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27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4分钟。
培训机构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后勤训练机构组织联教联训的基本模式
联教联训包括联合教学、观摩见学、联合演练等多种形式。后勤训练机构由于学科门类和培训专业多样,在联教联训模式上与其他院校略有差异。
训练机构与部队联教联训。通过院校和部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交流,实现参训人员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和教学活动的联合保障。一是岗位互换。通过组织训练机构教员赴部队代职,选调教官来训练机构任教,实现教员和部队干部任职岗位的互换。通过先期考察、岗前培训、备课试讲等环节,提高部队教官组织专业教学、开展理论研究的能力,缩短了部队实践经验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周期。二是角色互变。通过邀请机关领导和部队一线领导授课,以及组织教员参与和指导部队训练,实现指挥员和教员两种角色的短暂转换。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把部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实践带人课堂,另一方面可以将训练机构的理论运用并检验于部队实践。三是资源互享。通过在部队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院校组织专项集训,实现联教联训双方教学资源的共享互通。
训练机构与院校联教联训。通过教学单位间的联合办学、联合攻关、联合训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训练机构与院校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优势学科互补、优秀教员共用,提升院校办学效益和整体竞争力。一是联合培养。学员层面,实施“5+5”分段培训,将单一学校培训拓展为两个单位共同施训,通过机关牵头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合理切割和无缝衔接。教员层面,通过互派教员到对方院校学习深造,拓展视野,增强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把握。二是联合研练。是指单位间先期组织专项课题理论研究,而后组织联合训练进行检验验证的方式,这是组织联教联训的难点。三是网上联训。这是通过运用信息化指挥手段,依托现有军事训练网络组织联合训练的一种方式。可依托设立在关键点的战略后勤训练中心,组织各单位在不同地点,通过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有线通信系统,开展的异地同步联合演习就是这种联教联训方式的代表。
训练机构与地方联教联训。通过发挥军地之间优势,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一是借力施教。通过借助地方的智力资源,建立了专家资源库,通过聘任客座教授、邀请专家讲学、听课等方式构建以“小核心、大”为特征的教学队伍。二是借势施训。就是借助后勤各训练机构现有的专业优势,对地方的相关专业发展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借网施研。主要是通过后勤训练机构和地方院校间网上研究平台的建立应用,促进军地双方对军地后勤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讨论。
二、后勤训练机构组织联教联训的实践意义
联教联训作为后勤训练机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化军事训练转变、推进教育转型、提高后勤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有效提升。按照联教联训要求,后勤训练机构结合培训学员特点,对教学专题进行有效重组,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以后勤学院为例,构建了专题、课程、问题三个层次相匹配,核心、主干、专业、拓展四类课程相配套的新型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创新力度不断加大。通过组织联教联训活动,后勤训练机构能够进一步明确培训要求,准确把握院校、部队、地方建设的新发展、新实践,为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一是内容模块不断优化。通过与院校、部队的对接交流,不断改革完善教学内容模块,使之与学员岗位任职需求相适应。二是教学课案实时更新。就是根据军队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同步进行教学课案的修改调整。三是教学攻关深人开展。通过着眼合训学员的岗位任职需要,把教学攻关的重点聚焦到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后勤准备的重大现实间题上。如结合学员任职特点,开展部队后勤管理的讨论论证;结合联训部队使命任务,组织开展“三防医学救援”、“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内容研究等。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全面推进。根据联教联训活动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把组织指挥和业务技能训练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学员的后勤保障能力。如在技能训练阶段,重点加强
“六会”“三能”(能规划信息资源、能管理信息装备、能使用信息系统)训练;在分业训练阶段,以主要作战样式为重点组织小班化、案例式、研讨式教学;在综合演练阶段,借助网上联合演习系统,组织后勤各专业学员全时段、全要素参加联合战役后勤保障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两类样式的作战指挥,实现战役战术两级联训、军师旅团多级联演。
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全面增强。学员通过把参加联教联训的经验教训应用于部队后勤实践,可以实现“三个增强”。一是组织部队训练的能力得.到增强。广大学员通过将联教联训中学到的方法路子运用于部队实践,不断创新组训内容,改革组训模式,提升训练效果。二是组织部队建设的能力得到增强。后勤院校毕业的学员注重以院校理论为指导,以兄弟部队、地方单位建设经验为参考,以“四化”建设为目标,筹划开展部队建设并取得了优良成绩。三是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抗震救灾、维护社会稳定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后勤训练机构深化拓展联教联训的方式方法
战争形态决定训练形态,作战方式决定训练模式。联教联训作为适应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重要训练模式,只有不断优化完善,才能保障作战要素集成训练、作战单元合成训练、作战体系融合训练,并最终形成网聚能力。
准确把握联教联训思路方向。联教联训作为军事训练的一种特殊形式,培养的是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后勤人才,因此,必须坚持“练为战”的原则,在指导思想把握上,要坚持严于实战,高于实战;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要按照一体化设计、专题分块、专业融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完善;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突出作战后勤保障这个核心;在组训模式改革上,要努力加速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和教育模式的一体化。
全面嵌教联训教学观念。联教联训这种教学模式是优化整合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院校、部队、地方交流的有效方式,是后勤指挥军官培养的一个发展方向。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清联教联训的重要作用和实践意义,推进联教联训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发展。一是联合制定培养目标模型。在建立各类人才培养目标模型时,主动邀请总部业务机关领导、部队教育训练专家和院校同行名师共同参与,真正把握发展方向,摸清部队需求,实现“部队需要什么人才,院校就培养什么人才”。二是联合设置课程内容。在进行各专业班次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充分征求联教联训协作单位意见,尤其在现地教学场地、外请授课内容等问题上,要加强沟通。三是联合组织授课辅导。在合成培训班次专业课教学中,在现有课程A,B角教员的基础上,对应设置部队现职领导兼任的C角教员,通过聘请其为学院兼职教授,落实每年为相关班次授课一次的任务。四是完善联合考评机制。就是通过和部队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吸收部队领导参与院校学期考核的方式,用部队任职的标准对参考学员能力素质进行评定考察。
科学设计联教联训教学内容。一要紧贴实践。部队实践是教学内容的源泉,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客观要求后勤院校必须加大联教联训的力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首先,要拉近课堂教学与任职实践的距离,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搭建理论与实际、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再次,要不断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力求讲授精、教法新、效果实,学员学习的知识好用、管角、顶用。二要紧贴实际。一方面,要紧贴学员实际。后勤训练机构的生源层次不同、水平各异,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选择学员最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点的讲授和专题辅导,同时要注重加强基本理论、基本应用和基本技能训练,全面打牢学员的任职基础。另一方面,要紧贴部队实际。在组织联教联训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单位差异和个人特点,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员需求选择不同的联教联训协作单位和个人。三要紧贴实战。重点关注部队所担负的作战任务、现有的编制实力、编配的武器装备、实际的保障能力等。
培训机构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培训目标与计划
(一)培训目标
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2010-2012年对在各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将于2年内转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机构中工作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规范化培训,使2年后每个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都配备熟练掌握2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覆盖率达到100%。
(二)培训计划
根据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现状,按照稳步推进、确保质量的原则,每年的培训计划为:
2010年至少完成40%的培训任务;2012年完成其余的培训任务。每人培训(含实践操作)15天,120学时,掌握2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二、培训对象
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至少培训2名执业(助理)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培训1名执业(助理)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培训1名执业(助理)医师或乡村医生。
三、培训内容、方式和考核
(一)培训内容
委托市中医药学会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管理局及我市推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中遴选2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作为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推广项目。
(二)培训方式
为提高培训效率,规范技术操作,培训采用范本教学课件播放、培训基地讲解与实践操作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课件录制
(1)承担单位:市中医药学会。
(2)具体方式:由市中医药学会负责组织专家编写教学大纲,集中备课与录制课件,并将课件分发到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培训基地)。
2、教学培训:
(1)承担单位:各培训基地。
(2)具体方式:经各区、市卫生局推荐,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遴选一批师资力量较强、教学条件较好的公立医疗机构或卫生教育机构分别承担各区市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任务,由各培训基地与各区(市)卫生局、财政局签订培训协议。
(三)培训管理
1、开班审核
各培训基地在开班15日前,应填写《区(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开班审核表》(附件1)和《区(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开班审核学员花名册》(附件2),上报区(市)卫生局审核(审核材料录入微机保存),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和市卫生局中医处备案,方可组织开展培训。
2、培训实施
各培训基地培训时,应加强培训和教学管理,将参训学员进行合理分班,每班30人左右,设1名班主任,对本班学员进行学习督导和出勤考核,负责填写《区(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学员出勤簿》(附件3)。理论培训采取边看录像边现场操作讲解的方式,确保每一位学员听懂学会,而后让每位学员进行实践操作,确保熟练掌握操作要领。
各培训基地培训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审核通过的培训计划组织培训,市卫生局将会同市财政局对培训基地的培训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对随意缩减培训内容、减少培训课时或学员出勤人数低于80%,造成培训质量降低的单位,一经查实,当期培训视为无效,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培训资格。
(四)培训考核
培训考核由市卫生局会同市财政局统一组织,各培训基地具体实施。培训考核时,各培训基地负责安排考官依据操作考核要点及评分细则进行打分(操作考核要点及评分细则委托市中医药学会另行制定),主要考核学员对20项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掌握熟练程度与操作水平,但出勤率低于80%的学员不得参加考核。市卫生局与市财政局将在每一考场安排一名监考官,监督考核打分的全过程。
培训考核结束后,由监考官将《区(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考核成绩单》(附件4)带回,市卫生局据此分批公布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合格人员名单。
四、培训经费
(一)经费来源
培训经费由市和区(市)两级财政共同分担,分担比例为1:2。
(二)经费标准
按照600元/人的标准核定培训经费,每人培训120学时。
(三)经费审核拨付
1、经费申报
各培训基地填写《区(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经费申报表》(附件5)并附《区(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学员出勤簿》、《区(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考核成绩单》和市卫生局公布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合格人员名单报区(市)卫生局申请培训经费。
2、材料审核
各区(市)卫生局对培训基地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按规定核实开班审批、出勤情况和培训考核等情况,并将有关培训资料录入微机系统,经审核无误后,在申报表上签署意见,将申报表及附件报同级财政部门和市卫生局。
(四)经费拨付方式
按照“培训一人、合格一人、提高一人、补助一人”的原则拨付培训经费。
根据各培训基地培训考核合格人数,按照每人200元的标准确定市财政分担的培训经费,其中10%拨付市中医药学会,作为筛选项目、编写大纲、教材、备课、课件录制、刻制与考务经费,其余培训经费拨付各区(市)财政部门;各区(市)财政部门根据培训考核合格人数,按照每人400元的标准确定区(市)财政分担的培训经费,并连同市财政部门拨付的培训经费全部拨付各培训基地。不合格者可随下批学员再次进行培训。本培训一律不得向学员收费。
五、保障措施
(一)市卫生局会同市财政局共同做好全市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培训工作的领导、管理与督导。市卫生局负责编制计划、组织培训、安排考核并督导市中医药学会完成组织专家编写教学大纲、集中备课、录制课件、将课件分发到各培训基地等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安排市级培训经费并及时核拨到位,确保资金管理安全、使用高效。各区(市)卫生局负责做好人员组织培训、资格审查、培训质量督导及相关措施落实等工作,与当地财政部门主动做好协调工作。各区(市)财政局负责审核并及时按标准拨付培训经费。
(二)各培训基地要认真做好培训工作,加强教学管理,确保出勤率;定期对教学、实践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实践计划与进度,确保培训质量。
培训机构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令人瞩目的作用。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高校一般是按照企业模式成立后勤集团公司进行独立经营、实行有偿服务。高校后勤公司的组建使学校后勤工作更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却出现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本文在分析高校后勤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善高校后勤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 高校后勤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各高校后勤公司的总人数往往相差很大,但通过调查了解,各高校的后勤公司在组织结构上往往大致类似,其人员构成比例差别不大。以某高校为例,该高校后勤公司共有1125人,其中从原学校事业编制人员分流来的占8%,这部分人的年龄多数在45岁以上,主要从事管理和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工作。从文化程度看,后勤公司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体比例3%左右。而小学文化程度占4%,其余为高中、初中、中职文化程度。从技术职称的角度看,具有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不到10%。由于高校后勤工作岗位大部分技术性差,工资水平不高,岗位属于非事业编制,对员工的吸引力低,因此,员工流动率较大。目前高校后勤公司的人力资源存在以下几种状况:
1.1 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现有后勤管理干部大都来自原事业体制,主要分布在公司的领导层、管理层、以及技工人员如修善、水工、电工,驾驶员,财会等岗位上。这部分人虽然年龄老化,知识陈旧,但总体上素质较高。但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深入,后勤公司的人事制度大都实行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素质较高的老员工随着退休、离职、病休等原因逐年减少,新进员工不占事业编制、待遇低,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
1.2 人员结构复杂
后勤公司员工队伍中,成份复杂。从员工来源看,一部分来自原学校事业编制人员,有干部,有职工,有下海经商、下岗返校的;非在编人员中有一部分由于征地拆迁给予照顾进来的村民;一部分是临时招聘的农民工,有教职工家属,有通过熟人介绍的,有通过中介市场招聘来的,有工程承包者自己带入的。从工作形式上看,员工有长期的,有短期工,有钟点工。从学历看,员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很少,许多岗位降低标准用人,占90%以上的非在编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占多数;甚至还有文盲,只会方言,不会使用普通话的人员。
1.3流动性大
员工保持在一定程度的流动率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流动率太大往往不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高校后勤公司属于人力资源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从事技能性工作的大部分都是非在编人员,由于工作强度相对较大且回报相对较少,这就必然会造成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
2 高校后勤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缺乏紧迫感、危机感
高校轻视后勤工作的队伍建设的传统观念在人们的思想里扎根较深,对后勤公司员工队伍在学校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充分认识,未引起关注。后勤公司的各种岗位没有吸引力,谈不上吸引人才,有能力的不想进,进来的提拔无望无奔头,自然就没有上进心,这样的队伍是难以支撑一个高校后勤保障的。后勤无保障,势必无法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和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没有危机感,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抓紧采取有效的对策,势必前功尽弃,改革将以失败收场。
2.2 缺乏选人、用人机制
事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选人、用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目前许多高校后勤公司沿用的是旧式的人事安排而非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乏选人的制度规定,没有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岗位职责不明,人员配置缺乏科学性,导致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低下。
2.3 培训工作薄弱,缺乏育人土壤
许多高校后勤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往往缺少前膽性,无中、长期培训计划,无培训专项经费预算,对员工的管理只重视使用,轻开发培训,员工极少有培训的机会,更谈不上进行系统的培训。拥有各类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技工不但比例极少,甚至无法按岗位要求持证上岗,不论有证无证,来人就上岗。有技术证书的人员中也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员实际水平达不到相应技术等所规定的标准。管理人员也缺少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锤炼。
2.4 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留人的环境
多数高校后勤公司没有完善适应企业运作的薪酬体系,缺乏有意识的激励行为,对激励方式了解不多,显得单一,运用也不适当,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手段,大多数仍沿用传统的以经济判断为主体的绩效评估手段,从而使激励缺乏针对性和公平性。在编和外聘员工的工资奖金差别大,外聘的员工相当一部分工资只达最低工资标准,又没有奖金等收入。个人发展、学习、晋升机会几乎没有,更谈不上运用参与决策与管理等内在激励作用,员工深层的精神需求考虑不足,缺乏人文关怀。
3 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后勤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3.1 树立危机感,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伴随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加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与创新,必须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奉行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人力资源能力开发与广纳人才放在战略高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发的潜力,激活人的活力,使员工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从传统的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方向转变,方式以制度管人向注重以人为本方向转变,手段从物质刺激向既要物质激励更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激励方向转变。充分认识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即树立危机感,紧迫感,又要树立竞争观念,市场观念,服务意识。改变传统的用人是领导的个人行为,打破常规去发现和培养,以动态的眼光着眼于吸引人,发现人才。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和其职、责、权,以新模式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3.2 用心打造吸引人、能留住人的工作环境
彻底打破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聘任制,以体制政策吸引人,以管理情感吸引人,以环境待遇吸引人。随社会的发展不仅要适时增加工资 、津贴、奖金等外在薪酬,内在的激励作用不能忽视。建立多元化薪酬分配体系,遵循以岗定薪,以技能定薪的原则,结合科学,严谨的续效考评体系,进行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每年进行一次薪酬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薪酬策略和水平调整,使薪酬水平对外具有竞争力。薪酬的多少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和自身价值的呈现,部分岗位适当的高工资不仅能吸引人才又能降低人才跳槽的风险,以有效的激励不同层次员工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薪酬的激励并非是激励唯一的手段,荣誉激励、信任激励、关怀激励,目标激励等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一种有效机制与管理方式。在招聘活动的过程发现,应聘人员已不满足于收入、户口等硬待遇,越来越在乎企业文化,职业发展前途,同事关系等软待遇,还有休假待遇、福利等。这些要求集团公司主要做到:⑴以人为本,优化人文环境,坚持以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和企业的人文关怀,促事业与员工共同发展,激励员工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二是以业绩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竞争文化。⑶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每年评出优秀员工,介绍他们的事迹,带动员工道德水平提升和向工作先进个人学习的氛围。开展多种文体活动。⑷温情管理给员工家的感觉,不仅关心员工,也关心员工家属,解决子女“入学难”等问题。
转贴于
3.3 用心打造员工成长、提高的环境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是一项着眼于未来和积蓄人力资源的战略举措。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完善培训机制,作出长远、中、短期的用人和培训规划。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学习”已成为个人和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必然要求。要定期提出员工的培训计划,拿出一套培训内容和方法,形式多样,科学、系统的培训方案,时间有保证,培训有计划,经费和机制有保障,这是不断提高后勤公司经营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解决后勤实体员工素质低问题的现实出路,也是实现员工自我发展的重要措施。促进人才递队发展,创新员工培训方式,根据自身人力资源队伍现状和人力资源开发整体规划,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确定内容方式、步骤和措施。鼓励员工在职进修和参与技术等级评定,对取得相应技术职称的员工要及时给予调整工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后勤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们要有洞察力,对那些能力强、业务精、表现好的员工,要给予晋升,奖励,晋级的机会。以点带面,促进队伍健康发展,树立好的风气,把员工晋升与效益、贡献挂钩,优劳优酬。
3.4 用心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生机蓬蓬的后勤队伍
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配置应强调人是后勤企业的主体,推行用人制度改革,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队伍结构。要研究每个人的素质结构,性格爱好,能力取向,以便安排适当的岗位;要研究工作的基本特征,任职人员的资格要求,选择适当的人,使人和工作恰如其分结合起来。坚持人尽其才,各尽所能的原则。各人均有优、缺点,要根据各人的不同智力、技能、气质制订合理的聘用条件。
培训机构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信息化 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日益完善保证了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向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阶段的顺利发展。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重心,既重视以事择人,也重视为人设事,让员工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人力资源被提高到了战略地位上来。现代人力资源建设孕育了更丰富的内涵。中国“入世”后,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建设更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本文用一个开发实例,介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及设计方法,使人力资源部门能够借助管理系统,从重复烦杂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
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了人才招聘、人事信息、教育培训、绩效管理、考勤管理、统计报表等功能模块,涉及到人才的招聘录用,员工基本信息的管理等情况。
1.人才招聘
包括招聘计划、应聘申请、人才录用等子模块。
(1)招聘计划首先由业务部门向人力资源部提交招聘计划,人力
资源部汇总各部门招聘需求后,提交给公司领导审批,最后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领导的审批意见人才招聘信息。
(2)应聘申请应聘人员将个人简历提交给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对应聘者信息进行录入筛选.并将筛选结果提交给招聘部门。
(3)人才录用招聘部门对应聘本部门岗位的人员进行筛选并将结果提交给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将汇总结果提交给公司领导审定,确定录用人员名单。
2.人事信息管理
包括员工信息管理、员工资格管理、劳动合同管理、职务岗位变动管理、离职管理、考核管理、业绩管理、出国情况管理等。
(1)员工信息管理记录员工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学历、职务、技术职称、主要社会关系等几十项信息。基本信息的管理,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在查询页面可以组合不同查询条件进行高级查询。
(2)员工资格管理记录和查询员工的注册资格考试成绩、证书以及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绩、证书。并可进行统计、打印。
(3)劳动合同管理用于管理企业和员工问的所有合同信息,并对即将到期合同提醒是否续签,对公司员工的劳动合同进行统计。
(4)职务岗位变动管理记录和查询职务岗位变动员工的调动信息,根据不同条件进行汇总统计。
(5)离职管理记录和查询离职人员信息。根据离职原因、离职时间、处理结果进行统计。
(6)考核管理记录和查询公司员工年度考核结果。
(7)出国情况管理记录和查询公司员工的出国情况,并可根据国家名称分别统计出国人数。
3.教育培训管理
包括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
(1)内部培训由员工个人向本部门提出,部门汇总后提交给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制订。公司职工培训计划”,确定培训人员及培训内容,上报公司领导审批。人力资源部对员工的培训成绩进行记录,并可进行查询和统计。
(2)外部培训由员工个人填写外训教育申报审批表,提交人力资源部,并报公司领导审批。人力资源部对培训内容进行登记,并要求被培训人员进行外部培训宣贯反馈。
4.绩效管理
记录公司员工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包括社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由人力资源部录入缴存比例,员工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工资查询各项保险的缴存金额。
5.考勤管理
考勤管理包括员工考勤、部门考勤、临时工考勤3个子模块,考勤管理员负责员工考勤管理。人力资源部可以查询和统计各部门的考勤数据,对公司所有临时工进行统一考勤,并根据考勤结果发放薪酬。
考勤管理与办公楼门禁系统集成应用,公司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查询到全公司员工的出勤情况,包括员工迟到、早退等,部门领导可以查询本部门员工的出勤,员工个人只能查询本人出勤。
6.自助服务
提供自助服务可以改善人力资源部门对企业最高决策者以及全体员工的服务质量。利用自助服务。总经理可以查看到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重要员工的状况、人力资源成本分析、员工绩效等,部门经理可以在授权范围内,管理自己部门的员工,如审批休假申请、进行绩效考核等,普通员工可以查看本人薪资明细、累计福利、个人考勤休假情况、注册内部培训课程等。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管理
1.基础数据管理
基础数据主要有2大类:一类是企业基础数据;另一类是员工个人数据,这些数据将成为企业掌握人力资源状况、合理分配使用人力资源以及提供决策支持的主要依据。基础数据要不断维护更新,保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十分重要。
2.组织机构管理
制定组织机构级别,维护机构名称、状态等相关信息。可以对部门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也可对部门进行合并、移动等操作。
3.用户管理
用户登陆时,系统首先要判断用户的合法性,只有合法用户才能操作相应的功能界面。维护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用户状态等,可以对用户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4.用户组管理
培训机构后勤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激励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与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等。”由此,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是高校后勤是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给予重视,提高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利用问题。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特征分析
从整体上说,我国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人认为后勤问题是学校附属的一个部门,在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作用甚微。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现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后勤人力资源的结构特征。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人员构成和学历、业务技能等几个方面。首先,在后勤人员的组成方面存在缺陷,目前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干部任命、人才储备和技术精英基本上来自于员工的自学,或教科研岗位的闲置人员。高校后勤市场化真正需要市场经济专业人才或具有社会工作实战经验的少之又少,特别是懂得企业管理,校企合作模式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后人才断层,管理不足的困境。这就意味着高校后勤人员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相对落后,阻碍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其次,在后勤人员的学历结构上,后勤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由于高校后勤人员来源复杂,本身学历层次较低,行业出身也较复杂,有的来自退伍军人,有的来自教师家属,这些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最后,业务技能特征表现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水平较低。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继续进行,后勤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高校后勤人员的专业结构和专业技术还跟不上改革的步伐。
(二)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自我定位不准。随着高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推进,高校后勤与高校发展脱轨的情况变化,尽管后勤管理人员也清楚校企分离的事实,但是自我意识和服务意识尚不能跟上企业变化的脚步,对企业的认同、企业发展的个人主人翁意识尚不到位,工作上还停留在过去的行政化管理思维上,消极被动,应付了事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一方面促进了后勤人力资源的效率,但是固有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仍然限制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入,更多的问题暴露出来:
一是高校后勤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在高校后勤中,有种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思想,即工作量平均、收入平均、福利平均等。虽然高校后勤在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上有所作为,但是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配备工作尚不到位;系统科学的员工考核、奖惩机制不健全,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实际收入不符,造成部分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在长期的工资结构下,普遍存在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思想,出现“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工资思想。目前,高校后勤企业大都建立了绩效工资体制,但是薪酬体制尚没有建立,员工的奖金、福利制度不完善,造成激励动力匮乏,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
二是激励机制不完善,无法有效调动后勤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目前,我国高校后勤激励制度缺乏理论指导,制度实施的可行性较低,制度性的条文无法有效的帮助后勤员工的工作效率的提升,且制度缺乏应有的公信力和公平原则,形成奖惩不对称,造成奖惩脱节。此外,后勤激励制度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朝令夕改的情况造成制度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三是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沿袭了传统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模式,在选拔任命程序上体系明显的性质管理倾向和计划特征,长期的计划发展模式造成;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的情况发生,即普通职工过多,掌握技能特别是拥有专长的技能型人才缺乏。这种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违背后勤社会化的基本原则,不仅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也严重阻碍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激励举措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管理现状越来越不适应高校的发展需要,努力提高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激励措施必须实行:
(一)顺应高校改革需要,更新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随着高校改革的推进,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要与时俱进,与高校后勤社会化相适应。把计划时代的人事管理模式改变成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来,在后勤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人力资源管理优先的管理理念,努力培养人、塑造人和用好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发展、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把人才放在管理的首位
(二)强化精神激励,提高后勤人员能动性。高校后勤管理应该加强人文关怀,对员工的实际问题多关心,多员工的意见多关注,多员工的生活多体贴。员工在工作中得到单位认可并拥有了归属感,就会得到鼓励,产生学习、工作的强大动力,就会增强工作的效率。所以,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激励过程中,必须凸显精神激励的重要性,重塑单位形象,增强单位认同,来挖掘员工智慧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自觉性。
(三)优化高校后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薪酬分配。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工资发放,薪酬激励的基础工作,是激励高校后勤人员的必要措施。在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要坚持任人唯贤,以能力定级别、定工资的绩效考核标准,促进员工自我发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上一篇:培训机构客服工作计划{汇总5篇}
下一篇:培训机构业务工作计划{甄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