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169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7分钟。
小学美术论文范文 第一篇
论文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误区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小学美术审美教育至少存在着三个方面的误区:一是在认识观念层面上,把审美教育当作一种教学手段或工具,而不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审美教育的目的性。二是在美术教育和其他教育关系协调上,把自己和智育、德育片面地对立起来,往往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和智育、德育的有机联系。三是在具体实施上,与其他学科审美教育等同起来,没有对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的本体加以研究,而是泛泛地采取了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
首先,在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的观念上,往往把审美教育当做一种教学手段或工具,而不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审美教育的目的性。
审美教育究竟是一种手段还是教育的目的,这是一切学科进行审美教育必须首先解决的命题。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育中一个比较普遍的观念则是把审美教育当做一种改革的利器或工具,虽然承认审美化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是,并不是提升到人的发展目的性这个层面上。一个普遍存在的观念是认为学校美术教育既然不等于“美育”,那么,学校美术教育的任务,就不只是对学生施以“美育”,美既不是美术的唯一内涵,又不是美术的中心任务。美术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存在,而非仅美的存在。所以,小学的美术教育自有其内在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独具美术学科内涵特质的教育理念[1]。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认识并没有问题,至少符合美术学科自身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但是,如果从教育发展的深层结构上分析,这样的认识就是片面的。
不论美术教育如何改革和探索,都必须遵循教育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即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就当前教育与人的发展方式而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通过知识的灌输,把人发展成为智者,例如当下的智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来实施教学;二是通过伦理道德的教化,把人发展成为道德的个体,如当下的德育就与此直接相关;三是通过审美教育把人从动物性的感性状态中摆脱出来,又不让人落入伦理道德的桎梏,而是把人发展成为鲜活却不失道德、文明而不失感性的生命个体,例如当下的审美教育就是以此为教育本体。这三种教育方式分别对应真、善、美,都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三者之间并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正如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1906年的《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的教育的宗旨,“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但是,如果从一切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的角度上说,无论是从生命个体的重要性还是从社会最终完满状态的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既不是智者也不是道德个体,而是审美状态的人。对此,西方著名的教育家、美学大师席勒很早就提出过人的发展最终应该实现从感性形式、理性形式向审美形式的过渡。完美人性的实现应该是通过“游戏冲动”即自由的审美活动协调二者的冲突与对立,就审美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只有美育才能够充当从感性到理性,并且在得到理性后又不抛弃感性从而在自己的身上建立起完美人格的桥梁。换句话说,美育可以塑造出感性与理性的和谐,达到人格的自由之境[2]。而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也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来发展”。由此可见,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教育对象知识如何丰富,道德如何高尚,而是一个审美的自由的人。
小学美术审美教育同样如此,如果出于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美术知识或者良好的道德观念,那么,这样的审美教育就只能把审美当作一种手段和工具,虽然可以很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但是,不可能从本体上塑造和改变人的生命的理想状态。只有在美术审美教育观念上采取马克思说的“按照美的规律发展”的理念,才有可能确保美术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终极目的发展的方向,这正是我们当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严重不足之处。
其次,在小学美术审美教育和其他教育关系协调上,当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把自己和智育、德育片面地对立起来,往往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和智育、德育的有机联系。
由于美术审美教育的实施必然涉及其他教育方式,尤其是智育和德育,所以,如何认识和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于审美教育自身能否顺利实施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对于维护教育发展全面的个人也有着内在的血脉关联。就我国当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而言,教育者在三者关系的认识上往往过分地凸显不同教育方式的差异性,盲目割断了三者之间相互支撑的内在联系性。正如上文所述,单纯地从人的发展而言,智育、德育和美育并无优劣轻重之分,只有在人的最终发展目的层面上,我们认为审美教育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发展审美教育就必须割断与智育、德育的联系。
事实上,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的顺利实施不仅不排斥其他两种教育方式,相反,更需要他们的积极配合。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最起码的知识素养的学生可以通过审美教育获得提升,也无法想象一个毫无道德观念或者道德观念极差的学生能够在美术审美教育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西方美学大师席勒强调人最终要实现从感性形式、理性形式向审美状态飞跃一样,离开了智育和德育对生命个体前期的培养,就无法实现审美教育对人性的最终升华。正如古希腊的酒神和日神,在尼采看来,两者相对立甚至是激烈斗争,不仅不是坏事,相反还是双方肯定自身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两者因为矛盾的消失而走向和解,随之而来的则必定是一个没有神的渎神时代。然而,遗憾的是,当前人们对小学审美教育的认识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美术审美教育扭曲为一种单纯的审美,放弃了知识的力量和道德的作用,这样的审美教育既不是真正的审美教育,同时,也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相违背。
最后,在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上,当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把小学美术审美教育与其他学科审美教育等同起来,没有对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的本体加以研究,而是泛泛地采取了美学中的审美概念。
小学美术教育既遵循一切教育的共性特征,同时,也因为自身独立的美术本体而呈现出学科自身特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美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实施审美教育,换句话说,审美教育虽然具有诸多共性的特征,但是,在具体落实到不同的学科门类上,就应该遵循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决不能把审美教育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或者教条强行比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当前的小学审美教育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误区。只要谈到美术审美教育就是一大堆的美学概念,而这种的美学概念也同样出现在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等学科上。我们并不否认审美教育在具体实施中的通用性和相似性,但是,既然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有别,就应该在审美教育上体现出差异性。美术教学的内容是以美术作品为主要形式的,那么,嫁接在美术作品教学上的审美教育就与语文教学中的语言、体育教学中的身体动作、音乐教学中的旋律声调等等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注定了美术审美教育应该突出“有意味的形式”这个最基本的美学范畴,而不是其他的美学路径。否则,美术中的审美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审美教育又有何不同呢?
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是我们素质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做到顺利地实施审美教育,固然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充满激情的探索,正如_曾经说的,一个民族想站在时代的巅峰,就一刻也不能放弃理性思维一样,我们对待小学美术审美教育也同样需要及时进行理性的反思。惟其如此,对小学美术审美教育中出现的误区进行理论阐释,才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茅庆艳.浅谈小学美术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09,(1).
[2]张兴龙.王国维美育思想与完美人格的塑造[J].美与时代,2007,(8).
小学美术论文范文 第二篇
一、走进家庭,寻找民间艺术
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民间艺术的影子,例如,贴在窗户上的窗花、沙发上的雕饰、家里的杯盘碗盏以及各色工艺品等,这些都是民间艺术的体现。许多看似平凡的旧器具,其造型和技艺却渗透着民间艺术家的匠心独运。让学生走进家庭寻找民间艺术,可以让他们懂得民间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民间艺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同时,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开发美术教学的资源,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次,我模仿央视的“寻宝”节目,让学生把家里的“宝物”带到课堂,并要他们了解“宝物”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然后在展示宝物的时候讲解给全班听,让大家来评一评这件“宝物”是否恰如其分。学生都觉得很有意思,有的把家里的古玩拿来了,有的把旧铜钱拿来了,还有的把花瓶也拿来了,一时间,课堂成了一个微型的“民俗博物馆”。通过“展宝”环节的介绍,学生了解了不少民间艺术的知识,并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走访校外,追溯民间艺术
2011年教育部在出台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这条规定鼓励小学美术教师去积极开发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源于民间,走访校外,走进民间,追溯民间艺术的来龙去脉,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及当地文物资源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从而对我国的民间艺术产生敬佩之情,激发学习兴趣;参观图书馆,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民间艺术的了解,包括其发展历史、艺术价值、工艺流程及有关的逸闻趣事。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例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下乡,带领他们走进农家,随时收集隐匿于民间的艺术。在农村,学生看到了古式的建筑、古老的家具,还有草编、纸扎等,也许在学生看来,这些质朴的农民就是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上,学生接触过一些以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绘画。当这些景象和人物真正映入他们的眼帘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震撼于画家高超的写实技巧和表现力。
三、走进节日,感受民间艺术
我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聚集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舞台。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人们在这些节日里挂年画、贴春联、剪窗花、赏花灯、猜灯谜、赛龙舟、做祭祀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堪称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教师如果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节日,让他们亲身参与民俗活动,体验民间美术在节日中的特色表现,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提高动手能力。有一次,我在年关将至、寒假之前组织了剪纸比赛,要求每个学生根据“春节”这个主题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剪成窗花,然后全班投票表决,评选出“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工艺奖”等奖项。为了保证比赛公平,我要求学生在窗花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并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自己的作品,主要是创意和寓意。由于比赛形式比较新颖,加上寒假将要来临的氛围,学生热情高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剪出了一幅幅非常具有创意的窗花,例如,有的学生剪出了奥特曼,有的学生剪出了牡丹花,有的学生剪出了福娃,介绍语也很有意思,有的是“花开富贵”,有的是“年年有余”,看到这些美丽的窗花和美好的祝福语,学生似乎感到春节已经来临了。由于学生表现都很出色,除了最佳奖之外,我给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份新年礼物,并要求学生在春节那天把自己的作品贴在自家窗户上。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一定会更加喜爱剪纸艺术。
四、走近艺人,体验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的魅力不只在于欣赏,还在于制作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走近民间艺人,有条件的话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定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民间艺术。每个地方都会有当地独特的民间艺术,例如,北方城市的捏面人、织纬编,苗族的绣苗绣、剪苗花、做苗衣等,只要有民间艺术存在的地方,就会有民间艺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艺人的工作坊,也可以请艺人进课堂,从而让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艺。有一次,我邀请了一位擅长编织的民间艺人到课堂上讲课,学生一个个睁大了眼睛,认真地看着艺人编织,不放过他手上的任何一个编织细节。最后在艺人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开动脑筋,按照自己的构思,编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积极性很高。有了这些成功的体验,我把一些相关的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较轻松地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民间艺术来自于民间,它的艺术形式、表现特点贴近生活,容易被人理解。小学美术结合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小学美术论文范文 第三篇
摘要:
美术就是人类对于美的理解与感悟,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丰富的育人资源。小学美术在小学育人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小学美术在教育中独特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创造美的能力的提升以及健康审美心理的塑造等,对于小学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美术;美术教育;育人功能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才,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三观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教育生涯的基础阶段,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将美术作为小学阶段教学育人的一种途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育人功能,并与审美功能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美术教育育人的功能价值
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而美育的重要内容就包括提升审美意识,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本身就有陶冶情操的功能,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将美术应用于小学教育中,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增强学生对于事物美感的体验,帮助学生培养发现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另外,美术教育的独特性在于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艺术,认识国内外优秀文化艺术成果,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在陶冶学生个人情操的同时发展个性。尤其是201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艺术教育(包括美术教育)对于渗透德育的重要作用,特别指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特别点明了美术立德育人的独特功能。简单地说,美术的育人功能价值主要表现在能够培养发现美、追求美的情感与情趣,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个人修养、综合素质、艺术创造力、逻辑思维方式、审美能力等多方面有重要影响。
二、小学教育中美术育人的内容
了解了美术的育人功能,利用美术学科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有效渗透到各个环节中,构建小学美术教育的育人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小学阶段的育人质量。
1.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创造美的具体实践活动都与美感密切相关,也与在实践过程中的思想和情感相联系。小学阶段,美术教育之初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有了对美追求的思想意识与情感,才能够更好地在美术世界里徜徉。首先,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其成长的主要场所,美术学科育人,只有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情感,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美术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美术的魅力;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形状等元素的感知与体验,培养学生对于于美的认知与情感。其次,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情感,引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发现家乡的美、社会的'美。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情感,通过欣赏_漫画、参观纪念馆、鉴赏各类展现民族气节的艺术浮雕等,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学生个人的审美意识与能力进一步提升。
2.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
美术的育人功能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良好的品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美好的德行。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可塑性非常强,在小学美术德育渗透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尊重生命、团结友善的教育理念,这也是育人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悟。当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信仰,形成对艺术、生命的敬畏,就有对真、善与美的正确感知,从而拥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
3.创造美的能力的提升
小学美术论文范文 第四篇
摘 要:高师美术教育对美术学科性质及价值功能的认识要转变;要突显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范性和示范性;要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平台。这样才能实现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衔接,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美术教育的优质生态循环系统。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 衔接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唐山师范学院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衔接》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001024
高师美术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本论文希望探究方法对策,实现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衔接。
一、对美术学科性质及价值功能的认识要转变
高师美术教育囿于专业式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思维模式,对美术学科性质和价值功能的认识还停留在学科本位上,其具体表现有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局限于狭隘的程式化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等。且与其他学科发展相比,美术教育又被推到一个边缘位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美术教师缺乏动力。由于强调学科本位,美术教育应该发挥的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巨大作用被忽略掉了。
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艺术的崇高使命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性,这应该成为高校美术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而且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①美术课程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要“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总之,它的立足点是“学生本位”。
高师美术教育要想培养出满足中小学美术教育要求的合格师资,就必须改 “学科本位”为“学生本位”,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实行素质教育,注意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它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有为人、为艺和为师的素质,而且是三种素质有机统一于一体,真正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二、突显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范性和示范性
高师美术教育的特点就是师范性, “事实上,正像医生、律师、工程师一样,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就必须有相应于这一职业的知识、才能、态度要求,开设教育课程,体现师范性,正是有助于大批的师范生尽快地系统地满足这些要求,有效地适应教育工作”。②那么怎么突显这种师范性呢?
具体做法就是高师美术教育要从侧重“学科专业性”向“学科专业性”与“师范职业性”并重发展。首先,高师美术教育本身要对大学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所谓“堪为人师而模范之”,高师的学生们,正是在大学的课堂上,想象着自己未来作为教师的样子,也就是说大学教师对他们具有职业示范性。所以大学教师自己先要有师范意识,注意自己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关心教育改革和实验、掌握先进的教育技能、善于了解与联系学生、有意识地联系中小学美术教育、注意指导特殊学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教育科学知识等等。
事实上,很多高师的大学生毕业后在一定程度上是模仿在大学里所学,从方式方法的运用到所传授的内容、教育教学的态度等都如此。到他真正适应和完全熟悉中小学美术教育,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到唐山一所小学,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和从事本年级数学、语文教学工作,上课时他却一时难以从大学所耳濡目染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所以表现出明显的力不从心。他说感觉大学学的东西离这个课堂太远了,一切都要从头来,看似简单的东西却不知道怎样传授给学生,所以有时他上课上着上着就上不下去了,只好临时去找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这位大学生身上折射出高师缺乏师范性带来的弊端,也是高师教育忽略师范性的必然,它所培养的学生无论是从教师职业的技能层面还是从知识层面都呈现出捉襟见肘的窘态,可以说是不合格的。
在学科综合性日趋加强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也必须迎头赶上,加强学科融合。因为“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师美专的技能训练课程占到课时总量约65%―70%,其余除师范类通识课程外,美术史论课程仅占6%左右,且由于种种原因,其他艺术门类的选修课及讲座开设甚少,从课程量上难以承载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需求”。③这也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的现状。
首先是摆脱重技轻理,实现美术专业技能与美术史论课程的融合。因为“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之间在总体上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美术史课程学习情况的好坏影响着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尤其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水平的高低。对美术史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一般可以简明地表示师范生毕业后从事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水平,是预测在校师范生(未来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很有价值的指标。”④在此基础上,注意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营造广泛的文化情境,把美术学习当成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再就是实现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技能的融合。师范生要掌握广博的教育科学知识,并注意把它们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尤其要重视师范生的实习工作,保证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在上面三个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学科专业性”与“师范职业性”的融合统一,实现师范生的为人、为艺和为师于一身,方能在毕业后从容应对中小学美术教育。
三、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平台
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平台的关键在于提供高师美术教育和中小学美术教育有效衔接的机会,使二者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共同发展。这儿提供两种现成的模式希望对高师美术教育起到作用。
目前一些学校采用顶岗实习,为期大约一个学期。其具体模式是安排师范生到中小学教学,先由当地学校教师指导一个月,然后当地学校教师就到实习生所在学校进修,其原来工作岗位就交给这些实习生,实现其顶岗实习。这里如果在几个环节注意搞好高师与中小学的合作与交流,就能使顶岗实习避免流于形式且富有成效。一是加强高师教师尤其是教学法教师与中小学专业教师的沟通对话,由他们共同切磋,共同指导实习生。二是大学的顶岗实习可实行定点实习,这样便于在长期合作中摸索经验发现不足,也便于双方的合作交流逐渐深化。再一个环节就是保证实习学校教师进修的质量,使他能通过进修接触到大学的先进理念、方法等。再有,高师既可以安排教师尤其是教学法教师到当地中小学进行调研、锻炼,以便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及改革的实际情况,在对师范生的培养上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高师也可以邀请中小学教师直接参与教师培养的队伍中来,以加强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澳大利亚的大学非常关注当地中小学的的课程改革,因为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面向当地中小学。如果不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计划上与当地中小学保持密切的联系,那它的毕业生就有可能被当地中小学拒之门外。
总之,实现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衔接,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美术教育的优质生态循环系统。所以,方法探索已成必然。
参考文献
[1] _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
[2] 周川.悉尼大学的师范教育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85(1):31.
[3] 于平.高师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相互衔接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53.
[4] 徐兰兰.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的价值――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学习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教育研究,2009(5):70.
小学美术论文范文 第五篇
【论文关键词】教育机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
【论文摘要】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迫在眉睫,从整体上看,应从加强教育监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加强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力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发美术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切实重视、解决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使长期被冷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也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目前仍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影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的多方努力,方可达成。
(一)加强教育监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
要改变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严重滞后的现状,首先就要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领导对美术教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使其明确美术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学生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从农村教育实际出发,端正艺术教育思想,摆正艺术教育位置,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的科学育人观,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支持农村艺术教育事业,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使美术课真正成为一门不可取代的必修课。再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制定相应措施,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改革旧的教育评价体系,消除学科间的主、副之分,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尽早制定出一套操作性较强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引导和促使学校教育朝着素质教育方向迈进。
(二)加强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学设施是保障学校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针对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的现状,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切实重视,把美术教育与主科等同对待,逐年增加对美术学科的经费投入,从实际行动上消除主、副学科差异,并根据《新课程》要求,按普九标准配齐美术教学所需的各种教学设备,改变以往教师仅以粉笔和黑板进行教学的落后状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办学条件,使美术教学活动在农村中小学得以顺利开展。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对各学校器材配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落实。而对于那些受客观条件限制的,一时难以按标准要求配齐各种教学设备的偏远、贫困地区学校来说,也应根据自身条件,想办法改变过去那种一穷二白的现象,逐步提高美术教育设施,因地制宜地创造相对较好的美术教学环境,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教学保障。当然,由于各地区在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上的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办学条件的差异性很大,要想在一夕之间让所有学校都改善办学条件,配齐学科所需设施,显然是不现实的,但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就此无所作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力量
针对农村中小学美术师资力量薄弱问题,首先,各级部「1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力吸收毕业于各高校的、受过专业培训的美术专业人才来担任美术教学工作。对于那些暂时无力引进人才的学校,也应根据自身条件,培养一些在职的、有美术专长的非专业教师兼任美术教学工作,以弥补美术教师匾乏现状,保证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应大力加强师资培训工作,提升师资水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根据师资情况,有计划地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并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加强农村中小学间的校际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以加快美术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美术师资力量。再次,美术教师也应从自身做起,加强自修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以更好的适应其教学工作。
(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发美术教学资源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首先应突破各种瓶颈限制,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勇于创新,灵活运用现有教材,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识规律,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富于趣味的、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针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摆脱传统教材的束缚,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民族民间乡土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彰显美术教育的区域性特征,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事物和活动中,充分感受民族精神,了解民族文化,以此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实践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更为直观和形象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增强学习兴趣,使教与学更好地融为一体。此做法既可丰富和弥补原有教材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适应性不足的特点,又可解决学生因经济条件限制而无力购买学具的情况,使学生在无需投入太多财力的情况下,即可愉快地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丰富多彩的资源来接受美术教育,进行经济实用的美术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只有在真正认识到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切实重视和解决好影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才能真正促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不断朝着素质化方向迈进,得到健康发展。
上一篇:个人抗疫工作简述范文精选42篇
下一篇:健康档案评估结果范文大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