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优选20篇)

琴声悠扬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3542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42分钟。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一篇

关于宁国古村落与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摘要: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有必要探讨中国乡村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结合实际才能得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村落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分析宁国古村落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其中一些古村落进行现状调研,解决当宁国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中所遇到的普遍矛盾与村民对于传统村落居住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之下的对村落更新的需求,探讨村落的影响因素和在公共空间、环境、建筑等方面的空间特征,提出宁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保护与更新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宁国古村落

徽派建筑

古村保护

千年古镇

胡乐镇位于宁国市的西南部,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南与绩溪县相连,西与旌德县接壤,北与甲路镇毗邻。S215、S323省道和岛鸿公路在境内鸿门村相交,皖赣铁路贯穿全境。镇所在地胡乐司距宁国市区45公里,距黄山市8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很早以前,江西姓胡名乐一家七口人迁至如今胡乐的黄山脚 下。当时这里一片荒芜,他们以开荒种地为生,在这块土地繁衍后代。后来其他姓氏也相继迁于此地。由于胡氏家庭兴旺,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氏族,故把当地命名为胡乐。随着胡乐人口集中、商业发展迅猛,胡乐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里集市成街,商家店铺一百余家,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这里的物资通过水运直通长江、流向海外,是浙皖四县水陆交通发达的商贸重镇,是通往江苏、湖南、江西的交通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初期,朝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在全国36个水陆交通重镇设立了直隶中央巡检司,胡乐就是其中之一,并有巡检兵率。巡检司的衙门阶不大、官不高,巡检司最高长官相当八、九品。但它的职责非特殊:一是监察附近府县官员;二是稽征商贸税费;三是维护地方治安。到了清代巡检司还负有监管盐商乱贩私盐,防止食盐流往外地之责。这就是胡乐司名称来历之所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针对胡乐村民进行走访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参与调查的男性有、女性有22,09%、还有未填写。年龄分布如下10-30:、30-60:、60岁以上:、未填写 : 文化程度分布如下:未填写:、小学及以下: 初中:、高中及以上 : 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可知,有的人是认为保护古村落的是十分有意义的;有的人认为保护古村落对文化的传承有影响;的人认为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保护古村落是有意义的;的人支持在古村落开发旅游;的人对于文化部门对古村落的保护宣传不是很了解;的人认为当地政府对古村落的保护不是很好;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当地村民对于古村落保护的保护热情高涨,热爱驻扎在童年记忆的古村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满腔热血,但是无能为力,受自身经济因素的影响,从自身出资维护古建筑有些不切实际。政府加大对古镇的重视程度、投入更大的财力、物力来保护股建,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古村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明确责任,调动保护和开发的积极性。由有关乡、镇政府切实承担起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相应责任,负责编制出保护与开发项目建议书,通过自行组织或招商引资进行保护与开发。同时,强化群众保护意识。鼓励村民对古村古建筑整体环境,如村前小河、水口山、水口林和村后的后山上的林木,进行悉心的保护。

第二、多方位筹措资金、重新规划古村落内的新区建房。在每一个古村落的就近范围内规划一块地,用于农民新村的建设。资金来源可考虑将景区景点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村落或房子仍归政府或村民所有,而将经营权拿出来拍卖,所得款项用于建设新村。新村的建设风貌与传统民居有机协调,使古村落的整体风貌得以有机维护。同时采取分散成组的布局方式,使之与周围景观、人文景观相协调,在造型上用简约的手法对地方建筑加以提炼,保留极具传统民居的风韵。第三、充分利用原来遗留的传统民居。将原传统民居经过改造后可继续利用,为现代人服务,包括改造传统民居为古色古香的药铺、茶馆、手工艺业店铺等以再现当地民族生活情趣,不仅开拓旅游观光新局面,繁荣经济,恢复古村落的活力,还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提高,防止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

第四、创造性继承传统文化。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发掘传统中的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重现当年的文化氛围,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生活注入传统文化因素。

第五、双向互动,形成保护和开发的良性循环。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不但能带动古村落的良性发展,还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古村落资源进行不断维护与修缮的同时,探求实施有效保护的具体措施,促进资源的科学利用,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在新农村建设潮流中,古村落也该有其保护管理措施: 一、做好古村落的普查建档工作

各地要组织对辖区内的古村落进行普查,并记录汇总建档。普查建档工作由文广部门牵头,_门配合。内容包括:古村落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村镇规模、水陆交通以及社会经济和建设等状况,应着重说明其历史建筑群及其环境的历史年代、原貌保存情况、现状规模、空间分布以及价值特色等情况。二、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

做好古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是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措施。古村落保护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由古村落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文广部门配合。可由所在地镇(乡、街道)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也可由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编制要与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同步进行。古村落保护规划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重视对建筑、环境风貌、风俗人情的研究,充分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古村落保护规划不仅是保护规划,而且是整治和发展规划,要对保护和建设划定范围,既要保护又要满足建设发展的要求。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古村落

(一)要分类保护。从村落环境、形态、人文等方面对现有古村落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确定村落、建筑的保护等级,分别落实保护措施。(二)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古村落内的农民建房必须按规划实施,列入保护的建筑不得擅自拆建。新村的建设风貌与传统民居要有机协调,维护古村落的整体风貌。

(三)要多元投入。形成当地政府、村级组织及个人、外来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

(四)要调动村民积极性。古村落保护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也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要把村民的利益纳入保护开发计划,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积极鼓励村民个人开办古村落“家居旅游”也可以建立村级旅游开发公司,使村民在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得到实惠。四、加强宣传

在古村落普查的基础上,由文广部门编制《古村落普查成果汇编》,发放到各级政府、到乡镇、到村。组织开展古村落保护意义、作用、方法等内容的宣传,提高全民古村落保护意识。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二篇

实践目的:

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生活的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在农村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个人生活的家庭背景,我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

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对农村的了解进行了如下分配。我首先对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在朋友的帮助下,了解了我们那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习俗。我又和朋友调查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然后对节日进行了记录。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周口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我们农村的过年习俗其实和城市过年的习俗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过年的习俗: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我们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农村还有一些地方喜欢把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我们那里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水果等,这些不仅是我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我们那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守岁与“年夜饭”

我们那里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过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

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大初一早上我们那个地方,要起的很早。起来之后要放鞭炮,烧香,吃饭,拜年。

大年初一的早上,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拜年,一般情况下家里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要给老人磕头的。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上午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初三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串亲戚

从初二开始大家都要走亲串友了。初二我们有外甥要去给舅舅拜年,在我们那里舅舅说话是比较有权威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去给舅舅拜年。在初三闺女回娘家,在这一天。大家都会带很多东西去娘家拜年。初四要去姑姑家或者阿姨。 “破五”吃饺子,吃面片

“破五”也就是初五。初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吃面片,是为了补去年所有的不好,今年把不好留在昨年。正月初六是财神爷的生日

正月初六,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在正月初六的早上大家起来的比较早,因为正月初六是抢财的好日子。大家起的早就是为了今年生意兴隆,多挣点钱。

正月初九是老天爷的生日

在这一天,大家也都很重视。起来洗刷完之后要烧香,祈福希望老天爷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健康快乐。

从初九一直到元宵佳节。大家似乎没有什么大事,就是吃吃喝喝串亲戚。元宵佳节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还有在元宵节大家都喜欢放烟花,吃元宵。吃元宵代表着团团圆圆。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后代千万。但是呢!现在生活都在变化好多风俗都已经被遗忘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大人才能记得。

实践总结:

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我们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近些年来,我们的过年的风俗文化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一些细微的变化使我们的春节文化,慢慢越来越淡。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观的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我们要具体分析。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致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而我们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三篇

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明进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农村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县政协社会事业专委会就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较大发展。

一是加强了基础建设。通过机构改革,全县33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体育服务中心,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35名,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553个。各文体服务中心成立了比较稳定的文体协会、艺术团体,基本做到有组织,有活动。平滩镇、高楼镇近年还新建了文化综合楼,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添置了部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二是文化活动开展较好。2004年全县各乡镇共开展群众文体活动380场次,下基层(村、户)服务308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61次,放映电影1500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4780册(累计达万册)。

三是特色文化发展突出。以“铜梁龙”文化为内核,积极发掘传统艺术,打造特色文化精品。近十年来,每年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乡一品”文化汇演活动,挖掘和开发大儒龙、竞技龙、荷花龙、板凳龙、稻草龙、火龙等10多种龙灯表演艺术,一些乡镇发展成为铜梁龙灯艺术基地。全县成立龙文化公司6家、龙舞表演队10多支,常年在国内外交流演出。高楼镇的火龙,近年演出年收入均达数百万元。

四是群众自发文化活动初显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坝坝文化”火热。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尤其是土桥镇高坡村,1999年就成立了艺术团。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参与县、镇的宣传演出活动、农村红白喜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目前有相对固定成员近100人,能演出节目71个(自创15个),还自筹经费建起7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置办1万多元服装、道具等,在县内和周边县外地区声名日起,发展红红火火。

二、存在问题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相对经济、精神相对物质一直处于次发展地位。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文化生活贫乏,难足群众之需。随着农村温饱线的跨越,以及科技对农业劳作的减轻,农民越来越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满足娱乐、健身、求知、交流的需求。高坡村群众自发文化活动的勃兴就是很好的说明。但目前“高坡村”为数太少,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仍以看电视、打麻将、走庙子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造成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漫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四篇

调查目的:

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

20xx年12月

调查地点:

临泉以及周边县市

调查对象:

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

调查方式: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一、传统流程与习俗

腊月初八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五篇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价值内涵探析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不但是土家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是土家族文化的承载体。境内有以里耶战国古城、秦简为主的历史文化,湘鄂川黔红色革命史为主的红色文化,土家文化为主的民族民间文化三大主流文化。土家古村落(民居)作为三大主流文化的承载体、综合体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古村落(民居)文化。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语言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影响,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传统。笔者近十年来通过对武陵山区民居的考察、关注,发现龙山的土家民居从选址规划、组合布局、营造法式(工艺)、外观形制、细部装饰、称谓名称等方面都与武陵山区其它地域的民居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风格,具有唯一性。2007年1月25日,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章忠民高级工程师在测绘兴隆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政府旧址时就误认为三合水结构、两头转角的土家转角楼为古时达官贵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这么说,在江南其它地区“干栏式”建筑群中是无法找到与龙山土家民居外观形制雷同的建筑形式。

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主要分布在里耶、苗儿滩、靛房、他沙、洗车、贾市、桂塘、红岩、召市、茨岩等乡镇,其中以里耶古街区、长春古村寨、捞车古村寨、贾市古街区、巴沙湖古村寨、兔吐坪古村寨、托利湖古村寨、召市古街区、二厅岩古村寨、树比冲天楼、天桥刘家大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高平周氏民居群落等古村落、古民居为龙山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它们中的一些古村落已被许多大学作为了民俗学研究基地、实习基地和民俗田野工作站。如捞车古村寨、冉家寨古村寨等。

总的说来,土家民居在规划选址、组合布局、彩绘装饰上无不体现了土家人的命理思想、审美范式、工艺特性和民俗学意义,把“道法自然”和运自然为我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有着完整的价值系统。一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历史价值。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在土家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的,所以它首先具备了历史价值。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土家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见证土家历史的实物证据。因为透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可以看到它产生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建筑技术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艺术成就、文艺特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情况。这些情况无一不在土家古民居的选址规划、空间布局、细部装饰及其信仰系统中得以体现。

二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艺术价值。土家古民居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细

部装饰上。土家民居的细部装饰以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为主。土家雕刻包括石雕和木雕,技法主要有浮雕的镂空雕两种。土家彩绘以红、黄、绿、青、黑颜色为主。雕刻和彩绘的内容是以历史典故、生活情节、梅兰竹菊、花鸟虫鱼、琴棋书画为题材的。细部装饰的主要对象为墙、窗、门、梁、柱、旗、天花板、屋脊、朝门等部位。这些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使土家民居获得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制作工艺和色彩的运用使土家古民居的艺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它们也反映了土家古民居产生历史时段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和审美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土家民居中的艺术作品是土家民间艺人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所蕴涵的工艺制作经验值得今人参考借鉴。它们所具有的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将永远为人们所欣赏和赞叹。

三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工艺价值。“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滚铁绣球”。土家古民居建造工艺包括选材、锄料加工、画墨、凿眼、清枋、号字、排扇、起扇、砍梁、上梁、钉椽皮、上瓦、装屋等工艺。另外,瓦和磉磴岩的制作和细部装饰工艺也非常精湛、考究。特色建筑土家转角楼、四水屋屋面的转角衔接工艺和树比冲天楼空中“八卦”形排水体系是建筑技术中的一绝,让专家们叹为观止。这是土家先人为我国建筑科学所作出的贡献。另外,土家凉亭桥、土家耶搓(神堂)的建筑形制也都为今人研究土家建筑提供了实物证据。

四是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民俗学价值。“千斤朝门四两屋”、“八字朝门向南开,有礼无钱莫进来”。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土家民俗的容器、载体。许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正是通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而得到传承的。如今,这些保存完好的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中每天都上演着原始古朴的土家民俗:语言、生产商贸、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节日喜庆等等,它们完整体现了土家人的价值追求、信仰体系、道德观念。因此,它们是研究土家民俗最理想的场所,是开展民俗学田野考察、采风的最佳去处。

“虽由人造,宛自天开”。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一部土家建筑的实物史,对于研究古代土家民居布局、艺术造型、民族风格传统和建筑材料、结构、施工及相关工艺技术都是可靠的实物资料,从布局、材料、施工、艺术装饰、传统风格方面为今人设计、创作新的建筑作品提供数据参数和重要参考。湖南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亟待加强保护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不但是土家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是土家族文化的载体。日前,湖南有关部门对龙山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独具历史风貌的土家古村落(民居)展开了调查。

土家古村落概述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语言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影响,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传统。笔者近7年来对武陵山区,特别是鄂西、渝西、黔东南、川北等地区民居的考察、关注,发现龙山的土家民居从选址规划、组合布局、营造法式(工艺)、外观形制、细部装饰、称谓名称等方面都与武陵山区其他地域的民居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风格,具有唯一性。可以说,在江南其他地区“干栏式”建筑群中无法找到与龙山土家民居外观形制雷同的建筑形式。

龙山的土家古村落(民居)主要分布在里耶、苗儿滩等乡镇,其中以里耶古街区、长春古村寨、捞车古村寨、贾市古街区、巴沙湖古村寨等为龙山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它们中的一些古村落已被许多大学作为民俗学研究基地、实习基地和民俗田野工作站。

土家古民居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细部装饰上,其细部装饰以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为主。土家雕刻包括石雕和木雕,技法主要有浮雕和镂空雕两种。土家彩绘以红、黄、绿、青、黑颜色为主。雕刻和彩绘的内容是以历史典故、生活情节、梅兰竹菊、花鸟虫鱼、琴棋书画为题材。细部装饰的主要对象为墙、窗、门、梁、柱、旗、天花板、屋脊、朝门等部位。这些雕刻、彩绘和结构布局使土家民居获得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制作工艺和色彩的运用,使土家古民居的艺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它们也反映了土家古民居产生历史时段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和审美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滚铁绣球”。土家古民居建造工艺包括选材、画墨、凿眼、排扇、起扇等工艺。特色建筑土家转角楼、四水屋屋面的转角衔接工艺是建筑技术中的一绝,让专家们叹为观止。

“千斤朝门四两屋”“八字朝门向南开,有礼无钱莫进来”。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土家族风俗的容器、载体。许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正是通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而得到传承的。如今,这些保存完好的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中每天都上演着原始古朴的土家民俗:语言、生产商贸、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节日喜庆等,它们完整体现了土家人的价值追求、信仰体系、道德观念。因此,它们是研究土家民俗最理想的场所,是开展民俗学田野考察、采风的最佳去处。

土家古村落存在问题揭示

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是土家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这些古村落、古民居有的保存完好,风格传统均在,有的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破损严重。

认识不足,建设失位。在小城镇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中,由于建设者、开发者对土家民居历史形制和外观结构缺乏认识,对特色土家民居建筑形式缺少了解,导致拆土家特色民居建筑的现象时有发生,挖掉被人们踩得溜光、保存着历史痕迹的青石板重新铺制的行为也不鲜见。

民居产权共有,保护意识缺乏。调查发现,保存经年的土家古民居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况。大多数土家古民居产权归属家族共有,其内住户、人口众多。虽为同宗血脉,但对土家民居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加上保护意识的缺乏,在古民居内封门、堵窗、打洞、装修、砌墙等乱拆乱建、乱修乱挖的行为时有发生,土家民居风格传统损毁严重。

保护管理机制尚未启动,土家古民居生态、生存环境濒危。保护土家古村落、古民居在决策上尚未引起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只是位于各级政府文化旅游开发区的古村落、古民居进入决策视野,但也不是主要内容,只是作为附属部分起帮衬作用。决策上的随机性,让土家古村落、古民居难以进入政府建设规控或遗产保护范围。由于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管

理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最终导致了无管理机构、无保护经费、无管理人员、无保护措施的“四无”局面的形成。

调研不够深入,保护管理依据不足。龙山的古村落、古民居作为土家人创造的遗产资源,其中蕴涵的厚重的物质、非物质文化尚未得到抢救、挖掘。调查显示,龙山具有代表性、经典的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目前尚无一种能全面、系统反映土家古村情况的推介材料和专著文献,理论认定尚属空白,有待于有识之士去全面地调查、研究和揭示。

加强对古民居的保护管理

在保护管理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这个问题上,首先必须明确保护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要保护什么的问题。

第一要保护古村落历史遗存。古村落历史遗存包括古村、古民居、山水风景、历史遗址。它们是古村落的标志,必须首先保护。第二要保护古村落的风貌、自然环境、民居风格。民居风格包括民居的高度、体量、色彩、外观形式等。第三要保护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有价值、有特色的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服饰、工艺、民俗、饮食等。

另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围绕土家古村选取试点村,以此来推动土家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管理工作。规划、建设必须根据古村落的历史特点来确定古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土家古村落中的古迹、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卵石岩板路、古民居等古村落具体的文化标志,除了对其本身要严加保护外,还要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保护。

第1篇:宁国古村落调研报告关于宁国古村落与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摘要: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有必要探讨中国乡村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结合实际才能得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村落发展之路。......

安徽古村落写生报告按照计划,今年我们来到了安徽古村落 —— 一个风景很优美,同时又很有灵性的地方,但我向往的是它那古老的历史,神秘的文化。能来这里一直是我的梦想,所以这次有......

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报告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古村位于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大桥江乡境内,村落屋居面积平方公里左右,现有326户、1137人,其中苗族占98%,龙姓村民占总人口的97%,是江......

古村落文化保存调研问卷你好:我是暑期走进农村社会实践团队的调研人员,旨在了解古村落文化的基本情况,以分析其发展的趋势和前景。您的回答无所谓对错,只要能真正反映您的想法就......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六篇

调查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

xx省xx市xx区

调查方法:

调查人: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特别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_福_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_窗花_。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_拜年_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_压岁钱_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_恭喜发财_、_四季如意_、_新年快乐_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七篇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要建设新农村,文化必须先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促使新风尚蔚然成风。农村迈着奔小康的步伐,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文化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沙包堡办事处位于东经107°30′,北纬26°19′,地处都匀市区北郊,距市中心6公里,东与洛邦交界,南与小围寨、广惠办事处相邻,西与绿茵湖办事处接壤,北与麻江县贤昌乡相连。办事处驻迎恩村斗篷山路旁。现辖9个行政村,5个社区、1个居委会总人口76924人,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7公顷,目前共建成14个文化活动(室)。

二、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文化设施短缺。各村的文化室基本都处于闲臵状态,虽然有线电视进村入户,但广播却名存实亡。由于文化设施的短缺,农村的老年人谈天喝茶搓麻将,青壮年劳作经商打扑克,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败坏了村风民风。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办事处、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办事处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抓创收,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办事处、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

2、培育引进人才,稳定文化队伍。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办事处要统筹兼顾,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理顺体制,落实编制,稳定文化队伍,为文化干部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新农村文体能人,不断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新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精心培育、加强业务辅导,逐步提高新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是积极扶持镇村建立各类文体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文艺、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八篇

20世纪,是一个工业化的世纪,“好、大、狂”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人类一味追求所谓的规模经济、规模效应,以至于本身失去个性。在这种潮流下,社区规模在何种程度上才是最合理的呢?针对我国民族村落的发展前景而言,要的不是规模效应,而是社区规模“越来越小”,尽量向着以家庭为中心的社区组织形态回归。“越来越小”不是无限制的小,而主要是指要根据我国西部民族村落所处的地形以及资源条件的限制来发展社区规模。

笔者此次考察的西河村是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镇下属的一个彝族聚居村落。2002年《峨边统计年鉴》表明,当年年末,彝族人口占整个黑竹沟镇人口的,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聚居村落。笔者抽样调查的数据与此基本吻合。

西河村地处山坳,四面环山,两条公路经过该村,一条是通往大凉山美姑县的“夹美”公路,一条通往国家级森林公园黑竹沟。西溪河流经该村,大小水电站建于河上,该村可耕地面积少。笔者所调查的一组和五组构成的聚居村落共63户人家。从该村所处的地理环境及资源制约上来看,该民族社区的规模是比较理想的,适合于社区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组织、控制与发展。与我国西部其他民族村落一样,尽管该社区在规模上具有合理性,但在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压力下依然面临着困境,这从对该村经济来源的调查中可窥见端倪。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以户为单位的家庭经济来源主要是劳务输出,其次是以家庭副业、工薪和经营收入为主的现代性收入方式,最后才是占很小比例的农牧业传统收入来源。这种收入格局是不稳定的,其原因在于占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劳务输出主要是与季节相关的,集中在当地(该村对外的劳务输出很少)的,如在水电站打工、上山打笋子等劳务输出形式,这种资源的获取是以牺牲当地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的,不可避免地具有短期性和不稳定性。

当以劳务输出为主的经济来源遇到阻力时,民族村落如何继续维持自身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转?当民族社区的规模受到限制与规划之后,应当如何发展社区经济?具有多样性对全球化的交换优势的“第三社区”也许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九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逐步向深入发展,社区文化蓬勃兴起。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对于繁荣城市文化、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对于强化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打造居民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个月来,辖区内各社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居民文化生活为目的,大力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根据安排,我们采取查阅资料、工作座谈、居民访谈等形式,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实地调研。召开了由宣传文化中心、老体协、社区居委会等有关代表参加的4个座谈会,了解和掌握了火花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成绩

(一)多次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目前,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品位的重要标志,是基层建设先进文化、满足居民文化生活的主要渠道。

(四)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拓宽了社区文化工作的内容和渠道。

1、社区文化发展模式多。各区社区文化建设,结合各自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呈现了不同特点。

2、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多。相声、小品、评书、歌舞一应俱全,内容丰富多彩。

二、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基本经验

(一)认识明确是前提。调研中我们体会到凡是社区文化建设抓得早抓得好的社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重要性的认识和建设规律、思路的探索也就相对比较明确。

(二)领导重视是关键。

(三)阵地建设是重点。社区文化能否繁荣,阵地建设是重点中的重点。、等社区之所以文化活动开展得起来,说到底还是社区有着健全的文化场所、设施,能够满足社区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要求。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既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平台,也是社区建设有无文化品位的内在要素。

(四)活动创新是推力。能否有与时俱进的活泼生动的活动内容与形式,是社区文化能否赢得居民群众欢迎并积极参与的内在要素。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很重要的是要研究内容与形式,时代的发展使文化的外延日益扩展,许多健康积极、有益有趣、好看好玩的活动也越来越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要扩大视野和范围,在组织活动时不仅仅局限于说说唱唱、写写画画。

(五)社区自办是方向。除了政府给社区文化建设搭建必须的平台外,社区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潜力,是办好社区文化的基本方向。社区是居民群众的自治组织,社区文化也必须遵循政府主导与社区自办相结合的原则。实践也证明,社区办文化的积极性高,不等不靠,社区文化就有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而强调客观因素,等待观望,社区文化也就一直打不开局面,满足不了城市发展和居民的文化需求。

三、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文体活动场所、设施严重不足,档次较低。

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辖区内社区办公、文体活动用房建设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有相当一部分的社区用房(包括社区办公、服务和居民文体活动等场所)面积低于应有的基本要求

2、社区文体设施缺乏监督、落实机制。

3、社区文化人力资源整合利用不够,尤其是文化艺术人才资源缺乏,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四、今后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和任务

进一步增强搞好社区文化工作的责任意识,明确建设好社区文化的有利条件。当前我们的文化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文化工作的着眼点、立足点和归宿点;要深刻认识繁荣发展社区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时代意义,进一步明确街道办事处在建设社区文化中应担负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增强做好社区文化工作的自觉性,明确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应当要填平补齐的具体任务,以确实抓好辖区内社区文化建设。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十篇

(一)加强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既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帮扶,面临加快建设的良好机遇。建议市政府要加强对特色村寨工作的领导与协调,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将之纳入重要日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出台规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内项目规划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引导各项目实施主体部门从项目论证起就能充分考虑民族村寨发展的特殊性要求,确保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并取得成效。

(二)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帮扶合力。要把特色村寨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创建活动、与畲族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与民族旅游经济开发等结合起来,以特色村寨建设为平台,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积极推进,集中财力办大事,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建设特色村寨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建议增加市本级民族发展资金数量,增加部分主要用于扶持畲族特色村寨建设;被列入国家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相关县(市、区)应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

(三)合理规划,典型示范引路。因地制宜,对民族村寨进行准确定位、科学论证,根据自身特色,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科学制订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与开发。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的主要内容,既要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保护和发展结合,又要规划引领、分类指导,抓好试点、突出重点,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着力建设“畲族民居为主调、山水风光为基调、畲家风情为特色”的民族特色村寨。

(五)注重实效,促进全面发展。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目的是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水平,进而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要结合少数民族村实际,立足长远,坚持特色村寨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把畲族村寨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当地传统优势种养业发展融为一体,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托优势,努力培育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加大对畲族文化景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出“畲乡风情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扩大畲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农民收入,使特色村寨建设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民心工程,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德政工程,造福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工程。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十一篇

一、调查目的

我们日照绿茶特别有名,被誉为“江北第一茶”。日照绿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口味,好多人都喜欢日照绿茶。还因为我爸爸妈妈非常喜欢喝日照绿茶,他们每天在家都喝功夫茶,受他们的影响,我也开始喝茶了。我想调查研究一下我们日照绿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品质特征。

二、调查人员

刘涵日、爸爸和妈妈

三、调查内容

调查研究一下我们日照绿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品质特征。

四、调查方法

1、亲自到茶厂体验了解询问;

五、调查过程

1、历史渊源日照种茶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据传日照城北的河山顶峰上有古茶树一株,因生于悬崖之上,高不可攀,无人敢登峰采摘,唯拾其落叶,或抛石击叶,用开水冲饮,不仅可明目提神,还可治腹疼,有奇效。

2、制作工艺日照绿茶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采茶、摊凉、杀青、揉捻、搓团提毫、烘干等工艺。采茶、摊凉要求采摘必须精细,大小均匀一致,不采雨水叶、病虫叶等,然后用竹篓装盛,禁用各种袋装,以防鲜叶红变和闷熟。进厂后抖松摊放3-4个小时,鲜叶开始透发香气即开始加工。杀青采用杀青机或人工杀青,使叶失水35%到37%之间,然后摊凉。揉捻采用揉捻机,轻揉不加压,时间3-5分钟,揉捻时间过长,易出现茶汁外溢,影响色泽和显毫。搓团提毫采用手工操作,这是一项技术活,凭技术工人经验调节,边搓团,边解块散热,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干燥达80%即可。最后一道工序是烘干,用烘干机边翻边抖动,直至干燥,烘至含水量6%就完成了。

3、品质特征日照绿茶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浓郁、回味甘醇,叶片厚、香气高、耐冲泡。日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茶树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专家称日照绿茶的营养价值高于其它同类产品。绿茶不仅是一种健康饮品,它还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常饮绿茶,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神健胃,降压利尿,消食醒酒,防癌抗辐射,减肥美容,延年益寿。电脑一族每天喝些绿茶,能防电脑辐射,而且对皮肤也很好。日照绿茶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是绿茶中的极品,特别是开春采摘的第一批更上极品中的极品,价格非常昂贵。日照绿茶已被列入山东地理标志品牌,圣谷山、雪青、浮来青、碧波、旭光、莒国翠6个绿茶品牌,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获准使用专用标志。

六、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对我们家乡的绿茶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日照绿茶,多喝日照绿茶,让日照绿茶更加有名。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十二篇

调研地点:

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

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

20xx年7月7日至20xx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特别柔美,特别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趣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姑娘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不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主要表现在: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现在他们只有在传统节日、喜庆的日子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年节、四月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青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舞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问,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非常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里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已经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惫的感觉,一直延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下来!调研中还得知扭仁村是周围人口较少然喇叭最多的村,通宵达旦的歌声在这也是常有的事。

调查中发现这里的小孩几乎都不懂不会这些传统的东西,一方面是他们的父母很少有时间也没有这份心去教他们,另一方面是他们自己不喜欢难得静下心来学习。当然这其中更大的是没有被重视起来,社会风气和现状的驱使,大家都在忙于为生计奔波跟本就难以顾及这些。平时的对唱更多注重于各自的一种休闲和爱好,而没有想过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事实的反映不得不让我们为祖国文化遗产的继承感到担忧,即使在这种地方都被利益深深的覆盖那些所谓的保护政策起到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政策那么简单的事情,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整体形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更需要苗族同胞们乐于奉献,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和继承祖辈的传统。这些都需要社会力量和国家政策的相应扶住,毕竟民以食为天只有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后人们才能把多余的精力投入到精神世界里。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回来的前一天,麻老师跟说了许多关于苗族文化方面的事,最后还

拿出了他自己的一本根据一段发生在清初民国时期的追求爱情自由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他将用他的一生来继承祖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并将其传承下去。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十三篇

古村落现状调查报告---古村落衰亡的原因和其空间序列在当下中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日益丰富,在很多地方,尤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人们开始拆除旧房建造新式房屋,还有的直接搬离村庄,在城镇居住,这无疑对古村庄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古村落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部分,有着其独特的空间序列,这正是其独特之处,与现代的居住小区相比,充满中国独特的美学观和传统的文化观和哲学观,也体现中国文化在古村落的传承和沉淀。一.古村落衰亡的原因古村落作为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对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习俗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古村落不仅仅是建造技术上的成就,同时也传承着文化。在古村落里,人员的流失导致建筑的破损,更而导致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消亡。究其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古村落的消失。1经济问题很多的古村落都传承长时间,很多还是清朝时期的建筑。由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的特点,随着年代久远,木质的构件会破损,很多构件需要更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在古村落的人们很难拿出很大一部分钱来修缮这些年代久远的房子。此外,一部分人会觉得由于这些建筑的某些不合理之处,会导致居住起来极其不舒服,他们宁愿拆旧建新而不愿意继续居住在这些破解的老房子里。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大多都到大城市工作,无暇顾及自己居住的村落,这几导致很多村庄的人数越来越少,更甚的只有老人和留守儿童,在一年时间里,只有春季才是最热闹的时候。面对败落的古村落,年轻人的重心更注重于家庭的经济收入而不是建筑之上。面对要修复的建筑构件,需要大量的木材,一个家庭很难说一下子拿出很多钱来买材料修复。政府的支持也只是杯水车薪,难以起到很大作用。2技艺的的流逝很多建筑都有漂亮的木雕,石雕以及严格遵循的建造制度。在古建筑测绘实习期间,我们来到过寨卜昌村,在这里我们注意到很多的建筑大门都有很精美的石雕,建筑的立面有很多木雕和石版画,木质的格栅窗,精美的灰瓦和滴水以及山墙明显的弧度。在一些新建建筑里,立面的门窗被现代门窗所取代,屋面的瓦为红色机制瓦,山墙的弧度则消失不见。通过了解,村民讲很多技艺逐渐消失了,现代年轻人不会这些技艺,因此只能用这些现代的技艺来代替。古村落的因为技艺的流逝,造成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损坏,也是一种文化的消亡。3基础设施的落后在历史文化等综合情况下,古村落的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与当下快速发展的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很多人愿意离开世代居住的村落到外面去居住,期望以此更好地享受便捷的生活。此外,由于风俗等一些其他原因,在古村落居住的人们有一些生活陋习,导致生存的环境比较令人不那么赏心悦目,也导致一些人想要搬离这里的想法。在汽车普及的今天,由于古村落建造年代较早,道路不适应汽车的行驶,从而造成交通的不便利,也成为人们搬离古村落的原因。4文化传承的断层不同于西方的建筑空间是以广场为中心,中国的传统公共空间多是以庙宇和祠堂为核心,家族通常围绕祠堂而居住。中国村落的布局依赖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风水堪舆学,在礼制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讲求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建筑本身,还体现于建筑的位置。对于传统中国聚落而言,“聚族而居”是最基本的居住形态,同时,“宗法-族群”系统被认为是标定村落整体规划的文化原点,要求利用空间形式对宗族的社会体系金像明确的表述。在“祭祖与教化”相结合的功能下,形成以祠堂和庙宇广场为主导,与居住空间有机结合的形态成为民间聚落外部空间的主要建构模式,占据最好的地理位置的祠堂和庙宇成为村庄的重点和精神上的重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尊卑制度逐渐淡出人么的视线,风水堪舆更是被认为是迷信。支撑村中凝聚力的两个重要因素的破坏造成了村庄的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中断了,建筑也就没有了等级的区分,祠堂和庙宇的破坏也不在得到人们的重视,随之导致村庄的精神中心的作用逐渐没落,人们开始不再严格遵守传统,就会出现建筑风格的不同,材料的多样化,极大程度上对古村落造成了二次破坏。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更重要的需要重新拾起维系古村落的精神重心,这是村落的根,保护了跟,才能留住人,才能让古村落重新活络起来,焕发新的生命力,而不是仅仅恢复它的形而没有神。二.古村落空间序列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古村落不仅是时间艺术,更是空间艺术。侯幼彬对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如此说道:“外部空间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个空间流动的综合感受,是四维时空的构成。人在空间中停步观赏,属于静观;穿行游览,属于动观。静观所接触的场面景象是共时性的,动观所接触则是历史性的。”古村落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了这种艺术手法,魅力在于通过层次序列的设计,使不同空间景致格调相互转化,将游历时的心理感受纳入到一个总的组织序列中,空间层次变化之时,由视觉引起的一系列心理感受与情感刺激也随之而变。同其他中国传统古建筑外部空间一样,古村落的序列由前序、过度、高潮、结尾几个部分组成。古村落的入口因其功能的不同而成为空间序列的前序,起到将村落与其他地方划分开来作用,同时也预示着即将进入一个由礼制组成的人类社会群体。具有双重属性。通常会有气势恢弘的标志性建筑如牌楼,旗杆等组成,不过位于山地的建筑也会循着第十,通过一系列暗示性空间序列组成。街道是人行的路线,同时也是村落入口与中新的联系通道。街道的设置不仅要考虑距离中心建筑的距离,还要考虑沿街建筑的形态的多样性。以期营造一个即明了又丰富的空间序列,起到过渡性的作用。祠堂通常位于中心地位,由不同的路径将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联系起来,建立一种精神上的纽带。由于中国建筑的单体的高度程式化,单体建筑很难有艺术特色,只有建筑群才能显现中国古村落的特色,由于祠堂的地理位置、建筑规模、建筑等级的不同,无疑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道路将村庄各处的房子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周围的农田通常会是村落的结尾,农田包围在村落外围,成为此序列的尾声。起到将村落与自然分开的作用,也预示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分界线。随着村落规模的扩大,空间序列也由简单到复杂。类似于中国的园林,小的园林游览路线比较单一,空间序列也比较简单;大的村落则会随着规模的增加和景点的设置而变得复杂,路线也不会很单一,通常会有不同的参观路线,而不同的参观路线有会有不同的空间体验。放在古村落中,小规模的村落的空间序列处理较为简单,但可以通过对景物的设置让其有步移景异之美感。在大规模的村落里,不同的地形地貌成为天然的分界线,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然后进行特色开发。在空间序列中,采取不同的手法将村落各部分联系起来,是之成为一个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景观。与现代的简单明了的居住小区空间序列相比,古村落的空间序列根据具体的外部环境和交通方式、感悟层析和心理状态入手,呈现出它的不同之处:可以是线性结构,通过不同的路径将空间转化为实践,自由而流动。也可以是整体性结构,在序列的同一与第金钟前呼后应,浑然一体,也可以依据地形顺势布置,突出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村落中,动观所呈现的一些列景物是景观层次和空间序列富裕的外部空间连续的心理与视觉感。小结在古村落保护与活化中,应该在找到衰亡的原因基础上寻求解决之策,要真正让古村落重新恢复活力,做到形与神的双重活化,此外,应当根据其独特的空间序列,加以利用并进一步设计,使其在古村落中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并成为古村落的亮点。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十四篇

调查人:

xxx

调查方式:

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调查目的:

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习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民勤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馍馍”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馍馍”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接下来当然要说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的前夜腊月三十。现在多称为“年三十”、“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当然“除夕之义就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这天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日子,人们在中午便开始在大门、街门、房门上贴大红对联,门楣上挂门头子(彩色纸刻花纹的装饰品)和黄钱(黄纸上刻的花纹)。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锅里煮上饺子,用碗端上,拿上纸钱去庄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烧纸钱,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让祖先们来家中过年。太阳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画像等)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妇女在过年期间,不能进堂屋)都衣帽齐整,上香焚表鸣磬。祖先牌位前要献上食品供物。接下来是装仓。所谓装仓,是把猪肉(猪头最好)羊肉(过去的阔气人家还有鸡鸭鱼肉)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吃得尽饱,孩子们往往吃得很高兴。仓装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纸牌,兴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种说法“除夕”是熬寿的时间,谁休息得最迟,谁的寿命也就越长,年轻人可是冲这一点也要玩个天大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守岁,即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春怀着希冀,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的精力充沛。俗称“熬寿”。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继则端上盘供,长辈们就准备燎天蓬的东西,当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农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头朝哪边,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烧纸、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历书”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从火上跳来跳去,嘴里喊着“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即所谓“燎天蓬”。归来,开始吃饺子、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磕头”递拜家长,进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摆着油馃、馓儿和酒菜招待。晚辈给长辈磕拜后,长辈为了表示诚意和关怀,要给小辈压岁钱。这一天,人人见面都要问“过年好!”,平辈相遇,拱手致贺。拜年完了,他们有的弹唱,有的玩牌打麻将,整天都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为民勤一种乡俗,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贺春节快乐。没娶过媳妇的必须到舅父母家去,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错过这一天。

初三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礼拜,并把门楣上、仓子上、箱柜上挂的黄钱一律扯下来焚化,叫做“化钱”。意谓先祖来家过年,现在欢送他们回去。紧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个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炉中烧上一块石头,备好一碗带油花的陈醋,打醋台者手端一个大木勺,勺里放着烧红的石头,同时在石头上浇醋,醋遇上石头,就有浓烟般的热气冒起来,弥散整个房间,发出一种酸喷喷的异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个房间,各个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头倒在大门外,据说这些东西驱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灾祸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脚走,后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间、院落打扫一遍,三天的过年就算基本上结束了。

接下来从正月初四各乡镇排练的秧歌队、社火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楼院、政府机关之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调在文化广场倾情演出,开着三轮车、小汽车的农村居民进城看戏、看社火成了新时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龙年元宵佳节准备得非常充分,氛围营造得格外热闹。由县城东小十字从南向北穿过文化广场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龙年大吉”的拱形彩门,彩门内一幅巨型的象征中华、祈祷人们万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龙壁富丽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摆放的是“瓜果飘香”长廊、“蟠龙柱”、“龙王治水”、“劲牛”、“花团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两侧对称布臵“金钱树”、“苹果树”等各种花树。整体犹如传统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厢房式对称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挥下的两条巨龙正欢快地玩耍“二龙戏珠”游戏。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也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在民勤县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吃元宵、闹社火、放烟花、观灯、猜灯谜、荡千米等,展现出民勤人民团结奋进、平安和谐、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演奏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上下一心的和谐音符与篇章中结束一年一岁的春节。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十五篇

调查时间:

1月10日到1月15日

调查地点:

xxxx

调查对象:

滴水岩村村民

调查方法:

访谈、查阅

调查人:

20xx年我利用5天时间对我们的家乡滴水岩村近十年来各个方面的`变化展开了调查。这对于一直在外上学的我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同时也是更深层次了解家乡的一次机会。

我的家乡滴水岩村位于水城县东南部,距县城公里,水黄公路横穿一字河、滴水岩村,全村峰峦叠嶂,海拔高度相差较大。滴水岩村辖区内有14个村民组,村中自然条件恶劣,石漠化严重,在道路、饮水、设施方面等都比较落后,14个村民组中,有四个村民组存在饮水困难,由于传统农业落后,三分之一的村民外出打工,人均收入仅5600元,在村民们眼中,滴水岩村是滥坝镇最贫困的村子。

在xxxx年以前村中是没有公路的,村民出入村中十分的困难。半夜起来点这一盏煤油灯爬过姑娘山,小屯,梁子上的地方来到老鹰山镇赶集。10多里的路多为山路危险丛丛,半夜从家中出发到老鹰山镇天已大亮。而那人们的经济来源多为赶集所卖粮食和在观音山镇矿上挖矿所得。村中多为高山,耕地少,土地贫瘠,家庭收入很低,人们都很贫穷。

xxxx年建成通车的水城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穿过水城县猴场、蟠龙、滥坝、阿戛6个偏远贫困乡镇。水黄公路正好滴水岩村村中穿过,这一条家门口的公路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交通顿时方便了许多。六盘水市、县、乡三级政府就着手依托水黄公路,利用交通的优势,加快沿线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力打造“水黄新经济带”。目前,水黄沿线经济带已基本建成,滥坝镇所属的辖区多个村的交通,经济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滴水岩村的党员和村干部潜心实践“双带”,使全村的萝卜、大蒜、棒豆、青菜、芫荽等优质蔬菜种植达到500余亩,把村中打造成为蔬菜基地,这使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了6000元。在范家坝组党员何天林的示范带动下,该组20多户农户已种植了150亩优质桃树。村党支部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帮助10户危房户完成新居建造及搬迁工作,帮助缺少劳动力的特困户进行秋冬种,出资700元为3户“五保户”老人解决了用煤问题,每位党员还根据自身条件向老人们捐赠了衣物、棉被等物品,使贫困党员和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党员和干部还带领村民,完成厕所、猪圈、沼气池一体化改造83口,修复村寨道路1300米,种植行道树300余株,使全村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进一步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的景象。

扶持弱势群体,借助小额扶贫贷款重点支持“五保户”承包土地等,帮助他们优先发展。扩大畜牧产业规模,在100头基础母牛草区种植工作已完成的基础上,继续管好、利用好上级帮扶的资金,使基础母牛发展到200~300头。利用荒山林地放养本地土鸡,协助村民购买全自动孵化设备。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使西红柿等市场销售好的新品种蔬菜成片种植扩大到1000亩,农户种植牧草达到1000亩以上,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十六篇

一、调查的原因和目的:

现代流水线生产的工艺品越来越多,这样更加凸显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可贵。为了加深大家对竹编艺术的了解,我向大家介绍我们家乡宁波的传统文化--竹编。竹编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历史悠久。

二、调查的地点:

宁波市鄞州区非遗馆

三、调查的方式:

通过视频采集和与传统工艺传承人的交流

四、调查的内容:

宁波竹编艺术

五、调查的结果:

宁波是竹编的“故乡”。宁波地区盛产毛竹,所以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利用这丰富的资源编织成一个个竹制品。宁波竹编富含了人民辛苦劳作的结晶,凝聚了丰富的宁波文化。宁波的竹编历史久远,明清二代的江南举人赴京应试的考篮和食篮都是竹编的。鄞县、奉化、余姚山区有几十家乡村办竹编厂的竹编工人,能巧妙地利用篾丝和篾片,编制各种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种动物,并和传统的罐、篮、盒、盘结合起来,制成鸡罐、鸭盘、猫头鹰盒等,既实用又可观赏,成为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在传统技艺街区展出了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既有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青神竹编,又有将现代流行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的刘氏竹编,博采众长。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六、调查的心得体会:

此次调查是我利用周末空闲时间回了趟家,去了西江古村进行实地拍摄的。这一趟收获不少。其实说实话,我之前并不知道我们家乡的工艺竹编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对此我甚至不曾了解。这次的拍摄也让我明白了,虽然身为宁波人,但其实我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了解并不透彻,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会更多地去关注家乡的传统,家乡的文化。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我们与叶良康师傅进行了交流。

(叶良康是宁波市目前仅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竹编传承人,其工艺竹编项目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7岁开始学做竹编,到现在47年了。”老人对竹编的坚持、执着和热爱感染了许多人。)因为同姓的缘故,我偶然间得知了我的祖辈与叶老师傅还是同村人,这多么奇妙的缘分呐!我不禁为我姓“叶”而感到骄傲、自豪。叶老师傅一脸笑意地告诉我们:他做了47年的老手艺终于有了接班人。塘溪镇上城小学校长童士峰知道竹编工艺面临传承的困境后,以东山村的名义申报鄞州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将基地设在上城小学。同时,该校出资5万多元建立了工艺竹编陈列室和制作室,并成立了以美术专职教师朱双阳为组长的竹编传承小组。从2009年9月开始,叶师傅每个星期都会花半天时间走进上城小学,手把手地教10名“徒弟”做竹编。从叶师傅的这件事中我反思到:不仅仅是竹编,宁波还有多少传统手工艺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那么更何况是中国呢?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十七篇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要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它的民俗文化。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那么,我们各自眼中自己家乡的民俗和风情又是怎样的呢?本文通过从“风味小吃”和“民族风情”两个方面来介绍自己家乡清镇市的民俗文化,希望通细致的描述,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乡,让家乡的民俗文化广为传播。

关键词:

家乡,民俗文化,风味小吃,民族风情

家乡简介: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上的清镇市,这里位于贵州省中部,距省城贵阳22公里,面积1492平方公里。辖内有四个镇六个乡,现在有彝族、白族、壮族、苗族、回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

清镇市气候温和湿润,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丰富,被人们誉为“珠联璧合之地”。著名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百花湖和东风湖,就是镶嵌在这块宝地上的三颗璀璨的明珠。

家乡的民俗文化

我的家乡清镇历史悠久,是一个文化丰富,底蕴深厚的古老城市。据史记载:清镇县地,古为牂牁、夜郎境,唐宋时属蛮州清州地。下面,我从“风味小吃”和“民族风情”两方面浅谈家乡清镇市的民俗文化。

一、清镇风味小吃

(1)刘姨妈黄粑

刘姨妈黄粑是清镇市的著名商标,也是上百年的历史的著名小吃,黄粑又名黄糕粑,主要成分是黏米、糯米、黄豆、白糖等原料。从20xx年开始,刘姨妈食品厂对传统产品进行了创新改进,在保持黄粑原有糯香味的同时加入五仁、糯玉米、鲜肉等,于是有了现在的糯米、小米、玉米、五仁、甜荞、八珍、鲜肉、熏肉、黑糯米、竹叶粑等来个品种。

说到黄粑的起源,还有个难以考证的小故事。三国时期,贵州被称作夜郎。据说诸葛亮当时正率兵征战孟获,在夜郎国与黔国洞主作战。一日,蜀军正埋锅造饭,突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诸葛亮一听,下令出战,没几下,便打退了黔国洞主的人马。也不知这诸葛军师是何用意,下令大军乘势穷追蛮军上百余里。可就急坏了这军中的火头军了,久等部队不归,可这煮着的豆汁儿和米饭不能浪费呀,本来就没带多少粮草,怎么办呢?诸葛军师一看这情形,命火头军士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等大捷而归的士兵回营,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已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三下两下便吃了个精光,当地百姓也仿此手法制作,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贵州便又多了这么一道风味小吃———黄粑。

(2)羊肉粉

这里主要是指当地_的吃法,流传开来,以清汤羊肉粉为主,不放一点辣椒,味道鲜美无比,但是用于佐餐的炸朝天椒,那是奇辣,一般外地人,吃一个小小的红辣椒,就受不了,而当地人,要吃一碟。每天早上排队吃羊肉粉的清镇人以学生为主。

(3)三角花园小吃一条街

清镇市区人口不多,入夜,市中心的三角花园广场却热闹非凡,小吃档口一直摆到路中间,有各式烧鸡,烤肉、络锅土豆、汤园、冰粉冰浆,一直要吃到零晨4点,人群才散去。

二、民族风情

(1)苗族四月八(跳花场):每年的正月初八或农历四月初八,清镇各个支系的苗族同胞们都会成千上万地聚集在草坡上,大家吹着芦笙、踩着舞步、载歌载舞。花坡上除了苗族青年跳花之外,还有地戏表演、少男少女对歌等,是一个民族大联欢的节日。

(2)布依族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是布依族同胞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布依族同胞会身着节日的盛装,大家纷纷聚在一起,以对歌、舞蹈等形式展示自己的风情风貌。同时,布依族姑娘会唱起优美动听的《敬酒歌》,请您品尝她们亲手酿造的米酒。

(3)彝族火把节:清镇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是日夜,男女老少皆手持青杠柴、松枝、干竹等火把,游行村寨、田间,以坝子作为节日活动场所,堆砌宝塔形火炬,选一根青松柱立在中间,点燃后,全民歌舞,通宵达旦。节日期间,杀猪宰羊祭诸神。

(4)仡佬族吃新节:“吃新节”是仡佬族最讲究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的龙日或八月的蛇日,新谷即将收割时,摘取谷穗,回家炒干,去壳成米,将新米煮成饭,一是为祭奠祖先,二是为供奉谷神。每逢节日还邀请地戏班子演唱地戏,欢送祖宗神灵和五谷之神。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十八篇

引言: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新中国社会经生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却似乎没有跟上节奏,特别是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利用寒假在家的时间,特地回了一趟农村老家进行了这次调研,农村和城市群众文化生活上的差异令人感触颇深。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xxxxx

调查对象:

村民、村委会工作人员

一、调查背景

老家是xxx县320国道旁的一个小型自然村,我就是在那里度过我的童年,所以对乡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每年回那里的时候,或多或少能看到一些变化。以前寸步难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大道,不足两米宽的桥也修缮了,今年发现路边还新装上了路灯。但这么多年来,有一点却几乎没怎么变过,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打牌打麻将,村民们的娱乐方式看起来似乎还是停滞不前甚至还退化了。针对这点现象,我认为对村民们平时的文化生活进行一次调研很有必要。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走访观察的形式

三、调查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加深对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了解,培养自己对家乡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热情和责任心,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自己观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调查内容

我调查的内容有:村民文化生活的时间、文化娱乐种类、文化娱乐设施、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

首先,我对家乡群众的文化娱乐时间进行了调查,大部分的村民日常劳动时间为8小时左右,除去其他一些零碎的时间,每天约有四小时用于文化娱乐活动。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十九篇

前言: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因此茶叶的展销空间设计是非常苛刻的,要结合茶文化的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来设计,要将茶和茶文化一并体现在人们面前,对各大茶行调研是必要的。

调研地点:

xx市各大茶行

调研时间:

调研目的:

通过对合肥若干个茶行的调研了解茶文化,了解茶的品种和茶行的装饰的风格,通过对茶楼的调研,对茶楼实地观察,并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增加关于商业空间设计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并认识到应该注意的问题,为此后的茶楼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及加深对室内综合设计的课程的理解。

调研成果:

茶文化: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归纳其重要方面大致有21顶: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为模、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以茶作禅、以茶作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献艺、以茶旅游、以茶做菜、以茶为食、以茶设宴、以茶健身、以茶制药。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后,中国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面前。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所以在茶行或者茶楼的设计上更加要注重表现其历史性文化的性,这是个巨大的挑战。

茶楼装修的类型:

1、传统型茶行设计,传统型茶行设计多是一些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背景或名望的茶行,它们继承了传统的文化特色,并利用历史优势或地域优势形成了一种富有传统文化韵味的茶楼。

2、复合型茶行设计,传统型茶行设计是由茶与饮食,茶与娱乐等相结合形成的一种茶文化现象。诸如餐饮店、宾行、餐厅设茶座,将茶文化与食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或有专营素食、茶菜的,称为茶餐厅;或有清茶一杯,下棋打牌,听曲唱歌,自娱自乐的,称为茶友室;或美名曰音乐茶座、戏曲茶座、书场茶座、书店茶座等。

3、时尚型茶行设计时尚型茶行设计是由茶文化与时尚文化结合产生的。这类“茶行”一般规模不大,格调高雅,富有文化情调和文化特色。现今流行的诸如红茶坊、绿茶坊及名目繁多的时尚饮茶场所,均可列在其中。与文化的融合性,相互间通过互补、整合,使现代茶行的各种类型互相融合,生机勃勃,充满着无穷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社会大众。不同的茶楼装修风格让你领略到不同的风情,或庄重典雅、或乡风古韵、或西化雅致。其中传统风格崇尚庄重优雅多采用中国传统木架构筑室内藻井、天棚、屏风等装饰,并运用对称的构图方式,笔墨庄重简练,空间气氛宁静,雅致而简朴。

设计要点:

通过对茶行的调研和分析总结出在茶行在设计中的设计要点,首先要茶文化精髓,因为饮茶已经变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茶行的经营也在不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而是一种时尚的茶文化产业。茶行是伴随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并行的。茶行设计要点是结合现代茶文化的含义来做,一方面推广茶文化,一方面引导客人感受茶文化。

茶行设计要点首先要考虑的是环境,人气和独特的风格。茶行装修中,前台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清洁的,礼貌的,也可以是琳琅满目的,或者是简约典雅的。茶行设计要点要打动顾客让他们愿意仔细玩赏各式各样的茶礼盒、茶具。货架可以用玻璃柜,也可以用多宝格,灯光要柔和明亮。商品销售区应该具有开放性和文化感,给人感觉上此销售区的目的不在销售而在展示,展示一种文化、一种品质、一种格调。卫生间也是一个茶行卫生程度与品质的关键展示,茶行设计要点中的小地方也应该注意保持清洁和特色。

彝族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 第二十篇

我国西部民族村落具有资源、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多样性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特征既是民族社区的优势所在,也是支持和发展“第三社区”的动力机制。现代化给民族社区带来了一种以传统民族文化和宗教为核心的旅游产业,使其与外界的交换成为可能和必要,而这种交换本质上是一种多样性与全球化的交换。如果一个民族社区丧失了多样性,就丧失了与全球化进行交换的资本和成为“第三社区”的条件。

西河村这个彝族聚居村落尽管在房屋外部结构和样式上已经丧失了部分民族特征,但房屋内部结构还保留了本民族的风格,如家家都有锅庄(火塘),毕摩装饰,以红、黄、黑三色为主的墙体装饰等。更为重要的是,支撑其存在的家支系统、传统文化道德和毕摩信仰,使这个彝族社区具有了区别于其他社区的标志,这也是该社区与全球化进行交换的多样性资源。

通过对西河村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这里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很高,的被调查者对当地的治安状况较满意,很少有人表示愿意搬迁别处。这种高满意度的存在,与该社区所具有的多样性资源,即家支系统、传统文化道德、毕摩文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该社区的家庭仍然是在传统家支谱系下,以男子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核心家庭结构模式,男子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拥有对绝大多数事情的决定权。在这种传统的家庭结构模式中,聚居村落居民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其生活、行为方式及观念仍受着本民族传统文化道德的约束。在离婚和婚前性行为越来越普遍的现代社会,接受调查的西河村居民只有不到1/5的人表示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对于离婚尽管有的人表示可以接受,但这部分人也表示要看具体情况,因为该社区的离婚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对此很难作出一种价值上的判断选择。仅从这两项,也许就可以看到传统文化道德的影响力。

对该社区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彝族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其中毕摩文化仍然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精神支柱。在学术界,毕摩文化实际上泛指彝族整个民族的特色,其引人注目之处是它的入神特征和人鬼两界的精神结构,毕摩文化是家支社会的核心,是联系不同家支的纽带。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该社区81%的人每年请一至两次毕摩,平均花费为817元/年。在这个家庭年均收入不算高的民族村落,用于请毕摩的家庭支出与食物开支并列,占据家庭开支的首位。这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是一项非常突出的信仰经济现象,甚至高于藏传佛教信仰地区和其他民族地区的信仰经济开支。通常毕摩活动每次开支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活动中具有规模不等的亲戚朋友和邻居的聚会,而这种聚会可以增强亲友和社区间的联系,增强民族和自我认同,同时在毕摩活动中的唱、跳、角色转换等仪式,具有现代文化所不能替代的精神作用,这为“第三社区”提供了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社区:生活方式的参与式社区

西河村民族社区具有的多样性资源,是对全球化同质性的补偿,通过与全球化的交换,该民族社区就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参与式社区。它不是纯粹现代性社区,但其产生与现代性要素有关,它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为封闭性的社区,而是已经成为民族社区居民与城市居民的互动式社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在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友爱、责任感、利他主义等美好的情感在渐渐丧失。现代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瘠。“第三社区”在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心理整合”方面作用突出。“第三社区”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是城市居民逃避城市生活的一种心理诉求,或者也可以说是被重自由、自我实现和生活质量的“后物质主义”者的追求。在“第三社区”中,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可以获得自由、闲适以及不同于自身的文化、宗教、空间的新颖体验和视觉冲击,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简单淳朴的关系,回复到本真状态。

西河村民族社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熟人社区”,因其传统文化道德、家支体系和毕摩文化的支撑,具有了很强的“心理整合”功能。这个根据地理环境所建的聚居村落,具有隐于自然而不显于自然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类似于道家所主张的“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理想状态,居民生活也比较闲适。城市居民很容易融入这样的社区。正是由于这种互动关系,使西河村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参与式社区。

在全球化浪潮中,西部民族社区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即“第三社区”。“第三社区”是不同于传统社区与现代社区的一种理想形态,具备多样_换优势是其得以成为实体存在的根本。“第三社区”有别于一般社区的规模、生活方式也是其作为参与式社区的重要因素。此外现代城市社区存在的弊病,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也使“第三社区”的形成成为可能。

西河村在一定意义上是“第三社区”的具体表现形式,但并不是“第三社区”的完美类型。西河村要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第三社区”,至少在社区的建筑模式、传统文化和信仰的维护、生态产业的开发等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ICP备案号:滇ICP备15006888号-1 公安备案号:53250302000108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