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集合5篇}

知识的海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97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0分钟。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是我们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切入点,家园合作是我们做好衔接工作的有效途径。我们将以新教材为主要教育内容并适当搞好教学补充,以确保教育措施、方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其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幼儿入学的心理准备

首先,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这对幼儿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分桌区域型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组织幼儿到小学去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回园后我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指导。在园创设小学一日流程表提示幼儿生活意识。

再次,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因此,培养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十分重要。班级加强了值日生的责任意识。

最后,加强纪律教育。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心理准备方面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班内每周评选优秀小榜样。

二、幼儿入学的知识准备。

重点做好三个衔接。

1、注意水平的衔接。

幼儿阶段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小学生上课时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即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把注意指向教师。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水平。教师要慢慢减少教学活动的游戏成分,逐渐把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为有意注意。可通过教师的要求,活动的规则,幼儿间的竞争来实现。

2、思维能力的衔接。

学习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活动,学习成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为幼儿入学作准备,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思维能力的准备,即学习活动中不仅有感知、记忆的过程,更要有归纳、概括、推理活动的参与。从"拉动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精心策划教学活动,因为大班幼儿思维异常活跃,好奇心强,教学的内容要有适度的挑战性。

3、知识点的衔接。

在大班要不要教幼儿学习小学知识?教师应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愿望,把握分寸。如:语言课上和幼儿玩一些口语化的、感受四声的语音游戏,根据每天学习的拼音进行组词游戏,拼拼读读锻炼幼儿的发音。根据汉字、字母、数字的基本笔画进行前书写练习。幼儿上学后如果掌握一些零星的知识,上学后容易引起认知共鸣,产生强烈的上学愿望。

做好以上三方面的幼小衔接,教师要当作重要任务,认真对待完成。

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

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教育就不成合力,教育就难以真正影响和实施。因此,为增加"衔接"工作的实效性,做好家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3月底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从而让大班的家长们能够初步了解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入小学前的各种准备工作,除了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各种准备,并能够让这些家长有针对性的为自己的孩子进行各种有目的性的训练和培养。

2、利用家园共育栏目,向家长们宣传和沟通本班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并向家长们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这样做的目的,一可以培养幼儿做事的效率性,为入小学的学习提供在时间上的保证;二可以培养幼儿责任性,使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能够坚持有始有终,以防出现在学习上的虎头蛇尾。

3、利用家长来园接送幼儿、电话交谈、家访、QQ留言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使家长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家园能更进一步的配合,相互理解和支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四、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

1、改变以往的一些习惯做法,4月份带幼儿去小学观摩,从单一的观摩小学的教学活动,可以涵盖到观摩小学的各种活动、环境布置、校舍面貌等,从而进一步的激发幼儿向往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更进一步的培养幼儿入小学的兴趣。

2、通过创设班级主题环境用图片、资料、电教等各种教育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入小学后的学习与生活。

3、注意对大班幼儿在书写,阅读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培养;适时调整大班幼儿的生活作息时间表,使幼儿能够逐步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的节奏。

4、认真做好幼小衔接各项工作的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整理幼儿档案,收集幼儿在园资料,做好离园毕业的资料。

五.毕业活动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0-0064-02

通过对部分关于幼小衔接文献的梳理,发现对于教师和家长的观点研究比较多,而忽视了幼儿眼中的小学,忽视了对过渡过程中的幼儿自身体验的关注。由此可见,要解决幼小衔接问题还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本文研究了幼小衔接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问题

事实上,目前大部分幼儿园都注意到了幼小衔接问题,也都采取了幼小衔接措施,但是措施的合理与否他们就不会太斟酌了。所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就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1. 教学内容小学化倾向

我发现现在大部分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措施的“精髓”就是小学化。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小学化。活动设计的与幼儿活动脱轨,像小学课程一样以学习知识为主,形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其次是教学方法小学化。有少数幼儿教师会以谈话法、练习法为主要形式进行活动,有的还会留“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完成。第三是课时时长小学化。一些幼儿园都有逐步延长课时时间的趋势,逐渐向小学的一节课40分钟靠拢,甚至有的幼儿教师已把活动时间延长至30分钟~40分钟,不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参与活动,尤其是体能课。第四是教学评价小学化。部分幼儿教师在期末总评时会以技能和知识考核为主要参考成绩,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测试都是匆匆而过甚至是忽略的。

2. 教学内容片面化

虽然目前的幼儿园都在着力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但是他们的部分衔接措施不够科学也是不够全面完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为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就强调幼儿园应开展多样性的活动,重视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全面性和生活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事实上,有些幼儿园严重忽略了这一指导纲要,在德、智、体、美四育中,尤其重视“智”的衔接,而忽视了幼儿综合能力的衔接,特别忽视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这样会使幼儿的成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摧残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3. 幼小合作形式化

目前绝大部分的幼儿园都已经认识到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我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但是,各个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大部分都是象征性、形式化的,都是在准备环境和外在条件上做文章。这些改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都被无限缩小乃至忽略了。例如我看到一些幼儿园会组织大班幼儿去参观小学,有的幼儿园还会请小学生回园做客并和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交流经验,让大班幼儿对小学生活不再那么陌生,然而这些做法确实是有必要的, 但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很多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在幼儿三四岁刚入园时就应加以培养而不是在最后将要进入小学才进行强化训练,这部分幼儿园忽视了日积月累,反而急于求成,会使得幼儿心理难以一下子接受要上小学的现实,心理难以适应,出现对幼儿园的依恋、对小学的恐惧,这样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会使幼儿对以后入学后的学习产生畏惧情绪。

综上所述,我们在幼小衔接这个问题上常常忽略自身的体验,也忽略了儿童非智力因素在其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过度重视学习成绩和分数的作用。那么,面对如此的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二、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对策

要对幼儿循序渐进地进行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系统的适应性教育,来促进他们全方位的发展。

1. 要加强与家庭、小学和社会的沟通联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特别重视家园合作,所以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家园联系册、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途径吸引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幼儿园要和家长保持联系,定期进行交流和交换育儿知识,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保持家园合作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幼儿教师也要和小学教师保持联系,定期进行交流,如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等,双方互相了解学习,做好大班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的熟悉了解工作,以便小学教师全面系统地了解幼儿。幼儿园还要加强和社区的交流合作,定期进行宣传活动,普及幼小衔接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全社会共同配合,做好幼儿的衔接工作。

2. 要开展人事交流、教师岗位培训

我了解到,目前我国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岗位知识培训是分开进行的,其实,这就导致了双方对对方工作都缺乏了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合作交流,不再仅仅只是采取观摩的方法让教师了解不同机构的教育,而要鼓励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合作,组成团队,一起设计课程,进行教学互换,让小学教师到幼儿园里任教,幼儿园教师到小学去任教,让双方教师围绕共同主题定期交流研讨。这种长时间的、深度的合作可以促进两种机构文化的理解和融合。这种将幼儿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共同培训的方法,能够让其双方互相更加了解,有助于他们在自己的课程设计中衔接得当,消除幼儿的陌生感,从而解决幼小衔接中的一些问题,也可提高师资的整体素质。

3. 要注重教师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素养会直接影响到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幼儿各方能的发展水平。所以,教师注重自我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让教师充分了解了幼小衔接问题,加深了教师对过渡期幼儿发展水平的认识,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才能循序渐进地顺利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所以,作为教师,要定期进行自我学习和岗位培训,主动学习幼小衔接意义和标准,全方位地提升教育素养,切实做好自身的教育工作和幼儿的衔接工作。

4. 要重新划分学前和初等教育学制

许多发达国家会通过重新划分学制以及设置预备学校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把学前教育机构划分为幼儿园、幼儿班和附设于初等教育中的预备班,它们都招收5岁以前的幼儿。而初等教育又分为两个层次:幼儿学校招收5岁~7岁的儿童,小学招收7岁~11岁的儿童。他们的关系建立在共同协商和合作的基础上,相互以伙伴相待。这种细致地划分学制、合作性的教育行政,以合作为基础,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推动和协助作用。

5. 要政府制定相关法令政策

为了保障幼小衔接措施的顺利实施,我国应该颁布法令、政策予以保障,把保障所有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作为首要目的。首先,法令、政策的颁布可以向低收入家庭幼儿提供健康、教育、营养、社会和其他服务,促进幼儿的发展及学校准备,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其次,为使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既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又反映出它们之间良好的过渡性,可以通过法令、政策将初等教育的儿童划分阶段,其目的是有效防止重复学习,使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得以更好地衔接。最后,还可以通过法令、政策保障学前教育机构与地方小学课程的连贯性,强调幼儿在入园前、入园后及进入小学后学习要具有连续性,防止幼儿园教学的小学化倾向。

三、结束语

总之,幼小衔接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在小学中适应性的发展,还会影响幼儿整个教育进程。原国家教委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科研项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历时5年,于1995年完成。原国家教委于同年发文向全国推广此项研究成果,但直到今天,幼小衔接问题依旧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我们一己之力,也不能急于求成,这需要幼儿园、小学、教师、家长以及政府国家乃至全社会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各方面联合起来,才能使幼小衔接衔接问题得以逐步解决,从而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地实现过渡。

参考文献:

[1]杨宗琴.衔接切莫过了头[J].早期教育,2000(02).

[2]栾萍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09).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课程;衔接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15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68-03

一、“幼小衔接”课程的意义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是学前期与学龄期两个相近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相互连接,是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时期。幼小衔接课程的设置应该满足这两个阶段的特征,必须具备连接性和连贯性等特点。促进每一个幼儿有创造性地发展,是“幼小衔接”教育的根本所在,适合的课程内容和孩子喜欢并且愿意接受的课程实施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制定有学期课程计划、月课程计划、周课程计划,计划里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指导方法,可以促进教师更严格地、更准确地、更有计划地进行“幼小衔接”的工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遇到的问题是:一、教师预先设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进度、重点等与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况大相径庭。二、教师所讲解的课程内容是幼儿不喜欢或者不感兴趣的内容,而幼儿喜欢或有兴趣的东西却没有被选进计划的教学内容之中。这样,教学过程可能就会成为教师展示课程计划的过程,成为注重怎样方便教师的“教”,而不是幼儿的“学”的过程。因为教师会努力地用尽办法去吸引住幼儿,这种引导可能就忽视或排斥幼儿所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和充满创造性的想法。这样教师在这节活动中所扮演的就是标准的课程使用者的角色,教育活动只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课程内容和活动程序进行,并不根据幼儿的反应来灵活地采取策略。如果真正从幼儿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角度去考虑的话,教师本来就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和伙伴的角度与幼儿进行平等的对话和相互的沟通,在双方的沟通中自然而然产生新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从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但要做到以上这些,教师一定要有相当成熟的课堂反应能力和教学机制。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在课程上有明显的不同,让幼儿很好地适应两者之间知识的衔接,才能促进幼儿在将来学习道路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提高教育的质量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幼小衔接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小衔接课程中仍然存在着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以下是笔者根据实践情况和调查研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课程目标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受教学目标制约的。在幼小衔接课程中,更是尤为重要。经过调查与思考,以下是笔者对教学目标在某些方面的一些看法:

1.课程目标不明确

1999年10月,我国开始实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无疑是给幼儿园与幼小衔接的问题提供了指路的明灯。但是,经过了15年的时间,这个纲要里面的一些内容似乎并没有与时俱进,在有些方面的目标似乎不是很明确,这让幼小衔接的工作由于目标的模糊变得很难把握尺度。

2.课程目标忽视了幼儿的情感目标

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是最需要情感的发展的,而并不是智力的培养。提早学习知识,强行塞给孩子这阶段并不需要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会让孩子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力感,最终丧失信心,这对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3.家长的不合理期望

在“幼小衔接”的教育中,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变成了家长的期望。由于盲从的心态和攀比心理作祟,导致了幼儿园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教育。为了经济利益,为了迎合家长的各种心理,幼儿园在半圆理念上,原本的适龄教育被逐渐冷落甚至是放弃了,许许多多的超前课程被更多的幼儿园所采纳,比如识字,拼音,数学等科目的超前学习,为超前教育广开“绿灯”。家长们只看幼儿在识字,拼音,计算上的能力来评定一个幼儿是否优秀,完全不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身体的协调性以及小肌肉群等的发展情况,

(二)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方面,究竟设置什么内容才合理一直是幼小衔接问题讨论的中心内容。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内容与小学的课程内容重复

此阶段课程以小学教材为主要参考,使得幼儿在进入小学一年级以后,对已经学过的知识不再重视,导致对知识的注意力下降,这是学习兴趣降低的表现。这样时间过长,会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进而导致成绩下滑,成绩得不到提高,家长们就会着急,并且让孩子进行盲目的、没有目的性的补习。这样就肯定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2.课程内容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与年龄的特征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征的。例如四岁的幼儿可以理解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后就变成了两个苹果,却对1+1=2的算式是认识不明确的。但是幼儿到了五岁,就很容易可以知道1+1=2的算式,并且能准确地理解算式的概念,而不用去用任何事物去引导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就是这一阶段本身存在的阶段特性所决定的。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在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每一阶段的发展也都蕴含了上一阶段的特点。都是由上一阶段的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准备层层积淀,从而量变产生的质变。成人从不会去考虑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心理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实际的课程与幼儿理想活动的活动之间的断层问题就由此产生了。

(三)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过程

在幼小衔接阶段的课程实施中,很多办学机构将教室的环境创设成小学的教室,并且延长上课的时间,由一节30分钟延长到40分钟甚至45分钟,增加课程的数量,不顾及幼儿的注意力和疲劳程度随意加设课程,减少游戏的时间,让课堂几乎完全的变成小学化模式等等。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教育者想通过环境去影响幼儿的注意力,通过环境使幼儿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没有足够的成熟发展,就没有真正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通过改变环境而有相应的变化。

(四)幼小衔接阶段的评价方式

课程建设之中的重要部分是课程评价。在幼儿园或者校带学前班中,除了量化评价外,幼儿自身也是很重要的评价主体,但是却很少被重视。而在小学,自我评价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对减少的,量化评价成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在这个阶段,由于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上都有变化,教师往往直接忽视性质评价。

三、幼小衔接课程应该如何衔接

(一)幼小衔接课程中的课程目标

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这个时期,不易于有太多的目标,目标定的过高或过多,以“跳一跳就能达到”为宜。在教师准备课程内容时,通常希望把课程的内容准备的丰富,内容广泛,有很强的知识性。但是,却不会注意到这些课程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或者是否可以通过本节课,让幼儿达到课程目标所设定的标准和期望。课程目标定的太多,幼儿未必会通过本节课程完成这些目标。课程目标定得太高,幼儿也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无论如何,过高的目标都是不适合幼儿能力发展的。

另外,课程目标的制定也很容易忽视情感的培养。有一则报道,一位8岁的小男孩,因为没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跳楼自杀。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情形?男孩的轻生,是不是就因为没有情感目标的培养而造成的?或许他就是在幼小衔接的阶段,父母或者师长在平时经常强调学习,强调知识,而不去关心他内心的世界,才造成这样的惨剧。由此可见,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情感目标通常都不在课程目标的考虑范围之内。或许是情感目标不是单独的每一节或者几节教学就能达到的,从而导致了情感目标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个目标却恰恰是需要日积月累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的。

(二)幼小衔接课程中的课程内容

这个时期的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发现和探索。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考虑他们的认知规律,又要考虑他们即将面临的小学生活。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有时会出现教师准备的内容不是幼儿喜欢或者不能引起幼儿兴趣的,这就无形地加大了教师讲授内容的难度。因为幼儿即将要步入小学,有时教师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授课内容加深,或加大难度,试图让幼儿适应小学内容,这就引发了幼小衔接课程中的“小学化”倾向问题。在准备课程内容时,教师应该首先考虑的是本节课程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能不能促进衔接。而不是如何加大难度,让幼儿掌握巨大的知识量。

幼小衔接的课程内容要促进幼儿从表象思维向逻辑过度,保证幼儿在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进行发展。在进行教学时,若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积累,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相比较于有经验的准备作为基础,幼儿肯定愿意接受在已有经验准备上的提高。

(三)幼小衔接课程中课程实施方式

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还没有进入逻辑思维阶段,对于事物的认知也不够成熟。因此,对于这种状态下的幼儿,应该更多地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去引导幼儿,引发幼儿对知识的渴望,而不是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灌输教学。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情景设置,游戏贯穿始终等方式,用灵活的手段去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可以从生动形象的事物人手,引导其进行简单的思维转变,从而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从实际操作出发,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进一步感受所学的知识等等,让幼儿成为课堂内容设置的参与者。

(四)幼小衔接课程中的评价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幼儿园与小学是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两类教育机构。因此,要做好幼小衔接,首先就要明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

幼儿园时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以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为主。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幼关系融洽和谐,幼儿的安全感和被爱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没有考试制度。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与同伴进行交往。

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主导活动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规定的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并且抽象水平相对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和必要的考试制度。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

二、幼小衔接的策略

在幼儿园大班,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划的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教育,使得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缓两个学段的坡度,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整体,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孩子来说将会受益终生。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

(一)增强幼小衔接意识,制订好衔接工作计划

“用兵之道,以计为首。”计划是活动实施的依据,是我们有序行动的指南。作为幼儿园大班的教师,在学期初,就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订出符合本班幼儿情况的幼小衔接工作计划,并将该计划分解到全学年,制订出相应的各月活动安排,努力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一步一个台阶,逐渐把幼教活动引向小学教育,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向小学阶段靠拢。

(二)加强日常生活管理,促进幼小衔接

1.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进入大班后,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按时上学,不迟到,有规律地生活。教师可以适当地让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值日工作,如扫地、擦椅子等。教师要制作一些丰富、新颖、有趣的教具,利用生动的教学形式吸引幼儿,使幼儿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参加学习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同时,培养幼儿正确的书写姿势和坐姿,为幼儿进入小学后铺平道路。在生活方面,教师时时提醒幼儿抓紧课间休息时间解大小便,教他们学会自己削铅笔,整理书包,学会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持之以恒地对幼儿的常规进行检查,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巩固幼儿已有的常规。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教师除了挖掘一些培养有意注意的儿歌,还可以在班内开展故事大王、读书半小时、童话表演、诗歌朗诵等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重视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

在培养独立意识方面,教师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幼儿通过整理床铺、玩具、图书,洗自己的手绢,擦桌椅,种植以及轮流当值日生等活动,培养爱劳动、爱清洁的好习惯。在规则意识培养方面,教师可以在集体活动时,强调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例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和大声喧哗;玩具要摆放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等。要让幼儿从小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在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上,教师可通过各种游戏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锻炼其意志、品质。如在体育活动“舞动的彩虹”中,刚开始由幼儿一人舞动小丝巾,然后四人舞动大丝巾,最后全体幼儿玩彩虹伞,幼儿实现了“个体小组集体”的逐层过渡,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3.重视幼儿情商的发展

教师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情商,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如在区角活动中设立“小小展示台”,幼儿可以在展示台上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在健康活动中设计具有竞争性的游戏,如“森林历险记”,为幼儿创设沼泽地、七彩路、过小河、躲避猛兽等一道道障碍,让幼儿想办法克服困难,团结一致完成任务;另外,还可以用精神胜利法、榜样暗示法、家园共育法、换位思考法等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教师应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幼关系,鼓励幼儿多与同伴、教师交往,多给幼儿正向的鼓励和肯定。

(三)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搞好幼小衔接,要靠幼儿园的不懈努力,更要靠家长的密切配合。

首先,幼儿园大班要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及本班实际,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的意义及做法。邀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开展“怎样给幼儿做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也可以请一些小学教师与幼儿家长开座谈会,开展咨询活动。教师将班级制订的幼小衔接的有关计划发给家长,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孩子,使幼儿能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其次,在“家园联系栏”增设“幼小衔接家长专栏”,开辟“家长须知”“专栏快讯”“今日要点”等栏目,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向家长推荐“幼小衔接”好方法。比如要求家长平常在家中多做“倾听”游戏,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才能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生活、心理、物质准备;给幼儿购买简洁实用、小巧安全的学习用品;精心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的态度;看图讲故事时,要督促幼儿大胆地、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高幼儿阅读能力;调整好幼儿生活作息规律,给幼儿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他们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在家为幼儿开辟一个独立学习的小空间,选择幼儿喜爱的台灯及其朴素实用的学具,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多认识周围的人,消除孩子对陌生人的畏怯心理,多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相互交往,让孩子既可以跟大哥哥、大姐姐沟通,也可以做比自己小的孩子的领导者,提高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家园共育,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力求让幼儿顺利地渡过幼小接轨的“困难期”,使幼儿的知识、能力、心理等各方面都成熟起来。

(四)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给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讲再多有关小学的事情,也不如领着他们亲身感受来得真实。幼儿园可以加强与附近小学的联系与交流,组织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多媒体教室等;组织幼儿观摩小学生升旗、上课及课余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能了解到小学校园各设施的用途,也能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向往。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 中法比较 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54-02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其实质让儿童在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有一个连续良好的衔接。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不仅决定着幼儿是否能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对幼儿一生的教育进程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起,该问题便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法国独特的幼小衔接教育制度是其初等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在完备的法律规范下,其教育行政组织衔接、教学组织与课程规划衔接、师资聘用与培训衔接,有效地促进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一体化。法国的幼小衔接制度对于我国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中、法两国的幼小衔接进行比较。

一、中法幼小衔接的教育政策

法国一贯重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紧密联系,而其初等教育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一方面由于法国政府重视学前教育,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教育行政和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与其实现了幼小之间全面衔接有关。法国有一系列与幼小衔接教育制度密切相关的教育法案:1989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法》、1990 年颁布的《幼儿园与小学运作组织法》、2005 年颁布的《学校远景计划与发展方针法》(又称《费雍法案》)。一系列的教育法律体系不仅为法国的初等教育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也使其幼小衔接具有合理的层次性、良好的过渡性和连贯性。

在我国,1996 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1],“幼儿园教育要和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但我国虽然在其上的纲要中提出了幼小衔接的方向,却因为没有明确的责任和具体细化的要求,实际工作中造成了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困难。所以,我国现应建立一个完备的教育法律制度,确定详细的幼儿学前教育大纲,使幼儿园和小学能明确自身在衔接中的任务,创造一种新的幼小衔接机制。

二、中法幼小衔接的教学阶段和课程设置

法国的“教学阶段”制度是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的一项措施。不分年级制更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2]在法国,母育学校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而法国的母育学校附设于小学中,两者并称为écoleprimaire。根据其1989 年的《教育方针法》和 1990 年的《幼儿园与小学运作组织法》,法国将2~11岁的儿童按照年龄划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分别是:1.初步学习阶段(2~5岁),包括母育学校的小班和中班;2.基础学习阶段(5~8岁),包括母育学校大班、小学前两个年级;3.深入学习阶段(8~11岁),包括小学的后三年。这三个阶段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要实现的阶段教育目标。随着幼儿年级的增长,课程内容安排的侧重点也逐渐不同。从小班适应集体生活,到中班渗入知识性内容,到大班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为进入小学做准备,再到学习小学课程,三个连续阶段中每个阶段的教学活动都能够考虑儿童的身心特点,按儿童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教学。不分年级制也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的重复学习,使母育学校和小学阶段得以更好衔接。相关的课程学习也没有硬性的时间规定,母育学校中大班的儿童如已达到第一阶段学习要求,就可以进行第二阶段的课程学习。此外,法国母育学校与小学课程纲要均由中央教育部根据每年不同的教育需要制定。每所学校必须依据教育部的课程纲要拟定适合本校的教学计划,并要详细说明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如何评价的。[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小衔接。

我国在幼小衔接上也存在各种形式,有在幼儿园大班增加衔接教育向小学过渡的形式,有在一些社会早教机构中进行衔接工作的形式,还有学前班这一特殊形式。目前,我国的许多幼儿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积极向小学靠拢。幼儿园更多地在为幼小衔接做出积极的准备,但由于小学不主动向幼儿园考虑,甚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造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单向性。实际上幼小衔接并不是单方面的任务,或只靠单方面就能完成的工作,只有幼儿园和小学通力合作,建立互相学习、帮助的平等合作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小衔接工作。

在课程方面,我国一些幼小教师认为“课程是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教学活动”或“儿童所学科目的总和”[4],显示出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取向。其影响是幼儿园多注重儿童读、写、算能力的培养,甚至将小学一、二年级的内容引入幼儿园,使幼小衔接仅被局限于儿童在知识上的准备和学习适应性的培养上。但从儿童身心发展来说,行为习惯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准备、培养才是儿童顺利过渡的重要条件。而且,由于提前引入了小学的课程,造成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内容重复,导致儿童学习兴趣下降,课堂上难以全神贯注,并不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所以我国要在课程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应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将幼小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联系考虑,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应同时调整课程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层次性,让幼小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没有“间隙”的展开,通过“小步化”方式逐渐实现课程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到小学后,能够在知识、习惯和心理等各个方面都有适应和准备,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三、中法幼小衔接的教师培训

法国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以此来了解彼此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部会进行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来招聘幼儿教师和初等教育教师,且两者在初试和复试中进行同样的考试科目。初试为笔试,主要涉及法语和数学;复试包括常识和教学法运用的笔试,教育科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口试及体育考试等。同时,法国还重视教师职后教育,新手教师入职后就要接受教师培训。培训重视教师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培训方案能有的放矢,切合教师需求,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我国幼小教师的培训是分离的,虽然绝大多数幼小教师也认为有必要了解对方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5],但由于现有的师资培训制度没有对幼小教师进行合并培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互不了解的现象。幼小教师对对方相关学科知识、教育改革趋势以及教育科研知识的掌握还比较肤浅,两者并不能够透彻理解对方的培养目标。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工作方法也不甚熟知。幼儿园不了解小学教育规律,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教育领域的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方式也不甚了解,使幼小衔接难以顺畅进行。而如果将幼小师资混合培训,在培训中共同研讨衔接的各个环节,增进彼此了解,使幼小教师在儿童发展各方面达成一致步调,是否可以有效促进幼小衔接的进行?

综上,法国与我国的幼小衔接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差异,这是由于法国把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阶段视为幼儿发展的一个连续整体,所以在教学阶段,课程设计,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而我国则把幼儿园和小学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两者不管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师培训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在幼小衔接中,改变一方向另一方单向靠拢的局面,注重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积极进行双向衔接,共同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可以顺利过渡的精神和物质环境,幼小教育需充分学习并利用另一方的教育资源,感受两个阶段的异同,尽可能地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并将其合理利用,使幼儿园的教育成果能在小学教育中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发展。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除了不断发展相应的专业能力外,也要不断学习、更新两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知识。在两个阶段的交叉渗透中,形成利于幼儿过渡的自然氛围,促进儿童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傅淳.幼小衔接研究文献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年04期.

[2]周采.比较学前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12.

[3]胡春光,陈洪.法国幼小衔接教育制度的内涵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