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博物馆重点工作计划{优选5篇}

心灵之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84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0分钟。

博物馆重点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实践教学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是有学生亲身体验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既包括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1]

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工作需要具备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所以博物馆学专业培养的不是匠人,而是能够进行理论和研究方法创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人才。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度消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建立与课程知识学习、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岗位技能训练相结合,学习、研究、生产劳动能力共同培养的“三对接”实践教学模式,是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深化开展实践教学的新方向,有益于实现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

一、与课程知识学习相对接的“课程实践”

“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兼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特性,尤其是关于藏品管理、展览设计、观众调查、展览讲解、博物馆参观服务、文物保护等方面,在这些环节上必须开展课程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接触博物馆实体的机会,以及对相关博物馆工作的体验机会,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该学科的感性认识,才能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并在比较中产生新的认识和思考。”[2]利用校外博物馆与文物考古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结合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组织课程实践教学和实验性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

课程实践的开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实践活动,“通过教学的总体设计,明确每一个实践环节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注重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校外基地实践的独立性、系统性、完整性,使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有机整体。”[3]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进度开展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项目。教师作为学生完成教学项目的指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负责进行教学的课堂进度设计和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及策划组织教学项目和所要完成的任务。学生负责参与具体实践活动,完成教师拟定的项目任务,从而达到对课程学习内容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思考。

博物馆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学专业的主干课,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陈列理论和方法,其中关于陈列主题的提炼和阐释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掌握撰写陈列大纲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自己独立撰写一份陈列大纲,实现对主题的提炼和阐释,是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这项教学目标的实现,可发挥校外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结合博物馆举办的具体展览,将其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在观摩和分析博物馆陈列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陈列大纲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课程实践围绕如何撰写陈列大纲进行,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具体实施。“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4]

项目教学的实施由四个部分构成,即确定项目任务、项目计划的制订、项目实施、项目完成结果的评估。确定项目任务要遵循三个原则:实效性,即项目任务必须能够被学生感知,并与实际相结合,可通过操作来完成。多面性,即项目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运用多元的理论知识来完成,由项目带动学生多元思维。延展性,即项目任务的设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扩展,激发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创造性的思考。项目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组建项目小组,项目的实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作为指导者,从旁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结合项目计划实现的效果组织项目评估,由教师制定评估标准,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

以“撰写博物馆陈列大纲”的项目教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第一步,向学生明确项目教学的任务,即以具体博物馆的藏品为资源,策划并撰写一份文字表达的主题陈列大纲。第二步,布置项目计划。这个步骤包括将参加项目学习的学生以4人为单位组建项目小组,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陈列大纲的撰写;组织观摩考察博物馆陈列,教师结合具体的陈列,讲解陈列大纲的撰写方法;考察和研究博物馆中的某类收藏,作为提炼主题、策划陈列的资源;指导学生项目小组完成一份主题陈列大纲。第三步,项目实施。首先,确定小组成员分工,包括对藏品历史、艺术、科学信息的搜集、整理;提炼陈列主题和策划陈列内容框架;策划设定用以说明藏品价值和陈列主题的辅助展品(包括陈列标题、部分、单元、展品的说明文字,以及图表、沙盘、绘画等科学或艺术类的辅助展品)。其次,观摩学习,带领学生考察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分析一个具体陈列的特点,并结合该陈列讲解陈列大纲的撰写方法。再次,分析和研究藏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由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一份某类藏品的登记卡,学生根据登记卡上的藏品信息、藏品图片,并到博物馆展厅中具体观察展出的此类藏品,运用文物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知识,撰写藏品说明,并提炼一个陈列主题,设计陈列内容框架。最后,基于藏品研究撰写陈列大纲,包括标题―部分―单元―藏品组合―藏品和辅助展品的说明文字。第四步,学生展示项目完成情况,由小组成员制作课件在课堂上演示陈列主题和陈列大纲的构思特点,以及撰写陈列大纲的程序。第五步,教师组织项目评估,评估以百分制的方式进行,制定各项评估标准及得分标准。(1)陈列主题突出且新颖,并能够高度概括藏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30分);(2)陈列大纲内容框架充分体现主题,各类文字表达精练、有感染力,达到雅俗共赏(30分);(3)展品组合关系紧扣主题(20分);(4)辅助展品的选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0分)。以上各项评估包括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讲评三个方面。

师资历来是教学组成的一个至关重要部分,建设与培养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建设的保证。博物馆学陈列设计的课程实践教学,除本校主讲教师外,还可以邀请博物馆资深的陈列设计人员,以其设计的陈列内容为案例,进行技术操作方面的具体讲授。高校博物馆学教师和博物馆陈列工作者的教学队伍组合,可以达到教学相长,丰富教学队伍成员的知识水平并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授课。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建立对专业知识的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进一步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

二、与科学研究相对接的“申请与实施‘大创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学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造力、创新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创业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储备。目前国内各高校除了组织学生申报省、教育部的训练计划,学校本身也提供这方面的训练项目,供教师指导学生申请。探索研究实际问题,并开展创新研究是“大创计划”的宗旨。“大创计划”是通过资助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等院校应将该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大创计划”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与现实紧密集合的项目选题。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未来要进入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工作,“大创计划”项目的选题和实施都必须以文化遗产保护、遗产价值传播的博物馆发展现实为考察对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一项实际问题的研究,需要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解决,是一项高层次思维活动。“高层次思维不是简单的感知、记忆、复述或应用,而是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目标的,付出持续心理努力的,需要发散、研究判断和反思等认知活动的复杂思维,它包括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判断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等思维活动。”[5]

教师在指导“大创计划”这项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可采用“基于问题式教学”理论。“基于问题式教学”主要包括设置问题情境、组建问题研究小组、启动问题、进行问题解决、研究成果展示和评估等环节,是一个由问题的提出、分析思考、解决、评估解决效果构成的高层次思维训练过程。由于“大创计划”需要项目团队通过答辩才能够结项,“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实施可以保证学生项目完成的质量,并顺利通过答辩。

博物馆学的理论完全来自于对博物馆具体实践的研究,通过对现实博物馆活动的考察,提炼问题进行申请,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研究,并通过成果评估的反思活动,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成果,是“大创计划”的指导实施流程。例如围绕博物馆教育功能开展“大创计划”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也是博物馆机构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这项功能的实现决定了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博物馆能否履行好“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机构使命,提出“博物馆科普教育策划与开展”的“大创计划”选题,指导学生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该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为博物馆设计科普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并将方案应用到博物馆教育工作中进行效果检验,最终完善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现以本人曾指导过的国家级“大创计划”“博物馆科普教育策划与开展”为例,具体阐释问题研究的过程。第一步,设置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考察教育功能的实现情况。考察内容包括:观众对展览吸引力的评价、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程度、博物馆教育学习活动内容、观众参与活动后的评价、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需求。在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思考问题:博物馆如何开展科普教育。第二步,形成研究小组,对问题研究感兴趣的学生,自发地组建“大创计划”的研究团队。第三步,启动复杂的问题,设定项目研究课题:博物馆的科普教育策划与展开――以某个博物馆为例。第四步,解决问题。(1)访谈:组织学生与实践教学基地博物馆的教育部门工作者访谈交流,包括对从事这份工作的体会,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情况,教育工作者与参观学习者的关系;开展与观众的访谈,面对面地了解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体验和需求。

(2)调查:组织学生运用博物馆教育学理论和学习心理学理论设计一份“观众参观学习需求与体验”调查问卷,并在博物馆中发放给观众,进行回收分析;跟踪参观学习行为,组织学生在博物馆中对参观者的参观行为进行跟踪了解,并倾听参观者的交流。第四步,完成研究。包括:课题研究组利用研究所积累的图文资料、影像和语音资料制作课件,汇报研究过程;为所考察的博物馆编制“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开展指南;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第五步,研究成果评价及完善。包括观众评价,组织学生将设计策划的教育项目,在博物馆的支持下开展学习活动,观察观众参与过程的行为、情感变化,并在观众参与后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习者的体验和意见、建议;指导教师点评;小组自评;在观众评价和教师点评基础上,进行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的修改和完善。

三、与生产劳动相对接的“专业实习”

所谓专业实习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社会实践工作的初步尝试,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习,检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它是学校和社会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提供的就业实习机会,是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一条纽带,为学生未来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履行岗位职责打下良好的基础。

树立岗位意识,了解岗位价值,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是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能否获得和提升岗位操作技能的水平,是由工作者的岗位意识强弱,对岗位价值是否具有科学认识所决定的。博物馆学专业实习,学生将被安排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从事某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为了使学生通过专业实习获得良好的技能训练,树立岗位意识,培养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热爱,专业实习过程中需要组织岗位技能培训和操作技能考核。通过在博物馆中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可以使实习学生很快熟悉工作岗位的特点、工作职责、工作要求(见表1)。通过岗位操作技能考核,可以刺激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操作要领,强化岗位意识和建立科学的岗位价值观(见表2)。

博物馆重点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博物馆策展与设计 艺术教育 课程设置

博物馆策展与设计课程是以艺术管理与博物馆学和广告会展专业为依托,以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所设计的新型专业课,实践性较强,综合培养潜质全面开发的教学理念,通过大量与艺术管理相关的艺术生产、艺术市场营销、艺术经纪、知识产权、文化法规等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博物馆策展与设计的规律及特征,从而为参与文化市场开发及运营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主要学习文物学、博物馆策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历史、艺术、文化和科技等综合知识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文物、鉴赏、研究和文博事业管理的背景素养,可参与大量的博物馆策展与设计活动的策划与营销。也培养当代艺术经纪人、艺术策划人和文化管理者的专业能力,使其能胜任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以及艺术品投资咨询等具体工作。

博物馆策展与设计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博物馆策展和艺术管理运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我国的主要文物种类和重要文物实例,具有对人类文化遗存评价、鉴赏的基本能力;了解我国艺术策展和策展设计工作的政策和法规,了解文物与博物馆策展管理的国际规章和博物馆策展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体现在技术应用方面和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提高博物馆策展设计能力等综合素质;教学环节上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运营能力。根据学科现状,其前期课程包括博物馆策展概论、文物学概论、艺术管理概论、美术史等。

博物馆策展的基本任务是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普及服务。因此要使学生了解博物馆策展的宗旨及“三性两务”,博物馆的基本性质是科学研究机构、文化教育机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所;博物馆策展在社会中的作用在于研究、保护、教育和组织的实效①,博物馆策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博物馆策展进行分类了解。从形式上讲,发达国家在形式上形成由大型著名博物馆策展和各层次各类别专业博物馆策展以及众多小型博物馆策展、社区博物馆策展共同构成的一个全社会的博物馆策展体系。从理念上讲,关注普通民众,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社会发展,适应市场经济。从管理上讲,运用信息技术,强化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是博物馆策展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博物馆策展教育功能的倡导,强调博物馆策展应成为大众的教育场所的观点,建立把博物馆策展和大学结合起来的概念。同时在社区成立博物馆策展,让公众了解博物馆策展的文化诉求。博物馆策展与设计课程要强调建立原初的工作使命,博物馆策展的根本目的事关博物馆策展发展的长远目标,也是博物馆策展发展的基石。强化工作具体职责,即一个博物馆策展的物质文化及所承担的义务,包括时间范围、业务训练、地域范围、专业领域等与同类博物馆策展的关系。博物馆策展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的战略规划,一般需要数年才能完成,包括藏品保护计划、扩展计划。因此课程设置的实训培养要有短期目标,一般是一年或更短,有明确的时间表,有具体的执行者。从整体上了解博物馆策展公共项目管理的能力,包括一切可以增加公众接近展品的活动和途径,以丰富观众的经验,增强其欣赏水平和对藏品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博物馆策展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并将之纳入博物馆策展的总体规划当中,使其与信息化成为一个整体。

博物馆策展与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交叉门类的课程,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进行熟练的操作和实践。多采用实例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练习,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每讲完一个较完整的章节后,应布置些综合性较强的实训,使学生能更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博物馆运营。在课堂中,应对讲解内容精简化,同时进行策展设计项目综合演练。教学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大多数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为目的。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及领悟能力有较大的不同,教师应把课程进度快慢定在中等偏下学生的接受程度。在课程设置上要“参研学理,确有规则”。博物馆策展设计的基本前提为是否有适用性(策展设计能否培养各种技巧和技术,把陈列内容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进入确定空间的陈列体系是否清晰准确,参观路线是否流畅,陈列布局是否便于日常管理);是否符合经济性原则(考虑每一部分是否能产生相应的效果,防止安排或策展设计不当造成时间和劳动力的浪费);展览能否符合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防止过分艺术,不能唯美,也不能庸俗,要典雅而大众);策展设计所涉及的各方面,如展览主题,展品数量、大小、意义、重量,展览空间,展览所需材料(价格、表现力度、制作的难易程度)等能否满足总体策展设计和分段分组策展设计的规划,是本课程所要关注的方面。在课程设置的深度上使学生了解博物馆策展观众的行为类型,如行走中定向与位移的运动特征,视觉与视运动(凝视、浏览、飞读),同时了解观众在博物馆策展中的时空分布:不同时段观众在博物馆策展的分布,包括不同展室观众的分布。总之要培养学生认识博物馆以休闲为取向的学习特征,培养学生关怀多元文化并建立自导性的学习方式。

(注:本文系孙海垠主持的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北京广告产业集群价值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PHR201108379;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北京创意产业集群竞争力暨高等教育孵化策略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QSM201211417010;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应用型大学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暨创新机制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T.R.亚当姆.博物馆的公民价值.

参考文献:

[1]姚安.博物馆策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博物馆重点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充分认识博物馆免费开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免费开放,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不仅是博物馆自身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目前国际博物馆界的发展趋势,更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浙江、湖北、江西、天津等地部分博物馆、纪念馆率先向社会免费开放,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这充分说明博物馆免费开放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有利于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同时,免费开放也为博物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希望全国各级文化部门和博物馆、纪念馆抓住这一机遇,推动博物馆事业上新台阶,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

(二)做好免费开放的各项准备和保障工作

各级文化、文物行政部门要组织本辖区内博物馆、纪念馆认真学习领会《通知》精神,明确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原则、范围和实施步骤,指导博物馆制定免费开放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各试点省(区)博物馆和各省省级综合博物馆要积极借鉴国内已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的经验,认真研究免费开放给博物馆事业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并认真实施,切实保障免费开放的平稳、安全、规范和有序。各省文物行政部门于2008年2月29日前,将免费开放试点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报送国家文物局备案审核。争取3月份正式实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要针对免费开放后观众数量和结构的重大变化,按照寓管理于服务的方针,积极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健全服务制度,强化人员培训,规范服务行为;要改善文物安全保护和服务设施条件,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处理机制;要科学测算博物馆的接待能力,加强人流疏导,防止人流高峰时段因观众过于集中造成的安全隐患和参观效果下降;要利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公示免费开放的有关政策措施、服务项目、开放时间、文明参观须知等内容,方便公众了解和监督,引导观众有序、文明参观,保证免费开放工作的顺利实施,不断提高博物馆运行和服务的水平。

(三)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免费开放后,各博物馆要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和适应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努力提高办展的质量和水平。要不断探索创新办展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把专业性和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科学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善于运用科技手段增强博物馆文化的表现力,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要加强馆际资源整合,精心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巡回展览,以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使博物馆的展示服务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在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满足人民文化鉴赏需求方面,要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服务,建立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长效机制。根据青少年群体的特点,结合博物馆资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组织有针对性的参观与讲解,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最佳参观学习效果。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延伸博物馆的传播和服务功能。认真组织实施“数字博物馆计划”,借助远程教育网络,使博物馆文化辐射广大城镇、农村和边远地区;省级以上博物馆和有条件的地市县级博物馆要利用网站,提升教育传播和知识普及的能力和水平,为人们提供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同时,各地博物馆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积极探索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积极开发多层次的博物馆纪念品,让观众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使历史文化传播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同时又可以使博物馆增加经济效益。

(四)全面推动博物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免费开放为博物馆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博物馆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和博物馆一方面要以开放的思维,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参与博物馆建设,发动社会捐赠建立博物馆基金,培育“博物馆之友”、兼职讲解员、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等,支持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紧紧把握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这个重点,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博物馆体制改革在面上展开、向纵深发展。各馆要以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点,并通过优化博物馆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完善激励机制,创新博物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等,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博物馆重点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 方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109-02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社会文化机构,博物馆本着“人与物”相结合的基本哲学,承担着收集、保护、研究、解释和传播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的使命。这些共同的特征使得当代博物馆面对着新的取向。过去以“物”为中心的理念逐渐转向了以社会为中心。在博物馆学科日趋专业化的同时,也面对着新的问题,出现了新的需求。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博物馆虽然是非营利性的机构,但也要在博物馆的管理和建设中尽量做到优质、高效,以达到资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引入其他专业、其他学科的知识到博物馆的场馆和展览建设,以及日常管理当中,以建立合理的博物馆功能结构,是新时代博物馆发展的一个趋势。

项目管理是基于被接受的管理原则的一套技术方法,这些技术或方法用于计划、评估、控制工作活动,以按时、按预算、依据规范达到理想的最终效果。博物馆所设计制作的陈列展览,其实质也就是一个个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的设计和施工中使用项目管理方法,是当今的博物馆建设的一个新趋势。

一、 博物馆项目管理的主要类型

(一)基本陈列

基本陈列是一个博物馆最主要的陈列。基本陈列的展厅容量应该是博物馆中最大的。展厅所采用的材料应该最高档、技术最先进,所以基本陈列应该是博物馆最主要的资金流向。与此同时,在基本陈列中所采用的材料和技术也应该考虑到设备的可更换性。因为基本陈列是长期的陈列,设计使用期应该是10年以上。所以在规划基本陈列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长期技术的革新和设备的损坏重置。

(二)临时展览

临时展览是博物馆所设计制作的短期展览。可以理解为博物馆自身陈列的改善,以适应多元变化的兴趣。临时展览还可以根据当前发生的事件为主题,以作为舆论导向。作为临时展览,还应该考虑到其在各地各个博物馆之间的巡回展览。某些临时展览在陈列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运输的因素。所以要有能在运输过程中有效保护陈列的包装,和易于拆卸安装的设计。

(三)半固定陈列

半固定陈列是介于基本陈列与临时陈列性质之间的陈列。其设计使用年限为2~3年。

二、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的特性

(一)一次性

首先,博物馆的陈列展览项目是一个一次性的行为,由设计团队一次性组织完成。一次性是此项目与其他重复性运行或操作工作最大的区别。博物馆在开始一个陈列展览制作的时候,是按照项目管理方式一次性完成的。博物馆项目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虽然有一些成功的模式可以效仿,但在陈列设计上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先例,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复制。博物馆项目的其他特征都是以项目的一次性特征为前提,博物馆项目的一次性属性决定了该项目不同于其他可以试做的事情,做坏了不可以重来;项目在一定条件下启动,一旦失败就永远失去了重新进行原项目的机会。项目相对于运作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博物馆项目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所以项目就有明确的开始和终止时间。

(二)唯一性

每个陈列展览项目都是独特的。或者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自身的特点;或者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项目类似,然而其时间和地点,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自然和社会条件有别于其他项目,因此博物馆项目的过程总是独一无二的。

(三)目标的确定性

博物馆项目必须有确定的目标:(1)时间性目标,在规定的时段内或规定的时点之前完成。(2)成果性目标,提供某种规定的产品或服务。(3)约束性目标,在规定的资源限制内完成陈列展览项目。(4)其他需满足的要求,包括必须满足的要求和尽量满足的要求。

目标的确定性允许有一个变动的幅度,可以在后期的检查后做出修改。展览项目目标不应该发生实质性变化,否则就违背了计划的初衷。它就不再是原来的陈列展览项目,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

(四)活动的整体性

项目中的一切活动都是相关联的,构成一个整体。多余的活动是不必要的,缺少某些活动必将损害项目目标的实现。

(五)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

陈列展览项目团队在项目的全过程中,其人数、成员、职责是在不断变化的。某些项目班子的成员是借调来的,项目终结时班子要解散,人员要转移。参与项目的组织往往有多个,多数为矩阵组织,甚至几十个或更多。他们通过协议或合同以及其他的社会关系组织到一起,在项目的不同时段不同程度地介入项目活动。可以说,项目组织没有严格的边界,是临时性的开放性的。这一点与一般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组织很不一样。所以,陈列展览项目团队的组织人员构成情况比较复杂,也具有易变性。

(六)多学科性

现代的博物馆与其他学科联系越来越密切,在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规划中,需要各个学科专家学者的参与。如博物馆教育方法学、设计学、人机工程学、心里感应理论、印刷技术、色彩学等等。

三、在开发展览陈列时应该具有的三种行为

1.陈列展览“生产”为核心的行为

人们把完成这一项目产品的进程和途径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被划分出来的阶段都将产生一定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又被用于检验是否与项目决策者在开始这一项目时多规定的要求相一致。

2.项目管理行为

包括T(时间)、F(资金)、Q(质量)、I(信息)、O(组织)。控制时间,确保项目产品得以按时完成。控制资金,确保开销保持在预算的范围内。控制质量,确保展览项目的质量符合标准,达到项目决策者的要求。控制信息,确保项目的各个阶段的结果得以明确的通报,并使其通过协议得以通过,确保传达得到实施。控制组织,确保任务职责的明确,确保项目负责人掌握项目参与者合作的情况。

3.检查、调整行为

定期检查项目的完成情况,检验阶段成果与项目的计划是否相符合。如果上一阶段的结果与计划有所差别,就应该进行调整。这个调整包括对项目的阶段完成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也包括在阶段成果的前提下根据项目进行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对之前的项目计划进行修正。在这一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及时地获得授权。获得项目决策者和负责人的授权,才能对项目计划进行修正。

四、组成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的团队

(一)物馆陈列展览项目团队的特性

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的团队是完成该项目的主体,它不同于我们日常看到的永久性组织。首先,项目组织是一个临时性组织,组成这个团队的人员都是为了完成项目目标而暂时聚在一起的,人员都具有流动性。其次,项目团队的工作都是在项目目标的范围内工作,注重的是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的这一结果,而在过程上并不需要重视。不需要像永久性组织那样有长远的规划和年度的计划。也不需要对项目的模式做出改进,仅仅是按照要求完成。再次,陈列展览项目的预算是按照阶段来计算的,每个阶段有单独的预算。最后,陈列展览团队不是永久性组织那样类似于俱乐部形式的日常组织,而是一种偶然组成的团队。

(二)物馆陈列展览项目团队的类型

1.专家主导的陈列展览。这样的项目团队由典藏研究人员指挥着设计师进行陈列展览的设计。同时教育人员从教育方法学的角度对展览设计进行指导。这样的团队特点是专业性很强,适合于制作艺术类的展览。

2.专家团队。专家团队由典藏专家、教育人员和设计师共同做陈列展览。三者在地位上同等,这样的团队相对就比较平衡,适合改扩建展览的项目。

3.专家+通才的团队。这样的团队能让通才连通各个专家,能统一各个专业专家的意见。所以这样的团队比较适合于大型的多学科展览。

(三)团队心理

首先,在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团队中,成员都应该相互尊重各自的劳动成果,相互倾听和回应,而不能特立独行。其次,行政管理的支持和接纳的组织氛围,应当要允许冒险甚至是犯错,才能让团队出现新的东西。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做出决策和出现问题时如何解决的程序和步骤都应该非常清晰。最后,在团队中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感,对自己的职责有切实的认识和理解。

按照项目管理方法,一个博物馆的陈列设计项目经过初期的立项预备,规划、选题和申报,进而进入展览准备。对方案进行修改、落实、深化施工设计。依照成型的方案制作展品、展台并安装和验收。最后展览得以开放运行,并检修和维护。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宏钧.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博物馆重点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博物馆;档案整理;规范化;心得体会

随着近年来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正规化建设也逐渐提上日程。博物馆档案是对博物馆发展的记录,对博物馆又好又快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对博物馆档案整理工作的认识

博物馆档案整理是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博物馆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档案资料,有些保管在博物馆档案部门,有些则分散于博物馆各个科室,这些档案资料是记录博物馆发展历程的珍贵历史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对博物馆各项工作开展有借鉴指导意义,更是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博物馆档案资料整理工作对博物馆每个部门都十分重要。

二、博物馆档案整理步骤

1、收集。档案收集工作重在平常,在日常工作中养成收集档案的习惯。特别是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结束后,要有及时收集档案资料的意识。

2、整理。博物馆很多大型活动都是直接面向社会,在整理过程中通知、策划书、应急预案、活动流程、人员安排、资金预算、相关文稿(海报、报名表、主持词、发言稿、节目单等)、总结、新闻报道这9类进行全面、有序的资料收集工作,就会保证大型活动档案的齐全完整,推而广之,逐渐形成一整套有参考价值的档案材料。

3、补遗。有些时候,活动整理中会发现某些资料的缺失,这就需要在整理过程中进行重点步骤的补遗工作,如人员安排、总结、新闻报道等。这些或因保管不当而缺失、或因时间紧迫而仅形成口头资料、或者是缺乏事后整理搜集,在档案整理时要尽可能的补全资料,方便以后的查阅。

4、归档。在补全资料后,就可以将成套系的资料进行归档工作。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资料归属,建立页码、编纂目录,有序分册。

5、装订。装订成册的档案应为胶装或线状。在装订时要首先检查去订、并将过厚的档案分册、最后给装订好的档案加上封皮。

三、档案整理工作重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笔者在整理过程中经过实践得出结论:按照以下四个步骤,逐步实行,就可以得到一套完整有序的档案资料。

1、查疑补缺――准确完整。在档案资料收集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次活动几个版本的资料,如草稿、修订稿与印发稿之间的差别很有可能极小,这就需要整理人员结合实际发生的事件仔细校勘,分辨确定最终归档文本。

2、内外有别――类别划分。档案资料整理不仅要做到条缕清晰,更要做到经纬明了,这就需要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类别划分,方便存放取阅。如按档案对象可以分为:文件资料、数据统计资料、计划总结资料、活动资料等;活动资料按照参与人员不同可以分为馆内活动资料和馆外活动资料等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针对重点活动需要单独列册,如品牌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等。

3、前后有序――逻辑顺序。档案资料在分别归类之后,就要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有序进行排列。在排列过程中,如果发现特别厚的资料可以按照半年、季度、月、甚至周、天的时间跨度进行分类。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跨度的文件资料,按照发生的时间归档,并在下一跨度中注明,保证方便查阅。

4、提纲挈领――编纂目录。为防止出错,编纂目录的工作应在即将装订前进行。同时,注意由于很多文件归档时,最后一页是单面,在编排页码时,单面的空白页也要算在页码范围内才不会出现页码出入。

四、心得体会

1、日常收集资料很重要。档案整理工作是一件细致而又繁琐的工作,为避免忙中出乱的状况,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建立档案收集工作的意识,及时的收集、整理、补遗、归档。如果有良好的档案收集工作习惯,档案收集就只是顺水推舟、事半功倍,而且,档案资料收集工作就如同人的记忆一样,越远的记忆越模糊,资料收集困难就会成倍的增加。所以,为了保证档案资料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有一种在日常工作中收集资料的良好工作习惯。

2、“大事记”帮助归档不乱。大事记是记载单位、部门重要工作活动或所辖区域发生的重大事件的一种应用性文体。作为一种公务类别的文书,大事记忠实地记载着一个部门、一定区域内的重要工作、活动和重大事件,因此,它首先可以为本部门、本地区的工作总结、工作检查、工作汇报、工作统计和上级机关掌握部门、单位情况提供系统的、全面性的材料;其次,大事记具有史料价值,可以起到录以备查的作用。对档案整理而言,日常记录的大事记是一种及良好的主线材料。一本详细、完整的大事记,不仅可以帮助确定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更可以帮助查遗补缺,防止遗漏偏差。

3、按时间、分类别有序整理。整理档案材料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档案材料指导今后的工作。为了方便今后的取用,就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建立完整的档案归位顺序。首先按发生时间划分档案的时间顺序,其次,按类别划分档案空间顺序,最后,两者交叠,划分档案卷册顺序。

4、“其他”“备注”帮助查询。档案整理中要善于使用“其他”、“备注”等增补注释性项目。这些增补注释性项目的使用,不仅可以在以后万一发现其他档案后迅速归档,补充档案资料,更可以简单明了的查询重大变化原因。

5、电子档案的优点与缺点。与以往的纸质档案相比,电子档案具有省空间、易存储等特点,但也存在缺失纸质档案唯一性、稳定性、历史性等特性的方面。因此,在整理档案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相互转化处理,同时,积极使用多台电脑、移动硬盘等设备备份电子文本档案,防止电脑崩溃或病毒干扰导致的电子文本缺失。

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对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档案可以说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博物馆所建立和保存的档案资料,更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财富。为此,博物馆更应该真正重视起这项工作,管理和研究这些文化财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让博物馆各项工作不断前进,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书目:

(1)徐彦,戈秀萍,何柳.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