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889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6分钟。
大学体育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教学经验;总结和推广
G633.96
一、中职体育教学在教学经验总结中,应当以课堂教学经验为主
1.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总结有价值的教学方法
在中职体育教学教学经验总结中,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具体的应当积极总结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况进行有效的记录,保证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得到总结。同时通过对比的方法验证现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保证教学方法能够对课堂教学形成一定的帮助和支持,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在教学经验总结过程中,应当对课堂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总结。只有做好教学方法的总结,才能够保证教学经验总结取得实效。
2.在课堂教学中完整的记录教学过程
除了总结教学方法之外,由于中职体育教学与其它学校的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中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个性特点比较突出,在体育教学中需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比较独特,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和教学过程进行完整的记录,不但能够形成第一手的教学材料,同时还能够保证中职体育教学在教学经验总结中能够达到完善性标准和有效性标准。因此,做好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记录是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手段。
3.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教学任务的理解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教学任务也是不同的,做好教学任务的理解,并且以课堂教学经验为主,是做好教学经验总结的重要措施。考虑到中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及中职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实际表现,加强对教学任务的理解,做好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实效性的总结,都能够成为总结课堂教学经验的重要方法和措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满足课堂教学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教学经验总结中,应当加强对教学任务的理解。
二、中职体育教学在教学经验总结中,应当形成系统的教学理论
1.做好基础教学经验的汇总
考虑到中职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在教学经验总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当将最初的基础数据以及简单的教学方法总结和教学经验总结形成系统的教学理论。具体应当做好基础教学经验的汇总,将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及教学过程中的成功案例进行有效的对比和汇总,形成系列的教学经验,将其上升到教学理论的层面,使基础的教学经验汇总能够尽可能全面有效满足中职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为中职体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将教学经验完善化、系y化
除了要将基础教学经验进行有效的汇总之外,还应当将教学经验完善化、系统化,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开展以及体育教学的实际经验,对中职体育教学的现有教学经验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使基础的教学经验数据能够得到有效的归类,最终形成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保证中职体育教学在教学经验总结中能够取得积极效果,为形成系统的教学理论提供良好的方法保证。由此可见,将教学经验完善化、系统化,是做好中职体育教学经验总结的重要措施。
3.将教学经验逐步升级为可行的教学理论
经过前期的教学经验汇总以及教学经验的完善化和系统化,成熟的教学经验经过了课堂教学的验证,可以逐渐地升级为可行的教学理论,并且在升级过程中,应当用专业的教学理论对教学经验进行规范和指导,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教学经验的升级能够与教学理论形成良好的融合,使教学经验能够逐渐地升级到教学理论,保证教学经验能够为课堂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良好的方法支持和教学方向的指导。由此可见,将教学经验逐步升级为可行的教学理论,是教学经验总结的最重要的步骤。
三、中职体育教学在教学经验推广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教学经验在推广中,应与课堂教学结合
基于中职体育教学实际,在教学经验的推广中,应当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如果教学经验失去了课堂教学的验证,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那么教学经验在推广中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意义,也无法形成对教学的有力支持。因此,在中职体育教学经验推广过程中,应当将教学经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教学经验能够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为课堂教学提供完善的方法支持和理论保证,形成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由此可见,教学经验在推广中做好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是十分重要。
2.教学经验在推广中,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
教学经验在推广过程中,除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之外,还应当重视与学生的结合。其中,做好与学生接受能力的结合是验证教学经验的重要方式。基于中职体育教学实际,教学经验是立足中职体育教学而得出的,这些教学经验虽然适合中职体育教学,但是对其他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作用还有待于考察。因此,在教学经验的推广过程中,做好与学生接受能力的结合,是证明教学经验是否有效以及教学经验是否具备推广价值的重要手段,只有做好与学生接受能力结合,才能够保证教学经验的推广做到有的放矢。
3.教学经验在推广中,应与教学反馈结合
基于对中职体育教学的了解,在教学经验推广过程中,除了要与课堂教学结合和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之外,还应当与教学反馈进行有效的结合。中职体育教学经验的推广应当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推动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具体的推广过程中,应当与教学反馈进行有效的结合,保证教学经验确实能够适用于体育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实行,最终取得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学经验在推广中应当与教学反馈相结合,提高教学经验推广的整体质量。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中职体育教学要想做好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就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总结有价值的教育方法,完整地记录教学过程,并加强对教学任务的理解,同时还应当做好基础教学经验的汇总,将教学经验把深化系统化,逐步升级为可行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经验推广中,应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结合,与教学反馈相结合。只有做好这些方面工作,才能够保证中职体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取得实效,使中职体育教学经验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大学体育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以湖南省8所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等学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本课题根据研究需要,收集了大量有关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的文献和著作,并已经收集了湖南省6所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较全面的理论基础。
2.2问卷调查法
根据需要制订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交互影响专家调查表》。经特尔菲专家法检验问卷具有一定的效度。通过裂半法,经斯皮尔曼---布朗公式rtt=2rhh/(1+rhh)校正得:rtt=0.932表明问卷信度可以接受。
2.3统计分析法
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
3结果与分析
3.1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的确定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培养目标、学习年限、时间分配、课程内容设置等多个方面。这些众多方面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并不相等,占最主要地位的是培养目标,占核心地位的是课程体系【2】。培养目标是课程标准的灵魂,课程内容设置是课程标准的核心。本文在确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前,围绕所要研究的问题,同高等学校从事体育教学的专家、教授和普通体育教师进行交谈,从中获得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第一手资料。接着,设计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最后,请该研究领域的学者采用主观评价法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指出各种缺陷或错误,最终确定高等学校的24项体育教学目标。本文在确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前,首先分析了湖南省8所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标准中有关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情况,并通过访谈法,调查湖南省8所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为本文体育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体育理论基础知识方面,一共设置了93项相关体育理论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体育运动技能方面,一共设置了33项相关的体育运动技能。众多的体育理论知识设计、体育运动技能设置与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环境等有很多的关系。在此,本文不做重点分析。
3.2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目标一致性分析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文设计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交互影响专家调查表》,以区间[0,4]的数值表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的支持程度,4表示此项体育课程内容对体育教学目标有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3表示对目标有很重要的支持作用,2表示对目标有重要的支持作用,1表示对目标有一般的支持作用,0表示与目标无关。首先收集调查问卷表,整理专家评估的数据,最后对问卷调查表的原始数据进行整数化等处理。最终数据处理结果见表1。由于调查问卷表中设计的体育课程内容较多,本表中无法完全列出,此处相应的进行了省略。
3.3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分析
3.3.1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平均实现程度分析
本文用24项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课程内容上评价得分的平均分,作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平均实现程度指数。平均实现程度指数刻画了24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总目标的平均一致性程度,在[0,4]上取值,取值越大越好。从表2可知,24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总目标一致性指数在2与3之间(专家评价数达到中等程度)的体育教学目标有: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15)、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2.10)、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关系(2.01)、提高学生的体能(2.26)、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2.02)、培养学生获取现代生活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2.00),说明这6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平均一致性程度较高,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重点抓住这6项体育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清楚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使学生懂得科学、合理地参与体育锻炼,使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从一个“知道”转化为“懂得”的过程,最终影响学生的生活,使“终身体育思想”贯穿学生一生。24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总目标一致性指数在1与2之间(专家评价有明显一致性)的体育教学目标有18项,其中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1.46)、培养学生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1.4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识(1.33)、提高学生的卫生文化素养(1.4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并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1.42),这5项体育教学目标的平均一致性程度指数较低,与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总目标的相关程度一般。在表2中平均一致性程度指数没有在0与1之间,这说明高等学校的24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总目标有较高的一致性。根据上述分析,计算高等学校126项体育课程内容实际教学目标与24项体育教学目标的平均一致性系数为:40.36÷(24×4)=0.4204。据此可知:在考虑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体育课程内容对实现同一目标有副作用的情况下,不同体育课程内容的实际实现教学目标与体育总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只有中等水平。
3.3.2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总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分析
本文提取126项体育课程内容与同一体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评价值的最大者除以理想评价值4,称所得的商为相应分目标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则其取值范围为[0,1],且0表示完全没有实现,1表示完全实现;显然,24项体育教学目标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刻画了126项体育课程内容对该分目标支持可能达到的最大程度,同时也刻画24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总教学目标达到的最大一致性程度。24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如下表3。从表3可知:第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最大实现程度系数有较大的差异;第二,其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6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值都在0.8以上,甚至有2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值都在0.9以上,这说明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在这6项上,同时也说明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必须该6项为中心进行构建和优化;第三,在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使学生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初步学会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营养食品,提高学生的卫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获取现代生活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等5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值都在0.6以下,甚至有3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系数值都在0.5以下,这说明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在这5项上实现程度较低,这5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重要性不高,在进行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构建时,可以依据该表进行优化和调整。规定实际课程目标体系与总课程目标的最大一致性程度系数为:各分目标达到的最大一致性程度系数之和与各分目标的完全一致性程度之和的商表示。根据上述分析,高等学校126项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最大一致性系数为:16.151÷(24×4)=0.172。由此可以认为,在不考虑浪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效率与效益的情况下,126项体育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的总目标的一致性较差。我们可以根据根据表2和表3对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进行优化。
3.3.3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目标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交互效应分析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交互效应分析是根据已有教学总目标,了解各种课程对总教学目标的现实直接作用,从而实现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法[1]。在运用课程与教学目标交互分析法时,通常将各门具体课程(第i门课程)对教学分目标(第j个分目标)的支持程度(Cij)按强度分等,一般是数据越大支持程度越高,本文以4表示最高,再结合总教学目标分目标的权重(Wj)确定课程对总教学目标的贡献指数gi,计算公式为:gi=Σ(Cij×Wj)。本文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交互效应分析,没有对24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权重进行分析与计算,在此处本文假定24项体育教学目标的权重相等,根据表1可计算得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贡献指数情况。根据表4可知:第一,高等学校126项体育课程内容的贡献指数差异性较大,其中贡献指数最大的是体育课程内容篮球,贡献指数为66.06,贡献指数最小的是体育课程内容是大学校园环境与卫生,贡献指数为21.77。第二,高等学校126项体育课程内容的贡献指数较大的有:篮球(66.06)、排球(63.16)、网球(58.65)、羽毛球(60.38)、乒乓球(59.00)、体育舞蹈(57.92)、健美操(57.92)、形体训练(57.14)、艺术体操(56.85)、武术(58.65)、太极拳(58.65)、跆拳道(59.51)等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这些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一致性较好。第三,高等学校126项体育课程内容的贡献指数较小的有:中国体育的历史发展(30.61),田径运动的起源、运动规律、竞技水平现状、发展趋势等理论知识(37.62),体质健康测试的有关内容(35.67),民族传统体育概述(29.76),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功能与分类(34.19),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渊源(28.23),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31.82),体育的本质、结构与功能(27.27),大学体育行政法规(27.6),高等学校卫生工作行政法规(24.29),人体的新陈代谢(29.22),体育健美的美学基础(30.92),人体肌肉分布与一般练习方法(33.66),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健美(33.66),大学生体格检查(31.65),大学生运动过程中的自我监督(32.54),大学校园环境与卫生(21.77)等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这些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一致性较差,直接贡献偏低。第四,在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构建时,可以依据本文课程、目标的贡献指数进行优化。以贡献指数较大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中心,辅以贡献指数一般的体育课程内容,根据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体育教学环境、体育师资、学生情况等方面,综合以上因素构建适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4结论
4.1在考虑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体育课程内容对实现同一目标有副作用的情况下,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情况一般,不同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总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只有中等水平。
4.2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总目标的一致性较差。我们可以根据本文调查分析对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优化。
4.3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情况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6个方面。
大学体育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类专业;课程改革;课程结构设计
一、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建构目标
1.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
为培养适应21世纪的大体育,特别是面向基础教育的体育管理、体育科研、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体育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吸收国外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体育系本科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改造、更新,建立一种新的有特色的课程结构和体系。
(1)根据培养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个体发展需要和体育教育专业特点,体育专业新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学科教师、中小学教改实验科研人员、体育管理人员以及攻读高一级学位的预备人员。使他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热爱体育事业,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能为人师表;系统掌握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体育调查、实验、管理能力,具有从事社会体育教育等其他教育工作能力;能掌握一门外语并熟练运用计算机。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和结构时,要考虑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实现课程体系结构与培养目标的一致。
(2)根据当代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学生心理结构以及教学结构的要求,追求教学内容体系内在逻辑结构的统一。为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规律,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应以学科建设为中心,起点要高、体系要新、内容要精,既反映精要的体育文明成果,又适应当今科学最新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具有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博闻强识、求知欲强、创造能力和独立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新课程体系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学生丰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个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新课程体系必须考虑整体与局部、健康与教学、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的一致,课程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一致,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一致,并最终达到体育课程逻辑体系与体育学科发展逻辑、学生心理发展逻辑、教学发展逻辑的内在一致。
(3)根据教学规律追求教学内容、课程形势与课程管理的内在一致。在课程内容上,保证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保证学生的基本体育理论、基础文化素养、基本能力得到提高,并具备现代社会继续学习、生产、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各种体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课程形式上,新课程体系和结构要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课程体系,提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形式的课程在结构上的一致,如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形成多种课程结合和交叉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管理上,新课程体系将多种课程纳入管理的范畴,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调整各种课程类型之间的比例,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对话和交流,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课程管理中参与意识,强化教学过程中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教育者、受教育者和课程内容的协调统一。
2.体育课程体系的建构目标
(1)实现课程内容的系统化、综合化和开放化。在建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对体育系各专业所教知识进行精选,在加强传统课程中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体现体育教学规律和体育专业大学生成长规律的主干课群的汲取和研究的同时,大力充实现代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成果,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陈旧、过时、庞杂的内容进行删除,对重复、繁琐、单调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为适应各门学科由分化到综合的趋势,在教学内容中,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既反映现代科学的技术成就,也重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认真研究各门课程的总和,在总体上实现体育与人文、体育与社会、体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加强各门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前后衔接和科学化,为适应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趋势,新课程体系在精简教学内容的同时,认真研究现代社会思想观念、教育、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的变化,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趋势,随时补充和更新课程内容,实行课程体系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2)实现学生整体素质与全面能力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与全面能力的提高是课程结构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注意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索和追求精神、自学能力,并尽量让学生参与多种实践活动,亲自动手,掌握科学的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加强现代体育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采掘、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现代体育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是课程改革预期达到的目标。
(3)实现体育学科的课程内容与先进的教学方法的统一。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辅之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社会发展需要和新的科学技术提供的条件,努力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使内容的革新和现代化先进技术手段相结合。如在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等方法的探索,配合多媒体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革新和体育器材的改进等,是实现新课程体系的必要手段和成功标志。
二、体育课程体系的结构类型
1.建立多样分层的立体结构
这种结构以“通用课程”和“专业课程”为核心内容,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灵活地进行多种课程的立体组合,实行新课程体系的多元性、层次性和多功能性。首先,体现新课程体系的多元性。在课的种类上,除要求公共必修课之外,按照不同类型设计多种组合的课群,以供学生选择,如在各专业提供多组板块选修课,每个学生在多组板块中必须选满一定数量的学分,既保证学生达到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又满足其兴趣和个性特长。其次,体现新课程体系的多层次性。在整个体系中,分段集中安排,前两年集中开基础课,第三年集中开专业课,第四年集中开专业选修课,可保证整个体育专业的基本规格和质量;同时,也根据三、四年级学生兴趣和社会要求设置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这种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既有基础课程,也有提高课程;既有知识课程,也有运动技术课程和研究课程。其三,体现新课程体系的多功能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体现不同的功能,在教学内容方法上体现不同要求,反映不同深度和广度,使不同特点和水平的学生都学得主动。总之,这种多样分层立体结构的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掌握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同时,也保证了学生了解世界体育发展的新理论和新趋势;既保证各学年的分段和各学年的重点,也保证各学年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既注意课程社会化的要求,也注意组合个性化课程;既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能力,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发展潜能,从而形成多种课程、灵活分段、弹性结构、科学内容的立体模式。
2.组合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
新课程体系追求多种课程的组合和交叉,按照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要求,扩充传统课程概念,创建形式多样的课程类型,形成多种课程形式相结合的系统。以单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结合实现多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改变以往分科过细的专业课程体系,突破传统的学科分类;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交叉促进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态度的转换,除在课程体系中优化学科课程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之外,增加体育表演和体育的艺术欣赏等不同内容的课型,保证学生忠诚人民体育事业的态度形成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核心课程和职业训练课程的交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课程体系中,既要加强设计体育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共同的核心知识课程,也为学生适应社会职业变化设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等多种板块的职业训练课程,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以基础课程和研究课程的交叉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提高。这种网状结构相互交叉,灵活多变,有弹性,可深可浅,可宽可窄,对传统课程体系有包容性,对社会发展具有开放性,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创造吐纳有序的开放结构
新课程体系具有吸收当代最新科技发展成果,总结国内外先进体育教育经验和理论的能力,并使之和中国的体育教育相结合。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一方面要改变以往盲目照搬、机械模仿、使课程门类无限增加、总课时无限膨胀、内容重复陈旧、与相关专业缺乏交叉联系的局面,改造、吸收和融合古今中外体育教育的精华和内在精神。另一方面,要防止唯我独尊和唯我所有的倾向,遵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多种理论观点的平等对话,包容多种体育教育价值的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要求的体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因此,创造一种吐纳有序的开放结构是十分必需的。首先,在新课程体系中,精简课程门类,压缩总课时,而在必修课之外大量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的机会;其次,删除课程中重复、陈旧的内容,扩大每门课程的涵盖面,及时补充最新科研成果,接收多种方法训练,给学生更多在学习过程中自由进行专业定位的机会。总之,新课程体系既反对无休止的增加课程门类,又提倡使古今中外的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精华融为一体;既注意相关专业的相互借鉴和渗透,又能使多种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成为新课程体系的有机成分;既能为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也能使整个体系长期保持吐故纳新的机制。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统计学;课程改革;学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G80-3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 编号:1007-3612(2009)06-0076-03
A Research on Students' Need for Cours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 tion Statistics
QIN Chaol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400715,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need for course reform o f physical education statistics by software such as SPSS and Excel to making sta tistical analysis of data from investigation. It demonstrates students' currentneeds in the course aim, teaching material, pedagogy, evaluation of physical edu cation statistics. According to that, it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n reform o f the course. It provides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ours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 ation statistics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statistics; course reform; students' need
随着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及学校体育等的研究正逐步趋向于定量化、 科学化,这就要求每一位体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定量化、科学化的研究方法。作为体育院系各 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体育统计学》课程肩负着该项重任之一,因此,改革体育统计课程体系 、结构、内容就历史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总结起来,以往的对体育统计课程教学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学形式与手段提出了进行多媒体教学实验改革[1~4];另一方面是对体育统计课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改革[5~9],其中有的 提出了运用EXCEL软件辅助,有的提出了利用SPSS软件辅助,到底怎么改才是社会和学生所 接受的?根据课程改革的三维理论[10],课程改革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学科的发 展和学生 的发展需要。本研究就体育统计学课程改革学生的需要进行了调查研究,力求将目前该学科 学生的需求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来,为体育统计课程的改革提供实证性的参考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校体育院系学生中学过《体育统计学》课 程的学生262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R.W.泰勒的课程理论[11]课程 问题应包含教材内容、课程目标、教 学要求、评价方案等四个维度,问卷按以上四个维度来设计,共15题。发放问卷300张,回 收率为87.4%,有效率为100%。利用SPSS对问卷量表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Cronbach-α系 数为0.83,各维度信度在0.84~0.76之间,KMO为0.74,主因子总变异为0.78,因子载荷为0. 73,说明问卷量表信度较高,效度好。
1.2.2 数理统计方法 问卷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与Excel进行 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程目标我们查阅了相关学校的《体育统计学》教学大纲[12~14],将体育统计课程目标归 纳为 6个分维度:1) 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2)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统计能力;3) 培养学生的统计 知识与方法;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断能力;5) 培养学生掌握资料收集的方法;6) 培养 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学生按认同的重要程度打分,最重要的为10分,最次要的为1分。学 生对这六个分维度的认同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统计能力”平均分最高为7.13分,这说明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学生要求用现代的计算工具处理数值运算的愿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平均分最 低为5.61分,说明在所有目标中,他们对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求放在其次,且标准差最大, 说明学生对其看法分歧较大;其中占百分比最高、分值也相对较高(8分)的是“培养学生 资料收集的能力”为28.0%,说明大部分学生渴求对统计资料收集方法的学习;从表1还可以 发现,选择6、7、8、9分值的人数相对较多,说明学生对各培养目标认同度都很高。
2.2 教材方面学生对《体育统计学》教材[15]重点章节的认同率见表2,“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认同率为3 3.33%;推断统计在首选中占16.48% ,次选占27.97%;样本特征数认同率为25.83%;说明这 三个章节是体育统计学的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体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用最多的内容,特别是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学生最常用的统计方法。
教材难度:对于现在所学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统计学》教材,学生反映见图1:“ 难”的占23.8%,“一般”的占54.4%,“容易”的占21.8%,说明我们目前采用的教材难度 适中。在计算机辅助统计运算见图2:认为 “必要”采用计算机辅助统计运算的有 157人, 占总数的60.2%,没必要的有 18人,占总数的6.9%,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认同计算机辅助体育 统计教学。在采用何种辅助方面见图3:选择“计算机语言辅助”的有 93人,占总数的35.5% ,选择“具有统计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的有142人,占总数的54.2%;软件辅助选择情况见图 4,认为该用“Excel” 的有138人,占总数的52.9%,选用“SPSS软件”的有92人,占总数 的35.2%,说明学习者选择Excel软件辅助较SPSS软件辅助的多,用Excel软件辅助体育统计 运算的内容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2.3 教学方面开课时间见图5:选择在“实习前”的有103人,占总数的37.7%;选“大一”的有57人,占总 数的20.9%,说明学生对该学科的作用有强烈的用于实践的愿望,希望在实习之前和学习精 力、时间都充沛的大二开设,其原因是学生希望在实习中应用和收集素材,为以后的教学训练和毕业论文的研究打下基础;教学方法见 图6:选择“多媒体理论和事例教学相结合”方式的有73人,占总数的26.7%;选择“理论与 计算机实验结合”的有165人,占总数的60.4%,说明学生喜欢采用“理论与计算机实验结合 ”的教学方法上课的形式,愿意自己动手掌握计算机统计操作技术,希望能够亲自参与实践 研究,体验研究过程与方法,纯理论的教学是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学方式。课时数见图7:有3 7.4%的人选择“54学时”;有27.8%的人选择“36学时”;有19.4%的人选择“18学时”;有 11.0%选择“72学时”。实验教学见图8:有139人占总数的50.9%选择有“必要”采用实验教 学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统计分析数值的能力。
2.4 评价评价方式见图9:选择过程性评价的有98人,占总数的35.9%;选择终结性评价有39人,占 总数的14.3%;选择两者的结合的有117人,占总数的42.9%,说明学生喜欢多元化的考核方 式和评价方式的结合;考核方式见图10:选择“课程论文”形式的有88人,占总数的32.2 %;选择“开卷考试”的有53人,占总数的26.7%;选择“闭卷考试”的有25人,占总数的9. 2%;选择“平时成绩”的有50人,占总数的19.4%;选择“均有”的有22人,占总数的8.1% ;说明学生愿意接受多种考核形式,很认同“课程论文”的形式,较受欢迎的考查方式是“ 开卷考试”与平时成绩。
3 讨 论
本研究发现学生强烈地要求通过体育统计课程的学习能使他们的“计算机统计能力”、“收 集资料的能力”、“分析和推断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根据统计学定 义“把研究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方法的学问叫统计学”[16],因此在课程体系 上应该遵 循“研究设计描述性统计推断统计统计报告”才是体育统计课程完整的体系,这样的 体系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和目的。“研究数据收集”的学问由“研 究设计”模块完成,它包括“根据研究的目的怎样明确统计总体、研究的内容与指标、研究 的形式与方法、样本数量的选择与确定、收集数据的方法” 等;“统计报告”是将收集和 统计分析的数据用统计学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学生学习体育统计课程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综 合体现,是我们《体育统计学》课程教育的最终目标。而现在的体育统计学课程内容主要是 “描述性统计推断统计”,强调“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对数据的整理与 统计分析方法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不够;对怎样在实际问题中对“数据的搜集”学生学习的 知识和方法不够;对统计分析的数据处理结果怎样来表达培养不够。因此导致体育统计与实 践问题脱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体验到运用体育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操作性过程,更 无法证明体育统计课程在体育教育与训练中的价值,而往往是在他们读研或在以后的工作中 才发现体育统计课程原来那么有用,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本人认为这与现在的体 育统计学课程体系缺失不无关系。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体育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仍 未形 成严密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在应用体系方面更加欠缺”[17]一致。所以完善体育统 计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将来适应时展需要的能力,是体育统计课程的最终培养目标。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有形载体,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落实课程计划和实现课程目标的 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18]。学生希望教材中增加计算机软件辅 助运算的 部分,特别是Excel软件的应用;由于Excel是Office的套件之一,任何个人和单位电脑上都 有安装,在课外也容易使用,非常普及,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学以致用;另一方面 它是全中文版,较其它统计软件易学、易用、易得、易懂;所以学生喜欢Excel为统计工具 来辅助统计课程的学习,希望自己学习的知识能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因此教材改革要顺应 时代变化,符合学生实际,在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选择学生需求的统计知识和统计 技能;在教材内容的表达形式上要符合体育学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操作性强、联系学生的 生活、训练的学习内容,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出来,才是乐于他们接受的。另外,学生喜 欢上机操作,希望通过上机亲自动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次学生喜欢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 媒体与事例组合教学模式,因此开设体育统计实验课是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发展 的需要;因此体育统计教学需要将原来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向体育实际运用、实验型转变;在 教学方面需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局面,必须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充分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 力的学习工具;在传授学生统计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统计课程的思想、情感、态 度、价值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再 次,学生大都喜欢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同时学生对开卷和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比较也认同 ;课程论文的形式对考察学生利用Internet网和图书馆等途径进行资料查询、提出问题、做 出解决的方案(如何抽样、如何进行统计整理、怎样分析、得到什么样的结论等等)、解决实 际问题、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都十分有效,这与有的研究结果[19]相吻合;学生 最不喜欢 的是闭卷考试,一方面统计学闭卷考试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数据运算,而这些数据运 算是完全可以用现代的计算机软件代替的,另一方面闭卷考试不能考察出学生的统计学知识 与能力。因此体育统计课程评价需要突出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这就需要体育统计学课程评价利用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目的 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4 结 论
1) 在培养目标上学生需求完善体育统计课程体系以求科学素质全面发展。2) 在教材方面学生需求增加普及计算机辅助的教学内容,特别需要Excel辅助的计算机 统计方法。3) 在教学方面需求教学内容的直观与操作性强的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4) 在课程评价方面学生需求课程评价多元化,考出统计过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方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生活信息化、学习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体育 统计课程面临着新的挑战,时代需要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育统计课 程在目标方面、学科体系、教学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仍然需要改革创新,才能满足学生发展、 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健.《体育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初步研究与实践[J].体育科技,2004,2 5(2):65-69.
[2] 彭龙辉,肖文辉.体育统计多媒体教学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
[3] 陈红梅,杨军,吴锐创.体育统计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 报,1998,18(4):115-119.
[4] 关北光,魏佐涛. 信息化与体育统计学科改革和发展方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2:94-96.
[5] 李树屏.Excel辅助《体育统计》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四川体育科学,1999,88(4 ):13-15.
[6] 沈晓强,徐金尧.Excel统计函数的组合技术在体育统计中应用[J].浙江体育科学, 2004,26(4):108-111.
[7] 张必斌,敖运忠.Excel2000中的常用数据分析工具在体育统计上的应用[J].上饶师 范学院学报,2004,24(3).
[8] 赵万龙,宋翠翠.VB开发多功能体育统计软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 23(1):67-68.
[9] 覃朝玲.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辅助“体育统计"教学的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1).
[10] 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8 -270.
[11] R.W.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22.
[12] 体育统计学教学大纲[EB/OL].,2008-6-12.
[15] 丛湖平.体育统计(体育学院通用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7] 覃朝玲.计算机统计技术[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1.
[16] 魏登云.体育统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立足点―统计思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 00,17(4):69-72.
大学体育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高等教育的改革,以教学改革为其核心,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994年,国家教委提出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这项改革的总目标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形成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对国内体育院校课程改革的进展和教育部门对体育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确定改革的总体目标,为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为分析研究的可靠性提供佐证。
2研究方法
查阅80年代以来我国历次修订教学计划的文件、资料,1980年以来国家教委印发的有关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文件,及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研究文献60多份,国内、外体育院校现行的教学计划、课程简介的有关文件30多份。对6个国家(波兰、前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前苏联、日本、加拿大)体育专业的学科与术科的比例进行了数字比较分析;对我国体育院校(系)(广州体院、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院、沈阳体院、上海体院、西安体院、日本体育大学、河南师大体育系、集美体育学院、信阳师院体育系,南京师大体育系、华东师大体育系等)与国外体育院校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分析。对4所院校(河南师大体育系、广州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美国柯特兰分院)课程的学分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信函和访谈的方式,先后对国内30位多年从事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专家、教授就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征徇。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高等体育院校(系)课程体系改革基本思路
3.1.1目标构建
我国体育院校(系)课程体系改革要以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体育运动当展成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为参照,以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围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人才为目的,深入研究,认真讨论,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重新构建,以加强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衔接,拓宽课程体系的履盖面,增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为目标。探讨课程体系改革必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体系。纵观我国体育院校(系)对培养目标的表述,1980年和1986年的教学计划对培养目标都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1991年在培养目标内涵上对培养学生科研工作能力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1998年颁布的高等体育院校(系)专业介绍中,培养目标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并提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专门人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规格如下:1)系统地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胜任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2)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具有基本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3)了解体育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4)初步掌握1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5)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毕业生适应到中学以上学校从事体育教育和培养高水平运动队,以及从事体育管理、科学研究工作、运动训练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学院毕业生的分配去向也已相应出现多样化的趋向。
3.1.2我国体育院校(系)课程体系的沿革
纵观我国体育院校(系)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发展,其专业和课程大多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总结我国体育院校(系)课程体系改革的历史经验,分析我国各体育院校(系)现行的教学计划的特点,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审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院校(系)课程结构的整体框架。因此,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系)课程体系结构的现状为横断面,把时间纵轴回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历史时期,可从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系)课程结构现状的静态分析中,看到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国体育院校(系)课程结构改革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而窥视到围绕适应21世纪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提高未来体育人才的整体素质以及改革体育院校(系)课程结构和体系。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1980年、1986年和1991年3次修订教学计划呈现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总体趋势是开设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学科比例逐步上升,必修课学时明显下降,选修课的学时逐步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从1980年14.9%提高到1991年的23.2%(表2)。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前3套教学计划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变化:1)开课的总门数在逐步增加。2)课程设置紧扣培养目标。3)选修课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从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看这3份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施行,它们在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益的经验。但是,从整体上分析,仍存在着以下不足:1)课程设置单一并强调专业教育的纵向深入,存在着必修课偏多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公共必修课偏少,专业必修课过多,从而造成知识狭窄、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选修课不足,限选课多,任选课少。我国实行的选修课制度,严格规定了限选课与任选课的比例,任选课是选修课的1/3。以此为据,我国体育院校的任选课比例只有总学分10%左右,甚至还要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外选修课基本都属自由选修,一般在30%~40%左右。国外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都有选修课,而我国选修课只是全部课程的1/5,且局限于专业课范围,跨学科、跨专业、跨系、跨年级的很少。3)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课程内容滞后于体育科技发展,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部分内容重复,教材更新速度缓慢。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历次教学计划改革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和认真探索,结合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面向21世纪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总体目标,形成了体育专业新的课程体系和系列课程的结构框架。
3.1.3国内外体育院校课程设置比较
北京体育大学与日本体育大学所开设课程的数量差距较大,从术科课程与学科课程来看,日本体育大学是北京体育大学的3~5倍;与其它体院(系)的课程相比,日本体育大学也都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字。日本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首先考虑到的是准确掌握现在和未来若干年内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因此,社会对体育要求的变化,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日本体育大学不是采取开设多种学制的办法,而是采用开设各类各门课程的办法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体育人才的需要,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数量很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以及社会变化的需求进行选择。这种办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顺应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柯特兰分院培养体育师资的资料显示,其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不含体育专业理论课程)体现在经济、价值观、文化对比、艺术、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科学与人类事务几大方面,共有48门课程。尽管这些课程与体育几乎毫无关系,但这些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是极大的(表4),它们所占的学时数是运动技术时数的2倍还多(960:416),这与北京体育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656:1424)。广州体育学院、河南师大体育系也是一样,只开设约10来门的公共课程,其中,外语就占去16学分(280多个学时)。从总学时来看,与柯特兰分院相比我国体育院校(系)仍是“重技术、轻理论”。
3.1.4几门特殊课程的对比分析
有资料显示,中国体育院校(系)科研课程的时数占总学时的5%以下,而原民主德国和匈牙利体育院校(系)的科研时数分别占总学时的16%和13.3%。他们的科研特点:时数多,内容广泛,设备先进,要求严格,水平高。我国体育院校(系)由于科研时数少,学生平时只凭借笔记、抄笔记、背笔记三部曲完成课程的学习,科研能力差,再加上缺少科研经费,致使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在教育实习方面,目前,国外许多师范教育中流行“临床实践”(LiniealExperience)和“现场实践”(FieldExperience)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日本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为14周,美国为15周,法国为27周。我国体育院校(系)只有第7学期进行为期8周的教育实习。由于实习时间短,阶段性强,任务重,学生难以做到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学体育实际。
3.1.5不同国家对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到底应该开设怎样的课程来培养体育师资呢?原苏联学者认为,到了21世纪,单科教师将被“通才”教师取而代之,他们拥有广博的知识,将成为完整的、和谐发展的、有学问、有教养的楷模,是“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专家”。美国学者认为,理论课的比例应占3/4或更多。近年来,一些学校实施的新教学计划中,几乎全部由理论课构成,极力主张“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日本则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理想的、世界上通用的日本人”上,其实也是一种“通才”教育模式。中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属于“专才”(一专多能)教育模式,“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仍严重存在。有研究表明,中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和术科的比例与国外相比差距会很大,而且这种差距会长期存在。造成技术课与理论课比例失调的原因:1)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课程设置要比体育术科难,且复杂得多;2)教育改革的力度不够,教学思想还较保守和封闭;3)受传统教学框架的束缚影响,国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不够,缺乏对新学科发展前沿的了解;4)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学时制束缚和限制了课程设置的发展。
3.2我国体育院校(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3.2.1构建以学科类与术科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结构是所设置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结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专业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课程结构,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课程体系是体育院校(系)专业教育的核心,它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提高了学科课程的学时比例,降低术科课程的学时比例,使其达到63:37,同时,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使之达到总课时的27%。
3.2.2形成以必修课程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它直接决定着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整体素质,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落实,在教学建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应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改革。近年来,缩减必修课学时,增设选修课已作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国外体育院(系)统计资料显示,其基本上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这些国家中,必修课的比重一般在60%~80%,发达国家必修课比重低于发展中国家,必修课在课程设置中仍占重要地位。新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主干课程,授与学生最核心、最基本、最精华的知识。主干课程是指,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专业课程,是衡量培养人才水平的基本依据。主干课程的比例亦是反映专业特征的重要参数,专业主干课程应少而精。选修课程系列化,加强选修课的导向和限定性,将专业选修课分为一般指定选修课(指必须在一类或一组中选择其中几门,可谓选修中的必修)和系列指定选修课,课程体系向系列化、综合化发展是目前一个趋向。针对以往选修课可供选择范围较小,尤其是专业课偏多,不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的不足,增加小型化课程,有利于课程的结合,有利于开拓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专业选学,以满足不同的要求。在选修课设置类别结构下,将其分为学科和术科2大类,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长、兴趣、爱好进行专业方面选择,学生可选1~2个方向系列组课程,又可选修辅修专业方向课程,限选课仍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但面向不同领域,学生可选择一组的课程。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从而既注意知识的传授,又注意能力的培养;既强调共性,又不可忽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专业方向系列选修课,跨系、跨专业选修课,努力提高可选度,增加门类,所开的选修课学分应是学生应选学分数2~3倍。新课程体系为专业方向设立了学时的课程模块,使我国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更新课程内容是面向21世纪课程建设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引进新内容须做到课时要少,内容要新,水平要高,效果要好,体现“新、宽、精、活”,即课程内容新,专业口径宽,课程门类精,教学方式活。增加新的“少”而“精”的课程内容,还须与选课制和学分制相适应。基础课与专业课,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关系合理确定以及科学搭配和有机相衔接等都是课程理论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3.2.3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框架,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只有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课程结构和体系,才能给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体系构成与教学计划中课程结构体系构成的整体优化是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一般来说,课程体系的构成上趋向于由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课程群组成。在优化课程结构中,注重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注重学科的交叉渗透,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优化必修课、突出主干课程,增加综合知识的选修课,在必修课中实行“必”中有“选”,在选修课中实行“选”中有“必”。要符合新世纪人才业务和知识结构的需求,必须以课程群整体优化来确定教材内容。也就是说,要以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来构建学生的知识系统,改革课程体系。需要指出的是,每门课程独立优化的相加不等于整体的优化和最优。
4结论与建议
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以研究并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各具特色的体育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并据此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世纪之交我国体育院校(系)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研究的视野中,课程结构确定之后,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取决于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条件。要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重点在于优化教学内容,难点在于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环节的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从根本上都依赖于教师的主体行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加强课程建设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努力造就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上一篇:大学信息员工作总结{整理5篇}
下一篇:大学体育总结{优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