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甄选5篇)

风中岁月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28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8分钟。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水利风景区的一大特征是:它的形成是由于建造各种水利工程时,因其独特的工程理念或特性形成了旅游区,或者是在治理河道过程中产生的自然或人文景观。由于水利风景区是以水环境为载体依托水利工程而建,水环境的质量是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因此景区的发展必然就要受到水环境的制约以及水利工程功能的制约。

2水利风景区的发展与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起,一些基层水管单位为了提高内部员工收入水平、壮大单位自身经济实力、带动地方发展等,开始尝试开展水利旅游,水利工程的价值功能开始产生变化。为了能科学开发、合理规划、有效保护水利资源,2001年7月水利部在综合事业局设立办公室,并宣布成立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2004年5月8日更全面的规范——《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同年8月1日出台了行业规范《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水利旅游区按其景观的功能、环境质量、功能大小、文化和科学文化价值等因素,划分为三级,即国家级、省级和县级水利风景区。截至2014年9月16日,全国共建成国家水利风景区658处。

3存在的问题

3.1规划工作滞后

许多景区重申报、轻管理,拿到“水利风景区”称号只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评上后,不按规定对景区进行规划或盲目规划,浪费了不少水资源。还有一些景区在规划时没有从长远考虑,忽略了结构和布局的协调性与合理性,景区建设完成后才逐渐发现问题,往往这时已很难弥补。

3.2执法主体不明

水利风景资源大多分布跨度较大,各地方为了追求利益,都采用自己的管理手段进行经营,造成多头管理的现状,导致景区发展缺乏整体协调性。另外一种情况是,部分景区挂有多种牌子,景区的经营管理受多个部门的干预,影响了景区的建设与发展。

3.3景区缺乏特色

由于水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再加上规划时没有深入考虑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导致景区开发模式大多相同,尤其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景区,旅游产品单一,经营方式大多模仿已有的景区,项目雷同,缺乏创新性。级别相同的景区,由于建设时间不同,水利工程的作用和开发规模可能也不相同,导致了同级别景区之间质量的差异。

3.4水环境遭受污染

由于我国水利风景区发展起步较晚,经营理念相对落后,一些景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没有认识到水资源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未对景区资源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再加上地方政府没有对景区管理进行监管,没有考虑到景区的长期发展,导致对水利风景资源过度开发,严重超过了水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4建议与对策

4.1科学合理规划

水利工程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规划的前提条件。规划时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结合当地的发展情况制定发展目标,使水利工程的功能开发和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发展相结合。不要刻意模仿已有景区的模式,要从长远考虑,高起点,有特色。相关水利部门可以在竣工验收时把水利风景区的规划作为评价的参考标准,在规划水利项目的同时,也应考虑水利工程周围设施的绿化、美化问题。

4.2确保水环境质量

在开发前要做好调研工作,注重生态效益,建设时必须要把水利工程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大监管力度,全面保障水环境质量。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充分发挥水利风景区保护水源、维护水环境质量的功能。在改善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同时,保护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宁可降低经济利益,也必须保障生态环境质量。

4.3强化动态监督机制

为保障水利风景区的长期发展,应实施严格的监管措施,加大对国家级以及省级水利风景区的检查力度。为避免有些景区只拿称号不建设或盲目开发违规建设,要组织定期复查。对于申报成功的景区设定管理有效期,并建立退出机制。在有效期内,可采取不定期抽查或暗访的方式,对景区进行升降级考核。在原则性问题上采取一票否决制。对于存在问题的景区,责令其限期改正,否则取消风景区称号。

4.4景区规划融入水文化

水利风景区既是水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还具有传播与发扬水文化的功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融入水文化可以打造水利风景区独特的品味与特色,提升水利风景区的生态质量及社会经济效益。水文化蕴含的内涵是无法复制和仿造的。因此,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根据当地特有的风俗与文化,把握好文化对于景区的重要性,在保护文化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

4.5创新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

创新水利风景区建设思路与发展观念,寻求最合适的方法妥善处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文化特色,针对当地的情况制定适合景区的管理体制,综合协调景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一味追求发展规模,而是要打造精品景区。

4.6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的管理团队是决定景区管理水平的关键,水利风景区的管理不仅要求人员高素质,还需对相关专业知识足够了解,既懂经营还会服务。引进后可以每年定期进行针对性培训,促使管理人员学习与景区发展2024的前沿知识。

4.7拓展融资渠道

景区的建设可以吸纳社会其他行业的力量,引导鼓励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使投资更加多元化,加快景区的建设进度,丰富景区的开发项目,既达到共赢的目的,还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5结语

由于中国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起步较晚,实际经验的缺乏导致在初期开发建设时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早期成立的景区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后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随着各项措施的完善,近几年的水利风景区建设愈发规范,管理更加合理。但同时新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如景区项目缺乏创新、同级别景区发展不协调、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等。水利风景区要想长久且全面的发展,必须多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并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一、愿景管理及对企业的意义

愿景,即是由组织内部的成员所制订,通过团队讨论并获得组织一致的共识而形成的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愿景管理,就是结合个人价值观与组织目的,通过开发愿景、瞄准愿景、落实愿景的三部曲,来建立团队,促使组织成功及组织力量极大化发挥。愿景形成后,组织负责人应对内部成员做简单、扼要且明确的陈述,以激发内部士气,并应落实为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以具体推动。愿景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开发愿景、瞄准愿景、落实愿景,均是围绕着愿景本身展开的,而希望管理的目的是要员工心存希望,因此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手段。

一般而言,企业愿景大都具有前瞻性的计划或开创性的目标,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引方针。在西方的管理论著中,许多杰出的企业大多具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企业愿景的重要性,因为只有通过愿景,才能有效地培育与鼓舞组织内部的所有人,激发个人潜能,激励员工竭尽所能,增加组织生产力,达到顾客满意度的目标。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应参与制订愿景,只有这样才能使愿景更有价值,企业更有竞争力。

现代经济本质上是企业家经济,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其创新体现之一就是他们建立愿景、管理愿景的能力。愿景标志着企业未来发展的理想图景,它是企业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原因。过去十多年中,领导愿景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和实践领域的关注,成功的企业领导和管理者一定要拥有对未来发展的清晰图形或图像,正是这种基于未来发展的图景才能促进组织发展。

二、跨国贸易企业的发展和对愿景管理的呼唤

跨国企业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资产,包括工厂、矿山、销售和其它营业机构的经济实体,其最大特点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积极奉行睦邻友善型、双赢互利型的和平崛起治国方略,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谐型的社会。在当代世界各国,民营经济都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子。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国内地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持续迅猛发展,显示出十分旺盛的生命力。

我国企业跨国贸易有多种发展模式,资源配制互补型、品牌战略开放型和市场开拓互利型等。不管是任何一种模式的跨国贸易企业,想要得到跨越式发展,就离不开以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依托。“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综合能力,它包括管理竞争力、企业文化力、市场开拓力、创新发展力、环境创造力、规模发展力等,它是衡量一个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关键因素。在诸多因素中,管理竞争力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需要创新,愿景管理为跨国贸易企业在管理上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由于管理上的相对封闭,国内企业运营对愿景意识和战略管理的要求相对低。但跨国贸易企业想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则越来越需要领导者的见识和胆略,形成清晰、明确的愿景,制订可执行的战略将是跨国贸易企业成功关键所在。

三、跨国贸易企业愿景发展的阶段性

愿景管理的价值已经显现,愿景管理进入了企业家的视野,不仅包括的国内企业,也包括很多跨国贸易企业。目前多数跨国贸易企业的愿景管理还处在萌芽发展阶段。

1.基于产品的机会主义阶段

这个阶段的企业管理者想法相当简单,就是开拓市场,寻找的产品需求者,谋取的利润。管理的手段相对单一,就是凭着最基本的方式运作企业。先发展再整合的逻辑几乎成了掘得市场第一桶金的胜出者的共同行为。在未来方向上表现为目光短浅,缺乏长期战略。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只能在时间的横断面上展开。

2.基于策略规划的战略趋同阶段

这个阶段的企业的一个最大共性特征就是策略趋同,典型的表现是企业与产品同在。不同的企业只是产品上的不同。企业管理就是“销售管理”。运作形式上表现为一阵风、一窝风。企业感兴趣的是能否“找到”好的项目。如果把各企业的名字去掉,各企业的战略或口号几乎是可以彼此互换的,以战略趋同为基本

转贴于

特色,这一阶段稍高级一些的表现就是在技术研发、营销渠道、企业文化等方面有所侧重。中国企业不论是国内民营企业还是跨过贸易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的业绩是明显的。但大都进入了一个集体性的发展瓶颈。进入了准战略管理阶段的企业,其遭遇的困难不是没有战略,他们建立的不是真正系统的战略,而只是没有愿景(或没有在愿景指导下)的准战略。

3.基于洞察力的愿景建设阶段

当规模、速度、市场达到一定的状态后,跨国贸易企业想要继续的在国际寻找市场,力求把企业做大做强,如果没有系统愿景思想的指导,没有明确发展蓝图的指引,企业就会进入发展瓶颈。实现新的突破的思路就是引入真正的愿景管理。愿景是大智慧做底蕴的韬略,它是领导者在具有一定时间穿透力的眼光和大跨度的思想体系中形成的,是领导者或企业家在不断地思索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思想。企业的发展需要领导者以独特的洞察力提出愿景,然后找到合适的“战略和执行”承载体,才能充分体现愿景是企业战略的灵魂的价值。愿景是企业家远见的表现,但很多企业把愿景和战略混为一谈。愿景是一种理想化的、聚焦的、清晰生动的未来发展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企业采用多种配套策略以不断达成愿景。以阶段性、工具性的手段替代激励人心的发展愿景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表现。目前很多跨国贸易企业虽提出了发展愿景,但多数在愿景、战略、执行三者的整合方面有都所欠缺。

四、愿景管理的一般流程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字:园林景观;养护管理;问题;优化措施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逐渐受到城市居民和城市规划者的重视,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特别是城市的生态园林景观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近年来我国各大中小城市的园林景观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园林景观环境得到了改善,这不仅美化了城市的面貌,还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养护好城市园林景观质量意义重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问题亟需解决。

2 城市园林景观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园林景观养护规划

城市建设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对城市园林景观的规模和质量要求也较高,而目前由于园林景观的规划不够长远,且深度不够。多数情况下城市园林景观管理部门在设计规划时忽略了原有的可利用的绿化树木和草坪的使用,大规模对成年树木和苗木的砍伐,这样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引起病虫害大范围的发生,损坏了原来的城市生态绿化环境。另外在园林景观建设之前,管理人员常忽视对日后园林景观的维护和管理,这也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浪费。

二、园林景观养护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较多城市园林景观养护的管理较粗放,部门大都重建设、轻管理,尚无规范的园林景观维护和管理的制度,如无具体树木、苗木抚育、施肥方法;相对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缺乏相应技术人员的配备,相关养护工作人员大都是临时聘任,未经过正规的技术培训,对负责地区园林景观的植物不了解;此外园林部门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手段滞后。

三、市民素质有待提高,居民法制观念淡薄

目前,虽然大部分城市加强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但是有部分园林景观附近城市居民的素质仍然较低,且法制观念相对淡薄,侵占绿地、攀折花草树木、踩压绿地草坪的现象时有发生;市民的环保意识差,随手丢弃垃圾,公园、小区以及街道, 纸屑、烟头等垃圾随处可见,对园林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另外居民区周围的公共园林景观中的金属物品经常遭到破坏与偷盗,居民“开荒”种菜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因此这些问题是维护园林绿地景观的主要难点所在。

四、城市园林景观养护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园林景观设计的种类较广,因此景观的维护过程中所涉及的管理对象也较多。园林景观管理费用一般包括景观养护相关工作人员工资费用、绿地灌溉水费、施肥费用、景观树种绿地有害生物的防治费用等等。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对园林景观养护的资金投入缺乏,这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大部分绿化树、花草等遭受病虫害的侵害;园林景观养护人员的配备不足。

3 优化城市园林景观养护管理的主要对策

良好的城市园林景观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和城市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做好园林景观养护,加强园林景观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园林景观的养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加强园林景观养护队伍建设,培育优秀的专业人才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园林景观功能的体现需要合理地养护作为前提,而优秀的园林景观养护人能够保证园林景观的质量、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园林艺术水平,因此城市园林景观管理部门应当通过与相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有计划、有步骤的加强园林景观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并与其它优秀城市园林景观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从而提高园林景观养护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城市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提供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二、拓宽景观园林养护相关资金的筹集渠道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保证城市园林景观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多数城市建设部门对景观园林养护的字字投入不足,使得园林景观的质量标准不高。针对这种问题园林景观相关部门除了在国家有计划的投资以外,可以通过大力宣传以调动社会参与,以推进园林景观事业。如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将园林景观养护纳入城市社会发展规划,将其与城市的各项建设工程相互结合,合理安排园林景观的费用;推广园林景观事业,通过与城市景观生态旅游业联合等有偿项目为园林景观的养护和管理筹集充足的资金。另外,科学地对园林景观进行养护,对筹集到的大量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够使有效的资金发挥最大的功能。

三、加大宣传,努力提高市民的素质

园林景观建设和管理相关部门应当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体和其他方式,加大对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和维护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城市居民的环保、绿化意识和道德素养,让市民懂得自觉地共同参与维护公共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园林景观。

四、转变思想,加强对城市原有树木、绿地的养护

城市原有的树木、苗木和绿地是进行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宝贵资源,在进行建设和养护过程中,园林景观工作者都应当转变观念、改进做法,在对人工园林景观进行建造和养护的同时,也应当重视保护城市固有的苗木、绿地等资源,保存原有的植被和风貌,这样便能够维持城市园林环境的生态平衡,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园林景观的功能。

五、加强园林景观养护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管力度

园林景观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为居民更好的服务,需要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将各种对园林景观破坏的现象进行监管和遏制。首先,2024部门应当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破坏公共园林景观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治;另外,城市建设部门应当配备专门的监管人员加强园林景观建设和养护部门对园林景观养护情况的监管力度。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景区票价;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4-0048-04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正是强调着世人应当多到户外涉猎祖国的大好江山,增长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可是,这种美好告诫似乎在现今却难以履行。尽管在刚过去的2012年国庆黄金周中,国家发改委通过两个批次共对全国174家景区实行了门票降价的举措,但是景区含金量不高、票价降价幅度不大等现象,仍然引起了群众的质疑与不满。门票经济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在地方政府眼中得到了不断放大,过重的功利心促使旅游景点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一辆“马车”,在不断鞭策驱赶前进的同时,完全忽视了旅游事业的社会效益和公众的根本利益。为此,景区门票的政府治理需要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指引下加以纠正与改善。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登哈特所提出的“新公共服务”,其实际就是2024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该理论体系主要包含七大观点:第一,政府的职能是服务,满足人民的需求,而不是掌舵;第二,行政官员需要建立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第三,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第四,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第五,公务员会受到多种制度与多重标准的影响并对其负责;第六。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第七,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针对当前地方政府在旅游景区门票管理中的种种不合理现象,通过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指导,并将其运用到当前管理实际中,这将能更好地转变当前政府在景区管理上“重经济,轻公益”的发展模式,让门票价格回归到合理的水平,让普罗大众都能“看得起”、“玩得起”。因此,把该理论作为政府景区票价管理的理论指导工具,是极具现实意义和重大价值的。首先,新公共服务理论有利于指引政府在景区票价制定与管理上更加重视社会公益性,摒弃“经济人”管理理念下对经济效益的一味追随,让政府站在社会效益、社会福利的高度上,制定便民惠民的管理政策和实施细则,坚持为民服务的原则,充当好公共资源的管理员、公共组织的监管者和公民权利的维护者等角色。其次,有利于构建一个具有责任感的政府,一个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政府,在依法守法的前提之下,尽力满足公民的利益诉求,更好地化解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与当前景区票价之间的现实矛盾。第三,有利于提高政府对景区管理与发展的前瞻性以及提升政策的战略高度,更加注重全局意识,让景区管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最后,有利于增强政府“公民参政议政”的管理意识,拓宽公民参与政府票价的制定与管理的渠道,积极地与民沟通、与民交流、与民协商,让政府能够听到来自社会群众当中的各种不同呼声。

二、我国旅游景区票价政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门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经济管理手段,是依法保护旅游景区自然与人文资源所采取的合法手段,在限制闲杂人员和小商贩进入、创造良好环境、保护遗产、控制参观人数和弥补事业经费不足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是,从当前我国景区票价的管理来看,门票的收取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门票经济”之下诱发了各种不合理的现象,严重侵害了公众的合法权益。

(一)政府忽视收入国情,门票定价偏高

2012年国庆黄金周,国家发改委通过推出高速公路免费通行以及对国内部分景区实行票价减免或一定幅度降价等系列惠民措施来拉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刺激消费。然而,对于部分景区的门票,尤其是5A级景区门票,在降价过后仍然存在着门票过高的现象,甚至有如峨眉山等景区出现了逆势涨价之势。我国景区门票价格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及国民人均收入水平而言是普遍偏高的。景区的票价已经成为了当前旅游费用成本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旅客出行游玩的主要考虑因素。按中国普通职工工薪月收入2000元计算,40元的门票价格占了工资收入的2%;若门票价格100元以上,则占工资收入超过5%,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民而言,所占的比例会更高。据了解,在比利时,博物馆和名胜古迹的票价只占了普通人月工资的0.33%左右,巴基斯坦占0.2%,以色列占0.17%,法国占0.4%,俄罗斯占0.75%和日本占1%。而在美国,约有1/3的国家公园收取门票,2/3不收门票,而且比例都在1%以下。我国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在制定门票价格的过程中,没能充分考虑游客的承受能力,制定了不合理的票价,让游客倍感压力。对于依然高企的门票,大多游客只能望而却步,严重打击了旅游业市场的发展,难怪有网友调侃道:“徐霞客如果现在出游,也只能在景区门口照相走人,他的游记肯定写不了。”

(二)政府过于强化门票经济效益,无视旅游资源的公益性

当前在旅游开发与经营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在“门票经济”的管理理念下地方政府过分地追求门票的经济效益,而把旅游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弱化了。在“旅游带动经济”的理念推动下,地方政府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处于一种失控的疯狂状态。在景区建设前期投入过多的资金搞建设,什么仿古建筑、名人墨客故里等项目遍地开花,因此背负了巨额贷款。地方政府寄希望于门票收入来缩短收回投资成本的时间,并且获得财政的收入,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两个批次的降价名单里面会出现热门景区大量缺席,冷门景区却异常“高调”。我国中央政府虽然每年对于旅游景区都有财政补贴,可是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旅游人数激增,这些本来就极为有限的补贴资金根本不能维持景区的日常运行,于是。门票收入成为了景区的主要经济来源,甚至成为了某些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与此同时,国家实行的允许景区门票退税的政策,把门票当作经营性收入允许景区自留,这导致了景区为增加收入而不肯让利于民、降低票价。地方政府财政、当地经济发展与景区之间存在着过密关系,从而使许多地方政府利欲熏心,将其视为一门利润丰厚的生意,使旅游事业公益性和非营利的本质荡然无存。

(三)政府价格制定缺乏灵活性,门票收入流失严重

中国景区门票价格过于“死板”,没有根据资源的变化情况、游客的实际需要来量体裁衣。在旅游的淡季与旺季,景区实施统一的票价,导致了淡季高价,这使得游客感到物非所值,把部分游客挡在了景区门外,最终也使景区本身的经济受损。景区在制定门票价格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门票所发挥的作用,一味追随门票利润,使门票在景区参观人数与生态环境承受力的控制上失灵。在过分地强调眼球效应而忽视了灵魂的重要性之下,地方政府肆意大规模地扩大景区范围,建造许多人造的人文景观、人造的“假古董”,从而拉动当地GDP。这必然会导致滥用旅游资源并且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资金的大量流失。以山东的“三孔”(曲阜孔府、孔庙、孔林)为例,其门票年总收入约7000万元,用于文物保护的仅仅有500万元;武夷山年门票收入1000多万元全部用于武当山景区1800多名职工的工资和扶贫工作,而用于遗产保护的费用金额竟然是零。门票收入的不合理利用,完全与《文物保护法》背道而驰,法律规定:“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文物事业、企业单位的收入应当全部用于文物事业,作为文物保护管理经费的补充,不得挪做他用。”但事实上,地方政府总是有法不依,将其当作一种摆设,继续透支着旅游资源。

(四)政府景区“短视”管理,缺乏社会参与动力

在我国,景区资金获取的渠道十分狭窄,在地方政府有限的扶持下;景区未能与企业、与社会构建一种良性的沟通关系,缺乏社会和企业的资金赞助。某些地方政府在景区管理上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未能全面长远地看待旅游的开发与管理问题。“短视”的地方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只看重如何把门票价格不断提高而忽视了景区周边配套的重要性。他们意识不到高票价的背后是要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这样短视的管理模式也只能做“一锤子买卖”,不能做到可持续地发展。由于视野的不开阔和观念陈旧,旅游景区票价的调整举步维艰,这也是票价总降不下来的原因之一。

三、完善政府对旅游景区票价管理的途径

完善我国旅游景区票价管理,就必须建立公共服务机制、协商对话机制、监管评估机制和责任问责机制,从而真正地实现政府“服务意识”的价值选择,真正体现公共利益。

(一)降低门票价格,强化景区的社会公益性

不断追逐门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不应当是一个强调公共服务的公益性、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的行为准则。新公共服务理论要求地方政府坚持为公民服务的原则,充当好公共资源的管理员、公共组织的监察者和公民权利的维护者等角色。地方政府应当结合游客的经济能力,采取以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各方支持为主,市场机制、门票收入提成为辅,以适当的合理的价格和便利的方式向国内游客提供观赏、教育和科研等公共服务,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免费对外开放,增进社会公共的福利。公民始终是政府的所有者,因此,公民权利与公共服务比起企业家精神导向下政府所追求的经济效益更为重要。旅游景点本来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每一位公民。地方政府向公民收取高票价,无疑是对旅游景点公共性的否定、对公民合法权利的侵犯。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不同于企业与其顾客的关系,在公共部门,政府服务的对象不只是直接的当事人,而是要关注公民的需求和利益。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上,地方政府不能只为特殊利益集团或少数既得利益者服务,不能只关注顾客自私的短期利益,而应公正、公平地提供服务,关注公民对于票价的反应及其呼声。这样才能做到真正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在2012年中秋节与国庆节的“双节黄金周”中,政府所推出的降价惠民大礼包,可以看出国家正在努力尝试扭转门票“逢节必涨”的魔咒,抑制票价过快增长。要治理旅游景点,地方政府首先必定要转变管理理念,淡化门票收入意识,树立起公民权利代言人的形象,切实为民谋福利谋实惠。

(二)建立灵活科学的景区门票价格体系,规范门票收入管理

地方政府在制定景区票价的时候,应当对不同时间段、季节段和不同的游客人群在明确的规范之上,制定出不同的票价,做到实事求是。同时,个人票、团体票、家庭票和套票等多种的门票形式同样值得推广。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中可以看出,一个具有公共服务意识的政府必定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政府及公务人员关注的不只是市场,对于宪法、法律、社区价值观、政治规范、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等方面更需加以重视。可是,就目前而言,我国部分景区内的园中园、景区重复性收费现象引起了游客的不满,科学的票价体系应该消灭这种损害游客利益的现象,做到真正以人为本,满足不同人群的观光需要,而不能以套票等形式搞捆绑性销售。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门票价格的管理并不符合一个责任政府的行为准则。建立在违法基础上的随意挪用门票收入,为创收而盲目地开发旅游资源,追求眼前效益下的规模性扩张等等,暴露出当前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着过度市场化的现象。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草案)》,该草案旨在规范当前我国旅游业中存在的各种管理乱象并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良性发展。其中,对于景区门票的管理也进行了规范。《草案》第四十三条规定:“景区经过主管部门批准方可有偿收取门票。利用公共资源开放的景区门票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其他景区门票实行市场定价,其价格应当向价格主管部门备案。景区门票价格变动应提前6个月公布。景区应当明示另行收费的游览项目。景区部分核心游览项目因故不能开放或者无法提供服务的,应提前告知并相应减少收费。”旅游法的出台,必将能更好地让景区门票管理走上合法化合理化的道路,提高门票收费的合法性,各种乱收费及违规收费现象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竭制。无论是旅游景区的财政拨款还是每年景区的门票收入,政府管理部门都应当做到专款专用,保障好景区本身对于所属资金的支配权和管理权,地方政府应当管好自己的手,不能通过行政干预来动用景区的收入。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强调的责任政府,就是明确地要求地方政府在景区门票管理上要树立起责任意识,建立景区门票的协调机制,保持景区良性可持续发展。而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责任必须落实到特定部门,并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其义务与权利以及与相关部门和群体的关系;同时,经营与管理应当保持相对独立,收入分配上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作为依据,防止收入的流失和不合理的利用。旅游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要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发展之下,科学适度地开发,能够让公民都能分享到其开发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果。

(三)转变景区经营模式,树立全局意识

传统的景区经营模式只注重单一的观光旅游,其收入来源也仅仅停留在景点的门票之上。这种狭隘的经营方式让地方政府产生了“唯门票论”的错觉,于是,地方政府通过不断提高门票价格来增加景区收入。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看来,政府应当在思想上拥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也就是要树立全局意识,克服短视效应,考虑到长远和整体的利益。旅游本身是一条产业链,据统计,1美元的门票可以带动旅游当地6.8美元的收入,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周边配套设施的发展,如饮食、住宿、娱乐、购物、交通等,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大量的游客让景区周围做生意的人们受益。转变景区的经营模式,实现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观光、度假、休闲等旅游产品的转变,通过降低旅游景区的票价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到来,刺激当地的经济消费。据央视《新闻联播》报道,2012年国庆假期是杭州西湖实行免费开放的10周年,虽然10年来西湖因免费参观而损失了2亿元门票收入,但游客量与旅游总收入均比10年前增长4倍,2011年杭州旅游总收入比2002年实际增加900多亿元。杭州西湖作为国内当前唯一一个免费的5A级景区,已成功地突破了“门票经济”的樊篱,步入了从单一的门票经营转入观光休闲综合发展的时期,旅游产业得到了升级,旅游与商贸、文化和城市服务互动发展。杭州西湖免费门票政策的推行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其宾馆、饭店、旅游商业街等吃、住、购综合旅游收入在2003年就达到了150亿元,同比增长了53%以上。由此可见,降低对旅游景区门票的依存度,通过产业转型,综合开发旅游产品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经营模式。将景区门票视为旅游业发展“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而不是这盘棋的全部,正正体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的要求,毕竟单纯依靠有限门票收入来创收是不符合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潮流。

(四)增强社会参与度,构建票价公民沟通协商机制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当前,在我国经济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我国很多城市旅游业为其经济增长的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其发展的支柱产业。一些地方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不断加大对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加快新的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破坏了旅游资源的再生性,损坏了旅游的环境,降低了旅游的质量。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探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对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多重利益,多头管理,盲目重复建设。我国的旅游资源根据资源种类的不同和管理权限的不同,出现了同一旅游资源划归环保、建设、文化、林业、宗教、文物、水利、旅游、地质等多个不同部门共同管理的情况。目前主要是根据行政区域划分实现对旅游资源的管理,但是这种做法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造成同一景区的不同地方归不同的行政区管理的问题,为景区管理、保护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例如,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的庐山风景区,它以海拔800米为分界点,以下区域归星子县管理,以上部分则归庐山旅游管理局管理,各个地方、部门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由于部门之间工作性质、利益和上级部门的不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问题上经常出现分歧,甚至冲突,导致景区的发展和管理存在严重阻碍,无法实现景区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其旅游资源发挥真正的优势,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缺乏客观、合理的环境衡量体系。我国的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在资源开发和保护方面还没有建立客观、合理的衡量体系,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相关立法还不够完善,使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理论体系作为导向,导致旅游产业不能健康发展下去。

二、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危害

(一)开发者个人利益的驱使。旅游项目的开发者在开发的过程中只注重自身、眼前利益,是造成旅游业不良发展的根本原因。旅游项目的规划之初是要将项目放在环境的大系统中,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开发者创造更大的利益。但是,现在的一部分开发者只是为了收到个人利益,盲目的开发,不仅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浪费,还破坏了环境的平衡,为旅游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缺乏大旅游观念。旅游产业是一个整体,只有把各部分都联系好才能发挥其区域资源的优势,也能为区域带来经济的增长。在各地旅游发展中,各个旅游地的开发者只顾自身发展,没有能够使自身与区域内的其他景区结合,形成互补,使景点之间形不成网络,景区的共性和特性没能够充分显现。在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景区之间的差异,发掘其独特之处,使其特色更加鲜明,同时加强与区域内景区的联系。

(三)缺乏环境容量评价体系。缺乏客观、科学的环境容量评价是导致景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原因。环境容量是指旅游资源所具备的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主要有容人量和容时量,容人量是指旅游景区内单位面积内所能容纳人的数量,容时量主要是指游客在游览景区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时间。我国的旅游产业正处在发展时期,一些景区不顾自身环境容量过度、盲目的开发,不仅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景区人口增加,噪音的增加,环境的污染等,使景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体统严重损害等。

三、解决途径及相应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美化、完善,是对资源的一种保护,但在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两者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旅游资源的保护是其开发和发展的前提,只有保护好原有的环境才能促进其不断的开发和发展。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合理度。旅游资源的开发过度或不当会对资源造成重大的破坏,在开发规划中,应该从发展的总体布局入手,注重开发的同时进行适当的保护。根据开发主题的不同,按照等级的不同合理划分保护区,保证对资源保护的合理度,实现资源的持续发展。

(三)加强旅游规划,防止超负荷发展。在旅游规划中,要根据旅游资源的环境容量有限度的开发,使开发规模游客的接待量都在环境容量之内,避免景区的超负荷发展。

(四)加强管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良好的管理措施是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要切实做好管理工作,设立专门的管理领导小组,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多家做主,各自为政的现象,同时给予可开发者税收和土地审批等的政策优惠,鼓励开发者在开发和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进行有力的保护,促使旅游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过程,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业大发展过程中,必须根据资源状况的不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资源的发展,实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措施,充分利用资源的优势,统筹区域的综合发展,发挥旅游产业的特色,推动经济的增长,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天娜. 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

[2]张进福.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04:55-58.

[3]李娜. 推进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丁水平.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几个主要问题的探析[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01:120-123.

[5]蒋才芳,王兆峰.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对策[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10:936-938.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