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3875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56分钟。
声乐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一、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
在长期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高校声乐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声乐教学实践中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低下,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实行改革与创新。当前高校声乐教学课程设置比较单一,课程主要涵盖了练耳、乐理、声乐技巧与和声等部分,在课程设置方面严重忽视了声乐实践课程。现如今的高校声乐教学更像是一种唱歌模仿课,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中,创新意识难以具体地展现出来。与此同时,不少声乐学习者在学习声乐的时候,都是抱着错误的想法展开学习的,浮躁的学习态度与社会功利性对学习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我国当前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针对于此,需要立即对高校声乐教学实行改革与创新。
二、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高校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要培养专业型的音乐人才,更要为社会培养能够传播声乐文化的人才,将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联系在一起,促使高校声乐教学朝着现实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声乐创作与表现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精神与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相互之间的差异,合理安排学习计划,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来执行,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声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活动的实施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服务的。
(二)建立实践教学平台
在高校声乐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建立实践教学平台,采用有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外界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校声乐教学活动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社会服务意识的增强都是教学目标。为能够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就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与综合能力。当然,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声乐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拓展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走向社会,投身到社会音乐文化活动中,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社会接轨。如在学校、工厂、社区进行演出,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上的声乐比赛,这对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非常重要。
(三)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教学大纲的深入了解是基础。通过对教学大纲的了解,就能够清楚了解到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可脱离学生的本质而展开。声乐演唱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音乐的二次创作。因而,教师就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指引,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另外,高校声乐教师还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学生才能够从内心出发,把握学习重点,并在重点上有所突破。当然,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不可只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来实行,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
(四)重视学生组织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声乐艺术其实就是将艺术与情感融合在内,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握学生呼吸、吐字、声音位置、共鸣声等相关技巧的训练。当然,高校声乐教学也并不仅仅是对声乐技巧进行训练,教师同时还需要把握情感教育,促使学生在声乐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与审美情趣。学生的组织能力与歌唱审美能力,是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学生这两方面能力获得了有效提升,才能够更好地实施后续的教学。
三、结语
声乐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戏歌”之于民族声乐教学的功能性价值
笔者认为,与戏曲学界对其的认知相比,“戏歌”在民族声乐领域有着特殊的功能性价值。在戏曲学界研究者的眼中,“戏歌”是为戏曲的变革应运而生的。孙重亮在《“戏歌”的审美效应及社会功能》一文中明确指出:“''''戏歌''''的传唱,无疑为戏曲改革制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戏曲唱腔的革新起到了一种探路趟雷的作用。”②而在民族声乐工作者看来,“戏歌”则充当着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塑造民族演唱风格和丰富舞台表演手段等功能性角色。回溯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便可发现,我国民族声乐之源头即起于对戏曲等民族民间音乐的吸收与扬弃。被誉为“中国民族歌剧里程碑”的《白毛女》就是最好的证明,该剧广泛汲取了戏曲、说唱和民间小调的曲调,剧中的“天啊,刀杀我、斧砍我”等经典唱段明显糅合了秦腔、山西梆子、豫剧等戏曲音调,这即是“戏歌”的早期雏形。其后的《刘胡兰》《江姐》《洪湖赤卫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木兰诗篇》等等,其中的经典唱段都采用了“戏歌”的表现手法。这些经典民族歌剧的成功,一方面奠定了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同时也塑造了一批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著名戏剧家舒强在谈及郭兰英时曾言:“有着深厚戏曲表演底蕴的郭兰英,在演唱韵味方面的艺术创造正是构筑在传统戏曲这个敦厚的基石之上。因此她的演唱不仅字音清晰准确,而且对语调、语气、语势的把握以及在字音的虚与实、前与后、明与暗的协调和均衡处理等方面,均能得心应手、令人叹服。”③上述的实例证明,民族声乐教学不能缺失对戏曲等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因为这些是中国民族声乐的“立身之本”。但从现实来看,要求学生们系统地去学习戏曲表演也并不容易。因此,学习“戏歌”无疑就成了调和这一矛盾的最好方式。但是,“戏歌”的类型有很多种,究竟何种“戏歌”才适合民族声乐教学呢?笔者通过调研,认为适合民族声乐教学的“戏歌”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具有戏曲曲式结构的形态特征。中国的戏曲曲式结构大致以“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为主,而“戏歌”创作也主要遵循这两种结构特征。目前大多数较为流行的“戏歌”大都以“板腔体”为主,如《故乡是北京》(阎肃词,姚明曲)、《大宅门》(易茗词,赵季平曲)等等。2.具有戏曲唱腔的腔式特点。这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戏歌”的句式要有戏曲唱腔中常见的“单腔”、“两腔”和“三逗”的腔式结构;第二是要有戏曲腔式中常见的“中眼起唱”(漏板起唱);第三是要体现戏曲唱腔中标志性的“拖腔”。3.具有典型剧种旋律曲调的特征。即所选“戏歌”的旋律与特定剧种的曲调有相似的地方。比如《故乡是北京》就采用了京剧的曲调,《好男儿纵横天下》(易茗词,赵季平、赵麟曲)运用了山东吕剧的特色音调,《沁园春?雪》(徐绍清词、曲)中则采用了湘剧高腔的典型曲调。4.能够融合戏曲舞台表演风格特征。“戏歌”与艺术歌曲、民间歌曲不同,由于其融入了戏曲的相关元素,因而具有了戏曲表演的一些要求。比如《贵妃醉酒》(王晓岭词,王祖皆、张卓娅曲)、《断桥遗梦》(韩静霆词,赵季平曲)等戏歌,就要求在演唱的同时,还要有戏曲表演“手、眼、身、步、法”等舞台表演形态上的要求。总之,由于“戏歌”兼具民族声乐和戏曲音乐的特点,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具有开拓学生艺术视野、积累舞台表演经验和传承民族音乐的功能性价值,理应得到更多地关注与实践。
“戏歌”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的具体应用
如果要将“戏歌”作为一种操作机制来讨论,必然要将其放置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来。我们知道,民族声乐教学体系是围绕培养专业民族声乐表演人才而架构的一套循序渐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由于地域文化、教育资源、培养方向等客观条件的不同,各专业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又有所差异。但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无论哪种民族声乐教学体系,都要求培养民族声乐表演人才具备“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比如掌握多种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了解并能够实践多种民族民间声乐作品等等。因此,“戏歌”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所具备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009年“全国第二届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的决赛曲目设置,即是对笔者上述论点的证明。在这项全面检阅我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赛事中,决赛的规定曲目安排即有“戏歌”的内容。如女高音声部的决赛曲目有《梅兰芳》(刘鹏春词,吴小平曲),《贵妃醉酒》(王晓岭词,王祖皆、张卓娅曲),《千古绝唱》(魏冠明词,王超曲),《梁祝新歌》(王庆爽词,邓尧曲)等。④有学者统计,在该项30名参赛选手比赛中有6人演唱《贵妃醉酒》、5人演唱《梁祝新歌》、4人演唱《千古绝唱》,⑤选择演唱“戏歌”的选手占了总参赛选手的一半,由此可见“戏歌”在未来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根据笔者的设想,将“戏歌”纳入在民族声乐教学系统中,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学生已基本掌握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在学习“戏歌”前,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应基本掌握民族唱法的一般技法,能够良好完成相关的教学曲目。这样可使学生在学习“戏歌”时,不会因学习其中的某些特殊演唱技法而混淆了固有的民族唱法技巧,从而造成教学上的失误。曾有人认为,民族声乐学生应学习过去老一代歌唱家的学习经历,先接触民间音乐,学习民间歌曲和戏曲的演唱方法。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导。彼时之歌唱家,如王昆、郭兰英等,其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具有时代的特殊性。在当时还没有“民族声乐”这个学科概念时,他们必须得先从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再通过不断地探索总结出声乐演唱的一般规律,最终形成个人的风格。而当今之民族声乐教学,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早已形成科学的门类,具有了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通过该体系,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和综合素质,而无需像前人一样“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戏歌”的学习必须是基于较为成熟的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之上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为自如地学习相关的“戏歌”演唱技法,同时也可较好地完成作品。第二、根据自身地域特点和教学要求,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戏歌”教学计划。正如笔者上文所论,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的“戏歌”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而在实际教学中,各教学单位可根据自身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在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设置一些既能体现共性又可突出个性的“戏歌”曲目进行学习。比如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先根据全国声乐大赛的规定曲目,撷取了《贵妃醉酒》和《千古绝唱》作为“戏歌”的必学曲目,使学生以此为蓝本了解“戏歌”的创作风格、演唱要求和舞台表演形式。这既有助于学生的入门学习,同时亦为其未来参加声乐比赛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笔者就职的高校位于四川,所授学生也大多为四川本地人,因此在“戏歌”的选择上也兼顾到了当地的“川剧戏歌”,如《春夜喜雨》《卜算子?咏梅》《梅花绝句》等等。由于这些学生本身就对川剧不陌生,因此很快就能掌握“川剧戏歌”的演唱风格和技巧。这种兼具共性与个性的“戏歌”学习,扩大了学生的演唱曲目范围,使其积累了多种“戏歌”演唱的经验。尤其是对本地“戏歌”的学习,将对其今后演唱风格的形成和未来舞台表演事业的发展带来裨益。第三、将“戏歌”的艺术实践和评价标准,纳入到民族声乐教学的考核机制中。2011年的“第三届全国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中,“戏歌”的演唱贯穿于初赛、半决赛和决赛的整个过程。在比赛章程中可以看到,初赛和半决赛的演唱曲目要求中明确标示可以选择“戏曲风格”的声乐作品,而《春江花月夜》《梅兰芳》等“戏歌”也出现在了决赛必选曲目当中。作为中国音乐(艺术)院校民族声乐的顶级赛事,其比赛曲目的选择与安排,自然应该成为大多数民族声乐教学的参照物。根据笔者的了解,大多数的音乐(艺术)类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都有对民歌、民族歌剧甚至是古曲风格作品的专项教学,唯独在“戏歌”的学习、实践和考核评价上缺乏相应的机制。而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比赛还是舞台表演,“戏歌”都越来越多的进入大众的视野。人民群众对“戏歌”审美需求的扩张,决定了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必须要向这一方面延伸。因此,建立针对于“戏歌”的艺术实践和评价标准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戏歌”的学习和实践应贯穿于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面,根据教学层次的不同,制定不同深度的学习和实践计划。在本科学习层面,“戏歌”可作为一项教学内容纳入到大学第三学年的学习计划中,使之在一学年内掌握一定数量的“戏歌”,并将其纳入到当学年的艺术实践和期末考核当中。在研究生学习层面,应指导学生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的“戏歌”,具体曲目可根据历年赛事的规定曲目来划定。此外,要求研究生在个人汇报音乐会或毕业音乐会中,选唱具有一定难度的“戏歌”1至2首,以此来达到考核的目的。由此,贯穿于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戏歌”学习,将在固有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演唱技能,更能使之在相关的比赛中游刃有余。
声乐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众所周知,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基础理论知识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理论知识不够重视,在课堂上只是一带而过,更甚者根本在歌唱实践前不教授理论知识,直接对学生进行歌唱实践训练,这不仅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会因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没有歌唱理论基础,而造成在歌唱中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没有方法随意唱。这不仅使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还容易给学生造成声音嘶哑、声带小结等问题。更严重的是,学生毕业后,走上中小学声乐教师的工作岗位,用这样的方法再教下去,那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高师声乐学习中,有诸多必须掌握声乐的理论知识,如:掌握人体的生理结构、歌唱发声器官和歌唱时的姿势、歌唱声音的分类和怎样识别声音的性质、歌唱的共鸣、歌唱的咬字、吐字和处理语言的方法、声域的分类、歌曲分析和表现等等。这些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是需要系统地学习和了解的。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歌唱的声音概念,培养学生对歌唱声音正确与否准确判断的能力,还有知道不正确的歌唱声音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同时要掌握把不正确改为正确的方法。教师是学校的依靠力量,我们要培养音乐教师,一定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不断的更新新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二、强化声乐教学方法的改进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的学生,应掌握教学的基本要领及教学规律,要学会发现、分析、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要了解关于童声训练及儿童变声器的嗓音保健的方法,这对于他们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职业尤为重要。另外,还要掌握能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方法,使学生通过音乐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认知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高师声乐课不仅仅是“教唱”这么简单,我们必须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范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范唱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引导学生掌握演唱技法的一种直接的手段。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最直接接触、聆听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每一位具有歌唱示范能力的声乐教师其平时的演唱及课堂上的范唱对学习者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因为每个人的生理条件、学习声乐时间的长短、演唱经验、对作品的理解及知识积累的深厚与否是不同的。有的声乐教师声音条件宽厚而不失明亮,如果学生盲目地模仿教师宽厚的声音,就会造成压喉、声音暗淡而失去光泽;有的教师歌唱声音非常的明亮,如果是嗓音宽厚的学生去模仿,就会出现喉头挤压、气息不稳、声音过紧的后果。所以,在声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盲目崇拜,不假思索的模仿老师的声音。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辨声音、掌握声音、创造声音。教师在使用范唱教学方法时一定要认真地、准确地、有感情地、有表情地把声乐作品演唱出来。有些教师在做示范的时候,不从表达作品的角度出发,只是局限在让学生模仿自己的声音,这是非常错误的方法,往往容易把自身的缺点强加给学生,会使声音条件不错的学生变成声音暗淡、嘶哑,这些缺乏科学研究是声乐演唱技法,会导致学生失去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关于这一点,应该引起声乐教师的高度重视。还有的教师在示范演唱的时候,没有全身心的表达作品,只是完成任务一样的唱一遍,这同样不可取。教师应该用灵感启发演唱,应该是正确方法的体现者,教师要通过范唱,为学生营造一定的音乐想象空间,教师要为学生的利益而充分熟悉声乐的科学性,要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让学生将声音置于丰满自然的形态上,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同时,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声音鉴赏力、创造力和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应掌握教学的基本要领及教学规律,要学会发现、分析、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是解答声乐问题的引导者和顾问。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在演唱技巧正确的前提下,对作品风格、结构等方面独立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此外,在声乐教学中,要为学生以后的工作能力打基础,教学生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教学方法,即示范、比喻、对比等教学方法;不断渗透、教授他们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学生了解青少年变声期嗓音训练和保护的方法;在分析声乐作品中,找出技术难点和解决难点的办法;掌握初、中、高不同层次教学的方法;了解声乐伴奏的重要作用和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教材选用和搭配的方法;以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矛盾的方法;使学生通过音乐课,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由此可以看出,高师声乐课不仅仅是“教唱”这么简单的方法,我们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能力教育
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设计与教学目标相符的教学方法,还要时刻记得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将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培养他们站在讲台上的所需的专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平台。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试讲的形式来提高学生任教的综合能力,教师命题或学生自选题目均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专业知识,随后写出教案,再登上讲台试讲,组织其他同学评课。这样,在准备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声乐作品的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其他同学的评课能力,使他们在共同讨论、共同分析中共同进步。在试讲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控制课堂的能力、应变和即兴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为他们将来走上讲台,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论文写作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的认识能力。教师定题目或学生自选题目,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结合论文题目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分类,同时根据自己的认识观点进行论文写作。还可鼓励学生做调查报告,调查对象为中、小学生,调查学生对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的满意程度,这样,在写作和调查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论述能力,也增加了他们对将来工作对象和内容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科研奠定了基础。
四、强化因材施教机制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特点尤为突出。要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声音条件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曲目,这对学生的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的教学曲目,可使学生接触到不同作曲家、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可以使演唱具有多样性。在选择曲目方面,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学生的音域。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进行可塑性规划。在学生一入学,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为学生制定一套声乐学习计划,按计划、按步骤进行教学,例如,从一个八度开始训练音色,逐渐到一个半八度,再到两个八度,同时解决“换声区”的问题,使学生循序渐进,绝不能盲目拔高。对于入学前没有接受过系统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的学生,尽量选择篇幅较小、音域较窄、旋律较易的歌曲,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对于已有稳定、良好的中声区的中级阶段的学生,要选一些结构较复杂,音域跨度较大、情绪起伏较大的声乐作品,在巩固已有的声乐歌唱技巧的同时,进一步扩展音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声音驾驭能力。对于演唱技巧较为成熟的学生来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修养和艺术表现力,要选择一些情感对比强烈、结构复杂、篇幅较大的作品,同时还要注重舞台表现能力的培养。在选材时,尽量选一些有音乐形象和思想内容健康向上、艺术性较高、训练价值较大的声乐作品,帮助学生掌握对作品的处理和表现的方法,找出歌曲主要情绪和情感变化的层次,唱出作品的表情符号,在歌唱中合理地运用气息和力量,声情并茂的演唱作品。同时,还要让学生接触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了解和学习中外优秀民歌,拓宽学生的音乐思维,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同时,还要注意声乐教材的不断更新,关注中小学及中师音乐教材,使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以适应基础音乐教学的需要。
五、强化声乐教师专业素质
声乐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音乐技能素质的测评音乐技能素质的测评主要测评点应该表现在学生的声音条件、气息的运用、行腔吐字以及高音的解决等方面,根据这些测评点对学生进行音乐技能素质的等级评定,分为以下5个等级:1.声音条件好,并且在气息运用、行腔吐字、高音解决等方面都显示出了一定的功底的学生在技能上应给高分。2.声音条件一般化,但基本功扎实,以技巧驾驭声音的能力很强的学生次高分。3.声音条件很好,但技能性的东西很少,几乎是白嗓的学生。4.声音条件很好,但在歌唱方法上有明显的偏差,以致形成了毛病的学生。5.声音条件一般化,没有掌握技巧,声音运用能力很弱的学生。
歌唱艺术的本质和目的是表达情感。而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必须要将其放置在文化的大背景中,去理解并表达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和时代背景。声乐演唱作为二度创作,要想准确、清晰地表达歌唱情绪,就必须对作品的词曲作者、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作品风格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声乐演唱的目的。法国诗人、哲学家保罗?瓦勒里曾这样比喻:“一首音乐作品,只是一篇创作,是向一位有能力的表演家所蕴藏着的才华开出的一张支票。”[1]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教授更是如此直接而肯定地对她的学生说:“歌手参加比赛,站在那儿比什么?比的是文化,是文化修养!不是比谁的声音高;谁的声音响。谁有功底、谁有文化,谁就能取得好成绩。”[2]的确,在歌曲演唱中,歌唱者虽然可以根据词曲作者通过作品注释或音乐术语做出的相关提示来进行歌唱,但这些提示毕竟是有限的、简短的,且是概括性的、方向性的指导,并不能让演唱者得到更具体的体会和感受。要想真正将作品更深层的思想内涵表达出来,很重要的因素是歌唱者自身的音乐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因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单有一副好嗓子是肯定不够的,要想把好嗓子转化为能塑造各种形象、表达丰富情感的乐器,是需要歌唱者具备相当深厚的文化素养的。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赵梅伯先生所说:“好的歌曲是上成的材料,声音是工具;技术是方法;修养是本质;而个性是原动力,”[3]由此可见,一个演唱者的综合文化素质是多么重要。歌唱者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测评:
1.对其他艺术类别的了解程度。音乐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它与其他姊妹艺术之间有着非常强的相通性,因而,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其他艺术门类的了解和学习能激发演唱者的创作热情和想象力,增强演唱者的艺术修养及艺术表现能力,因而,是必不可少的。在测评中,如音乐艺术可以考查学生对歌舞、戏剧、话剧、歌剧等的了解程度;影视文学艺术可以考查学生对电影、电视剧、各种类型的艺术展览以及小说、诗歌、散文、人物传记等文学作品的了解程度。此类测评,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艺术视野是否开阔,是否拥有歌唱表演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是否拥有丰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是否具备歌唱表演的知识积累。
2.对待生活的视角。艺术源于生活,任何一个成功的声乐作品均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作为创作基础,对生活的感悟越深厚所表达的感情也就越强烈越真挚,所创作的作品也越能感动人。因而,作为声乐表演者,也需要有丰富的生活感悟才能准确地捕捉作品中的信息并恰当地表达出来,这与演唱者自身对生活的态度是息息相关的。在生活中,歌唱者要善于观察不同人说话的表情、眼神、体态以及隐含着的心境,要能敏锐地吸收大自然美妙动人的风光与景色,并用艺术的眼光、音乐的感受去看待和思考。生活阅历丰富、体验深厚、情感细腻的歌唱者更容易准确把握作品情绪,更能深入作品去挖掘人物内在的思想、个性和情感,然后再将这种感受转换为丰富的音乐语言,塑造成鲜明的音乐形象。生活体验越丰富,情感的积累就越深厚,歌曲内涵的表达也更准确更传神。
音乐行为测评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后期的介入音乐行为测评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期的介入主要表现为音乐教学诊断测评和音乐成就测评两个方面。
(一)音乐教学诊断测评的介入音乐教学诊断测评的功能:评价学习者当前的音乐能力及其特征,寻找学习者在教学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世界杰出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舒曼说:“指导者不可能使声音的发展达到原有条件所不可能达到的范围。”“没有哪位教师可以把美好的声音放进学生的歌喉或赠给学生更大的才能,他只能对学生的才能加以发展。”[4]因而,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就必须注意教学的阶段性和系统性。既要阶段性地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解决不同的技术问题,获得相应的歌唱技能,又要注意各个阶段学习内容的衔接,从整体上去把握学习的进展。具体说来,主要包括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曲目、循序渐进的技能训练、适当的舞台演唱经验等。在选择演唱曲目时,要考虑作品的音域、风格、技术要求等因素是否与这个阶段的学生现状相匹配。在技能训练上,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如发声训练、呼吸训练、共鸣训练、音域扩展训练等,都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进行。适当的舞台表演经验能够培养学生的歌唱表现力,激发表演的欲望,从而更进一步热爱自己的专业,增加学生的信心。所以,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诊断测评,给学生最好最恰当的发展空间。
(二)音乐成就测评的介入音乐成就测评主要考查在一段相对独立的教学过程结束后被测者所取得的某些音乐技能的水平。音乐成就测评的内容主要从歌唱表演技能、钢琴演奏能力、声乐教学能力、知识结构、音乐活动组织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考查。
1.歌唱表演能力。声乐教师的演唱能力是其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声乐教学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教学,不管是传统的口传心授,还是现代的小课、小组课,都非常强调师承关系。一个老师的歌唱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教学能力,所谓“言传身教”,有较高演唱能力的老师一方面能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学习的榜样,让学生更信服。当教师把抽象的声乐艺术转化为生动、直观、形象又多彩的歌曲范唱时,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理解也会更具体,兴趣更浓厚,学习也会更主动起来。
2.钢琴演奏能力。钢琴的学习是高师声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因为,钢琴伴奏能力是声乐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素质。对于一首声乐作品而言,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是合二为一的,它们互相补充互相烘托,共同塑造音乐形象。此外,声乐教师也能通过钢琴伴奏表达自己对作品风格、情感的理解与把握,推动学生歌唱的情感表达,使作品表现得更加丰满更加完整,学生的歌唱欲望也更容易激发,因此,钢琴演奏的能力也是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声乐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作为一名声乐教师,除了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要有专业上的要求,也就是必须具备非常敏锐的听断能力。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声音观念。因而,声乐教师自身的声音概念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连学生声音的好环都分辨不清,那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声乐教师是否具备敏锐的听辨能力,是否能够准确地“对症下药”,是声乐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声乐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摘要】近些年,以美国为先导地位的“慕课”教学模式正席卷全球,为了迎接这一新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本文分别从大学英语教师的三个方面重新解读“慕课”的创新模式,从政策层面重新思考如何为教师创造优势条件,使教师在高校新教改过程中发挥其充分的作用。
【关键词】慕课;大学英语教师;知识学习;知识教授;知识创新
自1980年开始,美国大学就一直在热烈探讨,计算机和互联网会不会造成大学基本形态的危机。从2001年开始,上海交大一直致力于在线课程建设,2006年率先建设国家首个课程中心。自2013年5月以来,国内各大著名报刊都在其显著位置介绍了“慕课”的到来和影响,Coursesera、edX和udacity是“慕课”最主要的三大平台,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全球共有81所成员高校或机构加入这些平台,共享386门课程,注册学生超过400万。大量“慕课”课程冲击着学生也冲击着教师,面对“慕课”学习的浪潮,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员,如何调整心态,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当下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慕课”的含义和发展历程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可以多达几十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为导向,凡是喜欢这门学科的,都可以进来学习,不分国籍、种族、宗教,只需要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后一个“C”代表Course,代表“课程”的意思。因此,“慕课”是指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其课程与传统大学课程一样,需要学习者循序渐进地从初学到精通,最后成为该学科的高级人才。此外,慕课都是免费的。虽然大量公开免费线上教学课程是2000年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概念,但其理论基础却深植于咨询时代之前,最远可追溯至1960年。1962年,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向斯坦福研究中心提出一个研究“扩大人类智力之概念纲领”,并在其中强调适用电脑辅助学习的可能性,在此计划书里,恩格尔巴特提倡电脑个人化。2011年秋天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有重大突破:超过16万人通过Udacity参与索恩和彼得.诺威格所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三大平台应运而生,为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2013年我国引入“慕课”,同时取得了较快发展。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深圳大学致力推动的“优课”联盟(UOOC)等中文慕课平台相继上线。
二、“慕课”的优势及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一)“慕课”的优势
1.小视频配合相应的及时在线测试,开展课程化教学,十分易学。
2.模板化的课程结构易于规范在线课程建设。
3.名校名课免费向全球开放,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和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互换和共享。
4.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成果能及时促进教师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帮助学员自我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
5.以交流工具软件支持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6.虽然网络在线课程比传统教学一次性投入高,但是从整体来说,教学组织实施成本相对较低,再加上“广种薄收”的实施策略,资本投资收益较高。
(二)“慕课”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无论课堂形式如何变化,教师都是课堂最不可或缺的角色。有些教师非常愿意尝试,但大多数教师还是在观望。“慕课能扩大自己课堂的影响力,因此一部分课讲得好的教师很积极。”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说,“这都很正常,我希望教师们都能参与进来,看看别人怎么讲,回过头来反省自己,相互促进”。无论以何种教学模式出现,教师都注定是教学改革中的先驱者而绝不是独立出来的旁观者。面对“慕课”教学模式的巨大冲击,大学英语教师基于本学科的特殊性,如何将繁重的教学任务、多系列教材的讲解、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等各个方面融入到“慕课”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做好心理准备迎接挑战。
1.对大学英语教师学习知识能力的挑战
美国大学教师知识结构包括学科型知识、跨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一门“慕课”之所以深受学习者的喜爱,除了依靠现代化信息数字技术做支撑外,教师的知识对提高教学整体水平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英语专业知识、文学理论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互联网知识以及能够顺利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从知识结构上可以将教师分成能教、会教和愿教这三个层面。“慕课”将这三个层面融为一体,打破国内传统教学体系:职称越高,教学水平越高,通过“慕课”这一透明的教学平台,让更多的学习者了解和认识到那些默默无闻的一线教师。
2.大学英语教师传播知识能力的挑战
大学英语教师以英语专业知识为基础,不同于传统的45分钟课堂授课,“慕课”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在20分内完成原来45分钟的教学任务,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计划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大学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合理分配时间,以学生的兴趣制定相应的互动环节,通过问题的答案做到及时的信息反馈。这些不仅是一位大学英语教师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授课水平和能力。
3.大学英语教师创新知识能力的挑战
随着“慕课”的不断发展,很多教师都担心在不久的将来课堂教学会被“慕课”等网络教学模式所取代,大学是否也会越来越少?“慕课”模式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国际间、校际间,更存在于一个办公室的教师之间。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唯有不断对知识进行更新与创新,提高科研水平,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其科研能力的高低、创新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高校教育质量水平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大学英语教师面对“慕课”冲击的对策
(一)加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与传统教师照本宣科的课堂相比,“慕课”更强调服务学生,教师会切实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的兴趣设计课堂活动,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
(二)革新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
“慕课”在国内迅速而广泛的推广得益于学习者的认可。大学英语教师的考核评价由过去的定性评价转为现在的定量评价,除了可以量化的课时、科研、奖项,还有一些无法量化的如: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创新知识能力、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及与学习者互动协调的能力等,这些都是“慕课”可以考量的内容。
“慕课”为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英语教师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慕课”中优秀的教学资源极大丰富了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真实的英语母语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激发了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积极性;“慕课”翻转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为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方面指明了方向;“慕课”更适用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按各自所需,进行更加人性化的教学内容安排,同时可以按照学生的作业实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从而凸显个性化,解决差异性教学难题,满足多样、个性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江.慕课的建设与实施策略.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
[2]江波,王奕俊.“慕课”透视及应对.中国高等教育,2014:7.
第二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思考
摘要:教育乃立国之本,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对前人研究的综述,探讨教学能力的内涵、教学能力的构成、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困境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以期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通道,探讨其如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能力的内涵
有关教学能力的定义,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外国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个体的综合特质,是进行有效教学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将教学能力定义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构成。”[2]尽管学者们对教学能力的界定不同,但都认同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能力的结构
RonaldD.Simpson等人认为,教学能力包括学术能力、计划能力、管理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评估和反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L.DeeFink则认为,教学能力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课程设计能力、教学实施及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国内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对教学能力的构成有不同的认识。教育学学者认同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和研究能力;社会学学者认为,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心理辅导及国际化适应能力、信息化能力是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心理学学者认为,教学能力由教学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监控能力三个因素构成。部分学者认同教师教学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教师的认知能力,特殊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独特的能力。李旷认为,教师教学能力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综合,一般能力指智力、操作能力、言语能力;特殊能力指教育教学能力、管理学生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自我意识能力。此外,研究者强调教学中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如李晓静等认为,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更新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7]。张建敏认为,观念革新能力、学习提升能力、指导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双语运用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对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界定,虽然国内外学者、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看法,但有其共性。首先,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实现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所表现出的个人能力;其次,教学能力是由多个维度、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能力;再次,教学能力还包括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及教学研究能力。
三、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困境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研究是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一些研究者认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组织能力不强、教学研究能力欠缺等方面。佘远富认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模式单一、过分依靠多媒体且使用不当、教学研究不深入等方面[9]。赖富强等人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组织技巧、课堂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缺乏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磨炼,教学业务能力不足。智安然通过调查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不平衡,在驾驭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脱稿讲课、教学创新、反思以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
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研究者多从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探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而个人因素包括受教龄、从业态度、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等。袭雅楠调查发现,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包括择业心态与教学热情、教师道德与责任心、知识结构与转化能力、教学反思与自我发展动机。此外,身份角色意识、专业文化素养、教学实践经验、教学反思等个人因素是制约教学能力提升的根本。学校因素包括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政策制度两方面。学校的文化氛围指学校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校园建筑、绿化、校风、学风、学校的文化底蕴、人际氛围等。学校的政策制度包括学校的职称评审制度、教学科研制度、考核制度、师资培训制度、激励机制等。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原因包括:学校考核评价方式不完善、轻视内部培养、欠缺能力助长机制。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校园文化,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五、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旨在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西方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如美国发起了“未来师资培训计划”,旨在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北美高校建立了“教学研究中心”,如加州高校为新教师开设了“教学和资料中心”、美国科罗拉多州高校建立“终身学习中心”等,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
国内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多以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提升路径多从教师、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三位统一体的方案。束仁龙认为,需要改革教师培训模式,加强教学管理的力度,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方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张宇庆提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地位;搭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成长体系,构建有效的教师考核制度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倡导教学学术,加强教学研究。
第三篇: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问题探析
摘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对于高校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同时也对于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以及教师能动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说存在的问题分析,阐述了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一、前言
对于高校来说,教师是其进行教育活动的最关键部分,也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教师的素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整体的教学水平与综合实力。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则关乎到整个学校的教育评价,同时还关乎到高校教学管理的实施。通过教学质量评价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有助于教师的不断成长,利于教师自我价值的顺利实现,而采取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评价方式,才能够真正的达到科学化的管理,也才可以真正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就应当认真、全面地分析现阶段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采用科学、适宜的方法加以改进,这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与内在要求。
二、目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目的存在功利性问题
现阶段,高校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大多和相关的利益相关联,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往往针对以往的教学情况,只考虑之前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工作,这种评价目的使得教学质量评价所拥有的功能无法全部的体现出来,而教师通过评价也仅仅是拥有了相应的等级和排名,无法充分的了解自身在进行教学时的不足与长处。采用如此的教学质量评价,无法真正的达到公平与客观,这是由于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主体和客体处于分离的状态,教师通常位于被研究、被评价的位置,也无法达到教学质量评价所拥有的诊断作用、形成性作用、导向作用等,使得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地、科学地评价教师所拥有的技能与素养,未考虑教学质量未来发展的内容,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改善及创新教学方法是较为不利的。
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较为单一与统一
在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为达到方便管理的目的,通常会设置一个统一性的评价标准,这样也是为了能够让每个教师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更加的公正与客观。同时,高校也按照自身的现实状况,开始投入使用具备一致性标准的网络评价系统,这样能更好的照顾到高校具有的多样化特征,不过却未能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区别,也未能考虑到教师所具有的多样性特点,使得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单一化,使高校里一些具有较大优势的学科教师能够取得较好的评价结果,而一些相对弱势的学科教师在评价中明显地处于劣势,这样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有失公平问题。
3、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所用标准存在局限性
著名教育学家迈克尔斯基曾提出,在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时应当采用教学观摩、学生学业成就、教学日志、教学档案、面谈等方法。而也有部分学者则认为进行教师教学评价时应当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同行互相评价、学生对教师评价、学生学业成就以及面谈等方法。而就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而言,几乎均是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设定为以网络为基础,学生参与其中的评价方法。所涉及的内容有教师态度、课堂教学内容及方式课堂效果等。而所采用的方法相对单一化,在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时相关标准设定不够清晰与准确,在评价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有较大的局限性,未能全面地进行评价,这样就易导致评价过程中不够公正、科学与精确,使评价失去应有的可靠性。
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反馈缺失
很多高校在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未采取相应的反馈措施,也有部分高校反馈给教师的意见为主观评价内容。其中之所以出现反馈缺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评价过程中,评价人员不想让被评价教师知道相关的评价结果或者和评价相关的解释,使得评价过程处于一种隐蔽状态,而被评价人员也不能了解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及须改进的方面。其次,某些高校在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时,没有认识到需要将结果及时地反馈到教师。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相应的管理人员未充分的认识到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及作用。
三、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优化对策
1、对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涉及到教师教学所有环节
不少的高校过多的重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所包含的检查以及监督作用,把评价仅仅当成了对教学的监督,使得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出现过于片面的趋势。很多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评价仅仅是进行教学的课堂评价,使评价所包含的内容受到局限,阻碍了评价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国外著名的高校在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时,均非常的关注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事先准备、教学过程以及课外辅导等内容。所以,要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仅仅包含课堂的教学评价内容,会极其片面地表现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并且也会出现一定的误导,让教师出现仅仅关注课堂的教学,而忽视了和教学同等重要的其他方面的工作。所以,对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改进,应当将整个评价过程贯穿于所有的教学环节中。
2、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当重视学生学业的收获
在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时,除了应当监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及发生的行为外,同时应当将学生自身的真实感觉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中来。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以此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了解及掌握情况,并进一步的评价教学是否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获取及能力的提升,也是对教师教学的直接评价。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多关注于教师教学方面,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是否取得进步的考察。也有很少的高校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涉及到部分学生学习收获内容,不过依然较为简单、粗浅,未进行相对全面、详细的考核及评价。要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没有涉及学生学业成就内容,仅仅关注于教师的教学是不是符合了所设置的标准,这样无法真正的确保评价结果的完善度,同时也不能全面的判断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这是由于教师教学质量最终是体现在学生所发生的转变上,特别是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做出的具体表现要更加的重视,更要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等内容。
3、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当符合不同的学科特点
目前,高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过于单一,应当依照不同的学科特点,来制定区别化的评价标准。第一,高校应当设置教学评价的指南,作为指引性文件来明确所有教师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其次,不同的学科依照各自的学科特征,来设置更加符合学科特点及真实情况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如此所进行的评价活动才可以反映出高校教学所具有的共性要求,并可以体现各个学科所拥有的自身特性,能防治不同学科采用统一标准这一弊端的出现。通过采取区别的教师质量评价,能够把不同学科的特点表达出来,能有效地激励教师自我潜能的发挥,让教师拥有自我的教学特点,充分的发挥出教师的自主能动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当具备有效的反馈
进行评价活动后是不是可以进一步的改进教师教学质量,和评价结果是否有效反馈有很大的关联性。所以,我们应当重视评价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第一,应当依照“对事不对人”的理念,尽量采取描述性评价语言,而少使用带有判断性的语言,将评价的工作点放在寻找与分析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方面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得出问题的处理措施。其次,应当对具体的、能被管控的一些行为进行有效的反馈,让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来逐步的完善教学工作。最后,应当强化过程中的双向交流,在反馈时也应当听取教师的自身意见,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能够形成一致的意见,同时形成最符合实际的改进方案并切实的执行。
四、结语
高校对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努力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是进行教学革新的关键。而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活动又具有连续性、整体性、客观性的特征。所以,形成科学、适宜、公正的评价制度,可以使高校更好地激发教师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石红姣.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化研究———以商洛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4).
[2]詹晶,杨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的实施障碍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01).
[3]陈婷婷,刘冬元,王思杭,于青兰,黄晓晨,石琳枫.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J].高教学刊.2016,(06).
第四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探讨
摘要: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意。当前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与影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可以在师资建设、课程组织、技能培训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会计教师教学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能力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教学规模不断壮大,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宝贵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近年来,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等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强烈,且呈现出高技能、高素质、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受到高职院校数量增加、招生规模扩大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境。具体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主要表现为专业教师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师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全面系统分析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在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性
(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也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与此同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各行各业职业技能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并且对技术人才的素质和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高职院校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优秀人才。
(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工作中是否具备基本能力、基本技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都离不开学校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较早步入社会,在校学习周期较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社会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同时高职学生分布于社会各行各业,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提升会计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近年来,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形式下,增强学校的实力、竞争力、名气,就要靠学校自身的内涵建设,不仅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文化与环境、学生就业率等,最重要的是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学队伍,才能更好地增强学校内涵,提升办学层次。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意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出大量技术型人才,分布在各行各业,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培养学生的层次与水平。因此,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技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意。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所谓“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当前,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者一定程度的理念偏差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单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课堂成为教师一人的“主场”。二是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传播,忽视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与培养,这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的教育场所,因此不仅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在教学态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多数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不重视,责任心不强,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存在应付学生、应付课堂的现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紧跟时展,只有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并树立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能力,提高会计教学的实效性。
(二)会计专业教师理论基础存在欠缺
当前,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会计教师学历较低,一些专科、本科毕业生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很少。低学历的专业教师队伍首先在专业知识储备方面存在短板,一些年轻教师对会计学专业基础掌握不全面、不扎实,进而影响教学能力的提升。再有,会计学专业不属于师范类专业,一些教师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师范生技能培训。上岗以后,仅是接受了为期较短的岗前培训,这使得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存在缺陷。此外,一些教龄较长的老师,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他们进入学校时的学历较低,会计专业知识更新较慢,且在教育教学精力方面投入较少,使得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在整体层次上较低,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对于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会计人才的需要
。(三)会计专业教师缺乏相应工作经验与技能
会计专业具有高技能应用的特点,会计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会计操作技能的锻炼与培养才能胜任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但是,当前多数会计专业教师缺乏相应的会计工作经验与技能。多数年轻教师在毕业之初就走进学校,开始承担教学任务,只是简单的从学校到学校的过程,没有相应的会计从业经验,会计操作技能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与提升。虽然在学习阶段经历过专业实习,但受条件、经费等限制,实践效果并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在缺乏相关工作经验与技能的条件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必然受到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这就导致会计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层析较低等问题。据统计,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一般的教师都为具备“双师”素质的老师。
(四)会计专业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相对欠缺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特殊的教学能力,在职业教育的所有教学环节中,教师都必须体现出一种高等性、职业化、技术性的基本特征。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相对欠缺,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学设计能力相对缺乏,多数教师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沿用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缺乏设计。二是缺乏课堂组织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对于课堂的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不能很好的组织学生课堂。三是课堂效果缺乏检验,部分高职会计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与需求不去了解。这都严重限制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要转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加强专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的传播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到更为全面的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教师要认真负责地教好每一堂课,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开展课堂教学,抛弃应付课堂、学生的心理,真正地履行一名专业教师的职业操守。除此之外,会计专业教师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分析自身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专业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不断积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在此基础之上,还应该培养实践能力,只有对专业知识有全面、熟悉的掌握,才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够深入浅出,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会计专业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会计从业人员从事的工作都与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有关,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职业操守。会计专业不仅对教师的职业素养与理论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实践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但当前多数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仍然是教学能力提升过程中的短板,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搭建平台,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为教师联系实践平台,同时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与运营提供支持。教师通过企业的实践实习,能够真正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促进理论知识的内化与升华。同时,也加强了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的交流,在理论层面上给予企业工作人员以帮助。经过企业的实践,会计专业教师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有较大提升,从而促进教师在专业教学活动中能够有的放矢,有重点地向学生传授职业技术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的砝码和竞争力。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已经应用到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多媒体教学可以综合文本、视频、音像等资源,全方位、立体化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接收速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设置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开展“模拟财务”实务。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是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重要环节,通过长期的积累与总结,不断补齐短板,充分发挥优势。同时,还可以开展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升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彭友良.高职院校德育实效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2]赵超越.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教育管理改革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4:15.
[3]李桓.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发展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7):221.
[4]吴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J].中外企业家,2014(21):179-181.
第五篇:高职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分析
1.前言
“双师型”教师能力是指,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则具有所教授的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完善教师教学能力,从政策,搭建平台、实践活动等各方面入手,为发展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做出贡献,提高专业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
2.1双师型教师的基本需求。首先,双师型教师对于资格的要求是,必须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证书,熟悉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并具有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其中,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是教师所必备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以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示范操作技能为己任,把行业实践案例讲解与实践操作活动相结合,为学生简述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对于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以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后,双师型教师还应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从社会市场的需求和社会市场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市场竞争力,提高学生将来上岗的操作能力。
2.2双师型教师具有的特征。从知识结构上看,双师型专业教师需要具有多样化的知识结构。首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还应该具备关联专业和相关行业的知识技能,最后,专业教师还必须将这些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整合,让学生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强硬的只是操作技能。从能力结构上看,双师型专业教师应该具备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和较强的教学能力。首先,操作能力是指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生产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其次,科研能力是指专业教师应该具有研究和推进高新科学技术应用的能力,最后,教学能力是指专业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素质结构上看,双师型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其中,道德素质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职业素质使指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
3.1以跨学科综合课程模式进行教学,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学的效果。专业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的观念,接受和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此,专业教师可以将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过于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而是注重案列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且由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其对于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学校应该组织具有特色专业的骨干教师,进行学习后在逐步推广。
3.2对顶岗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为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奠基础。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满足基本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对无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提出新要求,要求其至少脱产顶岗实践学习两个月以上,有些特殊岗位要求的时间甚至更长。而对于顶岗实习的教师,则由学校系部进行落实,落实过程中,要求每个专业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3.3通过课程专家和行业专家的指导,丰富教师教育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高职院校可以用过邀请知名课程专家举办大型讲座,并让专业教师参与讲座,而专业教师在讲座听讲过程中可以对课程有更为完整的认识,有利于教师完善自身的课程设计方案。另外,教师接受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的培训后,学校可以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加强专家、企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向专家进行讨论与交流,改善课程教学方式,而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更有助于教师了解市场发展情况。
3.4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辐射作用,提高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可以对职业学院的教育进行全面检阅,有助于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对于教学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大赛,加强自身资源库建设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些赛事的契机,让更多的老师得到锻炼,尤其是年轻老师。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转变高职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其次,教师要促进学校与企业、课程专家之间的合作,发挥职业技能大赛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一系列从内而外的培养措施,才能培养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自我发展意识,促进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使教师适应时代的需求和职业教育的需求。同时,这一系列措施还能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媛媛.项目课程改革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教育与职业,2015,9(26):54-56.
[2]谢朝阳.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16(24):142-143.
第六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摘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从教时间不长,普遍缺乏教学经验与教学技巧。但是青年教师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资源,是实现高职院校教学与培养目标的主干力量,其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提升;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是普通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进步对促进学校教育提高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提升,是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针对高职院校设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一、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制定的依据
1、指导思想结合高职院校特色,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及教师自主发展的原则,开展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2、制定目标1)规范青年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2)完善青年教师的教学手段,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完成信息化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
3)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能够掌握专业相关技能,并具备一定得教科研能力。
3、领导小组为了保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的顺利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需要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首先,学校成立专门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校领导、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主要成员,负责全面指导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其次,各教学单位成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组”,工作组由教学单位负责人和教研室主任等构成,负责本单位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具体工作。
4、面向对象主要从教学时间比较短,教学方法、技巧及职业技能还有待提高的青年教师中进行选择,因此,可以选择从教五年以内,年龄为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作为主要的培养对象。
5、方案要求
1)属于提升对象的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其他教师可以自愿参加。
2)方案执行期间,青年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各项培养制度与纪律,严格按照提升方案要求完成各项提升工作。
3)及时上交学习心得及相关材料,按时书写培养总结,保存各项学术成果和技能证书。
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具体实施内容
1、制订自我专业发展规划每位青年教师要制订一份具体的“自我教学能力提升规划书”,规划书内容要明确:自身情况、规划目标、个人发展规划及主要措施,一般时间设定为三年。
2、加强青年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1)每学期研读2-3本与教学专业相关的前沿性书籍,并撰写读书报告。
2)学校每月组织召开一次青年教师教学研讨会,青年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各二级学院每月召开一次青年教师教学专题演讲会,由学院青年教师轮流分享教学心得。
4)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去兄弟学校听课、学习、交流,并不定期地请专家来校作报告,与青年教师座谈交流。通过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拓宽青年教师视野,提高其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
3、强化汇报课制度以教研室为单位,落实到每个青年教师,每学期组织一次邀请课和公开课,邀请学院所有教师去听课,汇总意见,做好教后总结与反思。
4、强化教师技能提升
1)职业技能。①外出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②向企业讲师靠近。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积极向企业讲师、企业教官学习,完善教学课堂知识体系。另外,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为教师提供入企挂职锻炼等机会。
2)专业技能。①教师讲课比赛。每学期学校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对于教学水平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区级以上的教学评比活动。②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锤炼教师的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参加高级别的行业技能大赛。
3)积极参加学科教科研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每学期青年教师需根据教学课程、科研内容或教学体会,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专业论文,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校级以上课题。对有突出教学成果的教师给予科研奖励。
5、建立考核档案。将青年教师的教学常规、教学基本功、学科基本功等量化计分,计入到青年教师的考核档案,以此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考核评价。
6、大力选拔和培养学校专业(学科)带头人。精心选拔具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形成专业(学科)带头人。
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实施方式
1)教师读书会。教师每学期读3-5本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最新书籍,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库,保证自己的课堂教学鲜活。
2)教学汇报课。每学期青年教师都要上汇报课,一般在每学期开学的一个月份进行,学校组织评委打分,并将分值计入到青年教师考核档案。
3)举办各类讲座。利用校内外优秀教师资源开展各类教学讲座,完善青年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4)座谈交流。各单位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座谈会,单位领导要认真倾听他们的要求,指导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心得、交流课堂教学的方法,做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5)形成科研成果。青年教师要认真搜集和整理专业前言知识和相关资料,每学期撰写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学科论文,每学年申报一项科研课题。
四、总结
本文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的依据、内容及方式进行了具体研究分析。通过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研究,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进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整体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骆建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07:125-127.
[2]温希东,乌兰高娃,宋荣,谢利娟,卿中全.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7:84-85.
[3]张晶,张海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机制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5,01:116-120.
[4]吴晓.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提升路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6,01:141.
[5]陈明学.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探讨[J].江苏高教,2016,02:110-112.
第七篇:高校教师教学自省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为了确保普通高校轮滑教学的健康发展,要求轮滑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自省能力,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对于提高轮滑教学的实用价值,具有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因此,积极探求具有实效性的发展途径,用以加强对普通高校轮滑教师的教学自省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省能力;普通高校轮滑教师;培养;发展;途径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普及的背景下,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已成为教师群体实现自我发展的主流取向。在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架构中,教学自省能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及时反思,实现教学经验不断积累与升华,促进执教能力有效发展的重要保障。相对于普通高校轮滑教师而言,由于轮滑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新设课程,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上存有一定的弱化现象,这对于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推动轮滑运动在普通高校的普及与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基于此,加强对普通高校轮滑教师教学自省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普通高校轮滑教师教学自省能力的概念
界定自省是一种基于自主意识驱动下的,对自身行为、思维、言论进行自我反省、自主审视以及自我评价的过程。而自省能力则是用以开展有效自省行为的素质与意识。相对于普通高校轮滑教师而言,其教学自省能力是指教师对自身的轮滑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审视、自主评价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是一种勇于正视自身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能够通过对问题实质的有效把握,进而制定有效解决方法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素质能力。是实现对教学经验不断总结与整合,进而促进轮滑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手段。鉴于轮滑教学在普通高校开设的时间较短,教师的教学经验相对匮乏、教学的组织与保障体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构建与完善,因此,对普通高校轮滑教师教学自省能力的概念进行理性的解析,对其在轮滑教师自我发展以及轮滑教学全面普及的进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做出理性的定位,是关乎普通高校轮滑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轮滑教师的专业素质、丰富其教学经验、促进其执教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2普通高校轮滑教师教学自省能力的基本结构
轮滑教师的教学自省能力涵盖了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以及自我完善等诸多环节,该能力的发展贯穿轮滑教师教学生涯的全过程,并伴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而呈现出不断积累与升华的特征。对于轮滑教师教学自省能力基本结构的解析,应以教学活动为主要依据,划分为:教学前自省、教学过程中自省以及教学之后自省三个组成部分。
2.1教学之前的自省能力
课前自省是考察教师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的重要标准,体现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对教学程序的设计、内容的选用、组织手段的采用进行自我检验与审视的素质高低,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保障。相对于普通高校轮滑教师而言,由于轮滑课程在普通高校开设的时间相对较短,因而,在教学活动的组织经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保障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心得的积累等诸多方面,相比于其他课程来讲,还处在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阶段。因此,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必要的教学自省,有助于及时发现教学设计环节中的纰漏,进而加以有效的修正,用以避免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不必要的混乱或问题,从而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轮滑教师的教学之前的自省能力,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与保障,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普通高校轮滑教师预测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普通高校轮滑教学活动的规范性与实效性。
2.2教学进程中的自省能力
轮滑是一种穿着带有轮子的鞋进行滑行的运动,对于运动者的协调能力、控制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轮滑教学是普通高校新开设的课程,由于轮滑特殊的运动形式以及对于专业运动素质的较高要求,造成了零基础的普通高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摔倒、碰撞、甚至伤害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会诱导学生轮滑学习恐惧心理的生成。因此,在轮滑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具备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反应、迅速制定解决措施的良好素质。这就要求轮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对教学的进程进行及时的自省与审视,关注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能否达成对学生轮滑运动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进而实现对课堂突发问题的有效控制,对自身教学设计与实施计划的相关偏失进行及时的调整。因此,教学过程中的自省能力是普通高校轮滑教师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是衡量轮滑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
2.3教学之后的自省能力
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的效果进行自省,是当前教师普遍采用的自省手段,其实质是一个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总结的过程,是教师总结与积累教学经验、实现与其他教师进行有关教学活动的交流,进而达成取长补短、提高执教能力的重要途径。相对于普通高校轮滑教师而言,课后自省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由于轮滑教学不仅是新开设的课程,同时,所面对的受众群体又是零基础的普通高校学生,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要力争完善与实效。因此,在每一节课之后、每一教学单元之后以及每一学期之后,都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自省,用以检验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内容的设置、方法的采用以及教学整体效果的获取上,是否与预期的目标相一致,是否存在具有阻碍作用的影响因素,是否存在着会诱发教学效果下降的潜在问题。这对于轮滑教师不断地完善教学组织体系,丰富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
3普通高校轮滑教师教学自省能力的发展途径
自省不是自我批判或自我否定,是通过自我审视、自我检验、自我反思来达成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而自省能力则是确保自我了解、实现理性的自我定位、促进自我修养有效提升的重要基础与保障。轮滑是普通高校新设的教学科目,以其特有的健身性、时尚性、娱乐性以及休闲性而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因此,为了切实满足广大学生轮滑学习的需求,要求轮滑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开展上,要力争实现精准化,用以推进轮滑教学在普通高校的全面普及与发展。这就对轮滑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轮滑教师教学自省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促进其教学能力全面发展与提升的必要条件。
3.1加强对普通高校轮滑教师教学自省意识的培养
自省意识是一种建立在自觉、自主基础上的,用以促进与规范自省行为的内在动力,是自省能力得以全面培养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普通高校轮滑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受教学理念以及其他教师的影响,会形成一种具有依赖性的思维定式,并由此构建起一种具有固化特性的执教模式,即对教学内容的选用以及教学形式的择取给予高度的重视,而对于轮滑教学的成功经验则缺乏必要的、及时的总结、整合与提炼,这不仅会屏蔽轮滑教师自省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而且还会导致轮滑教师教学自省能力的有效发展。因此,打破传统模式与固化思维的影响与束缚,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来实现对轮滑教师教学自省意识的开启与唤醒,提高其对于教学活动的自我审视与自主检验的自觉性,形成具有规范与激励作用的内在驱动,就成为培养轮滑教师自省意识,促进其教学自省能力有效发展的重要基础。
3.2切实掌握具有适应性与实效性的自省方法培养
良好的自省意识与掌握正确的自省方法,是提高轮滑教师自省能力不可或缺的两大基本要素,其中自省意识是内在动力,而自省方法则是外在条件。两者间的相辅相成,对于轮滑教师教学自省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通过对自省认知的整合与提炼,并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有助于轮滑教师自省能力发展的方法。方法之一,组建轮滑教学自省数据库,用以确保自省经验的积累。该方法是一个对教学反思、审视以及自省行为的记录与存储的过程,要求轮滑教师要在小到一节课、大到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细致的自省,并采用撰写自省笔记、填写自省记录等方法,对自省的经验、体会与感悟进行详细的保存。方法之二,积极自主地加强与其他教师开展自省经验的交流与互动。轮滑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与自省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迷茫或困顿的现象,这对于获取理想的自省效果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积极自主地加强与其他教师的经验交流与互动,不仅具有重要的提醒、启示作用,同时,还能够达成相互间的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因此,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保持自身的优势,修正自身的缺失,就成为提高轮滑教师教学自省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之三,针对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采用设置研究命题的方法来加以深层次的调研与分析。在由于普通高校轮滑教学是新开设的课程,因而,相比于其他课程,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经验,还是在教学体系的构建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轮滑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析,把握问题的实质,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用以避免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反复出现,进而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针对教学过程中具有普遍性、且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应采用设置研究命题的方法,在轮滑教学中对此类问题进行全程的跟踪调研。例如,如何有效解决学生在轮滑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较为强烈的学习欲望与恐惧心理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一长期影响普通高校轮滑教学发展的现实问题,要求轮滑教师应以研究者的身份对该问题的形成以及诱发因素进行全面的审视,加以有效的自省,进而探求科学有效的解决手段。
4结语
轮滑教学是深受广大普通高校学生喜爱的教学科目,但是,由于该课程开设时间过短,因而,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师执教经验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这就要求轮滑教师要加强对自身教学自省能力的培养,用以实现对教学全过程的反思、审视与检验,总结经验,进而为提高自身的轮滑教学能力提供必要的保障。这对于提高轮滑教学的实际效果,推进普通高校轮滑教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第八篇:生命哲学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探讨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撑。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哲学从其根本来说就是人学。从生命哲学的视角研究青年教师教学发展,不仅可以扩展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理论视角,还可以形成一种富有启发意义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生命哲学;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反思
0引言
2012年,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把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上了议事日程,使得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命题。“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作为青年教师发展核心的教学水平提升就是要努力掌握这门“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育人的目的,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撑。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哲学从其根本来说是人学。从生命哲学的视角研究青年教师教学发展,不仅可以扩展青年教师发展的理论视角,还可以形成一种富有启发意义的实践路径。
1问题缘起:教学发展的逻辑起点
青年教师是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教师群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关系到整个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青年教师发展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尤其是教学发展现状堪忧。
第一,青年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不高。目前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有一些甚至是留洋归来的博士,其中一些还拥有博士后的研究经历,他们往往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在专业领域有比较深入的造诣,具有一定程度的学术话语权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与肯定。但是,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没有经历过师范教育,更没有掌握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对于高校教学缺乏深刻的理解与把握,这使他们的教学工作缺乏理论导引。
第二,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多数青年教师只有专业的知识,没有教育学的知识,没有经过全面的教育学培训,实际教学经验与能力欠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而且,他们缺少和学生交流的基本技能,往往不能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无法形成学习的共同体,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优秀教学经验积累,无法实现教师角色的合理转换,影响了他们从事教学的自信和积极性。
第三,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尽完善。一些高校的考评机制比较僵化,过分地看待科研的要求,没有考虑到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特点和规律,不向青年教师进行政策的倾斜,严重地束缚了青年教师的自由发展并使科研与教学相分裂,量化的考评体系和物化的科研激励机制使得青年教师的注意力发生了偏向,这直接导致很多青年教师认为,在高校里,科研才是个人发展的根基所在,而教学则是简单的工作任务,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导致科研与教学呈现严重的失衡局面,青年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科研提高,而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四,青年教师的事业责任感不强烈。尽管我国高校教师的平均收入在稳步提升,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的物价上涨和其他相关因素来说,青年教师的收入并不算高,这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青年教师来说感觉尤为强烈。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一些高收入的职业相比吸引力比较小,而待遇偏低也使得一些青年教师对待教育的热情和责任感不足,一些青年教师因此而选择了改变职业,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青年教师在大学教书与学术研究过程中越发失去了使命感、神圣感与崇高感。
2生命哲学:回归人性的考察视角
在西方的众多哲学流派中,生命哲学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叔本华、尼采、萨特等人是代表人物。尽管没有人能够对生命哲学进行明显的界限划分,生命哲学也没有形成现在所谓的成熟的研究共同体,更不可能与其他流派存在不可通约性,但是,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家族相似”,我们从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中可以大致把握生命哲学的基本要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看起来正在“掌握”着世界,正在成为世界的主人,面临着越来越好的生活愿景,人类的自信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扬,不过,人类在享有技术的同时,却坠入了自己设置的陷阱,逐渐被各种技术所掌控,丰富的人生意义和存在价值被实用性所替代,对人性的追问被可以兑现的实利所消解。这一现象引起了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他们高呼要回到人这一根本基点,必须把人放在中央,在生活世界中再一次定义和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当然各不相同,但他们的致思取向却惊人地一致,具体来说,中国哲学史可以说是“生命结构”的一支“主题变奏曲”。中西方哲学对生命的关注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价值资源。
在我国当代“以人为本”的时展大潮之下,人再一次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而且站在了舞台的中央,人性的光芒熠熠生辉,这是一次重要的发展转型,具有不可磨灭的里程碑意义。因此,生命哲学的独特价值必然得到突显,可以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变革视角,拓展我们对人的理解和认识。或者说在这个属于人的世纪,一切变革都应当把人作为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也就是具有生命话语表达的实践追求,同时这也积极回应了国家战略发展的主旋律。生命哲学提醒我们,不能在科学技术进步中失去了人,不能在物欲化的时代迷失了自身的方向,正如康德所强调的“人是目的”,一切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完满成长,围绕人的生命成长进行所有的变革,而不是人被这个所谓的“现代社会”所吞噬,人类绝不能在发展自我的时候却毁灭了自我,这会成为一个令人遗憾的结局。而且,一方面,人生活在基础性的物质世界,需要对人的基本生存作出合理的保障;另一方面,人还生活在精神世界,人有伦理维度的存在,需要更高境界的满足。
3有效提升:充满可能的改进路径
哲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学。教育作为人的事业发展离不开哲学的价值引领,更为重要的是在中西方哲学的对话中理解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可以在开放的视野中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从而形成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本土化的实践样态。
一是以师德导引精神追求。师德修养提升是中国的传统特色,自古以来的教师形象无不是道德榜样,充满了令人敬佩的道德意涵。中国的教师从来都不仅想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榜样作用巨大。一方面,要求教师遵守各项师德规范。我们要以教育部先后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为指针,以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强化师德建设,大力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另一方面,要形成更高的精神追求。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更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青年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形成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热爱教育事业,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克己修身,淡泊名利,不被外部的功利所干扰,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才能完成艰巨的教育教学任务,达成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从而发挥教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以教学实现存在意义。“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的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要帮助青年教师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在专业方面有精湛的成果,这是教学的根基,更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载体。只有在专业方面深入探索,青年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专业和对专业的热爱去影响学生,否则教学会变成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另外,一定要引导青年教师深入理解教学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也是教师自身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存在价值展现的过程。教师绝不是燃尽生命的蜡烛,而是亮度不断提高的长明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甚至可以努力追求生命的永恒。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实践活动包含了教师内在的需求、能动认识和选择。这也意味着教师的发展将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的要求,更是一种自我实现与超越”。
三是以激励唤醒能动活力。物质激励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是激发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哲学家的雅斯贝尔斯也非常强调教师的物质满足,“教育革新的先决条件是提高教育的地位,以提高大、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通过教育的伟大性和它在国民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性来获得声望和影响力”。通过有效运用激励机制,在为青年教师解决后顾之忧的基础上,为他们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促使他们更快地掌握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适应教师的工作岗位,更多地得到实践锻炼,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我们要清晰把握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需求,找出目前高校人事管理激励机制的弊端,探讨高校青年教师激励问题,创建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全新方法和理念。
四是以关系重塑制度生态。制度建设是推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外部保障,也是规范他们教学与专业发展行为的准则,其本质是原有关系的重新建构。但是,正如赵汀阳所说:“关于‘好社会’和‘好生活’,如果仅仅从制度的形式方面即程序方面去进行建构,是不可能发展出好社会和好生活的。”我们一定要对这些制度进行深入的价值思考,理顺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关系,要根据青年教师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充分体现对他们完整的生命关怀为根本宗旨,把保障教学水平提升作为基本原则,让制度建设服务于青年教师教育发展这一根本目的,真正让制度发挥应有的解放人的功能,尽量关注每个人的成长需求。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整体性的制度设计,而不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局部改进,必须基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个性特点,创新制度建设的工作思路,特别强调制度的公正性、可操作性,强化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在新型关系基础之上推进教育实践发展,形成目中有人的制度生态。
参考文献:
[1]怀特海.教育目的[M].庄莲平,等,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黄玉顺.生存结构与心灵境界———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J].周易研究,2002(4).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4]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第九篇:高校声乐教师教学中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的声乐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很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育质量都有所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将会学习声乐课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声乐知识,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素养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很多音乐天赋不高的学生有效地学习声乐知识。声乐教师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大学声乐教育课程。本文具体研究了高校声乐的素质能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对我国高校的声乐课程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声乐教学;高校教师;能力素养
声乐教师不仅肩负着教给学生音乐知识的责任,而且还有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教育的责任。声乐教师的每一个举动都会被学生模范,教师的思想素质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素质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声乐专业的高校学生,只掌握简单的歌唱基本功,声乐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系统全面的歌唱方法。声乐教师要以自己优秀的道德素质教育学生,让学生充分掌握声乐歌唱中的技巧。
一、声乐教师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1、声乐教师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声乐教师在声乐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还发挥着其道德思想教育的作用,将会培养出一批文艺事业的接班人。声乐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要为学生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榜样。声乐教师的良好道德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艺术事业。
2、良好师德的重要性
声乐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应该爱护学生,更要懂得自爱。声乐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呵护关系学生的成长。同时,声乐教师还要懂得自爱,要热爱自己从事的声乐教育工作。声乐教师要坚信教育事业是崇高伟大的事业,要坚持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3、声乐教师积极进取品德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适应大学声乐教育工作,声乐教师应该坚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声乐教师应该具有积极进取的品德,要坚持不断的学习。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往往对各种新奇的音乐知识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为了更好地对学生教学,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要积极地扩宽自己的教学知识。
4、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无穷的,教师想教好学生,就必须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声乐教师除了育丰富的教学知识外,还应该育高尚的道德素养,要让学生对教师的品德产生敬仰。学生只有对教师产生崇拜心理之后,才能认真地跟随教师去学习声乐知识。通过学生树立起道德榜样,声乐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教师团结互助精神的重要性
声乐教师应该具有团结互助精神,要和其他教师搞好关系,在工作中要和同事们坦诚相见,荣辱与共。年轻教师之间如果遇到问题,应该及时地商讨解决,力求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进步。老教师要多推荐指导年轻教师,要让年轻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能力,要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教师。
二、声乐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性
1、声乐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教学能力是声乐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声乐教学决策、声乐教学管理、声乐教学评估等很多方面。声乐教学能力是指教师根据国家教学大纲来安排教学内容,将很多教学要求具体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能力。声乐教学能力也表现在教师制作各种声乐课件的能力上,是指教师准确进行示范演唱和收集学生学习信息的能力。
2、声乐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性
声乐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歌唱技巧,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声乐教师要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地去教育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声乐教师就应该认真地帮助学生解决,要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声乐教师歌唱演练能力的重要性
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唱法特点,声乐教师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措施。声乐教师应该掌握不同的歌唱方法,来对不同学生进行教育。声乐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歌唱演练能力,要懂得合理选择欣赏曲目,要对学生进行规范的歌唱训练。
4、声乐教师应该具有教学科研能力
声乐教师不仅要能够进行正常的声乐教学,而且还要具备教学科研能力。声乐教师应该注重总结前人的成果教学经验,要懂得搜集各种资料文献来进行学习,以求掌握最新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声乐教师还应该能够运用不同的科研方法,应该具有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能力。
5、声乐教师应该具有教学组织能力
声乐教师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之后,就会成为学生的榜样。声乐教师应该好好地发挥自己的榜样教学作业,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要让学生在不同的训练中锻炼自己的歌唱能力。比如,声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合唱团、独唱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小型的音乐会,这些音乐活动都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声乐能力。
6、声乐教师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不仅能够让人欣赏到美的旋律,而且还可以使人的心情感到愉悦,甚至还可以治疗某些心理疾病。音乐在很多情况下会发挥其交际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交流。在很多晚会、交际舞会、音乐会上,更是少不了美妙的音乐。正因如此,声乐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要能够和社会各部门、和学校的学生同事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使声乐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
结束语
声乐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声乐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声乐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要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榜样。声乐教师应该积极进取,不断丰富自己的声乐教学知识,要在团结互助中解决教学困难。声乐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同样重要,声乐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教学与教育能力,要能够掌握多种歌唱演练技巧。为了让学生能够进行不同进行的声乐训练,声乐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要多组织学生参加合唱团、音乐会等活动。
参考文献:
[1]李相君.对高校声乐教师的素养与业务能力的探讨[J].黄河之声,2011(07)
上一篇:声乐教学工作计划{整合5篇}
下一篇:声乐学习计划{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