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387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6分钟。
服务贸易合同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俄;服务贸易;文化认同;竞争力;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中俄经贸合作关系已步入全面提速的快车道,中俄两国服务业在维护一国经济和政治利益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所表现出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念、思维差异等具体形式阻碍了中俄经贸进程的顺利进行。因此解决和避免两国间因多元文化和异质文化所产生的文化休克、文化壁垒、文化堕距等商务沟通问题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对中俄贸易关系的关注度伴随着中俄两国伙伴关系的不断亲密而逐年提升,所以,在服务贸易领域分析中俄文化差异,对消除两国间经贸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与阻碍介质有着重要意义。文化互通需融合,文化认同是解决差异的最佳途径与方法,但在文献查询中发现在利用文化认同理论去解析中俄服务贸易中出现的语言问题、文化问题的研究凤毛麟角,探求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研究更是鲜不多见,所以,选题与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概念的界定
(一)文化认同
所谓文化认同(Culture identity)指个人对于一个特殊文化或族群所具有的归属感。它不仅影响到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定,社会群体的角色,还影响到民族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持,国家的意识形态维持与升华,不同的宗教与文明形态之间的理解,甚至当代的国际政治格局。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身份定位问题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民族索要维系独特文化的手段之一。
(二)服务贸易竞争力
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定义是以全球化为背景,以提高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为目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服务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增加值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服务贸易竞争力概念的给出突破了出口创汇能力这一指标来界定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局限性,重点强调均衡涵义。
二、中俄服务贸易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的根由与表象分析
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必然会在导致沟通过程中出现语言壁垒与理念偏差的社会表象,继而在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出现因文化差异产生冲突与摩擦的事例也时有发生,如何解决冲突并开创“和平发展”的国际合作关系成为各国文化学者的关注话题。从宏观视角分析,在中俄服务贸易过程中因文化差异产生贸易摩擦和冲突的根由与表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 世界观的差异成为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俄罗斯人崇尚精神文化,轻视物质功利,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是万物之心等思维形态;而中国人则认为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彼此依附与繁衍,人类自身要融入自然,开发自然。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与自然观,它决定人对事物的根本态度,所以,在中俄服务贸易的旅游行业,因文化冲突而产生摩擦的典型的案例对象是导游与游客间的文化冲突,譬如俄罗斯人不善于中庸之道,不善于妥协,不善于追寻绝对真理;而中国人则与之相反,善于迎合与谦逊,待人接物都以和谐共处作为基本沟通底线,即便如此,在短期的旅游观光过程中,经济投入必然出现利益纷争,导游有其营销的目的与手段,但可能从另一角度违背了游客的购物心态,这种常态的利益纷争最终会引发两个对立面之间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本色呈现,从而出现摩擦与冲突,这也是在旅游服务业中很难解决的表象之一。
(二) 经贸管理模式的差异促使文化冲突升级
(三) 民族传统理念扩大了文化冲突的时限宽度 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最根本的特征在于非理性主义、极端主义和情绪化,尤其是情绪化把俄罗斯人引向宿命论、乌托邦和神秘主义,而这种情绪化有利有弊,在服务贸易领域它可以表现出热情奔放、同情善良,也可以表现为优柔寡断、喜怒无常,时常在做事过程中富有艺术气息而不在意行为后果。这点却相对于中国人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注重民族气节,遵从民族和善文明,更为关键的是能够做到深思熟虑,行事前多顾虑利弊与成败,大局观念优势化是很多中国企业的运营之法。在旅游行业中,企业管理模式和行为的发展固化了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之间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俄罗斯民族横跨欧亚两大洲,虽多数领土坐落亚洲,但西方文化的影响颇深。可以说俄罗斯民族兼有东西方文化的双重特征,但西方文化影响较多,与中国的民族传统理念偏差较大,对助力两国间的服务贸易产生的文化冲突起到了不可推卸的消极作用。在中俄旅游行业中,民族传统理念的不同影响着两国旅游企业之间合作经营目标、市场选择、管理方法与理念创新等问题的不同看法。例如在市场选择上,中国旅游业重视经济利益丰厚的旅游项目与旅游方式,而俄罗斯更注重俄罗斯精神文化熏陶,多注重俄罗斯博物馆、剧院、城堡等俄史文化的开发,但经济效益却无法给中国旅游企业带来相应的利益,其原因在于仅对精神文化的洗礼无法创造更多的购物商机,但就这点就很容易造成双边企业间市场开发与利益纷争的冲突加剧,将文化引发的冲突时限延长。
三、文化认同提升中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总体思路
运用文化认同理论消除或降低中俄服务贸易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是从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视角的综合治理办法。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的文化特性决定了人与人、人与企业的交往和沟通方式,宗教信仰、种族文化与社会规范以及语言都会促使两国、两企间的文化纷争,最有效且最为持久的方法就是促进两国间文化的认同范畴的缩小,理念偏差的降低,从而实现服务贸易经济额的迅速增长。[3]但从旅游服务贸易来看,它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邻邦友好的中俄两国,旅游业的创汇能力不亚于能源企业的交易值。其提升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
(一) 实现多元文化的参与与认同
实现多元文化的参与与认同是指通过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融合,用不同文化视角适应东道主国在经营理念与模式上的政策思路。中俄服务贸易过程中,合资、合营企业间要从自身文化体系出发,按照自身固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重新审视外来文化与运营模式的基本形态,使两国、两企间的经贸模式首先在理念和文化结构上实现认同与融合,既保留本国文化的本质,又不伤害俄罗斯文化的特性。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不同文化群体的企业文化就会形成共同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归属感,从而使合作企业根据企业目标和战略的需要建立企业共同经营理念和新型的企业文化。
(二) 理性对待文化冲突,合理营造文化认同环境
不同文化的差异产生文化冲突,是跨国公司或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促使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处就需要运用媒介手段,其理论方法之一是运用文化认同理论,而另外就需要为解决冲突,达成共识提供良好的认同环境。文化认同的规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冲突-认同-冲突,往复延续的过程让文化在出现差异时不断定位身份感,当身份确定后就会出现身份差异产生的分析效应,逐渐产生冲突,继而在冲突碰撞中实现文化认同,实际上也是新文化的诞生或身份感的变换,随后又出现冲突和摩擦,这个过程的循环性推动了文化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所以,冲突并不可怕,理性对待冲突就是更新维护文化认同环境的过程。
服务贸易合同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美服务贸易;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汹涌的背景之下,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度变革,以金融及信息革命全球化发展为特征的科学技术革新浪潮正在推动世界服务业加速发展。如今服务业占各国经济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已达70%,中等收入国家接近60%,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左右。随着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间的服务交换规模也在日益扩大,2009年,世界服务出口额达到了3.3万亿美元,数据来源于World Bank Database、BEA Database和中国商务部网站。
相比1970年的不足710亿美元增长了45倍,目前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已占世界贸易总出口额的1/5。同时,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服务贸易占比较大的国家在后危机时代较快地出现了复苏势头,其恢复速度快于依赖货物贸易的国家。由此可见,服务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流趋势已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中美服务贸易比较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服务贸易出口国,服务业高度发达。2009年,其服务贸易出口额已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15.4%,表现出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强劲优势地位。另外,中国服务贸易也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势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年均增长0.6%,但由于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服务产品竞争力较弱,在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双边服务贸易中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在整体服务贸易水平还是在部门结构等方面与美国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1.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发展持续稳定,国民经济贡献度较高
服务业对美国的GDP及就业影响较大,以2005年为例,服务业产值占美国GDP的70.93%,当年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2.47%。自1984年开始,美国服务业产值占当年GDP比重就已超过60%,可见,伴随美国服务业发展,其服务贸易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着。
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4 220.2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8 799.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3%。其中,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在1997—2003年间平均维持在28%左右,2004年达到30%并维持了4年,由于经济缓慢复苏,2009年小幅上升,达到33%。就服务贸易出口额总体而言,美国呈现上升态势,仅2009年有小幅下降。其中,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97年的2 560.9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5 091.8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1.99倍。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达到15.4%,世界排名第一位。美国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在1997—2008年间平均维持在16%左右,仅1997年、2005年和2006年在16%以下,其余均大于16%,2009年明显提高达到19.2%。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与其出口额类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由1997年的1 659.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3 707.6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2.23倍。2009年服务贸易进口虽有小幅下降,但其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达到11.9%,世界排名第一位。
(2)中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快,国民经济贡献度较低
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对中国的GDP及就业影响较小,以2009年为例,服务业产值占中国GDP的42.6%,当年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33.2%。中国经济结构中,由于第一、二产业占较大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较小,致使中国服务贸易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其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较低。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522.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2 86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4.5%,是美国年均增长率的4倍多。其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在1997—2002年间平均维持在10%以上,2003年下降为9.57%并保持到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再次下降,降为8.7%左右,2007—2009年又小幅上升并维持在9%左右。就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而言,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仅有2009年相比2008年下降12.11%。其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97年的245.0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 286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5.25倍。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为3.88%,世界排名第五位。然而,中国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仅是美国的1/4。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在1997—2007年间由16.30%下降至11.91%,2008—2009年稍有上升维持在12%以上。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与出口额类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由1997年的277.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 582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5.7倍。虽然2009年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前十位国家中,中国是惟一与2008年相比没有出现下降的经济体(德国和英国进口额分别为2550亿美元和1600亿美元排名第二、三位,美德英进口额同比均出现10%左右的降幅),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为5%,世界排名第四位,但服务贸易总量只占到美国的1/3。 服务贸易结构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各部门发展比较平衡
美国服务贸易自1971年起持续保持顺差状态。其中,1986年服务贸易顺差仅103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较高历史水平,增至902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7倍左右。2007年服务贸易顺差突破千亿美元,为1 296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出口5 048亿美元,进口1 296亿美元。2008年和2009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持续增加,2009年服务贸易顺差额相比2008年虽下降了4%,仍达到1 384.2亿美元。
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出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分别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运输和金融服务,其出口额各自分别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4.17%、17.63%、16.75%、15.65%和11.82%。同时,政府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通讯、建筑服务分别占比4.15%、3.18%、2.58%、2.09%、1.75%和0.24%,合计在15%以下。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中,进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分别是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保险服务,其进口额分别占服务贸易进口总 额的25.27%、21.62%、13.91%和11.31%。同时,政府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通讯服务分别占比9.64%、6.62%、5.01%、3.92%和2.09%,而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建筑服务比重较小,分别是0.45%和0.16%。综合美国服务行业进出口所占比重,各个服务部门发展符合美国经济特点,没有出现比重极大的部门,即部门间发展未表现出严重失衡现象。同时,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服务部门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突出,在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2)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各部门发展有所失衡
中国服务贸易在1984—1995年间保持小额顺差,1995年开始出现逆差,后进入持续逆差状态,并且自2002年开始逆差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加入WTO后,服务贸易逆差更加显着。其中,2004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最高值95.5亿美元,2004年以后服务贸易逆差呈现小幅缩小之势。但2008年和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115.6亿美元和296亿美元,2008年服务贸易逆差额比2007年增长51.9%,2009年比2008年增长56.1%。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和旅游,逆差额分别是230、106、97和40亿美元。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旅游服务贸易占比第一,2000年达到53.34%,自2004年之后呈现递减趋势。运输服务贸易占比第二,且在2000—2008年间占比逐年上升[1]。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通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贸易占比最小。可见,中国一直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与传统服务贸易相比差距较大。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呈现逐年缩减趋势,如旅游服务部门,而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占比逐年递增,尤其是咨询服务,2008年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12.33%。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中,进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分别是31.67%、22.75%和14.55%,合计70%左右。同时,咨询、保险与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分别占比8.52%、8.02%和6.49%,而建筑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分别占比2.75%和1.99%。通讯、金融、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占比较小,合计为2%以下。综合中国服务行业进出口占比,部分行业占比极大,中国服务部门出口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 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多元,涵盖多个经济体类型
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墨西哥、爱尔兰、法国、瑞士、中国和荷兰是2008年美国前十大服务出口市场,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55.19%。在前十大出口市场中,欧盟成员国占据五席,包括英国、德国、爱尔兰、法国和荷兰,合计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27.77%。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百慕大、法国、墨西哥、瑞士、印度和爱尔兰是2008年美国前十大服务进口来源地,占美国服务总进口额的56.29%。在前十大进口市场中,欧盟成员国占据四席,包括英国、德国、法国和爱尔兰,合计占美国服务进口总额的26.45%。事实上,欧盟、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和瑞士分别是美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
欧盟是美国服务出口最大的目标市场,2008年,欧盟27国进口美国服务项目占全美服务出口总额的37.3%。同时,欧盟也是美国服务进口的最大来源国,从欧盟进口服务的增长率也高于从其他国家的进口增长率。就地区性而言,西欧和中欧国家是美国服务贸易的主要伙伴,交易多集中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及通讯服务。加拿大和日本是美国服务第二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分别占比8.71%和7.84%。加拿大与美国无论是地理位置、生活方式还是经济环境都有极大相似之处,因而加拿大不仅是美国服务输出的主要接受国,还是美国服务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方面体现尤为显着。近年来,伴随着美国日益重视亚洲和环太平洋服务市场的拓展,韩国从1987年开始逐步成为美国生产出口的最大国家,同时,新加坡、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服务市场增速很快。据WTO统计,2008年美国与中国双边服务贸易额为260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占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7%。其中,美国对中国服务出口160.9亿美元,同比增长13.3%;进口99.2亿美元,同比增长12.8%。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顺差额为61.7亿美元,同比增长14%。
综合看来,欧盟、加拿大、日本、瑞士、墨西哥和中国等国家在美国十大服务出口目标国之列,也是美国十大服务进口来源国的一部分。可见,美国服务贸易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同时也包括墨西哥和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呈现出市场多元化特点。
(2)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集中,侧重发达国家和地区
2008年,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是中国前五大服务出口市场。香港地区、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是中国前五大服务进口来源地。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市场集中在香港及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东盟各国市场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才有所提升。
香港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因素等特点,一直是中国服务出口主要目标市场,在旅游、运输、建筑服务和咨询服务方面体现尤其明显。在旅游服务方面,中国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占比60%左右,其中香港地区是旅游服务中的最大进出口市场。在运输服务方面,香港地区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占中国运输服务出口总额的33%。在建筑服务方面,香港地区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也是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东盟。此外,香港地区是中国咨询服务第一大出口市场,在咨询服务进口方面,香港地区和欧盟占据中国咨询服务市场50%的份额。近年来,伴随着东盟的日益强大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东盟不仅逐步成为中国货物贸易的主要市场,而且逐步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伙伴,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服务市场增速较快。与此同时,伴随中国经济增长,欧盟逐步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服务贸易重要合作伙伴,在建筑、保险、咨询和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方面贸易联系日益紧密。 服务贸易体制法规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较健全
美国服务业长期保持的比较优势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与美国重视服务贸易发展密不可分,表现为美国完善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健全的法律法规。鉴于国际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差异,不能通过关税措施对服务贸易实施保护,所以一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规范对该国服务贸易发展意义重大。
在服务贸易管理制度方面,美国服务贸易管理机构主要是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2]。其中,商务部负责服务贸易的具体管理工作,如统计服务贸易数据、制定服务贸易政策等,贸易代表办公室则具体参与和负责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谈判和协调等事务。这种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强大的谈判能力不仅能将有利于美国自身的贸易政策贯彻到世界服务贸易体系中,还能加强美国对服务贸易的执行与监督能力。第二,实现贸易促进和贸易救济相结合,在积极促进和扩大服务出口的同时,能够快速针对服务进口及国外服务 企业对国内服务业带来的损害采取多种救济措施。
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方面,美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以国会和联邦政府行政命令为主[3],包括了对外贸易综合法案中的部分条款、对各个服务部门立法的相关条款和针对部分行业专门规定的市场准入制度等,但是各州也会单独对服务贸易立法,如保险业和专业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和限制法令就是由美国各州各自制定的[4]。此外,美国各州也会依据自身优势行业制定服务贸易支持政策,如针对证券交易、企业产权等方面分别制定了《证券交易法》、《商标法》等。
(2)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国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究其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存在失衡,配套的立法工作没有快速、全面展开,导致中国还未形成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服务行业。所以,改革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健全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国服务贸易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服务贸易管理制度方面,中国服务贸易相关战略和政策主要由商务部通过服务贸易司具体制定和协调,隶属于商务部的服务贸易司还承担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双边及多边国际谈判等事务。但在实际中,以上大部分工作是由中央其它部委及地方政府执行。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第一,服务贸易整体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各2024职能部门相互之间衔接不到位,降低了服务贸易管理效率,不利于中国服务贸易与国际市场接轨。第二,多头管理现象导致中国对服务业的划分标准、统计口径等缺乏统一性,这与世界发达经济体间缺乏一致性,在贸易往来中易引发摩擦[5]。
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方面,中国服务贸易立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为核心,以国家颁布的外资法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各部分制定的具体规定为支撑,具体规范中国服务市场。一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相比中国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中国虽然在近几年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海商法》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但互联网通讯、电子商务等许多领域仍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此外,在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之间,仍然存在有漏洞、有矛盾的现象,这严重削弱了中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二、后危机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综合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服务贸易的领先优势来源于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间已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具体而言,美国高度发达且结构合理的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保证了美国服务贸易的全球持续领先地位。服务出口的不断扩大吸引了国际更多资本和人才流入各个服务行业,这样既有利于先进技术和各个生产要素有效结合,保证了服务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发挥,也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美国服务贸易在原来基础上逐步趋向于服务贸易方式的网络化、服务贸易内容的广泛化和多元化以及服务贸易区域的国际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简言之,就是“国内经济领先—服务业发达—服务贸易发展”的循环路线。当然,美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健全的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服务业立法是分不开的。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全球服务贸易虽然有所波动,但就服务贸易本身而言,其受到世界和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货物贸易,换言之,国际金融危机只是暂缓了各国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贸易蓬勃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后危机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将会呈现如下趋势。
1.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
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可以搞活经济,增强经济的灵活性,这样能有效应对外界冲击,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通过此次危机,各国充分认识到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产业结构将继续作用于服务贸易,驱动其快速发展。第一,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快,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将持续扩大。一是服务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其转移重心将从制造业转向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二是服务业发展有一定水平的国家,其服务业转移重心更倾向于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金融、保险和咨询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这些服务业也会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第二,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许多原本依赖于制造业的服务行业逐步独立出来,使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第三,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竞争加剧,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这给世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服务贸易自身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度、吸纳就业人数多的特点正好符合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新动力。
因此,危机过后,伴随着各国越来越重视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当前以货物贸易及传统服务贸易占较大比重的局面将得到明显改善,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将更加平衡。 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此次危机中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促使发展中国家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并逐步开放各自服务市场,涉及旅游、运输、保险、咨询、金融、计算机和信息等服务市场,吸引外国资本和国际人才注入本国服务业,通过提升行业资本构成和人力资本构成,全面融入到全球服务市场中。近年来,亚洲地区普遍的开放性政策为亚洲各国自身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机会,推动亚洲地区逐步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市场。后危机时代,无论是各国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开放服务市场,还是外部因素作用被动开放服务市场,毋庸置疑的是世界各国服务业将更加开放,各国将逐步实现“服务业—服务贸易—国内经济”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
伴随着服务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逐步开放,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尽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服务业竞争力差距较大,但这种差距最终会越来越小。为了扩大服务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全球服务市场上,伴随着服务提供者逐渐增多,出现同一市场存在多个服务提供者的局面,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
当代国际贸易已经从原来传统的货物贸易拓展到了涵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更广泛的领域。同时,伴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日益突出,服务贸易成为各国政府贸易保护的重点领域。第一,世界各国逐步开放相关服务业,服务业整体开放度不断上升,伴随全球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业各部门间融合度不断提高,新的服务贸易摩擦应运而生,这些摩擦不仅来源于发达国家,也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第二,由于国际服务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复杂化、服务范围的广泛化,世界服务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保护本国银行、保险、信息等敏感部门免受外来竞争纷纷设立贸易壁垒。第三,危机过后,在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缓慢复苏的进程中,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进程的差异性,部分国家为提高国内就业率和保护国内市场,贸易摩擦也从货物贸易各项产品向服务贸易单个部门及整个行业 扩散,这对未来产业遭受损害埋下隐患,由此进一步体现出服务贸易壁垒广泛化的趋势。
后危机时代,无论是世界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导致的服务贸易摩擦增多,还是由于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经济和国内市场设立服务贸易壁垒,其涉及服务业内容将更加广泛,服务贸易壁垒将更加普遍。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在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的背景下,中国应依据国情,加快国内相关服务业的发展,缩小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在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同时,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提升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1.加快国内服务业发展,强化微观主体竞争能力
中国无论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推动力度,还是服务贸易发展对经济拉动力度均不足,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无论是出口方面还是进口方面均较弱。因此,中国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国内服务业竞争力,缩小与美国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必须从提高微观主体竞争力着手,在加大服务业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重点关注服务业人才培养。第一,加大服务业各部门技术投资,鼓励自主创新。技术投资具体表现为相关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经济技术数据库、信息共享系统等,为技术创新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服务业不能一味引进而不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要保证科学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结合中国自身经济特点,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再创新,真正达到“科学技术—服务业—服务贸易”三者的循环效应。第二,注重服务业人才引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先进技术的引进必须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应,才能促使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发挥出来。因此,一是针对中国现有服务人员进行多层次培训,多渠道设立职业培训机构。二是依据中国服务业从业人数特点及其分布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适时调整高等院校及职业类院校相应专业设置。三是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引进高级短缺人才。通过人才培训、人才培育、人才引进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专业服务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缩小国内服务贸易逆差,把握服务业开放速度
服务业拉动经济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服务业只有个别部门如旅游、运输、建筑等发展突出,大部分行业及部门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在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和资讯类等新兴服务业表现尤为明显。所以,中国应以缩小服务贸易逆差为目的,积极扩大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的同时,分层次、有重点地开放中国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6],并控制服务业开放速度。第一,维持中国传统服务贸易固有优势,积极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一是加大传统服务部门的营销力度,提升传统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提高传统服务部门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如将旅游和文化相结合,衍生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借助中国丰富旅游资源,扩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二是重点发展运输服务贸易中的海运服务贸易。运输服务贸易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来源,而海运服务贸易在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比最大,2003年开始这一比重就已超过60%。伴随着中国海运运力的快速上升,积极调整海运结构,加大海运领域国货国运的比重,在遵循海运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下,政府通过引导海运企业联合与重组,提升中国海运乃至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第二,适度开放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掌握服务业各部门开放速度。一是适度开放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开放的同时,完善这些行业的竞争机制,提高其在市场机制下承受考验的能力。同时,通过采用和引进国际标准,促进国内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相关标准的规范化。二是关注经济安全。服务业掌控大量资金、技术、信息的流进流出,影响着国内市场的稳定。如果本国服务业尚未具备国际竞争能力,过快开放可能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在服务业开放的问题上,做到履行承诺但不做出超承诺的让渡。 拓展服务贸易地理方向,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来源地都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呈现市场单一化特点,这对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寻求大发展极为不利。一旦贸易伙伴中个别区域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中国服务贸易及相关服务业必定受到牵连,这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快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签订的进程,有效扩大市场半径,并拓展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有效地分散服务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和单一的风险。第一,对于已经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应强化其所涉及的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如在中国与新加坡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主要服务合作领域包括医疗、教育和会计等服务业,因此中国要根据自由贸易协定侧重点的不同,合理利用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有效促进中国卫生医疗、教育和财务会计等服务业的发展。第二,对于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中国与海合会、澳大利亚、冰岛和挪威等,一是在谈判进程中,加强并拓展服务业合作领域,保障双方在部分服务贸易领域做出重要承诺。二是积极推进谈判进程,争取早日实现自由贸易区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使双边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实现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第三,对于那些尚未与中国建立优惠制度安排的国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如在金融、保险、咨询等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中日本和韩国与中国有诸多合作,且日韩双方在以上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所以,中国在积极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基础上,需重点关注日韩具有优势而中国缺乏竞争力的相关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救济制度
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并不符合GATS要求。因此,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实际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法律法规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服务贸易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言,实现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性,同时,在贸易救济政策制定方面,经过全球经济危机后,更应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第一,从中国国内经济和就业增长出发,优先制定那些有利于环境、信息、能源、卫生医疗、交通物流及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以提高这些代表新经济的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无论是对现存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还是新制定相关政策,需要通过引入国际竞争政策推动这一进程。第二,完善现存服务贸易的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一是针对服务贸易风险分布的主要行业,及时跟踪国外相关产业及部门的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国外对中国某些行业进行知识产权调查的动向,迅速预警信息,实现预警信息从商务部到地方政府再到企业的顺利传递,同时实现预警信息从地方向中央政府的有效反馈。二是针对国外对中国服务企业贸易救济调查中的不合理、不公正做法,中国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应积极利用2024国家和地区的 司法制度进行申诉。三是中国政府应积极争取国际谈判主动权,要求外国取消具有歧视性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对国内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和敏感业制定具有保护性质的法律条款,达到保护国内服务业和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霄,蒋庚华.中国服务贸易商品结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9,(4).
[2] 杨丹辉.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07,(2).
[3] 焦克.中美服务贸易对比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09,(11).
[4] 谢康,陈燕,黄林军.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政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12).
[5] 陈松洲.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
服务贸易合同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经贸合作;中国;东盟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2-0073-07 收稿日期:2009-09-11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而基于“服务贸易”视角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并于2007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中国与东盟迎来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新契机。由此,研究内容发生了变化,从探索双边服务贸易合作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王粤,2005)转向双边服务贸易比较和具体合作的研究(王娟,2008;杜秀芳,2007)等。但是,双边开展服务贸易作用的理论支撑缺乏实证研究。本文主要针对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对各自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比较
(一)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规模比较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在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且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远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上起步早,基础均好于中国;虽然各国服务贸易规模都小于中国,但总体规模一直大于中国。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44亿美元)为东盟(286亿美元)的15.38%,2007年上升为76.13%。
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为4.0%,东盟服务贸易占世界比重为5.2%,比中国多1.2个百分点;新加坡、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服务贸易总额进入世界排名前三十位。
从发展速度看,中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远快于东盟。2000-2007年间,中国服务贸易年均增长21.29%,东盟年均增长11.65%(参见表1)。
(二)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差额的比较
1.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差额状况。中国服务贸易常年逆差,服务贸易出口增速起伏较大。1997年,服务贸易逆差32.21亿美元。2005年以来,服务贸易逆差有逐步缩小的趋势,2007年逆差76.01亿美元,比2006下降14.6%,比逆差最大的2004年下降20.3%(参见图1)。
东盟服务贸易逆差较大,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1995年以来,逆差的幅度不断扩大,2003年达到历史最大值250亿美元,2007年逆差为231亿美元(参见图2)。
总体来看,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小于东盟。中国入世以来,服务贸易总体逆差均小于100亿美元,东盟逆差额大于200亿美元。2001年东盟逆差比中国多150亿美元,2007年这一差距扩大到155亿美元。
2.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来源分析。在中同服务贸易逆差中,运输、保险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三个行业一直是服务贸易逆差主要来源,2007年居前三位,运输服务逆差119.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5%;保险服务逆差97.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逆差78.5亿美元,同比增长22.1%(参见表2)。其原因主要在于货物贸易高速增长带动运输业出口上升。特别是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引起运输需求大幅增长,国内供给不足,导致运输服务大量的进口。其次,中国进入WTO以来,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必然出现逆差;跨国公司业务增加,通过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避税,引起其贸易逆差。
在总体逆差的情况下,也有不少行业出现顺差。2007年,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为顺差最大的四个行业,合计实现顺差207.3亿美元;建筑服务顺差增幅最大,实现顺差2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倍。通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大多时间内呈现出顺差,其优势来源于国家政策性鉴断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另外,建筑服务的竞争优势近五年逐渐显现。
3.东盟各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来源分析。从东盟各国2006年的数据来看,柬埔寨和菲律宾存在顺差,东盟其它各国服务贸易存在逆差,总体发展水平不平衡(参见表2)。就运输业而言,除了文莱有少量顺差外,其它各国均为逆差,排前三位的是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运输业。就旅游业而言,除了新加坡和文莱逆差外,其它国家旅游业都是顺差,泰国、马拉两亚和菲律宾位居前三位。
(三)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结构存在共性,两个经济体旅游和运输业都占据了服务贸易的半壁江山,其他服务部门次之(参见表3和表4)。
中同与东盟服务贸易部门互补性强。由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贸易商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反映出各同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平衡,且有一定的差异性。尽管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基础不同,产业优势领域各异,但恰恰是这些差异形成了双方服务贸易的互补性(参见表3和表4)。
在旅游方面,中国旅游业的出口比重逐年下降;而东盟国家,包括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柬埔寨等以旅游为支柱的国家出口比重远超过其他服务部门。
在运输方面,中国随着货物贸易的发展,运输贸易进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东盟成员国普遍运输业比重次于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
在建筑服务方面,中国建筑服务2002年以来一直处于顺差状态,建筑服务业竞争力比较强,有利于进入逆差较大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等同。
在金融服务方面,中国连续处于逆差中,而新加坡由于金融服务发达,一直处于顺差,有利于中国引进新加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在通讯服务方面,中国有微小的逆差,东盟各国国有企业垄断该行业,除新加坡较大逆差和马来西亚有较小逆差外,其他各国有较小顺差,印度尼西亚2003年来通讯服务顺差较大。
在计算机服务方面,2003年以来,中国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有较小顺差;除新加坡顺差较大外,其它存在较小顺差和逆差,印度尼西亚2004~2006年逆差数额较大,存在一定市场空间。
总体上,中国与东盟双方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基础和产业格局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双方的服务贸易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为双方服务贸易扩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经济效应的比较分析
2024服务贸易对经济产生的效应可以定义为服务贸易的“经济贡献度”,借鉴贸易效应的分析方
法对中国和东盟的服务贸易经济贡献度进行比较。
(一)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贡献度的实证检验
1.模型变量选取。本文所使用的样本为中国和东盟服务贸易第一阶梯的四个代表国,即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8统计手册1982~2007年的年度经济数据。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经济增长情况,用服务贸易进口额、出口额来反映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状况。
本文借鉴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成果,如尚涛(2007)、袁永娜(2007)、陈怡,沈利生(2006)、潘爱民(2006)等人的研究方法,为消除序列中的异方差,首先分别对它们进行对数变换。将各国取对数后的服务贸易出口(stexn)、进口(stim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序列记为LNSTEXP、LNSTIMP和LNGDP。对数化不会改变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并能够直接反映各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从而便于建立线性化模型(参见图3a、h、c、d、e)。
总起来讲,东盟各国服务贸易进口、出口和GDP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式上升,五个国家的三个变量的序列都呈现出相似的长期变动趋势,可以初步判断,各国服务贸易进口、出口和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ADF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3.1软件,对各国时间序列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未经差分的序列LNSTEXP、LNSTIMP和LNGDP在5%显著性水平下都存在着单位根,经过一阶差分序列已不存在单位根,仅是一阶单整的,即I(1)。因此,服务贸易进、出口和GDP之间具有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即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3.Johansen协整分析。ADF单位根检验显示三个时间序列LNSTEXP、LNSTIMP和LNGDP是非平稳变量,但前面的理论分析可知服务贸易出口既通过总需求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又通过投资、消费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间接促进经济增长。短期内,服务贸易进口可能对总需求有负面影响,但服务贸易进口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创新效应等长期动态效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服务贸易进、出口和GDP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种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
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进一步检验这三个变量间的协整关系,略去检验过程,这里直接展示其结果(参见表5)。
五个国家在样本期内都存在唯一的协整方程,表明各国服务贸易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以上各国的协整方程看出:各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正有负。
(二)计量结果的比较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产生正效应,服务贸易出口增长1%,会促进中国经济增长1.662%;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产生负效应,进口增长1%,经济负增长0.833%。但是,出口弹性系数大于进口弹性系数,总体会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总体看,服务贸易对中国经济产生正效应,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有利于经济增长。
从东盟主要国家看,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大体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产生正效应,进口对经济产生负效应,新加坡属于这类,服务贸易出口每增长1%会拉动2.088%的经济增长,进口每增长1%会引起1.01%经济负增长。二类是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产生正效应,出口产生负效应,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属于这类。其服务贸易进口每增长1%,分别产生1.105%、1.080%和1.644%的经济增长;出口对经济产生了一定负作用,其弹性分别为:-0.599,-0.221和-0.529。
总体来看,服务贸易正效应弹性大于负效应弹性,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参见表6)。中国与新加坡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进口效应;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出口效应。可见,中国对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进行服务贸易出口,从新加坡进行服务贸易进口都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这就是中国与东盟进行服务贸易带来“双赢”的依据。
三、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东盟的服务业各有优势,双边服务业具有较强互补性,大力挖掘双边服务贸易潜力有利于中同与东盟的经济发展,必须采取有效对策促进双边服务贸易发展。
(一)加强与东盟的对话消除误解
东盟部分成员国国内政局不稳,而且与中国在领土或者领海存在争议,如菲律宾与中国的南海问题争端,越南与中国的边境问题争端。中国必须与东盟各国通过外交谈判和对话的形式,消除误解,达成共识,增强合作的诚意;另一方面,通过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可以采取论坛的形式,改善中同与东盟关系。
(二)建立和完善与东盟的信息交流平台
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及其服务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沟通对于服务贸易发展尤为重要。一是进一步扩大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影响,调动参展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服务贸易出口企业信息交流机制。通过建立数据及政策交流网络平台,帮助企业尽快认识和了解东盟市场。三是通过各种媒体向企业推介中国和东盟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信息。
(三)加大对企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中国2024的一些企业对东盟现状缺乏了解,急需政策引导和扶持。一是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步伐。二是通过货币政策引导金融、保险机构加强对服务贸易企业的融资和保险支持,降低服务贸易市场风险、三是设立相关重点行业的服务贸易专项发展资金,争取更有利的出口条件。
(四)以货物贸易为依托促进相关服务出口
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依托货物贸易,带动相关服务贸易的出口,对促进中国东盟服务贸易有重要意义。
1.提升对货物贸易的金融和保险服务(贸易)水平。中国对企业的金融和保险服务出口相对较弱,2007年保险和金融服务山口在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0.1%和0.7%。必须引导金融业为中国货物贸易提供更好的服务。引导东盟各国银行开展业务合作,为双方服务贸易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
2.促进交通与物流业的发展。广西、云南等作为与东盟开展服务贸易的前沿省份,快速发展的货物贸易对交通运输和物流业有较大需求,必须大力改善交通运输和物流条件。一是加快中国与东盟陆地接壤国家铁路、公路设施建设进度,主要是曼昆公路、广西通向东盟的通道、云南通往东盟和两亚的通道等。二是加大中国与东盟海路通道建设,加强国内陆路高速公路和沿海港口的配套建设。三是航权的扩大,增加与东盟主要国家的主要城市的直达航线和班次。
3.围绕产品销售加大产品售后服务贸易的发展。一些企业对售后服务不够重视,比如机电产品的售后服务影响了产品和企业在东盟的形象,必须挖掘产品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潜力,大中型的企业可以直接在东盟同家设立售后服务点,多渠道的开展售后服务贸易。
(五)积极开拓服务贸易合作的新领域
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必须发挥传统服务业优势,并积极开拓新的服务贸易领域。一是开拓中国与东盟各同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合作。中国与东盟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建立广泛交流机制,积极挖掘广西和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价值,开拓双方文化与教育的交流合作。二是南宁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和昆明的东盟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已经取得瞩目的成绩,还可以挖掘中国与东盟会展业的合作潜力。三是推动其他中介服务业的合作。咨询、租赁、会计、审计、律师、资产评估、公证、经纪与等中介服务逐渐成为重要的贸易领域,必须充分利用双方服务贸易协定,积极“走出去”,开展与东盟中介服务合作。
(六)加强服务贸易的统计和监督服务
服务贸易是一个涉及多行业的领域,其界定和数据统计存在较大的困难。建议政府2024部门加快服务贸易数据的统计,建立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信息平台,2024政策和信息;通过统计加强对服务贸易领域的监督,促进双方服务贸易健康发展:并组织东盟服务贸易智囊团和专家组,为企业提供发展战略咨询服务。
服务贸易合同范文第4篇
一、入世近十年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
(一)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仍持续逆差
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726.1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862亿美元。据商务部预测,今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将超过3,1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服务贸易占全球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2002年比重约为2.69%,2009年该比重上升为4.5%,服务贸易总额的世界排名已上升至第五位,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但是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逆差规模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尤其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到历史最高值296亿美元。
(二)传统服务贸易占主导地位,新兴服务贸易迅猛发展
我国服务贸易格局仍然主要集中于旅游和运输两个项目。2001―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旅游服务一直占据首位,但比重有显著下降,由2001年的54.1%降至2009年的30.9%。居于次位的运输服务出口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中国货物贸易的高速增长有力的带动了运输服务出口的增长,从2001年的14.1%上升为2008年的26.2%,2009年有所下降,为18.4%。同时,中国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电影和音像等新兴服务贸易部门的出口增速超过了其他部门。2001―2009年,中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从4.61亿美元增长到65亿美元;咨询服务出口从8.89亿美元增长到186亿美元。高附加值服务贸易的不断深化逐步改善了我国长期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的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外贸增长方式调整。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入世后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新的阶段,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服务贸易结构也在发展中渐趋优化,正经历着由劳动或者资源密集型服务向知识密集型服务转化的过程。
二、入世近十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均衡
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长期以同货物进出口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即生产贸易为主,并成为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主要增长点;而新兴的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尚处在初级的阶段,规模十分有限,发展十分缓慢,效果也不显著。这与世界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形成巨大反差。当今全球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行业为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是主要贸易增长动力和利润源泉;而中国新兴领域的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很小,比重明显偏低。入世后,随着服务市场的逐步放开,新兴服务的进口增长迅速,贸易逆差逐渐加大,发展极不平衡,这种服务贸易的进出口结构制约了我国整体贸易的发展水平。
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地区差异较大。目前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地区)。从地区发展看,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和广东,中西部地区所占份额极小。我国服务贸易的市场多元化程度较低、地域性不均衡发展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服务贸易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影响。
(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滞后,法律法规不健全
随着服务业的全面开放,目前的管理体制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中央地方多头管理、难以统一贸易政策、2024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交叉重复行政、不可避免的造成管理不畅通等问题。同时,该体制下容易滋生直属系统内的行业垄断问题,不利于相关行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在服务贸易立法方面,虽然近年来加快了服务贸易立法步伐,先后颁布了一批重要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海商法》、《律师法》、《民用航空法》等,对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规范管理的服务贸易体制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总体而言,目前尚未建立起一个以对外贸易法为核心的、协调一致的立法体系。服务贸易领域缺乏行业性的普通法,如电信、旅游等领域没有专门性的法律,相当一部分领域法律处于空白状态,已颁布的一些2024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也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此外,一些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政府主管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立法层次较低,缺乏协调性,影响了法律的统一性和执行力。我国作为WTO成员国,只按承诺要求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是不够的,还必需按WTO规则要求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从而保证服务贸易的规范化发展。
(三)服务贸易信息滞后,国际合作对接待增强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搜集、传递国际服务信息网络,十分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尤其在国际服务贸易合作中,由于双方行业商会缺乏沟通,对接合作不够,使得双方企业缺乏对相关政策以及行业规则的深入了解,直接影响了贸易双方在更大范围内的相互合作,也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此外,由于沟通渠道的不畅通导致我国服务贸易企业对合作伙伴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案,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
(四)服务贸易行业人才匮乏,存在专业人才储备缺口
国际服务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力资本的竞争。我国虽然从事服务业的人员众多,但是在服务贸易领域内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尤其近年来,我国以高附加值、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金融、咨询、计算机服务等行业发展相对较快,对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提出更高要求,导致高科技型、实用型或专业型人才缺口增大。整体而言,我国服务贸易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这大大削弱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此外,由于我国服务贸易教育水平和国内软环境的制约,大部分人会选择到国外进行服务贸易领域的系统教育并留在国外进行发展,国内服务贸易人才大量外流,直接影响了服务贸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立足传统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
我国服务贸易在旅游、运输、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这类优势行业倾斜,使之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大力度发展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包括金融、电信及科技服务、广告设计、管理咨询等各类专业和商务服务业,提高其在服务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附加值行业出口,为我国调整和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基础。
(二)积极推进政府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加强服务贸易发展的统筹协调
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各行政管理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协调解决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安排我国服务贸易的规划、统计、立法、政策、对外谈判和促进工作,进一步提高政府对服务贸易管理效率和水平。具体在政策制定和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应立足国情,参照国际上的相关规则和惯例,加强对GATT、GATS、WTO2024条款原则的研究,制定运输、旅游、餐饮等行业的标准化体系,并尽快制定行业性法规,如金融服务法规,电信服务法规,交通运输法规等,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充分发挥服务贸易行业组织的作用,推动服务贸易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搭建服务贸易发展促进平台,就是要加强机构与企业和各服务业行业沟通渠道,及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服务业企业了解国外市场,提供贸易机会。实现国际服务贸易合作的有效对接,要充分发挥服务贸易行业组织的作用,积极扩大协会的影响力,同时以展会、网站为依托,与国际组织、国外政府机构和服务贸易中介机构广泛建立联系,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掌握国际国内服务贸易发展动态和趋势,在人员培训、统计分析、企业交流等方面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并积极开展国际推介,树立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四)加强服务贸易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推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品牌
应制定、完善并落实各项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加强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以及高等院校与用人单位的直接联系,采用定单式培养模式,随着行业的发展及时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并加强服务意识;同时,应推进引进人才方式的多样化,广泛招揽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国际化高级人才。
服务贸易合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趋势;结构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贸易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如果一个国家在服务贸易上赢得先机和主动,那么其在未来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取得优势。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中,国际服务贸易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和把握这种趋势,对积极推动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新趋势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加速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服务贸易进入稳定增长期,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较快,而且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约为20%,在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左右,21世纪初则上升到33%。未来几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世界服务贸易将继续保持这种快速增长势头。预计到2010年,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高科技化
目前,国际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快的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以新兴服务贸易部门为主的其他服务业蓬勃发展,充分反映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新兴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服务贸易结构也日益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其中,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和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一系列新兴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动力。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认为,在不久的未来,在美国所有工作中,80%以上将属于用知识来服务的工作。
(三)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垄断化
尽管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主导甚至垄断地位。从更能体现服务贸易国际地位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量看,自1980年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一直居服务贸易出口前五名。2007年,这五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合计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7.2%,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中仅有中国、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即使从服务贸易进口总量看,发达国家也占据绝对垄断优势,发展中国家仅有中国入围前十强。
(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自由化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及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均已超过65%,其服务贸易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70%以上。发达国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性贸易组织,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WTO多哈回合谈判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的谈判中服务贸易都成为主要议题,这也充分说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已出现自由化的趋势。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过去10年中,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以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增长迅速,进出口总额达2509.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1%,增幅提升8.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6.5亿美元,增长33%;进口1292.6亿美元,增长29%;出口和进口分别居世界第七位和第五位,比2006年分别提升1位和2位。服务贸易逆差为76.1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15%。从地区看,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日本和韩国为我国前四大服务贸易伙伴。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专家分析,虽然增幅较大,但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依然较低。以2007年为例,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1738亿美元,服务贸易占比不足12%。而据WTO统计,2007年,全球范围内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已超过23%。这充分说明,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国际竞争力差
自1992年中国服务贸易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除个别年份)后,中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尤其是近年来,贸易逆差呈现逐步扩大趋势。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不如工业,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二)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务贸易不仅发展滞后,而且结构也欠合理。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生了深刻变化,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与科技2024的服务业和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远洋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产业和部门,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尽管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速,但目前这些行业规模偏小,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三)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较低
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他一些行业对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服务业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方面开放程度较高,但在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限制。(四)服务贸易立法不够健全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有较大改观,现已颁布了一批涉及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如,《海商法》、《保险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广告法》、《建筑法》和《律师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构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通行规则需要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规范管理的服务贸易体制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2024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相当一部分领域法律仍处于空白状态,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符合国际运作惯例,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五)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
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分布不均衡。现代服务业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服务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人力密集型转变过程。而我国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奇缺,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更是缺乏。一部分地区的教育普及程度仍不高,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人力资本,这是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本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而我国的人力资本往往聚集在经济水平较高、教育水平较发达的地区。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水平还较低的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出现了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三、我国应对国际服务贸易新趋势的对策
(一)立足比较优势,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在旅游、运输、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比较优势。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_2’首先,企业要有创新精神,通过对服务需求的分析及对服务市场的细分,努力开拓新市场,在新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其次,企业要主动与竞争者竞争,通过竞争提高自己的实力。最后,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
(二)健全服务贸易的相关法律体系
应尽快完善服务贸易法律规章,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并强化相关司法工作,同时应规范已有的部门规章,减少相互冲突之处及其中漏洞;完善立法还应从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出发,注意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制度相接轨。
(三)在重视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国有一些传统服务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扶持我国已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服务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一些目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服务部门,也可发挥比较优势,在亚洲邻国和非洲、拉美较落后的国家寻找机会,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我国的服务企业应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实现服务态度与服务理念的转变,抓住对外开放的机遇,有效利用外资与外国先进技术,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增强大企业实力,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
(四)扩大开放的同时要注意适度保护
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可吸收大量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新的服务业,提高国内服务业水平,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扩大我国的服务出口,有利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但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总体水平低,许多行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完善过程中,服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服务企业竞争力弱,服务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期内还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服务业进行竞争。所以,只能在适当的贸易保护条件下,逐步开放国内市场。
上一篇:最新的河南南湾湖导游词范文
下一篇:河南嵩山的导游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