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3912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57分钟。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一篇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较大、素质较低、年龄较轻、男性较多、分布较广、技能较差”。
1、从数量上看,根据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统计数据显示,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农业人口588462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26178人,16-4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220171人,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还有富余农村劳动力45665人。
2、从性别构成上看,全市有效男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有效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3、从年龄结构上看,进城务工18岁以下的约占12%,18-30岁之间约占44%,而30-40岁约占35%,40岁以上的仅占9%。进城务工人员中青年占绝大多数。
4、从文化程度上看,近90%的农村劳动力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一门以上非农技能的人数不到10%。调查结果显示,转移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者占;高中文化程度者占,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
5、从增收渠道上看,主要以种养和劳务收入为主,部分兼营一些副业。
6、从就业的情况看,目前我市转移出去的12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不足10%,有近8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其中近75%的人在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苦、时间长、报酬低。
7、从行业分布上看,全市326178个农村劳动力中,有约22万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较上年下降个百分点;有4万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较上年上升个百分点,有近6万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占全部劳动力的,较上年上升个百分点。
(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基本特点
1、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据调查统计,2004年外出务工人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数占,30―50岁的占,50岁以上的占。
2、劳动力转移有序性逐渐增强。农民过去外出务工,主要靠血缘、人缘、地缘“三缘”关系向外转移。据调查,2004年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转移的人数大幅度增长,增幅在5%以上,而通过中介组织介绍、亲帮亲、邻带邻或其他方式外出的人数下降。
3、转移劳动力仍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地区为主。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地区为主,但比重有所下降,转移到东部和中部的比重有所上升。据调查,2004年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占,西部地区务工的人员占%,东部地区占%,中部地区占%,其它地区%。
4、二、三产业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2004年,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到第一产业仍然从事农业的比重为,比上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占,比上年上升了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占,制造业占,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占,建筑业占。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占,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占,批发零售贸易业占,住宿和餐饮业占,其他服务业占,其他占。
5、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型。在重庆市内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兼业时间的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家庭劳动力较多,在外务工时间就长,劳务收入也较高,反之则短。
(三)、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
1、主要成效。我市从2004年起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经过各成员单位和定点培训学校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预期成效。
1)超额完成了重庆市下达的“培训4000人、转移80%”的工作目标。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348人(含非定点培训学校所培训的人数),转移6543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5916人,转移5252人,转移率为%,获得上级财政补贴资金135万元。今年前上半年的情况是:到5月底,全市培训结业3027人,指导就业2447人,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15人,完成了全年计划的50%。
2)培训学校转变了的办学理念。以前是重培训、轻转移,重数量、轻质量,如今正朝着学员学得好、输得出、稳得住、收入高方向发展。
3)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过去农民工进城务工由于缺乏技术,多以苦力和汗水挣钱,而今通过阳光工程的培训,他们均掌握一技之长,能凭脑力和技能创收,就业面逐步拓宽。
4)提高了转移农民工的劳务收入。通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工大多成为相关行业的技工乃至高工,劳务收入大幅度提高。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参加阳光工程培训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其务工收入较不培训者高40-100%以上。
2、主要作法。2004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展迅速,并超额完成任务,得益于以下举措。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理顺工作关系。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认识到位,并予以高度重视,在年初的农村工作会上,就把“阳光工程”定位为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三大“重头戏”之一(在2005年,市里将“阳光工程”纳入了市里的八大“民心工程”来实施),组建了市劳务开发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成员单位23个。为了减少工作交叉、重复,理顺工作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又在8月份将“劳务办”和“阳光办”进行合并办公。领导小组全年召开专题会议5次,对研究解决的问题,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都落实
二是各方统筹协调,完善资源系统。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是上级制定政策,指导落实的依据。为了抓好我市资源系统的建设,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及时组织召开了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建设工作会议,劳务办随即对全市60余名资源系统管理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各乡镇、有关部门克服了人员不够、设备不足、经费紧张等方面的困难,统筹兼顾,积极协调,用近半年的时间彻底地对年龄在16-4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于12月份全面完成了基本数据的微机录入,摸清了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的“家底”,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和转移提供了基本数据,也为全重庆市掌握情况,指导输出提供了最为翔实可靠的数据。
三是强化过程监督,精心组织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培训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设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专业,以适应市场用工的需求;采用独立培训、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方式,以技能培训为主,引导性培训为辅,配备高素质的教师,精心开展培训。培训结束后安排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对合格人员颁发由劳务办统一印制的《结业证书》,并在学员自愿的前提下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合格人员发放鉴定证书。
经常召集培训学校的工作人员就如何提高培训质量,增强转移效果进行工作探讨,提高了具体业务人员的政治责任感,强化了工作责任,提高了工作效率。强化程序管理,严格执行培训中的抽查制度。详细填写抽查表,及时指出培训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要求培训单位及时整改,以指导培训的开展。指导学校按要求建立台帐,收集学员卡片、照片、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认真审核台帐内容,将不符合财政补贴条件的人员从名单中剔除,对转移率低的培训班次督促学校加强输出工作,对转移率不达标的培训班次不予认定,从而实现了培训过程的监督。及时了解指导各定点培训单位的输出工作,监督他们抓好输出后的追踪调查,并为输出人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二篇
12月6日,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2X年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有收入的劳动者的工资平均数为30197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实际增长速度达到。而工作时间上,从2012年到2014年,全国劳动力的工作时间总体下降,一般周工作小时数从约50小时降到约45小时,其中超过60%的加班雇员是“自愿加班”,外资合资企业加班人数比例最高,雇员平均加班时长达个小时。
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为年
《报告》发现,到2014年,青年型劳动力为主的年龄结构已不复存在,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年,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及曾经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即执业资格)的比例不高;大部分劳动年龄人口有工作经历,未工作的比例不及两成;超过四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有外出务工经历,并且,超过四成()还准备外出务工。
去年全国劳动力工资平均3万元
《报告》发现, 2014年全国有收入的劳动者的工资平均数为30197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在东中西地区,劳动者的工资平均数分别为33624元、26960元和28246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和。
家庭收入两端差距高达21倍
所有类别男性收入远高女性
从不同性别收入状况分析,总的来说,不管是在全国层面,还是城市乡村,无论是工资收入还是经营性收入,有收入的男性劳动者平均收入都高于女性劳动者,有的甚至高出一倍。全国男性劳动者平均收入为33697元,女性仅为23288元。农村男性平均工资为28991元,女性为19567元;城市男性平均工资为40152元,女性仅为28704元。
东部大专学历老板收入最高
老板和农民的收入差距有多大?调查显示,东部雇主的经营性收入平均最高,达到105253元,西部农民的平均收入最低,仅为8829元。
学历水平和收入水平有多大关系?总的来说,学历越高,平均收入越高,本科及以上学历总平均收入最高,达到58875元,而且收入增加幅度最大。具体来说,从未上过学的人做生意收入最低,平均仅有9747元,大专学历者做生意最厉害,平均收入达到68285元,超过了本科及以上学历者。
工作时间最短是负责人和技术人员
从2012年到2014年,全国劳动力的工作时间经历了总体性下降,一般周工作小时数从约50小时降到约45小时()。
数据显示,2014年劳动力平均工作时间最长的职业类型是个体户,最短的则是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
外资合资企业加班比例最高
调研发现,加班雇员的加班时长和加班有偿时间比都有较大上升,然而加班工资增长的幅度却并没有跟上;超过60%的加班雇员是“自愿加班”,过半数加班雇员“自愿加班”的原因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经济回报,其次是表达对企业或组织的归属和忠诚(近20%),只有很小部分的雇员加班是考虑其职业发展以及自我实现。
加班人数比例最高的前三类工作单位分别是外资合资企业(),国营企业(),党政机关()。其中外资合资企业加班雇员的平均加班时长达个小时。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三篇
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一、现状:成效比较明显
全区劳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村第一经济目标,突出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和服务管理三大重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由区劳务办牵头,先后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到市外考察劳务市场,走访用工单位,洽谈劳务协作,多层次、多渠道、多工种开展劳务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陕西、新疆、厦门等劳务输出基地,吸纳了籍农民工万余人。
二、问题:成为影响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管理体制分散、综合效能难以体现。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管理体制和培训经费分散,转移工作农业局、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都在管,而农业、劳动、扶贫、教育等部门都有培训资金,都出台了管理办法,而培训的对象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这种条块分割、经费分散、多头管理在客观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有序转移综合效能的提高。
(二)培训资源难以满足农民工培训的需要。
一是培训学校小而弱,目前除职教中心能够承担中职长期培训外,其他学校仅能承担中、短期培训。
二是培训学校专业设置、调整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求。由于在农民求学盲目性和学校条件差的影响下,竞争激烈、就业困难的计算机专业成为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和农民工选择专业的首选,而市场需求大且容易就业的专业却因办学设备和农民择业意识的影响而不能形成规模。
三是市场需求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区内难以开展技能培训。
四是培训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培训的需求。除了已培训的万名农民外,还有万名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5%,而每年还有4000多新增劳动力不断涌现。
(三)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盲目外出务工队伍较庞大。由于受地处边远山区、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发布信息难以延伸到农村及村民,致使部分农民想外出又因缺少信息而举棋难定,即使外出务工也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五)服务管理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一是在对外出农民工的服务管理方式上,还不能满足外出务工农民的需要。全区外出务工农民人数多,分布较广,服务管理难度大,农民工在外的医疗、子女入学等诸多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解决办法。
二是维权工作步履艰难。一些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农民工鉴定劳动合同,拖欠农民工工资,不缴社保费,不支付或不足额支付农民工加班工资的现象仍较突出。
三是返乡创业上还不能满足农民工创业的要求。全区除发展生猪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外,在其他领域创业缺乏具体的扶持措施,还没有形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
(六)经济发展滞后,就地转移劳动力较难。尽管近几年我区经济发展提速,步伐加快,但比市内主城区及市外经济发达的地方,仍然差距甚大;目前当地无大、中型企业带动,富余劳动力就地务工较难。
(七)土地流转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是农业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劳动力不能从土地上有效解脱出来。
二是部分农民想将土地流转出去后外出务工,但无流转接受对象。
三是部分农民想把土地流转出去又存在害怕收不回来的担忧,不愿流转。四是部分农民两头兼顾,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家种地,往返奔波于家庭和务工之间,形成了务工连续性差,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大,务工收入不高的特点。
三、对策:理体制建机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改革培训方式,培育市场主体,开辟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名牌,拓展服务内容,创新工作方式,促进城乡统筹。
(一)理顺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就业。为了更好地体现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效能。根据市编委渝编31号文件精神和市劳务办职能已划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实际情况,尽快将现由区农业局负责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移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利于上下工作衔接,提高办事效率。具体工作由就业局承担。以便建立劳动力资源调查、信息收集发布、组织培训、技能鉴定、基地建设、转移输出、社会保障、执法监督、争议仲裁一条龙的服务管理体系。
(二)以突出提高技能为主,建立农民工培训机制。
一是培训管理上,由劳动局统筹协调。长期培训(毕业时发两证: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由教委负责;中期培训由教委、劳动局共同负责,以劳动局为主;短期培训由劳动局负责。
二是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市场运作,强化订单培训,实行农民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培训。
三是在培训内容上,除长期培训的以外,少讲理论课,多上实践课,中短期培训的至少应做到半耕半读同时要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纳入培训内容。
四是在培训质量上,要以市场用工需求设置培训科目,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以成功输出和稳定就业为考评培训机构的主要内容。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政府投入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四篇
第一节 对研究报告的简要说明
一、研究目的和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愈发紧密,国际贸易和跨国合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民营出展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在国家和各地方有关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国出口企业参加海外展览,利用参展扩大对外交流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展览,都能看到大批中国企业的身影,在众多世界知名的展会上,中国都是海外参展商的第一大展团。大量中国企业远赴海外参展,组织与服务必不可少,传统国有组展机构难以满足快速增长和越来越多样的出展需求,2000年前后,一大批民营出展企业应运而生,参与到中国企业赴海外参展的组织与服务中来,为中国的外贸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国营、中外合资、民营三大主体的展览公司格局。
近年来,民营出展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文化,成为出展行业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民营出展企业自身有规模小,实力差,资源有限和品牌知名度不足等劣势,加上我国特殊的外展审批体制,使得民营出展企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解民营出展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推动出展行业的良性发展,本报告通过对民营出展企业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力图客观而真实地反映2012年民营出展企业的发展情况,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继而有序经营,发展壮大。
二、关于样本构成的说明
本报告中,民营出展企业特指除国有、集体直接或间接投资的,以个体、私营企业、自然人和私营企业控股或由其运营形式的专门做出境展览组织工作的企业。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会谈和上门面访的形式展开。对注册地在北京的规模以上的民营出展企业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样本包括25家企业:北京邦企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泰莱特展览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东方鹿鸣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北京东方益达国际展览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博朗威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北京嘉盛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欧意达国际展览(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朗盛世纪展览有限公司、北京中杰城设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北京中商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北京天创世元国际商务会展服务有限公司、北京领汇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北京恒立伟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北京吉特威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北京联华商会国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丝路传奇国际展览有限责任公司、北京3210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北京沃德博森国际商务展览有限公司、北京创新龙腾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中展世贸(北京)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北京凌利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北京博睿智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北京创鑫环球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北京恒泰佳宜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和天下通达(北京)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共涉及到195个出展项目。北京以外,选取了上海、宁波、厦门的规模以上企业5家,包括:上海逸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上海环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杜德会展服务有限公司、厦门盈拓商务有限公司、宁波市弘德展览贸易有限公司。
三、关于调查结果的说明
本次调查由进出口经理人杂志社完成,调查主要是对所在地为北京的民营出展企业的情况进行分析与说明,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客观性,但能否代表整个民营出展企业的状况,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和跟踪研究。
第二节 民营出展企业整体情况
本次调查面向民营出展企业,抽样调查显示,25家注册地在北京的民营出展样本企业的年总出团人数达到14578人次,单家企业最多组织了2735人,最少的组织了24人,平均每家组织人次;年展出总面积为90654平方米,最多的达到14899平方米,最少的为30平方米,平均每家组团面积为3626平方米;企业的平均员工数为人,最多的员工数是86人,最少的是10人,相当于每人的组团面积为平方米。
样本企业中,年组团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企业3家,占被调查企业的12%;组团面积在5001~10000平方米的企业3家,占12%;1001~5000平方米的企业12家,占48%;1000平方面以下企业7家,占28%。
调查样本显示,最早成立的民营展览公司是1997年成立的邦企,至今已有15年的发展历史。20xx~20xx年形成了一批规模企业,随后不断蓬勃发展,成为民营出展业的重要力量,单就领汇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一家的年展出总面积就达到14899平方米,而一批新近成立的民营出展企业也迅速成长起来,调查报告《民营出展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活跃的民营出展企业(20xx年组织过境外展览)共计96家,抽样企业占26%,抽样企业中平均每家年组团面积为3626平方米,由此估算仅北京地区民营出展企业年组团规模在34万平方米。
第三节 民营出展企业的现实作用和贡献
一、 推动行业发展,是外展业不可或缺的力量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五篇
为认真落实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的通知》(人劳就发〔XX〕02号)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XX〕36号和国发〔XX〕5号文件,做到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我们对全乡xx村xx个村民作了深入调查。
我们的调查采用了据实填写“xx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表”、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座谈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工种、就业收入等作了详细的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的xx个村共有xx人,其中劳动力xx人(劳动力系指男16周岁至60周岁、女16周岁至55周岁的农村人员,下同)占总人口的xx%。经过各种职业培训和参加过正规职业学校培训几乎没有。
二、劳动力在本乡就业共有xx人,占总劳动力的xx%。其中农业生产达xx人,高居xx%;从事专业养殖xx人,仅占xx%;从事农产品经营xx人,占xx%;从事专业农产品加工xx人,仅占xx%。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省外就业共有xx人,占总劳动力的xx%。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xx人,占xx%)、广东、福建(xx人,占xx%)、其他地区(xx人,约占xx%)等。
四、被调查劳动力的就业方式以“亲帮亲”、“邻帮邻”和自谋职业为主,有少量劳动力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就业。
五、被调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工程主要是制造、建筑业,采矿、其他服务业,另有少量人员就业工种不固定。
六、对就业收入的调查,我们发现,文化程度高的月均收入可达1000元以上,而文化程度低的的务工人员月均工资一般为400元至800元,有的低至月均工资300元,仅有少量劳动力月均工资可达近1000元。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响应党和国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的号召,我们建议如下:
一、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农村已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偏少,同时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偏低。在家务农村民多为老弱病残等农民,对下一代子女的教育缺乏先进的理念,以至于许多学生初中毕业,甚至初中尚未毕业就随父母外出打工,失去了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正规职业学校培训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业技能等有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农民工素质越来越低,不能从事带有技术性的工作,使就业矛盾愈加突出。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农村基本实施建设,给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以更多更好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给予必要的政策,鼓励农民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参加学以致用、用以致富的就业培训,并保证培训的时间和培训的质量,从而将传统的“亲帮亲”、“邻帮邻”就业方式转变为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结合政府有关部门成批输出。这不但能增强农民工素质,更能为农民工解决许多就业咨询、就业法律等相关问题,节约就业成本,最大限度地节约支出,确保农民工待遇的提高。
二、抓住地方经济特点,加强引导与培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比如,某村土地肥沃,宜大力发展种养业。但从以上调查分析来看,从事种养业的劳动力却很少,而且效益并不高。这就说明,我们的技术还很落后,还不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加强引导与培训,从种植养殖入手,用先进技术培训种养能手,致富一个,带动一片。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送农技下乡”活动,不要把农业技术作为某些人谋利的手段,而应成为我们农民共同占有的致富金钥匙,以此才能走出一条致富的小康大道。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才能真见成效。
三、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并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转移”(我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解是:由农村人口变成非农人口,要在城镇定居下来,并且有就业场所,下岗、退休后应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所以,我们认为,在我县大力推进“兴工富县”的新时期,政府部门应广开门路,引进资金技术,开办不同规模的乡镇企业,最大限度地吸收农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真正转移。这才叫“离土不离乡,挣钱最荣光”!在吸纳农民工的政策上,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奖励,并鼓励农民工先培训后上岗,让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实现“双赢”。对于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政府也应组织相应部门专门引导。要从职业培训、就业渠道的拓展上下功夫,要真正地响应党的号召,帮助农民富起来,而不是把职业培训、拓展就业渠道作为我们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盈利的机会和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我们的工作是求真务实的,我们是真正做到了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好干部、好党员、好公民!
四、职业教育机构应拓展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时段,鼓励对青年农民进行长期培训的同时,加强对中年农民短期培训。青年农民,特别是初中或高中毕业不久的农民,应大力鼓励他们进行长期职业培训,学到今后工作的技能的职业培训。中年农民民,应提倡进行短期培训,诸如外出务工的必知法律法规,一般行业技能的培训。对于这批农民工,我们应重点加强建筑业的培训等等。
五、解决资金缺口,抓好培训技术关,为农民工撑起一片蔚蓝的天。我们在调查中得知,不少农民不是不想培训,而是担心培训费过高、技术不过硬等问题。鉴于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政府部门应从解决“三农”问题,切实贯彻党的“三农”政策的高度,投入资金,补充职业培训的资金缺口,并督促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把好培训质量关,真正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总之,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必须注重实效、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同时,要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盲目攀比,更不能成为个别职业培训机构和政府个别有关部门赚钱的手段。我们认为,引导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要遵循“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致;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原则,政府部门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精心策划、有序组织、合理开展、切实培训就一定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出最大力量。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六篇
xx年三月下旬,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在市_会副主任xxx的带领下,对市直企业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进行了调查。参加调查的人员有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部分委员,市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有关领导。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听取了市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汇报;深入到部分国有、民营、外资、个体工商企业了解情况,查看有关资料;同时分别召开了部分企业职工代表座谈会和企业领导座谈会。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总的看来,各级各部门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领导比较重视。近三年来,市总工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大力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和工资协商制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当前企业推行集体合同制度的意见》、《关于xx市全面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通知》等5个文件。市总工会总结沙隆达、xx城南开发区等单位和地方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度重视劳动关系的协调工作,把企业集体合同制度建设和劳动合同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考核。
(二)工作基本推开。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以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为重点,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市各类企业4700家,已签订集体合同3685家,签订率为78%。其中国有企业945家已全部签订,签订率为100%。
二是以全员劳动合同制度为基础,确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劳动关系的格局基本形成。截至到20xx年2月,全市城镇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为358万人,签订率为867%。
(三)制度初步建立。20xx年以来,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积极探索协调劳动关系的新机制,市直和各县市区都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明确了三方在调处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责任和作用。
(四)重点内容突出。合同内容比较全面、具体,劳资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比较明确,主要突出了经济发展和企业改制的需要,对劳动者工资、养老保险、医疗、安全等方面的权益保护体现得比较充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建立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认识上有差距。一些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认为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有必要,而签订集体合同没有多大必要;一些职工对集体合同制度认识不深,认为个人已经和单位签了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是工会和单位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签不签无所谓;还有一些有一定专业特长和技术的职工,担心签订劳动合同后限制其择业自由,不愿和企业签订合同。这些认识上的差距,使得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的执行缺乏一种内在动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的签订和执行。
(二)集体合同签订的程序不规范。
一是平等协商难实现。目前一部分企业对平等协商制度的重要性还没有完全认同,集体合同制度执行中重签约、轻协商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企业是“一次协商管几年”。工会代表广大职工与单位签订集体合同,从法律上讲是平等的,但从实际运行看,往往考虑单位困难多一些,考虑职工利益少一些。
二是没有严格执行审查备案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集体合同签订后必须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查备案,才能生效。而我市虽然有4634家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但按规定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审查只有3685家,有近1/3的企业没有按规定备案审查。
(三)合同的签订率和履行率不高。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市总工会统计,全市有20%以上的企业没有签订集体合同,有近15%的职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合同的履行也不理想。20xx年市总工会对80名职工代表进行问卷调查,有22人表示集体合同缺乏监督执行,兑现不够,占职工代表的27%。有的企业集体合同中规定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为职工交社会养老保险,但由于资金周转不过来,不仅未交纳养老保险费,而且连基本工资也不能及时发放。
(四)合同的内容不完善。有的企业是迫于压力而签订的合同,对合同的内容不重视,合同条文能模糊就尽量模糊,能抽象就尽量抽象;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文本针对性不强,格式化的居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少。在抽查的几家企业中,仅有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结合自身的实际签订了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其他企业都是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的格式合同。有些合同内容存在不公平。如有的合同规定安全事故责任由劳动者自己负责,社会养老保险由职工自己缴纳等。
(五)合同的管理存在漏洞。
一是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据调查推算,约有60%左右的国有中小型企业未建立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管理台帐和相关管理制度。这种情况在非国有企业中比例更高。有些企业虽有管理台帐和制度,但规定不具体,操作性不强。
二是管理主体缺位或虚位。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相当数量企业没有落实人员负责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管理工作。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中,不少企业虽然安排了人员管理,但实际没有认真管理和检查。合同签订后存放在档案室,不修改、不完善;到期了不续签、不终止。
(六)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护。当前的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还没有完全将农民工纳入到管理范畴。一些企业不愿意和农民工建立劳动关系,对农民工一般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以口头协议为主,以便规避法律或者逃避责任。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超时劳动、克扣和拖欠工资等。
三、几点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就我市下一步贯彻执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的一种法律制度,它既是建立劳动关系的标志,又是劳动关系是否稳定、和谐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工会以及劳动者自身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依据。因此,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和宣传《劳动法》、《工会法》和集体合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把企业法人和职工作为重点对象,使他们对签订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目的、意义、性质及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增强企业法人的法律意识和广大职工的维权意识。
(二)要不断完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工会组织。要把改制企业、新建企业作为重点,把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作为难点,积极推进工会组织的建立,做到凡是有职工的地方都有工会组织。同时,要加强工会干部的培训,增强工会组织维护职工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为推进集体合同制度打下基础。
二是要全面建立和完善平等协商机制。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工会组织,要指导企业建立平等协商制度,对平等协商的主体、原则、内容、程序等进行规范,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机制,使得平等协商有章可循。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用人单位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配套规章制度,落实专人或兼职人员对合同进行动态管理。
(三)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一是要转变歧视农民工的错误观念。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消除歧视观念,把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二是要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推进集体协商制度。要将农民工纳入到集体合同制度管理之中,通过广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使农民工获得平等的对话权利,从制度上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及时处理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对于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要本着依法、公正的原则,及时立案,及时处理。
(四)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强对用工单位实施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的监督检查。通过对用工单位和劳动者进行政策指导、咨询服务、监督检查以及集体合同审核和劳动合同鉴证等,促进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的顺利实施和规范运行。各级工会组织要把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认真履行好责任,切实抓出实效。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七篇
按照《关于开展工会劳动保护维权机制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县企业工会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建立和完善工会劳动保护长效维权机制,根据劳动保护《三个条例》的要求建立健全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机构,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同时要抓好劳动保护组织建设,配齐各企业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专兼职干部和
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
二、结合实际,开展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活动
1、发挥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和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小组检查员的作用。
2、开展多种形势的群众性安全监督检查活动,推动企业对一些突出问题和隐患进行整改,建立健全企业班组安全管理目标,安全责任制、监督检查培训教育等制度,在班组开展增强安全意识,遵章守纪、查隐患等活动,提高班组安全管理水平和职工群众的安全素质,今年我县各企业无事故发生。
三、集体合同维护职工安全健康权益
各企业工会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劳动保护工作,按照劳动保护《三个条例》的要求开展工作,企业工会与公司签订集体合同,其中都有“劳动安全卫生”条例,履约情况较好,在合同中,企业向员工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例和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企业工会在不同工种,岗位的员工发放不同的劳动保护用品,凡旧劳动保护用品使用到期的全部更换。
各企业工会“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有些个体肉类企业,每年都有新的员工进厂,企业工会在对新、旧职进行岗前培训时,除了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外,负责劳动保护干部还进行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培训,强化员工们的生产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企业对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有些企业在劳动合同到期的情况下,企业工会参照劳动部门的劳动合同范本,结合企业实际起草了新的劳动合同书,并进一步明确员工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中涉及员工权益的规定低于或高于集体合同的相关标准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条款,明确员工拥有“在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条件下从事劳动,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保证职工安全健康权益。
五、存在的问题:
在劳动保护方面我们做了些工作,但是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企业的经营者,法制观念淡漠,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安全投入不足,在加上大量农民进入企业,有些企业安全教育流于形式,造成职工队伍整体安全意识的防范事故能力下降,简化了职工安全卫生程序,导致了一些事故隐患。有些工会干部对劳动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对工会劳动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不适应形势需要。
我们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加大和拓宽安全教育力度,广度和深度,帮助职工了解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帮助职工懂得在安全生产中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提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学遵章守纪,抵制违章指挥,杜绝违章作业,我们要重点加强对农民工,外来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他们安全意识水平。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八篇
调查内容:关于劳动者对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
受访者中,的人换过工作。普通员工占,非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占,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占。在年龄结构上,80后占,70后占,90后占。
什么类型的雇主招聘条件限制多
“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求职者眼高手低,大家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难。很多求职者比较盲从,对自己没有准确的定位。”陕西某教育培训企业职业经理人白成瑞,前不久参加了西安市的一次招聘会。他看到一家保险公司刚打出4个大字——国企招人,摊位前就立马挤满了应聘者。但当他们发现这是做保险的职位,很多人又马上退了出来。还有些求职者把各家企业的招聘条件看了又看,就是不敢上前问。“其实,企业的要求不会绝对化。我们招人时通常要求本科学历,但如果遇到能力比较强的专科生,还是愿意录用的。”
调查显示,求职者常遇到的条件限制包括学历()、性别()、外貌()、年龄()、疾病()、毕业院校()、地域()、家庭背景()、专业()。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认为,一些用人单位的条件限制根本没必要。比如,一些重点高校招聘行政人员、教辅人员都要求研究生学历;还有不少单位学历“查三代”,即使是名校的硕士、博士,但其本科不是毕业于985、211高校都不行。
什么类型的雇主招聘条件限制多?的人首选“国企”,的人选择“政府机关”,的人认为是“事业单位”。外企、民企、高校的选择比例分别为、和。
广东发展银行总行行长利明献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指出,每个行业、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招聘机制和方法,一些条件不见得是“限制”。近年来,很多青年才俊想进入银行业工作,人力资源部门要高效率地招合适人才,录用的大学生以名校居多。这也给人才供给方提出问题:为什么某些高校的毕业生在名企的录用比例较低?这些学校需要努力,比如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做一些品牌营销工作,指导帮助学子就业等。
调查显示,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不过,当遇到严苛的招聘条件限制或偏见时,的人首选“寻找其他机会”。另有的人“忍气吞声”,的人“据理力争”,的人“向相关部门投诉”。
“雇主应该给所有求职者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侯欣一介绍,我国《宪法》和《就业促进法》中都有保障公民就业权利的规定,关键在于如何落实。香港有一个专门委员会,只要求职者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就可以去投诉,专门委员会负责调查解决。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他建议政府机关带头,在公务员招录中查找、消除不合理的条件限制,给其他用人单位树立榜样。
什么样的求职者更容易获得录用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专业研究生王惠琳感觉,很多雇主不喜欢个性张扬的求职者。她参加过一家民企面试,小组讨论时,雇主给出的讨论题目是:“如果你们是销售员,有一批面包过了保质期,但还能吃,这时你们遇到了饥民,又有记者在场,怎么办?”这时,大多数人赞成把面包发给饥民,讨论主要围绕是否公布面包的保质期,怎么协调各方关系维护公司形象展开。但有一名同学一直反对把面包发下去,始终融不进大家的讨论。王惠琳觉得,那名同学就是因为过于坚持个性,考官才没录他。
雇主到底青睐什么样的人才?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多位求职者和企业高管在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求职者提到最多的是“口才好”和“有关系”;而“理想”和“兴趣”更多被高管提及。
利明献说,广发银行在招人时首先考察求职者对这个工作是否有热情;第二,工作地可以变动,只在一个城市会限制职业创造力;第三是可接受磨炼,新人进入职场后的两三年,企业要求相对较高,年轻人要有意志接受考验。
腾讯公司人力资源经理陈双华说,腾讯寻找的是有理想、爱学习的实力派。他曾在面试时告诉求职者,“如果仅仅是打工,那就不用来了。来这里就是要做一番事业,要做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在这里会遇到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如果没有理想,会觉得非常难。同时,这个行业变化非常快,不善于学习很快会被淘汰。”他提醒求职者寻找一份自己认同、公司也认可你的工作,当遇到压力和困难时,才容易坚持下去,获得更好的发展。
什么样的求职者更容易获得录用?在全部受访者中获选率较高的4种人才特质分别是:才思敏捷();有主见();沉稳();有职业理想()。接下来依次为:有关系(),会来事儿(),直率、坚持个性(),迎合奉承(),委曲求全(),不讨好()。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有职业理想”一项,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和非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的选择率均高于普通员工()。对于“有关系”一项,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和非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的选择率均低于“普通员工”()。
什么样的雇主更受求职者青睐
智联招聘副总裁罗义华认为,我国正面临“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编者注),在劳动力供应量下降的同时,伴随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了,符合要求的人就更少了,雇主将不得不接受雇员的挑选。
“人才决定企业未来。如今,优秀人才已对雇主形成倒逼机制。”罗义华说,xx年10月至今年2月,智联进行了“最佳雇主”评选调查,让他意外的是,全国有1000多家企业主动报名参与。一些企业很清楚很难得奖,它们就是想知道和优秀企业的差距在哪儿,想学习如何吸引和发现优秀人才。越来越多企业愿意倾听求职者和雇员需求,更加关注员工福利、员工成长和期望,这样的企业未来发展会更从容。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九篇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近年来,民营企业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经济的产业组织形式没有像经典经济学家所预言的那样,从自然竞争走向集中再走向垄断。相反,民营企业成了各个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因素。中国也不例外,在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几个地区如:江苏、浙江、广东、上海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地区之所以经济能够腾飞,都是因为它们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产业积聚区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基本特点是某一行业或产品,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内,高度积聚发展,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比重,在当地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我们朝歌街道办事处,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们在调研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营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企业的再投资的资金都是来自利润,还有一小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其二是“三角债”问题的严重性。这个问题是一个企业间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没有法律制度的规范和商界商业道德的缺乏,“三角债”问题愈演愈烈,这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模式的一成不变
民营企业大部分是由家族式的作坊发展而来的,企业虽然做大
了,但是管理模式仍然走不出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企业创办初期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管理理念的推陈出新,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越来越被社会所抛弃。而他们却还是死守着旧的东西不放,特别是企业中的一些中老年干部,他们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一些年轻人提出的新思维新理念在他们看来是颠覆一个企业的腐虫,是要绝对隔离的。因此这也就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向前迈进。
(三)恶性的价格战
恶性的价格竞争的出现是因为产品工艺简单,易于仿造,从而导致新产品一上市面不到半年生产同样商品的企业就数以千计了。这样一来,新产品在市场上很快就达到饱和了,再加上时间太短,再次更新的产品无法快速上市面,价格战也就应势而生了。价格战的出现加速了产品的衰退,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产品的销售呈现昙花一现的态势。更严重的是,价格战使产家的利润一跌再跌,为了减少成本,很多产家就不惜牺牲产品的质量、企业名誉进行低质的生产。由于资金短缺,厂家无法引进高科技的先进设备,也无法购买优质的原材料。这样就势必迫使一些小企业停止生产,宣布倒闭。对现存问题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一)健全机构完善管理、注重人才的培养
尽快形成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民营产业为依托,以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想统一为特色,一个面向全国,外向开拓的技术市场系统。其实家族企业非常适合小企业,在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就是诚
信,这种企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是势在必行的,家族成员应该逐步从企业中退出,取而代之的是职业的管理人员。这样机构才能更加健全起来,管理也可以更加的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会因为家族成员的违例不受约束而影响体制的严格性。
再者就要注重培养人才,正所谓,人才是企业生存之本,知识是力量之源。良精的宋工程师认为企业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人才,不论是专业人才,还是销售、策划、计算机等方面的人才,而企业最缺少的是通才。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应更加重视的不再仅仅是学历而已,一张文凭越为越不能让老总放心。而且需要的还有是员工的责任心——敬业爱岗及员工的丰富知识与能力。只有具备如此素质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有人说如今的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话一点儿都不假。企业不惜重金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而且每个企业都设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部。企业不仅要鼓励员工继续学习深造,老总还可以亲自为员工讲授企业文化课,从而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
(二)提倡创新思维
创新在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私营企业中年轻经营者占全厂高层管理者的比很小。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我们的创新意识逐步灌输给企业中的职员和高层管理者。要让他们明白,创新在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十篇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队伍日趋庞大,第一产业已经不能容纳和消化这些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会在全社会各行业进行重新配置,如何尽早安置、有序转移这庞大的农村就业队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性、阶段性的转化过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持续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山区地区,耕地在逐渐减少,信息闭塞,非农产业不够发达,对转移劳动力更是困难重重,进而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
我所驻的xx镇xx村是位于富阳市以南约20公里,是灵桥镇的一个经济薄弱村。xx村地处山区,地理位置并不十分优越,但20xx年全村平均收入却有5618元,具备典型的尚未开发的农村的特征。作为xx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我是带着“尽己所能为提高农民收入寻求一个好的切入点”来开展工作的。两个月来,我和村两委的几位同志通过上门走访、座谈等形式,掌握了制约xx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联系周边地区的经济情况和xx村的历史,经过分析后觉得:xx村靠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特色经济、搞实业办工厂来发展经济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见效也不会很明显;xx村的出路在于高质量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
一、xx村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第一,转移不够。截止到20xx年12月,xx村农村总人口692人,劳动力总数约为370人,各类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有172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左右。xx村第二村民小组是全村外出务工最多村民小组,其总人口218人,劳动人口87人,外出务工55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63%。第五村民小组则相反,总人口131人,劳动人口68人,外出务工17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25%。
第二,文化程度较低。xx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很大一部分甚至为文盲。以第二村民小组当前外出务工人员为例,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0人,占70%;高中文化程度12人,占%;中专5人,占%;文盲10人,占%。
第三,男性较多。xx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约146人,占%左右;女性约26人,占%左右。
第四,技能较差。目前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只有部分受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劳动力,而这鸿世电器公司和电动工具厂。大部分未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主要分散在各造纸厂。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xx村外出务工人员年龄普遍在18~45岁之间,为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涌向电器或造纸行业,从事简单的低技能的体力劳动。外出务工人员地区分布亦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附近的地方,较远相对比较少。
二、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1、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随着城镇企业转制改革,企业下岗人员增多,并且受基础设施限制,城镇不能容纳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发挥山区优势,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应成为当前的举措。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向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把一些中低产田改造好,种植一些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根据调查,xx村在白扬尖曾有茶叶地200多亩,可以通过引资将其扩大,产出高质量的茶叶。因此,要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作用。
一是增加投入,保障农业生产的后劲。对农业的保护和投入,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开发山区山地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农业地位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二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机制。按照“保障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的原则,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努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培育一个包括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健全、开发的农村市场体系,重点是深化流通体系改革,就地转移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2、努力提高山区劳动力素质,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
前面所述,不管是已工作的劳动力,还是未就业的劳动力,xx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还是较低的。文化程度低下,只能从事重体力的第一产业劳动和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些急需的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等行业严重不足,这就要求培养一支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以扩大就业面。长期实际情况表明,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转移劳动力的速度要高于素质低的地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方式的转变,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在招工时,不但要求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学历和技术职称外,连一般工人也要各种的就业证书,这说明了提高劳动力素质的紧迫性。由于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决定转移的速度与成效,所以加强农村青年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当前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行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应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各种成人教育中心、成人培训学校。培训农电技术人员,注意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切实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
3、完善劳务市场管理体系,确保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
山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是近年来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很多劳务市场不归范,招工既滥又乱,以招工之名行骗财之实屡见不鲜,甚至引发社会治安不稳定,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那些缺乏文化的青年经常受骗。因此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规范好城乡劳务市场应下大力气,建议全市甚至全国用工单位要通过政府部门统一招工,与外出人员签定正式的招工合同,完善招工手续,明确劳动保障。
规范管理好农村劳务市场,不仅可以避免上当受骗,也有利于外出劳动人口的计生、治安管理,防止盲目外流,造成城乡混乱,增加外出人员不必要的开支,还可以进行集中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务工的素质和效率,减少劳务浪费,避免造成农村无人种田等多种问题,这是当前农民企盼的一件事。应做到: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十一篇
一、灌南县概况
灌南县位于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东与盐城的响水相连,南与淮安的涟水接壤,西与宿迁的沭阳毗邻。县域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46个村,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55万,农村劳动力万。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良,是省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3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30亿元,人均GDP4126元,财政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
二、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的特点
2003年,该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劳务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额越来越大。该县始终把加快劳务输出摆上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2003年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劳务输出总量不断增加。县乡村各级对劳务输出工作高度重视,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2003年,该县输出劳动力万人,较去年净增万人,增长,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中比重由2002年的增加到。
(二)劳务输出层次不断提高。县农办、劳保局等单位狠抓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工作,加强组织协调。2003年,该县由去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增加到劳务技能培训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0%。根据市场需求,该县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在建筑、电动缝纫、家政、羊毛衫针织等行业上已经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劳务品牌,涌现了一批劳务输出特色乡镇和特色村。
(三)南北协作不断加快。充分利用南北挂钩的有利条件,主动加强与苏南挂钩市太仓市的联系和沟通,定期交流情况,在太仓市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派出专人成立劳务输出办事处,专门联系协调劳务输出工作。不断加强与省市扶贫工作队及后方单位的联系,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去年该县在苏南地区劳务输出达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40%。2003年与省委工作队和太仓市密切合作,两次组织太仓市多家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来该县举行集中招工现场会,现场招聘该县农村劳动力800余人,南北劳务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
(四)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2003年该县劳务收入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2元,占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三、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该县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劳务输出规模还不大,整体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还未充分利用等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有组织劳务输出的比例较低。该县2002年有组织劳务输出2万人左右,2003年有组织劳务输出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有组织劳务输出仍然只有万人,占该县劳务输出总量的。该县劳务输出仍然处于以自发性输出为主的阶段,自发输出往往带来输出成本高、稳定性差、劳动待遇等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等问题。
(二)劳动力综合素质比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择业观念、技能素质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用工企业的需求,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据统计,该县劳动力中目前劳动技能较差、没有取得劳动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无技能级别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农村劳动力既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二三产业就业,又加剧了低层次产业领域就业的过度竞争。
(三)劳务输出程度还不高。该县现有农村劳动力30万人,可供输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0万人以上。目前该县还有6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有待输出。在已输出人员中,季节性劳务输出占30%左右,因此,该县农村还有10万左右劳动力有待稳定输出,劳务输出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
(四)境外劳务输出数量比较少。2003年境外劳务输出600人,和东海等县相比,境外劳务输出数量差距较大。
(五)劳务输出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该县的一些部门和乡镇对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思路还比较模糊,办法也不够多,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县劳务输出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灌南县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宣传发动,提高各级领导重视程度。该县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促进农村劳务输出的重要前提。加大农村宣传教育力度,破除农民固守土地、小富即安的狭隘思想和陈旧观念,为加快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矗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通知》等文件,并召开了一系列的重要会议,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事关该县农村改革发展大局来抓,要求各乡镇书记、乡镇长真正把劳务输出当作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摆上重要位置,明确一名领导专抓劳务输出,村支部书记及其村干部用绝大部分精力抓劳务输出,成为劳务输出信息员、指挥员。县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抽调精干力量,加强对各乡镇劳务输出情况的督查,定期公布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推动劳务输出工作的有序快速开展。
(二)强化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层次和水平。针对该县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实状况,该县始终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抢占劳动力市场的突破口来抓,在该县形成了以培训促进输出、以输出带动培训的.良好局面。
一是加大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的投入。积极争取省市财政专项培训资金、省扶贫办、省市扶贫工作队等单位培训资金的投入,县乡财政拿出一定的劳动技能培训资金,对培训资金纳入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贫困户、特困户参加县集中技能培训,免收培训费用。培训资金使用实行“谁培训、谁转移、就奖励谁”的办法,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积极鼓励引导现有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办学档次,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多方投入的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
二是开展多元化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培训的格局。依托该县教育中心成立的灌南县富民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县劳动局培训中心等劳动力培训机构和宏大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等劳务中介机构多渠道进行农村劳动力致富技能培训。积极调整农村教育方向,在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该县农村初、高中毕业年级学生增设专业技能培训,确保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该部接受一次技能培训。
三是开展订单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鼓励引导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联合办学,培训机构和输入单位联合办学,实行技能培训和介绍就业相结合,提高培训人员的就业率。通过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县外培训相结合,加大对境外劳务输出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对外劳务,拓展国外劳务市场,迅速扩大境外劳务输出规模。2003年,该县境外劳务人员有由2002年的200人提高到600人。全力打造电动缝纫、羊毛衫针织、保安、电焊等该县劳务输出的行业品牌。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技能培训的行业项目,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对劳动力进行劳动纪律、吃苦耐劳、文明行为等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了该县劳动力的综合竞争力,树立了灌南劳务输出的良好形象和县域品牌。
(三)强化劳动力南北合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该县充分利用南北挂钩合作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主动出击,加强联系,不断扩大该县劳动力在苏南有组织成建制输出的规模。
一是积极加强南北挂钩的协调配合。县农办、劳动局、总工会、妇联、团县委等县直单位和各乡镇纷纷主动与太仓市等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搜集劳动力供需信息,邀请苏南发达地区的劳动部门、企业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多次来该县举行用工招聘会,认真听取他们对该县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该县劳动力要素与苏南技术资本要素的有效配置。
二是组织一批乡村干部主动到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带领劳务输出。专门选派一批乡村干部带领农村劳动力到苏南等地区外出劳务,享受干部离岗创业待遇,村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逐年实行轮岗制度,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并提拔重用。通过学习借鉴李集乡和兴村临时党支部在杭州发展劳务输出的做法,各乡村干部积极组织引导和带领劳动力输出,迅速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三是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增设劳务输出办事处。在苏南等劳务输出集中地区建立长期办事处,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办事处的作用,及时掌握劳务输出情况,协调外出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的关系,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主动为外出务工者提供各种服务。
(四)强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务输出市场化运作水平。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十二篇
根据豫工生[20XX]4号文通知精神,我们对所属县区、市直企业开展工会劳动保护维权机制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所了解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县工会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工作情况
1、市总工会劳动保护机构配置齐全,市总工会主席田爱华为委员会主任,副主席陈瑞峰,后调来副主席刘超为副主任,生产部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为委员,对生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县区工会机构配置都比较齐全。所成立的召陵区关系已经理顺,正在筹备建立。
2、劳动安全卫生三方协商机制建设到位,每年至少召开1—2次协调会议,对劳动安全,职业病防治,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进行总结,提出下步工作方案。
3、因为漯河市没有媒矿,机械行业不多。轻工企业生产事故相对少一些,市人大每年执法检查时工会派员参加对县区、市直单位都提出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健康权益问题。
4、职工劳动安全问题在劳动争议案中没有涉及到。仅在2000年漯河电厂一工人摔伤后,企业不全部解决医疗费及和工资问题,提出劳动争议,仲裁已解决。
5、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责任到的制及执行情况是,国有、国有控股企业都能很好的执行,部分私人企业重视不够。
6、工会在维护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工作方面主要成果是:
(1)在源头上参与,每年市政府与县区和市直主要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时,有明文要求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加强劳动保护工作,开展“安康杯”竞赛和推行工会劳动保护一法三卡活动。
(2)和安全。_门联合下文,联合下去进行安全检查,参与“三同时”工作,对开展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比较有利。
(3)市总和和基层和单位工会工作的同志一道对劳动安全卫生权益的进行构通交流,共同探所思路。新方法。
7、指导,协助企业工会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情况,主要是对私营企业的指导,今年六月份,我们和市_一起到召陵区兴茂钛白粉厂,验收制氧车间工程时,发现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存在问题,在污染区只发口罩,不穿防滑鞋,没有推行“一法三卡”活动,当即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改正,并和工会主席交换了意见,要求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目的,对老板宣传《工会法》、《安全生产法》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个条例》等有关政策法规,使之起引起重视。
二、企业工会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工作的情况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十三篇
根据豫工生[XX]4号文通知精神,我们对所属县区、市直企业开展工会劳动保护维权机制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所了解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县工会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工作情况
1、市总工会劳动保护机构配置齐全,市总工会主席田爱华为委员会主任,副主席陈瑞峰,后调来副主席刘超为副主任,生产部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为委员,对生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县区工会机构配置都比较齐全。所成立的召陵区关系已经理顺,正在筹备建立。
2、劳动安全卫生三方协商机制建设到位,每年至少召开1—2次协调会议,对劳动安全,职业病防治,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进行总结,提出下步工作方案。
3、因为漯河市没有媒矿,机械行业不多。轻工企业生产事故相对少一些,市人大每年执法检查时工会派员参加对县区、市直单位都提出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健康权益问题。
4、职工劳动安全问题在劳动争议案中没有涉及到。仅在XX年漯河电厂一工人摔伤后,企业不全部解决医疗费及和工资问题,提出劳动争议,仲裁已解决。
5、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责任到的制及执行情况是,国有、国有控股企业都能很好的执行,部分私人企业重视不够。
6、工会在维护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工作方面主要成果是:
(1)在源头上参与,每年市政府与县区和市直主要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时,有明文要求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加强劳动保护工作,开展“安康杯”竞赛和推行工会劳动保护一法三卡活动。
(2)和安全。_门联合下文,联合下去进行安全检查,参与“三同时”工作,对开展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比较有利。
(3)市总和和基层和单位工会工作的同志一道对劳动安全卫生权益的进行构通交流,共同探所思路。新方法。
7、指导,协助企业工会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情况,主要是对私营企业的指导,今年六月份,我们和市_一起到召陵区兴茂钛白粉厂,验收制氧车间工程时,发现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存在问题,在污染区只发口罩,不穿防滑鞋,没有推行“一法三卡”活动,当即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改正,并和工会主席交换了意见,要求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目的,对老板宣传《工会法》、《安全生产法》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个条例》等有关政策法规,使之起引起重视。
二、企业工会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工作的情况
1、企业工会劳动保护组织人员配备情况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十四篇
一、劳动力整体状况
全市总人口106万,农村劳动力43万,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20余万,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亩,是重庆辖区的劳务输出大县(市)之一,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达万人,每年带回的经济收入总额在4亿元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是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民外出经商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川要在未来7年内建设成为大城市,30%以上的农村人口必须转移到城镇,这其中,首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措施吸纳这部分人就业。
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68%,30—40岁占27%,40岁以上占5%。农村劳动力特别中40岁以下的人将是转向城镇的主要人口,他们的转移情况、务工收入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市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去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在永川范围内转移4万人,在重庆市区转移2万人,重庆市外转移12万人,境外转移累计人数1498人(次)。重庆市外转移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福建、厦门、上海等沿海城市和新疆、云南等边远地区,境外转移主要在新加坡、南非、阿根迁、日本北海道等十几个国家从事渔业捕捞。外出人员中,86%的人员从事第二产业,从事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各占7%。永川范围内转移的劳动力,主要在城区、集镇从事运输、建筑、餐饮、服务业,重庆市内转移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服务、经商业。
经过近年的努力,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已经呈现出了“三健全”格局。
二是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据调查了解,我市先后建立了劳动技能培训基地26个,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储备基地3个,劳务输出基地5个。同时,对各类外出民工分别进行登记造册,促进民工有序流动。仅去年,就帮助民工追收工资96万元,清退保证金万元,督促用工单位替民工参加社会保险850人,处理民工工资争议案件156件。
三是职工技能鉴定和就业准入制度进一步健全。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中,我市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制度和预备制度的同时,规范和发展社会力量培训机构18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增加到4家。
三、存在的问题
在对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调查中了解到:三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症结”:
一是自发外出,无序流动。有关资料显示,除境外劳务输出通过劳动部门外,我市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亲朋好友或自发外出。由于不规范的劳务输出,这部分民工的劳动权益往往很难得到保障,极易造成用人单位拖欠民工工资、发生劳动争议等侵权行为。
二是文化层次低。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48%为初中以上文化,30%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小学文化或文盲人员高达20%,大专文化以上仅占2%。文化偏低,使他们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往往在低层次的产业中竞争,工资收入低,生活工作条件差,劳动福利待遇得不到较好保障,处于劣势求生状况。据市农调队和劳动部门抽样调查统计,我市民工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月平均收入500—700元,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以上,境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月平均收入1500元左右。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民工高达86%。这些低水平务工结构,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
三是开发难度达。我市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而外出务工,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年性转移人数尚需巩固:进一步增加外出人数,又因为有的地方经济基础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大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
四、方向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近期看是实现农民增收,远看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根本途径。有关人士认为,要实现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转移,必须“六架马车”拉动。
一是以经济增长拉动劳动力转移。坚定不移地在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中,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努力保持区域经济较快增长的势头,不断创造和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二是以结构调整带动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扩大农民进入城镇就业的主要途径。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商贸和饮食服务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商贸优势企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三是以政策投入驱动劳动力转移。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在城市自主创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和其它适宜农民进城就业的项目,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四是以职业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我市应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以培训学校或者中心为基础,建立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基地,凡申请办理《职业资格证》,必须培训合格后有职业培训中心向技能鉴定部门申请鉴定。努力提高农民工劳动者队伍素质,增强其就业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其劣势地位。五是以就业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充分利用我市作为全国100个流动就业重点监控点的特有优势,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交流中心和各种职介所的作用,加快我市“职业培训、劳动力储蓄、劳务输出、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四大劳务输出基地的建设,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招工用工行为,督促指导各类用人单位与招用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六是以小城镇建设拉动劳动力转移。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十五篇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安排,为掌握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对劳动力吸纳情况,找出转移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研究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措施,我们采取调查统计与典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就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的带动和影响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情况。
调查情况表明,自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农村劳务经济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全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在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据初步调查统计,到底,全市乡村总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355万人,其中,从业人员为343万人,常年性剩余劳动力资源约20万人,季节性临时剩余60万人。其中按从业结构分,从事第一产业的197万人,占从业人员的57%;从事二三产业的146万人,占43%。在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行政区域(指县市区)内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万人,行政区域外劳务输出万人,境外就业人员1926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近50亿元。综合分析,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带动促进情况,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以种养业为主的现代集约型农业呈现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潜力巨大。以露地瓜菜、反季节精细瓜菜、苗木花卉、特色种植和规模养殖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精耕细作、精养细管相结合,呈现出对农村劳动力较强的吸纳潜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促进畜禽、林果、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等主导产业规模的迅速膨胀,把越来越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吸纳到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上来。金乡50万亩大蒜,仅收获季节就吸收15万外来打工劳动力。
二是农业产业经营已成为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经营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许多地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200余家,其中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810家,年销售收入280亿元,吸收本地和外地15万劳动力就业。像兖州绿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鸭饲养、苗鸭孵化、饲料供应、肉鸭宰杀、出口创汇为一体的大型肉鸭综合加工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现拥有固定资产亿元,年销售收入4亿多,该企业从基地养殖、生产经营管理到肉鸭加工、市场开拓、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吸收当地和外地不同层次技术、管理和普通工人共1900余人就业。菱花集团是一家拥有固定资产亿元、年销售收入12亿元、以玉米为主要加工原料的味精企业,仅在济宁本地就吸收3200名劳动力就业。
三是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已成为消化吸收农村富裕劳动力的主体。近年来,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等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吸收和消化农村富裕劳动力重要载体。到底,仅全市万户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就吸收120多万劳动力就业。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就地消化的新途径。近年来,农村道路、交通、农业设施建设以及以荒山、荒滩、荒水、陷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等各类农业综合性开发,也吸纳了一批富裕农村劳动力,并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消化吸收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新途径。
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劳动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整分析,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在消化吸收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呈现出领域不断拓宽、容量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就总体上看,通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产业经营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吸纳能力不够强,消化吸收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不够多、质量不够高,无论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还是与农民收入快速增加的要求都不相适应。其主要原因:
一是农村劳动力的思想观念落后。受传统陈旧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认为在农业内部从事种养业生产经营,是没有出息和没有本事的表现,主观上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是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低。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82%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8%。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学习、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的仅50%左右,有相当比例的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没有一定的技术特长。由于文化素质低下、专业技术水平差,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三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目前就全市来讲,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业结构调整的数量规模小,农业结构调整的质量档次低,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这些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消化吸收。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小、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档次不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育缓慢,造成农业产业化工水平提升不快,影响了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消化吸收。五是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快。受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条件制约,我市农村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与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大差距,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措施。
针对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转移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吸纳能力,扩大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对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吸纳的容量,通过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全面改革创新,通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方位开发等来挖掘农业农村内部的就业潜力。下步工作中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是以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适应能力。以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等一系列提高农民素质培训为重点,切实搞好对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的科技、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需要,搞好订单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从业适应能力,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二是以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为主线,深度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发展规模经济和现代集约型农业吸纳更多农村富裕劳动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农村五大主导产业,适应市场需求,借助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膨胀产业规模,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大力发展高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通过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市场为导向,依据资源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又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求农业生产应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调整过程中必然要求更多的劳力、资金、技术等资生产源要素的投入,因而会产生更多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根据加入wto后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据我市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特点加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包括棉花、粮食、油料、畜产品、水产品以及水果、花卉等农畜产品生产业。加快农业生产从耕地密集型产品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产生更大的劳动力需求。
三是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吸纳更多农村富裕劳动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实行农产品产、供、销对接,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从而改变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渠道仅局限于农业生产部门的局面,形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多部门就业的新局面。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力度更大、更直接的措施,特别是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用地、用电、用水、税收、贷款、出口退税等方面,进行多方面扶持。通过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快速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吸纳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通过产业化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借鉴学习经济发展地方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制定鼓励和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农村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消化吸纳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
五是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培植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吸纳更多农村富裕劳动力。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继续加大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良好机遇,通过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自身立项和制定更宽松的政策调动基层等多种途径,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吸纳更多的临时性、季节性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十六篇
关于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意义和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赊销成了企业的重要销售方式。越来越多的客户也希望能够以赊购的方式交易,从而获得融资。然而当前信用环境较差,赊销对于销售方来说,便成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赊销可以扩大企业产品销路,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增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商品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会形成信用风险,将带来坏账的可能,还对企业的资金流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对于赊销的企业来说,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尤为重要。企业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做好应收账款的事先预防、监督回收等管理工作,以保证应收账款的合理占用水平和收款安全,尽可能减少坏账损失,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二、公司基本情况
江西省XX县劳动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建筑材料石英砂型砂及铸造原辅材料,于1998年在XX工商局登记注册,注册资本50万。在职员工30名,厂房占地800平方米。公司发展18年,逐渐形成集生产、销售、售后一体化的服务体系,XX县劳动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是XX批发业行业知名企业。
三、调查的内容
(一)没有科学的往来客户信用评估体系
公司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一味追求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只盯住市场份额和销售业绩,而缺乏起码的风险意识,对市场存在的风险估计不足。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对客户不加以选择,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没有进行认真的评估和分析。从以往的销售记录情况来看,大多交易只是凭借以往的业务联系和客户在市场中的大体情况进行大量赊销,忽视了应收账款存在的风险,从而导致公司应收账款的收款期经常性延长甚至产生坏账。
(二)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
公司应收账款账龄普遍过长,而在实施应收账款的管理中,由于规模不大,忽略对未收回账款的账龄进行分析,对公司应收账款中的陈旧账及呆账不能及
时发现与识别,从而无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追回账款,导致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资金流动不畅。
(三)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
公司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完成销售任务,将工资报酬与销售情况挂钩,而销售人员是不会考虑资金回笼的情况,因此忽略了产生坏账的可能性,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因此销售人员为了尽可能多的完成销售指标,都会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销售产品,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
(四)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
公司管理层仅仅只重视货物销售,对货款回笼问题不重视。没有制定一套详细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的管理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存在重机制轻管理的现象,缺乏专业分析。由于公司业务不甚多,也未设置审计岗,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
四、完善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
(一)制定合理的应收帐款目标
在每一年的年度计划中应该明确应收帐款的年末余额,并设定一个相对积极的平均收款期,允许每年的平均收帐期在该指标上下浮动,设定应收帐款占流动资产总额的比例,实施弹性控制。
(二) 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
对拟赊销的客户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以往业务记录、企业信誉等进行深入地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来评定其信用等级,并建立赊销客户信用等级档案。尤其对新客户须进行严格的审核。赊销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应每年一次,特别情况可随时调整。 按赊销客户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等级,确定销售政策。对于资信差的客户采用现款交易,对资信一般或者较好的客户在现款不被接受的情况下采用承兑汇票的方式,对于资信好的客户则采取分期收款的方式,但在期限和累计金额上要有明确的规定。
(三) 建立赊销审批制度。
加强对赊销的审批程序,对每一笔应收帐款业务的发生都有明确的责任人,
以便于应收帐款的及时回收以及减少坏帐损失。赋予不同级别的人员不同金额的审批权限,各经办人员只能在各自的权限内办理审批,超过限额的,必须请示上一级领导同意后方可批准。
(四)合理计提坏账准备
公司应遵循稳健性原则,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预先的估计,对应收款项进行检查,预计各项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计提有关的坏账准备,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公司应该按照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或是应收账款账龄提取用于弥补因债务人逾期为履行其偿债义务而发生的坏账损失;对于已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应及时冲减坏账准备。
(五)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做好应收账款账龄计算、分析和核对工作。财务部门应当于每月月末及时将销售人员的收款纪录,制作成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工作,包含每个客户的应收账款余额、超龄的账款、正常的账期和相应超期的期限等,提供给销售部门,督促销售人员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催收超龄的应收账款。并根据应收账款的回收效率及具体情况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对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定期分析。
(六)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实施奖惩措施
公司应将贷款回笼纳入到考核销售部门及销售人员业绩的主要依据中来,并建立指标考核体系,包括销售收入总额,贷款回收率,应收帐款周转率等,根据实际回收情况与销售人员的工资奖惩挂钩。
五、总结
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实习经历,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公司业务不复杂,故而实习过程中还是比较轻松的,日常的账务不多。于是对于以往的账务翻阅的比较多。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学习的会计实务在实习中自己做账务时还是有些手足无措,这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需多多练习。
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实习的公司发现的这些典型的体现了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这也可能中小企业都有相似的通病。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改进,仍需公司各方面共同重视,共同预防并解决。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十七篇
Q1:你的性别 A:男 B:女
Q2:你所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Q3:是否在校内参加过义务劳动 A:是 B:否
Q4:参加义务劳动次数 A:0 B:1 C:2 D:大于3
Q5:是否有参加过劳动课讲座A: 是 B:否
Q6:参加劳动课讲座次数 A:0
B:1
C:2
D:大于3
Q7:你所在的寝室整洁程度 A:一尘不染 B:地面上存在小型垃圾纸屑 C:角落堆有大型垃圾 D:桌面杂乱
Q8:你所在的寝室打扫频率 A:一周一次以上 B:一月一次以上 C:不被其他人叮嘱就不会主动打扫 D:从不
Q9:你所在的寝室如何安排卫生打扫人员 A:寝室长规定人员轮班打扫 B:按照床位轮流打扫 C:自愿打扫
Q10:你所在的寝室是否有自行购买过劳动器具 A:是 B:否
Q11:你所在的班级是否组织过相关的劳动活动 A:是 B:否
Q12:你参与劳动少的原因 A:自己比较懒 B:不在意生活环境质量 C:缺乏劳动意识 D:在家里有人包揽家务,自己未曾参加过劳动
Q13:如果学校强制组织义务劳动,你的感受如何 A:拒绝参加 B:嘴上抱怨,参与劳动态度消极 C:当作任务正常完成 D:积极参与劳动
Q14:对于你来说,劳动意味着什么 A:对身心的负担,毫无意义的行为 B:可有可无的一环 C:虽然费时费力但可以改善生活 D: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体现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十八篇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并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本人走访了两个村,并选择了100户有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某某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截至2009年末,全镇耕地面积2938公顷,占全镇总面积的;农业人口万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六大特点:
一是从转移人数看,总数较为稳定。2005年至2009年,某某镇分别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万人、万人、万人和万人,分别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和,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变化都不大。临时性外出务工人员减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从100户的调查结果看,2009年转移的203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占99%,临时性在外务工的仅5人。
二是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近几年来,政府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不能充分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输出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亲友帮带和自闯为主,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比例不高。2009年,全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通过劳务机构介绍的仅占,亲友帮带的占,自闯的占,其他形式的占。
三是从产业分布看,以二、三产业为主。经统计,2009年,全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进入一、二、三产业的分别占、和。
四是从转移流向看,以东部沿海为主。2009年,某某镇转移的万农村劳动力中,省内、省外和境外的比例分别为、和,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占,到西部和其他地区仅占。东部沿海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西部开发大战略的实施也对内陆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从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五是从年龄结构看,以青壮年为主。2009年,某某镇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18岁以下、18—35岁、35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和。而从调查结果看,203名转移劳动力中,没有18岁以下的外出务工人员,94%的为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劳动力居多。
六是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为主。2009年,某某镇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分别占、、和。入户调查的203名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
二、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主要影响
(一)正面影响:
1、转移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近5年来,某某镇每年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劳务收入总额均在亿元以上。据对100户样本家庭的调查,2009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14127元,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农民的生产收入。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闲臵的土地一般都会被留守农民耕种。调查的100户样本家庭中有36户对耕地采取“转包给他人”的方式进行耕种。
2、返乡创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个财富积累和技术学习的过程,部分外出务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拥有一定管理或技术水平后,尝试回乡自主创业。据镇_门统计,截至2009年末,全镇返乡创业成功的有86人,兴办企业37家,解决了1900人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如某某镇化工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赵某,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打工,2007年返乡创业,利用自己在打工期间学习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投资300万元成立化工有限公司,2009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上缴税金42万元。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效益好,得到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9年公司再投资200万元建设二期生产线,计划在5年内实现产值过5千万,上缴税金上150万元的目标。
3、开阔视野,促进了农民观念转变。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农民工在打工创业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思想观念也得到一定的转变。据调查中一位村支书反映,以前基层选举很多村民都不愿参加,即使参加也是随便投票,现在换届选举时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特意赶回来参与投票,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此外,在维权意识、经济效益观念、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现在的农民相比过去都明显增强。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负面影响:
1、造成土地实际利用率下降。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后耕地面积并未明显减少,但农村土地的实际利用率有所下降。一方面,部分面积小、位臵偏、灌溉不便的劣质田被荒芜,荒芜比例低的村有1%,高的达4%,被抛荒的主要是不便耕种的劣质田。另一方面,粗放式经营使部分耕地实际上处于半荒芜状态。由于外出务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种,而部分家中留守老人体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应用不广,粮食单产水平得不到提高,并且多为单季播种,耕地处于一种实际上的半荒芜状态。据对100户样本家庭调查显示,61%的耕地由家中留守人员耕种,双季稻的播种比例在75%左右。
2、延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文化水平稍高者大部分外出务工,懂经营会生产的农业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大部分留守农民只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不能形成,农产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不快。据统计,近两年来某某镇农民粮食收入占农产品收入的比例均在65%左右,与该镇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无关系。
3、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老化是一个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特别是水库、塘坝和灌溉沟渠损毁严重,灌溉功能受到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国家加强社会。
劳动主题调查问卷范文 第十九篇
2006年3月24日至4月22日,我镇按照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统一安排,为全面摸清我镇劳动就业情况,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调查,根据劳办[2006]2号文件的要求,为全面摸清我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年龄和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求职意向等基本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开展农民培训与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在镇政府、各村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开展了镇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根据调查实施方案,整个调查过程经过了准备、抽点、填表、汇总及建档四个阶段,对全镇年龄在男16至60周岁、女16至55周岁的所有劳动力资源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调查表明:全市农村总户数为 户,总人口为 人,农村劳动力人数为 人,占农村总人口的。其中男性 人,女性 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和。
(一)劳动力年龄结构:男性劳动力18—35周岁的55469人,36—45周岁的57959人,46—55周岁的49168人,56—60周岁的有16192人;女性劳动力18—30周岁的27807人,31—40周岁的58304人,41—50周岁的44721人,51—55周岁的20652人。
(二)劳动力文化结构:小学及以下人数为 人,占总劳动力的;初中文化人数为 人,占总劳动力的;高中文化人数为 人,占总劳动力的,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人数仅为 人,占总劳动力的。
(三)劳动力从业结构: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 人,占总劳动力的,其中种植业119186人,养殖业8955人;从事第二产业的 人,占总劳动力的,其中工业企业46911人,建筑安装业48578人,其他8724人;从事第三产业的 人,占总劳动力的,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245人,个体工商户12163人,服务业12897人,常年外出劳务30873人,季节性劳务12431人,其他7363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即已经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合计 人,占总劳动力的;可供输出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即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 人,占总劳动力的,其中男性12468人,女性8478人。
(四)劳动力从业地点: 市境内 人,占总劳动力的; 市以外 省境内61290人,占总劳动力的;省外国内 人,占总劳动力的;境外(含港澳台地区)仅298人。
2004年全镇共有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万人,其中实际从业人员万人。从业人员中从事
二、三产业人数分别为万、万、万人,所占比率为,可谓三分天下各占其一。
在二产中,从事竹木工艺业、转椅家具业、建筑业的人员数分列前三位,分别达到万、万、万人,三项之和人数占到了二产从业人员的 %,这与我县两大支柱产业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在三产中,从事批零贸易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人数分别为 万和 万,高居三产行业榜首。值得一提的是我县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数仅有 余人,与庞大的家政服务需求市场不相协调。就业人员的文化结构来看,初中及以下从业人员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率高达;高中及中专 万人,占;而大专及以上仅有 人,占了不到1%的比率。由此看来从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少有一技之长,从事工作多为简单劳动,难以获得较高收入。尤其在一产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区区 人,高中及中专也只有 余人。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制约了高科技企业在我镇落户。
从就业地域来看,外出劳动力占到了总数的 %,其中在乡外内和外的从业人员数平分秋色,分别达到了 万人和 万人。有资料显示,目前我镇外来人口约为 人左右,大部分从事第三产业,少部分从事第二产业,_进口_少于_出口_。这一方面说明我镇劳动力市场被外出人口占居了相当大的份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镇的城市化水平。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被外来人口占领的这部分市场平均工资低于我镇全部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工资,以至于当地劳动力宁可舍近求远,远离家乡和亲人外出发达地区就业。这一现象也可以从某些企业尤其是通过招商引进的企业工人来源渠道得到证实,来自外地的工人数远高于来自本县的工人数,因而导致企业工人平均工资不高。根据调查资料,县属于劳动力资源范畴而未参加劳动的人数高达 人(这部分人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本文不加以讨论),再加上从事第一产业的 万人,全镇有近 万农村劳动力在理论上有可能向
二、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可以认为是我县的富余劳动力。因为根据从事第一产业的特点,随着一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须像工厂上班一样可以天天有活干,只须在农忙季节或上山或下田劳动即可,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闲置。进一步分析,考虑年龄因素, 45岁以下从事一产的劳动力为 万人,26-45岁未从业的劳动力资源数为 人,二项总计 人,可以认为是目前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确切数据。富余人员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100。 针对目前我镇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而我镇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考虑短期利益较多,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有计划地培训企业员工,通常只招收熟练工这一实际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单位及相关培训机构在全镇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以政府牵头为主,组织农民开展农、林、牧、渔业实用技术培训,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二是以各种培训机构为主,重点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用人单位的原则,采取定单培训方式,尽快使农民向
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最终达到增收的目的。
调查资料显示,在参加求职意向调查的 人中,有近2000 人愿意从事转椅家具和竹木工艺行业,占到了参加调查人员的20%,有近2700人愿意从事批零贸易和餐饮业,1500余人愿从事交通运输业,近1500人愿从事家政服务业。对从事
二、三产业的技能培训,各中介、培训机构可以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初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新办企业所需增加的劳动力;中级培训可以对熟练工在原有技能上的新突破,以满足企业技改或熟练工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级培训则主要面向省内、国内劳动力市场,让我县农民走出去后有较强的竞争力,甚至可以创劳动力品牌。如家政服务行业社会需求层次很多,在低层次上我县劳动力没有竞争优势,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在高层次的需求领域同别人开展竞争,打造品牌。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
上述调查数据显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人,加上可供输出的 剩余劳动力,两者近 人,根据18周岁以下年龄段推算,每年自然增长农村劳动力 人左右,预计 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每年净增农村劳动力 人。如果考虑超过劳动力年龄仍然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退役劳动力,实际从事一产的人员将超过 人。因此,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和困难将越来越大。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全市33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占,接受技术培训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也相对偏低。近年来,我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有2000多名毕业生,除部分考入对口高校外,大多被输送到苏州、无锡等先进发达地区,许多高职班学员被外企成建制接纳。由此可见,尽管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和技能不高,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层次。
(二)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徘徊不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乡镇企业改制后,一方面企业内部开展优化组合、减员节本增效活动,安置劳动力的数量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设备的引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又制约了企业对其的吸纳。
(三)城市化水平低、城镇载体功能不高。农村劳动力存量较大与我市城市化水平不高相关,城镇就业日趋饱和已无规模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空间。城镇规模小、结构分散、经济聚集能力弱、产业结构层次低、功能单一,这些因素使现有的小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