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192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8分钟。
生产计划概念范文第1篇
按:房地产采划就像创作文章一样,需要有鲜明、独特的主题和统一的“中心思想”。主题是一个崴功采划的灵魂,它统车着整个房地产项目采划的创意、构想、方案、形象等等的各要素,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整个项目采划之中,使采划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采划作品。房地产采划没有主题,或有多个零散主题,或主题激农不了顾客的购买意愿,那么,采划的项目必然造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一、项目策划主题与主题策划
(一)项目策划主题
房地产策划主题是项目集中表达的特殊优势和独特思想,是发展商倡导的某种生活方式。特殊优势是客观具备的有利条件,其中有些是一目了然的,无需过分强调,本身就有吸引力,如区位、地段、交通、环境等;有些则是潜在的,要通过反复调研、考察、分析,才逐步明了;而发展、昭示并且淋漓尽致地渲染和表达这些潜在优势,往往会使项目独具特色。独特思想是主观创造的特殊概念个性。通过主动营造某种主题氛围,激发人们对特定生活意向的联想,使居住的物质环境变得人性化、亲情化。项目策划主题包括宏观主题和微观主题。
(二)主题策划
主题策划亦称概念设计或理念设计,是房地产策划的一项相当重要的内容,它是策划人通过房地产策划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有效方法。主题策划是房地产策划的核心,通过主题策划的贯穿和支持。可以推动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全面创新。
主题策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主题策划是指为规划设计或建筑设计所赋予的一种创意概念;广义的主题策划是指为项目开发所赋予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贯穿项目发展始终的“灵魂”。
二、项目策划主题的作用
策划主题是项目开发理念的抽象概括。它是房地产项目开发思想、市场定位、规划设计、营销推广、物业服务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一个成功的策划主题,它对整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具有如下的作用:
第一,策划主题能统率、贯穿项目的各个环节,使项目的各个要素围绕着中心思想展开。
房地产项目从开发到完成要经过很多环节,开发商的土地选择、规划设计、建筑工程、营销推广、物业管理、社区文化建设等行为均围绕这一中心完成,各个环节在主题概念的统率才能不偏离项目开发的中心和方向。如广州“保利花园”。它的主题是“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为了赋予“保利花园”这一主题概念内容。规划、设计按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标准进行;政府允许容积率为3,但“保利花园”降低为2.2,牺牲容积率,换来好环境。
第二,策划主题能体现项目产品的综合设计创意,使产品在文化内涵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品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房地产产品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物质功能复杂、精神内涵丰富的特征,特别是住宅产品更是如此。优秀的主题概念,在文化内涵上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在品质功能上给予人们舒适和满足,这是因为策划主题能体现项目产品的文化内涵、科技内涵和服务内涵。广东顺德“碧桂园”的主题概念“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表达客户住进去后享受星级酒店的待遇,有“宾至如归”的感受。这种感受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相当明显的。
第三,策划主题能使项目具有区别于其它项目而展现出来的特有个性。
这种项目特有个性,无论在内容、气质上,还是在形式、手段上均独具一格,别人难于模仿。著名的例子是广州“奥林匹克花园”,它的主题概念是“运动就在家门口”,把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理念贯穿于项目之中。在规划布局、配套设施、社区文化等方面都与“运动”有关,最终使项目体现出人们极力追求的“健康”心理。具有独特的个性,人们无法“克隆”。
第四,策划主题能使项目在推广时易于体现项目优势,赢得买家的广泛认同。
每个项目都应有自己的项目优势。项目优势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的在建筑风格方面、有的在规划设计方面,有的在地理位置方面,有的在生态环境方面,还有的在配套实施方面。这些项目优势如果不在策划主题上体现出来,就很难引起买家注意。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个相同项目在不同的策划人手里,项目的命运就不一样。这里除了其他原因外,一些策划人不善于用主题概念来表达项目的优势、从而导致项目滞销就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第五,策划主题能提升房地产产品的价值。
策划主题作为概念资源,如果没有具体的内容来支撑是无价值可言的。如果它由具体的内容支撑着,就有一定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人们所说的附加值之一。主题概念能提升房地产产品的价值,实际上就是使产品的附加值增大了。新颖、独创的主题概念,能使项目的价值高出同类项目的价值很多,但仍然很快销售出去。2001年,当人们正在为用什么创新的主题概念而绞尽脑汁时,北京的发展商用音乐理念融人楼宇而使项目大获成功。地处京郊顺义马坡的维也纳森林“音乐主题别墅”,将目标客户群定位在喜爱音乐、追求优雅生活一族,面市之初即赢得了市场的热烈响应,300多套别墅70%已经被买家预订。而在这个项目旁边也有别墅项目,销售价格和销售情况就大不如“音乐主题别墅”项目了。
三、主题策划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主题概念的基本原则。
1、主题概念必须迎合市场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这就要求主题概念一方面要根植于买家生活中的根本需求和成长需求,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市场及行业走势,特别注重那些已经被人们认同,却又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满足的需求。
2、主题概念必须立足于项目或企业的自身优势。
如果不符合项目或企业独特的优势,主题概念一定做不好。不以自身优势迎合市场,即使主题概念做出来,它的演绎和支持体系也不完善,甚至很容易被别人“克隆”,而且有可能比自己做得还好。
3、主题概念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
主题概念的内涵有足够的深度,才能充分挖掘出源源不绝的题材以吸引买家;主题概念的外延有足够的广度,才能包容社区开发的种种要素。
4、主题概念要有独创性。
项目主题要非常独特,与众不同。如果是市场上已有的概念,就要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创新和提高,在表现形式上别具一格。
5、主题概念要有完善的支持体系。
完善、坚固的主题支持体系是主题概念能以实现的有利保证,否则在市场和竞争中,只不过是一种包装,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二)主题策划的基本要求
1、策划项目要运用创新或独到的思想理念。
主题策划要取得较好的策划效果,在创新的策划思想理念指导下是分不开的。房地产项目开发理念日新月异,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理念层出不穷,策划人要深刻领会这些理念的精髓,把握它们的实质,灵活地运用到策划实践中去。运用这些新理念的同时,还要进行筛选,把带有独到的思想理念运用好,引导主题策划的新潮流。北京“soho现代城”,运用“概念地产”理论来策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广大的专家学者认为不可思议,而发展商却得到了额外的回报。
2、策划项目要领先引导消费者的需求。
主题策划不但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要引领消费者的需求。这是因为主题策划总是走在市场的最前面,发现市场的潜在需求,为项目开发成功做好思想准备。当前,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部分发展商已不再被动地迎合消费者的口味,而是努力引导市场,创造超越现有的生活需求,将自身对居住文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审美品味融人房地产项目中,形成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明星楼盘”,有些甚至因其过于前卫的风格而被人归于“异类”。象用“音乐”概念作为项目的主题,真是有点不可想象。在引领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还要注重体现项目独特的功能需求,增加度身定做的空间和相应的设施,在开发理念和设计细节等各方面更深层次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主题策划要善于挖掘项目的文化科技内涵。
在房地产策划中,人们往往运用“家居”、“社区”、“社会”等概念,把房地产经营提升为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贴近生活的文化内涵。广州“翠湖山庄”,其万象翠园包罗万象,从苏州园林到美洲酒吧,从古烽火台到古罗马廊柱,一幅幅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时空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江南园林式的“翠居”用亭台、园门、小桥流水、竹篱柴扉,勾画一幅江南风情画;会所前的龙马广场,古朴的天然石块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利用地下应急通道出口而建的烽火台,沧桑味十足,是孩子们发挥时空想象的乐园;流水与瀑布相映的灵泉飞瀑、秋千椅和攀爬架组成的拾趣园以及十二生肖广场等,都显现人与自然亲近的中国园林文化的妙处。
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各个科技概念来策划项目的也为数不少,使项目呈现更加个性化的特色。在生态住宅、因特网、智能化、新科技、新材料的使用等方面,较之以往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挖掘。策划人要善于挖掘项目的文化科技内涵,使项目的民族文化精髓和科技文化理念融为一体,比翼双飞。
4、策划项目要十分注重建筑设计的理念创新。
建筑设计理念的策划创新,不仅仅是发展商塑造产品个性特征、营造独特生活氛围的有利手段,同时也具有繁荣建筑创作、促进建筑文化、改善城市景观的良好社会效益。我们知道,建筑设计是产品定型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建筑造型、建筑风格、建筑规划、平面布局以及立面效果等,很大方面影响项目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把握好,在施工建设的时候要修改是相当困难的,即使不计较金钱,那也很费时费力。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好建筑设计理念和策划创新问题,使产品跟上时代的要求。
5、策划项目要把握好主题概念的整合和推广。
有了独特、富于个性的策划主题后,怎么把它整合推广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主题概念就像一条主线,把项目分区分期推出的产品珍珠串成一条项链;主题概念就是一个中心,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均围绕这一中心完成;主题概念还是一种说法,整个项目的构成、功能、风格、形象等均通过它得到合理的深入人心的阐述。因此,整合和推广好策划主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房地产策划的主题系统
在策划实践中,主题概念丰富多彩,主题类型多种多样,要想把主题系统理出个头绪来很难。这里根据项目策划的具体情况,把主题系统分为两大类:即宏观主题和微观主题。
(一)宏观主题系统
宏观主题是贯穿于整个项目的中心思想,它是房地产项目开发思路、市场定位、规划设计、营销推广、物业服务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依照房地产策划的实际情况,宏观主题系统可以从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角度来分。它的主题系统有:
1、从与房地产复合的产业来分,有教育主题、旅游主题、体育主题、it主题、科技主题、艺术(音乐)主题、商业主题、生态主题,等等。
2、从国家倡导的角度来分,有国家康居工程主题、国家科技住宅主题、国家生态社区主题,等等。
3、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分,有园林主题、山水主题、景观(市景、园景、山景、水景、海景等)主题、公园主题,等等。
4、从配套设施的角度来分,有绿化主题、会所主题、运动主题、智能化主题,等等。
5、从目标客户或职业来分,有白领主题、老龄主题、教师主题、学生主题、富豪主题,等等。
6、从概念资源来分,有五星级服务主题、身份象征主题、生活方式主题,等等。
7、其他主题,如国际主题等。
(二)微观主题系统
微观主题是在宏观主题统率下,在项目开发进行中各个环节表现出来的次中心思想。从房地产项目开发的过程看,微观主题系统包括项目前期策划和后期策划两大部分:
1、前期策划的微观主题,有目标市场主题、项目定位主题、目标客户主题、项目设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方案设计、环境设计、会所设计、样板间设计等)主题,等等。
2、后期策划的微观主题,有项目包装主题、楼盘定价主题、广告宣传主题、形象设计主题、促销活动主题,等等。
微观主题因为深度不同,在微观主题下还会有更小的主题构成。
(三)宏观主题和微观主题的关系
宏观主题和微观主题的关系是从属、依赖、支撑的关系。宏观主题统率和串连着微观主题,使微观主题在项目的各个环节中不走样;微观主题围绕着宏观主题来进行分解、阐述,从各种不同角度的主题概念来支撑着宏观主题。宏观主题和微观主题的相互统一和相互依赖,使项目的策划主题更丰满,更有说服力。
(四)单主题与多主题的策划
在具体策划实践中,一般用单主题就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策划人为了使项目主题更加丰富和饱满,运用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宏观主题来策划项目,同样取得项目的成功。
多主题的策划一般有两种形式:
1、一个主题为主,几个次副主题烘托。
项目中为主的中心主题起到主导的地位,而若干个副主题主要是起烘托的作用。这样策划的宏观主题不单调,起到了加强、丰富的作用。如在“体育运动”的中心主题下,又用“生态”副主题来强调、烘托,达到的效果就比单主题要好,而且它们联系得很紧密,中心主题、副主题都与人的“健康”有关,很能吻合购买者的心理需求。
2、多个主题齐头并进,互相补充,互相映衬。
有的项目宏观主题不是以一个为主,而是若干个主题交汇一起,共同从不同的角度、方面来互相补充、互相映衬,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顺德“碧桂园”的主题就是一个多主题策划的项目,物业服务主题(星级管理)、教育主题(国际学校)、配套主题(豪华会所)三个主题糅合一起,与项目目标客户的需求相当吻合。这些先富起来的乡镇老板们考虑最多的就是这三个方面:在外赚钱经常不在家需要完善的物业服务;小孩要继承父辈的产业需要高水平的教育;钱多了要有象样体面的地方来消费。这三个需求刚好与三大主题相一致。顺德“碧桂园”的“起死回生”就不言而喻了。
多主题的项目策划难度比较大,但做得好就会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从目前情况看,运用多主题的项目已经多了起来。运用多主题策划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要注意互补性和融合性,达到i+i>2的效果。第二,要避免主题过多、分散的倾向,善于抓住中心主题。第三,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主题的多寡,做到有的放矢。
五、主题策划的具体运作
(一)策划主题的来源与获取
要进行主题策划,就要寻找主题概念的源头,即主题概念来源于哪里?这实际上是概念的创意过程。策划主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获取:
一是从该项目区域的文化内涵中抽象出来;二是从竞争性项目对比中挖掘出来;三是从项目自身内在素质中分析出来;四是从顾客需求中选择绎出来;六是从房地产发展的最新理念中提取出来。
广州“光大花园”在楼盘策划之初,通过两大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问卷调查,内容是市民在目前的生活环境下最重视的是什么?反馈回来的是“身体健康”。二是找出项目现状最有价值的方面。经过深入的了解和分析,项目地块最有价值、可以大做文章的是几十棵50多年树龄的大榕树。策划人通过思想碰撞,“身体健康”与“生态环境”有关。于是,广州“光大花园”的项目主题一“大榕树下,健康人家”就应运而生。“榕树”风景成为“光大花园”发挥的绝佳题材。
(二)策划主题的提炼与确定
主题概念的素材有了以后,就要进行提炼与确定,实际上是概念创意的论证过程。在提炼与确定主题概念的时候,我们应着重考虑几个问题:
一是主题概念是否富于个性,与众不同。这是取舍主题概念的主要标准。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宁可舍弃。也不勉强使用。
二是主题概念是否内涵丰富。易于展开,充分展现项目的优势和卖点。有些主题概念内涵狭小。展开时支持点不够,不利于主题概念的体现
三是主题概念是否符合自身情况。是否与本项目的要求相吻合,那些脱离项目实际情况的主题概念是不可取的。
四是主题概念是否迎合市场买家及目标顾客的需求,这是判断主题概念的关键所在。那些不能激起买家购买欲的主题概念,最终会断送项目的前途。
广州“光大花园”策划主题的提炼与确定很有诗情画意,通过寥寥数语,大榕树下的一幅健康人家的风景画就呈现在人们面前,视觉冲击力相当强。
(三)策划主题的支撑与体现
主题概念经提炼与确定后。就要在项目具体因素中支撑与体现出来,营造一个实现这一主题概念的支持体系,使项目主题站稳脚,不至于是空乏说教的概念。支持体系有项目选址、规划设计、营销推广和物业服务等部分。在这几部分中,重点是规划设计部分,它是主题概念支撑与体现的中心。规划设计体现了主题概念的内涵,其它方面就迎刃而解了。规划设计有环境设计、住宅设计、建筑造型设计、社区服务设计等多个方面,设计中可根据重点有所侧重,统一布局,使主题概念得到了全面的贯彻与体现。
生产计划概念范文第2篇
由于概念存在着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的关系,对于概念的外延,新生的概念可以与其他概念相互结合,相互影响,从而使得概念的范围不断扩大,就概念的问题进行讨论就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对概念的边际的确认就变得十分重要。例如,管理会计还属于新生的概念,还在发展,尚未成型,仍然需要与其他知识体系进行结合并完善,因此,管理会计根据概念的范围可以分为狭义管理会计和广义管理会计。我们在讨论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概念的关系的时候,是基于概念的内涵开展进行的。概念的内涵就是指概念的特征和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指的是概念的基本职能。只有明确了概念的内涵,我们才能进一步明确所要讨论的概念的范围。例如,广义管理会计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战略管理会计,还包括宏观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相关概念。由此可以看出,广义管理会计包含的口径过于广泛,概念的边际十分模糊,不利于我们对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因此我们在讨论管理会计的时候,采用的是狭义管理会计的概念。
1.1什么是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①,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1.2什么是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是基于商品经济条件下,具备对相关经济主体在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根据已经了解到的成本会计的相关知识,本文认为成本会计不仅仅是对成本的汇总、分配、核算,还包括成本的控制,例如标准成本的确定,计划成本的制定等,甚至通过控制进而考核。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联系
2.1逻辑起点相同
纵观前人对会计的概念的理解,无论是会计信息系统论,还是管理活动论,会计都是管理的函数,会计有助于管理,这是肯定的,不然会计为什么属于管理学的二级学科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灵活运用,进而提升其主体的管理水平。管理的目标是提升组织的经营效果和效率,难道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不是这个目的吗?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是会计,也就是说管理会计是属于会计的范畴。范畴是对一个感念的最高概括。成本会计的逻辑起点也是会计,即成本会计也属于会计的范畴。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都在会计研究的范围内。
2.2主体相同
会计研究的主体共有3种:①主体是金融机构,②主体是现代企业,③主体是个人。管理会计研究的主体是现代企业,主要研究的是企业如何利用会计进行有效的决策甚至是计划和考核。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运营,其前提是资本的剩余,涉及日常经营管理的方面少之又少,对于个人主体来说,也并不涉及日常经营管理(除非是个人独资者)。成本会计的研究主体同样是现代企业。同样,金融机构与个人并不涉及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对于个人来说除非是个人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成本归集方法并没有什么作用,反而会造成管理成本大于管理效率等问题。因此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主体都是现代的企业。
2.3最终目标相同
由于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逻辑起点都是会计,而且主体都是现代企业,其目标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为企业创造财富,实现价值增值。因此,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2.4都具有预测、决策、控制、考核职能
管理会计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成本会计中的计划成本的制定,都体现了预测的职能;管理会计中的长短期决策,成本会计中的成本分配方法的选择也是对成本的决策;管理会计中的存货控制,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控制体现的都是控制的职能;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均有设置相应的标准,再将实际与标准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有效的奖惩,也体现了考核评价职能。
2.5都需要与财务会计分享相关的信息
管理会计大多数的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例如,变动成本法中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都是来自于财务会计中所记载的数据。成本会计更是离不开财务会计,对于成本的核算以及成本费用的归集,都需要用到财务会计系统中的相关内容和数据。
2.6存在内容交叉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存在内容交叉的部分,也就是说,在各自的学科体系中存在相同的内容,例如成本控制,对标准成本的制定,以及对差异的分析,不仅在管理会计中有相关的知识结构,成本会计当中也有。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内容的交叉。
3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区别
3.1成本的概念不同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成本②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代价。管理会计重视成本的原因以及成本发生的必要性,例如在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中,成本的概念通常包括机会成本,即做出选择而要放弃的代价与牺牲。也就是说,管理会计中的成本的时态既可以是过去发生的也可以是未来发生的。从成本会计的角度,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生产过程当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不难看出,此处的成本更强调的是已消耗的价值牺牲,强调的是过去发生的。成本会计当中的成本的归集、分配、核算都是针对已经消耗的、已经发生的生产费用进行的。
3.2成本的分类方法不同
成本按不同的标志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对于不同的成本研究对象,成本的划分也是不同的。对于管理会计来说,最主要的是以成本的性态进行划分,区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当然在进行决策分析的过程当中,也会根据成本的相关性区分为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在做决策的时候,利用成本效益原则时,只考虑相关成本,并不考虑无关成本,沉没成本。成本会计主要是根据成本的核算划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因此,在成本的分类时,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3.3产品成本的构成与核算不同
成本会计当中的产品成本的核算相当于采用了完全成本法的做法,将固定成本在已完工的产品成本和期末在产品当中进行分摊,产品成本中包含了固定成本。而管理会计采用的成本的性态进行分类,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因此,成本核算的方法是采用了变动成本法的做法,产品成本全部都是变动成本。
3.4销货成本的构成
由于销货成本是由产品成本结转出来的,产品成本的构成是不同的,那么销货成本的构成也是不同的,在完全成本法下,包含了固定性制造费用。
3.5工作对象的范围不同
管理会计所针对的工作对象的范围不仅涉及到企业的成本控制,还包括企业的日常决策、全面预算进行管理。而成本会计所针对的工作对象是对成本的管理,包括对成本的核算,成本的控制等方面,并不包括是否生产的决策,以及对项目是否投产。
3.6侧重点不同
成本会计的侧重点主要是实物的流转,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将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生产费用系统合理地分摊到每一个阶段的实物流转当中。管理会计的侧重点不仅包括实物的流转,还包括资金的流动,是二者的结合。例如长期投资决策,不仅要考虑实物流,还要考虑资金流。
3.7作用时效主体不同
虽然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都存在对过去事项的记录和整理,过程的控制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管理。但是管理会计的作用时效的主体部分是面向未来的,也就是进行决策,进行全面的预算,进而提升管理水平。而成本会计作用时效的主体部分是面向历史的,也就是对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分配,进而核算产品的成本。
3.8方法体系不同
管理会计设计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例如对于量本利的作图,就有三种不同的做法。而且管理会计在研究问题中,引入现代数学的方法。例如对成本按照性态进行划分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还有保本点的计算,甚至是利润无差别点的计算,都是需要用到数学的工具进行分析。而成本会计用到的方法主要是简单的数学计算,比如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完工产品成本的分配,以及分步法下产品成本的核算等,主要都是简单的数学运算。
3.9受财务会计的影响不同
成本会计由于是历史资料的反映,而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的,是利用历史资料对未来进行预测,主要侧重的是未来,对历史资料的应用是有所保留和选择的。因此,财务会计对于成本会计的影响是较大的,而对于管理会计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例如,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是权责发生制,成本会计在计量过程当中采用的也是权责发生制,然而,管理会计不仅可以采用全责发生制,还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正如长期投资决策。
3.10货币时间价值的考虑
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尤其是长期投资决策,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也就是说对未来的现金流进行了折现,从而判断项目的现值。而成本会计并没有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主要侧重于对历史成本的处理和加工。
3.11工作程序不同
③管理会计工作的程序性较差,没有固定的工作程序可以遵循,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管理会计的工作流程,这会导致不同企业间缺乏可比性。成本的核算对于成熟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已经成为企业的常规作业,凭证的生成、汇总、费用的汇总和分配程序,以及成本核算的方法都是制度化的,常规的,具有稳定性,并不经常发生变化。因此成本会计的工作程序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变的、稳定的。
3.12人员素质不同
成本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固定性的,程序性的,以及计算方法仅涉及简单的数学运算,对于人员的素质要求并不是太高。但是对于管理会计来说,面临的问题是开放性的,而且需要用到大量的现代数学的方法,例如线性代数的应用等方法,因此,对于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
4结论
生产计划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PDCA工作法;中学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1-0001-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PDCA工作法是一个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具体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四个质量控制阶段,其核心理念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近些年也已运用在许多其它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试图对其如何运用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学质量全程控制作初步尝试。
1PDCA工作法简介
PDCA工作法的四个质量控制阶段是首尾相接周而复始的循环程序,由美国工程师戴明(博士)于1950年创立,也称PDCA循环[1]。它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以达到质量提高的循环程序。PDCA工作法四个阶段的基本内容为:
Plan阶段:计划阶段。根据市场的需求,发现自身产品的缺陷与不足,再确定产品的质量及其改进的目标、具体的步骤和方法。
Do阶段:实施阶段。根据实际情况执行计划好的方案,以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
Check阶段:检查阶段。在执行计划的基础上,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和效果,找出与计划质量目标偏离的原因、发现执行计划过程中的不足。
Action阶段:总结阶段。对检查出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分析、评价、总结。
这四个阶段是一个循环体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在PDCA循环中,每一个阶段内又可以进行小的PDCA循环。PDCA循环的特点是:4个阶段的工作完整统一,缺一不可;大环套小环,小环促大环,阶梯式上升,循环前进。如图2所示。
2PDCA工作法在“物质的量”教学中的运用
2.1计划阶段――备课
2.1.1分析现状,发现问题
分析现状就是对当前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找出产品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不足。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性行业,学校提供的是知识、道德、品性的服务。英国学者萨利斯(EdwardSallis)将直接接受学校教育服务的学习者划分为一级消费者。学生作为教育的一级消费者,他们对课堂教学应该最有发言权,这和当前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
在化学教学中,分析阶段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掌握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储备情况、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需要等,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实施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可以从容地把握将要传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是高中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是化学计算中经常要用的物理量,在整个高中化学计算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刚开始接触这个概念时,很难理解,肯定会产生各种与此概念相似的错误概念,如“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物质的重量”等,这些错误概念无疑会影响学生正确概念的形成。
2.1.2研究问题,找出因素
在PDCA工作法中要重点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因素,建立解决问题的支点。故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教师在充分掌握了学生的学情后应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各种因素。如学生易混淆的“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物质的重量”等概念是学生在字面上的误解,这只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稍加解释即可解决。学生以前学的物理量都是宏观方面的,而新概念“物质的量”是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如何让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世界,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对学生和教学内容有了充足的了解后,才可以通过下一步制定的计划来展开自己的教学。
2.1.3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订解决措施,提出改进计划,制定出质量目标。计划阶段在PDCA工作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好的教学计划可以对症下药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相应增强。
“物质的量”的教学属于概念课教学,根据对概念教学的一般原则,主要采用讲授法、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法、类比逻辑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掌握运用概念[3]。首先,在教学计划中选用解决学生“错误概念”的教学方法,制定出质量目标,即教学目标;其次,针对学生对微观世界了解较少的特点,在上课之前可以采用与日常生活贴近或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导课;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可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采用“对比法”进行教学,通过对比,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次,为了让学生加强“物质的量”的概念和与其它概念之间的异同,可以采用“图示法”进行教学;最后,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属于实际运用,故在新课结束后还应该留有一定量的练习进行训练。
2.2实施阶段――上课
此阶段就是执行计划阶段制定的计划,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针对“物质的量”概念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以下步骤进行控制:
首先,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去查阅有关原子、分子、电子等粒子发现的化学史,并作充分的记录,此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定的了解,为即将要学的新课做好前期知识准备;“物质的量”是针对微观粒子的,对学生来说又是新概念,故在引入概念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2H2+O2=2H2O C+O2=CO2等复习化学方程式,建立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联系。
在教学中应指出,物质之间发生的这些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是外在的化学现象,其实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及离子之间以一定数量关系进行的,如何把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和可见、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这时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为了消除学生的错误概念,应从它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入手,强调“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不可拆开的整体,也不能拆开来理解,它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物质的重量”的概念截然不同。教师再作简要讲解:“物理量”是用于描述物质的某种属性,如:“质量”这个物理量,用于衡量物体的惯性大小;而“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则用于衡量微观粒子数目的多少。
其次,通过对比表(见表1)将其和其它的物理量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与其它概念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认识:
科学上是用12g12C(即0.012kg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作为一个集体或称一个系统(基准)来度量物质的量,从而把微粒(微观粒子、难于称量)和微粒集体(宏观物质,可称量)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提出12g12C含有的碳原子是多少呢?接着指出这个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通过这样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指出其符号NA、近似值及与物质的量(n)和粒子数量(N)之间的关系:
最后,指出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是以12C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元素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出的数值。用12g12C所含碳原子数作为标准的原因,是因为1mol12C的质量是12g,6.02×1023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2g,这样就可以推算出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同样,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离子质量。教师在介绍了上述知识之后继而阐述摩尔质量的概念,即1mol物质的质量,其单位是“克/摩”,符号为g/mol。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课结束之前安排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以便巩固所学知识。
2.3检查阶段――评价
该阶段的目的是检查实施预定计划后的效果,发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找出可能更有效的措施。此阶段可以通过评价和验证两个步骤来达到。确保解决方案是否可以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问答、课内小测验、课后作业、考试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从评价的结果中得出实行的方案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不是合适的方案。具体体现在化学教学中就是作业的修订评讲、试卷的讲解、包括课外辅导等。按上述步骤进行“物质的量”教学后,还应该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习,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暴露出仍存在的问题,再将这些问题放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进行下一轮的PDCA循环,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尽量的使最多的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针对此节课的特点设置了一些练习:
【问答】1.物质的量的单位是什么?
2.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及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计算】1.0.5mol氢气中含有多少氢分子,含有多少氢原子?
2.0.5克铝原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3.核内有8个中子的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以该氧原子的1/16作标准来表示,另一种原子x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207.2,则1个x原子的实际质量约为多少?
2.4总结阶段――反思
此阶段目的是回顾过程中一些可以提高质量的方案,将这些好的工作方案制度化、标准化,并纳入以后正常的工作程序中,重新开始PDCA循环;将失败或不足的地方进行归纳,避免以后再发生同样的错误,留下的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此阶段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面对的是具有主动性、可变性,具有思想的学生,而不是客观的机器,所以PDCA工作法在教学上运用时切不可以将总结出的经验作为一成不变的定律,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应该直接决定教学的计划,这也符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
通过对学生学习“物质的量”情况的检查,可以发现通过利用对比法和图示法进行教学后,学生对概念的区分状况较好,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和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情况较好,但对12g12C所含碳原子数作为标准还有些迷惑,应将此问题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在下节课开始时强化这方面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样的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3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以上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发现,PDCA工作法可以很好地运用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同样运用在化学其它内容的教学上也是合适的。下面结合化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和PDCA工作法的四阶段特点,将PDCA工作法运用在化学教学中的情况用下列鱼刺图(图3)来表示。该图的化学教学过程,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教学程序。此鱼刺图只画出了单线程的化学教学过程,在PDCA循环中是由多个这样的鱼刺图首尾相连组成的。通过单线程再到以下循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总结反思发现问题的密闭过程。
通过以上研究和图示可以发现,PDCA工作法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阶段和教学过程中的备课、上课、评价、反思四个阶段能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吸收PDCA工作法中有效的全程质量控制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将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并最终解决问题,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此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故仍存在许多不足,如何更有效的将PDCA工作法与化学教学相结合,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金广林.全面质量管理实用方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35-36.
[2]农俊彬,韦湘.PDCA工作法在照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2001,17(7):551-554.
[3]马艳秋.物质的量教与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0):9-10.
生产计划概念范文第4篇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认识客观事物,需要借助科学的概念;而科学的概念,只能来源于客观实际。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科学概括。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一切概念同样具有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一切概念同样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列宁说道:“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无穷。”4这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概念本身发展运动的辩证法。“会计管理”概念,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就其实质来说,是会计工作和反映这一工作的概念本身的辩证运动的产物。
“会计管理”的概念,是建立在“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这一认识基础之上的。我认为,通常讲的“会计”,就是指的“会计工作”。有人说:“会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统一”,因此,在“会计”这个概念中,“包含了会计学和会计工作两个方面。”这种说法似乎不太科学。稍懂词法的人都知道,这叫做一词多义,“名义”就是多个概念:把多个不同义的概念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概念,也是违反逻辑常识的。会计工作和会计学是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是两个紧密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概念。会计工作就是会计工作,会计学就是会计学,尽管它们都可简称为“会计”,但却不能混为一谈。正象有的同志说的那样“企业管理不等于企业管理学,计划不等于计划学,物资供应不等于物资供应学”一样,会计工作是一项实践活动,会计学则是一门学问。“会计”这一概念,是人们对会计实践的理论抽象。实践中有会计这种工作,人们把它抽象化形成概念,称之为“会计”。“会计”这个概念产生于会计工作,而会计学则是对会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会计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太古时期的共同体5到今天,上下已有几千年;而会计学的发展历史,则是十分短暂的,即使从1494年算起6,前后也不过几百年。在没有“会计学”的概念时,就有了“会计”的概念,显然就是指的会计工作。“会计管理”的概念,就是建立在“会计就是指的会计工作”这一固有的含义基础之上。
那么,会计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呢?从会计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虽然原来是“生产职能的一个附带工作”7,但“生产和生产的簿记终究是两件事”。会计的产生固然和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但它不是生产活动本身,而是人们对再生产过程进行管理的一种活动。生产越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经济关系越复杂,讲求经济效益的要求越高,会计工作就越重要。几千年来,会计随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讲求经济效益的内容和方式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过程。到现代社会,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从上古时期直至十九世纪中叶,在这数千年漫长的岁月里,对会计的基本要求,就是记帐、算帐,会计一直停留在簿记阶段,只是经历了从计数列簿记的发展。以后有了报表,并有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理论,簿记进一步发展到会计,但仍然是以记帐、算帐、报帐为主要内容。因而对’会计形成“工具论”这种朴素的、直观的看法,是不足为怪的。促即使是事后的记帐、算帐,也不能否认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经济管理的最初形式,就是计数、计量、计算。发展到后来,在记帐、算帐过程中,就包含了对经济业务的审查和对经济活动的综合、分析,就更直接具有管理的性质了。
社会发展到今天,经过几次产业革命以后,现在又面临新的技术革命,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会计工作的领域也随之越来越广阔。特别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会计已经从事后计算,发展到同时进行事前计算,预测分析,参与决策,加强事中控制。会计工作渗透到生产技术的各个领域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记帐、算帐已不能概括会计的全部职能。簿记在历史上是会计的一个发展阶段,在今天是会计的组成部分,它从属于会计,只是会计职能的一部分。
目前,西方不少会计专家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如果从信息论的观点去理解,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经济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经济信息,都可以把它看成是各种信息系统。把作为经济管理组成部分之一的会计,也看作是信息系统,是无可非议的。不仅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同样,统计也是一个信息系统,计划也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他各种管理都是一个信息系统。但是,用一种无所不包、如此广泛的概念,表达一种特定的概念,并作为一种规范化的定义来使用,显然是不可取的。问题还在于西方某些持“信息系统论”的会计学家们的会计观,仍然是局限在记帐、算帐的传统观念之中。把会计仅仅看作是一门数据处理的纯
技术工作,不具有直接履行管理的职能,只是“输送有关单位的财务信息或其他经济信息,以供信息使用者判断和决策之用。”8虽然他们把视野从过去的数据,扩大到了预测未来的数据,但似乎仍然把会计看成是“算盘”、“电子计算机”一样的数字运算工具。英文information一词只是情报、资料、信息,不包含管理的意思。把会计作用局限在仅仅输送信息,显然也是不符合会计工作客观实际情况的。现时的会计工作,不仅要处理数据,提供信息;还要预测前景,参与决策;掌握动态,进行控制;分析效果,考核业绩。即使是处理数据,也不是象机器人那样机械地、直观地记录。而是一种包含会计人员主观能动作用在内的“观念综合”。更何况核算过程之中交织着监督,不是简单地收款、付钱、记帐,还要审查这笔钱能不能收,能不能付,该不该花。正因为先进运算工具的出现,并在会计领域广泛运用,传统的手工式的占用大量入力的记帐、算帐那一套数据处理工作,被电子计算机所代替,并且出现了“会计电算化”的专门学科,工作速度大大加快了,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核算工作量也大大简化了。可以预计,今后会计发展的前景重点已不在于数据的处理,而在于数据的利用,在于对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和控制。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将开拓会计工作更加广阔的领域。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监督,将成为会计的主要职能。
粉碎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国家从,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从片面追求高速度,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在经济体制的大改革中,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由于整个经济形势这些战略性的转变,实际生活中的会计工作,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
第一,经济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促使会计工作着重点,从事后算帐向事前、事中转移。会计工作的领域更加扩大,地位和作用更加提高,会计管理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率。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给企业增添了活力,会计工作也空前活跃,新创造、新经验层出不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新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出现,促使经济工作从计划到核算、从控制到分析、从预测到决策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打破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以后,会计工作无论在对外经营和对内管理方面也都遇到许多新课题。在实行利改税第二步改革以后,企业朝“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方向迈出了更大的步子;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发展,一个新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正在形成。
第三,在搞活经济的同时,更要加强监督,更要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会计法》正式颁发后,将使我国会计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成熟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这些也极大地丰富了会计管理的概念。
第四,马克思曾经说过,会计“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9还指出价值决定仍在“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意义上起支配作用,而“与此有关的簿记,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重要。”10所以社会主义会计无论从广度和深度较之资本主义都有极大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必需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要强调价值管理。因而,建立一个与国民经济管理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会计体系,也是现实经济生活中急需解决的课题;: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方面给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必然会出现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会计管理如何在核算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核算和监督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会计的职能作用,应该超出一个基层组织,成为社会核算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体制改革,多层次的经济体制结构,带来社会上会计咨询服务的兴旺。所有这些都将丰富会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
第五、在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中我国的涉外会计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整个会计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由于和外国的经济交流增多,世界各国会计管理的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也吸收到我国会计管理体系的内容之个。经过博采众长之后,需要融合提炼,加工改造,才能自成一家,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上述情况告诉我们,既然现实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那么,反映现实经济关系的概念,也应当不断地校正、改变和更新。由概念组成的理论,也应该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我国的一些经济管理学家,在今年召开的一次“企业管理现代化座谈会”上提出:要“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管理体系”,要“在国际上形成一个中国的管理学派。”11我想,我国的会计学家们,也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关于“会计管理”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由于和传统的会计观大相径庭,引起了一些误解。现在,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看法需要澄清:
1.有人认为,提出“会计管理”是为了提高会计的地位、鼓舞会计人员工作的信心。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推测,会计的地位、会计人员工作的信心,不是提出一个概念所能决定的,概念的产生也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随着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较之过去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种客观存在,而不是提出一个概念所能产生的结果;恰恰相反,客观现实中会计地位、作用的提高,是产生“会计管理”概念的重要基础、
2.有人说,不问意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说法,就是不重视会计的反映作用,就从根本上抹煞了会计的特点。我认为不能这样推理。不同意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说法,并不等于不重视会计的反映作用,也并不意味着会计不具有提供经济信息的职能。本文前面已经阐明,如果把会计的本质用“信息系统”来概括,以提供信息作为会计的全部职能,显然有失偏颇。我们历来认为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离开了核算就无所谓会计,监督也无从谈起,它是整个会计工作的基础;而离开了监督,会计也就失去了生命,它是整个会计工作的灵魂。正如同理解马克思关于“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论述一样,从职能的重要性来讲,控制是第一位,观念总结是第二位的;从工作的时间顺序来讲,观念总结是先于控制的,会计的监督是融合于核算过程之中的(核算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核算)。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监督,不需要控制监督而进行核算是毫无意义的。
3.有人把“会计管理”解释为“就是管会计”,这是极大的误会,也违反逻辑常识。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能顺过来、倒过去都可以说的。例如,物资管理可以倒过来理解为管物资;但计划管理,就不能倒过来说就是管计划;审计监督,不能倒过来说就是监督审计。这位同志把“会计管理”的概念作了“管会计”的解释队后,就宣称这一概念“毫无意义”。如果依此类推,那么“计划管理”这个名词岂不也应当取消。
4.有人说,会计和管理是两个概念,不能捏到一起来,会计是一种整理和提供信息的方法、工具,会计管理是一种由会计人员运用这一工具进行的管理活动。他还举例说,正象企业和企业管理、生产和生产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样。“会计”和“管理”当然是两个概念,但“会计”和“会计管理 ”是同一概念,“会计管理”是“会计”这一概念内涵的深化,反映了会计工作的本质属性,是同一概念的发展。如果把“会计”说成是一种工具,把会计管理说成是一种活动,把会计人员“运用会计这一工具,进行会计管理”叫做会计工作,这种概念上的混淆,会使人堕入五里雾中。按照这位同志的意见,逻辑地推论下去,计划和管理也不能捏到一起,是不是“计划管理”这个概念也应该取消。至于会计是管理,早已有人论述过。法国的法约尔(Henri Fayol)l9l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就把会计列为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美国的古利克(Luther Culjck)1937年出版的《管理科学论文集》提出的管理七职能论(POSDCORB),也包括了会计。马克思的“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更是对会计管理职能的高度概括。
5.有人说,会计本身就包含管理的意思,再加上管理一词,未免画蛇添足,反而损害了会计的本来含义。当然,如果大家对“会计”的含义理解是—致的,都认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一词本身就包含了管理的意思,不加“管理”两字也未始不可。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会计就是记帐、算帐,“会计是为管理服务的工具,至今仍广为存在。为了区别于传统的会计概念,为了突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突出会计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加上管理二字,十分必要,此其一。其次,当我们谈到经济管理时,可以有计划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人事管理,等等,为什么就不可以有会计管理呢?在这种情况下,用“会计”一词较之“会计管理”一词远为逊色,而且表达不了会计在微观经济中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经济中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其三,汉语中这样的用法屡见不鲜,例如,审计就包含了监督的意思,在西方国家就没有“审计监督”这个专用辞。但在我国宪法和日常用语中,经常提到“审计监督”,而且这一用辞概括了审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准确无误地表达了审计是整个经济监督体系中的一部分——审计监督。会计管理这一概念,也概括了会计的本质属性准确无误地表达了会计是整个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会计管理。
6. 有人说,会计的概念加上“管理”以后,变得无限扩大、捉摸不走了。问题在于这种“扩大”是否符合实际,是原来会计概念的范围过窄了,还是现在的概念过头了。当然。这种“扩大”不.是人为的,不是无限的。会计管理的范围,只在价值运动范围之—内。所谓“过程控制”并非一切过程,只是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过程,概念本身是抽象的,由会计管理各项工作体现的管理属性则是具体的、可以捉摸的。如果现实中的会计是管理活动,而理论上的会计概念又不是管理活动,那倒真会使人捉摸不走,无所适从。这里且不涉及所管理的各种具体内容是否应划入会计的范围,仅就核算、监督这两项基本职能来说,是否应属于管理职能,如果承认核算、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那么,“会计管理”的概念,既没有“无限扩大”,也不是“捉摸不定”的。
生产计划概念范文第5篇
(卢龙县第一实验小学,河北 卢龙 066400)
【摘要】应用题就是应用数学概念及运算意义去解答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好数学概念和各种运算意义是会解应用题的基础。通过全面地、深刻地分析,综合运用数学概念、运算意义,会寻找巧妙的解法,这对发展小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想象类比的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关键词 数学;应用题;学生
应用题就是应用数学概念及运算意义去解答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好数学概念和各种运算意义是会解应用题的基础。
1 运用数学概念及运算意义去解应用题
首先是要用数学概念去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这种分析应该说是全面的、深刻的。要分析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运算意义,用式子表示出题中要求的数量,使问题得到解决。小学生在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时,常常缺少更深的思考,只满足于得出一般的解答方法,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的、深刻的分析,综合运用数学概念、运算意义,会寻找巧妙的解法,这对发展小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想象类比的能力是极为有利的。牢固而清晰地掌握数学概念、运算意义才能使你去深刻地思考问题。也要学会一些帮你思考的方法。比如把题中的条件排列出来,画一画示意图、线段图等,总之,把题中的条件、问题形象化是一种常见的、有效的办法。它能帮你想得更深刻。解答应用题最忌讳死背题型、死记解题模式,这样往往束缚了你的手脚。时间久了,你的思维就僵化了,这对今后的学习极为不利。例1:红花衬衫厂要制做一批衬衫,原计划每天生产400件,6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是原计划每天生产件数的1.5倍。完成这批衬衫的制做任务,实际用了多少天?分析与解 要求完成这批衬衫的制做任务,实际用了多少天,必须知道这批衬衫的总数和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已知原计划每天生产400件,60天完成,就可以求出这批衬衫的总数量;又知道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是原计划生产件数的1.5倍,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完成这批衬衫的制做任务,实际用的天数是:400×60÷(400×1.5)=24000÷600=40(天)也可以这样想:要生产的衬衫的总数量是一定的,所以,完成这批衬衫制做任务所需要的天数与每天生产衬衫的件数成反比例关系。由此可得,实际完成这批衬衫制做任务的天数的1.5倍,正好是60天,于是得出制做这批衬衫实际需要的天数是:60÷1.5=40(天)答:完成这批衬衫制做任务,实际用了40天。例2:东风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240个零件,18天完成。实际比原计划提前3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多少个零件?分析与解 要求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多少个零件,得先求出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再减去计划每天生产的零件数:240×18÷(18-3)-240=4320÷15-240=288-240=48(个)也可以这样想:实际与计划所完成的零件总数是相同的。根据反比例意义可知,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与完成生产这批零件所用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由此可知,原计划完成任务的天数与实际完成任务的天数比18∶(18-3)即 6∶5,就是实际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与原计划每天生产零件个数的比。当然,实际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是原计划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的6/5。于是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零件的个数是48(个),还可以这样想:生产零件的总数是 240×18=4320(个);把这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再把分解的质因数适当地分组,分别表示出原计划每天生产的个数与完成天数的乘积和实际每天生产的个数与实际完成天数的乘积。4320=25×33×5=(24×3×5)×(2×32)……原计划每天生产的个数与完成天数的乘积=(25×32)×(3×5)……实际每天生产的个数与完成天数的乘积进而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的个数是 25×32-24×3×5=288-240=48(个)答: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48个。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运算的意义(或含义),把对运算的意义(或含义)的理解与应用直接联系起来,很容易确定运算方法。例如,当学生分析出要把两个数合并(结合应用题内容具体分析,如上面求白兔的只数的应用题),就联想到用加法;当分析出要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就联想到用减法;当分析出要求几个几是多少,就联想到用乘法;当分析出要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或者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联想到用除法。对于分数应用题也是一样,当分析出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联想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可以确定用乘法;反过来当分析出一个数(未知数)的几分之几等于多少(已知),要求未知的数(如上面求果树的总棵数的应用题),联想到可直接列方程解,或联想到分数除法的意义,可确定用除法。由于运算的意义(或含义)与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起直接联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运算意义(或含义)的理解,一方面学会应用运算的意义(或含义)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适当加强方程解应用题及其与算术解法的联系
首先,在教学简易方程时增加了ax±bx=c这一类型,相应地扩展了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范围。这不仅可以用来解答较多的整数、小数应用题,而且可以用来解答一些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需用逆思考的)。这样还降低了所解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难度。学生接受,而且符合代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思路,从而为初中的学习做更好的准备。其次,《大纲(试用)》中强调五年级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体现了加强两者间的联系以及灵活合理地运用。知道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是密切联系着的,不是各自孤立的。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应用题的能力,从而进步发展学生在解题中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解应用题同教学其它数学知识一样,也应结合操作、直观,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而不宜教给抽象类型、公式,否则学生不理解,就容易死记硬套。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看到,学生会解答一道应用题,却说不出是“部分数+部分数=总数”,还是“总数-部分数=部分数”。遇到两步应用题就更加困难。例如,“同学们做了30件玩具,自己留下6件,剩下的平均送给幼儿园的3个班,每班分得几件?”第一步是“总数-部分数=部分数”,有些好学生还能说出,而第二步就很难说出“求出的部分数变成了总数”。这些违反儿童认知规律的做法给学生增加了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总之,小学数学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的发展需要不断变化的,其中的应用题教学必然也要随着发生变革。目前,无论从教材或教学来看,对应用题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实验、探索,使其更加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人才打下更好基础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产计划的实施{整合5篇}
下一篇:生产计划方法{甄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