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986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0分钟。
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工作完成情况和亮点
(一)战略引领公司发展规划,探索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一是本年度根据集团全面实施战略引领要求,文体公司在集团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深入开展总部及各分公司“十四五”战略规划修编工作。文体公司领导先后多次组织专题研讨会,对文体公司未来战略发展的方向与路径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本人牵头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与相关岗位同事协作下进行了文体公司、传媒公司、俱乐部公司三家战略规划内容多轮编制,目前已通过集团总经理多轮审阅,同时文体公司已组织内部宣贯。此外,指导协助大剧院公司、汇泉湾公司推进战略规划制定工作,较好的履行了总部战略引领工作职能。
(二)积极探索增量投资业务拓展,助推公司业务升级
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与指导下,本人先后牵头项目团队开展了茶阅世界、急救培训、贝壳湾湖区改造、体育中心二期建设、艺术教育培训、电子竞技等多项增量投资项目的可研落地工作。截至目前,贝壳湾湖区改造、艺术教育培训项目经深入可研研究与多轮方案完善已通过集团主要领导专题决策正在稳步推进过程中,如能顺利落地实施,将为公司带来持续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从而助推公司业务进一步升级发展。
(三)统筹产品科学定价,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在依据上年度公司产品成本测算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集团相关要求系统开展定价手册梳理修订与《文体公司产品管理办法》制度编制实施,有效提升了公司产品管理科学规范性;二是匹配集团品牌工作要求,牵头完成《文体公司品牌体系建设思路方案》,进一步梳理明确文体公司品牌谱系,对文体公司品牌工作管控模式进行了设计,对未来品牌工作提出规划思路。
(四)对标学习行业典范,强化标准化转化落地
一是本年度结合公司自身情况,在深入调研筛选的基础上确定深圳佳兆业文体科技、广州珠江文体、上海久事体育做为本年度战略对标企业,从战略以及业务两个层面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形式与对方建立沟通机制。同时,通过指标量化的形式进一步注重加强对标实效,为战略规划发展路径设计提供了必要依据;二是本年度在持续推进标准化试点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动标准化体系构建工作。通过成立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定期召开标准化评审会议及培训会议,确保标准化管理落地。本年度共牵头组织修订完成标准文件40余项。完成了标准化示范项目国家补贴申报工作。10月份顺利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年度监督审核。
(五)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公司运行机制
一是按照集团制度建设工作要求,以提升管理价值为导向,确定文体公司三年制度“立改废”工作计划,本年度共新增制度近20项,修订制度近10项,有效确保公司经营管理与业务运行有序开展;二是通过编制下发《文体公司投资管理办法》、《文体公司产品目录管理办法》等,进一步规范健全公司运行机制,发挥好总部部室管控职能。
(六)做好部门日常管理,确保工作高效开展
除全力开展分管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配合部门经理做好部门内部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部门同事多次进行外出考察学习,积极提升业务能力水平,协助建立起了和谐团结、高效进取的良好部门工作氛围与作风。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思想格局不够高远,工作作风不够坚韧
个人在思想格局上仍然时而存在想问题、看问题定位不准、本位主义,处理问题格局不高,眼界不远等,个人综合素质亟待提升;在工作作风上,遇到内外难题时,缺少勇于向前,攻坚克难坚韧的工作作风。
(二)业务能力有待加强,领导力尚需培养
在公司及部门领导的指导下,在同事的帮助与支持下,本人在工作能力与经验方面切实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但随着公司增量投资业务的增多,对个人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才能真正成为符合公司发展需求的合格管理人才。
三、2024年度工作思路和安排
(一)战略规划落地,切实发挥引领作用
一是根据集团相关工作推进计划,牵头完成文体公司“十四五”战略规划正式印发实施。同时,协助各分公司完成本单位规划落地实施;二是做好各级战略规划执行动态督查与效果评估,确保规划按照既定方向有序推进;三是继续深入对标学习国内外领先行业企业,强化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与管控模式优化。
(二)聚焦增量投资项目可研落地,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力确保贝壳湾改造项目完成方案设计、施工招标等前期筹备工作,力争上半年启动工程施工,暑期流量高峰期实现对外开放与策划内容植入,达成区域新网红打卡地打造目标;二是有序推进艺术培训合作项目按期落成营业。力争2024年寒假期间正式实现学员招收,实现业务收入达成;三是做好体育中心二期建设规划、电竞俱乐部收购、文体产业基金等投资项目可研,推动相关工作有实质性进展;四是持续跟进产业发展前沿动态,结合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不断为公司寻找、甄别增量业务投资机遇。
(三)品牌先行,构建文体公司品牌生态
一是根据集团品牌咨询工作成果,完成文体公司品牌体系建设方案完善(VI系统、管控体系等)并落实实施,全面构建文体公司品牌体系;二是根据权责发生制考核思路,协同业务单位进一步调整优化公司产品体系架构,有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与良性发展水平;三是根据集团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优化公司产品成本测算模型,为产品精准定价与经营预测分析提供有效依据支撑。
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紧紧围绕我区建设总目标,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全面加强质量工作,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自主、社会参与,走创新引领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提升我区综合竞争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工作目标
到规划期末,全区大质量工作机制日趋完善,率先建立起科学、高效、可靠的质量监管体系,“崇尚质量、追求卓越”成为主流的质量文化,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明显提高,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和经济运行质量全面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努力把区建成质量强区。具体工作目标是:
(一)产品质量目标:提升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突出以下几方面重点:
1.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高于全市水平1到2个百分点,重点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达到92%以上,出口商品一次检验合格率达到99%以上,国家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食品抽查合格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建成省级以上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2-3个。
2.全面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努力实现国际标准化新突破,推动企业积极争取标准化技术机构,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和国家级标准,实施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专项3项,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达到90%。
3.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数达到50个,市以上品牌数量占全市总数的比例高于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有效期内省名牌产品达到20只,有效期内市名牌产品达到120只,新增行政认定的驰名商标1件,新增著名商标10件,新增知名商标20件。
4.市级以上品牌企业普遍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市质量奖以上企业数达到5家以上,培育1家地标型企业。
5.建立完善覆盖全区重点农产品的标准体系,新建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镇级农贸市场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6.药品生产企业全部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药品经营企业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达到100%。
7.建成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
(二)服务质量目标:建立覆盖现代物流、信息、科技、旅游、商务等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服务品牌培育、推广和保护机制,培育省、市(地)级以上服务业品牌(省名牌产品、市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知名商号、名牌、老字号等)8只以上。
(三)工程质量目标: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规范要求,工程建设项目主体结构安全可靠,主体使用功能满足使用要求,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住宅工程分户验收率达到100%,杜绝重特大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国省干线公路项目优良率达到98%,农村公路项目合格率和重点水运工程项目合格率达到100%,水利单元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争创各级优质工程奖,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项和省优质工程“扬子杯”奖2项、市优质工程“姑杯”奖10项以上。
(四)环境质量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显著好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城区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8%,城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29天,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单位GDP能耗符合上级下达指标要求,水耗小于等于100立方米,完成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任务,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5,达到环境模范城区验收要求。
(五)经济运行质量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增长模式基本实现以创新驱动为主,经济结构基本形成三二一发展格局,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0%,生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5%。新增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2家,省企业研发机构15家,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3%以上,专利申请总量年递增20%,发明专利占比力争达1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三、主要任务
(一)围绕建设高端产业城区,打造质量和创新高地
1.大力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以市场为导向,增强经营者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广泛开展质量兴企、质量兴业活动,自觉运用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管理、零缺陷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制造业、服务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中树立1-2家质量管理标杆企业,引领全区行业质量管理创新。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技术标准、计量检测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质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及强制性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药品生产企业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药品经营企业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切实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储运销售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保障机制。坚持从源头抓质量,综合运用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注册备案等手段,对涉及健康安全的产品严把市场准入关。
2.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按照培育储备一批、巩固发展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的原则,加大对品牌的培育和保护力度。品牌培育以新经济、集聚区和规模型为着力点,围绕《区传统工业五年改造提升工程(~年)实施计划》和《区工业新兴产业五年跨越发展工程(~年)实施计划》,重点扶持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智能电网和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性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加大对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品牌扩张和多元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设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打响区域产业质量品牌。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国际质量标准认证,支持企业创国际化品牌,扩大具有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加大自主品牌培育、保护、宣传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技术改造和政策扶持,引导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集聚,发展壮大1-2个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地标型企业。
3.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支持企业制订实施具有市场竞争力、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跨越标准障碍,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企业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增强标准话语权。集中优势资源推进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力争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一代移动通讯、化工纤维等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抢占国内外科技制高点,推动创新型城区建设。参与构筑面向企业、服务一流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标准信息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及时掌握国内外标准、技术法规信息。建立健全对国外技术标准的风险预警通报机制,为出口企业及时提供预警信息,有效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广泛开展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提高企业整体的标准化水平。
(二)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城区,促进服务业质量跃升
1.着力提升工程建设水平。贯彻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的监管,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主体的质量责任,切实保障轻轨、交通枢纽等重大市政工程的质量。加大对工程监理、施工现场管理等监管力度,督促施工和监理单位把质量安全保障措施落到实处。引导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创建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推行样板引路、标准化施工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市民出行和环境的影响。全面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提高住宅工程整体质量水平,确保保障性住房质量。加强工程抗震设防,增强学校、医院、住宅、大型公共建筑等抵御地震灾害能力。切实抓好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完善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争创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省优质工程奖“扬子杯”奖和市优质工程“姑杯”奖,进一步提升城区功能和品味。
2.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优化中心城区绿化,增加绿化用地,提高绿地景观质量与生态服务功能,初步建成自然景观与人工文化融合、生态功能优化、健康舒适的城区绿地空间。通过加快市政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区域内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及集中处理率。继续推进阳澄湖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突出湖泊、河流休养生息的理念,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逐步解决城区黑臭河道问题。继续强化总量控制,降低污染负荷,确保污染源达标排放。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推进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及污水厂污泥稳定、无害化处理工作,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全面实施推行机动车尾气控制,从年7月1日起,轻型汽车尾气排放开始执行国Ⅳ标准。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全面防范环境风险,不断提高市民满意度。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重点,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3.着力优化服务业结构。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围绕《区服务业腾飞发展计划(~年)》,着眼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空间集中、产业集群、功能集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促进生产业发展,提升金融、贸易、信息、旅游、文化创意、会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和服务外包的功能和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和专业服务能力,拓展服务业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引导重点企业、现代服务业走管理规范化、服务品牌化、运营国际化之路,以服务质量提升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业态。提升商贸、餐饮、宾馆等传统服务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积极营造“创品牌、优品牌、强品牌”的良好氛围,培育和打造具有区特色和影响的服务品牌。支持品牌服务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培育1-2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省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提升区域和行业竞争力。逐步建立一个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主体,以企业标准为补充的服务业标准体系,积极推进物流、金融、科技、信息、商贸、旅游、餐饮等多领域标准化示范工作,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以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大旅游标准化覆盖领域,完善旅游标准化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整体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
4.进一步净化消费环境。加强民生计量监督,对餐饮饭店、农贸市场和超市进行专项计量监督检查,规范消费市场计量秩序,全面实施镇级农贸市场计量器具“四统一”管理,争创省、市两级计量诚信单位。做好加油机、出租车计价器、衡器以及民用四表的强制检定工作,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旅游商品销售市场和集散地,加快旅游专业市场建设,对旅游购物点进行统一的价格监督管理和投诉处理,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加大打假治劣力度,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管,不断营造更加放心的消费环境,打造品质生活城区。
(三)围绕建设宜居城区,推动民生质量改善
1.进一步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实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标准提升、能源审计、严格生产许可等手段,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能源测量评估技术体系,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严格限制高能耗产业无序发展,严令禁止使用、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工艺和产品,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能,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低碳产业结构。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原则,积极推广企业清洁生产审核、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鼓励扶持节能产品开发,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2.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遵循合理布局、开放共享的原则,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应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大力促进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努力为社会提供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信用评价、工程和设备监理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全方位服务。以国家和省级产品检验、计量检测中心(实验室)为主体,建设一批高水平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和实验室评价制度,在重点领域实现检测结果的国际互认,为有效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检验检测技术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提供有效保障。
3.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信用征集服务系统的作用,促进社会信用意识、企业信用水平和政府部门公信力的显著提高,打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济环境。努力构建包括金融、质量、注册、履约、债务、纳税、守法等内容的企业信用体系,不断营造更放心的投资环境、消费环境和市场环境,全面提升我区企业和产品的信用水平。完善质量诚信档案,建立和完善市民查询企业质量信息的机制。扩大质量信用等级评价范围,对企业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整合质量安全监管信息资源,建立全区统一的企业质量档案、质量信用等级指标体系和质量信用管理信息化系统。发挥信用中介机构的作用,重点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和信息机制,实施对企业财务失信、质量失信、债务失信等行为的通报和惩罚机制。
(四)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增强质量竞争力
1.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加快建设新城区、集聚新人才、发展新产业的要求,关心和重视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具有质量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企业家队伍,组织企业家参加各类高级管理培训班学习,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加强紧缺质量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同国内外著名机构、高校合作,抓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质量工程师、自评师、审核员、检验员和设备监理师。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和考核,探索建立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适应企业管理创新需求。
2.加强“两个安全”监管。一是加强对食品、药品和重要工农业产品的环节监管,加大监督抽查和后处理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严格实行质量追溯、产品召回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强化日常巡查。完善科学、规范、高效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加强对法定检验进出口商品的通关单联网核查工作,强化法定检验目录外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有效防范和打击逃避监管行为,防止不合格商品出入境。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管体系,推动建立产商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完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快速处置机制,切实防范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等突发事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二是认真落实各级政府的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全面落实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层级监管责任,严格落实企业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力度,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形成全区安全生产的长效监管机制,坚决杜绝特大事故,控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保持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强化安全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素质,确保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等环节不引发重特大质量事故。加强三级安全监察队伍建设,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动态监管,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消除事故隐患。
四、关要求
(一)健全领导工作机制。成立区质量强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宣传教育、考核检查等。区各有关部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具体负责协调和推进质量强区工作。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推进质量强区战略的思想认识,在质量强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成立应的组织机构,认真开展质量强区工作。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质量强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确定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细化落实质量强区工作的实施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扎实稳步推进。质监、住建、发改、环保等牵头部门,应于每半年结束前的10日内,向质量强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实施意见的落实情况,质量强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汇总并定期向区委、区政府报告质量强区活动的开展情况。开发区、度假区、各镇(街道)要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将质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本行政区域质量整体水平和质量工作等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范围,防止严重区域性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三)加强调查研究和检查督导。根据推进质量强区战略总体部署和阶段性工作计划,组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定期、不定期对开发区、度假区、各镇(街道)和各部门推进质量强区战略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排出具体检查督查计划,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各成员单位要经常性开展自查,保持正常有序的工作进度和较高的工作质量。
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市局工作会议精神,树立“质量是的生命”的指导思想,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推进“质量兴市、名牌兴业”工作,努力把打造成品牌之都。
二、工作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实施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工程,通过1年左右的努力,使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
(一)实施块状产业质量提升“932发展计划”。即在全市范围内重点确定9个块状产业,30个重点质量提升项目,创建2个区域名牌。
(二)开展“49”示范企业活动。即各地在确认的块状产业中,各选择1家质量管理、1家能源计量管理、1家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和1家产品质量诚信示范企业,树立典型,通过召开现场会、分析会等形式,推动全市企业提高质量管理、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
(三)企业质量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市场准入比例进一步提高,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进一步广泛与深入,块状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ISO9000或ISO14000、OHSAS18000等体系认证达到60%以上,强制性产品认证达100%,认证有效性进一步增强。
(四)块状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国家、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处全省前列水平,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指数稳定在96以上。
(五)企业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自律普遍增强。质量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行业协会不断规范,行业自律初步实现。
(六)名牌培育质量提升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和完善“企业主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名牌培育发展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诚信,行业自律,质量预警,检验把关,政策引导”的质量提升保障机制。
(七)产品技术标准水平不断提高。块状产业重点产品采标率达90%以上。
三、方法步骤
完善“政府统一领导、质监牵头协调、部门共同推动、企业主动参与、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健全”的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作机制,从年月起至年月止,全面落实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工程。
(一)调查摸底阶段。时间为年月份。根据各地选定的块状产业和初拟的实施方案,摸清所选块状产业的企业产品质量状况、管理现状、技术创新情况等,并对初拟的实施方案予以调整和细化。
(二)培育提升阶段。时间为年月至年月上旬。一是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将企业分成培育扶持类、帮扶指导类、整治规范类三类,发挥综合管理、技术服务、行政执法等各项职能优势,有针对性地确定适宜的一产一策、一企一策,实行定人、定责、定时服务。二是加强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联系,落实激励政策和科技创新、商标注册、联盟标准制订等工作。三是开展“49”示范企业活动,及时总结工作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抓好典型开路,以点带面,整体推动。
(三)总结提高阶段。时间为年月中旬。认真总结,完善政策,建章立制,将存在问题认真梳理并提出解决措施,为提升所有行业的产品质量奠定基础。并上报2个区域块状产业参与区域名牌评选。
四、工作措施
(一)构建“政府、企业、协会”三位一体的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工作机制。把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要充分依靠政府,使这项工作由部门推动上升为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综合行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经贸、科技、外经贸、工商等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的力量,形成协同作战、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企业作为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工程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行业协会是企业和政府的桥梁,充分发挥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功能。
(二)开展“49”示范企业活动,以典型促提升。各选择1家质量管理、1家能源计量管理、1家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和1家产品质量诚信示范企业,树立典型,通过召开现场会、分析会等形式,形成榜样的带动作用,以典型促企业质量提升。
(三)强化基础管理,提高企业素质。
1、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组织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选择部分企业贯彻《卓越绩效管理评价标准》。帮助企业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对获证企业帮助查摆问题、督促整改,确保认证的有效性。
2、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除采标、专利与科技成果转化标准外,在块状产业规模上企业中全面推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及省级标准化活动。
3、强化企业计量基础工作。组织名牌培育企业贯彻《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推行《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加强企业在原辅材料、工艺过程、产品的计量检测。贯彻落实国家强制性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4、研究建立产业标准体系,制定企业联盟标准。以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为依托,研究编制主导产业技术标准体系表,为技改和实质性采标提供服务。鼓励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按自愿自主方式联合研究、制定企业联盟标准,引导产业发展。
5、建立企业质量联系人制度。企业应确定一名高层管理人员为质量联系人,负责规划、协调企业的质量工作。
(四)引导企业建立质量诚信自律机制。
在块状产业中开展产品质量诚信活动。用标识明示质量,正确、实事求是标注质量指标和产品标签其他内容;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记录、出厂检验记录、质量档案,进行质量跟踪等多种形式的质量自律机制,坚持做到不合格品不出厂。
强化标准自律。引导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杜绝无标生产;产品有国家或行业推荐性标准的,不以降低技术要求为目的而制定企业标准;制定企业标准要体现与产品相适宜的技术含量,正确反映技术要求;自觉并正确标注产品执行标准。
(五)完善产品质量检查制度,加大打假治劣力度
建立健全质量预警机制,切实抓好质量预警方案的落实。充分运用综合管理、三级监督抽查和执法手段及时发现重特大质量问题、区域性质量问题的苗头,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为质量预警提供有力支撑。
进一步落实打假责任制。加强对品牌的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品牌打假协作网络,保持打假治劣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突出工作重点,为品牌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各地必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同时要建立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工作的互动推进机制,分工落实,明确责任。市局各处室要根据自身的业务范围加强对各地的工作指导。
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在规划设计院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过程中,企业文化的转变与创新发挥着导向作用,对于提升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实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规划设计院中,质量文化可以分为无形与有形两类。无形文化包括规划设计院成员的价值观、意识等;有形文化则是人们可以观察的表象,相对而言无形文化具有更深的层次。规划设计院在质量文化构建中应当围绕质量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来开展。其中,物质文化包括与规划设计院质量工作具有紧密相关的原材料、器具等。制度文化则体现为质量体系的构建、质量法规与质量标准的制定与明确、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等。价值观文化主要包括规划设计院中的员工对质量控制工作所具有的意识、道德观念、思想方式、工作作风、价值取向等。规划设计院应当对自身应当具有的品质精神和质量精神作出明确,并将这些认知上升成为规划设计院长期发展中的战略要求。在时间工作中,规划设计院成员不仅应当将服务当作产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要将产品品牌建设与服务品牌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了对这些质量文化建设策略做出有效落实,规划设计院还应当重视员工质量文化素质的提升,通过构建学习文化、开展岗前培训等方式来对规划设计院中的核心价值观做出渗透,在将人才素质培养当作重要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通过宣传与巩固自身的质量文化来提升员工队伍凝聚力,并引导员工树立重视质量、重视信誉的氛围。
二、统一共识,明确战略目标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对规划设计院的领导层、管理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规划设计院领导层与管理层要对自身观念做出变革,通过优化自身认知来适应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实施,从而为规划设计院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规划设计院对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进行实施的过程中,规划设计院领导者需要认识到战略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战略目标和核心价值观贯彻到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这要求规划设计院管理者能够重视并参与到单位文化建设工作中,并在明确自身特点以及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树立品牌卓越的价值观,以便为核心竞争力与机构凝聚力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另外,规划设计院管理部门应当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与前瞻性的长短期绩效目标。另外,规划设计院所出台的文件以及决策也应当对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做出充分体现,并有必要构建战略规划单位专门负责战略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三、标杆单位的树立
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规划设计院不仅要重视与对手开展竞争,同时也有必要重视挖掘其他单位的优点。在此过程中,规划设计院需要关注对其他单位信息的收集,所收集的信息不仅包括其他规划设计院的管理办法,同时也包括其他规划设计院的标杆绩效,从而通过比较来探索对自身管理办法与标杆绩效做出改进的依据。
四、领导小组的构建
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有必要构建领导小组来专门负责管理工作的落实、工作计划的制定以及调研诊断的开展,从而确保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有序施行和推进。另外,规划设计院中应当根据机构设置来分别组建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应当将质量管理结构当作重要基础,同时需要有优秀的骨干人员组成,从而通过发挥这些优秀人才的责任心、管理经验来提升卓越绩效管理质量。
五、指标考核的开展
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规划设计院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卓越绩效评价标准》来对单位的管理情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目标,同时需要根据目标来设定指标体系与评分体系。规划设计院所设计的目标以及指标体系等内容不仅要适应规划设计院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需要得到规划设计院成员的广泛认可。另外,在规划设计院中,有必要将卓越绩效分值目标融入到年度考核目标中。
六、自我评价的开展
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主线,全面加强质量工作,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自主、社会参与,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走创新引领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全面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年,全市大质量工作机制和科学、高效、可靠的质量监管体制基本健全,“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主流质量文化基本形成,全民质量意识明显提升,全市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和经济运行质量等全面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努力把建成国内一流的质量强市。
(二)分类目标
1.产品质量目标。提升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1)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高于全省水平1~2个百分点,重点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达到92%以上,出口商品一次检验合格率达到99%以上,国家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食品抽查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建成省级以上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1~2个。
(2)全面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努力实现国际标准化新突破,新增采用国际标准150项,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和全国标准化活动,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40项,实施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专项4项,国际和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居全省前列。
(3)省级以上品牌数量占全省总数的比例高于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有效期内省名牌产品80个,新增行政认定的驰名商标5件,新增著名商标10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数达到320个。
(4)市级以上品牌企业普遍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全国质量奖和省长质量奖企业数达到2家以上,培育4家地标型企业。
(5)建立完善覆盖全市重点农产品的标准体系,新建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大型农贸批发市场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6)药品生产企业全部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药品经营企业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达到100%。
(7)建成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和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个。
2.服务质量目标。建立适应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促进服务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服务业的用户满意度逐年上升并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省级以上服务品牌企业数达到4家,省服务质量奖企业数达到2家,新增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2家。
3.工程质量目标。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必须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100%,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住宅工程分户验收率达到100%,杜绝重特大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国家、省干线公路项目优良率达到100%,农村公路项目合格率和重点水运工程项目合格率达到100%,水利单元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争创各级优质工程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和省优质工程“扬子杯”奖数量达到25项。
4.环境质量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显著好转,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4%,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58天,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单位GDP能耗符合上级下达指标要求,水耗控制在25立方米以下,完成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任务。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3,高水平达到环保模范城市复评验收要求,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城市。
5.经济运行质量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增长模式基本实现以创新驱动为主,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生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5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5%。建成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5个,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3%以上,发明专利占比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
三、主要任务
(一)围绕加快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质量和创新高地
1.大力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以市场为导向,增强经营者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广泛开展质量兴企、质量兴业活动,自觉运用卓越绩效、六西格玛、零缺陷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开展市长质量奖评比,通过建立卓越绩效管理孵化基地,在制造业、服务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中树立一批质量管理标杆企业,引领全行业质量管理创新。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技术标准、计量检测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质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及强制性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药品经营企业GSP认证,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开展质量理论和政策研究,定期编制全市宏观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2.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按照培育储备一批、巩固发展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品牌的培育和保护力度。品牌培育以新经济、集聚区和规模型为着力点,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升级计划和新兴产业壮大计划,重点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性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加大对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品牌扩张和多元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设一批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打响区域产业质量品牌。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国际质量标准认证,支持企业创国际化品牌,扩大具有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加快推动由出口大市向出口强市的转变。加大自主品牌培育、保护、宣传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技术改造和政策扶持,引导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集聚,发展壮大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地标型企业。
3.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支持企业制订实施具有市场竞争力、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跨越标准障碍,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企业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增强标准话语权。集中优势资源推进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力争在光电显示、小核酸技术、民生用品、工程机械等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抢占科技制高点,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构筑面向企业、服务一流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标准信息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及时掌握国内外标准、技术法规信息。建立健全对国外技术标准的风险预警通报机制,为出口企业及时提供预警信息,有效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广泛开展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提高企业整体的标准化水平。
(二)围绕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促进服务业质量跃升
1.着力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空间集中、产业集群、功能集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促进生产业发展,提升金融、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软件和服务外包的功能和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和专业服务能力,拓展功能服务业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引导重点企业、现代服务业走管理规范化、服务品牌化、运营国际化之路,以服务质量提升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业态。提升商贸、餐饮、宾馆等传统服务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积极营造“创品牌、优品牌、强品牌”的良好氛围,培育和打造具有特色和影响的服务品牌。支持品牌服务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输出品牌服务,发挥示范效应,提升区域和行业竞争力。
2.着力推进服务标准化。逐步建立一个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主体,以企业标准为补充的服务业标准体系,积极推进物流、金融、科技、信息、商贸、餐饮等多领域标准化示范工作,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以提升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素质和金融服务外包服务质量为目标,扩大金融服务外包标准化覆盖领域,完善金融服务外包标准化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金融服务外包标准化建设,重点完成省服务业地方标准编制、金融服务外包标准化示范单位建设,按计划完成验收工作。
3.着力净化消费环境。加强民生计量监督,对餐饮饭店、农贸市场和超市进行专项计量监督检查,规范消费市场计量秩序,全面实施农贸市场“四统一”管理,创建省市两级计量诚信单位。做好加油机、出租车计价器、衡器以及民用四表的强制检定工作,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各级大中型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加强多部门协作的质量投诉举报咨询中心建设,逐步实现提供24小时服务,解决消费者质量难题。加大打假治劣力度,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管,不断营造更加放心的消费环境,打造品质生活城市。
(三)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推动民生质量改善
1.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各级政府的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全面落实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层级监管责任,严格落实企业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力度,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形成全市安全生产的长效监管机制,坚决杜绝特大事故,控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保持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强化安全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素质,确保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等环节不引发重特大质量事故。加强三级安全监察队伍建设,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动态监管,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消除事故隐患。
2.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优化中心城区绿化,增加绿化用地,提高绿地景观质量与生态服务功能,初步建成自然景观与人工文化相融合、生态功能优化、健康舒适的城市绿地空间。通过加快市政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区域内城乡生活污水收集率及集中处理率。继续推进阳澄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突出湖泊、河流休养生息的理念,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逐步解决城市黑臭河道问题。继续强化总量控制,降低污染负荷,确保污染源达标排放。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推进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及污水处理厂污泥稳定、无害化处理工作,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全面实施推行机动车尾气控制,轻型汽车尾气排放开始执行国Ⅳ标准。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全面防范环境风险,不断提高市民满意度。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重点,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城市。
3.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水平。贯彻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的监管,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主体的质量责任,切实保障轻轨、交通枢纽等重大市政工程的质量。加大对工程监理、施工现场管理等监管力度,督促施工和监理单位把质量安全保障措施落到实处。引导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创建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推行样板引路、标准化施工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市民出行和环境的影响。全面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提高住宅工程整体质量水平,确保保障性住房质量。加强工程抗震设防,增强学校、医院、住宅、大型公共建筑等抵御地震灾害能力。切实抓好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完善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争创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和省优质工程“扬子杯”奖,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品味。
4.进一步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实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标准提升、能源审计、严格生产许可等手段,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能源测量评估技术体系,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严格限制高能耗产业无序发展,严令禁止使用、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工艺和产品,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能,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低碳产业结构。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原则,积极推广企业清洁生产审核、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低碳认证,鼓励扶持节能产品开发,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四)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增强城市质量竞争力
1.切实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依法落实企业质量责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储运销售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保障机制。坚持从源头抓质量,综合运用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注册备案等手段,对涉及健康安全的产品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强对食品、药品和重要工农业产品的环节监管,加大监督抽查和后处理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严格实行质量追溯、产品召回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强化日常巡查。完善科学、规范、高效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加强对法定检验进出口商品的通关单联网核查工作,强化法定检验目录外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有效防范和打击逃避监管行为,防止不合格商品出入境。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管体系,推动建立产商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完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快速处置机制,切实防范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等突发事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完善质量投诉举报机制。
2.切实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遵循合理布局、开放共享的原则,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大力促进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努力为社会提供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信用评价、工程和设备监理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全方位服务,为打造“质量”提供技术支撑。以省级以上技术机构为主体,新建一批高水平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和实验室评价制度,在重点领域实现检测结果的国际互认,为有效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检验检测技术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有效保障。
3.切实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信用征集服务系统的作用,促进社会信用意识、企业信用水平和政府部门公信力的显著提高,打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济环境。努力构建包括金融、质量、注册、履约、债务、纳税、守法等内容的企业信用体系,不断营造更放心的投资环境、消费环境和市场环境,全面提升企业和产品的信用水平。完善质量诚信档案,建立和完善市民查询企业质量信息的机制。扩大质量信用等级评价范围,对企业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整合质量安全监管信息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企业质量档案、质量信用等级指标体系和质量信用管理信息化系统。发挥信用中介机构的作用,重点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和信息机制,实施对企业财务失信、质量失信、债务失信等行为的通报和惩罚机制。
4.切实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加快建设新城市、集聚新人才、发展新产业的要求,关心和重视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具有质量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企业家队伍,组织企业家参加各类高级管理培训班学习,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加强紧缺质量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同国内外著名机构、高校合作,抓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质量工程师、自评师、审核员、检验员和设备监理师。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和考核,探索建立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适应企业管理创新需求。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领导工作机制。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宣传教育、考核检查等,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园林绿化局)、市规划局、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文广局、市卫生局(食药监局)、市环保局、市旅游局、市安监局、市总工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质监局,具体负责协调和推进质量强市工作。各区镇、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做好本区镇、本部门的具体工作。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各级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和经济运行质量总体目标,并在总体目标的框架内提出分年度实施的阶段性目标,制定相应的定量或定性指标,分解落实到相关的职能部门、企业及社会有关方面,签订质量目标责任书。各有关部门要在市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切实抓好本系统的质量工作,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确保活动目标得到全面落实。
(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新闻单位要及时宣传报道质量强市活动的一些重要工作,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质量强市活动,形成“人人参与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要结合“质量月”、“安全生产月”、“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世界计量日”等主题活动,积极开展质量服务进社区、质量宣传进学校等活动,使质量工作贴近民生扎根基层。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质量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商会、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要依据市场规则建立自律机制,引导企业强化质量信用;咨询服务机构要积极开展社会性的质量宣传、教育培训和技术咨询等各项服务,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全力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重视质量、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上一篇:校内实习计划{汇总5篇}
下一篇: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目标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