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173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7分钟。
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将建立、使用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作为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体制的重要举措,促进公共卫生基本服务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
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要坚持循序渐进、动态管理、客观准确、严格保密和知情自愿的原则。通过入户调查、门诊就诊、健康体检、信息调查、数据录入、动态维护等方法和途径,为全县城乡居民建立完善的健康状况数据库,逐步建立从健康档案到电子病历、从健康保健到诊疗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三、工作目标
从年起,为全县所有重点人群(包括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预防接种重点人群、高血压、Ⅱ期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逐步扩大到一般人群。到年底,全县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50%,并逐步实现信息动态管理。到2015年,全县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符合基层实际的,统一、科学、规范的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体系。以健康档案为载体,更好地为城乡居民提供连续、综合、适宜、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四、组织实施
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县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的组织实施。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县卫生局局长任副组长,县财政局、县卫生局、县广播电视台等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县卫生局,县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的组织实施。要通过建立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工作。
各相关单位职责:
(一)县卫生局:负责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加强对参与建档人员的业务培训;督促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开展建档工作;及时向上级报送建档工作进展情况。
(二)县财政局:及时足额下拨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落实配套资金,加强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
(三)县广播电视台:开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宣传报道,提高群众参与建档工作的积极性。
(四)县政府督查室:组织对县直各单位、乡镇(区)建档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组织不力的单位及时予以通报。
(五)乡镇(区):各乡镇(区)是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责任主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六)乡镇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是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实施单位,承担本乡镇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具体实施工作要具体落实好以下工作:
1.要及时记录、补充和完善相关健康档案资料,多渠道采集居民健康信息并及时记录在案。
2.要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应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调取、阅读、记录、存放等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确保居民健康信息安全。
3.按月汇总上报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进度,定期分析评估辖区居民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协助公共卫生机构有针对性制订疾病谱干预方案。
(七)行政村、居委会:负责本村(居)居民建档对象基本信息的采集工作;配合乡镇卫生院开展对辖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随访、干预;协助乡镇卫生院做好居民健康档案其他工作。
(八)其他医疗卫生保健机构职责:积极协助配合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做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五、工作方法
(一)多种渠道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对象为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责任主体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1.结合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派员完成该项工作。调查时要按照统一的调查内容和要求进行,讲究工作方法,询问要详细认真,并做好记录。
2.结合日常门诊和住院,建立重点人群健康档案。重点人群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门诊中逐步开展首诊建档工作,并实行跟踪记录;对35岁以上就诊首诊发现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建立随访表,并制定随访计划;妇幼健康档案的建立应与妇幼保健系统管理相结合;对60岁以上老年人应全部建档。
3.结合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以村民小组为单元,依托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在居民自愿基础上,开展居民健康检查,筛选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二)建立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共享
在入户调查原始资料基础上,归纳整理纸质档案,从年8月10日起将原始健康资料录入到微机系统,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在年11月30日前完成全县50%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工作任务,实现农民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应当调取并查阅居民健康档案,及时记录、补充和完善健康档案信息。
六、工作要求
(一)做好宣传发动。各乡镇(区)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意义,组织由乡、村有关人员和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的调查队,做好入户调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入户调查前各项准备工作。
(二)准确收集信息。各相关责任单位要按照卫生部门确定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全面细致的入户调查,认真填写入户各种表格。纸质档案建立后,适时组织辖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并将体检表存入健康档案。
(三)科学整理数据。以乡镇(区)为单位,对入户调查登记表和体检表统一编号,科学分类,存在疑问的信息要认真澄清,确保资料全面、真实、可靠。录入电子档案的数据必须与登记表一致,确保各项信息准确无误。
(四)加强档案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建设是一项长期、动态、连续的工作,要根据人群看病治疗等具体情况,与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体检等工作相结合,及时更新补充有关资料,真实反映居民健康状况。要把健康档案作为居民就医、医疗诊疗的基础性依据,方便各级医疗机构的查询和使用。要对所有建档居民的就医看病、用药治疗、健康生活给予指导。
1.档案的存放:各乡镇卫生院要设立专门的居民健康档案保管室,档案室设施要齐全,要防潮、防火、防蛀、防盗,确保档案安全。
2.档案的管理:居民健康档案要明确专人管理,严格保密制度。居民健康档案一经建立,要为居民终身保存,不得随意损毁,不得擅自泄露健康档案中的居民个人信息和隐私。
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居民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93-02
随着医学模式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成为了现代医学的主导思想。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医疗改革的突破口,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以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个方面统一的、连续性的服务,恰恰顺应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而每一份具有真实性、实用性和持续性的居民健康档案则成为有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所谓居民健康档案是由个人基本信息表、健康体检表、接诊记录表、会诊记录表、双向转诊单、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组成的系统化档案记录,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是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收集、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档案,能够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构成,了解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卫生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筛选高危人群,开展疾病管理,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奠定基础。
要建一份居民健康档案并不难,只要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便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了。然而,如何做到保质保量,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这份居民健康档案,把“居民健康”真正“管理”起来,而非一纸空文却并非易事。
那些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起来的,却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很少或不能发挥作用的居民健康档案,我们称之为“死档案”。“死档案”是目前居民健康档案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那么应如何尽可能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呢?这是我们每个社区医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要做到效利用和科学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应立足于以下几点:
1 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1 逐步完善的原则: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只是使用档案的第一步,在居民健康档案的合理利用过程中应以居民的健康问题为导向,对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分类记录,并不断补充、完善。
1.2 资料收集前瞻性原则
在对居民健康档案内容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资料收集应具有目的性、前瞻性,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并能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次去分析和搜集健康相关资料。
1.3 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原则
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要求我们要随时记录居民的健康相关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健康相关问题,及时对其进行评价,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拟定随访计划,进行动态追踪观察。
1.4 健康档案内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原则
真实性是一切资料的基本属性,只有真实的资料才具有可用性。居民健康档案内容更应如此,内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健康档案科学使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脱离这一点,健康档案毫无价值。
1.5 保密性原则
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患者的秘密,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也是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的重要保障
2 健康档案内容要具备全面性
居民健康档案并非只是将居民的一些详细情况进行简单地登记或输入电脑,还应记录居民平时生活中的点滴健康相关信息,能充分反应病情、就医背景、病情变化、诊疗记录、潜在危险因素、问题评价、处理建议等,同时还可以完成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的信息汇总。医生可以随时随地提取有关信息,快速全面的了解居民的健康情况。
3 健康档案应实现网络连接
纸质的信息资料的不但查找麻烦、受到区域的限制,而且信息收集也受到了区域的局限,患者在其他医院的诊疗记录无法及时补充到居民健康档案之中,内容不能及时完善,档案内容的完整性、连续性都得不到保障。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居民健康档案的有效利用率,授权医生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能得到居民全面可靠的健康相关信息,并能随时录入本次就诊结果,完善该居民健康信息,做到健康档案的连续性动态管理。
4 加强社区医生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健康档案的意识
技术好、责任心强的社区医生负责辖区内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是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极其重要的因素,但也是最难掌握的因素。建档医生应以高度的责任心,根据居民个人和家庭健康需求,为建档居民和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卫生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准备的一些毫无意义的数字和文字材料。
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2000年,闸北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建成以有线通VPN连接区信息中心和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网络,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区域卫生医疗数据共享与协同服务,并以该平台为枢纽,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核心卫生数据上传市平台,市属和外区医疗机构诊疗信息在区内医生站调阅。临床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综合卫生管理实现全区信息化覆盖。区属医疗机构依托信息技术,优化了服务流程、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和应急指挥;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科学的评价、决策和管理提供有效的辅助支持。
用时间积累成果
卫生信息化工作由区卫生局长直接主管,一名副局长协管。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各机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卫生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卫生信息化工作领导统筹,并成立区卫生科技与信息中心负责区域卫生信息化具体协调推动工作。
在多年的卫生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明确了“人人拥有电子化居民健康档案、人人享有信息化医疗卫生服务、人人具有数字化全程健康管理”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总目标。在软硬件、网络等信息化项目的具体实施、推进阶段,坚持“顶层设计、统筹管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夯实基础,以点带面,稳步发展。杜绝齐头并进、盲目上线而导致“烂尾工程”或者“翻烧饼工程”的出现。
闸北区以自身坚实的卫生信息化基础积极争取国家部级、上海市级的试点项目。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提高自身卫生信息化水平,这种滚动的发展模式成为闸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特点。2000年,开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的探索;2004年,探索建立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2005年,探索区域卫生信息中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2006年,改造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并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推广;2007年,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区县级医疗信息整合共享与协同服务示范工程》;2008年,成功申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示范与应用研究》(蓝卡工程);2008年初,闸北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卫生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试点区”;2009年闸北区与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开展“合作共建统一居民健康档案”示范项目;2011年,承担了卫生部“3521”工程先期试点和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工程试点。同年6月,“健康云”项目率先在市北医院成功上线运行,目前区政府正在积极向上海市经信委申报“云海计划”中“健康云”建设项目。
典范意义
纵观闸北卫生信息化的成就,其特点可以总结为:“政府主导、区域联动;项目推动、科学发展;顶层设计、夯实基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以“三个人人”为目标,以促进区域信息共享与协同服务为核心。在卫生信息化发展道路上,夯实基础,以点带面,整体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
在闸北卫生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点。第一是资金问题。信息化建设存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项目启动初期,因为资金不足,医疗机构普遍存在设备老旧、超年限使用、机房不能满足相关建设标准等问题。闸北区卫生局除了争取财政专项经费支持之外,每年自筹数百万元信息化经费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参与卫生部、上海市卫生信息化试点项目。此外积极谋求社会合作,与微软、华为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第二是人才缺乏。卫生系统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卫生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尤其匮乏,大部分网管人员不具备机房的维护和管理能力;医务人员对信息化发展理解不深、对系统功能了解不全,操作不熟练等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卫生信息化成效。为解决这个问题,闸北区以继续教育、专业和信息培训等多种方式,从公司、院校和相关机构中请专家对相关领导、网管和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此外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信息化人才引进。第三是规划问题。闸北卫生局为整合有限的卫生资源,提升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区统筹规划。通过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强全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成立专职的卫生科技与信息中心,负责全区信息化具体工作推动协调与落实。同时充分发挥专家作用,请专家组参与项目招标立项、初期评审、终期验收,有效保障项目的建设质量。
在卫生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闸北区不断突破难点和瓶颈,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以“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目标,建设无纸化的现代医院,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在临床信息服务中,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优化卫生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在公共卫生方面,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将疾病防控、社区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相结合,逐步拓展各业务条线电子化,对辖区居民实现全人全程健康管理;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层面,立足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全区卫生信息共享与协同服务,探索卫生信息综合管理,借助市健康信息网工程,促进闸北区区域卫生信息的均衡全面发展。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惠及民生
近年来,上海市积极探索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努力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系统的整合,突破了传统电子健康档案的工作方式。其中,闸北区、闵行区、长宁区等三个区县已被卫生部确定为国家级健康档案信息化试点区。其中,闸北区2000年就开始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探索。2006年在全市各区县率先构建了“闸北区卫生信息平台”。这一平台建立后,区域内临床信息与预防保健信息通过该平台实现互通、共享,为病人建立的健康档案在整个区域内可被各医疗机构的医生方便调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区域内共享应用,并且在一、二级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了电子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互认。
2008年,闸北区进一步探索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工作方针为“多点采集、全时覆盖、全程管理”。经过卫生局统筹规划,闸北区开展了“健康闸北2024”项目。为闸北常住人口的5%(4.8万人群)按照整楼随机抽取的方式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符合指定年龄的居民进行免费体检,对慢性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大肠癌、乳腺癌等六大常见疾病进行筛查,所有信息自动进入居民健康档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对确诊病人、高危人群、亚健康人群进行分类管理。2009年,在实现全区医疗机构医生站信息化全覆盖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将门诊、住院、公卫管理等卫生服务过程中的闸北区居民卫生服务记录根据居民身份证号在区平台进行动态抽取整合,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医务人员动态多位点的采集,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真正活了起来。2011年,根据卫生部下发健康档案的相关标准规范,闸北区对原有医生工作站等信息系统进行了修改,使医务人员在为居民服务过程中,及时补充健康信息,建立符合规范的健康档案核心内容。通过数年的努力,闸北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已达到73%(60.58万人)。根据医改的要求,2011年闸北区探索了医疗资源的优化整合,通过和上海市中医医院建立中医医疗联合体,实现了网上专家预和相互调阅诊疗信息,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信息化建设永不停步
闸北区在2012年的卫生信息化项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依托卫生部“3521”工程和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工程试点项目,在完成项目工作要求的同时,继续夯实区卫生信息化基础,稳步提高区卫生软、硬件和网络整体水平。
第二,以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为核心,打造区域卫生信息数据共享与协同服务新模式。实现全区卫生服务信息准确、及时上传市平台。充分利用平台汇集信息,继续拓展卫生综合管理应用范围。加强对区域卫生数据的科研引导。
第三,以区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建设为抓手,建立医院信息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医院无纸化。同时探索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远程医疗等各种应用和云计算、物联网、无线通信等新技术应用。
第四,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尽早实现全区常住人口全覆盖,真正做到“全民覆盖 全时更新 全程管理”。通过健康档案,使临床与公卫协同服务,优化卫生管理流程,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居民自我健康管理。
2000年
开始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的探索。
2004年
探索建立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2005年
探索区域卫生信息中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
2006年
改造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并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推广。
2007年
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区县级医疗信息整合共享与协同服务示范工程》。
2008年初
闸北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卫生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试点区”。
2008年
成功申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示范与应用研究》(蓝卡工程)。
2009年
闸北区与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开展“合作共建统一居民健康档案”示范项目。
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体检对象:本次免费健康体检的对象是除7周岁以下儿童和在校中、小学生以外的参加农村医疗保险的参保群众。
(二)体检项目:
1、内科:血压测量、心肺听诊;
2、外科:脊柱、四肢、甲状腺、淋巴结检查;
3、五官科:眼、耳、口、鼻;
4、辅助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血生化(肌酐、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B超(肝、胆、脾、胰、肾)、子宫、附件(女性)、心电图。
(三)实施方法
1、市合管办提供符合要求的参检人员名单清册交镇卫生科。
2、镇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并根据市合管办提供的名单编制体检时间计划的安排。
3、各行政村、居委根据镇领导小组安排的时间制订本单位的体检计划,按本单位计划分批负责通知,组织体检对象到本单位体检场所有序体检。各村(居)委必须安排体检场所,并组织好体检场所的体检秩序,保证体检工作的有序进行,每天安排250人。
4、各行政村必须安排三间独立、整洁、卫生并有正常电源的体检室(心电图、B超、妇产科)和1-2间候诊室。
5、卫生院准备体检医疗设备,选择业务水平高、责任性强、能吃苦耐劳的医务人员负责体检工作。
6、请各企事业单位大力支持本单位参加农村医疗保险的职工回户口所在村的体检工作,参检时间半天不作旷工处理。
二、完善健康档案
以行政村为单位,以这次参保群众免费健康体检为契机,完善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以户为单位建立。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对参保群众实行免费健康体检和完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是市委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是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巩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市委“人人都有一个好身体”、“建设幸福”这一重要目标的重大举措,是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涉及面广,人数量大,时间较紧,任务很重。因此,要求各村(居)委、医院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均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各村(居)委要建立由村(居)委主任、分管卫生工作的同志、妇女主任、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等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做到村(居)委主任亲自抓,分管卫生工作的同志具体抓,其他人员共同抓,确保体检人员的有序和安全。卫生院要建立院长总负责的领导小组,选派医务人员负责体检业务工作,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务求把这项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广泛宣传。要充分宣传开展这次免费健康体检是政府实施的一项亲民、爱民的民心工程,是建设幸福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提高参保群众对免费健康体检政策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促进免费健康体检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各村(居)委、医院,要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顾全大局,以对市委、市政府、镇党委政府高度负责的态度,强化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精心组织,过细工作,专心服务,通力合作,确保政令畅通。医疗单位要克服困难,深入基层,方便参保群众健康体检,确保健康体检质量,提供优质服务,让参保群众满意,防止“代检、漏检、错检”等违规现象发生。
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庭健康档案;建档随访;矛盾与思路【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01-02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能够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掌握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筛选高危人群,开展疾病管理,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奠定基础;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获得居民健康信息,并及时进行健康评估,为决策管理部门完善社区健康保障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健康档案中反映出来的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危险因素,以及由其分析出来的卫生需求,是卫生管理机构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卫生服务计划,进行卫生服务效果、效益评价的依据;通过健康档案收集居民健康信息,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和连续性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健康档案中提供了社区内全人群不同时期的基线健康资料,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体功能的实现。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其中在健康权利中,就提到了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然而,健康档案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各地都建立了社区健康档案,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健康档案面广量大,繁琐细碎,有许多矛盾没有协调,导致各地的健康档案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涵;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因此,无法满足社区居民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健康档案变成"假档""死档",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什么,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分析,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和解决思路。
1居民因素
健康档案是个新生事物,许多居民对它还是比较陌生的,而且里面涉及许多个人隐私,建档时会打扰居民休息,影响他们的生活,所以会遇到许多阻力;这就要求医生提前做好各种准备;首先建档要与居民而且最好是户主或者全面了解家庭情况的人员见面,交谈,冒冒失失上门往往要遭遇铁将军把门,所以在上门前要在准备建档随访的社区楼层张贴通知单,尽量选择在下班后,晚饭前这个时间段,或者节假日,晚饭后一般居民会外出散步,也不容易找到人;有少数居民不会开门,只是隔着猫眼询问一下,有些是因为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防范意识原因,所以要尽量选择合适时机,全家人在时为宜,有些人是对健康档案不了解,这种情况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居民了解健康档案的重要性,争取开门接受调查;有些居民对医生穿工作服上门有忌讳,特别是新房,所以要尽量穿便服,衣着整洁,佩戴证件;进入居民家庭要换鞋,注意礼节,风俗习惯,先要对他们进行一些简单体检如测血压,听心肺,咨询等,即可以增强居民的接受程度,也是建档案的服务内在要求,在登记血压等其他健康资料时,无意识询问一些敏感资料,对于隐私性比较强的,不愿意提供的内容,可以暂时保留,如电话,身份证信息,可以考虑从其它途径获取如派出所户口登记,但要尽量获取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资料,可以查看病例,体检表等,同时要宣传建档的重要性,对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相关疾病的要顺势讲解生活注意事项,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具体的如控制食盐量,许多居民都不知道如何控制,可以宣传控制总量,每个月用多少盐,每年买几包盐,等,不配合调查一般都是有原因的,要尽量解除他们的顾虑,如保密性,免费用,如果没有成功,也要混个脸熟,好下次再争取容易入门。 医生建档随访遭遇闭门羹是常有的事,如果没有一套很好的工作方案,很容易频繁遭受挫折,影响以后工作的积极性。一定要注意时间的选择,不要在中午上门,许多人都有午休习惯,有些还有加夜班,影响他们休息,不光不会让你进门,还可能受骂,以后的工作就更加难开展了,最好是在居民楼道里发放健康档案,填好后收取,对没有填的可能是不懂,不愿意泄漏隐私等,再专门上门咨询,沟通,服务,也可以通过与居委会协调沟通帮助发出去,收回来,可以解决大部分基础性的工作。
2医生因素
医生因素主要是人员短缺,家庭健康档案因为涉及随访等许多医学相关服务,所以一般都是医生为主体参与,而社区医生数量是比较少的,一般大多数社区服务中心加上乡村医生只有10几名医生,能参与建档随访的就更加少了,但要负责2-3万人的社区工作,工作又是极其繁重、琐碎。这次医改,社区医院业务量明显增加了,医生护士却没有正常增加,有的医院甚至退休了还得不到及时补充,只有返聘,平时医生都要忙于临床诊疗,全部在岗时侯尚且都有病人候诊的,加上还要接受继续教育,开会培训,迎接检查等都比以前频繁的多,一般正常医疗都没有保障,医生要去建档随访只能另外抽出时间加班才行,这种状况是很难持久下去的,就更加别说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了;其次是电脑人才缺乏,现在建档一般都要有电脑知识和技能,一份档案要完整输入要花大量时间,熟悉电脑操作的医生社区医院毕竟是比较少的。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尽快引进人才,补充新鲜血液,一方面要加强社区服务站乡村医生的培训,特别是电脑培训,在每天建档随访时,就可以及时输入电脑,不能一个人做的事要两个人来做 ,当天能完成的事情,几个月后才汇总完成,即影响进度,也影响统计,考核,这样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培训、社区诊断等,提高了建档的效率,健康档案的价值,减轻了中心人员的压力,中心医生有更多的精力集中于临床诊疗。
3设备因素
设备包括软件和硬件;硬件自不必说,每个团队至少要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台台式电脑,由于笔记本电脑屏幕比较低,键盘比较高,不符合人性化设计,经常使用对医生的颈椎,肩关节,腕关节都会明显伤害,所以输大量数据的电子档案尽量选择台式电脑。软件系统也是非常重要,一份档案的建立要填多项表格,之后还要回单位输入电脑,一份档案的建立到完善需要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忙活至少三、四十分钟,期间无法做其他的工作。这就要求软件要性能良好,要有比较好的查找功能,数据导入,导出,链接,自动填表,默认等许多功能,要达到尽量让许多资料只是通过鼠标选择就能操作完成,尽量减少打字输入,这样才可以减少大量的工作量,如有些居民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在高血压档案中已经输了一遍资料,在糖尿病中又要重新输入一次,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应该给医生提供一个工作平台,只是输入一次数值,相关的地方就自动填充进去,高了也有相关的预警弹出。
4管理因素
家庭健康档案难建,随访难访,许多健康档案变成"假档""死档"与管理是密切相关的,首先档案建立原则是自愿加政策导向原则,单位既要响应上级的号召,又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完成,只会增加医生压力,弄虚作假,草率完成;同时要增强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的严肃性,一经建立不能随意改动,健康档案相当于病历,也是有法律效力的,要引起重视。要充分利用体检资料,门诊就诊资料完善健康档案,这样既真实,又方便,不用特意上门;其次最重要的是实行绩效考核,量化考核,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复杂的工作,要有相应的奖励,及时兑现,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不能因为公平问题,影响大家积极性,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单纯某个医生,某个卫生服务机构建好健康档案也是没有意义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认真思考,积极对待,问题总能迎刃而解,健康档案建立后,可以说对个人、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健康干预都有积极作用,健康档案也成为社区医院与社区居民联系的纽带。
下一篇:居家养老工作计划{整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