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739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0分钟。
城乡绿化美化调研报告范文 第一篇
现将我县20xx年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做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精神,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作为践行“三区联动(镇区、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多部门共建”模式的重要措施,突出重点,统筹安排,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强化领导,建立长效机制。组织召开了镇办党政一把手和县直有关部门一把手参加的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县改善人居环境工作,落实了责任,明确了目标。各镇办党委、政府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摆上重要日程,亲自安排、亲自落实、亲自推进。建立了保洁长效机制,彻底改善、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制作宣传标语、展板、户外广告、发放宣传单等方式,扎实开展“清洁城镇创建”“三保三化”等主要内容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宣传活动,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关注改善人居环境、支持改善人居环境、参与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目前,出动宣传车100余次,发放宣传册1000余份、播放广告11余条、悬挂标语27条,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氛围。
(三)强化整治,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对农村各类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清除了村内私搭乱建等临时建筑物和乱贴、乱画,有效解决了垃圾围村、围田、围路、围河问题。二是清除村内道路堆放的砖、砂石以及废弃的建筑材料和杂物,以及主要道路两侧的杂草、杂物乱堆,拆除道路两侧的违章建筑等,达到了道路畅通、整洁、干净。三是开展市容市貌集中整治,对马路市场和占道经营行为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实现了道路清畅、秩序井然。四是在全市率先实行了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对镇区、社区、小组的垃圾进行了分类收集清运。五是规范了农村畜禽养殖管理,对畜禽养殖严格进行审批,积极推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完成了万顺养猪场污染减排项目1个,确保环境整洁。截止目前,全县共拆除违章建筑3500平方米,清除杂草垃圾15万立方米,清理路边蔬菜、秸秆万平方米。从今年3月底开始,结合清洁城镇创建,在全县集中开展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达到了全县村庄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道路两侧环境干净,基本实现了农村环境“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目标。
(五)强化监管,建立长效机制。一是抓队伍建设。全县65个行政村(社区),按照标准配备管理员490人,实现了常态化管理,配备了100人的村容村貌管理员队伍,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二是抓机制建设。制定了“三分制”督查考核办法(月初验收、中旬督导、月末考评),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坚持月排名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在日常督查考核过程中,重点考核各镇村容村貌管理办公室运作情况,制度落实情况,督促镇村容村貌管理办公室的组织制度、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管理员职责及考评办法落实到实处。三是抓规范管理。健全村容村貌管理员选聘机制,全县已选聘215名贫困低保对象为村容村貌管理员参与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对贫困低保管理员的规范管理,保证了全县村容村貌常抓常洁。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现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村环境还需提高。“脏、乱、差”现象还一定存在,多数农村建设规划不尽合理,整体布局散乱,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草堆杂物堆放、畜禽养殖等农村实际问题,存在抢占、乱占和重复建设现象。
二是乡村道路存在重建轻管。由于维护保养不善,部分乡村道路严重损毁,且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备,既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也存在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三是老式厕所影响生活质量。由于传统生活习惯影响或限于自然、经济条件,目前很多农村还未改厕,农户还使用旧式坑式厕所,雨淋日晒,臭气熏人,特别是夏天容易传播疾病,不利于物质文明建设,也有损美丽乡村形象。
四是农村绿化美化标准不高。总体规划滞后,有的地方绿化不切实际,有的地方绿化管护不到位,“没有形成“环村有林带,村中有游园,农村像公园,庭院有特点”的特色。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县将严格按照省、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要求,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我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水平。
(一)思想上再重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工作要求,按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目标,加强投入,强化措施,有效开展工作,逐步提高我县农村村容村貌整治标准和管理水平,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
(二)推进上再有力。坚持科学谋划,分类指导,按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循序渐进,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阶段性规律,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坚持群众主体、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项目组织实施,保障群众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扎实推进。
(三)考核上再严格。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按照考核办法,加大督查力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实。重点对达标村和示范村进行检查,建立季观摩评比、年全面考核的督查考核机制,依据目标完成情况和整治效果,严格落实奖惩机制。
城乡绿化美化调研报告范文 第二篇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东莞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有关委员前往市内有关镇街、广州市从化区、惠州市博罗县以及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开展专题调研,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做法,并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通过专家、政协委员、提案者与部门、镇街之间的协商交流,积极建言献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最终形成了《抓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于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调研报告》。
一、亮点与成效
近年来东莞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全域创建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为抓手,坚持基础整治和建设提升并举,推进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精细化管理机制基本建立
一是推行考核测评制度。以第三方考核为主要形式,建立健全“周检查、月通报、季考核、年总评”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考核奖惩制度体系。对全市33个镇街(园区)人居环境建设各方面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二是创新管理模式。部分镇街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加强精细化管理。塘厦镇以田心社区为试点,推行“街长制”,由社区“两委”干部担任街长,负责定期巡查村庄的街道、巷道,重点关注街巷的乱搭建、卫生死角、乱摆卖等卫生乱象。
三是落实奖惩机制。部分镇街将村(社区)的考核得分作为以奖代补的评级标准下发卫生费,如东城街道明确90分以上的村(社区)可奖补90%,85—89分的可奖补80%,80—84分的可奖补70%,80分以下的需要检讨说明。
2.环卫保洁基本全覆盖
调研组走访的所有村(社区)均实现生活垃圾常态化转运,配有保洁员开展卫生保洁工作。大部分镇街实行市场化运作,由镇街统一招投标聘请保洁公司对村(社区)进行保洁。按照干净整洁村的标准,大部分村(社区)在村道、街道、巷道摆放垃圾桶、垃圾车,部分村(社区)设有垃圾池,并建有垃圾中转站。东坑镇丁屋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前摆放有垃圾桶,村民将垃圾放到垃圾桶,由保洁员进行清运。
3.传统文化保护得到重视
围绕“记得住乡愁”,很多村(社区)注重民居、民俗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大朗镇巷头社区,建有村史馆、毛纺织展馆等公共设施,展馆以时间为轴线,通过照片、视频、族谱、报刊、生产生活工具等叙述从先民迁移定居繁衍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发展变迁。塘厦镇龙背岭社区,作为典型的传统客家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较好地保存了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麻涌镇麻三社区,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民居、文物等传统建筑进行不同程度的修缮和保护。
4.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调研组走访的村(社区)均建有休闲公园、广场、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活动场所。如厚街镇桥头社区,建有多个休闲公园、篮球场、停车场等,村民公共休闲空间进一步扩大;东城街道周屋社区,建有多个休闲公园等便民设施,丰富了村民日常休闲娱乐生活;厚街镇宝屯社区,每个自然村建有休闲公园,人均绿化面积超过20平方米;石排镇下沙村建有文体活动中心,便于村民开展文化活动;大朗镇巷头社区,建有图书馆、木偶戏等非遗保护学习培训基地、社工中心等文体活动场所。所有村(社区)均建有公共厕所,部分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有的有多个标准化一级公厕。
二、问题与不足
尽管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不足,与“80%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的目标仍有不少差距。
1.村庄规划缺失,未建立整治台账
除少数幸福村居或美丽乡村样板外,大部分村(社区)尚未完成规划编制,没有详细的村庄规划公示。针对“三清三拆”工作,大部分村(社区)没有做好相应的摸底工作和建立任务清单,缺少工作台账,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缺少总体规划。多数村(社区)未将村内需要拆除的废旧房屋、棚舍等登记造册,也未在应拆房舍上做相应的拆除标记,甚至部分废弃、危旧房屋没有做好标识。有的村(社区)虽然对违章建筑进行了标识,但没有进一步处理。大部分村(社区)没有宣传“三清三拆”工作的内容和展示工作进度。绝大部分村民不了解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相当部分基层干部认为人居环境整治就是单纯的搞好环境卫生。
2.整治成效一般,新旧村差距明显
在调研组所到的22个村(社区)中,除了塘厦镇龙岭背社区、樟木头镇官仓社区、东坑镇丁屋村、寮步镇坑口社区、东城街道周屋社区、麻涌镇麻三村人居环境整治总体情况相对较好以外,其他村(社区)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一般。新村与旧村人居环境建设差距较大。新村规划建设、各类配套设施完善,巷道整齐、打扫难度低,卫生总体做得较好。老村存在脏乱差现象,“三线”乱搭,房前屋后、道路两边的草丛中有较多生活垃圾,较多废弃危旧房甚至残垣断壁尚未拆除。
3. “三清理”不彻底,存在垃圾围村现象
对于垃圾处理工作,部分村(社区)干部群众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只要把自家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即可,缺乏总体意识。调研组走访的所有村(社区)都存在卫生死角,边角地、闲置地、民房之间的巷道等有垃圾堆放,部分民房前后生活生产工具乱堆放现象比较严重。河道、沟渠、池塘等水域的清理工作有待加强,多个村(社区)在河岸有垃圾堆积、水体有漂浮物,沟渠水体黑臭,严重影响村容村貌。
4.应拆未拆较多,“三拆除”力度不足
在调研中发现,村(社区)乱搭乱建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巷道、房前屋后、商铺均存在超出房屋建设范围的遮阳或遮雨棚;部分存在配合农业生产活动而搭建的田间地头窝棚。老村应拆未拆的废弃、危旧房屋存量较大。部分村(社区)干部和群众对拆除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对于乱搭乱建违章建筑定义不清楚。有的群众认为在自家房屋边缘搭建临时建筑是合理的,也是有必要的,但也有的群众认为,这样侵占集体土地,也影响村容村貌。
5.过于依赖保洁公司,整治机制未完善
当前,我市多数镇街实行统一招投标的方式,聘请保洁公司开展村(社区)保洁工作。村(社区)保洁工作由镇街和保洁公司负责,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村(社区)的财政压力和工作压力。但由于镇街是业主,村(社区)对保洁公司的监督力度明显不足,缺乏良好的反馈渠道和机制。部分村(社区)干部认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就是“监督、督促好保洁公司进行保洁工作”,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全看保洁公司。
大部分村(社区)没有额外的卫生保洁费用支出。但从目前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来看,完全依赖保洁公司,整治效果并不理想,“脏乱差”现象的背后是保洁设施和保洁机制的不完善,按照“干净整洁村”标准,目前保洁员及相关清洁设备配置数量仍然不足。
6.意识有待提高,群众参与度不高
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与群众的卫生保洁意识有较大关系。当前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难点在于群众的素质、意识跟不上。部分村(社区)商业区较多,餐饮店众多,不少群众随手乱扔塑料盒、塑料杯、纸巾的现象严重。同时,有的群众反映外来务工人员的卫生意识较差,村(社区)卫生保洁工作难度较大。另外,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工作力度不足,群众知晓度、参与度较低,很多群众对此不知情、也不参与,政府“一头热、村民一头冷”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经验与做法
1.广州从化、惠州博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
一是精品示范,强化打造标杆样板的带动作用。惠州博罗县依托罗浮山,高起点高标准编制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七星耀罗浮”的村庄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定位和特色,引进相应项目,建设示范样板,带动全县乡村振兴工作。从化区坚持把规划作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先手棋”,通过“依托特色小镇建设,组团连片,辐射一批”的方式,精心打造具有岭南风格的特色小镇,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公共发展。
二是广泛动员,激发村民建设家园的内生动力。惠州博罗县多个村庄结合自身实际,联合村小学开展“小手拉大手”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工作,培训学生树立环保理念,增强环保意识。鼓励学生争当“宣传员”,把环保知识带回家,引导家长树立榜样,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日常清洁行动,为美丽乡村建设作贡献。从化区组建由在职领导干部、退休老干部、优秀基层干部和专家学者等组成的新时代文明宣讲队伍,开展走村入户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持续深入开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宣讲活动。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示范,带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开展最美乡村、最美庭院、最美家庭等活动,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三是完善机制,压实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责任。从化区从2018年起,建立起“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制度,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输送骨干力量,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博罗县部分街道通过强化督促检查,压实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责任,由镇政府抽调党政办、纪委、农办、环卫公司等多个单位组成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组,督查各村的整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督导整改。督查结果全镇通报,表彰先进,督促后进。部分镇街通过签订三包责任书压实工作责任,由镇党委与村党组织签订《创建干净整洁村责任书》,各村与村小组签订《创建干净整洁村责任书》,村小组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2.浙江省部分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
一是坚持持续有序推进。浙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过4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示范引领阶段(2003—2007年),选择1万多条行政村,全面推进村内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五年共投入600多亿元,建成1181个全面小康示范村、10303个环境整治村。第二阶段即整体推进阶段(2008—2010年),把整治内容拓展到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整治和农房改造,形成农村人居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步建设的格局,三年对17283村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第一轮村庄整治。第三阶段即深化提升阶段(2011—2015年),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着力把农村建成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家园、市民休闲乐园,全省共创建58个美丽乡村先进县。第四阶段即转型升级阶段(2016年以来),以“产村人”融合、“内外魂”并重、“居业游”共进为基本要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发展美、形态美向制度美转型,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二是坚持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浙江一条重要举措就是“三清一拆”,即开展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用地违章建筑。对农村地区,提出所辖100%村(社区)达到“无违建村(社区)”标准的目标,具体包括无存量违法建筑、无新增违法建筑、无非法“一户多宅”等8项标准,要求改拆后土地利用率达60%以上,做到即拆即清,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建则建。
如杭州市桐庐县,第一,推进基本环境整治。重点是拆除“三房”(危房、旧房、附房,特别是废弃的猪圈、茅房和乱搭乱建的临时建筑)、美化墙体、整理杆线。第二,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开展村道硬化和垃圾、厕所、污水革命,并全面整治村内沟渠,达到“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效果。第三,完善环境绿化美化。推进村庄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建设,见缝插绿,实施岔道和空地整理美化,清理围墙乱贴乱画,实施拆墙透绿。推进公共环境美化工作,消除房屋周边杂物,清理积存垃圾,消灭卫生死角,美化房前屋后;整合村内空闲地,建设文化娱乐、健身器材等公共配套设施,美化公共场地;对旧建筑采取针对性的保护和整治,在拆除破旧、文化价值低的建筑同时对有价值的建筑翻新修葺,美化历史建筑。
三是坚持分类梯次创建。浙江主要分三步梯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步搞好村庄环境卫生,垃圾、污水、厕所革命三大战役同时展开,引导村民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建设农村生态之美。第二步加强农房风貌引导,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和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从治理脏乱差向优化布局转型,从村点向连线成片转型,打造农村形态之美。第三步深入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挖掘讲述好乡村故事,塑造好文明新风,促进整乡整镇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等多级载体创建,实现外在美向外在美与内在美并重的转型,打造农村人文之美。
比如嘉兴市各地自然资源和发展基础不同,对全市村庄整治创建分不同层次来推进,再推动逐步提升创建的内容和水平。目前全市90%的村庄首先达到“净化、洁化、序化”即干净整洁的要求,其余10%的村庄在达到干净整治基础上推动建成美丽乡村,在这10%的美丽乡村中,再进一步推动提升创建层次。选择有故事可讲、有文化底蕴、有特色资源可挖掘的约100条左右的村庄发展乡村旅游。
四、建议与对策
1.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结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我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城市,应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结合,加强系统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积极探索,以更高标准的要求,全域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城乡绿化美化调研报告范文 第三篇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光荣使命。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我市城市绿化工作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以及学习国内外的好做法,对我市城市绿化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研究提升城市绿化理念
多年来,我市绿化曾有过误区,学大连、造草坪,学南京、山野大树进城。实践结果,北方干旱缺水,养护费用高,大造草坪之风受到专家质疑;山野大树可以使城市绿化“_”,但不仅成活率低,还造成了生态平衡的破坏,专家也持否定态度。专家在考察我市创建园林城市时曾指出:因地制宜,花灌草、树结合,以树为主,多品种种植。实践证明,这一绿化思路既有科学道理,也符合我市实际。由于人们对生态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一些新的绿化理念应运而生,如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植物色彩对城市观赏的作用,以及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等等,都丰富了城市绿化的理念。北方城市四季分明,干旱少雨究竟如何绿化,园区、街道、企事业单位绿化应遵循哪些原则,这些都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在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市城市绿化的进程中,必须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广学外地经验,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为城市绿化不断注入新观念、新思想,把新的理念贯穿到城市绿化建设和设计全过程。
纵览当今国内外诸多城市绿化设计和建设思想,首推城市森林的建设。在生态化城市的发展中,城市森林植被作为城市之“肺”,具有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城市森林在生态化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获得人们极大关注,达成了广泛共识。面对日渐突出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森林发展已成为生态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形式和核心内容。
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的有益探索和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拿大专家就提出了建设城市森林的设想引起各国政府的热烈响应,并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大力推动城市森林建设。比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森林资源相对丰富,许多城市都是建设在森林之中,体现城中有森林,森林包围城市的特点。美国城市森林与现代建筑群交相辉映。从天空俯视城市,1/3是树冠、1/3是花草、1/3是建筑,构成了城市及城市森林的格局。其特点是:一是重视立法。197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森林法》,确立了城市森林的地位;二是科学规划。目前美国城市平均树木覆盖率为27%,提出商业中心区树冠覆盖度达到15%,居民区及商业区外围达到25%,郊区达到50%的发展目标;三是讲究特色。多数城市都在城区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森林绿岛。发展中国家也十分重视城市森林的建设。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是一座年轻的高原森林城市。这座建城仅27年、人口仅200万的巴西新都,人均拥有绿地面积120平方米(相当于联合国城市最佳人居环境标准的2.4倍),全市绿化覆盖率为60%,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可以说,是森林留住了这座城市,是绿色焕发了巴西利亚蓬勃发展生机。
城市森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其独特的形体美、色彩美、音韵美、结构美,对人们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了城市的人文内涵,使城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展望,有了符合我市城市绿化实际的先进绿化理念和思路,我市绿化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指日可待。
二、以人为本,加大见缝插树力度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科学证实,森林能平衡二氧化碳。每公顷森林生产10吨干物质,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森林保障和推动了城市的健康发展。森林不仅能净化城市空气,还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科学也证实,高大的水泥建筑令人心烦气躁,绿色植物则能陶冶人们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不难想象,人们徜徉在浓浓的绿荫下 阵阵花香扑鼻嘤嘤鸟语入耳会有多么惬意。然而,我市广场、公园、道路两侧,缺的就是树木。当前,我市城区近郊已基本绿化,各段绿化隔离带也基本形成。从现实政策看,保护耕地已列入国策,占用耕地已不可能。因此,增加绿量重点应放在山岭荒地和城区内。重中之重是城区内的见缝插树,要千方百计多种树。
第一,适地栽植树木。人民广场、新世纪公园是人们的休闲场所,但缺少树木。可在人民广场绿地补植高大、常绿树种,在人造假山上多品种植树。新世纪公园要选择地块大面积种植常绿和树冠大的乔木。较宽的道路设计时可考虑多植几排树木,街心绿地也要以植树为主。
第二,因地制宜选择树种。我市干旱少雨,冬春时间长,天冷风大,有些地段地下水含盐量高,因地制宜选择树种十分重要。经多年探索,林业、园林已经培育了不少适合我市生长的树种。传统树种有国槐、泡桐、法桐、合欢、银杏等。新近驯化的有桃叶卫矛、香花槐、黄花槐、白腊、杜仲、栾树、玉兰、五角枫、千头椿、楸树、槭树、新疆圆冠榆等。常绿树种除油松外还有树形美观、大方的美人松、白皮松、华山松等。这些适合我市生长的树种,在全国范围内均可生长,在栽植时可选择在黄河以北驯服2-3年的成年树。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有一误区值得注意,即植大树见效快。其实不然,植大树值得提倡,但大也要有限度,太大了,树龄过长,不仅移植难度大,也难于成活。有的绿化单位种植法桐时选择大胸径树桩,成活率很低,即使成活,发育也不理想,一年只抽很少枝条,五年也形成不了树冠。专家认为,植大树还是选择胸径10厘米左右、最具活力树龄段为宜。
第三,提高城市园林建设水平。城市园林同森林及森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欣欣向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走进大自然,走进森林,回归自然,享受森林之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我们在城市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市民的意愿,以人为本,方便群众,建设人性化园林、观赏性园林,在尽可能增加林木覆盖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建园造景的视觉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理、心理、保健和精神等多方面需求。
三、统筹兼顾,保持植物的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统是物种组成最为丰富的城市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多种生境类型,成为城市鸟类、兽类和各种昆虫的栖息地。为此,在城市森林建设中,要注重乔灌草的合理配置,通过植被结构的多样性,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
在树种的选择上还是多一点好,既能美化环境,又有利于防治各种病虫害。因此,绿带要同一品种相对集中,多品种依此排序。道路植树不必强求划一,既可常绿、阔叶间隔,亦可一个路段一个树种,包括有观赏价值,又适宜城市环境的果树也可栽植,比如,柿树、楸树、山楂树等。
草坪的铺植不能完全禁绝。在气派的场院以及需要通透的地方,还是要适当种植草坪。草坪的品种一定要选好,四季青、美国兰绒草、丹麦草等均适宜我市生长。
要大力培育适合在我市生长能替代草坪的植被。灌木要以常绿、彩色和花期长的为主。我市栽植的传统常绿灌木以大小叶黄杨、桧柏为主,经实际观察,小叶黄杨不适合我市栽植,前
一、二年生长很好,三年以后退化,干枯、落叶,大叶黄杨怕寒,能越冬的小环境可栽植。近几年我市引进的北海道黄杨经几年驯化,生长良好,枝叶厚壮,常年翠绿,既可栽植成绿篱,又可单株成树。桧柏中的北京桧易风长散叉,不适合我市栽植,以河南桧为好。我市新近引植的榕柏也已经驯化,既可剪培成球型,又可剪成其他造型。
近几年,彩色灌木的栽植已成时尚。我市冬春季长,除常绿灌木外,多植些彩色灌木有力地改变了冬春的城市单一色调。彩色灌木有紫叶李、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美国红栌、黄栌、金枝莱木、红瑞木等。以紫叶小檗、金叶女贞栽植为多,但这两个品种在我市退化严重,紫叶小檗4年后开始发白、衰老,金叶女贞长叶期缩短,失去色彩功能。美国红栌、黄栌正在驯化中,适宜成片绿化。金枝莱木、红瑞木是很有观赏价值的灌木,盛夏枝叶茂盛,冬春落叶后展示红茎、黄茎美。新育品种有日本紫叶矮樱,刚刚引进,已初露锋芒。开花灌木品种很多,传统的有月季、蔷薇、迎春、刺梅等,适应性强,我市引进培育的有连翘、王子锦带、百日红、木槿、美国芙蓉等,品种多,花期长,均可大量栽植。低矮地被的栽植可以大量替代草坪,地柏、地被月季、常夏石竹、常夏双瓣石竹、秀线菊是很有栽植前途的地被新品种,试栽后效果很好。新近引进的德国福禄考、针叶福禄考、景天、紫露草、马莲草,品种多,花期长,花色美观,大多是宿根,冬季枯败,春季萌芽,很适合装点广场和道路绿地。
城乡绿化美化调研报告范文 第四篇
发展城市绿化最基本的材料是园林植物,在这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中,被称为骨架和主体的是园林树木。随着我县绿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作为**东城区都市化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与应用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家普遍熟悉的树种问题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效发挥,关系到我县城市绿化建设的总体效应,和是否更加人性化发展的方向、关系到我县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抓住绿化建设质量效益这个关口,才能使我县城市绿化建设迈入人性化轨道,才能为我县居民创造绚丽多姿的优美环境。
一、**县县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
我县地处省中部干旱地区,省会**东郊,按照自然特点,县内地势呈南高北低,中部凹,从卫星云图看,整个地形呈马鞍形,南部为石质高寒山区,海拔在2200~3670米之间,北部为黄土丘陵区,海拔在20xx~2495米之间,中部为川塬沟壑区,海拔在1500~2200米之间,我县全年降雨量约300~600毫米不等,年蒸发量为毫米,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倍,年平均气温在℃之间,日照时数达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年太阳总辐射量千卡/平方厘米。我县城市总面积350公顷,县内土壤主要为淋溶灰褐土、碳酸盐灰褐土、灰褐土、低亚黄绵土等土质,此类土质有机质积累少,肥力水平差,造成树木栽植难度高,成活率低下。再加上我县地处中纬度地带,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严寒干燥,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干燥,这样的气候条件造成增温迅速,降温速度也快。全年平均气温在℃左右,极端最低温-27.4℃,极端最高温℃,全年无霜期84~140天。封冻期90天,冻土深度约60厘米。年平均降雨量在350毫米左右,而且主要集中在4至9月份,占全年雨量的65%,但近些年降雨明显减少,蒸发量远远大于降雨量,我县这样的气候条件限制了许多树种在绿化中的应用,由于冬季的严寒干燥,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再往北分布的一些树种,经不住寒冷的气候,不能在我县种植。有的树种虽然能忍耐-30℃左右的低温,但耐受不起我县冬春的干燥环境,尤其是在春季,升温非常迅速,地下冻土还未化透,树木根系还处于休眠状态,而地上部分植物的芽已随升温开始萌动,根系吸水与上部蒸腾不能保持平衡,加上持续的干热风,导致树木出现生理干旱,轻者受到伤害,重者甚至死亡。而西北、东北地区的一些树种,虽具备抗寒抗旱的特性,但我省的夏季气候又让它们难以忍受,持续高温会造成生理休眠,叶子焦边甚至死亡。过于集中的雨水又淘汰了西北地区的沙生植物。因此部分林木专家认为:我县这样的气候环境条件是造成植物相对贫乏的主要原因这一。
随着**东城区建设和我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绿化的难度也不断增加,绿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树种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品种单一将是滞约绿化建设向多元化发展的根本要素,总的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树种比较单调。在树种选择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结合不够。公共绿地树种比较丰富,而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附属绿地及防护绿地的树种种类相对较少。
二是某些树种更新问题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区中有些树种已进入衰老期,观赏效果逐渐减弱,有待更换。
三是一些引种驯化树种和选优的乡土树种推广力度不够。
四是道路遮荫树没有形成规模。由于城市建设发展迅速,道路改造、拓宽工程接连不断,而相应的绿化配套设施不够完备,新建道路绿化效果一时难以显现,行道树要求的遮荫效果根本达不到要求。
五是某些绿地结构不够合理。个别地方和部分单位片面发展草坪,一些区域绿地中乔木所占比例过小,使绿地的生态作用减弱。
六是有些绿化工程片面追求进度,苗木规格小、质量差问题突出。
七是常绿树比例较小,使我县冬季缺绿情况较为突出。
八是城市绿化树种色彩不够丰富。观花、观果植物和彩叶植物比较少。
今后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依据我县特色,为把我县打造成为生态环境旅游县,城区绿化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把握住每一个环节,全方位地推进绿化工作的整体进步。就园林树种的应用发展而言,应当紧紧把握“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原则,科学制定适合我县绿化树种发展规划,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应从生态和景观要求出发,加紧筹集大规格、多品种、高品质、大批量苗木,以满足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是要加强规划,使我县绿化树种的应用发展更加科学合理
第一,实事求是,适地适树。城市绿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由于我县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限制,树种应用首先必须强调生态适应性、在保证树木成活和正常生长的情况下,才是各种功能的发挥。这方面我们有许多教训,比如像环城西路绿化带建设,就是没有合理的选择适宜本地的树种,虽然经过几年的辛苦努力,结果却依然连最基本的成活率都达不到要求。
第二,注重提高市民生存环境质量。正确处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关系,规划应当体现根据不同绿地类型,配置相应树种。例如在道路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中充分考虑遮荫树问题,同时宣传引导绿化建设者们应在不同区域根据树木的生物学特性更科学地选择运用树种,发挥树木观花、耐阴、蜜源、保健、招鸟、杀菌等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创造良好环境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生活环境的舒适度。
第三,在树种应用中建立生态健全的绿地结构。强调乔、灌、草的合理比例,注重植物配置的多样性,绿地中植物设计总体应以乔木为主,加强立体绿化,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和绿视率,既满足景观方面的需要,更能发挥其吸碳放氧、滞尘杀菌、减噪增湿等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据研究,单位面积的乔、灌、草复层结构与纯草坪相比,其综合生态作用将增加倍,而且这种模式会使绿地整体长势更加良好,发挥理想的生态效益,同时也更会节约维护成本费用,所以,绿地结构要兼顾生态、景观和经济的多元功能。
第四,保持都市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树种规划中,应当考虑慢长(长寿)树种与速生树种的比例,通常速生树种多被用为先锋种,以达到绿化见效快的目的,但同时必须考虑长寿,慢长树的作用,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因为城市绿化不可能总是短期行为,尤其是行道树,河道树等,频繁更替从生态、观赏、经济等角度评价都是不值的推广的。
二是要采取有效手段,不断提高树种丰富度
在我县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如何绘制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实现生物多样性目标,使绿化建设更加人性化,的确是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首先重视发展乡土树种。所谓乡土树种是指原产本地(或周边)的一类树种,其特点:是适应性强,由于原本生长在熟悉的环境中,不会因突发性的自然灾难造成全军覆灭。其次生长繁茂,对养护管理条件要求不严。再次,繁殖方法简便,因此,乡土树种应当成为城市绿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比如目前城市绿化建设中常用的新疆杨、柳树、槐树、丁香、海棠、榆叶梅、连翘等等。
其次不断加强横向联系,与科研单位合作。我们要加强与园林科研单位的联系,积极将园林科研单位从外国、外埠引进的新优植物,及时引入我县绿化建设中,使之在我县能够安家立户。在树木引用发展史中,像雪松等外来树种已成为我县绿化建设的主要树种之一。而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等彩叶树种的引进,使设计师们用树木表现色块艺术的愿望得以实现。这是不断丰富绿化树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值得注重的是,由于城市下垫面构成的复杂性,其中建筑物对空气、温度、湿度、冻土和风所造成的影响,使我县不同地段形成了不同程度或差异很大的小气候环境,再加上近些年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小气候条件,栽植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边缘树种,对于增加城市绿化植物种类,巩固植物群落稳定性,丰富城市景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 需要丰富的树种种类。根据我县的气候、人文、城市发展的需要,今后在树种应用发展上应重点突出:一是常绿乔木以松柏类为主;同时注重常绿灌木,尤其是蓝绿色、黄色等品种的筛选;常绿树与落叶树合理配置,用以增加城市绿化的层次和丰富冬季景观。二是木本地被及一些宿根花卉相对冷季型草更符合我县缺水、干旱的环境条件,应大力发展。三是落叶树乔木重点培养高大、观花、观果或观秋色叶的树种;花灌木应考虑我县夏季色彩相对单调的问题,通过筛选观花、观叶、观果、观枝干植物加以改善;彩叶植物始终是我们非常关注的树种。四是垂直绿化和耐阴植物的选择培育,对于加强城市中心区域绿化以及道路绿化都具重要意义。
第四,强调地方风格特色。我县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因此在树种应用方面也要体现地方特色,在绿化建设中应尽可能选择一些树种在春天时具有春花烂漫姹紫嫣红的感觉,秋天时又具有秋色叶艳丽,形成层林尽染的风格,使季相变化明显,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当然,由于地理位置决定我县冬季气候较长,适当增加常绿树的比例也非常重要,目前常绿树种植偏少,导致冬季景观单调问题较为突出。
总之,绿化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绿化工程质量,要人人参与、户户重视、持之以恒,同进不断增强居民绿化意识,形成人人懂绿、个个爱绿、人人护绿的良好氛围,为创建我县园林式、生态型县城尽自己绵薄之力,使我县环境真正达到“城在绿中、绿在人中”的城市景观。
城乡绿化美化调研报告范文 第五篇
xx乡持续全面化、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增强“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高度重视起来,抓紧行动起来,对照整治标准、问题清单,立即查缺补漏、补齐短板。同时,针对各村存在的突出问题,重在落实整改责任,重在建立长效机制,认真从问题中吸取教训,进一步梳理三农工作思路,坚持问题导向,从改进作风入手推进工作落实,切实担负起整改职责。
扎实推进“三清除三整治三规范一拆除”,努力提升村容村貌。
“三清除”:一是清除历史存留垃圾。以进村路、连村路、环村路为重点,加大机械化清理力度,突出做好村庄内外、犄角旮旯等区域历史存留垃圾清底;绿化带内枯枝落叶、杂草杂物有效治理,村内多年积存垃圾、无人管理区域得到全面清理。二是清除日常生产生活垃圾。加大日常生活垃圾收集清运频率,保证即满即清,村内街巷清扫及时,无散落垃圾;彻底清除村民生活垃圾习惯性露天堆放点,加强后续管理;加强田间地头化肥、农药包装物等农业废弃物清除,做到日产日清。三是清除村内及周边建筑垃圾。建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村民建设备料要有序堆放;各村统一设定固定的堆放点,务必确保村内无建筑垃圾或建筑原料长期堆放。
“三整治”:一是整治村民、商户门前废品堆放。杜绝废旧生活物品门前堆放,鼓励采取集体收购变卖、群众定点兑换生活用品等方式,调动村民、商户自行清理废旧生活物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清理门前废旧杂物堆放,保持村民门前整洁。二是整治村内乱贴乱画、破损广告。全面清理村内墙体、电线杆等位置野广告,喷涂广告要采取粉刷、喷盖等形式做好墙面修复,胶粘广告要及时铲除、清理,同时设置广告栏、广告墙等区位,规范广告展示位置;拆除、更换破损广告牌,消除空中安全隐患。三是整治河道、沟渠卫生环境。清理清除水面、岸坡垃圾、漂浮物、废弃物,以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无黑臭水体,无存留垃圾。
“一拆除”:拆除村内残垣断壁、乱搭乱建。拆除或修复村内残垣断壁,并做好房屋周边环境整治;拆除村内私自搭建的车库、草房、棚舍等影响道路通行、群众生活、整体观瞻的乱搭乱建。
压实责任、积极宣传、严格考核以党建引领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一是严格落实责任。组建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各项工作推进,安排科级干部包村督导推进所包村整治工作。
二是营造浓厚氛围。要加大宣传动员力度,着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的良好局面,全面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加强整治活动中的典型挖掘,对工作成效显著的、整治前后对比进步明显的村庄、整治过程涌现出的好人好事进行跟踪报道,表彰先进、正面激励,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点位排查不全面、问题整治不彻底、“脏乱差”现象明显的村给予曝光、通报,促进思想大转变、行动大提升。
三是从严督导考核。建立落实督查推动、明察暗访、情况反馈等工作机制,对发现的问题立即责令整改,对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的,严肃追究问责。
xx乡持续扎实推进”常态化、精细化、规范化”治理,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以点带面,聚力环境整治,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绿色发展新篇章,助力乡村振兴。
城乡绿化美化调研报告范文 第六篇
北京园林绿化调研
第09期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研究室编 2010年12月2日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首都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的思考
首都绿化办副主任 王苏梅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29年来,首都全民义务植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_《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和_《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按照中央对首都绿化美化建设的指示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首都绿化委员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不断推动首都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深入、持久、健康发展,构建了城市、平原、山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为打造城市青山环抱、市区森林环绕、郊区绿海田园的优美景观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圆满完成建国60周年大庆绿化美化环境服务保障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首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取得的成就
(一)开展义务植树运动,促进了首都生态环境的改善,推 1 动了建设“绿色北京”的进程。
29年来,各区县、各系统、各部门在北京郊区西起房山云居寺,东至平谷海子水库绵延230公里的前山脸风景区,在康庄、潮白河、大沙河、永定河、南口五大风沙危害区,在通往外埠的高速公路、国道、市道、县道干线公路和铁路沿线,在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在城区单位庭院和居住区,在郊区183个小城镇和3950个行政村,大力开展了义务植树和林木绿地养护工作,首都参加义务植树的总人数达6950万人次,完成总株数达亿株,成活率达88%。前山脸风景旅游区的绿化景观得到了提升,五大风沙危害区防风固沙效益得到巩固,水源保护区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功能明显增强,重要公路、铁路、河道沿线初步形成了绿色走廊,城镇单位庭院和居住区绿化总量得到增加、绿化质量得到提升、绿化景观得到完善,首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提前全部兑现了北京向国际奥委会郑重承诺的奥运绿化7项指标。为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9年来,中直机关系统完成义务植树487万株,新建屋顶绿化面积5万多平方米,巩固保留义务植树基地8个,义务植树责任区面积万亩,创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76个。中央国家机关系统共有475万人次上山参加义务植树,完成植树量4000余万株,先后在京郊12个区、县巩固保留义务植树责任区64个、义务植树基地27个,义务植树责任区面积万亩,创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418个。驻京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大 2 力开展“绿色营区”、“生态营区”创建活动,提升了营区绿化美化整体水平,同时积极参加首都绿化美化建设,在重点绿化工程、护林防火等工作中,发挥了突击队、战斗队作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各级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联合开展建设“劳模林”、“青少年成长林”、“身边爱绿、身边护绿、身边建绿--巾帼携手共建绿色北京”等主题活动,极大调动了广大职工、妇女和青少年绿化首都、美化家园的积极性。市教委组织全市大中小学生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把育人和植树有机结合起来。一些社会单位、团体以及驻华使节、国际友人等通过栽植纪念林纪念树、参加林木绿地认建认养活动、参与林业碳汇、参与“城乡手拉手、共建新农村”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支持首都绿化美化建设,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公路、铁路、水务、矿山、地铁、首农集团等部门单位在抓好绿化造林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做好林木养护、有害生物防控和护林防火工作,促进了首都生态环境的改善,确保了首都生态安全。
(二)开展义务植树运动,促进了首都城乡资源统筹,推进了首都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29年来,赴郊区参加义务植树的中央、市属义务植树单位保留义务植树基地74个,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绿化、生产、休养三结合基地36个。义务植树责任区和基地推进了首都义务植树规范化、科学化、基地化、制度化发展,加强中央、市属单位 3 与农村的交往、了解和支持,密切了城乡关系,加强了城乡统筹,搭起了联系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义务植树单位在责任区帮助农村引进资金和项目,开展修路、打井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传播先进思想理念、沟通城乡信息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民就业、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在中直机关绿委办、中央国家机关绿委办、驻京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全市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区县、街道、乡镇地区绿化办的共同努力下,中央、市属、区县属单位和社会各界,通过提供绿化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提供绿化资金和苗木等绿化物资、提供农林产品销售市场信息、直接参与植树劳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以义务植树为主题的“城乡手拉手、共建新农村”活动。目前,已有35个中央单位、192个市属单位、635个区属单位和55个驻京部队与682个村结成对子。近五年来,通过城乡手拉手活动已累计向郊区提供绿化扶持资金万元,植树万株。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促进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三)开展义务植树运动,提高了市民的绿化意识,推动了首都社会文明新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