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448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8分钟。
贫困县计划范文第1篇
从三次大调整看贫困县为何总量十余年未变
迄今为止,我国在1986年、1994年和2001年三次选定和调整了贫困县/重点县(以下都称之为贫困县)。我国确定的贫困县,基本上属于前面所述的特殊援助规划县/政策目标县的范畴。以下简单介绍我国过去三次确定和调整贫困县的情况,以便为下一轮贫困县调整提供经验借鉴。
1986年中央政府第一次确定了国定贫困县标准:以县为单位,1985年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和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对民主革命时期作出过重大贡献,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老区县,给予重点照顾,放宽到年人均纯收入300元。
1994年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中央政府重新调整了国定贫困县的标准。具体标准是,以县为单位,凡是1992年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国定贫困县扶持范围,凡是1992年年人均纯收入高于700元的原国定贫困县,一律退出国家扶持范围。
2001年中央对扶贫重点县再次进行了调整,调整内含的规则是:(1)全国贫困县总数保持不变,依然为592个;(2)除河北和海南以外东部沿海地区的省市,包括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的贫困县由各省自行扶持,退出国家扶持贫困县名单,腾出了33个贫困县的名额;(3)将整体作为一个扶贫单位,单独列入计划,其原来占有的5个贫困县名额相应让出;(4)其他省贫困县具体的调整方案是:各省重点县数量的确定采用“631”指数法,即各省贫困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占60%的权重(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各占80%和20%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的县数所占全国比例占30%比重(人均纯收入一般地区以1300元为标准,老区、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人均纯收入标准提高到1500元)、人均GDP低的县数(低于2700元)占全国比例和人均财政收入低的县数占全国的比例(低于120元)合占10%的权重;各省根据指数法确定的重点县数量在省内确定具体的县,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备案。贫困县调整之后,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期相比,新列入的贫困县有89个,退出的县有51个(其中38个为整体退出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的贫困县,其他省实际退出的贫困县只有13个)。
从我国已有的三次贫困县确定和调整的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农民人均收入作为确定贫困县的主要指标,并从单一指标向综合指标转变;贫困县确定中考虑了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贫困县的确定和调整,体现了中央和省(市、区)之间在扶贫工作上的责权分工;贫困县数量的确定和调整,受到资金分配和资金支持能力的影响,在“七五”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贫困县确定和调整中存在哪些问题
贫困县的功能泛化和扩大化,导致贫困县选择和确定的标准容易失焦,也易引起对贫困县资格的不正当竞争。最初贫困县仅仅是作为某一个或几个扶贫项目的对象县,但是后来附着于贫困县上的优惠政策和内容,不断叠加和累积。这样就使得按原来确定的标准选择的贫困县,获得了许多不相干的政策优惠和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贫困县与其它县之间的关系,并且易引起对贫困县资格的不正当竞争。
确定贫困县的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存在不少可争议之处。我国贫困县的确定和调整,主要依据的是县人均的农民纯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这些指标所衡量的是县域的平均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村人口中贫困人口的比重(贫困发生率)、穷人的平均收入(贫困深度)这些关于贫困的指标都没有成为划定贫困县的依据。而且所使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源不一致,国内生产总值属于核算指标,依据估计的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核算出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仅是根据国家或省农民收支住户样本调查,一般一个县只有100个样本农户,由于样本量和抽样都只考虑其对省级农民收支的统计代表性,仅仅使用这些为了估计全省农民收入的县内样本来估计全县的人均收入,在统计上是不具有代表性的。
贫困县确定的标准和程序仍然不够透明。贫困县的存在有其内在原因。因为中国的行政体制,县一级是无法跳过去的行政层级。比如资金的划拨和监管,必须通过县才能到村。在西方,是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来资助贫困地区,那就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或专业机构来监测评估项目的实施情况。在短期内,取消贫困县没什么积极的作用。比如在村里组织扶贫活动,谁来监管?如果让省级机构去监管贫困村的扶贫工作,成本就更高了。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需要确定贫困县,而在于应该确定公开、合理的贫困县划分和进出标准,明确、合理确定贫困县应享受的政策优惠边界。
还没有建立贫困县进出的动态调整机制。贫困县缺乏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现有贫困县中,有相当大部分是从1994年甚至1986年就是贫困县的。这一方面使贫困县不能动态地反映贫困人口区域分布的变化,无法使扶贫政策覆盖尽可能多的贫困人口;另一方面也不能根据情况的变化,实现动态调整,致使出现少数富裕的贫困县。况且,由于贫困县的身份能给所在县带来的好处非常大,获得贫困县身份的预期,难免不对地方政府争取和保留贫困县资格产生影响。
完善贫困县确定和调整方式的政策建议
我国实行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方式,并且在较长时期内采用区域开发扶贫战略,这就决定了县作为扶贫资源分配的基本单元和作为扶贫政策执行和落实的基本单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贫困县在扶贫工作的积极作用,需要完善贫困县确定和调整的方式。具体来说,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贫困县确定的指标体系,并使贫困县确定的标准和程序公开、透明。由于贫困表现和贫困成因的多样性,确定和调整贫困县应建立以包括收入和非收入贫困指标为基础的、权重设置合理的、数据来源可靠的指标体系。并且将贫困县确定的指标和程序对外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
第二,适当明确和固定贫困县扶持的政策支持范围,减轻附加政策过多对处于贫困边缘的非贫困县的不利影响。要明确贫困县扶持的政策支持范围,不要随意扩大和延伸贫困县作为其他公共资源分配单元的功能边界。同时,考虑非贫困县仍存在相当数量贫困人口、贫困县标准边缘县(市)存在等因素,不要将扶贫资源完全集中于贫困县。
第三,建立贫困县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具体贫困县的贫困状态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定期对贫困县进行动态调整。为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建议确定5年调整一次,可能比较合适。同时,为了避免地方政府的逆向运作,对于已退出的贫困县,可在某些扶持政策上再延长一定的期限。
贫困县计划范文第2篇
我县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有如下特点:一是扶贫工作力度最大的一年。今年我县有10个贫困村享受全省面上插花贫困村的扶持政策,每个村享受省市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的扶持标准,此项扶贫资金达500万元;扶贫龙头企业贴息资金20万元;市里确定我县西部六个重点贫困乡镇今年有24个富民经济小区的计划指标,如果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除享受市政府正常的奖励性补贴政策外,每个小区还可以多享受到3万元的补贴,此项扶贫资金达72万元;今年我县有1500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指标,此项市财政将拿出100余万元的贴息资金;市里派驻我县的27支党政机关帮扶工作队、76家企业帮扶工作队帮扶我县的75个贫困村。由此可以看出,今年我县的扶贫工作力度之大是历年所没有的,仅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将达到600余万元。二是扶贫项目最多。今年我县通过面上插花贫困村整村推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乡镇扶贫富民小区加大补贴标准等措施扶持的增收项目达到200余项。三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最多。由于我们缺乏扶贫开发管理工作经验,在落实政策中遇到了镇村领导重视不够,项目规划未经科学论证,执行计划的随意性,也有未按规划操作的现象,扶贫项目实施中未按要求进行民主讨论,公告公示等。四是扶贫效益最好。虽然今年遭受比较严重的旱灾,但是在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我县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开展的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畜牧养殖项目等增收措施,发挥了效益,实现了大灾之年我县六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人均收入增长的好势头。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面上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按照20*年*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抓好20*年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辽扶贫办发[20*]14号文件精神,今年我县享受省市扶持的面上贫困村的数目为10个,这10个村农户总户数为4279户,人口数为16019人。结合贫困村的实际,我们计划实施项目总数为33个,参与项目户数3469户,受益人口11917人,项目的参与率为81%。项目总计投入资金1415.5万元,其中省财政补助资金总计250万元,市
财政配套资金总计250万元,信贷资金总计31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总计580.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5万元,预计效益达1665万元,预计参与项目的农户人均增加收入可以达到1300元以上。计划实施的项目分别为:*村棚菜项目等。
截止目前,此项目稳步推进,各村正在开展计划及项目的落实工作。其中,7个特色产业项目的万寿菊栽植、辣椒生产、菜籽生产项目均已经完成;8个养殖业项目已经启动并运行良好;3个棚菜生产项目均正在施工;5个贫困劳力培训项目进展顺利;1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总之,据目前统计情况,计划实施的33个项目中,均处于完成或正在运行中。近期我们将进行验收,并下拨扶贫资金。
2、认真落实好市里确定的24个扶贫富民经济小区,40个增收项目工作
按照市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我县西部六个重点贫困乡镇今年有24个富民经济小区的计划指标,如果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除享受市政府正常的奖励性补贴政策外,每个小区还可以多享受到3万元的补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我县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的富民小区今年达到43个,其中种植业22个,畜牧业21个,目前已经竣工23个,其中种植业完成5个,畜牧业完成18个,其他的都是正在建设中。计划开发的40个增收项目,截止目前,通过面上插花贫困村整村推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乡镇扶贫富民小区加大补贴标准等措施扶持的增收万寿菊种植、辣椒种植、地膜花生、菜籽等项目达到17大项,196小项,其中种植业项目9个,总规模达113042亩;养殖业项目8项,牛、羊、生猪等养殖规模达1355*头,禽类鹅、蛋鸡等养殖规模达19*42只。经过一年的扶贫开发工作,预计到20*年底,各贫困乡镇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75个贫困村村人均收入增加400元以上。
3、定点帮扶工作队情况
20*年驻我县的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工作队由原来的26个调整到27个,帮扶我县31个贫困村,有利的推动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截止目前20*年救济性投入资金总计21.53万元,公益性投入28.26万元,开发性投入135万元,协调资金93万元。今年市里又增派*商业局系统的76家企业定点帮扶我县的75个贫困村现已有47家企业同村对接,为贫困村脱贫致
富注入了新的活力。
4、做好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辽扶贫办发[20*]9号文件精神,20*年我县申报拟认定第二批省级扶贫龙头企业一个——*红树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申报拟享受扶贫贷款贴息企业七家分别为:*有限公司。我县深入贯彻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用信贷扶贫资金扶持龙头企业,进而带动贫困户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截止目前,六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劳动力转移达2.9万人次,劳务输出实现人均增收占农民增收的三分之一。
贫困县计划范文第3篇
今年6月,自治区教育厅印发《教育精准脱贫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2016―2024年,全区普通高校招生实施教育精准脱贫专项招生计划,分五年共安排1.3万个招生计划,专项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考生,增加农村建 档立卡贫困户考生的升学机会,提高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方案》下发后,今年我区就首次安排了精准脱贫专项招生计划2 000人,其中本科1 000人,专科1 000人。广西招生考试院在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中创新录取机制,专门设置了精准脱贫专项计划本科批和专科批,实行平行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模式。目前,精准脱贫专项计划本科批的录取工作已完成,该批次考生填报踊跃,生源情况良好,共录取997人。
今年高考录取工作实施前,我区经过调研论证,及时调整了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的报名资格条件。一是将国家专项计划考生户籍条件由“高考报名时具有34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待遇县户籍且连续满6年”调整为“高考报名时具有上述34个县户籍且连续满3年,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二是将高校专项计划考生户籍条件由“高考报名时户籍地为50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待遇县、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且连续满6年”调整为“高考报名时户籍地为上述50个县的农村且连续满3年,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
为了避免专项招生计划的空缺和浪费,使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拥有更多入学深造机会,广西招生考试院在录取工作中做了有大量工作:反复模拟投档,尽量减少投档后的退档情况发生;对首轮投档未完成的计划,全部通过宣传渠道向考生公开并提醒考生填报征集志愿;主动与线上生源不足的高校协商,适当降分录取。此外,我区还组织各市县教育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及有关高校和中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动员符合条件的学生报考,并通过区内主流媒体和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招生考试院官方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吸引大量考生踊跃报考。
贫困县计划范文第4篇
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一场划分片区、多管齐下的扶贫“整体战”打响了。
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召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4年)》(下称《纲要》)随后公开。扶贫新战略的重点,部署在14个特殊片区。
在这14个扶贫主战场中,、四省(青海、四川、云南、甘肃)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此前已被明确实施特殊政策,其他11个则属新“捆绑”出现的“连片特困地区”,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对记者说:“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既是对以往工作思路的继承,也是一个创新。”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主任黄承伟表示,在多年扶贫开发中,国家探索出“整合力量、连片开发,集中攻坚、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划定片区、实施连片扶贫攻坚是很有必要的。
基于连片特困地区全国扶贫对象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等特点,扶贫部门采取先行试点、逐片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分期分批推进的方式实施。
2011年11月1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湖南省吉首市召开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会,会议之前,国务院已批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4年)》,这是11个片区中首先完成的规划。其他10个片区也将在2012年年底前完成规划制定,分批组织实施。
为什么是现在
范小建对记者说,我国的贫困分布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上世纪80年代也曾划分过18个片区,后来逐步调整为扶贫工作重点县。经过近30年的发展,面上的贫困有了较大缓解,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却显得比较突出。特别是一些连片特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和社会产业发展明显滞后,贫困程度深,已越来越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最大障碍,是短板中的短板,改变其落后面貌必须举全国之力打一场攻坚战。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进一步强调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符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范小建强调解决好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对于新形势下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生态安全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2011年初全国人代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即已提出,“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工程”。到2011年年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4年)》,11个连片特困地区最终得以明确并进入公众视野。
对片区扶贫理论及规划体系有多年研究的黄承伟分析,过去十年扶贫规划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之后,留下的难点就需要有更具针对性的举措。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在分布上表现为大分散、小集中态势,且主要集中在一些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根据这一现实国情,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帮助连片特困地区在2024年和全国其他地区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便成为未来十年扶贫开发战略及路径的必然选择。
多次参加《纲要》草案讨论的中国社科院农村所贫困室主任吴国宝对记者表示,需要从历史和现实背景来理解新时期的片区扶贫,现在国家财力大幅增长,有能力、有条件对片区进行集中规划和治理。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调整是在1986年,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了划分贫困县的标准,并划定了273个国家级贫困县。这一年也提出了18个贫困片区,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贫困人口呈现出一些区域集中的局面,但18片贫困区覆盖人口众多,受限于当时的国家财力和管理能力,片区主要是做研究分析之用,在规划、管理以及决策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
1994年,国家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扶贫开发政策第二次调整。重新调整后的国家级贫困县增至592个,更多的贫困县连接在一起,为日后的连片扶贫打下了基础。
吴国宝说,根据过去的扶贫经验,政府扶贫在解决片区所面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问题方面成效显著。据此设立片区目标,既包括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巩固温饱成果等内容,也重在解决片区发展所面临的基础设施建设约束。
新的十年扶贫规划一举把国家扶贫标准提高92%至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与每天一美元的国际扶贫标准线差不多,根据测算,到2011年年底,中国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约为1.28亿人。黄承伟表示,按划片扶贫的方式,特困地区内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估计不会低于30%,因此,片区内不仅要实现人口和群体脱贫,其公共服务等水平也应达到和国内其他地区基本持平的水平,这关系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哪些县能进入
据受访人士介绍,11个片区的划分,是在充分认识贫困区域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实施。
各片区区划以县为单位计列,确定过程中有两个重点考虑因素:一是在全国的经济排名比较低,二是可连成一片。吴国宝介绍,过去的592个贫困县,分布有的相对集中,有的则相对分散,此轮片区包含680个县(包括、四省藏区和新疆南疆三地州),另有其他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不在其列。
黄承伟介绍,按照全国所有县倒序排名的办法,排名最后的600个县中,有88个没有进入到片区,主要因为这88个县没有与其他贫困县相连,无法构成片区。
另外还存在“开天窗”的情况。黄承伟表示,在片区中有个别县并非贫困县,但也纳入片区一起规划,只不过不享受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政策。比如在武陵山区,区域发展扶贫攻坚规划覆盖71个县,但实质上享受片区政策的贫困县为64个,有7个县因不完全满足指标开了“天窗”。
片区内发展约束、发展条件的类似性是片区划分的又一重要考虑。“如果仅仅是一些挨在一起的县,而彼此之间却没有什么关系,那么片区划分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吴国宝说。
具体到划分的指标上,基本依据为2007~2009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县域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的三年平均值,并与西部地区同三项指标平均值相比较,低于西部地区平均值的县进入片区初选县名单,再排除不集中连片的县,最终确定进入片区县的名单。
实际操作中,除了以前述三项指标为基础外,还考虑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等因素,采用不同权重进行测算,研究比选了多个方案,最终在全国划分出11个连片特困地区,加上中央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四省藏区和新疆南疆三地州,一共14个片区被确定为扶贫攻坚主战场。
黄承伟介绍,这次划分的片区多数都跨省区,从社会角度看,多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包括青藏高原、沙漠化区、黄土高原和西南大石山区等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从发展阶段看,集中体现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公共服务欠缺、产业发展不足的地区,部分地方社会稳定问题也比较突出。
根据记者了解到的权威数据,初步估算,新划分出的11个片区包括505个县,国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亿,其中农村人口约1.9亿。如果把、四省藏区、南疆三地州加进来,国土面积高达339万平方公里,人口2.36亿。
按2007~2009年三年平均计算,这些地区的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650元,县域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2元,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2667元,分别相当于西部平均水平的49.1%、43.7%和73.2%。
有什么好处
为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4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扶贫办专门修订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于2011年11月印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新规明确规定,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投向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其中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坚持向西部地区(包括比照适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贫困地区)、贫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边境地区和贫困革命老区倾斜。
除专项扶贫资金外,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还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这些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在2011年12月6日关于《纲要》的新闻会上,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表示,财政部将按中央部署保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快速增长,进一步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扶贫开发方面的综合扶贫投入将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增幅将在20%以上,并且按照政策要求,把新增的部分主要用于“11+3”片区的发展。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纲要》提出的政策保障还包括: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等投入力度,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优先向符合条件的特困地区安排,尽快实现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国家新增社会保障投入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倾斜,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在连片特困地区的680个县(市)试点,等等。
范小建指出,连片特困地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把这块短板的问题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国家将在连片特困地区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面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将发挥更大作用。
“可以预见,随着《纲要》的逐步实施,到2024年,一幅‘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美好图景将展现在国人面前。”范小建说。
发展与扶贫双目标
目前,除先行试点的武陵山区外,其他10个片区都在赶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以待实施。
黄承伟表示,由于片区的特殊性,比起常规做法,其对于扶贫政策的综合性、差异化的需求更高,对于扶贫政策及其他政策的实施效果需求更高。
他认为,片区扶贫规划首先需要体现出扶贫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如果片区规划定位于发展,则更像是区域发展规划,而不是带有特定扶贫目标的扶贫规划。如果片区规划仅仅满足于扶贫,甚至大扶贫的要求,就难以实现片区贫困问题的最终解决。
其次,“片区扶贫开发规划更需要加强行业之间的相互衔接、更需要体现对片区整体新的扶贫开发需求的回应、更需要为动员全社会支持扶贫提供平台。”黄承伟由此认为,片区扶贫开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不仅对于扶贫部门是项新挑战,对于“大扶贫”涉及的各相关部门也同样是新的挑战。
依据当前要求,片区扶贫规划以省为单位、以县为基础制定和实施,片区发展既要有综合性规划,也要有专项规划。片区扶贫规划的定位是统筹解决片区内与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直接相关的问题,是对未来一定时期扶贫攻坚的统筹安排和部署,是扶贫开发资金安排、项目审核、监督考核的主要依据。
其原则是与新十年《纲要》确定的目标一致,突出两个核心:一为减贫,即减少贫困人口;二为增收,即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能力,缩小发展差距。同时,还需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子目标,要围绕目标提出行业扶贫、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具体的建设任务、投资估算和资金整合方案,分解落实相关部门的具体任务。
黄承伟还分析,资源、人口比例失调和资本短缺造成的生产要素难以有效结合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停滞、部分人口陷入贫困的根本原因,反贫困的对策在于促进区域内外要素的流动,协调区域内资源、人口关系,同时积极借助外力如资本、技术、组织制度推动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他认为,片区扶贫最终需要完成六大任务:建设区域发展骨干(基础)工程;发展特色产业群;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人力资源开发。
内外协调
“片区虽已基本划定,但一个片区横跨几个省,如何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成为最突出的问题。谁来协调,如何协调,规划如何编制,由谁审批,如何加大投入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都需要深入探索。”黄承伟说。
范小建介绍,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组织实施主要在现有行政体制下进行。需要跨省协调的重大事项,可以从以下4个层面加强协调:一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作为扶贫攻坚协调小组,负责总协调;二是根据国务院批复要求,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将加强对片区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三是国家已经明确,每个连片特困地区都有一个联系单位,负责协调推动规划的组织实施;四是片区所跨各省在中央指导下,建立跨省协调机制。
除片区内部协调之外,片区与片区外的协调也要统筹。在针对片区的支持政策日趋明朗的当下,未划入片区的原重点县的担忧也逐渐表现出来。
吴国宝根据他的调研情况说,有片区之外的贫困县存在不能享受同等政策的担心。个别地方还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如A县原来是贫困县,享受贫困县政策,现在A县和片区中间隔着B县,这使得A县没进入片区,所以A县就想让B县也进入片区,以让自己能享受到片区待遇。
据吴国宝观察,片区内部在三大基础指标方面存有较大差异,如果确定比较低的标准来划分片区,针对性更强,但可能就难以连成片,目前的状况实际上是围绕规划和管理上的规模经济性,淡化了一些内部县与县之间的差别。
他表示,未纳入片区的贫困县担心不无道理,比如14个片区680个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不在片区的原重点县就未规定享受这一待遇。根据目前的政策指向,新增的扶贫资金主要用到片区,2012年的扶贫资金按照中央已确定原则,增加的比例不低于2011年,即在2011年270亿的基础上增长21%左右,也就意味着增加的50亿~60亿主要都用于片区。
贫困县计划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整合优化资源,精准锁定扶贫对象,找准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扶持,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二、精准扶贫范围及对象
精准扶贫全县农村贫困地区,以5个省级贫困村和7个市级贫困村为基础扶持村点,以全县3976户1070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扶持对象,实现“三个全覆盖”:即挂点帮扶省、市级贫困村基础建设全覆盖、帮扶产业发展类贫困户全覆盖、救助保障类贫困户全覆盖。
三、目标任务
用4年时间,即2015-2024年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
(一)减贫任务提前完成。我县以2014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3976户10701人为基数,全面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加快减贫进程。到2024年,力争全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024-2024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扶贫成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确保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奔小康不掉队。
(二)贫困群众收入达到新的水平。保持省、市级贫困村和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增幅,到2024年底,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中度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当地平均水平的50%左右。
(三)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到202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旧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得到整体搬迁安置,贫困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24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一项以上增收致富主导产业,贫困家庭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新生代劳动力具备转移就业基本职业素质,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贫困村服务体系较为健全,专业合作经营机制较为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强有力。
四、精准识别
(一)核准底数。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标准、方法和程序,在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中按照整户识别的原则,逐村逐户进行精确复核,确保贫困对象的真实性和精准度。
(二)科学分类。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三种贫困户类型。
(三)建档立卡。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建档立卡要求,完善贫困村和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监管系统,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四)动态管理。按照脱贫出、返贫进的原则,以乡(镇、场)为单位,以年度为节点,以贫困户减贫工作进程为依据,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做到有进有出、逐年更新、分级管理、动态监测。
五、精准施策
(一)实施产业扶贫(县扶贫和移民办牵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县农业银行、县农商行、各乡镇等配合)
1.用活产业扶贫资金。在资金使用上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采取贷款贴息、现金直补、产业保险和干部驻村责任人携资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选准产业并助其发展。
2.创新产业扶持模式。围绕县域主导产业,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发展贫困村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实施“合作社+基地+能人+干部+农户”的模式,提高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与金融机构协作,设立“产业扶贫信贷通”,支持贫困村建立“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设立一笔贷款风险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种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
3.整合涉农政策资金。统筹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产业发展、土地整理等方面政策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发展现代农业,完善产业、生产和经营“三个体系”,辐射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开发。推进贫困村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探索电商扶贫新途径。
(二)实施搬迁扶贫(县扶贫和移民办牵头,县规划局、县建设局、县国土局、县交通局、县教体局、县文广局、县卫计委、县民政局、县公安局、县水利局、县供电公司、县人社局、县微型元件产业指挥部、相关乡镇等配合)
1.科学制定规划。按照“产城一体化”建设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优化村庄建设,对不宜居住的村庄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全面准确摸清底数,按照整体搬迁的要求制定实施规划。
2.落实搬迁政策。根据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置的原则,通过打造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别化扶持、组合式帮扶、综合配套等有效模式,有序引导贫困群众向工业园区、向中心镇或中心村搬迁转移,不断提升扶贫移民搬迁实施水平。对列入整体扶贫搬迁的自然村庄,原计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再安排,可调整安排至移民搬迁安置点。
3.统筹部门资源。整合扶贫移民搬迁、避灾移民搬迁和生态移民搬迁等政策,落实相关配套投入。国土资源部门要确保移民搬迁安置用地,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专项安排用地指标。交通、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将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作为建设重点,对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进点道路、学校、幼儿园、文化室、卫生所等建设给予重点支持。
(三)实施教育扶贫(县教体局牵头,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建设局、县规划局、县国土局、各乡镇等配合)
1.优先支持贫困村发展教育。搞好贫困村学校规划,优先支持建设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实现标准化和现代远程教育,让贫困村群众子女能就近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支持贫困村创办幼儿园,寻求探索社会办学模式,力争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创办一所普惠性幼儿园。
2.强化贫困生教育资助力度。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体系,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直接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就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等方面的资助政策,保证贫困家庭孩子上得起学,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
3.开展贫困生职业学历教育。通过定向委培贫困生等方式,帮助贫困生完成中专以上职业学历教育。
(四)实施就业扶贫(县人社局牵头,县农工部、县公安局、县公路局、县残联、县教育培训中心、县各大产业园指挥部、县扶贫和移民办、各乡镇等配合)
1.提升就业技能。在教育部门普惠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大“雨露计划”特惠扶贫力度,通过对贫困户新生代职业学历教育、对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其就地参与发展产业、进城进园就业、自我发展创业的素质和能力。
2.实施订单培训。结合当地企业用工需求,依托省、市职业院校资源,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本地企业就近就业。
3.购买就业岗位。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方式,通过购买城市新增的城管、环卫、园林等公益性岗位,开发一批农村公路养护、卫生保洁、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用于帮助贫困群众就业。
(五)实施医疗扶贫(县卫计委牵头,县民政局、县新农合中心、县财政局、各乡镇等配合)
1.提高大病补助标准。完善医疗救助制度,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推进“费用+病种”的医疗救助模式,突出重特大疾病救助,逐步提高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患者的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
2.扩大报销范围。逐步扩大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范围,提高重大疾病救治水平。
3.取消起付线。对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在本县范围内住院治疗的,新农合补偿取消起付线。
(六)实施救助扶贫(县民政局牵头,县人社局、县残联、县红十字会、县妇联、团县委、各乡镇等配合)
1.加强低保和五保救助。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实行应保尽保。逐年提高农村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和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对获得低保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通过发放补贴、临时救助及其他帮扶措施,给予生活保障。
2.强化慈善、养老和社会救助。强化相关部门慈善救助职能,鼓励、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救助。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让贫困对象享受到基本养老生活保障。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引导有影响力的企业设立社会救助公益基金。
3.实施临时救助。加大分类施救的力度,对因支出型贫困造成基本生活严重困难的群体予以特别救助。逐步建立完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力度。
(七)实施基础扶贫(县委农工部牵头,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建设局、县扶贫和移民办、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国土局、县教体局、县卫计委、县文广局、县人社局、县环保局、县规划局、县供电公司、各乡镇等配合)
1.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对贫困村范围内的自然村组逐年按规划优先安排新农村建设点,将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扶贫资金给予每个村点叠加扶持,按新农村建设标准进行整治村庄环境。
2.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结合我县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对已享受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贫困户,坚持一户一宅原则,必须率先带头拆旧还基,归还集体,由集体统一规划。对特困扶贫对象住房救助实行“交钥匙”工程,到2024年基本解决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安居问题。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优化村庄建设发展规划,2016年率先完成5个省级贫困村中的25户以上宜居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力争2024年完成全县农村25户以上自然村的道路硬化;2015年底基本解决贫困村安全饮水问题,力争2024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土地整治项目优先向有条件的贫困村覆盖;优先支持贫困村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优先扶持贫困村小型水利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文化、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六、帮扶方式
(一)开展干部结对帮扶。全面落实县、乡(镇、场)、村三级干部结对帮扶制度,确保“两个覆盖”(即:省、市级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做到“三个到位”(即:驻点到村、扶持到户、责任到人)。县本级挂点乡(镇、场)县级领导负责指导所在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县四套班子成员、县直单位驻村帮扶,要结对帮扶贫困户、定点扶持省、市级贫困村;各乡(镇、场)要统筹整合帮扶资源,研究制定帮扶措施,建立完善干部驻村包户帮扶机制,实现“两个覆盖”。各级驻村帮扶包户工作组(队)要明确帮扶关系,落实帮扶责任人,建立帮扶台账,实行挂牌帮扶,真心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二)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各相关部门要明确本部门肩负的行业扶贫任务,制定本部门加大行业扶贫力度的特惠政策措施,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本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方面专项分解任务,倒排工期,明确职能,制订计划,抓好落实。
(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扶贫济困、大爱”的平台作用,大力弘扬“一份捐赠一份爱心”的社会正能量,帮助特困家庭解决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农村危旧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子女就学、务工就业、生产扶持、技术培训、残疾人优待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激励政策,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赠救助、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各种形式参与精准扶贫。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形成“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强化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综合协调职能,加大工作统筹、资源整合力度,各乡(镇、场)要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县直各单位要选派年富力强的得力干部充实到驻村包户工作组(队)中来。在驻村包户帮扶的同时,做好与省、市直定点扶贫单位以及市直其他帮扶单位的对接工作,在全县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二)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行业和职能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为贫困村和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帮扶措施和任务的落实。各级驻村包户帮扶工作组(队)要积极深入挂点村开展帮扶工作,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下一篇:质量问题工作计划{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