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43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4分钟。
导师家访总结范文第1篇
本文主要是以丽水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制模式进行了探究。其中,导师制模式的实施主要针对“3+2”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丽水中等专业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女生居多。而这些学生正值青春期,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形的时期,他们往往缺乏判断正误、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学习方面表现出了盲目被动,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等特征。针对这一现状,丽水中等专业学校应该实施德育导师制模式,并实施优雅女子教育,以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得到改善,从简单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向朋友关系转变,同时,师生的交流范围也随之延伸,即从课堂教学上的交流向学习、生活、心理和工作等方面内容进行延伸。在施教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实践表明,其成效十分显著。
二、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制模式的实施步骤
1.选拔并任用导师
首先,德育导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素质,拥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模范遵守国法校纪。其次,德育导师也应该具备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德育工作经验,善于团结同志,联系群众,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师生中有较高的威望。与此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最后,德育导师最好从事过班主任、教学、行政管理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坚持做到与学生“三见面”。也就是说,每周都要跟班干部进行一次交流,每周都要亲自去一趟学生宿舍,每学期都要跟学生进行两次集中交流,而且他们需要认真对待学生反映的情况,特别是当一些学生遇到某种问题或困惑时,导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帮助。当选拔出德育导师之后,要确保导师的工作能够有计划、有实施、有措施的进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要及时向所在教学部沟通学生情况,每学期写出一份学生鉴定意见,不断总结和改进导师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除了选拔任用的专业德育导师之外,其他的任课教师同样具有担任导师的职责,他们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发挥德育导师的作用。
2.明确导师的基本职责
一般来说,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的基本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帮助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防止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发展。第二,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关心他们的个性及特长的发展,从而合理地对他们的学习做出指导。与此同时,还应该指导学生对他们的课余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并引导他们参加一些积极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优雅女子教育,以陶冶情操。第三,要经常和学生的家长,以及其他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全面掌握学生的状态及表现。第四,要对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方向应该以幼儿教师为主。
3.确定学导关系
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来确定最终的学导关系。由学校以教师、学生的比例为依据,来确定每一位德育导师所带领学生的人数。而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德育导师。最后,导师以学生的申请情况和自身的专业特长为依据,来选择自己所要施导的学生。虽然此次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制面向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但是,也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余缺调剂,其中,要重点安排那些家庭贫困,存在心理障碍、学习困难、行为偏差、单亲家庭或家庭教育环境较差的学生。
4.实施个性化全员德育教育
在实施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制模式的过程中,德育导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实行个别辅导。一般来说,德育导师要全面负责其施导的学生,关注他们在校内外的所有活动。学生在学校期间,每周至少与导师会面一次。导师与受导学生一对一、面对面谈话。与此同时,在课堂教育中,也应该实施相应的个性化全员德育教育,并与优雅女子教育融合起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实施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环境,以促进这一模式得以持久的发展。首先,学校应该建立施导学生档案制度。具体来说,就是由导师来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个档案,其中主要包括学生的个性特征、家庭详细状况、心理健康情况以及学生的跟踪档案等内容,并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缺点记录下来,以制定出更加具体的德育措施。其次,学校应该建立家访联系制度,以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或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建立起德育导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其中,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每位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通过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共同探索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来帮助并指导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方法做出改进。第三,学校应该建立交流谈心与汇报制度。德育导师每周都要找施导学生进行谈心,包括笔谈和面谈两种形式。这样一来,导师就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了解,从而在他们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予以帮助,并制定操作性较强的计划。与此同时,导师也需要认真地倾听学生们的心声,正确认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在尊重他们身心发展与认识水平的前提下,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使其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与困难都能得到良好解决。此外,每周学生也应该向导师进行汇报,主要说明自身的学习生活状况,由导师将师生活动的整个过程全部记录下来。第四,学校应该建立特殊案例的会诊制度。由班主任定期召开班级导师会议,组织导师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加以会诊,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共同探讨相应的对策。
5.对德育导师作出评价
学校应该采取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客观地评价导师的德育工作进展。与此同时,也要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思想、特长和行为等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其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通过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导师了解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各位导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促使学校的德育水平全面提高。
三、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制模式的实施成效
实施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制模式之后,丽水中等专业学校出现了“全员育人”的局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提高了思想品德水平,也实现了从女学生到优雅女子的蜕变,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具体来说,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了过去任课老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合理地分解了辅导员的重担,由其他的任课教师共同分担,并形成一股合力,同心协力地负责学生的智力教学及德育工作。第二,在德育导师制下,教师和学生成为了朋友,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了充分关注,一旦发现他们存在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等行为偏差,就会通过谈心等措施,对他们进行指导,从而使各种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第三,德育导师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一对一”的指导,根据学生的爱好、追求、特点、兴趣,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改变过去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德育模式,真正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四,德育导师制中融入了亲情,通过换位思考,在师生之间构建起了架起了“心灵的桥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四、个性化全员德育导师制模式的完善建议
1.加强宣传及指导工作
在个性化全员的德育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教师不了解导师制,认为导师就是学生的课外辅导教师,或者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师,而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所以,学校有必要加强宣传与指导,通过校园广播、学校网站、校报和橱窗等媒介,来宣传指导德育导师制工作,推动导师制深入人心。
2.扩展师生沟通渠道
在实施德育导师制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谈话,然而,在谈话方式上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办公室和教室之间的距离往往较远,空间不够私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时学生花费很多时间根本没有找到导师。因此,学校应该拓展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在信息时代,微信、QQ、电子邮件等渠道都可以成为首选,当然还有传统的电话、书信或随笔等方式,都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
3.不断提升德育导师的综合素质
导师要想高效率完成德育工作,其自身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德育导师还应该继续强化理论知识,主要是德育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相关知识。导师只有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在德育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导师并不是辅导员的替代品。在德育导师制模式下,所有任课教师都是导师,而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受到关怀。与此同时,导师的个体工作也离不开班级的整体的教育,也就是课堂教育,只有多方面一起努力,方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发展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
五、结语
导师家访总结范文第2篇
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全省中小学生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至今已有九年。学校对德育导师制的重视程度不一,效果也有差别。我省德育导师制开展较早的属长兴中学,已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在对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践进行调研后认为:“德育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具体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作为‘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理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与之不同的是,还有一些学校仍处于尝试阶段,没有作深入实践。笔者所在县的职业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已有三年,积聚了一定的经验,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历经三个阶段:一是筹备阶段。由德育安全处着手准备,先在教职工大会上动员,再由各班主任根据需要列出受导学生的名单,分给各任课老师。原则上受导对象为所谓的“后进生”———学习能力、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每个德育导师负责一至三名学生。二是施导阶段,学校发放德育导师及受导学生的记录表,用于平时交流时填写,学期结束上交学校。三是考核阶段,将平日要求施导教师与受导学生记录的谈话表及相关材料作为考核依据,纳入学期或学年德育考核。实践下来,效果不很理想。据笔者调查,在实施初期,教师“每周与受导学生交流一次”的占45%,“两至三周一次”的为30%;后来就迅速减少,有的甚至一个月不与学生交流一次。学期结束前,有的德育导师一次性填完表格上交即完事,有的干脆没交。在考核方面,学校考核过于笼统,缺乏评价的操作性,缺乏过程性考核制度,大多德育导师由开始的一点“勤”,演变为后来的形式主义。学校整个德育导师制的实践可谓“浅尝辄止”。师生对“德育导师制”总体上满意程度较低。
二、中职学校在德育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中职学校中推行的“德育导师制”,让更多的教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与学习,有助于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新格局。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一)定位不准:应明确自身角色角色定位是角色执行的前提,模糊的角色定位只能带来行动上的不自觉,以致效果受损。一些中职学校对德育导师的角色没有形成统一的认同,以致产生了各自为阵、随意施导的现象。有的教师因为教学任务重,就对受导者予以一点学习上的鼓励就算是德育导师施导的全部内容了;有的教师在自己空闲时,叫来受导学生,随意聊一通话,算是尽上导师的职责;有的教师纯粹从经济上关心,受导学生缺乏生活费,慷慨地拿出钱借给对方就算完事。如此种种,都是对德育导师制职责的片面解读。笔者以为,德育导师制首先需要在概念上加以明晰:教师担任学生德育方面的导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职责,其角色应是“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物质上的求助者、心理上的疏导者与学习上的指导者”,其中“,思想上的引导者”与“心理上的疏导者”是主要角色。同时,德育导师制不能代替德育安全处与班主任的职责,中职学校应采用以班主任工作为主、德育导师制为辅的多元德育模式。
(二)准备不实:应满足培训需要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首先就要让德育导师对自身的职责、德育的任务及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笔者所在的学校没有实施这个准备阶段,德育导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仓促地接受“导师”的身份与使命,效果自然就不理想。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开展德育导师制前需要培训的”占95%,说明绝大多数教师需要并希望学校能组织相关的培训,学校或师资培训机构可以把德育导师的培训作为一个新的培训项目。与德育导师制相关的培训主要涉及两大内容。一是开展学校相关工作负责人的培训,学校要预先提供制度保障,如档案制度、学生家访制度、谈心与记录制度、会诊制度等。这些制度需要在“德育导师制”开展前预先设置,否则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工作成效。二是开展德育导师的培训,以理论学习、专题讨论、模拟实践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技巧。这样的培训可以贯穿在“德育导师制”实行的整个过程中。
(三)教育不当:应尊重学生心理需求德育导师制工作的核心与落脚点是学生的实际需求,包括思想上的矛盾、心理上的困惑、行为习惯上的偏差等。在具体的实践中,教育不当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沿袭旧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德育导师制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把他们看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去呵护、去赞美、去矫正,让学生的生命在发展的过程中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德育不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而是朋友式的推心置腹,亲人般的亲切自然”。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生命关怀,至少是心理关注,所以应该基于学生的需要去倾听,但在与受导学生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反映最多的是教师的道德优越性,这容易使他们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如有个德育导师第一次把受导对象叫来,简略地询问了对方学习生活的情况后,就请学生在“受导学生手册”中填写谈话记录内容。这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里不听话的人”或“有些不良习惯,被人当作另类学生,而且被询问一些隐私”。可见,德育导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心理,特别是对方的隐秘,教育方式不能居高临下地说教,而应以平等的朋友身份与学生相处。二是忽视学生心理层面的需求。相对传统的德育,德育导师制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注。据调查,笔者所在县的职业学校,有60%的教师认为“德育导师最基本的任务是给予学生心理疏导”。中职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及行为不完全是道德问题,更为主要的可能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的核心不是知识性地说教,而是一种情绪的感染与交流。忽视对方的心理需求是造成“德育导师制”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
(四)评价不全:应落实德育实效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评价,德育导师制也不例外。笔者调查了一所中职学校后发现,在德育导师制推行了一学期后,学校虽然收交了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填的表格,但这些表格只是表层的文字记录,没有形成全面的考核评价材料。如此,对德育导师工作缺乏全面的评价,影响了后续活动的开展。对德育导师制相关工作的考核,除了档案制度、学生家访制度、谈心与记录制度、会诊制度的落实外,还可以采用定期会诊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会诊可以一个月一次,全面检查可以一学期一次。另外,量化的方式可用“导师自评+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评价+述职评分+班主任、学生评分”的方法。提高评价的实效性,需要在德育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完善德育材料。周亮在《实施“德育导师制”是探索职教的新途径》一文中总结了德育导师制的“双档案”经验,即学生成长的档案与学生跟踪档案。学生成长的档案包括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与不足、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的记录、师生活动的过程;学生跟踪档案包括受导学生家庭状况(家庭结构、文化程度、教育方法、工作状况等)、学生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等。
导师家访总结范文第3篇
二、工作要点
(一)认真做好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系列教育活动。
以“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为主题,充分挖掘“中华健儿拼搏雅典“这一奥运教育资源,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讲公德懂规则的自觉行为,创造性推出我校“弘扬民族精神”系列活动。
1、唱一首爱国歌。
2、讲一个为祖国、为民族争光的故事。
3、人人背20首古诗。
4、编一期手抄报或画一幅画。
5、选一句名人名言勉励自已。
6、认真开展“弘扬民族精神”优秀活动方案设计比赛。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为营造“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良好育人氛围,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中小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
2、建立德育领导小组,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定期举行班主任例会,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班主任进行思想、业务等常规培训。
3、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考核奖励制度,把班主任工作的实绩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本学期,将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若干名。
4、班主任参观学习,经验介绍,取长补短。并要求每一位班主任每学期必须撰写一篇德育工作论文或心得体会,并将组织评选,不断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
(三)抓细抓实德育常规工作
1、结合新日常行规教育,开展锦绣学生“五个一”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化大力气训练我们的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用语脱口而出,文明行为随处可见”的好习惯。
2、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抓好学生养成教育,每周根据学生的纪律、出勤、课间操、仪表、卫生等方面评价每个班级,最高荣誉为“示范班”,其次是“文明班”,每周在全校公开,并发给流动红旗,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班级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每月评选小绅士、小淑女,期末进行锦绣骄子的评选。
3、根据每月教育重点和班级实际、生动活泼的上好每一堂晨会课,有计划地组织好每周一次的班会课。班会课要求班主任老师认真设计班会内容,写好教案。平时要严格检查,期末进行总结评比。
4、分利用学校广播站、宣传橱窗、班级板报、校报宣传校园的文明佳事,建立一支学生教师通讯员队伍,及时采集学生间、教师间的好人好事、加大宣传力度。
5、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认真落实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好讲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成立学雷锋活动小组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开展校内外志愿者服务,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观看电影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悟、教育。6、创建“安全文化”,人人视安全为首位,天天有安全教育时间,班班有安全警视角,同时把每学期开学第一周作为我校“平安周”创建活动。
7、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如通过电话、家访、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学校联系卡等形式,多渠道与家长沟通信息,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
(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让环境育人。
建立一个合理、健康的有利学生道德成长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宣传橱窗、走廊、教室里的四壁、黑板报等进行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一进校园目之所及均是引导他们启发向上的教育内容,使他们在此环境的熏陶下,产生一种昂扬向上的力。(五)全面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
“学生成长导师制”全面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是一种全新的学生指导与成长指导同步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是一种更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亲情化、个性化的优质教育。根据我校学生来源广、学生家庭比较富裕、学生自理能力较差等实际情况,确定被导学生,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工作中的有关原则和制度。定期组织导师进行交流研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系列教育活动。
十月份:
1、重阳节敬老活动
2、班级文化建设评比
3、社会实践活动
十一月份:
1、导师交流研讨
2、校级广播操比赛
3、各年段定期召开家长会
十二月份:
1、主题班会观摩
2、元旦文化汇演
一月份:
1、评校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锦绣骄子、优秀班级集体等
导师家访总结范文第4篇
一、结合企业发展新形势,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1、创新学习载体,丰富学习内容。上半年,团委针对当代青年的特点开设了轮司青年博客,通过网络登载评论形式,切实提高了青年学习政治的热情,有效提高了青年的政治素质。
2、根据公司青年的特点,通过团员大会,工作例会以及座谈会、青年论坛形式,引导青年立足企业寻求发展,立足岗位成才奉献。
3、上半年以“读书修身?践行成才”为主题,积极开展“读好书荐好书”学习交流活动。
二、贴近生产,创新工作方式,提升青工业务技能素质。
1、3月份公司团委会同安全监督部、技术设备部以及人事部、拖轮队结合“导师带徒”活动,开展了“抓安全、强管理”青年成长发展课堂。
2、春节过后,针对2.5事故,会同公司安监部组织约30名近年当班的青年驾驶、轮机人员到后所船厂开展现场安全警示教育专题团课,切实提高青工工作责任心。
3、针对一些安全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的青年进行安全重点家访活动。
4、进一步深化海港青年携手平安行活动。上半年协同引航站、以及公司业务部对宁波港引航员与拖轮驾驶员操作联络办法和口令进行规范。
5、在青工中开展“节能环保”主题短信征集评选活动,切实提高团员青年节能环保意识。
另外,各团支部还开展了青安岗“六个一”以及“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应急演练”等活动,努力营造“人人讲安全”的氛围。
三、服务青年,不断提升公司青年的精神风貌。
1、建立多元化用工联系人制度,定期深入多元化用工中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和他们做朋友,引导他们爱岗敬业,共创和谐企业。
2、积极创建文明寝室,在集体寝室举办了“温暖20*迎新春茶话会”以及“亲情寄千里,情暖异乡客”寄一份家书活动。开设了寝室宣传窗,建立了团委信箱。
3、会同工会于4月份成立了职工文学艺术协会,开设了“海星星”博客和海星星qq群以及海星星邮箱。
4、拖轮队成立船舶电器兴趣小组,机关团支部成立电脑兴趣小组,并进行了授课培训、活动交流及技术比武。
5、五四青年节前夕,和引航公司、妇儿医院,组织80余名男女青年赴东钱湖陶公岛,开展“携手迎奥运青春添光彩”共建联谊活动活动。此外,还举办了“庆五四迎奥运”青年羽毛球赛,与镇海号角队进行了一场迎奥运足球友谊赛,“迎奥运青年乒乓球比赛”。
四、立足企业,服务社会,积极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
1、继续深入开展“学雷锋上街为民服务”、“敬老助残”以及“为奉献者奉献”志愿服务活动。
2、在电工班设立的“青年志愿服务岗”为职工修理电器30余台次,修理自行车50余辆次。
3、带领突击队员,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一月份组织青年突击队员对码头积雪进行清扫以及铺设防滑麻袋。在台风来临时。组织突击队员进行了三次应急演练,确保遭受台风时,防抗台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大胆创新,加强团组织建设。
以拖轮队团支部获得“宁波市团建示范点”为契机,积极创新思路、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团工作机制。先后建立健全团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团支部量化考核制度、团支部**议事制度和多元化用工联系人制度。
上半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还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如:个别团员忧患意识不强;团委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创新还需进一步提高等。下半年将继续努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做好工作,现将下半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1、以“国际航海日”为契机,与海事局、引航公司开展技术比武,稳步推进宁波海港青年携手平安行活动。
2、做好与宁大外语学院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3、在团员青年中积极开展开展技术比武,进一步提高技能业务技能素质。
4、进一步加大青年突击队的训练,完善应急方案,做好防台抗台等应急工作的准备。
5、协助集团团委、公司安全部门做好新进港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
6、对导师带徒活动进一步完善提升。
导师家访总结范文第5篇
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教育领域也同样呈现出相似的发展态势。为了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由此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同时为了全面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009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文件就全El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培养模式以及组织实施等工作做了详细的说明,尤其是对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做了明确的要求:“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硕士培养的明确目标,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也就成为专业硕士培养的关键所在和重中之重。
二、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实践环节的模式特色
作为较早承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辽宁师范大学在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上办出了自身的特色,开创了教育硕士的特有模式。本文通过对辽宁师范大学2009级(7个专业方向的68名学生)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它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上的特色与成果,即“完善的教育制度、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环环相扣的教育实践运行程序”三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模式。
(一)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制度保障
为了确保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把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重点放在了实践环节的设计与选择上。首先,学校制定了详细而规范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践实施方案》。这一《方案》共包括六大部分内容:(1)实践的目的与任务;(2)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3)教育实践成绩的考核与评定;(4)组织领导;(5)实习研究生纪律要求;(6)实习研究生各类评优标准。在本套实施方案中,学校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的意义和所要达到的目的都做出了明确的说明,提出了实践各个环节的考核方式和办法,给出了实践成绩评定标准,并指出:“学校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由研究生院和各学院主要领导及聘请的教育督导、实践基地领导、基地导师组成教育实践工作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全校的教育实践工作。”在集中实践工作结束后,学校要评出优秀实习研究生、优秀教案和优秀案例,并给出相应的评优标准。同时,各培养学院也积极配合和参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相应成立“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领导小组”,并明确学院小组的工作内容及职责等。其次,为了保证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质量,学校聘请有经验的硕士生导师作为督导教师,并明确督导教师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基地督导工作职责》。再次,学校专门为教育硕士的教育实践划拨专项经费,并制定《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经费使用制度》和《实践研究生的经费报销方法》。此外,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践安全管理规定》和《实践研究生的请假制度》。完善的实施方案和制度保障,使专业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顺利实施有了政策性的保证。
(二)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基地保障
实践基地的建立是落实教育硕士实践环节的重要一环。为了把教育硕士的实践落在实处,辽宁师范大学在教育硕士实践基地建设上.主要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实践学校应是公立的市级普通高中或区县级重点高中;(2)实践学校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的高级教师;(3)实践学校必须在同一地区或彼此距离较近,但不能在辽宁师范大学本部;(4)实践学校应具有能为实践研究生提供食宿的办学条件。确立以上原则之后,由辽宁师范大学统一出面商谈,先后与盘锦市二高中、盘山县高中、大洼县高中、大洼县三高中、营口市熊岳高中、营口市开发区第二高中达成基地建设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基地实践的研究生名额分配上,采取了男女搭配、专业搭配的方式,使实践研究生均匀地分布在6个实践基地,但每个专业方向在同一基地的人数不超过4人。由此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实践机会,也没给实践基地增加过多的负担。
(三)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运行程序
教育硕士集中实践工作安排在第三学期,时间为半年。为了保证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学校在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阶段来进行:实践动员及准备阶段、教育见习阶段、教育实习阶段、实践总结和成绩评定阶段。
1.实践动员及准备阶段。(1)召开全校实践研究生动员大会,由主管校长、研究生院领导、各学院主管领导、导师、督导教师及全体实践研究生参加。会上主要宣讲教育实践的内容,强调实践的意义、重要性、实践期间一些常规事项的处理等。各学院要专门对本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进行实践前指导。(2)为了保证整学期基地生活的顺利进行,督促研究生在出发前,要做好学习、生活用品的准备、与各方人员通讯联系的准备等。(3)在基地开学前,研究生院领导以及督导教师一起将各专业方向参加实践的研究生集体送往各实践基地。(4)研究生到达实践基地后,在研究生院与基地双方领导的共同主持下,举行研究生与基地指导教师见面仪式。之后,实习研究生的实践工作正式开始。
2.教育见习阶段。实践基地开学后,教育实践进入教育见习阶段。教育见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教育教学的现状与趋势,培养热爱教育工作的思想,学习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及教育方法。见习的主要内容有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见习教学工作,就是要认真学习如何授课,听课数不能少于4节,公开课不能少于1节,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总结学习收获。课前观摩教研组的备课活动,课中分析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课堂组织、语言表达、板书情况、常规及突发事件处理等,课后要及时总结听课心得,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见习班主任工作,要深入到班级中,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处理问题的方式,争取参加主题班会,学习评价方式和方法。另外,在见习阶段除以上两方面工作外,研究生还要快速完成角色转变工作,并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
3.教育实习阶段。见习阶段结束后,进入到教育实习阶段。教育实习的内容也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两个方面,但它与教育见习阶段有所不同。实习阶段的教学工作,实习研究生要在基地导师的指导下编写教案,送交导师审定,上课前进行试讲,经导师批准后,方能正式上课。课后要进行讲评,对每位实习研究生集体讲评不少于两次,从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口语表达及板书、课堂组织、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教学特色等方面,先由研究生本人进行自评,再由听课的其他研究生和老师进行他评。实习研究生的授课时数每周不能少于2学时,总学时不能少于36学时。研究生在教学实习工作中除了上课外,还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平时测试、月考、期中考试以及期末考试的命题、监考、阅卷、试卷分析等工作中,学会如何考评学生和通过考试环节找到解决教学工作问题的方法。班主任工作要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主要内容有参加班级的日常管理卫作,了解班级文化情况,熟悉班主任工作技巧、集体或个别生教育工作、家访、班干部工作等。另外,要注意相关案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每个实习研究生至少组织一次班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报告会等,要根据学生年级、年龄特点明确主题,了解学生思想动向。
4.教育实践总结和成绩评定阶段。教育实践总结阶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理论的总结与提升,即在实习过程中,研究生要对在见习阶段、实习阶段遇到的典型案例和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有针对性地查阅参考资料,拟定调查方案和论文写作提纲,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教育教学调查报告或论文。另一方面是对整个实践的总结,即在各基地学校期末考试结束、教育实践内容全部完成后,实习研究生要写出全面的个人总结,包括主要收获、个人教育教学优缺点、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在第四学期开学后一周内,实习研究生要将整理好的实践总结和撰写的调查报告或论文交给学院实践领导小组。各学院召开实习研究生座谈会,总结经验,同时结合基地导师的评语和学生的实践成绩,向学校推荐优秀实习研究生、优秀教案、优秀案例。在汇总各学院推荐的各项优秀后,学校进行最终评选,并召开实践总结暨表彰大会,对获得各项优秀的实习研究生进行表奖。至此,整个教育实践环节全部结束。
三、教育硕士实践模式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基本上是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只有少数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有教育实习经历,大多数人没有教育实践的经验。但在辽宁师范大学独特的实践环节教育下,这些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培训和教育实践训练,为顺利走上教师岗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要继续做好全El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使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教育硕士的实践环节上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没有实践基地,实践工作无法有效开展,零散的、个别地进行无法保证效果;同时实践基地的实践品质也至关重要。实践基地必须能给研究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2.教育实践要由学校统一管理。实践工作要由学校统一安排,集体到基地实践。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而且避免了学生分散实习的很多弊端,如应付、不作为的做法。同时学校统一管理,有统一的计划,使每个研究生都能真正地得到锻炼,保证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上一篇:导师带徒季度总结{整合5篇}
下一篇:导师学期指导工作总结{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