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小学体育辅导员工作计划{推荐5篇}

翰墨飘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126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6分钟。

小学体育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在职培训要帮助接受培训的教师达到以下目的:

1.掌握解决小学生在同家庭成员、教师、同龄人交往时出现的心理适应问题的基础知识。

2.熟悉心理适应问题的早期症状,学习确认和处理该类问题的技巧。

3.能够确认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把他们转介到合适的机构去治疗。

所开设的课程有8个部分,分别是儿童心理不适应的表现、儿童心理适应的生物学表现、儿童心理适应的情感因素、智力和儿童的心理适应、家庭和社会因素、班级中的群体行为、儿童工作、父母工作。课程结束之后,每位学员选一名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个别辅导和个案研究。培训小组和学员们一起工作,整个小组既是培训计划的监管者,同时在医学知识、精神病检查、心理测验及社会工作方面为学员们提供帮助。在计划执行的当年,学员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儿童”的问题,还学会了如何与正常的儿童相处。

1962年9月,东门小学的两名教师,在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培训之后,在东门小学设立了第一个心理咨询室。咨询室所做的工作有:个人咨询、为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提供小组治疗、就学生如何与家长、老师相处提供咨询和帮助、开设心理课程、负责组织旨在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年会。在此同时,心理健康培训小组持续提供咨询服务,并有计划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退出。

东门小学等首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对学校心理教育的影响颇大,但是2370所小学中的大多数学校仍然没有具体有效的计划和行动。东门计划提供的研究和培训成果十分显著,以较小的成本培训了更多的心理老师,从而满足了台湾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

与社会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发展相对应,台湾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和财政上不断给予支持。1959年开始修订,1961年完成并实施的小学课程标准中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如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儿童健康训练以及儿童人格等。1965年11月教育部门规定,学校的年度预算中应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费用,即: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行政管理的必要部分,过去一直未将心理健康教育费用纳入政府预算,现在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有效开展,各学校应该设立特别预算。

1968年台湾将6年义务教育改成9年义务教育,相应的又修订了小学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中包含了健康教育课程。提出在义务教育过程中,要对“健康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行为培养及知识传授,在适应国民生活之必需的生活条件与生活需要下,按照年龄,学习兴趣,生活需要等目标,予以有系统的指导”。

台湾在实施9年义务教育之后,对中学阶段的课程标准也进行了修订,强调的教育目标是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管理部门面对100万不同智力水平的入学新生,面对迅速增加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优先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1)制定了学生辅导和咨询计划,提供学习和就业辅导。(2)针对智商高的学生的情况修订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测验。(3)为智力迟钝的学生开设特别课程并组织教师培训项目。610所中学基本上建立了辅导中心,有一些学校还专为高智商学生开设了实验性课程。

1973年2月,教育部门公布了高中课程方案,其中包括了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要求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提供心理辅导,同时应在各种课外活动中提供心理辅导,诸如班会、课间活动和集体活动。随后又出台了三项具体的规定,列出了在学校开展心理活动和心理辅导的原则、计划和程序。也就是从1973年开始,教育部门计划在高中学校开展心理评估和心理辅导工作。目前,194所高中学校的51所设立了辅导和咨询中心,26所大学中的16所也设立了咨询和辅导中心。各个学校的心理机构名称不一,各机构的研究内容也不相同,有的研究学生的心理现状,有的研究心理治疗的标准化方法。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辅导人员多数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是受过职业训练的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人员。

1975年,政府各个部门就教育政策召开了特别会议,会议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各级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辅导中心”。1975年2月教育部门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并在1975年11月指定了三所高校对已经开始实施心理健康工作的学校进行跟踪研究。

1979年5月,学校心理辅导运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即颁布了新的公共教育法案。其中第十条规定:“每一个小学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辅导人员。每一个公立中学应建立以专职指导教师领导的心理辅导室。专职指导教师应从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中挑选。在专职指导老师的领导下应建立有若干辅导人员组成的辅导小组。”

由辅导教师的培训就会引出其他更复杂的问题,比如辅导教师、咨询人员的资格问题。但入学率这么高,相应的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毕业生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每年只有150~300的毕业生能够在各类学校从事咨询和辅导工作。当然,近年来,许多在美国学习咨询心理学的留学生不断地回来,从事专职和兼职的心理咨询工作。而台湾的一些大学也在逐渐地设立心理咨询和辅导专业,但这一过程十分缓慢。为满足2374所中小学对于咨询人员的迫切需要,一些教师培训基地提供的短期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

小学体育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辅导员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05-02

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深入分析我国高校辅导员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寻找相应对策,推进高校辅导员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

1.计划不到位

这主要表现为高校对辅导员管理工作的计划性认识不足,将这项工作只当成一时一地的行为,工作消极懈怠,不作长远考虑,不为持续发展谋划,忽视了对辅导员的管理目标计划、过程计划以及评价和监控计划等要素。有的高校领导认为辅导员工作和管理是一回事,将彼此混为一谈,因而很少去认真思考如何规划和设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和岗位设置等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的学历结构总体上较为均衡,但各高校之间却不太平衡。有的高校,在辅导员聘用过程中,过分注重应聘者已有的专业能力,而不重视辅导员的实际业务能力,重其人脉关系而不重其学科背景,致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结构不合理、专业单一等问题[1]。

2.组织不严谨

很多高校缺乏对辅导员管理的组织工作,只是片面地抓教学工作常规。如对辅导员的选聘、培养、任用与管理等工作环节重视不够,使常规管理工作不严谨,辅导员队伍发展后继乏力。此外,有人认为辅导员管理工作每天都在做,抓管理是“老生常谈”,抓与不抓没有太大区别,得过且过,因此,管理行为松懈,致使辅导员管理工作无法达到应有效果。

当然,也可能有的学校因办学条件所限,如辅导员师资相对薄弱,致使常规管理难度加大。还有的学校因教学经费等方面的不足,对辅导员的管理与培养工作也显得力不从心。

3.领导不得力

这主要表现在工作中政出多门,管理交叉重叠,领导意图难以全面贯彻。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基本上由校、系和部门共同领导,辅导员同时接受不同级别的领导,工作经常发生冲突和重叠,致使其有时显得分身无术,难以应付。另外,根据教育部24号令的规定,我国高校本科院校应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但事实上由于连年扩招,生源急剧增长,而辅导员队伍数量却没有相应增加,致使辅导员严重不足,辅导员工作超负荷,加之辅导员工作本身比较复杂,这些都无形中给各高校对辅导员的有效管理造成了不少的困难。为了维持教学的正常运转,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只能超额带班、超负荷运转,不分昼夜地工作成了辅导员的工作状态。由于辅导员精力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致使学校对他们的领导力下降,最终影响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4.制度不完善

主要是高校缺乏完善的对辅导员的常规管理和选拔培养的制度。要保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相应管理制度。但是,目前从选拔培养机制看,许多高校并未像对业务骨干教师那样关心辅导员的选拔与培养工作,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方面的发展都可能因学校保障支持机制的缺失而受到削弱。在评职评优等方面,辅导员很难与普通教师相提并论,从而影响了辅导员从事教学和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评价机制看,目前不少高校辅导员考评制度尚未健全,奖优罚劣等制度欠缺,辅导员管理监控体制不完善。这些都必然会阻碍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对策

1.精心设计辅导员管理计划

辅导员管理计划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导向。对高校来说,要想有效实现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高,需要制订辅导员科学管理的整体规划,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具体的目标,是实施辅导员科学管理的行动指南。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因而,在开展辅导员管理工作之前,需要高校领导者提高认识,制订辅导员管理方案,结合本校实际,将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融入本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将辅导员队伍发展壮大的目标融入本校师资队伍发展方案中进行统筹规划,精心设计高校辅导员管理计划,做到近期、中期与远期发展目标协同进行,努力打造一支高度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2.严密组织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

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既需要制订科学的计划,更需要进行严密的组织,严格执行计划并努力达成计划设定的目标,实现辅导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人文化和精细化。

要做好辅导员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一是辅导员管理工作要符合工作特点,其管理思想、理念、方法和途径等要契合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特点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际情况;二是辅导员管理要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换,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注重诚、礼、信,而且要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沟通、支持与互动,尊重、理解和关心全体辅导员;三是管理目标的达成不仅着眼于学校组织的满意度和具体事务的圆满完成,也要关注辅导员的心理认同、积极性调动、潜力发挥等因素,特别是在辅导员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注入人文主义色彩,在制度化框架中人性化地化解各种矛盾。

辅导员管理应尊重客观实际,科学管理。高校要把辅导员工作中大量的、反复出现的日常管理事务,按其各自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建立起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常规制度。同时,对辅导员自身的管理也应包括其业务素质提高的管理,使学校对辅导员的外在管理,转变成辅导员自我管理的内在需求,将管理的意志体现在集体的力量中,成为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素质逐步提高的工作基准,使辅导员各项工作做到有条不紊[2]。

辅导员管理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要抓好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到精细化管理。要把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认真制定辅导员管理工作规程。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才能帮助辅导员更好地完成思想教育等任务。精细化就是要注重那些习以为常的细节和容易忽视的日常行为,如高校可以组织辅导员定期进行视听观摩学习,使他们有机会吸取他人思想教育中的优点,同时也能从彼此相互交流中获得思想教育的经验,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

3.理顺高校辅导员领导机制

理顺辅导员领导机制就是要将当前对辅导员实行的“三级”领导尽可能变成一级领导,使领导的影响力更加集中和有效。将校、系和部门的领导进行合理整合,避免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的现象,以免造成辅导员无所适从和疲于奔命。在实际工作中,理想的做法是将辅导员的领导中心建立在系(部)一级,学校一级仅作为宏观监督,学工部则承担辅导员业务培训和指导的职能。将系(部)作为对辅导员领导的中心,有利于教学单位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合理配置辅导员师资力量,合理进行工作优化和有针对性的业务安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高校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3]。所以,高校应加强并理顺对辅导员的领导,既要将辅导员管理计划一以贯之于实践全程,又要在全程中加强领导和引导,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缺失的现象。在辅导员工作和自我教育提升等方面,发挥领导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促进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发展。

4.建立完善的辅导员管理制度

建立督查制度,完善督查机制。深入持久地开展好辅导员管理工作,不是靠几次考核评估就能一劳永逸的,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督查机构,形成经常性的督查机制。一是高校主管领导要亲自督查辅导员常规管理工作,二是高校学工部门要成立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辅导员常规管理工作进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列出清单,限期整改,保障辅导员管理工作有序推进。

监控与激励相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在辅导员管理问题上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大多数辅导员由于直接从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在工作方法、教育经验上都存在缺陷,如果辅导员上岗前缺少专业和系统的培训,在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事务时,将难以得心应手。因此各高校要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监控,与此同时要注重对辅导员的鼓舞和激励,做到宽严并济、奖惩适度。例如,高校可以将年终考核与学习培训挂钩,实行辅导员资格证书制度,以学分制管理模式鼓励辅导员实现自我学习和素质提高,鼓励辅导员参加校际交流、考察和进修等等,千方百计地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

总之,为了提高辅导员管理质量,各高校应在巩固原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与研究,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晓宁.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

小学体育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要求为指针,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以品牌活动为有效载体,围绕党的中心,围绕时展,围绕孩子生活,以建国、建队60周年为切入点,既抓活动,又抓建设。加强督导评估,考核点面结合,保证我校少先队工作文明、健康、持续、和谐发展,努力开拓我校少先队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思路: 坚持“以童为本,实践育童”的基本途径,围绕少工委2009年工作要点,继续深化“雏鹰行动”和“手拉手”等品牌活动;重点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强化少先队阵地建设;推动《少先队辅导员纲要(试行)》的普及落实,抓好少先队辅导员业务培训。

三、工作重点 1、全面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 2009年,要进一步做好《纲要》的学习和落实工作。我们要把学习《纲要》作为少先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考核措施,学校中队辅导员要定期组织好辅导员的培训学习,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各基层中队辅导员对《纲要》的学以致用。 要重视发挥少先队队室、鼓号队、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板报及队报队刊等阵地的作用。加强中队少先队文化建设,使之规范化、系统化。中队阵地五项建设(中队标志台、中队队报(板报)、中队队角、争章园地、一面旗帜两条标语)。 2、深化“雏鹰争章”活动。 结合《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组织开展“雏鹰争章”活动。把雏鹰争章活动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以雏鹰争章为载体,结合学校各类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使各项教育活动既有“章”可循又能自主创新。各辅导员在工作中,既要简化和规范雏鹰争章活动的操作顺序,又要使雏鹰争章活动落到实处,保持雏鹰争章活动良性发展。 3、“手拉手”快乐共成长 各学校在与相应的学校结为手拉手友好学校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手拉手体验活动。各手拉手学校之间要在队室建设、鼓号队组建与训练、规范升旗仪式、主题队会等少先队工作上加强交流互助, 辅导员之间要经常沟通。本学期引导手拉手少先队员之间开展“为小伙伴做一件好事、向小伙伴学一种新知识(新本领)”的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活动,切实使少先队员在进城或下乡的实践过程中,接受锻炼,改变观念,更新思想。通过活动,相互了解和体验对方学习和生活,互相鼓励帮助,开阔手拉手小朋友的知识与生活视野,相互影响,培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乐观向上、积极开朗、助人为乐的品格,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四、工作要求: 1、围绕局少先队工作计划制定校少先队工作计划,围绕局少先队工作重点组织安排校少先队活动。 2、少先队工作要形成长效机制,操作便捷,要有时效性,档案材料及时收集,规范管理。 3、期末大队辅导员以总结形式上报本校的少先队工作,一定要突出学校的少先队工作特色。 五、主题活动: 二月份: 1、制订少先队工作计划、抓好新学期校园环境布置。 2、《新守则》、《新规范》养成教育。 3、制订广播台工作计划,广播节目准时开播。 4、制订雏鹰争章计划,布置雏鹰争章活动。 三月份: 1、 开展“绿色小天使行动”系列体验教育活动。 2、扎实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 3、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 4、中队会观摩。 四月份: 1.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2、师德教育专题讲座。 3、雏鹰争章达标活动阶段性考核。4、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 五月份: 1、 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 2、法制安全教育。 3、筹备庆六一活动。 4、中队会观摩。 六月份: 1、“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 2、以争章细则为标准,进行争章考核,颁发雏鹰奖章。 3、各项资料汇总,撰写少先队工作总结

小学体育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11-1.5

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过程,基于以上影响辅导员工作效能的五大因素,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能,以求更利于辅导员工作效能的提高。

一、改进辅导员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一,政策倾斜,待遇提高,建立准入机制。政策上明确辅导员成就目标,激发其成就动机。辅导员职业化、职称评定、工作待遇是影响辅导员成就目标的主要因素。首先,政策上要制定和完善促进辅导员职业化、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和能力的规章制度,为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提高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我们政府先后颁布的有关辅导员一系列重要法规文件,对辅导员关心的问题有所回应,使辅导员看到了自身职业的发展前景,有助于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进而提高自身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对于辅导员职责没有细化,辅导员工作评价机制不完善,职称评定问题没有明确规定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政策中应完善辅导员工作评价机制、明确辅导员职称评定细则,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要求可以做适当调整等。在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上,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增设高校辅导员的研究方向,在专业课基础上开设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职业规划学等学科内容,为辅导员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石。

第二,强化政策监督和评估,加大执行力度。在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最明显的就是辅导员岗位数量与学生数量比重没有达到规定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有的学校一名辅导员带一个年级的学生,有的辅导员带几个专业的学生,远远超过了规定的1∶200,与规定相差甚远。如果好的政策无法兑现,那么就会加重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削弱政策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导致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下降,工作效率低下。因此,政府特别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强化政策制度的监督,加大执行力度,使政策得以落实,从而促进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学校辅导员制度,强化激励保障措施

第一,明晰辅导员工作职责。依据国家政策规定,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需要,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加以细化。辅导员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骨干力量,其工作职责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辅导员的工作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目前辅导员工作中行政事务太多,占据大部分时间,很多工作超出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学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求辅导员参与,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在调查中发现事务型工作占辅导员工作50-60%的有32.0%,70-80%的有42.7%,90%以上的占12.0%,事务型工作占辅导员工作一般以上的就高达86.7%,明晰辅导员工作职责并加以细化刻不容缓。使各管理层和辅导员都明晰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做到有章可循,辅导员就可以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理顺辅导员管理体制。高校在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制度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辅导员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理顺辅导员管理体制,为辅导员提供一个体制健全的工作环境。辅导员管理体制包括辅导员的准入、培养、考核、职称评定等环节,辅导员应该参与考核、职称评定等制度制定的全过程,“参与制定自我管理发展规划,参与者会更加支持相关计划,较愿意投入实施这项计划。这实际上是学校自我管理的本质,也是一种非常有效而实质的技巧,可以在各层面激发参与者高度认同和支持自我管理。关键是学校成员要提供意见,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制定学校规划、工作小组计划。学校应提供所需的信息和支持。这种技巧在操作层面尤为有用。

第三,确定合理师生比例。按照政策规定,在数量上严格保证师生比例,使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特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结构上要做到优化,有的高校辅导员男女比例不协调,女性辅导员占到三分之二,年龄上更是偏于年轻化。辅导员的职业化应该要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男女比例适中,才能做到相互交流和学习。

三、提高辅导员自身素养,适应当代教育需求

第一,辅导员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一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进行并取得成效的根本依据。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是指导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正是由这一理论所揭示的规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搞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知行统一、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辅导员要合理运用调查研究技能。调查研究是人们深入现场进行考察,以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即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运用科学手段对客观事物或问题进行深入了解,详细占有相关材料,并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从而获得关于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或问题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它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一种科学方法。辅导员要提高科研能力,与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分不开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结合理论的指导和自身实践经验,完全可以在学生工作上有所理论创新,并反过来运用于学生工作实践中,大大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效率,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第三,辅导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辅导员要开展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辅导员的内在品质要求,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条件。辅导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良好的性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性格,善于与学生沟通。辅导员良好的性格包括:细心、豁达、乐观、有活力、真诚。辅导员要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不耍心机,不虚伪媚俗,不装腔作势,而且要充分信任学生,与学生真心交朋友。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小学体育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当前,山区小学开展少先队活动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活动没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很多学校对少先队活动没有计划,随意性很强,想起来了就开展,想不起就不管了。更没有目的性,为什么要开展这个活动,开展的目的和效果是什么不明确。

(二)少先队辅导员缺乏基本的活动知识培训

部分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没有经过培训和学习,对少先队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少先队辅导员。少先队辅导员是学校开展少先队活动的关键,负责计划、组织学校少先队的全面工作。如果辅导员不懂少先队工作,那么少先队工作的开展必然受到较大的限制或达不到效果。

(三)少先队活动缺乏主题性

一个好的活动主题是少先队活动成功的一半。在选择和设计少先队活动主题时,应首先选择队员实际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实际上,很多辅导员在选择和设计活动主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偏差:一是活动的主题选择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二是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一定的教育意义。

有效性是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生命力所在,是辅导员们要花大力气去追求的目标。追求活动的有效性,就应当强调活动的针对性,队员的兴趣和主体性、参与性,以及活动过程的最优化。

(四)忽视了活动的实效性和辅导员的辅导性

一是少先队主题活动是以队员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实践活动为实施形式。活动性是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必然决定了在活动中应实施活动化教育,采用以全体队员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然而,一些辅导员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只是挖空心思地设计了许多能激发队员兴趣的活动,片面追求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不顾实际教学效果。也有一些辅导员在活动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面上的需要,并没有考虑队员的实际情况,使活动仅仅是为了走走过场,而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从而对队员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二是少先队主题活动的教学方式是辅导员和队员共同参与主题活动,辅导员的角色应是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也可成为“主持人”、“导演”、“教练”等,队员在活动过程中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辅导员在队员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首位的。然而,在实际活动过程中,一些队员的发言、议论有时离题万里,吵吵闹闹缺乏目的性,辅导员有时也是不置可否。这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辅导员过分强调了队员的主体性,是跟着队员走,并没有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从而使队员在队活动中所体会到的认识是肤浅的、表面的,并不能上升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二、开展山区学校少先队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基本素质

实施少先队主题活动需要诸多因素的保障,但其中最重要的保障是辅导员观念的改变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因为队员的主体实践活动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辅导员精心策划与指导的结果。

主题活动赋予了辅导员新的内涵和要求,因此需要辅导员首先转变教育观念。主题活动要求正确处理好辅导员与队员的关系,辅导员既是活动的指导者,又是共同学习进步的作用者、参与者。因此辅导员在活动过程中应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主题活动倡导辅导员应重视队员的“学”的主体地位,强调队员的能动作用,它要求辅导员从队员的实际出发,设计活动。二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主题活动倡导辅导员在活动中注重过程,暴露思想的思维过程,从而使队员在活动中思想得到净化,活动能力得到提高。三是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在少先队主题活动中,尤其要重视辅导员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队活动的教育目的。四是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少先队主题活动需要辅导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根据队员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突破、创新。五是由“教书型”向“创新型”转变。少先队辅导员应具有创造性。其主要特征是,创造兴趣浓厚,具有创造理想以及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热情洋溢,情绪饱满,富于激励,想象丰富;独立性强,认真细致,不畏权威,敢于冒险,意志坚定,持之以恒。

(二)精心设计少先队主题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少先队活动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大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队员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