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15篇

知识海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737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10分钟。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下物理教案15篇,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篇1)

导入一:

如图所示,小朋友在玩荡秋千,当被推动几下后,秋千就会荡起来,秋千荡得越高,感觉到荡的过程速度就越大。

荡秋千的过程中,小朋友的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

导入二: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头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实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导入三:

教师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演示器材,请两个同学配合,指导他们完成一个小游戏,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游戏里面的科学道理。

如图,将小钢球或铁锁固定在细线的一端,细线的另一端系在铁架台上,使小钢球与细线形成一个摆、让一个同学靠近铁架台,头稍低,另一同学把小钢球由该同学的鼻子处释放,小钢球(铁锁)摆动过程中能否碰到该同学的鼻子,提醒注意安全,并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

导入四:

多媒体展示过山车的动画过程、画面上出现:过山车从很高的轨道一侧的顶端释放,不断地加速向下运动,越过圆环轨道的最高点,最后冲上轨道的另一侧、

在学生观看过山车的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分析过山车在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

思考:过山车为什么要从很高的轨道一侧的顶端释放

说明:教师不对学生的回答做评判,只告诉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机械能及其转化

思路一

给出机械能的概念,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物体具有的机械能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知识拓展]能量的种类很多,如太阳能、电能、原子能等,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的一种能量,单位跟其他形式的能量单位相同,都是焦耳(J)。

之所以把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是因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滚摆和单摆是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常见实例、下面通过实验分析实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1、探究活动一:

如图所示,将滚摆卷起后释放,让学生观察分析:

①滚摆在最高处时具有什么能。

②释放后观察滚摆的高度、速度、质量的变化,分别分析滚摆下降和上升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③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①重力势能。

②下降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速度变大、重力势能变小、动能变大,减小的重力势能变成了动能、上升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大、速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变小、减小的动能变成了重力势能。

③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增长本领。

2、探究活动二:

如图所示,将单摆的摆球置于A处,然后释放、摆球就可以在A,C之间来回摆动。

①摆球在哪些位置高度最高。

②摆球在哪些位置速度最大。

③分析摆球从A~B运动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④分析摆球从B~C运动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①摆球在A,C处高度最高,具有的重力势能最大。

②摆球在B处速度最大,具有的动能最大。

③摆球从A~B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变大,是重力势能不断转化为动能。

④摆球从B~C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增大,动能不断减小,是动能不断转化为重力势能。

总结: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探究活动三:

(1)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观察到什么现象在此过程中,涉及哪些能量的转化

(2)按下图进行实验:

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的过程、分析图中,木球从甲→乙图和乙→丙图能量转化的过程。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1)观察到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在此过程中,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2)从甲→乙图中,木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从乙→丙图中,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这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4、回顾滚摆实验后思考:

①滚摆上下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总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②滚摆机械能总量减小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还会不会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①滚摆上升的最大高度越来越小,说明滚摆具有的机械能总量不断减小。

②滚摆机械能总量减小的原因是摩擦和空气阻力、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不会变化。

总结: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则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思考:乒乓球落地后又弹起来,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介绍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思考:

①卫星运行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②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重力势能、动能、速度分别怎么变化

③卫星在什么时候动能最大什么时候重力势能最大

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守恒,因为卫星在太空运行,没有空气阻力,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②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速度减小。

③在近地点时动能最大,在远地点时重力势能最大。

[设计意图]人造地球卫星涉及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思路二

1、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多媒体展示:从高处下落的苹果,速度越来越快,用频闪摄像机摄下它下落的过程,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被举高的苹果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苹果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苹果下落到某一点时,苹果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苹果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苹果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2、动能与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实验1:用细线把小球系好,吊在天花板上,做成如图甲所示的单摆、将单摆拉至A点处,松手,让单摆自由摆动、发现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

实验2:把一个滚摆悬挂起来,如图乙所示,用手捻动滚摆使悬线缠在轴上,滚摆升高到最高点,松手,发现滚摆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滚摆上升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

问题研讨

问题1:

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C点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问题2:

滚摆在下落、上升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思考回答。

(1)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单摆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2)滚摆在下落的过程中,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滚摆上升的过程中,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友情提示: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一种形式的能减少,另一种形式的能增加,减少的那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增加的那种形式的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实验3:如图所示,在水平槽里竖立一个弹簧片,让木球从斜槽滚入水平槽,撞击弹簧片、观察到木球接触、碰撞弹簧片的过程中,木球的速度越来越慢,弹簧片弯曲程度越来越大;木球被弹簧片弹回的过程中,木球的速度越来越快,弹簧片弯曲程度越来越小。

问题研讨

问题1:

在木球与弹簧片接触、碰撞和被反弹的过程中,动能和弹性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问题2:

由上面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思考回答。

(1)在木球与弹簧片接触、碰撞的过程中,木球的动能减小,弹簧片的弹性势能增大,木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被反弹的过程中,弹簧片的弹性势能减小,木球的动能增大,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2)动能和弹性势能能够相互转化。

实验4:用弹簧振子演示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活动: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问题:这个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杆的支持力作用,水平方向上受弹力作用、重力、支持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弹簧的弹力对小球做功。

实验表明,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总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弹性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

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友情提示: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不同形式的机械能都可以相互转化。

[知识拓展]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如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只是能量转化中的一种形式,能量转化过程中总是一种能量减少,另一种能量增加。

二、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机械能、指出:水能和风能是水或者空气因为运动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机械能。

修筑拦河坝可以提高坝前上游的水位,水位越高,水的重力势能就越大、这样水从坝上落下时转化成的动能就越大,水推动坝下方的水轮机转动,水轮机又带动发电机发电,水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利用风能做功主要是靠风车,也可以用风车的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利用风能不会有环境污染,但风能不稳定,不像拦河坝那样能把“风能”储存起来。

展示图片或者视频,表现自然界的机械能有利也有弊。

在水(风)力发电站,将水(风)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设计意图]通过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知道人类如何利用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力学问题的意识。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设计意图]加强知识的巩固掌握、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1、如图所示,已知某人造地球卫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其近地点距离地面高439km,远地点距离地面高2384km,卫星在近地点时动能,在远地点时势能(前两空选填“最大”或“最小”)、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过程中,转化为(后两空选填“动能”或“势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卫星环绕地球运动过程中,其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的过程中,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由动能转化而来,则动能减小;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的过程中,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减小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则动能增加、在近地点时,卫星的动能最大;在远地点时,卫星的势能最大。

【答案】最大最大动能势能

2、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一架飞机沿水平方向一边匀速飞行一边投放军用物资,在此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物资在加速下落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情况是、

解析:本题考查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飞机沿水平方向一边匀速飞行一边投放军用物资,在此过程中飞机的速度不变,质量变小,所以动能变小;物资在加速下落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但速度越来越快,动能越来越大,所以,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答案】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3、如图所示是某建筑工地用起重机起吊货物的情景、货物在钢绳的拉力作用下先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再水平移动到卸货地点、若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则货物在匀速上升过程中()

A、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少。

B、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C、动能不变,机械能增加。

D、动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解析: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质量越大,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就越大、本题中,货物的质量不变,在匀速上升过程中,货物的速度不变,所以动能不变,而高度增加,所以货物的重力势能在增加,又因为机械能为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所以机械能增加,故B,C选项正确、故选BC。

4、如图所示,小球沿轨道由静止从A处运动到D处的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力,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则()

A、小球在A处的动能等于在D处的动能。

B、小球在A处的动能大于在D处的动能。

C、小球在B处的机械能小于在C处的机械能。

D、小球在B处的机械能等于在C处的机械能。

解析:对于AB选项:根据题意,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所以小球在重力势能较大的地方其动能肯定较小、观察图像,发现小球在A处比在D处所处的高度较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较大,所以小球在A处具有的动能较小,故AB选项都不正确、对于CD选项:根据题意“小球沿轨道由静止从A处运动到D处的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力,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能量的损耗,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即机械能是不会减少的,小球在各处的机械能都是相等的,故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如图所示为小球在地面弹跳的频闪照片、根据此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小球在下落时,它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不变。

B、小球在上升时,它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减小。

C、小球在弹跳过程中,它的高度下降,机械能减小。

D、小球在弹跳过程中,它的高度下降,机械能不变。

解析:小球在下落时,其质量不变,高度变小,所以重力势能减小,下落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动能增大,A说法错误;小球上升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增大,所以重力势能增大,速度越来越慢,所以动能减小,B说法错误;在弹跳过程中,由于克服阻力做功,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消耗掉,所以高度越来越小,机械能减小,所以C正确,D错误、故选C。

1、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一个物体的势能和动能之和,就是物体的总的机械能。

3、机械能=动能+势能。

4、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5、机械能守恒: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时,(不计摩擦)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即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7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2,3题。

【选做题】

教材第7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4题。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篇3)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 ,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 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 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 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 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 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境I 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 观察、对比,设问2

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设问2:以上两类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钟表指针所做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特 征?建立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情境III 演示,动画

情景:月、地快慢之争。

多媒体动画 :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线速度表

表达式。

演示1:用细绳捆着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突然松开绳的一端,看到小球沿着圆弧切线方向运动。

演示2:通过实物投影演示旋转的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显示线速度的方向。

情景:变换教室内电风扇的变速档,看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不同情况,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体动画 :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角速度表达式。

活动 讨论、实验、交流、小结。

识别: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周运动可以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了解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能力。

观察分析:磁带、涂改修正带、自行车链条等传动设备中,两轮轴边缘各点的线速度有何关系。了解对线速度概念的理解情况。

算一算:计算壁挂钟的时针、分针、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和它们角速度的倍数关系。了解能否通过实际测量获取有用数据,灵活运用线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实验:提供回力玩具小车,玻璃板,建筑用黄沙,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说明汽车车轮的挡泥板应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了解对线速度方向的掌握情况。

释疑:评判地球与 月亮之争。

小结:幻灯片小结。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播放录像和演示,归纳物 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二环节,通过观察对比,建立理想模型,归纳匀速圆周运动特征,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第三环节,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借助多媒体动画,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线速度、角速度定义和公式。

第四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针对几个实际问题开展讨论、探究、交流,深化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案示例

第一环节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创设情景] 播放录像:森林公园三环过山车的运动。

[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说说过山车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质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2、什么条件下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演 示] 让乒乓球从斜面上滚下到达水平桌面上做直线运动,请一个同学向着与球运动不一致的方向用力吹球,观察球的运动轨迹有何变化?

[结 论] 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引 言] 运动轨迹是圆的曲线运动叫做圆周运动,下面我们就从圆周运动开始学习如何对曲线运动进行研究。

第二环节 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观察讨论] 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与过山车的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

(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匀速转动的,而过山车的圆周运动列车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提出问题] 怎样给匀速圆周运动下定义呢?(引导学生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匀速圆周运动)

[结 论] 质点在任何相同时间内,所通过的弧长都相等的圆周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引 言] 我们如何对圆周运动进行研究呢?

第三环节 线速度、角速度概念

[创设情景] 地、月快慢之争

地球:我绕太阳运动1秒走29.79千米,你绕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绕一圈,我28天就绕一圈,你才慢呢!

[提出问题] 怎样定义 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引导 学生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类比)多媒体动画 :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结 论] 线速度定义:质点经过的圆弧长度s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圆 周运动的线速度。

公式: 单位:m/s(米/秒)

[问 题] 速度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演 示]

1、用一端连有细线的小球,将线的一端套在钉子上,钉子竖直立在桌面上,给球初速让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圆周运动,突然向上抽出钉子,看到球沿圆周的切线方向运动;

2、通过投影仪观察旋转圆盘边缘红墨水飞出的情景以及落在纸面上的径迹分布;

[结 论] 线速度方向:沿圆弧的切线方向

线速度表示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它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不断改变的,所以匀 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是“匀速率”的意思。

[情 景] 打开教室内的电风扇,变换不同的档观察它转动的快慢。(引导学生认识要引入与线速度不同的、描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篇4)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学生必须经历感知描绘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同时,这又对第一节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PPT课件 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 细线 小石块

教学方法实验法 图像法 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观察实验导入新课(展示ppt课件)

思考图片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生实验一:

用手拉住用绳子系住的铁块,使铁块在空中 做匀速圆周运动。手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石头在绳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远离开,手感觉到绳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学生举例

3.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重力(展示ppt课件)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经验思考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

弹簧测力计

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学生分组实验二

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质量 m/kg 0.05 0.1 0.15 0.2 0.25 0.3

重力 G/N 0.5 1 1.5 2 2.5 3

4、学生作图象讨论分析总结:

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物重跟质量的比约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计算(展示ppt课件)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3.例题选讲(展示ppt9)

4.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例题1.一块质量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N.若它遇热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例题2. 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 t,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分析:已知:m=3 t=3 000 kg g=10 N/kg 求:G

解:汽车的重力

G = mg=3×103 kg×10 N/kg=3×104N

答:质量为3 t的汽车重力是3×104 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课件)

观察图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展示ppt11)

铅垂线水平仪等

3、思考想想议议问题:(展示ppt12)

我们平时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课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图片略)

2、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注意: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体上。

练习:画出下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展示ppt课件)

七、重力的由来 (展示ppt课件)

1.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八、课堂小结(展示ppt课件)

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由来。

九、巩固练习

教材后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㈠、重力定义及物理符号: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㈡、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㈢、重力的大小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㈣、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

铅垂线水平仪等

㈤、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㈥、重力的由来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十一、教学反思 :

在学习了力和力的测量基本概念后,来学习重力这种常见的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难。 重力也是力的一种,要从力的三要素来理解这个力,教材上面的这部分内容不多,我就另外举例,尤其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丰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重力了解更深刻。

或 G=mg

展开更多

收起↑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篇5)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力的概念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明白力的概念。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 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 …… 运动状态改变: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 ……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生了形变。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1)磁铁吸引铁钉;

(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问: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

以上实验中两物体之间都没有接触。老师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学生举例:有些衣服吸引毛发,在毛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同样吸引纸屑 ……老师演示实验:木板上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动。提问:铁钉为什么会运动?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铁钉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猜测 ( 木板后有磁铁 )。老师肯定学生的猜测,总结:当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必然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用。学生知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教材图8-1-1中谁是受力物体?谁是施力物体?学生通过分析,对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老师做实验:

(1) 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2) 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 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提问: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观看实验:弹簧拉钩码时自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分析:当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其他也是这样。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通过观看实验、投影、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两种作用效果。“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计算方法。

2、掌握左手定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在掌握磁感应强度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的方向。

2、计算磁场力时,对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不同空间位置,正确地运用不同的三角函数和题目提供的方位角来计算是难点。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磁感应强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磁感应强度是由产生磁场的场电流的大小、分布和空间位置确定的。

2、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是什么?

3、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在什么条件下才成立?

成立。

4、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的通电导线长L=1cm,通电电流强度I=10A,若它所受的磁场力F=5N,求(1)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是多少?(2)若导线平行磁场方向。

答:因通电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所以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

5、若上题中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该磁场中,那么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是多大?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是多少?

答:当电流仍为I=10A,L‖B时,该处磁感应强度不变,仍为B=0.5T,而通电导线所受磁场力F为零。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板书)

我们已经了解到通电直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磁场,它将受到磁场力的作用,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可以得出:

F=BIL

当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它所受的磁场力为零。看来运用F=BIL来计算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大小是有条件的,必须满足L⊥B。

磁场力方向的确定,由左手定则来判断。

提问:如果通电导线与磁感应强度的夹角为θ时,如图1所示磁场力的大小是多少?怎样计算?

让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果。

我们已知,当L⊥B时,通电导线受磁场力,F=BIL,而当L∥B时F=0,启发学生将B分解成垂直L的B⊥和平行L的B∥,因平行L的B∥对导线作用力为零,所以实际上磁场B对导线L的作用力就是它的垂直分量B⊥对导线的作用力,如图2所示。即

F=ILB⊥=ILBsinθ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安培力(板书)

大小:F=ILBsinθ(θ是L、B间夹角)

方向:由左手定则确定。

黑板上演算题:下列图3中的通电导线长均为L=20cm,通电电流强度均为I=5A,它们放入磁感应强度均为B=0.8T的匀强磁场中,求它们所受磁场力(安培力)。

让五个同学上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若有做错的,讲明错在哪儿,正确解应是多少,并把判断和描述磁场力方向的方法再给学生讲解一下(如图4示)。

例1.两根平行输电线,其上的电流反向,试画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析:如图5所示,A、B两根输电线,电流方向相反。通电导线B处在通电导线A产生的磁场中,受到A产生的磁场的磁场力作用;通电导线A处在通电导线B产生的磁场中,受到B产生的磁场的磁场力作用。我们可以先用安培定则确定通电导线B在导线A处的磁场方向BB,再用左手定则确定通电导线A受到的磁场力FA的方向;同理,再用安培定则先确定通电导线A在导线B处的磁场方向BA,再用左手定则确定通电导线B受到的磁场力FB的方向。经分析得出反向电流的两根平行导线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是斥力。

完成上述分析,可以让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画出电流方向相同的平行导线间的相互作用力,自己得出同向电流的`两根平行导线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是引力。

例2.斜角为θ=30°的光滑导体滑轨A和B,上端接入一电动势E=3V、内阻不计的电源,滑轨间距为L=10厘米,将一个质量为m=30g,电阻R=0.5Ω的金属棒水平放置在滑轨上,若滑轨周围存在着垂直于滑轨平面的匀强磁场,当闭合开关S后,金属棒刚好静止在滑轨上,如图6,求滑轨周围空间的磁场方向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是多少?

解:合上开关S后金属棒上有电流流过,且金属棒保持静止,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金属棒静止在滑轨上,它受到重力mg1和滑轮支持力N的作用,因轨道光滑,二力金属棒不可能平衡,它必然还受到垂直于滑轨平面的磁场的安培力作用才能平衡,根据题意和左手定则判断出,磁场方向垂直滑轨面斜向下,金属棒受到磁场的安培力沿斜面向上,如图7所示,由进一步受力分析得出,若金属棒平衡,则它受到的安培力F应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量mgsinθ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F-mgsinθ=0……①

又 F=BIL代入①得BIL=mgsinθ

(三)课堂小结

1、当通电直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时受到磁场的安培力,F=BIL;当通电直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时受到磁场的安培力为零。

2、当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导线与磁场方向间的夹角为θ时,通电导线受到磁场的安培力F=ILBsinθ。

3、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安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来判断。(其内容在书中p.226)

课外作业:物理第三册(选修)p.227练习二。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能量的概念。

2、理解动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势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势能的初步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猜想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猜想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具有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难点:

重力方向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预习导入:

通过阅读“重力的.由来”回答:

①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________

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②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_________.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________的作用。

通过阅读“重力的大小”回答:

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正比。

②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________,二者关系可用______来

表示。重力用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质量用______,单位是_____.

通过阅读“重力的方向”回答:

①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的,是指地球的_______。

②重力方向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阅读“重心”回答:

①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_______.

②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_______,球的重心在_____,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

学习导入:

(4)重心

提出问题:什么叫物体的重心?

学生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点

规则:几何中心。不规则:可根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来找重心。

课堂达标:

1、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所含的物质多少成正比

B.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因此物体的质量与它的物重相同

C.质量相同的木块与铁块相比,铁块所受重力比木块所受重力大

D.重力为1N的所有物体,其质量为9.8kg

2、人站在一个竖直上下的电梯上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梯匀速上升时,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

B.电梯匀速下降时,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

C.电梯匀速上升或下降时,支持力都等于人的重力

D.电梯没有开动时,人的重力才可能等于支持力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教学重点

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 EQ F(W,t) 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复习引入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 EQ F(W,t)

P——功率 W——功 t——时间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一、复习引入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 EQ F(W,t)

P——功率 W——功 t——时间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知道动能和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重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

难点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教具[演示[滚摆、小球、木板、斜面。

学生

一.复习提问:什么叫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决定?

二.引入新课:演示小球竖直上抛,分析其上升和下落过程。

三.新课教学

1.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势能转化成动能(下落)。

(2).演示滚摆实验。

A.学生观察并分析滚摆下落,上升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下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上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演示实验: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弹簧压缩: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弹簧恢复: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演示实验: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弹的过程中能的转化情况。

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刚接触地面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到最大形变是动能转化成弹性势能,从恢复形变到离开地面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动,从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动能与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3.学生讨论“想想议议”。

4.练习

5.小结。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提出问题

两个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

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

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板书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首先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什么?

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分别研究两个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

我们把压力作用面积叫做受力面积。

提供的器材有:小桌、海绵、砝码。

板书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引导:

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办?

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

非常好。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平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

1 Pa表示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而形成压强的概念,并讨论了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篇12)

学习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A、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A、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

2.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

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在下面画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示意图.

2.按照上图图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实质

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本关于滑轮组的知识,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1.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看课本图,了解组装滑轮组时应该怎样绕线.除了课本上这中绕法,你还能有其它绕法吗?试着在下图中画出两种绕法.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绳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的科学世界中的“其他简单机械”,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图中各个轮轴的“轮”和“轴”

2.使用轮轴和斜面时,是省了力还是费了力?省了距离还是费了距离?它们属于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

四、拓展提升

1.如果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下列各图中,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为1000N)

F1=_________N; F2=________N; F3=________N; F4=________N.

2.(选作)如图所示,物体重20N,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是( )

A 10N B 20N C 30N D 40N

五、课后记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篇13)

学习目标:

1.能知道欧姆定律的内容,并会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说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3.会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和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学习难点:利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导学内容和步骤:

一、前置学习:

欧姆定律的内容

2. 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式中各物理量及单位:

I----电流----安培;U----电压---伏特;R----电阻---欧姆

3.欧姆定律中的“导体”指的是 。

4.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

电压关系:

电阻关系:

比例关系:

5. 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

电压关系:

电阻关系:

比例关系:

二、展示交流:

学习小组完成课本29页1—3题,上黑板展示。

教师强调解题格式,“三要”和“三不”。

三要:要写解、答;要有公式;要带单位。

三不:最后结果不准用分数;不准用约等号;不准用除号。

三、合作探究:

学习小组完成课本29页4题,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上黑板展示。

教师归纳:解题步骤:1。根据题意画电路图; 2.在图中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3.综合运用电学规律列式求解。三种方法(单一法、整体法、比例法)。

四、达标拓展:略

五、教学评价:略

六、教学反思:略。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示意。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帕)。

4.经历测量人体对地面压强的过程,培养乐于和他人合作进行探究的团队精神,初步掌握测量,计算,表达能力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6.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 教学设想 重点: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压力的概念。会画压力示意。

教学教法

实验探究式 教学准备 一端削尖的铅笔、小桌子、沙盘等。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引入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没有:[出示钉]钉的帽子做得又大又平,而钉头却又尖又细;在茫茫的雪原里,步行的人容易陷下去,可是滑雪者却悠然自得,而且滑得很快。

这些现象看起来简单,但其中包含的物理学道理却是很深刻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准备解决这些问题。

二 讲授新课

一只杯子放在地面上,受到地面对它的支持力,那么地面受不受力呢?(如果用手作为地面,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压力,可见地面受到杯子的压力,谁来画一画地面受到的压力?)同样的道理,钉对墙面也有压力;放在斜面上的木块对斜面也有压力,请大家完成力的示意。(学生板演)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压力,说明压力的方向始终和接触面相垂直。(学生观察并回答)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虽然我们知道了压力的定义,但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和那些因素有关呢,我们用实验来探寻答案。

[实验1]将压力小桌正放入沙盘,其中一次在小桌上放一个重物,比较两次小桌陷入沙盘的深度。(学生观察)

压力作用的效果和压力大小有关。(学生回答)

[实验2]将压力小桌分别正放和反放入沙盘,比较两次小桌陷入沙盘的深度。(学生观察)

压力作用的效果还和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学生回答)

为了更直接方便地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物理上引进了压强的概念。

⑴定义:压强是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这一个概念就包含了压力作用的两个效果。

⑵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受力面积是指作用的两个物体接触的那一部分面积。

⑶单位: 牛/米2=帕斯卡 符号Pa

⑷物理意义: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实际应用:

为什么坐沙发比板凳舒服?(学生回答)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例如拖拉机和坦克的履带;雪橇等)。反之可以增大压强(例如菜刀的刃;钉尖等)。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或减小压力可以改变压强(学生自己举例子)。

三 小结:建立起正确的压强概念;理解压强公式,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估算;

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控制压强。

四 相关学生练习:

1.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的 C.物体的重力越大,对支持面的压力一定越大 D.压力大,压强一定大

2.质量相同的正方体实心铜块和铁块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比较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和压力 () A.压力相等,铜块对桌面的压强较大B.压力相等,铁块对桌面的压强较大 C.压强相等,铜块对桌面的压力较大 D.压强相等,铁块对桌面的压力较大

3.下列事例中,能够减小压强的是 ( ) A.把书包带做得宽些 B.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软包装饮料盒内,吸管的一端被削得很尖 C.刀、斧、剪的刃都磨得很薄D.用细线切割湿软的肥皂30 N的压力作用在1 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是如果保持压力不变,要产生5×105Pa的压强,受力面积应是质量为48kg的人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如果他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0cm2,那么,他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八年级下物理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A、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A、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

上一节课我们教学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

三、自主教学,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

2.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

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在下面画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示意.

2.按照上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实质

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本关于滑轮组的知识,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1.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看课本,了解组装滑轮组时应该怎样绕线.除了课本上这中绕法,你还能有其它绕法吗?试着在下中画出两种绕法.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绳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的科学世界中的文章“其他简单机械”,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中各个轮轴的“轮”和“轴”

2.使用轮轴和斜面时,是省了力还是费了力?省了距离还是费了距离?它们属于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

四、拓展提升

1.如果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下列各中,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为1000N)

F1=_________N; F2=________N; F3=________N; F4=________N.

2.(选作)如所示,物体重20N,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是( )

A 10N B 20N C 30N D 40N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