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786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12分钟。
社保局档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档案;问题;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tent and importance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rchival work,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rchival work, explored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archival work.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iles;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中国的城乡规划工作备受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城乡规划实践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过程而开展。作为城市规划记忆工程的主要承担者,档案部门做好档案工作,对促进和服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城乡规划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档案工作中存在着的信息资源收集不完整、信息利用不到位、信息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已严重影响着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城乡规划的作用与现状
现代城乡规划伴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作为一种政府职能,同时作为自成一体的职业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政治性的工具。无论是在市场经济下还是计划经济下,城乡规划的根本的作用没有发生变化――通过对城乡土地使用和空间资源分配,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服务于国家制度,平衡着社会集团和个人的利益。
近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外力推动下,城乡规划工作的内容有了进一步地扩充和细化,小城镇规划建设、古镇保护与发展、城市规划信息化、城乡统筹规划、城市更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世界遗产保护、中低收入住房问题、构建和谐社区、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城中村改造、健康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公共安全与防灾、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塑造、边境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城市转型和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职业发展、地下空间规划、山地城乡规划与防灾减灾、灾后重建规划、转型期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等几十个问题相继出现和确定。[ 唐凯:《回顾与展望―在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的发言》]城乡规划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决定了这项工作必须要全局统筹、整体安排,从最初的设计方案到最后项目成果的落成,其中将产生很多宝贵的档案资料。城市规划档案,是城市规划部门在各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作为记录历史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资料,主要包括各种申请、证件、文件、方案、批示、会议纪要、光盘等文。经过档案管理人员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有序地收集、整理、分类、编目、排架,就形成了城市规划档案。
二、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城乡规划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新平台
随着襄阳市区域地位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我市城乡规划和建设新的奋斗目标,即“把握现代城市发展规律,把城市建设和发展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和重要载体,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机遇,用好上级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政策,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档案部门要站在区域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高度,按照中心城市标准,重新认识城乡规划档案工作,要以面向相邻省市的全局视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推动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主动融入中心城市发展大局之中,为襄阳长远发展服好务。
三、城乡规划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
规划档案和其他机关档案一样,是单位工作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各项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但规划档案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特殊性,它记录着一个城市空间的演变,记录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记录着我们居住环境的变迁,可以说城乡规划档案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收集归档、保管、利用是档案工作的基本环节,收集归档是前提,保管是基础,利用是目的,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收集归档工作是档案工作的起始环节,与其他各个环节的工作相比,它处于一种特殊地位。档案收集是贮存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基本手段,是档案工作其他环节的基础,是决定档案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档案保管工作是整个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的重要环节,档案保管工作质量的高低,对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具有重大影响。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经济建设,档案利用工作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直接途径。档案的利用工作是档案业务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整个档案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档案业务工作中最富有活力的环节,是带动整个档案工作发展的关键步骤。城乡规划档案工作的政治方向和根本目的主要是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服务,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凭证作用和借鉴作用。城市规划档案不仅记录了城市规划工作历史活动的真实经过,还记录了在各项活动时的思想发展、形成变化、工作成果以及经验教训等。
现阶段,城乡规划档案主要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实物档案和专业档案,其中文书档案和专业档案数量最大、利用最多。
(一)文书档案
文书档案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我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实际情况,文书档案又分为党群、综合、测绘、法规和规划五类。它记载着单位的发展和成长历史,对研究本单位的项目审批和科学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专业档案
一个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基本要经过选址用地、方案审查、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工作流程及其形成文件的流向如下:(1)选址用地阶段:经相关科室、领导审查批准后,将《建设用地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表、《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规划设计条件》、《建设用地规划红线图》、发改委立项、批复等文件材料存于同一档案袋,由综合科办理完结后转档案室存档。(2)方案审查阶段:经相关科室、领导审查批准后,将《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申请表、《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审定通知书》(附图)等有关文件材料按项目编号存于同一档案袋,由综合科办理完结后转档案室存档。(3)建设工程阶段:经相关科室、领导审查批准后,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图)、土地证及宗地图、会议纪要、相关费用凭证、政府批复等有关文件材料存于同一档案袋,由综合科办理完结后转档案室存档。(4)竣工验收阶段:经相关科室、领导审查批准后,将《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申请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建设工程规划红线图》、《建设工程竣工图》、《土地所有权证》复印件、处理笺及有关文件材料存于同一档案袋,由综合科办理完结后转档案室存档,由于项目建设周期较长,涉及审批部门较多,规划审批档案多而复杂,相应档案整理也必须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否则就无法保证档案的齐全与完整。
四、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档案工作只重视档案的保管,忽视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往往只注重追求馆藏的数量和规模,而对档案信息能多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求、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重视不够。多数人认为档案只是过时的材料,档案工作只是看门守摊、无所作为,只要保管的档案不损坏、不丢失就算完成任务了,看不到档案对科研、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档案工作不被理解,挫伤了档案人员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规划档案工作的发展和创新,甚至少数档案工作者存在的自我轻视的心理也将直接影响档案工作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
档案工作实则是一个系统的流水型模式,从收集归档、保管到最后的利用,需要的不仅仅是档案部门这一个小团体的努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档案资料的收集上,从当事人最初的申请,到相关部门作出行政行为,资料在呈递审批的过程中,可能会毁损、丢失,如何保证所有的资料最后能交到档案部门手里,需要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以及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支持。
实践证明,档案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服务工作,档案的作用和价值只有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才能体现,在现今环境下,档案利用面临着一个主要问题:档案利用价值偏低,档案利用需求得不到完全的满足,比如自由利用要求不满足,多样性要求不满足等。
五、完善档案工作的对策与途径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
领导对档案工作价值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对档案工作的态度,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实际工作中,有些领导认为档案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相比无关紧要。因此,为了真正发挥档案工作的积极作用,局领导应将档案工作切实融入到其他各项工作中,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每年将档案工作均列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形成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的工作格局,从人、财、物上对档案工作给予保障,带头做好资料的移交工作,确保本单位的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健全档案收集制度,争取部门支持
在近几年的档案整理工作中,笔者发现档案工作中的首要问题就是收集难。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档案的整理我们只要认真按照档案局批准的“三合一”制度践行即可,然而收集工作往往却非常艰难。在日常工作中,有些部门和个人只图自己工作方便,对提交部门档案无故拖延,而档案部门对此也毫无办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没有档案工作管理制度,或有制度也形同虚设。建立系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人,把规定移交档案资料作为年度考评考核的重要依据,那么这个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就可以科学有序地进行了。
(三)搞好与档案行政部门的衔接,争取业务指导
作为机关档案工作部门,要主动与档案行政部门对接工作,及时学习掌握有关档案法律法规,学习先进的档案管理模式,保证服从全市档案工作大局。同时,认真抓好档案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及时做好档案移交工作,保障机关档案管理规范有序推进。
(四)加强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
城市规划档案工作已逐渐从传统管理模式演变到计算机信息数字化管理模式,从档案的手工查询发展到网上查询。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可以使文件的形成、运行、转换等各个环节与自动化办公衔接起来,这种现代化科技手段与先进操作管理技术都迫切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去掌握和运用。所以,单位应有计划的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交流学习。档案管理工作者要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还要注重计算机知识、信息文化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具备信息知识和网络文化的综合型档案管理人才。
(五)合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为城市规划工作服务
社保局档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加强学习,健全机制,积极打造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1、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学习。市档案局领导班子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实践,努力提高班子成员及全体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坚定性、自觉性。
2、提高机关工作效能,优化机关工作机制。为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工作积极性,档案局建立健全了全员岗位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工作中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监督。
3、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档案队伍整体素质。在市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市档案局打破了十余年未进新人的局面,通过省四级联考,档案局一举新增7名工作人员,且均为全日制本科生。目前市档案局35名在岗人员中除2名工勤人员外全部为大学生。大量新生力量的补充,使档案干部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加强基层档案人员培训,打造业务精通,训练有素的档案队伍,以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全年,全市共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26期,参训人员达1670人。
(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档案接收工作。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市档案局认真督导各级国家档案馆制定了详细的接收计划,青县、肃宁已经接收到了规定年限,吴桥县制定了详尽的档案接收计划,同时广泛开展业务指导,充分做好应接档案进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2年内全部完成应接未接档案的入馆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接收档案99980卷、件,馆藏总量达1608648卷、件。
2、开发利用工作。全市1981年前的应开放馆藏档案全部开放。据统计,全年,全市共接待利用者14340人次,提供档案资料41780卷次,为领导决策、编史修志、查证学历、养老保险等提供了可靠的档案资料,对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和构建和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利用馆藏档案资料开展编研工作,提供主动服务,全市档案部门共编辑出版《大事记》、《地方志》等档案资料18种。为更好地记录、解读、传承和宣传新,市档案局还计划筹编《新世纪新----狮城发展档案集锦(2001—卷)》一书。目前该项工作正处于资料收集阶段。此外各级档案馆还积极为《省志·档案志》提供素材。
3、机关档案工作。我们各级档案部门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改进方法,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机关档案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8号令,市县两级档案部门指导各机关制定了切合单位实际的《文书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二是认真执行年度立卷合格证制度,按照“谁指导,谁考核,谁签证”的一站式工作模式,指导检查年度归档文件整理工作,全市年度归档合格率达96%,为日后大量合格档案顺利移交进馆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积极开展机关档案工作目标考评工作,经过认真督导,预计年底全市将有4个单位通过AA级认定,19个单位通过AAA级认定,2个单位通过AAAA级认定。此外,我们对机构变动单位原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畜牧水产局、文化局、广播电视局、房管局、建设局的档案处置进行了检查。
4、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各县(市、区)通过下发文件、召开研讨会、制定业务规范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进一步规范了乡(镇)、村级档案室,把与农民关心的农村财务、宅基地、土地延包等问题相关的资料收集齐全、整理归档,增强干部与群众的信任度。目前,全市乡镇综合档案室“四有一能”率达到100%,规范化率达到90%。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肃宁县作为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县,建立了由县档案局局长任组长,两名业务骨干为成员的农村建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肃宁县农村档案管理办法》,对档案的管理、收集范围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以肃宁县“四个覆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下发到乡镇、村;在每个乡镇确定两个村作为农村建档试点,由档案局派业务人员深入乡村,进行现场指导检查。
5、重点项目档案工作。对大化集团6万吨DNT项目档案工作进行了指导和验收并对其年产7万吨TDI项目进行了前期业务指导。对港口海丰1000吨油码头档案进行了指导和验收。
6、法制宣传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开展执法检查。市县两级档案部门先后开展了以汛期安全、文件归档、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等为重点的专项检查23次,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35份,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档案工作健康发展。
7、重点档案抢救工作。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二五”期间抢救计划。全面完成全市年重点档案抢救项目立项工作。
(三)转变思路,开拓创新,难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社保局档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2005-2010)
一、序言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入,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作为信息化前沿的档案部门,已经面临着信息爆炸和技术变革带来的强大压力,如何变被动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已经成为档案部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工作者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利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来管理档案的重要性,正在探索一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道路,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与运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
在新的形势下,国家档案局颁布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这是“十五”计划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唯一一个专项规划。在“十五”期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实施纲要》中提到:“十五”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部门要努力建设并投入使用一批内部局域网,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依托当地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建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档案目录信息中心,为逐步构建中国档案文献数据库创造条件;依托公众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档案网站,逐步构建全国档案工作信息网。
根据国家档案局“十五”规划的要求,各省、直辖市都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了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陆续启动了大规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例如上海、广东、山东、北京、福建等省市在目录中心建设、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管理自动化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树立了政府形象。
海南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算晚,但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政策支持、建设资金等各种原因,以至于现在已经远远落在了其它兄弟省市的后面。为此需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尽快纳入全省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各级政府机关网络、硬件、应用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使档案部门也在海南“信息智能岛”的战略目标中占有一席之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发挥档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核心信息的独特意义、作用和价值。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信息智能岛”的重大决策,积极配合电子政务建设,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推动全省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海南省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我省档案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建设规划。
二、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九五”以来,海南省档案局(馆)就开始了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开拓,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以档案信息化带动档案管理现代化,着眼档案信息化建设全局,突出重点,加强引导,积极推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努力使档案信息化与全省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目前,省档案局(馆)初步建成了“三网一库一站”,“三网”即建成了90个信息点的局域网,按照物理隔离的要求,分别联通了党政专网、公众信息网;“一库”即建立了档案基础数据库,现有档案目录数据80多万条;“一站”即开通了海南省档案信息网站——“琼兰阁”,为档案政务处理、档案宣传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提供了新的阵地。各市县档案局(馆)结合实际,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规划、领导和投入,市、县档案局(馆)都开通了档案网站。县级以上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机构计算机拥有率、档案管理软件普及率有了明显提高。
㈠档案信息资源情况。
全省现有各级各类档案馆29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19个,专门档案馆1个,部门档案馆4个,企业档案馆2个,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3个),馆藏1733个全宗,36.08万卷档案,音像档案974盘,照片档案5.27万张,电子档案264(盒、张)。通过开展档案馆达标升级活动,各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资料基本上都经过规范化整理,编制了案卷目录、卷内目录、专题索引、专题卡片等各种检索工具。已录入计算机的档案案卷目录有12万多条,文件级目录近150万条,约占馆藏档案著录任务总量的15%。
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156个,室藏31.11万卷档案,音像档案31626盘,照片档案2.95万张,电子档案1318(盒、张)。各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编辑、打印文件,每年有大量的电子文件在计算机中产生,而这些已经存储在磁盘上的电子文件,经签发打印成正式的纸质文件后,多数未能妥善保存,有的虽有保存,但缺乏统一管理,造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浪费。据调查,在省直单位中,有近10%的单位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文件归档采取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并存的方式;有少量单位在纸质文件归档的同时开始收集电子文件,大多数单位尚未开始这项工作。
市县属机关、企事业档案室2300多个,室藏档案约60万卷。除极少数单位外,绝大多数单位尚未开展计算机管理档案。
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目前,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拥有计算机145台,服务器7台,复印机29台,中央空调3套、分体空调机109台,去湿机42台,消毒设备9台。海南省档案馆九十年代中期建设了一个完整的局域网,全局接入点90个。由于服务器购买较早(1996年),配置低、性能差,根本无法满足今天大型应用的需要,不能承载大型数据库和海量业务数据,更不能运行依赖于高性能服务器的网络应用。安全防护设施几乎没有,档案数据保密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
市县级档案馆硬件建设较差,各级政府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过少,档案信息化建设没有纳入本地、本部门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档案事业发展计划,政府信息化建设规划未有档案信息化建设成分。除海口、儋州、澄迈等少数几个市县外,大多数市县都仅配置一台计算机,而且档次很低。有5个市县档案馆没有复印机、去湿机、空调机等设备。18个市县档案馆中,仅有3台消毒设备。
省属厅局单位档案室设备配置情况相对较好,省属机关、企业事业档案室拥有电子计算机167台,服务器17台,复印机60台,分体空调机171台,去湿机95台,消毒设备为零。档案管理被评为省一级的单位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部分单位档案部门的计算机与单位的办公或业务计算机网络连接,个别单位档案部门已经实现了文件、档案管理自动化,做到了电子文件的实时归档,即时提供利用。
㈢人才队伍情况。
从1998年开始,省档案局开展计算机管理档案操作技术知识培训工作,全省大多数档案局(馆)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受过培训。通过培训,各级档案干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提高,计算机知识不断丰富。
据统计,目前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专职人员257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79人,占31.73%,中专以下人员67人,占26.07%。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中,专职人员115人,大学本科以上30人,占26.08%;中专以下人员22人,占19.13%。
全省共有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7人,仅占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专职人员的3.11%;馆员26人,占10.12%;助理馆员以下初级职务73人,占28.40%。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大部集中在档案局(馆),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不足20人。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的专业人才廖若晨星,现职档案人员中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仍不多,尤其是既懂档案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少。部分市县档案部门由于没有人才,现有设备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㈣标准、规范建设情况。
海南省档案局在长期的档案工作中,按国家档案局统一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开展档案工作,在严格执行的基础上,还根据自身需要,制定、完善和形成了一整套地方档案工作标准,很好地规范和保证了全省档案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近两年来,根据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形势需要,省档案局先后制订了《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并与省信息产业局联合转发《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对全省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提出了具体标准和要求。现在又在抓紧制定《海南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机关数字化档案室建设标准》、《海南省机关档案数字化规程》等规范性文件。但从总体上看,这些规范、标准仍偏重于档案业务本身,在档案信息化方面的标准制定上则存在很大不足,使档案业务和信息化之间产生脱节,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我省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建设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政务外网建设为基础,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信息管理法制化。2010年以前要达到以下目标:
㈠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专业(部门)档案馆,全面完成档案基础目录数据库建设,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省档案目录中心;
㈡依托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标准规范体系,设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文档数据中心,使文档数据中心成为本级党委、政府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内首先在海南党政内网上构建海南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为省直机关各用户提供电子文件的归档、查询、利用等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的资源共享。海口市档案局也应在近两年内在市党政网上建立“海口市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
㈢对现有各级档案网站进行改造升级,市县档案馆主页全部实行独立域名管理,并上载开放档案目录及现行公开文件,全面提升全省档案工作信息网络的质量和水平;
㈣在我省电子政务平台上构建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建立各种载体档案和相关电子档案同步的接收平台;
㈤在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及海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的统一平台下进行“三网一库”(内部局域网、行业广域网、社会公众网、档案数据库)建设,基本建成海南省数字档案馆和海口市数字档案馆,使社会公众获得“一站式”的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和开放档案查询、利用服务。
内部局域网,主要是局(馆)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馆藏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内部公文、信息、会务、督查及档案采集、整理、管理、鉴定、检索、编研、利用、数字化等主要业务网上办理,为最终实现“数字档案馆”铺设道路。
行业广域网,就是依托省政府电子政务网建设工程,建立为全省各级党政机关服务及与全省各市县档案局(馆)联网的全省档案信息资源专网,实现省直机关内部网间网的横向互联和信息共享,同时与各市县档案馆、档案室之间纵向的政务信息传递、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等。
社会公众网,就是依托各级公众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局(馆)省级档案门户网站,在网上发布公共信息和档案信息,力求在解决网络安全和保密问题的基础上,在互联网和系统专业网上进行馆藏开放档案目录和现行公开文件的网上查询和浏览服务,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程度,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及对全省档案信息网络实行统一管理。
档案数据库建设,就是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最新标准规范和数据格式,建设一批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群,如档案目录数据库、原文信息数据库、典藉史料数据库、各种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等,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服务。
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任务
㈠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⒈提高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普及率。到2006年底,海南省各级各类档案馆都要普遍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到2010年底,省级机关档案部门的计算机普及率要达到100%,市级机关要达到80%,县级机关要达到60%。
⒉建设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目前,海南省档案馆和海口市档案馆已建成局域网。到2005年底,三亚、儋州两市档案局(馆)建成内部局域网,其他市县档案局(馆)争取在2007年底以前建成内部局域网。有条件的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也应积极建设内部局域网。
⒊接入党政网平台。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当地电子政务建设,档案部门的局域网要按规定要求接入市、县党政专网,并通过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省档案馆互联互通,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⒋逐步添置档案数字化设备和软件。各级档案馆和单位档案部门应当购置扫描仪、音视频数字转换设备、档案管理软件等,适应档案数字化实际需要。
⒌提高档案工作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各级档案局(馆)应当加强对库房温湿度监测与控制系统,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等信息化改造,提高档案保护、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程度。
㈡全力开展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
⒈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提高档案目录数据的质量。到2007年底,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都要建立馆藏全部档案的案卷级机读目录数据库和文件级机读目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省档案目录中心。市档案馆每年录入条目不少于10万条,县档案馆每年录入条目不少于5万条。从2005年起,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在接收档案进馆时,应同时接收符合要求的机读目录,没有机读目录的档案应补齐著录条目,否则不予接收进馆。
⒉开展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建立档案全文数据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级档案馆和机关单位档案室要有步骤地开展纸质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制定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计划,安排适当投入,逐步开展重要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建立符合质量标准的档案全文数据库。
⒊稳步推进档案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对录音、录像、照片档案进行数字化,建立一定规模的多媒体档案数据库。至2005年底,省档案馆完成馆藏全部照片、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分别建立语音、视频和静态图像数据库,并开展多媒体档案数字化相关技术研究,争取成为全省多媒体档案数字化示范基地。有条件的市县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以及机关单位档案室也应当尽快开展多媒体档案数字化工作,积极建设多媒体档案数据库。至2007年底,各市县档案馆都必须完成馆藏全部照片、录音、录像档案的数字化任务。
㈢筹划建设省、市数字档案馆。海南省档案局要根据《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安排,在2005年内提出《海南省数字档案馆建设技术方案》,争取纳入次年的省级信息化建设计划项目予以实施,逐年完成。海口市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工程也要同时启动,力争早日完成。主要工作任务有:
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抓四个平台建设:
⑴数字档案信息传输平台建设。网络传输平台主要由局域网络、党政内网和国际互联网络三个平台组成。局域网络平台,承担数字档案馆内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利用等主要业务工作。党政网络平台,连接各市县委、政府计算机中心,实现市县档案馆与进馆单位档案室网络连接,通过省党政内网的光纤主干线路将全省档案网络连成一个整体。市、县档案馆必须与本地信息部门配合,使档案馆的布点工作顺利完成。国际互联网络平台,是数字档案馆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外部网络平台,承担档案信息发布、档案信息在线利用等工作。
⑵数字档案信息采集平台建设。主要建设电子目录采集平台,全文数据采集平台等,承担数字档案信息的日常采集工作。目录采集平台主要承担馆藏各种档案资料目录数据的采集,进馆单位数据采集等工作。全文数据采集平台主要包括馆藏纸质档案采集、电子档案数据采集、照片档案采集、多媒体档案采集、资料信息采集等平台。
⑶数字档案信息存储管理平台建设。存储管理平台主要包括馆内数据存储管理服务器、全文存储管理服务器、磁带备份系统等设备,承担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管理和信息发布工作。
⑷数字档案信息应用平台建设。一是馆内应用平台建设,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查阅利用、编辑研究等功能。二是国际互联网档案信息发布和在线利用平台建设,即档案网站建设,提升现有档案网站的功能和质量。三是政府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主要用于接收电子政务产生的电子公文数据,接收通过机关档案管理系统整理完毕的电子档案数据,开展档案信息发布,档案信息在线利用工作。
⒉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抓三个类型的数据库建设:
⑴档案目录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存储著录标引产生的以二维数据表方式存放的档案二次文献,主要包括档案资料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字档案馆目录数据库主要数据来源包括馆藏档案资料目录数据,各进馆单位档案目录数据。
⑵全文数据库:主要包括纸质档案资料数字化形成的图像、文本数据,移交进馆的电子档案数据,重要资料信息数据。
⑶多媒体档案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照片档案数字化形成的图像数据,馆藏录音带、录像带数字化后形成的多媒体信息。
㈣加强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
⒈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标准规范的贯彻实施工作。各级档案部门要组织宣传、贯彻国标《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和国家档案局6号令《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各级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要按照规范化要求,开展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使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一样得到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
⒉开展党政机关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试点。按照文档一体化原则、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的原则、确保网络安全的原则,以及机关档案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同步发展的要求,2005—2006年,在三个以上省直机关、五个以上市直机关进行电子文件归档及管理试点。至2010年底止,有20%的省直机关建成数字化档案室。
⒊继续进行《琼兰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系统》研发,争取在2005年底前完成软件定型并予以推广,以满足机关办公自动化对文档一体化管理的需求。
⒋抓紧构建省级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省档案局(馆)利用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的建设,在2005年初,进行有关调研、设计概念模型、制订政策框架、设置与发布电子文件标准,建立保证电子文件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的有效工作机制,实现政务信息共享,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利用电子文件提供有效服务。对电子文件海量存贮与安全保管技术进行研究,使得在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环境中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像纸质文件一样得到永久保存。至2005年底,初步建成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
㈤加强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
⒈继续推广先进、实用的档案管理软件。按照“相对统一、标准通用”的原则要求,在全省推广应用《琼兰档案管理系统》、《琼兰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系统》等档案管理软件。
⒉建立文档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体系。各级档案局(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机构要积极参与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建设,对文档一体化应用项目提出需求分析和设计要求,做好文档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衔接。实现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融合。
⒊加强档案网站建设。各级档案局(馆)要积极参与当地电子政务和政府上网工程。各市县档案局(馆)均应对现有档案公众网站(主页)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更新,尚未获得独立域名的市县应在2006年底以前办理独立域名,自主进行管理,并且要有计划地上载开放档案目录以及已公开的文件、档案全文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文档信息服务。
省档案局(馆)于1999年开通公众网站——“琼兰阁”后,在2004年又开通了党政网站,并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上载。有条件的市、县也应积极开通党政网站,为机关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各专业、部门、企事业档案馆和专业主管部门建立的档案网站,要与海南省档案馆网站相链接。
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公开政务信息、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要将海南省档案网站——“琼兰阁”建设成具有海南特点,档案特色,较高水平的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档案信息服务。
㈥抓紧档案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建设
⒈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法制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档案局第6号令),加快研究和制订我省电子公文归档、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公开和上网安全、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
⒉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各级档案部门都要学习、宣传与贯彻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省档案局结合全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制定和完善海南省地方性标准规范和实施办法。在今后几年,要根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优先制订本地区电子文件归档及档案信息采集、交换、整合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建立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
“十一五”期间,急需制定的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地方标准有:
⑴《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细则》(地方标准)
⑵《各类档案数据库结构标准》(地方标准)
⑶《档案数据交换格式》(地方标准)
⑷《网站资源归档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
⑸《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⑹《照片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⑺《录音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⑻《录像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⑼《数字档案馆设计与建设规范》(行业标准)
⑽《档案管理网络安全标准》(行业标准)
⑾《档案文件开放控制办法》(行业标准)
⑿《数字化声像档案著录规则》(行业标准)
⒀《多媒体信息采集操作规程》(行业标准)
五、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信息将日益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拥有越来越现代化的手段,所处的技术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面临的仍将是艰苦的工作,如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整理、加工与建库等,在网络化、一体化过程中,还将会涉及资金、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数据安全等问题。因此,实现档案信息化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㈠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化意识,正视信息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加深对“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的理解。各级档案局(馆)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融于业务监督指导、目标管理、执法检查等活动之中。
㈡纳入发展规划,提供经费保障。各级档案部门应围绕“三网一库一站”和电子文件管理申报项目,积极争取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总格局。档案信息化要纳入档案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争取财政投入并保持适当增长比例。
1.要根据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以缓解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
2.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立项工作,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经费预算。
3.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统筹合理使用,引入信息化工程监理机制,加强相关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可行性论证。
㈢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各级档案部门在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把档案信息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确保管理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防止档案信息失密、泄密和丢失。
⒈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规,逐步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度,制订完善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对系统管理员、信息安全员的培养、使用和考核,确保档案信息系统安全。
⒉分类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管理。抓紧构建省馆局域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在2005年内要确保完成省馆局域网络防火墙建设,使之成为全省档案部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示范工程。
⒊加强数据库管理,采取脱机备份等有效措施,确保数据安全。
⒋加强档案网上利用的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和利用的安全。所有上网信息的发布都必须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查。
⒌开展信息安全和信息法制教育,提高全员的信息安全意识,防范、打击计算机与网络犯罪。
㈣优化专业结构,抓好队伍建设。
档案工作向前发展的趋势,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即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信息处理人员,信息分析与研究人员,数据库生产与维护人员,计算机软件、硬件人才,网络环境创建与运行维护人员,信息服务人员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社会和技术的进步,使档案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技术层出不穷,因而对档案工作人员自身知识的补充与更新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现代化不仅取决于工作人员原有的知识与水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知识的补充和更新的速度。面对人员需求上的这一变化:一是档案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对在职人员可进行在职培训或出去深造等各种形式的再教育,特别是各级档案局(馆)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必须接受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管理、现代管理技术等知识的培训,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其次,单一的人员结构已不能满足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档案管理不仅需要档案专业人员,同时还需要信息技术、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因此,应注意引进这些方面的人才,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复合型多层次的专业队伍,以适应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各市、县档案局(馆)在近年内,要至少配备一名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档案专业知识培训,使之成为档案、计算机复合型人才。
㈤加强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
档案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的支持,要逐步研究和完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如信息技术人才政策、行业信息应用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标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信息化建设必将在政策法规的框架下进行,因此要深入学习研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交换、政务公开、信息资源保护、企业信息化、信息产业、信息安全保密、知识信息产权、信息市场管理、信息产品价格政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学习研究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建立我省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推动我省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法制环境的保障体系。
加强档案信息化发展软科学课题研究,提高信息化建设决策水平。发挥有关学会、协会、机关、团体的作用,请一批专家、顾问和有专长、有经验的科技人员深入研究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模式、体制、机制和法制,以及系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㈥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导、指导、检查与督促。
社保局档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武汉市民生档案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是民生档案的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据调查统计,民生档案的种类多达80余种,涉及20多个系统。
二是民生档案的种类、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如工伤保险档案、生育保险档案、大病医疗救助档案、低收入劳模档案、志愿者档案、新型合作医疗档案、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市民道德档案等等都是2005年以后产生的民生档案种类。生育保险档案形成只有短短三年,数量已经达到1425225卷17663件,足以说明民生档案增长快速。另据《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收工作的通知》,武汉市2008年五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共净增参保34.5万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将由45%提高到80%。这说明社保类民生档案还将巨量增长。
三是民生档案的主要形态表现为专门档案。如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登记档案(含个体工商户登记档案)的数量达1243443卷265253件;而该单位文书档案的数量仅为1083卷。
四是日常管理部门多为业务部门,而非传统的档案部门。如社保系统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专门档案均由市养老保险中心、市医疗保险中心等业务部门或区社保处的相关业务部门管理;民政系统的低保、五保户救助、孤儿救助、大病医疗救助等专门档案均由救助中心、救灾救济科等业务部门管理;工商系统的企业登记、个体工商户登记等专门档案均由信息中心等业务部门管理。
五是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是承载民生档案的基础平台。如家庭档案、市民道德档案、未成年人道德档案、志愿者档案等大都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创建起来的。随着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深化,低保、社保、医保、计生等政策服务更加深入有效地进入社区,相关民生档案基础得到夯实。随着农村家园行动计划“四到家园”政策措施的到位,涉农民生档案内容逐步丰富。
六是政策落实类的民生档案形成了市、区、街(乡、镇)、社区(村)四级分层管理的格局。民生档案的实体部分按管理权限和服务范围大都分布在区级以下管理和服务机构,而少量实体档案如原来的涉外婚姻档案在市民政局(现为省民政厅管辖),非涉外婚姻档案一般在区婚姻登记部门形成交同级档案部门保管并提供利用。民生档案一般在市级机构以电子文档形式存在。如低保档案、孤儿救助档案、大病医疗救助档案等。
七是许多重点民生档案纳入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如民政系统的社会救助优抚资金信息管理系统、民政事业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公安部门的常住、暂住人口管理系统、治安案件管理系统;金融部门的CDPS系统、中小企业征信系统、个人征信系统等等。
八是逐步形成了一些民生档案管理的规范。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武汉市著名人物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改制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武汉市专利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规范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档案的通知》等等。
九是民生档案查询利用率高、社会效益好。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武汉市房产登记发证中心接待利用者12668人次,提供档案1万3千余卷、件次;武汉市公安档案馆接待利用者3013人次,提供档案16375卷次、72362件次;江汉大学档案馆查询学籍档案的即达498人次,利用档案1982卷次;蔡甸区民政局仅婚姻档案的查询即达320人次,利用档案289卷次、320件次。较好满足了社会各类群体的需求。
通过这次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民生档案建设意识还不强,包括不少机关的档案人员都还对民生档案缺乏足够的认识。表现为:重机关轻事业、重文书轻专门档案、重官方轻民间、重收藏轻利用。二是民生档案的收集、整理、管理、利用缺乏统一的规划。三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民生档案的监督和管理相对薄弱。
要整体推进民生档案工作必须抓好的几方面工作
首先,要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民生档案意识,特别是涉民单位领导和档案人员的民生档案意识,使民生档案工作的开展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为此,一是要加大民生档案宣传工作的力度。二是依托档案教育培训平台,在档案干部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教学工作中,引入民生档案的内容,大力宣传民生档案和民生档案工作,整体提升档案人员的民生档案意识。
其次,要抓民生档案的源头。民生档案是各涉民单位从事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不抓住这个源头,民生档案工作将成无源之水。只有从产生民生档案单位的建档工作抓起,切实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等项工作,才能抓住民生档案工作的牛鼻子,民生档案工作才有坚实的基础。因此,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将监督和指导的重点向民生档案倾斜。应结合贯彻国家档案局8号令,在实施《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过程中,将涉民文件材料纳入归档范围,将民生档案的建档工作纳入市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目标管理考评认定范畴。新一年的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也要纳入民生档案的内容并延伸到受检单位的直属事业单位。促使民生档案源头建设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第三,要有效整合民生档案信息资源。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民生档案充分、有效利用的前提和保障。民生档案资源的整合,包括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民生档案实体的整合。民生档案实体的整合,要从进一步加大接收、征集力度着手,把民生挡案作为档案资源建设的重点,逐步建立、健全民生档案体系。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对重点民生档案要制定接收计划,对保管条件差、利用手段落后单位的民生档案,要采取协商的办法,提前接收进馆。
第四,要加强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对馆藏的涉民档案,要充分挖掘编目、分类整合,优先数字化,优先对外开放。要编纂民生档案查询指南、查询政策,在查阅场所和有关网站上公布,为利用者提供查阅便利和查询途径。要将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纳入武汉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最终建立民生档案电子信息查询系统(档案查询子系统)。编研部门要加强民生档案文献的编纂,继续推出人民群众关注的档案文化产品。
第五,要抓好民生档案法规体系的建设。档案政策法规部门要在对民生档案工作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民生档案法规体系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提出民生档案工作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方法步骤,明确重点和分工,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建立和完善民生档案法规体系,使武汉市的民生档案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档案业务指导部门要就贯彻《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相对具体的指导性实施意见,同时结合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等级评定,深入基层涉民部门,帮助和指导其制定有关民生档案的管理制度与标准,提升民生档案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以期实现民生档案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
(作者单位: 武汉市档案局430017)
金华市档案馆档案珍品特藏室建成开放
2009年1月6日,出席浙江省档案馆新馆建设的100名与会代表,成了金华市档案馆档案珍品特藏室对外开放的第一批客人,他们纷纷赞叹,金华档案珍品特藏室的布展令人耳目一新,展品精致高雅。
金华市档案馆现保存有447个全宗,235897卷档案,23697册资料。金华市档案馆利用现代化的馆库条件,新辟300多平方米库房建成档案珍品特藏室。首批入藏的233件展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书画档案,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手迹和金华籍著名书画家的作品,二是礼品档案,三是历史档案、资料,四是名人档案。
社保局档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上海市:全面发展 特色突出
工作状况:2002年12月,上海市档案局与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上海市社区档案工作的意见》,并连续三次召开区县局馆长会议,全面部署社区档案工作。提出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以服务百姓为中心,以推进档案规范化、信息化、特色化建设为重点,创建、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际化大都市社会功能相协调的社区档案管理体系,努力实现社区档案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为社区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目前,社区档案工作与社区建设同步相随,取得了较大成绩。在全市100个街道办事处、3466个居委会中,所有的街道办事处和3119个居委会(占居委会总数的90%)建立了档案工作,设在社区的各种为民服务机构也加强了档案管理;初步建立了与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适应的社区档案工作"三纳入"机制,即各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把社区档案工作纳入社区工作的目标管理,纳入创建文明社区的考核范围,纳入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实行"两级管理,三级指导",形成了"以块为主,一方牵头,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一个与社区建设相适应的社区档案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
市和区县档案局普遍制定了社区档案管理规范性文件,要求各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明确分管领导,落实档案人员,实行归档管理;并确定了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归档范围,明确了居委会档案分类整理要求,统一了"居委会合格档案管理"考评标准。同时,大多数居委会也相应建立了规章制度,并把档案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纳入创建文明小区的考评范围。全市97%的街道办事处通过了市级或区级档案工作等级考评,一大批居委会达到了档案管理合格标准。截至2002年底,全市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社区服务机构形成的档案,共计216万卷,积累了丰富的社会档案资源。
工作理念: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开展社区档案工作应当着眼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助。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文件归档时,应注重文件来源的广泛性和文件内容的社会性、特色化。在材料整理中,应当采用简化整理,方便利用的方法。在档案保管上,不强求配备专用库房。在档案服务方面,应当简化查档手续,并注重档案汇编的实用性。深化社区档案工作,需要探索如何从制度上把社区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建设。日益丰富的社区档案记录了城市建设和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是重要的社会档案资源。它不仅对当前深化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查考价值,而且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拓展城市管理功能,研究社会人文历史具有不可或缺的史料价值,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制定规范,要求各居委会广泛收集社区活动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要求各级档案馆关注社区建设和百姓生活,把富有时代特征、社区特点和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社区档案、居民档案收集进馆,进一步丰富国家档案资源。目前,上海市档案局正在抓紧制定包括社区档案在内的本市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收集档案的办法,力求从制度上规范社区档案流向。
工作特点:使社区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同步。一是明确规划要求。提出社区档案计算机管理应当充分依托社区网络平台,纳入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到2005年,社区各级组织都要普及档案计算机管理,并提供网络化服务。二是开发档案软件。2002年,市档案局主动与市信息办联系,参与开发全市通用版社区政务信息系统,使社区政务信息系统集社区政务、为民服务、文档管理和现行文件查阅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街道---居委会档案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和网络化利用。三是统一软件规范。四是加强技术培训。
特色档案:记录民主型社区建设的居委会直选档案,小区听证会、评议会等"三会"档案;体现凝聚型社区氛围的新经济、新社团组织党建档案,党建协调委员会、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委员会档案,党风廉政监督站、在职党员联络站档案,廉租房档案;记载服务型社区活动的"民情日记"档案,居民健康档案,志愿者档案,护绿队档案,家庭档案,经济上解困、生活上解忧、精神上解闷的"三解"档案,社保、低保、协保等"三保"档案;反映文明型社区风貌的社区学校档案、科普档案、文化节档案;展现开放型社区形象的洋居委档案、外来经商档案、流动人员档案,等等。
北京市:在服务上做足文章
做好社区档案工作,记录下社区建设、管理的情况,为社区的各项管理工作和居民的学习、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档案信息支持,是档案部门职责所在,是档案工作贴近中心、贴近现实、贴近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方面,是档案工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具体体现。为了保证社区档案工作能够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北京市把社区档案工作作为2002年全市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加强对社区档案工作的引导。
经过调查研究,他们认为,社区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的新领域,不能简单地沿用过去的工作观念、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能简单地、不加区别地提出对社区档案工作进行监督,也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手段要求社区组织必须开展档案工作。对于在社区工作、生活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档案的安全保管?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无疑要履行监督职责,但就普遍而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社区档案事务更多的是指导、协助和服务的关系。
2002年9月,北京市召开了部分区县社区档案工作研讨会,研究探讨档案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档案部门在社区开展工作的方式。2003年召开的全市档案工作会议上,他们明确提出档案工作要向社区延伸,档案部门要以全心全意为社区服务为宗旨,指导社区做好档案工作。2003年4月10日,又召开了全市社区档案工作座谈会。与市民政局共同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社区组织、档案部门和主管社区工作的有关部门的职责。
北京市各级档案部门为社区提供档案服务,主要有以下方式:
档案法规、档案科普宣传进社区 在社区开展档案宣传工作,开展档案服务工作进入社区首先要让社区居民了解档案、认识档案工作,拉近百姓与档案的距离。他们(1)把专题展览办到社区去,为社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服务。(2)为社区居民提供档案信息。为了便于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了解馆藏、提高利用档案的针对性,一些档案馆主动把馆藏文件摘要、馆藏开放档案目录等送入社区。针对部分社区存在资金短缺、文化作品少的困难,一些区档案馆还将馆内部分编研材料和书、报、资料等无偿赠给社区。(3)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多数社区居委会结合自身工作,积极开展现行文件的利用工作。他们把政府公报尤其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现行文件,如有关享受社保、低保和残疾人优惠政策等的文件放在档案室里,供社区居民查阅,还把一部分现行文件制作成展板,在社区展出,受到了居民的欢迎。
档案指导服务进社区 主要是指导和帮助社区居委会规范档案管理工作。为了使社区居委会形成的有价值的文件得到安全保管、方便利用,同时又不给居委会增加负担,他们提出了"尊重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性质,根据社区居委会的规模、财力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爱惜民力、突出特色、简便易行、简明实用"的社区档案工作原则。(1)指导方式灵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动争取主管社区工作的有关部门,如民政局、社区办、街道办等的支持,共同促进居委会档案工作的开展。另一种是积极发挥档案学会的作用。在居委会自愿的前提下,对有建档需求的,由档案学会派人给予具体指导。(2)归档范围突出特色。他们要求各区县在确定社区档案的归档范围时,要紧密结合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内容,突出反映居委会的工作特点。有的区档案局与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同志一起,把社区居委会形成的文书档案分为七个类别,即综合类、社会服务类、治安民调类、文化教育类、社区卫生类、劳动社保类、社会环境类等,基本涵盖了居委会的各项工作。(3)整理方法简便易行。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涉及面广、覆盖面大,经常要接受政府有关方面的检查。针对这种情况,他们确定了不立卷的整理方法。社区工作人员可以按照上级的检查要求,对文件进行任意组合,用完后再按照文件上的标识使文件准确归位。他们称这种做法为"搭积木"。(4)工作量保管条件因地制宜,对档案的保管条件不强求一致。(5)规章制度简明实用。
在帮助居委会制定档案工作制度的过程中,他们重点细化了档案的归档制度和档案的提供利用制度,弱化对档案专业化保管(如"八防")的要求。制度的内容力求简明,好理解、易操作,注重实效,不流于形式。
目前,全市2256个社区居委会中已有1150个实现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占51%。这些居委会制定了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明确了档案工作的职责,对居委会各项工作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文件进行收集和整理,为档案的安全保管提供了必要的装具,并较好地开展了档案的利用工作。
天津市:起步早 覆盖面广 制度齐全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天津市部分区,就着手推动在社区居委会建立社区档案工作。目前全市1241个社区居委会都建立起了社区档案工作。
天津市社区居委会保存档案从几十卷到几百卷不等,全市社区档案总数约11万卷。社区居委会档案管理工作采用四层管理机制:市档案局档案业务督导处牵头,法规、教育处协同合作,推动各区档案局开展工作,再由各区推动各街道办事处直接统辖居民委员会。四级联动的组织机制,保证了管理到位、责任清晰、指令畅通、质量符合要求。目前大部分居委会做到了四有:社区档案有专人管、有专柜存放、有专门制度、有展学活动阵地。
目前,各区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各种档案管理规定200多个,主要的制度包括有《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管理办法》《社区档案管理制度》《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标准》《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失业、再就业职工档案暂行管理办法》《社区居委会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的规定》《社区居委会专兼职人员职责》等。
在探索社区档案管理新模式,丰富社区档案新内容方面,天津市档案部门着力做到:
拓展社区档案工作的辐射范围。引导各区逐步把社区档案的收集范围从一般的管理性文书档案,发展到最大限度地收集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档案资料。要求在社区档案工作中,坚持把握三个要领:一要以人为本,着眼人物的业绩、知名度和突出特点;二要求真务实,要确保档案内容真实、可靠;三要资源共享,要尽可能多地发动居民群众参与建档活动,分享档案资源建设各项成果,真正使档案方便百姓、服务社会。
探索社区档案管理新模式。第一,进行档案动态管理,如及时补充更新低保人员情况。第二,联合建档,双重保管。如与街道劳动与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合作,联手完成社区失业人员档案的收集整理,分头利用。第三,社区档案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方便居民查询档案信息。第四,建立社区文件中心,将政府的现行文件、社区管理信息向群众展示、开放。
拓展管理内容,突出社区特色。本着为现实服务,替百姓着想的工作思路,力求社区档案内容齐全完整,做到社区职能活动有多少,社区档案门类就有多少;服务对象有多少,档案内容就有多少。
辽宁省:社区建档工作三年目标已完成过半
辽宁省从1999年起就开展了社区建档工作,2001年底,省档案局与省民政厅联合制订了《辽宁省城市社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和《辽宁省城市社区档案归档范围及文件材料保管期限表》。2002年6月,召开了全省社区档案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明确提出了全省社区建档工作三年完成,五年实现规范管理的目标。到2002年底,全省社区建档率已达70%。其中沈阳、大连、本溪市社区建档率可达80%。
他们运用的主要方法是:
1.纳入目标管理。与各市档案局签订的目标责任制中,把社区建档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各市、县(市)区也层层签订责任书。通过层层目标管理考核的办法,整体推进社区建档工作,有力地巩固了社区建档成果。
2.争取齐抓共管。与民政部门的积极配合,是开展社区建档工作的重要保障。省、市、县(市)区都与民政部门联合制发转发社区建档工作规章、联合召开会议部署、联合指导检查、联合总结表彰。
3.加强业务培训。不仅要求社区档案门类齐全,装具合格,而且要求配备微机、复印机和摄录放像、空调等设备,条件好的已有了专门库房;档案内容不仅仅局限在居民户卡档案,还有财会、基建、设备、居民收入、就业、物业合同等等。
湖北省:五项措施建好五项“民心工程”档案
湖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社区档案建设。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向全省印发的《关于加强全省档案服务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档案工作,为社区基层组织和社区群众服务。要求各级档案部门要与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谋划社区档案工作发展大计。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要求,湖北省档案局提出把"民政和社区档案工作"作为当年档案工作重点来抓,并写进了省直机关档案工作计划要点。从2002年开始,湖北省档案局、省民政厅联合组成调查组,先后对武汉、黄石、荆门、鄂州、十堰、襄樊等6个市的50多个基层社区居委会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抓好试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档案局与省民政厅,联合制定了《湖北省社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湖北省社区文件材料分类方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湖北省社区档案工作合格标准》,规范了全省社区档案的管理工作,并于2003年4月联合召开了全省社区档案工作座谈会,对进一步做好社区档案工作进行了部署。
在指导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的过程中,湖北省档案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配合,努力实现"民思我想、民需我办、民求我应、民困我帮"的服务宗旨,突出建好以下五项"民心工程"档案:与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共同建设特殊群体档案;与卫生部门联合,共同建设社区卫生保健档案;与公安、纪检、检察部门联合,共同建立社区治安廉政档案;与宣传、文化、科技部门联合,建立社区文化科普特色档案;与计划生育部门联合,共同抓好社区计划生育档案。
由于采取抓调研、抓试点、抓培训、抓规范、抓推广的有力措施,目前全省2800多个城镇社区,建档率已达50%,有30%的社区档案工作通过了合格验收,达到了省、市级合格标准。
浙江省:施行六项举措推下一步发展
2002年8月,浙江省在印发了《浙江省城市社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后,选择了不同类型的社区进行建档指导和扶持,在抓典型时,从实际出发,不提不切社区实际的要求,做到社区档案工作的宗旨与社区总体建设目标相统一、社区档案工作的要求与社区发展的水平相协调、档案工作共性与社区档案工作个性相结合。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与民政部门互相配合,普遍联合成立了社区档案管理指导小组,形成了对本辖区社区档案工作齐抓共管的好局面。
浙江省截至2002年12月底,全省共有城市社区2772个。目前,全省各地社区档案工作已全面铺开,进展较快的杭州萧山区、宁波海曙区、金华义乌市、台州玉环县等地的社区建档率已达到100%,其中,萧山区、义乌市的建档社区还全部通过了档案管理市级规范化认定。
对今后社区档案工作的推进,浙江省档案局已经和正在施行六项举措:
一是召开全省市和部分区县档案局长会议,认真学习贯彻王刚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对社区档案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二是通过努力,把社区档案工作纳入《浙江省社区建设纲要》,在纲要中提出了到2005年,全省80%的社区完成建档,到2010年,全省100%的社区建档,其中80%的社区档案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工作目标。
三是把社区档案管理要求纳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的《社区建设管理规范》中,在规范的总则、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各章节写进了档案工作要求。
四是把社区档案工作指标列入省档案局上半年印发的《浙江省各市2003年档案工作考核办法》,提出2003年各市社区建档率不低于40%的工作任务。
五是编印《社区档案工作实用手册》3000余册,免费分送到全省各个社区,指导社区档案工作的开展。
六是加强对全省各地社区档案工作的日常督查,追踪动态,掌握情况,及时报道,抓好任务的落实。
南京市:有探索空间的方法使工作进行顺利
南京市所属六个城市445个社区居委会目前都已建档。南京市档案局在这项工作中的指导思想是"广泛收集、适度加工、注重利用"。他们1.对社区档案工作提出"四有"的要求,即:有制度、有人管、有档案、有橱柜。2.结合社区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对档案实施分类,根据国家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关于社区工作几个方面的内容设置类目。3.按照实际查考价值确定社区材料收集范围。4.尽可能简化社区档案整理操作环节。整理本着"适度加工"的原则,不强求整齐划一。"一三七"(一档三届七类)、"定期归档、按届整理"的方法,一些社区认为实用,街道欢迎。
青岛市:开展认证 抓紧抓实
自2001年以来,青岛市档案局连续3年将社区档案建设列入对区(市)档案部门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他们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规范管理、重在服务"的工作思路,在业务建设方面,坚持科学、适用、简便、灵活的原则。在工作措施上,将社区档案工作有机地融入社区建设规划及相关工作中,统一部署、点面结合、整体推进。2002年初,市档案局、民政局联合印发了《青岛市社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归档文件按件整理,按职能分类,按时间顺序排列,不设保管期限。2003年4月市档案局、民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社区档案管理规范化认证活动的通知》,本着"公正、自愿、从简"的原则,由社区自愿参加,区(市)档案局、民政局对社区档案工作按照"合格"、"先进"标准进行认证,对通过验收的社区,由市档案局、民政局授予"青岛市档案规范化管理合格先进社区"。7月他们又召开了全市社区档案工作现场观摩会,提出了围绕社区工作需要,加强社区文件材料的收集,建立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的四大基础档案信息库的要求,即社区基本情况数据库,重大活动、重要工作档案数据库,各类政策依据材料数据库,政务服务档案数据库。
武汉市:政府支持 横向结合 上下联动
武汉市社区档案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5年,将居委会建档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开始,到1999年底,全市居委会已基本完成建档工作;第二阶段,2000年,随着社区居委会的建立,档案部门及时为社区建设服务,当年社区建档率就达60%;第三阶段,市委市政府作出"883行动计划"部署后,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将全市883个社区全部建档列为2003年的工作目标,现已完成。其中50%以上社区档案管理达标。
武汉市档案部门在开展社区档案工作中,积极争取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社区档案工作被列入今年全市和各区的政府工作目标,提上了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形成社会联动,全体参与的氛围。他们与市民政局联合,共同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档案工作的通知》、《武汉市社区居委会档案管理办法》,对社区档案工作联合进行检查考核验收。同时,与妇联、文明委等联合开展创建档案工作示范社区活动,借助相关职能部门的优势,形成合力。
在依法管理,主动服务方面,武汉市着力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档案普法进社区。将社区档案普法宣传作为推动社区档案工作的重要举措,列入全市档案普法宣传规划。在实践中注意做到三个结合,即将档案法规的学习宣传与《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其他法规学习宣传相结合,同步进行;将一般普法与重点普法相结合,将档案法制教育列入社区教育培训的内容,先后组织两次大规模的普法验收考试,并将社区居委会干部作为档案法制教育的重点;将档案普法与社区日常管理相结合,在强化档案法制意识的同时,结合社区实际,推进社区档案管理。
二是档案培训进社区。定期举办短训班讲授档案业务技能,并通过召开社区档案工作现场会,现场讲解等方式,提高社区档案人员实际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一年来,全市举办各类社区档案人员培训班60余期,培训两千余人次。
三是档案服务进社区。根据社区实际实行分类指导,帮助建立符合社区实际的"三合一"制度等规章制度。对于缺少相关人员和档案知识的社区居委会,他们组织有工作经验和工作热情的人员上门帮助建章建制,整理档案。坚持服务为本,不给社区增加任何负担,做到"三不":"不计任何报酬,不收任何费用,不在社区就餐"。
沈阳市:社区,家庭建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从1999年开始,沈阳市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将原来的2754个居民委员会调整为1237个社区,本着经济建设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服务到哪里的指导思想,从社区建设伊始,他们就注意研究探索社区档案工作,加强对社区档案工作的指导,提出全市社区建档工作分三步走的规划,即:抓试点,积累经验;总结试点经验并在全市推广;实现社区档案管理规范化。在大量调研和试点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实际,沈阳市档案局与市民政局联合制定了《沈阳市社区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在这个办法的基础上,他们将社区文书立卷改革一步到位,社区文件整理按国家《归档文件整理归档规则》实施。到去年底,全市1237个社区全部建立了档案工作。
在抓社区建档问题上,他们与民政部门形成了共识,联合抓了社区建档的基础工作,制定下发了统一的社区委员会工作记录簿、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记录簿、社区基本情况登记册;市政府又为每个社区配备了电子计算机、档案柜。两家联合召开了社区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特别是市政府2002年制定的《沈阳市社区工作示范达标制度》将档案管理列为重要内容。制度要求:示范社区档案工作必须达到省级先进标准;达标社区必须实现各种门类、各种载体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保管安全,管理科学,有效利用。目前全市已有10家示范社区的档案工作通过省级先进标准评审验收,今年底前将有50个示范社区档案工作达到省级标准。
社区档案工作不仅是社区自身形成档案的管理,还应包括辖区内家庭档案的建立,辖区内居民档案意识的提高。如果社区许多家庭建立起了档案,无疑会促进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公民素质,从而有力推进社区各项工作的发展,推进档案工作社会化。因此他们把社区建档与家庭建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社区建档抓好家庭建档,通过家庭建档促进社区档案工作。在抓好社区建档的同时,他们将社区档案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家庭,2002年起在全市广泛开展了"档案进家庭"活动,当年就有11136户家庭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家庭档案。实践证明,社区是"档案进家庭"活动的重点对象,社区干部是落实家庭建档工作的主力军。
杭州市:方法简便等于增加了档案人员
杭州市社区建设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试点,现全市共有社区482个。社区档案工作2002年下半年各城区开始试点,今年要求全面铺开。他们与市民政局制定了《杭州市社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了今年全市社区建档率40%的目标,并将档案工作纳入了各区、县(市)档案局(馆)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社区档案工作呈现出"思想上树立依法管理的意识,档案内容上创建特色,管理方法上灵活创新"的社区档案工作新局面。
上一篇:社保岗位工作计划{优选5篇}
下一篇:社保局劳动监察分局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