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316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3分钟。
我们将详细介绍教学教案的编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够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帮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1】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设计此课时,我从学过的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那么,对于不同的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的增加量(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体现转换法的物理研究问题的思想。
这一节课我一直注重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虽然有些学困生耽误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在这么重大的讲课中露面,肯定对他们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值了。另外我还采用了生评、师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展示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不断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讲完。关键在于探究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过多,至少耽误了10分钟。这里主要是我我对本部分估计不够,即教材中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其前面的“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不能衔接。现在反思,当时提出“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后,应直接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直接进行实验,实验做好后,分析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水吸热能力强这一结论后,再写出这个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就很好地解决了不能衔接的问题。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引入新课时,由于语言没组织好,导致提问不明,学生无从回答。
总之,这一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它暴露了我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同时,也使我的业务水平在短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快速的提升。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2】
比热容教学反思
“比热容”是本章重点内容。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它又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有关,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所以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将理解物质的另一特性“密度”作为理解比热容的开门砖。通过对密度的定义,推导比热容的定义。通过水的密度,去发现水的比热容,及单位。一个完整的推导过程使学生经历进而建构完整清晰的比热容知识。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考虑到比热容这一节的容量较大,将热量的计算放到下一节中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设计此课时,从美丽的`大海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学生发挥最好的有两点:
1、在实验方案设计上是非常完美的。
2、在分析小资料找规律中学生思维活跃、多样。
本节课在突破难点上,老师设计通过密度去帮助理解比热容,效果一般。我认为主要还是老师在引导方面做的不透彻。今后在这方面加强锻炼。通过这件事我想自己的教学水平应该要不断的提高,有时候,临场发挥也很重要。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3】
(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设计此课时,从蒙自现实天气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采用实验分析归纳法、控制变量法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展开教学,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形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三)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机》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概述
《热机》是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该节是本章的一个开始节,学好了本节才会更好的学习第二节《内燃机》。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是_九_年级学生;
(2)学生熟练掌握_部分数学知识___;
(3)学生对_科技活动_兴趣浓厚;
(4)本班学生学生学习成绩较好,运用_物理__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故本次教学应从生活常识入手,可做适当拓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内能来加热或做功
2、知道热机中能的转化
3、理解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老师辅导,学生理解和动手掌握本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知社会的进步车轮,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对蒸汽机的理解
(2)教学难点:对热机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节内容选择自主学习策略的方式教学
六、资源的选择
教材、习题册,多媒体
实验器材:铁架台,试管,试管夹,试管塞,小风车,水等。
七、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用多媒体演示:火箭发射升空、飞机起飞、汽车启动和行驶的画面,
问:飞机、火箭、汽车是怎样获得动能?是因为它里面装有一颗心脏——热机?
(三)、新课学习:
同学们先浏览(3分钟)
1、利用内能来做功
学生操作:图2-1-2实验。(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演示:书中图2-1-2所示的实验。
教师:谁来说一下该实验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分析过程:燃烧(化学能)――供给水和水蒸汽――水蒸汽驱动叶轮做功(内能转化成机械能)。 教师:这是利用内能的另一种方式:用来对物体做功
热机:通过燃料燃烧获取内能并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2、蒸汽机
(1)瓦特设计了通过活塞直线运动带动飞轮圆周运动的连接装置,解决了动力传输问题。
(2)讨论交流:蒸汽机是怎样工作
对图2-1-4的图例演示(多媒体播放)
讲解工作原理
提醒学生着重对蒸汽机工作原理的理解,体会。
3、形形色色的热机
蒸汽轮机、内燃机、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
4、查阅资料
指导学生在网上查阅热机资料,观看动态热机图像(视频)
八、作业
1、看书,练习册相应部分基础题;
2、观察生活中的热机工作情况,并预习下节内容。
九、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教师指导的学习模式,在本节教学中用简单的事例、形象的动画展示、生动的实验,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同时又点明主题。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能力得到了展示。探究活动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联结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注重学用结合。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
当然本堂课还是有一些不足的:
第一:flash的制作,借鉴了他人的成果,如果能自己制作flash就更加好了。
第二:本堂课实验不多,不能体现物理课作为一门实验性课程的课程特色。
第三:通过学生实验来观察、探索、分析、总结。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然后指导讨论小结。
《热机》反思
1.从本课教学目标出发,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用酒精灯给密闭在试管中的水加热”,问学生会看到什么现象,分析活塞飞出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内能转化成机械能;再问学生“水的内能从哪获得?”,酒精的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传递给水。通过对这个实验的分析,向学生介绍了利用内能的两种方法。
2.从能量的转化角度引入新的知识,热机,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用热机获得动力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轮船、坦克、摩托车??使学生明白热机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他们的`求知情趣。
3.先介绍了汽油机的结构,通过flash的动态演示了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清晰、明了。详细分析了汽油机的四个冲程,每个冲程都由学生自己找出工作特点,有利于学生进行图的识别。指出汽油机实际工作时,是靠外力使曲轴和飞轮先转动起来,带动活塞运动后汽油机才自己工作。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教材从比热容的简单自然现象开始,对如何计算比热容,以及通过比热容计算热量做了阐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水,煤油,两只烧杯,两个电加热器,天平,两只温度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列举生活例子,烧热水温水,与水开了,谁快,不一样多的水烧开,哪一个更需要更多热,让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进行新课
(1)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回忆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大致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可以认为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说明水比煤油更能吸热。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2)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告诉同学们降低也是一样)
(3)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摄氏度),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如果某物质的比热是a焦/(千克·摄氏度),它是说单位质量为一千克的该种物质,每升高1摄氏度时(或降低1摄氏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焦。
(4)比热表
课本中列出了几种物质的比热,请同学们查出水的比热及它的单位。你能具体地说明水的比热的物理意义吗?(提问)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升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解释______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西瓜”原因?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分析课本图2-15,2-16,说明利用水取暖和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的原理)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1)在做课本图16-14的实验时,把水改换成蓖麻油,那么煤油和蓖麻油哪一个升温快?为什么?
(2)把质量相同的铝块、铜块、铅块放到沸水中加热,当沸水再次沸腾后,取出金属块,并把它们放到石蜡块上。它们都能使石蜡熔化,那么哪个金属块熔化的石蜡多呢?
小 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比热容
一、演示实验:
二、比热容:
三、比热的单位:
四、比热表:
教学后记:
本节通过实验,客观反映了比热容的概念,加深了学生对比热容的认识,学习比热容的时候,尽量对公式进行解释,加强学生的记忆,多举实例加强理解,这样效果会更好。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能量,理解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动能、势能的有关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通过探究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探究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难点:探究动能、势能,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出相关结论。
四、教学器材
1、演示器材:多媒体电脑,滚摆,乒乓球
2、器材:带斜面的木版,小车,砝码,卡片,橡皮筋,木块,水槽,细砂,带钉的木凳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归纳。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P30图12-1,如果你是小汽车司机,在不违章前提下,行驶最大速度是多少?通过该图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不同车型的汽车,限车速度为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卡车的惯性大)
3、追问: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而与速度无关。限车速度不同肯定另有原因?是什么原因呢?
二、能量
1、动能与势能是能量的两种具体形式,在第11章学习了功的相关知识,功和能量是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什么关系?
2、演示实验:
水平面上小车撞木块 运动的小车对木块做功
运动的小车具有动能,即具有能的物体能做功,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
3、能量的单位:焦耳
三、动能
1、课件演示:(1)流动水冲击水轮机转动
(2)运动的铁锤能将钉子打入木板中
(3)运动的子弹能射穿鸡蛋(子弹的穿透力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总结以上各种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这又说明了什么?(以上现象的共同特点是物体都在运动,而且对别的物体做了功,说明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而且物体的动能越大,它可以对别的物体做的功就越多,反之越少。
3、活动: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 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 猜想1: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猜想2: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设计与实验] (1)动能的大小通过比较木块被撞出的距离来确定
(2)实验分两步:①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保持质量相同,速度不同,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开始运动,到达水平面时速度不同。
②研究动能与质量关系:保持速度相同,质量不同,从同一斜面的同一度高度开始运动,到达水平面时速度相同
[结论]比较a、b可得:质量相同,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比较c、d可能: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5、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上述结论
四、活动:卡片为什么会跳起来
1、按图12-7制作一个会跳的卡片,根据课本上的要求完成实验,注意观察现象,然后小组讨论总结结论。
2、小组总结发言:介绍怎样进行探究、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3、总结:卡片压平,橡皮筋伸长,松手卡片跳起不将卡片压平,松手后卡片跳得不高
4、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橡皮筋能对卡片做功,因而具有能量,并且形变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多。
5、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6、课件演示:(1)橡皮筋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纸做的子弹就射的越远
(2)弹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小车被弹开的距离越远
(3)发条上得越紧,弹性势能就越大,钟表走的时间越久
五、活动:模拟打桩
1、课件展示:(1)打桩机的工作过程 (2)山坡上的石头具有做功的本领
2、学生探究: [问题] 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 猜想1:与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猜想2: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设计与实验] (1)重力势能的大小通过比较木桩陷入沙中的深度来确定
(2)实验分两步:①研究重力势能与被举高度关系:保持质量相同,高度不同
②研究重力势能与质量关系:保持高度相同,质量不同
[结论]:比较A、C可得: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比较B、C可得:物体被举起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的重力势
课内练习: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________ ,由于________ 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由于______ 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弯曲的弓能把箭射出,射出的箭能射入靶心。因为弯曲的弓具有_____能,而射出的箭具有________能。
3、从斜面上滑下的小车能将水平面上木块撞击一端距离,我们说小车具有__能。同样的小车从斜面的更高处滑下,能将相同的木块撞击更远的距离,说明____越大,_____ 越大;若在小车上加一重物,从斜面的相同高度处滑下,也能将相同的木块撞击更远的距离,说明____越大,_____ 越大。
4、玩具弹弓能将塑料子弹射出,是因为拉长橡皮筋具有____能,皮筋拉得越长,子弹射得越远,说明弹性势能与物体的_____有关, 一定限度内____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5、关于动能大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汽车总是具有动能 B、汽车的动能一定比摩托车的动能大
C、以相同速度运动的汽车和摩托车,汽车动能大 D、摩托车的动能一定比汽车的动能小
6、一架竖直匀速上升的直升飞机( )
A、动能增加、势能不变 B、动能不变、势能增加
C、动能势能都增加 D、动能势能都减小
7、 某块砖在一对平衡力作用下运动,则该砖( )
A.势能一定不变,动能一定不变 B.势能可能改变,动能一定不变
C.势能可能改变,动能可能改变 D.势能一定不变,动能可能改变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6】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能利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在比热容的第1课时的学习当中学生已经建立了比热容的概念,但是对此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本节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动手练习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能利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
(2)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练习与应用进一步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比热容的含义,并能利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
(2)会进行热量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
(1)会进行热量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通过练习与应用进一步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练习法、讲授法以及讨论法。利用比热容求热量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突破难点,教学当中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讨论得出吸热和放热的公式。得出公式后主要通过练习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物质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物质的种类
2、比热容的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提出问题:
如果已经知道一种物质的比热容,那么在知道这种物质的质量和温度升
高的度数后,就能计算它吸收的热量吗?
(二)自主学习,培养能力,讲练结合
1、引导学生归纳结论
(1)提出问题:根据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可知,1千克水温度升
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J
(2)那么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应是:4.2×103J×2
(3)那么2千克的水,使它的温度由20℃升高到100℃,水吸收的热量是:4.2×103J×2×80=6.72×105J
推导出公式:Q吸=cm △t
提出问题:同时提出吸收的热量是如此多,那放出热量一样吗?
推导出公式:Q放 =cm △t
修正公式:吸热:Q吸=cm(t-t0) 放热: Q放=cm(t0-t)
应用公式,练习:
例题1:质量是10千克的冰,温度由-20℃升高到0℃,冰吸收多少热量?[c冰= 2.1×103J/(kg?℃)]
解: 根据Q=cm△t得
Q吸=2.1×103J/(kg?℃)×10kg×20℃
= 4.2×105J
答:冰吸收的热量是4.2×105J
例题2:2千克的开水,使它的温度降低到40℃ ,水放出多少热量?
解:根据Q=cm△t得
Q放=4.2×103J/(kg?℃)×2kg×60℃
=5.04×105J
2、深化公式,变形
由Q= cm△t 有:1、△t=Q/ cm 2、m=Q/ c △t 3、c=Q/ m △t
练习:
例题3.质量为2千克,温度为20℃的水,吸收1.68 × 105 J的热量,温度升高了多少摄氏度?末温是多少?
解:△t= Q吸/ cm
= 1.68 × 105J÷[4.2×103J/(kg?℃)× 2kg]
=20℃
因为△t =(t-t0)
t= △t + t0 =20℃ +20℃ = 40℃
例题4.温度为20℃的水,吸收1.68 × 105 J的热量,温度升高到60℃,水的质量多少克?
解: m= Q吸/ C △t
= 1.68 × 105 J ÷[4.2×103J/(kg?℃)×(60-20) ℃]
=1kg=1000g
3、生活 物理 社会
(3)利用比热容鉴别物质
例题5、小明在家拿一金属球玩耍时,突然想:这是一种什么金属呢?假如现已测出该金属球的质量是100g,当它的温度从85℃降到15℃时放出的热量为3.22 ×103 J,你能否帮小明得出:
(1)这种金属的比热容是多少?
(2)通过查找资料可知,这是什么金属?
(2)拓展视野:通过课后查询资料,说说什么是热岛效应。
例题6、小丽家住市中心,奶奶嫌城市夏天太热而不住她家,这激发了她探究城乡温差原因的兴趣。她利用双休日时间和同学们一起在中午同一时刻测量了各个测试点的气温,并 以此绘制出如图所示的“区域—温度”坐标图。
(1)从图中你发现_______________的温度比较高,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2)请结合图中数据以及你的经验,找出一个造成热岛效应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减少城市环境的热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
例题7、小明家住一座七层宿舍楼的五楼,他家在楼顶上安装了一台电辅助式太阳能热水器,接收太阳能总有效面积1.2m2,能把接收的太阳能的50%转变化为水的内能。求:天气晴朗时,若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在1小时内得到太阳辐射能平均为2.8×103J,这台热水器每天能将初温为20℃,质量为100kg的水加热到多少度?(每天接收太阳能的时间以10小时计算,水的比热容4.2×103J/(kg.℃)。
电热水壶
型号:91150
额定电压:220V 频率:50Hz
额定功率:1500W 容量:1L
例题8、有一电热水壶,铭牌如右表所示。现将质量为1kg、温度为20℃的一壶冷水,加热到100℃。求:
(1)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2)若不计热量损失,电热水壶需正常工作多长时间?
(三)课堂总结
公式:Q =cm △t
吸热:Q吸=cm(t-t0)
放热: Q放=cm(t0-t)
六、教学资源
课件(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件)
七、课时录像、文字实录
(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时实录)
八、练习与作业
(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练习)
九、反思与建议
这节课主要是对上节课比热容探究规律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果已经知道一种物质的比热容,那么在知道这种物质的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后,就能计算它吸收的热量吗?引导学生深层次分析热量、比热容、质量、温度差的关系,从定性分析进而定量分析,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培养物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成功之处
1、从生活例子出发,用控制变量法列举不同比热容、质量、温度差的例子,逐步引学生思考,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公式应该如何描述。
2、在猜想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是很聪明的.,只是却了引导的方向,缺乏引导的学生是麻木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是好。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得出热量的公式,引导学生研究这三个点热量、比热容、质量、温度差的关系,积极思考,因为他们都渴望自己能够猜对,渴望运用自己的努力通过相互讨论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3、在实际题目中,往往学生的运用能力不够强,因此,选择合适的经典题目提高学生的理解认知层次,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4、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课由于时间关系,举出生活的例子不多,但是都是比较典型的题目,能具有生活应用的范例,但却让学生不知不觉步进生活的联系。
5、实现发展性评价,以鼓励的手段贯穿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体会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形成积极参与、热烈的学习氛围。
(二)有待完善之处
1、时间方面可以再压缩,再精炼,让学生做一道自主设计题,体现成为生活的主人翁精神和能力。
二、体会
1、学生分析:比热容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把公式进行变形,加以讨论。
2、教学分析:本节课虽然内容少,但却比较无趣,学生体会不到教材带给学生的乐趣,这是教师要发挥创造精神,可以通过设疑、猜想、实验、归纳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3、本节课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良好、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学相长的学习情境。
4、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实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7】
学情分析
《比热容》是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课题,学生们已具备基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能力。并能独立的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和分析归纳总结结论等各个环节。
知识技能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阅读“气候与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教学方法
探究式法、反馈法、分组实验法、综合法、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
教具和
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热得快、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细线、烧杯等。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多媒体展示视频:海滩美景)
提问:美不美?想不想去?
想象是无限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假如我们现在身临其境,在海边玩耍,赤着脚走在沙滩上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走在海水中又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
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么为什么会觉得沙滩上烫脚而海水中却不怎么烫呢?(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简短的讨论)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创设物理情景,营造宽松的气氛,稳定学生的情绪,尽快进入角色,并提问激发学生的斗志,努力拼搏,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难点
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in、2in、3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展示问题2:2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8.4×103。
展示问题3:2g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4.2×105。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t0-t)。
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t-t0)。
4.Q放=c(t0-t)。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9】
教材分析: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容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同时比热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在设计时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10】
问:同学们有烧开水的经历吗?
问:是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问:将一壶水烧开还是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问: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高吸收热量越多。
问:在烈日当空的夏天,我们都有过在沙滩上玩耍的经历。当我们光着脚在沙滩上奔跑、在浅水中行走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问:你能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回答学生的提问然后板书课题。1、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2、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回答、得出结论。
结论一: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结论二: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3、当老师提到美丽的青岛海滨,同学们热情高涨,讨论热烈,都会抢着回答。都有“脚在水中感到凉,在沙滩上感到暖”的生活经验。
经过思考、讨论后提出:物质吸热,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吗?
问:同学们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吗?同学们能谈谈猜想的依据吗?
老师在充分肯定同学们的意见后继续引导:对于不同的物质,我们就以水、沙子为例,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暖量是否相同?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呢?
1我们如何保证所取的水和沙子的质量相等呢?怎么样确定它们升高了相同的温度呢?通过什么比较它们吸热的多少呢?
2上述的方法是我们物理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3大家如何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请大家写出实验的步骤,并设计表格。
4请小组代表上讲台交流设计方案。
5分析同学们设计的方案。在这些方案中,哪些更优秀?应选哪个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时注意:尽管方案的设计者已考虑到了两盏酒精灯的火焰要尽量一样大,但实际上难以控制。最好用同一热源,要求用开水。万一水不开,也可考虑把这一装置固定到铁架台上,垫上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还有此实验玻璃仪器较多,要求同学们安全使用仪器。
师问:
1、根据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若要使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怎么办?
3、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暖量后,升高的温度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
4、通过探究,现在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它们吸暖的本领是不一样的。
5、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6、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比较不同。
7、物质的吸热能力。
8、请同学们想一下我们是怎样给密度下定义的?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怎么办?
这样,通过类比不仅可以建立比热容概念,同时可让学生意识到比热容和密度一样属于物质的基本属性。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11】
“比热容”教学目标
a.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
b.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
c.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d.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
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
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
“比热容”--示例
课题
比热容
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实验
(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2)煤油、水对比实验
二、比热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
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
三、比热表
四、水的应用
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
五、小节
六、作业
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演示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
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
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观察实验
思考实验所说明的问题
思考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
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
回答问题,复习巩固知识
“比热容”探究活动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利用水的比热较大的原理?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12】
一、教材分析
比热容是在温度、热量基础上引出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教材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提出物体吸热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不同物质吸热是否相同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从而揭示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经历实验探究是正确认识比热容的关键。对比热容含义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的难点。在正确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是本节的又一重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关键:做好水与煤油吸热升温的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四、教法和学法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入理解比热容的含义。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归纳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新课引入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这是新课程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这一实际情景,引出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情景引入合理,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从生活经验入手,联系烧水的过程,让学生猜想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说出猜想的依据。水的质量这一因素,学生容易理解。对于升高的温度这一因素,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充分挖掘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需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制定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正确得出结论。设计本次实验为下面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对比试验做好铺垫,分散了难点。
(三)比热容
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在研究一种物质吸热的基础上,延伸到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引导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顺利的关键,引导学生重点探讨如下问题:选择哪两种物质进行对比实验,如何控制变量,选择实验器材,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论证等等。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实验,老师注意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正确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数据。
4、分析和论证
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组织学生讨论。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5、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
比热容的概念:
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在讨论中注意尊重学生意见,适当点拨,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比热容的含义,认识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学会查比热容表,通过读表,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热量的计算
在明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热量计算,让学生讨论,说出计算方法。从而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Q=cm⊿t
Q吸=cm(t-t0)
Q放=cm(t0-t)
说明各个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各个物理量的单位。特别明确⊿t、t、t0代表什么温度。
例题1、投影显示题目,明确题意,分析解题思路,解法示例。
变式训练:利用公式,分别会计算Q吸、Q放、c、m、t、t0、⊿t
(五)、练习巩固:
题目见随堂练。学生板演,为其他学生示范,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教师指导做题,及时反馈矫正。
(六)、课堂总结
回扣目标,让学生总结学到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及时补救。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13】
比热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三)情感、态度、世界观:
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难点
比热容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器材
温度计、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水和食用油、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想想议议”,在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新课教学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演示: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若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
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如果某物质的比热是a焦/(千克·℃),它是说单位质量为一千克的该种物质,每升高1℃时(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焦。例如:的比热容为4.2×103J(kg·℃)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阅读小资料,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升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二、热量的计算
公式:Q吸=Cm(t-t0)t——末温 t0——初温
Q放=Cm(t0-t)t——末温 t0——初温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比热容
1、比热容:
⑴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⑵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
⑶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⑷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⑸水常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14】
一、新课引入:(设计意图: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一段动画:炎热的夏日,两个同学正在争论到哪里去凉快。一个说划船到湖中心去,另一个要到岸边树荫下散步。你认为谁的建议好?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的想法很多,到底谁说的对呢?学了这节课就知道了。(设计意图: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究问题引入:(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明确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
1、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时间长?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个需要时间长?
3、烧水时水需要的热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操作要点:随时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和合作好的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分析、论证、总结得出结论,即探究问题:
吸收热量的多少或者温度变化的多少,都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今天我们探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设计试验:(设计意图:通过运用物理方法,明确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
1、给出试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试验方案。
2、各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取长补短。(操作要点:老师加入学生的设计环节,实时加以指点。)
3、老师提出试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成试验,让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学习物理方法的应用。)
(1)怎样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控制变量)
(2)怎样确定他们吸收的热量相等?(控制变量)
(3)怎样比较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法)
四、学生实验。
五、讨论、归纳、总结得出比热容的概念。(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1、各组展示实验数据
2、学生发现:从数据中得不到物质的特性。
3、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总结:物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性质(吸热能力不同),但是要比较这种特性需要控制几个变量。(操作要点:对学生的正确猜想和从实验中得到的有用信息随时加以肯定,从而引导他们往正确方向前进。)
4、教师总结:为了方便的比较这一性质,我们引入了“比热容”。
5、引导学生分析比热容表,得出一般规律。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15】
比热容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概念难以建立,建立后的概念又由于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难以理解。笔者认为,授课时应大胆改进探究实验,在“探究思想”的前提下建构“身边的物理”,采用更为科学的探究流程,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我对执教本课时的课堂实录稍作整理并阐述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课堂教学实录
(一)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
问题引入:清晨起床后,我想吃完方便面后再去学校,水瓶中又无热水,但时间已经不多了。
(1)我是烧开半壶水来煮方便面呢?还是烧开一壶水煮方便面?
(2)若现在有温水,也有凉水,应该选择哪种水呢?
(3)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4)与水温升高多少有什么关系?
(5)使用热水袋的目的是取暖,热水袋里装的是水,可以换成相同初温、质量的煤油或砂石吗?
(6)夏天中午游泳池边的瓷砖被太阳晒得很热,而水却温度适宜,这是为什么?
(说明: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二)猜想──科学结论的先导
问题引入:由此你认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质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有关外,可能还与什么有关?
学生能猜想到物质吸、放热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
从猜想中直接引出探究课题:物质的吸热与物质种类有关吗?
问题导引1:选择何种物质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科学?在探究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选择水、干砂石既可满足“不同物质”,又可使探究对象更具普遍性,在探究时采用“控制变量法”,使水、砂的质量相等,因为质量也是影响吸热的因素。
问题导引2:如何确定物质的吸热与物质种类有关(请提出两种方案)。
学生经讨论后提出:一是让质量相等的水、干砂吸收相等热量后,测量温度变化;二是让质量相等的水,干砂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
(说明: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
(说明: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问题导引3:根据方案设计器材。
抽取方案中的共性后不难得出需要热源、温度计,质量相等的两种物质、天平等器材。
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一是用电热源或热水做热源;二是减少砂量增大砂的相对受热面积,使用搅棒,使砂的内部温度很快一致。得出本次操作可用如下器材取代:直径为20mm,长为20mm的试管两支,砂和水,带孔橡皮塞两个,温度计、一次性塑料杯一只,开水。
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
实验步骤:用天平称出15g砂,用量筒量出15mL的水,()分别装入试管中;用带孔的橡皮塞插上温度计插入砂和水中;在塑料杯中倒入适量热水,将两试管同时放入杯中同等深度(以热水浸没砂面为准)8~10s拿出,读出砂的温度不再上升时水和砂的温度。
误差分析:水、砂的热传递方式不同,但水在形成对流前热传递的主要方式也是传导,控制放入热水的时间是让冷水和砂吸热期间的传热方式相同,但15g的水比砂的体积大,在拿出热水后放热速度也有差异。
实验反思:本实验所得数据能较好地反映问题,且操作简捷,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需要的物质量较少,干砂较易收集,操作时应注意使用温度较高的热水,使热水与待研究的物质有较大温差。
(五)分析与论证──“实验后的思考有时比实验本身更重要!──牛顿”
问题导引1:若要使质量相同的水、砂石均升高相同的温度,该怎么办?
学生不难得出应对水加热更长的时间。
问题导引2:水和砂石谁的吸热能力强?
学生也不难得出同等条件下的水吸热多,故而吸热能力强。
问题导引3: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实际授课时会发现学生较难用物理语言组织表达,教师类比密度概念的建立进行了启发,
得出:可采用比较单位质量、升高1℃的水、砂吸热多少来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
通过类比不仅可以建立比热容概念,同时可让学生意识到比热容同密度一样属于物质的基本属性。接下来的比热容的定义及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让学生自读课本相关内容进行解决。
(六)应用──体现知识的价值
知识应用体现从物质走向社会,同时也渗透“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观。
1、依据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性,举例说明它在工农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我国新疆地区流行这样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沙,围着火炉吃西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3、为什么三峡水电站建成后能调节当地的气候,使冬天气温将升高2摄氏度,而夏天将降低2摄氏度?
我对科学探究流程的理解
杨振宁在与科大学生交流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科学原理是浅显易懂的……真正需要探寻的东西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最伟大的发现往往来自于最平凡的认知。”科学源自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这就要求教学的设计能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总之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物理,而并非“书本上的方块字”和实验室中“冷冰冰的仪器”。教师要敢于联系学生实际,大胆地重组教材结构,再赋以教材新的理念,真正体现“生活即物理”。
上一篇:初三物理电学教案15篇
下一篇:初三物理电荷教案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