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954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9分钟。
对新员工的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繁盛,国家持续加大对基础建筑的建设力度,这使得建筑企业的规模不断的在扩张,员工招募的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对新进员工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就施工企业新进员工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以浙江省建工集团“常青藤培养计划”为例,对如何提升建筑施工企业新进员工能力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 新进员工 能力培养 要点分析
近几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建筑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筑施工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对新鲜血液的素质和数量要求逐步提高,人才短缺、人岗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建筑施工企业迫切需要合理有效的培养机制,有效的改善新进员工能力培养的现状。浙江省建工集团制定了面向新进大学生的“常青藤培养计划”,以周详、缜密、标准的培养计划,提高新员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使他们逐步成长为企业忠诚度高、专业技术能力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管理技术骨干。
一、建筑施工企业新进员工培养现状
1.社会价值体系的差异性。随着90后在职场所占比重的逐步增加,新员工的工作发展与价值取向、个体与群体去向、等级关系取向等与前辈产生了较大差异。根据笔者观察发现,90后新员工身上存在着经验和阅历不足、急功近利、缺乏全局观等现象,但同时相较于前辈,更有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不迷信权威,不会单纯地被动接受老一代的经验,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学习知识、拓展人脉。
2.培养单位主体责任的缺失。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对新进员工培养还停留在意识层面,有针对新员工的带徒制度,也有专门的培养方案,可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停滞不前。调查发现,新员工的培养在企业层面的入职培训结束之后就告一段落,有责任感的领导会遵循员工培养规章对新人培养,而部分项目负责人没有充分认识到对新进员工的培养的重要性,没有从全局考虑企业的得失,把相应的规章制度看做是多此一举,把新员工的培养指导当做负担,将新进人员放在部门里概要的介绍一下工作草草了事,或是在项目部任其发展、自生自灭。
3.培养方案无指导性。建筑施工企业会对新进员工做出培养计划方案,但是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导致大部分的方案都大同小异,没有很好的结合公司实际,没有针对新员工的个性特色,从员工的岗前实习到试用期结束都没有明确的方案和程序,基本上都是泛泛之谈。新进人员培养方案的不完善导致员工不能短时间内独当一面。
4.培养过程无跟踪。新员工的真实能力必须在工作实践中得以体现,而纵观整个新员工培养期间,新员工的工作进展、能力提升和心理情绪等情况,相应管理部门很少能及时掌握。不利于对新员工的监督,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短时间内掌握新员工的能力水平。为了新进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对新进员工做出定期考评,在考评中着重考察员工的执行能力和工作态度,对工作成果给予客观的评价并且提出建议。
二、“常青藤”新员工培养策略要点
浙江省建工集团常青藤培养方案适用范围为集团统一招收的所有新员工,从前一年的招聘环节开始,以新员工续签劳动合同为基本结束。整个培养周期分为“选种计划”、“育种计划”、“护苗计划”、“修剪计划”和“成材计划”五个阶段进行,为期三年。
1.重视培养对象。常青藤培养方案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定培训目标,以人才强企为原则,为员工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参考数据。在个人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尤其注重与品德教育相结合、与集团发展战略相结合、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策略。
2.考核激励体制的优化。此前企业对新员工的培养反馈和考核反馈多局限于培训结束时提交的反馈情况。这种单一的定时定量的反馈不能全方位的掌握新员工工作进展情况,也不能了解到新员工培养的不足之处,对及时调整方案产生阻碍。常青藤培养方案通过月度总结、季度跟踪、年度述职等多种方式,优化考核激励体制,以直接上级/导师作为培养工作第一责任人,实时发现新进员工的工作优势,并对其先进部分进行评估与及时奖励,使得新员工能随时了解导师和企业对自身的要求和评价,感知企业对新进员工的重视程度,从而积极地投身于工作,达到双赢的效果。
3.持续性的培养模式。常青藤的持续培养模式提出了企业政策、导师责任和员工角色的要求,是一种实践性的培养模式。浙江建工落实党支部书记负责制,从人员的选聘、实习学员的指导,到新员工的跟踪反馈,和最终的考核评价,始终对新员工保持一定频率的关心、指导和监督。从集团、分子公司、项目部三个层面,以培训学习、实践锻炼、技术比武、文化活动等多种载体,对新员工的行为习惯、工作方式循序渐进式地培养,并依据定期信息反馈作出合理的修正。
4.对新进员工心理素质的培养。良好的心理契约有助于促进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工作业绩的提升。选种期开展积极正面的心理契约构建引导;育种期深入项目一线岗位锻炼去掉员工自带的理想色彩;护苗期设立针对性的入职训练营,为职业生涯打开良好开端,同时导师带徒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同化过程中减少心理碰撞的有效途径;职业生涯规划将员工发展和企业目标有效捆绑,并通过完善的沟通渠道实现心理契约的清晰确定,使得新进员工以良好的心态和应变能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综上所述,浙江省建工集团对企业新进员工入职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通过“常青藤”培养策略的考核和评价设定,帮助新员工迅速了解企业文化,把握企业发展动向,新员工的在素质培养中的信息的反馈也为今后企业招聘人才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了有力的反馈。
参考文献
对新员工的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即“国际化人才”短缺,造成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是企业不能结合实际需要培养国际化人才,人才培养不对症。从字面上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质意义就是通过一整套的培养评估、制订培养方案、执行培养计划、跟踪培养结果的系统化培养路径,从而达到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在这里笔者想强调一下国际化的“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区别,把这个区别细化到实际操作中去。在日常管理中,有的企业会把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实际含义相混淆,人才引进主要是把企业所需要人才通过各种方式从系统外部招聘进来,而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人员在企业内部的角度色贡献度,培训目标是根据对企业现有员工比例、员工组成、企业需求、培养资金等企业发展总体战略需要来制订的。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的出台,国有企业逐步走出去、发展出去的战略也随之被重视起来。“一带一路”“461中非合作框架”“中巴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韩”“中澳”等一系列走出去战略都在陆续实现,中国与国际化贸易蓝图正在按照国家整体规划稳步推进。资金方面也不断得到国家总体规划的扶持,金砖银行、丝绸基金等资金规划也在不断落实。国际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能力逐渐被各个国家认同,尤其是非洲基础设施落后的国家,国家发展与基础配套设施的矛盾不断凸显,急需解决这些问题。据权威机构统计,未来5~10年,非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将达到930亿美元,而中东地区建筑总量将继续扩大,有望达到80%。借助这些因素的推动力,中国对外开放投资正在面临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逐渐登上了崭新的历史舞台。企业应抓住机遇,借助政策上的优势积极开展海外开放投资活动。从这里不难看出,如果企业想要参与到上述国际化经济活动当中去,就必须将企业整体战略规划到一个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位置。那么,国际化发展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资金一定是很重要的,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人”。人是在一切经济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只有资金的支持而缺少必要的人才支持,那么项目将不复存在或者会因此而“流产”。企业要想真正融入到国际化经济活动中去,就要有足够的国际化人才作为活动提供保障和必要的支持。那么,企业该如何得到这些人才呢?通过人才引进是一方面,但是,人才培养才是企业自身的长久“福利”。只有这样,企业的人力储备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经济活动供给各种人才。在这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培养目标就更是重中之重。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的主要方向
“国际化人才”从字面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国际化”;另一部是“人才”。所谓“国际化”就是具有跨文化、跨地域的专业知识、独立思想和创新的能力。所谓“人才”系具备“国际化”特性的个体。把这两部分组合在一起即得到:“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独立思考、视野宽广、善于创新的国际化水准,在激烈的国际化经济竞争中可以有效把握机遇的高层次人才。笔者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6种素质:较强的战略前瞻意识;较长的国外生活和工作经历;熟练掌握国际化专业知识;较高的个人修养;较强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深爱祖国,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
深度分析以上6种素质,并结合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我们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方向给予指导。中国企业众多,但是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靠国有企业,而现在的国有企业知识结构和国际化人才严重脱离国际经济市场的需要,很多企业外派的员工甚至连基本的外语应用能力都不具备就被外派到非常重要的岗位。据统计,大多数能源性企业外派员工80%都没有异国生活或工作的经历,更不具有国际化专业知识和多元文化的交流沟通能力。很多项目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一拖再拖,甚至半路“流产”。走出去的企业一般都不喜欢使用本地人,排挤本地工作人员的情况很普遍,不能完全融入到属地文化当中去,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工作方式造成了内部管理程序混乱。据统计,我国央企与国际化企业在高级管理人员国际化人数比例上相差甚远,某国外项目央企国际化管理人员人数仅为国际化企业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具备以上6中素质人员更是“濒危品种”。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个熟悉职场术语:他管他们的,咱管咱们的,这种把国内管理方式直接照搬到国际项目上去的想法,致使许多国际投资行为输的精光,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前,中国企业跨境项目活动(包括收购、并购、合资、开发)等经济活动被宣布失败的比例居全球第一。虽然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个比例在逐渐降低,但是仍居全球第一。相比较之下,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的跨境经济活动做得就比较好。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中国的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都高于美国500强企业。但资产净利率(收益率)、利润等数据明显低于美国,这说明企业经营质量差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的比例直接影响了企业境外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全面性和机动性,大大制约了企业正常经济管理职能。
四、新西兰及澳大利亚人才培养可行性及案例研究
人力资源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校园培养即直接与国际知名院校合作对现职员工进行培养;第二类,职工交换合作,直接进驻国际知名企业进行职工交流,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培养。下面,我们主要针对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个国家进行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分析内容以实际案例为支持。
新西兰属英联邦国家。新西兰共有八所国际公认的国家公立大学,其中四所在世界排名比较靠前,分别为奥克兰大学、奥塔哥大学、坎特伯雷大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分别以商务、医学、工程、建筑等专业为长的专业领域,在世界上也享有非常高的学术地位。这些学校也同时拥有中国的孔子学院可以作为交流的桥梁,有助于推进合作。我们只有先了解清楚目标国家高等院校的专业水平情况,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制订及实施培养计划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支持,做到知己知彼。新西兰虽说是个不大的国家,但是他的发达程度还是比较高的,也聚集了不少世界学术地位比较高的学术专家。不管是从教育体系完整性,还是国家文化包容性都是比较高的,甚至说是在西方国家中除了澳大利亚外比较高的一个国家。现在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急需要通过教育这个空间来发展本国经济。一直以来,新西兰的国家收入第三位的便是教育业(留学生)。经过实地考察,新西兰政府非常欢迎也极力支持与国外企业联合办学或参加培养计划。
澳大利亚共有27所国家公立大学,其中排名前五名的为分别为:悉尼大学 、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莫纳什大学。学术地位占据世界显著位置的专业分别为:法学、医学、商学、工程学等专业领域。由于澳大利亚早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发达国家,这里云集了国际知名企业及科学研究专家,也有许多世界知名研究机构集聚于此。根据实地考察,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适合企业实施国家化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国家,在这里被培养人可以接触到比新西兰更多的、更广的国际化环境。
如果说以上两个国家的教育环境适合企业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那么他们的企业职工交换环境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尝试的领域。众所周知,如美国、英国、德国这些大牌发达国家,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不会轻易地将自己的技术及知识与别国企业分享,更不用说将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落户别人家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侧是截然不同的、相较之下比较开放的国家,现阶段环境比较开放,容易得到一些具有实质意义的交换机会,会对企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提供物有所值的空间。
下面让我们用一个经过实地考察的发生在新西兰的日本资生堂公司的实际案例来近观国际化企业是如何分配和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的。经新西兰基督城资生堂分公司管理人员透露,资生堂在世界各地的法人有一半以上是国外人,所谓外国人就是分公司所在国家的当地人来担任的。该公司自2011年就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开展新的人事管理理念,经过4年的时间已经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做了40%的本地化干部储备,而且要把这部分人培养成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据统计,资生堂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或开展相关业务,集团约有4万名员工,让人惊讶的是,竟然有2万人是外国国籍。资生堂在管理方面已经完全倾斜到属地化管理,除了社长需要由日本人担任外,其他高级管理人才基本都要由本地人出任,尤其是具有市场经验和熟悉当地文化的人员。
五、在新西兰及澳大利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法
上面章节中我们提到过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教育情况和文化情况。根据这两个条件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两个国家是比较容易开展培养计划的理想国度。那么,我们就要重点考虑和研究培养方法。首先,充分研究分析企业自身需求,需求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第一,现阶段战略需求;第二,未来发展需求;第三,干部超前储备需求。一个成功的企业都会有一个非常缜密的发展战略,“现阶段战略需求”我们可以理解为5年内对人才的需要,根据企业整体组织结构,梳理岗位,细化定岗定编情况,找到需要填充或者优化的岗位,从而开展5年以内的培养计划。“未来发展需求”我们可以理解为5~10年的一个区间,在这个时间段中培养出自己需要的人才,但是必须要和企业本身发展计划相符,不能盲目培养。“干部超前储备需求”即依据公司总体战略需要,通过计划十年以上的培养方案超前储备人才,这部分主要是解决企业人员正常流动中出现过度流失或新老交替的问题。这里我们就更需要注意,人才培养的专业领域是否与企业长期发展相符,是否可以满足未来长期发展的需要,尽量不要出现重复培养或过度培养的情况,以免浪费过多财力和物力。许多知名的世界500强企业经常会采取“以外帮内”的分层次的培养方法。主要形式是以属地化管理为依托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当地人才资源为培养计划服务。具体操作方式基本蕴含了层次化培养实施方案,聘请当地员工的同时利用这部分资源从内部影响培养个体,使其更接地气地获取属地文化及工作专业知识,并结合方案特性逐层递进。这样既能避免培养计划中出现的文化冲突,又能解决专业技能知识水土不服的缺陷。
六、科学规划人才培养范围
当我们初步了解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区域后,就要研究如何确定培养范围。所谓范围就是结合公司总体发展战略来确认什么样的员工是值得企业去培养的,只有确定了这个范围,才能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的。经过仔细研究与论述,笔者认为我们需要掌握以下5点来确定这个人才培养范围。
首先,我们需要运用企业人才培养制度来实现这5个关键点,只有这样才能将培养计划优化到可持续发展的层面。第一,实事求是;第二,严格把关;第三,未雨绸缪;第四,优胜劣汰;第五,坚持原则。还有一点也应该考虑,就是年龄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人才培养计划的连贯性。根据以上5个关键点的范围,我们需要紧密结合企业的战略需要,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在职人员的绩效的考核结果来衡量一些硬指标。
七、如何对参与培养计划人员进行培养成果跟踪研究
当计划内人员完成培养计划所涉及内容时,我们不仅要对其培养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还要从中积累重要的人才培养经验,从而不断优化和完善整个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那么该如何去做呢?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个方面是培养后工作能力的提升情况;第二个则是培养后与企业目标的匹配程度情况。在工作能力方面我们应该深度去挖掘参陪人员培养前与培养后的差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回归相应岗位后的实际工作情况,绩效考核的办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还通过培养后参培人员是否可以通过培养计划内容自助创新出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来判断培养成果。
以上两点是集中在参培人员本身的培养成效,另一方面,也同样重要的是,培养计划是否培养出了适合企业实际发展目标的人才。那么,可以从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来分析和衡量。短期效应即参培人员是否可以为企业短期目标或计划提供有效支持,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或技能给予企业有效支持。长期效应则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是否可以为参培人员提供发挥和创新的空间,让培养计划内容得以发挥最大效用。只要我们科学的考虑以上“2大4小”的可行性,把它们与企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认识它们的本质,就有很大的机会从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得到启发与收益。
八、小结
对新员工的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一、“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积极成效
“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员自述的培训收获、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学员晋升。
(一)提升学员能力与素养
第一届和第二届所有受访学员均表示参加“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收获很大,主要的收获来自于:开阔视野、同行交流、更新理念、提升管理能力等方面。
图1 受访学员对培养计划收获的评价
从学员自述的收获来看,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与制度设计的初衷和目标比较吻合。“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初衷是加强各层次管理者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加强优秀教师的培养,这样的领军人才需要在专业上更“专”,在眼界和思路上更“宽”,把“专”和“宽”付诸实践,使研修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1]
近60%以上的受访学员认为培养计划有助于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宽”的目标基本达成;平均30%左右的学员认为培养计划有助于更新理念,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并且切实提升了管理能力,尤其是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第二期培训计划特别设计了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视导、品牌特色专业视导和三项管理规范检查等内容,访谈中受训学员对此评价颇高,换个身份参与视导、检查工作,对视导、检查工作的理念、标准与内容有更全面的理解;视导工作更为学员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实践研究机会,以评估的视角近观不同学校的办学实践,对其他学校办学经验与教训的分析更为透彻,获益良多。
此外,培养计划有助于同行交流,校长班学员对于培养计划汇聚省内优秀同行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认为同行交流获益匪浅。对于已经具备比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员,基于经验和实践的学习更符合他们的需求,而经验分享、同辈交流、专家交流等互动方式更能促进他们的学习。
(二)助推职业教育改革有序开展
培养计划的培训内容与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密切相关。大部分受访学员都肯定了培养过程极大提升了职业教育改革项目管理能力,在这些改革项目中,被提及较多的是信息化建设、教师管理与课程教学改革等。“领军”学员是职业教育改革项目实施的实际管理者和骨干,通过培训增强对改革理念的理解并提升项目管理能力,有助于改革工作的有序开展。
图2 运用到实践中的培训内容
(三)提升受训学员的影响力
参与调研的受训学员中,第一届受训学员普遍获得了职务或职称的晋升,17位校长班受访学员中有11位获得了职务晋升,12位教师班受访学员中有6位获得了职务或职称晋升。
尽管职务、职称晋升与“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之间并非直接相关,但是参与培养计划的学员的职务、职称晋升,会提升学员对职业教育实践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完善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制度建议
不管是受训学员的评价,还是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实际影响及其他方面的积极社会影响,“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都获得了极大的认可。作为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有必要不断进行完善,成为一种长效培养制度。事实上,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三期各有重点,在培养方式、内容、管理以及领军人才遴选机制方面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探索,提升培养实效。
(一)培养机制完善建议
贴近实践、任务导向是培训计划调整的关键词,这样的改变亦获得了学员的普遍认可。通过对三期受训学员的调研,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等方面仍有可以改进的空间。
1.分析学习需求完善培养内容
受访学员对培养内容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如何使内容贴近职业教育实践,不同受访组别的学员都谈及这一问题。其他的建议还包括介绍世界职业教育先进经验、跨出教育看职业教育等。
图5 受训学员对完善培训内容的建议
学员关于“贴近职业教育实践”的建议主要涉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职业教育实践问题;对职业教育发展改革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给予分析和指导;加强内容的针对性,尤其是增加与职业院校管理相关的针对性内容等。
培养内容的选择需要分析两个需求:职业教育实践与改革对领军人才的要求;领军人才成长的需求。
职业教育实践的参与者多元,不同参与者需承担的任务各有不同,贴近职业教育改革实践选择培训内容时还需要深入分析领军人物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使内容更有针对性。
内容选择与设计需要考虑如何适用于学员的成人学习者特征。通常适用于成人学习者的内容有如下特征:从熟悉的某个点开始学习,然后进入陌生环节;解决实际问题,并根据个人经验处理问题;消除与解决问题没有直接联系的理论;听取别人的行为,并且想知道别人的做法如何应用于自己面对的挑战。[2]因此,培训内容的设计需要体现实用性、实践性、经验性等特征,而且还需要考虑学员现有的经验与知识能力水平。多位受访学员谈及应根据学员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菜单,使内容与学习者更加契合。
2.分析学习特征完善培养方式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对培养方式提出了完善建议,主要集中在加强学员交流和增加优秀院校的驻点考察两个方面。
图6 受训学员对完善培训形式的建议
受访学员对于加强学员间交流的需求最为强烈,接近30%的受访学员都提出了加强交流的建议,这一方面体现出学员有强烈的表达意愿,另一方面还希望能够聆听同样作为优秀代表的同伴经验。有学员提出这种交流机制还应该延续到“后培训”时期,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到境内外优秀职业院校进行考察紧随其后,是学员建议的焦点,学员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浮光掠影的参观访问,他们更希望能够进行驻校观察,甚至担任“影子校长”,近距离、全方位地深入考察优秀职业院校的办学实际。
依托项目进行实战演练、分析典型案例也是学员们比较推崇的培训方式,这个建议在第三期培养计划中已经开始实施,获得了第三届受训学员的认可。
“领军人物”培养计划的学员有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计划的目的是要帮助他们成为职业教育变革实践的领导者和实践专家。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学员,最好的学习方式具备这样的特征:基于经验和实践;参与式学习;强调合作和分享。
基于经验的学习。学员希望在学习中能有机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它们应用到新的学习体验中去,培训者要帮助学员在解决问题、反思和应用逻辑分析过程中借鉴这些经验,并为学员创造更多的进行反思性学习的机会,以利于学员有效地学习。
参与式学习。要促成学习,应让学员投入到一些任务中,进行练习和完成任务,进而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合作与共享也是处于专家成长阶段的学习者偏爱的学习方式,努力推动一个合作的进程,并支持学员们分享他们的经验,将会大大提升培养效果。
在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之外,还有学员对培训师提出了建议:增加国内外职业教育领域“大师级”专家的比重,这样的专家可以是职业教育研究大家,还可以是办学实践的杰出代表。
(二)完善“后培训”成长机制建议
江苏省教育厅采用“以培代评”的方式培养职业教育领军人才队伍,将荣誉体系与培训体系结合在一起进行制度设计,有利于领军人物的成长与领军作用的发挥。目前制度设计的关注点在遴选机制和培养机制,这两方面经过三期的不断完善已趋于成熟;但是领军人才培养对于职业教育改革事业的价值更在于培训后续的影响,领军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关注“后培训”效应。
所谓“后培训”成长机制,是指为期两年的培养计划结束后,“领军人才”学员的后续发展机制,这里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如何通过制度环境的设计,使“领军人才”学员真正在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发挥领军作用。建立周期性的述职与评估机制,如五年左右对“领军人才”领军作用的发挥进行考评;省级职业教育研究与改革项目的设置和申报中突出“领军人才”的作用,以项目为载体引导领军作用的持续影响。
其二,学员后续的学习需求如何及时满足。职业教育改革的环境与要求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领军人才不能领一时之军,他们的学习需求也会持续发生变化。建议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联系平台,一方面可以加强学员集中学习外的交流、不同届别学员之间的交流;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实时搜集学员的后续学习需求,采用专题式培训方式提供及时的培训和指导。
三、立足实践与自主专业发展的模式创新
“对革新技术与职业教育而言,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UNESCO)。教师被看作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变革的核心要素之一,其素质关系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与改革成效。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坚持出台职校教师、校长的素质提高培养计划,促进专业发展,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本动力。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已初步建立,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符合职业教育教师特色的培养模式。
关于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文本和培养方案中反复强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注重实效,围绕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学习理论与研讨问题、总结经验与改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计划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实践和参与的强调必将引领未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一,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必须立足实践,立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这也是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改革的方向,从第二期尝试参与省级改革与视导工作,到第三期实施任务引领,培训效果已证明这是正确的方向。立足实践并非简单的就事论事的业务培训,而是培训主题和内容应来自于实践并力求影响实践,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对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产生增量影响。这种“增量”可以表现在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方法、提高理论分析和反思能力等方面,提升学员自主专业发展能力。
第二,激发学习者动机,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发展”,这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非常重视受训学员的参与,效果显著。从培养方式来看,准确分析学员专业发展需求和学习风格,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变灌输式的“被动培训”为主动参与式培训,依托来自职业教育实践的任务和内容,让学员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按需施教,“做中学”,推进计划取得更大成效。
第三,导入多方资源,构建“三元合作”师资培养模式。在主管部门搭建的平台上,实施主体由高等教育机构、产业部门、职业院校共同构成,立足职业教育实践,充分整合三方培养优势,构筑完整培养体系。职前教育阶段,大学教育提供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职业学校提供教学实习培养教学能力,企业提供实习实践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职后发展阶段,以职业院校为中心,建立校本专业发展体系,通过大学的继续学习提升理论知识水平,通过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高和更新专业能力。[3]
这一模式不仅仅为“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服务,更是为职业教育教师和管理者队伍的整体发展服务,将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助推器。
【注释】
[1]本刊编辑部.打造职业教育领军人才队伍 促进江苏职教又好又快发展——访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处马斌处长[J].职教通讯,2008(5)
[2][美]瑞威斯·海塞尔·考毕勒.培训课程开发精要[M].方海萍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57~158
对新员工的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实践教学;软件工程
1 背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P—2024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从培养目标上看,国家对“卓越计划”有明确的要求: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从这里可以看出,“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有很明确定位——培养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里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高质量和工程型。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加深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软件工程“卓越计划”中,实践教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是许多教学工作者却对“卓越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和社会上的软件开发培训班混为一谈,把卓越计划班办成了实训班,这显然违背“卓越计划”的宗旨。本文将就软件工程专业如何定位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如何围绕“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两个主题开展实践教学,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2 实践教学特色
从层次上着眼,我们强调“高质量”人才培养。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同时,要区别于社会上的一般性应用培训班和速成班。
目前我国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在实践能力培养上,除了实际工作锻炼途径外,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社会办学的短期培训班,一个是本科教学中逐渐加入的少量工程实践课程。但是“卓越计划”学生的工程性、实践性能力培养,不同于一般实用培训班,它需要培养高层次的、有良好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针对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就是要培养能参与项目的高水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要培养能够综合应用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高级人才,要培养程序员,也要培养软件设计人员,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性、发展性的培养。
从工程型着眼,我们应该注意区别于传统本科生的培养,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注重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结合,加强具体技术、技巧、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项目意识。
计算机软件工程“卓越计划”班在强调实际项目实践的同时,也注重相关理论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不但知道在实际项目中应该怎么做,还要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例如,针对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我们不但要讲明进行需求分析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还要讲明该分析方法对需求跟踪、变更控制的重要性。又比如许多程序员由于在学校没有接受过详细设计的教育,在项目中常常不经过设计直接进行代码编写,这在实际项目中是不可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讲明详细设计的方法,还要讲明详细设计对软件测试、项目组织、代码维护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学习。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实际项目的运作为主线,讲解时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工具、方法、技巧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实用性培养,同时重点培养管理和设计能力,在理论上有的放矢,强调理论的适用和适度。
3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水平和工程素质。技术能力水平是指一个软件工程师对所从事工作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包括系统规划能力、概要设计能力、详细设计能力、编码能力等;工程素质是指其团队意识、工作量估算能力、工作计划制定能力、协调能力、角色意识、环境适应能力、规范遵守能力等。在现代大规模软件系统环境中,工程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更加重要。
3.1 技术能力培养
在技术能力培养上,我们将着重培养学生的系统规划能力、设计能力、代码规范编写能力和文档编写能力,其内容包括:
(1)培养学生系统架构规划能力。通过分析一些大型软件项目,让学生了解软件系统架构思路,掌握常用架构的特点,熟悉软件系统架构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2)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在本科教育已经掌握通用模型语言(UML)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大教学难度和深度,让学生掌握通过面向对象分析(OOA)、USER-CASE和事件流技术进行结构化需求分析,培养学生使用包图、类图、交互图、配置图等进行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编写规范代码能力。正确的代码是指没有语法错误、能完成必要功能的程序代码。高质量的代码是在正确代码的基础上,符合编码规范、便于理解和维护的代码。在企业中,编写高质量的代码是对程序员的重要要求,但在学校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培训,使得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编码质量难以达到工程的要求,企业需要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我们要通过真实的企业编码规范培训,让学生在具体的编码规范下进行编程,对学生的编写代码能力进行再提高,使其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4)培养文档意识和编写能力。能编写程序代码,却无法撰写必要的文档是许多软件从业人员的通病,也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我们拟通过分析软件企业大量真实的文档模版,让学生熟悉这些文档材料的内容,理解文档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掌握基本文档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3.2 工程素质培养
在工程能力培养上,我们将着重让学生了解企业典型的项目管理模式和开发过程,培养学生制定并遵守计划的能力,锻炼学生角色意识,遵守并制定技术和工程接口,其内容包括:
(1)了解软件项目管理的先进模式。在学习现代项目管理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先进的世界软件项目管理模式和案例,主要包括:CMMI、ISOl5504、ISO2001(软件业行业)等,熟悉这些模式的基本思想和应用实例,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在实施了相关的管理模式后,一个软件企业开发流程规范对每一个员工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意义和合理性,从而使其将来就业后能够理解所在公司的相关制度并自觉遵守,尽快融入开发团队中去,也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2)虚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的项目,培养学生的项目意识。要让学生在公司严格真实的规范下,完成任务分解、任务规模估算、工作量估算、制定任务网络图,从而完成项目计划的制订。
(3)按照计划,通过一个项目的完整生命周期培养学生角色意识,规范模块接口,完成设计文档,提高软件设计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控制个人时间、制定个人工作计划、正确估算工作量、个人BUG分析能力。
4 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虚拟企业环境,模拟实际项目,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学和练同步走的策略,培养高层次实用人才”是对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总结。
实践教学是建立在基础技能教学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并不是简单地由一门课来完成,而是应当由多门课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从内容上看,该体系应当覆盖一个项目的完整生命周期,而需求获取、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各个环节,着重在各个阶段锻炼学生,提高学生项目整体技术能力。基于“构建主义”教学指导思想,本节我们详细讨论卓越工程实践教学的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的特点是老师讲的少,学生做的多,因此实践教学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就是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虚拟项目中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根据自身在项目开发行为中的结果,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应用不同知识,完成整个项目,从而积累项目开发的实际经验和教训。
(2)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需要有一定的应用场景,即与“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来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而把它应用到情景中去,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不能提供生动、丰富的实际情境,使学生难于掌握和应用新的知识,即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实践教学中,老师要尽量收集各企业的管理资料作为实践教学的教学资料,根据科学的管理思想,按照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在实践教学的课堂上要尽量再现真实的企业项目运作环境和管理流程。我们要按照一个公司真实的管理方案,形成一个虚拟的项目,以此项目完整生命周期为主线组织内容,按照企业软件项目开发典型过程组织教学。各门实践科目要系统化,每一门实践课可以覆盖一到多个阶段,各课程既有各自任务,集成在一起又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师通过剖析示范项目,引导学生逐步完成项目。在实践教学课堂中,除了纪律上的控制与支配外,在学习和实践的行为上则应给学生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我们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可邀请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员工,进行现场教学,介绍相关经验,组织学生去软件企业参观学习,体会项目运作的实际环境,提供多种自学资料,给学生提供信息资源。
学生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实践教学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协调意识。
(3)在实践教学设计中,完成项目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我们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和知识的应用者,把学生能应用自己所掌握知识解决规定的问题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完成项目”这个中心展开,不论是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了保证学生遵守企业项目运作的过程,可以将总目标分解为各个过程目标,引导学生有序完成从需求分析到集成测试的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教师按照企业项目考核体制,参照任务提交物质量、计划执行情况、文档编写情况等,制定成绩考核体制,激励学生参与项目。
对新员工的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院两级管理 训练计划解构 训练计划路径 基地整合
引言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精神,各高校纷纷制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训练计划”)工作方案。
一、学校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思路
实施“训练计划”有利于学院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大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创业实践的机制,更好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开展形式:两级管理、立体化平台
训练计划的开展采取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校级管理的职能主要是组织开展“训练计划”,搭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创业训练平台,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院级单位的主要职责是实施创新创业“项目驱动式管理”,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落实训练计划的细节工作,确保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有效实施。校、院二级在开展训练计划过程中,应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协调机制,搭建训练计划开展的立体化平台。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的平台不仅需要资金支持、设备器材、基地建设等硬件支持,规章制度的及时出台、氛围的营造、多种形式的推广活动等软件建设同等重要,后者往往是平台搭建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内容。
(二)开展路径:项目驱动、循序渐进
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构成了训练计划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低级训练项目为上级提供保障和支持。训练项目的开展以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主线,以“项目驱动教学”为起点,创新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项目驱动强化实践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继而以工程实践中心和创业实践中心为平台,积极培育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全校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二、学校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途径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1.深入项目教学改革。在现有项目教学开展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更多专业和课程上开展项目教学,以项目教学为起点,有序开展训练计划工作。
2.普及创新学分制。以学分制形式纳入各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计划中的有关项目活动,根据其活动情况或按取得相应项目的成果可以获得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必修学分。
(二)完善组织机构与管理体系
1.建立“校院两级管理组织”。校级管理组织层面,在现有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完善工程训练中心的职能,负责计划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实施;成立校级学术性专家组织,服务于项目的申报、评审等工作。院级管理组织层面,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明确直接责任人、组建工作小组。(1)充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教务处领导、各学院院长、系(部)主任、教学副主任及相关人员担任成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讨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经验交流。(2)建立健全工程实践中心的职能。将现有分散、院系自管的创新创业训练基地整合为工程实践中心,集中为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项目提供场地、设施设备的支持,合理安排和协调创新团队的活动,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3)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工作专家委员会”。学校将组成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组长,教授、行业专家等为成员的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在组建中,委员会名单见附件二)。专家委员会按照学校现有学科成立对应专家委员会,一是对工程实践中心的工作给予建议和指导,二是负责对申报项目的立项审核、中期检查、验收评审工作。
2.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为保证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度,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分块实施、突出特色,构建以项目负责制为基础的组织管理及运行体系。探索在师生培训、目标管理、考核评价、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上下级机构及二级机构间的分工与协作机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见图1)。
(三)注重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1.训练计划实现过程。以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层次为逻辑指导,以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主线,以“项目驱动教学”为起点,创新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项目驱动强化实践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继而以工程实践中心和创业实践中心为平台,积极培育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全校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2.训练计划实现形式。训练计划的组织由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经营模拟计划和实践体验计划等七个子计划构成。
以上七个子计划具体以学生科技活动、科技竞赛、创业项目、创业指导、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课内外活动整合形成。
3.训练计划实施过程管理。训练计划的实施应形成系统化的工作程序,以下以训练计划实施的过程分别介绍各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能。(1)教务处的工作职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按工作分工,负责制定各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管理细则,经学校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颁布实施。(2)各教学单位的工作职能。根据各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细则,组织项目具体活动内容的设计,形成每学年(或每学期)的具体项目实施计划,编印项目指南,并在“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和校园网上公布。组织学生选择项目,并做好初审工作,汇总学生选项情况后报“创新创业工作专家委员会”。(3)工程实践中心和“创新创业计划工作专家委员会”的工作职能。第一,创新创业计划工作专家委员会审查、确定学生选项情况后,在“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和校园网上公布;第二,工程实践中心和“创新创业工作计划专家委员会”根据确定的学生选项项目,具体实施对项目的组织、检查、评估和考核,并根据项目管理和学分认定细则对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成绩记载与学分认定;第三,各项目活动结束后,将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成绩及学分认定材料报领导小组办公室(教务处),教务处进行成绩和学分的最终认定,并负责记入学生学籍档案(成绩管理系统)。
三、校内外的保障条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师资队伍、学生工作、后勤保障以及社会力量等多方面协同作战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学校在经费投入、基地建设、奖励制度等方面将给予支持。
(一)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团队活动专项基金”,根据各团队计划,对立项项目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等级给予相应经费支持。重点支持省级及省级以上竞赛活动,重点支持具有产品设计、加工、研发等类型的活动。各类项目级别的确定由学校根据相应标准进行评审确定。项目经费主要用于课外创新团队活动的课题调研、差旅费、材料费等。专项经费支出必须按照“按项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
(二)基地保障
高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必须要有训练基地作为保障,在基地建设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整合校内创新创业基地成立工程实践中心。为保障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可整合各院系的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为工程实践中心,实现基地与机制的结合,实现校内跨院系、多团队间教学、项目开展和基地管理资源的共享。注重工程实践中心的内涵建设,开发训练项目,提高基地利用率。
2.探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园区。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开拓校外资源。高校、企业和社会合作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共享的路径,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园区,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提供真实的社会生产经营环境。
(三)指导力量
建设咨询导师和指导教师专家库。学生可就感兴趣的创意或选题向全校各学科教师进行咨询,不断深化创意或选题的认识,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老师入库不设置门槛,只要是本校在编教师,不论学历和职称,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创造性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校园文化营造
为了让全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营造创新氛围,对于完成结题项目的成果进行宣传:一是学校统一在校园网上发文,院系张榜公布,并按项目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报销研究经费;二是学校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表彰在项目研究中做出贡献的学生和教师,交流先进经验;三是院系召开师生总结大会,总结结题项目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活动积累宝贵经验;四是教务处对结题项目进行成果展示,在各系科教学楼前巡回展示,项目组成员现场讲解,并接受师生咨询。通过以上宣传推广活动,引发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关注,引导训练计划的深入开展。
四、配套政策
学校每年应安排预算经费作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项目活动进行资助,以保障计划的运行和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此外,对训练计划工作做出贡献的院系、教师和学生个人进行其他鼓励办法。
(一)对学生的鼓励:奖励+表彰+学分替代
为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团队活动,学校将组织开展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评选活动,对取得优异研究成果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任务,提交研究报告(论文)等环节后,按成果和获奖情况记相应的课外学分。
(二)对教师的鼓励:奖励+额定课时减免+培训
为鼓励课外创新活动的开展,学校可组织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活动。按照活动开展的记录、取得的成绩,对每年完成项目指导任务,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团队指导教师每人给予30-50的当量学时补贴,此部分工作量不计入教师额定当量学时。此外增加大学生课外创新团队指导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科研项目的机会,学校根据需要提供技术、外语、创业等方面的培训,相关教学单位可将需求列入年度培训计划中。
(三)对院系的鼓励:纳入二级教学单位考核项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情况纳入学校每年对职能部门和学院的考核指标中,并根据成果情况设立相应活动的优秀组织奖,用于奖励组织、管理单位和获奖学生所在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立明,何桂英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8(3):85-86.
上一篇:对标学习计划{汇总5篇}
下一篇:对孩子的教育计划{甄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