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景区科普工作计划{5篇}

时光倒流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579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4分钟。

景区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Meng Na

(Excellence Property Group Limited Shanghai Branch,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ose parks need relevant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for guidanc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features of such parks, and put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contents for the parks' planning and desig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have a direct guidance on the long-term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concept and features;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planning and design contents

近年?恚?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在全国各地已成方兴未艾之势,在此形势下,如何按照科学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以促进农业生态园走上功能充分发挥的健康规范发展之路,是值得探求的一个重大问题[1]。

1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本内涵

1.1 基本概念

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以农业生产、技术示范及教育培训为产业,研发并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新设施,从而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生产、开发、示范基地[2]。它是集农产品生产、农业高新技术的展示示范、农业技术示范与教育培训及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1.2 一般特征

依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如刘钻石[3]、苗志艳等对农业科技示范园特征的描述及分析,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特征:

1.2.1 高科技性。农业科技示范园注重农业高新科技的研发、引进及推广;积极运用信息化栽培、雨水收集、低碳能源技术等多样化新型农业高新技术,努力为园区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1.2.2 创新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响应国家创新的政策,注重研发并推广使用创新科学技术,吸收引进具有创新性的农业科学技术,增强企业创汇能力[4]。

1.2.3 多效益性。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与建设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兼顾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等方面,进而使园区能够健康、长久、持续发展下去。

1.2.4 多功能性。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一种集多种功能与一体的新型农业园区,其基本功能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示范、技术研发推广、展示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

2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

2.1 规划设计原则

2.1.1 科技先行。引进并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并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以科技为先导,建立和完善高效循环的园区产业链,促进园区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示范项目的引进及开发,提高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1.2 以人为本。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关注人的活动需求,从园区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工作者的日常活动到游客的观光休闲活动,在充分考虑这些活动能得以有序开展进行的基础之上,对园区的功能分区、景观节点及游览线路等内容进行合理地规划。

2.1.3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即根据基地的详细情况,采取合理措施,包括园区本身以及园区周边区域的资源条件等,如当地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农业信息、农业科技、农耕生态文化、农业设施等各个方面。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挖掘本土优势及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促使园区达到与众不同。

2.1.4 统筹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进行可持续规划,兼顾近期与远期利益,综合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兼顾考虑园区发展的生态效益及文化效益,从而发挥园区的综合作用。

2.2 规划前期分析

2.2.1 背景条件。近些年,国家政府对农业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和推动,国家农业部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因此,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深入分析园区所在政府相应的政策方针,对园区的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2.2 基地资源。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全方面收集园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农业资源,分析其优势资源及劣势资源,充分挖掘其特色资源,规避其劣势资源,可利用SWOT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更好地对园区进行产业定位,进而形成与众不同的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园区。

2.2.3 基地现状。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地现状,指的是其农业及相关联的现状条件,包括:园区与城区的位置关系,原有用地状况,园区地块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方面的资料,园区所在地未来发展情况等方面,深入分析并进行合理规划改造,以期指导园区稳健持续发展下去。

2.3 规划设计具体内容

2.3.1 功能分区设计。根据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功能特征,可将园区分为农业生产区、科技示范区、娱乐休闲区及管理服务区,各区的规划内容各有相应的侧重,并始终以“科技示范性”为主题。

第一,农业生产区:该区域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区域,一般选择地形、气候、土壤条件较好并方便排水及灌溉的区域,一般应远离园区的出入口、规划在园区的外围。与一般农业园相比,农业科技示范园更注重新型农业品种的研发、生产及推广,农业生产区主要包括农业种植区及农业养殖区。其中,农业种植区又可分为露地栽培区及设施栽培区。露地栽培区一般种植时令植物,注重作物间的轮作及间作种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园区的经济效益。设施栽培区常选用温室大棚进行规模化集中生产,并采用现代化、智能化温室设施管控措施。农业养殖区包括畜禽养殖区及水产养殖区,对园区有一定的污染,应规划在娱乐休闲区的边角地段和下风方向,并进行适当地隔离,远离游客的活动范围。

第二,科技示范区:该区域是新品种新技术生产示范、农业科普示范及农业科学研究的区域,一般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光照水分较为充裕的区域,可规划与农业生产区较近,可有效利用?r业生产区的农业设施资源等;该区域的示范性项目可考虑规划在游客的主要游览线路周边,便于吸引游客进行参观学习,并能体现园区的科技示范主题。科技示范区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区、科技展示区和科普教育区。科技研发区是进行农业高新品种、农业技术研发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为农业科技示范园必不可少的场所。科技展示区展示农业科技、科技示范农业品种及立体栽培、循环灌溉等先进农业技术。科普教育区常设有农业知识长廊、科普厅等,展示农业新品种及新技术,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

第三,娱乐休闲区:该区域是开展观光休闲活动的区域,是作为景区或景点最为丰富、最具乐趣的区域,一般较能吸引较多游客,因此常规划在靠近园区出入口,选择地形多变、景观层次多样化的区域,需要规划足够的广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娱乐休闲区主要包括陆地活动区和水上活动区。陆地活动区,常建设小木屋、休闲竹楼等具有古朴农业风格的景观建筑,可充分利用农业新品种如葡萄等攀援植物,形成纳凉赏景的休闲空间。水上活动区围绕景观用水规划,可考虑开发水上垂钓、水上捕捞、水上划船等休闲项目。

第四,管理服务区:该区域是园区管理及提供服务的区域,并能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住宿等入园活动活动的区域,规划时应考虑该区域与园区主干道有方便的联系。管理服务区主要包括配套服务区及办公展销区。配套服务区为游客提供游览、餐饮及住宿等服务,可考虑建设服务站、餐厅、住宿点。办公展销区包括园区工作人员日常办公、园区农产品的展示与销售,一般规划在园区的主入口附近。

2.3.2 绿化设计。本文研究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绿化设计,指的是园区园林绿化植物规划,不包括园区农作物的规划。规划时在满足植物布局规划美观的基础上,应以不影响农业设施功能为前提。园区绿化设计应与各区的农业作物保持协调统一,不同的功能分区其绿化的布局与种类选择也不尽相同。

第一,农业生产区:农业作物生产区、温室大棚周边及生产道路两侧不宜种植高大乔木,以不影响农业作物的生长为前提,一般考虑选择种植小乔木和低矮耐成活花灌木,再合理搭配种植地被草花植物,以形成丰富的“上木-中木-下木”景观效果,在保证其绿化美观效果的基础之上,所选植物所需养分应不与农作物所需养分进行竞争。

第二,科技示范区:该区域的绿化树种选择相对于农业生产区应更加多样化,综合考虑色彩化、香味化和美观化,考虑与农作物及农业设施的搭配,烘托农业设施的科技先进性,共同展示其科技性、趣味性及观赏性以吸引游客,并兼顾对园区绿化季相变化的考虑。

第三。娱乐休闲区:该区域的绿化规划可根据园区的主题,打造出不同意境的绿化景观效果。在游人活动较多的区域,需规划一定的开敞空间以保证游客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可考虑规划开阔的草坪,周围种植高大乔木以形成林荫效果。另外,该区域可考虑营建不同造型的花、果、菜和大花篮景观,从而展示园区的景观丰富度。

第四,管理服务区:该区域绿化设计较为多样化,既可以种植高大乔木并结合花灌木地被植物形成层次丰富多样化的景观效果,也可考虑种植较为低矮的小乔木并搭配彩叶树种,以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绿化景观效果。对于后勤管理,其周围可种植高大乔木进行遮挡。

2.3.3 道路设计及水体设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道路系统是连接园区各个功能分区的纽带,规划时应充分结合基地原有道路状况,有效与自然地形、地势高差相结合,以达到用地的合理规划布局。园区的道路系统不仅担负着景观序列的组织作用,还能突出园区的生态功能,如廊道效应。同时,还应考虑将园区的示范项目有效进行串联,便于游客的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水体设计可以分为生产用水体系设计及景观用水体系设计。生产用水,包括水渠、水沟,结合原有地形进行开挖和改造。景观用水,多为水池、河湖,周边可开发一定区域的垂钓区。农业生产区附近水系设计以满足农业生产主要功能,同时可兼顾水系的景观效果应兼顾生产及景观功能;娱乐休闲区可仅仅考虑规划景观用水。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整个水体规划设计需充分利用园区原有水体状况,并将园区的示范项目有效结合进行合理布局和改造。

2.3.4 景观游憩设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游憩规划设计主要包括游憩项目、游憩服务设施及游览线路的规划设计,与一般农业风景园的游憩规划设计比较相似,但各个项目更加突出于园区农业的“科技示范”主题。游憩项目的设置加重农业科普教育类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考虑规划建设农业科普展示长廊、农业技术培训教室等场所,开展农业科技的讲解与推广、传统农业文化的普及农事工具的识别,也可以考虑开发采摘、种植浇水、施肥等农业活动体验项目,从而实现游憩空间与科技示范有效组合与渗透。游憩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游览设施、餐饮设施、购物设施、住宿设施、管理设施及宣传设施,规划时其具体设施项目可参阅下表1所示。

农业科技示范园游览线路的规划,需围绕农业科技示范进行展开,将园区的科技示范项目有效合理规划在游览线路的周边,并形成主次合理、动静适宜的游览线路。在具体规划时,应结合园区基地原有现状条件,根据旅游项目在园区的布置,合理规划园区的游览线路,使得道路系统和水体系统有序结合,形成丰富并富有变化的游览线路,以增加游客的游览趣味性。

景区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项目推进为手段;坚持以“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统块管”为原则;遵循“休闲、生态、环保、科普”的设计理念,体现特色化、色彩化、人性化和整体化的景观效果,为迎创造一个整洁、美好的市容环境,为广大社区居民构建绿色温馨家园。

二、组织领导:

由街道分管主任和各职能科室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推进、督查和考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街道市政科,抽调专职得力人员具体负责项目推进工作。

三、时间节点:

(1)听取意见和优化设计方案阶段。年1月1日~年2月28日。将充分体现科普一条街的特色,突出宣传长廊和科普广场的整体效果,

(2)重点整治阶段。年3月1日~年9月30日。完成绿化整治、科普画廊、店招店牌整治、门责管理、人行道翻建、非机动车停放等。

(3)巩固提高阶段。年10月1日~年12月31日。为提升市光路的整体效果,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在完成市光路中段各项目后,逐步向市光路东西两段沿伸。

四、职责分工:

1、街道市政科作为组织实施单位,负责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

2、区绿化局负责对沿线色彩单调的绿化植被进行调整。

3、环卫所负责“门责管理”的具体落实和宣传工作。

4、环卫作业队负责增设统一垃圾箱工作。

5、区市容局负责协调工作区市政工程署有关工作。

三、工作重点:

1、科普画廊和橱窗布置整体整治和统一店招店牌工作。

2、增设花灌木、花境等植物色相和立体绿化。

3、科普广场增设绿化景点,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规范非机动车停放设施。

5、人行道翻建和增设隔离栏。

6、增设统一废物箱。

四、工作措施

1、突出重点,加强协调。对确定的十项重点项目和时间节点,由于涉及的部门和内容较多,对人行道翻建、绿化调整和整治等由区有关职能部门实施的项目,要加强协调,争分夺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高效运作,进一步抓好各项任务的推进工作。

2、全程跟踪、实时检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设计和施工,务求产生实效,落实专人进行“定点、定时、定人、定责”规范管理。

3、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对清理户外广告和规范店招店牌、中小道路保洁、绿化调整等事关社区居民群众的关注的整治项目,要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完善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

七、工作要求

1、周密组织,加强领导

建立每周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建设“一街一景”推进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共同商讨对策并明确落实责任。

2、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切实形成各方工作合力。各职能部门要明确分工,加强协调与配合,坚决杜绝推诿扯皮、不负责任、办事拖拉的现象,发挥自身优势,争取整治乱设摊的工作成效。

3、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按照工作计划的要求,逐项安排落实,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解决实际问题。每个阶段都要有重点,要扎实工作,敢于碰硬,抽调得力人员,齐心协力,力争通过整治,达到眼睛一亮的效果。

景区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江都水利枢纽景区;规划目标;现状;原则;规划设计

江苏省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地处扬州以东14 km的江都市区,位于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由4座大型电力排灌站和13座大中型水闸组成,工程浩大,历史悠久,既是江苏省江水北调的起点,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2001年被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具备走向旅游市场的基本条件。为更好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和发展旅游业,应该对风景区进行科学规划。

1景区规划目标

以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旅游为重点,以城市旅游发展为支撑,以建设aaa级国家旅游区为规划目标;以自然景观、舒适服务和丰富的感知体验为设计原则;保护和改造景观特色,提高景观的品质和品味,以满足公众对游憩神秘感、新鲜感、亲切感和归属感的期待;梳理水系、激活水系、改善水质、营造水景,利用水、堤、树、桥、房等景观要素,形成以生态为主题的休闲旅游滨水景观。

2景区现状

风景区建设在几个人工岛上,自成体系,环境质量较好,水体、空气、土壤基本没有污染。景区总占地面积160 hm2,绿地面积128.96 hm2,绿地率达80.6%,绿化率达86.6%,四面环水。景区内有丰富的植被以及河、山、林等自然景观,还有曲折多变的滨水岸线,站、闸等工程景观,同时拥有亭、台、楼、阁等人文景观。WwW.133229.COM较好的水源条件、优良的绿化基础,使景区建设具备良好的生态基础。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为人工景区,南水北调纪念牌以其壮观的雄姿屹立在江都一站北侧,让人感受到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二站北侧的江石溪纪念碑亭,是景区内的人文景观。三站极具特色的“三面红旗”建筑映射出历史的印痕。“万树丛中一点红”的明珠阁背山临水,一览江都城市全貌。园中园内环境优美,曲径通幽,巧夺天工。这些景观建筑都如珍珠般嵌立于碧水蓝天之间,颇具魅力。在现阶段,江都水利枢纽作为水利风景区存在的问题:一是风景区整体亲水性欠佳,缺少亲水性景点,没有很好地发挥临水的特色与优点;二是风景区的植被缺乏一定的秩序与层次,略显杂乱;三是各岛之间的景观功能分工不是很明确;四是建筑物整体风格有待协调。

3景区规划原则

3.1自然保护,生态保护

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对景区内的自然、人文资源必须保护在先,利用在后,防止水质、大气等方面的污染,防止水土流失,注重综合效益,以改善景区总体环境质量为根本,同时弘扬水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江都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东线的源头,水体质量不仅是整个景区的生命,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计。除去特定的亲水区,人工设施都尽量离开水岸线,以减少旅游活动对水体造成污染和干扰。

3.2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注重特色

将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相结合,提供良好的服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展以游览观光和科普教育为主的旅游观光活动,寓教于乐,增加旅游情趣,使公众自觉投入到保护环境中来[1-2]。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保证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环境建设、参观教育与休闲娱乐等多方面协调发展。依托周围城市,把环境建设与促进城市风貌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协调发展[3]。明确景区特色,结合南水北调源头工程的意义和江石溪碑亭等人文特点,因地因时制宜,综合整治。在发掘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内涵的同时,赋予时代气息。

4景区规划设计

4.1景区功能分区

根据景观建设需要,将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划分为水利风采区、南水北调区、健身雕塑区、近水楼台区、古典园林区、山林野趣区、休闲垂钓区、叠泉探幽区8个功能区,分别建设以爱国教育、科普教育、娱乐、运动、休闲为主题的项目。

4.2景区道路规划

道路不仅是交通的媒介,更是引导游憩活动开展和联系景区景点的纽带,更能使公众在路途中也能时刻感受到景区魅力的存在,所以进行旅途景观的塑造也很重要。道路类型主要包括主干道、支干道和游道。主干道为车行道采用沥青材料,支干道和游道选用自然材料进行铺设,在临水和架空于水面的区域采用木质栈道式,在不妨碍植物自由生长的情况下,有效地规划游人路线,良好的弹性设计使公众获得愉悦的亲水体验。

4.3景区空间的规划

尽管空间只有2种类型:旷空间和奥空间,即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但是空间的形式、质地和组合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空间,公众也就具有了各种各样的空间感受。利用疏林、密林、草地、水域、栈台等形式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质感,时而疏、时而密、时而狭小、时而宽阔,给人以丰富的空间变换体验。

4.4景区设施规划

完善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为景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建设接待中心、迎宾馆、园中园、园中园西园、芒稻茶社、园林式公厕等服务设施,提供便利优质服务。建设景观廊、景观亭等景观设施,使游人即使是在阴雨绵绵或烈日炎炎的情况下也能安然享受别致的美景。建设路灯、园椅、踏步、挡土墙、驳岸、果壳箱、指路牌、汀步、小桥等风景设施,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4]。

4.5景区游憩规划

江都水利枢纽以工程景观为主,集中体现祖国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江石溪纪念碑亭则是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教育园地,游人可以从中感受到水利工程的浩大和历史人物的革命精神,接受科普教育和爱国教育。在游览中可以亲近花草和飞鸟虫鱼,充分接触水体。

4.6景区艺术规划

统一的基调是景区规划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整个景区的建筑风格要协调一致,运用乡土元素以增加景区的艺术品质和游人对当地文化特色的认同。零星的小品均应统一设计,做到制作规范、功能合理、式样美观,并与环境协调。

4.7景区植被规划

在保护景区内现有植被的生态平衡和保护原有的古树名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植物种类,根据生态结构布置景观层次。加强水岸植物的种植和造景,以净化水质和增加景区自然古朴的特色。设计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力求体现意境上的诗情画意、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配置上的艺术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风格上的地方性[5]。

5参考文献

[1] 谢维东.东山岛风动石景区绿化景观现状及规划对策探析[j].福建热作科技,2008,33(2):42-45.

[2] 李晓文,肖笃宁,胡远满.辽东湾滨海湿地景观规划预案分析与评价[j].生态学报,2002,22(2):224-232.

[3] 王晓丽,师庆东.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探讨——以喀纳斯为例[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7,30(1):3-6.

景区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河涌类;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探析;广东萝岗

萝岗区位于广州市东部,与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增城市和从化市五个行政区交界,与东莞市和广州市的番禺区隔江相望,是广州城市发展“东进”战略,发挥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项目区域。项目区地处广州市萝岗区境内,北面是开萝大道,南面是开创大道,西面是萝平路,临近狮子山、科学城中学、香雪小学、科技馆等,东面是香雪八路,临近麒麟山、玉岩中学、科技人员公寓等。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14.4hm2,其中湿地面积3.6hm2。

1湿地资源概况

1.1湿地面积通过实地调查,萝岗湿地公园总面积14.4hm2,湿地面积3.6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25%,全部为河流湿地,其中永久性河流即南岗河3.3hm2,洪泛平原湿地0.3hm2,包括河漫滩、河心洲等。1.2湿地景观资源湿地公园所在区段位于萝岗文化教育园区(简称文教园),文教园位于萝岗中心区东部,西以北二环高速公路为界,东至香雪公园,西北至狮子山、麒麟山山脚,东北至香雪路;西南至开塑大道,东南至荔红路(启学路)。规划范围呈一东西走向的狭长带状区域,东西向长约4.1km,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2.25km2。

2湿地公园场地基础设施现状

湿地公园位于南岗河文教园区段河道景观带,大部分区域地势较为平缓,临南岗河两侧高差较大,原设计已采用台阶、平台等进行过渡,形成了或登高远眺,或凭栏近观,或临水而依的各个景观空间。根据人流分布和使用功能,园区设置了四个主要人行入口广场,同时,还分布了香雪台、朗朗林、知鱼台等景点,以及亲水木栈道、临水平台等游览设施,通过3m的主园路和2m的次园路将各个景观空间串联起来。园区内有公厕两座,管理房一座,总体设施基本满足场地需求。场地现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地处南岗河附近,较为潮湿,绝大部分木平台和临水栏杆已破损严重,亟需维护或更换;园区内部分灯具、排水沟盖板、垃圾桶等基础设施破损严重,也需增补该部分设施;建筑、构架等外墙和木桁架等部分破损,也需重新修补上漆。园区内大部分植物生长良好,绿化率高,然而部分临水区域地被和水生植物由于日常疏于维护,生长过于旺盛,遮蔽了临水岸边的观赏视线。同时,由于河道淤塞严重,部分位置已与岸边绿道标高齐平,亟需进行河道清淤处理。

3总体规划与布局

3.1定位

根据萝岗湿地公园的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性质是以保护和恢复萝岗区南岗河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以适度开展湿地体验展示和科普宣教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别具文化教育特色、生态型、公益性”为主题定位的小型城区湿地公园。

3.2功能分区

根据萝岗湿地公园资源条件和建设目标,将湿地公园区划为4个功能区。

3.2.1湿地保育区

该区位于公园北侧,面积3.7hm2,占总面积的25.7%。河道两侧护坡为2005年对广州市南岗河整治时,由广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修建,现状为自然草皮护坡,坡脚种植合果芋、芦苇等水生植物自然过渡,两岸总长度为710m。该区域植物生长茂密,植物群落自然分布,人为干扰性小,具有相对明显的湿地生态特征,适合作为湿地生物的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并通过湿地植物和动物生境的营造,适当进行湿地生态恢复。

3.2.2科普宣教区

该区位于湿地公园中部,西面是科学城中学和香雪小学,北边接湿地保育区,面积1.7hm2,占总面积的11.8%。包括勤径阶梯、墨趣广场、曲桥跌水等景点,具有湿地绿化、亲水平台、跌级水阶、景观水车、生态蓄水池、大型跌水假山石等各种类型的亲水景观,可作为展示湿地生态特征、水质净化等景观展示的区域。通过营造乡土水生和沼生湿地植物,建立不同种类的湿地植物展示区,通过湿地宣教长廊和科普宣称牌,向大众展示典型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景观及湿地文化,宣传湿地的有关知识,形成集湿地植物认知、湿地文化展示和生态文明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湿地科普宣教区[1]。

3.2.3管理服务区

该区位于湿地公园的中下部,紧临香雪大道,毗邻合理利用区,面积0.6hm2,占总面积的4.2%。区内具有两个场地宽阔的入口广场、停车场、厕所、休闲廊架、活动小卖部等服务设施,可供市民和游客进行休憩、餐饮、停车、集散等活动;同时,还有一处管理用房可作为管理机构开展行政管理的场所。在湿地公园现有管理服务设施的基础上,针对场地性质,对满足管理服务条件的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湿地公园所要求具备的公园入口标识、平面布置图等内容,建立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2]。根据需要配置相应的管理人员,以维持管理机构的日常运营,同时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良好的管理服务功能。

3.2.4合理利用区

该区位于湿地公园的南部,连接其他三个区域,面积8.4hm2,占总面积的58.3%。包括读书平台、竹篮翠影、镜桥、木栈道、临水平台等景点,由于环境较为潮湿,日久失修,绝大部分木平台和临水栏杆已破损严重,部分灯具、排水沟盖板、垃圾桶等基础设施破损严重,建筑、构架等外墙和木桁架等部分破损;部分临水区域地被和水生植物由于日常疏于维护,生长过于旺盛,遮蔽了临水岸边的观赏视线。在现有良好的景观条件下,通过对已有基础设施进行修葺和维护,对满足湿地建设条件的园区内河道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游览标识系统,以现有的湿地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为基础,以市场和游客需求为导向,以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丰富整个湿地公园的旅游产品,从而提升整个湿地公园的游览品味。

4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

4.1资源保护规划

4.1.1南岗河污染源管控

第一,对于人口密集的村落,建设厌氧稳定塘和用以脱磷脱氮的人工湿地系统,经集中处理后排入河涌。第二,在小村落采用竖流式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之后经天然河漫滩型湿地流入入河涌道。第三,将萝岗湿地公园内生活、工业等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截污收集系统进行集中处理,从源头上阻断湿地水环境的污染问题。进行结构性减排,调整产业结构,把污染负荷降下来,并完善湿地周边污水管网及污水收集系统。第四,入河涌边缘污染控制带建设与污染削减。第五,针对河涌两岸路面产生的农业、雨水径流等面源污染问题,设置植被缓冲带、生态护岸、湖滨缓冲地带等措施促进雨水下,阻截污染物,净化水体,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

4.1.2河涌水质改善

第一,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安排或调控水闸,科学配水,增加水网水文循环的连通性,加速水体置换周期[3]。第二,组织专门的队伍定期对南岗河水域及其周边区域的废弃物进行清理和集中处理,并对部分水域进行清淤处理,减少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保持良好的水体景观和良好的水质。第三,为减少外源固体污染物直接进入南岗河水域,规划在南岗河汇水口处设置截污网拦截污染物,并组织专门人员对这些固体废弃物进行定期清理,运出湿地公园外进行集中处理。

4.2生境恢复规划

4.2.1恢复河涌水陆边界自然属性

逐步恢复河涌水陆边界的自然生态属性。水陆的交付作用使河涌水陆边界成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最为活跃的区域,具备了净化水质、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规划对河涌水陆边界自然属性进行恢复。第一,恢复河涌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间水分、营养元素、能量的运行与交流[4]。第二,恢复或重建微地形,将河涌驳岸由刚性驳岸恢复为自然驳岸,进而恢复其水文情势。第三,河道清淤改造。南岗河(萝岗区范围)总长度约17.2km,原河道淤塞十分严重,堤岸防洪标准很低,已不能满足萝岗区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在确保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需对河涌进行定期机械底泥疏浚,恢复自然水系和湿地植被。其次,可以探索采用生物酶技术进行原位生态清淤,确保清淤后的水质改善恢复。

4.2.2湿地生境构建

南岗河为人工构建的湿地河流,同时也是规划区重要的城市河流湿地景观,兼有科教、游憩等重要功能。因此,应通过湿地生境构建,完善其生态服务功能。首先,根据南岗河水文和空间结构特征,构建浅水滩涂等各种生境,并为鸟类、两栖爬行类提供栖息生境;其次,根据南岗河沿线的河流地形走势,可在河流广阔地带构建人工水生植物浮岛,如种植花叶香蒲、花叶芦苇、菖蒲、水葱、美人蕉、莼菜、纸莎草、千屈菜、再力花、灯心草等,利用丛植、片植和散置方式招引鸟类栖息;通过湿地生境构建和关键物种招引,逐步形成结构完整、功能发挥正常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

5主要建设内容

5.1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5.1.1河道清淤疏浚改造

湿地公园内南岗河河道淤积较严重,部分位置已与岸边绿道标高齐平,因此需对整段河道进行清淤,清淤前须做好导流防洪措施。因受客观因素限制淤泥量无法准确计算,经现场踏勘目测预估,需要清理河道原有水坝以北平均淤泥厚度为1m,河道原有水坝以南平均淤泥厚度为0.5m,淤泥开挖采用1.5m3抓斗式挖泥船挖泥。同时由于本地段公路路面与河道间高差较大,需将挖泥船上淤泥进行机械二次转运,集中由运泥车运往集中倾倒区域。

5.1.2沿岸植被升级改造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模式的设计,必须依据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遵循湿地植物的生态特性及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模拟相同地带湿地植物群落,形成多样化的小生境,为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衍场所,招引各种昆虫、鸟类和鱼类等动物前来栖息,形成完善的食物链,以保障湿地生态系统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持续稳定发展、最终实现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对湿地公园中水深为0.9~2.5m的深水区水域,植物配置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主要考虑湿地净化污水作用和自净能力。植物配置以沉水植物+部分漂浮植物为主,如金鱼藻、浮萍、凤眼莲等;水深为0.3~0.9m的浅水区水域,植物配置时以叶形宽大的睡莲科、泽泻科、天南星科的挺水和浮水植物为主,一般采用睡莲群落、荇菜群落、千屈菜群落或多种水生植物群落组合式。为了形成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给湿地生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多数选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的配置模式,可选用荷花、睡莲、慈姑、泽泻、芡实等。在水深0.3m水域和陆地或沼泽地过渡地带,可配置以线性叶为主的禾本科、莎草科和灯心草科等湿生高草丛和部分挺水植物,如香蒲、菖蒲、水葱、美人蕉、莼菜、纸莎草、千屈菜、再力花等,利用丛植、片植和散置方式,点缀于水边,具有倒影入水、疏落有致的景象[5]。

5.2科普宣教基地建设工程

第一,利用公园现有管理房以及休闲廊架等作为湿地科普教育宣传场所,设置室内科普展览室和室外科普教育长廊。在室内科普展览室内,采用现代信息化媒体为平台演示,传播湿地科普知识。在室外科普教育长廊中,以湿地恢复现场、现场讲座、宣讲、图片展览等进行湿地植物、动物、鱼类、鸟类等形式多样的宣讲介绍形式面对大众。第二,在植物种植方面,设置种植试验区、植物生长观测区、水生动植物观察区,一方面能为湿地生态研究机构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也让参观者实地感受到湿地景观,通过切身参与,增长相关湿地生态知识。第三,结合园区标识系统设置户外科普宣传栏,湿地各类标识牌等,通过标识牌进行湿地解说和植物科普标牌,大大提升了公园湿地科普宣教解说系统功能。同时利用现代网络二维码的宣传速度快、普及范围广、成本低的优势,在园区标识牌上设计制作“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接收湿地公园简介、植物、动物、鸟类等生物多样性的科普知识,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教育活动。第四,通过不定期制作和印发宣传册,组建湿地环境教育管理、讲解员、志愿者等队伍普及湿地生态知识。

6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萝岗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分析[6],希望可以对今后河涌类小型城区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希望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可成为城区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建设的一块试验田,以及推广和展示湿地生态旅游文化的一张名片,为城区未来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英,刘海燕,汪建文,邹天才.城市化发展中湿地公园功能与规划建设的研究[J].贵州科学,2013,(06):85-87+96.

[2]于全英,万美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特点研究[J].农学学报,2013,(11):34-36+78.

[3]张金生,盛江,郭立伟,付燕,曹宇.大庆市龙凤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规划师,2012,(05):68-75.

[4]尹勇,范俊芳,林继华.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初探[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44-45.

景区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另外坝后区域整体交通路网设施不合理,余留地形土方杂乱,景观设施匮乏,难以达到生态风景旅游的目的。右坝肩功能空间难以体现本土文化特色气息。

2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2.1规划原则

2.1.1统筹兼顾,整体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应当做到对景区进行总体分析,考虑景区的近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把握各种有关因素,统筹兼顾。从景观规划的角度对景区进行总体规划,综合分析景区的各种景观资源,划定景观的布局[1]。

2.1.2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王圪堵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不仅提升陕北水资源容量,同时也作为旅游观光场所。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满足人们的观赏和参与需要,因地制宜地安排不同的景观,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巧妙地安排相应的建筑、广场、小品等,使景观呈现多样化;种植乡土植物,并进行自然式的配置,营造良好、生态的植物群落。[1]

2.2以大坝为核心的王圪堵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

陕北榆林地处戈壁沙漠之上,干旱少雨,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力求结合陕北毛乌素沙漠地域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大坝为中心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搭建水陆交融的绿色构架。同时依托水库附近的无定河湿地、古长城遗址、臭柏自然保护区以及丰富的沙生植物等旅游资源,统筹考虑,形成以王圪堵水利风景区为主体的综合性陕北地区城市后花园。设计中通过把大坝上游水面与大坝下游花田、花海与湿地有机结合,提高了水库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同时还可以把水利工程与水利旅游资源高度契合下的壮丽大坝展现给四面八方的游客,树立陕北水利风景区的新品牌,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可识别性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范围为坝址区征地范围内的右坝肩平台、坝体下游坝后区域及左坝肩平台,共计面积约614亩。

2.2.1坝后景观设计

坝后区域是以大坝反滤体开阔区域的湿地设计、坝后电站、泄洪洞明渠和溢洪道建筑物之间空留的绿地设计。坝后景观可定位为花田花海区、科普教育区、坝后湿地区。花田花海区位于溢洪道与坝体之间,以植物种植设计为主。通过设计不同时令,不同种类的观赏类灌木及地被,形成一片流动的景观色带。为更好的增进游客的体验观赏,花海之中布设休闲景观步道,沿途设计景观观赏平台,供给游客观赏休憩活动。科普教育区位于坝后电站与坝后反滤排水渠之间,利用不同的景观设施小品,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水文化学习与探索体验。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并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畜牧为天下饶”,为还原这种古牧人文特色,故位于电厂路西侧的绿地,布置设计数十个大小不一的特色蒙古包,搭配塞上独有的畜牧植被景观,并在其间点缀数组牧畜景观小品,使整个科普教育区域更加生动。坝后湿地区是坝后景观设计的亮点,由于坝体施工完成后,坝后返滤水位较高,自然的形成上百平米清澈的水域,因此景观设计合理利用水域资源,在保证不影响坝体稳定性的情况下,扩大坝后返滤体水域面积,并设置水深0.5m~1m之间的坝后湿地体验区,并在水面之上布置生态防腐木步道及景观亭等,另外根据原有地势地貌,湿地中间设置生态小岛,岛上设置环形交通步道,区域划分为生态观鸟区及沙滩休憩区,另外水域搭配不同时令的浅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等,生态中心岛及其他微地形上搭配栽植不同的乔木、灌木、地被等,目的为游人提供一个学习自然生态湿地系统的场所,更是重新改善了坝后整体生态环境,提高坝后风景资源标准。

2.2.2右坝肩景观设计

右坝肩区域主要以库区管理站为主的办公区绿化及坝址区入口空间。右坝肩景观设计旨在彰显坝址区主入口景观特色及宣传水利文化教育为主,因此设计首先结合原有办公楼,在其西侧新建一座水文化展览馆,同时利用展览馆与西侧道路之间的空间,创建一个符合迎宾主题的入口广场,在广场南北两侧分别列植高大乔木,种植落叶国槐与常绿雪松丰富景观空间层次,广场正中间设置一处景观喷泉形成流动的水景,同时广场铺装融合水文化元素的特色砖雕铺设,使整个广场更加赋予人文特色,同时对坝头两侧绿地进行景观绿化及增设游人休憩设置,方便游客对库区景观游览观光。为更好的加强对库区综合管理,右坝肩坝头新设立一座石牌坊,增设标识字体,使景观空间上也显得具有文化气息。

2.2.3左坝肩景观设计

左坝肩的地势较为平坦,区域主要是以高程1054m及1079m平台上观光游览的景观设计。在左坝肩1054平台设置百人码头,为游客提供一个对库区水域风光观赏、游览的入口平台节点,同时增设对水域无污染的水上游乐设施,在保证库区安全生产的同时,也能够为后期旅游开发提供一大景观亮点。1079m平台是整个坝址区地势最高的地方,设计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梳理平整,于坝头1054m平台布置8m宽踏步拾级而上,两侧附以石材栏杆,直至1079m平台中心广场,仿佛对坝体的整体延伸;中心广场面积约合3500m2,以中轴对称的布置方式设计,位于广场中心新建一座高达26m的观光塔,使其不仅能够成为游客俯览整个库区的绝佳位置,同时也要成为整个坝址区地标性建筑物,另外广场两侧列植高大乔木,配置坐凳使游客更好的休憩活动,考虑长远开发利用,前期布设交通路网及观光停车场,其他附属绿地也栽植乡土经济树种,在形成观光交流活动空间的同时,也打造一处具有乡土民俗文化的景观空间。

3思考与建议

3.1水利风景区景观规划应与水利工程规划同步进行

当前的规划设计工作往往采用后置式开发模式,大多数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尚没有纳入水利工程整体规划建设之中,这两个阶段建设的脱节,不利于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两者不能统一起来,前期工程建设不能为后期的旅游设施所利用,势必增加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困难,造成投入资金的增加,提高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成本。再如,水利工程主要考虑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生态保护性等因素,而对景区所要求的景观可观赏性、环境协调性、设施舒适性、人性化要求等因素考虑较少,限制了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发展空间。故风景区景观规划应与水利工程规划同步进行。

3.2充分认识并重视突出大坝可识别性的必要性

大坝以其大体量、大跨度的视觉震撼及其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易成为自然环境中的地标。作为一个景观符号,它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大坝又可以成为识别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观资源和窗口,故突出大坝的可识别性乃是十分必要的。当今以大坝为中心发展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已经成为现代枢纽工程实践民生水利新理念的切入点。外的胡佛大坝、葛兰峡谷大坝及韦尔扎斯大坝风景区等,旨在使大坝成为水利风景区而不同于风景名胜区的标志。

3.3设计必须契合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需要

在大坝建设过程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如何修复和保护,是当前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水利必须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注重功能导向的同时,更应重视工程区域的环境建设,重视乡土人文、艺术品味及自然环境与诸景观之间的协调关系。这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必须遵循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契合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理念,首先突出以人为本、重在保护的原则,以大坝为核心,对大坝周围环境及其流域的生态系统进行妥善的保护。景区规划设计中尽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增加山体护坡表皮绿化,既绿化美化环境,又减少了滑坡几率;尽可能利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的材料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土材料的潜力,保留地域乡土景观元素。同时多方面坚持统筹兼顾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完善各类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现代水利多种经营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3.4竭力让大坝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示平台

大坝是人类改造与适应自然的结果,是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集中展示了人类治水的智慧、思想、技术水平和工程能力。王圪堵景区规划旨在积极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以水资源保护和水文化传播为根本,力求挖掘周边区域浓厚的历史文化风俗,以大坝、枢纽为核心,规划设计了左坝肩观光区、坝后湿地体验区、右坝肩水文化科普区,力图打造一个集水利生态、休闲养生、游览观光、水上游乐、科普教育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让大坝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示平台。

4结论

王圪堵水利风景区的景观设计,坚持将大坝作为核心标识,把水文化建设融入水利建设发展之中,注重从景观资源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设计中将陕北文化元素、沙漠景观元素一并融入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中,既提升了水利风景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味,又展现出了现代治水兴水的文化魅力,被誉为库坝区景观设计理念的新进步。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