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太极拳活动总结{精选5篇}

青春之歌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119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5分钟。

太极拳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因素;生活环境;社会环境

目前太极拳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以其健身养性、经济实用、老少皆宜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虽然太极拳运动起源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民间大致有唐朝许宣平、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说法;官方考证太极拳为陈王庭所创。而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张三丰道家理论等都在太极拳中有体现。太极拳的定名、成型、传播靠的又是杨露禅。但是当今社会流传着太极拳五大流派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们分别是: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由此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一时、一地所创,而是前人不断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然而太极拳五大流派是怎样形成的,五大流派创始人成长为名家的过程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下面就太极拳五大流派创始人成长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一、家庭、生活环境因素

纵观太极名家的成长,他们大都是小时候家庭清贫,生活困难或出生在战乱环境中。例如,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比如孙禄堂,9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由老母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喜爱武术,曾拜一位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术,时间虽短,但他好学苦练,练得一身好功夫。11岁时背井离乡,去保定一家毛笔店做学徒。13岁时,孙禄堂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为师学习形意拳,两年后,李魁元又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继续深造。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虽出身地主家庭,生活自然算不上清贫,但是明末时期正值多事之秋,据史料记载:他也曾在山东扫荡群匪。吴鉴泉自幼就目睹其父全佐南征北战,生活在战争的环境中。所以说这两位自然也算是家庭、生活环境恶劣。

不如意的家庭、生活环境造就了各大流派创始人具备常人不具备的坚毅、勇敢、吃苦和拼搏的品质,也印证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二、前辈的影响

太极拳五大流派名家大都是自幼习武,而从小时的这种习武爱好无不是受到了前辈的影响。有的生活在武术世家,从小受到武术的洗礼甚至可以说是太极拳的熏陶,而除此就是被师傅看中其武学天赋并倾力培养。总之都受到了高人和前辈的指点和影响。

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受其父辈祖辈影响学武,后自己又在前人基础上博众家之所长创编了太极拳自不必多言。

吴鉴泉自幼喜练武功,善于骑射。在父亲全佐的教导下,对太极拳苦心钻磨,又进行增益修订,其造诣日益精深。他的父亲本人就是一个太极拳高手,曾先跟杨露禅学太极拳后又拜杨露禅的儿子为师学习太极拳。全佐对太极的热爱和钻研深深影响了吴鉴泉的研习太极拳之路。

而对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河清,有史料记载:武河清(1812―1880),字禹襄,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禹襄曾祖静远以武痒生授卫千总职;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摩生。长兄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伯仲三人受家教,均习武。由此可见,他和兄长都受了前辈影响开始习武。史料对后来他学习太极拳也有记载:里人杨露禅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十有余年,备极精巧。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精妙始得。

杨露禅与孙禄堂的学武经历有些相似,他们都属于自小热爱武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尚武练武的环境和好的老师,并受到了恩师器重全力培养。杨露禅幼年时在河南焦作陈家沟做工,其间借机偷学陈长兴师徒练拳,后被发现。陈长兴见他是可造之材,不但没有责怪,反而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收他为徒悉心传授。

孙禄堂九岁开始跟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时间虽短但其勤学苦练,练得一身好功夫,后又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为师,两年后,他的武艺出类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继续深造。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太极拳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太极拳现状 对策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1-0057-031 前言太极拳作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之一,蕴涵着丰富的中罔古典哲理。它以脉络学说为基础,练习的过程中注重“松、静、匀、柔、网”的特点,特别是突出“松”字,强调练习者心静体松、用意不用力,配合均匀沉静的呼吸,“以意导体”,使练习者练习后达到身血液流畅,身心舒适,精神焕发的效果。然而,处于20岁左有的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的青春期,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对抗激烈、有较强节奏感的运动。而对太极拳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太极拳是一项中看不中用,只适合老年人练习的运动,所以很少有学生愿意去体验太极拳运动所蕴含的健康价值。文章通过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二十四式太极拳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从中总结出开展太极拳的有效方法与手段,以此促进太极拳活动进一步普及与提高,并为高校太极拳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2.1调查对象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学习太极拳的300名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文献等途径,分析并进行整理归纳。2.2.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大一新生练习太极拳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开展状况。问卷共发出300份,男女生各15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2.2.3访谈法通过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教授太极拳的教师10人进行访谈,从而了解开展太极拳课程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太极拳在高校开展的相关建议。2.2.4数据统计法统计、整理调研数据,并对数据通过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3 研究结果与分析3 1太极拳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开展的基本情况3.1.1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学生对太极拳课程喜爱程度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男生不喜欢太极拳的人数相当多,占调查男生比例的43.3%,而女生不惜欢的也不在少数,占调查女生总数的25.3%;喜欢太极拳的男生比例为23.3%,女生为44.7%,女生对太极拳的喜欢程度明显高于男生。男女生喜欢太极拳的占调查学生总数的34%,不喜欢的占总数的34.3%,可以看出,不喜欢的人数要多于喜欢的人数,这是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太极拳存在的现状,也是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3.1.2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生对太极教学的满意度南表2可见,在随机抽取的300名学生对太极拳教学的满意程度为:男生对教学满意的为40人,占调查男生的百分比为26.7%,女生对教学满意的为61人,占调查男生的百分比为40.7%,总体对教学满意的人数共101人,占调查学生总数百分比为33.7%;满意度一般的为148人,男生78人,女生70人,男女比例为52%和46.7%,总百分比为49.3%;不满意的为51人,男生32人,女生19人,男女比例为21.3%和12.6%,总百分比为17%。总体来看,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基本满意。但并不乐观,满意的仅占33.7%,而满意度“一般”的已接近达到49.3%,将近一半,说明太极拳教学在学生心中并不理想。据了解,太极拳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认真讲解,耐心指导,对学生负责,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认真听讲,及时提问,揣摩动作技术。但面对如此多的学生,只由一位教师授课,而且大多数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太极拳,学生仅靠短短的半年甚至更少时问,在如此少的时问内,想让众多的学生领悟太极内涵,保证太极拳动作形式的正确性,的确有非常大的难度。另一方面,太极拳授课老师并不是专门学习太极拳出身,其自身的太极功底也是十分有限的,对太极拳教学的实质把握上可能会有所偏差。太极拳是内家拳,要求精、气、神合一,以意识引导动作,意到身随,并配合均匀细长的呼吸,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健身原理。而要到达这种状态至少需要持续不问断练习两三年时问以上。武术界有句俗语称“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意思就是,要想练好太极拳须花十年的时问,而学习形意拳一年的时问就可以学有所成啦。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比葫芦画瓢”,学完了考完了,也忘得差不多了。据了解,大多数学生在学完太极拳一学期之后,能完成整套动作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对于传导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来说可谓是前功尽弃。3 2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太极拳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宣传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练习太极拳的形式基本为大一必修课形式,平时练习非常少。据统计,除上课时问外,参加课外练习的人数为75人,占调查人数的25%;基本不练习的130人,占调查人数的43.3%;课外时间根本不练习的人数为95人,占调查人数的31.7%。而且课外练习时问仅保持在每周0―2小时之内,太极拳组织形式基本为课上练习形式。学生上课时问基本为一周两节课,同时课外练习时问较少,从对身体机能的影响方面来探讨,运动技能的形成必须达到一定的时问阈,低于时问阈则练习记忆基本为零,故健身效果不佳,甚至达不到太极拳特有的健身效果。3 3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学生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情况(除太极拳外)由表3可见,被调查对象中平时除了部分练习太极拳的学生外,参加其他各体育项目中以球类为主,其次是健美操、体育舞蹈、轮滑和街舞等比较吸引人的体育运动项目。由此可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潜在太极拳练习者较多,只要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加大太极拳与热门项目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太极拳的传播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 4太极拳的锻炼效果据表4可以看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被调查学生认为太极拳的主要锻炼效果依次是:放松心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愉悦心情、提高身体素质和无锻炼效果,他们的百分比分别为30%、25%、20%、15%、8%和2%。看来认为无锻炼效果的还是占非常小的一部分学生的,被调查的学生,仅有6名学生认为无效果,只占被调查学生的2%,南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太极拳健身效果都给予了肯定,认为都是有着极好的锻炼价值的。4 结论与建议4.1结论

(1)太极拳运动越来越显出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太极拳开展基本良好,以其自身特点和健身、娱乐的价值受到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喜爱。

(2)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学生对太极拳有较高的兴趣,对太极拳的教学也给予了充分认可,因而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开展太极拳有一定的基础。

(3)学生对太极拳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安排等方面存在不满,有待改革和创新。

(4)加强教学改革,大胆创新,在不改变太极拳本身性质的情况下进行多形式练习。(5)学校在太极拳运动的组织形式、宣传效果等方面比较欠缺,同时对太极拳的推广活动也尚显不足,加强各方面的宣传与发展。4 2建议

(1)组织形式方面。加强管理,增加组织形式,让学生有多方面的选择。

(2)宣传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把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播,让学生了解太极拳。

(3)教学改革方面。加强教学改革,大胆创新,在不改变太极拳本身性质的情况下进行多形式练习。

太极拳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余蔼祥先生给人的印象是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声音洪亮、感情充沛。作为香港杨式太极拳总会会长,余蔼祥先生长期致力于弘扬太极文化、尽心推动社团发展,使太极拳文化立足香港传播中外,而余蔼祥先生也因而享誉港澳,受到各界赞扬。

服务社会乐此不疲

余蔼祥先生,祖籍广东台山,1948年出生于香港。幼时的余蔼祥便酷爱武术,年少时曾学习柔道。1967年,余蔼祥先生加入香港警察队服务,在36年的警队生涯里,他先后在军装部、刑警队、训练处等不同部门担任多项要职。在此期间,还接受了徒手搏击训练。可以说,他的大半生都服务于香港警界。正是如此,也培养了他坚忍不拔、豁达大度的品性。2003年,余蔼祥先生以总督察官职退休。

退休后的余蔼祥并没有在家安享休闲生活,而是积极致力于社会工作。他热心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为民众服务,而诸多工作都是公益性的,没有一分报酬。

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余蔼祥还坚持练习太极拳,并不断参加在香港举办之太极拳活动,对传承中华文明、发扬太极文化做出了良多贡献。

正脉传承源远流长

太极拳最初出现在清朝咸丰年间,语出《清史稿》“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后分为五大流派,当其,派系林立,高手如云。杨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其奠基人为杨禄禅(1799―1872年),传至第三代杨澄甫更是幼承家学,历经多年寒暑苦功,成为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即杨式太极拳(大架)创始人。以其“舒展大方、结构严谨、轻灵沉着、浑厚庄重”风格扬名中外。杨式太极拳博大精深,学无止境,第四代宗师杨振铭(守中)36年以太极拳为业,秉承先祖遗愿。弘扬博襟,广树教学,门下弟子都是有所建树、造诣极深,杨式太极拳名家马伟焕老师便是师承杨振铭,四十多年练武不辍,技艺超人。多年来为发扬传统太极文化不遗余力。1985年,杨振铭逝世,后世弟子尊称其为创汇尊师。

1999年,余蔼祥加入香港杨式太极拳总会,并拜马伟焕为师,于此,已是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所谓名师出高徒,余蔼祥谦逊好学,豁然大度,已深得太极之精髓,“弘扬太极文化”是总会之宗旨,余蔼祥先生多年来言传身教,笔艺传耕,并于香港杨式太极拳总会内授徒,教授传统杨式太极拳,使其太极文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出任杨氏太极拳总会会长后,更加大他要将太极文化弘扬广大的决心。

武林奇葩弘扬中外

杨式太极拳风格舒展大方、身法中正,建国以来国家体委公布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都是扬式改编的,四十八式、四十二式也是以杨式为基础,也吸收陈、吴、孙等特点,在国内外流传最为广泛。并且太极拳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即是祛病、健身、益寿之宝,太极拳对任何年龄都合适,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最有效用。邓小平曾语“太极拳好”可见太极拳对人民影响之深,也广受中外朋友喜爱。

余蔼祥任会长以来,一直积极推行各类太极拳活动,并四处访友交流、开拓视野、博取众长,使其发扬光大的同时更能提高太极拳运动水平。

2004年11 月(13―14日)香港杨式太极拳总会在香港举办传统杨式太极拳国际邀请赛,当代杨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踊跃出席参加,来自中国内地、台湾、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泰国、加拿大、日本以及香港本地共计1000多人参加了盛会。大会的主题是“正脉承传”,场面盛大,节目精彩,令到会者耳目一新,大开眼界,此次大会更是博得广大朋友的一致好评,更让外国朋友见到中华武术文化的精妙,对其赞叹不已。作为会长的余蔼祥先生为盛会的成功召开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后又于2006年4月16日再举办2006传统杨式太极拳邀请赛,邀请香港及国内团体参加的人数亦有数百人,场面热烈、非常成功。

与此同时,余蔼祥先生先后到访中国大陆及海外许多地方的太极名家、朋友。他与武友们经常切磋技艺、私交甚厚,对加强香港及国内的太极拳活动贡献良多。在香港他亦非常重视推广杨式太极拳,在短短数年内,将总会不断壮大,积极参加其他各体育总会的活动。此外,余蔼祥先生还与社区领袖、地区体育会等组织经常举办太极拳活动,因此,很多武术朋友都邀请他出任他们的名誉会长或顾问,而余蔼祥先生每次也都会欣然应邀出席。

余蔼祥先生不仅积极组织活动,还主办并参与总会举办之导师及裁判训练班,并且在北京参加中国武术协会段位考评获得武术教练资格。除了太极拳活动外,余蔼祥先生亦致力于其它社团工作,并加入香港著名服务机构,香港童军、香港交通安全队及香港民政事务处和区议会的社会工作。

对于总会的开班授徒,余蔼祥先生亲力亲为出任教授。对此,他说“服务大众,注重自身修养,常怀包容之心,亦是练武人之美德。”是的,余先生是这样教授徒弟的,而对于他本身也是这样为人的。作为太极拳总会会长,以武养身、以武会友,为太极拳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当记者问道退休后为什么不安享晚年而还选择创业和服务社团工作时,他爽朗地说道:“人一定要有事做,如果不做事,就会和这个社会脱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确,他的人生故事都是由做人做事,习武奉献所组成,而贯彻始终的却是他永不落后、积极上进的精神。

余蔼祥先生的爱好就是读书、旅游,还喜欢写文章,喜欢去内地旅游,他说:“我喜欢去祖国大江南北,欣赏各处风景,见识不同人文文化”说这话时余先生流露出乡往之情。由此,余先生不仅对太极热爱之至,对祖国也是一片赤子之情。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两句诗恰好的反映了余蔼祥先生的希望,弘扬太极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我们相信,太极拳这枝武林奇葩一定会像报春花一样开遍神州!

余蔼祥简介:

太极拳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迁移理论;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应用价值;途径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重要拳种,不仅具有技击性特征,同时,还具有突出的健身、养生的功效。太极拳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与内涵,不仅包含着中A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同时,还涵盖了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相关的理论。太极拳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等辩证理念为核心,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经典。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加强对太极拳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普及,高校体育教学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实现了全面的拓展,为了肩负起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太极拳被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成为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之一。但是,通过对近年来高校太极拳教学开展现状鄂调查不难发现,学生对于太极拳的理解仅仅局限在对套路的掌握上,而对于太极拳所蕴含的深邃机理却缺乏必要的认知。这不仅有悖于高校开设太极拳的宗旨,同时,对于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基于此,为了提高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实际效果,促进广大学生太极拳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引入迁移理论对教学活动进行规范与指导,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行为。而对于迁移理论在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得应用价值的研究,是确保该理论在太极拳教学中实现普及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1 迁移理论的基本内涵

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在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下而产生发展取向转变的过程。学习的迁移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是学生构建与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理解与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开展卓有成效的学习活动的重要规范与导向。从理论归属的角度来讲,学习的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关于迁移理论概念界定念的版本诸多。其中,James Sawrey的概念界定最具代表性,其核心的含义是指:在某一情境当中所获得的技能与知识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态度与理解,对在另一情境中所获得的技能、知识以及所形成的态度与理解所产生的影响。目前,这一定义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并被普遍的采用。

2 在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应用迁移理论的实用价值

2.1 引导与规范学生强化对新旧动作的有机整合

太极拳讲求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来达成练习的目的。在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学生最难掌握的就是对“意”的体会,正是因为缺乏“意”的引导与统领,学生对于太极拳学习过程中“形似而神非”的现象极其严重,“照猫画虎”成为学生太极拳学习的主要形式。学习的迁移产生于两种学习行为的相互作用,一种学习行为受另一种学习行为的吸引,促使该学习行为自觉地向着另一种学习行为来转变。普通高校学生太极拳学习的实质是一个对新动作的不断学习,对旧动作的不断温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新的动作会对旧动作形成一种刺激作用,促使学生在新动作学习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旧动作的积累、归化与整合,进而形成新旧动作的不断融合,最终形成完整的太极拳套路。由此可见,在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借助于迁移理论的引导作用,来增强学生对新旧动作的整合能力,这对于实现学生太极拳技能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2.2 促进学生自我总结能力的有效发展

在太极拳学习的过程中,对动作套路的掌握相对较为简单,而对于太极拳中“意”的体会与理解,则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对太极拳学习的自我总结能力,形成学习经验的不断积累,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认知与感悟能力的自主形成。这对于高校学生理解太极拳的“意”的境界,具有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学习的迁移是在遵循一定的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而开展的一种有计划的发展过程,因此,为了确保迁移的具体效果,要求对学习的迁移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例如,在太极拳新动作学习之前,对已经掌握的旧动作进行整合、温习,对学习体会进行自我总结,提高对动作的理解与认知,以便于为新动作的学习做好准备,这就是太极拳学习的一个最具实效性的学习迁移行为。伴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深入,要求学生要不断地对太极拳学习的体会、感悟做出总结,以便于促进太极拳技能的不断提升。因此,迁移理论的运用能够对学生太极拳学习的自我总结能力起到一定的培养作用。

2.3 引导学生确立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

太极拳学习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一个个技术动作的掌握,并形成有机的融合态势,学生的太极拳技能才能够得以不断的发展。在迁移理论的引导下,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循序渐进的学习观念,通过由低至高的不断迁移,实现对太极拳从单一动作组合动作动作套路“拳”与“意”的有机结合的套逐次理解与不断完善

3 迁移理论在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3.1 学习内容的设置要具有前瞻性,为学生的学习迁移创造条件

高校学生在太极拳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迁移,是一个对旧的技术动作不断积累,对新的技术动作不断接纳的发展过程。因此,为了确保迁移的实效性,对迁移行为作出前期预判,用以规范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迁移行为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高校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思维能力,但是,对于太极拳这一具有“以意御形”特征的技术动作的学习,在学习的形式与内容上还需要必要的引领与启示。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太极拳学习的迁移效果,在学习内容的设置上要凸显前瞻性,使得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能够把握下一学习环节的基本要求,进而为下一环节的学习迁移做好相应的准备。

3.2 加强对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促进其迁移思维的自主生成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自我认知是促进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学生对于太极拳的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实现自我迁移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太极拳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促进其自我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确保学生在太极拳学习过程中的迁移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皮连生等.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席庸.太极拳与科学健身[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1.

太极拳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1????通过架子导引内气运动

太极拳有一系列的动作,俗称架子,架子是前人的锻炼经验在姿势上的表现。一个架子,总是要经过多方面的反复实践与总结论证才能创造出来,是锻炼者的入门阶梯。架了除了有技击作用外,与某些气功动作有相似之处,可通过外部动作来导引内部的气血运行。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腹松气敛入骨……牵动往来气贴骨而敛入脊骨。”故习拳姿势必须正确,要讲规矩,唯有这样才能达到练拳的功效。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式歌”曰:“气遍身躯不少滞……腹内松静气腾然……意气君来骨肉臣。”太极先辈告诉我们:要想使气浑身周转,姿势就必须上下顺遂、劲不逆扭。许多著名拳师不讲什么理论,只是认真练好架子就有了一身好功夫,原因就在于架子体现着法则,包含着体、用、气。只满足于能练套路,而不求其准确则收效不大,甚至练拳多年而无气感。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架子不仅要准,而且要熟。杨澄甫的弟子董英杰说过,练拳一次要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形意。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则进步更速。拳势正确又认真锻炼,就会由外引内,逐渐产生内气的周转,从最初的腹部充实,到手指麻胀、眼睛微光,到气遍周身。有志于练太极拳的同志,首先要懂架子,求身法的正确,否则徒耗精力白费工夫,得不偿失也。

2????通过阴阳虚实变化调动内气的运行

有人说,太极拳的奥妙精华尽在虚实二字的运用。阴阳虚实的变化是靠正确的架子体现的,尤其是在练拳的初级阶段。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宗明义提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对平衡的。阴进则阳退,阳进则阴退,偏盛偏衰,就会导致疾病。太极拳在锻炼身体方面就是力求达到阴阳平衡,其手段即通过不断的虚实变化使气血周转全身,意催气动,气催肢动,目随手动,手随目动,足步稳健,左旋右转,矫捷如龙。例如一拳势左腿实右腿虚,一变换姿势即成右腿实左腿虚,由于重心的不断转移变换,一会儿左实右虚,一会儿右实左虚,这样气血也就在身体内部转换、周转。练拳时只要注意心静体松,分清架子的虚实转换,就会感到体内气血流动,从而得到圆活之趣。虚实有前后、上下、左右之分,进一步则要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细言之,一足应分虚实,一指亦应分虚实,甚至每个细胞都应分虚实,这就是“一处有一处虚实”。同时又以丹田为主,一变百变,故又谓“处处总比一虚实”。练到此境界,就会“行气如九曲珠,无处不到”,气在体内运行亦如太极图。宋代二程语录中有云:“人有寿考者,其气血脉息自深。”气息既长,自有推动脏腑、自我按摩的作用。脏腑强盛,百病何生?

3????通过呼吸促进内气运行

所谓呼吸即气之表现。太极拳的呼吸除鼻吸鼻呼外,还采取腹式逆呼吸法,即吸气时腹部往后(命门穴)吸,呼气时腹部从后向前释放。太极拳的呼吸,与气功的以后天练先天、以先天为后天是一致的。吸时后天之气下降,先天之气便上升;呼时后天之气上升,先天之气下降。通过这种腹式呼吸,可促使中气升降、开合,达到炼气之目的。太极拳每势都配合呼吸,阴吸阳呼,一纳一吐。练拳有一定造诣的人,一吸气就会感到身体内部气血流向心脏及命门穴,一呼气则感到气血走向四肢。

太极重命门,气功重丹田。丹田气充,气可贯通背部三关直入泥丸。练太极拳要时刻注意发挥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命门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执中可达四旁、劲贯脊发。动作时命门穴为原动力之源泉。劲向前去,命门穴后撑;合吸蓄势,命门穴先后拉。发劲时,命门穴是人体爆发力的来源,意气劲力的吞吐开合皆自此出入。命门穴还可调节全身的平衡,故曰知命门方可知太极。

太极拳的腹式逆呼吸来自吐纳术,要求细、匀、深、长。但太极拳的拳势包含着技击,每一个动作都有一定的目标、走向,只有了解了架子的起承转合,以及蓄发转变的抑扬顿挫,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很好。练拳时如果呼吸和架子一时配合不好,可先抽出一些开合分明的架子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呼吸顺畅,中气升降、前后晃动的感觉明显后,再进行整套拳法与呼吸的配合。初学腹式逆呼吸时要结合架子练习,呼吸一定要自然,切勿逆气或强行深呼吸,否则有害无益。

4????通过意识指挥内气运行

练太极拳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顾留馨《太极拳术》),太极拳以意运气并非故意运气,故运气膨胀反滞而不灵。所以王宗岳在《行功论》中提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练太极拳时,要用心使气缓缓流行于骨肉内外之间。俗话说:“意到气到。”意为向导气随行,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意欲左右更迭运行,则气随左右手足更迭运行;如意欲转圈,则气就转圈。气功强调意念锻炼,调心存神凝神,恬淡虚静,排除杂念,从心斋到坐忘。太极拳是以意识引导动作,以心行气,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全身在意不在气,意动身随。两者均强调心意的统帅主导作用,都有严格的姿势动作要求,特别是太极拳动作变化较多,意识集中、精神贯注是完成动作的保证。

太极拳是内家拳,故练法有重意气不重形之说,强调以心意为主导,气要畅达充沛,神要虚灵凝聚,体要松柔绵软,练拳姿势要沉舒,心意要宁静。心不静不能沉着,就不虚不灵,气也不能收敛入骨。“心为令,气为旗”,即是以心行气的最好说明。练太极拳不能像静坐那样身体不动以意领气,太极拳有许多动作,要意随动作移动,从而带动气血运行。例如做单鞭动作时,意由右手通过脊背而达左手,这样就有一部分气血随意通过肩、肘、腕而达左手,当左手到定点时,则觉指关节发胀,这就是体内气血在流注。练太极拳尤要注意眼神,眼为心灵的窗户,眼到也即意到,气也就会跟着到。陈式太极拳的理论家陈鑫言:“内气何发何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这就说明了太极拳是以意识来指挥内气运行的。

5????通过拳练达到的效果和体会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