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974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9分钟。
人才引进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2011年11月14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主持召开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推进协调会,要求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形成全国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的合力。在一个月后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上,李源潮再次强调,要精心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此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的要求,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方案陆续出炉,标志着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全面启动实施,也意味着在向世界人才强国跨越的征途中,我们又迈出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步。
作为人才发展规划的重大创新和突出亮点,启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在国家级人才发展规划中还是第一次。这些工程也是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其设计充分考虑了人才发展的全局,既突出人才发展的战略重点,又统筹人才发展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培养国内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重,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体系。12项重大人才工程涵盖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面,涉及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内容覆盖培养、吸引、使用等各个环节。财政部为12项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共核批了1000多亿元的新增经费。目前,各部门正把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与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结合起来,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龙头,引领和带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
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示范引领下,各地各部门也组织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工程或项目。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国家36个部委系统共计划实施人才工程150项,已启动83项;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划实施人才工程449项,已启动307项;各市(地、州、盟)计划实施人才工程3570项,已启动2388项……各级各类人才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各领域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由科技部牵头,主要是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科学家工作室,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建设若干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及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批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并不仅仅关注科研院所和大学里的科研人员,而是把企业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也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企业研发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较少,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例如在电信行业,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只有0.3%,这对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一大瓶颈,应促进创新型人才向企业积聚。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2024学者研究分析16世纪以来1200多位世界杰出自然科学家,以及19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后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45岁,峰值是37岁。这表明,谁拥有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青年英才,谁就能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当前,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把培育、争夺青年英才作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战略之举。目前我国两院院士中50岁以下的仅占2.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5岁。今后5年,我国将迎来高层次人才退休高峰。解决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问题,刻不容缓。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提升我国未来人才竞争力,包含“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未来管理英才培养计划”3个子计划。
为保障计划的实施,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成立由中组部牵头,、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参与的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部际协调小组,负责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实施计划;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建立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经费保障机制;由各子计划牵头单位会同2024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计划实施所需政策,细化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经费管理等2024规定。
在地方,吉林省委组织部、团省委2011年11月1日联合召开新闻会,宣布正式启动实施“吉林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计划由团省委牵头实施,利用3年时间,培养一大批行业领军、社会影响广泛的创新型、创业型和技能型青年人才,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服务能力强的青年志愿者骨干队伍,吸引一批业绩突出、富有创新能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初步形成各类青年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具体包括5个子计划。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由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着眼于提高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国际竞争力,以培养开发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统筹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坚持知识更新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境外研修相结合、整合优化现有培训资源与开发利用新资源相结合,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体系。该项工程包含企业领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3个专项培养计划。
为保障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各专项培养计划要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不同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与高水平教育培训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培训创新,注重调查了解不同培养对象的培训需要,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创新设计培训内容,突出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相关的专题性深度培训,满足差异化培训需求。强化岗位锻炼,积极推进培养对象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工作交流。落实经费保障,国家财政设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项,主要用于支持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领军人才以外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所需经费,由企业和培训对象个人分别承担。要加强组织领导,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工商联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工作。
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由教育部等部门牵头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旨在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每年重点培训1.1万名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5000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1500名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以及2500名学校优秀校长,力争在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该项工程所有项目已于2011年全面启动,包括“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计划”等。工程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督促检查、动态调整的方式,按年度组织实施。
为保障工程实施工,将实行教育人才优先发展、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促进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引导人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鼓励青年英才脱颖而出、促进培养造就教育家、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支持民办学校人才发展等政策措施。工程所需经费由财政安排资金予以支持,每年共计9.4亿元。民办教育教师的培训经费可采取举办者自筹和政府适当补助相结合的方式。
文化名家工程
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由会同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印发,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该工程着眼于对成就突出的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和资助,着力为他们创新创业创优提供良好条件,积极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名家的遴选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进行,到2024年完成工程目标,届时由国家资助的文化名家将达到2000名。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还特别注意到与已经在宣传文化系统实施了8年的“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的衔接,提出“在同等条件下,获得过本领域公认的国内外重大奖项的,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国家其他重大工程的,在2024中可优先考虑”。
该工程明确了对文化名家的资助扶持办法。一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开展创作研究;二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三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开展学习调研、考察采风;四是鼓励支持文化名家发挥智库作用;五是宣传推介文化名家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
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计划
虽然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在2009年已达778万人,但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仍然严重不足。为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卫生部牵头启动实施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计划。
根据该项计划方案,各级政府要在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工作,紧密配合;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统筹配置区域内的卫生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行业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要以全科医师培训为重点,实行短期人才培训与长期人才培养相结合;把医学杰出骨干人才引进与培养,同医药卫生重大科研计划实施以及重点科研基地建设相结合,应注重德才兼备,强化其创新发展、学术引领、攻克难关,带动团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推动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全科医师制度。要把能力提高作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的核心,加强基层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方案明确,要探索建立医学杰出骨干人才荣誉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团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逐步实现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临床医师执业的必备条件;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师在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全科医师,积极开展全科医学继续教育。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目前,“千人计划”已引进165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根据海外各类人才的需求,“千人计划”进一步拓展为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创新人才短期项目、创业人才项目、青年“千人计划”项目、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外国专家“千人计划”项目、人文社科项目7个子项目,基本形成了覆盖各领域、各年龄段的引才体系。“千人计划”的实施带动了全国各地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全力推进,各地纷纷推进各具特色的引才工程,形成了引进海外人才的新一轮热潮。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该项工程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旨在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到2024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50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
该项工程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动态调整的方式组织实施。2011年,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启动工程实施工作;2011-2015年,逐步落实各项工作,大规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活动,推动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2016-2024年,全面开展工程的各项工作,进行中期检查评估,适时调整重点方向,力争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上有较大突破;2024年,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
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将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防灾减灾、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社会工作等12个重点领域,采取年度项目计划管理的方式,全面开展4项人才培养培训项目。
加强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重大建设项目的衔接;加强对非公有制单位专技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拓宽和完善非公有制单位专技人才进入“工程”的通道;将重点推进金融会计、社会工作、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业设计制造、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技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做到队伍建设和制度改革相结合。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为重点,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引领、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将重点实施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3个子项目。
计划实施方案提出,要为计划实施提供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技术支持。要发挥各部门优势,发挥各级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作用,共同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要建立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评估、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和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性作用,带动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加大投入,为实施计划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实际,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等工作提供依据。加快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编制、修订和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的开发。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能力水平。加快开发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现代培训技术和特色教材。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制度。定期高技能人才岗位需求预测信息。建立完善分层次的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由农业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目标是到2024年,重点扶持培养一批农业杰出科研人才,1万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万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10万名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的实施,将坚持服务发展、引领示范、突出重点的原则。在专业领域方面,突出培养造就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紧缺的生物育种、动植物疫病防控、高效栽培养殖集成、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技术创新人才和农业资源开发保护骨干人才。在能力素质方面,突出培养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科研人才,具有较高成果转化能力的农技推广人才和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生产经营一线人才。
该计划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经费的主导作用,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扶持培养子项,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保障;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培养、农村生产能手培养、农村经纪人培养等4个子项,由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结合已有项目并纳入地方人才发展规划组织实施。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中组部牵头、人社部等9个部委参加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将以提升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计划地为这些地区输送和培养科教文卫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计划实施分为教师、医务工作者、科技人员、文化工作者、社会工作者5个专项,各专项实行行业主导、地方落实。利用各级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渠道,把计划实施与扶贫开发、经济开发、科技开发结合起来。以满足“三区”公共服务领域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选派和培养工作,促进长期工作与短期服务、个别选派与团队选派、内部调配与外部支援等相结合。
该计划以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覆盖的县和省级贫困县及新疆兵团困难团场为基本单元,针对、新疆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实际,各专项可制订专门计划,实行相对特殊的组织形式和政策措施;参与选派和培养的人员主要是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水平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工作等公共服务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以就近就便、本省调配的形式为主,调动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的人才资源和培训资源支持省内受援地。对人才资源和培训资源相对薄弱的省区,可依托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渠道组织跨省支持;选派人员以全日制工作形式为受援地提供的服务,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短期服务应设立必要的项目,并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为“三区”培养人才要依托行业培训资源,安排到省会城市、中心城市2024单位参加脱产培训或岗位锻炼;将在“三区”领导创办社会事业的重点人才纳入培养范围,并给予政府购买服务、税收减免、简化登记程序等优惠扶持政策。
为保障计划实施,对选派到“三区”的人员,符合条件的将在职务安排、职称晋升、计算基层工作经历、研究生考试等方面,执行现有优惠政策。各专项牵头部门可根据行业人才特点,制定完善引导政策。对业绩突出、基层欢迎的优秀人员以及落实计划成绩突出的单位,按照国家2024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并享受相应政策。中央和各级财政为实施各专项提供经费支持。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将通过发放工作生活补贴、政府购买工作岗位、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每年组织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任职、服务和自主创业。选拔重点是30岁以下的应届毕业和毕业1~2年的本科生、研究生。
根据《方案》,到2012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大学生村官名额达到30万名,以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选聘计划,逐步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选聘方式将坚持学生党员优先、优秀学生干部优先、回原籍任职的优先。引导优秀大学生村官留村担任村干部,注重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逐步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要负责。从2011年开始,部署开展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连续5年时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选派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为2~3年。
人才引进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背景 为配合中央实施的“千人计划”和北京市实施的“海聚工程”,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区域内创新创业和工作生活的配套服务,北京市朝阳区将吸引海外人才作为区域长远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和部署,于2009年开始,研究并制定了《朝阳区2024大力推进海外学人工作的实施意见》、《朝阳区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和《朝阳区优秀海外人才引进资助暂行办法》“1+2”政策体系文件。每年安排3000万元海外人才专项资金,推出引进、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凤凰计划”。
内容 “凤凰计划”提出:从2009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在朝阳区CBD、电子城、奥运等重点功能区和储备区,聚集一批由科技领军人才领衔的高科技创业团队;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1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朝阳创新创业;鼓励和吸引上千名具有真才实学和发展潜力的优秀留学人员来朝阳创新创业;支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
实施者 为全面落实“凤凰计划”工作,2009年10月,成立了由朝阳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区教委、区人社局、区科委、区商务委、区金融办、区文创办、CBD管委会等29家单位组成的朝阳区海外学人工作联席会,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同时,成立了具体落实海外人才引进、服务工作的北京朝阳海外学人中心(北京海外学人中心CBD分中心)。
奖励类型 “凤凰计划”每年认定一次,目前分为海外高层次人才认定和优秀海外人才资助两大类共6个奖励资助项目。认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分为创业类和工作类,另外还有创业团队资助、初创企业资助、单位引进人才资助、引进高层次人才资助等。
个人申请 创办企业或工作单位在朝阳区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均可申报。申报“凤凰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应在海外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年龄不超过55周岁,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 在国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担任相当于副教授、副研究员及以上职务的专家、学者;
2. 在国际组织、国外政府机构、著名非政府组织中担任中高级管理职务的专家、学者;
3.在国际知名企业、跨国公司工作,熟悉相关领域业务和国际规则,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管理或技术人才;
4.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或具备先进的管理与专业知识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此外,创业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在朝阳区创办企业的时间距申报日期应在1年以上、5年以下;企业注册资本金中现金资产不少于50万元;申报人所占股权一般不低于30%,且为第一大自然人股东。工作类海外高层次人才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聘用协议)或劳务合同的期限应在3年(含)以上,引进后每年在国内工作不少于6个月。
单位申请 只要在朝阳区进行工商注册且税务登记的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符合创业团队、初创企业、单位引进人才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资助的具体条件(请见朝阳国际人才港网站),均可申报。
奖励金额 海外高层次人才认定奖励针对高层次人才本人,每人20万元或50万元。创业类高层次人才所创办企业获得50万元奖励。资助针对企业,所有资助项目均资助给企业。初创企业资助10万元,创业团队资助50万元,单位引进人才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资助根据引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确定。
“凤凰计划”成果
截止到目前,朝阳区已经完成了4批“凤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引进认定海外高层次人才94人,其中1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3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人才团队5个,为朝阳区聚集了一批具备较高专业素养和丰富海外工作经验,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熟悉国际市场运作,具有广泛国际联系,能够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科技创新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资助区内重点企业80余家,引进硕士研究生1414名、博士研究生113名。
94名高层次人才,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94%,博士以上学历的占48%。
前4批30名“凤凰计划”创业类高层次人才,创办公司28家,全部集中在朝阳区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其中,现代服务企业7家,金融企业1家,文创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注册资本总计6.4亿元人民币。2013年,28家创业企业营业总额24亿元人民币,各企业年平均增长98%;实现利润1.4亿元人民币,各企业年平均增长71%;共上缴税金1.3亿元人民币,各企业年平均增长104%。28家企业共有员工11667名,其中海归达到530人,占比4.5%。为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仅2013年,这28家企业研发投入总额高达8100万元,现共有专利95项,其中授权专利50项。
同时,前4批“凤凰计划”共资助23家初创企业。其中现代服务企业5家,金融企业1家,文创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
前4批64名“凤凰计划”工作类高层次人才中,从事现代服务业的22名,金融业20名,文创企业5名,高新技术17名。他们在管理或技术方面将国外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海外资源带到朝阳区,搭建了企事业单位与国外交流、沟通的桥梁,加速了企业发展与变革。他们带领建立、培养了一批专业团队,提升了国内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凤凰计划”奖励资助的人才和企业都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创新创业领域与朝阳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特别是高新技术、金融、现代服务、文化创意这四大主导产业,为朝阳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高端发展、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和保障;其次是有行业影响力,有很多工作类高层次人才在中金、德意志银行、普华永道、中意人寿等国际金融、高端现代服务业企业中身居高职,都是行业中叱咤风云的人物;三是拥有一定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比如以精进电动、微陶环保、释码大华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大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水平较高,研发能力较强;四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取得了较为出色的成绩,在国际医疗领域遥遥领先。此外,海外学人对公益慈善事业鼎力支持和投入,很多人因此而受益。
有很多企业已经成为了业内的佼佼者,顾宜凡博士创建的蓝海电视台,是目前唯一规模性全面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传播中国内容的英文媒体;郭去疾先生创办的兰亭集势在2013年6月也成功登录纽交所,还参与到了商务部《电子商务企业资质认定标准》的起草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人才引进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 人才培养 人才效能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011 — 02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由投资、资源带动型向由创新、科技驱动型转变,我国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才资源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已成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十报告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更新人才发展观念,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建设工作体制,创新方式,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近年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各地发展的共识。产业转型升级要靠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创新驱动之源,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随着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实施,各地纷纷出台相关人才政策,优秀的海外人才纷纷回国创新创业,国内青年人才也不断脱颖而出。以江苏省为例,除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计划、“企业博士集聚计划”以外,还有82个市、县(市、区)设立引才计划,如南京市“321计划”、“紫金人才计划”;苏州市“姑苏人才计划”、“1010工程”、“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昆山市“亿元引才计划”;无锡市“530计划”、“无锡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江阴“千人计划”;镇江“331计划”;常州“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等,此外还有些地区推出一些引才活动,如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但在各地高层次人才数量日益增长的现实下,这些引进的人才如何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匹配,人才后续培养能否到位,能否最大程度的发挥人才效用,能否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些问题都对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及管理机制提出了挑战。
一、地方政府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意义
1. 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认识、体制、技术、人才、资金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传统产业更多的是资源和市场的集聚,是劳动力的集聚,而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是人才的集聚,是资本的集聚。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带来一个高科技的项目,带动一个产业乃至多个产业结构的调整〔1〕,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技术创新的需要
各地很多新兴产业技术水平整体不高,产业发展仍以技术跟随为主,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较为明显。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最终只能是走向“大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的道路,被固化和锁定在低端环节。高层次人才带来的新技术能够直接促进技术的升级,并且通过产学研合作等促进技术的再次创新。
3. 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各地企业面临着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各方满的竞争,创新始终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高层次人才是企业创新的主力军。推动高层次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产学研联合创新示范基地,实现科技研发、产品创新与人才流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产品升级,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
二、地方政府引进高层次人才存在的问题
1. 引进人才匹配性不高
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人才政策,一大批熟悉产业政策、掌握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涌入各地,为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这些高层次人才到底能否在优势产业的提升、新生产业的扶植中发挥作用,能否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匹配,这对于各地产业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从现实来看,各地高层次人才盲目引进现象较为严重,追求高学历,看重学校牌子,人才引进后的使用矛盾也非常突出。人才是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是稀缺资源。一个地方引进人才要考虑产业的匹配性,注重人才引进的适用性。盲目追求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率,只会带来人才高投入后的低产出。
2. 高层次人才的后续培养不足
高层次人才作为创新的领导者始终应走在信息的最前沿,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对于企业快速掌握前沿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实情况下很多地方政府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后续培养严重不足,不重视人才的研修学习,产学研合作不足,这些都影响了人才效用的发挥。
3. 高层次人才的效用未充分发挥
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就是带动某个领域的进步和发展〔2〕,人才只有使用才能创造价值,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如何使用是人才效用发挥的重点。各地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这些高层次人才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人才效能得不到最大的发挥,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的问题突出。例如,在某些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需求相对较为急迫,政府为此引进了数量可观的高层次人才,但由于企业文化及用人制度等方面的局限性,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况时有发生。
4. 人才服务措施不到位
事实上,高层次人才引进后,政府与这些人才的沟通还稍显不足。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期在国外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思想观念、工作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国内存在一定差异。人才服务不到位会影响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另外,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政策还有待加强。政府人才服务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海外人才归属感不强,不利于引进人才队伍的稳定。
三、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思考
1. 因地制宜,合理配置高层次人才
要解决好地方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实际需求不一致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树立成本意识。高层次人才引进要关注成本,讲求效益。成本包括政策涉及到的引才直接成本、优惠政策、人才培养成本,奖励成本等。收益则是指高层次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形象地位提升等做出的贡献。各地人才工作资金有限,引进高层次人才并非以数量取胜,而要充分考虑人才的数量与结构的平衡,正确估价人才投资“收益指数”。第二,引进高层次人才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匹配,以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以及产业发展需要、是否有为人才施展抱负发挥作用的平台为标准,构建科学的人才队伍结构,避免一味地单纯追求高学历高职称高数量,引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最紧缺、对产业发展带动力最强的人才,使得各类人才的配备和组合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创造性。
2. 组建机构,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政府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成立专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机构。人才战略规划是高层次高技术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人才规划既是宏观的,又是具体的,不仅要有很强的指导性,还要有突出的实用性〔3〕。该机构可以通过对各类高层次人才各方面的培训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应培训,同时简化高层次人才异地培养时需履行的手续,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第二,加强培养平台建设,实现培养方式多元化。政府要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构建平台、丰富渠道,要根据培养对象所属行业领域,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有的放矢的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例如,选送高技能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其他优秀人才等到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中心交流访学;支持培养对象参加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活动;有重点地资助培养对象出国进修、海外项目合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培养对象从事重大项目、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得到提升等。
3. 创新体制,合理使用高层次人才
人才资源开发的核心在于使用,人才的作用在使用中得以发挥,人才的价值在使用中得以体现。利用现有人才资源,提升人才使用效能,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是政府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加强高层次人才的使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创新机制。转变思想观念,从思想上重视人才成长和作用的发挥,并且在人才的发掘选拔、评比评价、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加大机制创新,努力构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一显身手的体制机制;真正做到让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前途。二是分类使用。人才的层次越高,需要的舞台就越大,要根据高层次人才个性、层次、类型更明显的特点,在引进使用中分类区别,避免“为我所有”、各自为政可能造成的弊端〔4〕。此外,在高层次人才的使用中,对于帅才和将才要区别对待,帅才决定资源配置,是“规划师”;将才是各领域的领军人才,两者区分使用,相辅相成才能实现人才效用的最大化。三是搭建事业平台。政府要积极的为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发展提供桥梁,加强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合作,协同创新,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技术攻关,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作用。
4. 强化沟通,做好人才服务工作
首先,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海归”属性,政府不妨建立如“海外人才友谊联谊会”等海外人才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相同海外生活背景的人才之间的沟通,增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归属感,不仅要给高层次人才提供相应的工作便利,还要从情感上给予高层次人才更多的关心和帮助〔5〕。在加强海外人才交流的同时,也应组织相应的活动加强海外人才与本地人才的契合,通过交流会等形式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帮助海外高层次人才尽快融入事业、融入社会。其次,满足高层次人才创业需求,革新创业扶持模式。不仅要给予全方位的金融支撑体系,以及高新区、留创园甚至人才特区等各类创业硬件基础;而且要提供如引才活动、优惠政策、研发转化等各方面的信息交流平台,构建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创业的软环境。第三,政府可以帮助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如针对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高层次人才的服务工作小组,为家属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并且在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吴宝磊.无锡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现状及对策探讨〔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09).
〔2〕 陈露.新形势下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1,(08).
〔3〕 王红军,陈劲.高层次高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4).
人才引进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做法与成效
从**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实施了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每年引进100名高层次人才(团队),每个给予100-150万元的创业资助,从而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苏南、苏中各市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纷纷把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程来推动。苏州市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每年扶持引进1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无锡市实施“530”计划,计划5年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市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计划5年引进1000名海外人才,其中100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南通市实施“131”海外引才计划,力争5年引进领军型人才100名、创新创业人才300名,新增高层次外国专家和留学人才1000名。镇江市实施“331”计划,力争3年引进培育30个领军人才团队和100名领军人才。主要做法为:
1、坚持高点定位,突出重点引进。为了达到服务发展、推动发展、引领发展的三级目标,各市都尤为重视引进人才标准与条件的设定。一是突出领军人才。从目标定位来看,各市引进人才的目光已经跳出省内、放眼全国、面向海内外,引进人才的重点也从一般的高层次人才转向能够引领高新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工程技术关键人才。二是突出重点产业。从支持领域来看,各市也都根据产业发展前景规划,明确主攻方向。苏州市确定了集成电路与软件、现代通讯、光电子、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等12个方向;无锡市确定了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档纺织等8个方向;**市重点面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南通市确定了机械电子、船舶修造及配套、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等10个方向。三是突出新兴项目。除了涵盖目前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各市都比较关注未来产业(空白产业)的人才引进,尤其重视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的人才引进,以求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落户一批项目、形成一个产业”的目标。
2、坚持政策先行,不惜成本引进。面对人才引进的竞争压力,各市都把制定极具诱惑力的政策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推出政策“组合拳”。除了给予引进人才巨额的一次性安家补贴外,各市还持续不断地给予引进人才创业资助、贷款担保、重大项目资助等配套支持,有效地缩短了人才项目落户、科研项目转化、企业发展壮大的历程。苏州市提出,对引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提供不少于200万元的科技专项经费资助和20-100万元的安家补贴,并给予不少于风险投资基金首次投资总额10%的配套投资。无锡市提出,对引进的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不低于300万元的创业投资和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担保。**市**年给予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年将专家重点2024项目的支持额度提高到200万元,2008年又将特别优秀项目的支持额度提高至300万元。南通市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除了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专项资金补助外,对重大项目给予100-500万元科技三项经费资助。镇江市按照重点2024项目、优先2024项目和一般2024项目,分别给予创业领军人才300万元、150万元和6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给予创新领军人才100万元、60万元和40万元创新资助资金。此外,各市还积极引导风险投资跟进。镇江市在启动“331”计划的同时,也同步规划了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建设,年内将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的镇江市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到2009年镇江各辖市(区)都将建立1家以上风险投资公司。**市的创投风投企业已从三年前的1家发展到目前的8家,总注册资本从6900万元增强到9.6亿元。
3、坚持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引进。由于对引进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大、社会期望值高,因此各市都高度重视引进人选的评审工作。经历两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各市基本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的三轮审查机制:第一轮是形式审查,由业务部门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核,并请专门机构对相关专利、成果的真实性进行检索。第二轮是技术审查。一般是根据人才项目的行业分布,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报名者的项目进行技术评审。苏州、**等市还参照省里做法,专门邀请国家“863计划”专家组参与技术审核。第三轮是综合审查。主要是邀请经济和管理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进行经济综合评审。**等市在此环节还邀请引进对象进行面试。经过三轮审查,最终入围的人选项目质量都非常高。最后形成的初步名单,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或市委常委会表决通过。
4、坚持跟踪配套,综合服务引进。在比拼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的同时,各市都十分注重人才引进后的后续工作,着力打好“综合服务牌”。一是强化载体建设。各市都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有效结合。苏州市依托苏州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城、苏州留学生创业园等25家各级各类创业园以及1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5家分站吸引人才。**市大力建设各种留学生创业园和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拥有高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面积40万平方米。镇江市的高科技创业园区建设也在加快进度,规划2010年前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确保每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建成1-2家科技孵化器。二是搭建发展平台。苏州市成立海归创业创新人才联谊会。无锡市定期举办海归人才创业创新培训班。**市专门安排海归人才创业企业科技经费,积极争取省重大成果转化基金项目资助,今年已有3名对象获得1000万元资助。三是建立挂钩服务制度。无锡市提出“创业之初是保姆,发展之中是助理,成功之后是保安”的理念,市领导定期会办引进人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镇江市建立领军人才服务组制度,由市县两级党政领导挂帅,专人专责,全程服务。**市由市委组织部四名副部长分片担任人才引进项目落户负责人,深入一线进行帮扶推动。
5、坚持协同作战,合力推动引进。为确保领军人才引进工作质量,各市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并明确由组织部牵头,人事、科技、财政等部门各有分工,共同参与,协作配合。其中组织部门主要负责活动实施的整体统筹和综合协调;人事部门负责紧缺人才目录制定,招聘信息,受理报名材料等;科技部门负责成果评估和创新项目界定,组织专家评审;财政部门负责资金落实、拨付和跟踪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市都纷纷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特色举措。**市、镇江市专门成立领军人才引进工作办公室,由常委、组织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统筹面上工作开展。
二、收获与启示
除镇江于今年8月18日刚启动该项工作外,苏州、无锡、**和南通等市的领军人才引进工程基本上从**年就已经组织实施,虽然时间很短,但领军人才集聚对产业突破的推动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无锡市引进的施正荣博士创办了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缔造了无锡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引进的赵善麒博士创办了江苏宏微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力电子功率模块生产线,将使**众多产业的发展率先摆脱对国外电力电子产品的依赖引进。透过这些地区领军人才引进工作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启示一:思想解放、观念超前、包容大度是前提。引进领军人才,既要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又要有超前意识,敢于无中生有,催生新的产业。产业的发展水平与人才的建设水平常常是互动的关系。一般而言,如果超越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阶段,引进的领军人才名气再大、层次再高,也只是空中楼阁。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产业都不是天然存在的,特别是对高科技产业来讲,领军人才常常是产业形成和产业突破的核心推动者,只要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领军人才就能发挥出创造性的价值。而同时,许多发展潜力大、投资回报高的高新技术项目还具有投资周期长、市场风险高的特点,是否敢于资助这样的人才和项目充分反映了一个城市对待人才的胆识与气度。从考察情况看,苏南、苏中各市都体现了宽容失败的气度和勇于助才的决心,纷纷把目光瞄向海内外,抢先对接前沿科技项目,敢于拍板引进高风险人才项目。最近,无锡市委、市政府更是明确表示:三年内“530计划”项目如果创业创新失败,将由财政返还引进人才的80%投资。
启示二:政策支撑、持续配套、科学引导是保障。引进领军人才,既要重金以待,又要走出高待遇的误区,善于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综合配套上。领军人才的成功引进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起点,项目能否顺利落户、健康发展、形成产业优势才是引进工作的初衷和最终目标。高额资助能够产生有效的激励效应,也彰显政府渴求人才的环境。但如果没有较好的创新创业平台,高新企业就犹如在真空中生存。而初创期的高新企业,又如待哺的婴儿,离开融资环境的支撑,亦难以生存发展。因此,落地人才能否留住、落户项目能否转化、落成企业能否发展壮大,就更加需要载体平台、融资环境、风险投入和政府重大项目资助等后续政策支撑。
启示三:领导重视、部门联手、市县联动是关键。引进领军人才,既要落实责任、加强目标考核,又要优化服务理念,乐于当好人才“帮办”。领军人才引进尽管只是一个专项工作,但又是一项着眼长远、事关区域发展的战略性工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齐心协力;更需要集成各部门优势,协同推进;还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参与。这就要求尽快组建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强化奖惩兑现,加快工作步伐。同时,还要求积极鼓励和科学引导全市上下,用招商引资的精神、用招商引资的劲头、用招商引资的办法,进一步优化人才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把**打造成为“人才创业创新的向往城市”。
三、对策与建议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原动力。这次苏南、苏中人才工作考察之旅让我们深切感到,时代的发展已将区域竞争的重心由物质资本转向人才资源。**能否抢抓新一轮战略机遇期,在苏北率先实现更大的突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一)顺应形势发展,优先抓好领军人才引进工作。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是整个人才建设的引领工程。目前苏北其它四市及周边地区都在着手酝酿相关引才计划。建议市委把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战略位置,抓紧研究工作方案,尽早启动实施**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进工程,在苏北地区取得先发优势,利用三年时间,每年引进20名左右领军人才,通过资金和其它方面的支持,打造**创业创新的第一方阵,推动全市创业创新的步伐。
(二)科学定位引进重点,梯次优化产业布局。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对领军人才和项目的引进,不能照搬发达地区的模式,更不能贪高求精,建议进一步明确“差别竞争,特色取胜,错位引进,重点突破”的总体引进思路。从支持的类别来看,由于**既有产业的创新基础比较弱,创新载体建设层次比较低,创新领军人才很难扎根落户,创出成果,因此,应把重点放到创业领军人才上来,适当兼顾创新领军人才。从支持的领域来看,也应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对我市六大支柱产业和现有新兴产业的升级发展能够起到引领推动作用的领军人才和项目。二是能够创办新兴产业、对我市现有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推动作用的领军人才和项目。从支持的层次来看,不能简单追求人才的高知名度和项目的高精尖,主要关注人才和项目在**的高成长性和可带动性。
(三)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形成引才政策的比较优势。**要引进一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在坚持兑现已有的招商引资政策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之外,建议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扶持,构建颇具特色的引才优势。一是资金扶持。对引进的领军人才,按重点2024项目、优先2024项目和一般2024项目等三类,对创业领军人才分别给予200万元、150万元和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对创新领军人才分别给予15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创新启动资金。根据项目投资需求,由市、县(区)提供不少于100万元创业贷款的贴息、不低于100万元创业贷款的资金担保。二是场所扶持。项目落户后,需提供标准生产厂房的,免收首年租金或给予10%的购买优惠;需生产建设用地的,在用地政策上给予倾斜。提供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三年内免收租金。三是项目扶持。对引进的领军人才,其领衔实施的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市各类科技计划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优先2024申报相关的国家和省科技计划。四是生活扶持。对引进的领军人才,由人才(项目)落户地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住房公寓,三年内免收租金;在所在地区优先购买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定销商品房或经济适用房。
人才引进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李兰:全方位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
李兰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人才,尤其高层次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核心力量。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李兰认为,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而且,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这为中国大力引进全球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因此要抓住当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战略机遇期,全方位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
为此,李兰建议:一、要全面实施“千人计划”,通过多种途径寻访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不能将工作重心只放在申报、评比上。建议各地方不仅要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还要加大对经营管理人才、创业创新人才,教育人才等各领域人才的引进和使用。
二、要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现各地在高层次人才信息和组织引进方面缺乏有效沟通,相互之间竞争多、合作少。建议政府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引导各地方立足于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强各地方的交流与合作,杜绝恶性的同质化竞争。
三、要创新机制,完善相关吸引人才制度。如:建立人才移民制度,改革国籍、绿卡和签证制度,完善移民绿卡制度,简化往返中国的签证手续等,吸引顶尖人才人籍;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体系,对于国家急缺人才应采用等同或高于国际同行薪资水平,来增强对海外高端人才和留学人员的吸引力;完善国际合作办学制度,采取倾斜政策,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建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配套国家风险基金与担保机构,通过与产业、项目、资金相结合的政策吸引和凝聚海外高端人才;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导师库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榜样库等制度,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培训和导向服务。
四、完善相关支持政策,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后面临的难题。如,建立政府海外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基金,推进创业担保机制,解决创业融资难问题;在海外留学人员比较集中区域由政府资助一批学校开展双语教学,鼓励和支持知名学校开办国际部和外资及民营企业兴办国际学校,解决子女入学难问题;探索实施高端人才住房资助计划和公寓配售配租计划,解决住房安居难问题;建立海外留学人员项目信息、创新实验、公共技术、成果展示和技术产权交易等资源共享平台,解决信息资源问题。
五、与国内外知名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促进全球选才。目前,中国各地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是通过海外联络处或外事部门2024、组团到海外招聘、以才引才、公开招聘等方式,政府部门或开发区、高新区发挥着主导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引才效率,建议各地方与国内外知名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借助中介服务机构的渠道和专业化服务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开展高端人才引进项目外包服务。
郑跃文:“千人计划”应惠及千万民营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科瑞集团董事局主席
郑跃文担任政协委员已有10年,在每年递交给全国政协的提案中,他总是围绕为民企如何“走出去”建言献策。去年底,“民营国际商会”经过一年的筹备正式成立,成为广大民企“走出去”的有效平台。在国际商会从运作到成立的过程中,作为筹备组负责人,郑跃文深感民企在高端人才方面的匮乏。于是,他想到了能否让国家的“千人计划”也惠及千万家民营企业?
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2024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实施“干人计划”。郑跃文认为,相比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名牌大学,“千人计划”在落实过程中对民营企业惠及范围不广,渠道不够畅通。
为此,郑跃文就民营企业争取“千人计划”支持,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为民营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畅通申报渠道,增加引才比例。民营企业决策链条短、运转效率高、激励机制灵活、外籍和外裔人士担任高级职务的条件相对宽松,因此,只要进一步畅通申报渠道、推进人才短期项目和“青年千人计划”,必将更有力地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与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第二,增加“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党中央增加引才比例,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申报“干人计划”,尤其是“外专干人计划”,国务院在《2024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全国工商联是“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其基本任务是“服务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将全国工商联作为“干人计划”指导单位,有利于动员更多的民营企业积极吸引海外人才投身国家经济建设,从而扩大“干人计划”的广度。
第三,增加民营企业在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中的比重。如果增选“民营企业500强”中的20~30家企业作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将有利于引进海外高层次^才工作更加贴近经济发展的前沿需求。
郑跃文最后表示,让海外高层次人才“走进来”,让“千人计划”政策惠及千万家民营企业,这必将对中国民营经济领域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励君:引进海外人才加入公务员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侨联副主席、浙江华日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今年两会上,陈励君十分关注政府人才队伍建设的改革。她提出,国内的公务员职位应该对国外人才开放,引进一些海外的优秀人才进入中国公务员队伍。
陈励君认为,在社会服务管理方面,比如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国外比较先进。“我们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慢慢建立这个系统的。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借鉴他们”。
“而当前国内的公务员人才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高校毕业生;二是其他政府部门转入相关领域的,在理念和经验上,不一定能达到建立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她主张,国内一些技术性的公务员职位,可以对国外人才开放。
上一篇:人才政策理论工作计划(优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