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声乐培训总结{甄选5篇}

风中飘雪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223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9分钟。

声乐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原生态歌唱能力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声乐的基础训练就是苦练内功。在声乐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的发声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能跳越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苦练,经过一首首练声曲、一首首歌曲的练习,才能锻炼好歌唱的机能,增长歌唱的文化和专业才能。实际上,歌唱的基础训练可谓是非一日之寒,只有不间断的学习和把握,并且是长期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练声曲和作品练习,歌唱能力才能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能力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发声训练的科学性,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要具有合理性、适度性,使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感受到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功到自然成”的乐趣。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声乐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合唱指挥培训心得体会一音乐艺术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合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尤其对于儿童,训练起来难度更大。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童声合唱以作为声乐艺术的一种,是小学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引导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力,增强艺术修养。特别是让学生具有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合唱能人们的多声音乐思维能力,培养人的多声听觉,是人具有一个音乐的“耳朵”,它也能培养人的音乐结构思维能力,世人对音乐结构形成完整的观念。

通过此次活动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在学校学习的音乐课中,只是学习一些很基础的知识,学习简单的乐谱、简单的乐理知识,而没有更深层次、更系统的去学习,之前的误区是反正只是小学的音乐教育,小朋友什么都不懂应该不需要那么多的要求,所以平时的音乐活动中,也就是让孩子熟悉歌曲旋律、节奏、歌曲内容,多教小朋友几遍会了就可以了,最后只要小朋友都会了,把歌曲唱出来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就算完事了。而通过这次学习后才知道,小学的音乐教育也来得这么的重要,让我从观念上、从理论知识水平上、方法与技巧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认识和提高。童声合唱训练是一个连续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能急于求成、赶鸭子上架。它需要指挥、学生等各方面全身心的投入,互相配合来演绎出优秀的作品。在训练中,我们注重的是让学生用心在歌唱作品,真正的发自内心深处呼唤,而不是刻意去模仿或热衷于一些形式的东西。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歌唱的美,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让他们的品质变得崇高,把我们祖国的未来培育地更娇,更艳。在培训活动中,专家通过讲解让我了解合唱中的种种概念问题,以下是我在本次学习中的收获

一、合唱中的种种概念问题:

1. 在和唱中音准的重要性,如果唱不准音调,要用琴反复练习,直到唱准为止。

2. 知道自己声部是什么。首先要了解学生(演唱者)是哪种音色,唱哪个声部,还要保持自己的音色特点,在合唱的时候一定将自己的声部唱熟,一般应该背普演唱以免影响整体效果。

3. 合唱团体的挑选也是尤为重要,不是说话声音的响亮他就是高音,说话比较低沉就是低音,而在挑选中更应该注重的是音准和节奏好的同学,而且还不需要太有特点的同学,这样的话合唱的声音才会更加的协调。合唱强调的是和谐、共性,而且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

4. 合唱是一个整体,大到突出的声音、表情、姿态,小到衣服穿戴、纽扣,都有极大可能地影响整体,集体荣誉感。艺术创造的热情与主动精神,是每个人都应重视解决的问题。只有当合唱团成为一个严密纪律的、团结而和谐的整体,才有可能表现出真正的艺术。

二、新歌的处理及表现

1. 合唱歌曲的练习,首先熟悉歌词,唱熟曲谱,唱出音高、节奏、附点、装饰音及快慢、强弱的基本要求,再唱熟词曲的基础上加深对歌词内容和曲调特色的理解和感受。

2. 根据演唱者的声部练习让演唱者对思想内容历史背景、感情基调、演唱风格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歌曲的曲式,分段分句各段间的速度、力度的变化和对比,而歌唱的艺术魅力取决于情感表现的深度。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不是即兴而发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精雕细刻的艺术处理的硕果。

3. 歌唱的呼吸练习。合唱必须有有统一的呼吸时间与呼吸方式,以求得起声上的一致和情绪上的统一。

4. 歌唱的姿势练习。身体自然、精神饱满、富有表情,动作大方简练两眼平视前方。

三、合唱指挥的技巧讲解

指挥是合唱中的中心人物,要把自己对作品的意境、内涵理解、具有对音乐感受和审美要求是通过手势语言传递给合唱队员,合唱指挥的任务是把作曲家和合唱队与听众之间交流感情的钮带相互默气的连接起来,是合唱艺术表现中的主宰和灵魂,所以我感到一定要加强合唱指挥自身的指挥技巧能力及基本素质的培养,才能达到合格的指挥标准,才能提高合唱的艺术水平,既然指挥作是合唱过程中的重要角色,首先要把自己对作品的意境、内涵理解、音乐感受和审美要求通过手势语言传递给合唱队员,看来合唱指挥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指挥在音乐实践中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合唱中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正确、清楚地作出指挥的各种拍节图式,才能正确理解音乐语言,拍节图式是指挥的运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把音乐节奏演化成的一种直观的音乐语言,借助这种直观的音乐语言,指挥者要把对音乐的要求及在演唱中的意图传递和表现出来,以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所以,我们在平时学习指挥的过程中,应对各种指挥的拍子图式准确掌握,要正确演示,这是一个学习音乐合唱指挥者的重点基本功之一。

作为一名音乐指导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运用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平时的训练中,真正的感受到了合唱教学的重要性。

而音乐合唱教学,是学校的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的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需不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我也会不断体会﹑理解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合唱指挥培训心得体会二本学期我参加了《河北省中小学合唱指挥培训班》,不仅听了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同时也观摩了部分学校的合唱教学示范课,真是受益非浅,现简要谈谈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专家们朴实的教学态度,他们没有班门弄斧的讲一些大道理,而是就合唱训练中最实际的问题一一做以解答。邱孝胥,国家一级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国际合唱联盟会员,福建省合唱协会会长,福建省歌舞剧院常任指挥,福州大学、福建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省音协室内合唱团团长兼首席指挥,省老干部合唱团艺术总监兼指挥。他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合唱指挥的基本拍和变化拍子指挥方法,他风趣的讲课风格,让我们在紧张的培训中度过了非常轻松的2天多的时间。邱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那就是“合唱没有我,只有我们。”曹丁——著名指挥家、国家一级指挥,现任上海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常任指挥、上海音乐学院兼职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客座教授。曹丁老师浑身散发着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光芒,他对艺术及教学的严谨态度,在当今充满浮躁之风的社会里尤为显得鳯毛麟角,我有幸能听到曹老师的讲课非常的高兴。这次的培训也让我受益匪浅。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童声合唱作为声乐艺术的一种,是小学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引导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力,增强艺术修养。特别是让学生具有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买了一把好琴,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调试,那它流淌出来的音乐肯定是牵强而又不尽人意的。

同样,一个童声合唱队,如果没有指挥精心调试那几十种各具特色的童声,又怎么能获得优美而又和谐、统一的声音呢?而且,对于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合唱练习也同样需要一步步精心的调试过程,这样才能为一个优秀的童声合唱队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来调试合唱训练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从而最终达到明亮而又优美、统一的声音呢?

合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艺术,其统一性和整体性取决于各个合唱队员良好的素质,要调试好童声合唱队的声音,队员之间强烈的相互配合意识及集体的凝聚力是成败的关键。而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前提是合唱队要有良好地纪律。我们知道,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思想也容易不集中。而合唱队的人数一般都要在60人左右,如果没有良好的纪律,训练时学生肯定心不齐,六十个人就有六十种声音,甚至于讲话声、打闹声都会出现;或者训练开始了,人却到不齐,这更是训练中的大忌。因此,新队员一加入,就要规范好队员的行为: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要请假。每个队员心中都要把团队精神放在第一位,杜绝自由散漫的坏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为以后合唱队员之间良好的协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作为老师,也应在各方面身先力行:认真备好课,上课语言表达清晰,不迟到、不请假,处处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而起到表率的作用。解决好了合唱队的纪律问题,训练一开始,同学们在发声练习中就能做到:心齐而气息平稳,讲授的发声方法领悟快而声音和谐。这样就提高了合唱训练的质量。

每个人的声音都各具特点,在训练中既要看到儿童发声方法与成人发声方法原则上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到儿童声带的生理特点:气息浅、声音稚嫩、对声音的强弱控制能力较差,这样就容易导致合唱中出现整体声音的不协调及音色的不统一。

如何调和不同音色之间的矛盾呢?

首先:气息的调和在合唱气息训练中,首先要求学生保持好正确的站立姿势。然后给学生作示范:用腹式呼吸闻远处飘来的花香,停顿一秒后,再缓缓地呼出;或用双手斜拿着歌纸,用控制的气息即腹式呼吸法对着纸角均匀的吹气,而且要使纸角的振动保持一致的频率,不能一会儿弯一会直。通过这种方法,训练学生控制气息的能力,然后逐渐使学生达到气流平稳的目的。然后再用“呜、噜”等容易使声音达到和谐统一的母音来练习歌曲。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歌曲的各种力度变化的训练。

其次:真假声结合的训练,童声合唱训练,在练习气息的基础上更应着重于真假声结合的训练,这样的歌唱不但音色柔美丰满、音质清晰干净,而且发声动态轻快灵巧,强弱变化也运用自如,声音明亮而不喊叫,柔和而不虚弱,而且宜于协调统一。在训练中,运用以假声带头声的科学方法。先让学生尽量打开并放松牙关,然后找打哈欠的感觉进行多次练习。感觉找到后,就让学生在高位置上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歌唱化方法朗读歌词,激发了学生模仿的兴趣。然后用气息深位置高的方法来发声练习,再引入歌曲教学,从而使歌唱的声音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为一名合唱队指挥,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总结自己的排练实践,用生动、活泼、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要求的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前进,那么在不懈的努力中,合唱中所要达到的和谐而又柔美统一的声音,将离我们不再遥远!

总之通过这次的培训活动,我深深感受到合唱是一门讲究集体力量的声乐艺术,合唱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协调均衡的整体效果和统一和谐的集体感觉。这种集体感的树立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是经过合唱指挥和合唱队员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后逐步培养和形成的。合唱生于群体,依赖于群体。这个群体有着共同的创作目标和共同产生谐和之音的心灵素质。每个人对群体中的他人所发挥的声部支持作用都会产生由衷的感激和爱意。这是真正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这次培训我发信我喜欢上了合唱指挥,也希望以后经常参加一些这样的高质量的培训班,更进一步的充实自己的专业。

合唱指挥培训心得体会三20xx年12月25,在区教育局和少年宫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参加了区音乐教师的童声合唱与指挥的培训,我目睹了高健老师李强教授的教学风采,倾听了他的精彩讲座,真是受益非浅,现简要谈谈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在培训中,高老师和李老师认真负责系统的进行着培训,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学员,大家激情高涨,都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营养’。他由什么是“合唱”开场,直接而具体;介绍了合唱声部的音域,混声合唱的写作手法;具体讲解了合唱的协调、均衡与协和;介绍了合唱队的各声部人数配备:合唱队组建训练。童声合唱中具体讲解了童声期的三个阶段;童声合唱中的呼吸训练;童声合唱的发声训练及基础训练。指挥法的中心任务和原则,指挥的基本姿势及基本图示,在击拍法中学习了三种即直线型、曲线型和混合型。结合具体的合唱作品指导音乐教师在指挥中出现的不

足。让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受益匪浅。

现将几次的培训总结如下:

(一)合唱指挥基本要领口诀

1、原则:省、准、美

2、姿势正确、 眼神启发

3、拍点清楚、 图示规范

4、起拍收拍明确果断

5、句间换气提示恰当

6、“主动”明显、“被动”含蓄

7、旋律线条起伏相应

8、遇有必要运用分拍

9、“快”小“慢”大、“快”并“慢”分

10、“强”大“弱”小、“强劲”弱“驰

11、“延长“弹起保持时值

12、“休止“停顿保持气氛

(二)多声部合唱指挥要领口诀

1、熟背总谱

2、明确位置

3、双手分工

4、眼睛注视

5、耳朵倾听

6、及时换气

7、掌握协调

8、启发情趣

(三)指挥的三个基本原则

1、准确:指挥的动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和犹豫。

2、节省:提倡以最节省的指挥动作来达到最好的演出效果,没有过多的花样和无目的的多余的指挥动作。

3、美观:一方面在外形上应保持整洁和大方,另一方面在指挥动作上不应该有丝毫的夸张和拘束,扭捏作态和滑稽式的动作。

以上三个原则是相互联系的,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破坏指挥艺术的完整性。

总之,要把合唱作品的内在感情反应出来就要求合唱指挥要具备高度的工作热情,丰富的音乐修养,充沛的思想感情,敏锐的听觉,有很好的声乐鉴赏能力,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呼吸方法及咬字吐字等有关知识,熟练的指挥技巧,很强的理解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鲜明的节奏感,很好的记忆力,善于内在的交流,赋予表情的眼神和有潜发的工作能力。

声乐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 高职 声乐教学一体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49-03

一、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大多缺乏较好的演唱功底和综合音乐素养,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缺乏对音乐职业教育的认识和了解。其次,我国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与音乐市场需求脱节。声乐教学模式是本科艺术院校的模式压缩,高职院校目前仍没有编写出一套适合高职音乐学生学习的系统声乐教材。更为重要的是,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上缺少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指导思想,缺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缺少与各相关音乐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综合的教学理念。因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职业教育,不突出“应用型、技能型”特点的现象。如部分教师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生产出来的“产品”市场上推销不出去;课堂教学比例过重,学生在艺术实践方面能力薄弱,缺乏舞台演唱经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毕业生综合能力弱等。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声乐教学的指导意义

工学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理论、技能知识的实用、精炼性和综合浓缩性,强调教、学、做、用合一,学以致用。工学结合的声乐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就是把音乐市场实际工作需求与声乐学习有效结合起来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它强调声乐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理论、技能知识的实用、精炼和综合浓缩,强调教、学、做、用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国内外工学结合模式下音乐专业声乐课程建设的研究为数不多,而由中师转型高职的声乐课程建设的研究改革则更为罕见。因此,探索一条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声乐课程建设新思路,将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把声乐作为工学结合、工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作为音乐专业与培训市场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是体现高职音乐专业职业化发展,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对高职声乐教学的培养模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工学结合指导下高职声乐教学一体化实践探索

(一)加强声乐教学与音乐文化产业市场的联系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的推广传播媒介,已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部分,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既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又可以因生产者的目的而作为一种产业进行专项投资。社会之所以要投资音乐,就是要实现某种效用,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可以作为一种产业,作为一种音乐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模式进入市场,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大量地直接进入到民众生活之中,并被不断地物质化和价值化。因此,音乐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与市场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产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市场需求的直接影响。其次,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上,声乐合唱等形式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大诱惑力,可快速提升企业的文化形象和艺术品位。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发展建设离不开高素养的音乐人才的营造。这为高职声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高职声乐专业教学必须根据文化产业市场需要来培养人才,根据人才的需要来调整专业,根据专业教学需要来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并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为音乐市场输送急需音乐人才的基地。

(二)加强音乐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加快声乐教师职业思维转型

高职教育突出以“职业性”为特色,以培养高职生的音乐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强调艺术实践是高职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大部分从事高职声乐教育的教师是高职院校升格前中专的教师,或是升格后从本科院校引进以及本科院校毕业的,这些师资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大多数人未真正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因此,要对从事高职声乐教育的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加快教师的职业思维转型,甚至把职业指导作为教师业务考评和专业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而使教师在思想观念认识上发生改变。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中逐步培养出一批具有高职教育特色,顺应市场要求的声乐教师。提高声乐教师的音乐综合分析能力和职业音乐素养,是实现高职声乐教学一体化的关键。

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应主动适应高职音乐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多能一专”的“能师型”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音乐表现力为目的来安排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在教学考核上以声乐考级教材为蓝本,并能获得相应级别的声乐考级证书。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传统声乐教学中片面强调声乐技能技法的教学模式。突出音乐职业化,强调以学生实用能力和声乐综合素养的培养为目的。形成声乐学习与实际应用一致的教学培训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综合音乐感知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强调音乐分析、和声分析、乐曲风格分析与声乐技法结合为一体化的实用综合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演唱与教学的能力和综合音乐感知能力。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以往单一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根据声乐培训市场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和“个性化”培养方案。一年级采取集体分组教学的形式,二年级则根据学生基础和学习程度以快慢班形式分组教学。并开始对有发展潜力、基础扎实的声乐学生集中实施“一对二”的主修教学。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强调学生集体合作形式的学习。在教学单元中逐步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让有一定声乐基础且示范能力好的学生带低年级或基础浅的学生上课,教师再点评总结指导上课。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动式多边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每学期定期开展班级音乐沙龙展示音乐会,锻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声乐考级和比赛。同时,成立学院的艺术培训机构或校企合作的声乐艺术实训培训基地,直接面对本地音乐培训市场进行招生、教学和培训。鼓励高年级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兼职教学,学会把声乐技能合理有效地应用到声乐教学实践、培训教学工作中,为毕业就业及自主创业积累经验。

(三)建立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声乐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1 加强声乐教学与视唱、音乐分析、钢琴编配等音乐学科综合一体化教学。声乐和视唱、音乐分析、钢琴编配是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以“唱――听――想”为核心手段,以声音、音准、分析、编配为具体内容。在教学中,应以音准和声音为桥梁,来融合声乐、视唱、分析、编配,并结合网络教学,进行“看-唱-听-想-做-用”合一的立体化声乐教学。这样,不但有助于声乐的音准提高,更能在一个良好的音准基础上提高声音,完善声乐技法,帮助声乐教学。在视唱教学中增加声乐技法,如在练习曲的演唱过程中增加声音的表现力,强调声音的规范性,加强气息的连贯性无疑都会给视唱带来极大的方便。有了适当的声乐技巧,视唱练习就能带来一定的美感,声音圆润加之音准正确,能使视唱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学会分析和为歌曲进行钢琴即兴伴奏编配也是整个声乐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伴奏无论在作品的前奏、演唱过程中,还是间隙、结束时都起着强化主题、渲染气氛、升华情感、转折补充等重要作用,完善了对声乐作品的再创作。因此,应充分利用钢琴与声乐水融的特点,加强声乐教学与视唱、分析、编配等音乐学科综合一体化教学的联系,准确表达作品音乐内涵,共同塑造音乐形象,完美展现作品艺术精髓。

2 加强声乐教学与重唱、合唱与指挥一体化教学。声乐教学与合唱训练存在多方面的联系,声乐是合唱必不可少的基础,而重唱、合唱又是声乐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使得合唱、重唱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把重唱、合唱和声乐教学紧密联系起来面对庞大的音乐市场需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唱、合唱和声乐的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声乐学习的拓展,在作品中美化声音,在演唱形式上能不断拓宽学生的综合声乐能力和音乐素养。但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这三门课程是分开进行教学的。合唱与指挥隶属于作曲系列的分支课程,重唱课程则属于可有可无的,有了比赛才临时开设的课程。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能唱不能教,不会指挥;会指挥又不能唱的尴尬局面。因此,应在传统声乐教学的基础上,以网络声乐、合唱重唱音乐资源为平台,对这些课程进行综合一体化的教学。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在声乐教学中进行合唱必修课程学习,直到毕业,既让学生在个人的声乐技能技巧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又在合唱的学习中培养多声思维、听觉能力和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不断发现和挖掘搭配合理的重唱苗子,形成立体的、多方面的综合一体化教学手段,把有限的教学资源高效率地分配给学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总之,借助强大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声乐教学与视唱、音乐分析、钢琴编配等多个音乐学科综合、立体的一体化教学,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理提高教学效率,逐步建立起一套体现高职声乐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为今后的声乐一体化教材研发提供实践案例和素材。

(四)加强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课程一体化教学

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是培养专科学历层次为主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技能,面向音乐产业市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职业音乐人。因此,应根据音乐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加强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课程一体化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和教学应用能力。

1 抓好音乐教学实践与校内音乐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定期为学生举办班级、学院的音乐会、沙龙、比赛及各类积极有益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提高学生音乐实践学习技能、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及就业需求,建立院校级大学生合唱团、艺术团,为学生积极提供音乐实践舞台,使学生的音乐个性需求得到充分发展,音乐与表演技能得到提高。合唱团中下设有混声合唱团、男声小合唱、女生小合唱,重唱、独唱等。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需求,积极组织,精心排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比赛、演出及社团活动,使优秀的学生在舞台实践中脱颖而出,使更多的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潜能得到开发、心智得到锻炼,音乐表演和演唱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团队精神得到夯实。

2 科学合理地安排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积极参与当地音乐文化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地方特色及专业特点合理安排实训实习场所,与艺术剧院、歌舞团、合唱团、艺术团、群艺馆、少年宫、少儿活动中心及中小学校建立长期的音乐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实训中提高声乐专业技能,将课堂上的音乐知识在实践实训中变成实际能力,提高学生技能,发展个性。同时,积极参与到当地的音乐文化市场发展和企业文化活动中,使学生能参与到民歌节的节庆晚会、大型音乐会和企业搭台的音乐促销文化活动中,在真正的舞台实践中得到发展和锻炼。

(五)不断挖掘整理当地民族音乐资源,进行特色民族声乐教学

以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节为契机,根据广西的民族民间音乐特点,培养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高职类音乐人才,为东盟音乐市场服务。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歌的海洋,有壮、侗、瑶、苗、京、毛南、仫佬等多个少数民族,蕴藏着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有待我们去保护、开发和再创作。应根据广西的民族民间音乐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逐步开发、创作和建立一套符合高职音乐发展特点的,体现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歌曲声乐教材,并转化到高职音乐的课程建设和声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富有民族特色的高职声乐人才,为广西和东盟搭起一座音乐文化交流发展的桥梁。

声乐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声乐教学 模式 改革 音乐剧演员培养

2004年5月,由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系主创的第二版音乐剧《中国蝴蝶》在西亚斯国际学院五周年校庆上正式演出。《中国蝴蝶》的全部演员都是由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系在校师生担任的,该剧目要求学生既要能唱还要会跳。我们经过三年的培训,终于排出由我们学生自己表演的剧目。当时我们邀请国内知名的歌剧音乐剧方面的专家前来观看,受到很高的评价。借此我们也受到外国专家的真诚邀请,当然,此剧目还有许多地方不是很理想,现在仍然处于修改之中。

随着音乐剧在我国的兴起,21世纪社会人才的需求是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旧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广度和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也被作为一个重要改革提到了重点。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具有实用性、灵活性的市场竞争主体,全国已有的音乐院校大部分都建立了音乐剧训练班,因为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音乐剧是一种集演唱、舞蹈、表演于一体的高度综合艺术,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更为灵活的竞争能力。对学生演唱、舞蹈、戏剧表演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成为重点。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将来走向社会即使不从事音乐剧表演,也仍然能学有所用。本着这个目标我们制定出一套教学模式。

一、教学体系的完善

第一,强化声乐的训练。在声乐训练上,我们采用的是武秀之教授的科研成果,“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训练方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是武秀之教授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声方法,主要的训练手段有:假声位置状态的训练,[:请记住我站域名/]低八度训练,憋气训练,倒吸训练,真声唱的训练。在声乐训练上,采用多种上课形式,一是大课,二是小组课,三是声乐个别课,即小课,是一对一的上课。首先是上大课, 由武秀之教授亲自主讲,主要讲授“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由来,什么是“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是如何结合的;训练“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时所使用的手段有哪些理论;讲述歌唱发生的原理,让学生认识、了解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等理论。其次是声乐小组课,声乐小组课是将学生按男女分开为五人一组,或者七人一组,按组上声乐小组课。通过一起训练,然后再进行逐个汇课,在汇课的时候再进行个别指导,这时其他学生在听别人唱的时候,可从中受到启发,共同受益。另外在小组课上,个别课的老师也参加小组课,主要是听课,因为在小组课上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毛病和问题,有的是呼吸问题,有的是共鸣问题,有的是吐字问题。通过对各种各样的毛病和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受益。学生在小组课上,不仅自己要唱,还要听别的同学唱;不仅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听到老师解决其他同学毛病和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这样不仅学生受益匪浅,老师也通过听课提高教学的综合手段。再次是个别课的训练,对每位学生进行发声技巧训练,教师除了要上小组课上的内容以外,还要重点训练歌唱状态、发声技巧、练唱声乐作品等手段。教师通过听小组课,为个别课的训练提高了教学效率。总之,通过这三种形式的训练,学生的演唱能力提高得很快。

第二,进行戏曲基本功的训练。本着对全能型歌剧音乐剧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聘请戏曲专业的老师来学校作为专职教师。我们的经验是从戏曲学校或剧团招收学生,因为戏校的学生经过了三年或五年的基本功训练,通过舞台上的唱、念、作、打和手、眼、身、法、步的严格训练,在舞台上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舞台调度,而且他们练就了做演员最基本的精气神,有了这点功力,演戏的点就找到了。因此,我们招收这样的学生,只进行声乐和舞蹈的转型训练即可。而现在由于戏曲的不景气,戏曲专业的生源越来越差,有的戏校甚至把戏曲专业变成表演、礼仪、舞蹈等来扩大生源,因此,我们现在的生源受到严重的影响。2002年招收的学生全部是中学生,别说表演,就连站姿都不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大胆提出教学改革方案,加大戏曲基本功的训练,从走远场、运手、台步、手绢舞、扇子舞等的训练,经过一年的基本功训练后,第二年进行戏曲片段的描红,通过演戏曲片断,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进行舞蹈训练。在进行戏曲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每周要安排四节舞蹈课,把学生的舞蹈按快慢班分开,针对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重点进行舞蹈形体训练,解放肢体,使身体能够整体协调放松,经过严格的把杆训练、芭蕾的五位练习,一年的时间使学生能基本上掌握要点。第二步进行舞蹈组合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素材,丰富学生的表现力。在学生进行舞蹈训练的同时参加学校的各种舞台实践,丰富经验,学以致用。这样经过一年乃至两年的舞蹈训练,学生基本上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

二、综合训练中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

要想做一个音乐剧演员,必须具备能歌善舞、边唱边演的能力。这也是音乐剧表演艺术的最大难点。因为将歌唱、舞蹈、戏剧表演三者集于一身同时展示,无论是身体上或在心理上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唱得好的一旦跳起来,唱得就不会很自然,有时甚至唱不出来。而跳舞好的要在跳的时候唱,他的舞蹈同样会受到影响,每每是气喘吁吁,更别说优美的表演了。往往是顾此失彼,苦不堪言。那么,怎样解决唱与跳、唱与表的相互矛盾呢?

无论是唱歌的时候要跳舞,还是跳舞的时候要歌唱,都会经过一个很不协调的阶段,因此必须经过练习一段时间后,才能真正体会到结合的不容易。但是此时,要记住一个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跳舞与唱都需要呼吸,也都需要起一个“范”。由于舞蹈的呼吸支点与歌唱的呼吸支点不同。找出这点不同,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只要将舞蹈与歌唱的呼吸支点放在同一个支点上,而且要同时起“范”;当然,舞蹈的呼吸要求向上提气,而歌唱的呼吸要求向后、向下走气。但是舞蹈腰板是挺拔的,挺拔的腰板后腰处有一个用力的支点,正是这个支点才保持了后腰是挺的。我们在歌唱的时候,同样要求后腰挺直,把气息的支点放在尾骨上,而且在歌唱的时候后管要保持通畅。这时我们就要训练在挺直后腰的情况下,找尾骨的支点作为支点,让舞蹈的气息支点来适应歌唱的气息支点,在这种状态下,强化训练就会加快结合的步伐。笔者的学生曾经训练过一段边跳边唱的戏,刚开始的时候很不协调,跳着唱不出来,上气不接下气的,唱的时候跳不起来。但是经过一周的训练后,他已经能够边跳边唱了,到演出的时候,他能够很自如地演下来,当然学会边跳边唱还不够,还要会演戏。戏曲上手、眼、身、法、步的训练比较接近边跳边唱。特别是青衣、花旦、武旦等基本上是边唱、边舞、边演。例如《拷红》里的红娘的唱、舞、表的统一结合,就很说明问题,如“在绣楼我奉了,哪个呀海咿呀咳,我那小姐言命”……其中有一个跑圆场,充分体

现了唱、说、舞、演的完美结合。再如《中国蝴蝶》中,四九的一段唱《两个秘密》,这首曲子节奏感强,有旋律轻快的现代舞的感觉,这一段不仅要求能边跳边唱,还要把四九诚实里透出机灵的可爱感觉表演出来,这种情况下,戏曲上要求的心到眼到手到,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只有做到这点,在舞台上才显得有精气神,才能吸引住观众。总之戏曲上的精华,我们必须学会融化,只有这样,我们在舞台上的表演、唱、舞,才会有“点”,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培养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第一,专业分流,突出重点。由于任何事情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生会因为自身的条件有缺陷,而在训练的过程中被淘汰。因此,面对现在的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首先要考虑到他们的毕业去向,把所有的学生进行两年的严格培训以后进行一些分流,对适合搞歌剧音乐剧专业的学生,继续加大专业的培养力度。把不适合的学生,进行其他的专业分配,可适当增加其他的知识学习,如艺术管理专业、化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舞台设计等。另外,还要突出重点、个别突破,针对一些条件特别好的学生,要给予重点培养。条件好的学生,往往是接受能力快,要给予重点训练,无论是在声乐的作品演唱还是戏曲身段的练习上,都要给予最强度的作业练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重点不突出,在排戏的时候主演上不去,托大家后腿。条件一般的学生、有偏科的学生往往是情绪很高涨,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巩固基础,分清主次,重点击破,这样的学生是多数。如某学生的舞蹈感觉很好,唱得很一般,就可以重点练唱,舞蹈先不练,天天练唱;声乐好的学生,就可以重点练舞蹈,这样去个别突破。

第二,加强舞台实践,锻炼队伍。舞台艺术是一种实践艺术,教室里培养不出来歌唱家,必须加强舞台实践,多练多磨多合。只有在舞台上摸爬滚打,才能练出来真本事,有的学生在教室里唱得还好,但是,一到舞台上就跑样了,心理素质差的人一到舞台上就感觉很拘谨。这就提醒我们必须在舞台上锻炼学生,给他们排一些小节目在舞台上演,演十场下来他们的感觉就会不一样。再排一些大节目演,每次演完后再进行总结,给他们提出不足。这样既巩固了他们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舞台实践能力。

第三,要培养音乐剧的“星”。我们的队伍中要真正的有那么两三位,即使是一位也好,唱、跳、演都非常棒,既有实力又有魅力,能一下子吸引住观众眼球的“星”。当然我们也必须像足球比赛那样团结一致,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可见音乐剧演员的“星”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就像一张王牌一样不可缺少,某一个演员因为某个剧而成名,而这个“星”自然也会给某剧带来明显的效益。

参考文献 :

[1]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上海音乐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

声乐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目前,高校声乐教育的局限体现在仅有歌唱技巧,而其他方面的音乐素养欠缺,这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有些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和模式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演唱水平等方面区别不大,因此,与时俱进,与时展相结合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任务。而如何使声乐演唱艺术具有多样性?如何让培养的学生素质和能力与新时代文化市场相适应?首先,“高校声乐基训课程教学体系”这一课题的研究,填补了声乐教学单纯是技巧教学而非声乐演唱艺术研究的空白;其次,这一课程体系的研究是结合新时代的特点,结合新的文娱文化对声乐艺术欣赏的新需要,结合新文化市场的新需求,以新的角度来加快高校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最后,这一课程体系的研究,有助于在全国全面推广和实施,为快速提高全国乃至地方声乐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高校声乐基训课是辅助声乐技巧课的一门独立课程,此课程的开设是针对所有学习声乐的学生进行的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素质训练,是集声乐、舞台表演、舞蹈、戏剧、节奏、乐感于一体的一门综合训练课。这门课程要求每天训练一个小时,分年级集体进行训练;每个年级所进行的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呈螺旋式上升,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其内容包括歌唱发声的基础训练、歌唱技能训练、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及组合、舞台表演的基本功、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合唱表演、不同风格的作品演唱及表演形式、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等综合训练,目的在于全面快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个学习声乐的学生在大学几年时间里接触的声乐作品和风格都有局限,在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中还缺少时间和机会去接触其他专业和风格的声乐作品,即民族、美声、通俗只训练本专业的作品。因此,利用声乐基训这一单独的课程去补充这一缺失,可以使每个学生能接触、训练并演唱多部不同风格的作品,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多样性演唱技巧,以及对作品理解、舞台表现等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建立一个全面的声乐学习系统认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在框架设计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一年级新生的拓展和基础训练。在辅助传统专业教学技巧练习的基础上,增加包括歌唱的站姿、舞蹈的手位组合、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哼鸣、吹嘴练习、歌唱的眼神、歌唱的手位、歌唱的心理状态及喉头稳定、歌唱中的声门闭合等其他表演、表现技能。这一阶段的训练,旨在强化新生对声乐基本技巧练习的素质水平,引导新生建立新的专业知识体系框架,使学生认识到新时期声乐学习应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打破学生对声乐教育是歌唱技巧训练的传统观念,通过加入舞蹈手位、歌唱表情、表演心理等新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逐步建立对声乐教学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开阔他们对声乐舞台表演的视野,使学生对新的教学体系产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心理,以及对作品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的挖掘,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阐述其作业作品,提出分析并进行讨论。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建立认识,开拓思路、开阔视野,建立传统教学技巧训练和舞台表现的联系,使学生有意识地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学什么,怎么学,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敦促其下一步的学习。

第二部分,二年级要在一年级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内容增加有歌唱中的哈欠、叹气及共鸣训练,吐字咬字的十三辙韵等歌唱的技巧训练,歌唱时的心理素质和面部表情的结合,以及肢体语言和作品的结合、作品的表现等。这一部分的教学旨在加深学生对社会文化市场声乐表演要求的认识,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作品剖析、理解分析,能初步理解和训练舞台表演基本形式,如走位、表情、手势和简单舞蹈配合等,锻炼舞台表演的多形式表现力,增强学生对舞台的表现力形式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学会与社会接轨的学习。通过增加作品难度的训练,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舞台的无化妆小品训练和学生自选作品的演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使学生不怯场、敢表现,建立舞台表演的自信心。

第三部分,三年级的训练内容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增加难度和丰富内容。加强二年级阶段学习的标准要求和细节要求,包括舞蹈中的手、眼、身、法、步在歌唱中的运用等,音域拓展的训练,加入舞蹈后歌唱气息的要求;歌唱艺术的舞台表演训练及细化对乐感、节奏感、旋律感、律动感、音韵感和语气感的强化训练,中高难度作品的演绎等。这一阶段通过进一步增加训练的形式和作品的难度,可以加入经典歌剧的小章节、音乐剧章节的训练,可以按兴趣提交作品,由老师甄别后以小组形式演练,定期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公开交流表演,通过加大学生演唱作品的难度,使学生熟练各种歌唱技巧,并进一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增加了表现形式,不再拘泥于传统教学,通过舞台表现和课堂教学分步走的形式,加强学生对舞台表演的表现力认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要求的习惯性和持续性,使学生思考着学、创新着学成为其学习的思维定势。

第四部分,在作品训练上,声乐基础训练教学的特色是尝试不同风格的作品演绎,包括民族歌曲、美声歌曲、戏曲,以及外国流行、经典作品,从而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演唱技巧等专业素质迅速提高。本阶段加强学生对美声、民族、通俗交叉唱法作品的训练和理解,锻炼学生对民族、通俗等有别于传统教学体系中分类方法的作品把握和尝试,满足学生在新文化市场对表演艺术新形式的猎奇以及对加深其创新观感体验有更明确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和创新思维的意识。

声乐基础训练,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声、字、味、形、情、神六大演唱基本功。这里,笔者重点说形体表演和情态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声乐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形是可观、可见的表演实体,因此,我们不能只唱不演或重唱轻形。“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是中国民族声乐的特点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就有“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的记载。经过漫长历史进程的演变,中国的形体表演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东方美及中国式的形态神韵的肢体表演,成为了一门高雅精深的学科。形在歌唱中是辅助红花的绿叶,形体表演作为六大要素之一,必须足够重视和认真学习。从新的文化市场的要求看也是如此,所以,在各阶段的训练中,教师应保持形体训练,声音、表演、形态结合训练的持续性和渐进性,巩固提高且不能间断。

我国戏曲的唱、念、做、打、舞和手、眼、身、法、步本身就是唱与形的高度综合与概括。歌唱演员虽然不用像戏曲演员和舞蹈演员那样把“舞”练得很精湛,但其形体动作和肢体表情是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除本身基本素质的训练外,还要学习古典舞、民间舞、民族舞、现代舞和戏曲表演等,多积累、体验感受其姿态神韵的规律,才能在表演中展现出中国式的东方美体态与和谐的美感。因此,教授学生不拘泥于形式,多方面提高舞台表现力,提高其在文化市场的竞争力,为他们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唱情是以情领歌、以歌传情。情是由外界事物或状态引起的喜、怒、哀、乐、悲、欢、爱、憎等各种心理感受、心理状态、心理感应。唱情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歌唱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我国民族声乐的美学传统。“歌欢则声与乐谐,歌戚则音与泣共”,情与歌是相谐而存,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唱情是贯穿于声乐作品始终的统帅和灵魂,凡作为歌者,只有在声、字、味、形、神各种技法中投入真实情感,才能与观众做到真正的交流和沟通,使声音和歌唱变得更动听、更感人。

同样,在作品的演绎中,神态表情也是无处不在的,这也是重点训练的内容之一。演唱者自走出舞台,包括走步、站定、亮相、和观众的交流、敬礼、谢幕,直至走回后台,观众都会通过演员的手、眼、身、法、步的神情、举止对演员进行审视,台风是谦和大度、亲切热情,还是诚惶诚恐、自命不凡、漫不经心等,都直接影响观众的观演情绪。

总之,训练学生的目的是通过动听的歌声、精美的唱腔、醉人的韵味、赏心悦目的形体表演和沟通心灵信息的神――声、字、味、情、形等充分而完美的表演,把表演者的全部信息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对智慧的启迪和情操的陶冶是表演者的目标,也是新文化市场的要求。

除此之外,声乐基础训练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备综合素质,既要有歌唱能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演唱经验,同时,又要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因此,声乐教师的思路和视野与时展相结合,有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探索和吸收新的教学模式,第一时间把各种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断开阔眼界,并能通过这种学习建立对自身在现阶段文化市场的定位,从而了解市场需要,打好综合艺术素养的基础。只有培养了自身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才能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学习、有目标地学,要以自身兴趣和特点为基础,为今后的个人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声乐基础训练教学改革拓宽了声乐教学的研究领域、研究范围,以新的视角创新了研究内容,使声乐教学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声乐基础训练教学改革是目前我国很多大、中专院校所缺少的一门课程体系,然而它对学生的受益程度却是最快的,对学生的专业进步也最明显。把传统的几个独立课程体系融为一体,作为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这是声乐基础训练教学改革这一课程体系的特色与创新。

一个好的歌者,仅有一副好嗓子是远远不够的,歌者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地驾驭作品。良好的气息支持、圆润的音色、歌唱的表现力并不是通过几次训练就能见效,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规范教学及个人刻苦努力才能实现。通过对这一课程的教学,可以弥补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学中的某些缺失,使学生学习更有目标性。只有学生的学习有了指导,有了交流的氛围和条件,他们汲取专业知识和锻炼综合能力才算是有了有力的保证。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同期就能感受到社会对自身专业的要求,不与社会要求脱节,提高其自身艺术素养和修为的同时,树立学无止境、创新开拓的学习理念,使他们成为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生存、发展、成功的专业型人才,是专业艺术教育者的责任。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