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296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2分钟。
内部合同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统合管理;内部财务监控;假设;监事会
一、统合管理:公司治理的一个新理念
市场经济是产权经济;产权是一定社会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郭道扬2004.2.会计研究)。在公司制企业中,产权结构多元化,不同产权主体都是在尊重产权的基础上形成契约关系,以追求其相应经济利益的,而且不同产权主体的财务目标取向并不完全一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在更多的时候会表现为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相互利益冲突,从而对企业财务活动和信息披露产生不利影响,这就决定了要有相应的财务监控机制来保证不同产权主体在企业中的相关利益。从理论上讲,监控方式的确定与产权结构密切相关:股权相对集中的应加强内部监控,我国的公司制企业股权相对集中,就是上市公司也是“一股独大”,所以内部监控更为重要;从实务上看,公司自身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仅成本最低,而且可以弥补外部监控主体事后被动监控的缺陷,能在事中、事前主动监控,以全方位维护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如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话,是既经济又有效的。然而,我国现行公司内部的财务监控主要由监事会、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总会计师和内部审计机构来实施。在多重财务监控主体在公司内部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使监控的效率最大化,避免“大家都能监控,却又没人监控”的现象发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大胆借用了一个目前在公司治理研究中尚未应用的新理念,即统合管理理念。用科学的统合管理思想对多重财务监控主体的组织体系、业务执行、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有序的规范管理,是提高公司治理能力、财务竞争能力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是否成功的关键。
所谓“统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形成合力。将统合管理理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其模式包括组织系统统合、业务执行统合、信息资源共享统合等。
“统合”一词,来源于计算机行业的统合伺服器。统合伺服器是组织用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以及达成更高可用性、延展性和价值的方法之一。MicrosoftWindows2000Server家族和。NETEnterpriseServers提供了一个经过验证的环境,可以达成伺服器统合作业,提供可靠性、延展性和降低整体成本。2003年9月3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防卫厅决定将陆上、海上、航空自卫队各自拥有的通信、卫生、补给部队联合起来成立新的“统合部队”,这样做是为了使装备更加合理化、效率化。
将统合作业提供可靠性、延展性和降低整体成本以及使整体更加合理化、效率化的功能融入企业管理理念,应用于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设计中来,就会形成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的财务监控机制,即对公司内部不同的财务监控主体、权力、责任、职能、制度等资源要素进行整体规划,在组织系统、业务执行、信息资源等方面若能实现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纵横整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就会提高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整体效率。
二、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基本命题
(一)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概念的界定
监控不是简单的监督,也非一般的控制,而是在监督基础之上的控制。美国的安然、世通,中国的银广夏、蓝田,都是从辉煌走向暗淡,企业内部财务监控不力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会计审计理论界,似乎存在着看重监督而轻视控制、或愿提监督而回避控制这样一种思维倾向”(蔡春2001)。正是这种倾向的存在,使得公司内部实质上的监控活动只停留在监督层面,达不到控制的高度。
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是指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不同主体对本公司的财务信息、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等内容进行的监督和控制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建立一种内源性财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基本要素包括监控主体、监控客体、授权或委托人。监控主体结构所要解决的是谁来进行内部财务监控的问题,具体地讲,就是确定一个组织机构能否充当内部财务监控主体,主要标准是看该机构是否从事内部财务监控活动;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组织所监控的对象为监控客体,终极授权监控或委托监控的应该是公司相关利益主体。在一个完整的内部财务监控关系中,应该具有监控主体、监控客体、监控委托人三方面关系人,这三方面关系人通过契约关系结合在一起,是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二)公司内部财务监控体系的目标与功能定位
公司内部财务监控体系的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监督并控制的手段有效地维护相关利益各方在委托关系中的经济利益,促进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协调和结构稳定。它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技能延伸委托人的监督深度和广度,使自己成为一种独立于委托人权利的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不同监控主体可以从多个方位代表相关利益主体对人进行监督控制,这实际上是一种多元的财务监控制衡机制。
内部财务监控主体既要对各种财务活动进行审查、监督和控制,又要对各种受托责任和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监督评价,其监控功能具有广泛性和实用性。但是,从本质上讲,内部财务监控的监督控制功能只是维持某种经济形态,而无法直接创造出社会财富,从这种意义上讲,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本质上是一种使公司内部财务系统有序运转的保证机制。
(三)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理论基础
企业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1.委托理论
财务监控始终处于复杂的委托关系中,是委托关系促成了财务监控机制(最为典型的形式就是审计)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和经济组织的多级化,授权分级管理又使人内部出现了新的委托人和人,多层的委托关系形成了一条委托链。在这种情况下,本属于人范畴的新的委托人也需要财务监控,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其更需要内部财务监控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与公司利益相关、各方长期而稳定的责权关系。
2.会计寻租理论
在公司的财务信息处理中和公司经济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可以获得不同的财务报告收益;而在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的情况下,不同的财务报告收益信息,足以改变不同利益关系人的决策结果,从而引起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以及财富在不同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非生产性转移,即会计寻租行为。这种资源配置结果和财富的转移往往是不公平的,由此需要一种来自公司自身的财务监控机制来防止这种会计寻租行为。同时,对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不断完善,离不开对现有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借鉴和发展,这又是以“路径依赖”理论为基础的。
三、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设计
将统合管理理念运用到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中来,要遵循系统理论和协同理论的指导,即对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用整体联系、辩证的观点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观点来认识和研究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统合管理的价值所在;要实现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统合职能目标,还要考虑相关因素的协同作用,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互动互进的作用。协同理论认为:某一些要素在一个系统中发挥各自作用时,必须借助于其他条件,假若能得到其他因素的配合,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反之则可能削弱其效能。
(一)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的基本理念
1.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操作原则
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的基本思想是:目标导向,整体联动、优势互补,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模式的操作原则应为:(1)效益性原则。实行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管理改革的效益主要是体现在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各项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监控队伍是否优化、监控质量是否提高等等。(2)互补性原则。在统合过程中,既不是简单地强调一方优势而排斥其他,也不是兼收并蓄,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主体,互相补充,有机结合,使监控质量不断提高。(3)和谐性有序性原则。一个动态过程如不能维持其动态和谐、平衡,便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改革功能。在统合管理过程中,公司内部不同财务监控主体各部分要素之间要配合得当、和谐运转,要尊重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围绕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总目标,整合一致、统分结合地有序进行
2.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中的主导力量
在我国现实的公司治理中,2024财务监控的规范很多,比如,《公司法》规定在股东大会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1997年开始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会计法》规定有总会计师制度,国务院专门颁布了《总会计师条例》;同时还有《审计法》规定的内部审计制度。首先,这些规范大多站在监督而非监控的角度行使其职能;其次,这些规范使得我国目前公司治理中存在多重财务监控制度,而且各项财务监控制度都是本着最优制度的原则设计的。但是,系统论认为,局部最优不能保证系统最优。所以,为了保证监控职能的充分发挥,非常有必要探讨公司内部多重财务监控主体的统合管理问题。因为统合监控主体资源的目的就是要使现有的和潜在的资源相互配合和协调,使之达到整体最优,更好地发挥监控职能。
在公司内部多重财务监控主体中,监事会的监控与董事会等的监控不同,它是负有特定任务之监控机关,置身于主营业务执行机构之外客观地对其进行监控,能够对业务执行进行客观的判断,能够克服董事会自我监督的“短视”效果,改变董事会“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于一身”的状况。应该说,如果发挥正常的话,监事会的监控效果是董事会内部的自我监控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独立董事与总会计师的监控力量存在着非专职性、非常设性、非独立性、监督成本高等自身难以回避的弱点,只有监事会是一种独立于董事会的、足以与董事会行政权力抗衡的专职监督力量。所以,对公司内部现有财务监控机制不同主体之间进行统合与突破,建立一套以监事会为主导的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做到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等其他监控主体之间应相互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是完善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根本之道。
(二)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设计的前提假设
1.独立性假设
所谓独立性假设,就是财务监控主体中的监事会独立于被监控对象,能够排除干扰和个人利害关系,客观公正地实施监控并提出监控报告。监控者的独立性假设要求监督者与被监控对象的活动没有利害关系,因为有利害关系的人显然是无法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被监控对象的。该项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体现了监事会内部财务监控独立性的特征,并成为内部财务监控主体监控行为的基本依据
2.正当怀疑与可确认假设
正当怀疑是指由于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信任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的受托人的责任履行过程是全面有效的,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确信受托人提供的说明其责任履行状况的财务会计信息都是真实、公允和可信的,就有必要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及其表达的信息的可靠性进行监控;可确认是指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及其表达的信息的可靠性可以通过2024评价相关证据、验证相关信息而得到确认。该项假设明确了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直接原因,为监控标准的制定和监控程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3.监控有效假设
所谓监控有效假设,是指假设监控主体与被监控的对象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利害冲突,即使有时存在,也可以避免或不至于妨害内部财务监控行为的有效实施。该假设是实施有效的内部财务监控的基础。
4.不同监控目标的区别与功能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监事会、独立董事以及总会计师等内部财务监控主体的监控目标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其行使的财务监控功能也存在差异。独立董事以及总会计师的财务监控职能是寓于经济管理活动之中的监控,而监事会是公司内部专门行使监控职能的组织,比较而言,在所有的公司内部财务监控主体中,只有监事会最能站在独立的立场上进行监控。从功能上看,独立董事大多具有专业特长和丰富的商业经验,能够为公司带来多样化的思维,有助于实现公司决策的科学化,因而独立董事并不囿于监控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战略功能。比较而言,监事会的功能则限于单一的监控功能。独立董事是董事会的内部控制机制,其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董事会的决策过程中,这是一种事前的监控;而监事会则是董事会之外、与董事会并行的公司监督机构,主要是一种事后监控,因为监事虽然可以列席董事会会议,但其对董事会决议没有表决权,不可能事前否定董事会决议。所以,该项假设为监事会应该是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主导力量这一论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要素安排
在上述假设前提下,公司内部不同财务监控主体之间需要进行相互促进与制衡的协作与分工。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由监事会领导,可以考虑将其划分为三个职能部门,分别行使财务信息监控(财务审计)、经营风险监控(经营审计)、财务决策监控(管理审计)。独立董事的监控是寓于管理之中的监控,其独立性次于监事会,可以考虑在董事会下成立财务监控委员会,取代原来的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应该侧重于公司财务决策监控。CFO(包括内部会计人员)的监控内容主要是财务风险,要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中心。
四、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急需解决的其他问题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表现为缺少相关统计数据来支持结论,相关论点尚未通过实践检验,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受到一些未可预知因素的限制。
相对于公司治理体系中的其他组成部分而言,目前国内对于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评价指标研究上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尽管国际上一些著名公司如标准普尔、戴米诺、里昂证券等都已推出自身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但均未单独涉及到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评价问题。我国国内一些机构在对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过程中,对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评价几乎没有涉及。对于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运行状况评价研究的欠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傅元略。上市公司财务监控机制的困惑[J].审计研究,2004,(2)。
[2]王春平等。强化监事会职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J].山东煤炭科技,2003,(3)。
[3]李爽,吴溪。盈余管理、审计意见与监事会态度———评监事会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审计研究,2003,(1)。
[4]唐跃军,肖国忠。独立董事制度的移植及其本土化[J].财经研究,2004,(2)。
[5]刘长翠。公司股东委托监督机制:监事审计的广角透视与思考[J].审计研究,2002,(4)。
[6]张兆国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财权安排[J].会计研究,2004,(2)。
[7]冯均科。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效率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1,(8)。
[8]郭道扬。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J].会计研究,2004,(2)。
[9]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0][美]詹姆斯。范霍恩。财务管理与政策[M].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内部合同管理范文第2篇
一、媒体集团企业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1.合同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所有环节
合同管理内容涉及交易比价、谈判、审批审核、变更解除、业务评估、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任一环节不规范都会产生相应的风险。强化媒体集团企业合同管理,有助于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业务工作及日常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促使企业内部责权利分明,降低企业经营和管理成本,确保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合同管理是媒体集团企业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实现预算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媒体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大部分的收入来源、成本支出、资金融通无不以合同来实现。另一方面,媒体集团企业利用预算手段对各部门和各分支机构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考核评价及控制,最终均以对合同的管理和控制实现。根据财政部发布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一收入》,更是采用全新的以合同为基础的五步法确认收入原则,包括识别与客户签订的合同,识别合同中的履约义务。
3.高效的合同管理是媒体集团企业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的核心要求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在遵循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参与竞争、规范管理和经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部门一方面可以通过合同管理过程的参与,做好风险的事前判断、事中控制,有效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合同管理制度中参与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参与程度分析,明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改进内部控制制度及流程,不断提升管理效率。
二、媒体集团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合同管理重视不够
长期事业体制使得媒体集团的合同管理意识不强,历史惯性使得改制后的媒体集团企业亦不重视合同管理,其一表现为依法订立和履行合同的意识不强,有合同无收款,有收款无合同,以J,.告置换冲抵当年收入,跨合同年度进款等现象突出。如为完成媒体集团总部的社会效益签订的未约定收款条款的合同,导致合同违约概率高,履约风险加大。其二为不擅于使用合同相关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不善于使用预期违约制度,不善于利用抗辩权、巧妙使用代位权和撤销权等维护企业权益。
2.未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
财政部、审计署等五部委已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一合同管理》中明确规定,企业合同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未订立合同、未经授权对外订立合同、合同对方主体资格未达要求、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可能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企业应当加强合同管理,确定合同归口管理部门,明确合同拟定、审批、执行等环节的程序和要求,定期检查和评价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促进合同有效履行,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从近几年梳理的情况来看,媒体集团企业缺乏有效的同管理制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合同主体缺乏统一的内部标识,合同数据归集困难,财务管理低效,如同一家媒体用户,签订合同用“**日报社”,开具发票用“**日报”,收款又用“**报社”,又如非媒体用户,签订合同时用“**市委”,开具发票时用“**市委宣传部”,收款时用“**市委宣传部”。合同、发票及收款不能一一对应,间接导致财务管理混乱。②合同有效期不明确,如有些合同订立时了合同有效期的同时又在条款中写明每年都要支付相关费用,造成合同履行困难,有客户将当年应支付的款项推迟到下年支付时,财务账面显示为一个年度内客户支付的款项超过合同约定。③合同订立中书写不规范。有些涉及合同金额的只有小写金额,无大写金额。④合同传递不规范,内部合同传递与备案缺乏统一规定。合同是财务收支审核的主要依据之一,业务合同签订后在业务部门滞留,导致财务审核缺乏依据,流于形式。
3.合同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媒体集团企业随着业务的扩大,合同的种类与数量也越来越多,传统的纸质合同在管理成本、数据利用上的弊端凸显。媒体集团企业在合同管理方面仍以手工管理或简单的电子表格的管理方式为主,并未将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用到合同管理中。合同信息与业务系统、财务系统、共享平台系统无法连接,集团企业无法实现合同的全程跟踪、动态监控,给合同履约、监管过程带来潜在的经济风险。此外,纸质合同合同管理经办人员工作岗位变动或离职后合同资料无处查询,合同遗失现象频发,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又一风险点。
4.合同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合同管理工作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要求合同管理者除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外,还需要了解熟悉公司业务,不同的合同类型甚至需要合同管理者具备财务、税务、工程、政府采购、劳务用工等相关专业知识。而企业复合型人才短缺是目前媒体集团企业无法回避的短板之一,其分支机构更甚。同时,面对强烈的市场竞争机制,媒体集团企业还需在管理规范和管理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从另一层面增加了引进合同管理人才的难度。
三、媒体集团企业合同管理的对策
1.以合同主体名称标准化实现媒体集团企业内部信息互通
主体名称标准化对集团媒体企业合同管理的意义不亚于工业企业的零部件标准化,媒体集团企业必须在集团内部建立统一的合同主体标准化库,集团内部所有单位的客户及供应商均由集团归日管理部门统一编码,统一标识后入库。统一标识后的客户机供应商库标准无差别地应用到媒体集团企业的业务系统、财务系统、合同管理系统,这是媒体集团企业实现各个系统之间信息共享的前提。只有作为媒体集团企业核心管理信息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合同数据通过统一的供应商或者客户实现互通。合同管理的全过程才能得以体现,风险才有可能提前识别,业务风险及财务风险才有可能通过合同管理得以避免。理想情况下,业务是对合同的具体履行,财务是对业务执行收支层面的数据反应。
2.以分层授权思想为核心建设媒体集团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
①媒体集团企业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后,集团内部所有工作均围绕预算指标而展开,这种大背景下,建立分层授权的合同管理制度是保持集团内部单位经营活力,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整体效率的有力保证。而分层授权的合同管理制度集中体现在合同审批层面,首先,应区分不同的合同类型区别建立审批制度,预算范围内的一般收支合同,审批流程在下属预算单位完成,即谁负责预算指标,谁负责一般相关的一般收支合同审批,集团对此类合同只进行事后评估。预算范围内的重大融资,固定资产购置,建设工程等,由集团审批。其次,应区分不同的合同金额区别建立审批制度,媒体集团企业应以集团整体的风险承担能力并结合各下属单位本身的风险承担能力区设定合同是否为重大合同的金额标准,并以此区别建立审批制度,非重大合同预算单位审批,重大合同集团审批。②责权利明确是分层授权成本高效的保证,媒体集团企业以部门经理负责制为核心,建立合同审批各节点上各依权限行使审批职责,承担审批责任的串行合同审批制度,部门经理及经办人为合同审批的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为第二责任人,共同为合同的经济后果负责,法务和印章管理人仅依据职责对合同审批承担过错责任。
3.以标准化台账和业财对账打造
合同管理的容错纠错机制。合同管理成果要应用到企业决策中去,提升决策水平,就不得不提升合同管理的容错纠错机制。笔者认为,媒体集团企业可从以下方面打造合同管理的容错纠错机制,提升合同管理的成果应用水平。①建立标准化合同管理台帐。在经营单位内部,合同台账能及时准确反应每一份合同的签订情况,履约情况,收支情况,开票情况等,在媒体集团企业层面,标准的合同台账又能合并成集团整体的合同管理台账,整体反应集团一定时期内的合同签订情况,业务开展情况,财务收支、预算完成情况等。②建立业财对账制度,预算单位内部应建立定期的业财对账制度,通过对合同收支的财务业务对账差异的纠正完善,使合同台账与财务数据之间可以互相验证,互相支撑,打造合同管理的容错纠错机制,确保媒体集团企业业务信息的准确度,为集团重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4.重视人才培养,提升合同管理信息化运用水平
媒体集团企业的合同管理链条长,参与者众,只有通过不断加强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提升员工法制意识,建立多元化的法务部门才能兼顾成本效益的同时,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因此,媒体集团企业必须加强各级管理人员、营销业务人员合同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分级培训,促进各级管理人员的合同法律认识,增强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培养一支懂法律、懂合同的营销及管理队伍,为媒体集团企业健康经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与保障。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媒体集团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媒体集团企业在重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应积极提升合同管理信息化水平,一是建设合同管理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化平台发挥媒体集团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分公司)以及各责任人协同管理合同的优势,将合同管理涉及的文本起草、合同编码、内容分类、责任部门、法务审核、部门会签、合同收付款、合同变更、数据统计等实现远程及异地审查审批、移动审批,提高审批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二是利用管理软件的即使共享功能,实现合同信息在媒体集团内部各相关部门、各分支机构(分公司)、各相关负责人员范围内的共享,提高合同的履约率,高效管理媒体集团企业生产经营与日常管理合同,提升媒体集团企业内部控制监管水平和合同管理的实效性。
四、结语
内部合同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前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及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重视。在事业单位日常活动中,经济活动必不可少,资金的使用安全及合法合规至关重要,经济合同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部分,合同的管理可以有效的规避资金使用风险,强化资金使用安全,保障事业单位的合法权利,减少合同履约风险及为合同纠纷提供解决途径。经济合同的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及解决,为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及使用规范,事业单位的经济合同管理水平还需要不断的提高,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的完善。本文从事业单位合同管理意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签订过程、履约及验收阶段、合同价款支付及资产控制、人才引进及培养这六个方面对事业单位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阐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
1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日常业务也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相比于前几年涉及的范围更加丰富和广泛,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增加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合同的签订可以更有效地对甲乙双方当事人进行约束,通过法律层面的制约,可以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事业单位作为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对于经济合同的管理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合同目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合同的执行效率和执行的质量,可以有效的防范合同风险及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对于事业单位有效的发挥内部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缺少控制风险的意识
一部分事业单位还存在着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没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转变和适应市场的要求,还停留在“口头合同”及“一人拍板”阶段。“口头合同”是指双方口头对合同内容达成一致,并未再签订任何协议,这种方式的采购不利于合同的履约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容易出现合同质量较低,履约能力较差、违约风险等问题。“一人拍板”主要指在无任何会议协商和比价及审核流程的情况下,领导自行决定签订合同的供应商及没有合同金额的审核。这样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缺乏了合同管理及控制风险的意识,也造成了本单位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的问题。
2.2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
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同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在合同管理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单位并没有制定经济合同的管理制度,也没有明确的流程,只是在简单的领导审批后,认为在预算范围内进行支付就没有风险,没有供应商选取的要求及价款商定及价款审核机制,缺乏资金使用安全意识。也有部分单位虽然有风险控制的意识,但一味的照搬上级机关的管理制度,未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作出改变,还存在合同管理制度为框架形式,没有明确各环节职责,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性不强。
2.3合同签订程序不规范
合同签订程序一般包括预算的批复、供应商的选择、价款的商榷及合同的签订,完整的合同需要经过以上四个阶段后完成合同的最终签订。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的合同签订程序不规范的情况,比如在合同签订前的供应商选择,应根据本单位的合同签订相关规定选取供应商,避免出现指定单一供应商为所有项目提供服务的情况及选择与本单位领导或职工存在关联关系的供应商为其提供服务。另外也有后补合同程序的情况发生,在完成预算批复后在并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下先完成了采购,而后补签合同,这样流于形式的签订缺少了对合同价款的审核,不利于控制资金的使用安全,可能会造成资金的浪费。
2.4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监督及验收机制
大多数事业单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不问过程,只求结果的态度,并未对其进行应有的监管,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隐形的风险无法及时的控制和规避。如在工程项目执行过程中未对洽商变更进行及时的确认,对材料的使用质量是否满足需求没有进行监督及把控等情况都会存在履约风险。
2.5没有对合同价款支付风险及固定资产进行控制
合同价款的支付直接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合同支付风险一般包括未履行先付款、未履行完已付尾款、实际发生价款与合同约定不一致等情况。部分项目执行过程中涉及到了设备的使用,可能会出现合同价款中存在使用财政资金购买设备的情况,在项目结束后设备未纳入单位固定资产。
2.6缺少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意识
部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少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的意识,本着重业绩轻培养的观念,不重视职工的精神培养和专业技术培养,不积极的吸收外部先进的工作理念及优秀人员的引进,按部就班完成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道路,使得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
3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3.1管理理念陈旧
长期以来,按年龄及资历晋升成为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主要构成模式,这样的晋升形式也造成了单位管理理念的陈旧,领导以求“稳定发展”的思想,延续以往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阻断了事业单位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道路,也是这样固有的思维模式令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并没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现有的优秀管理体系,造成了主观意识上缺少内部控制意识及风险防范的意识。
3.2对经济合同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识不足
事业单位的固有的运行模式导致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机制并不健全,制度的不健全会对经济合同的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对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意识不足,使得在合同签订及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3.3忽略程序签订的规范性
很多事业单位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合同签订程序的规范性,只注重合同签订的结果而忽视签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后期对资金使用安全的影响。规范的合同签订程序可以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在为合同的履行提供了前期辅助性的保障。
3.4缺乏监督及验收意识
事业单位在经济合同中的监督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缺乏监督意识会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对合同的有效履行造成风险,不利于事业单位自身的权利,验收环节在合同管理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验收可以使甲乙双方在交接后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降低合同风险,提高合同质量。
3.5缺乏价款支付风险意识及资产归属意识
合同价款的支付直接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事业单位对于资金的使用应高度关注支付情况及支付进度,缺乏资金使用风险意识可能会造成资金使用不经济或资金的无效使用,如无资产管理及归属意识。会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等情况。
3.6对人才引进及培养认识不足
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的人才引进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部分事业单位的晋升机制还停留在以工作年限为尺度,以年龄及资历为标杆,使得单位整体管理上创新性不强,没有及时吸收新的管理思想,对于单位职工在思想意识及专业能力的培训较少,导致在制度建设上进展缓慢。具有高素质人才及完备人才管理机制的单位会更及时和高效的摄取当下先进的管理理念及对制度更新的敏感度较高,有利于事业单位制度的建设和管理体系的完善。
4完善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的对策建议
4.1强化合同管理及风险控制的意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本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金得到安全及有效的使用,经济合同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事业单位应摒弃传统管理理念、推陈出新,增强合同管理,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合同管理制度,适应市场需求,建立本单位经济合同管理部门,明确管理部门职能及责任划分。强化风险控制意识,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点,以保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
4.2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完善合同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范围较广,为了尽可能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首先要提高风险意识,其次应建立健全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通常合同管理制度应覆盖合同签订前期的准备工作、合同的签订、合同履约执行、合同价款支付等方面的内容。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应做到分工明确,具有清晰的职责分配及完整的流程图,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及明确的风险责任划分,以此提高经济合同管理的效率及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4.3规范合同签订流程
经济合同种类较多,如建设工程类及货物服务类,应根据不同的合同种类及实际情况签订合同,事业单位应具备完整的合同签订流程,从项目资金审批到最后的签订应按本单位合同签订的相关规定执行,避免出现先执行后签合同,合同价款未经本单位审核部门审核随意确定合同价款的情况。规范合同签订的流程,制定明确的合同签订程序及人员职责的分配,严格按照程序要求签订合同,防范在合同签订阶段产生的相关风险。
4.4发挥监督职能,做好履约验收工作
事业单位应建立监督及验收机制,加强在经济合同管理中对合同履行阶段的履约情况、项目进展、资金使用情况监督意识,制定相关监管及验收制度,及时关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变化,做好图片及文字记录并对产生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及整改要求。在完成合同内容后,事业单位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成果进行验收工作,对成果是否满足本单位需求、成果资料是否和合同约定一致等方面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结果文件。对履约过程中可能出现对风险进行提前的预估及控制,避免出现因管理问题从而产生的经济风险,强化风险控制。4.5防范支付风险,避免资产流失在签订项目合同阶段,事业单位相关审核人员应关注合同价款的支付方式及支付比例,在无行业特殊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出现在合同未开始履行就已完成合同全部价款的支付或分次支付的情况下,在合同内容验收合格前已进行尾款的支付。应在合同履行完全部约定内容并经验收合格后支付完合同的全部价款。另外,还应关注合同价款中是否存在固定资产的采购,如所采购的货物达到固定资产限额应及时纳入本单位固定资产,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以免造成资产流失。
4.6加强理论学习及人才培养
事业单位的有效运行依靠于各部门职员各司其职,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经济合同管理部门来说,一方面单位应引进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合同管理团队,以便于提高单位的合同管理水平,更有效及专业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合同管理部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及理论知识学习,充分掌握最新的法律规定及政策文件,提高合同管理团队的职业素养及综合素质,为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和风险控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5结论
本文主要以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现状为出发点,通过发现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缺乏合同管理意识及风险控制意识、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合同签订程序不规范、事业单位缺乏监督及验收机制及合同价款支付风险及资产流失及人才培养这六方面的问题,从管理理念的陈旧、缺乏体现建设的意识、弱化的人才引进及培养等六个方面分析原因及这些原因对事业单位管理造成的影响,从而根据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加强意识、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增加监督及验收环节、及时跟进项目情况及资金事业情况,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及避免资产流失、加强理论学习及人才引进这六点措施建议。综上所述,经济合同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应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控制的意识,同时配备高素质、专业水平高的经济合同管理人才队伍,以此保证事业单位日常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冰玉.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4(24):68-69.
[2]欧阳彦华.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交通财会,2024(01):11-13.
[3]严莉.行政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签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投资指南,2024(17):80+82.
[4]王洪君.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及风险控制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24(24):127-128.
内部合同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前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及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重视。在事业单位日常活动中,经济活动必不可少,资金的使用安全及合法合规至关重要,经济合同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部分,合同的管理可以有效的规避资金使用风险,强化资金使用安全,保障事业单位的合法权利,减少合同履约风险及为合同纠纷提供解决途径。经济合同的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及解决,为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及使用规范,事业单位的经济合同管理水平还需要不断的提高,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的完善。本文从事业单位合同管理意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签订过程、履约及验收阶段、合同价款支付及资产控制、人才引进及培养这六个方面对事业单位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阐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
1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日常业务也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相比于前几年涉及的范围更加丰富和广泛,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增加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合同的签订可以更有效地对甲乙双方当事人进行约束,通过法律层面的制约,可以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事业单位作为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对于经济合同的管理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合同目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合同的执行效率和执行的质量,可以有效的防范合同风险及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对于事业单位有效的发挥内部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缺少控制风险的意识
一部分事业单位还存在着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没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转变和适应市场的要求,还停留在“口头合同”及“一人拍板”阶段。“口头合同”是指双方口头对合同内容达成一致,并未再签订任何协议,这种方式的采购不利于合同的履约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容易出现合同质量较低,履约能力较差、违约风险等问题。“一人拍板”主要指在无任何会议协商和比价及审核流程的情况下,领导自行决定签订合同的供应商及没有合同金额的审核。这样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缺乏了合同管理及控制风险的意识,也造成了本单位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的问题。
2.2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
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同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在合同管理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单位并没有制定经济合同的管理制度,也没有明确的流程,只是在简单的领导审批后,认为在预算范围内进行支付就没有风险,没有供应商选取的要求及价款商定及价款审核机制,缺乏资金使用安全意识。也有部分单位虽然有风险控制的意识,但一味的照搬上级机关的管理制度,未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作出改变,还存在合同管理制度为框架形式,没有明确各环节职责,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性不强。
2.3合同签订程序不规范
合同签订程序一般包括预算的批复、供应商的选择、价款的商榷及合同的签订,完整的合同需要经过以上四个阶段后完成合同的最终签订。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的合同签订程序不规范的情况,比如在合同签订前的供应商选择,应根据本单位的合同签订相关规定选取供应商,避免出现指定单一供应商为所有项目提供服务的情况及选择与本单位领导或职工存在关联关系的供应商为其提供服务。另外也有后补合同程序的情况发生,在完成预算批复后在并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下先完成了采购,而后补签合同,这样流于形式的签订缺少了对合同价款的审核,不利于控制资金的使用安全,可能会造成资金的浪费。
2.4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监督及验收机制
大多数事业单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不问过程,只求结果的态度,并未对其进行应有的监管,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隐形的风险无法及时的控制和规避。如在工程项目执行过程中未对洽商变更进行及时的确认,对材料的使用质量是否满足需求没有进行监督及把控等情况都会存在履约风险。
2.5没有对合同价款支付风险及固定资产进行控制
合同价款的支付直接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合同支付风险一般包括未履行先付款、未履行完已付尾款、实际发生价款与合同约定不一致等情况。部分项目执行过程中涉及到了设备的使用,可能会出现合同价款中存在使用财政资金购买设备的情况,在项目结束后设备未纳入单位固定资产。
2.6缺少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意识
部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少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的意识,本着重业绩轻培养的观念,不重视职工的精神培养和专业技术培养,不积极的吸收外部先进的工作理念及优秀人员的引进,按部就班完成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道路,使得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
3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3.1管理理念陈旧
长期以来,按年龄及资历晋升成为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主要构成模式,这样的晋升形式也造成了单位管理理念的陈旧,领导以求“稳定发展”的思想,延续以往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阻断了事业单位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道路,也是这样固有的思维模式令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并没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现有的优秀管理体系,造成了主观意识上缺少内部控制意识及风险防范的意识。
3.2对经济合同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识不足
事业单位的固有的运行模式导致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机制并不健全,制度的不健全会对经济合同的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对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意识不足,使得在合同签订及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3.3忽略程序签订的规范性
很多事业单位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合同签订程序的规范性,只注重合同签订的结果而忽视签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后期对资金使用安全的影响。规范的合同签订程序可以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在为合同的履行提供了前期辅助性的保障。
3.4缺乏监督及验收意识
事业单位在经济合同中的监督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缺乏监督意识会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对合同的有效履行造成风险,不利于事业单位自身的权利,验收环节在合同管理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验收可以使甲乙双方在交接后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降低合同风险,提高合同质量。
3.5缺乏价款支付风险意识及资产归属意识
合同价款的支付直接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事业单位对于资金的使用应高度关注支付情况及支付进度,缺乏资金使用风险意识可能会造成资金使用不经济或资金的无效使用,如无资产管理及归属意识。会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等情况。
3.6对人才引进及培养认识不足
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的人才引进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部分事业单位的晋升机制还停留在以工作年限为尺度,以年龄及资历为标杆,使得单位整体管理上创新性不强,没有及时吸收新的管理思想,对于单位职工在思想意识及专业能力的培训较少,导致在制度建设上进展缓慢。具有高素质人才及完备人才管理机制的单位会更及时和高效的摄取当下先进的管理理念及对制度更新的敏感度较高,有利于事业单位制度的建设和管理体系的完善。
4完善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的对策建议
4.1强化合同管理及风险控制的意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本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金得到安全及有效的使用,经济合同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事业单位应摒弃传统管理理念、推陈出新,增强合同管理,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合同管理制度,适应市场需求,建立本单位经济合同管理部门,明确管理部门职能及责任划分。强化风险控制意识,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点,以保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
4.2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完善合同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范围较广,为了尽可能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首先要提高风险意识,其次应建立健全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通常合同管理制度应覆盖合同签订前期的准备工作、合同的签订、合同履约执行、合同价款支付等方面的内容。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应做到分工明确,具有清晰的职责分配及完整的流程图,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及明确的风险责任划分,以此提高经济合同管理的效率及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4.3规范合同签订流程
经济合同种类较多,如建设工程类及货物服务类,应根据不同的合同种类及实际情况签订合同,事业单位应具备完整的合同签订流程,从项目资金审批到最后的签订应按本单位合同签订的相关规定执行,避免出现先执行后签合同,合同价款未经本单位审核部门审核随意确定合同价款的情况。规范合同签订的流程,制定明确的合同签订程序及人员职责的分配,严格按照程序要求签订合同,防范在合同签订阶段产生的相关风险。
4.4发挥监督职能,做好履约验收工作
事业单位应建立监督及验收机制,加强在经济合同管理中对合同履行阶段的履约情况、项目进展、资金使用情况监督意识,制定相关监管及验收制度,及时关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变化,做好图片及文字记录并对产生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及整改要求。在完成合同内容后,事业单位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成果进行验收工作,对成果是否满足本单位需求、成果资料是否和合同约定一致等方面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结果文件。对履约过程中可能出现对风险进行提前的预估及控制,避免出现因管理问题从而产生的经济风险,强化风险控制。
4.5防范支付风险,避免资产流失
在签订项目合同阶段,事业单位相关审核人员应关注合同价款的支付方式及支付比例,在无行业特殊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出现在合同未开始履行就已完成合同全部价款的支付或分次支付的情况下,在合同内容验收合格前已进行尾款的支付。应在合同履行完全部约定内容并经验收合格后支付完合同的全部价款。另外,还应关注合同价款中是否存在固定资产的采购,如所采购的货物达到固定资产限额应及时纳入本单位固定资产,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以免造成资产流失。
4.6加强理论学习及人才培养
事业单位的有效运行依靠于各部门职员各司其职,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经济合同管理部门来说,一方面单位应引进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合同管理团队,以便于提高单位的合同管理水平,更有效及专业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合同管理部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及理论知识学习,充分掌握最新的法律规定及政策文件,提高合同管理团队的职业素养及综合素质,为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和风险控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5结论
本文主要以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现状为出发点,通过发现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缺乏合同管理意识及风险控制意识、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合同签订程序不规范、事业单位缺乏监督及验收机制及合同价款支付风险及资产流失及人才培养这六方面的问题,从管理理念的陈旧、缺乏体现建设的意识、弱化的人才引进及培养等六个方面分析原因及这些原因对事业单位管理造成的影响,从而根据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加强意识、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增加监督及验收环节、及时跟进项目情况及资金事业情况,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及避免资产流失、加强理论学习及人才引进这六点措施建议。综上所述,经济合同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应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控制的意识,同时配备高素质、专业水平高的经济合同管理人才队伍,以此保证事业单位日常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冰玉.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4(24):68-69.
[2]欧阳彦华.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交通财会,2024(01):11-13.
[3]严莉.行政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签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投资指南,2024(17):80+82.
[4]王洪君.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及风险控制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24(24):127-128.
内部合同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财务信息系统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和数字赋能的管理时代,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对内部控制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加强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可以提高内部控制嵌入信息系统的深度与广度,进而促进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同时,可以通过强化内部控制的要素效果,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深入认识和理解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优化的意义和作用机理,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对内部控制的提升价值分析
信息化时代,内部控制是一个围绕管理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展开的动态活动。通过内部控制建设,结合高校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将经济活动中涉及内部控制的主要流程进行梳理和嵌入,可以实现经济业务与内部控制之间的有效融合。同时,在各个业务信息化系统融合时,加入风险控制相关指标,可以减少人为操作风险,提高经济活动办理效率和风险防控效果。高校财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财务收支管理信息系统、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等。上述内容对于相关内部控制都发挥着促进作用,具体分析如下:第一,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建设的促进作用。将全校预算均纳入系统之中,实现校级预算编制、执行监控考核等功能,预算内容全覆盖、编制执行全流程的管理,使得预算从申报、编制、下达、执行、调整的全流程科学化、规范化,符合内控要求。利用信息化,对提升预算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加强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预算信息及时传递与共享以及对预算性质进行监控,对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利用,可以更好地提高预算控制管理。第二,财务收支管理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建设的促进作用。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构建高效率的收入、支出审批管理流程,并通过用户角色和审批权限的合理划分、配置与嵌入,有效降低收入支出的管理风险。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及时掌握全校收入、支出情况,分析数据,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全面的数据支持。第三,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建设的促进作用。相对于以纸质合同为媒介线下审批传统合同管理方式,信息化手段把合同管理流程化,构建了高效率的合同审批、合同执行、合同管理全流程权限控制体系。一是提高合同审批、合同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合同的各项信息获取、分析更为高效。二是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实现合同管理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以纸质合同为媒介的时期,高校无法做到对所有签订的合同进行集中管理,也无法对执行情况进行统一监控,而合同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合同管理各环节摘要:对于高校内部控制而言,信息系统建设是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技术与环境保障。从高校已经开展财务信息系统建设这一现实情况出发,聚焦财务信息系统环境下高校内部控制优化问题,以A高校为主要的案例研究对象,探讨财务信息系统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优化路径,对高校内控体系和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高校充分运用现代财务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借鉴。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财务信息系统规范化,有效地降低了合同履约的风险。
二、财务信息系统环境下A高校内部控制的主要优化路径设计
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基本优化思路为:财务信息化建设应有效结合单位内部控制要求,在现有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业务管控重点,逐步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财务信息系统。重点梳理预算、收支、资产、采购、合同、基建项目等各项经济业务流程,将内控环节和关键风险管控点嵌入到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形成内控体系建设和财务信息系统保障一体化,构建“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内控体系。
1.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对高校内部控制的优化路径
?A高校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以项目库为基础,将全校收支均纳入系统之中,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无缝联接,支持财务部门、职能(主管)部门、业务部门、校级领导等多个主体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各司其职完成各自任务,使预算工作更符合内控要求。财务部门主要是编制“一下”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草案表、确定每个预算项目的“二下”预算批复数。业务部门主要是负责本部门自身的预算申报。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主要是因部门特殊职责功能而主管某块学校事务或经费,其涉及业务跟预算编制有联系,需要该部门审核参与。将学校发展性专项以项目库的方式管理,项目先由申报部门申报,再由业务主管部门及校领导进行审批,最后由财务部门审核后履行规定程序列入年度预算序列。综上,通过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促进相关内部控制的优化。其优化路径与作用主要体现为:促进预算编制程序规范、方法科学、数据准确,符合高校发展规划目标;建立内部预算编制各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根据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系统自动生成项目执行数,实现预算申报、下拨、执行的分析监控,促进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
2.财务收支信息系统对高校内部控制的优化路径?
对财务收支业务的管理结构和业务的主要环节进行梳理,将收支业务关键环节和风险点嵌入相应的财务信息化系统。第一,收入业务控制以缴费平台模块为重点。A高校的收入范围比较广、收费项目多、归口部门多、管理难度大,每年的学费、住宿费收费工作任务也比较繁重。缴费平台将学校所有的收入项目整合到统一平台进行集中管理,将收入的流程、标准、要求等多方面统一起来,符合内控的要求,降低内控风险;缴费平台通过对接学校的招生、考级等业务系统,数据共享,实现业务系统自动缴费;通过对接非税及税务等电子票据模块,实现自动开具电子发票;通过缴费平台与银行对接,及时传递数据,实现智能对账;通过缴费平台设置细分缴费项目,设置好收入科目,利用智能凭证自动生成财务会计凭证,实现智能入账;通过缴费平台与国库对接,实现自动上缴国库。借助缴费平台收费工作实现了从业务发起、自主缴费、自动开具电子发票、自动对账、智能入账、自动上缴国库的全流程信息化。第二,支出业务控制以预约报销模块为重点。A高校通过预约报销等模块,将支出经济业务内部控制的主要流程嵌入系统,利用预算模板控制等信息化手段,加强支出预算的管理和控制。预约报销系统将所有支出业务梳理分类设置在预约报销系统集中管理。预约报销模块主要包含日常报销、暂借款、合同付款、酬金等;项目在预约系统实现实时预算控制,防止超预算现象的发生;预约报销系统与资产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进行对接,数据共享,实现业财融合,协同联动发展,优化校园服务;预约报销系统和财务核算系统、无现金支付系统对接,实现财务入账智能化,实时结算。综上,通过财务收支信息系统可以有效促进相关内部控制的优化。其优化路径与作用主要体现为:信息系统可以杜绝收入、支出管理中各种漏洞,使收入、支出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各项收入集中由财务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岗位职责清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做到收缴分离;缴费平台对接了微信、支付宝、银联,实现多种缴费方式,方便快捷适应现代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和各业务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业财融合;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财务收支业务入账智能化,大大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核算的准确性;明确支出报销流程,确保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符合规定;优化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缓解报销排队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及财务管理服务水平。
3.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对高校内部控制的优化路径?
合同系统内部控制涉及合同签订、合同执行、合同归档管理三个方面。A高校根据学校的合同管理办法,对原有的合同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和改进,将内控环节和关键风险管控点嵌入合同管理系统中,形成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合同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合同管理在线导入、线上审批审核、合同支付、合同查询、到期提示、合同归档与台账管理等功能。在合同签订阶段,业务部门经办人在系统中录入合同名称、经费来源、合同履约期限、付款计划等相关要素,并将合同主体内容和辅助材料上传,各审核部门按照各自的审批要点进行审核。合同签订后合同管理系统会自动生成台账,根据合同约定的付款计划,提醒经办人付款。经办人在合同系统根据付款计划发起付款,跳转到财务预约报销系统进行结算,财务部门处理后的会计凭证号回填到合同系统。收付款数据、质保金数据等在财务系统和合同系统之间自动同步,无需人工追溯。根据合同的类别,设置好印花税的税率,自动导出印花税缴纳的电子文件进行纳税申报。合同管理系统还具备归档管理查询功能,并对合同执行效果进行分析统计。此外,合同的变更通过补充合同实现。合同管理系统引进了对异常事项的提醒功能,可以起到风险预防作用。综上,通过合同管理系统可以有效促进相关内部控制的优化。其优化路径与作用主要体现为:完善合同管理机制,明确了合同管理归口部门,统一管理,确保合同制定与合同履行规范,减少违约风险;加强了对合同订立的管理,明确合同订立的范围、条件和审核流程;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实行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
三、财务信息系统环境下A高校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的保障措施
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使高校各项经济业务流程规范化和程序化,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构建高效率的权限控制体系,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有效提高办事效率和监管水平,为高校管理、控制、决策提供服务。财务信息系统环境下A高校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的保障措施:一是根据学校发展愿景制定财务信息化战略规划,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财务信息化系统顶层设计,确保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地执行,防止制度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两张皮”。二是加强财务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促进财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作用,消除信息系统碎片化、孤岛化,实现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经济活动办理效率和风险防控效果。三是构建财务信息分析平台模型,对财务资产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建立科学的、全面的评价体系,将学校战略落实到行动中,对行动计划进行有效的监控,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四是加强财务信息化基本能力建设,重视财务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财务人员信息化素养和能力,培养提高财务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2024、整理、分析问题的意识、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北京教育
参考文献:
[1]罗泳江.高校财务业务流程分析与改进策略—以C大学为例[J].财经界,2024(28):209-212.
上一篇:内控合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