺席、迟到,发言积极,认真完成作业。
(2)期末考核:采用试卷考试方式。将考核分数记入在册,作为期末考试成绩。
学期记分方式:实行百分制,平时按30%,期末按70%计算,记入学
期成绩。
优:(90分以上)概念准确、清晰、卷面整洁;答题逻辑性强,无文法错误,有独立思考,有文采;史论皆备。
良:(80—89分)概念准确、思路清晰、卷面整洁;答题逻辑性强,史论皆备,无文法错误;少独立思考,有个别错别字。
中:(70—79分)概念准确、卷面整洁;逻辑欠清晰,有少量语法错误,少量错别字;无文采。
及格:(60—69分)概念模糊,逻辑性一般,有少量语法错误,少量错别字。
不及格:概念模糊,逻辑混乱,有语法错误,有错别字。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师《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编写组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院美术史系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 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西方现代艺术史》H H 阿纳森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论艺术的精神》康定斯基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杜尚访谈录》 卡巴尼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六、教学设备与教具要求
准备幻灯机、投影仪以及相关图像资料。
大纲修订时间:
教研室审核时间:
20XX年9月18日20 年10月 18日 制定人: 审核人: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十篇
《洛神赋图》为东晋顾恺之所画。 画面内容根据曹植的《洛神赋》创作而成,描绘的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确无奈离去的情。分享了洛神赋图美术的鉴赏论文给大家欣赏!
摘 要:《洛神赋图》是最早的以绘画的方式再现一个文学作品的绘画,将一个浪漫主义题材的名篇转化成了绘画史上的杰作,表达出原文中的似幻似真的场景,将洛神无可名状的美丽描绘的令人神往,带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
他用这篇美文,形容他心目中的美人,“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这样一篇美文,受到世人的喜爱和追捧。也激起了当时的绘画奇才顾恺之的创作想象。因而有了这样一幅美轮美奂的《洛神赋图》。依照文中描述的场面,转化为视觉的美景。
这幅画卷所描绘的是,曹植从洛阳到他的封地,这段路途中经过洛水的时候看见到洛神女的情景。虽然说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梦幻境地,但是,画卷所忠于的是赋文的结构顺序,选择比较重要的内容来进行描绘,并且用具体生动的形象,依照赋文来给观者讲述,洛神赋中所要讲述的故事的全部过程,成为了一幅千古流传的佳作。在画中,曹子建带着自己的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张望,好像看见了思念很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她的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但是从容,她的目光凝注,表现出来了关切以及迟疑的神情,曹子建与洛神这二人的思念之情,全部都在卷面中展现出来,令人动情。全图绢本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期就是魏晋的这一段时期,同时,中国古代的美术史,在这个时期也是有着重要的发展以及过度。在思想上,因为玄学的兴起,其中的文人学士所崇尚的是“清谈”,对于名教是藐视的,比较喜欢将自己的个性张扬出来,这就是魏晋时期文人的风度。他们在创作绘画的时候,会赋予进去他们自己本身的一种世界观、审美观以及价值观。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他们不被一些世俗的观念所限制住自己的思想,从而有许多非常著名的画家在这种大环境下诞生,著名的画家中顾恺之就是其中的一名,并且,这一幅《洛神赋图》可以说是在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代表作品。
从《洛神赋图》中可以看出,它所采用的造型以及设色的方式都是古代壁画的一种,它其中对于内容的构图中,是与汉代的一些画像石的布局非常类似的,就好像是今天我们所常见的一种连环画。在《洛神赋图》中的主人公以及对于故事情节的讲述都是在山水树木这一个场景中开展出来的。虽然说这幅图主要的是人物画,但是其中的背景是大量的山水图画。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在其中领略到中国古代比较早期的一种山水画雏形。山石无皴擦,树木如张扇,布局平列,有些_人大于山,水不容泛_的味道。比较早期的研究山水画的创作以及理论的著名大家中,顾恺之也是在这其中。所以,在《洛神赋》这幅图画中,可以看出山水部分的画法,在当时是具备了大众的审美意象以及艺术形式的。
用绘画的形式将一个文学作品再现出来,《洛神赋图》这是最早的一幅绘画。在这个时期之前,美术作用所体现出来的功能主要还是非新商品,其中的作品很大部分都是历史的典故、忠臣烈士之类的作品,其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歌功颂德”、“成教化、助人伦”,主要的还是为统治阶段作为服务的,对于《洛神赋图》的出现,那就显得了格外的珍贵,具有着非凡的意义。
在绘画的意境上,体现出展现出诗的氛围和情趣。该图在表现原诗的内容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所带给人们的形象就是一种“视觉诗”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形象,并且更是画与诗相互结合的一个典范。其次的一点,就是书法在这幅画中的地位以及作用。书画同源虽然说比《洛神赋》出现得晚,但是,这幅画其中的笔法遒劲有力,挥洒自如,将书法的功底完美得展现出来。
在传统的中国画中,这种画与诗歌、书法,三种艺术形式相互结合起来,使得了中国画更凸显了精神性文化的内涵。“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无形的画”这给予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魏晋南北朝的这个时期中,《洛神赋图》可以说是这个时期的一幅旷世奇画,同时也是诗与画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典范,并且在当时,这幅画也具备了当时所普遍认同的一个美学特征,同时也可以代表中国在那一个时期,绘画的最高水准。这幅画卷从各个方面上来看,无论是对于内容的构图还是艺术结构或者还是对于人物、环境的刻画等等,种种表现出来的形式,都不愧于是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
参考文献:
[1]雷灏.感动中国的100幅古典名画[M].武汉:武汉出版社,20xx(4).
[2] (晋)顾恺之绘周殿富.洛神赋图人物传[M].安徽人民出版社, 20xx.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十一篇
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素描教学解析
摘要: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全名为乌克兰国立艺术与建筑学院,前身为基辅美术学院。
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的素描教学秉承了苏联美术建立的素描造型法则,又融入了现实主义传统。
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和乌克兰的独立,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在继承“苏派”素描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点和独具特色的素描教学。
关键词:素描教学课程设置结构形式材料
一、素描教学体系
乌克兰与俄罗斯在造型艺术上属于一个体系,在素描教学上也同属于一个体系。
李天祥曾经在《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素描》一书的前言中指出:“这一体系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成熟于十九世纪,苏联时代集其大成,形成了今日与欧美有所区别的俄、苏体系。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十二篇
服装艺术设计
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能在企事业部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服装、服饰设计工作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
美术教育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中等学校美术教师。
艺术设计学专业
广告学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调查及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场调查分析工作的广告学高级专门人才。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并具备戏剧、戏曲、影视和其他舞台演出的美术设计(含灯光设计、服装与化妆设计、布景绘制)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剧院(团)、电影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从事美术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
相近专业:艺术设计、美术学
绘画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并具备绘画艺术创作、教学 、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能在文化艺术领域、教育、设计、研究、出版、管理单位从事教学、创作、研究、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动画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影、电视动画创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及理论,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动画原画、动画创意设计和编导及三维电脑动画创作理论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
美术学(师范类)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十三篇
读完《西方美术史》,了解了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对神的各种绘画,来表达人们对神的敬畏,在古埃及和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绘画的神是各种各样的。所以,西方美术史最初的起点是源于人们对神的想象。
到了中世纪,由于人们对同志的普遍信仰,对神的绘画就变得庄严。所以那个时候人们对艺术的创造,仅停留在人们精神世界的表现,这也是因受当时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局限。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就开始画人,著名的《蒙娜丽莎》画像就是在那个时期创作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特点是现实与人文,人文主义提出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我想这是当时人们从画神到画人转变的根本原因。在文艺复兴盛期,以达·芬奇、_、拉斐尔为代表的艺术为核心,那个时代的绘画给人类艺术史留下很多宝贵的财富。
到了19世纪,人们也开始画风景,再到20世纪,从画人画风景变为画抽象的东西,这个时期艺术创作已没有固定的风格,这种抽象派是人们通过绘画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十四篇
摘要: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我省普通高中已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上好这样一门课我的几点认识:1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2注意创设情境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4选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
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美术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的基础训练和技法传授,而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主要目的的,使美育进一步升华。在普通高中美术教育 教学的 过程中, 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如何来上好这样一门课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欣赏的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加深对文化,历史以机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该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特别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教学中,形、声、色并茂,能完成形象、线条、色彩、质感、空间视觉的直观性的再现。易于营造主体的欣赏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如我们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可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作品里的人物,再加以说明。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体验画面中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父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各种感受,使自身的情感融人画面。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再能用激昂的语调说:画面上是一个凸显着一个朴实憨厚的、几乎是现实形象真实翻版的农民形象,他已操劳了一辈子,他的手上和脸上镌刻着勤劳、坎坷和善良,但是他在如此的年纪还不能停止劳作,也许这就是他的“命”。”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的清晰了。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 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
(四)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要使高中美术鉴赏课真正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在面对教学对象时还需要我们美术教师 采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在教学中学生的转变和进步。由于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过去一直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厚积薄 发,水到渠成”,许多学生对美术课存在很多偏见和错误的认识。由其是在农村中学颇为严重。如:我在上高中美术课时,就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的回答基本一致:上美术课是美术考生的事,与他们无关,他们学习美术纯属浪费时间;还有一些学生来自偏远山区,根本就没上过美术课,不懂美术是什么?更有一些学生不得已来找我参加美术高考训练,原因是文化课不行,不得不出此“下策”。广大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明显存在偏见和误解,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更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教学。首先,我们来看看美术课教学的两种教学方式:
(1)理性分析: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感性综合式局部感觉归纳为综合感受。
以往我们教学偏眼于前者,现在需要注意两者的平衡。美术鉴赏课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不是概念,不能依靠分析获得。当学生对某些作品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并全上身投入时,会产生丰富而强烈的情感意象,想象力格外活跃,这才是真正接近艺术感受的状态导致艺术的感悟。例如:根据上述我校的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告诉同学们,高中美术课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提高审美水平,一个高素质的人,不可缺少审美能力。而且美术课和其他学科一样,通过学习逐步提高,与_艺术细胞_无太大关系。人人都可以学,人人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后来,我又带领学生在多媒体教室里观看相关的影象资料。如:齐白石,徐悲鸿,达芬奇,_,凡高等等及其作品。让学生了解这些大师们都是文化修养很高的人,并不是他们文化课不行才学美术的。
总之,普通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向重要措施。实行高中美术新课程无疑要面对种种复杂的局面,但是如果美术教师对高中美术教育的作用,有了清晰的认识,情况就会逐渐好转。事实上也证明了许多美术教师都是多面手,艺术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规范,变则通。教师对相关美术专业的钻研,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艺术休养,使得我们美术教师在新课改后,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十五篇
摘要:
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析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与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同时结合相关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以此来对两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的优势、局限性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应用等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
多媒体;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5-0102-02
1、前言
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种类非常多元化,特别是在多媒体条件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更是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提供了自主学习、写作探求等。然而在实际的多媒体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通常会采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教学策略来进行综合应用,以此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常会在诸如情景教学策略、现行组织策略、演示策略、练习策略、小组讨论策略等手段中进行任意组合、排列,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便出现无限种可能。
下面以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与“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作为案例,结合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堂进行研究。
2、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新模式的产生及其优势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十六篇
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都有着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它们一致追求和谐与真、善、美的统一,但由于地域、文化、观念等的影响,在长期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明显区别的各自传统,成为中西两大绘画体系,影响着世界画坛的发展。
本文将以这两大体系的代表画种“中国画”和“油画”位论点,对这两大体系的性质、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以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论文关键词:中西方;绘画;区别;联系
画由人为,画的不同,即是人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也是环境文化的不同。
这又离不开人所处的特定的环境和时代。
马克思认为:对艺术的思潮,流派或艺术家,只有从历史的发展中才能认识它产生的原因,判断它的社会价值,从而便于我们批判的借鉴。
通过中西方绘画性质、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一、中国绘画艺术特点
植根于儒道文化的中国传统绘画,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影响下,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中国画是“人化了的自然”之审美理想的心印,是笔墨概念根与自然发于心源,而又超越自然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线的结合,是情质并发的思想感受。
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实在的,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往往借助山水、花鸟、虫鱼等抒发个人的情怀,“情景交融”,并将自然物象尽收笔墨之下。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中国画家对待被描绘的自然态度不是被动的、对立的,而是主客观统一的,正如唐朝张b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强调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研究、体验,感受大自然之灵气,吸取其生命之精华,融入自己的心灵与感情,并将自己的感情与精神注入大自然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达到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地步。
这样作画时,便是画家发自心得的感受,有了然于心中之意象,在达到自由地表现自然的富有生命的神韵的同时,也抒发了个人的情怀,表现了画家的心灵、人格与精神风韵。
这就是中国画的“天人合一”、“心物合一”、“形神统一”的创作观念,即形式与内蕴统一的传统艺术思想。
在这种创作观念的影响下的中国绘画,是自由的、写意的,是以笔墨造型的,所以构成的艺术世界是意象的、表情的、意境的。
同时,中国画不是定点写生,而是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对象获得的形象特点,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着重表现审美感受的真实。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十七篇
绢本,重设色,纵 厘米,横 厘米,藏故宫博物院
顾闳中,江南人,五代时期南唐画院待诏。他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分裂的年代,而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对意境的追求和对情趣的探索,使山水画与花鸟画得到新的发展,预示着绘画将由叙事状物转向抒情达意的更高层面。五代人物画也更为精进,融汇了秦汉的纯朴豪放,魏晋的隽永含蓄,逐渐将大唐的恢宏绚丽淡化疏朗简雅的风尚。然而人物画并未能摆脱“宣教化、助人伦”的世俗功能,要求生动地再现现实的事件和人物,在客观上直接促进了写实技巧的发展。从古代人物画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些历史事件,还可以通过那些或禾农丽丰腴、或柔淑温婉的生动形象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境界。
据《宣和画谱》记载,《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的宅第窥视其夜宴的情景而作的。画中的主要人物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出身北方豪族,避难来到南唐,李后主欲命其为宰相,而韩熙载见国事日非,不愿担当此任,遂终日纵情声色,与宾客作长夜之饮,画中的其他人物也大多真有其人,如状元郎粲、和尚德明等,都是韩常的常客。画卷里,韩熙载虽放浪形骸,但始终双眉紧锁,难掩忧心忡忡。桌案都比较低矮,正是由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的过渡时期,琵琶箫鼓、秀墩床榻,室内的陈设器物无不体现了时代的特点。现实主义的题材要求画家深入地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细节,目识心记,悉心体会,然后艺术地再现,把自然形态上升为艺术形态。
《夜宴图》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主要人物韩熙载在每段中出现。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画家在构图上作了精心安排,每段一个情节、一个地点、一个人物组合,每段相对独立,而又统一在一个严密的整体布局当中,繁简相约,虚实相生,富有节奏感,图中三个屏风绝不雷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画家巧妙的构思。人物的趋向动势变化丰富,疏密向背有致,神态动静相宜,全图之势蓄于画卷之内,紧密而富有张力。第三段景物中安置了一枝烛台,红烛高照,点明了《夜宴图》特定的时间,而并不精心描绘夜色,这种中国传统式的意象表现手法与方式共同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画家对人物的刻画尤为深入,以形写神,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五代人物画中肖像画的技巧前所未有地发展,顾闳中就是一位著名的肖像画家。古代称肖像画为“写真”,“真”就是指对象内在的精神本质,即“神”,具备了高超的写真技巧,对创作人物画来说自然是得心应手。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形体姿态、目光手势的相应描绘,画中人物有的弹奏舞蹈,有的按拍欣赏,情态生动。而对主人公刻意描绘,曲尽神形。韩熙载形体高大轩昂,长髯,戴高巾,从倚栏倾听,到挥锤击鼓,直到曲终人散,各个不同的场合始终眉峰双锁,若有所思,沉郁寡欢,与夜宴歌舞戏乐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韩熙载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特殊的个性,十分传神,由此深化了《夜宴图》的内涵。
无论是设色还是用笔,《夜宴图》的表现技法堪称精湛娴熟。古人善用矿物质颜料作画,历经岁月的磨砺依然璀璨夺目。《夜宴图》多处采用了绯红、朱砂、石青、石绿等色,对比强烈,而整个画卷统一在墨色丰富的层次变化中,色墨相映,神采动人。古人作画,专尚用笔,在准确地把握了对象的形体特征以后,用笔除了勾画出对象的外在轮廓之外,同时具有表达对象本质的要求,线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元素,在东方绘画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味。用笔的变化概括起来说是“轻重疾徐,偏正曲直”八个字,实践起来却是千变万化,全凭画家妙悟,自然灵变。《夜宴图》用笔挺拔劲秀,线条流转自如,铁线描与游丝描结合的圆笔长线中,时见方笔顿挫,颇有韵味。人物衣纹组合丰富有变化,须发的勾画“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画尽意在,塑造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
附1:韩熙载(902-970),字叔言,五代十国南唐官吏,青州人。后唐同光进士。因父被李嗣源所杀而奔吴。南唐李昇时,任秘书郎,辅太子于东宫。李璟即位,迁吏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拜中书舍人。
958年(交泰元年) 钱贬值,他提议铸铁钱,提高币值。一枚新大钱,当十枚旧钱;一枚新小钱,当二枚旧钱。仿“开元通宝”规格,徐铉为书篆文。新钱铸成,广为流通。韩熙载拜户部侍郎,充铸钱使。后升任兵部尚书,勤政殿学士承旨。
他博学多闻,才高气逸。举朝未尝拜一人。善为文,史称“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风。”文人、道释求他撰写铭志碑记者不绝。又善谈论,审音能舞,画笔精妙,工书法,与徐铉齐名。善品评歌舞书画。他放荡嬉戏不拘名节,蓄有爱妓王屋山。王屋山俊慧异常,能歌善舞。韩熙载尝自击鼓,让屋山舞“六幺”,以此为乐。有《韩熙载夜宴图》、《纵乐图》,记其奢侈生活。
后主(李煜)以其尽忠敢言,屡欲封他为相,而嫌其荒诞,遂搁置。
他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卒后追封为右仆射同平章事,谥“文靖”。有《定居集》、《拟议集》(已佚)、《格言》50余篇,论古今王霸之道,舒雅为之作序。
附2《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珍藏着一幅一千多年前的古典绘画--《韩熙载夜宴图》。这幅镇院之宝出自五代南唐(937年975年)名画家顾闳中之手,经过千年的辗转,如今竟能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堪称奇迹。
顾闳中,,江南人,以善画人物著称,长期担任南唐翰林院画待诏。<>,是一幅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说起顾闳中这幅传世名画,有一段颇不寻常的故事。
据中国画著录书《宣和书谱》记载,五代时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官员,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进士第,懂音乐,擅长诗文书画。工书善画,而且富有政治才能,但是,此人蓄养歌伎,纵情声色,家里常常云集宾客,时时饮宴,常常酣歌达旦。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权弱的后主李煜倚重韩熙载,想用他为相,又不放心。原来,当时_,南北分治,南唐国势衰弱,北方强大的后周对南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后主李煜对那些在南唐做官的北方人心有猜忌,生怕他们存有二心。近日,有人向后主李煜报告,今晚又有一些朝中官员要去北方籍大臣韩熙载家聚会。后主李煜心存疑惑,为了了解真实情况,于是派顾闳中和周文矩深夜潜入韩宅,了解一下他的背后活动情况。
顾闳中发现,宾客中有当年的新科状元郎粲、太常博士陈雍、紫薇郎朱铣等官员和教坊副使李嘉明,此外就是当时一些走红的歌女和舞女。夜宴的气氛异常热烈,宾主觥筹交错,大有一醉方休之势。夜宴进行当中,还有歌女唱歌、奏乐和舞女跳舞助兴。宾客们一个个陶醉于欢乐之中。
顾闳中心里明白,韩熙载这种沉湎声色来消磨时光的做法,实际上是力求自保,想借此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以达到避免受皇帝怀疑和迫害的目的。
回去后,顾闳中和周文矩根据自己的目识心记,各自绘制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送给后主李煜。李煜看了画以后,对韩熙载的戒心减少了许多。后来,韩熙载在南唐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得善终。
《韩熙载夜宴图》原两幅,但周文矩所作的一幅失传,今天我们见到的是顾闳中的作品 。 顾闳中《夜宴图》纵厘米 横厘米。绢本设色,该图为手卷形式,以韩熙载为中心,全图分_听乐_、_观舞_、_休息_、_清吹_及_宴散_五段。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第一段写韩熙载和宾客们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第二段写王屋山舞“六么”,熙载亲自击鼓。第三段写客人散后,主人和诸女伎体息盥洗。第四段写熙载更便衣乘凉,听诸女伎奏管乐。第五段写一部分亲近客人和诸女伎调笑。头两段最传神,主宾或静听、或默视,集中注意于弹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上。击鼓打板的都按节拍演奏,似乎还有声韵传出画外。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把韩熙载夜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五个场景,四十多个人物音容笑貌无一不活脱绢上。画面中乐曲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更突出了韩熙载心事重重,悒郁无聊的精神状态, 每段中出现的韩熙载,面部角度、服饰、动作表情各有不同,但有一点相同,脸上没有笑意,总是深沉、忧郁的。把一个才气高逸,但神态抑郁,既置身于声色之中,又韬光养晦,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划得入木三分。与一般宴乐图比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张描写韩熙载私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风貌,揭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从一个侧面,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
在艺术处理上,采取了传统的构图方式,打破时间概念,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全画组织连贯流畅.,画幅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却安排得宾主有序,繁简得度。在场景之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品、床榻等之类的器物,使之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既独立成画,又是一幅画卷。 这幅图有些画面没有画出墙壁、门窗、屋顶,也没有画出光暗及灯烛,但通过人物的活动,却能让观众感到宴乐是在室内的夜晚进行,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简练手法。犹如中国旧戏剧,不用布景,只用手势、眼神等动作让观众感到周围景物历历在目。 《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着色等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全画工整精细,线条细润而圆劲,人物衣服纹饰的刻画严整又简练,对器物的描写真实感强。设色既浓丽又稳重.比例透视有法度可寻, 是一幅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十八篇
论文关键词:
幼儿美术欣赏 艺术观念
论文摘要:
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欣赏不是简单地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进行认真的观察体会,理解作品的内容形式,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其自身素质是影响幼儿欣赏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是我们倡导的宗旨。
一、美术欣赏在幼教活动中的意义
美术欣赏作为一项基本的美术教学活动,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教学中存在着,是学习美术不可缺少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美术欣赏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欣赏了解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的绘画种类、绘画特征及每个时期的美术创作背景,了解作品的风格。美术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拓宽创作视野,弘扬人类正义精神,确立开放、宽容的审美心理,重构知识结构有着积极意义。
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同样,美术欣赏也是对幼儿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能使幼儿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欣赏内容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教育。
幼儿美术欣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欣赏与绘画、手工、玩具等内容有机结合,构成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我们必须了解幼儿的欣赏接受能力和范畴,才能为幼儿欣赏教学做好前提准备。首先,幼儿认知美和欣赏美是需要时间和方法的。美的欣赏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形式随处可见,但幼儿对这些美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其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审美目的。其次,幼儿美术欣赏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视野。人们既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也可以用艺术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前者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后者是具体的形象思维活动。三至六七岁幼儿的思维特点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需要用艺术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因此,在美术教学欣赏中,幼儿通过欣赏教学可以了解许多个人经历无法得到的丰富知识。
二、幼儿美术欣赏的范畴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儿童的审美敏感性,使其在生活中更加有信心,能主动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儿童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儿童充分调动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可以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性的,什么样的物象他们可以感知、接纳,接纳到什么程度都受其感知能力和内在情感结构的制约,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因而,我们进行美术欣赏活动前需要了解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状况,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对生活中美的物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便能使欣赏活动真正达到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效果。
实际上幼儿在出生2-3个月时就对生活中的光和声有了明显的感知,并能够逐渐熟悉某种形象和声音,过了4个月,它就会主动寻找光源和声源,5个月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去伸手抓摸自己感兴趣的物件,并能通过手足舞蹈和咯咯的笑声来体验人生最初级的审美乐趣。
2-3岁是幼儿能够欣赏具体形象和感知具体情节的阶段,幼儿情感是单纯的,他们为之陶醉的事物都带有某种幼稚的特征。简单的形状、单纯的颜色以及单纯的情节都能引起这个阶段孩子的共鸣,而一些深沉、含蓄的表现很少对幼儿产生影响。幼儿的经历有限,他们的内在情感比较单纯、自然,审美体验也是单纯的,已有经验的参与比较少,也没有成人那么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他们的审美体验更多的是对物象感知的认识及伴随着的感性愉快。
幼儿过了6岁以后,大脑机能日趋完善,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标志,就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都有了明显增强。精力的充沛给幼儿的审美提供了足够的能量,他们的审美能力已相当成熟,艺术才华也逐渐显露。历史上许多驰名世界的伟大艺术家都在幼儿阶段表现出了惊人的才能。
一般来说,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大致包括3类:
1.经典性的美术作品:包括古今中外各种题材的美术作品、雕塑及工艺美术品,这些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性,对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最有帮助。
2.儿童画家创造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创作的,深受幼儿喜爱。_
3.幼儿的绘画:包括国内外的优秀幼儿作品,同园同班孩子较好的、富有创意的作品,这些作品距离幼儿情感最近,最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理解。绘画作品的欣赏,在幼儿的欣赏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使幼儿欣赏到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物象的美,使幼儿的审美层次不断提高、不断延伸。而对好的欣赏作品,要使幼儿产生美的感受,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并能够用艺术的语言和词汇表达出来,还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正确科学的方法和富有情感的语言,能够使幼儿、教师和欣赏作品融为一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似与不似的审美评价
幼儿对美的感受是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对形象和色彩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在造型方面,幼儿一般喜欢看一些具体的、简练的形象,在色彩方面,他们也总喜欢鲜艳和绚丽的色彩。就单一色彩的物象与五彩斑斓的物象来说,幼儿一般喜欢后者,因为后者的色彩对视觉的冲击力较强,并且能够激发幼儿多方面的联想,也最能使他们感到兴奋和愉快。这种凭借好听好看韵标准来判断对象的美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幼儿在审美力发展提高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是审美毕竟是一种宽泛的精神活动,它的内涵并不局限于这种初级的标准当中,粗犷的造型、滞重的色彩在绘画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也从不同角度传达着美的信息。如果要使幼儿能够真正切实地欣赏这样的美就要跳出初级标准的束缚,向更高层次升华才行。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十九篇
摘要:美术鉴赏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它的有效开展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在大学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在艺术教育视野下从多方面着手开展这一审美教育。要注重现实生活的融入,加深大学生对作品内容美、形式美及意蕴美的理解,注重让大学生抓住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美术鉴赏教学;审美教育;鉴赏能力;艺术素质
从当前大学生的美术教育内容看,美术教育有着较强的功利性,忽视了审美教育。在美术鉴赏活动中,一些高校教师并没有对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揭示,也没有整合美术作品的意义、内容和形式,这致使美术鉴赏教学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美术鉴赏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它的有效开展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基于此,本文对艺术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美术鉴赏教学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一、注重现实生活的融入
现实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头,要想有效开展美术鉴赏活动,需立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把目光投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从中获得艺术真味。比如,在随处可见的平面广告、视频广告中,有一些具备一定艺术审美价值的广告,教师可以多启发大学生,引导他们从中寻找和发现经典。比如,美术作品《记忆的永恒》和《向日葵》以及《蒙娜丽莎》等以多种形式融入了广告画中,不仅赋予了广告画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广告的效益极好。此外,在开展美术鉴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大学生参观生活中的一些绘画作品展、建筑作品、雕塑作品等,让他们进行鉴赏和对比。总之,大学生拥有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便能抓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的事物。
二、加深大学生对作品内容美、形式美及意蕴美的理解
教师在实际开展美术鉴赏活动时,应选用有生活气息的美术鉴赏作品,也就是选择能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美术作品让大学生鉴赏。为了加深大学生对作品的美的理解,教师应先让大学生了解作品所反映和折射的社会生活。比如,欣赏油画《开国大典》这一作品时,很多大学生不能理解这幅油画的喜庆及庄严感,不能理解这一作品的内容之美。所以,为了让大学生体会这一作品的庄严和喜庆,教师可播放《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并辅以适当的讲解,帮助大学生理解这一作品所承载的中华儿女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此外,要引导大学生关注作品所具备的形式美。事实上,美术作品的种类繁多,美术作品类型不同,形式美也有所不同。通常,美术作品可分为建筑作品、工艺作品、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等。而为了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就需让其了解各种作品形式的特点。绘画作品可分为素描、水粉画、油画和国画等,不同的绘画形式也追求不同的形式美,比如,油画注重质感的浓烈、色彩的丰富和浓厚,而国画则强调用墨韵味以及笔端变化。无论哪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其明暗、肌理、色彩、构造、点线面等都可以对美术的形式美进行充分表现。所以,教师应引导大学生从这几方面着手鉴赏和解读美术作品。另外,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感受作品所散发的意蕴。同文学作品一样,美术作品也需对主题思想进行表达,美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越丰富,越能将深刻的意蕴美展现出来。美术作品所拥有的内在意蕴,唯有用心欣赏才可真正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所追求和体现的内在意蕴也不同,所以教师应先让大学生抓住美术作品所处时代的特征,再对美术作品的内在意蕴进行鉴赏。比如,鉴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时,因考虑到文艺复兴时期有着浓浓的人文主义精神,所以教师可引导大学生领会美术作品中所倡导的人文精神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感。
三、注重让大学生抓住作品内涵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组织美术鉴赏活动时,高校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抓住美术作品的内涵和主旨,体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发挥美术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牛晰.艺术增添人生色彩———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美术鉴赏[J].美术教育研究,2014(01).
[2]王鹏.综合性大学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实践———以中外经典绘画鉴赏课程设计为例[J].艺术教育,2017(08).
[3]郭明生.“生本理念”下的大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刍议[J].美术教育研究,2014(09).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二十篇
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探究
摘要:新课程要追求的理念之一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只有学生创造并且发现到其中的美,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可以通过创造艺术氛围、开放课堂、利用必要的激励方式、运用恰当的教具演示、组内合作与组外竞赛、在游戏中渗透教学内容等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这样,在美术课堂中把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结合起来,并能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美术课必然会活起来,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会更浓。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习方法引导;注重教法
美术是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的目的正是为培养学生以一种独特的审美的艺术眼光来观察美、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那么,如何通过美术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使之具有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其发现美、创造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乐在其中。
美术课首先应注重培养对美术的兴趣,这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大都受兴趣的支配,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成为轻松、愉快的乐园,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且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开发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生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来说,趣味教学尤为重要。
有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美术。
趣味犹如磁石,紧紧吸附着学生们的心,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显得轻松、活泼、兴趣盎然。
美术课上除了教师讲授知识外,课后举办一些作业展示,以一个组为展区,每次同时将两个组的学生作业展示出来,相互比较,以“重在参与”作为美术作业展示的宗旨,创设愉快轻松的美术环境。
学生的作品虽还不完美,却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在自由自在的作画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中的一切教育目的无非是为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打下牢靠的基础。
而运用情趣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最终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其创造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想让学生对客观事物产生新奇的注意,以新颖的眼光,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认识和处理事物,充分发挥其个性的创造力,
就不能太偏重于技法训练,过高要求“画得像”的作法,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降低他们的趣味性。
因此,让学生自由自在作画,用画画表现自己的情感,并随时表扬作业中发挥得好进步显著的学生,以作业讲评和举办小小优秀作品展来增强他们的信心。
另一方面使知识和技法慢慢地渗透给学生,培养了其观察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能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
生活赋予我们许多灵感。
学生们作品与其创造时时启发着我进一步的升华。
我上“布贴画”这一课是因为上了“树叶拼贴画”之后,发现学生在作业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华,趣味性强,创作余地大,学生的兴趣仍有得以延伸的需要。
于是我就先让学生看到自己作品的成功,进而享受到成功的快感,激起学生学习,再学习的愿望。
这样有的学生拼贴人物,有的贴风景,或是静物等,无一雷同,尽管有的是离奇的,但充满幻想,有自己的个性,不失天真之美,具有一种成年人望尘莫及的魅力。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应注重教法,更应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必胜的信心,克服厌学情绪,培养学习兴趣。
如上中学美术欣赏课时,应向学生讲明欣赏课的学习重点是:学会观察,着重分析,多看,多想。
面对一幅美术作品,要求学生首先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阅读并研究,分析作品的形式特征、作画背景等,从而深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做出归纳总结。
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且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从中学会怎样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如此反复,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辅导手法,例如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包括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加强指导。
又如在欣赏课教学中,总会有学生提问要怎样欣赏这类或那类的美术作品,教师可借鉴有法而不言法的艺术处理方法,
通过独特的方法引导、启发学生自寻欣赏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情感,同时也增添了教学魅力。
例如在国画欣赏课中,教师设疑:“如何认识一个人?”学生答:“内在品质及外表。
”教师引导:“观画如观人。
”学生在赏析过几幅作品后总结出国画内在神韵与外在笔墨的欣赏品评标准。
这样,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巧妙地留出教学中的“空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达到了不教之教之目的。
四、鼓励异想天开,给予学生艺术表现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说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对新的知识往往从片面的、肤浅的认识到全面、理性的认识。
教师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入手,引导他们发现新知,鼓励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即使这些看法并不完全正确,也要肯定其合理、正确的一面,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更多的创新灵感,从而认真地学习。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并且给予学生艺术表现的空间。
作为美术教师要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
没有一门学科能像美术这样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的激发。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是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把教与学融于一体,只有采取创新意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春生,辜敏.美术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康军平.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J].青年时代,(22):209.
[4]孙冰艳.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艺术[J].陕西教育(教育),2016(11):64.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二十一篇
鉴赏是小学美育的灵魂,是打开儿童美丽心境的钥匙。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生命充满理解和尊重的人,总是会从不同角度去鉴赏,发现美和价值,这在教育中是一种真正的、充满智慧的大教育观。在小学美育中,鉴赏更是必不可少,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课堂教学的艺术鉴赏课外教材的补充鉴赏,兴趣爱好的培养鉴赏,人才的赏识教育,从一幅画,一节课,一本书,一个人,一个国家都有他值得鉴赏的魅力。下面我来谈谈鉴赏教学的多种形式。
一、在特定的文化意境中鉴赏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真空的产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创造出来的。因而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纯地讲技法,而要将作品回归到原有的历史环境中,回归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人文含义。
二、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可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俯手可拾。在美术教学时,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美学情境。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让他们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找自己感兴趣的建筑进行全方位观察。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宗教寺庙、园林、民居;或者来到野外,那初升的太阳、绚丽的晚霞、雨后的春笋、雪中的高楼等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会牵动着儿童的心,为美术教育提供极好的营养品。打破教师对讲台的垄断,打破教科书对课堂的垄断,开放课堂,提供多元化选择,以真正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比如《校园小记者》书本要求学生出一期校园小报,学习艺术字。我要求学生当一次真正的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学生和老师,以亲身经历来积累资料和经验。在实践中体会艺术的真谛。
三、调动多种感官,营造美的情境。
人类以眼睛、耳朵、皮肤、鼻子等多种感官去感受美,这在以美育人的美术教学课堂中尤为重要,因此应利用多种途径加以调动。例如:精美的挂图、优美流畅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情、优雅的举止、得体的服饰、悦耳动听的音乐等等,形成了美的教具、美的语言、美的表情、美的服饰、美的音乐、使美无处不在,美贯穿始终,让学生感到上一节美术鉴赏课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提供交互式平台
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所得到的感受肯定是见仁见智的。不过,由于受经验和能力所限,他们的看法也许是幼稚和片面的,但只要是真切的感受,我们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不必强求统一。现代美术教学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这种机会。
课堂是交互式的主平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鉴赏,可以从对作品的题材、主题、造型要素与形式等进行讨论,还可探讨作品的风格,内涵,即感情、观念、思想等。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引入多媒体
计算机可以将课件制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在教学中,对于点、线、面、体的理解,以前只能枯燥地讲解,现在通过计算机的帮助,教师可以成功制作出简易动画,演示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的整个运动轨迹,并运用在画中的不同位置来观察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构图。
美术鉴赏课有很强的直观性,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数码投影仪,就可以将作品清晰地放大展示,让学生在鉴赏课上能够真正地“鉴赏”。
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审美情趣
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两姐妹”。从本质上看,不道德的事物是不美的,只有符合健康的审美心理的事物才是真实、高尚、道德的。换而言之,一个人只有接受了卓有成效的审美教育,在其发现美、评价美、追求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评判标准,才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时代新人。因而,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根据鉴赏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挖掘和强化作品中的德育因素,将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人格情操教育、理想和人生观教育有机地结合到教学活动中,以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教学目的。
当然,在艺术教育中不仅有教师对于学生美术鉴赏的教育,更有对于学生个人的鉴赏,对人的鉴赏,远比一副艺术作品的鉴赏更具有前瞻性,我们教育的根本是人,推动社会发展的也是人,学生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世界的未来主人,因此,人才的培养就是对人的鉴赏,先鉴赏,后发展,是如今教育界流行和倡导的理念,“鉴赏”不仅仅是“爱”,更是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通过鉴赏教育,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发展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二十二篇
摘 要: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达芬奇《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从整体上来看蒙娜丽莎这副画,她的微笑很动人,这是一个安详、自信的古典女性形象。《蒙娜丽莎》的意义在于:她继承了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和富有理想化和理性化的行为规范。但是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主义艺术在人本质上的局限,为使后来的艺术走向现实,走向客观,走向更深层,更内在,更微妙的表现树立了楷模。《蒙娜丽莎》就这样占据着人们的心灵。
关键词:
《蒙娜丽莎》;艺术特征;对后世的影响
一、达芬奇及其绘画特点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1482--1499年间一直工作于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
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科学性的表现,渗透到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上。达芬奇的画中,他将两者融为一体,它们是完整的结构整体,他的画中,充分表现着和谐的比例和各个形象之间的平衡感。如众所周知的黄金分割。
二、《蒙娜丽莎》的创作背景
达芬奇《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这幅画画的是佛罗伦萨一皮货商的妻子,画家画她的时候,她才二十四岁,这位妇女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常常悲哀抑郁。画家在画她的肖像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请乐师给她奏乐唱歌,或说笑话,让欢快的气氛帮助她展现笑容。画上的蒙娜丽莎呈现的笑容虽是微弱的,但可以从她的眉宇间看出只心的愉悦,一丝微笑似乎刚从她的脸上掠过。稍翘起的嘴角和舒展的笑肌,可以让人微微感觉到这位妇人在被画的时刻的心情。但她那安详的仪态,表明她的微笑是平静的,不致引起情绪上的波动,这是一种古代妇女的矜持的美的表现。由于蒙娜丽莎的微笑显得富有魅力,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的一生》)
三、从多方面简析《蒙娜丽莎》(光线、色彩、人物表情等)
从整体上来看蒙娜丽莎这副画,她的微笑很动人,这是一个安详、自信的古典女性形象。作品联想:这种微笑征服了几个世纪的人们,很多人都在这种微笑面前浮想联翩。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 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空间:左边的视点是平视,右边的是俯视。形体:造型比例准确,半身像,双手交叠在腹部。色彩:深褐色为主色调。明暗:过渡柔和,明暗转移法(或称渐隐法,晕涂法)。艺术观念:现实主义的绘画观念,真实客观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场景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社会学式鉴赏人物装束:发际线较高,额头较宽,没有眉毛,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标准。文化背景:文艺复兴盛期,16世纪初。社会基本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世纪教会和宗教思想的控制,强调人本主义的思想。画家生平:达芬奇的生平和艺术思想。
(一)下面让我们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这副画
这是一幅大家都非常熟的名画。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我们会长久端详着画面,不忍转移视线。我们首先会被那绝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层层退晕呈现出丰富的空间以及逼真的质感,无界线的形体转折及色彩变化,比同时代人领先了几个世纪。真正让人惊叹的还不是技巧,那时隐时现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销魂。那笑容太浅淡了,离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只要你看到画,无论距离多远,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微笑不仅体现在翘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脸上每一部分肌肤,甚至画面的各个角落,以至观者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同时,内心也装满了微笑。面对真迹的感受是别处无法取代的,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注定会被永久保存。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在受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里,妇女的举止是要受到许多的约束的,最重要的是她也表现了19世纪人的思想解放、反对宗教。她们不能放肆地表现自己的欢乐与痛苦,不然,就是对上帝的“亵渎”,在一般上层妇女中,也不允许肆意地哭与笑。所以中世纪的肖像画,一般都被画得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开始为表现人的感情而费尽心机,为了画出蒙娜丽莎的真实形象.他还从解剖和生理学上理进行研究,探索隐藏在皮肤下的脸部肌肉的微笑状态,研究人在轻松愉快时的心理变化与反应过程。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肖像画多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这样“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和稳重。蒙娜丽莎”没有华丽的服饰,一条深褐色的头纱上,也不带任何装饰品;衣纹的自然褶襞被子画得很仔细。他用一调胶的颜色来表现软缎的质感。袒露的胸部显不了这位妇女的健康、华贵和青春的美。在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运用的是“空气透视法”,反后面的出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都有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薄雾里,以此来加强“蒙娜丽莎”形象地位。这样一幅不大的肖像画竟用去他四年的时间,这说明达芬奇不是仅仅为了画好一个贵夫人的肖像,在艺术上有所追求的是他也表现了19世纪人的思想解放。
(二)对《蒙娜丽莎》神秘微笑探讨
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利文斯通认为,蒙娜丽莎微笑的时稳时现,其实是我们的眼睛运动的结果。当人们观察别人时,常常注视对方的眼睛。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画时,当观察者眼睛的中心区在蒙娜丽莎的眼睛上时,蒙娜丽莎的笑容时现时隐,完全是因为观察者的视线在其脸上游动产生的效果。利文斯顿解释人的视觉系统有两个观察区,一个负责辨色和观察亮点称为中央区,一个负责黑白色并观察阴影和运动称为外部区。为证明她的理论,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她扫描了一张照片,去除阴影,从中央区观察,就看不到笑容,加上阴影,从外部区就可以观察到笑容。
四、《蒙娜丽莎》对后世的影响
《蒙娜丽莎》的意义在于:她继承了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和富有理想化和理性化的行为规范。但是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主义艺术在人本质上的局限,为使后来的艺术走向现实,走向客观,走向更深层,更内在,更微妙的表现树立了楷模。《蒙娜丽莎》就这样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几个世纪过去了,《蒙娜丽莎》几乎成了一项法则,为无数艺术家所遵循。就这样,一幅画成了一门学科,许多人愿意耗费毕生的精力。未来的科学研究也许会为我们解答许多关于此画的疑问,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哑谜般索然乏味。毕竟,《蒙娜丽莎》是一幅画,一幅美丽的肖像,我们带着虔诚,也带着无需解答的疑问去欣赏她,这就够了。
参考文献:
[1]唐纳德 萨松著.周元晓,赵永健译.蒙娜丽莎微笑五百年[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克列斯乔恩.周元晓译.达芬奇的一生[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二十三篇
摘要:美术鉴赏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升华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人类社会纷繁复杂,社会文化具有多元性,艺术源于社会生活,故而美术文化也表现出多样性,通过美术鉴赏教学让学生认识美术的特征、了解美术的艺术文化,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社会生活,使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感悟美。因此,各普通高中应重视美术课,尤其重视美术鉴赏教学。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创设宽松、愉悦、富于思维性和美感的情境,让学生勤思善赏,乐于学习美术,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最终提高其审美能力。然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进行了反思和研究,进而提出了一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 教学 审美能力
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求知欲都较强,各学科知识也已有一定积累,高中生的这些特点对于美术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结合高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等,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自主地学习。此外,教师还要通过美术鉴赏教学既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了解美术作品,了解美术发展历史和各大派别,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独特审美体验,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美的熏陶,引导学生用心感悟作品,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最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虽然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术教学尤其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等美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普通高中受到高考的压力,只注重文化课教学,对美术教学并不重视,加之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所以美术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下文将详细论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简要提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策略。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有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素养、美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三方面的作用。美术鉴赏教学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其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才是美术鉴赏教学要达到的目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美术鉴赏教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让学生感知美术这种艺术形式并进行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教学中使学生获取其他能力的功能是审美欣赏的继发性功能。正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得到一些类似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也是其他学科的继发性功能。总之,美术鉴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理念,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应重视美术鉴赏。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校迫于高考压力,教师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美术教学。因此,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教师方面,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比较单一,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教师自身艺术修养还有待提高。很多美术老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好,但教学理论、美术史论等方面的知识还有所欠缺,导致他们教学时只是照本宣科、毫无创新和生气。
其次,学校方面,美术鉴赏课安排的课时较少,此外,艺术课程虽有向必修课发展的趋势,走在普及路上,但美术仍不是高考科目,仍然只是“调味”课。普通高中一般一星期安排一课时美术课,有的学校甚至两星期才安排一次美术课,由于学习过程具有连续性,这样每节课之间间隔时间过长,学生就无法对美术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解、整合和记忆,不利于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此外,学校和教师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和研究还不够,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不多。
最后,学生方面,学生多认为美术课不如其他高考科目重要,他们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文化课上,根本不重视美术课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作用,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美术鉴赏课是无法得到学生重视的。
三、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一)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美术鉴赏就是对美术作品的鉴别与欣赏,人们进行美术鉴赏时总是不知不觉地受到自身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取向的影响,对美术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同时鉴赏者还会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而对作品作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享受。因此,美术鉴赏比美术欣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与评述的拓展、延伸与提高。意即通过美术鉴赏教学,教师要使学生不仅能欣赏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美术作品,还要使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运用审美感知和美术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体验、感受、联想、分析和评判,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还要使学生能深刻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这首先要求美术教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提高美术鉴赏教学效果。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具体做法如下:
1.经常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多学习美术教学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二十四篇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在表现上往往是静态的呈示,然而我们关注到它所表现的内容又往往是动态的。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变自身就是一种创造,画疾驰的汽车、飞翔的小鸟、流动的溪水等。用静态作品来表现动态美也是美术的一种表现手段,重在创造的美术创作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尤为关注在提供素材、指导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间创设,这是呼唤学生与素材产生共鸣的主要手段。
河南大学美术教育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作 者 : 逯 瑜
专 业 : 美术教育(本)
准 考 证 号 :
成 绩 :
联 系 电 话 :
工 作 单 位 :XX美术学院
完 成 时 间: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我国艺术教育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美术欣赏课在学校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以其特殊的内容承担着人才培育中的特殊任务,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当教育步入素质教育时代,美术欣赏课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创造、审美、广博知识、人格境界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教育尤其是其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
虽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课题只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随着多媒体使用信息量增大,学科课题综合化都必将大大拓展美术欣赏的容量。
高中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以列为必修课程,以及大学美术选修课等构成全民的艺术素质教育,突现了美术教育在现代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美术教育要在素质教育中找准位置就必须突出普及和审美二个方面,才能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取得主动。
不能认为开了美术课就是素质教育了,观念不转变美术照样搞应试教育(如重技巧、轻欣赏,重课外、轻课堂,重特长生、轻多数学生等)。
美术教育要跳出低层次,实现其阶值就必须改变以掌握专业技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美术欣赏(既使是技能技巧教学也必须更多融入欣赏内容,对于特长生更应当重视美术欣赏及文化素养),纠正作为艺术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大顽症:艺术教育不艺术(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无新意)、普通教育不普通(“重技轻理”过于强调专业技能)。
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现状
我国美术欣赏起步晚,很多搞美术的人都以绘画实用美术为主,去搞美术理论的相对很少也属于冷门,从而致使美术欣赏很滞后。
眼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文化艺术不断与国外交流沟通及碰撞,美术欣赏被提上发展的日程,目前美术欣赏课正处于在普及中提高这样一个层面上。
美术欣赏从起就成为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课,从体制上看美术欣赏课的地位有很大的改观。
但在现实教学中,美术欣赏课题依然没有改变,从根本上几乎很难改变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
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美术欣赏课的重要作用,但是学生说的和做的却大相径庭,在他们眼里这是一门副的不能再副的课,既不统考又不高考(美术专业除外),还是多学点考试用的吧,这样更实惠些。
不仅学生不重视,社会、学校和家长对美术欣赏课的关注也不够。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几点尝试
美术欣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新的教学观认为: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不一定必须是成定论的知识,也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接触一些尚在争论的内容。
因此,新课程为寻找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供了相对广泛的空间。
现实生活中的话题往往具有亲近感。
如在“什么是美术作品”的教学中,笔者出示了现在明星穿着的“破”牛仔裤和学生平时穿的校服问:“这些是美术作品吗?你平时会喜欢穿哪样的服装?”从而引出美的多样性、美的时代性以及美术作品产生的条件,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使学生感觉到美就在身边,并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二十五篇
浅析壁画中的迹与象【1】
一、何谓“迹”,何谓“象”
简单地说,“迹”是指艺术家手工或者半手工机械的操作痕迹,即以工具作用于材料留下的痕迹;“象”指艺术作品的色彩和形象。
创作,就是艺术家逻辑留痕的过程,正如钟儒乾所说:“落笔成迹,因迹生象,通过迹象而有所表达,这不是绘画活动的一个简单事实吗?”
从迹象论出发,把绘画的基本元素归结为迹象,当迹与象被分开使用时,说某画的“迹”如何,就是指画中某“象”的质地,它包含大家所熟悉的笔墨、肌理、笔触、质感、色彩之类,当然也包括绘画材料(如纸或布)在内的迹理因素;说某画的“象”如何,就是指画面的间架结构和画中表现对象的形式与态势,它包含我们常说的轮廓、形象、造型、构成等等,连同绘画材料的边沿和角线在内。
下面,我们就用迹象论来浅析一下壁画中的“迹”与“象”,迹化的过程、迹化的结果需要我们深究。
二、关于“迹”与“象”在壁画中的表现
人类最古老、最早的绘画是壁画。
人类最早的壁画是手绘的壁画。
那么何谓壁画?
如从字义上来看,是“各类壁画的装饰泛称”,可理解为墙壁上的画。
传统的绘制壁画,专指画家们运用画具和各种媒介调配色彩在墙上绘画,即造“迹”到形成一个完整的“象”。
传统壁画概念显然不能完全概括现代壁画的含义,而且这样也是不够科学严谨的。
现代壁画在传统表现方式上扩展为两种形式:一是与环境紧密相结合,在建筑功能和空间环境的意义上进行延展;二是材料和手法的多样性产生的丰富的变化,例如镶嵌壁画,也许“马赛克”这词对于大家更为熟悉和形象一些。
壁画是人类追求美的理想,通过“迹”来表现“象”的独特艺术。
它的题材相对于其他绘画形式较为广泛,可以是具体写实的,亦可以是抽象或意向的;可以是象征的,亦可以是浪漫的。
其丰富的内容与表现手法形成有机的和谐统一并与建筑物相结合,给人的感受是不可替代的。
(一)识“迹”知“象”
在绘画中,迹呈现出什么样的象?象带着什么样的迹?象内的填充会呈现出五花八门的迹理,慢慢发展,轮廓瓦解,象迹混同。
在壁画中,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壁画艺术作为建筑整体的重要构成因素,并非适用于任何建筑。
若有建筑强用附上壁画就可能引起反向作用,甚至破坏建筑的功能性,也破坏了壁画的装饰性。
壁画对于建筑的功能上的完善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那么,用怎样的“迹”来表现“象”,以给人在心理上形成特定功能的印象呢?例如,医院作为医疗单位有着特定功能的需要,因为,其重点空间中的壁画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是轻松愉悦的;反之,儿童乐园则要体现活跃、欢快的视觉效果。
倘若我们将两个不同功能中的壁画相互交换位置,那么将完全违背建筑存在的特定功能:在医院中等待看病的人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了不应有的刺激,而儿童乐园中的壁画单纯宁静的气氛也与活跃的空间气氛相悖。
在国内外,既有很多成功优秀的壁画作品,也有不少不理想甚至失败的壁画作品,归结起来主要原因是壁画与建筑形式的关系失衡,即没有很清楚地认识到象的迹因素,没找到合适的迹来填充“象”;壁画画面相互对比过强,过分强调自身,没有把握住迹的象元素,忽略了迹的组合性和统一性,破坏了“象”。
例如,对于两类不同的材质有其不同的特性,尤其是要理解在室内室外空间环境中不同材质的性质。
追溯到壁画的源流,由原始时代的壁画,到古埃及壁画,到中国古代的壁画,到希腊罗马的壁画,到欧洲中世纪的壁画,到文艺复兴的壁画,到欧洲现代绘画中的壁画,到中国当代壁画中的丙烯画,再到现代壁画。
不同时期的“迹”,有不同“象”。
迹象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也就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壁画特征。
而在现代壁画中,艺术家借助各种特性的材料为媒介,回避传统壁画单纯的描绘手法,即选取特别的“迹”,来表现现代人的理想、情感、审美意识和观念意识的创作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审美价值的表达已从对客观世界的表现转向表现当代人在社会中的内心世界,象征、隐喻、联想、意象化的表现意识成为材料追求的新理念。
(二)“心”的迹象表达
此处的“心”是指壁画的创作观念与意识,它不同于其他的绘画,对其迹象的表达,我们应该着重探究,关注相关的问题。
1、对于传统
这个问题对于有作为的艺术家来说是不可回避的。
中国传统壁画艺术的丰厚,对于我们既是得天独厚的,又是精神上不可或缺的。
对于传统的态度要在现实的创作中作出取舍,仍是一个难题。
如果我们在继承传统上只用传统优秀的文化精髓,如秦汉的雄浑、隋唐的大度、宋的严谨、元的豪放、明的典雅、清代的细致来直接演绎今天的生活,无疑是文不对题。
今天我们面对观念的冲击,继承传统不是简单地去寻找一种模式,而是以参照的观念来认识传统,发扬传统,真正的融合传统,继承传统。
2、对于借鉴
西方的现代壁画艺术的形式和种类繁多,这主要因为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
很多壁画带有强烈的个人发泄的情绪,对人的心理、精神产生负面的影响。
借鉴西方应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是首要的,这样才能以更好的迹象来表达那“X”(在钟儒乾的迹象论理论中,迹+象+X= 画,其中X,就是观念、境界、情感、美,以及一切你想或者让别人以为你想表达的内涵。)
3、对于观念
所谓的观念就是人的思想意识,是人对客观事物概括后在脑中形成的概念。
壁画在当今社会和艺术观念的变化中与以前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传统上单纯追求审美价值的壁画,在今天已经向艺术价值的多样化延展。
从形态上,艺术与传统的具象形态有着显著的差异,有了意象和抽象形态,与建筑空间的结合不仅是以一个二维的画面出现,也许是地面,也许是天花壁画。
迹的风格形式在不断的创新。
(三)其象之“迹”,变化万千
壁画的形式语言具有多样性,多样而强烈的视觉语言使得壁画艺术独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这种特殊的艺术魅力通过整体环境包围着人们,感染着人们,这便是壁画独特的象之“迹”。
通过对壁画的“象”的归纳,可分为三类不同的“迹”表现:
1、具“象”类
具象不能简单地规范为写实,因为写实指的是对客观忠实再现的一种概念,而具象则超越了单纯的再现客观形象,是在表现现实形象中侧重于借用形象,追求一定形式法则与样式的一种作“迹”方式,属于现实具象主义。
在壁画艺术创作中,今天的壁画艺术所运用的具象手法,目的是追求一定特殊形式的语言,这一类的形式样式,使人们在感受具体样式的同时,传达了客观存在的形态,然而表现客观形态并不是主要目的,只是视觉语言样式的媒介。
2、意“象”类
意象给我们的感受是变形以及表现的概括和条理性。
意象不是表象,而是加入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无疑在意象形态的表现与传达中最能够体现出艺术家情感与审美状态的追求。
同时,也较容易产生视觉语言与样式,即“迹”的独特使用。
这种迹象的呈现还体现了客观的联系性,使人们感到亲切而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3、抽“象”类
所谓的抽象也是一种视觉形式,即“抽”掉形象的具体形态及其特定内容并以此对人的视觉与心理产生作用,这种迹象仅仅满足人们的视觉与心理。
但现实中的人们的视觉往往习惯于以形象的概念和含义来感受客观,容易在抽象的状态中再去寻求一定的形象概念,这是不恰当的,抽象的概念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
抽“象”形式的表现通过条理的秩序和肌理图等形式很鲜明地形成“迹”,这是抽象类形式较容易实现其语言迹象的优势,也是受客观形态制约性较小的原因;但在另一方面个性的“迹”,体现在抽象形态中变得尤为重要,个性化的“迹”是抽“象”类形式的关键。
(四)“象”的新鲜感
壁画艺术由于多采用各种材质与工艺来实现,材料的美感独具视觉与审美魅力。
不同的材料有些不同的质地和工艺特点,不同艺术表现手段有其不同的质地与工艺特点,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有其不同的个性和形式,但是各自又有着不同的局限性。
这就使“象”具有了新鲜感。
谈到壁画的材质和工艺,首先要涉及两个范畴:在质地上,可分为软质类、硬质类、绘制类;从形式上可分为平面和浮雕起伏状式。
软质类:例如以各种工艺手法编制,组合成的纤维纺织作品。
硬质类:相对较多,例如各种石材、铜、不锈钢、铸铁、人造石材、陶板、木和玻璃钢等。
绘制类:例如以丙烯、传统天然矿物质颜料、油彩和油漆等表现材质绘成的壁画。
新材质的应用自然带来了新形式,新的语言的产生,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运用材料的经验,形成很多具有新鲜感的“象”,带来了更多的艺术趣味。
总之,对于迹象论的研究范围,不应仅仅局限在绘画领域,而相比而言,壁画做迹造象的专业特征更为明显,更为直接。
迹因素与象因素的谋划与探究,贯穿于壁画创作的全过程,由于迹象效果越来越多样化,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更见心机,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创新。
论陶瓷审美文化的当代追求【2】
当代陶瓷美术研究正面临着体系的转型与重建,这是当代陶瓷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陶瓷美学的背景是人类整体的文化精神,人的陶瓷审美活动作为文化创造系统中最有魅力的不忍,它应该以自己的特殊形式来表达现代陶瓷发展的时代精神,表达人类文化创造的超级本性。
从这一角度来展望当代人类陶瓷审美文化的未来走向,笔者认为,陶瓷美学应该自觉把发展和深化的指向,同人的文化意识自觉的结合起来,从密切关注现实人类文化实践中获得自身发展的生机。
当代陶瓷审美文化建设应该积极地致力于一般的大众文化、感情文化向陶瓷审美文化的转化,并按照符合时代精神的陶瓷审美理想去完善和构建文化。
陶瓷审美文化实践应该努力致力于当代人类所希望、所追求的生活秩序,使人们以陶瓷审美的态度从事现实文化实践,并把现代陶瓷审美意识辐射到所有人类文化的广阔领域,从根本上改变和提高社会文化的质量。
当代陶瓷审美文化实践也应通过上述努力,最终达成全社会与全民族的陶瓷审美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着眼于陶瓷美学的这种价值定向,笔者认为未来陶瓷审美文化建设应该着力从陶瓷品位及审美旨准等多个方面做出努力,现仅述两点:
第一, 着力于人的现代陶瓷审美意识的培养
陶瓷审美意识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他是人类在欣赏美、创造美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作为陶瓷审美文化的综合表征,陶瓷生没意识包括人类的陶瓷审美感受、陶瓷审美体验、陶瓷审美情趣、陶瓷审美态度、陶瓷审美理想等诸环节。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二十六篇
摘要:
美术欣赏是普通高校开设的选修课之一,是在美术课程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和主体性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能逐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对本民族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并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以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美术欣赏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美术欣赏课 素质教育 理解
19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是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它。要欣赏音乐的美,必须有具备音乐感的耳朵;要欣赏绘画的美,必须有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否则,再美的音乐和绘画也不能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对我们也是毫无意义的。这就是说,我们要想发现美、欣赏美,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实施美术教育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同时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其有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充分挖掘其潜能,就要完善教学方法,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
目前,美术欣赏课程在高校教育中教学效果欠佳,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普通高校的美术欣赏教学历史其实并不长,它不等同于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有许多教学形式不能通用和照搬。素质教育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举办书画培训班,也不是不考试、不留作业。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笔者从事美术欣赏教学工作四年来,深切体会到现今部分普通高校的美术教学只侧重对学生技艺的培养,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
高校美术欣赏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的审美观应该是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的,应该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应该是符合审美规律和时代要求的。部分农学、林学等普通理工科学生虽然对美好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他们对世界优秀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不强,部分学生接触过美术作品,但没有独立的审美意识,他们的审美经验来自大众和社会的评价。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美术,要通过讲解美术作品阐释美的形式、意义,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审美的能力。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的灵感,培养其创造性,不断启发学生,并与学生展开讨论。
笔者认为,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培养外,还应该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整理、自我创造的能力,并且将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真正获得独立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避免学生人云亦云而盲目跟风欣赏。
教师在培养美术专业学生时,应该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空间,要百花齐放、标新立异。对待专业美术生尚且如此,那对于普通理工类学生就更应该给予宽松的学习环境。
靳尚谊认为,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而不重视美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欣赏作为审美教育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美术欣赏教育要逐渐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教学监管体制,明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制订长远的课程规划,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结语
美育不仅仅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教师利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理想和社会的发展,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丰富他们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2]赵勤国.绘画形式语言。黄河出版社,2003.
[3](美)小威廉姆·E.多尔。课程愿景。张文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美术史论作品鉴赏范文 第二十七篇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 初中美术教学要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让课堂内容更加具体、丰富, 充满生活的气息。欣赏课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该注重应用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氛围,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证欣赏课教学高效开展,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该文提出了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旨在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 欣赏课;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当前已经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教师要尽快转变思想理念, 加大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力度, 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水平, 灵活选用各种教学方法, 保证实际教学效率的提升。这样才能在传授学生美术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
在初中欣赏课教学中, 问题情境的运用尤为重要。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 避免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上感到迷茫, 并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正确理解美术知识, 加深对美术知识的记忆。在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将主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色彩调配相关知识时, 可以问学生某种颜色是通过其他哪些颜色调和而成的, 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习, 这样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上才能集中注意力, 积极动手操作, 调配颜色, 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如, 在《巧用身边的材料》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问学生:“你们知道可以利用怎样的方法, 用稻草表现题材吗?”在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再通过范例欣赏与分析, 让学生真正了解制作作品所需的构思、方法及步骤。
二、巧用多媒体, 增强学生的感受
时代快速发展, 现代科技更新速度日益加快, 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为学生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 保证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效率得到提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美术的魅力,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此, 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多媒体课件搜集与设计工作, 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创设出更加自然的教学情境, 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美术知识。如, 在《中国书法》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展现我国书法演化过程的视频, 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 逐步进入古代大师营造的书法世界, 不仅感受到了书法的特点与价值, 逐步形成了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也能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与相关知识, 从而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组织学生表演, 提升审美情趣
四、创设生活情境, 培养艺术品位
任何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学, 画家在其中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如凡?高的《向日葵》《吃土豆的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 这些作品都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吃土豆的人》为例, 凡?高在认真观察农民日常生活与劳作情景后, 将农民吃土豆的样子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我们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 会莫名感受到一种悲伤的情绪, 据说画中的女子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 为了给她带来快乐, 达?芬奇在创作这幅画时还请了喜剧演员进行表演。从这里能够看出,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并将学生的美术创作潜能激发出来。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与实际生活加强联系,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这样学生创作的作品才更具情感与生活味, 艺术品位也能获得提升。
总之,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应用情境教学法, 精心设置各种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 学生能够获得快乐的体验, 并牢固掌握美术知识、提升美术鉴赏能力。此外, 教师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以保证充分发挥出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为提升美术欣赏课教学效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佰娟。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学周刊, 20xx (4) .
[2]郭文君。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应用。西部素质教育, 20xx (7) .
下一篇:虎年社会实践范文(共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