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合同管理理念(整合5篇)

梦幻书海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305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3分钟。

合同管理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税收 现代税收 理念 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沿用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即税收机关通过行政管制手段,以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方式对纳税人实行强制管理。在此情况下,形成了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敌对局面,不仅严重影响了税收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阻碍了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因此,改革或者更新现有的税收管理理念,才能有效的把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平衡。

一、现代税收管理理念的理论基础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 一定的管理理念总是基于一定人性假设之上的, 管理者总是根据这些人性假设来确定他们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

管理学家麦格雷戈说:“人在工作中会消耗掉自己的体能和智力的活动,作为自然人还得对自己的目标负责任,使得自己在工作中要实现自我领导和自我的控制性,使内部和外部都达到平衡的状况,而企业税收是通过外部的控制力来维持这种组织的实现。并在大多数人都具备实现这一决策能力时,这不仅仅表现出的是一种能力还更多的是折射出了企业或个人主动去负责或者去承担的意识,他不是在逃避或者推卸自身的责任而是在履行自身的义务。在现代工业化社会里,较多的自然人和企业通过人的责任性来倡导完成纳税的义务,在Y理论中人的成长、成熟都是在自身的经历中完成的,即通过一体化的组织来实现,如果自身需要创造出更好的条件,使得组织内的人员都被吸收过来的话,那么该组织就迅速的庞大起来,从而实现了自身的目标或者价值,也很好的实现了企业或者组织的目标。因此,采用Y理论可以很好的实现组织与个人之见的双赢效果,但是从管理角度,要把组织内的人员与外部的环境结合在一起,并使人的潜能完全的发挥出来需要极大的毅力。通过激励手段把内部和外部人员合理的凝结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税收管理是管理学的一部分,同样是基于被管理者的人性和行为模式的假设上的。受西方国家新兴的“新公共管理理论(New Public Marragement)”影响,吸收现代管理理念中具有明显市场导向、服务导向和顾客导向的管理理论,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将传统的管理理念转变为服务理念。

二、现代税收管理理念的内容

现代税收管理理念是在摆脱传统税收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创新、发展,迎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切合现代人文观念而形成的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税收管理理念。

1.现代税收管理理念是以人本主义为基本原则的,在当代“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影响下,现代税收管理理念也以纳税人为基本对象,将服务质量、内容作为税收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将税收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评价作为征税人的主要业绩标准。当前的社会是经济化、市场化社会,同时是人文主义社会,现代税收管理理念跟随社会、市场变化,适应人文需求,将以人为本融合到税收管理中,并积极倡导服务核心内容,将税收管理工作推向新的模式下,这不仅是税务工作的与时俱进,也是行政工作、国家管理的更新、进步。

2.现代税收管理理念改变了传统税收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把 “税收服务”作为主要内容之一。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下征税人与纳税人是管制与被管制的纵向关系,是行政对立关系;征税人在国家行政强制力的政策下,对纳税人实行税收征收、监管等管理工作,而纳税人则是作为被管理者参与税收管理,导致两者之间经常出现不愉快、甚至敌对。现代税收管理理念主张人人平等,转变征税人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在这种观念转变下,将税收服务作为税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并且提倡建立纳税人服务中心,健全纳税服务系统。在保障、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征税人以服务者的态度做好税收管理工作,并且要注重服务质量。

3.现代税收管理理念将现代电子科技、网络信息作为主要工具、途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快速,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同时方便了管理工作的进行。现代税收管理理念主要要求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信息2024、整理纳税人信息,同时建立网络控制接入点,为纳税人提供电子税收申办、纳税流程办理的平台。通过掌控、监管税收电子系统,实现税务各级部门、机构的资源共享及税务监管。

4.现代税收管理理念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效率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税收征管、稽查、监管变得更为专业,业务程序更为精简,人力、资源成本大大降低。因此,现代税收管理理念倡导下的税收管理将是讲求效率、综合管理的体系化管理,其不仅要求税务人员的综合管理意识、业务能力及素质,还要求税务人员遵循“谁办理谁负责,谁办理谁担责”的责任原则。将服务质量、资源成本都与征税人员的业绩紧密结合。

合同管理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

所谓社会转型期,主要是指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变成现代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化促使了企业管理的不断改革与转变,在这一时期管理创新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基础,这主要是源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管理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因素的需要。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企业管理创新及其管理模型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企业管理创新及其理念

企业管理创新与传统管理模式和方法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主要是指企业以自身经济发展条件和实际生产经营需求为基础,在当前企业管理制度背景下创建的一种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质上它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一般而言,企业管理创新主要分为三大类内容,即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机制创新,进而又可以细化为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组织结构创新、运作过程创新以及相关制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等。对于企业管理创新而言,它主要融合了决策层、操作层和执行层的共同创新,其核心在于制度上的创新。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的相关代表人士就提出了双重核心的管理创新理念,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整体创新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同时,还提出了企业管理创新模式,将管理人员的组织学习能力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发展的基础。国内最早提出管理创新概念的是芮明杰,他在《超越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一文中提出,企业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资源管理和利用模式,不仅是对资源整合及利用的全方位管理,而且也是具体资源利用和目标整合的细节管理。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地建立一种全新的、科学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型,首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要素。管理组织人员是企业管理创新机制改革的本体;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及其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动机来源;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资源整合及其利用是企业管理创新机制改革的间接目的;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长期坚持的活动。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企业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对全部参与者的影响能力,同时还包括调动企业工作人员积极性与执行力,从而更好的实现其管理目标。

2、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可能性

第一,加强企业管理中的人性认识,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从实践来看,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被管理人员,都是广大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通常会以人性论为基础,对如何使管理工作有效地满足人性之需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若该种人性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理想目标,则管理人员就应当在这一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强化与完善。若是不能满足以上需求,则管理人员应当对人性关系进行全面的探索,从中找到不合理的因素和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再探究新的、人性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人性与管理相协调的过程中,将会促进管理实效与人际关系更加的和谐,对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具有非常重大作用。一般而言,人性化管理创新理论关注的是人性之需求,对当前社会转型背景条件下的人性发展及其变化也是一种客观的反映,因此,基于人性化的思考,管理模式创新将成为顺应管理理念和管理逻辑要求的有效管理模式。

第二,将把转型背景条件下的现代社会文化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去。一般而言,社会文化既包括存在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文化内容,又将管理纳入到了社会文化的范畴。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社会文化的注入实际上就是管理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融合。根据西方管理模式之特点,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很早就对企业管理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加强注意,而且多数企业管理中通常都会有本企业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在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企业精神文化,实质上就是企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源泉,实践中只有对企业进而全面的资源调整与生产劳动关系改善,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企业管理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当前的资本市场文化进行统一,以此为契机来加强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为价值观与制度的融合,管理创新成为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自身的价值观念认可及其自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

第三,社会经济与企业管理转型实际上是同一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社会形态就会随着而改变,即社会来使发展转型。企业管理转型,实际上就是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客体、行为、组织以及具体的管理方式改变与完善。一般而言,社会形态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共同决定的,生产关系又决定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形式与特征,对上层建筑会有非常大的影响。企业管理创新,实际上就是管理精神和文化的一种创新,管理文化滞后必然对管理创新造成消极的影响;相反,社会转型会对精神文化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企业管理创新创造新的条件。企业管理创新,通常是建立在企业管理思想创新基础之上的,社会形态的转变通常会带动思想认识的进步,使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变得多元化、合理化和规范化。

3、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在加强企业管理创新的同时,提出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出现的意义在于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对当前生产经营模式进行优胜劣汰式的选择与应用。对于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实际上是一项非常科学的管理研究课题,对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建立成为该项研究工作的基础与核心。从实践来看,当前企业管理创新概念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概念模型的提出与管理情景的发掘。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交易费用的降低与经济效应的创新。虽然看上去企业的生存发展与企业的管理创新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企业管理模式是在不断的转变过程中改进的,它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企业管理工作变得非常复杂,企业管理也随之变成了一种职业。在该种模式条件下,一定要实现技术与管理上的不断创新,将管理理念有效地运用到企业制度和文化机制之中。在当前的新社会背景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通常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但只有根据市场发展之需要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实现管理创新效益的最大化。

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对当前企业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从而提高其利用效率,尤其是企业目标与管理过程的不断优化。一般而言,管理创新主要由以下情况构成:新管理理念的产生与应用;管理机构的创新与新管理理念的适应;新型管理模式的配套适用以及企业内部各项机制的改变与完善。所谓管理创新,就是通过人为的油画布置使企业管理系统中各项工作更加的协调,提高其积极性,以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通常情况下,管理创新主要是指手段、任务以及目标上的创新,一个合理的可供选择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应当包括创新基础、手段的创新、任务的创新以及管理目创新等内容,其中创新基础又可以分为管理基本形式分析、思想出发点分析以及人性论分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这种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应当遵循传统理性。所谓理性,主要是指人的各种行为所蕴含的能力及其所遵循的准则,而传统理性则是利用传统作为诠释各种事物及其发展模式的道理或者根据。根据传统理性的要求,以人治人的管理;理念与人性本善的人性论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促使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形成。这一概念模型的提出,无论是普通的管理普适性要求、社会转型背景条件下的管理特色性确立,还是将该种要求归结于四个要求,其本身均带有非常强的经验论特色。

其次,根据经验方法获得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从形式上看,虽然该种模型源于传统理性,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让这种传统理性与当前的实用性理性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企业获得真正的理性认同。在当前社会转型背景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实际上就是在对管理时空的连续性承认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根据管理活动的普适性、特色性要求确定下来的,而这两种要求都是根据经验分析所得,同时也是对传统理性的一种客观反映。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理性似乎逐渐失去了其原本合理的原始属性,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实际应用也将成为实用理性的有效支撑,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当被不断地证明实用理性的科学性,才能认为该种模型确实具有实用价值的真理性与规范性。以上仅是对概念模型的理论分析,实践中仍需通过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实际应用对其进行验证。社会转型时代,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发掘,实际上就是传统理性和实用理性共融的方法论选择问题。

再次,将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应用于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之中,若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与创新模型内容相一致,则应当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实用性。针对这一问题,通常我们可以认为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已经对企业具备了建构管理创新模式的真理性与实用性;同时,也可以按照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四个基本维度对企业管理创新属性进行深挖掘。从而找到企业建立在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基础之上的有效模式。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若企业管理创新与概念模型的内容不相符,则企业概念模型及其管理之间也是不相贴合的,那么再继续使用这一概念模型将难以确立企业管理创模式。在这种条件下,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对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发掘已不再具有实用性,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进或选择其他的管理概念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

结语:总而言之,社会转型背景条件下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企业只有在管理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身的整体创新。因此,应当不断地加强对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研究,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到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之中,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洪林.基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中国经贸,2012(18).

[2]孟胡勋.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管理观察,2012(27).

[3]陆园园 薛镭 .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9).

[4]卢国源.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分析[J].大观周刊,2012(12).

合同管理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 有效教学 教学管理 理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24-01

1 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理念

1.1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中倡导“以人为本”理念,是指以尊重人、发展人为前提,开展一系列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活动。大学教学管理不能一味地依赖于行政命令、章法制度、权力约束,而是要关注和尊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将人视为机械的延伸物,而是要将人视为具有物质、安全、情感、成就、自尊需求的个体。在教学管理中,学校管理者要营造团结人、尊重人、重视人、依靠人的管理氛围,激发师生员工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同时,学校管理者还要关注被管理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帮助其实现自身价值。在有效教学方面,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2 柔性管理理念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在教学管理中普遍采用刚性管理模式,依靠权威、指令、组织制度、硬性指标、规定性惩戒等手段实施管理,以强调全面控制和服从为核心,严重忽视了被管理者的需求。而柔性管理理念是一种倡导内在重于外在、肯定重于否定、身教重于言行、激励重于控制的管理方式,将其运用于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中,能够充分考虑到师生的价值需求,增强高校的发展活力。柔性管理理念强调情感投入和精神感召,主要依靠权力平等、人性解放、民主管理来激发师生的潜在动力、创造精神和“教”与“学”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弹性和灵活性,使其更符合师生的发展需求。合理的柔性管理是建立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规范下的人性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高校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有序开展,又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方式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1.3 民主管理理念

新时期下,传统上令下行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大学教学管理的新变化。随着师生民主意识的增强,大学教学管理应当树立民主管理理念,使用民主管理手段,运用共同参与、上下协调、相互协商的管理方式调动起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并在民主管理中形成良好的自觉管理意识,为构建和谐校园、安定校园奠定基础。尤其在大学有效教学方面,更要树立民主管理理念,构建师生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使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体验到信任、自由、理解、宽容、鼓励、指导、鞭策,进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内心深处尊重教师、服从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 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理念的落实

2.1 建立为师生服务的教学管理机制

大学教学管理要落实“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柔性管理理念、民主管理理念,对现行行政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明确为教师和学生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构建刚柔并济、人性化、民主化的教学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制订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构建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转变为以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课堂教学评价;建立教师培训中心和发展中心,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指导教师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广泛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认真总结优秀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对教师教学、课程安排以及学生学习作出客观评估;明确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职责,使其充分发挥在指导学生学习与选课、规划学生职业理想、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中的作用,确保学习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及时的、个性化帮助;建立教学管理创新鼓励机制,使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以推动高校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2.2 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教学管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开拓自我的平台,充分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学校可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和办学特点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式和学习内容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其次,人才培养模式要塑造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传授,还要重视心理学、社会学、逻辑学等知识传授,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还要使学生掌握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科学工具,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多元发展;再次,人才培养模式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素质培养方面,要重点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交际沟通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在能力培养方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2.3 运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

大学有效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首先,在自主学习策略上,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质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设定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成为有效学习者,保持自主学习的动力;其次,在探究式学习策略上,教师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并在探究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判断、体验和反思,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组织探究性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思维技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再次,在合作学习策略上,教师要通过创设合作情景、科学分组、分配小组任务、评定小组成绩等方式,让学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并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3 结论

总而言之,大学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大学教学管理必须从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入手,不断创新管理方式,通过全面落实“人文为本”管理理念、柔性管理理念、民主管理理念,以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成效,构建为师生服务的教学管理体系,并且推动有效教学策略的顺利实施,进而促进高校教育教学事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书勤.李灵莉.新时期我国大学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20-22.

合同管理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法治;法治理念

企业管理主要指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一系列职能总称,具体包括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计划与指挥、监督、调节等。企业的法治理念可以概括为企业员工对与本企业生产经营及自身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本质认识及理性应用从而形成的一系列理性的基本法治观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营环境及经营策略的瞬息万变,使得法治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法治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法治环境对于法治化进程加快的我国企业来讲是一不可避免的问题,可这种内在的趋势并非是任何人都能看到的,同时也并非是任何人都予以理解的,所有说在这种社会变化的大环境中,现代企业必须树立并提倡法治理念,而这种理念的树立可以起到如下几点作用:

首先,法治理念的树立可以提升全员法律素质。只有加强法治理念的培养,才能内铸精神,外塑形象,用趋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团队精神把干部员工整合起来,将全体干部员工的智慧、力量、情感和行为凝聚到企业的战略目标上来,积极化解各种消极和不利因素,达到内部物质、精神、制度的最佳组合和动态平衡,实现全员法律素质的提升,促进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

其次,法治理念的树立可以全面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在当今的法治化社会,无论国内国外经营环境,对企业而言都存在大量的法律风险。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及员工法治意识不强,这些风险就会变成现实的危害,轻则给企业带来财产或商誉损失,重则给企业及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带来灭顶之灾。先进形态的企业,应该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指导。从国外先进企业和国内一些成功企业的做法来看,完善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不仅需要内容量化、体系完备的规章制度和高效的执行力,而且需要与现代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相适应的企业法治理念,需要全体员工的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

再次,法治理念的树立可以改变企业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而提高全员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从而在整个企业的内部形成共同的法治气氛,共同推进企业不断走向行业前沿。它在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的同时也给员工提供了一条维护企业及自身权益的途径,进而促进企业员工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尤其是优秀员工对企业的一些建设性经营管理建议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员工民主管理的作用,它还会真正的把企业的民主监督落到实处,员工能够监督企业经营方针、经营政策的执行情况,能够监督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而避免企业因为少数人的独断与不负责任等行为而产生对企业整体利益不可恢复的损害,从而为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稳定的力量源泉。

二、如何将法治理念融入企业管理

1、要营造“四种氛围”

“四种氛围”包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氛围。法律是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强制性制度、限制性制度,其本质上与人的自由行为与个性发展是相互冲突的,人们接受法律规范是一种理性选择、利益选择及社会性选择,并不是社会成员个体与个性化自觉的选择,所以说,着力营造“四种氛围”是将法治理念融入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和必要条件,在法治理念树立进程中,进一步加强对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的宣传,培养员工对国家法律的认知,提高管理人员对法律的认同,使之“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氛围蔚然成风,逐步成为管理者生产经营中的强烈主观需求。广大干部员工若能明辨是非、崇礼守法,法治理念才能逐步内化为员工的基本行为准则。

2、要树立“六个理念”

“六个理念”包括法律至上理念、权责对等理念、遵守程序理念、诚实守信理念、公平公正理念、依法维权理念。法律至上理念即崇尚法律,依法办事;不恶意规避法律和监管,不违反法律和制度为公司或个人谋利,违法办事受到谴责和相应处理。权责对等理念即享有权利,应当履行相应义务;行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责任。遵守程序理念即既重视实体规范,又重视程序规范,严格按程序办事;违反程序做事,即使结果有利,也从制度和价值导向上予以否定。诚实守信理念即信守合同,履行承诺,树立负责任的大公司形象。公平公正理念即公平公正处理与政府、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关系,反对商业贿赂;尊重和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引导员工通过法律和制度的途径表达诉求,维护企业和谐稳定。依法维权理念即对来自外部的违约和侵权,依法寻求有效救济,最大限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3、要规范“三种行为”

一是注重源头预防,规范抽象管理行为。强化制度体制的约束,建立健全涵盖生产经营各个方面的制度体系,强化关键部位的防范,对关键岗位和关键岗位员工通过制度约束的同时,建立完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

二是嵌入生产经营,规范具体管理行为。在目前持续推动依法以规治企,确保依法诚信合规经营的发展理念下,继续夯实各项法律管理工作基础,深入实践法治文化理念对企业发展总基调的支持与保障作用,不断注重从理念到机制的落实,加强各方面问题的研究论证,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及企业发展质量。同时注重以制度贯彻为核心,打破固有的管理思维定势,突破原有的管理框架,用法治理念指导规章制度建设,用先进的制度保障法治文化建设进程。

三是强化过程监管,规范监督管理行为。从管理学角度看,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具有两面性,贯彻制度、文化不仅靠觉悟和自我约束,还要依靠监督和纪律约束。而监督管理行为的依法合规性、科学性直接决定监督的作用和意义,监督管理应在阳光下满足公正公平、符合群众根本利益、满足法治文化最基本理念这些需求,因此规范监督管理行为对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尤为重要。

总之,将法治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既可以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法律风险,又可以确保企业在管理创新中稳定发展,对企业而言,是其立足于强势的市场竞争中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明德,马小红.中国古代法律的社会特征,1993

[2]姚建宗.法治的生意环境,2003

合同管理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校教育;管理分析

近些年来,“创新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流行于教育行业。这种创新的教育理念不仅改变了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也推动了高校的教育改革。高校教育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科学的运用这种教育理念,找到新兴的教育管理策略,从而实现改进教育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人才培养等多个改革目的。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当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发现这种现状背后的成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

1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1.1管理理念的落后。由于我国高校成立时间比较久远,每一所高校都有着特定的管理观念。由于这种管理观念根深蒂固以及改变传统观念的经费不足,导致高校一定程度上规避教育管理理念改革。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果高校管理层一味规避教育管理观念改革,必定会使教育管理制度落后。让高校教育管理简单地落在“管”上面,缺乏因材施教的科学性、民主性。从而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当然也限制了高校管理工作作用的发挥。同时,我国高校管理手段也比较浅显。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呼声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也积极地响应呼声进行改革,但是改革效果甚微,这是由于改革的形式化,没有触及教育管理的核心问题,反而居于表面的改革方式压抑了高校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1.2教师队伍素质低下。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因此学校的第一要务就是教学。但是,高校教学范围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需要一个独立的机构对高校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化管理。当然,这个部门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校行政部门。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让很多高校都忽视行政部门的建立与完善,部门人员往往安排闲置人员,综合素质往往偏低,不具备行政管理的专业化知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敷衍了事,长此以往必定会拉低高校管理的效率,乃至高校管理改革的进程。

2“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策略

2.1转变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也在逐渐突破过去的各种局限,逐渐具有了新兴活力。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完全颠覆,而是对旧教育理念的一种改进与补充,对当代的教育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管理工作主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于改革的始终,从学生个体出发,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和改革的过程中,高校管理者首先要改变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对于管理制度的完善,要从高校行政管理制度和学术管理制度的健全改革出发,既确保高校秩序的有效进行,又要确保学生与教师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开展教学活动。而对于管理模式的完善,则要突破原有一刀切的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建立并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有紧有松。2.2提高教师素质,创建新型队伍。人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高校管理改革就是对人的一个连续不断的管理过程,必须将培育人才的人性化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主体,自身素质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教学工作。高校管理改革过程中,新的挑战将会出现在管理者素质提高的过程中。所以,在提高教师素质,创建新型队伍这一方面,首先要注重引进高校管理人才。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引进相关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其次,对现有教师的管理要从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开始,提供发展机会与平台,留住高校的专家学者。同时,改革管理的高校也应该逐渐完善高校教师的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提供什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有计划地组织高校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人员参加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一是增强培训的经常性。积极推行教师教育定期考学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与教学活动相适应的能力提高机制,安排高校基层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心理学、综合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更新其理念、拓展其思维、提高其能力,通过考学结合、以考促学,切实转变学风。二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根据教师各自的授课任务、自身特长、岗位需求、职务特点和发展潜能,建立分类培养制度,实行集约式培养、定向培养,使教师学其所需、学其所长、学有所用。三是增强培训的实用性。教师素质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更为灵活、有效地进行。总而言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基于“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最后一步,这一步的完美实施将直接影响改革效果的最终呈现,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基于“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对高校自身发展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高校的教育管理改革要以创新理念的提出为根基,对现有问题与现状进行科学探究。结合高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完善高校管理工作理论知识,最终实现管理体制的改变。其中,在高校管理改革过程中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把学生与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放在改革的首位,让每一个高校人才都成为社会发展的贡献者。特别是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创新与管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创新教育理念的缺失必然会导致教育管理水平的低下,教育管理改革的举步维艰。因此,高校管理改革工作的推进,首先要改变教育理念,用“创新教育”理念来推进管理方式、制度以及人才管理等各项改革措施的进展,最终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