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学前教育专业学期总结{推荐5篇}

心灵之约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055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3分钟。

学前教育专业学期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才需求;学前教育;调研

一、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的出台,学前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为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本调研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中心,涉及省内主要生源地及重庆、广东等地,从而了解到这些省市学前师资需求状况,以使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迎合市场需求,帮助毕业生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具有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幼儿园工作实际能力和具有从事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进一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学前师资的特殊需求。

(一)行业现状

1.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幼儿教师需求量加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教育事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四川省在《四川省学前教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中指出:到2024年,全省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省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逐步做到适龄儿童就近入园;到2024年,全省将新建、改建、扩建300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要求。其次,随着国家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实施,早教机构、幼儿园的数量将会不断增加。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幼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骤增,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市场需求非常大,尤其对具有幼儿教师资格的师资还存在巨大缺口,幼儿师范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尽管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院校增建了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幼儿教师,仍然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

2.早教事业蓬勃发展,早教人才需求极大

早期教育是21世纪幼儿教育的大趋势,据最新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显示,中国0—3岁的婴幼儿共计7000万人,其中城市0—3岁的孩子数量为1090万人。“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在最初阶段”、“教育从0岁开始”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0—3岁段幼儿的智能开发,是目前幼教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新增长点。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机构在全国一些大城市纷纷成立,但一些中等城市及县级市早期教育机构较少甚至没有。以早教机构通行的师幼比例1:5看,所需早教人员的数额庞大,而通晓此年龄段幼儿心理的教师却很少,并且目前还没有专门培养早教人才的大专院校,这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

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量增加的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社会对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高素质幼儿教师需求旺盛,幼儿教育专业市场前景广阔。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具备职业意识强、技能高、基础理论知识较系统、知识面较宽等特点,正符合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良好,机遇和挑战并存。为使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突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本次调研严格遵守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的要求,通过与本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各大幼儿园、亲子园、学前教育机构等单位深入沟通和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校学生和专业教师的调查座谈,从而能从宏观上把握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学前教育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思路等,提出学前教育专业改革思路和建议。

二、调研对象

四川、重庆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四川省、重庆市及主要学生就业所在城市的公立和私立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幼儿家长。

三、调研时间

2017年5月—6月

四、调研目标

1.了解以川渝地区为主的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明确本专业对应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当前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2.了解各地区学前教育专业的的岗位设置情况、学前教育人才现状和需求情况,明确专业对应岗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进而改进和完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发展。

五、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调研过程的前期,结合调研内容,组织人员到泸州市各层次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并及时进行汇总分析,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大致情况,同时修正调研思路和方向,为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奠定基础。调研后期,将修正的调查问卷发放到重庆、成都及相关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大面积问卷调查。

2.访谈法。本次调研以毕业生就业单位为导向,各调研分队与各地幼儿园园长、教师、家长及毕业生进行交谈,通过访谈,获得关于上述各地区学前教育形成与发展、学前教育师资现状和人才需求状况等方面的深入材料。

六、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幼儿教师需求量加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中规划,到2015年全国幼儿园在园人数要达到3530万人,2024年全国幼儿园在园人数要达到4000万人,并提出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迅速,犹如雨后春笋,对于幼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骤增,幼儿师范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据调查,四川省在园幼儿约142万人,按规定需配备21.3万名幼师,目前全省在职幼师总数不到4.8万人,缺口达16.5万人。重庆市目前有专业幼师1.6万余人,按相关规定幼儿园的师生比应为1∶15,但由于师资缺乏,全市幼儿园师生比为1∶38,幼教缺口达上万人。幼儿教师的市场需求量大,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和就业也迎来了朝阳。各高职院校每年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达到了千人以上,许多院校还有扩张的迹象,甚至没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也积极准备申报此专业。良好的发展机遇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为培养高素质幼教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程度需要提升

以泸州市为例,我市目前共有幼儿教师2436人,其中正式在编教师1120人,聘用教师1316人(保育员不列入统计)。从学历结构来看,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为1441人,占幼儿教师总数的59.1%;拥有高中以下学历的为995人,占幼儿教师总数的40.9%。从职称结构来看,全市具有高级职称的幼儿教师只有7名,占幼儿教师总数的0.13%,而她们其中大多数已走上领导岗位;具有中、初级职称的占幼儿教师总数的41.98%,无职称的占幼儿教师总数的57.89%。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的教师占幼儿教师总数的30.24%,41岁以上教师占幼儿教师总数40.21%,这其中46岁以上的教师占到幼儿教师总数的22.87%,可以看出,全市幼儿教师老龄化已经相当严重。相对于其他城市,泸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适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集中反映了幼儿教师学历程度低、职称水平低以及老龄化倾向的现实问题。成都重庆等大城市在教师学历要求上偏高,但是在职称和老龄化倾向上也反映出同样的问题。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量增加的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幼儿园都渴求“热爱幼儿教育、学历较高、有一定教科研能力、幼儿教育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愿意长期在本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从中职转向高职,更多大城市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前专业毕业生,这给我们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继续教育都提出了新的发展需要。追求高学历,年轻化,有学习和科研的能力,这是社会对以往“带小孩”的幼教老师的新需求,体现在我们高职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上,就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塑造有发展可能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三)幼儿教师资格证仍然是学生就业和单位用人的硬件要求

在调研过程中,公立和私立幼儿园在用人机制上均只招收具有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而未获取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始终处在无法转正的试用工身份。这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输出是极大的障碍,严重打击毕业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在校生的学习热情。我省即将开始实行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全国统考,2016级毕业生将通过统考获取教师资格证。而据相关试点统考调研结果显示,部分省市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时能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比例仅有10%左右。这便给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作好与教师资格证内容相匹配的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的资格考试过关率,以保证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最终也会影响到学校的长远发展。

(四)早教事业方兴未艾,早期教育人才稀缺

早期教育迅猛发展,早教市场前景广阔,社会对早教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有益的补充和推进作用,给学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拓宽了可能性,一些不适合幼儿园工作性质的毕业生,在早教也能获得很好的发展。然而现阶段高校并没有系统化培养早教人才的课程结构和专业教师团队,毕业生的早教知识和技能仅以少量形式存在于零散的课程章节或者讲座当中,只能依靠在校获得的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适应早教市场的全新挑战,进而使早教市场缺乏合格的师资,出现新老教师的断层对接,影响早教的健康有序发展。

七、建议

(一)调整课程结构,将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高学历是幼儿园等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走向,也是社会对幼儿园教师需求提升的表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能够满足中小城市及农村幼儿园的师资配置,但是毕业生需要更高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就业可能性,专升本的继续教育计划应该适时结合进大专三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让毕业生具备继续深造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也从素质上培养更加符合幼儿园和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幼儿教师。

(二)课程设置与教师资格证考试匹配

四川省已经开始进行教师资格证的全国统考。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做好相关准备来应对这一巨大的挑战。在课程设置上,应将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和考试科目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匹配和调整部分课时,让课程设置与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匹配。一方面,增加课程体系中教师资格证的专题培训,另一方面,在既开设的课程中融入教师资格证的相关知识,巩固和加深各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让教师资格证考试不仅作为考核项目,也能成为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利器,真正发挥双刃剑的作用。

(三)设置专门的早教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早教人才

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积极联系早教单位进行院-园合作,师资共融,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高校早教课程。灵活开展讲座、学期课程、校外实训课程等形式,让早教从单一、零散的理论讲授变成多元复合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培养出真正适合早教单位、符合社会需求的早教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学期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专业核算法;约当毕业生法

专业法是以高校所设专业为成本计算对象,设置成本明细账,归集成本费用和计算高校教育成本的方法。专业法必须以权责发生制、物价相对稳定、毕业生质量同一、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等作为假设前提。专业法成本核算期为年,平时每月不需要计算分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成本,每年学生毕业当月的月末可用约当毕业生法计算分配各专业合格毕业生和非毕业生教育成本及各年级学生教育成本。

一、专业法的含义

具体来说,专业法核算教育成本,要按月归集各专业实际教育费用,但由于平时每月末一般没有毕业生,每年七、八月份或十二月份才有学生毕业,所以高校的成本计算期为年。一般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若高校学年与公历年度相差较大,也可按学年核算成本;专业法平时每月末一般没有毕业生,可以不分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的成本,每年的七(八)月末或十二月末,采用一定方法分配计算毕业生成本和非毕业生成本。

二、专业法的假设前提

高校教育成本受高等学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若事无巨细地考虑每一因素的影响,则教育成本核算将无法进行。因此,必须明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假设前提。

(一)权责发生制假设。会计核算的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我国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将本期发生的收入和费用全部反映在收支报表中,不能正确地反映当期的实际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情况。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义务)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核算,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每个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按权责发生制原则便于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

(二)毕业生质量同一假设。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好坏,不完全取决于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水平,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其学习好坏不仅受学校教育过程的影响,还受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和努力程序的影响,如果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考虑毕业生质量等级的差异,这种成本核算很难进行。所以,必须以合格毕业生质量同一为前提,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三)物价相对稳定假设。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开展教学、管理等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耗费,不仅取决于高校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实物性消耗量,而且还取决于各种消耗的价格水平。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是灵活多变的,若考虑每一时点的价格变化,成本核算将很难进行,假设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在成本核算期内不发生明显变化,便于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四)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假设。实际工作中,高校的学年通常是每年的9月初到第二年的8月底,与公历年度不一致,而高校的经费支出毕竟主要是由财政拨款弥补,而财政拨款及高校会计核算都是采用的公历年度,即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会计核算年度与高校学年之间的差异,不便于正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为了便于准确核算高校的成本,评价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益,必须假设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

三、专业法的核算程序

专业法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一种基本方法,其成本核算程序如下:

(一)设置有关教育成本核算账户。根据高等学校教学的特征和管理的需要,设置 “教育成本”、 “学生事务费用”、“教育辅助费用”、“教管费用”等总账账户。

1、“教育成本”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职工的工资、福利费,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各项实习实验费、教材费、资料讲义费等直接费用,以及教育辅助费用、行政管理、学生事务管理、教学研究、后勤服务等间接费用。教育成本总账可按学生类别、专业设置明细账。如:按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设置教育成本二级明细账,按各专业设置教育成本三级明细账,按成本项目分别设置专栏。

“教育成本”账户的借方登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和由“研究成本”、“教育辅助费用”、“学生事务费用”“教管费用”等账户分配转入的费用。贷方登记结转合格毕业生的教育成本,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在校生教育成本或者未完成学业学生的教育成本。

2、“学生事务费用”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与学生事务管理有关的费用,如学生活动费、招生就业费、学籍管理费、勤工助学基金净支出等费用项目。该科目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后结转到“教育成本”总账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3、“教育辅助费用”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辅教育费用。如教育水电费、教育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维修维护费、劳保用品费、体育维持费、图书资料费、二级学院(专业系)的教学管理费等。该账户每月所汇集的费用,期末应按一定方法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并结转到“教育成本”总账以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4、“教管费用”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管理教育的费用,包括教育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及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公安保卫费用、行政办公固定资产折旧与维修维护费用、通讯费、车船费等。该账户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后,结转入“教育成本”、“研究成本”等总账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除上述教育成本核算的主要账户外,在教育成本核算过程中还可能用到“后勤服务费用”、“累计折旧”、“事业支出”、“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合格毕业生”等账户,由于版面限制不再一一叙述。

(二)编制要素费用分配表,登记成本费用总账及明细账。依据各项费用支出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编制各项要素费用分配表,如教材费用分配表,工资费用分配表,折旧费用分配表等,根据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登记教育成本、科研成本、学生事务费、教育辅助费、教管费用等总账和明细账。

1. 教材、资料费用分配。每学期各专业学生领用的教材、教辅用书、实验、实习资料等费用,可以直接根据各专业学生领用的各种教材或资料的数量及其单价计算分配,记入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某专业应负担的教材资料费=∑(该专业学生领用的教材、资料的数量×该教材、资料的单价)。

2. 工资费用的分配。

(1)若某教师在一定期间只从事一个专业的教学工作,则该教师的工资可直接计入该专业的教育成本明细账。

(2)若某教师同时从事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教学工作,可按教师给各专业、各类型学生上课的实际教学工作量比例分配其工资费用。给不同类别的学生上课,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上每节课教师所实际做的准备工作不同,一般给研究生上课的教师要求知识层次比较高,给本科生上课教师的要求次之,给专科生上课的教师要求更低。所以分配工资费用时,首先要确定给不同类型学生上课的工作量折算系数,简称学生类别系数。设专科生的类别系数为0.95,本科生的类别系数为1,硕士生、博士生的类别系数分别为1.2、1.5。另外,高校教师上课经常两、三个班或更多的班级合班上课,所以计算教师实际工作量时还应考虑班级系数,如:单班上课班级系数为1,两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1.4,三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1.8,四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2.2,等等。

教师给某专业学生上课的实际工作量=教师给该专业学生实际上课时数×班级系数×学生类别系数

工资费用分配率=待分配教师工资费用总额/∑(教师给某专业学生实际上课时数×班级系数×学生类别系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工资费用=教师给该专业学生上课的实际工作量×工资费用分配率

(3)若某教师不仅从事教学工作,同时还从事科研工作,则其工资费用就应按其实际工作量大小分配计入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这时首先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折算为标准工作量,然后再进行分配。

教师的科研项目主要有立项支助项目和立项不支助项目两大类,下面重点介绍教师参加立项支助项目科研工作量的折算方法。

教师参与立项支助项目的研究,可以按其获得支助经费的多少、项目级别、项目研究期限及本人排名顺序等折算实际工作量。将科研项目每万元支助经费折算一定的标准工作量(假设为A),项目级别系数可设为:校级1、院(处)级0.8、市厅级1.5、省部级2、国家级2.5。排名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WK=1/{K×[1+1/2+1/3+……+1/N]}

式中:WK――某教师的排名系数;

K――该教师在项目中的排名名次;

N――项目总参加人数。

某教师承担某立项支助项目的科研工作总量=该项目获支助经费(万元)×A×项目级别系数×该教师排名系数

教师工资费用分配率=待分配教师工资费用额/(教师本期教学工作总量+教师本期科研工作总量)

应计入科研成本的工资费用=教师本期科研工作总量×教师工资费用分配率

应计入某专业学生教育成本的工资费用=教师给该专业学生上课的实际工作量×教师工资费用分配率

(三)计算分配各项间接费用。对于间接费用,应采用不同的分配方法,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专业的教育成本明细账中。高校的学生事务费、教育辅助费等间接费用可按学生类别、学生人数及各专业学生本学期完成学分比例等计算分配,并转入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

1.学生事务费的分配。学生事务费用可按学生人数比例分配。

学生事务费分配率=本期学生事务费总额/∑本期各专业在校生人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学生事务费=该专业在校生人数×学生事务费分配率

2.教育辅助费用的分配。

(1)标准学生人数比例分配法。教育辅助费用可按标准学生人数比例分配。由于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等学生类别不同,教育辅助费用的消耗也有所不同,一般研究生应负担的教育辅助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分配教育辅助费用时,首先应确定各类学生的类别系数,这里的学生类别系数与工资费用分配中的学生类别系数不一定相同。如:专科生、本科生的类别系数可设为1、研究生(硕士、博士)类别系数可设为1.2。

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本期教育辅助费用实际发生额/∑(本期各专业在校生人数×类别系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教育辅助费=本期该专业在校生人数×类别系数×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

(2)标准学分比例分配法。教育辅助费用也可按各专业学生所完成的标准学分比例分配。

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本期教育辅助费用发生额 / ∑(本期各专业在校生人数×各专业学生本期完成的学分数×类别系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教育辅助费=本期该专业在校生人数×该专业学生本期完成的学分数×类别系数×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

(四)计算分配各专业毕业生教育成本。每年七月末(八月末或十二月末),根据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成本费用,计算各个专业毕业生应分担的教育成本。各专业毕业生和非毕业生的成本可采用约当毕业生法计算分配。

某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各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人数×该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完成学分比例)

某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完成学分比例=该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已完成学分数 / 该专业合格毕业生应完成最低学分数

某专业约当合格毕业生总数=该专业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

某专业某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该项目期初余额+该项目本期发生额)/ 该专业约当合格毕业生总数

某专业合格毕业生应负担某成本项目的金额=该专业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该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某专业合格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合格毕业生应负担各成本项目的金额

某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该专业各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某专业某年级非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该年级非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各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参考文献】

[1] 石金明. 高等学校成本会计研究[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7: 164-194.

[2] 何小平. 基于权责发生制的高校成本核算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05, (10): 118-120.

学前教育专业学期总结范文第3篇

在上世纪90 年代,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仅能满足白领岗位需求的三分之一;新世纪前十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已开始大于白领岗位总需求人数;未来十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有40% 左右须进入蓝领岗位就业,成为知识型工人、知识型农民和知识技能型商业服务人员。

课题组预测,即使未来十年高等教育总招生规模按年均1.5% 低速增长,2024 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也将突破4000 万人,有望提前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一形势的重大变化呼唤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定位与结构作出重大调整。

大学毕业生供求呈现新格局

高校年毕业生就业需求量与城镇劳动力市场可提供的新就业岗位总量比例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在上世纪最后十年期间,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为7600 万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为750 万人,仅为前者的10% ;在本世纪前十年期间,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为1.3 亿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为3400 万人,上升为前者的1/4 ;未来十年,预计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约为1. 4 亿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将接近7000 万人,预计占到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数的一半。

上述情况表明,在第一个十年,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前10% 的高端白领岗位(在城镇就业岗位总量中的前10% 为高端白领岗位,20% 为中初级白领岗位,其余70% 为技能型、操作型的蓝领岗位);在第二个十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端岗位就业,另外三分之二的毕业生主要转向劳动力市场的中初级白领岗位和高技能蓝领岗位就业;在未来十年,只有五分之一的毕业生能进入劳动力市场高端白领岗位就业,还有五分之二的毕业生面向劳动力市场的中初级白领岗位就业,其他五分之二的毕业生须转向高技能蓝领岗位就业。

高等教育毕业生总规模与全国白领岗位补充需求数比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2000 年包括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内的白领岗位总人数为7500 万人,比1990 年净增了1800 万人;加上自然减员数,合计十年补充量为2600万人。同期,普通与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为1400 万人,相当于同期白领岗位补充量的54%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只能满足30% 的需求,呈明显供不应求的状况。

2010 年全国白领岗位总人数扩大为9700万人,比2000 年净增2200 万人,加上自然减员数,合计十年补充量为3400 万人。同期,普通与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为4800 万人,已相当于同期白领岗位补充量的1.4 倍;由于部分具有工作经验的成人高等教育和中职毕业生参与白领岗位的竞聘,获取了一定比例的白领岗位,普通高校毕业生在白领岗位的竞争中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

课题组预测,2024 年全国白领岗位数将比2010 年净增2800 万人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数,未来十年总补充量为4600 万人。同期,普通与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预计将达到1 亿人,扣除少部分专升本和本升研重复计算的人数后,实际需就业的毕业生数为9500 万人。

从三个十年比较来看,由于高等教育毕业生数的急剧增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今后白领岗位的补充量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全部就业需求,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转向蓝领岗位就业成为必然趋势。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职业分布的变动趋势

(1)从分大类职业人才存量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中的白领比例逐步下降,蓝领的比例逐步上升。

过去20 年,白领岗位中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由1990 年的1100 万人增加到2010 年的5208 万人,增长了4 倍;而蓝领岗位中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则由1990 年的103 万人猛增为2010 年的2347 万人,增长了22 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才的白领和蓝领岗位数比值由1990 年的9:1 变化为2010 年的7:3, 今后这一比值还将进一步缩小。

(2)从分大类职业人才增量趋势来看,白领的增量比例逐步下降,蓝领的增量比例快速上升。

2001-2010 年白领岗位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比前十年增加了752 万人,而蓝领岗位的大专及以上人才增加了1326 万人,相当于前者的1.8 倍。这一情况说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本专科毕业生中越来越多的人将转向蓝领岗位就业,这有利于提升一线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构成和综合素质。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行业分布的变动趋势

(1)从分大类行业人才存量来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总量中,机关事业单位所占的比例在逐步下降,经济行业、企业所占的比例正逐步上升。

从1991-2010 年,机关事业单位的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由700 万人增加为3500 万人,增长了4 倍;农、工、建、交、商等经济行业企业的大专以及上人才总量由500 万人增加为4100 万人,增长了7 倍。1990 年机关事业单位与经济行业、企业的大专及以上人才拥有量比值为6:4,到2010 年反转为4.5:5.5 ;预计2024 年将进一步变动为3:7。

(2)从分大类行业人才增量来看,全部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增量中,机关事业单位增量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经济行业企业增量所占的比例快速上升。

2001-2010 十年间,机关事业单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增长数,较前十年增加了434 万人;同期,经济行业企业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增长数,较前十年增加了1681 万人,后者相当于前者的4 倍。上述情况表明,今后高等教育毕业生中的八成以上将面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部门就业,而去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及比例将进一步下降。

以上分析表明,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高等教育毕业生的供求出现了新格局,要求我国高等学校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拓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由过去主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转变为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多数高等学校毕业生由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和一、二线城市就业,转变为面向以企业为主的经济部门和中小城市、乡镇就业。

鉴于以上情况,我国高等教育应由前一时期扩大规模为主的外延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结构调整、提高质量为重心的内涵发展模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相适应,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分工;通过人才需求预测,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实现转型发展。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有人提出,近几年已经出现了高等教育毕业生供过于求和就业难的现象,有必要缩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我们认为,这个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一、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最成功的发达国家和转型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都是最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40 年代,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到了70 年代,又第一个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再以韩国为例,在上世纪80 年代末,人均GDP3000 美元时毛入学率就达到了34%,位于新兴转型国家的最好水平,并在1995 年进入了毛入学率52%的普及化阶段。上述两个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都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效仿。

二、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和人才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只有30%,与美国82% 和韩国91% 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有很大的差距;2010 年我国在业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比例仅为10.1%,远低于美国的41% 和韩国的37%,只有继续坚持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才能缩小这一差距。

三、从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可能条件来看:1、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已基本普及(毛入学率达到85%),广大青年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十分强烈,特别是终身教育理念提出后,近几年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规模年均递增40 万人左右;2、普通高等学校已发展到2442 所,另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院校348 所,高等教育的校园、校舍面积和其他办学条件均有很大潜力,具备可供发展的空间。

我们认为, 2012 年我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学历教育在校生数为3700 万人,已提前达到了《教育纲要》原定的2024 年3550 万人的规划目标,数量和规模发展已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而由于规模扩张较快,以及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市场出现了局部就业难的现象,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由前一段时期的外延发展模式转型到内涵发展模式,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任务。

在今后十年期间,应对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加强宏观调控,将每年高等学历教育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控制在2% 以内,公办普通高校本科生保持现有招生规模不再增长,将有限的增量主要投放到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和网络高等教育,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定位与合理分

工。根据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供求状况,优化学科结构,动态调整专业招生计划。

过去十二年间,普通高等学校大理科(理、工、农、医类)专业本专科招生数占本专科总招生数的比例由1998 年的56.8% 下降到2010 年的51.0%,其中大理科专业本科招生数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例更是由1998 年的62.3% 下降到2010 年的49.3%。而同期,大文科(哲、经、法、教、文、历、管、艺术)专业本专科总招生数增长了6.2 倍,高于本专科总招生数增速(5.2 倍);大文科专业本科招生数增长了6.2 倍,高于本科总招生数增速(4.4 倍)。大理科专业的招生速度相对于大文科专业的招生速度较慢,反映在人力资源上的现象是:涉理工类岗位人员高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的提升幅度小于涉文科类岗位人员的提升幅。我国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将是工业化国家,其发展重心仍将是实体经济。

因而,对各高校而言,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毕业生就业情况,优化各学科

专业的招生结构。

合理调整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也是教育转型的当务之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数占当年城镇新就业人数的比例, 由1998 年的18% 上升为2010 年的49%。同期,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毕业人数分别增长了6.6 倍、5.5 倍、6.3 倍。这些情况表明,整个高等教育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供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面向高级专门人才岗位为主转变为面向中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岗位为主。其中,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高级专门人才为主,中级专门人才为辅;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以中级专门人才为主,部分高级与初级专门人才为辅;高职高专生的培养目标以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并重。以上可作为高等学校各级学生培养目标的大致参考,根据不同学校的类型、学科分工和教育质量等可做出适当调整。

学前教育专业学期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州大学城 体育教育 本科生 就业压力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94-03

如今人们承受的压力空前巨大,而大学生作为劳动市场的主力军、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更为巨大。该文以调查问卷形式展开,以研究广州大学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出发,调查所选取的三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的状况。且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和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一些帮助,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并进一步完善自我,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州大学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状况为研究对象,调查广州大学城三所高校的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全体毕业生。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在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3]的基础上,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特点,编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选取广州大学城校区的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三所高校第2024届体育教育专业全体学生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271份,回收251份,回收率92.61%;其中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为91.63%。

1.2.2 文献资料法

1.2.3 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并运用Excel、SPSS 17.0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结果

2.1.1 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基本状况

为了分析广州大学城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基本状况,计算总的就业压力及来自六个维度的压力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了排序,结果见表1。

从表1的结果可见,总的就业压力均数M=2.81,略微低于理论中数3,可认为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此外,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依次为:专业供求矛盾的压力、缺少求职帮助的压力、求职竞争的压力、就业心理预期的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的压力、职业素质评价的压力。

2.1.2 广州大学城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院校差异比较

(1)对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就业压力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中结果可见,Sig.值均大于0.05,故认为华南师范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的就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两所高校却有差异,华南师范大学依次为:求职竞争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职业素质评价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而广州中医药大学依次为: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求职竞争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职业素质评价压力。

(2)对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就业压力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中结果可见,Sig.值均大于0.05,可见广州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总的就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样这两所高校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也不一致,广州大学依次为:求职竞争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职业素质评价压力。而广州中医药大学依次为: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求职竞争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职业素质评价压力。

2.2 分析

(1)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基本状况。

(2)三所高校总的状况。从表1的结果来看,被进行调查的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M=2.814,略微低于理论中数3),与陈宇红[3]等的研究一致,也与该研究的预期结果一致。而且该研究的调查问卷测量时间是在2016年12月―2017年3月,因而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程度的真实情况,这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首先第一位的是专业供求矛盾压力,他们普遍认为本专业的市场需求量较小,对口的就业岗位不多,人才供过于求。由于本专业是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生毕业后首一的目标就是当体育教师。而教师这个行业,工作相对稳定,一当上基本是干到退休。排在第二位的是缺少求职帮助压力,第三位是求职竞争压力。而排在第六位的才是职业素质评价压力。看来体育生对自身综合素质评价较高的,是相当的自信。

(3)院校差异比较。从表2表3的结果来看,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总的就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均处于中等水平。这与预期结果不一致。按预期结果来说,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本科生的就业压力比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的体育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大。因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是一个医学院校,医药类为主,体育系只开设体育教育这一专业,而华南师范大学是一个师范类学校,其体育系成立的时间早,还设立了两个专业,一个是体育教育,另一个是社会体育,广州大学也开设这两个专业,另外这两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数也稍少。但调查出来的结果是差异不显著,这可说明就业压力的大小与你开设多少个专业及招收多少个人没关系。而另一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同是广东省一本线重点院校,从两者看来,虽然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理论方面稍强,但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能较好地将医学与体育相结合,从而拓宽了就业途径。广州大学与前两者相较而言,著名度差不多,但由于招收广州本地的学生居多,极具广州本土特色的院校,在就业方面相对有优势。因此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总的就业压力方面不存在差异。但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就有差异了。广中医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华师的分别是:求职竞争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广大的分别是:求职竞争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这与学生所在院校,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同时在前三名中,三所高校所共有的是专业供求矛盾压力。这说明本专业的就业面确实较窄,对口的岗位确实不多,可选择的机会确实少。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如建设资金缺乏,学校不够重视,专业就业市场不够成熟等。

3 结语与建议

3.1 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水平为中等程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依次为:专业供求矛盾的压力、缺少求职帮助的压力、求职竞争的压力、就业心理预期的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的压力、职业素质评价的压力。

3.2 建议

3.2.1 从学生角度考虑的建议

学生首先要做好职业规划,重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提升核心竞争力。“命运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提前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而重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不断增长知识,丰富人生阅历,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从而有效地缓解自身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

3.2.2 从体育教师角度考虑的建议

体育教师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及时间的分配,不定期举办一些专项技能大赛?授课大赛或师生经验交流会等,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并能培养学生的胆量?口头表达能力?组织与领导能力等等,为将来走进职场做好准备。

3.2.3 从学校角度考虑的建议

学校应该开展就业指导课和就业心理疏导相关的课程。加强实习点建设,开展校企合作,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等等。开展就业指导课,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职场礼仪?面试技巧及法律条文等是形势所趋,十分必要。而开展与就业心理疏导的相关课程,有利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有利于学生端正就业的心态,平常心地对待就业。而加强实习点建设,开展校企合作,拓展就业渠道,并尽可能搜集单位用人信息并随时进行更新,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一个良好的平台和信息基础。同时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Goyne JC,Downey G.Social factors and psychopathology: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proces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1,42(1):401-425.

[2] Compas,B. E.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Problems,Progress,and Potential in Theory and Research[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1,127(1):87.

[3] 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 岳庆利,赵冰,朱晓兰,等.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185-1192.

[5] 邓选梅.云南边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特点调查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1,24(3):94-98.

[6] 肖素霞.广东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1):20-21,41.

[7] 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和特点[J].当代青年研究,2009(11):55-59.

[8] 武永花,薛倩.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及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13(2):69-70.

[9] 江勇,丛潜,杨浏,等.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5):29-30.

[10] 周敏.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分析及指导模式的探索[J].文教资料,2012,1(5):198-200.

[11] Lazarus R S.Toward better research on stress and cop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

[12] 李航.浅谈大学生就业压力[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10):118.

[13] 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32-35.

[14] 唐颖,吕东梅,李志清,等.广西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情况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92-94.

学前教育专业学期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艺术;表演人才;培养路径

“体育表演艺术是体育与表演艺术相结合,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和动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体育内容为表演素材,融体育、音乐、舞蹈及艺术表演于一体,为促进人体健康、体现体育情感、展示体育精神及反应体育生活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文化艺术形式。”随着全国14所体育院校体育艺术专业的相继申办,体育艺术系(学院)的相继成立,体育艺术的专业建设不断完善。但是,如何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培养优秀的体育艺术表演人才,就需要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路径,以适应当后社会的职业发展,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本文在探讨全国体育院校体育艺术系(学院)的体育表演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为例,探讨体育艺术表演人才培养路径,力求打破专业壁垒,构建特色引导,在保证专业主体的同时,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知识,实现体育与艺术的深度兼容与融合,为体育院校其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我国体育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专业开设现状分析

2001年天津体育学院在全国高等体育院校中率先设置了舞蹈学本科专业,开始探索体育与艺术融合的模式,开启了体育艺术专业的道路;成都体育学院于2004年申报舞蹈学专业,以体育舞蹈和当代舞为方向,此后逐渐形成体育舞蹈、舞蹈、操舞3个基本专业方向。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相继增设了表演专业,上海体育学院设置了舞蹈编导专业,虽然各个体育院校大都开设了体育艺术专业,但在专业方向上各个院校有不同的侧重。目前,全国14所体育院校都已经开设了体育艺术专业(见表1),但是体育艺术专业的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

哈尔滨体育学院2009年设立体育表演专业方向,设置了包括: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健美操、中国舞、冰上舞蹈等专项,形成了体舞与艺体教研室、健美操教研室、艺术理论教研室、冰上舞美研究室、花样滑冰教研室等教学组织机构(见图1)。由于地处北方,地理环境多以冰雪为主,结合北方特点,哈尔滨体育学院以舞蹈表演为主要方向,同时创新结合冰上项目,形成具有北方冰雪浓郁特色的冰陆表演专业,是全国唯一冰上与陆地表演相结合的专

1.2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在体育院校开设的众多专业中,以舞蹈学、舞蹈表演专业居多,而表演、舞蹈编导专业则较为少见。虽各专业间具体的培养目标并无明显差异业,走出了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艺术专业的特色道路。体育艺术系现开设舞蹈表演专业,舞蹈表演专业是学院总体发展战略打造“冰陆结合、体艺融合”又一特色专业。从1982年开始,哈尔滨体育学院就开设体育表演的相关课程。通过30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适应北方地域的人才培养模式,拥有一支高水准的师资队伍,为该专业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并先后参加亚冬会、全国冬运会、世界大冬会开闭幕式的表演,得到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省教育厅主管部门的嘉奖。(见表2),但均体现了体育院校开设体育艺术类专业,培养体育艺术人才“体育”与“艺术”兼容与融合的理念与初衷。

然而,在体育艺术人才的实际培养环节,如何实现体育与艺术的功能并行与元素渗透,仍是体育艺术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哈尔滨体育学院总体发展战略,准确定位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走“体艺兼容,冰陆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即:把培养具有冰陆能舞、体艺兼容、北方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基础,以教学训练为主体,以科研做支撑,不断地保持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具有较高的体育、艺术实践能力的专门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体育艺术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在学院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冰雪强校”目标大环境的熏陶下,培养出的应用型特色人才。

1.3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综观部分院校的主干课程设置,基本为舞蹈基础理论与实践和中国舞、健美操、体育舞蹈、啦啦操等项目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见表3)。在舞蹈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熏陶中,使体育项目更加具有艺术特点。

哈尔滨体育学院对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学时、学分、主干学科、核心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等都进行了详尽、准确的修订。如图2所示:公共必修课程528学时占总学时的21.43%,专业基础课程264学时占总学时的10.72%,专业课程1256学时占总学时的50.98%,选修课程320学时占总学时的12.99%等,现在专业课程中增加专业必修课程即冰上课程、雪上课程,每周保证4学时的教学,18周,计划并实施两年的教学安排,学时占到总学时数的12%以上,从计划上可以看出对与冰雪专业结合的重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突出了体育与艺术舞蹈、表演的融合,另一方面,还依靠了哈尔滨体育学院优越的资源地理优势,使得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人才能够更加与社会需求对接,体现陆上能够跳的好,冰雪上舞的更好,达到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北方体育艺术专业的特色。

1.4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体育艺术人才的培养、相关课程的设置与讲授,需要较多的有能力、有见识、有水平的艺术类专业教师加入进来。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教研室现有专业教师10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均为硕士生导师;讲师及以下职称的7人。另外,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人,在读硕士学位研究生3人。教师分别来自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香港演艺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戏剧学院等知名体育院校和艺术院校。而天津体育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打造了一支包括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舞蹈艺术家、博士、教授、天津市优秀教师、德艺双馨青年舞蹈家、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援外专家等在内的,职称与学历结构合理、学缘丰富、突出实践的专业师资队伍。更多的艺术类专业教师、演员、编导走进体育院校,加速了体育与艺术的兼容与融合。

哈尔滨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目前专兼职教师2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助教6人(见图3)。

其中,国际级裁判7人,国家级裁判6人,健美操世界冠军1人。46~55岁有6人;36~45岁5人;35岁以下14人(见图4)。总体来看,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艺术专业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但专兼职教师都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

2体育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分析

2.1重视课程内容的改革

以“表、教、编、赛”能力培养为主线,系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技能。专业技术课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使内容少而精,专业理论课采取系统化和综合化,使知识结构宽泛而实用,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

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体育艺术专业的教师大多在自己专业的领域上都较为突出,但是目前是一个融合的趋势,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水平、技能等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一旦超出自己专业领域或是涉及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教师就捉襟见肘,阻碍教学及参赛作品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能在加强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涉猎广泛相关专业的理论、实践知识及技能,就要求广大的教师拓宽视野,不断吸取并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做到专业的融合。

青年教师大多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完成了最初的专业的定型与转型,要求教师要掌握牢固的艺术理论和实践素质,所以要坚持加快对高层次人才和急缺专业人才、学科教师引进步伐;坚持在职培养和引进并举;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内外信息交流合作,构建优势理论实践体育艺术平台。

2.3加强评价体系的建设

2.3.1学生评价体育学院多数课程的学生评价是在学期期末的理论考试、术科理论与实践技能考试,体育艺术人才培养要打破这种传统的评价体系,构建更加生动活泼,符合专业特点的学生评价方式。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在每个学期的期末都安排了作品汇报演出、即时命题作品,以及学期的参赛作品、获奖成品以及社会实践成果等(见表4)。

2.3.2师资评价在以往的教师评价,如职称评价等,大多局限在课堂教学,论文数量,科研等,在此基础上要以学生的能力来检验教学的有效性。体育艺术专业师资的评价,要评定每学期汇报作品的内容质量,是否具有创新性,参赛作品是否取得优异的成绩,以及在行业间的作品分量都要纳入教师的评聘的硬件指标,这样就促进教师不断的加强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人才的不断提高。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艺术专业的教师每学期完成冰上和学生各32学时的辅修课程,并能够达到中等的程度,在完成至少两学期的学习后,由学院专家进行考核,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编、导、演、教学、科研的外延领域,真正的为走具有北方特色道路的专业建设在软件上提升实力。个人能力的不断加强,增强理论艺术水平,集教学能力,个人技术能力以及编排能力于一体,打造出具有超强能力带队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为专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

体育艺术专业应该搭建教学互联网教学平台,开设的每一项教学内容,从教师信息、行业影响、教学大纲、课程描述、电子教案、课程录像、历史严格、课程规划、学期作品,以及获奖成品,不断更新问题答疑,各种竞赛计划等,促进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促进,互补长短,做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每名教师及学生都设有自己的访问号码,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网上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在线进行课外修课,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修学其它专业,包括相关专业等的课程,为自己的教学、参赛等加重砝码。每学期要求教师定期更新自己的网页,时时刻刻引导教学。

2.5加强专项融合的建设

体育艺术表演包含多个专项,如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啦啦操、中国舞,现在哈尔滨体育学院开设了具有北方特色的冰上舞蹈,各个项目之前的培养都强调掌握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技能,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即通常所说本专项的编、教、演出等,能在各级各类社会所需部门胜任工作,但是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求提供的人才不拘一格的人才,社会各级各类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学校、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与训练编导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建设就不能够局限在单一项目的孤立、盲目的发展上,要博采相关专项的所长,深入发展,与社会需求对接。哈尔滨体育学院在参加第二届“金鹤”杯东北地区电视舞蹈大赛的原创作品《寻梦》,就是一种融合艺术表演专业多元素的综合体现,得到中国舞蹈家协会、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多方的认可,获得金奖,为今后的专业建设打下基础,这就是哈尔滨体育学院进行以专业融合为根本的体现。

2.6拓宽“特色”发展的路径

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与艺术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既有共性又相区别,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要想不被艺术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所吞噬,必须拓宽“特色”发展路径。体育艺术专业在哈尔滨体育学院是新兴重点专业,由于地处北方,有着优越的地理资源优势,是全国冰雪运动的重点院校。这就为体育艺术专业与冰雪专业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为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体育艺术专业奠定了基础。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艺术专业将抓住时机,坚持走“冰、陆、雪”结合的创新道路,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出具有创新性、实用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体育艺术表演人才。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