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872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5分钟。
校本课程研修计划范文第1篇
我们学校行政一班人,十分重视校本研修工作,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认为这是办好学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定期研究校本研修工作,建立校本研修的保障机制。
1、提高认识——树立校本研修的理念。面对当前教育,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校本研修是学校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是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既是一种并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成立由专职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组成的校本研修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对教师队伍建设制订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2、创造条件——做到四落实
经费落实。学校制订了财务支出有关制度和校本研修有关奖励制度。学校对教师全员培训、教师学历培训、教研活动、教师外出取经等必要的经费支出给予保证。XX年年11.01万元,2010年15.35万元。
师资落实。校本研修师资在校内依靠如下人员:学校有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34人,余姚市教坛新秀3人。精心挑选好各学科教研组长、级段学科组长、级段骨干班主任等。在校外主要依靠市教师进修学校、市教研室、并与宁波东恩中学等单位挂钩,充实师训师资。
书籍落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教师学习的需要,学校订有34种教育期刊,19种报纸,并每年给每个教师人手订阅一份杂志和购买二本专著。学校还专门购置了一批教育专著书供教师借阅。
设备落实。学校有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校园网等设备齐全,网络畅通,运行环境良好。
3、开发资源——运行多渠道
上级资源 全员培训选用省、市组编的教师全员培训基本教材。07、10年学校开展的《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指南》。
师资资源 校内以高级教师、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级段任课组长等为培训辅导员,效果较好。另外用外聘教师来充实培训师资队伍。
网络资源 能充分利用“浙江教师研修网”、“宁波教师教育网”、“教育在线”等网络资源,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区域性学习团队,定期开展学习和讨论。
资料积累 学校学科教研组长、学科教学年级组长等学校教学骨干教师,均建有学科教学数据库,内有新课标学习资料、备课资料、教学课件、试卷练习题库、教学经典案例等计算机信息资料,全校总存量达60多g,平均每位教师有1g多。
自编教材 积极开发教师教育校本课程,有自编校本研修教材。学校编有《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读本》《班主任全员培训讲义》等,作为学校中教师政治业务培训教材。
外部引入 学校与余姚市教研室、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宁波教育学院余姚学院)、宁波东恩中学等机构和学校保持联系,促进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开辟“梁中讲堂”邀请外单位的教育教学专家,分专题来校讲座。
二、制定计划制度,加强总结考核,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1、制定计划——启动校本研修工作
学校制有教师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不断提出阶段性实施意见和改进措施。学校每学年制定校本研修的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实施。对各项专题内容,又制定专项计划来开展各项工作。如2010年梁辉中学青年教师培养指导意见,2010学年梁辉中学青年教师“十个一”活动方案等。
2、及时总结——不断反思和改进
在阶段性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改进做法,完善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不断取得实效。如每学年有师训工作计划和总结,每个专项内容又有计划和总结。XX年年、2010年的主要专题有《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教师言语表达》等都有单项计划和总结。
3、形成制度——把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
在校本研修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把习惯的做法,行之有效的措施总结出来形成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几年来我校形成的校本研修制度有:青年教师综合考评量表、教师师德考核互评表、梁辉中学年级组考核表、学生问卷调查表、教学质量评估及奖励办法、校级先进奖励办法、集体备课要求、梁辉中学教学工作常规、梁辉中学教职工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分细则、梁辉中学晋升一级教师量化评审方案等。
4、民主参与——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
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中,每个青年教师都制定自我成长计划及年度教学业务学习和课题研究计划,确定自我奋斗目标,争取3-5年内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
5、保证时间——使校本研修活动落到实处
学校隔周一次师德政治学习,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每学期制定《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内容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按计划布置教师个人自学内容。读专著内容有:《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教师需要什么》、《强化爱与责任,彰显师德辉》等。保证平均每周1小时以上。
6、记录过程——使校本研修工作留有痕迹
校本研修的每次活动过程有记录,人员出勤有点录,必要时拍照留念,完成后有小结和报道。如教研组工作记录册、教师成长记录册都能按要求记好,“梁中讲堂”请专家来校为教师讲座、《教师言语表达》理论考试都能拍照存档。
7、加强考核——是开展校本研修的推动力
07、08学年教师全员培训《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 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都按上级要求精心组织,抓住辅导、讲座、自学、作业、考试等培训环节,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参训率100%。在班主任培训中,采用论坛评优、征文评奖等措施,推动了培训工用的扎实开展。
8、完善档案——反映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在教师培训方面,主要档案工作有:学分记入,培训工作资料等,能分类装订成册。每学年装订一次,内容有:整体师训工作档案、学分管理档案(包括学分粘贴到教师个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一人一档)等。
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各线做好归档工作,以全面反映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三、落实内容,确定形式,认真实施校本研修工作
1、内容广泛丰富
全员培训内容 07、08学年主要有《新课程教学评价》、《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等。
自主培训内容 有“六个一”活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实效》。二年来,校本研修内容丰富,效果显著。
师德培训内容 根据上级要求每学期制定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寒暑假对教师的政治学习都作出安排。学校还编制校本教材《梁辉中学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读本》(每学期一本),安排理论学习时间,扎实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教育。
读教育专著活动 在教师中开展读教育专著活动,平时建立教师学习用书借阅制度,要求每个教师每学年读二本教育专著,同时开展读书心得写作和演讲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水平。
新课标新课程内容 对新课程教学采取集体备课,级段任课组长引领,定期开展小组研讨,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内容 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由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级段备课组长带头,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建立学科课件教学库、试题练习库、备课资料库等计算机信息资料,全校总存量达60多g,平均每位教师有1g多。
教育科研内容 学校成立教科室,结合教学科研课题的开展,进行教育科研基本知识、方法培训。
2、形式多样活泼
案例研讨、写反思文章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能运用案例进行研讨,写案例文章,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文章,三年来在余姚市级以上获奖6人次。在班主任培训中开展班主任工作论坛活动;在青年教师培训中,于2010年4月举行了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主题论坛活动。,通过论坛形式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 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采用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听课评课,请进来走出去,开展教学会诊等形式的培训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其中两年来,就派教师去东恩中学参加异校教研活动8次,计40余人次。每学期举行校内教研活动各学科7-8次、街道教研活动1-2次、余姚市级教研活动1-2次。教师参与面达100%。
“师徒结对”活动 实行导师制,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对分配来我校的新教师,学校都安排师徒结对。近几年校内师徒结对有:黄佳娜与吴伟龙、黄芬芳与方燕莉、王琪与徐一新等。校外结对教师有黄陆亚与鲁国权、陈雪梅与周建波、吴钏与江益新、龚文君与叶潮等;2010年余姚市第二届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跨校带徒活动中又有五位教师结成对子(黄芬芳与邵利群、楼秋林与苏可儿、翁燕飞与邬代红、吴钏与江益新、黄佳娜与马颂行)。黄芬芳老师还与宁波东恩中学毛静娣老师结成对子。青年教师成长迅速,黄佳娜、黄芬芳老师荣获余姚市青年教师比武一等奖。
校本课程研修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县域高中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基础,在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由教师自主研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学校落实课程赋权的一种行为,是体现学校办学目标、表达学校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校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县域高中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力量。探索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管理和评价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切入点。如何研发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如何加强过程性管理?备课组和年级分权下各自承担什么职责?只有明晰课程管理的这一主线,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真实的校本行为,从而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校本课程研发
在分析学校发展情况、调研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学校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制订有效的《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是研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校本课程形成过程是: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制订各领域的课程规划;各学科从教学实际来定位科目框架下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选择有效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校本课程教案的编写来保证校本课程规范执行,从而形成不同科目下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块。
(一)校本课程研发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研发方式主要有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选用和改编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最低层次,改编、整合和补充是依据学校需求选择性使用已有校本课程的过程。
有效拓展国家课程是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学科框架下对基础型课程的有效拓展。研发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拓宽课程范围为学生提供较多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基于教师能力制订可行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不顾教师专业能力盲目开设课程,由此带来的过重教学负担会引发教师抵触心理,这将打乱日常教学秩序和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它会将校本课程实施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研发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1.国家课程的延伸
国家课程的延伸是指在全面领会国家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和教材要求基础上,改编、新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拓展学科。它的特点是采取学科分层教学,实施学科联动,统整学习内容,革新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增加选择性空间。这类课程是基于时代性、发展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选择最新的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成就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它解决了学科内容单一的问题,使课程走近学生生活。
2.个别化拓宽
为体现学校文化,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在不耗费教师过多时间也不影响学生常规学习的前提下,为少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如奥数、竞赛辅导活动和各种创新设计等。这类课程是校本课程目标之外的课程,如果随意增加这类课程的课时数量,将会把学校教育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和创生性整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就必须依据国家课程的质量要求,并沿国家课程呈现的顺序来开发。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必须顾及学生的认知、技能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发展兴趣和需求,从而使校本课程从研发到实施都能遵循国家课程的规范运作和质量要求。这应是目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线。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教师将经验性知识自觉上升到课程意识,县域高中从而推动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校本课程研发模式
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其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一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一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形成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其基本过程为:围绕本学科《课程标准》,教研组研制校本课程科目规划备课组基于科目规划研发《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议形成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和规划课表备课组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年级进行过程性管理并组织学业评价。
校本课程研发管理的思路是:校内外专业力量学校课程委员会《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学科框架下的校本课程规划年级以领域和学科管理审议《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备课组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并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年级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工作,即: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或团队《校本课程纲要》和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可分为三类: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现阶段主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开发这两种主体类型。基于上述管理框架,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发展兴趣,组建校本课程研发和实践联合体,承担备课组的校本课程任务,研读校本课程学科目标,撰写《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备课组进行合作性研究。形成一致认识后,备课组将《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年级进行审批。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定并给出指导意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向学校课程委员会提交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待审议批复后编入《校本课程选修》中。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包括该模块开设的课时量、内容、评价方式、执教教师、上课地点和课程形式,这是保障校本课程实现选课走班的前提。
二、校本课程管理
为保障校本课程有效研发和规范运作,学校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顺利运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校本课程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和评价方案等。承担不同管理职能的处室和年级只有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践校本课程目标。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对“学校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负责。教务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检查年级实施情况,协同年级对课程、教师和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从而落实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年级、备课组、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与学生的职责如下。
(一)年级的职责
年级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订学年及学期校本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管理等各项工作。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导备课组以国家课程计划为校本课程研发主线,形成学期或学年的校本课程表。
第二,指导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在开学第一周发给学生,便于做好选课登记。
第三,年级对各学科预定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统排,依据各学科的资源状况、任课教师情况、学生选修的数量,对不同校本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选择不同数额的班级作为选课走班的管理单元。同一年级某一学科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必须相对集中,具体时间由各年级自行安排。
第四,年级对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给予指导,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保证课程合力的有效形成。一门规范的校本课程必须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实施教案、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校本课程阶段性教学评价表、校本课程学分评价表和校本课程绩效评定等七种管理材料。
第五,调研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需求,同时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备课组的职责
备课组是组织教师开发和申报校本课程的管理组织,是落实《学科校本课程规划》的具体单位。它的职责包括:制订校本课程目标,选编校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时数等。它的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学期开始,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国家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发展基础制订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二,邀请学科教研组和资深教师审议校本课程规划,分析讨论,确立校本课程主题单元。
第三,依据校本课程主题单元的要求,尊重备课组内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任务进行分解,确立校本课程教学单元的主备和从备教师,并组织教师向年级申报校本课程。
第四,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介绍》,进行选课指导后形成《学科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
第五,备课组依据年级校本课程课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包括选修管理、学习量统计和学分认定。
第六,组织教师反思性研究本学期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的成效,向学校提交研究报告。组织教师参加阶段性的校本课程成果评比。
第七,每学月组织教师核对并填写《校本课程评价量规表》,统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量和实施工作量,并对校本课程实施绩效进行评定。
(三)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的职责
教师与具有相同发展意愿的同伴组成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是教师互助型组织的有效方式。他们是研发并执行校本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第一,依据《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和备课组内校本课程主题单元计划,承担校本课程不同模块的研发和教学实施任务。
第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和相关教案的编写工作。
第三,待年级审批通过后,进一步丰富并规范研制《校本课程单元教学实施纲要》,撰写校本课程教案,编印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学生选课走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选修登记》,对选修学习过程进行规范记录。
第四,指导任教班级的学生对本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对任教班级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并以班级为单位,组建选课后的学习管理小组。为加强学生对选修学习过程的自主管理,教师要制作选课花名册,汇总后报年级组,形成年级总的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以便于选修管理。
第五,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过程的管理,包括记录学习量、评价学习态度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它主要有书面和实践活动等形式。
第六,参与年级校本课程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完成校本课程学业评价。
(四)学生的职责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填写选课志愿,确定学年或者学期内校本课程的选修表。校本课程每一选修模块结束后该教学班解体,学生自动进入下一模块选修的管理过程。
校本课程研修计划范文第3篇
?
1913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正式单独设置了美国高校的第一个广告专业;1921年,又首开硕士广告课程之先河。至2008年时,在美国的3000多所大学里,设有广告专业的大学已有137所,其中具有广告学(或广告方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有58所。
?
1983年6月厦门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广告学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中国高校现代意义上的广告教育真正起航。根据“2013-2017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了解,至2013年,我国设置广告本科专业的高校已有365所,是目前国内1080所大学开设的新闻与传播类七个本科专业中布点最多的专业。但由于当前中国广告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都需要做出改革。
?
二、中美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比较
?
1、中国高校课程结构分析
?
根据2013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国际广告教育论坛所提供的《中外部分院校广告教育教学计划》,笔者选取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为分析对象,发现其课程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补修课程。这4所高校广告专业研究生学位总学分要求基本接近,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所占学分比例也大体相当。
?
笔者综合了所选4所高校广告专业硕士教学计划的内容(详见表2),分析发现4所高校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设置有较高的一致性:首先,都设有包含的公共课程;其次,专业基础课基本都是围绕传播、媒介等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课程,表现为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课程居多;再者,专业必修课主要以广告综合理论研究为核心,涉及广告运作管理、广告伦理法规等方面;最后,专业选修课涉及领域广泛,既有研究方法类的课程,也有广告专业实务课程,还包括营销、公关、媒体等方面的研究课程,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研究视野。
?
2、美国高校课程结构分析
?
根据2013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国际广告教育论坛所提供的《中外部分院校广告教育教学计划》,本文选择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佛罗里达大学、西北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4所美国高校为研究对象。他们都将广告专业设在其新闻或传播学院之下,其课程一般分为广告专业的必修课程、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以及毕业环节(包括论文和研讨会)所有课程基本要求学生在两个学年内修完,课程安排可由学生自主选择。
?
通过对所选4所美国高校广告专业硕士教学计划内容(详见表4)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与中国高校不同,美国高校广告专业在课程内容设置有各自的特点,这种差异在选修课内容设置与选择要求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西北大学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强化课程远多于其他高校广告专业,分为“品牌与广告策略”“企业传播与公共关系”“媒介管理”“营销分析”“直销与互动市场销售”种类型。
?
三、中美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比较
?
1、学科归属
?
到2004年,根据《我该去哪里学广告和公关》所列美国129所设有广告专业大学的统计,有占总数近80%的广告专业设在新闻、传播或新闻/大众传播院系。②而梳理中国高校广告专业所属学院,根据其不同的办学特色,将广告专业基本设立于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三类院系之中。就本文所选择的中美两国高校来看,其广告专业也基本都设于传播学院之下,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以新闻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为研究生广告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固的学科基础。
?
2、课程分类
?
中国的大学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其中公共必修课程为政治与英语,美国因社会体制与国情的不同,并没有开设此类课程。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一般就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有的学校会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辅修课程、强化课程(concentration)等。本文所选的中美8所高校都会根据该校广告专业自身特色来开设不同的专业必修课,例如西北大学IMC项目就以整合营销传播相关课程为主。除此之外,中美两国也都同样开设了广告学理论与传播学研究方法两门核心课程。
?
3、课程安排
?
美国高校研究生的研究课程可提供多种方法供学生选择,美国学生可完全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相应的教师,只需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选学足够数量的选修课,完成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即可毕业。因此,完全学分制也是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
比如佛罗里达大学并未直接规定具体的课程安排时间,但提供了一份“推荐课程列表”让学生在课程安排选择时有所参考。而中国虽然也实行选课制,但在课程安排上却几乎是统一划定。
?
四、对中国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
自1983年厦门大学成立广告专业以来,短短的30年间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广告教育大国。在如此高速的规模发展形势下,如何提高我国广告教育质量则成为了国内广告教育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
1、改革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
?
随着市场条件的成熟,广告业对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但整体上仍侧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型硕士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构、考核评价体系等都深受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的影响,并未形成针对性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国内高校广告专业应拓宽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渠道,与资历雄厚的广告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寻求更为广阔的实践性学习平台。
?
2、优化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研修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险专业;教学计划;本科教学
一、引言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与骨干,是国内外教育改革的重点。近20年来,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社会逐渐形成,大学本科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日本政府1991年颁布了“大学设置基准大纲化”,其主要内容是“在制度上取消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划分,废除了通识教育内部各学科之间的划分和最低学分要求,各大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地调整四年大学教育课程”[1]。我国大学也正在积极进行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在教育部启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工程”以及“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带动下,教育界及各高等学校对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但董云川教授在《多种形态一样化的中国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千校一面”的形象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是必须扭转的[1]。而教学计划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因此对教学计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计划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大部分,分别为课程计划和教学形式计划。课程计划是人才培养的前提,是学校所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开课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关系;教学形式计划则是用来规定每门课程所采用的教学形式[3]。保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有其完善的学科体系结构,高校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是以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保险业务技术为基础,研究分析保险活动;掌握处理保险业务的方法、技能和了解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4]。目前保险学专业在我国排名前十的高校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和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为深化保险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改革课程体系做好准备,笔者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院校保险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保险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政策建议。此次研究的国内高校选取了上述10所保险专业排名前十的大学和湖南大学,国外选取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诺丁汉大学(英国)和佐治亚大学(美国)3所大学。
二、国内外大学本科教学计划比较
(一)课程结构比较
本科课程通常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通识教育,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第二类为学科与专业教育,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基础和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第三类为实践课程,它是基于学生所学知识和课程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课程,如课程设计、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我们将13所国内外大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图113所国内外大学课程结构由图可以看出,国内外都是学科与专业教育类所占比例最大,国内院校的通识课程比例高于国外院校。把它们进行更细的划分之后,发现:在佐治亚大学,通识课程全部都是选修课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通识课程,这类计划能让学生的选择更为自由,而国内的学校,通识课程以必修课程为主;在学科与专业课程中,诺丁汉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专业课比重较大,而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的学科类课程比重比较大,这取决于学校是注重专业的深度还是广度。相比而言,国外在专业上区分度不高,且课程跨度比较大;国内的实践课程中,几乎各个高校都是实习所占比例最大,尤其是财经类高校,且每个国内高校都有毕业设计,说明在国内,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达标是学生们毕业的必要条件。湖南大学实践环节所占学分比例非常高,达到16%,毕业设计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11%,远远高于上述13所高校,但是湖南大学的实习比重不高,并且没有实验课程这一项。
(二)通识课程学科领域分布比较
我们把通识课程学科分为4个领域,分别是文学艺术领域、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和工程技术领域。其中文学艺术领域所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它大体上包括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工程技术亦称生产技术,是在工业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笔者把每个领域的学分分别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图2国内外大学各课程领域学分由图可知,国外各高校在通识课程中,社会科学领域所占比重最大,文学艺术领域和自然课程领域所占比例相当,并且三所高校均没有开设工程技术领域的课程;国内则是文学领域所占比例较大,84其次是社会科学领域。由此可见国内高校相对国外高校较注重文学领域的课程,大学语言文化、中外文学经典鉴赏这些在国内高校比较流行的课程在国外很少开设。但相比于国外,国内各校的通识课程结构同一化,千校一面,国外则比较有自己学校的风格,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
(三)课程学期分布比较
(1)不同类型课程的学期分布我们所选的本科学校均为4年制,并对每学年、每学期的课程门数和学分进行了统计。发现大部分高校的通识必修课程都分布在前两个学年,并且大部分学校在第一学期的通识必修课最多,其中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达到了31个学分,厦门大学达到了26个学分,而后两个学年学校很少会开设通识课程。在第一、二学期结束之后,大部分通识课程的结束可能会有利于学生花更多时间来学习经济学大类课程。湖南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到了最后3个学期都没有通识课程,此时有更多的时间让同学们放在实践环节中。学科与专业教育必修课则结束得比较晚,通常在第三学年结束,并且学科与专业教育必修课程相对于通识必修课和实践课程的时间分布较均匀,前5个学期所修课程门数和学分没有太大的差别,相对平缓。国内有两所高校的分布比较特殊,西南财经大学的学科与专业课大部分集中在第四和第五两个学期,中山大学在第七和第八学期仍然保持着16和10学分的课程,这在高校中比较罕见。实践课程的时间分布在国内外有明显的差异,国外实践课程在四个学年分布较为均匀,而国内的实践课程除了中山大学分布较为均匀之外,其他高校几乎都集中在最后一个学年,其中湖南大学最后一学期的实践学分达到16分。国外的教育主张在实践中学习,而国内的教育则认为实践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2)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期分布大学的课程按能否让学生自己选择来说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指学校或院系规定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学校对必修课程通常有统一的要求和安排。选修课则允许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其课程进行选择,它是各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学模式和教学层次的多元化[5]。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的概念,源于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提出的“选修制”,他认为学生智力水平和兴趣偏好不同,传统的强制所有学生学习相同课程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美国对人才的强烈需求。我们把高校的必修课与其它课程的学期分布进行了统计,发现国内必修课程大多分布于前三个学年,第四学年第二学期除了中山大学开设了必修课,其他高校均没有开设此类课程。而选修课分布则较为均匀,但相对于选修课自身来说,第一学年和第四学年所开课程较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开始的课程基本上是按照学校的安排,随着选修课的增加,学生们选择所上课程的自由就开始提高了。
(四)注册与学籍管理基本制度比较
为了解所选学校的保险学专业的升学和结业制度,笔者对上述14所学校的的开设课程总数、最低修课门数、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升级时所允许成绩不合格课程最多门数和主干专业课程成绩不合格能否进入后续课程学习进行了统计和整理。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开课门数国内的明显高于国外,通识课程开的比较多。结合开设课程数和最低修课门数来看,佐治亚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湖南大学的开设课程数与最低修课门数相差值较大,说明这几所大学的学生选课范围较大。佐治亚大学、北京大学的选修学分所占比重较大,再次说明这两所大学的学生选择课程自由度较大。在升学方面,国内11所高校对成绩是否合格均没有要求。
(五)教学计划类型
综合观察保险学专业国内外14所知名大学的教学计划,我们发现大致存在4种类型:国际开放型、通识培养型、学科基础型、专业方向型,代表学校分别是沃顿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国际开放型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对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开设课程不局限于一个特定专业内,提倡跨专业联系思维,认为专业之间的知识联系紧密并且能够互补,有助于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的开阔。通识培养型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培养学生在认知上的广度,开阔各领域的视角,这种类型的学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强调通识课程对学生的帮助。学科基础型的特征是注重对所在专业学科大类的培养,打好经济学基础,认为保险专业属于经济系,因此只有在扎实的经济学基础下,才能进行保险学的深入学习,这类学校通常开设较多的学科课程。专业方向型的特征是注重培养学生所在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类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比重较大,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保险专业本科现行教学计划的比较,从不同角度提示了本科保险专业的总体框架和结构,反映出各院校间和国内外在教学计划方面的异同点。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对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我国各高校都面临修改现行教学计划的挑战,我国的保险专业的开设和发展迟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本科教学方面西方知名学校有很多值得我国高校借鉴的经验,在与上述学校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重视选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层次的多元化。针对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的不同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差别,开设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是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的必然要求。从数量上来看,国外的开课门数与最低修课门数的差值要高于国内大部分高校,说明国外学生的选择范围更大,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学分比例也要高于国内,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国外大学课程选择相对自由。除此之外,国内众多高校的选修课并没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尤其是专业选修课,国内很多高校由于开课时间和学分的安排,学生们只能选择某一课程,这类选修课实际上就是专业必修课的性质。选修课的开设及其教学质量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更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前苏联“专业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定式思维和对选修课的错误认识[6]。在国内,还有很多高校认为高校教学重点应当集中在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而选修课只是对专业课的补充。因此想要发挥选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程度,我国高校首先需要摆正选修课的位置,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明确选修课设置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个体对学习兴趣和自身发展方向的需要,选修课和必修课一样重要,而不应当处于从属于必修课和专业课的地位。其次要扩大选修课的选修范围,让学生们有充分的资源进行选择,这仅仅靠增多开设科目所达到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还需要打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界限,允许同学们在一定范围内选修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和必修课程,从而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二)注重实践教学的合理配置
保险作为应用型学科,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使实践完善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大学学历教育虽应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但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教学不能被忽视[7]。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国内得到了肯定,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开始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但国内很多高校对实践的重视还仅仅拘泥于学分比重的提高,而实践课程的配置却显得不如国外知名高校合理。国外大学的实践课程在内容和学年方面都分布得较为均匀,其实践环节涉及了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多个环节,并且没有明显偏重或忽视某个环节,而是强调各个环节的作用和配合。由于我国的本科教育过分强调理论教育的作用,把实验课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加品[8],实验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环节课程几乎只涉及毕业设计与实习,很少有大学开设实验课程,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它的主要目的也是巩固和加深课堂理论的教学效果,缺乏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期分布方面,国外几乎在每个学年都开设了实践课程,而大部分国内高校的实践课程学分集中在最后一个学年,前三个学年基本没有开设,分布不均。这两个分布的不合理性实际上是相关联的,因为实习和毕业设计均是在最后一学年进行。因此使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学年分布的合理化其根本措施是要加强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在每学年的教学中适当开设实验课程,并改善实验课程质量,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多维视角
保险需要运用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甚至会涉及生命科学、政治学,以便分析赔偿概率、人口、政策对保险行业的影响。国外相对国内专业区分度不高,而且课程跨度比较大,比如佐治亚大学在经济类通识课程中就开设了量化分析、生命科学和物理课程,而国内经济类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课程一般只涉及数学和统计学。除此之外,在学科与专业课程上,国外很多高校允许学生们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这样对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非常有利,如佐治亚大学允许学生们选修法学、市场营销等课程。因此,国外大学课程设置更利于培养保险专业学生的多维视角,也能防止“千人一面”的问题,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特长。佐治亚大学泰瑞商学院保险专业有学校和学院两个层级的课程计划,学校层级的课程计划能使学生们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之间进行转换,并且在转专业之后接受学分转换,这类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通常涉及多个领域,能让学生们在转换专业之后不掉队,有利于保险专业吸收各个领域的人才,如数学院转入的学生在保险精算方面有明显优势。我国高校可从国外成功的跨领域课程设置中汲取经验,通识课程中涉及多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在管理学、法学等方面分布全面,允许学生们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从而提高学生们运用多种知识解决保险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多维视角。
[参考文献]
[1]丁妍.日本通识教育改革成败启示录[J].上海教育,2007(12):40.
[2]董云川.多种形态一样化的中国高等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75-76.
[3]翁妮尔.高校教学计划的运行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李丹.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4):122-127.
[5]刘佳音,章特,陈怡,童嘉琪,黄磊.浅论高校选课制度[N].企业导报,2012(2):230-231.
[6]鲁霜慧.中美高校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90-91.
校本课程研修计划范文第5篇
一、健全有效校本研修管理系统――让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愿景
让学习组织全体成员拥有共同的愿景,即形成组织成员普遍认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信念,找到促进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源动力。首先,学校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主抓校本研修工作,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整体规划、内容确定、流程策划、过程督导和结果评估。学校先后建立了完善的校本研修的规章制度,如《青峰小学校本研修制度》、《领导与研修组联系指导制度》、《领导听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研修活动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报告册评价办法》、《读书活动制度》、《骨干教师管理办法》、《校本研修考核细则》等,规范了校本研修行为。为了便于管理,提高研修效率,学校将专任教师分成两个研修小组:第一研修小组由语文、思品、音乐、英语教师组成;第二研修小组由数学、科学、体育、美术、综合实践学科教师组成。其次是进行校本研修考核。学校每月对研修小组和教师个人的研修情况进行一次月考核评价,评价的内容有师德师风、教学常规(备、讲、辅、改、考五大环节)、业务学习体会、课题研究成果等。第三,建立教师研修档案。校本研修生成的文档、图片按学校研修小组、教师个人分类归档。学校校本研修档案包括校本研修规划制度及教师校本研修学分登记;研修小组档案包括研修计划、活动方案、活动记载、活动效果评估等。教师个人研修档案包括教师每学期的计划、学习笔记、听评课记载、教学设计、论文、反思、教学案例与分析、教育叙事、教科研成果等。教师研修档案真实地记录着教师的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历程。共同的愿景使学校管理者、教师都知道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工作上相互联系,学习上相互依存,真正形成了一个高效务实、和谐奋进、蓬勃向上的团队。
二、落实有效校本研修保障机制――让团队学习成为可能
创建学习型学校,建立校本研修有效机制,是实现团队学习的核心要素。“教师是一种职业,需要履行职业义务;教师是一种专业,需要通识专业和学科专业的双向发展;教师是一种事业,需要实视人生价值。无论是职业,还是专业,或是事业,都在学校这一块阵地里显现、体现和实现。”因此,必须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为教师搭建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基于此,青峰小学建立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且具有学校特色的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校本研修机制:
第一,保证校本研修时间。各研修小组每周开展一次集体研修活动,第一研修小组的集体研修时间为每周星期二的下午,第二研修小组的研修时间为每周星期四的下午。教导处在编排课表时已统筹安排好了,教师不需要自己调课。
第二,明确校本研修内容。主要从师德修养、教学常规、读书修身、教育科研四个方面展开,每学期学校对校本研修内容都有一个统筹规划,各研修小组也制定了每学期的校本研修计划,每周按计划开展研修活动,个别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第三,优化校本研修环境。一是学校图书室订有大量的业务、理论刊物,还定期按教师们学习需要购置新图书。二是新建了教师网络学习室,每两名教师有一台专用电脑,方便教师查阅资源,网上远程学习、电子备课、资源共享。三是学校对研修小组需要的文字材料、教师校本研修成果免费打印。
第四,提高校本研修激励性。学校对教师发表或获奖的校本研修成果进行物质奖励和考核加分奖励。将校本研修学分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先表模、升职晋级、外出学习、交流等内容联系起来,以此来拉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内需与积极性,激发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动力。
三、丰富有效校本研修内容――提升团队成员整体素质
青峰小学校本研修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以有效的手段,切实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1.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学习―反思―跟进―监督―考核”的模式来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县内外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用身边的典型感召人,用生动的事例启迪人,以爱岗敬业精神激励人,以优异成绩引领人。让教师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先进事迹进行自我反思,查找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制定出自我整改措施。学校还制定了《师德师风考评细则》,每学期进行“三查五评”等考核活动,同时对教师存在的师德问题进行监督和督导,使全体教师的师德素质不断提高。
2.开展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青峰小学“以校为本”、“以课堂为根”,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教研对象,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和规律的探索。学校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有:集体备课、同课研究、二次跟踪式课题教学研讨、案例(课例)研讨、教学反思,“青蓝”工程、媒体学习(向刊物、书籍、网络学习),竞赛活动(优质课、说课、教学设计竞赛)等。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有校本课程研究、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模式研究、构建有效课堂专题研究、课题研究等。
(1)校本课程研究:青峰小学开发了“诗歌与书法”校本课程,将诗歌的诵记与硬笔字、毛笔字的练习融为一体,深受学生喜爱和家长的好评。学校还利用当地丰富的山林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2008年11月,杜元江老师主讲的《蜜橘甜度探秘》,在参加湖北省综合实践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教学问题研究:在教学中,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着许多问题,每学期初,学校都下发一次教学问题、困惑征集表,将教师面临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汇总,每学期选择二至三个是教师共性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专题。开展的专题研究有“作文材料与兴趣研讨”、“主体学习方式研讨”、“教学重点突出与突破研讨”等。每位教师都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围绕问题进行析、讲、评、改等活动,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法。
(3)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又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的效益如何,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优化。学校每学年都要构建一至二个教学模式,现已构建的教学模式如低年级阅读课识字教学模式:互动―探究;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模式:参与―导练―拓展―反馈;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情境、探究、反思、应用;小学开放式作文教学模式:激趣、互动、表达;小学阅读教学模式:初读感知―互动入境―美读细品―生成运用,等等。
(4)有效课堂专题研究:从2007年秋季开始,青峰小学着力构建有效课堂活动,实施的步骤分“理论引领―问题诊断―专题研讨―课堂建模―成果推广”五个阶段,开展了“654321”活动(即六种展示平台、五步式集体备课、讲四课、三析、专题学习与专题研讨、每一学科构建多个教学模式),现以进展到第四个阶段。
在专题研讨阶段,青峰小学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流程: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峰小学探索出了适合学校实际的两套“三段式”集体备课模式。第一套模式:个体研析―集体研讨、生成预案―个性修改与反思;第二套模式:主体研析、集体研讨―生成预案―修改与反思。在课堂建模过程中,总结出了课堂建模的步骤:
(5)科研课题研究:青峰小学始终重视科研课题的研究,把科研课题研究作为引领教师专业提升和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早在1992年,青峰小学就成为十堰市农村自然教学实验点,参与了市“农村小学开好自然课”研究,被省授予课题研究先进单位。2003年参与了省级课题《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获省级成果奖。2004年申请立项市级课题《新课程后教师继教内容、方法与途径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获市级奖,课题已进入总结阶段。2006年申请立项的《开放式作文教学研究》、《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研究》两个课题已于2008年8月结题。2008年,所承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研究》、《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等市级课题,已进入实施阶段。在课题研究中,学校教科研室制定了各项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学校领导和教师一起参与课题研究,教师人人都有子课题研究任务。每个子课题都有一名骨干教师负责,帮扶、带动、引领本组教师完成研究任务,使教师在研究中共同成长。
3.与时俱进的多媒体校本研修。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多媒体教学能创设新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青峰小学多媒体校本研修始于上个世纪末,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电教媒体学习,以投影仪的使用为主。学校为各班配地备了一台投影仪,教师学会了使用投影仪,能自制投影仪,能设计电教教案,撰写教学论文,有30多篇电教教案和论文获省、市级奖,一个电教课堂实录获省级奖。2000年被市教育局授予电教教育先进单位。
第二阶段是计算机技术学习,以计算机使用为主。学校建立了计算机教室。对每位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初级、高级培训,教师会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2003年被市是教育局授予“十堰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第三阶段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2005年学校建立了远程教育室,教师开始利用远程资源进行学习和教学活动。2008年学校新建了电教室,配备了新电脑,专门用于教师网上学习、网上交流与分享。网络为教师的日常研修提供了很好的载体,让教师可以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全天候的进行学习、研讨。如今,全校100%的教师学会了网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建有自己的博客,95%以上的教师掌握了制作优质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80%的中青年教师能熟练地把多媒体与学科整合起来应用于课堂教学。
上一篇:校本课程计划{汇总5篇}
下一篇:校本研修计划和总结{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